编辑出版人才

2024-06-09

编辑出版人才(共12篇)

编辑出版人才 篇1

随着出版科技的发展, 数字技术和出版业的结合日益紧密, 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整个出版业的发展环境, 也为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化技术和出版业的结合在宣告了出版业数字时代来临的同时, 也对编辑出版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出能够适应数字时代出版业发展要求的编辑出版人才, 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工作者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数字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一) 出版的数字化要求编辑出版人才掌握现代出版技术

与传统出版相比, 数字出版无论是从出版的选题、策划、内容、形式方面, 还是出版的工作方式、营销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数字出版往往会运用到多种媒体形式, 不仅有传统出版中常会用到的文字、图片等, 而且还有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 有的甚至会要求能够与读者互动。因此编辑出版人员在项目策划时, 必须考虑选题在多种媒体上运作, 这就需要编辑出版人员具有对选题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数字化时代编辑业务的操作, 大多都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 同时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完成信息检索、内容处理、多媒体转换等工作, 因此编辑出版人员还必须具备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转换技术等各种现代出版技术的能力。

数字出版是在传统出版技术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出版形式。与传统出版相比, 数字出版的内容更加丰富, 出版形式、载体、传播方式等更加多样化, 出版的运作模式、生产流程、管理方法等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数字出版的特殊性对数字出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数字出版人才不必精通具体的IT技术, 但必须掌握与数字出版工作要求相一致的方式、方法和能力。

(二) 数字出版的虚拟性要求编辑出版人才具有较强的版权意识

目前, 我国数字出版市场还很不规范, 还缺乏统一的数字出版资源平台和数字版权交易平台, 尤其是缺乏完整的数字版权保护规范, 著作权法律法规也亟待完善, 数字出版企业及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的版权意识也亟待加强。近年来数字出版物被盗版现象屡禁不止, 数字版权的纠纷也在不断上演, 如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代表中国作家向谷歌、百度维权案、盛大文学起诉百度案、中华书局起诉汉王电子书预装“二十五史”案、人民文学出版社就作家贾平凹的小说《古炉》数字版权起诉网易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起诉苹果网上应用商店案等等, 一大批数字版权纠纷案件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数字出版的虚拟性使得盗版成本非常低, 再加上数字出版的加密技术不完善, 以及出版人员的版权意识薄弱等原因, 数字出版被盗版现象日益加剧。在数字出版不断发展的未来, 仅仅依靠出版加密技术还不能有效地保护数字版权人的权益, 最重要的还需要提高数字出版人员的版权意识, 认识到数字版权的重要性, 真正做到既维护自身的利益, 又不侵犯其他版权人的合法利益。

(三) 数字出版的市场化要求出版人才具有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

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 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数字出版的市场化使得数字出版的竞争尤为激烈, 要想让数字出版物吸引广大读者的注意力, 编辑首先要了解读者的兴趣所在, 知道以什么样的形式把出版内容呈现给读者并让他接受。在未来数字时代的出版企业都将要面对由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组成的全新的出版市场, 这就要求编辑出版人员熟悉全方位的市场运作方法并具备相应的能力, 包括市场预测能力、产品包装设计能力、宣传促销能力等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 编辑出版人员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 掌握控制市场的主动权, 有针对性地推出消费者青睐的作品。

此外, 编辑出版人员还要能够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宣传促销方式与手段, 明确出版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不断延长数字出版产品的市场寿命, 促进数字出版产品的市场销售量不断增长。由此, 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人员, 不仅需要具备传统出版的策划、设计、编排的能力, 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字出版的营销能力。

(四) 数字出版的立体复合性要求出版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数字出版是立体复合式的出版, 其表现形式不仅限制于文字、图片等方式, 而且有声音、视频、甚至是人机互动的形式。这就要求数字出版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文字编辑处理能力, 而且要熟悉图片处理、声音和视频编辑、动画制作等各种能力。与传统出版相比, 数字出版的很多工作环节需要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 这就需要出版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处理技术, 适应出版的数字化的要求。而高校出版专业教育也应该在提高学生选题、策划和编辑等能力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学生掌握现代化的编辑手段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顺应时代要求, 培养合格的数字出版人才

(一) 根据产业要求调整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当前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大都是为了适应传统的编辑出版来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 虽然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有很多的相同之处, 但是传统的出版教育显然不能适应数字出版所需要的能力和技术要求。数字出版是综合性的高科技产业, 数字出版教育应该根据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产业需求的合格人才。编辑出版专业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化的编辑手段和多媒体网络技术, 加强网络出版技术等应用的教育, 以及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以外, 还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根据需要安排一些出版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 适当提高学生的出版运营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 培养一批既懂得出版规律又懂市场管理运营的复合型人才来。

数字出版教育要树立大编辑、大文化、大媒体的教育理念, 大力支持数字出版专业优秀教材的出版, 加强学校数字出版实验室建设, 开放数字出版基地和数字出版企业作为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实践基地, 加强数字出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1]。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 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数字出版人才来。

(二) 不断完善编辑出版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

当前高校的编辑出版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教学与实践脱节较为严重的现象, 究其原因, 一是高校普遍存在着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理念;二是由于投入不足或是不够重视等其他方面的原因, 高校缺乏实践教学的平台;三是高校普遍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编辑出版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 光靠理论教学是培养不出优秀的编辑出版人才的。因此, 当前的数字出版教育应该从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平台投入以及教师队伍优化等三个方面作为突破点,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数字出版教育目前最缺乏的是既有丰富的出版经验又具有较高的理论功底的师资队伍, 要解决这一难题, 一方面

DONGNAN CHUABO学术平台———传媒研究

可以采取走出去战略, 要求实践经验欠缺的教师经常到企业中去锻炼学习, 学校与出版界建立一个稳定的互通交流机制;另外一方面可采取灵活引进的措施, 将一些有经验的的出版精英、经营管理专家等引进到师资队伍中来, 带领学生参与到更多的实战学习中去。

(三) 不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编辑出版教育与国际接轨

数字出版是出版技术和数字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 随着数字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 数字出版将有无法预测的前景。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一批既懂得出版规律, 又有经营能力、眼光高远的高素质出版人才, 这就需要高校不断提高出版专业的教育质量。要提高出版专业的教育质量, 必须开阔我们的眼光, 到全球去寻找和引进更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模式、引进一流的数字出版方面的专家,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主动走出去向别人学习。只有通过国际合作, 才会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理念、一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 才能为数字出版业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一流人才。

(四) 不断提升编辑出版教育的层次培养高层次出版人才

数字出版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数字出版人才, 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 目前的出版专业教育大都还停留在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 很少有学校开展出版专业的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数字出版的发展还应该在有条件的院校里增列编辑出版学硕士点、博士点, 以提高专业教育层次, 提高数字出版人员的整体素质。虽然一些高校己经开始了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 但这些以编辑出版为研究方向的硕士或博士, 大多是在相关专业下以“挂靠”形式养出来的, 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专业培养层次。

此外, 高校出版教育还应该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正在从事出版工作的业内人士, 也应该到高校当中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的出版专业知识和出版理念。高校和数字出版业要有一个良性的沟通渠道, 一方面可以让高校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 实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模式和内容,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数字出版企业不断提高自己员工的素质, 并且通过与高校不断地沟通合作使出版企业可以不断地从高校毕业生中获得高素质的出版人才。

参考文献

[1]桂晓风.编辑要树立“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理念[J].中国出版, 2010 (13) .[1]桂晓风.编辑要树立“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理念[J].中国出版, 2010 (13) .

编辑出版人才 篇2

期 刊 编 辑 出 版 规 程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

2009年

期 刊 编 辑 规 程

(第一稿)

目 录

一、总则

二、整体策划阶段

三、组稿阶段

四、审稿阶段

五、校对阶段

六、样刊监制阶段

七、市场反馈的监测与处理

一、总 则

1.为了规范期刊编辑工作,提高期刊编辑效率,保障期刊产品质量,提升期刊文化品质,制订本规程。

2.本规程依据期刊编辑实践经验和对期刊编辑规律的认识。3.本规程是针对单个期刊的编辑工作流程。

4.本规程立足于期刊出版单位自主策划的期刊项目,以投稿为主或其他类型的期刊项目可参照执行。

二、整体策划阶段

“整体策划”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确定期刊性质和读者对象定位,制订年度出版计划,进行栏目设置;二是指在某个期刊选题项目立项的时候,对选题内容及期刊编辑、制作、营销全过程所做的战略性筹划。

实施整体策划的目的在于:在重视开展调查研究、培养编辑策划能力和形成 有利策划工作的内部环境的基础上,将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合理组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不断创新的编辑策划机制,从而出精品、创品牌。

整体策划阶段主要工作及有关事项如下:

1.制订计划。根据期刊性质和读者对象,制订年度出版计划,包括选题计划、出刊计划、封面设计风格,以及版式设计格式等。

2.栏目设置。期刊的栏目设置关系到刊物个性特色的发挥和社会目标的实现,栏目设置的重点在于要有独立的风格,要划分重点和一般,要有长远的眼光和相对稳定的规划,期刊的栏目设置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需要相关策划人员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并且拟订年度栏目设置计划,经编辑部门、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集体讨论通过后实施。栏目设置重点考虑如下方面:

(1)栏目的主题及名称;

(2)栏目的主要内容、规模及体裁;(3)栏目的风格特色;(4)读者对象。.选题策划。选题策划从信息采集开始,信息采集从社会调查入手。编辑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调查,搜集社会发展信息、科学文化信息、出版行业信息、期刊市场信息、作者和读者信息,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并使用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分类、综合、分析,从中寻找选题方位,进行选题策划。

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在期刊内容符合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各类读者的不同需求,构思并策划选题。策划选题须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选题的主题及名称;(2)选题的内容、规模、体裁;(3)选题的价值;

(4)与类似主题的期刊比较,选题的优点及特色;(5)读者对象。

4.实施方案策划。对期刊项目从设想到成品制成的全过程做出宏观的、大致的考虑。包括下列内容:

(1)人力方面。以选题内容、规模、体裁和读者对象为坐标组织记者队伍;

选择专业知识、业务水平、组织能力、文字功底能够胜任此类稿件审稿工作的编辑人员,对编辑人员的工作量做出估计,并定期进行相关考核。

(2)财力方面。根据选题的内容、规模、作者报酬和期刊的形态、用料以及投入的人力成本等因素,进行本量利分析。预估成本、印数、定价、利润,提出资金准备方案。

(3)进度方面。根据选题的内容和规模,安排组稿、撰稿、审稿、校样处理、印制等各项工作的进度,列出大致的时间表。

5.营销方案策划。根据选题的特色、价值、读者对象和编辑、印制的时间进度,提出营销策略。

6.选题立项。在选题、实施方案、营销方案策划比较成熟的前提下,申请立项。申请立项涉及如下事宜:

(1)撰写选题报告。选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选题的原因、依据、目的、进度安排、特殊情况及应对措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

(2)进行三级审批。一级为该选题的责任编辑,二级为编辑部主任,三级为总编辑。

(3)集体论证。一般放在编辑部主任批准之后、送交总编辑审批之前,由编辑部门、营销部门、财务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论证选题的可行性,供总编辑决策参考。

(4)建档备案。一般选题,经总编辑批准、签字便成为可以实施的正式项目,由编辑部门实施,同时须在行政部门进行选题备案。

7.增刊策划。2005年12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实施了《期刊管理规定》,该规定明确了期刊增刊审批内容,提出了对增刊的规范性要求,明确了每种期刊每年只允许出版两期增刊,由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期刊在每年的一月份拟定当年的增刊计划,撰写相应的增刊策划报告,经编辑部门、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集体讨论通过后,报相关审批部门,届时按预定计划执行。

三、组稿阶段

期刊的稿件主要包括自采稿、约稿和投稿三类。

1.自采稿件的成稿过程遵循以上整体策划阶段中的选题策划、审批及实施流程。

2.约稿的主要工作及有关事项:(1)选择合适的作者。

(2)与作者商讨撰稿事宜。其中包括向作者全面介绍选题策划的意图及内容;帮助作者了解稿件的结构、体例;确定作者所要撰写的内容及各部分的篇幅;如需配图,向作者提出有关图稿的要求;约定交稿时间。

(3)与作者签订约稿合同。

(4)关注作者写作情况。在撰稿过程中,与作者保持联系,随时沟通情况。作者拟出写作纲目后,要及时审读并与作者商量修改。

(5)按约定时间收稿。

3.处理投稿的主要工作及有关事项:(1)公布投稿地址或邮件地址。(2)由专人定期对投稿进行初选。

(3)通过初选的投稿根据其选题分配到期刊的相关部分,并确定该稿件的责任编辑,由责任编辑按照流程提交选题,进行审批立项。

4.稿件组合的主要工作及事项:

(1)内容设计。内容设计是体现选题设想的作品内容的组织形式。一般采用切割、归类、分层、组合的方法,将作品内容编织起来,使之成为架构合理、层次分明、前后协调、内容完整的组织系统。

(2)形式设计。形式设计是体现选题设想的作品内容的书面表现形式。以贴切、恰当展示作品内容为目的,涉及行文的语体,标题的形式,层次的区别,字体的安排,数字、年代、引文、注释的样式等等。凡行文形式可能产生歧异的地方都要做出限定。

(3)美术设计。美术设计是图书的审美形式。运用艺术手段对图书整体及各个部件的形式进行艺术构思,做出艺术处理方案。

四、审稿阶段

审稿是编辑流程的中心工作。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审级、两道程序、六个环节。

三个审级是初审、复审、终审;两道程序是审读、审订;六个环节是初审审读、复审审读、终审审读、初审审订、复审审订、终审审订。

审稿阶段主要工作及有关事项: 1.三个审级的责任限定。

(1)初审由责任编辑负责。责任编辑由具有中级以上出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初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责任编辑的指导下从事初审工作,但稿件必须经过责任编辑认可、签批。

(2)复审由具有副编审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编辑部主任或副主任负责;也可以委托其他正、副编审代审,但必须由具有副编审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编辑部主任或副主任复查、决断、签批。

(3)终审由具有副编审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总编辑或副总编辑负责;也可以委托其他正、副编审代审,但必须由具有副编审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总编辑或副总编辑复查、决断、签批。2.两道程序的任务和目标。

(1)由前三个环节构成的审读程序,旨在从宏观上把关,任务是鉴别稿件是否可以采用、有没有加工基础,做出采用、退修、退稿的决断,并对退修的稿件提出修改意见。

(2)由后三个环节构成的审订程序,旨在全面把关,任务是对已决定采用并具加工基础的稿件进行润饰、优化,使之达到出版水平,得以发稿。3.审读程序的工作及有关事宜。

(1)初审审读。通读稿件。衡量是否符合内容质量要求,是否符合约稿合同约定,是否具有出版价值;立论是否成立;逻辑是否严密;结构是否合理;体例是否妥帖、一致;行文是否通顺、规范。做出决策:质量、价值都符合要求且具备加工基础的采用;质量、价值基本符合要求但尚不具备加工基础的退修;质量、价值有一项不符合要求的退稿。对准备退修的稿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写出审读报告,随同稿件一并送交复审。

审读报告要写明稿件来源、稿件内容、作者情况、审稿过程;对稿件价值、质量做出评价;对其中的政治、政策、敏感问题做出分析、判断;对稿件提出处理意见,并说明采用、退修、退稿的理由。

(2)复审审读。在通读稿件的基础上,对初审审视过的问题进行复核,对初审的意见做出判断;提出处理意见;写出审读意见,随同初审报告、稿件一并送交终审。

(3)终审审读。在浏览全稿的基础上,根据稿件的内容、性质和初审报告、复审意见,有目的地重点选读部分章节。对初审、复审审视过的问题进行思考,做出判断;对初审、复审提出的处理意见给以答复;写出审读意见,随同初审报告、复审意见和稿件依次退复审、初审。

(4)审读的后续处理。由责任编辑负责。以终审意见为依据,对稿件做出采用、退修、退稿处理。

4.审订程序的工作及有关事宜。

(1)初审审订。已决定采用的稿件可以进入初审审订环节。结合稿件的审读意见,在略读全稿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精读稿件;以优化稿件为目的,以达到出版水平为标准,对稿件进行字斟句酌的编辑加工。包括完善原稿的观点,消除政治性差错,纠正思想性差错,订正知识性差错;优化标题,统一层次,调整结构,润饰文字;规范标点,规范数字,规范计量,规范符号;审查图表,核对引文,检查注释,对校目录;核对索引,审查文献,统一用语,整理附录。最后还要与装帧设计的方案融为一体;需要其他工作配合的要做出批注,签发初审意见一同交复审。

(2)复审审订。通读稿件,对初审审订的工作做全面检查,处理初审审订的遗漏问题,对初审审订的结果做出评价,对稿件的质量做出判断,对初审审订提出的处理意见做出回应,写出审订意见。同意发稿则签批发稿单,随同全部稿件材料送终审;需要退审则写明理由,指出重审范围、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提出指导性方案,随同全部稿件材料退初审重新审订。(3)终审审订。浏览全稿,根据稿件内容、性质和初审审订报告、复审审订意见,有目的地重点选读部分章节。处理初审审订、复审审订的遗漏问题,对初审、复审讨论的 问题做出回应,对稿件的内容质量、语言文字质量、7 体例的一致性、结构的合理性、装帧设计的水平做出判断,重新衡量一下稿件的价值,做出发稿、退审、退修、退稿的决断,写出审订意见。同意发稿则签批发稿单,随同全部稿件材料依次退复审、初审;需要退审则写明退审理由,指出重审范围、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提出指导性方案,随同全部稿件材料依次退复审、初审;退修、退稿是在特别特殊或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需与复审、初审共同研究具体措施。

(4)审订的后续处理。终审同意发稿的,复审通稿翻阅,处理终审提出的问题,退初审。初审通稿翻阅,处理终审、复审提出的问题,送责任编辑。

终审要求重审的,复审可以解决的在复审层次上解决,需退初审解决的退初审解决;初审、复审重新审订后认为达到了发稿要求,各自写出重审报告,再送终审。

终审要求退修、退稿的,由初审、复审、终审共同研究,提出妥善的处理方法,由商定的人员按商定的方法处理。

6.广告审查。期刊的广告是一种信息源,应赋予其信息属性,在期刊广告审查中应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前提,遵循专业性、严格性及优质服务的原则。

各期刊社应挑选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广告审查员,负责对期刊发布的广告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审查,严格把关,在期刊社内部建立起广告专人检查制度。经审查合格的广告,予以发布;经审查,发现问题的广告可直接报告总编辑,并商讨处理意见;未经审查的广告,不得发布。

五、校对阶段

校对工作是期刊生产流程中的独立工序,其作用是将文字差错和其他差错消灭在期刊出版之前,从而保证期刊的传播和积累价值。它与编辑工作相互衔接又相互独立,共同构筑期刊质量保障体系。校对阶段的工作分为初校、二校、三校和通读检查四个阶段,称为“三校一读”。

校对人员的工作包括两个基本职责:其一,忠于原稿,依据原稿逐一核 对校样,消灭一切排版上的错误,包括文字、数字、符号、标点、图表以及格式等错误;其二,发现原稿中存在的各种错误,并用铅笔在校样旁注明疑问,提请编辑部门解决。

校对阶段主要工作及有关事项:

1.初校的职责。依据原稿和对校样,完成上述第一个职责中的各项任务,在文稿质量达到规定标准即差错率为1/10000的前提下,做到灭错率为85%,同时兼顾第二个职责。

2.二校的职责。依据原稿和对校样,完成上述第一个职责中的各项任务,继续消灭初校遗留的错误,并核对初校所改是否正确,做到灭错率为80%,同时兼顾第二个职责。

3.三校的职责。依据原稿和对校样,完成上述第一个职责中的各项任务,消灭初校、二校遗留的错误,并核对初校所改是否正确,同时兼顾第二个职责。

4.通读的职责。消灭校对过程中所遗留的所有的错误,尤其要注意隐性的政治性、思想性差错以及病句及其他语法错误,还要注意人名、地名、书刊名、组织机构名等的前后统一。

六、样刊监制阶段

发稿后,编辑要与校对、出版人员密切配合,做好校样处理和样刊检查工作。1.校样处理。初审者要适时处理校对在各个校次中提出的质疑;对校样上改动的内容进行鉴别、选择和誊录;通读终校后的校样,检查期刊各个部件的校样,确认付印样。初审者、复审者、终审者要审查付印清样核红稿、期刊各个部件的印前样,确认无误后签印。

2.样刊检查。期刊在成批装订前,除责任印制、责任设计、责任校对从不同角度参与样刊检查外,初审者、复审者、终审者须从总体上进行样刊检查。样刊全面符合质量后签装。

七、市场反馈的监测与处理

1.在选题策划和期刊编辑、出版、营销过程中,编辑人员应始终着眼市场发展态势,关注读者的需求反馈,并充分考虑营销策略的客观需要,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相关部门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利用多种传媒,采用各种形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依情依势依时地做好宣传引导及协调工作。使读者更全面、更具体、更真实地了解本刊,购买本刊,认可本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刊物所应有的社会效益,产生经济效益。

2.在刊物出版发行后,编辑人员应及时关注和了解读者的意见回馈及社会评价,尽可能广泛地收取各方信息,并在对所收集信息全面归纳和分析总结后,将其作为对本刊市场定位、刊物特质、出版价值及内在质量进行综合衡量与完善的评判因素之一,继而对刊物进行再审视与再品评,汲取结经、总结不足,为刊物在今后发行中的不断改进和开发新选题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编辑出版人才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编辑出版学专业从最早的几所名校“拓荒探路”到今天的数百所高校共同实践创新,已成为全国高校覆盖率较高的专业之一。其发展规模过快,专业设置门槛偏低等因素造成的后遗症不断凸显,如核心课程不确定,教材编写不成熟,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内容、方法与出版业发展实际脱节,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以及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模式等问题,都值得编辑出版学界同仁认真思考和研究。①②③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和原有的传媒产业格局大变脸的社会背景下,出版业也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和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浪潮中,编辑出版学专业在专业内涵、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环境的转变对人才培养过程提出的新要求,即大编辑学时代对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融合传播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新要求和出版行业对创新实践型人才的新要求。这三个要求也正是目前所有开办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院校面临的三大共同难题,能否认识到并适应这个趋势和要求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④

与普通公办院校相比,大多数独立学院在师资、资源和条件以及政策方面存在着种种短缺和限制。如果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墨守陈规不求突破,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就面临着问题。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把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相比,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而要培养较强的实践动手创新能力,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但从目前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活动来看,还存在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实践性师资缺乏,缺少“双师型”人才,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建设不足,实践教学管理和组织松散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⑤因此,独立学院要想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特色,必须构建一套符合自身特点同时又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笔者具体以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为例(以下简称珠海分校),分享编辑出版学专业在办学过程中进行的改革和探索,以期能为相关院校同行提供参考。

一、编辑出版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珠海分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在十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全面而又行之有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采用“课堂-课外-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在课内外实习基地的搭建上,先后在校内外通过学院和学校层面不断地为本专业同学开辟实践舞台,在学习模式的探索上,探索出一套以研习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专题研习工作坊(如图1),该模式从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开始,与专业课学习相配合。

图1 工作坊实践模式

在学生学业指导方面,实行“全程导师制”,为学生各阶段学习指派不同层次的导师,加强学生选课、研习、实习、升学、就业等学习活动及人生规划的系统性指导意见。在课程学习方面,实行课程导学模式,课程导学将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内容包括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知识、能力与技能结构、学习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国内外有关本课程的先进教学资料、讲座视频录像等。

在课程设置方面,珠海分校编辑出版学专业设在文学院,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先天优势,同时突出了实践实验性课程的设计。如在实验课程属性维度方面,具体划分为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工作坊课程、个性课程,通识选修课等实验课程。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又开设了新闻、广告、电视、报刊、图书、教科书、网络、音像电子、摄影和摄像等覆盖当前编辑出版多个专业实践领域的核心课程。其中,教科书编辑学、电子杂志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的开设为全国类似院校首创。

在师资队伍构建方面,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入编辑出版一线,了解行业实情,专业从开办之初就聘请了有多年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高级编辑担任专业的教研室负责人和专业核心课程教授,教师与编辑身份的重合,不仅提高了教学成效,还有力地缩短了专业教学和行业实际的距离。此外,在地理位置上,我们利用自身毗邻港澳台的优势,先后多次引进了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师资。

在学生课外实践方面,专业设立了学生科研专项经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自愿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小组合作的课外科研活动。学院鼓励教师结合科研和社会实践不断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在本专业特色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上,专业下属的编辑出版实验室自2004年以来,成功创办了面向校内外的报刊图书等各类实践成果展,这一展览模式已成为本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成果展示的特色平台。

二、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落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这是由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培养不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没有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也就无法孕育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因此,在贯彻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大框架下,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导向下,还应就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认真思考,针对专业特点来构建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当前实践教学状况的审视与分析

笔者一直承担本专业实验课程和工作坊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亲身教学和收集大量师生反馈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基础理论课与实验实践课以及相应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结

nlc202309041314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如何将基础理论课的知识内容与专题实验课的操作环节联系起来,真正地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实现理论的效果,一直是困扰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部分高校采取单一教师同时教授两门课程的做法虽然在形式上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但是长久来看,并不能发挥教研团队的综合人力资源优势,因为毕竟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术业有专攻。

2.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有待创新

以工作坊为代表的实践实验课程的内涵决定了其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但多数教师在思想上并没有转变观念,仍然采用一言堂式的讲授教学,或者名义上虽然让学生开展小组创作,但各小组之间以及内部成员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在汇报机制上也只是采用传统的PPT汇报形式,不能完全展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收获、心得,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协作交流的方式,在针对学习者的评价上,大多数教师仍然是简单地套用现有的教学计划、考核标准与方法,采取基于教师个人的主观评价方式,同时还缺乏评价结果的交流和反馈。

3.缺乏立足本专业学生实际和学科特色的实训教材和讲义

以《教科书编辑学》课程为例,目前大多数同行院校开设的是图书编辑学而非教科书编辑学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教科书策划、组稿、选稿、理稿、校对和排版等基本能力。目前市面上的图书编辑学教材有很多版本,但专门针对教科书编辑专题进行探讨的为数不多,而且教科书编辑学的范畴大门类多,编辑理念更新快,如果随意采用,则会出现教材在内容体系上过时和过于抽象、脱离实践的问题,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相关工作坊的教学上,多数教师都是推荐多本所谓的“烫手”教材和著作,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在专题的取舍上也存在着较大随意性,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框架和实践内容都不太明晰等等。

4.缺乏支撑相应课程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平台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多数教师反馈自己对实践课程有很好的设计,可是苦于纸面化操作,不能利用虚拟网络数字化技术开展模拟仿真实验。同时,由于文科学生在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同时缺乏后续的继续学习、自主学习和交流协作机制,学习者即便掌握了实践课程的一些基础知识,在面临具体的实践问题时还是表现出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因此,如何推进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实用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而这一切又都靠相应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才能得以实现。

5.缺乏创新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实践自组团队

按照传统的方式,实践内容是根据理论课程体系编排逻辑和篇章节的形式来组织的。这种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是,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是单一角度的片面理解,这种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复杂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彼此渗透的趋势,学习者学完之后仍有可能不能独立地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另外,如何发挥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也是实践中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的实验实践课程多数是分专业、分年级、分班级的组织形式,高低年级不同专业之间同学在学习同一个内容的过程中,彼此没有任何交流、协作和经验传承,更谈不上与社会专业组织机构的交流和学习。因此,除了由教师引导的实践形式之外,应该多成立以专业、课程为背景的专门团队组织。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笔者在编辑出版专业课程框架下,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相应的改革实践:

1.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建立专业综合性联结课程

本专业现已开设报刊、图书、电视、新闻和网络编辑等实践教学工作坊,旨在培养编辑、排版、采访、报道、拍摄和制作为一体的多元复合能力。目前各主干课程都已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联结机制和各课程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如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完成出版现代技术等以技术指导为目的的实践课程学习后,相继进入图书排版等基于任务和项目的实践环节,两门课程的目标和结构已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实现了有效的联结,同样的专业联结也体现在音像电子编辑、视频编辑和网络编辑等与新闻采编学的联系上,可以说这种课程之间的联结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能力训练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同时,在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一直倡导的是模拟真实出版行业报刊杂志发行流程基于角色任务的课程实验训练方法,如在图书编辑实践环节,设立主编、责任编辑、美编和内容编辑等角色,通过小组分工的模式共同完成项目实践。

表1 编辑出版学专业相关课程联结关系表

专题项目相关课程结合

图书项目图书编辑学与出版现代技术

报刊项目报刊编辑学与出版现代技术

网络报纸项目网络编辑学与报刊编辑学

电子书项目网络编辑学与图书编辑学

视频项目广播与电视节目制作与摄影、摄像

2.以多门实验课程联合教学设计为思路,完善课程合作与综合能力开发的机制

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编辑出版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合作机制。每学期末,各课程老师会集中协商下学期的合作意向,定出合作模式;而新学期初则确定具体合作的细节或要求。在学期末,会举办一次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跨年级、多课程的项目作品展,通过展览,锻炼和体现学生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编撰能力、平面宣传品设计排版能力、摄影摄像能力、节目短片的制作能力,新闻发布能力,展销能力,网上推销能力、市场调查能力、公关能力及分工合作协调能力等。

3.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编制格局,实现课程资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对于部分工作坊课程,在实践中并没有现成的、完全符合要求的教材可用,例如笔者承担的网络工作坊课程中的电子杂志制作课程,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本全面的、指导电子杂志创作实践的教材。因此,对于实验教材和讲义的编制,采取与编辑出版学的专业编排实验结合起来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相关工作坊实践的同时,也同步地进行实训指导手册和讲义的编制工作,通过整理成册,形成符合课程实际的自主教材,同时将这一模式在全院工作坊中推广。

nlc202309041314

4.巩固实践教学模式成果,加强网络支撑平台建设

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课程的功能属性已经明确,但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仍比较欠缺。直接套用现成的网络教学平台往往受固有平台模式限制,并不能完全适应学科的教学实际,也不能适应特定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体系。譬如,在工作坊教学的电子作品评价环节,急需建立一个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的综合数字平台,将档案袋式评价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综合起来,实现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功能。因此,我们选取编辑出版专业部分课程为试点,以编辑出版行业市场运行机制为借鉴,以相应专业课程理论为指导开展实验,建立了出版发行的学生社团模拟机制,如完整的报刊设计、编辑、排版和发行机制,设计和开发了相应的网络支撑平台,运用虚拟仿真的方式,以网络化的形式再现编辑出版发行流程,达到了高效便捷的专业实训的目的。

5.鼓励学生以社团组织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探索产学研结合机制

学生通过课程实践萌发了许多有意义的专业创意,同时在实践中也形成了各种有创意的作品,但这仅限于个别课程的临时随机创作,没有进行及时的深入总结和推广展示。应将这一实践形式常态化和公开化,以突显本专业的实验教学特色。因此,可以通过组建学生实践社团,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由专业教师做指导,以课程常规训练项目作为课题,同时通过引入社会项目合作的方式,将企事业单位的真实课题和任务带到课堂,让学生亲身参与项目设计与制作,大胆发挥创意,明确行业标准,体验设计过程,实现专业学习和社会生产的结合,同时以此作为专题教学的形式,探索教学深入实践一线的有效方法和模式,以最终实现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林书兵,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讲师;陈藩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特聘教授,高级编辑)

注释:

① 曾建辉. 编辑出版专业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探析[J]. 出版科学, 2011, (3): 57~59.

② 李建伟. 中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现状研究[J]. 编辑之友, 2009,(1): 78~ 80.

③ 卢政等. 我国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 编辑之友, 2012,(10): 92~93.

④ 李苓等.“大编辑”视野下的中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准入标准[J]. 出版 发行研究, 2009,(8): 45~48.

⑤ 赵永宽等. 浅谈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教育教学研究人, 2010,(2):109~111.

编辑出版人才 篇4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在我国的应用与研究

德国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除了有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之外, 还有独具一格、享誉世界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 (Duales System) , 并以法律的形式, 即1969年《职业教育法》和1981年《职业教育促进法》保障这一制度的实施。

“双元制”中的“一元”指的是学校, 另“一元”指的是企业, 即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接受企业岗位技能培训。学校职业教育在各州颁布的《学校法》内进行调整;而企业培训行为则在联邦《职业教育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劳动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等法律法规内得以规范。[1]职业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有关专业理论知识;企业通过实训教师向受培训者传授职业技能及必要的职业经验, 两者结合共同完成职业教育任务。职业学校和培训企业“双元”相互依存、分工明确。

这种模式在我国的职业教育实践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山东省平度市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正式签订协议, 创办了中国农村目前惟一的农业双元制项目——中德合作平度“双元制”农业职业培训中心。从建校至今已毕业学生1.6万多名。除有1000余人考入高等院校外, 对口就业安置率达97%。历届学生尚未毕业就被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和用人单位预聘。学校专业实体也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有效拉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他如南京建筑培训中心、十堰二汽技工学校、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北京精密机械培训中心、石家庄电力工业学校、锦州电力工业学校、辽河油田总机械厂技校、鞍山钢铁公司技校和大重集团技校、上海纺织机电工业学校、杨浦、闸北、沈阳、常州、无锡、苏州、沙市、芜湖等地的广电职校都借鉴了“双元制”, 并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为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 不少有识之士不断探讨如何借鉴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大部分学者认为“双元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突出的特点。借鉴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 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大有裨益。[2]但是, 目前的研究成果多是探讨职业教育的技能培训制度, 而尚未发现将“双元制”教育模式运用到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实践的研究文章。

二、我们的思考与做法

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类型:一是研究性人才, 一是技能型人才。但总体上是一种通才教育, 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较差, 加上实践训练不足, 与编辑出版实际工作有一定脱节……无论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 都应培养有文化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的编辑, 有创新能力的编辑, 有理论修养、实践能力, 既懂编辑出版业务, 又懂市场经营的复合型人才”。[3]因此, 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型人才。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认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改造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4]开设本专业的高校在做好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 不能忽视实践在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 对编辑人才的培养, 单纯依靠课堂教育, 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把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受经济危机影响, 近几年很多专业毕业生就业遭受困境,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曾在2009年两会上指出:“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原因之一是——培养的方向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 特别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5]

万事不如身手好,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关键是提高核心竞争力, 所以编辑出版学教育加大学生专业实践力度刻不容缓。借鉴“双元制”中的有益成分,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与出版单位紧密结合, 面向市场,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此模式中“一元”是学校, 另“一元”是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等新闻出版单位。学校既是培养学生的教育者, 又是将学生引向就业之路的实施者;出版单位既是培训学生的基地, 又是学生就业的目标;学生既是学校的受教育者, 又是出版单位的青年职工;教师既是学生的培养者, 又是高级技术人员, “双元”有机结合, 通力合作完成对编辑出版业人才培养 (见图1) 。

坚持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编辑出版学应用型人才, 有利于与教学内容、大学生实践、就业紧密结合。应用型的编辑出版人才不但要有相应的编辑出版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有扎实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因此, 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面向实践, 努力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学科的特点,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都与本校的出版社及其他新闻出版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共同承担研究项目, 邀请编辑出版人到教学一线做专业教师主讲专业课程, 组织学生亲手制作模拟图书;指导学生开展市场调研, 吸收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尤其是指导学生承担出版社图书的责任编辑、责任校对任务, 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集中体现。

三、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一) 更新观念

编辑出版学属应用性学科, 其专业教育的发展与产业的状况密切相关, 我们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强调实践为用, 凸现应用性特点, 所以不必斤斤计较学科的框架, 应少讨论空泛知识, 多解决实际问题, 在与出版实践的紧密结合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没有理论, 所有的实践就成了无本之木, 而如果缺乏实践而空谈理论, 最终会导致理论知识的萎缩和贬值。所以, 学校在重视学生理论知识教授的同时, 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其成为有用的实践型人才。

政府和新闻出版单位要转变观念。国家和当地政府可以积极倡导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双元制”模式, 也可以设立奖项, 对每年积极主动参与培训教育, 并作出一定贡献的单位给予荣誉称号或经济奖励, 以激励单位积极参与。

目前在我国的编辑出版教育中, 学校与新闻出版单位的教学与产业的联系不够顺畅, 缺乏激励与保障机制。新闻出版单位应该认识到, 通过参与编辑出版人才的“双元制”教育, 可以扩大单位知名度, 树立单位关心地方教育的良好形象;单位在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培训的同时也可物色到本单位需要的优秀人才, 这无须广告和招聘费用, 更无须新人进入时的培训费用。单位参与到“双元制”教学链中, 不只是尽义务, 还有利可图。

学生要转变观念, 锻炼实践能力。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已经不适应现在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就业环境, 学生个人应摒弃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学习模式, 学生不应再封闭地以书本知识为根本, 而应该在积极主动地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 充分参与讨论、辩论、案例分析、仿真训练、模拟书制作、参观、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 高度重视实践能力的锻炼, 增强创新意识, 达到训练个人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最终具有用人单位要求的能力素养, 全面发展, 为就业铺平道路。

(二) 设计制度

“双元制”模式的实施, 要求学校和新闻出版单位双方必须事先制定完备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并形成制度予以保障。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教育应参照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调整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使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业务技能实践有机结合。

学校在学生实践期间, 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督导。接纳学生的新闻出版单位应向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工作岗位并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管理, 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确保学生实践的质量。学生在实习期间, 根据各自付出的劳动, 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 以激励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学生在实践岗位上, 有责任参与编辑出版业务, 实践单位应根据其在实践期间的表现给予正规的书面评定;学生实践结束以后, 要以书面形式按计划要求进行总结自己的实习收获和体会。学生最后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评定要经过学校和新闻出版单位统一的正规的综合考评, 为合格者颁发岗位合格证, 这种考核办法, 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并且,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学校和实践单位应注意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出版专业初级职业资格考试, 力求通过学校培训, 使学生具备编辑从业的初级资格, 尽快与社会接轨。学生可以在实践和学业结束之后, 凭岗位证书很快投入单位工作, 这不必经历过长的适应时期, 避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 培训教师

“双元制”模式下, 学生操作能力的形成, 主要取决于实践指导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编辑出版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特征, 要求教师除了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外, 还必须具有丰富的编辑出版实践经验。因此有必要引进或聘用既懂出版理论, 又有出版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可以多渠道、多形式选拔和培训“双元制”模式下的实践指导教师。从媒体中, 选拔优秀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理论培训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必要的教育专业训练, 使其具备实践指导教师的文化水平、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 专业教师可直接到新闻单位锻炼, 享受同等待遇, 经考试合格后, 转为实践指导教师。

创造条件依托国内新闻单位, 办好实践指导教师培训基地, 培养部分师资。为全面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质量, 政府应责成开设本专业的高等院校或条件较好的单位设立培训实践指导教师的基地, 创建全国实践指导教师培训中心, 对实践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探讨德国“双元制”教育中的经验, 将其应用到编辑出版学的专业教学中, 以提高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进一步加快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步伐, 争取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当然, 我们借鉴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并不是要在各个领域和阶段全盘接受其所有的理论和制度, 而只是想将“双元制”中对实践有帮助的部分吸收其中的精华, 运用到编辑出版学的专业实践教育中, 为编辑出版学科通才教育提供培养思路。我们只是主张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来培养编辑出版学实践型通才。

总之, 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双元制”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突破, 它把获取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校外实习有机结合, 对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很好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丽华, 李守福.企业自主与国家调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及制度基础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10) :54-58.

[2]贾钢涛, 潘建红.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的特点与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9) :137-138.

[3]薛楚.研讨编辑人才评价体系探求编辑人才培养途径——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四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侧记[J].中国编辑, 2006 (5) :13-15.

[4]于桂贤.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6) :40-41.

出版编辑岗位说明书 篇5

2、了解国家新闻出版的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出版编辑规则;

3、了解图书发行工作、图书出版流程和图书发展现状;

4、熟悉编辑工作,有较强的选题策划工作充满热情,有极强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拥有敏锐的.新闻触角,发现并采写新闻,

5、热爱阅读,勤于思考,熟悉图书领域的市场特性,有丰富的编辑制作流程经验;

6、有进取心和执着的精神,能够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和挑战;

7、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证。

出版编辑关键技能

专业能力

编辑出版软件英语文字校对

个人能力

认真细致责任感组织策划

出版编辑升职空间

助理编辑 → 编辑 → 编辑主任 → 副总编辑 → 总编

出版编辑薪情概况

应届毕业生¥3300.00

1年经验¥3400.00

2年经验¥3800.00

3年经验¥5100.00

出版编辑工作内容

1、与各大出版机构联络,进行版权贸易的谈判,促使版权贸易合同的签订;

2、对图书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进行采访,沟通;

3、策划选题和处理稿件;

4、图书推广策划的方案制定与执行;

5、稿件的撰写、编辑、终审、修改和校对等工作;

出版改制后的编辑职业与编辑活动 篇6

[关键词] 编辑 职业 编辑活动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1-0030-03

[Abstract] Editing is a social profession. After the transition of publishing entities from public institutions to enterprises, editors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professional awareness, cultivate their professionalism, define the professional guidelines and obligations, and enhance their work ethics.

[Key words] Editor Profession Editing

作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文化改革,出版社转企改制已基本完成。转企改制给编辑出版人带来压力,更带来活力和机会。编辑出版人应重新认识编辑这一职业,更好地培养编辑职业精神,规范和创新编辑活动,使自己更好地驰骋在出版文化市场上,实现职业赋予的重大使命。本文结合笔者的职业经历,探讨转企改制后的编辑职业和编辑活动,与编辑同行交流。

1 转企改制后的编辑职业及职业精神

从事一种职业,并不仅仅是把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更主要的是体现人的社会存在方式,职业是人们自我实现的一种需要。人通过某种职业领取社会报酬的同时也领取社会承认。人通过自己对职业的忠诚和激情成为社会舞台上的角色,参与演出社会发展的宏大史诗。

编辑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编辑家戴文葆先生曾说:“编辑是人类文化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整理者和创造者,数不清的显赫的爵位和吓人的官职,都与时光俱逝,早为世人忘却,而编辑的劳动成果世代相传,默默地为人们所葆受着。”[1]然而,在我国现行出版体制和机制下,编辑职业角色定位不够明确,有时被认为是卑微的小商人,有时被认为是为人作嫁衣的附属职业。对编辑职业没有正确的认识,编辑人员找不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定位,就很难忠诚自己从事的职业,强化自己的职业意识,从而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转企改制需要我们重新诠释编辑职业。转企改制会促进出版体制和出版机制变革,把出版企业推到全球化市场之中。如果说,转企改制之前编辑是被放在池塘里喂养的鱼,转企改制之后,编辑就很有可能成为浩瀚大海中的蛟龙,直面搏杀,迎对风浪。如果说,转企改制之前,编辑找不准自己的社会职业角色定位还可以生存,转企改制之后,编辑还留恋过去的事业身份,不能及时完成对身份的积极转换,就很难在这个职业中做出有声有色的表演。

转企改制促使编辑出版人用全新的视角认识编辑职业,促使编辑强化主体意识,明晰社会角色,明确社会责任,确立职业精神,提高职业忠诚度,并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总之,转企改制后,编辑职业不再是只为人作嫁的附属职业,它具有完全独立地位[2],有明确的职业性质、职业规范、职业素养要求和社会期待等。

有一种职业就有一种职业精神。职业精神会内化为从业者的巨大动力、热忱和奉献精神。编辑的职业精神是什么呢?简言之,一是对职业的忠诚度。从事这个职业就必须热爱这个职业,忠诚于这个职业,用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去面对职业带给从业者的压力和动力、成功和挫折。二是责任心。现代编辑不仅要担负引领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使命,还必须勇于走向市场。编辑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要倡导编辑“勇于担当”的精神,不仅敢负责任,还要能负责任,负好责任。

2 转企改制后的编辑活动

国家推行出版社转企改制的目的,是通过转企改制建立现代出版企业,培育出一批大型出版集团,把我国出版产业做大做强。在这一背景下,编辑活动已不限于对意识形态阵地的守卫,同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职业活动,具有以下新的特点。

2.1 把握好文化发展的脉搏

世界是平的。一方面,文化的界限在消弥,另一方面,民族文化在凸现。价值观是每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所在。捍卫本民族的价值观,试图用自己的文化影响其他民族,是当下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战略。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种复杂的文化发展背景下,编辑活动必须把握好文化发展的脉搏。一方面,世界文化互动、交融、冲突,价值观念多元化。编辑出版人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敏锐的鉴别力,积累和传播全世界各民族优秀的科学文化成果,同时,要始终坚持用外来文化丰富本民族文化而不是用外来文化取代本民族文化。要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复兴,为民族文化复兴做贡献。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民族文化的复兴就是民族的复兴。民族文化也是编辑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容源泉。作为“内容提供商”,依托本民族文化是做大做强的根本出路。

2.2 立足于提升国家文化实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化产业还比较落后,需要培育一支产业大军,才能做大做强。文化体制改革必将催生出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我们处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用提升国家文化实力的思路来思考编辑活动,感觉到压力巨大而活力倍增。杨牧之在《编辑要有国际视野》一文中概述了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并指出:“我们必须要有国际眼光,必须从世界大局去考虑我们的战略和发展。美欧国家虽然走在前面,占有相当大的优势,但是,国际文化产品市场仍然处于开发、竞争、圈地阶段,机会还是很多的。我们要跟上这一大趋势,尽快争取主动——作为一名编辑人员,对世界风云变幻,也应该有清楚的了解,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3]有国际眼光,才能真正懂得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洞察世界风云变幻,面对挑战,抓住机遇,为发展国家文化产业、增强国家文化实力做出贡献。

2.3 着眼于内容创新

内容创新是出版企业生存之道。陈昕在《编辑的时代使命和出版创新》中说:“创新是编辑出版人的职业之魂。作为内容产业的出版,创意就是生产力,就是差异性战略,就是市场需求,就是为读者创造价值,就是竞争优势,就是职业水准,就是企业美誉度和知名度。”[4]我们很多编辑每次在全国性的图书博览会后都会感慨,出书品种如此之多,内容涉及面如此之广,看起来几乎再无下手之处。这种感触正说明编辑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思想日趋多元化,民众对精神生活的无尽需求,是内容产业存在的巨大市场。为此,编辑需要有不同于常人的灵性,能在寻常生活中碰撞出火花,编辑要有不同于常人的思维,能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件中发掘出全新的内容,这样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容源泉。所以,编辑需要致力于创新思维的训练,有犀利的眼光、敏锐的触角,才能在文化产业的市场中游刃有余。

3 转企改制后编辑素养的培育和锻炼

编辑要想在市场角逐中游刃有余,就需要强化自身素养的培育和锻炼,因为编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出版物的品质。

3.1 知识更新:与信息、知识竞跑

通常我们要求编辑有广博的知识,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现代编辑更要强调知识更新。现代社会被称为信息社会,我们所处的时代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产业是知识、信息密集的文化产业。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J.马丁的测算,人类的知识目前是每三年就增长一倍[5]。不学习新的知识,仅据原有的知识在现代社会从事任何职业都要大打折扣,何况编辑从事的是文化、知识、信息的选择、加工、整理、传播工作。因此,编辑一定要紧跟时代,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信息竞跑。编辑立足前沿才能目光远大;拥有信息才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nlc202309011258

从组织系统而言,西方学者强调打造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特征是所有组织成员拥有共同愿景,通过不断学习,通过组织结构扁平化和网络化实现知识共享,并由此实现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创造能量。创造学习型组织,是实现出版企业知识更新的有效途径。

3.2 能力拓展:才、胆、识、力,识以贯之

关于能力拓展问题,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才、胆、识、力”四字。“才、胆、识、力”是清代诗论家叶燮提出来的,其原意是指诗歌创作需具备的主体素养。我们借以说明编辑主体素养也是适宜的。编辑职业社会化之后,这四个字体现了编辑活动需要的几种主要能力。叶燮说:“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6]从编辑职业特征看,这四字之中,最主要的是“识”字,有才有识称为学识,有胆有识称为胆识,有力有识则有见识、有主见,决策果断,行动敏锐。才源于学,识源于体验,胆源于磨练,力源于实践。结合编辑实践而言,传统上编辑被称为“杂家”,强调的是才,而现代社会的编辑仅仅有才已远远不够。编辑是出版产品的策划者、产品生产的组织者,同时还是市场的搏击者。有学识,编辑才能抓好产品;有胆识,编辑才能抓住时机;有见识、有敏锐的反应能力,编辑才能抓住市场,赢得市场。

3.3 法律观念强化:知法、用法,提升职业操守

有法律观念是现代社会对编辑职业的基本要求。出版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需要靠法律来制约和规范。编辑活动涉及的法律有宪法、著作权法、商标广告法、合同法、反商业不正当竞争法等,还有国家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法规,如《出版管理条例》等,有时也涉及刑法。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人们都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编辑活动也是如此。作者、读者、营销、产品内容涉及的人和事等,都有可能关涉法律。出版企业随时可能惹上官司。因此,树立法律意识,强化编辑活动中的法律观念,对保护作者和读者的利益,促进出版企业的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有一个职业道德问题。职业道德关联着社会道德,诚信是其基本范畴。高度重视道德的问题,也是知法、用法的基础。这是职业编辑必须加以培养和恪守的。

注 释

[1]转引自安贺礼.浅议编辑的文化追求与时代定位[J].中国编辑,2009(4)

[2]郝捷.从文化分工看编辑职能的增强与演变[J].出版科学,2009(1):34-36

[3]杨牧之.编辑要有国际视野[J].编辑之友,2009(2):6-10

[4]陈昕.编辑的时代使命和出版创新[J].中国编辑,2008(3):7-9

[5]李岩.图书编辑的现代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J].中国出版,2002(8):30

[6]郭绍虞编;霍松林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6

(收稿日期:2011-11-11)

编辑出版人才 篇7

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出版专业师资队伍不完善。当前, 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师严重缺乏, 有高学历的出版教师没有实践经验, 许多教师没有在出版和新闻单位工作过, 许多教师讲授图书营销学却没有策划营销过一本书。教师由于缺乏实际出版工作的经验, 因此授课时不能站在现代信息技术及国际化出版经营管理的角度进行考虑。对现代数字印刷技术、国内外现代出版传媒集团的运作方式、经营理念又不甚了解, 因此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书本上20世纪90年代的陈旧知识。因此, 专业师资缺乏是造成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出版专业课程设置缺少专业依托。当前, 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编辑出版学基础理论知识、出版业务流程基本知识、各类排版技术、新闻学、中文等, 各学校出版专业普遍没有学科专业知识, 通亦不通, 专也不专, 学生没有学科专业知识和素养, 很难做好编辑出版工作。

课程设置缺乏体系。编辑出版学各门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现行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缺乏长远规划, 缺少系统性, 课程数量多、种类杂、内容重复, 有时又相互脱节, 缺乏有机联系, 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和严谨。

出版理论与出版实践相脱节。现行编辑出版专业在教学中偏重理论灌输, 轻视实践练习。在课程设置上, 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时间长, 实践时间短, 不能自觉运用出版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安排的几课时或十几课时见习和实习, 不能达到实践教学预期的目的。

编辑出版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以理论课程为基础, 大量增加实践课程, 全面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 我们必须要大幅度增加学生见习、实习的学时学分。精讲理论课程, 增加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 在实践中理解理论, 在实践中领悟和完善理论。从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等多角度选取典型案例, 师生共同解析、共同研讨, 切实地培养学生分析编辑出版现象、解决编辑出版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积极与出版单位建立联系、建立实习基地, 通过安排大量的社会实践课程, 让学生了解出版现状, 发现问题, 增强编辑出版技能,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平台, 让学生了解社会, 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以基础理论课程为脊柱, 加强特色课程的设置,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专才。让学生在两年或三年内得到更为广泛的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新闻采写基础知识、各种出版物编辑发行基础知识, 这些仅是高校编辑出版教育的通识教育内容。而出版的特色教育才是专长教育, 因此我们应该扬长避短, 办出自己的特色, 这样才能满足出版界对人才的多种需求。以吉林师范大学出版教育为例, 以编辑古籍书刊为特色是适应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在当今社会, 国学书籍和一批以古籍文化为内容的期刊深受一大批人士欢迎, 如何加强道德修养重建社会道德秩序、如何开启人生智慧构建人生的精神家园等话题, 都是人们在21世纪精神家园的焦点话题, 如何将古代文化分层次分角度重构展现、如何拓展发行古籍渠道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以传统出版课程为基础, 增加数字出版课程, 培养适应出版产业发展的数字出版人才。传媒产业格局因为网络媒体的冲击发生了巨变,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如日东升。这一趋势给编辑出版专业的教育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和机遇, 传媒业中需要大量的复合型网络编辑人才, 他们既要具备丰厚的人文社科知识背景, 又要懂得现代传播技术。因此, 我们要以传统出版课程为基础, 增加数字出版课程, 丰富办学内容, 提高办学要求, 培养适应出版产业发展的数字出版人才。

构建编辑出版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

编辑出版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 主要是培养采编校策划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 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传统教育重视理论轻视实践, 重视一元化教学而忽视个性人才的培养, 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缺乏创新与活力。各高校应该鼓励出版专业教师到出版社和期刊社一线实践, 提高自身的编校实践能力, 同时设置创新实践学分, 为学生拓展实践空间使受教育者学会思维、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施创新教育。

改革教学评价制度。高校要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教学制度, 打破“重期末, 轻平时”的考试方式, 要努力做到考试方法多样化、考试内容多样化、考试方式灵活化。考试方法可采用笔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查等, 特别是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策划能力、排版设计实践创新成果等进行全面考核, 改变以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质量的认知观;考试内容除了知识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外, 还应包括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非教师讲授和非课本内容的拓展知识, 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精神的形成。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 能力和知识评价活动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平时实践创新分数比例应该增加, 要重视学生的图书策划、报纸的制作和期刊的制作每一项实践, 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在实践教学中,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多种思维结合的成果。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要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到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 鼓励学生图书策划、报纸版面安排和期刊的栏目设置与众不同、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勇于异想天开, 敢于创造突破。各学科教师应带领学生分组实践:出版物的策划、编辑和发行等一系列环节都在可能实施操作的前提下实践, 最后以竞赛的形式展出优秀成果。每个学期的模拟训练都应在教师——出版社 (报社、期刊社) ——学院——学校 (教务处) 的配合下完成, 让学生的大量实践更加切合实际, 让实践训练不流于形式, 让学生有更多的模拟实践成果、有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最终形成更加完备的综合实践能力。

加强各学科相互融合, 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实践能力。无论是以报纸、图书、期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 还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 都在不断地融合各门类知识, 现代编辑人才更要站在这个结合点上发挥作用。现代传媒业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复合型人才, 他们既要有较强的文字功底, 又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既要懂编辑出版知识, 还要有新闻采访能力, 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因此, 在出版教育中, 我们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 也要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的知识和能力, 加大纸质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编辑的综合训练。

出版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与普及, 使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甚至教学实施等方面都要进行调整和改革。因此要注重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尤其要适应新闻出版业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变化。

参考文献

[1].李建伟:《论我国编辑出版学学科体系建设》, 《新闻界》, 2008 (2) 。

[2].腾跃民:《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编辑学刊》, 2006 (5) 。

[3].易奇志:《浅议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 (3) 。

[4].龚维忠:《我国高校编辑出版教育刍议》, 《编辑学报》, 2003 (2) 。

编辑出版人才 篇8

1 数字传媒的特点

数字传媒具有和传统传媒不同的显著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信息海量化、传播自由化、读者的选择多样化、阅读成本的低廉性等特点。其中, 海量化是指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 比如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等信息数量十分庞大,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库, 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传播自由化是指, 各种信息能够自由的进行传播, 并且传播的手段和方式多种多样, 人们不需要走出家门就能够通过互联网发布和获取相关的信息, 这是传统传媒所不能企及的优点。既然传播是自由的, 那么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知识。

2 编辑出版的一般要求

与传统出版相比而言, 数字出版从选题、策划、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出版往往用到多媒体技术, 不仅有传统的文字、图像, 还有视频、音频等等, 有的甚至与读者进行互动。因此, 编辑出版在项目策划的时候, 必须考虑选题在多媒体上的运作, 这就要求编辑出版人员具备对选题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数字化时代编辑出版业务大多数是在计算机上进行, 并借助网络完成信息检索、内容处理、多媒体转换等工作, 这就要求编辑出版人员必须具备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转换技术等等, 具备现代出版技术的能力。

3 数字传媒对编辑出版行业的挑战

3.1 阅读形态的变迁

在数字传媒时代, 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此外, 由于阅读方式的改变还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我们可以看见, 一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 已经习惯的运用电脑来获取知识和信息, 这种信息结构的变化会引起人们思维的改变, 更高的组合性使读者可以选择接受不同形式的信息组合。

3.2 网络出版的产生

随着数字传媒的到来, 传媒界的人士开始探索将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结合起来, 它的主要形式有, 用传统纸质出版物承载互联网上的信息, 利用已有的出版资源为读者提供互动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网络出版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更加方便人们的阅读, 一些出版公司利用网络进行出版的成功案例很多, 它在方便读者服务, 沟通与读者之间联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3 统一信息平台的建立

在数字传媒的影响下, 为了形成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 编辑出版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这就需要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 在整合这些资源的时候, 有必要建立统一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交流与沟通的畅通, 在工作上能够实现有效的沟通, 为数字传媒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3.4 更好服务于读者

在互联网的支持下,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的是对海量信息的浅阅读, 这种方式尽管能够获取较多的信息, 但是缺乏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而纸质阅读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所以, 传统的纸质媒体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提高图书出版的质量, 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并结合数字传媒时代的特点, 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

4 数字传媒对编辑出版人才技能的要求

4.1 提高文字表达和运用能力

尽管在报纸、杂志等传统传媒领域, 文字表达和运用能力十分重要, 但在数字传媒领域, 编辑出版仍然不能忽视文字表达和运用能力, 相反还要进一步提高文字表达和运用能力, 提高文字的表现能力, 要重视对优秀编辑的引进和吸收, 不断充实自己的编辑队伍, 加强对编辑队伍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文字驾驭能力和表达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数字传媒的影响力, 获得更多的读者, 使数字传媒具有更为广泛的市场潜力和运用空间。比如《华商报》、《文化艺术报》等重视对人才的吸收和引进工作, 不断提高编辑出版的综合素质,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也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

4.2 提高文本解析和文本构建能力

编辑出版需要学会各种传媒技术, 不仅要掌握平面媒体的报纸、期刊、图书出版的多媒体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编辑技术。还要掌握电子排版、网页制作、三维动画技术等等, 适应数字传媒环境下对编辑出版的要求, 提高编辑出版的质量。

4.3 提高综合素质和技能

综合素质和技能表现在多个方面, 比如文字运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技能、数据库技术、检索技术、媒体加工技术、传媒出版质量、服务态度等等, 只有提高综合素质和技能, 才能进一步提高编辑出版的质量, 增强对读者吸引力。为了提高编辑出版这方面的技术, 有必要加强对编辑出版的培训工作。例如, 每个星期对编辑出版工作人员进行这方面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这样有利于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4.4 掌握数字信息的规范标准

信息的规范和标准是编辑出版必须重视的工作, 在传统传媒中, 信息的规范和标准也十分重要。在数字传媒中, 必须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做好编辑排版工作, 编辑出版人员需要高度重视, 重视相关技术的运用, 做好排版和校对工作, 使信息资料更加规范。例如, 加强数字出版的审核和校正工作, 保证出版内容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以赢得更多的读者。

4.5 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数字传媒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也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事情。在编辑出版工作中, 需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一方面, 编辑出版人员要提高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注重对版权的保护, 防止侵权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 要积极利用相应的技术措施, 加强对编辑出版的保护, 从各个层面保护知识产权, 当遇到侵权事件发生的时候, 要及时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保护, 防止知识产权受到不当的侵害, 保护权益人的利益。比如, 在数字出版之前, 编辑应该做好与作者的沟通工作, 正确处理作品与网络传播之间的关系, 真正保护好作品的版权。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数字传媒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结构, 在方便信息传播的同时, 也对编辑出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今后在编辑出版的实际工作中,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数字传媒带来的挑战和提出的要求, 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应对, 做好编辑出版工作, 更好的服务于整个社会。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数字传媒应运而生, 并日益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数字传媒的出现对编辑出版行业带来新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阅读形态的变迁、网络出版的产生、统一信息平台的建立、服务读者等方面。为了应对这些挑战, 编辑出版人才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不断提高技能, 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和运用能力、提高文本解析和文本构建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并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关键词:数字传媒,编辑出版,文字运用,综合素质,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常凌濛.大传媒时代编辑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2]齐蔚霞.加快出版产业转制促进编辑出版教育转型[J].科技与出版, 2007 (12) .

[3]龚玉钦, 陈勇.试析网络编辑出版的数字化、整体化与大众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1) .

[4]王虹, 白永利.数字传媒时代对编辑出版技能的要求分析[J].价值工程, 2012 (15) .

[5]王武林.数字化进程中的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出版发行研究, 2011 (12) .

编辑出版人才 篇9

面对着互联网以及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与扩大, 导致了现行出版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迫使我国出版业也不断进行着各种形式及管理方式的改革。在这个改革进程中, 急需要一些高素质、高质量以及专业性强的人才。因此, 加强对编辑工作的引导, 加强他们的知识修养及市场营销意识, 提升他们的创新品质及树立现代传媒观念已经迫在眉睫。通过自己的博学多才及综合性素质, 更好为出版业服务, 努力强化博学化及专业化的统一。

二、合理布局人才结构

一个组织只有结构合理, 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其职能作用。就出版文化市场来说, 出版企业要处理及面对的工作环节及程序很多。比如需要前期的策划、编辑、选题以及印刷, 后期的版权贸易以及营销情况等, 这都要多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我国的出版业由于受到体制的限制, 其核心资源以及人才的培养没有得到正确的利用及开发, 在其管理上, 也没有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对出版业缺乏科学的认识。因此, 其人才的整体素质很低。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也不够科学,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发展。因此, 想要提升出版业的竞争能力, 必须从其核心竞争资源及优势上着手, 建立结构合理且科学的编辑人才队伍, 这已经成了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就我国目前编辑人才结构上来看, 极为缺乏跨行业、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尤其是既懂得业务有谙熟英语及管理的人才。很多高学历的人才均集中在文学、哲学及历史等人文学科, 有关于理工及经济的人才偏少。站在结构层次的角度, 学历主要以本科为主体, 博士及人才非常少。如果站在编辑人员年龄的角度, 缺乏四十岁及以下的高级管理及高层专门性人才, 且人才整体老化, 流失情况也很严重。

如果站在出版业流程的角度, 从选题到策划, 从文本编辑到最后的营销, 在整个过程中程中, 各种专业性人才都有着很明确的分工, 既需要编辑业务方面的基础, 也需要对世贸规则有所了解, 还要懂得经营与管理, 因而, 这种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加之出版业人才结构极为烦琐, 在人力资源开发中, 又需要注重专业、学历以及气质等方面的素质问题。在优化及配置上, 要有合理的配置才能够发挥出行业及社会各界的整体力量, 力求达到精神、文化以及知识的合一。并通过模式改革, 实行课堂及实践的有机结合, 积极培养行家、专家等层级管理理念, 结合杂家, 形成三维并进的势头, 满足互补需要。以最大可能提升出版业的整体效益, 发挥出出版业的整体水平。

三、树立学习型理念

进入了21世纪, 随着全球经济、知识一体化发展, 市场机制及经济不断成熟。作为出版业而言, 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转变观念树立学习理念至为重要。因此, 在组织内部要积极树立学习理念, 以终身教育为学习的目标, 把工作融入学习中, 在将学习融入工作, 创新各种学习方式及学习机会, 通过自主学习并结合团队学习的方式, 对人的心智潜能进行开发, 使他们学会站在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 以提升其学习效果及能力。并在共同的目标引导下, 完成行业发展及团队发展的美好前景。尽管在实际中, 经常出现使用与培养相互脱节的情况, 还有很多的出版业单纯地为了追求效益或者降低投资成本往往忽视了人才的利用及开发, 在对人才实施培养中, 也没能以心智模式开发的角度进行人才的培养, 这都使得人才资源浪费严重。所以, 如果现代出版业想要维持良好的效益以及未来的发展, 必须从用人机制及人才培养机制入手, 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加强人才的多方面培养。在用人时, 需要明确目的, 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作为出版业的管理层, 更要注重人才的综合性培养及大胆地使用, 要积极创新, 与时俱进, 采用科学以及合理的方式留住现有人才。

四、建立目标绩效机制

传统的目标评估机制, 特别强调的是人才的平面培养, 突出的是对人才的静态考察以及评估。因而, 这种考评机制很难从立体及动态的角度对人才实施绩效评估及考察, 更缺乏相应的科学分析及理性的评估基础, 主要以人的主观因素出发, 实施的一种定量考核方式。因此, 这种评估方式已经与现代出版业发展模式极为不符, 而现在的绩效考核极为需要一种民主及科学的方式, 以德才兼备及客观公正为原则, 在一种极为公平及合理的前提下, 将考评落到实处。同时, 通过这种科学的评估方式, 使得编辑人才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以及不足, 并结合出版业需要对自己的心智潜力进行充分的发挥, 将出版业愿景与自身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使出版业及团队、个人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整合。

五、注重以人为本

想要使出版业获得良好发展, 不仅需要综合性素质人才的培养, 也需要进行人文理念的更新。在人才使用及培养上, 在企业的发展及管理中,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给予人才一种通透性的理解以及关怀。不仅需要从工作环境及生活环境入手, 更要从人才的心理及身心健康方面进行关注, 以提升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充分调动他们的创新意识, 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及归属感, 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出版业的需要。

六、结语

出版业作为知识及信息密集型产业, 凝聚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企业不仅需要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 也要从人才的发展空间上入手, 不断强化人才培养, 积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从组织结构到人才结构上, 完善及优化配置, 进行人才及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提升人才的认同感及归属感为目标, 建立相关管理及考评机制, 以完善出版业的竞争优势, 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真正合理地使用人才, 留住人才以获得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出版业属于知识、信息密集型产业, 通过这个产业实现了人类精神创造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任何一个要素及环节都需要人的积极参与, 来实现对整个过程的动态及特殊管理, 因而需要加强出版社的人才队伍建设, 需要吸纳大量的知识型、专业型人才, 以提升其核心竞争优势, 来实现其未来发展。

关键词:出版业,编辑,人才管理

参考文献

[1]赵茜.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分析[J].中国出版, 2011 (12) :16.

[2]狄松.出版业企业化发展的人才应对[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1 (07) :21.

编辑出版人才 篇10

一、扎实的编辑出版学理论与相关知识素养

培养编辑出版人才, 首先应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虽然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略有差异, 但在打牢编辑出版专业基础知识方面却是步调一致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学好出版学理论, 能规范编辑对出版专业的认识, 为今后个人出版事业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训练有素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编辑的基本功, 较高的语言文字素养能帮助编辑用理性的眼光审视作品, 把握方向使之达到出版的要求。语言文字素养包括规范与加工文字的能力, 运用规范的标点符号, 熟练恰到好处地运用文字、语法、修辞等进行审稿, 删改、润色语句, 提升信息表达效果, 使其在传播时符合国家语言文字规范。语言文字素养也包括文字写作能力, 根据编辑工作的需要, 撰写编者按、选题策划等, 充分体现编辑意图, 提升文稿吸引力。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有利于提升未来编辑的宣传推广能力与初步的科研能力。

出版理论及实务的学习, 也是高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未来人才应掌握编辑出版全过程, 懂得出版成本核算, 了解我国有关编辑与出版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法规;熟悉市场, 学会根据市场对出版物定位。此外, 编辑出版人才应该是杂家, 学生涉及的知识面要广, 应了解有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 接触掌握大量的业内与业外知识, 以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

因此, 在人才培养上要继承优化传统模式, 提升编辑出版人才的基础素养, 优化知识结构, 使得人才具有深厚的出版理论基础知识与编辑的基本技能, 能够胜任未来的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教部门的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与市场对接, 出色的出版实践能力

就业市场是风向标, 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 要关注市场, 为学生出版实践创设条件, 使培训学习与市场有效接轨、无缝对接。学校在培养人才时除了筑牢基础知识外, 还应积极创设条件, 为学生模拟真正的出版环境,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如模拟出版社的出版流程, 从一本书的选题、组稿、加工到出版宣传等, 帮助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如一些开设出版专业的高校与当地出版企业、相关传媒部门合作, 在校就读的同时, 积极派送学生参与实践, 真正按照出版行业编辑出版模式实行管理, 有效提升学生编辑出版实践能力。高校还可以与出版企业对接, 与相关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 按需对口招生, 根据企业要求进行人才设计与培养, 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提高就业率。

提升高校授课教师的出版实践能力。作为大学生的导师, 过去的教师授课多半关注基础知识的传授, 对于市场并不熟悉。学校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传媒机构的运营, 挂职锻炼, 增加实践能力。如华南理工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就与当地媒体紧密联系, 让授课教师参与南方报业集团、电视台等当地媒体的管理。教师参与媒体实践运营, 有利其在课堂授课时提升市场意识, 理论联系实际, 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 避免“纸上谈兵”的说教。

紧随时代步伐, 及时调整办学策略。随着社会发展需要, 不少高校在出版人才培养上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字编辑能力, 而将整个出版流程的其他环节纳入了人才培养的视野, 及时把握市场、调整方向, 并开设一些新兴专业, 以适应市场需求。如专门开设课程为出版集团培养印刷和书籍装帧人才, 培养图书发行方面人才, 服务于出版社, 根据书店需求培养经营管理人才, 在数字出版时代培养电子数字出版方面的学生, 有效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三、掌握数字技术, 优秀的综合编辑能力

互联网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数字化的新兴大众传媒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参与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 掌握网络技术, 提升此方面能力显得至关重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出现, 高校在开设传统出版专业的基础上, 关注“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传统编辑出版课程的基础上, 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增加新媒体出版技术课程, 如传播技术基础、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制作、网页与视频制作等, 通过毕业实习等方式加大实践教学, 增加学生知识与经验。

培养出版综合能力。全媒体时代对编辑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在职的老编辑虽然知识储备足、经验丰富, 但对新媒体技术多半处在一知半解状态, 除基本数字技术应用外, 对新技术的传播手段与特点缺乏全面了解, 加之数字技术的更新过快, 较难突破传播技术的门栏, 影响了信息在数字时代的全方位传播, 这也影响了传统出版媒介的进一步发展, 造成高素质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稀缺。随着全媒体出版业务的开展, 传统出版机构也需要在数字领域完成拓展, 急需训练有素、综合能力强、适应全媒体发展的编辑。因此, 具有一定编辑出版经验与专业知识, 又具有一定的新媒体运营能力的人才, 就显得十分关键。

所以, 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关注此类问题, 关注编辑人才, 在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 又快速学习掌握相关的技术。学校教育人才、培养人才, 应着眼市场需求, 把握本行业发展的趋势, 谋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未来, 为其未来从事相关行业服务。高校对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要加大改革的力度, 在传统出版业态向多媒体新技术的全媒体出版业态发展, 对编辑要求也越来越高, 院校必须关注市场, 根据变化调整教学计划与方案, 以适应产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提升信息资源开发的能力。出版信息资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性, 这需要编辑具有开阔的视野, 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外, 还要有较强的信息资源开发能力、策划创新能力等。就此而言, 信息开发利用要有深度, 文化产品消费是文化精神消费。可学习影视行业对历史资源的开发, 如《甄嬛传》《亮剑》等, 挖掘历史信息, 服务于当代, 产生新的价值。编辑还应提高信息把握能力。当然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上, 要能综合体现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知识性, 全方位地提升使用价值,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增强全媒体时代的创新能力。信息全球化的到来, 使得编辑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变化, 出版也由传统领域扩展到全媒体。在数字互联环境下, 出版不再局限于纸介质, 而向广播电视、电子数字网络出版、移动及其他无线终端传播等领域延伸。全媒体反映数字技术给传统的传播方式与介质带来了新的、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形成新媒体形态, 增加传播介质, 同时新技术也促进多种媒体的融合, 如纸、网络、手机等。途径和传播载体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对未来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扎实的编辑基本功, 掌握新技术新技能;一是转变观念, 学会驾驭现代科技提供的先进传播技术, 改进编辑思路, 优化传播手段, 最大幅度地运用数字技术优势, 传播编辑的优秀成果。全媒体是整合和提升当代编辑工作的必然之途。新时代编辑人才培养首先要从编辑人才培养的源头抓起, 高校开设编辑出版学也必须立足于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新时代, 拓展建立相应的多媒体编辑学, 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

不同媒介的编辑能力。全媒体时代编辑应综合利用一切新技术的方式方法, 实现集约型发展。当编辑同一信息时, 既要善于遵循传统方式编辑并传播信息, 也要善于把握新媒体的特点打造信息素材。虽然两者的信息源相同, 但每个媒介业态存在差异, 因此, 就需要进行不同的编辑处理, 增强信息传播的差异化, 提升有效性。

编辑出版人才 篇11

[关键词]翻译出版;编辑角色;翻译编辑观

[作者简介]覃芳芳,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翻译出版对我国引进国外文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的翻译出版事业从无到有经历了巨大的发展,然而翻译出版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出版作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这与我国相关专业的编辑人才缺乏不无关系。鉴于此,文章拟从编辑的角色和编辑观两方面论述有关问题,以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促进翻译出版的健康发展。

一、翻译出版业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出版传媒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已经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在出版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翻译出版行业步入迅速发展时期。统计数据表明,从1978年到1990年的13年间,国内各类出版机构出版的翻译作品达到2.85万种。从1995年至2004年的10年时间内,除去重译和多版的译著,翻译类新书的出版数量达到10.75万种,出版数量增长近四倍。这其中尤以社科类和文学艺术类图书的翻译出版最为突出。同时,外文图书版权贸易也增长迅速。原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资料表明,1995年至1999年,中国外文图书版权贸易量累计2.07万项,1999年至2004年达到5.41万项,2003年一年的外文图书版权贸易额为1.94亿美元。

尽管我国的翻译出版行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翻译出版的作品数量巨大,但是译作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如前所述,翻译出版的需求达到每年上万种,但是专业翻译家缺乏。在经济利益的促使下,一些出版社为了抢占市场,把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推向市场。这些作品由于成本优势占了先机,而精品翻译由于制作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反而得不到市场认可。这样既打击了出版社出版精品的积极性,进而影响读者对译著的评价,损害著作人的权益。

其次,翻译出版作品的结构不尽合理。在学科上,人文科普类占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尤其是学术类译著偏少。据统计,在2005年的翻译选题上,自然科学类仅占13.65%,而人文社科类却占83%。这种不平衡不利于国外先进技术的输入和引进,也不利于国内科研的进步。在译著的翻译结构上重视国外作品的引进,轻视中译外作品的出版。不可否认,西方翻译作品的引进对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在国内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的输入只会导致西学东渐,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而影响中国的软实力提高。

再次,一流翻译和编辑人才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育蓬勃发展。外语专业一直是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之一,然而国内大多数学校都将重点放在外贸、教育等方面,翻译一直得到不应有的重视。在高校内部,译著不算科研工作,不能作为评职晋升的参考。

最后,行业标准缺失。翻译作品的好坏没有统一标准。翻译人员没有准入制度,也没有专门从事作品翻译的专业翻译家。加之翻译费用偏低,每千字50元,导致很多翻译作品都由业余翻译完成,出现一人挂名多人翻译的现象,甚至出现抄袭现象。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市场恶性竞争,即出版社只顾经济效益,忽略作品的内在价值和出版作品的社会价值。同时,这也与编辑在翻译出版中的编辑观不无关系。

二、编辑在翻译出版中的角色

“编辑作为一种社会职业,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更是一门技术科学,它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文化起着桥梁纽带作用。” [3]在翻译出版中,编辑主要扮演出版作品的选择、译文选择、对译著最后加工等角色。

首先,选择出版作品的类型。在翻译出版过程中,编辑首先要选择出版什么样的作品。人物社科类作品一直占据翻译出版的绝大部分领地,近年来经管类、心理学等作品的引进也有所增加。这些都表现出出版翻译市场的变化。编辑要善于捕捉读者的需求变化,选择既能满足读者需要,又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翻译作品。

其次,在众多版本中挑选最佳的译文版本。一般图书出版只有一个版本,在译著的出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部作品多种译本的可能。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由于翻译自身的学科特点,每一本孰优孰劣难有定论。每个译本都各有千秋,这时编辑就要扮演最终裁决人的角色,从不同的译本中选择既忠实原著,又受到读者欢迎的版本。这对编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译本的选择可能会决定一部作品的出版能否取得成功。

最后,完成作品的最终呈现。有的作品翻译完成之后,可能离最终出版的要求尚有差距。编辑就需要做文字的修订,使译著达到出版的要求。此外,好的译著还需要插图、美工等。由于译著的内容来自其他文化,加上翻译本身的特点可能无法完整传达原著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图片作为补充。图书的美工既可以传达文字无法表达的意义,也可以增加图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图书的质量。

翻译出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出版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编辑的辛苦努力,翻译出版的特点给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翻译人员除了掌握基本的编辑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外国文化知识,熟悉新语境下翻译出版的特点。只有这样才会满足市场的要求,编辑出既受读者欢迎,又具有高质量的翻译书籍。

三、编辑的翻译编辑观

翻译编辑观是编辑在翻译出版中对所涉及信息和编辑现象的基本看法和观点。编辑的翻译编辑观在整个翻译出版过程起到统摄、纲领和灵魂性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翻译编辑观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树立正确的翻译编辑观就要坚持唯物论原则。把翻译出版看成是客观事物去考察,把各种翻译现象看成是认识编辑本质的大门。作为翻译编辑,不仅要认识编辑行业的现象和规律,而且要学习认清翻译现象背后的简单规律,如一篇文章的翻译周期,文章翻译的难度,哪些是可以翻译的,哪些是不可翻译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发现和揭示翻译编辑过程中一些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从而形成科学的翻译编辑观。

第二,翻译实践和翻译编辑实践是不断变化的,编辑要不断从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翻译编辑实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翻译研究和编辑研究理论的发展同时也会为翻译编辑实践提供动力。也就是说,翻译编辑实践的发展有两方面的含义:翻译编辑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翻译和编辑实践的研究是在发展变化中的。这两方面的发展都会为翻译编辑研究提出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和新课题。

第三,对已有的经验和原则进行批判继承。学习和继承前人经验是进步的前提,辨析和批判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树立正确的翻译编辑观,编辑就必须积极学习,借鉴和继承前人的观点。在翻译出版的实践中难免会出现编辑观和编辑角色发生冲突的情况,这时就需要编辑在价值观和经济效益之间作出取舍。

[1]李景端. 翻译侵权滥造乱象何时休[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 (11): 77-78.

[2]柳逊. 透视外国文学出版乱象丛生的背后[J]. 中国图书评论, 2012 (7): 68-71.

[3]王亚芳. 编辑的职能与作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3(5): 107.

[4]王钦仁. 译著出版精品之路——由《 托尔斯泰小说全集》 的翻译出版谈起[J]. 出版广角, 2005(5): 20.

[5]公文. 论新媒体语境下的传统翻译出版业[J]. 出版广角, 2012 (5): 59-61.

编辑出版人才 篇12

数字出版已经随着网络、电子设备的普及, 深入到出版业的各个环节。传统出版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对传统出版编辑来说, 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场机遇。传统出版编辑要努力抓住机遇, 积极应对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一、正确认识现代数字出版

在准确定位现代编辑工作之前, 首先要正确认识现代数字出版的实际意义。数字出版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出版方式, 并不仅仅是指使用手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和数字化产品来读取图文内容, 更包括出版过程中所应用的数字技术、传播方式, 如激光排版印刷、软件校稿、电子文档处理、电子版面设计、网页设计等。数字出版更倾向于是一种技术方法:帮助出版工作更高效, 促使出版过程的中间环节更精简;使图文知识的传承更便捷, 传播和呈现方式更多样。但数字出版技术的更新速度, 却远远超过与其相关的规则的制定速度, 这也导致了现代数字出版物的良莠不齐。

二、传统出版编辑现状分析

首先, 数字出版的营业收入已经全面超过传统出版;其次, 传统出版方式耗时费力, 在节奏逐渐加快的经济社会, 竞争力将会持续下降;最后, 数字化技术已经完全融入了九零后、零零后等的生活, 随着新生代的成长, 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技术的普及, 数字出版必然会成为他们接受出版物的首选方式。传统编辑更注重稿件内容、文字排列的校对, 其文学素养、知识内涵相对深厚。但是由于年龄、成长年代、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局限, 对新型数字技术不熟悉, 思维固化, 创新精神欠缺。以至于不愿接受新型出版媒介, 甚至抵触数字化技术对出版业的改革。而设备上的不熟悉、工具上的不熟练, 则导致在出版物整体布局、内容与呈现方式协调配合等方面, 做的也并不到位, 使其难以达到现代社会对出版业的要求。

三、传统出版编辑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思考

要实现传统编辑向现代化数字出版时代编辑的转变, 编辑工作者必须从自身观念和能力培养出发, 转变观念, 积极参加公司培训, 接受社会帮助, 更新自身知识体系, 努力适应时代发展。

1. 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重视出版物的数字版权

就现代出版业中出版方式所占权重而言, 数字出版不仅全面超过传统出版, 数字技术更渗透到出版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但与之相关的规则、法律等并不完善。例如, 一些电子出版物的版权归属, 网络文章的语言规则, 网页版面设计规范等都没有严格的规定, 国内的版权法在电子出版物方面也存在漏洞。出版业要获得持续、稳定、有序的发展, 就必须对数字出版加以控制。在完善立法方面, 传统编辑应发挥个人所长, 从传统出版角度为规范数字出版秩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在网络文章内容、语言规范方面, 编辑则要从自身技能处入手。具体措施包括提高编辑对数字出版的认识和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 重视数字出版物的质量。通过借助相关部门的帮助, 在网络文章发表、传播之前, 对其进行统一校对修改, 确保网络文章质量合格;建立专门出版网站, 征得作者同意后发表优秀电子出版物作为模板, 帮助读者、作者熟悉出版物规则;充分应用网络技术, 设置在线咨询项目, 由专业编辑解答读者或写作者关于出版物的各种问题。从法律和社会两方面提高广大出版物受众对电子出版物版权的重视程度。当然, 在实施这些措施之前, 传统编辑的首要任务是熟悉网络工具, 熟练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审稿、校对工作, 学习网络版面设计等。

2. 转变传统思路,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出版业要适应当今时代, 不仅出版商要紧跟潮流, 编辑工作者同样要转变传统思路, 适应时代发展。出版物的受体是人, 人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出版物封面、页面设计、字体样式和大小, 以及这几个方面的配合, 都成为读者阅读的环境要素。怎样通过版面设计为读者营造一个更舒适的阅读环境, 怎样通过不同的传输媒介吸引到特定的读者群体, 怎样使出版物与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相适应, 这些都是数字出版时代编辑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现代的编辑工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对稿件、调整排版等工作, 只是简单对稿件内容进行编辑, 而应该从读者、客户的角度出发, 从细节处入手, 使出版物能够适应各种不同载体, 能够迎合不同年龄阶段、工作阶层的读者。出版物也不再只是传承知识的媒介, 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编辑要借助不同的出版载体, 为读者呈现一场视觉的盛宴, 给读者以美的感受。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不仅要熟悉数字出版技术和各种多媒体呈现方式, 更要树立创新和实践精神。从字体样式和颜色、字号大小与载体背景的搭配, 到纸张效果的展示, 都应纳入试验和调配的工序之中, 使每一个细节都能彰显出出版物的精致。

3. 坚守内容为王的定位, 整合内容资源

当然, 注重出版物的形式之美并不意味着出版物的内容不重要。相反, 作为传统出版编辑, 其专业特长更在于对出版物内容的把握, 要在新时代获得新发展, 编辑工作者更要注重发挥所长。数字出版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尤其是传播媒介和载体种类的增加, 导致出版物数量急剧增加, 这既导致现代编辑工作者工作量大幅度增长, 也使得数字出版物内容驳杂纷乱。编辑工作者要适应现代出版行业的发展潮流, 就必须担起这一重要任务, 把好出版物内容这一关, 真正做到对读者负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 已经开发出一些校稿专用的软件, 传统编辑要熟悉这种类型的软件, 与自身工作相结合, 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完全依赖软件, 软件校稿一般只能修正字词错误, 编辑在软件校稿完成后, 仍然需要认真审查, 从句法结构等方面, 认真完成稿件内容的审核。

4. 注重培训促进编辑转型, 强化自身专业优势

要提高现代数字出版物的质量, 实现出版行业的规范化, 不仅需要编辑工作者自身的努力, 更需要社会的帮助、出版公司的支持。现在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 计算机学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编辑工作者既要顾及工作、生活, 又要兼顾自身能力提升, 不免心力不足。出版公司、专业技能学校, 都可以开设针对传统编辑的培训课程, 帮助编辑们学到真正实用的技能。例如, 公司不定时地开设公开讲座, 让编辑工作者认识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益处, 并及时了解现代出版行业的科技进展, 加速传统观念的转变;公司组织或与专业技能学校合作, 定期、分批对编辑工作者进行不同方向的培训, 从数字技术、稿件内容分析、网络宣讲方式、设计等不同方面对编辑工作者进行培训, 帮助编辑人员认识自身优势, 充分发挥所长, 为出版业培养更多专业精英, 为社会贡献更多力量。

结语:

时代的发展让出版业看到的不只是技术的进步, 更有越来越多的挑战。数字出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 要使出版业跟上时代的脚步, 不仅要从技术上实现更新, 更重要的是提高编辑人员的个人能力。而编辑工作者, 只有汲取传统出版之所长, 并与数字出版的优势相结合, 才能在达到时代要求的同时, 帮助出版行业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丽萍, 传统出版编辑在数字出版时代的转型[J], 攀枝花学报, 2012.10 (第29卷第5期)

[2]吴平, 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理念[J], 中国出版, 2009.02

上一篇:早期颅脑修补下一篇:管理研究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