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出版

2024-10-08

民族出版(精选7篇)

民族出版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民族出版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民族出版工作者的通力协作下、在各少数民族的殷勤期盼下, 民族出版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起来。但是和内地其他出版业相比, 民族出版业还处于“嗷嗷待哺”的阶段, 许多民族出版业还急需国家的救助。在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 出版社开始自力更生, 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市场, 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但是民族出版业属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 担当着满足少数民族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建设和谐社会进度的重要使命, 因此这就决定着它具有其他出版单位不具有的特性[1]。

一方面, 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职能, 另一方面, 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 在民族出版业内部与外部还存在一些问题的情况下, 出版资金的不足以及连年亏损的现实又使民族出版单位雪上加霜, 改革和发展难以进行。因此, 在新的形势下, 应探讨民族出版业的发展对策, 以保证民族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1.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在我国边界地区特别是新疆和西藏民族分裂分子活动比较猖獗的地区, 一些分裂和恐怖分子利用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自身的特性, 通过载有少数民族文字的非法出版物鼓吹分裂, 以期获得舆论支持。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编辑在处理稿件时, 应该明确稿件中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确保民族出版单位的政治导向正确。

对于反党反政府的出版物, 一经发现, 应给予严厉的处罚;对于损害民族团结、破坏社会稳定、违反民族政策以及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非法出版物, 要依据法律、法规, 对其进行严厉处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面对境外分裂分子的诱惑, 出版工作者应保持高度的警惕和自律, 在“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的指导下, 办好民族出版工作。

2. 国家扶持

民族出版业由于发行对象和自身的特点, 其出版物普遍存在着印数少、成本高、销售困难等现象, 出版单位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 再加上投入资金不足、人才缺失等原因, 其改革和转型举步维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政府应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支持。近年来, 虽然国家针对民族出版业先后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政策落不到实处、手续繁琐、基金数额过小、书号挪用等[2]。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对民族出版业的扶持力度, 并且设立相关机构, 对政策的落实实行有效监督。

民族出版业作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 对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团结、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现阶段国家应给予财政补贴, 将其纳入国家的管理范畴, 通过有效手段满足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需求, 并体现政府的方针和政策。

3. 出版社要加大改革力度

当前, 民族出版业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得以延续, 但是国家财力有限, 只靠国家支持难以扩大发展。出版社要想发展壮大, 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就要求民族出版社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 通过内部体制改革, 获得效益, 发展壮大。

在信息时代,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优秀的人才是出版社做大、做强的基础,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与发行队伍, 才可能掌握最新的出版信息、才可能获得适应市场规律的编辑思路和创意、才可能发现好的选题。因此在出版社内部改革中, 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优化人才配置, 建立一个高素质、业务精的队伍[3]。

4. 加强与国内外出版社的合作

当下, 民族文化以其独特的韵味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兴趣。但由于我国民族出版社大多处于经济文化欠发达的中部和西部, 人才、资金匮乏, 并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 对与东部地区出版社之间的合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因此应主动寻求与实力雄厚的出版社合作, 共同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自然、旅游等资源, 从而与有实力的出版社绑定在一起, 同享收益, 获得发展。

与此同时, 借助少数民族文化能够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兴趣这一契机, 还要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图书版权引进现象较为普遍, 并且引进一本好的图书,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出版单位的实力, 如:人文社引进的《哈利波特》系列、知识出版社引进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等。因此, 民族出版社应积极与国外出版机构进行版权引进以及合作出版, 开发和引进适合中国读者阅读口味的图书, 以此增长自身的实力。

注释

1[1]中共中央宣传部, 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事业扶持力度的通知[DB/OL].http://www.chinatax.gov.cn/n8136506/n8136593/n8137537/n8138502/8313079.html, 2007-14

2[2]刘新田.论民族出版业的困境与发展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12 (04)

3[3]拉格.民族出版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中国出版.2008 (06)

民族出版“走出去”的几点建议 篇2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向国外推介民族出版成果,有助于树立中国多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国形象,是对外宣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政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为民族出版“走出去”创造更多的条件:将更多的民族类图书纳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予以重点资助,编选全国民族类图书“走出去”的专门书目,针对周边国家进行重点推荐;由政府提供资金或场所帮助中国的民族出版机构参加国际图书展和文化宣传活动,在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中,进一步突出民族出版的地位和影响;在周边国家建立旨在加强民族出版“走出去”的文化交流中心等机构,与国外政府及出版机构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国家在资金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以确保诸如调研、宣传、寻求合作伙伴、整合各方面资源等前期工作的开展,在条件成熟的国家可以进行试点工作。

加强海外图书市场调研

要使民族出版“走出去”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各种形式的海外调研必不可少。调研可分多种形式:一是对国际书展和国外出版同行的调研,了解各国的出版水平、状况以及国外同行对中国民族出版“走出去”在内容、形式的建议,学习国际化理念、规则和经验;二是积极鼓励、派遣编辑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广交朋友,搜集国外专家以及一般读者对中国民族出版的意见,三是对国外读者进行直接调查。

加强“走出去”队伍建设

民族出版“走出去”的队伍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版社自身的队伍建设,指外向型选题策划、编辑、翻译及版权贸易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出版社要引进和培养一批对国际市场有了解、对中国民族文化有研究、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和一两门外语的人才,以便将民族出版“走出去”工作与日常的出版工作结合起来。二是社外有助于民族出版“走出去”的专家、作者和译者的队伍建设,在出版社日常工作中注意发现和挖掘各领域具有影响的专家、作者和优秀的翻译人员,建立社外专家、作者和翻译人员数据库,储备社外力量。社内外两支队伍相互促进和配合,是搞好民族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版权贸易

版权贸易是实现民族出版“走出去”的最直接的途径。在进行版权贸易时,应注重“以进带出、以进促出”和“量身定制”两个策略。

所谓“以进带出、以进促出”,就是通过引进其他国家的版权,与国外同行进行充分的业务交流,了解国外读者的需求以及图书编辑、发行等特点,探索中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与方法,熟悉国外市场的运作模式。在建立合作关系的同时,及时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推荐自己的版权。

所谓“量身定制”,就是在广泛的海外市场调研基础上,针对一定的读者需求,策划相应的选题。如:国外一些读者对中国的宗教政策和宗教状况不了解甚至存在误解,一些反华势力在此方面的宣传严重损坏了我国的国际形象。针对此情况,民族出版社约请国内宗教界的专家、学者,对中国当代的宗教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汇集,先行出版汉文蓝本,并计划根据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发行,以达到在宗教问题上与西方研究界的对话,同时为国外一般读者了解中国的宗教政策及宗教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积极开展双赢互补的国内外出版合作

除了版权贸易,国内外出版机构的合作出版,也是促进民族出版“走出去”的有效方式之一。《中朝词典》是改革开放初期,民族出版社与朝鲜外国图书出版社合作编辑、翻译的大型双语工具书,在二十多年的中朝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词汇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亟待增补和修订。2005年,民族出版社就《中朝词典》修订再版事宜,与朝鲜外国图书出版社再度联手,分别发挥词条编写、辞书翻译的优势,进行合作出版。双方的合作出版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兼顾了中朝两国读者的共同需求和语言特点,大大缩短了出版的周期,减少了两国各自出版的成本投入。

整合资源并形成互动

国家民委负责全国的民族事务工作,其下属的民族出版社、中国民族语言翻译中心、民族画报社、民族团结杂志社等单位,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民族文化宣传方面具有一定影响。这些单位应将资源进行整合在国外共同举办宣传活动,将少数民族文化以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展览、表演等汇展的形式同时推向世界,使民族文化得以立体展现。在进行汇展的同时,推出宣传的精品项目,逐步形成互动,综合效应,为民族出版“走出去”进行必要的宣传和铺垫。

探讨民族出版业的困境与发展对策 篇3

关键词:民族出版业,困境,必要性,困境,对策

民族出版业是我国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民族出版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因其特有的公益属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民族出版单位虽奋力拼搏, 仍处境艰难。2007年, 中宣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事业的扶持力度的通知》 (中宣发[2007]14号) , 对民族文字出版的性质、功能、定位等作了明确规定, 并要求各有关省区和部门认真贯彻落实。

一、发展民族出版业的重要性

(一) 活跃我国文化产业的必然途径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自信”后, 又提出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 其背后的含义不仅仅是发展我国当代的汉文化, 更包括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活跃文化产业、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传统文化, 不应当作为口头上务虚的语言, 而应当落到实处, 其中一个必然途径, 就是发展民族出版业, 不断丰富我国的民族文化, 更好地向世界展现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

(二) 促进民族和谐共处的需要

一个民族, 若没有了文化, 则没有了生存的根基, 就会逐渐被其他民族同化, 忘却自身的独特性。当前, 图书仍然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谐共处的重要渠道。通过民族图书的出版, 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风貌习俗, 不同民族之间在交往的过程中, 能够更为和谐和友善。

二、民族出版业面临的困境

(一) 民族出版业改革困难重重

民族出版业有着不可替代的政治职能和文化职能, 使得其在进行改革时, 面临着政治制度、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制约, 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与此同时, 还有部分出版单位基于种种原因, 单位性质较为模糊, 在进行改革时, 面临着更多的困难。此外, 民族出版业的经济效益往往较低, 许多民族出版单位面临着连年亏损的残酷现实。从这个层面来看, 资金链的短缺、经济效益的低下等问题制约了其改革推进的步伐。

(二) 读者的数量较少

出版业的发展离不开读者, 拥有大量的读者是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 民族出版作品基于其文字和语言的特殊性, 使得本民族的人们只购买本民族文字的出版作品, 读者群体小, 使得出版作品的销售量有限, 影响出版业的发展。

更为严峻的是, 随着我国民族交往的进一步紧密, 汉语普及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逐渐被汉语取代, 真正了解本民族独特语言文字的人逐渐减少, 新一代的少数民族人民往往更为熟悉地使用汉语, 因此其购买民族文字作品的可能性也逐渐降低。

民族文字图书因读者少、印数少, 印刷成本高, 出版单位的经济效益低, 导致很多具有较高出版价值的选题不得不放弃出版。

三、民族出版业发展的对策

(一) 政府机构应加大对民族出版的支持力度

民族出版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国家的支持包括政策、资金等多个方面。

从政策上看, 国家现已针对民族出版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 但现有政策仍难以满足民族出版业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发展需要。因此, 国家仍应明确民族出版单位的改革制度, 对民族出版单位的改革给予政策支持, 帮助民族出版单位顺利推进改革。

从财政资金支持上看, 民族出版业要进一步发展, 更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出版专项资金目前仍然是民族出版业发展重要的资金来源, 应继续加大对民族出版业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二) 创新经营管理方式, 壮大民族出版实力

由于民族出版单位当前尚未实现全方面改革, 要实现大的发展, 最重要的就是要从转变自身经营管理方式做起。民族出版业当前的管理方式仍是遵循传统的管理方式。因此, 需要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促使民族出版业的产业链延伸, 创新盈利方式, 扩大盈利渠道, 壮大发展实力。以通过产业链延伸创造的经济效益来支撑和发展民族出版业。

(三) 提高民族出版质量, 打造民族出版品牌

出版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读者喜爱的产品, 因而民族出版单位要想更好地发展, 就要提高图书出版质量, 打造民族出版品牌。作为民族出版单位的编辑, 要充分了解民族文化, 遵循民族出版规律, 把握民族大众的消费需求, 找准民族出版市场的痛点。同时, 民族出版单位要勇于担当, 把民族文化的精髓以出版的方式进行传播和传承, 不能为了改革, 过于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自身的公益属性。在提高出版质量方面, 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因此, 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 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把力量汇聚到民族出版单位的发展壮大上来, 确保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四) 创新宣传方式, 建立民文网络平台

民族出版业应当紧跟当前数字化发展的潮流, 完善网络出版渠道, 通过讲座、表演、征文等方式, 向社会传递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彩内容, 使得全社会都关注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与出彩之处。民文作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上传自己的作品, 读者可选择免费试读、付费阅读的方式阅览。出版社通过阅读量、读者群、付费阅读量等进行数据分析, 可以更实时、准确、低成本地分析潜在需求和趋势, 预测图书选题出版的可行性, 为选题论证提供第一手资料。所以, 网络平台的搭建, 将会有更多民文作者的优秀作品产生, 民族出版单位也能发现更多、更优质的选题, 并在选题论证中根据其数据分析, 合理安排印数, 减少库存。

四、结语

民族出版业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但我们相信, 通过国家的持续支持、出版单位的不懈努力, 必将使民族出版业不断发展壮大, 在我国出版业、文化产业中发挥其特有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刘新田.论民族出版业的困境与发展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 2012 (4) :139-142.

[2]李传胜.民族出版业发展对策问题探究[J].新闻传播, 2014 (6) :91.

西部少数民族音乐胡琴总谱集出版 篇4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谭勇近期推出了由16部作品连缀集束的《二胡、马头琴独奏、重奏、协奏曲集总谱》。该书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16部作品反映了我国西部少数民族音乐璀璨色彩,并由演奏家自己作曲演奏的胡琴风情系列。曲集涵盖了二胡、高胡、马头琴等乐种;形式配置上则有协奏、重奏、独奏,体现了音乐家对胡琴形式美及体裁的前沿性探索,胡琴还溶入了竖琴、康加鼓、钢片琴、人声合声等混合音色,有了斑斓的多声部思维。

总谱集的作品,如马头琴协奏《归》、二胡合奏《清音荷包调》、二胡与击打乐、人声组合《彝河踏浪》、二胡与手风琴、古典吉他、康加鼓《哈瓦那回忆》、二胡与MIDI合成《康巴弦子》、二胡与乐队《赶街》等均为获奖作品。

2004年谭勇出版了《谭勇二胡独奏电视音乐会》VCD唱片;2005年又推出了25万字的音乐理论著作《胡弓天籁》;2006年谭勇研究、整合了马头琴、四胡、艾捷克、朝鲜奚琴、萨它尔等胡琴类乐器。

民族出版 篇5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和阅读习惯发生显著变化。较之传统出版业, 应用数字技术的出版业以其产品使用方便等优势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自20世纪90年代起, 全球大多出版业巨头已经成功进行数字化转型, 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相比之下, 我国大量的传统出版单位对极具潜力的数字出版领域仍处于观望阶段, 未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化发展之路, 特别是民族出版业。民族出版业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一环, 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的社会责任。作为我国出版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出版业应该及早寻找新的增长点, 实现发展突围。

本文将采用SWOT理论对民族出版业内部的优势、劣势及外部的机遇、威胁进行探讨和分析, 并积极寻找相应的措施, 以期探索出一条适合民族出版业发展的道路。

一、SWOT理论

SWOT分析是肯·安德鲁斯 (Kenneth R.Andrews) 所提出的一种分析方法, 用于考查企业如何在市场中获得 (持续) 竞争优势的一种分析框架。SWOT来自4个英文单词字母的缩写, 分别是优势 (strength) , 弱势 (weakness) , 机会 (opportunity) , 威胁 (threat) 。S、W分析主要关注企业自身的实力与竞争者的比较, 而O、T分析主要关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对企业带来的影响。SWOT分析指出, 企业应该通过实施战略来开发其内部优势, 利用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 抵消外部环境带来的威胁, 规避企业内部的劣势, 从而获得持续竞争的优势。[2]此种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民族出版业数字化发展的总体方向, 因此, 在对其进行分析时, 所使用的依据应该尽量客观、真实。

二、民族出版业数字化发展的SWOT分析

(一) 优势

1. 民族出版业的性质是公益出版。

民族公益出版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 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 维护民族平等、团结, 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第二, 传承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弘扬民族文化, 主要是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类典籍进行保护性和抢救性的整理出版。由于民族出版是党和国家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 具有公益性质的民族出版工作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补贴进行, 因而各民族出版单位基本上没有生存之忧, 可以心无旁骛地开展数字出版工作。

2. 民族出版资源丰富。

数字出版也是出版, 都是内容为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各民族出版单位为了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不断深入挖掘民族选题、策划优秀民族读物, 出版了大量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图书, 这些图书无疑已成为民族出版业数字化的巨大宝库。同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丰富的民族地区资源能推动民族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例如, 民族地区的旅游市场潜力越来越大, 通过数字工具获得这方面资料的人越来越多, 这些资源成为民族出版业数字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 民族出版经营分散化。

全国38家民族出版社的分布非常分散, 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地域的分散化便于民族出版单位根据民族地区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开展出版工作, 可以精准定位目标受众, 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 分散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同行业在数字化出版中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 劣势

1. 经营管理观念落后。

在我国, 民族出版社是从事民族出版的主要机构。多年来, 由于采用比较封闭的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模式, 加之管理人员数字化转型意识不强, 不熟悉市场营销、品牌管理等运营方式, 因而出版社数字化发展建设受到严重阻碍。民族出版社的经营管理者面对市场变化没有及时调整发展策略, 还没有将数字出版作为战略规划布局时主要考虑的内容, 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已产生较大影响。

2. 民族文字信息处理技术滞后。

数字技术改变了出版模式, 也改变了大众的阅读方式。如何在智能终端上呈现少数民族文字, 如何在平台上传播民族文字数字内容, 也成为民族出版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较之英文、汉字等主流文字, 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在信息处理时出现了很多问题, 主要有软件开发不规范、信息编码不统一、操作系统不支持等, 处理技术明显滞后。目前, 全国8家藏文出版机构, 除民族出版社外, 尚未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大部分民族出版网站建设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民族出版社不具备开展数字出版的软硬件条件。[3]

3. 创新产品形态单一。

民族数字出版的形式比较单一, 主要是电子书、电子数据库以及传统纸质出版物与数字技术的融合。电子书停留在数字出版的初级阶段, 主要是PDF格式的图文形式, 几乎没有引入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内容。传统出版物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主要是通过在传统出版物上添加二维码进行内容拓展, 以此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由于民族数字产品比较缺乏,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出版服务基本是空白的。

4. 出版人才匮乏。

民族出版业极度缺乏对传统出版流程和数字技术及经营管理都比较熟悉或精通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 由于体制和管理等原因, 民族出版业人才外流现象突出, 引进优秀人才机制尚未建立, 现有的出版工作人员缺乏在科技变革下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 民族出版业后备军的知识储备不足。多数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所规定的知识范围已经跟不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 不能完全满足出版业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为学生综合能力不足。

(三) 机遇

1. 数字出版总体进程加快。

2006~2011年, 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情况从213亿增加到4400.88亿, 年增长速度约为50%。[4]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15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 2015年我国数字出版总体产业收入已超过4400亿元, 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达2.96亿。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数字产品拥有了同使用纸媒体一样方便的手持电子终端——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手持式电子终端的迅速推广和普及, 加快了数字出版的总体进程, 成为发展民族数字出版的有利条件。

2. 国家政策扶持。

2012年2月15日,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等文化产业。[4]2014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工程管理办公室把支持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作为专门需求纳入工程方案规划工作中。[5]目前, 为了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国家专门打造了“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出版促进工程”, 旨在为其持续发展提供数字化平台。多年来, 国家对数字出版的重视及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成为民族出版业数字化的重大机遇。

(四) 威胁

1. 基础条件落后。

新媒体时代, 出版物的形态、载体及传播平台均发生了变化, 对终端设备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生活水平不高, 教育和基础条件也相对落后,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少数民族读者对新媒体的使用, 因而严重影响了数字出版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展过“少数民族网络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76个自治村, 网络普及率为13.2%,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

2. 读者流失严重。

对于图书而言, 读者就是市场。我们应该清楚, 只有能有效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并具有购买力的人才可能成为民文图书的读者, 而这个目标群体正在不断流失。新中国成立以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双语教育进一步普及, 部分少数民族因为升学、择业等原因而放松或放弃了对母语的学习, 有的甚至不能用母语进行交流, 更勿论用母语进行阅读。民文读者的流失, 导致民文图书市场萎缩, 阻碍了数字出版工程建设。

3. 数字出版产业链不畅通。

数字产业链由一系列相互独立的关联企业组成, 并从整体上表现为内容提供商、技术转化服务商、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商等主要环节, 他们相互合作, 通过在产业链中为产品或服务不断提供附加值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6]新媒体时代, 数字出版产业最重要的基础仍然是内容, 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民族出版业的发展。然而, 作为数字产业链上游的内容提供商——民族出版社, 没能跟上市场发展节奏, 尚未解决与新技术融合的内容创新服务等问题, 没有与中下游的大量技术服务商、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商通力合作, 因而无法有效推进数字出版的推广与建设, 导致民族数字出版业尚未形成赢利模式。

三、对策措施

(一)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影响着数字出版业的发展。要解决少数民族读者对数字出版物的接受问题, 首先, 国家要加大投资力度, 扶持民族贫困地区经济, 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其次, 国家应该设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最后, 国家还需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同胞有机会接触数字技术, 有条件使用新媒体。在社会中, 只有不断提高经济水平才能促进数字出版的发展, 因为只有民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后才会顾及精神生活。当然, 经济水平的提高不足以让人们主动去购买出版物。因此, 我们在进行民族数字出版建设时, 可以努力使文化与经济建立一种直接的联系, 提高文化的经济效能, 让民众阅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二) 转变经营管理思路

虽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但多年来, 我国民族出版业习惯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等、靠、要”思想, 大多仍然依靠国家、地方财政定额拨款、补贴扶持政策来维持生存和发展。民族出版业管理人员缺乏主观能动性, 在数字转型过程中表现相对迟缓。管理工作对于不断提升单位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出版业也应该以管理为切入点, 通过管理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当前, 全国出版业正掀起数字化转型的热潮, 民族出版业要想扭转业务颓势, 管理者必须切实转变经营管理思路, 增强数字化意识, 通过优化内部管理程序、完善制度建设、明确岗位职能来促进发展。同时, 管理者应该充分了解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 通过政府扶持加快资本积累的步伐, 深层次建设和发展数字出版, 让民族出版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新媒体的运营规律要求出版人才应该时刻关注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 不仅应该具备传统的编校能力, 还应该掌握数据挖掘、整合营销等相关知识。有关部门应重视引进相关人才, 并积极对在岗员工开展数字出版业务、市场开拓、数字版权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同时, 国家可以考虑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设立数字出版专业, 培养可以针对少数民族图书市场进行相应策划和数字建设的专业人才。因为只有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 并对这样的人才实行奖励机制, 鼓励更多的人投入民族出版中, 才能为民族数字出版业带来生机与活力。

(四) 打造完善的产业链

作为内容制造商的民族出版业应该积极参与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建设。首先, 在进行选题策划时, 就应该以数字产品设计的思维来开发。改变推出纸质书以后再生产数字化产品的模式, 应根据数字出版需求, 全方位、立体化地加工图文、视频、音频等类型产品, 以适应纸质、电子、网络、客户端等多种业态的需求。同时, 可以寻求与百度等大型互联网公司, 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大型网络平台的合作。民族出版业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 为其提供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 而网络公司可以借助公益事业塑造品牌, 二者优势互补, 实现双赢。但借用这些大平台的缺点是主动权掌握在别人手里。长远来看, 民族出版业由于具有公益属性, 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 应该设法打造自己的数字传播渠道。全国少数民族出版社可以共同打造一个国家少数民族出版网络平台, 通过网络平台树立权威性, 实现纸质、视频、音频等各种出版物在国内外的销售与传播, 以推动民族数字出版业的健康、迅速发展。

摘要:目前, 全球数字出版发展迅速, 但我国民族出版业尚未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本文将采用SWOT理论, 对民族出版业数字化发展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威胁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期为民族出版业数字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出版业,数字化发展,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S].2010.

[2]邓新明, 李剑锋, 侯俊东.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60.

[3]毕秋敏, 叶非, 张名章.新媒体时代民族出版数字化探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2) :99.

[4]李峰, 王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SWOT分析[J].中国科技期研究, 2013, 24 (5) :962.

[5]德庆央珍, 罗杰.基于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探析[J].科技与出版, 2015 (08) :23.

民族出版 篇6

在过去10年里, 我国新闻出版业取得了飞速发展。2001年, 中国出版图书15万种, 2011年出版图书37万种。2012年出版各类报纸476亿份, 总发行量居世界第一位, 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居世界第一位, 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位, 印刷业年总产值居世界第三位。2012年, 新闻出版业总产出从10年前不到3000亿元一跃到1.6万亿元。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 至2011年年底, 出版、报业、印刷、数字出版等新闻出版上市公司达到49家, 实现融资2000多亿元人民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任务, 是整个出版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统计在国家的帮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努力下, 截至2003年, 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有4787种, 印数5034万册;杂志205种, 印数781万册;报刊88种, 印数13130万份。正是这些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的出版构成了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园地, 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集中体现, 是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

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及新闻出版经济需要得到保护和弘扬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思考研究。促进当地改革发展, 加快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融合;打破原有经营方式, 树立品牌效应, 加强交流合作;加大对出版队伍人才的建设。我想这些都可以成为少数民族出版经济打造新的增长点的有效途径。

一、加快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融合

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时代消费者生活、阅读习惯的转变, 互联网已经对传统新闻出版业造成了很大冲击, 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加快推动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包括数字出版、数字印刷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我国新闻出版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是新闻出版业转变发展的新方式。

2005年我国使用数字出版这一概念以来, 随着近10年的迅猛发展, 我国的数字出版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2年, 我国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935.49亿元人民币, 比2011年整体收入增长了40.47%, 总体经济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 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广东、重庆等一批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区。据不完全统计, 数字出版及网络运营从业人员已达到上百万人。

我国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需深化改革, 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 单纯地将纸质出版物数字化难以长久发展。在科技创新上, 我们将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加快推进数字出版产业规划的实施。一是要大力推动传统新闻出版业升级转型, 加快新技术改造, 重点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出版单位在建立新型传播载体和传播体系。二是要加快数字内容资源深度整合。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利用。三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技术公司与出版单位的深度合作, 实现新媒体、新产品的研发推广, 实现优势互补, 互利双赢, 推动实现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出版业的良性发展。

二、树立品牌效应, 加强交流合作

2013北京国际图书节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庆典广场开幕。本届国际图书节以“美丽中国梦, 精彩图书节”为主题, “西藏元素”成为一大特色, 为更多读者提供了了解西藏, 认知西藏的机会。作为本届图书节的主宾城市, 拉萨精心设计了西藏风情摄影展、书籍和音像品展、北京市援藏建设成果展、特色工艺品展示等许多精彩环节, 以飨读者。

图书节不仅是知识的集散地, 更成为了一个城市的展示窗, 以及城市间友谊的纽带。开展大联合、大协作, 通过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交流平台提高学术交流水平和影响力。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交流、书籍报刊资料展览展示、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业界沟通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 举办多种活动, 努力为少数民族出版业搭建“走出去”的平台。

“走出去”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形象, 更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出版业的自身发展。我们一是要调整出版经营战略思路, 转变经营模式, 深挖文化内涵, 努力培育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品牌和名牌产品,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创能力;二是要广泛开展与国内、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引入外部资本, 开拓市场。将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书店联系起来, 形成联盟, 扩大经营少数民族语言或少数民族特色新闻出版产品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三是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出版物的市场运作水平和营销手段, 降低相关成本, 促进少数民族出版物的网络销售, 进一步完善和扩大“亚马逊中国书店”、“当当网”等网络销售渠道, 努力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同时我们也鼓励全国或世界出版传媒企业到少数民族地区来, 在中国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里开展各种形式的投资经营活动。随着交流与合作的日趋密切, 必将成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流及少数民族出版物走出去, 让世界客观真实地了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 共同开发、生产、传播有益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 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和谐发展。

三、优化行政管理, 带动产业发展

各地少数民族地区相关政府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努力把审批型政府部门变成服务型政府部门, 在履行好宏观调控、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四项职能的基础上, 力争发挥创新引领、促进融合、整合资源、统筹兼顾的新职能内涵。在完成现行的行政工作的同时更需要对行业发展深入研究及合理、必要的科学管理, 助推产业实现大发展。一、在宏观调控、优化布局方面, 逐渐形成从静态调整结构转向动态调整结构的新思路, 推动建立和实施新闻出版单位退出机制, 实现图书出版、报刊、印刷复制、发行等单位优胜劣汰。二、建立公开、公正、平等、规范的出版业“企业 (法人) 准入、市场准入、职业准入、岗位准入“四大准入”制度, 对实现市场监管、行业规范和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根据新闻出版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 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创新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市场、技术、思想政治工作等多种手段, 向管理要效益、效率, 并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手段, 解决不同问题。一方面规范、正确引导新兴业态的发展;另一方面更要扶持传统发行企业、实体书店, 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及如何更好的促进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业经济发展转变, 从而推动完成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业经济发展历程的关键性突破。

通过对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业行业的经济分析、管理及提升, 目标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出版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振兴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出版行业, 促进新闻出版行业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进而对我国整个新闻出版行业起到促进发展作用, 最终铸就新闻出版行业复兴繁荣的“中国梦”。

四、加大对出版队伍人才的建设

我国新闻出版业正处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 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新媒体新技术人才教育培养工作正逢其时, 大有可为。少数民族地区要高度重视新媒体新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着力引进和培训创新型行业人才。一是积极发挥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作用, 通过学历教育、在职培训、专题研修等多种形式, 培养新媒体新技术人才。例如目前武汉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一批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数字出版、数字传媒、数字印刷等新学科或相关课程, 多家研究机构举办的数字出版、数字印刷专题培训班已经形成特色, 培养环境和制度建设正得到改善和加强, 进一步加强新媒体新技术人才教育培养工作,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行业人才工作的重点。为创造新型新闻出版人才进行人才储备。二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精心制定培训课程, 提高教学内容服务行业发展的针对性、实用性。要拓宽渠道, 创新模式。进一步建立完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办学发展模式, 开拓新媒体新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作、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高。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如何推动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业经济发展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相信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经营管理举措, 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出版业定能在市场上赢得口碑, 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促进中国出版贸易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进一步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柳斌杰.加快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中国出版, 2011/11.

[2]郝振省.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国书籍出版社.

民族出版 篇7

关键词:四川藏区;民族出版;现状

藏区民族出版业是我国现代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四川藏区民族出版业是以藏、汉语言、文字为载体并借助于图书、报纸、期刊、电子、音像制品、互联网及移动多媒体等多种传播媒介进行传播的关于四川藏区民族题材的信息服务业,它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相对独立的重要行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容专业性、读者层次高低不一、出版物价格的需求弹性系数偏低、出版物销售量少、读者受使用的母语限制等特点。然而,我国多民族社会的发展,又赋予了藏区民族出版业较强的社会性、政治性、公益性特征。加强藏区民族出版业的发展,对于保护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多样性、促进藏区社会和谐发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调查说明

为了准确呈现与客观描述四川藏区民族出版业的发展现状,此次调查采用文献检索、现场调研、人物访谈、问卷填写等多种方法,出版物的出版时间限定为2007年至2012年的正式出版物。出版物形态既包括传统的图书、画册、期刊、杂志,又包括电子、音像制品以及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如手机、手持阅读器等新媒体呈现的数字出版物,调查对象涵盖四川藏区范围内的主要出版、发行机构,如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问卷问题涉及藏区传统民族出版发展的总体状况,包括藏文出版、汉文出版以及藏区民族出版的内容分析、藏区民族数字出版的发展态势、藏区民族出版的现行制度等,几乎涵盖了藏区民族出版发展的所有方面,比如行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状况、出版企业经营状况、产业影响力、产品竞争力等,此外还涉及藏区民族数字出版的装备技术、印刷水平、民族出版与科技融合、投送平台、民族出版软件开发等。

二、四川藏区民族出版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藏区的民族出版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包括民族出版在内的全球范围内的出版业面临巨大的发展困境。如何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四川藏区的民族出版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出版总量不小,但单个品种印数少,尚未形成产业化集群发展

以四川民族出版社为例。据调查,2007年至2012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关于四川藏区的民族出版物共1980余种。其中,汉文出版图书1189种,包括汉文版图书616种、汉语教材类图书403种、其他种类170种;藏文出版图书400种;彝文出版图书324种;汉藏对照图书55种;汉彝对照图书12种。

从年度出书种类来看,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年关于藏区民族出版的年出书量为238种;2008年出书量迅速增加,达518种;2009年则有大幅下滑,减少到394种;此后两年民族图书出书量趋于平衡,2010年的图书出版种类为303种;2011年稍有下降,出版图书259种,2012年出书268种。

我们把涉及藏区民族出版的机构连同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数据进行加总,2007年至2012年共出版图书2040种,画册52种,电子音像类18种。截至2012年,在四川藏区,少数民族人口每万人年拥有图书5.43种。而据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有关统计数字(2007)显示,我国汉族人口每万人拥有图书约1.46种,少数民族人口每万人仅拥有图书0.52种。由此可见四川藏区民族出版的种类之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对藏区民族出版的重视。另一方面,这么多种类的民族出版物的出版,对于丰富藏区民众的精神生活、满足藏区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要看到,尽管总量看上去不少,但单个品种的印数大都在3000册左右。

2.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产业结构单一

在调查的6个涉及藏区民族的出版机构中,2007年~2012年共出版图书2040种,但行业中的其他门类的生产依然不足,比如画册、期刊、电子音像制品、互联网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民族出版的产业结构单一。从调查数据看,以画册、绘本出版见长的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年至2012年共出版有关藏区的画册40种,共计102960册。以电子音像产品出版为主的四川电子音像出版社共出版电子音像类产品18种,且2011年和2012年出版相关电子音像制品数量均为零。在红红火火的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媒体出版产品中偶尔看到四川出版企业开发的民族类读物,比如截止到2015年4月,在Kindle电子书搜索“四川藏区”为题的书籍,可以看到四川出版企业开发的产品,但数量很少。

3.产品涵盖领域十分广阔,但产品结构不均衡

四川藏区民族出版产品以图书份额最大,而在图书产品中,教材出版又占据相当份额,非教材类的其他产品,例如画册、绘本、电子音像制品、数字出版物等形式的产品开发明显不足。2007年-2012年,四川藏区民族图书出版种类高达2040种,而教材类图书的出版总数达878种,占藏区全部图书出版的44%,这些图书包括汉文版和藏文版、彝文版,成为藏区民族出版单项图书产品最多的品种。

4.已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但其各环节发展不均衡

在整个四川藏区的民族出版业发展中,重点仍然是放在内容的选择、编辑加工与制作上,出版产业链中其他环节的发展依然不足。比如,民族出版物缺少独立的电子商务营销平台,其发行营销受到其他网络电子商务企业的制约。此外,民族出版产业链缺少独立的网络出版平台,相关选题、策划、制作等无法通过网络实现出版资源共享。同时,围绕民族出版产业链上的文字、图画、音频、视频、声像读物以及各种软件插件的开发也难以进行。

nlc202309020651

5.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扩大

2007年-2012年,四川藏区的主要出版单位均获得了包括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在内的国家级大奖。从获奖图书的类别上看,涵盖了藏区古籍文献、科技医药、藏区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从获奖图书的内容上看,其中不乏展示藏区社会生活、历史文化、自然及人文风隋、宗教信仰的优秀作品。这些精品力作代表了这一时期四川藏区民族出版物的最高水平。但获奖作品的衍生开发还缺乏完整的应用和思考,基于获奖作品本身而进行深度的诸如影视、动漫、动画、旅游产品等开发的产品,还很难看到。

6.市场竞争力亟待提升

据调查,2007年-2012年,四川藏区民族出版图书再版种类共160多种,教材类图书和少儿读物的再版率最高,其中获得再版的教辅类图书有80多种,少儿图书48种,其他图书30种,占到再版图书种类的80%以上。此外,获得再版的其他30种图书,如《邓小平传》《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和《格萨尔王传》系列等的再版次数均超过6次,仍旧保持藏区出版物的畅销书纪录。然而,从再版的总量看,再版图书种类占整个图书种类的0.08%,比例相当低。

三、四川藏区进一步加快民族出版业发展的对策

1.树立市场意识

改变原有的以获奖为主要目标的出版理念,树立满足市场需求的出版理念,将民族出版的公益性管理同民族出版的市场化开发结合起来。民族出版物作为文化商品的一部分,同样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有的民族出版产品同样需要市场化的开发、运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使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样适用于四川藏区民族出版业。

面对公益性还是市场化进行出版的问题,不少民族出版工作者十分纠结,在工作中畏手畏脚、裹足不前。事实上,不少立足藏区民族文化资源出版的作品,比如《藏地密码》就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藏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完全可以为藏区民族出版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2.改革政府的管理方式

减少政府部门对出版工作的直接参与,比如一般选题的审批、项目审批等。强化政府对民族出版企业的业绩考核,变过程管理为结果考核。第一,对纯公益性出版与具有广阔市场的经营性出版实行分类考核。第二,改善政府资金的投入,通过政府向第三方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办法,加强藏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第三,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强化向藏区民众免费发放民族出版物及其效果的有效管理、监控。比如通过发放“文化消费券”,将藏区民众接收、领取和在农家书屋阅读出版物的次数、时间等指标同发放一定的生活日用品绑定。第四,进一步完善民族出版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建设。第五,改革传统的依照公益性民族出版理念而搭建的组织构架,在不牺牲公益性、政治性、社会性等原则的前提下,按照市场规律推进民族出版机构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升产品供给能力。

3.拓展民族出版物的产品类别

加大民族出版物多样化产品形态的生产,特别是要增加普通民族出版物以及少儿出版物的出版。对此,应通过国家出版基金、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基金以及其他资金支持,不断增加普通民族出版物的生产。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社科基金以及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功效,将藏学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普通读物。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藏区儿童的教育同样关乎国家的发展。除了传统的图书类读物,还应开发在互联网、移动互联设备上适合藏区孩子阅读的作品,增加电子作品在线下载和阅读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加大这方面题材及多样化儿童出版物的出版。

建立以藏汉双语呈现的优秀民族出版物的互联网展示、投送平台,方便藏区民众阅读;建立移动终端上以藏汉双语呈现的手机应用平台,如与互联网企业共同开发藏语的手机应用客户端以及微博、微信的应用平台。这样党和政府的声音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传递到藏区,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时地了解藏区群众的心声。

总之,四川藏区民族出版产业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需要我们大胆探索。

上一篇:写字现状论文下一篇:高等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