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出版

2024-10-17

如何出版(精选12篇)

如何出版 篇1

引言:

数字出版已经随着网络、电子设备的普及, 深入到出版业的各个环节。传统出版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对传统出版编辑来说, 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场机遇。传统出版编辑要努力抓住机遇, 积极应对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一、正确认识现代数字出版

在准确定位现代编辑工作之前, 首先要正确认识现代数字出版的实际意义。数字出版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出版方式, 并不仅仅是指使用手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和数字化产品来读取图文内容, 更包括出版过程中所应用的数字技术、传播方式, 如激光排版印刷、软件校稿、电子文档处理、电子版面设计、网页设计等。数字出版更倾向于是一种技术方法:帮助出版工作更高效, 促使出版过程的中间环节更精简;使图文知识的传承更便捷, 传播和呈现方式更多样。但数字出版技术的更新速度, 却远远超过与其相关的规则的制定速度, 这也导致了现代数字出版物的良莠不齐。

二、传统出版编辑现状分析

首先, 数字出版的营业收入已经全面超过传统出版;其次, 传统出版方式耗时费力, 在节奏逐渐加快的经济社会, 竞争力将会持续下降;最后, 数字化技术已经完全融入了九零后、零零后等的生活, 随着新生代的成长, 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技术的普及, 数字出版必然会成为他们接受出版物的首选方式。传统编辑更注重稿件内容、文字排列的校对, 其文学素养、知识内涵相对深厚。但是由于年龄、成长年代、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局限, 对新型数字技术不熟悉, 思维固化, 创新精神欠缺。以至于不愿接受新型出版媒介, 甚至抵触数字化技术对出版业的改革。而设备上的不熟悉、工具上的不熟练, 则导致在出版物整体布局、内容与呈现方式协调配合等方面, 做的也并不到位, 使其难以达到现代社会对出版业的要求。

三、传统出版编辑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思考

要实现传统编辑向现代化数字出版时代编辑的转变, 编辑工作者必须从自身观念和能力培养出发, 转变观念, 积极参加公司培训, 接受社会帮助, 更新自身知识体系, 努力适应时代发展。

1. 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重视出版物的数字版权

就现代出版业中出版方式所占权重而言, 数字出版不仅全面超过传统出版, 数字技术更渗透到出版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但与之相关的规则、法律等并不完善。例如, 一些电子出版物的版权归属, 网络文章的语言规则, 网页版面设计规范等都没有严格的规定, 国内的版权法在电子出版物方面也存在漏洞。出版业要获得持续、稳定、有序的发展, 就必须对数字出版加以控制。在完善立法方面, 传统编辑应发挥个人所长, 从传统出版角度为规范数字出版秩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在网络文章内容、语言规范方面, 编辑则要从自身技能处入手。具体措施包括提高编辑对数字出版的认识和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 重视数字出版物的质量。通过借助相关部门的帮助, 在网络文章发表、传播之前, 对其进行统一校对修改, 确保网络文章质量合格;建立专门出版网站, 征得作者同意后发表优秀电子出版物作为模板, 帮助读者、作者熟悉出版物规则;充分应用网络技术, 设置在线咨询项目, 由专业编辑解答读者或写作者关于出版物的各种问题。从法律和社会两方面提高广大出版物受众对电子出版物版权的重视程度。当然, 在实施这些措施之前, 传统编辑的首要任务是熟悉网络工具, 熟练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审稿、校对工作, 学习网络版面设计等。

2. 转变传统思路,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出版业要适应当今时代, 不仅出版商要紧跟潮流, 编辑工作者同样要转变传统思路, 适应时代发展。出版物的受体是人, 人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出版物封面、页面设计、字体样式和大小, 以及这几个方面的配合, 都成为读者阅读的环境要素。怎样通过版面设计为读者营造一个更舒适的阅读环境, 怎样通过不同的传输媒介吸引到特定的读者群体, 怎样使出版物与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相适应, 这些都是数字出版时代编辑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现代的编辑工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对稿件、调整排版等工作, 只是简单对稿件内容进行编辑, 而应该从读者、客户的角度出发, 从细节处入手, 使出版物能够适应各种不同载体, 能够迎合不同年龄阶段、工作阶层的读者。出版物也不再只是传承知识的媒介, 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编辑要借助不同的出版载体, 为读者呈现一场视觉的盛宴, 给读者以美的感受。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不仅要熟悉数字出版技术和各种多媒体呈现方式, 更要树立创新和实践精神。从字体样式和颜色、字号大小与载体背景的搭配, 到纸张效果的展示, 都应纳入试验和调配的工序之中, 使每一个细节都能彰显出出版物的精致。

3. 坚守内容为王的定位, 整合内容资源

当然, 注重出版物的形式之美并不意味着出版物的内容不重要。相反, 作为传统出版编辑, 其专业特长更在于对出版物内容的把握, 要在新时代获得新发展, 编辑工作者更要注重发挥所长。数字出版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尤其是传播媒介和载体种类的增加, 导致出版物数量急剧增加, 这既导致现代编辑工作者工作量大幅度增长, 也使得数字出版物内容驳杂纷乱。编辑工作者要适应现代出版行业的发展潮流, 就必须担起这一重要任务, 把好出版物内容这一关, 真正做到对读者负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 已经开发出一些校稿专用的软件, 传统编辑要熟悉这种类型的软件, 与自身工作相结合, 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完全依赖软件, 软件校稿一般只能修正字词错误, 编辑在软件校稿完成后, 仍然需要认真审查, 从句法结构等方面, 认真完成稿件内容的审核。

4. 注重培训促进编辑转型, 强化自身专业优势

要提高现代数字出版物的质量, 实现出版行业的规范化, 不仅需要编辑工作者自身的努力, 更需要社会的帮助、出版公司的支持。现在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 计算机学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编辑工作者既要顾及工作、生活, 又要兼顾自身能力提升, 不免心力不足。出版公司、专业技能学校, 都可以开设针对传统编辑的培训课程, 帮助编辑们学到真正实用的技能。例如, 公司不定时地开设公开讲座, 让编辑工作者认识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益处, 并及时了解现代出版行业的科技进展, 加速传统观念的转变;公司组织或与专业技能学校合作, 定期、分批对编辑工作者进行不同方向的培训, 从数字技术、稿件内容分析、网络宣讲方式、设计等不同方面对编辑工作者进行培训, 帮助编辑人员认识自身优势, 充分发挥所长, 为出版业培养更多专业精英, 为社会贡献更多力量。

结语:

时代的发展让出版业看到的不只是技术的进步, 更有越来越多的挑战。数字出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 要使出版业跟上时代的脚步, 不仅要从技术上实现更新, 更重要的是提高编辑人员的个人能力。而编辑工作者, 只有汲取传统出版之所长, 并与数字出版的优势相结合, 才能在达到时代要求的同时, 帮助出版行业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丽萍, 传统出版编辑在数字出版时代的转型[J], 攀枝花学报, 2012.10 (第29卷第5期)

[2]吴平, 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理念[J], 中国出版, 2009.02

[3]冯书生, 试论编辑如何面对数字出版[J], 数字出版, 2011年第3期

如何出版 篇2

江苏可一发[2009]002号

关于打造江苏民营出版平台

创建江苏民营出版产业园的请示报告

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2009年4月6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中第14条明确提出了:引导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健康发展,发展新兴出版生产力。第一次把民营出版企业提高到新兴的出版生产力高度,使中国民营出版业可以和国有出版业一起合法化的站到中国出版业的大舞台,使中国民营出版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目前,全国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正在调研和推进新闻出版总署这一指导意见,积极探索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参与出版的通道问题,思考如何为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在图书策划、组稿、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等出版环节全方位提供服务。我们江苏是文化大省,国有凤凰出版集团在我国国有出版业中占有领先地位,江苏的民营出版业在省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支持和扶持下,近几年来,虽然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与北京、山东的民营出版业相比,还有一定的落差,主要表现在: 第一,能进入全国民营出版视域的企业少,换句话说,就是能作为 1

全国性的公司,目前只局限于江苏可

一、江苏春雨、江苏经纶三家,其它出版公司还只是在江苏省内发展,没有或很少销售至全国。

第二,进入全国视域的三家出版企业虽然整体综合实力较强,但年销售码洋与北京、山东的出版民企相比依然有一定距离。

第三,从事出版的民营企业数量少,出版方向单一,在社科、少儿等方面几乎没有企业涉足,都是以围绕教辅出版为主。(综合来看,江苏的民营出版企业目前在全国基本上居处 3-4名的位置)。

如何使江苏民营出版企业,在出版总署的指导意见推进下,能够进入高速发展的通道,能够跃居成为中国民营出版业的排头兵,我们认为在江苏南京能率先成立“江苏民营出版产业园”,不失为一个新出版产业政策下的一个尝试。江苏民营出版产业园可以整合民营出版资源,采取非行政手段,在保证出版管理部门的正确引导的原则下,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和提供优质服务,打造优秀平台等鼓励和吸引江苏民营工作室和策划人进入园区,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科学发展。江苏民营出版产业园的建成,将可以为进入江苏民营出版产业园的民营出版企业或工作室提供选题申报、终审把关、书号发放管理等工作,帮助江苏民营出版企业率先完成出版通道、出版平台的建设。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在南京市郊区区(宝华)选择一万平米左右的办公经营场地,分割成50家出版工作室和为园区服务的公有配套场所和设施,成立江苏民营出版产业园。在园区内由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设立常备的管理机构,为选题申报、终审把关和书号服务提供政策支持和管理监督。建议把出版园区设在山西路附近,以与山西路军人俱乐部长三角发行产业园

形成相互支持的势态。

第二,考虑到民营出版企业在出版中必须使用的书号问题,建议出版管理部门以江苏民营出版产业园向新闻出版总署申报书号段位,使进入园区的出版企业或工作室在完成出版管理的相关流程后可以直接申领书号,从事出版。

第三,对进入园区的工作室在法人资质、资本设立、人才结构、诚信度等方面设置一定的门槛,以确保整个出版园区有持久、稳定的发展后劲,健全管理,设立科学的园区进出机制。

第四,出版的管理费用和园区的租金,建议从进入园区的民营出版企业和工作室每年销售图书总码洋中提取2-3%,作为民营出版企业的选题申报、终审把关书号管理、租用房等相关管理费用和经营费用。对进入园区的工作室设立一定的销售门槛,对发行量大的民营出版企业,可以考虑在收取一定的费用以后,降低或免收出版管理费用。

第五,利用目前江苏民营出版公司的发行渠道,整合江苏民营的发行资源,配合长三角出版物发行市场,共同打造江苏民营出版产业园园区内民营出版企业的发行渠道,帮助园区的工作室打破销售瓶颈。可以用一年时间在江苏建立100家直属于江苏民营出版产业园的批销连锁店,条件成熟,再向外省发展。

打造和建设江苏民营出版产业园,急需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解决的问题有:

第一,向新闻出版总署申报江苏民营出版企业产业园的项目计划。使出版产业园获得书号资源。使园区内民企可以享有国有出版社的各个编

辑部的出版待遇。

第二、工商、税务管理部门协调,承认园区内出版工作室在支付稿费、印刷费的合法性;在税收扶持减免等方面,使江苏民营出版产业园获得与国有出版集团同等的地位和待遇,在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种上实行三免三减半,帮助和扶持园区内民营出版业的发展。

第三、与银行和相关政府部门协调,为园区内民营书业在银行贷款、融资、担保等方面提供帮助,如成立园区担保公司,发放文化出版创意产业扶持资金和项目贷款。

第四、从实际经营操作层面,认同并落实民营出版是一种新兴出版生产力,使园区内民营企业享有国有出版社在教材教辅招投标、政府的文化项目等方面的同等待遇。

第五、尽快确立江苏民营出版产业园的创建模式,建议采取省市新闻出版局牵头管理,江苏民营出版企业部分出资或联合出资,成立江苏民营出版产业园有限责任公司,园区实行企业化营运。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有出版社事改企已是必然,相当一批国有出版社的编辑会选择事业单位的身份内退,这些人才加上原有的民营出版人才,他们都是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熟练的市场操作经验。同时随着民营出版业的正名与合法化后,一批行业外资金也有可能进入到民营出版产业中,使民营出版业具备资金发展的支持。可以这么说,现在是振兴江苏民营出版业的最好时机,潜在的人才优势和资金优势,都已呈现。而且如果我们在全国率先打造民营出版产业园,还可以吸引大批外省的人才和资金进入江苏民营出版产业园,整合开发利用这

些出版资源搭建出版平台,充分挖掘各种出版资源的潜在力量,这些都有助于江苏的民营出版企业迅速站到中国民营出版企业的最前沿,为繁荣和发展江苏文化产业服务。据初步统计,江苏民营出版产业园的建成将有20亿---30亿元码洋的图书销售。

如果需要,我们江苏可一出版物集团恳请和希望加入江苏民营出版产业园的建设中。我集团在紧邻鼓楼区颐和路“世界500强总部经济园区”和军人俱乐部的世贸大厦三、四楼购买了近12000㎡的商业用房,环境和地理位置都非常适合作为出版产业园区,可以先启动三楼,留四楼作为备用。同时我们江苏可一集团在全国民营出版企业中,总体实力强,年销售码洋近6亿元,拥有全国总发权和全国连锁经营权,在尧化门、句容宝华有近400亩的印制、物流基地,在全国有近600家销售网点和数十家直营连锁店,可以供进入江苏民营出版产业园园区的企业或工作室配套使用。

特此汇报,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2009年6月8日

主题词:民营出版产业园汇报请示

传统出版社如何探索数字出版 篇3

不幸的是,处于数字出版舞台中心的多数是技术服务商、信息服务运营商,盛大文学、同方知网、北大方正、中文在线、汉王科技……他们才是数字出版之花的“花瓣”,而出版社还只是其中的“绿叶”而已。“我们都知道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出版社的普遍心态。

穿着数字马甲,过着印刷时代的日子

在1997年,以译著《数字化生存》的一纸风行为标志,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高歌猛进。1998年,该书作者尼葛洛庞帝又断言:数字革命已经结束。他当时就宣告数字革命的观念启蒙和技术普及已经完成,下一步该是社会应用、产业应用的时候了。

而如今,12年后的中国,出版业是否已经完成了数字革命?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出版之路还任重而遭远。

尽管数字出版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尽管出版社已经普遍配置了电脑网络设施,尽管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已经成为出版人的日常手段,尽管有的出版社已成立了数字出版部、实现了图书产品的数字化,尽管绝大部分出版社都使用了管理信息系统,但我还是要说,中国的多数出版社还没有迈过数字出版的门槛。还远跟不上当今时代数字发展的步伐。

这是因为几乎所有出版社“编辑一印制一发行”的价值链、商业模式、管理方式、产业链关系都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纸质图书还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电子书等数字产品及信息服务还没有发展成独立的赢利模式。

试水数字出版,出版社为何找不着北?

出版社不是不知道应该进军数字出版,而是不知道何时人手,不知道如何着手。出版社为何迷失了行进的方向?

其一,对失去既得利益的恐惧,导致数字出版业务无法得到足够支持。决策者在现实利益纠葛面前,战略思考能力下降,难以下决心将核心资源配置给数字出版业务。如某专业出版社成立了数字出版部,传统出版部门担心图书业务受到侵蚀,拒绝提供全面合作,数字出版部拿不到赖以发展的资源,最后以被撤销告终。传统出版如钢筋水泥般具有强大的刚性,如果出版社决策层没有统一的意志,就无法为数字出版开路铺石。

其二,对数字出版人才的理解存在较大误区,不利于队伍建设。很多传统出版社的领导者痛陈“缺少人才”,呼吁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却难以挖掘到适用的人才。现实的情况不是缺少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兼具出版及信息技术能力的人才正在告别短缺。问题的实质在于,第一,出版社缺乏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明确战略思想,不知道如何使用人才以及用人才来做什么。第二,出版社普遍使用的针对编辑、印制、发行人员的体制化管理手段,不适用于“复合型人才”。第三,一些出版社急于求成,以为引进一两个人才就能把数字出版做起来,结果事与愿违。其实数字出版人才不是一两个人,而应该是一个群体,一个梯队,需要耐心地逐步建设。

其三,信息化水平低,管理不到位,基础条件不具备。有的出版社以节约成本为由,连员工人手一台电脑、随时上网都做不到,有的出版社连门户网站都不能正常更新,连ERP系统都无法正常部署,有的出版社连版权管理都还没有告别手工方式。这样的出版社,确实没有资格奢谈数字出版,对数字出版找不着感觉实属必然。

循序渐进,探寻数字出版的正确方向

出版社如何告别迷惘,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数字出版之路呢?

其一,积极创造条件,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要总是抱怨缺少人才、缺少技术,不要抱怨外在环境恶劣。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有句话: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总得往前走,完善对外门户网站,将分散的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为统一的ERP系统,引进和培育人才,营造发展数字出版的良好环境。

其二,确立数字出版战略方向,决策层形成统一意志。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公司董事长周立伟认为,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不只是技术部门的事情。显然,数字出版业务不只是某个出版单位数字出版部的部门事务,而应明确列入整个出版社的发展战略,并成为决策层的统一思想和坚决行动。

其三,聚焦于客户及客户价值,确立数字出版的战略目标。客户价值的分析_和认定,是一般商业的重要起点。但是在传统出版业,客户价值长期被忽视。多数出版社眼中,偏重“大众”,缺少“分众”,产品类别分散,不利于建立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相比之下,教育类出版社、专业类出版社因客户明确,更易于形成商业模式。同方知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瞄准了学术研究者这一庞大群体。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得以建立数据库、书、盘、网相结合的主题式的数字出版模式(皮书),是因为它紧紧把握住了咨询研究与决策参考需求的客户群体。

其四,建立数字化、网络化、全媒体的版权经营管理模式。数字出版的核心资源是版权。一方面要建立版权数据库,对版权的有效期、使用成本收益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实现同一版权的多渠道、多次使用。如盛大文学围绕版权,建立起来一条集网络出版、手机阅读、传统图书、游戏动漫、影视文化等为一体的产业链。

如何出版 篇4

随着数字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 无限地拓展了出版行业的视野。数字出版对传统的图书编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使传统的图书编辑在整个出版流程中的地位与职能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出版流程中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设计等环节, 在数字出版中作为一部分融入到了数字化技术当中, 编辑在数字出版领域中, 对自身的职业素养与定位也都有了新的调整。

数字技术是整个数字出版流程中的主要力量, 但是仅仅靠数字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与内容信息相结合, 由编辑来策划与主导。数字技术只有与编辑有机结合, 才能呈现出人们需要的数字信息、内容信息, 才能完成所谓的数字出版物。而作为编辑, 就必须要从传统出版方式中转型, 成为掌握多种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编辑。

1 更新理念, 思维创新, 进行角色转换与定位

数字出版的出现就决定了出版行业的改革, 任何改革都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性变化。编辑作为出版行业的核心人物, 需要更新传统的出版理念, 要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 进行角色的转换与定位, 要积极地尝试新事物, 运用新的工作方法, 做出能够满足读者和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 数字出版编辑的思维基础包括内容可复用、服务可定制、作品多形态。从思维层面上来讲, 编辑需要跳出原有的平面思考方式, 改为新媒体时代的立体化思考模式。打破传统的封面设计、开本尺寸、字数版式等因素, 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为广大读者提供既符合时代需求, 又风格多样化的数字文化产品。比如, 深度挖掘相关学科知识、增加内容主题的检索功能、做好内容链接与推广等方面, 实现传统出版行业不容易实现的功能。对于刚接触数字技术的图书编辑来说, 要克服对新技术的距离感, 在选题策划与编校过程中, 积极地考虑如何将纸质图书流程与新媒体技术的平台有效融合。

2 了解、掌握数字出版的新技能, 做复合型编辑

数字出版的兴起对编辑提出了更新能力的要求, 谁能在数字出版浪潮中抢占先机, 谁就能在激烈的出版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数字时代, 一名合格的编辑不仅要具备文字处理能力、综合编辑能力, 还要关注数字技术及其发展态势, 了解各种技术手段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 了解网络营销并积极参与, 了解不同的阅读平台及呈现方式, 如手机出版、网络出版、电子阅读器等, 了解数据库的特点, 了解复合出版。数字出版涉及面较广泛, 编辑要积极地学习, 逐步培养自己的多种能力, 增强对数字出版内容的敏感性, 寻找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契合点, 将编辑的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各种能力的融合反映了数字时代对编辑的更高要求, 这就需要图书编辑既要懂得传统出版, 又要熟悉、掌握数字出版的新技能, 做新时代的复合型编辑。

3 处理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

数字出版在对传统出版冲击的同时, 也给传统出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都是以一定的内容资源为出版核心, 需要对内容进行编辑整理与加工, 借助某种特定的媒介进行传播, 传统纸质出版与新兴数字出版是相通的, 二者的相互借鉴、竞争和融合, 将促进出版产业不断升级。所以, 作为图书编辑, 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 利用好编辑自身的资源优势, 实现自然的转型。

首先, 任何时代, 出版物的核心都是“内容为王”。数字出版时代, 尽管以数字技术为主导, 但数字产品的核心仍然是内容。图书编辑通向数字出版的一张最可靠的“王牌”, 就是丰富自身的内容资源, 包括编辑背后作者和人脉资源的积累。其次, 出版行业经过多年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运作流程。进入数字出版时代, 将是无纸化、零印刷、零库存, 尽管出版方式及技术方面与传统出版行业有很大不同, 但是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和市场营销这一流程的方向上还是大体一致的。让图书编辑一下子掌握新的数字出版技术不太现实, 对于与数字技术相关的内容, 编辑要克服畏惧和排斥心理, 要同技术人员沟通配合好, 在数字出版的制作与推广过程中全程参与。第三, 编辑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修养与编辑技巧, 对数字出版产品的内容信息进行筛选, 对内容质量严格把关, 内容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数字出版过程中的编校环节不仅不可或缺, 而且更加重要, 因为数字出版的信息来源更复杂, 内容更丰富, 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这对编辑的基本功要求就更高, 编辑应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 把握内容的专业性和经典性。

4 做好出版资源整合, 提高营销策划能力

在数字出版的浪潮中, 个人有可能取代传统出版单位成为出版的主体, 优秀的作者作品纷纷涌现, 编辑收集出版素材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这需要编辑人员跳出原有的固定区域, 摆脱来料加工的窠臼, 运用互联网思维, 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作者队伍, 调动各种出版资源。数字出版时代, 更加丰富的内容和资源都需要编辑凭借职业素养做好整合, 提高整体的营销策划能力, 实现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和营销推广全流程数字化。

5 提升选题、组稿的效率

传播速度快, 覆盖面广, 是数字时代的一大特点。传统的出版行业中, 一本图书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发行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 而数字出版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 缩短了出版的周期, 传统的出版方式显然已经落后了。面对新的形势, 编辑要能够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面前, 时刻关注新发展、新变化, 善于利用网络进行选题策划, 迅速捕捉社会热点, 与读者互动, 了解读者需求, 从而提升选题策划的效率和组稿的反应速度。

6 结论

纵观整个出版行业, 数字出版以其方便、快捷、经济、传播面广等诸多优势迅猛地发展。编辑要及时转变观念, 进行思维的创新, 向数字出版的先行者学习, 汲取他们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运营方式, 不断提高自己的编辑理念、编辑能力, 拓宽编辑思路, 否则难以适应时代的变革与要求。可以说, 编辑是走在数字出版前沿的实践者与使用者, 更是出版改革的领导者。编辑要顺应时代的潮流, 紧跟数字出版的发展步伐, 把握产业动态, 了解数字出版技术、制作流程, 提高网络营销策划能力, 实现从单一的编辑角色向新时期复合型编辑角色的转型, 一专多能, 时刻走在出版行业的前列, 这是时代赋予编辑的挑战, 也是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晨, 汪立亮.数字时代编辑出版的数字化转型[J].出版广角, 2014.

[2]岳萍.数字时代出版编辑转型与创新[J].中国报业, 2015.

[3]张蕴.数字时代, 编辑如何发力[J].出版参考, 2011.

自费出版图书出版代理合同 篇5

甲方(著作权人): 地址: 联系人: 邮编: 电话: E-mail:

作品名称: 署名:

字(行)数:

字(行)插图:

甲乙双方就上述作品的出版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甲方委托乙方全权代理甲方作品在中国大陆地区简体字版出版事宜。第二条 甲方的作品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四)煽动民族分裂,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破坏民族团结;

(五)泄露国家机密;

(六)宣扬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危害社会公德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七)侮辱或者诽谤他人;

(八)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

第三条 甲方如侵犯他人著作权,甲方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因此给乙方造成的损 失,乙方可以终止合同。

第四条甲方的作品如含有侵犯他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等人身权力的,甲方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因此给乙方造成的损失,乙方可以终止合同。第五条 甲方应于 年 月 日前将上述作品的“齐、清、定”稿件交予乙方。第六条 乙方负责对书稿进行质量检查,如发现书稿有政治问题或不健康内容,以及其他问题,应在接到书稿的 1 个月内将书稿退还乙方,本合同失效。第七条 乙方在签订本合同并收到出版费用 1 个月内,完成编辑加工、送出版社三 审、封面设计和版式设计等工作。

第八条 乙方在领取出版社准印手续后,2 个月内完成出版任务,将样书交送甲方。

乙方:墨客自费出版工作室 地址: 联系人: 邮编: 100083 电话:

E-mail:moke_publish@sina.com 第九条 本书共 万字、印张,甲方要求印刷 册。由 出版社出版。第十条 乙方向甲方收取代理出版费用,经营额在 2 万以内的每书收取 1000 元,在 2 万元以上的收取经营额的百分之十。

第十一条 合同签订后,甲方需支付出版管理费 元,制作印刷费用 元,代理费 元,共计元。出版费用打入乙方帐户后,乙方启动出版程序。

第十二条 本书装帧印刷标准:封面 克铜板纸,正文 克 纸,黑白 / 彩色印刷,平装 / 精装。

第十三条 甲方向乙方免费提供 5 本样书。

第十四条 甲方同时委托乙方代理该作品在全世界出版中文繁体字的版权,代理网络出版、电子出版、连载、选编、声像、影视的版权。并收取甲方上述权利收入的百分之十作为代理费用。

第十五条 双方因合同的解释或履行发生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将争 议提交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六条 本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为凭。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年**月**日

如何做好应急出版 篇6

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应急出版任务,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一、敏感的政策意识和过硬的政治素质是前提

编辑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编辑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注意时刻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即要学习国家相关方针、政策、法规,认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政治鉴别力。这样才能在灾难等重大事件突发时,有第一时间响应的动力和激情。

二、社领导深入一线统筹安排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社三次重要的应急出版工作,均由社领导亲自挂帅。社领导和干部员工一起加班加点,连续工作,统一协调策划、加工、审校、排版录入、美术设计等各个环节。正是在社领导的带领下长期养成的高度的大局意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打硬仗、不怕困难、通宵达旦连续工作的过硬作风,我社才能在每次的应急出版任务中把握住机会,每次应急出版的出版物均得到部队官兵和群众的好评,也受到了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总政宣传部的表扬。

三、出版资源储备要靠平时下功夫

1. 选题资源的储备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平时做好选题资源的储备工作至关重要。这要求策划编辑在平时的选题策划中要高度重视灾害医学、救援医学、创伤外科学、高原医学、航空航海医学等特种医学选题的策划组稿工作。预先出版一些应对救灾和突发事件的高质量图书。如我社常规出版的《高原卫生防护手册》《现代创伤治疗学》《地震灾害医疗救援实用手册》《医学救援及自救互救》等都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运往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作者资源的储备 作者资源的储备与选题资源的储备是相对应的。军医社在多年的积累中建成了一个高素质高层次的专家资源库,确保了在应急出版中,能在第一时间提出最准确的选题、动员最高层次的作者、编出最高水平的作品。如《核与辐射医学防治手册》由解放军307医院的院长率领全军放射病中心的专家在2天之内完成了书稿的编写。《核事件医学应急与公众防护》由全国最权威的核医学专家程天民院士亲自担纲主编。

3. 编辑力量的储备 我社长期秉承“姓军为兵”的特色,对军事医学出版工作高度重视,在长期人才建设中培养了一批有才华的业务骨干,在紧急任务面前勇于担当重任,在选题策划、编校、设计、印装等重要环节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2011年初,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心、保障大局,我社加强了军事医学出版中心的建设,选调得力骨干任中心主任,并配强人员力量,健全工作机制。这些都是我社做好“姓军为兵”出版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做好应急出版工作的重要编辑力量储备。

四、规范科学的出版流程是保证质量的关键

一个出版物按正常流程运作,约需100天才能出版,这在紧急状态下显然是不行的。为了保证应急出版流程的井然有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题策划要切实考虑到一线需求 救灾和突发事件中的一线人员,往往是抢救任务重,时间紧。因此要求图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携带。出版形式以便携式手册、挂图、拉页为宜。这也使图书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版质量容易保证。出版长篇累牍的大作显然是不适合也不切实际的。

2. 编校加工三审三校采取分工合作 应急出版时间紧迫,质量要求更是重中之重。先要根据完成任务的时间要求及出版规律拟订出版时间表,科学地分配各个出版环节所必需的时间,再根据各个环节的时间要求合理地调配力量。大家分工合作,团队作战,把平时一人在规定时间完成的工作量科学地分配给若干人员,既保证了加工、审校各个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又保证了最快的出版速度,同时也保证了出版质量。

3. 各个环节有序衔接立体交叉推进以任务为核心,整合相关资源,将制图、封面版式设计、申领书号和CIP数据等后续环节提前,与书稿加工同步平行展开,变纵式线形推进为复式立体推进,大大节省了时间。但这对周密协调地组织领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且要求全社上下拧成一股绳,相关部门和环节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出版环节整体快速运转,才能确保应急出版顺利进行。

刍议编辑如何面对数字出版 篇7

一、数字出版是当前出版界的潮流趋势

人们的生活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而越来越便利, 同时人类的生存对数字技术的依赖也越来越大。而就出版业而言, 数字技术对其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像我们知道的排版和印刷早已经广泛应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作者的创作也已经很少有手抄稿。出版已经转变为从作者写稿到编辑校稿到发行、再到最后的读者阅读已经完全依赖数字技术, 基本上脱离纸质出版的状态。目前中国的出版业正处于数字革命的过程中, 而数字出版时代的来临已经不再遥远。这要求作为出版业核心人才的编辑必须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但要积极应对数字革命对传统出版业带来的影响, 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尽快适应与掌握相关的技术。此外,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不是对立的, 而是对传播媒介与制作手段进行的变革, 其同样需要编辑工作者在发行数字出版物时严格按照要求对出版内容进行选择、把关和修饰。也就是说, 不管出版物以什么形式出现, 编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 不会因为传统出版的逐步边缘化而降低其实际的作用。只有真正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有效结合在一起, 才能使我国的出版业稳定而快速地发展。

二、数字出版编辑是传统出版编辑的一个延伸和形式的转变

积累、传播与传承人类优秀文化是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本质体现, 而最终将无形的精神产品以有形的物质材料展现在读者面前是编辑工作者的最终目的, 而不论这些有形的物质材料或者阅读器等, 对于展现内容都是极为重要的。从根本上来说, 编辑只是对编校工具与营销思路做出改变。在数字出版模式下, 编辑不但可以利用图书馆或者图书交易市场收集相关的信息, 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门户网站、论坛等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而在进行实际创作时已经基本不再需要纸和笔来完成, 而是直接在计算机电子文档上进行创作。手写稿在数字出版模式下已经基本不会再出现, 而校对工作量也会随之减少, 像以往我们需要完成的折校、点校等校对方法也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同时, 逐步实现了编辑与校对的合二为一,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体化模式。数字出版模式下的校对已经改变了其校对的方法[1]。例如, 因为需要进行不同文档的互相转换而经常会出现乱码的现象, 打字时输入拼音后经常出现同音不同字的现象, 这些都是数字出版模式下需要编辑注意和进行校对的相关内容。正是因为数字出版的这种形态, 也使得最终的出版物已经不再需要印刷环节, 而在发行过程中也没有了运输环节, 最终取而代之的是数字产品与网络发行。读者的阅读习惯也与传统出版物不同。以往的传统出版物, 读者阅读时需要手捧着书本阅读, 而目前的数字出版物, 人们只需要拿着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进行阅读即可。

三、数字出版时代下编辑的应对策略

(一) 转变出版思路, 建立客户为中心的出版理念

只有出版商紧跟时代潮流, 同时编辑工作者转变传统思路, 才能使出版业有效适应数字出版迅速发展的时代。对出版物进行的相关设计, 其最终都会成为影响读者阅读的因素。只有设计出更加适合读者阅读的环境, 才能不断吸引不同的读者群体, 从而实现出版物与生活节奏紧密结合、互相适应的目标, 而这都是目前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 要求现代的编辑工作者不能只简单进行稿件的校对、调整排版, 而是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 从细节考虑, 最终实现出版物可以适应不同的载体, 同时能够迎合不同年龄与阶层的读者。编辑工作者不但要学习数字出版技术的各种呈现方式, 同时还要树立起大胆创新的实践精神, 对出版物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整与搭配, 最终将最精致的出版物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 整合出版内容, 创造出更加优质的阅读内容

注重出版物的形式并不是说其出版内容就不再重要, 恰恰相反, 出版社的编辑, 其主要的特长就是进行出版内容的把握。要想立足数字出版发展时代, 就必须发挥其自身特长的发挥。数字出版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必然会增加传播媒介与载体的种类, 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编辑工作者的工作量, 同时使得数字出版物的内容极为杂乱[2]。而为了更好地适应数字出版对编辑工作的要求, 其必须积极承担起把握出版物内容这一关键环节, 认真做到为读者负责。一些专业的校稿软件已经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研发出来, 这就要求编辑尽快熟悉这类软件, 同时将其与自身工作有效结合在一起, 从而提升工作效率。但是软件在校稿时, 只能进行错误字词的修正, 而最后的审查还是需要编辑完成, 因此应尽量避免对校稿软件产生依赖性。

(三) 提升自身素质, 顺应当前数字出版技术的潮流

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艺术设计、物流经济等有效融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字出版技术, 所以数字出版的编辑必须是具备多种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这就需要编辑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1. 注重专业素质的提高。

数字出版也好, 传统出版也罢, 都需要编辑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而这也是其工作的基础。另外, 应该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讲座, 使编辑可以更加充分了解到最新的技术, 切实做到与国际接轨。

2. 重视编辑素质的提升。

任何一名优秀的编辑都必须具备极其敏锐的政治意识、扎实的文字功底、优秀的外语水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而这是其从业能力的主要体现。另外, 出版发行进入数字化时代后, 编辑对于涉及数字出版的相关法律法规 (如网络著作权保护法、语言文字使用规范、期刊出版管理条例等) 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编辑在编校工作中的错误。而对于一些需要通过光盘或者网络再现的出版物来说, 需要编辑深入了解相关服务商平台的技术规范与标准, 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编辑对跨媒体技术的整合能力。

3. 提升信息素质。

编辑不但面临大量信息的阅读与鉴别能力的挑战, 同时还需要面对新兴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挑战。编辑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 同时还应该与作者进行积极的沟通, 及时追踪并掌握相关领域的热点与难点, 了解研究发展趋势。编辑还应不断提升自身获取信息的能力, 熟练掌握运用相关的信息检索工具, 并且对其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鉴别与评价。总之, 数字出版编辑必须要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

4. 提高外语能力。

数字出版时代的来临, 必然会增加出版社与外界的频繁交流, 因为电子出版的特性决定其必须做到与国际接轨, 也就直接体现出外语知识对于电子出版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大多数出版单位人员因为其日常工作较为繁重, 很难抽出时间学习外语, 也无法说出一口准确流利的外语。因此, 需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读、写以及翻译上, 国际交流时语言是必须要掌握的。

5. 依靠互联网进行选题策划。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 编辑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渠道变得快捷多样, 而互联网更是编辑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 很多价值极高的选题都是在互联网信息中发掘出来的。编辑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获取以及分析互联网信息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从互联网中挖掘出最有市场价值的信息, 从而不断提升编辑自身业务能力。

6. 掌握网络营销宣传手段。

因为图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因此市场宣传也越来越重要。编辑不仅是产品的策划者、参与者, 同时对产品的内容以及特点也极为了解, 因此营销宣传已经不再是专职营销工作人员的工作, 而正在逐步成为编辑的一种自觉行为, 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始终。即时性强是数字化出版的最大特点, 实现了读者的即时反馈、与作者的即时沟通与即时修改, 编辑经过这一过程可发现并认识出版物的价值与不足, 从而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完善,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 充分优化用户的体验过程。因此, 编辑的沟通与营销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出版物的市场竞争力。

四、结语

出版业不但要面对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同时还需要迎接随之而来的各种挑战。出版业必然会向数字出版方向发展, 因此只有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以及提升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 才能使出版业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编辑工作者必须在吸取传统出版业优点的基础上, 将其与数字出版的优势紧密结合在一起, 才能实现出版业快速稳定发展的目标。

摘要:虽然数字出版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 但是其正在逐步深入出版业的各个环节, 并且发展速度极快, 当前我国出版业正在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出版机构的编辑应该清晰认识到数字出版给整个出版行业带来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只有不断提升其个人素质, 同时树立起创新意识与责任意识, 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数字出版业的所有挑战。

关键词:数字出版,编辑,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甄增荣, 张旭.数字出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15 (1) :96-99.

如何出版 篇8

笔者并不否认数字出版的先进性, 它所展现出来的部分优势确实是纸质出版所不能企及的:比如它几乎是无限容量的存贮功能, 仅仅依靠一个巴掌大小的终端设备, 就可以存下浩如烟海的图书;还有它的搜索功能让传统的以书签编目形式出现的图书馆相形见拙, 几乎改变了传统做学问的方式, 快要废掉了图书管理学这门学科。它可以让文字与声音和图像完美融于一体, 按照正常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 数字出版的前景远大, 经济利益方面也是具有广阔天地, 可以大有作为的。

那么, 纸质出版未来是不是就一定会出现像马车被蒸汽火车取代的情形, 逐渐被数字出版所淘汰呢?冷静地思考一下传统出版活动, 你就会发现, 真正使我国出版业陷入困境的“始作俑者”是图书定价制度, 读者在乎的并不是图书的阅读形式, 而是性价比。起初, 网上书店以价格优势轻而易举地抢夺了实体书店的市场份额, 随着物流业日益发展, 网上书店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便捷。然而好景不长, 为了争夺客户资源, 各大网上书店都纷纷使出其“杀手锏”进行低价促销。但只要“价格战”一开始, 市场便将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网上书店利润空间在此时大幅降低。而接着出现的电子书也不过是网上书店“价格战”的升级版而已。被吹捧为未来阅读新坐标的电子书, 在“价格战”中大批量地沦为“白菜价”, 售价几角钱的一抓一大把, 但销售量仍难以提得上筷子。而那些经过破解的免费版电子图书, 下载量居高不下, 读者趋之若鹜。其实电子书、网上书店与实体书店的核心都是版权, 只是在媒介和销售渠道上有所差异。

多年来, 虽然数字出版商不断寻求开发能够适应人类眼球, 解决视觉疲劳这一重大缺陷的物质载体, 但仍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反而让众人领悟到了“浅阅读”与“碎片化阅读”这两种数字出版的弊端。抱着一个iPad、Kindle阅读, 和捧着一本纸质书相比, 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区别?我想, 电子书终究无法重现纸质书那种“未想, 随意地一个撩拨或是不经意间的一次坠落, 那些自己最渴望却又未曾想到的内容, 竟华丽丽地展现在自己眼前了”的文艺境界。再谈纸书的装帧设计、散发的淡淡墨香, 其本身就可能是一件艺术品, 具有收藏价值, 比如2013年5月, 鲁迅手书《古小说钩沉》的一页手稿被拍出690万元人民币;曾国藩手书家训以230万元人民币高价成交;2013年11月在美国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海湾圣诗》, 成交价达1420万美元……再谈编校质量, 各家出版机构总体而言对纸质书有着较为严格的甄选制度, 制作相对较为严谨, 讲究图书内容连贯性与编写体系。但碎片化阅读流行后, 由于理论上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 因而信息的传输变得更为快捷, 也更加缺乏管理措施。思辨能力不高的人, 很容易被蛊惑性的标题, 煽动性的语句, 夸大的事实, PS合成后的相片所蒙蔽。其实, 最让传统出版无法代替的恰恰是纸介质, 只要条件合适, 它可以无限期保存, 而磁介质的数字出版一旦出现误操作或经历强电磁场干扰后, 既有的文件可能无影无踪, 功亏一篑。很多读者反映, 之所以愿意购买纸质图书, 是因为觉得纸质图书架起了一座与作者心灵之间的桥梁, 电子版即使能在网络上读到, 总感觉那些书没有感情, 与作者没有关系, 只是一个文件而已;而只有拿到手里的书, 才感觉是凝聚了作者的劳动成果, 能够听到作者的心声。出版活动的本质是文化的积累与传承, 并不能以数字出版这种可以量化的指标去衡量。同时, 由于数字出版需要网络、电脑等终端设备的支持,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 并不适用于最广大的阅读需求者。因此, 笔者坚信, 传统出版在未来的岁月里依然能够生存得很好, 而且在现有的国情下仍然大有可为, 有更加璀璨的前景。这种想法并非空穴来风, 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其一, 中国图书业当前的突出矛盾, 是在内容质量上的欠缺, 而非传播形式上的差距。可以说, 纸质出版在我国并未发展到极致, 还未走入巅峰时期, 何谈没落?相反, 笔者认为它仍然是个朝阳产业。尽管中国经济实力近年来迅速增强, 但国民阅读率还没有取得显著增长。既有的国际经验证明,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最终将会推动文化产品的消费, 这当中自然包括图书消费的增长。在这个方面, 我国的潜力不容小觑。国民阅读率哪怕提升一个很微小的百分点, 都会形成巨大的产值效益。何况, 各级政府还在不断加大“农家书屋”以及未来的“社区书屋”等公共阅读工程的投入力度, 这些工程最终都将会促进纸质图书销售的强劲增长。一本在内容质量上存在欠缺, 让人觉得空洞、枯涩、乏味的书籍, 即使以再先进的技术形式加以展现, 并不能从实质上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 无助于提升国民素质与图书销量。必须看到的是, 当代数字出版的源头在美国等发达国家, 数字出版的传播方式、技术标准、呈现平台与发达国家数码科技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但时至今日, 西方发达国家仍未推出可以彻底解决既有数字阅读平台缺陷, 具有明显纸质书特征的出版物, 也就是说, 未来的数字出版究竟是否以当下的iPad、Kindle等形式展现于读者眼前, 仍未形成最终定论,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 极有可能是某个过渡版本。因而, 投入过多的力量给予数字出版在当下并非是明智的选择, 反而可能空耗精力、财力。在这方面, 我国曾有过较为惨痛的教训, 20世纪90年代初, 我国曾向录像机研发生产领域投入数百亿人民币, 但当基地建设完成后, 国外已经大量使用VCD和DVD技术制作音像产品, 导致这一计划付之东流。当下, 全国各种形式的数字出版产业园在没有既定技术标准的情况下相继兴起, 前景实为堪忧。

其二, 基于庞大的学生数, 中国出版产业中最大的一块是教育出版。在可预期的时间里, 图书业也还会以纸质图书出版为主。也就是说, 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 学生们的课本, 老师们的教参仍将选用出版社出版的印刷品。各种论文成果也同样需要在纸质期刊上发表, 印成纸质图书来出版, 以彰显其学术权威性。

其三, 新兴的数字出版技术正助推传统出版实现更大的价值。站在更高的角度看, 数字出版并没有使出版活动发生本质的、革命性的变化, 只不过是在传播方式方面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亚马逊关于数字出版 (电子书) 的观点给了笔者极大的启发。亚马逊认为, 数字出版的电子书只是图书的一个版本, 就像图书的精装版、平装版一样, 不同版本之间是包容并存, 适合不同人群与场合的共生关系, 而不是走向对立。依此类推, 今天我们的出版活动从选题到排版, 从审读到印刷, 这些围绕内容生产而进行的核心创造性劳动, 不仅是传统出版所必需的, 同样也是数字出版所离不开的。数字出版由于其节省了印刷、制作以及物流环节, 而使图书价值得到了提升, 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当然也让出版商获取了更大的经济利益。美国亚马逊网站将诸多新书的电子版与纸质版同时推出后, 总销量不降反升的事实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其四, 不论以任何一种数字加密形式给予保护的数字出版, 总可以被破解, 导致已有的数字出版频频地遭受侵权, 而目前在中国做数字版权保护的还是极少数,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人的版权意识太过薄弱。经过不断的发展, 中国已经从一个幼期的出版行业逐步地迈入为一个高速成长的阶段, 据目前而言, 数字出版的行业是成长了, 但是在最主要的版权意识方面, 人们的思想还没有提上去, 大家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中行走, 如果不加强规范的话, 最终的结果就是面临退步、倒退的结果。数字出版业的人赚不到钱, 就会导致中国的数字出版行业呈现下滑的趋势, 那么中国的经济乃至文化都会处于下滑的阶段。除此之外, 数字出版业还面临传统出版数字化步伐较慢、数字出版人才匮乏等问题, 其主流数字产品开发不足、核心技术研发力度不够等一些新问题也日益凸显。

如何提高志书出版的校对质量探析 篇9

首先, 要加强学习, 要有重点地学习一些有关地理、历史、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力求学有所思, 学有所得。其次, 要培养一种艰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方志编修是一项寂寞而清苦的工作, 也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文字工作。编一部80万字的志书, 就得阅读800万字的资料, 如果再算上每篇稿件反复阅读剔选的次数, 那么还不止800万字, 如此庞大的阅读量, 加上方志编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众手成志, 一部志书内容再好, 如果不注意文字的编校, 当你在阅读中就会出现多处有语句不通, 错字、别字、掉字、多字等问题, 超过了规定的要求, 这部志书就会功亏一篑, 无从谈及质量问题。

1 文字的校对

行文要求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在编辑校对过程, 发现有些丢字、加字、错字很多, 如将“人工牧草地”写成“草地”, 将“湿度”写成“温湿度”, “影像图33幅”错写为“影像图33福”等。

有些字词文稿中使用较多, 但表述不够准确清晰, 如“做出”与“作出”、“制定”与“制订”、“签定”与“签订”这几个词语, 在文稿中频繁使用, 并且用的时候随意性较大, 这些词语用在某些地方虽不能完全算错, 但究竟用哪个字更确切一些值得研究, 比如“制订……计划、规划”, “制定……办法, 决定”经过反复推敲, 在一部志书中力求统一。如使用“今后”、“以来”等词语, 将“20世纪90年代”写成“上世纪90年代”。对市国土资源交易系统的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认为“它的”建成运行, 改写成认为“系统”建成运行;“传达××通知”改写“宣读××通知”;“地矿部”等简称统一写成“地质矿产部”, 修改中一律砍掉了像“目前”这类模糊不清的时间代词, 写明确切的年月时间, 使稿件条目的时间记述做到准确无误。在不易引起岐义的情况下, 通篇省去“威海”两字, 如“威海市国土资源局”可以直接写成“市国土资源局”, 还有人物名字前面冠上职务时写“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还是写“中共山东省委原书记”、是写“原中科院院长”还是写“中科院原院长”进行了仔细地推敲。

对有些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的空话、套话加以取舍。比如将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土资源管理“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改为“提出意见和建议”, 将“打响威海市国有土地储备运营第一枪”调整为“开启威海市国有土地储备运营”, 将“切实维护好全市地理信息 (地图) 市场秩序”调整为“维护全市地理信息 (地图) 市场秩序”。

2 标点符号的校对

行文要求逗号、句号、顿号、叹号、问号、冒号和分号占一个字的位置, 居左偏下, 不出现在一行的开头。括号、引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的结尾, 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的开头。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 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占一个字的位置。以上四种符号上下居中。标点符号差错较多。最常见的差错是长句无逗或一逗到底;有的引号“”与书名号《》混用, 如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误用为《中国温泉之乡》;有的标点符号点错位置, 如“从业人员14281人。年产矿……”错写为“从业人员14281。人年产矿……”;其他还有顿句不分、顿逗不分、分逗不分、“等等”与省略号并用的问题。

有些特殊的专用名词, 如“农业学大寨”应加引号, 表示某一特定时期出现的特有现象。

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在表示范围时, 使用浪纹式连接号“~”, 全文一致。如5℃~9℃, 53%~67%, 1985年~1995年, 5万~6万;“××——××”年 (月) , 统一改写为“××~××”年 (月) 。

3 数字的校对

行文要求:1) 统计数值用阿拉伯数字。2) 成语、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定型词和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用汉字表示, 如:设置专业技术岗位8个, 其中高级岗位1个, 七级岗位;中级岗位3个, 八级、九级、十级各1个;初级岗位4个, 十一级、十二级各2个。3) 年代、年份要写完整, 2003年不能写成03年, 2002年至2009年不能写成2002至09年。4) 物理量的量值用阿拉伯数字, 计量单位在同一篇章要统一。有的如“18024亩、361.76公顷”等计量单位不统一的, 统一改写成以“公顷”为计量单位。我们在第二篇第四节土地用途类型校对土地面积时, 发现原稿提供的土地面积是以万公顷为单位, 需要统一成以公顷为计量单位, 这就涉及到小数点后数字的取舍。通常情况下, 我们小数点后面保留两位数。比如“全市辖区土地总面积57.97万公顷”不能简单改写成“579700公顷”, 我们按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重新填写相关土地面积, 查表得到“全市辖区土地总面积579698.43公顷”。同时发现有些土地面积如农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其他农用地面积、未利用地面积等术语所需要的数值不能直接从汇总表上取得, 在阅读了大量资料结合原稿反复推敲仔细核算, 确定了所需数值是由哪些具体项组合而成的——农用地面积包括耕地、园地、林地、人工牧草地、其他农用地的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包括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面积;其他农用地面积包括农村道路、坑塘水面、沟渠、设施农用地、田坎的面积;未利用地面积包括河流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地的面积。在核对每一组数据时, 都要核对分量的总和与总量是否一致, 包括其中的分量占比总和是否为100%, 以确保所摘录数字准确。

像这样为了核实一个数据, 需要翻阅好几本资料以求得到统一, 耐心细致地重复这样琐碎繁杂的事很多, 所以沉得下心来埋头修志、耐得住寂寞、倾心于修志的老黄牛精神是每一个修志人所要修炼的。

校对是非, 敢于询问。校对时, 我们既重视参照原稿, 又不能仅仅满足于消灭校样稿上排版时出现的错误, 而是更多地发现原稿上的疏漏之处, 以弥补编辑工作的不足。比如校对表格时, 严格按照表头、名称、数字、小数点的对齐方式、表尾的顺序进行校对, 做到不跳不漏, 尤其是表格数字的校对更需要多做一些加减算术题, 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核实更改, 减少数字信息差错;而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的名称与证书的准确性, 获奖人员的具体情况等等都需要逐个对证查实, 以避免因有所疏忽遗漏。

修志工作比较单调、枯燥, 每日需伏案修修改改, 面对浩繁的文字工程, 努力地克服急躁厌烦情绪, 加强业务学习, 不低头, 不退缩, 深思熟虑, 真正培养一种“多一字为繁, 少一字为残”的严谨治学态度, 在志稿付印前对其进行多次、反复的核实、调整、修改, 以利于提高编校质量。

参考文献

如何做一名出色的学术出版编辑 篇10

一、了解现状, 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学术出版的必要性

其一, 学术出版是适应业态发展的需要。正如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所说:“一个国家出版的人力, 决定了它的文化厚度、思想深度以及它未来发展的潜力。”随着国家对外发展政策的拓展, 力推文化“走出去”项目, 那么挖掘本土传统文化, 探究本土学术出版动态, 形成新的主题性学术出版就是大势所向。学术出版是关系着中国出版未来走向和前途的问题, 立足于学术出版是适应业态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转变那种学术出版是一种小众出版, 盈利较低的观点, 要舍弃那种视学术出版物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思想。设计得好, 策划到位, 学术读物同样可以成为大众的出版。

其二, 学术出版也面临着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机遇, 比如地方政府项目以及国家所提倡的传统文化整理项目。近年来, 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整理项目的建设, 也大力投入政府扶持基金。邬书林说:“从某种意义上说, 高端学术出版的实力, 折射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思想创意、观念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力。”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表示要继续扩大基金规模, 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重点支持一批代表国家水准的优秀人文社科类出版物出版。

其三, 数字出版的需求, 互动数据库平台建立的需要。数字出版平台的发展也为学术出版以及学术交流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在国外学术出版已经趋于市场化、数字化。他们能够坚持不懈地扎根于学术出版领域, 默默耕耘几百年, 从而将自己打造成全球顶尖的商业学术出版社, 其中荷兰的布瑞尔学术出版社堪称最好的例子, 它已经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综观国外顶尖学术出版社的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要做到顶尖学术出版, 就要做到和一流的科学家、人文学者紧密互动, 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利用现代的数字化平台将成果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推出。在数字化发展以及学术出版发展领域, 中国都不能处于领先地位, 甚至有些落后, 所以我们必须奋力直追。

二、培养能力, 综合发展——具备综合的选题策划能力和项目运作能力

基于目前我国学术出版的现状, 作为学术出版的编辑是任重道远。我们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编辑素养之外, 还需要具备广阔的视野、较强的学术判断力和严谨的学术规范, 形成严格的学术论证标准和严密的学术出版程序, 争取能够与世界强国的学术出版相“对接”。编辑专业化、职业化、学术判断力、出版整合能力以及与学术界沟通对话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一) 语言文字规范能力, 与作者对话的专业能力

学术出版注重理论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 理论性、专业性、学术性都很强。鉴于此,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学术出版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义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指语言文字的应用符合根据约定俗成原则而规定的各项标准, 加强统一, 减少分歧, 使语言文字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学术出版如何做好自身的语言文字规范工作, 提高编校质量, 提高图书质量就成为摆在每一位学术出版编辑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专业化是判断力最基本的保证, 是提高学术出版内容的基础。作为学术出版的编辑, 要遵循语言文字规范的要求, 不断提升自己对稿件的把控能力。应该做到勤查多练, 提升自己的专业编校水平, 在编校过程中不断拓展相关的专业知识, 站在出版的高度对作者产生一定的指导性作用。我们不但要对书稿的要素进行认真的编审, 还要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 建立起自己的专家库, 在确定选题、审议书稿时必须邀请至少两位学术同行进行评审。在编校环节上, 严格采取三审三校制度。对于一些艰涩高深的学术书, 我们应该量力而行, 可求教于资深专业的编审、校对人员, 以确保图书质量。

(二) 传统编辑身份的转化能力, 重大项目的运作能力

在学术出版领域, 我们要转换传统的编辑身份, 那种被动地跟在学者后面, 缺乏对稿件的鉴别能力, 认为凡是与学术沾边的都看作是学术出版,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出版水平的高度。目前, 国家设立了许多有利于高质量的专题性出版基金, 来鼓励和扶持具有较高学术水平, 对学术领域建设以及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能够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原创性的学术精品出版。在此政策扶持下, 我们要真正让学术出版体现出原创性、高品质、规范化、前瞻性、成体系。学术出版的转型期还在行进中, 作为编辑, 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增强自身的学术水平, 提高鉴赏力, 从策划、组稿和平台运作方面增强主动性, 能够逐步担当起某个专业学术领域的传播者, 促进学术品牌的建立, 在促进并规范学科建设上能够从出版的角度尽一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学术出版编辑, 我们要把自己打造成学者型编辑, 要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运作, 参与从读者调研、选题策划、内容编校、外观设计、成本核算、印刷复制、上市推广、渠道布局、促销宣传直到货款回收等出版发行的整个环节。要有高瞻远瞩的把控能力, 要树立全流程管理理念, 严把质量关。上海交大出版社实施的“能源与环境出版工程”就是由出版社策划、调动若干学科骨干参与的重点出版项目。该项目运作中, 出版社发挥了主导作用, 出版社编辑参与了整个项目管理, 这足以说明了学术出版的角色与作用在发挥着深刻的变化。

(三) 打造精品的设计能力, 传播精品的营销能力

当业界都以为学术出版的春天来临的时候, 学术出版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在国家投入更多资金支持学术出版的同时, 学术著作的品牌与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整体面临着学术著作的肤浅化、粗糙化的困局。“中国一年出版30余万种出版物, 其中打造了多少个学术品牌, 又推动了多少学者和思想的诞生?”大量的科研经费注入学术出版领域, 然而高投入与高质量产出却产生了分化。这一方面反映了学术界高质量产品的匮乏,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出版社在选题质量把控方面也存在不足。学术出版的品牌意识没有跟上来。学术出版的品质没有提升, 学术精品少之又少。作为一名学术出版的编辑, 在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之外, 我们也要培养自己打造精品的设计能力以及传播精品的营销能力, 至此才能在出版领域达到双赢。

学术出版的真正实力, 不在于规模的扩张, 而在于特色和水平。高质量是打造学术精品的首要前提。我们要熟知学术出版规范, 提升自己学术出版编辑的专业水平, 了解专业领域发展动态, 在学术出版选题评估环节能够起到一定的把控作用, 能够高瞻远瞩地立足于学术领域, 在学术见解和学术视野上有一定的层次, 能够与一流的专家顺畅地沟通和交流, 能够真正了解专家的思想, 发现思想的价值点和创新点。

学术精品的出现, 能够使国内的学术著作接轨国际高水平学术出版体系, 把最优秀的精品力作推出去, 可以使更多的读者来分享人类文明的精华, 让原创学术成果成为“文化走出去”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科学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 数字出版以及网络技术都大大降低了学术出版的成本, 也能更快速更便捷地加强国际的学术交流, 也能变学术出版为可以盈利的项目。至此学术出版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才会出现。

所以学术出版的编辑要参与整个运作项目, 在保证创新性, 保证高质量、高水准的前提下, 也要有与国际接轨的意识, 在走出去的同时, 能够将学术出版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 具有可观盈利点的重大工程。

综上所述, 作为一名学术出版编辑, 我们身上肩负着双重使命:社会使命及经济使命。我们要从转变观念开始,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的整个运作流程, 把自己打造成新型的“学者型编辑”。

摘要:学术出版与大众出版及教育出版在内容和环节上有很大差异。学术出版强调的是前瞻性、专业性及创新性。要做一名出色的学术出版编辑, 要转变观念、培养能力、综合发展;要具备语言文字规范能力、与作者对话的专业能力、传统编辑身份的转化能力、重大项目的运作能力、打造精品的设计能力、传播精品的营销能力。在当前形势下, 要努力打造“学者型编辑”。

关键词:学术出版,学术规范,专业化

参考文献

[1]郭运庆.以选题策划为中心的项目负责制运作模式探析[J].中国编辑, 2005 (6) .

[2]杜林致.图书编辑宜行项目负责制[J].编辑之友, 1998 (6) .

[3]朱杰人.学术出版的春天是否来临?——让我们真诚地期待[J].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6 (5) .

如何出版 篇11

对于中小型出版社,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资源,充分发挥新旧两种出版形式的优势,传统图书与新媒体产品相互渗透,由单一的纸质出版转向容纳纸质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手持阅读器、游戏动漫等多种方式的跨介质复合型出版,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才是可取的。数字出版的形式灵活多样,渠道也丰富多彩,这也为中小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提供了空间。中小出版社可以在数字出版的基础性工作上多下功夫,在拓展性工作上多作尝试。

一、数字出版产品线起步的抓手

中小出版社形成数字化出版产品线需要有长远的谋划,但从哪里开始起步,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必须优先考虑、考虑成熟。

1.先从优势项目开始,走“专精特”之路,在某个领域做深做透

纸质图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经历了“专精特”的发展过程,由于出版社发展壮大的需要,必须规模化、集团化。数字出版无论形式如何转变,关键还是内容,真正打造适合新形式的优势项目,才是核心所在。在海量的内容信息中,具有独占性的内容更具吸引力,所以数字出版走“专精特”之路会更为有效。例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利用自身在医学领域强大的出版实力,策划建设了卫人网,包括了医学教育、医学考试和临床研究。卫人网以其专业资源特色为基础,充分考虑到考生的考试学习要求,以特色网站项目为展示形式,通过学习卡等收费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小出版社不可能在出版社所有的图书方向上全面铺开,可以选择实力较强,在全国有影响的图书方向,结合该方向在数字出版领域可能运用的形式,以优势项目为突破口,做深做透。

2.中小出版社数字出版宜走合作之路

传统出版社能掌控从选题策划到营销流程的所有业务。而数字出版涉及的领域相对复杂,需要内容提供商、技术服务提供商、运营商共同参与。目前合作之路也较为艰难,跟技术服务商的合作,他们提供平台,出版社提供内容,出版社无法深入,最终分得的收益也很少;中国的电信、移动运营商控制渠道的同时,又想控制渠道上运作的内容,然而他们是无法真正掌握内容策划。中小出版社迫于资金、资源、技术、渠道方面的压力,更适合走合作之路,但如何在合作中掌握主动权,并吸引合作方的加盟,值得深入思考。中小出版社可以利用传统出版的创意优势,结合市场需求,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纸质图书形成的读者群体为推广对象,策划具有市场前景的新形态产品,然而技术服务商和运营商最缺少的就是优质的内容产品,在对双方都有益的项目面前,合作方会积极参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与江苏移动南京分公司合作的“第二课堂”彩信业务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已有较好的内容资源、作者资源、读者资源优势,同时了解中小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需要什么;而移动教育类彩信产品匮乏,又极力需要打造新颖的专业教育类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一拍即合,分工明确,共同运作项目,效果较好。

3.中小出版社力争国家、政府对数字出版的项目扶持

当前国家、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都加大了财政扶持力度,各类引导扶持基金都很多。中小出版社虽然受困于资金的问题,但是要实现数字出版方向的成功转型,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需要寻找成长性好,有基础和能力做大的项目产品群。在国家对文化产业关注、扶持的大好形势下,中小出版社应当充分抓住机会,争取到国家、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发展好自己的产品群,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有所突破。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扶持资金项目启动以来,多家出版社都申报了各类项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幼儿教育方向策划打造了多个项目,其中引进版幼儿教育图书项目和幼儿教育数字出版信息交互平台项目都获得了引导资金的扶持。

二、产品线形成的关键路径

数字化出版产品线的形成,是和已有资源基础、经济实力、出版特色、发展方向紧密联系的。中小出版社在向数字化出版转型、形成产品线的过程中,以下路径似乎有一些共性,难以绕开。

1.现有图书资源数字化,建立特色数据库

出版社在多年发展中积累一些宝贵的图书内容资源,目前大部分出版社的图书资源都没有合理有序地保存,大部分以光盘的形式存储,存储格式多样,不利于资源查找和再利用。出版社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或者数据库存储管理软件,把图书排版文件转换成国际通用的文本格式,有效地存储起来。同时针对特色资源,构建特色资源库,为个性化和多媒体的出版做好初步的准备工作,从而实现深度挖掘资源的出版价值。

2.构建资源发布和收集的通道

出版社原先的网站主要用来展示图书产品和对外宣传,并没有加入运营的成份。出版社可以利用特色资源,例如教育类出版社可以提供配套的网上服务功能,提供在线测试、家庭作业管理、课件、视频下载等。同时可以倡导一些主题活动,收集网友们的资源,利用网络组织线下的活动。通过网络可以建立成资源发布和收集的通道,实现资源的大量积累。

3.打造数字产品的多种展示形式和发布手段

电子书是大部分出版社与技术公司合作的一种成熟的形式。但国内主要还集中在原版原貌的电子形式的展示,对于出版社来说收益几乎微乎其微。深度开发增强型电子书是未来电子书的发展方向。出版社可以突破传统局限,对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辅以多媒体表现手段,对纸质图书进行多媒体增效拓展,以视、音、图、文实现图书的数字化、交互功能的智能化,从而使得读书变得更有趣、更轻松。

手机出版在数字出版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随着手机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强,手机出版成了一块香饽饽,内容提供商、运营商、服务商都纷纷进入。对于中小出版社,打造手机彩信产品是切实可行的。手机彩信的内容需要根据自身优势资源,找准读者群,将纸质的图片内容加以整合并结合实际量身打造,做真正对读者有用的彩信产品。当然这种合作方式最好是出版社和运营商的直接合作,从某种程度上彩信产品的服务支撑要求并不高,完全可以由出版社和运营商明确分工完成,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出版社收益。手机动漫、手机音乐、手机视频等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小游戏的开发,尤其教育类游戏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据调查,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学生上网以游戏娱乐为需求的占了上网总需求的35.8%,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学生上网的第一需求。越来越多的学生把游戏作为他们重要的课外娱乐活动,并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出版社可以通过与技术公司合作的方式,策划游戏产品,通过第三方销售平台售卖或免费使用。游戏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开发个性化的终端,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当然数字出版的形式很多样,电子杂志、电子书包、资源包等形式都可以拓展,同时能实现电子资源向纸质资源的转化,被用户认可的电子资源,转而再用纸质来实现,真正意义上实现全媒体出版。

三、需要规避的问题

中小出版社的数字出版需要思考先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更需注意避免做什么。笔者认为以下两点为其中之要。

1. 定位不准确,产品特色不明显

对于数字出版的产品众多出版社都处于尝试和摸索的阶段,前期会出现定位不准确,产品特色不明显,替代性较强,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情况。作为中小出版社一定要利用自己的优势,根据自身实力,把风险控制在能承受的范围内,决定哪些可以自己做,哪些需要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操作,结合出版社实际情况,突出优势,找准定位,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摸索出适合出版社发展的数字出版之路。

2. 投资盲目,风险无法控制

数字出版的项目投入都比较大,而且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尚未清晰,没有成熟的模式参照,中小出版社的前期投入需要谨慎,不能盲目。中小出版社应避免盲目投资赢利模式不明晰的长线项目,应在技术应用成熟的领域发展“短平快”的项目。长线项目在资金、人力、财力等方面都需要强有力的支持,这恰恰是中小出版社的弱点,在没有明确的项目规划和项目风险评估之前,切勿盲目投资。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技术的成熟,手机出版、移动阅读、小型游戏、特色网站建设都是可以尝试的领域。

浅析出版社如何进行图书选题策划 篇12

图书的选题和策划是编辑最基本的工作, 也是出版社最为重要的工作。图书的选题是否精准、整个图书的策划是否到位, 直接关系着图书出版后是否能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在进行图书出版策划之前, 编辑人员需要对读者进行市场调查, 分析读者对图书选题的反映, 从而考虑选题是否符合读者的思维, 是否能够迎合市场的需求。每册图书的出版和策划都需要进行细致的选题, 从而使图书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二、图书选题策划概述

图书选题策划, 是指纸质图书在出版图书之前, 编辑根据不同读者的意见来收集图书的选题信息。在此期间, 编辑将了解读者和社会上一些人士的阅读需求, 从而拟定出版文章的题目, 并经过出版社各个环节工作人员的细致讨论, 最终定下图书的主题。工作人员将围绕部分主题来采集各种文献资料和市场信息, 并对该选题进行市场调研, 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 并了解图书出版以后将会取得的影响, 该过程被称之为选题策划。[1]出版社的选题策划, 主要是为了能出版一本服务于读者的好书, 能够利用书中的观点吸引读者, 并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一本立意新颖的图书会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而一种新奇的表达方式则能使读者从书中获益良多。出版社为了更好地鼓舞读者, 需要重视图书的选题策划, 并积极落实该项工作。

三、图书选题策划的具体实践

(一) 兼顾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各行各业的竞争都非常激烈, 为了不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很多出版社都转型为企业形式, 出版社原本的事业单位性质也转化为企业单位的性质。为此, 图书出版更为看重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出版社要出版图书, 首先要考虑销量问题, 一本销量较高的图书能为出版社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因此, 当决定进行图书选题时, 很多出版社都会出现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的问题。当今社会,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人们对图书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希望能够为读者起到引导的作用。如果出版社的图书在选题上只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效益, 那么图书中的一些观点很有可能会使读者误入歧途。因此, 尽管出版社已经转为企业性质, 但还是要以社会效益为主。出版社的选题策划需要注重质量, 其关系到编辑的工作效率以及整个图书出版的效率。图书出版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的流程, 各个方面的工作人员都需要紧密衔接, 其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2]只有从开始的选题就做到认真负责, 其在后期的每个流程当中才能够按照最初的策划构思进行。

(二) 分阶段进行选题策划

图书出版社在不同的时期应出版不同类型的书籍, 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书籍, 其在出版之前都要进行精心的策划。首先, 编辑需要与其他的部门协商, 调研读者感兴趣的信息和内容。选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读者喜欢的内容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从表面上考虑, 选题似乎是一时的工作, 但事实上, 出版社的图书选题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 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制度的改革或是社会大型活动的开展等多个方面来考虑的。此时, 编辑需要负责收集不同的选题信息, 通过自身的职业敏感性来找到新事件的关键点, 找出让读者感兴趣的内容, 并从收集的资料中确立选题。

其次, 当出版社的选题确定以后, 编辑需要对已经选定的题目进行整体构思。在该阶段, 出版社将对已经选定的题目进行价值评估, 确保其能够在自身的策划下提升价值。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将明确分工, 从编辑撰稿, 到校稿和排版, 最后到市场的宣传, 都需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 从而确保图书的选题能够真正地丰满起来。

最后, 图书的选题在经过评估以后, 编辑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对图书的选题质量进行评估, 论证该选题是否能够获得读者的认可。在论证阶段, 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处于平等的工作地位, 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 以便于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 社长能够综合各个工作人员的意见来找出更有价值的选题立意。当选题通过后, 编辑等工作人员就要对已经确定的选题进行修正和优化, 确保选题立意更加清晰明了, 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当然, 除了上述的选题步骤以外, 出版社需要专门开一场选题策划会议来配合选题策划工作, 编辑需要出具自己所中意的选题数据及资料, 以此来为图书出版后的营销提供一定的依据。图书出版是为了能够取得更多的社会效益, 从而为读者谋求更多的福利。因此, 图书出版也要考虑图书的成本问题, 出版和发行的工作人员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 也要对图书出版的成本在选题策划的前期作考虑, 从而使图书更具市场价值。

四、结语

图书的选题和策划对于出版社来说非常重要。为了能让读者获得更加优质的图书, 出版社在出版图书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选题论证, 在调研读者的兴趣和爱好以后, 以会议的形式进行严肃的选题, 编辑在选题之后才能够进行撰稿, 从而出版更受读者欢迎的图书。整个图书选题策划过程关系到出版社的很多部门, 只有经过周密策划的图书才是有血有肉的图书, 才能够在出版和发行以后获得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参考文献

[1]刘寒娥.数字出版时代图书选题策划的全媒体攻略[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11, 05 (03) :130-133.

上一篇:高职校园下一篇:过渡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