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策划

2024-08-25

出版策划(精选12篇)

出版策划 篇1

人类进入数字时代之后, 图书的传播形态发生了变化, 知识的传播形式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传统出版在新媒体背景下拓展新的发展阵地, 以多样化的形式实现战略转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出版社必须结合出版环境的特点, 对传统的选题策划思路进行改善和调整, 实施全新的选题策划攻略, 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实现数字转型后的时代特征

与传统出版产业相比,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更为迅速, 随着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的到来, 数字出版的营销方式进行了转变,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出版业向数字化模式的发展, 数字出版也将是出版业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为了提出实现数字出版转型后的突出选题策划方案, 需要先对数字时代的特征进行分析。

1.出版媒介实现融合, 传播方式逐渐多样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 电子、传媒、出版等行业的特点逐渐凸显出来, 消费者利用越来越多的无线终端来实现多样化服务的获取, 不同的媒介实现了大融合。互联网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向更多的人传播信息, 多种通信工具被研发出来, 视频、文字等媒体资源实现了融合[1]。

在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 传统的纸质出版实现了蜕变, 在分析时代特征后, 突破出版业的限制, 不断开拓新的发展阵地, 不断丰富出版物的内容, 改变媒介形态的同时, 探索新的经营方式, 构建多元化的出版格局, 实现不同媒体类型之间的跨越, 将更多的内容面向网络出版和电子终端出版。不同的出版媒介进行融合后, 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 不同出版资源的形态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实现了对不同媒体市场的全面覆盖, 消费者的需求也发生变化, 消费者全体也发生转变。出版社根据自身丰富的资源, 通过对数字技术的应用, 实现了出版资源的立体化传播, 将纸质书籍与互联网、光盘等捆绑起来, 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 面向手机和网络进行宣传, 降低了不同媒体分别运作的投入, 出版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降低, 出版物的附加值得到提升。

2.消费者阅读方式逐渐转变

图书的选题策划需要依据读者的需求进行, 当前出版市场的主要客户是80后和90后, 这些人的文化需求和阅读习惯逐渐变化, 这一代读者在快速的社会步伐下, 倾向于内容轻松的出版物, 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娱乐和消遣, 信息的获取逐渐向“浏览式”过渡, 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逐渐突出。

年轻一代的读者逐渐将网络和手机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逐渐抛弃传统的纸质信息, 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 这种趋势将继续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 中国的手机网民逐渐增多, 因此出版业的潜在读者也逐渐曾多。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使得出版行业必须对选题策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出版环境的变化[2]。

二、图书选题策划方案

1.融合媒介形式, 实现资源共享

在媒介实现融合的背景下, 大量的信息逐渐向共享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出版社必须建立科学的采编流程, 以出版编辑为中心, 打破不同传播媒介的界限, 实现媒体终端的整合, 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重复开发优势出版资源, 不断探索新的媒体传播手段, 不断丰富媒介形态, 在不同的出版媒介之间进行转换, 提高不同资源的出版效益。结合纸质出版物的调查结果, 将反应最好的选题向手机图书、网络图书发展, 以读者的需求为根本依据, 发展新的产品形态, 保证图书在不同的媒介转换过程中换发全新的活力。

2.跨媒体策划

编辑选题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图文音画的传播, 将多媒体的编辑手段应用进来, 实现新时代下的跨媒体策划。在国家定制相应的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后, 多数出版社紧跟时代的步伐, 向数字出版转型, 不断发展符合出版业务。在这种行业发展状况下, 出版社必须成为手机出版和网络出版的主体。出版编辑在惊醒选题策划时, 根据手机和网络媒体的相关特点, 充分考虑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满足不同资源载体的整合需求[3]。

3.将源头策划转向全程策划

在图书出版市场的竞争中, 出版社更加重视全程策划的观念。虽然出版编辑的选题是出版工作的第一步, 但对图书的选题策划必须贯穿于整个图书出版过程。图书选题策划具有较强的动态性, 它与市场调研、选题设计、效益预算、售后服务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选题策划并不是孤立的, 在图书的出版过程中, 每个环节都以选题为中心。编辑需要根据选题的进展, 结合时代背景和市场需求, 对相关选题决策进行调整, 在宣传、出版、反馈的多个环节中贯彻选题思想, 提高选题策划的效益。

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背景下, 为了保证选题策划的便利有效, 编辑可以利用网络和移动设备做好市场的调研工作和预测工作, 把握独特的视角, 需要编辑具有很强的市场洞察力和敏感性。

4.突出选题特色

数字出版时代, 选题策划需要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选题也应突出特色。出版社应当利用各种媒介的优势, 加强品牌与读者的接触, 不断发挥选题策划的优势, 将单纯的选题策划逐渐延伸到出版方向, 发挥网络产品和手机读物的相关选题优势, 为读者提供多方位、多形式的跨媒体互动平台, 不断丰富出版物的表现形式, 保证将选题的内涵的特有的文化优势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强化品牌影响力的同时, 加强读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方便日后在更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发挥竞争优势。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来临, 传统的出版方式逐渐向数字出版方式过渡。在新形势下, 出版社的重点任务是优化选题策略, 丰富出版内容分, 提高出版效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出版社就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消费者和市场, 通过对读者和市场特征的分析, 完善图书选题规划。

摘要: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数字出版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受到广泛的关注, 它是出版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将大大丰富传统出版物的内容, 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之后, 时代背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本文结合数字转型后的时代特征, 分析了数字时代下图书选题策划的方案。

关键词:数字出版,转型,选题策划

参考文献

[1]刘寒娥.数字出版时代图书选题策划的全媒体攻略[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1, 32 (3) :130.

[2]林利红.数字时代图书选题的深度开发[J].科技与出版, 2011, 1 (366) :25.

[3]薛陶.从数字看趋势--图书选题分析[J].出版参考, 2010, 33 (12) :27.

出版策划 篇2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出版重点选题的通知刚发出来时,出版社组织讨论。我想到前不久新闻联播报道了习总书记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这不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思路吗?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选题思路有了,我马上进行市场调查。我发现,早在2011年,关于郭明义的书籍就出现了。这些年还陆续出版了不少相关读物。哪个才是切入点?我把市场上能找到与郭明义有关的所有图书都买了下来,逐一阅读。调查结果是郭明义事迹、郭明义现象、郭明义精神、郭明义微博都有相关图书出版了。我找到一位熟悉郭明义的朋友,征求她的意见。她是郭明义爱心团队大队长,她建议我们从郭明义爱心团队出发,因为到目前为止,爱心团队的事迹尚没有图书出版,而爱心团队最需要宣传,郭老师非常重视爱心团队的发展。这些年经过郭明义老师的传播,爱心团队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已经遍及全国各地。但是郭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希望更多人能加入爱心团队。如果更多人做好事、做善事,这个社会就会更和谐。我听后初步决定就以爱心团队为主题,宣传爱心团队和爱心人士。为了挖掘选题的深层意义,我又特地拜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主任李春华老师,李老师特别支持:“社会太需要这样的正能量了”,并主动提出来为我们写推荐语。于是,选题立项。

整理资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要筛选图片,要组织文字,要突出主题„„口述整理者贾淑芳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丰富的写作经验。但是她是第一次做口述整理,于是我们一起听录音、看视频,共同搭建书稿的框架,研究并确定整理思路,反复调整目录。在图书大纲确定后,我和贾老师约定,她整理一章,我们编辑一章,有情况及时交流并返回修改。因为资料充分,前期调研也准确细致,所以整理初稿很快成形。

口述整理无疑是一次再创作,体现了整理者和编辑的共同心血。稿件经过3次修改。接下来的排版颇费周折,因为照片的筛选是一个浩大工程,我们要还原照片当时的拍摄情景。照片的安插位置、照片质量及什么照片最能体现主题精神、照片说明如何措辞等等,都需要编辑和整理者反复讨论、定夺。书的前言我们就用习总书记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内文我们采用了每个爱心团队配一张活动照片,总论部分安排了郭老师跟工友在一起工作的照片,有意弱化郭老师,突出爱心团队。这也尊重了郭老师的嘱咐:不要宣传他,只宣传爱心团队。一个月的排版修改,终于定稿。

古典名著出版更应分阶策划 篇3

这套书基本上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我认为中小学生应该多多阅读、多多接触经典的文学名著。经典名著不会过时,可以常读常新。我们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应把自己融入作品中,体会作品中的人物处境、心理、命运和所思所想。虽然经典名著所反映的时代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不一样,但人类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是相通的,喜怒哀乐也是一样的。

因为是给中小学生阅读的,考虑到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帮助学生自读,便于语文教师讲解,我们组织知名专家、学者和著名翻译家共同撰写了《文学名著导读》(小初版和高中版),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外文学名著的作者情况、有关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以及相关的知识要点,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邀游神奇的文学殿堂,同时也为中学生朋友们备战中考、高考提供了权威的参考。同时,考虑到学校和中小学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这套丛书的价格普遍下调,丛书的定价低于市场一般图书定价。

图书出版的选题策划研究 篇4

1 图书出版的选题现状

1.1 选题观念落后, 无法吸引读者

首先, 编辑在选稿和组稿的过程中大多凭借自身以往的工作经验, 或者凭着灵感进行选题策划, 本身没有进行市场调研, 定性分析的过程较多, 而定量分析严重不足, 这种做法很显然是不符合当代选题标准的, 同时千篇一律的话题也很难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其次, 编辑工作者的积极性偏低, 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 甚至受到福利待遇等方面的限制, 一些编辑工作者跳槽去别的单位, 难免会造成原出版单位无形中的人力和资源损失;最后, 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 可以说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信息, 这就使得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混杂在了一块。但是编辑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 由于热门话题比较抢眼, 竞争力也较大, 会转而选择一些竞争力小的话题, 难免会出现选题偏差的现象, 导致流失较多的读者。

1.2 选题模式单一, 资源大量流失

首先, 出版社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 大多会借鉴发行量较好出版社的出版内容, 即他们出版什么该出版社就出版什么, 这样难免只吸引一部分剩余的读者, 难以挖掘潜在的读者, 造成大量资源的流失, 甚至会出现大量同类型选题图书出现, 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其次, 出版社在前期选题策划的过程中, 投入的精力过少。甚至很多出版社的领导认为图书的发行量是关键, 而忽视了选题策划过程, 没有对选题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例如, 很多出版社为了自身的利益, 开始把出版的目光放在教参教辅和生活类杂志图书上, 重复现象与跟风比较明显, 甚至随着近年来网络畅销书的发展, 很多出版社只是不断地重复和翻印图书, 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最后, 选题资源的大量流失。出版行业本来就是一个物质资本构成较低、社会资本构成较高的行业, 而其中人力资本又是关键。出版业应该把编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以促进编辑对选题资源的筛选, 避免资源和读者的流失。

1.3 选题内容老套, 难以进行创新

从近几年的订书情况来说, 网络小说读物和名家新作依然是两大热潮, 成为出版社重点推荐的图书。很多出版社在出版的过程中, 就会推出同一类型的多个版本, 甚至为了凑数, 还搜罗了相当多的现代畅销书进行出版, 没有关注读者的真实需求, 这样读者在购买图书的过程中, 无意中增加了他们筛选的时间, 会使他们感觉到繁琐。此外, 出版社在资源信息管理上明显投入不足, 没有在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上投入资金, 使得出版社自身的创新进程比较缓慢, 缺失了关键的竞争力, 难免会落后于其他出版社的发展。

2 现阶段图书出版的具体选题策划策略

2.1 积极转变选题策划观念, 以读者的需求为前提

图书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 是具有精神和物质双重属性的, 这样出版社在出版读物的过程中, 就应该树立全新的选题观念, 尤其是要以读者的需求为前提, 以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首先, 出版社领导应该重视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 逐步更新工作人员的观念, 使他们进行策划出更好地选题。为此, 出版社可以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外出培训和调研, 使工作人员的视野开阔, 在选题策划上更具有创意;其次, 出版社要成立专门的调研部门, 即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实现对读者阅读需求的了解。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 多站在读者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尽可能地解决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困难, 以获得一手资料, 提高本出版社的实力;最后, 编辑人员要对图书出版信息进行筛选, 一是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出版社出版热点的冲突, 若是无法避免, 可在其他方面改进, 吸引读者眼球;二是善于抓住小部分读者的阅读取向, 专门出版一定的非热点但是受关注类书籍, 善于拉拢读者, 借助读者之间的相互传播, 实现对该出版社的宣传, 以为出版社谋取较多利益。

2.2 采取多样化的选题模式, 延伸选题范围

“品牌”是一个企业产品经营的关键, 延伸到图书上, 就是尽可能提高读者的忠诚度, 凸显本出版社的特色和实力。这就要求出版社积极创新选题手段, 采取多样化的方式, 延伸选题的范围, 实现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 出版社应准确进行市场定位, 出版社依靠国家保护政策获取高额利益的日子已经不存在了。每年出版市场上的书都是不可计数的, 为此出版社应该有自身的特色。一是出版社每年都要有自己的选题计划, 应时刻关注市场动态;二是出版社要形成具有优势的选题模式, 例如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针对自身优势的基础上, 就出版了很多外语参考书、外语原版读物等, 效果较好。其次, 出版社应打破传统单一选题的模式, 挖掘系列化的多样选题, 深化选题的范围。例如, “新华”品牌在读者心目中具有良好的地位, 出版社就可以在《新华词典》的基础上, 继续推出《新华成语词典》、《新华写字词典》等, 甚至还可以拓展普及版和精华版, 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最后, 出版社还应该在图书包装上给予读者焕然一新的感觉, 一方面图书内容充实了读者的精神, 使读者的情感受到陶冶;另一方面用心的图书包装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出版社的诚意, 能够吸引一部分的读者。当然, 在包装图书的过程中, 出版社应该把图书的主要内容和选题以最简洁的语言标注在封面上, 以满足现阶段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2.3 避免模仿和跟风, 走创新化的选题道路

图书出版过程中出现的模仿和跟风现象实质上是选题策划缺乏创新的表现, 尤其是大量重复和陈旧的产品给出版社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这都需要出版社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 积极走创新化的道路, 要有自身的独创性。首先, 出版社要有自身坚定的立场, 在策划选题的过程中要有自身的独创性, 不能因为随波逐流而盲目跟风。例如在禽流感和各种病毒突发的时节, 很多出版社都推出了少儿健康、登上健康快车等系列选题, 但是出版社从创新的角度考虑, 就可以选择健康营养搭配、如何关注婴幼儿成长等题材。此外, 出版社要善于激励有创新能力的编辑和其他工作者。这就要求出版社不断提升自身的薪资待遇, 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建立一定的创新激励机制, 对于有创新意识的员工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以激发越来越多工作人员的创新精神。

3 结论

综上所述, 各出版社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就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观念, 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 充分捕捉社会时效信息, 充分挖掘出版选题, 尽可能吸引读者的关注。此外, 出版机构还应该知己知彼, 知晓本出版单位的范围和水平, 根据不同读者群的需求出版不同种类的图书, 以满足新时代发展前提下读者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因此, 只有时刻关注选题的创新和改变, 时时刻刻站在读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才能促进出版社的繁荣发展, 实现出版社的长久利益。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发展较快, 在图书品种和销售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 但是很多令人担忧的危机也相继出现, 尤其是一些较小的图书出版机构, 不仅潜意识里忽略图书选题, 在选题方面还很容易进入误区, 大多采取了跟风和模仿的方式, 很少会有自身的特色。现本文就简要介绍几点图书出版领域选题的现状和策略问题, 以为出版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图书出版,选题策划,研究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寒娥.数字出版时代图书选题策划的全媒体攻略[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11 (3) :130-133.

[2]卢芸.输出版图书选题策划探析[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 :67-70.

[3]杨毅.试论图书出版选题策划的前瞻性意义[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 (6) :73-78.

[4]黄须友.浅谈图书出版的选题策划及实施[J].传播与版权, 2014 (2) :67-68.

古代出版人怎样策划选题 篇5

古代出版人在出版活动的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现单从选题策划的角度,摘录一些资料。因为本人阅读的范围有限,所摘的材料大都是明朝一代的。明朝是我国古代出版事业繁荣鼎盛的时期,从政治上来说,出书很少禁忌,从经济上说,从洪武元年开始,就免除了对书籍的课税。[1]在宽松的出版环境下,出版人施展才能,策划并出版了许多精彩的图书。

时间空间的逻辑扩展

看到《西游记》、《东游记》受到读者欢迎,专门从事通俗读物编写出版的福建建安书林余象斗便自己动手,编写了《北游记》和《南游记》二书。《北游记》四卷,二十四回,写北方真君玄天上帝故事;《南游记》四卷,十八回,写火神华光天王故事。于是东南西北配齐。后来,又有小蓬莱仙馆把四部“游记”汇聚起来,合成《四游合传》行世。历史小说的编撰也是同样的道理。元末明初,已经有几部历史平话,如“全相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三国志平话》。到了明朝,又上伸下延,如《开辟衍绎通俗志传》、《南北两宋志传》等十余部,陆续撰写出版,从盘古开天辟地直到明初立国,连串起来成为一部《历代演义》。当各个朝代的小说已经连缀完成,似乎没有什么可写时,又有人专门写某一时段的演义,诸如《杨家府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英烈传》之类,成为一株枝叶茂盛的历史之树。

前面两例,一种是向空间扩展,一种是向时间延伸,都是顺理成章合乎逻辑的扩展形式。向时空扩展成系列书,看起来十分简单,但一加一却大大地超过了二。有些书从单本来看,价值并不太大,扩展成系列后却可以得到完善、齐备的增益效果。这可以明代《诗纪》、《文纪》两部书为证。明冯惟讷收集上古到隋代的诗,辑成《诗纪》一书,十四部,一百五十六卷。梅鼎祚为了和这部书配套,编辑了《文纪》一书,也是从上古到隋代,十四种、二百四十八卷。如果单从其中的一部来看,如《皇霸文纪》,收录的是秦朝以前的文章,大多数是伪作,评论者认为是“一真百伪”,价值有限;但从整部书看,论者又“病其滥而取其博”,肯定其价值。[2]这充分说明了向时空扩展成系列的意义。

聚零为整,集腋成裘

聚零为整是最通常的一种编撰方法,它的思维过程不需要多少解释。这种编撰方式的价值决定于:①各个零件的本身有没有价值?②在汇聚整合过程中持什么指导思想?这种看起来十分简单近于原始的思维方法,也可以策划出很好的图书。

“三言”、“二拍”是其中最成功的典型。从宋朝开始就有短篇话本流行。一本只有一二万字。单篇刊行,十分不便。谁都会想到把这些单篇话本结集出版。最早这样做的是浙江人洪楩,他汇编的是《清平山堂话本》六集,六十篇。流行不广。继起的是苏州人冯梦龙,大约在六年时间里,他与书商合作,出版了《古今小说》(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即所谓“三言”,共短篇小说一百二十篇。)书商们看到有利可图,便要吴 1

兴人凌濛初编撰类似图书,凌氏编的便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共短篇小说八十篇。这“三言”、“二拍”两部书,是我国小说史上最受欢迎的,至今盛销不衰。目前书店中上市的,至少有一二十种版本。这两部小说的贡献,主要是在聚集零篇上面,虽然也有一些编辑工作,但仅至于文字润饰而已。

明代有不少丛书,所作的工作也仅在于汇聚工作,其价值却很大。如:何镗辑《汉魏丛书》,一百种,收汉魏至南北朝的罕见资料;王文禄辑《百陵学山》,一百种,一百一十九卷,收录明代学术思想、农业、风俗等;沈节甫辑《纪录汇编》,一百二十三种,二百一十六卷,收明代从开国到中期的野史杂志;商濬辑《稗海》,七十种,收笔记杂志;钟人杰、张遂辰辑《唐宋丛书》,一百零三种,一百四十九卷,收唐宋的稀见书;胡维新辑《两京遗编》,十二种,五十七卷,收汉代书;范钦辑《范氏奇书》,二十一种,六十五卷,收天一阁所藏奇书。这种做法中,收录最丰富的是胡文焕辑的《格致丛书》,今存一百六十八种,六百零四卷。这部书多次重印,每次的分类方法和收录的卷数都不同,有“剜到篮子里就是菜”的味道。还有陈继儒辑录的《宝颜堂秘笈》二百二十九种,四百七十五卷,笔记杂志、野史佚文、艺术谱录,收书较杂。

这类书中,如果收的书不算很罕见,但经过认真校勘,再加上合理的排列编纂以及有见解的序跋评论,便成为特别有价值的书。最有名的有高棅的《唐诗品汇》,收六百八十一个作家的作品六千七百二十三首。高棅把唐代的诗分成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又区分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九格。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出唐代诗歌的全貌,还有颇具特色的注释和附录。另一本明末张溥编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也有同样的价值。收集这一百零三家的作品已经是很不容易,又对这一百零三位作家的作品作了分析评论,汇集起来看,无疑是一部精彩的汉魏六朝文学史。

从天下兴亡、国脉民生着眼

明朝后期,北虏南倭侵扰,宦官佞臣擅政,生产凋敝,国势危殆。有识之士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切学问都应该有利于改变这个状况。他们策划编撰的图书,都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充满了时代的忧患感,具有炽烈的政治热忱。

陈子龙主编的《皇明经世文编》,五百零四卷。这部书力图总结明朝二百几十年统治的经验和教训,用以经世致用,改变现实。主编陈子龙、徐孚远、宋徽璧都是松江人,列名编辑二十四人,参阅一百四十二人,他们从一千多部文集中摘出论文数千篇,以作家分卷编次,选文的原则是“明治乱,存异同,详军事”。这部书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月开始,十一月便完成,松江的书坊用很快的速度印了出来。这部书开启了经世致用之学的学风,对当时文风进行了挑战。

徐光启撰的《农政全书》,六十卷,崇祯十二年(1639年)出版。这部书不称“农学”、“农艺”、“农技”而称为“农政”,把农业和政治联结起来,从政治的角度探讨农业。文献资料占十之七八,自己的著作占十之二三。引用文献二百三十种。全书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桑蚕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十二门。徐光启的见解渗透在编纂体例中。清初刘献廷说:“其所述皆迥绝千古,人间或一引先生独特之言,则皆令人拍案叫绝。”[3]

茅元仪的《武备志》,二百四十卷,图七百三十八幅。天启元年(1621年)刻印。明朝被北方的蒙古、建州女真和南方的倭寇困扰了几百年,国防力量日见窳败,未能振兴。有识见的官员士人寻找富国强兵之方,造成了明末文人“好谈兵事”的风气。茅元仪的《武备志》便是这样编纂起来的。他从两千多种秘图珍本中摘出资料,编纂成书。全书分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个门类,从国防战略到火炮点燃等具体方法广采博收,成为我国古典军事学集大成之作,被称为“中国古典兵学百科全书”。全书曾两次被译成日文。这三部书都是在明朝末叶刊行的,用心深广,编得快,出版快,篇幅巨大,影响深远,出版家的忧国悯时之心,磅礴纸上。

向学术禁区的冲刺

学术的禁区也是出版的禁区。明代的出版先驱们,在出版的某些领域,展开了勇敢的冲刺。首先是在国史方面。国史历来是由皇室撰著的,其操作过程是,先由史官们逐日记载“起居注”,每月一小柜,每年一大柜,深宫秘藏。皇帝去世后,立即任命重臣负责,编撰《实录》,抄两份,分藏不同的地方,底稿则焚毁。由于皇室的种种斗争,已经编成的《实录》也会被翻出来重写,这可是特大的事情。太祖的《实录》就曾被重编过两次。从这个严密的程序就可以知道,除了皇室史官重臣,私家接触不到这些核心史料,也就没法编撰史书。而且,私修国史是极大的罪名。明朝后期,这个禁区发生了变化。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皇帝命令开馆编本朝国史,《实录》等重要史料被集中了起来。万历二十四年,乾清宫失火,烧毁了部分《实录》,于是组织人力补抄。补抄过程中,大量流到宫外,形成“解密”,社会上有抄本可买,价值是五万缗,江南的致仕大臣巨室,往往拥有一份。一套《实录》包括太祖至熹宗,共十五朝,三千零四十五卷。拥有《实录》的人有时也让好朋友到家中来阅看。这样便引起了一股撰写“私史”之风。明朝末期编写成书的有一千多种,其中大部头的有二百多部。最重要的如:

童时明撰《昭代明良录》二十卷,意图是“致慨臣主相遇之其艰,而有明良之慕” [4]。纪传体。记载明君十二人,世家五十三人,良臣四百余人。把良臣分成开国名臣、靖难名臣、翊运名臣等十三类。

何乔远撰《名山藏》一百零六卷,分类体。全部用“记”(专题)的形式,共三十七记,记述简明,重视民间资料的收集。但有“务为深艰诡异之词”的毛病。

谈迁撰《国榷》一百零四卷,初稿写成后曾失窃,全部重写。为了写此书,他曾到江南巨室借阅明代各帝的《实录》,还到北京遍访旧臣。用编年体的写法,具体到年月日。能直言不讳。此书一直秘密流传,1958年时才由中华书局刊印。

朱国桢撰《皇明史概》一百二十卷,纪事本末体和宝训体相结合。体例新颖,详于考核,敢于直书。全书分五纪、五传。朱国桢生前只刊印了一小部分,大部分原稿为同乡人庄廷买去后刊印。这时已经入清,为他人告发,引起了清朝“第一文字狱”,因受牵连被杀数百人。明末私史涉及明代历史的大大小小事件,书的形式也多种多样,采用了各种体式。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另一种攀登学术禁区的图书。《本草》有关全民的健康,历来是由皇家编撰的。唐朝由大臣长孙无忌领衔,变成《新修本草》,收载药物八百四十四种,这是我国第一部官修药典。宋朝编过几次《本草》,《开宝本草》收载药物九百八十三种;《嘉祐本草》收载药物一千零八十二种;《证类本草》收载药物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明朝弘

治年间,太医院刘文泰负责,编成《本草》,四十二卷,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一十五种,但这部书没有出版,原稿流到了罗马。李时珍用个人的力量,费了数十年时间,实地考察,检查每一种药物、每一种方剂,共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首。其中新收的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达尔文称这本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李约瑟称这本书是“登峰造极的著作”。

围绕全民关注的大事

明代的出版人力求真实快速地反映全民关注的时事,出版有关图书,凡是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都曾出版过不少图书。这类图书有皇家钦定的,有史臣撰写的,有当事人亲历的,有传说和附会的书,也有恶意伪造的书,还有以时事为本事编写的小说和戏剧。有些书在事后若干年有了结论之后才出现,有的却正当事件发展变化的时刻就抢着出版。有的和正统的说法口径一致,有的却有意唱对台戏,翻案,再翻案。因此之故,明朝特多野史、别史和时事小说、时事戏剧。

这类图书涉及的时事有:开国纪事、燕王靖难、郑和下西洋、土木堡之役、夺门复辟、讨平宁藩、辽东战事、平定倭寇、议大礼、三案、严嵩专权、征播、魏忠贤奸佞,李自成起事等。只需燕王靖难和魏忠贤奸佞两事,就可见其余了。

燕王夺侄子皇位的事,是明朝的特大事件。起初十分严厉,连建文皇帝的年号也不能用,好像根本没有这个皇朝似的,当时传说极多,说建文帝逃亡到了外国,又说已经做了和尚,全国出现了假建文帝成百上千。随着时间的推移,建文复位的可能已经完全不存在了。禁忌渐渐松动,嘉靖年间,恢复了“建文”年号,历史陈账、旧时传闻又泛滥而起。什么《从亡随笔》、《建文事迹》、《建文野史》等书大量出版,真伪杂陈。

有关奸臣魏忠贤的书也出版了不少。魏忠贤是我国历史上最腐朽的政治势力之一,生前气焰熏天,作恶多端,正直之士如东林党人等同其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在魏忠贤极盛至垮台之后,出现了不少图书。一类是魏忠贤奸党攻击东林党人的书,即所谓的“点将录”,如《东林点将录》、《缙绅录》、《天鉴录》、《初终录》、《同心录》、《石碣录》、《为鉴录》等;另一类是揭露魏忠贤罪恶的书,如《颂天胪笔》等,其中最令人敬佩的是《野史纪略》一书,作者曹学佺。这本书是魏忠贤气焰正盛的时候出版的,其内容尖锐地揭露了阉逆的罪状,表现了气节之士的凛然正气。当时被“毁版”处理,曹学佺被削去广西副使之职。历史时事类图书的大量出版,丰富了史学类图书的体式。我国的历史书,一向有“史书三体”的说法,即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明代的出版实践,极大地丰富了这三种体式,三江源头成了茫茫九派。明代的历史类图书采用的体式有别史、事迹、始末、日记、稗史、类考、史略、外史、征信、闻见、纪闻、纪事、小史、考汇、杂记、辑遗、旧事、私记、秘史、遗事、轶事、野史、漫录、纪遗、备忘、历略、辑要、典故、召对录、敕谕录、廷谏录等,[6]真是百花齐放。

瞄准新的读者群

明朝后期,全国各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市民群众,他们是中小坐商行商、作坊主、个体手工业者、下级官员吏役、商行职员等。一般说,他们不需要应举考试的图书,而需要符合他们身份的经营行业、日常生活、思想伦理方面的书籍。头脑

灵活的出版人瞄准这些读者,为他们编撰出版了大量图书,有人把这类图书称为“商人之书”,[7]福建建安地区的书林,是做得最有成绩的。

商业活动需要的图书如:《新镌士商要览》,二卷,憺漪子辑,天启刻本。介绍经商常识:《盘珠算法士民利用》,一卷,徐心鲁撰,万历刊本,珠算口诀和应用题实例;《一握乾坤》,十三卷,邓景南辑,介绍天下路程;《一统路程图纪》,四卷,黄汴刊,作者向两京十三省及边远地区的商人收集“程图”,用二十七年时间编成,出版后连印三次;《新刻时尚华筵趣乐谈笑酒令》,五卷,熊氏种德堂刻本,介绍应酬酒令;《缙绅录》八卷,介绍两京十三省官员名录;《新锲士林交际翰札新函》,五卷,明末刊本,介绍各种应用书信写法。

日常生活用书如:《天下四民便览万宝全书》,三十二卷,周文焕、周文炜辑,万卷楼刻本,介绍各种日常生活知识;《四民切用便读杂字》,四卷,余一夔辑、书林詹钟瑞刻本,介绍日用杂字,附读音和用例;《新刻芸窗天霞缊锦巧联》,四卷,刘启化辑,书林刘龙田刻本,各种对联的设计;《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四十三卷,书林余文台编印,这是日用图书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书中有各式“活套”,可供参考套用。还有一本邓志谟设计的《新刻一札三奇》,八卷,萃庆堂刻本。这本书为每一种书信设计三种不同的样板供选择套用,很有心机。

消遣用书。这类书有说唱、传奇、时事新闻、案例、笑话等,无所不包,近乎一本综合性的杂志。如《万锦云林》、《国色天香》、《燕居笔记》等。大都分类分卷,设置各种栏目。例如,《国色天香》设的栏目有珠渊玉圃、搜奇览胜、士民藻鉴、规范执中、名儒遗范、台阁金声、资谈异语、客夜琼谈、修真秘旨,这和现在杂志的栏目设计十分相似。连接中西文化

明万历十年(1582年),天主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到北京,见到了神宗皇帝,取得定居传教的特准。他和中国的大儒名臣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交往,从此开始了持续五十年左右的译介活动。译书总数有二三百种之多,宗教书和科技书大约各占一半。科技书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门类。后来的学者把这次译介活动和唐代玄奘的译经并称。

译介活动主要采用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西人原著,外国传教士口述,中国学者吃透原著的意思后,斟酌成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用这种方式最成功的是徐光启译的《几何原本》一书,书上题“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授”。还有一本关于水利工程的书《泰西水法》,也是这样译成的。

另一种方式是西人原著,中国人编译,除了原著中的材料外,加进译者自己的领会、发挥、模仿、引申。如,西人邓玉函把外文材料口授给中国人王征(扬州推官),成《奇器图说》三卷,介绍起重、取水、转磨等机械,有图有文。王征加进自己创造的十一种器械,成《诸器图说》一卷,合在一起出版。后来,王征又汇聚多种材料,加进自己创造的二十四种“奇器”,成《额辣济亚牖造诸器图说》一书。又如,李之藻据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人程大位的《算法统宗》编译成《同文算指》一书。

李之藻的《天学初函》是中西文化嫁接的一部丛书。这是一部中西合璧的天文数学丛书。全书包括理编十种,器编十一种,共二十一种、五十五卷。其中大部分是西人的口述、中国人记述的书,如《西学凡》、《职方外纪》、《泰西水法》等,只有两种是中国人著的,即徐光启的《测量异同》、《句股义》。梁启超曾说,这次译介活动是“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为第二次”[8]。这套丛书正是这种接触的产物。英国的李约瑟则说:“在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后,中国的科学便和全世界的科学汇成一体了。”[9]

注 释:

大型出版项目的策划与运作 篇6

“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精心打造的一套大型文学鉴赏图书。整套图书总共15卷,具体包括《外国小说鉴赏辞典》(5卷)、《外国戏剧鉴赏辞典》(3卷)、《外国诗歌鉴赏辞典》(3卷)、《外国散文鉴赏辞典》(2卷)、《外国神话史诗民间故事鉴赏辞典》(1卷)、《外国传记鉴赏辞典》(1卷)。它囊括了中国之外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位著名作家近2800部(篇)经典作品,并由相关专家学者对这些作品分门别类地予以鉴赏,最终形成近2000万字的作品规模。

审时度势,借势而为

策划出版“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这样一套外国文学鉴赏图书的想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简单地说,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触动:第一是通识教育;第二是文学教育的课程改革。

进入21世纪,一些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逐渐意识到,虽然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训练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不可或缺,但国家的栋梁之才,除了具备这些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有大的智慧和胸怀,具有文化传统知识、世界视野、科学精神、生命关怀、审美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等。于是,在“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通识教育被提出来。我国希望通过通识教育,能够改变专业划分过细、结构失调的情况,培养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减少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有创新动力的人才;转变重理轻文的现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

通识教育要求学生走进文化经典,提升人生境界,这就决定了文史哲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在通识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大学将会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其中,文学经典蕴涵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可以说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成长的全息图,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操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除了通识教育,另一触动因素就是文学教育的课程改革。200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撰文《“文学”如何“教育”》,提到“文学作为专业的魅力正在消退,而作为修养的重要性却迅速提升”的现象,进而提出了“大学中文系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算合格的文学教育”这一问题。接着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在《文汇报》发表《是“知识”还是“审美”》,对陈平原的文章进行了呼应,并引发更大范围关于文学课程体系设置的讨论。

陈思和认为,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已经不会欣赏美了。于是,这场讨论的结果就是,陈思和在复旦推行文学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围绕“原典精读”展开: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对一批典籍名著的文本细读,让学生回到最基本的东西:感性和审美,并希望因此而获得一种严谨踏实的学风;三年级再安排文学史和文学概论的学习;四年级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目前最前沿的思想和学术动态,得到最尖锐的思想训练,同时也接触一些对走上工作岗位有帮助的课程。这场讨论和课程改革的触动很大。特别是陈平原在文中的一段话:“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表达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异文化、融入世界文学进程方面,曾发挥巨大作用。”但这样大学教育的结果,往往是“学生记下了一堆关于文学流、文学思潮以及作家风格的论述”,而“常识丰富,趣味欠佳”。

以上两个因素,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程度不同地强调了对经典的重视,对人文素养的重视,对审美能力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鉴赏作为解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示范,必将对提升读者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立足传统优势,延伸鉴赏品牌

策划出版“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不仅是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的结果,而且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立足自身传统和优势,延伸鉴赏品牌的需要。

上海辞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问世后广受好评,引得许多出版社争相加入出版鉴赏辞典的队伍。但潮起潮落,不少出版社随着鉴赏热的降温而退出了这一图书出版领域,并因鉴赏品种零星而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而上海辞书出版社多年来坚持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继《唐诗鉴赏辞典》以后又陆续推出《唐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等,前后历经20多年,最终形成了13种18本的“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这种不求速度求质量,坚持以名家撰稿、精心编校的出版思路,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文学鉴赏辞典也从不被人认可的工具书品种,成为辞书出版社的重要图书板块。

登高望远,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延长既有鉴赏图书的生命周期,拓展鉴赏品牌的影响力,成为上海辞书出版社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回顾和反思“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系列产品的销售推广过程,上海辞书出版社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购买过《唐诗鉴赏辞典》的读者,经常会问出版社有宋词鉴赏吗?买过宋词鉴赏的会问有元曲鉴赏吗?甚至有的读者,每出一个鉴赏新品种都会购买,以至最后将整个鉴赏大系都配齐了。掌握到这个信息之后,上海辞书出版社产生了依托既有中国文学鉴赏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美誉度,策划出版一套“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的想法。在正式推出“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之前,上海辞书出版社在上海书展等展销会以及宣传介绍“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的每一个场合上总会做类似新书预告式的重点推介:一套与“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相当的“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正在编撰中,很快就会与读者见面!这在读者,特别是已购买过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的读者中形成了一种期待效应。

做好市场细分,精心设计内容

“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推出之前,市面的外国文学类图书主要以翻译作品(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诗集等)和研究著作为主,且多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出版。而有关外国文学鉴赏类图书,1980年曾有出版社出版;1990年北京出版社等少数几个出版社曾出版《外国名诗三百首》等类型的图书,主要以作品为主,附带有对作品的点评等,一般是一个作者独立完成写作;进入21世纪后,有类似《外国文学名作快读》等读物。总体来看,将各大语系从古至今的文学经典选优取粹,请专家写作鉴赏文章逐一品评集中统一出版的,尚未出现。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编辑曾走访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也充分肯定这个出版项目的价值。专门的外语院校和外语系,虽然叫语言文学系,但重语言轻文学,对外国文学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中文系的“外国文学课”,一般附带有《外国文学作品选读》,但一般是节选,且没有相应的鉴赏点评。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最终决定该套丛书从浩如烟海的外国文学作品库中挑选最有价值的作品入选,对从古至今的外国文学经典根据文学体裁统一分类编排。对于短篇作品一般采用全选的方式,而中长篇作品采用选段,但要求该入选片段尽可能体现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每部入选作品配有作品赏析和作家小传,大部分作品(除短诗等作品外)配有作品提要。鉴赏文章要高屋建瓴,以相应的理论视角和突出重点的原则对原著尤其是选文的重要方面进行赏析,兼顾知识性、学术性与趣味性。“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以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为主要对象,争取做成长销书。

“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之所以以体裁而非国别或语种作为分卷的标准,一是考虑到各卷次的规模平衡,如以国别或语种作为分卷标准,会导致英语等作品卷的入选作品特别多,规模特别大,而一些小语种作品卷的入选作品较少,规模比较小。二是考虑到读者需求等,按照国别或语种划分,主要针对专业读者(如各语种的外语系学生等),读者群体相对较小,而大多数读者的关注点在于作品体裁或质量本身,对作家国别的关注反倒在其次。

掌握自主版权,以备后续开发

一般来说,大型套书主要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延伸出来的套系,即从一两本畅销作品出发,以此作为骨干产品进行延伸开发形成一系列后期作品。“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即采用这种方式。第二种是规划出来的套系,即对某个产品类型进行统一规划,集中编写,同步协调,整体推出。

“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最终选择了第二种方案,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如今的图书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每年的新书品种达40万种,单本图书在书店很难充分陈列,如果上架之初的几个月市场反应平淡,就很有可能从此沉睡在浩瀚的书海中,再无声响。而统一规划、整体推出,则能够以规模取胜。当然,这样做也便于对内容资源开发、项目运作等方面进行控制和操作。

有了这样的方案,接着就要物色合适的作者。上海辞书出版社当时考虑如果由出版社编辑就每篇入选作品约请作者写稿,工作量大,工作效率相对低,因此,出版社决定在外国文学界选择一位学术水平高、具有权威性和号召力的学者做整套丛书的主编,然后由主编负责约请分卷主编,再由分卷主编约请每篇鉴赏文章的作者。为了提高作者的编写积极性,上海辞书出版社除了提供经费支持,还将“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作为横向课题立项,并列为集团重点出版项目,参加编写者可计入科研工作量。

尽管参与编写的作者众多,但上海辞书出版社组稿过程中始终坚持出版社要牢牢控制该套书的整体版权。一般来说,作者写完书稿,交由出版社出版,合同期内,出版社享有专有出版权,但合同期满作者就可重新选择出版方。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出版社纯粹是内容出版者,经年累月的忙碌,最后并没有积累太多属于自身所有的内容资源。而“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作为出版社立足自身传统和市场优势自主开发的图书选题,与个人著作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创意、产品的结构设计都是由出版方提出,并非简单的来稿加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出版社策划、组织、营销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单一作者的贡献。

将版权控制在自己手中,出版社就比较主动,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随时启动二次开发、三次开发,而不需要重新得到作者授权。出版社也可以针对目标读者和细分市场,通过现有内容的拆分、分类标准的改变、规模的压缩、开本形式的改变等不断进行滚动开发。比如,可以实现内容的分拆:将作家小传抽出,编辑《外国文学名家词典》;将原文或节选片段抽出,编辑《外国小说选》《外国诗歌选》《外国戏剧选》《外国散文选》等;更换分类顺序,将现有的体裁分类更换为国别或语系分类,编辑《英语文学鉴赏辞典》《法语文学鉴赏辞典》《德语文学鉴赏辞典》等;优中选优,压缩规模,编辑《外国小说名篇鉴赏》《外国戏剧名篇鉴赏》等;从形式上压缩规模,编辑袖珍本“外国文学鉴赏系列”等。当然,出版社拥有了自主版权,就可在掌握内容资源的情况下,自己制作或授权数字出版企业制作数字出版物,从而实现产业增值。总之,出版社可以内容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不断加深相关产业融合或延伸价值链条,充分实现内容资源的多次利用,有效拓展产业的市场空间,延长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而为推进鉴赏品牌以至出版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统一编写节奏,组织精准营销

那么在“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的编写过程中,出版社主要要做哪些事情?

首先,明确要求,协调分工。在“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的编纂启动会,“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的顾问、主编、分卷主编、部分撰写人、出版社编辑等参加会议,大家就“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各个卷次的具体划分、时间衔接、各种文学样式的卷数分配以及选目中可能出现的“撞车”现象、编写体例等做了充分沟通和说明。与会专家就各卷鉴赏辞典卷名的设定和卷数的分配,各卷鉴赏辞典对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各个时段限定的科学性,各卷鉴赏词典作品的篇目,以及作品的数量、鉴赏作品收录的原则、较长作品的处理原则、拟选作品的原作和译作的版权等问题做了深入交流。

其次,对进度的掌控和编写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等。在项目启动会上列出具体的时间表,如编写队伍组织完成,分卷的启动会,初稿写完、初稿修改、定稿等,都有大致的时间节点。编辑部设固定人员负责通过电话、电邮等形式同各卷主编保持联系,定期编制电子简报发给各卷主编,介绍各卷的进度、遇到的共性问题,以及出版社建议等,从而形成一种督促机制。在编写过程中,各卷会不断遇到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出版社参加分卷的协调会、定稿会,一是可以了解进度,二是可以把握写作质量,三是可以当场协调提出解决方案。此外,出版社拟定编辑规范,如格式、时间、译文中的异体字、译文的版本(要求名家名社)、鉴赏文章的把握等,然后将这份编选规范分发给相关主编、作者、编辑,以保证整套书的格式统一。

再次,通过组织宣传营销活动,扩大“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的知晓度,进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媒体策略还是渠道策略,开展工作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针对性。出版社非常清楚营销的对象主要有两个:中间渠道的经销商和终端读者。在清楚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专业媒体与大众媒体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对细分市场和目标群体的分析判断,将出版信息、新闻稿、人物专访、图书评论等合适的宣传营销材料精准地投放到合适媒体上,进而传递给合适的营销对象。

除了常规宣传推广,出版社以活动带营销,最大限度地发掘“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所蕴涵的丰富话题。比如,上海辞书出版社联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外文系,联合上海市作协、上海翻译家协会等,召开“外国文学与当代文化建设”等研讨会和座谈会等。将该书的出版作为一个“由头”,结合大众关心的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同时邀请专家、作者、媒体等参加,从而进一步扩大“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的影响。

出版策划 篇7

而一种文化产品能否真正的打进国外市场, 就要看他的影响力是否够深。“影响力则指落地的信息是否能被当地的受众接收 (入眼) , 并能否对其认知 (入脑) 、情感和态度 (入心) 、行为 (入行) 产生影响的能力。”1当前中国图书输出尤以传统文化市场以初级“贩卖”为龙头, 一般只达到“入眼”的阶段 (儒家的大同思想等或可达到“入脑”的层次) , 但是能够到“入心”, 甚至到“入行”的境界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探索新的发展途径迫在眉睫。

我国出版业界利用政府提供的优良契机, 将政府授的“渔”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出版业自身的结构调整更为重要。从图书内容的选题策划到选择合适的作家进行写作, 再利用专业的高水平翻译团队翻译, 接着进行对图书进行“包装”, 在国内的销售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利用优秀的版权贸易团队进行各种形式的营销, 只有经过这一长串的产业链, 这样才能将图书真正“卖”出去。

选题决策作为图书出口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因此要组建一支专业策划团队, 与孔子学院等紧密联系, 针对目标读者群体, 进行相应的选题策划, 并事先通过读者调查进行可行性分析。

笔者认为, 选题恰当是图书能够成功外销的首要因素, 而我国出版物正是欠缺了这一环节, 一味的以自己的标准来输出只会适得其反。只有以普世价值观以及直面历史的精神为切入点才能打赢图书出口的硬仗。

首先, 要选定国际受众都有认同感的内容题材, 传统文化在国外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只有深入挖掘, 才能在在国际图书贸易中, 既盈利又在不知不觉中卖出了我们的思想观念。一方面中国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内核以及最有卖点的就是“和”的思想, 早前《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就提出:“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孔子的“和为贵”思想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更将和谐体现的淋漓尽致。

近年来, 我国“和谐”之风盛行, 从科学发展观到构建和谐社会, 进而创造和谐世界。在“地球村”的发展阶段, 和平发展, 争取共赢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而文化多样性存在也是大势所趋, 这正符合我国传统的“和而不同”的文化。我们自然可以以此为契机, 大力发展文化出口事业。“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炎黄子孙的宝贵遗产, 当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至时, 当时尚潮流四处泛滥时, 作为站在时代浪尖上的文化传播理应坚持自我, 而不是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

要大力发掘深加工和创新性的内容, 开发外向型精品图书。就如《于丹<论语>心得》和《狼图腾》这类将古代中华文明, 用现代人的思维阐述的具有普世价值观, 并且符合外国读者接受习惯的书籍。作为研究文化的学者, 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委员的观点是:我们的文化产品, 应当承载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 润物无声、自自然然地展示中国的发展成就、文化创新与精神活力。两会中中国京剧院京剧演员孙萍委员, 经过长期海外工作的经验与中国文化的研究给出的建议是:“我们需要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 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大格局, 而不是盲目地做西方文化的追随者。”3“尤其是针对来自不同经济体、文明体的误读和揣度, 应切实加强对中国传统智慧与核心价值的宣传。”4笔者认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 可以成为今后选题的一个突破点。

“十一五”期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中国多次迎来全球性盛会。2008年中国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 在开幕式上浓烈的中国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用高新技术造就的一轴古色古香长卷中国画上演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 从笔墨纸砚到印刷术, 从字画到音律, 表达出东方美学独树的时空感和深刻的哲学思维。这种将以现代高新技术为载体, 传统文化为精神的新的传播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维。气势恢弘的缶乐, 当2008名演员喊出“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的时候, 将中国对八方宾客欢迎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和合文化的精髓也得到了很强的体现。89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不同字体的“和”字。表现了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 也表达了孔子的人文理念:“和为贵”这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模式开拓了另一种新的营销渠道。

另一方面, 直面历史, 直面苦难的处世态度和观念也是未来图书出口的一大突破口。

从《狼图腾》在海外畅销, 而书中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历史, 正视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可以得出直面历史是人类共同的话题。而国际市场上, 我们这类的书还很是匮乏, 因此要走出一条反映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真实性的图书之路也是大有可为的。

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 还是现代优秀文化都要因时制宜发掘其内在的文化闪光点, 将和文化打造成中国图书驶向国际市场的航母。

浅谈行业科普图书的策划与出版 篇8

与此同时, 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 即社交媒体上行业精英与普通大众的良好互动。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助力了互联网改变受传地位的功能, 进一步让普通大众掌握了发声的机会, 将一大批某一领域的专家推至公众眼前。他们发表的内容以专业知识、工作中的趣事为主, 间或以业内人士的姿态对行业相关新闻发表评论, 并时常被主流媒体引用。他们以犀利幽默的文笔、鲜活生动的形象获得了无数网友喜爱, 每条微博都有上百的评论和转发, 在粉丝中拥有极高的威信。也就是说, 从社交媒体中可以透视到这样两类人, 一类是对某些行业怀着极大兴趣的网友, 另一类是对所学专业或所从事的行业有着极大热情, 渴望在传播知识、分享经验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的行业精英。

但是, 社交媒体上的交流毕竟是碎片化的, 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民众都急需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载体作为彼此沟通的桥梁。

成功策划运作《布老虎丛书》并提出“布老虎”这一概念的安波舜先生有一个观点:金牌编辑包装思想, 银牌编辑包装作者, 铜牌编辑包装图书。也就是说通过包装一个概念形成一个流派, 形成一种浪潮, 最后形成一股持续的销售波[1]。一面是现实生活中某些行业和普通民众之间的巨大矛盾, 一面是新媒体领域的有效示范和一定的市场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个新概念——行业科普图书应运而生。行业科普图书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兼顾了社会效益, 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科普图书新形态。

一、行业科普图书的概念界定

科普图书是指关于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通俗读物, 如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科学类科普图书, 各类实用技术类图书以及部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方面的图书, 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类知识性图书等[2]。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科普图书进行不同的分类, 主要有知识普及类、科学人文类、科学文艺类、少儿科普类等。

行业科普图书可以被视为专业图书的通俗版, 但并不同于当下广泛认同的科普图书。科普图书所表述的内容大多集中在自然科学, 科普对象大多集中在少年儿童, 这两个集中大大禁锢了科普图书市场, 阻碍了科普图书的发展。

事实上, 科普图书的内容和对象已经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有所改变。科普图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自然科学, 而是在文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各个学科开花结果, 出现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科普图书”。科普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少年儿童, 而是逐渐转向成年人。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活阅历的增加, 在频繁接触各行各业的过程中, 加大了对各个领域的兴趣, 急需通俗专业图书的滋养。

综上所述, 行业科普图书具体是指以一个行业或职业为中心, 采用“科普”的方式传递专业知识, 促使读者更加了解该行业的科普图书新形态。

二、行业科普图书的策划

(一) 行业的选择

策划出版行业科普图书, 首先要对科普的行业做出选择。

由国家统计局起草,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 将我国现阶段的所有行业分为17个门类, 98个大类, 该项国家标准可以作为编辑和作者选择行业时的基本框架。除此之外, 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可供参考。

事实上, 并不是所有的行业或职业都适用于出版行业科普图书, 笔者认为, 该行业至少应满足以下四点中的一点或几点:

(1) 神秘性。即该行业与普通民众的生活距离较远, 甚至因为其行业特殊性而在以往的传播中被添上某些神秘色彩, 例如法医、考古工作者等。选择该类行业, 不但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 还因其先天具有的话题性而有利于图书的销售推广。

更重要的是, 该类图书还可以与图书市场中某些一味追求怪诞刺激、罔顾科学法度的文艺作品形成对抗, 纠正在读者中形成的错误观念, 真正做到《科普法》中所要求的“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2) 神圣性。即该行业在普通民众中具有较高的地位, 普通民众因为心驰神往而对其有了解的欲望, 却又由于信息和渠道的匮乏而无从了解, 例如外交官、飞行员、主持人、检察官等。

(3) 贴近性。即该行业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普通民众可以借此机会解开疑问, 方便日常生活, 保障人身财产安全, 如银行业、保险业、消防员等。

(4) 热点性。即一段时期内的社会热点, 或是普通民众最为关心的行业, 例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航空航天等。

除了适合选择的行业, 也有一些不适合的行业。但笔者认为, 只有相对不适合, 没有绝对不适合, 任何晦涩深奥复杂的原理或技术都可以通过编辑作者的妙手以鲜活有趣的姿态呈现公众面前。

(二) 内容特色

1. 内容和体裁。

行业科普图书的内容和体裁并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普及类, 从业人员的日常生活趣事、成长经历、漫画、绘本甚至是小说都可以成为行业科普图书的载体, 实践证明, 融入情节、态度的隐形科普比一本正经的科普更容易吸引读者, 从而真正达到科普的效果。

2. 文字风格。

既然是科普图书, 就要保持科普的基本原则——非专业语言写作。这就要求编者和作者要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让作品尽可能的生动活泼。例如在《空中的音符——一架飞机带你探索民航》一书的第四章《飞机的真爱之旅》中, 作者以一个飞机的视角, 采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叙述方式讲述了一架飞机被航空公司购买的过程, 包括飞机选型、飞机采购、接机、试飞等知识。作者用相亲来比喻采购过程, 迎亲比喻接机过程, 试飞比喻婚检, 还有过水门的婚礼, 增加了趣味性和可读性[3]。

非专业语言写作并不代表着对专业术语的完全抛弃, 而是要在“服务读者”理念的指导下, 向读者介绍一批专业术语, 简化或规避一批专业术语。除此之外, 书应鼓励作者摒弃科普只能一本正经的惯性思维, 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字风格, 既可以是散文诗一样的抒情语句, 也可以是嬉笑怒骂的犀利言辞, 还可以是不经意的冷幽默。

3. 态度倾向。

社交媒体中的行业精英之所以深受网民喜爱, 正是因为从业人员的形象更加真实, 他们褪下了职业光环, 甚至有点颠覆了职业中应有的正襟危坐的形象。他们和网友分享着工作当中的种种经历和情绪, 甚至毫不掩饰愤怒, 他们会讲科普、会调侃、还会爆料揭黑幕, 就像普通大众身边的一位朋友。

霍夫兰的说服研究结果表明, 单方面消息对受教育程度较低者最有效, 而正反两方面消息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最有效[4]。如果行业科普图书刻意回避问题甚至粉饰太平只会起到反作用。

由此可见, 行业科普图书对编写人员的要求非常高。编写人员既要有发现机会的眼光, 又要对该行业有深入的了解, 还要有能够将材料完美组织的创造力和才华。当然, 最重要的是编写人员应具有对该行业的无限热爱和服务式科普的心态。

三、行业科普图书出版的积极意义

行业科普图书不仅因为顺应市场而有着获得经济效应的潜力, 还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行业科普图书最重要的价值就是通过传播专业知识达到消除某些行业和普通民众之间巨大矛盾的作用。

其次, 行业科普图书可以提高某些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 从而使得从业人员获得职业自豪感, 以此加强行业自律,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再次, 行业科普图书也可以成为职业启蒙教育的一部分。青少年通过阅读行业科普图书挖掘自己的兴趣, 为今后选择职业提供参考, 既避免了选错专业入错行造成的遗憾, 又为某些行业培养了后备力量。

另外, 行业科普图书的成功还可以带动读者深入了解某一领域的热情, 从而促进传统科普图书和专业图书的发展。

总之, 行业科普图书的出现, 不仅可以为有志于将自身所学奉献给广大民众的专业人士提供平台, 还可以为某些行业和普通民众之间架起沟通桥梁。

参考文献

[1]周百义.作者资源的开发与维护[J].出版科学, 2008 (4) .

[2]吕芳, 吴智仁.东风劲吹之后——25年来出版的科普图书[C].2003年新世界科普创新研讨会, 2003.

[3]蒋燕, 杨荣盛.空中的音符——一架飞机带你探索民航[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 2014.

8开本《世界地图集》的出版策划 篇9

目前, 我国图书市场上还没有出版过8开本的《世界地图集》 (以下简称图集) , 而在销的16开本《世界地图集》的版本也不多。作为一种参考性工具图书, 最具有代表性的依然是中国地图出版社于2005年1月出版的第4版《世界地图集》 (ISBN 978-7-5031-3519-4) 。虽然该图集自问世以来, 平均每年加印两次、累计印数已近8万册,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但是该图集与问鼎之作——《泰晤士世界地图集》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并且该图集定位于普通大众读者,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 已不能满足一些高层次读者的需求。

地图集是具有统一的总体设计、完整的思想体系、系统的逻辑顺序、有机联系的内部结构和严密的技术规格的一组地图汇集。它可以综合反映世界、国家或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环境、人文社会、经济发展、国防军事、历史文化等要素, 为读者传输大量的综合信息, 满足其地图使用要求。《世界地图集》不但能够反映出编制者的技术水平, 而且能够反映出编制者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还能体现出当前社会的文化特点。如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增强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因此, 成功出版一本综合性8开本《世界地图集》的选题构想便应运而生, 这是一个出版社、乃至一个国家地图编制技术和地图出版水平的综合体现, 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全面展示, 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图集的市场策划

出版活动是为读者服务的, 编辑策划出版的图书是给读者看的, 因而选题策划自然是要紧密结合读者的需求范围、需求层次和需求内容而展开。如果没有准确的读者定位, 即使图书的内容是健康而科学的, 也得不到读者和市场的认可, 整个选题策划和出版活动必将遭遇失败的命运。

图集定位于参考性工具图书, 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来阐述世界, 能够帮助读者学习世界地理、掌握国际形势变化, 其读者对象一般都具有较高文化程度或以各种形式接受过高等教育。对于个人而言, 像高校教师、海归学者、企业高管、党派干部、科研工作者、外交工作者等等均是图集的目标读者。对于团体而言, 因该图集综合性强、受众面广, 故图书馆、阅览室、农家书屋、大专院校、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旅游社团、跨国集团等等亦是该图集的读者群体。

图集是一部以区域普通地图为主的大型参考地图集。图集除以较大比例尺详细表示世界各地的地形、水文、居民地、行政区划和交通等要素外, 还以丰富的文字和图片介绍了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历史、经济、文化等概况。图集融专业性和知识性于一体、集综合性和权威性于一身, 非常适合图书馆、大专院校、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专业团体参考使用。

2 图集的选题策划

《世界地图集》是一种现势性和时效性均很强的作品, 要求能够及时和准确地反映空间地理信息和社会各要素的分布以及内在联系。因此, 同一选题, 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设计思想和侧重, 反映不同的事物变化。图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选题策划。在内容结构上, 图集并不是16开《世界地图集》的延续产品, 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进步而重新编制的大型图集, 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图集由地图、文字说明和地名索引三部分组成。

地图是图集的第一部分、也是主体部分, 由专题图、分洲图、分国图、地区图和城市图构成。专题图重点反映当今世界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方面的内容, 像全球的地形、洋流、气候、环境、人口、宗教、能源、交通、时区、碳排放量、维和行动、各国家和地区等等, 人们普遍关心的内容在图集上均有专业的表现;分洲图、分国图和地区图共有百余幅, 其中分洲图表示世界六个大洲的地形和政区。分国图和地区图将表示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 不但准确地表示山脉、水系、沙漠、高原、平原、盆地等自然地理要素, 而且详实地表示城市、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社会经济要素, 并且还规范地表示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国界线等政治要素。根据当今的局势, 图集将会重点编制一些热点地区的地图, 如中东地区、地中海地区、加勒比海地区等等;城市图亦有百余幅, 将表示世界主要城市的市区地图, 像首都、旅游城市、金融中心、交通中心等等, 这些城市图集中编排在国家和地区图之后。分洲图、分国图、地区图和城市图的图面地名采用全部中外对照的形式表示, 便于读者查阅。

地名索引是图集的第三部分, 该部分拟收录图集中全部的地名, 包括城市、山脉、河流、沙漠、平原、岛屿、海洋等地名, 大概有10万条左右。索引的编排将采用中外对照和外中对照两种方式, 使地名索引更加实用。考虑到细分市场的需要, 我们将根据目标读者的不同而推出含索引的版本和不含索引的版本。

在表现形式上, 图集力求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前提下, 吸收国内外同类作品的先进经验, 在表现形式上尝试突破。地图部分, 专题图将以暖色调为主、适当搭配其他色彩, 以增强视觉冲击力。并尝试多使用曲线表格、统计图表等图形符号语言来表示专题内容。除了改善色彩运用和符号设计外, 在作为主体的分国图中运用单色晕渲来表示地形要素、并在晕渲上采用分国设色来表示各个国家和地区, 以增加图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文字说明部分, 文字编排将采用分栏设计, 这使整个版面活泼而不失严谨, 并且, 还将各个国家的国旗、特色图片编排在文字说明中, 既能点缀版面又能增加知识面、一举两得。

在编制技术上, 全面运用数据库制图技术, 使图集的编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一, 在图集的内容编制方面。可以根据制图的要求, 按需提取专题要素, 充分表示专题内容。也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 按需设计制图范围和地图分幅, 使地图更加实用。其二, 在图集的投影设计方面。一些重点国家和地区可以根据编制内容来重新设计投影方式, 使得投影能够更好地诠释地图内容。其三, 在图集的晕渲制作方面。可以运用DEM数据自动生成地貌晕渲, 既增强了地图的表现力又增加了地图的精度。其四, 在图集的成图周期方面。运用数据库制图技术代替机助制图工艺, 减少了前期的编辑准备工作, 提速了后期的地图制作工作, 有效地缩短了成图周期。

3 图集的营销策划

长久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地图和其他图书商品一样, 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 营销就显得没有什么必要。但是, 伴随着改革开放, 地图市场的产销矛盾日益尖锐化, 而且读者也越来越理性化, 加上入世之后国外大型出版集团的冲击, 使得我国地图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因此, 地图营销就显得尤为重要, 图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营销策划。

图集的产品策略。地图资料是地图产品的生命线, 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是提升产品价值, 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我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地图数据库, 数据库中不但有符合我国政治立场的国界线画法标准、而且有符合国际标准的地名译名;并且, 我社拥有历经半个世纪积累的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现势资料;同时, 我社还拥有国内世界地图编制方面的权威专家。在这些强大资源的支撑下, 我社编制出版的8开本《世界地图集》必定是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 也是我国同类产品的编制标准, 图集在内容、设计、装帧等方面均属于精品图书的范畴。因此, 图集定位于中高端产品, 在短期内不会有类似产品与之相竞争。图集的价格策略。出版物是商品, 其定价是企业营销的手段, 既决定其盈利水平, 又影响其竞争的有效性。出版社必定重视定价策略, 对不同图书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图集的渠道策略。新华书店是我国最大的发行零售商、批发商和代理商, 新华书店能辐射到农村的基层网点, 因此, 图集的销售仍以新华书店主渠道为主。近些年来, 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性质的专营图书发行企业快速崛起, 这些二渠道以零售为主、也兼营批发, 其发行量已逐步接近主渠道, 是图集发行的另一重要渠道。图集的促销策略。著名职业媒体人杨浪先生在《地图的发现》一书中对地图有着这样的理解, 地图是“用线条描绘的历史, 用符号勾勒的现实, 用版本积累的震撼, 用技术制作的文化。”中国地图出版社早在1958年的就编制了我国第1版《世界地图集》, 1972年版第2版、1990年第3版、2005年第4版, 中国地图出版社《世界地图集》的编制历程很好地诠释了“用版本积累的震撼”的内涵。因此, 在该图集的宣传策略上要重视版本的宣传, 让读者能感受到图集之中厚重的文化积淀。如今是个信息爆炸社会, 各类信息强行充斥着读者, 使读者无法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图书。所以, 在宣传方式上图集应借助各类媒体, 像官方网站、门户网站、读书论坛、博客、微博、手机报、报纸、广播等等, 进行全方位地宣传, 详细介绍图集的实用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让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感受到图集的存在, 这样读者才有了解图集的动机和购买图集的欲望。

出版策划是一门科学, 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本社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盲目和随意。在图书市场属于买方市场的今天, 出版策划更是出版社的重中之重, 它关系到出版社的生存与发展。策划出版8开本《世界地图集》, 目的在于打造地图精品、繁荣地图市场, 并以此为契机,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 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不断开拓业务领域, 提高竞争能力, 形成特色品牌, 多出版实用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科技含量高、艺术品位高的地图精品,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而提高出版社的综合实力, 进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地图出版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8开本《世界地图集》的出版策划, 从图集的市场策划、选题策划和营销策划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信对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图集,策划,出版

参考文献

[1]The Times Comprehensive Atlas of the World[M].12th Edition.UK:Times Books, 2007.

[2]廖克.现代地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出版策划 篇10

本文在这种情况下, 首先对先进文化的概念进行简单的介绍, 然后对如何提升图书出版选题策划统一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的作用尤为关键, 所以要重视对编辑的培训, 提升编辑的个人能力, 强化其在出版数字化环境下能力提升新的可能。

第七, 构建有效的商业模式

传统出版企业的商业模式基本一致, 不同的出版主题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出版方式和运营的区别, 其盈利来源也基本相同。但是在数字出版环境下, 因为传播载体的变化和出版技术手段的站完善, 很多出版主题要依照客户的各种需求, 形成不同的新的商业运营模式。出版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不是技术和资金的要求, 而是其传播载体的改变和出版手段的发展, 进一步构建对应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进一步强化数字出版产业数字化的发展。除此之外, 政府方面还要强化相应的扶持制度, 面

1 先进文化的概念简介

何为先进文化?“先进”与“落后”相对。但何为“先进”?《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开篇说:“先进于礼乐, 野人也;后进于礼乐, 君子也。如用之, 则吾从先进。”此篇名《先进》的意思就是“前辈”。在礼乐文化方面, 同样为“野人也”。通过长时间的努力, 产生文化之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在出生之后应当进行知识文化教育, 教育得当, 那么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高, 此类人往往被称作“君子”。“如用之, 则吾从先进。”若从实用方面而言, 那么非常推崇原来的质朴。先进篇非常关注

对新生的数字出版的新形态, 可以构建主管数字出版业务的部门, 同时要结合相对应的强化数字出版的政策措施, 包括税收优惠、强化资金投入和杜绝盗版行动等多项措施, 另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有效措施激发数字产品的发展状态, 进一步强化数字出版的发展。

3结论

通过对传统出版行业的发展特点的分析, 研究出版产业数字化发展环境下出版行业的新特点。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新环境下出版行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提升方向, 主要从改变观念和角色转换, 整合出版资源呈现平台效应, 强化产业链的环节互动, 完善数字出版技术应用, 重视数字化出版版权的保护工作, 强调数字出版品牌, 重视复合型出版人修养, 特别关注怎样维持本质。社会文化, 往往将内心当作基础而产生的, 从思想基础上产生的。诚恳, 即为最真实的文化, 同时为真实的礼乐精神。但是之后因为此类教育的影响, 给本质造成了明显的破坏。

就当今中国而言, 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价值取向能够给社会发展、个人发展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 能够实现人们从精神层面的追求, 能够推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实现和谐共处。此类文化能够和“人性本质”原则保持一致, 为现阶段

才的培养, 构建有效的商业模式等多种角度强化了出版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发展入手点, 为今后出版行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可参考的发展角度。

参考文献

[1]孙寿山;;加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又好又快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09期

[2]张立;汤雪梅;;月下沉吟久几时锦字裁——中国数字出版业十年发展历程及趋势预测[J];编辑之友;2012年01期

[3]方卿;王清越;;关于数字出版模式的思考 (一) ——内容资源主导模式[J];中国出版;2011年17期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北京100039)

从精神物质方面非常基础的追求。此类文化在基础层次而言即为先进文化。

2 提高文化力与图书出版质量的途径

“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通过这能够发现, 关注文化产业除了应当包括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范围之内, 同时从“十二五”阶段水平得到迅猛的提高。

出版业为文化产业非常关键的领域, 在编辑方面而言为机遇, 出版高质量的图书可以推动经济社会价值得到明显增加, 另外同样为挑战, 怎样策划高质量图书, 从达到精神追求的情况下, 推动其走向国际, 推动全球能够了解中国除了具备辉煌的古代文明, 同时具备高水准的现代文明, 和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保持一致。

2.1 强化图书出版选题的策划力度

整个图书的选题策划是其出版的起始, 同时也是为出版社创造经济效益以及为社会创造社会效益的起始。对此, 应该从以下两个原则遵守上做好图书出版的选题策划:

(1) 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原则:马克思主义为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 能够影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征及目标。一定要积极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始终贯彻“二为”及“双百”原则, 能够和实际生活保持一致, 有效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同时要深刻认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 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 汲取合理思想内核, 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2) 读者原则:给读者创造便利为出版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为了清楚掌握地区读者, 分析其阅读需要, 与接受水平, 科学合理的开展规划工作, 达到读者从不同角度的实际标准。从规划选题、开展选题规划过程中, 应当按照少数民族具体现状, 系统分析、确定图书内容、形式、篇幅、装帧档次及成本等等。

2.2 打造良好的内部文化氛围

在出版社方面而言, 能够将出版社公司文化营造及编辑文化力引导等角度当作落脚点。出版公司文化培养除了为公司社会形象, 优秀的公司文化可以给公司创造可观的效益。从良好的公司文化基础之上, 编辑可以持续增强自身整体能力。优秀的出版社公司文化可以给编辑文化力增强奠定坚实的基础。出版社同样要在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等不同角度增强编辑自身整体能力;在专业领域方面应当特别关注, 能够在出版专业知识等角度不断增强其整体能力等等。另外, 出版社要特别关注创新工作, 能够从精神和物质层面开展及时的肯定, 充分调动编辑自身创造积极性。

2.3 不断提升相应编辑的文化水平

从编辑自身来说, 就需要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有强烈的文化责任感与文化追求。要清楚地认识到出版是一种具有二重性的经济活动, 编辑无形的文化精神追求是附着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上的。“出版人能否具备社会责任, 能否产生文化追求能否具备出版家素质, 从具体操作过程内, 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正像当前阶段部分知识分析把出版当成了普及思想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场所, 所以现阶段出版变作开启民智的关键渠道。“如汪孟邹创办的亚东图书馆, 出版发行了陈独秀、胡适之等主办的《新青年》杂志。《新青年》高举科学与民主的两面旗帜, 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革命的策源地, 整整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编辑要最大限度从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等不同角度增强整体能力。能够借助科学技术推动自身理性水平持续提高, 同时可以借助合理的方法归纳选题, 衡量其能够创造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

2.4 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应当从文化产业之内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十二五”阶段文化产业水平快速提高, 出版社应当开展合理设计, 文化产业水平持续提高除了应当强调经济效益同时应当强调自身质量。不断提高其质量应当保证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编辑文化力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编辑个人、出版社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

“从国家层面来说, ‘十二五’时期, 国家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部署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 即: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到科学发展、共享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方式的转型;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到依靠内需市场的转型;从强国向富民的收入分配制度的转型。”为了推动文化产业水平不断提高一定要保证文化持续繁荣。但是在出版业方面而言, 必须将图书选题策划当作基本落脚点, 持续设计高质量图书, 方可给出版业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好充分的前提准备。

3 结论

不断优化图书选题结构, 强化创新意识, 做好精品书, 创建中国一流的, 有特色的出版社是当今出版编辑人员的不懈追求, 而把握文化视角, 立足文化的层面来进行选题策划是出版编辑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摘要:图书选题策划是出版流程中的基础环节, 策划编辑的文化力决定了选题的价值取向。同时,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引领”既有方向、目的, 又有态度、方法。本文在这种情况下, 首先对先进文化的概念进行简单的介绍, 然后对如何提升图书出版选题策划统一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图书,选题策划,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孙明媚.图书出版的文化定力与利益追求[J].攀登, 2008, (04) .

[2]陶丹.数字化时代的韩国出版产业特色[J].中国编辑, 2005, (06) .

[3]孙杰, 田秋.编辑参与全程策划的利与弊[J].编辑之友, 2009, (03) .

[4]张春明.编辑与文化力[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1999, (04) .

[5]刘本玉.论出版业在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中的作用[J].特区经济, 2007, (08) .

[6]潘娅.浅析图书策划编辑对退货的影响和控制[J].科技信息, 2009, (30) .

主题出版选题策划要项分析 篇11

关键词:主题出版;选题;策划

2014年是焦裕禄同志逝世50周年,出版界积极行动,出版了一系列焦裕禄主题优秀作品,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同时,由于纪念焦裕禄同志的活动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这次主题出版活动又有其新特点。笔者作为此次主题出版活动的一个参与者、观察者,试图从中总结主题出版的一些策划要点,希望对同类图书的开发有所帮助。

一、准确判断,找准主题

主题出版是围绕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大局,就党和国家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题材、重大理论问题等主题而进行的选题策划和出版活动。①做好主题出版,首先要做好选题判断,把握好出版主题。

做好选题判断,需要有一定的选题敏感度。如果缺乏选题敏感度,再好的出版主题也会错失良机。选题的敏感度,有赖于策划素养的日积月累,更有赖于策划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做好选题判断,需要做好选题论证工作。即使拥有很好的选题敏感度,如果选题论证程序不完善,对比分析不够,则很容易造成误判:即将一些非重点的出版主题当成重点出版主题,或者将地区性、局部性的热点当做全国性热点来操作,以至于雷声大雨点小,达不到预期效果。

做好选题判断,还要考虑出版社自身的出版资源和出版实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些属于国家层面的重大出版主题,并不一定符合具体出版社的出版实际。

就纪念焦裕禄逝世50周年这一主题出版活动来说,笔者所在的大象出版社的相关领导,通过严谨论证,判断这是一个必须积极参与的重大主题出版活动。一则,学习焦裕禄精神可以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中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而焦裕禄就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楷模,学习焦裕禄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内在的一致性。二则,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弘扬焦裕禄精神一贯重视。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视察兰考,对焦裕禄精神的内涵作了新的总结,对学习焦裕禄精神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做出了重要指示。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电视剧《焦裕禄》登录央视一套,影片内容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三则,开发焦裕禄题材作品,大象出版社具有地域优势。

正是基于严谨、准确的选题判断,大象出版社及时推出了《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和《永恒的丰碑——焦裕禄故事》两本图书,并与河南影视集团合作,投资拍摄了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

二、精心规划,及时出版

周年纪念事件图书的特点之一,就是政策导向性强,图书策划周期性和计划性强②。主题出版活动也会经历策划期、筹备期、预热期、高潮期、退潮期几个阶段。一般来说,纪念事件结束后,相关产品的受关注度就会大大降低。图书选题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来运作,因此要精细规划,及时出版,给出提前量。“对于确定性类的主题出版,应该在预热的中后期推出,经历完整的发展、高潮,尽量在尾声阶段前期收尾,这样可以达到最佳效果。而对于不确定性类的主题出版,应该抢在第一时间,在其他出版社未采取行动的时候就出版发行,从而形成关注点和热点,这样既可以引起党和政府的关注,又可以获得很好的销售效果。”③

目前,主题出版领域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跟风出版盛行,选题同质化现象严重。主题出版,绝对不能搞一阵风,应该有严谨的规划和周密的计划,应该注意所策划选题的特色。如果出版单位没有做到提前布局,而是看到市场上相关图书“火”了,或者看到公开的新闻报道之后才寻找选题,仓促上马,那么选题创意难免平庸,产品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还随时面临热点过期的风险。

在此次焦裕禄主题出版活动中,提前布局、及时把握出版周期的作品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截止到2014年5月14日,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推出的图书《坚持群众路线的楷模:焦裕禄》,单本发行量已经突破6万册;而河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底推出的长篇小说《焦裕禄》,自2014年3月以来加印6次,累计发行4.9万余册。④

大象出版社自2013年初便着手策划焦裕禄题材选题。2014年3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向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详细询问了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的拍摄进程,指示要把这部关于焦裕禄同志的电影纪录片拍摄好,可以作为全国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生动教材。2014年5月28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随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将该纪录片增列至农家书屋推荐目录。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焦裕禄主题出版活动中,我们还对已有出版物作了整理再版,这样做有两个优势,一是存留下来的作品质量都比较高,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二是内容相对完善,能够迅速结集出版,抢占市场先机。表现比较好的项目就是中州古籍出版社修订再版的《焦裕禄在兰考的470天》一书,图书在2013年7月上市,获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和发行量,累计发行4.7万册。而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年4月8日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呼唤焦裕禄》两篇通讯结集再版,首印1万册,不到一个月就售罄,并且连续加印。⑤除此之外,河南文艺出版社的《焦裕禄之歌》、广东人民出版社的《我眼中的焦裕禄:1965-1966年采访手记》,都是将作者任彦芳早年的著作或资料重新整理出版,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积极申报国家项目

主题出版能够形成目前的规模,与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如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庄庸的分析,主题出版目前已经“从出版业自下而上报批选题的‘基层探索’为主,逐渐强化为以国家管理层自上而下总体策划的‘顶层设计’为核心”。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会不定时确定一些出版主题,组织选题申报活动,从中遴选出优秀选题予以扶持。出版社要把握好这一新趋势,及时关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相关信息,积极开展各种项目的申报。

这些项目体现了国家出版方面的政策导向,相当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的命题文章。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命题是框架性的、方向性的,具体内容还要每个出版社积极探索和创新。一旦项目获批通过,不仅会提升项目的知名度,往往还有各种基金资助,并有利于图书出版后的市场营销工作和评奖工作。以本次焦裕禄主题出版选题来看,大象出版社出版的《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一书,被列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重点出版物”;河南文艺出版社的《焦裕禄传》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这对相关图书的出版和发行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出版社绝对不能为了申报项目而临时拼凑选题,应该立足自身的出版实际,从正在运作的选题中遴选出优秀作品参与国家项目的申报。

四、注意作者的选择

一个选题的实现,作者的选择至关重要。合适的作者能让选题得到最好的呈现;相反,选错了作者,很可能葬送一个好的选题。考查此次焦裕禄主题出版活动,笔者发现了围绕焦裕禄研究、出版的“生态圈”,圈中人大部分相互熟悉,但擅长领域不同,分工不同,归纳起来有:

1.焦裕禄的家人

作为一个重大主题出版项目,获得家属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焦守云作为焦裕禄的二女儿,曾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接见,实际上是焦裕禄的家属对外联络的全权负责人。她是电视剧《焦裕禄》、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的顾问,并对大象出版社出版《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给予了支持。

2.专业作家

这些人既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又曾深入研究过焦裕禄,甚至与焦裕禄本人有过接触,他们往往是最理想的执笔人。如河北沧州作协副主席何香久,是电视剧《焦裕禄》的编剧,并参与了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的拍摄工作,还是河南文艺出版社《焦裕禄》《焦裕禄传》的作者,人民出版社《坚持群众路线的楷模:焦裕禄》的执笔人。再如任彦芳,是河南文艺出版社《焦裕禄之歌》、广东人民出版社《焦裕禄身后——我与兰考悲喜剧》、《我眼中的焦裕禄:1965-1966年采访手记》的作者,曾经与焦裕禄有过接触。1965年初,焦裕禄逝世不到一年,编剧任彦芳等人向长春电影制片厂提出创作《焦裕禄》电影剧本的申请,很快获批同意。1965年4月,任彦芳等人到兰考采访焦裕禄的家人、同事、公社干部、群众,获取了大量原始材料。

3.机构和团体

机构和团体常常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扶持,又有学者群体的参与,具有单个学者所没有的优势。如焦裕禄纪念馆主编了人民出版社《《坚持群众路线的楷模:焦裕禄》一书;焦裕禄干部学院主编了大象出版社《永恒的丰碑——焦裕禄的故事》一书,焦裕禄干部学院的胡安志、毕国强出版了《清正廉洁焦裕禄》一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焦裕禄精神研究中心主编了中州古籍出版社的《论焦裕禄精神》一书,河南省焦裕禄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吴宏亮等编写了大象出版社的《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一书。

五、注意挖掘选题的时代内涵

不管是对已有出版资源的挖掘整理,还是策划新的选题,都要注意选题所体现出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要在把握政策导向和读者兴趣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内容和视角的创新。⑦

在此次焦裕禄题材主题出版活动中,许多作品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内容和形式均实现了新的突破。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焦裕禄》,“不仅全方位展现了焦裕禄多彩传奇的一生,还对焦裕禄青少年时期鲜为人知的经历进行了生动展示,……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再是一个贴了标签的人物,不只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工农干部,而是一个进过大学校门,经历过大工业历练,尊重科学技术,兼具人文情怀,同时忘我奉献的立体人物形象”。⑧

大象出版社出版的《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精神所概括的公仆精神、奋斗精神、求实精神、大无畏精神、奉献精神为提纲,用翔实的史料,挖掘了焦裕禄精神的时代意蕴,让焦裕禄精神潜隐的思想精髓转化为鲜活的变现状态。而大象出版社出品的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同样对焦裕禄的形象进行了立体刻画:影片中,焦裕禄不仅是一位党的好干部,还是一位慈父,是一个孝子,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是一个善于与人沟通、平易近人的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坚持群众路线的楷模:焦裕禄》,从书名到内容,都积极靠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六、注意媒体互动和跨媒体出版

在面对一个重大主题事件时,不同媒体的表现特点不一样,如新闻媒体的特点是信息敏感度高、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图书的特点是运转周期相对较长,内容系统、有深度;影视作品的特点是形象直观,立体生动,传播效果较好。要想把一个选题策划好,就必须考虑媒体互动和跨媒体出版。

1.媒体的宣传报道对图书的销量有直线拉升作用

如前所述,主题出版会经历策划期、筹备期、预热期、高潮期等阶段。对焦裕禄主题活动来说,整个2013年基本都是预热期,各种媒体从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活动后,开始集中报道焦裕禄事迹。随后,焦裕禄题材的图书销量迅猛拉升。《焦裕禄》《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等,都借着媒体宣传的东风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2.实现跨媒体合作

大象出版社在此次出版活动中,不仅出版了图书,而且以图书内容为依托,联合河南省影视集团,策划拍摄了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实现了跨媒体出版。电影记录片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出版社的形象也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

3.数字出版具有一定的资源整合优势

在此次焦裕禄主题出版活动中,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策划出版了《焦裕禄影视音像经典作品集》,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指导期间国内主流媒体发表的4篇重要报道;影视音像作品纪念光盘一套,包括30集电视连续剧《焦裕禄》、经典电影《焦裕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现代史系列之《焦裕禄》等内容。可以说,将焦裕禄经典影视作品一网打尽,体现了数字出版方面的整合优势。

七、及时总结经验

主题出版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一个主题的结束,往往伴随着下一个主题的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主题出版也是出版社互相竞争的一个平台,大家在这个平台上比策划、比创意、比营销,总有赢家和相对的输家。所以,应该及时总结成绩和经验,这样才能在下一个出版主题中做得更好。

事实上,此次焦裕禄主题出版活动,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如很多出版社整体性创意不够,选题局限于编辑个人的突发奇想;很多出版社对于该主题的高度认识不够,等到媒体大量宣传报道时才仓促上马,造成出版物内容的雷同和质量的下降;整体上看相关数字出版的开发力度不够,等等。

还有一些具有价值的作品没有被整理出版。如洛阳曾经组织出版过《焦裕禄在洛阳》一书、河南省尉氏县曾经对焦裕禄在尉氏期间的工作情况整理成小册子、郑州大学一些教授手上有大量焦裕禄精神研究的成果,等等,这些内容都具备很高的出版价值,但都没有被及时发掘出来,错过了出版的黄金期。

所以,比较好的方法是,在策划某一出版主题之前,将出版社编辑、相关媒体记者、可能的作者和研究方组织起来,大家相互提供信息并进行充分地智慧碰撞。这样,相信能涌现出更多更好的选题。

(孟建华,大象出版社教辅分社副总编辑)

注 释:

①③周薇华.紧紧围绕大局 做好主题出版[J].中国出版,2011 (9):37~39.

②⑦杨敏珊.浅议周年纪念事件图书策划与营销[J].出版发行研究2013(4): 46~48.

④⑤韩为卿.弘扬焦裕禄精神出版物持续热销[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4-5- 14(1).

⑥ 刘志伟.主题出版如何炼成畅销品种[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14-5-16(7).

出版策划 篇12

一、SWOT分析简介

SWOT分析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即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威胁 (Threat) 分析, 最早用于企业战略管理, 是西方企业最常用的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 (优势和劣势) 和外部因素 (机会和威胁) , 进行系统评价, 从而为企业的战略规划提供依据的方法。SWOT分析将组织内部的优势、劣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以矩阵的方式呈现, 并运用策略配对的方法来拟定应对策略。如表1所示, SO策略表示发挥优势利用机会, WO策略表示利用机会克服劣势, ST策略表示利用优势规避威胁, WT策略表示克服劣势避免威胁。

二、专业大学出版社的SWOT分析

1. 内部优势 (S) 分析

绝大多数的专业大学出版社所在高校均有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 (工程中心) 和优良师资队伍, 他们的教学科研成果将为自己学校的出版社提供源源不断的出版资源。同时, 专业大学出版社中很多编辑人员都是自己学校优势学科的毕业研究生或转岗教师, 他们对这些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敏感性, 能够策划和编辑出具有前沿性的精品图书。以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为例, 该社所在的高校是一所百年老校, 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中国矿业大学在采矿、安全、化工、建筑、机械、环境、测绘、管理等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 每年均有大量的教学科研成果面世, 这些就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编辑队伍中, 8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其中35岁以下的编辑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且毕业院校均是“211工程”重点大学。

2. 内部劣势 (W) 分析

专业大学出版社的劣势在“专”字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其出版图书的范围相对固定在某一特殊领域, 因此其目标读者群就比较小, 即便垄断了某个细分市场, 其发行量和利润也是相当有限的, 不利于做大、做强。另外, 大学出版社有的刚刚完成改制, 有的正在进行改制, 其内部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出版社员工的角色还未完全转变过来, 懒散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作风依然存在;很多编辑人员还是静坐在办公室等稿子, 没有形成强烈的市场意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大多数集中在煤炭领域, 出版了很多这方面的精品专著和培训教材, 有的还获得了国家级大奖。但与同省的苏州大学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相比, 其“体量”还是稍小, 离中型出版社还有一定距离。这种差距尽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但其自身内部存在的问题是阻碍其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最根本原因。人文社科选题策划、营销队伍建设、发行渠道改进是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3. 外部机会 (O) 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出版社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专业大学出版社所在高校一般都是依托某一行业进行办学的, 出版社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出版方面的优势为行业服务;同时, 专业大学出版社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出版资源。以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为例, 一方面, 该社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矿业科技和矿业教育为专业特色的大学出版社。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煤矿安全管理的急切需求, 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其先后策划出版了《煤矿安全操作口诀》《中小煤矿安全培训系列教材》《煤矿安全技术培训 (复训) 教材》等培训教材, 受到了国家安全监管部门以及全国大中小煤矿的一致好评, 并赢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作为淮海经济区内唯一的一家出版社, 积极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去, 先后出版了《徐州市民手册》《古镇窑湾》《台北盐场志》等一大批反映地方文化的图书。

4. 外部威胁 (T) 分析

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并非一马平川, 其目前遭遇“寒流”也是能感觉到的。当国家实行中小学免费教科书的政府采购、发布限价令、出台教材发行选用招投标政策, 整个出版行业的利润急剧下降, 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教育社和大学社。这不仅导致利润减少, 而且使区域割据更为明显。不少出版社转向了大学教材出版。“僧多粥少”, 大学出版社原来所占据的“高地”, 被一点点地蚕食, 大学教材出版的利润也在逐渐变薄。另外, 专业大学出版社在出版资源方面并没有绝对的优势, 现在出版社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优秀的作者、项目都被多家出版社争夺。一方面, 随着原部属高校不断下放地方, 一些大学出版社以前可以从所属部委获得出版资源、出版项目的优势也随之失去, 变成了一些中央级专业社的“囊中之物”。另一方面, 高校盛行以学术论英雄, 以著作的出身论高低。大学出版社所依附的高校拥有一些专家学者, 但他们的作品不一定交给本校出版社。许多高校已经明文规定, 在不同级别的出版社出版的科研成果, 其作者在评职称、申请科研奖励时的待遇是不同的。这无形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专业大学出版社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本校科研成果花落他家, 而毫无办法。这些外部威胁对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同样存在。

三、专业大学出版社的选题策略

1. 重点发展, 形成某一专业的产品树 (SO策略)

SO策略是一种增长型发展战略, 即发挥内部优势, 利用外部机会。专业大学出版社的特色与主办高校的学科特色基本一致, 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和机会, 基于主办高校的学科特色确定专业类别, 在专业类别的基础上确定层次类别, 如可确定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中职中专四个层次, 每一层次均可再确定出版物类别, 如学术著作 (含工具书) 、教材、教辅等, 每一出版物类别均可再定位出版物介质类别, 如图书、多媒体课件、音像、网络等, 进而形成某一专业教材教辅的网状结构, 形成某一专业的产品树。例如,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基于其主办高校的学科特色确定了采矿专业的教材产品在层次、出版物类别和出版物介质类别上衍生或延伸诸多教材选题, 形成产品树 (见图1) 。

2. 抓住机会, 振兴非专业选题 (WO策略)

WO策略是一种扭转型发展战略, 即利用外部机会, 克服内部劣势。专业大学出版社的强项在于其专业、特色, 而其他方面的选题就成了其发展的“短腿”。专业大学出版社要抓住行业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出版的需求, 积极策划其他类型的选题, 寻求新的增长点, 全面推进出版社的发展。以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为例, 文科选题一直是其相对薄弱的板块, 要抓住国家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机遇, 振兴文科选题, 塑造出版品牌。党的“十七大”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理念, 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论创新,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走向世界。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 开展文科选题策划, 立足本校、服务全国, 定能有大的作为。另外,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所在的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有近亿人口, 有大中专院校200余所, 拥有一大批文科教学科研工作者, 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理论创新、政府决策等更加需要文科理论研究的支撑, 矿大社是该经济区唯一一家出版社, 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好条件, 这是矿大社文科选题出版的不竭资源库。

3. 多元发展, 形成一揽子教学包 (ST策略)

ST策略是一种多元化发展战略, 即加强内部优势, 回避外部威胁。大学出版社在开发教材的同时要开发教辅、案例与习题、课件、网络出版物等, 注重立体开发, 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教材的立体化开发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传统的教材立体化开发是指做好教材的配套工作, 如出版教学参考书、教辅读物、习题册、实习指导书等。它的作用很明显, 可以充分占有市场, 延伸教材的品牌。立体化教材的内容广泛, 表现形式多样。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等;表现形式有纸介质教科书、音像制品及电子、网络出版物等。另外, 要加强版权贸易, 在引进版权的基础上改进与创新。作为大学出版社, 引进出版“洋教材”是适应高教改革发展的需要。但“拿来”的未必就是金科玉律, “西化”并不代表着优化。因此, 要加强资源引进与创新, 开发适合我国高校的“洋教材”。引进教材时要精选版本, 注重实效性、先进性和前瞻性;要以专家为后盾, 慎选译者;努力降低成本, 使之达到或接近于国内教材的同等价格。选择系列教材时, 要考虑系列内的相互连贯和系列之间的相互支持, 并根据教学需要, 不断增添新内容。

4. 积极防御, 规避潜在风险 (WT策略)

WT策略是一种防御型发展战略, 即减少内部劣势, 回避外部威胁。专业大学出版社要避开自身的劣势, 转移或化解出版风险。在目前图书市场上, 出版社之间的竞争异常剧烈, 外部环境因素如作者资源、读者的爱好、国家出版政策等变化很快, 出版社面临着各种风险 (选题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 。专业大学出版社一定要下功夫、花精力来研究社内外环境, 运用先进的预测方法和有效的控制技术, 根据出版风险的征兆或可能的后果对涉及这些风险的图书、过程、现象和个人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找到可疑的起因, 拿出一套管理和控制风险的方法和建议, 力争把出版风险逐一化解或规避。要创造条件, 把出版风险中的损失机会转化为发展的商机, 趋利避害, 争取获得图书的高收益, 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菁奇, 史玉民.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环境NGO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2) :67-70.

[2]蒋东明.大学社改制三题[J].科技与出版, 2008 (11) :16-17.

[3]孙浩.新市场下的大学出版社SWOT模型分析.中国市场, 2008 (10) :95-96.

上一篇:查找函数下一篇:药品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