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系统

2024-08-28

编辑出版系统(精选9篇)

编辑出版系统 篇1

1 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编辑出版系统的信息化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实践, 我们可以从其产生的成果看到其发展的可行性, 而编辑出版各个环节的细节性问题繁多复杂, 也决定了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持久性, 但是就目前而言编辑出版系统的信息化在编辑工作应用中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的研究, 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在这一层面上, 国内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领域研究多于编辑出版领域, 因此在研究方面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通常情况下, 我们能够通过学术会议、期刊杂志等专题研究报告中, 看到国外学科信息化的科学研究工作成果, 而国内的则较为少见, 因此对于编辑出版而言, 很难谈得上是真正的系统信息化发展。

1.2 编辑出版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缺乏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

很多社会问题的研究, 相对于研究队伍来说, 是属于跨学科的研究。主攻自然科学的队伍研究现代信息化的内容, 从事出版工作的学者对于科学的技术手段掌握不足。譬如“新三论”在国外编辑出版信息化的模型建立, 而国内的研究工作则比较罕见。

1.3 信息化具有先进的一面, 譬如在线编辑、阅读等, 无论是对于

编辑来说, 还针对读者而言, 都具有很多的便捷性, 然而信息化系统也会被当成不正规信息滋生的天堂, 从而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纷, 譬如版权纠纷等, 网站之间互相转载未经授权的文章的情况层出不穷, 也有部分的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 将色情、反动、暴力等不良信息内容的文章, 制作成电子书, 在网络上肆意传播, 造成编辑系统信息的衰退。

2 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发展的建议措施

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的发展牵涉到很多学术研究的问题, 根据上文提到的信息化发展问题, 笔者针对性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2.1 学科层面薄弱之处的弥补

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在学科层面上存在很多薄弱之处。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闭门造车的学术研究, 将始终得不到突破性的发展, 因此应该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 多参考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现代科学研究成果, 对其研究开发的经验进行了解和熟悉, 将诸如舆论动力学、经济物理学等独立学科引入进来, 作为我国社会信息科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信息化研究工作的加强。笔者认为, 编辑出版信息化系统的研究, 离不开编辑出版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学科层面的相关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以国内外的学科研究成果为依据, 将全新的世界观、科学观、发展观和方法论等融入学科研究当中, 才能真正弥补学科层面的薄弱之处。

2.2 提高信息化技术的水平

先进文化的传播是编辑出版从业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从传统的编辑出版向信息化编辑出版的跨越, 信息技术是首要的难题。譬如在约稿、审稿和校对等工作上, 其方式都会发生较大的改变, 编辑需要具备超强的信息管理意识, 同时掌握信息技术管理的水平, 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约稿、组稿、审稿、校对和评刊等环节当中, 譬如利用信息出版的专业网站和网络论坛, 自觉提高对编辑出版系统的信息化认识, 同时通过互动交流, 强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也有部分编辑通过在线平台, 在评刊方面与读者之间形成互动的关系, 广泛征求读者的建议或者意见, 使之真正成为编辑和作者、读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对于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发展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高, 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但必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需要依靠编辑在日常的编辑出版工作中, 不断地进行经验总结, 广泛应用和推广具有推动意义的编辑技术手段, 这样才能真正的使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良性发展。

2.3 规范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编辑出版系统的信息化, 一方面我们要对网络平台相关技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 应用于编辑出版的在线投稿、在线组稿和在线审稿等方面的工作, 以求减少编辑的时间和简化编辑的流程, 使得编辑工作的效率得以提高。例如开放性的在线投稿系统, 该系统可以为投稿者提供最为方便快捷的直线投稿模式, 编辑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自动检测投稿抄袭率的功能, 将投稿中存在内容重复、相似较高的稿件自动排除, 控制版权纠纷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出版法律知识的学习, 作为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有益补充, 结合《著作权法》保护出版社的利益和作者的权益, 使得编辑出版能够在良性循环的系统中运转。

3 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展望

信息时代的来临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这个时代也被称之为知识时代。在这个时期, 从技术角度上讲, 编辑出版就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收集、整理、存储、检索和加工信息, 其系统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属于线性工程。其中包括文化的生产、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传播, 其系统分为出版生产系统和出版销售系统, 而这两个系统又分别衍生出作者系统、出版者系统、编辑系统以及营销者系统和读者系统。

编辑出版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系统化, 系统的统一性特征要求编辑活动与外界的社会文化系统进行不间断地信息交流和传递, 以便使得编辑出版系统信息之间的流通有序地进行, 确保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在整个系统中正常运行。我们不难看出, 社会信息学是国际社会信息化的必然产物, 同时也是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学科之间的交融, 将编辑出版形成科学和知识的综合体系, 无论是在空间上, 还是地域上, 都使得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地紧密。

总之, 编辑出版的系统信息化需要实现信息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发展, 除了对信息系统进行不断地完善, 还要积极探索编辑出版信息化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为编辑出版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信息化技术是人类文明潮流的引领者, 打破了很多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 因此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编辑出版各个环节的细节性问题繁多复杂, 也决定了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持久性, 目前信息化在编辑出版系统中的应用存在“学科层面薄弱”、“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信息化平台建设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 阻碍了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建设前进的步伐。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发展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多方参考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现代科学研究成果, 通过互动交流, 强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对网络平台相关技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 使得编辑工作的效率得以提高。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编辑出版信息化的理论、方法和及时总结实践经验, 以确保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能够在良性循环的系统中运转壮大。

参考文献

[1]王一婵.从高等教育出版社ERP项目看我国出版企业信息化建设[J].科技与出版, 2009年第02期:53-56.[1]王一婵.从高等教育出版社ERP项目看我国出版企业信息化建设[J].科技与出版, 2009年第02期:53-56.

[2]吟春.把握数字出版的新机遇, 做强专业出版-访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副社长李新社[J].中国编辑, 2009年06期:15-18.[2]吟春.把握数字出版的新机遇, 做强专业出版-访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副社长李新社[J].中国编辑, 2009年06期:15-18.

[3]张科, 王景发.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研发及系统功能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年04期:72-80.[3]张科, 王景发.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研发及系统功能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年04期:72-80.

[4]谢胜.科迪通出版业ERP系统-出版业信息化的高速列车[J].科技与出版, 2009年01期:48-49.[4]谢胜.科迪通出版业ERP系统-出版业信息化的高速列车[J].科技与出版, 2009年01期:48-49.

[5]夏勇.出版社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湖南大学, 2007年03月.[5]夏勇.出版社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湖南大学, 2007年03月.

编辑出版系统 篇2

在实际的编辑出版教育中,经常有学生问编辑出版专业应该读哪些书,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整理出了这一书目。在选书方面我们主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是系统性,也就是照顾到出版的各个环节,选题策划、组稿、编辑、设计、校对、出版管理、发行、宣传营销等。其次,是基础性,也就是选择那些属于编辑出版方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图书。再次,是易读性,编辑出版方面的图书出版了很多,我们考虑到编辑入门教育还应该易读,有些书尽管写得很好,但晦涩难懂,我们就没有选入。同时考虑到实际的教学时间,在大学四年(实际只有三年)能够读完的图书。最后,是可操作性,编辑出版专业是应用型专业,不能将之搞得太过抽象,否则,难以起到指导作用。除了这些图书以外,还有很多编辑出版类的图书可供参考,但是这些图书可以是最基本的,可以引导大家走入编辑出版的殿堂。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还要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同时,也希望大家提出修正意见,使得这一书目更加完整、实用。

一、编辑出版专业

1.《编者与作者之间——萨克斯·康明斯的编辑艺术》,多萝西·康明斯著,林楚平、杜振丰、宋梅瑜译 新华出版社1985年3月第一版。

2.《我在DK的岁月》,克里斯托弗·戴维斯著,宋伟航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3.《天才的编辑》,斯科特·伯格著,孙致礼、尹礼荣、郑启五翻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

4.《书业行知录》,周百义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1月1日第一版。5.《为书籍的一生》,绥青著,叶东心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6.《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修订版)黎洪波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7.《新中国古旧书业》,赵长海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8.《编辑人的世界》,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9.《编辑忆旧》,赵家璧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10.《书比人长寿》,赵家璧著,中华书局,2008年11月1日第一版。11.《我与兰登书屋》,贝内特•瑟夫著,彭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12.《加斯东•伽利玛:半个世纪的法国出版史》加斯东·伽利玛著,胡小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1日出版。

13.《老猫学出版》,陈颖青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二版。14.《编辑这种病》,见成彻

邱振瑞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15.《因缘际会》,迈克尔•科达著,陈皓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1日版。16.《畅销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17.《出版大冒险》,长冈义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6年6月第一版。18.《出版大崩溃》,小林一博著,甄西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6月第一版。

19.《日下书》,李长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20.《书籍的历史》,弗雷德里克·巴比耶著,刘阳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21.《畅销书的故事》,迈克尔·科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22.《编辑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23.《英美畅销书内幕》,海天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24.《打造畅销书》,布赖恩•希尔(Brian Hill),迪伊•鲍尔(Dee Power)合著,陈希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1日第一版。

25.《图书营销传播》,文硕、吴兴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1月1日第一版。26.《中国民营书业调查:中国民营出版蓝皮书》,刘革学、刘芳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27.《图书业》,贾森·爱泼斯坦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28.《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周浩正著,金城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29.《出版人——亨利·卢斯和他的美国世纪》,艾伦·布伦克利著

朱向阳、丁建昌译

法律出版社

2011年11月第一版。

30.《出版大畅销》,植田康夫著,甄西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7月第一版。31.《出版的文化守望》,周百义,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32.《阿尔班·米歇尔——一个出版人的传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33.《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英)汤姆·麦奇勒著,章祖德、谢山青、郑秋雁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34.《黄金时代》,叶新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8月第一版。35.《畅销书经验法则100招》,原名《这书要卖100万》,井狩春男著,邱振瑞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36.《工作DNA》,郝明义著,海南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第一版。37.《成功出版营销思维——三石出版营销十年笔记》,三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38.《中国出版产业论稿》,陈昕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39.《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一版。

40.《成功出版完全指南》,(美)艾佛利·卡多佐著,徐丽芳等译,出版人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41.《图书出版的艺术与科学》,(美)小赫伯特·贝利著,王益译,出版人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42.《我是编辑高手》,(英)吉尔·载维斯著,宋伟航译,出版人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43.《图书营销》,(英)艾莉森·贝弗斯托克著,张美娟、李春成、胡苗译,出版人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44.《图书出版面面观》(美)埃弗里特·E·丹尼斯、(美)克雷格·L·拉美、(美)爱德华·皮斯编,张志强等译,出版人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45.《图书宣传》,(美)乔迪·布兰科著,张志强等译,出版人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46.《选题策划》,(美)杰夫·赫曼、(美)德博拉·利文·赫曼著,崔人元、宋健健译,出版人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47.《售书攻略》,(美)玛丽莲·罗斯,(美)汤姆·罗斯著,张静译,出版人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48.《卓越媒体的成功之道——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辑》,王栋著,作家出版社,2008年1月8月第一版。

49.《版权贸易十一讲》,姜汉忠著,外文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50.《我们的出版文化观:聂震宁演讲访谈录》,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51.《良友忆旧》,马国亮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1月第一版。52.《中外出版史》,肖东发、于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53.《钟芳玲书话三部曲:书店风景、书天堂、书店传奇》(三本),钟芳玲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5月1日第一版。

二、素质教育 1.《经典闲读》,周国平著,九州出版社2011年9月 2.《世说新语》,沈海波编,中华书局,2009年7月出版。3.《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修订版),吴思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4.《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吴思著,语文出版社,2009年4月1日出版。5.《中国文化产业经典案例分析》(上下),李颖生主编、潦寒编著,河南文艺出版社,6.《何谓文化》,余秋雨,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12 7.《文化苦旅》,余秋雨,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12 8.《中国文脉》,余秋雨,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12 9.《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10.《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出版。11.《美的历程》,李泽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7月。12.《谈美书简》,朱光潜著,中华书局,2012年5月出版。13.《传媒经济学》,安澜.B.艾尔布兰著人民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受众分析》,丹尼斯•麦奎尔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蓝海战略》,W.钱•金等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6.《研究是一门艺术》,韦恩•C•布斯、格雷戈里•G•卡洛姆、约瑟夫•M•威廉姆斯著,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盲文图书的编辑出版 篇3

盲文是专为盲人设计、供盲人使用、靠触觉感知的文字符号。从现在可见的文献资料看,盲文的出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种形态的变迁:第一种盲文是雕刻在木板上凸起的拉丁字母,仅供盲人摸读;第二种盲文在外形上采用了拉丁字母的某些部分,用较大的铅字字母或大头针在软垫上扎出字线,或用厚纸直接压印出字母。这两种盲文的字体都是凸起的线条,不便于盲人书写。直到1829年,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创造了以简单的凸点代替拉丁字母的盲文体系,才使盲人摸读和书写两大难题得以解决。至此,全世界盲人共同使用的盲文正式诞生了。

1952年,时任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主席的盲人黄乃参照布莱尔盲文体系,在“心目克明盲字”等旧盲字的基础上,经过调整和创新,提出了以普通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采用分词连写方法拼写普通话的《新盲字方案》,也被称为“现行盲文”。该方案采用了国际化的布莱尔六点制盲字结构,采用拼音制盲文体系,含21个声母、34个韵母、声调符号和标点符号,其声调符号一般只在区分同音字时加上。((新盲字方案》于1953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全国公布推行。从此,中国有了统一的盲文,它的诞生为我国盲文出版事业的创建提供了可能。

二、与众不同的盲文图书

盲文图书是专供盲人摸读的图书,虽然承载着与普通图书相同的功能与价值,但在形态、印刷、装订等多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独特性。

盲文图书一般是16开,大小约为25×30厘米,需借助于一块点字凸起的阳图版和一块点字下凹的阴图版,把纸张置于两块版中间,通过压印在纸张的正反两面出现凸起的点。盲文图书每面至多容纳310个汉字,因此一本很薄的汉文读物制成盲文图书后,体积和厚度要增加10倍。一本约10万字的书籍转译成盲文时,就变成每本大约七八厘米厚的两本书了,如三卷本的《红楼梦》译成盲文书后就有16册之多。加上盲文专用纸张价格较高、工时较长等因素的影响,尽管译成盲文的作品不需要向作者支付版税、稿费等,但盲文出版物的成本仍高得出奇。例如,一本零售价6元的《读者》杂志,印成盲文版的成本为210元,是正常读本的35倍。

因为盲文出版主要为盲人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现着鲜明的公益属性,因此党和国家对盲文出版给予了大力扶持。

三、盲文图书出版流程

本文主要以彩色明盲对照图书为例,介绍盲文图书独特的出版流程。彩色明盲对照图书是在已出版的、内文四色印刷的汉文图书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流程,同时呈现出盲文,可供明盲读者同时阅读的一种书籍。这种图书省去了抓页、查页、装订等普通盲文图书的制作程序,加快了图书出版速度,而且能创造亲子阅读环境。

1.选题范围和申报

策划这类盲文图书应遵循的原则是:一是选择版面稀松、字数不多的图书。因为字数太多,盲文容易涨版,这样就不能保证明盲文字很好地对照上。二是选择图片或插图较多的图书,以传统经典故事类为主。三是选择优秀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本,以保证图书的品质。编辑通过各类渠道筛选图书信息,进行选题申报。选题先由社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论证,再征询盲校师生的意见,各方意见一致后方可出版。

2.编辑加工

编辑加工是盲文出版的决定性环节,应坚持实行三级审读制度。审读时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修改图表。具有统计性、说明性的图表,如果原文没有对其进行描述,应转换成文字叙述,同时注意与前后文的衔接。二是为多音字、通假字、生僻字标上注音,以免录入错误,影响盲童阅读。如《西江月》中“路转溪头忽见”,“见”是通假字,通“现”,如果不给“见”注上“xian”,就可能被录成“jian”。

3.盲文编译、明盲校对

编译就是把普通印刷体图书翻译成盲文的过程。盲文以6个凸起的小半圆点为基础,排成竖长方形,每个符形称作一方,左侧从上至下为1、2、3点,右侧依次为4、5、6点,借助点位上点的凸起或不凸起,以表示不同的字母或音素。编译人员利用盲文输入法,通过敲击键盘按钮f、d、s、j、k、1(分别代表第1点、第2点、第3点、第4点、第5点、第6点),多个点同时出现则需要同时按下相对应的按钮,即可把汉字转换成盲文输入到阳光专业版软件BWORD中,最后生成电子文件(*.bdo)。

明盲校对即“唱校”,由一个明眼人和一个盲人搭配组成,共同完成一个校次工作。明眼人阅读普通印刷体样稿,盲人通过盲文点显器阅读电子文件(*.bdo),交替轮读,校勘正误。如果电子文件存在错误,盲人可直接在电子文件上进行修改。校对分一校、二校和通读,包括校正误和校是非。校正误主要是校勘字词读音的准确性和分词。因为字词的读音和标调是否准确、分词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盲人读者对图书内容的理解。

排版就是按照一定的版式规则把“翻译”好的电子文件按印刷需要做成图片文件。排版人员先把电子文件(*.bd0)转成制版文件(*.asc),接着用写字版打开,把ASCII码文件的字体改成所需字体,然后把内容复制到Adobe Illustratora件中,根据汉文书稿的开本和版心情况进行排版,最后生成图片文件(*.ai)。

4.盲文印刷

盲文传统印刷工艺是轮转印刷和平压平印刷。印量大的用轮转机印刷,印量小的可用平压平印刷机,少量的短版活,还可直接用盲文刻印机完成。但彩色明盲对照图书采用的是微球发泡油墨和盲文丝网印刷技术。

微球发泡油墨的主要组成是丙烯酸酯类和其他树脂共聚物,占60%;微球,占20%;尿素,占5%;色浆,占10%。微球是将几种不同高分子聚合物单体,通过悬浮聚合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制成直径为5~80 um,并且内部充有低沸点溶剂的中空微小可塑球体。微球经过加热,球内低沸点受热气化,气体的膨胀使微球体积增大到原来体积的10-30倍。丝网印刷就是将排版人员的图片文件,通过选择丝网-绷网-洗网-干燥-涂感光胶-干燥-晒版-显影-干燥-修版-二次曝光等步骤做出网印版,再使用发泡油墨,运用网印工艺将印料刮印至承印纸张上,先晾干以使油墨的溶剂挥发掉,再加热到100℃~120℃,时间为几秒到几十秒,凸起的实心点盲文便呈现在人们眼前。

(李刚,中国盲文出版社编辑)

编辑出版系统 篇4

一、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含义及未来趋势

信息时代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 又被称为知识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 编辑出版就是在电脑和网络的媒介下, 将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 而后做好存贮、检索并不断进行加工的过程。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归属于一类线性工程, 其中不仅包含文化的生产, 也包含文化的积累, 并且包含文化的传播。编辑出版信息化系统主要由两个系统组成, 一个是出版生产系统, 另外一个是出版销售系统, 在这两个系统之下又可以进行衍生分为五个系统, 即作者系统、出版者系统、编辑系统、营销系统、读者系统。

编辑出版活动的首要特征就是系统化, 而正是这个特征使得编辑活动与外界要保持着动态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保证信息的有序正常运行。而从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来看, 社会信息学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 未来的编辑出版将是科学与知识的融合体, 将实现信息学和信息科学的和谐发展, 将在信息系统不断完善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编辑出版信息化的相关方法、理论, 并不断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从而为编辑出版行业打下坚实的地基。

二、存在问题探讨

对于编辑出版系统来说, 其信息化发展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实践工作, 同时, 因为编辑出版的环节较多且较为复杂, 使得信息化发展也有一定的持久性, 但是仍然难免伴随不少问题。总结来说, 具体如下:

(一) 关于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就目前来说, 关于此项研究, 还属于一类相对较新的研究, 基于这个层面来看, 其研究领域远远不如国内的社会科学研究和国内的人文科学研究多, 所以可以这样讲:此系统信息化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虽然我们也可以在一些学术会议上或者一些高端研究报告中获取一定的学科信息化发展成果, 但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是国外成绩, 国内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二) 信息化建设的科技手段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编辑出版系统来说, 其目前的信息化建设科技手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是因为当前的很多社会问题在进行研究时, 其研究队伍经常需要跨学科。这样一来, 让一些专业为自然科学的研究者去研究现代信息化就会存在一些盲点, 从事出版工作的研究者自然也做不到全然掌握相关的科技手段。而当前在国外建立的一些编辑出版信息化模型, 在国内也十分少见。由此可见, 提高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科技手段迫在眉睫。

(三) 信息化发展有待强化正确引导的力度

对于信息化来说, 其发展不仅为编辑, 也为读者带来了很多便利, 但如果信息化系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也可能产生很多消极影响, 比如说一些没有经授权的文章在网站上被连续转载, 还有一些网站为了提高自身的点击率, 登载一些色情、暴力的文章, 这些都使得编辑系统的信息化发展受到不良影响。

三、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发展的相应措施

(一) 基于学科层面, 从薄弱部分入手进行及时的弥补

对于编辑出版系统来说, 其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发展工程, 基于学科层面来看, 还存在许多薄弱点。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这就决定了那些闭门造车的研究必然不会取得较大的突破, 所以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 应该结合国外研究成功的科技成果, 借鉴他们的成熟经验, 将国外的一些独立学科如经济物理学等充分引进学习, 从而让这些科研成果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有益补充, 也进一步地推动我国编辑出版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可以说, 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化的发展就是其与各个学科的共同渗透、共同进步的过程, 因而我们需要基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将创新的时间观和方法论结合于学科的研究中, 从薄弱部分入手进行及时的弥补。

(二) 通过不同方式, 努力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

对于编辑出版从业者来说, 其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 而从传统向信息化跨越时, 信息技术是一个首要的问题。比如说, 在进行约稿、审稿或校对工作的时候, 工作方式都有很大的变化, 编辑要有着较强的信息化意识并将其应用于管理当中, 同时还要将各种各样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这些工作中去。要通过一些信息出版的专业性网站及微博、论坛, 使得编辑出版系统的信息化意识在自觉的状态下实现提高, 同时, 在各种互动和交流下, 将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进行强化。另外, 编辑还可以通过一些在线交流的平台和读者、作者进行动态的交流和互动, 从而在第一时间了解读者的意见并及时与作者进行沟通, 使得这个信息平台成为三者联系的纽带, 而这些对于编辑出版系统的信息化发展也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当然, 要想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 不能一蹴而就, 相反,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需要编辑结合工作, 不断总结成功经验, 并不断发展和推进编辑技术手段, 进而实现编辑出版信息系统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 充分利用各类系统资源, 推进信息化平台的规范化建设

要想推进编辑出版系统的信息化发展, 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技术资源, 并将其充分应用在编辑出版的投稿、组稿、审稿等工作中, 从而简化编辑流程, 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比如说, 一个开放式的在线投稿系统如果得到合理的应用, 不仅可以更为快捷地帮助投稿者投稿, 还可以在信息化系统的帮助下及时检测稿件的抄袭率, 在提高工作效率的情况下维护作者的版权。另外, 还要重视出版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 并将其作为编辑出版信息化建设的有利补充, 从而使得出版者利益与作者版权都得到有效维护, 最终实现编辑出版信息系统化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信息化技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主导力量, 它的发展使得许多学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 而在此大环境下, 编辑出版系统的信息化发展也是一个必然趋势。但目前来说, 这个系统的信息化发展中伴随着不少问题, 诸如学科层面有待进一步衔接、信息化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平台有待进一步建设等, 这些使得其信息化发展受到了一定阻碍, 因而需要借鉴多方信息化研究成果, 加强信息化技术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从而提高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率, 进而提高编辑工作的效率。我们相信, 未来的编辑出版信息化必然能够在良性循环的系统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锡瑞.网络办公平台在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与出版, 2010 (6) .

[2]赵狭.编辑出版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3) .

编辑出版系统 篇5

近年来,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内心的欲望, 很多人开始寻找精神层次的满足感, 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工作者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编辑在工作时必须体现出来创新意识, 必须承担起提高人们文化水平的责任。从概念的角度上说创新包括知识、设计和理念三个方面, 编辑创新工作是推动出版行业不断发展不竭动力, 对出版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编辑创新对编辑出版工作价值进行简单探究。

二、编辑创新的内涵

编辑出版工作的灵魂石编辑创新, 其能够推动编辑出版行业不断发展。编辑工作者肩负着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历史使命。从本质上讲编辑创新其实就是在参与编辑出版活动中, 编辑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 这些主要体现在对设计的创新、知识的创新和观念的创新。

(1) 观念创新。说到编辑的观念创新, 编辑要使用不断变化的编辑客体存在的环境, 准确、科学地把握编辑活动的发展变化趋势, 并且要勇敢对不合时宜的观念进行坚决否定, 从而建立起一个适合时代特征的新观念。编辑在进行观念创新工作时, 要有科学合理的思维构建方式、新的思维模式和理念, 准确认识新的编辑环境和时代特征。从事观念创新工作不能满足现状, 要敢于挑战新的事物和打破常规思维, 要具有自省性的思维。只有既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品格, 还具备能够打破原有习惯的做法,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编辑出版工作的守正出新, 这是保持出版工作旺盛生命力的根本。编辑观念创新不能局限于目前的出版框架中, 其是一个长远的视角。因此, 要求编辑要有创新品格和创新意识, 能够建立一个新的思维格局。在文化体制改革中, 要求文化工作者能够不断更新观念, 合理的舍弃旧的不合理的机制和制度, 引导大众建立起适合时代进步的新体制、新制度和新格局。为了实现长远的利益, 必须勇敢地去改变现状, 有时还需要做出一些牺牲。这就需要编辑的创新勇气去实现, 当观念更新了, 新的格局才有形成的基础。创造性的思维也是观念创新的重要体现, 对现有思想观念的超越, 不仅缩短了同先进事物的距离, 还能够同原有思想观念拉开距离。作为一个编辑是编辑工作的主体。因此, 就应该具备创造性的脑袋, 对选题和稿件的选择必须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而且能够时刻把握住最佳的市场机遇, 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以创新推动出版业的长远发展。

(2) 编辑的知识创新。伴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 社会的变革速度也越来越快, 知识的更新期越来越短, 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新观念不断涌现。知识对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识的创新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改革创新文化体制, 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双重驱动作用下, 以及日益扩大的国际文化交流, 使得我国文化的发展有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编辑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利用原有知识来创造新知识, 充分发挥编辑人员主观能动性, 从而能够进行高效的选题创新和内容改革。编辑在进行编辑工作时, 要按照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价值进行选择, 将优秀的、有利于时代进步的纳入其中, 抛弃无用的、落后的、平庸的, 去糟取精。同时要吸收来自国际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达到知识科技的更新换代, 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和舆论保障。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 要更加的努力学习, 否则会对编辑创新甚至是整个编辑出版业长生危害, 旧的知识会使编辑的辨别力和判断力下降, 失去对事物感知的悟性和灵性, 导致选题策划不够新颖, 不能为大众提供好的作品, 一批好的作者也会流失。好的作品只有那些有眼光、勤思考、善读书、具有文化理性和勤于实践的编辑才能发现。因此, 编辑必须紧紧跟随时代前进的脚步, 及时地给自己充电, 更新自身的文化知识, 了解最新的科技信息、新思想、新观点、新成果。并且能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辨别事物, 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 编辑的设计创新。编辑工作者根据出版物的特点和内容进行设计创新称之为编辑设计创新, 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利用点线面以及图表、文字等方式地结合起来用于信息的传递, 然后经过美术编辑的创造性构思做出刊物的板式、封面和插图。近几年,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 电脑绘图使得装帧设计和编辑个性独创性都能得到发挥, 使编辑的想象力、个人情感和才思得以展现。但出版物内容的创新活动的结果, 必然使编辑设计创新, 因为设计创新工作和自身的个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良好的个性是设计创造的源泉, 其在设计创新中与创新能力的作用相辅相成。编辑在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中, 应该根据不同出版物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 来设计所涉及的编辑内容。同时, 装帧设计与宣传计划的相对重要性也不尽相同。例如, 从事美术编辑的人员不仅要参照责任编辑的构思和意图, 同时, 还必须考虑到书稿的视觉感、文字内容、美学价值等因素, 再对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分析。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与美术编辑个性创意相结合。加上美学和平面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创作, 是将很多技巧结合在出版物中, 这样不但能够显示刊物的形式美, 同时还可以给读者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和美的享受, 同时在内容设计上要紧密结合刊物要求, 要做到内容形式的相映衬和统一, 将形式美和内容美巧妙结合。美术编辑要配合责任编辑的工作, 相互支持, 多多交流, 这样达到很好的设计效果, 拿出引人注目的好作品。

三、编辑创新的地位

(1) 独特风格的实践者。当今社会, 文化体制改革的速度不断加。导致出版物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 要是所出版的刊物缺乏个性、不能引起读者共鸣, 就会令消费者失去阅读兴趣, 失去大量的读者。因此, 就很难在立足于国内外出版市场, 成功就更不用说了。一个没有特色的刊物其生存都是很大的问题, 何谈发展呢?只有造就出版物的个性和特色, 才能谈及发展壮大。所以, 必须为出版物的特色进行定位, 突出其个性, 创造出本刊物的独特风格, 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编辑在进行编辑出版工作的时候, 要求必须树立追求创新的品格。第一, 要勇于进行自我否定, 敢于改变人民大众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法, 开拓别人未曾涉及的领域和风格, 缔造自身出版物的优势。第二, 要勇于打破常规思维, 不能迷信编辑前辈们的教条式经验, 在前人的基础上打造属于自己的编辑模式, 从别人感觉不可能发生、怪癖的、甚至是荒诞的方式和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树立独特的风格。这是新时代的要求, 同时也是出版业不断发展前进的需要, 又是一种难得的对知识的探求精神。要敢于尝试, 能够采用多种思路解决编辑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形成与其他人不同的做事风格, 这也正是编辑创新真正的体现。

(2) 引领文化发展方向。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文化, 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文化的发展灵魂是创新, 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创新。文化创新是很重要的在编辑创新工作中, 作为一个编辑肩负的是传承和发扬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担, 对文化积累、文化的缔构和创新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责任编辑制度是我国现行的编辑制度, 其主要职责就是从专业角度出发对稿件进行相应的文化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评价, 并对稿件提出修改建议, 编辑肩上担负的是传承文化责任和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 要求编辑对稿件必须严格把关。大力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同时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精神, 能够引领道德风尚。编辑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工作, 坚持为国家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民服务的宗旨, 自觉肩负起引领文化前进的社会任务。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力量源泉。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 必须要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一个编辑应该大力弘扬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吸收国际各民族先进的文化的精髓, 抛弃那些伪文化和一些在因为商业操作而出现的低俗的、肤浅的东西。向世界展现一个正统的、现代化的中国文化, 作为一名编辑要有文化人的眼光和良知以及责任感, 从民族的国家的文化积累角度出发, 高瞻远瞩的对选题进行策划, 使出版物成为面向全人类、面向现代化的精品之作。

四、编辑创新的作用

(1) 推动经济发展。在编辑创新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编辑出版工作的文化价值。还表现在文化的自身经济性, 其能够代表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表现整个新闻出版行业的价值。当今社会, 文化和经济已经不能分割开来考虑了, 二者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 其中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2) 明确价值取向。超越精神、批判精神和创造意义是文化的核心价值, 现代社会一个编辑的思想价值取向同出版物的文化品位有着很大的关系, 所以, 编辑思想的主导就是编辑创新, 编辑创新引导者编辑在工作时的方法和手段, 决定着编辑出版工作的特点。编辑的创新意识是某种价值意识取向, 能够代表出版工作的学术思想和先进文化。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积极, 自觉的进取意图, 这对编辑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 创新意识是在具体活动实践中形成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还应该具有主动性, 能够从包含社会和文化价值意义的刊物中表现出来, 其能主动的和有价值的意识形态结合到一起。进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例如, 在工业上, 人类向自然环境大肆地开采矿产资源, 排放废气污染物, 导致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严重降低。生态问题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因而, 从“生态文化”、“绿色文化”的方向出发提出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能够引导人们关注保护生态环境, 这样就将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不但能够树立刊物正确的价值取向, 还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3) 创建品牌特色。对一个企业来说创建一个出版物品牌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最高目标, 编辑创新在建立品牌特色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要想建立一个特色的品牌, 是自己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就必须依托自身地域文化特色, 形成个性鲜明的刊物, 编辑必须坚持专业特色, 长久以后就会形成自己的品牌。

五、结语

编辑创新能够推动编辑出版行业不断地发展, 对出版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编辑应当自觉承担起创新的历史使命, 体现文化的核心价值, 推动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编辑行业的快速发展, 编辑的出版工作受到了更大的挑战, 编辑在进行编辑出版工作时, 要体现编辑工作时的创新性, 主要表现在知识、设计和理念这三个方面。只有通过编辑创新才能不断地推动出版行业的发展, 因此编辑创新在出版工作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简析编辑创新的作用和地位, 来阐述编辑创新工作的参考价值, 以期促进编辑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编辑出版,创新性,作用,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有文.编辑创新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编辑之友, 2011 (11) .

[2]辛督强.完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三点建议[J].编辑之友, 2012 (3) .

[3]陈芳烈.编辑出版论文的写作[J].科技与出版, 2011 (3) .

[4]李奕.浅谈编辑出版工作中如何落实创新意识[J].华人时刊 (中旬刊) , 2012 (6) .

编辑出版系统 篇6

1 培养口径偏窄

前不久,有位朋友说他的女儿就要大学毕业了,学的是编辑出版学专业,想在出版社谋份职业,可是几家出版社都以没其他专业背景而婉拒,他实在搞不明白,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到出版行业工作怎么就专业不对口呢?乍一听,的确想不通,在我帮他细细分析后,他觉得有一定道理。出版行业包括出版社、报刊、电子音像、网络、印刷等等,全国的出版社有几百家,各有专长,从名称来看,有“××人民出版社”“××教育出版社”“××文艺出版社”“××(专业)出版社”“××大学出版社”等等,各类出版社所出版发行的图书多涉及某一专业领域,编辑需要有专业背景才能更好地从事专业图书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比如“文艺类”出版社,更适合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医药类出版社”恐怕非医药学专业毕业生莫属了;就连大众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出版,新闻出版署都要求出版社必须有相应的编辑资质。武汉大学曾对2005~2010年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过调查,在出版行业就业的仅占51.95%,其中从事图书策划加工的比例就更低了[1]。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也曾进行过一项调查,被调查的164家出版单位中,明确表示需要该专业学生的只占15%。该专业1999~2004年六届毕业生有126人,去出版社工作的只有13人,仅占10.32%[2]。这两所大学可是同专业中的佼佼者。从调查中可看出,出版单位很少聘用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这既有出版社的原因,也有学校专业教育的原因。出版社更青睐那些有相关专业知识和背景的毕业生,这些学生进入出版单位后,经过1~2年的培训,基本都能掌握编辑出版工作。

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强调了所有学科编辑都要具有相应的专业学科背景,以确保学术著作的出版质量。这一通知对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意味着什么呢?出版社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与学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之间发生了脱节。从工作性质和特点来看,编辑工作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评价、选择、加工和推荐,是对文化的传承,编辑既要会传承,又要了解相应的文化,以自己独具的知识慧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通过对已经出现、正在出现和将要出现的行业新知识进行选择,策划出一批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引导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选题,因而编辑工作就应该是两个学科的结合。张元济、鲁迅、巴金、叶圣陶、邹韬奋、林穗芳等老前辈不仅是著名的编辑家,同时也是作家、思想家或出版经营者。

我国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自1984年开办以来已有30多年了,最早的毕业生也从业2020多年了,可在历年的韬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国家图书奖等奖项中,又有几个他们的身影呢?

2 重策划,轻加工(审读)

在“未来编辑杯”征文活动中,“未来编辑”们以独特的视角、深厚的功底展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对编辑出版工作的向往与追求。现代编辑工作虽然早已超越了传统编辑工作——加工(订正差错)和润色的范畴,但在“大文化、大媒体”背景下,无论是何种编辑,其工作的基本职能也都离不开对文化产品进行评价、选择、加工和推荐。评价、选择和推荐是编辑工作光鲜的一面,是可以大写特写的一面,而编辑加工却往往被忽视。如第五届“未来编辑杯”征文竞赛获奖作品《当代毕昇——王选》选题策划书,文中对选题背景、读者定位、写作内容和要求、装帧设计、进度安排、营销计划及效益分析等均作了很好地说明,但5月底写作完毕,6月即可开展印刷发行等工作,编辑加工、审稿的时间呢?作为企业,出版单位目前倾向于赢利,重策划,选题数量猛增,编辑任务繁重,有些编辑不愿意对稿件进行加工,没有专业背景的编辑对稿件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等更是无从下手。特别在数字出版中,媒体编辑把关不利,网络语言充斥其中,严重影响了年轻人的语言习惯,视不规范为规范,有悖于国家提倡的语言规范化。轻加工(审读)是目前的普遍现象,这一点也可从获奖论文中窥见一斑。殊不知好的选题创意一定要配上精工雕琢才能打造一份传世之作。

编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编辑的最高境界是为他人作嫁衣,通过默默的劳动把作者的劳动成果尽可能完美地奉献出来,以丰富社会精神财富。作为一名肩负文化传承的未来编辑,要看到编辑工作辛苦、细微的一面,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

从宏观上来看,选题策划是精品图书的先决条件。但是,有了好的选题并不等于有了好的书稿,有了好的书稿并不等于一定能出精品书。在历届图书评奖工作中,有不少好书就是由于忽视编辑加工而导致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

众所周知,图书的质量是由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制质量等组成的。内容质量是作者劳动的成果,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创作周期,周期太短则必影响书稿的创作质量。编校和印制质量是在出版过程中控制的,其中装帧和印刷是图书的外在质量,而图书的编校质量则是最重要和最容易被忽视的内在质量。编校质量环节包括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等,它也需要有一个周期。稿件质量不好,审稿和加工所需时间就长;稿件质量好则所需时间就短。但能否省略这一环节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般来说,书稿是在选题拟定以后由作者来完成的,由于种种原因,书稿与原选题之间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差,需要在审稿中与作者沟通,以把握原选题的脉路。此外,任何作者在写作时都会受到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限制,不可能一时想得很周全,即使是名家也难免有一时的疏漏或不妥,而使书稿存在欠缺。因此,编辑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对作者负责的精神对稿件进行认真加工,确保稿件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学术性和知识性,尽可能发现问题并予以弥补,以保证书稿质量。任何书稿变成图书前都要进行加工整理,使书稿符合出版的要求,这是图书出版的必经之路。

我国一大批著名的编辑家无一不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对稿件的内容和语言文字等高度负责。

3 结论

关于编辑出版学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完全可以根据各个学校自己的情况,分别选择一个方向有侧重地发展,以一个方向为主,兼学其他课程。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再系统学习自己的课程。以编辑为中心的,应当加强文化知识、语言文学、编辑实务,同时要再选择一个专业,有计划地学习其核心课程;以出版发行为中心的,则应侧重学习出版法规、现代出版技术、市场营销、广告策划等课程,此外,还要学习成本核算、企业管理等课程内容。此外,要加强见习、实习环节,这样,毕业时即可在就业市场上畅通无阻。

笔者最后认为,目前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宽泛,编辑出版学专业应放宽培养口径,可尝试从全文科背景转向文理(工)兼顾,以供将来有意从事某方向编辑工作的学生选修。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编辑工作的质量意识,以便从业上岗后,有牢固的质量意识。百年工程,质量为先。

摘要:科技类出版社和科技期刊需要有一定专业背景的编辑人员,而目前的应届毕业生很难在传统科技类出版社和科技期刊求职。重策划轻加工的现象不仅在出版界较为普遍,在学校教育中也较为普遍,这从多届论文中可窥见一斑,似乎未来编辑都只从事策划工作。

关键词:编辑出版学,培养口径偏窄,重策划轻加工

参考文献

[1]师曾志.由流向思考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1999年毕业生去向数据分析重新思考高校出版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出版,2004(10):47-50.

编辑出版工作的科学构建 篇7

关键词:编辑学,出版工作,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编辑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 在各大高校的发展受到很多现实因素的影响, 比如办学规模小、宣传力度不够、各项投资少、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程设置不够完善。所以, 在这样环境下不能很好地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编辑人才, 从而影响实际生活中编辑出版社的工作效果, 降低了社会对编辑学人才的认可度。所以, 针对编辑出版工作的科学构建, 应该从高校编辑学的教学设置上着手, 从根源上解决现在编辑出版工作存在的问题。

1. 编辑出版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传统的文字编辑工作的限制中挣脱出来, 与现在高新科技相结合而形成了现代新兴专业———编辑学。编辑出版工作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编辑, 更重要的是运用审美意识、艺术造诣以及技术手段对文字、图片、数字等数据进行编辑, 以此呈现出迎合大众审美观的作品。所以, 现在的编辑工作更加突出综合能力的实际运用能力。但是, 受现在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编辑出版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 缺乏实际经验。在各大高校中, 现在的编辑专业教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层面的理解能力, 从而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因此, 现在的学生在刚刚进入社会时, 不能立刻适应工作, 为公司的运营以及人员培训工作带来了不少的负担。

其次, 教学设施老化。由于资金等方面投入的不到位, 使得现在编辑学的教学器材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运用能力。而现在的科技在不断更新, 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 一般都会采用最新型的机器设备以降低成本。这无疑给刚入社会的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最后, 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毕竟编辑专业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 在教学以及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这就给企业编辑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定的阻力。编辑教学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学生对编辑学知识结构的掌握不合理, 造成知识系统的不连贯性, 从而影响以后的实际运用。

2. 编辑出版工作的科学构建

我国现在对编辑学专业的人才极其需求, 也对这方面人才要求更为苛刻。突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 应对现在对人才需求的改变, 科学构建我国编辑出版工作是势在必行的。它将带动我国编辑学专业的转型以及提高其教学质量, 同时便捷了在实际工作中的编辑出版工作, 为编辑学在我国快速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第一, 完善编辑学教学结构。针对现在高校中编辑学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对编辑学教学进行相关的改革, 以完善编辑学的教学结构。但是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及编辑学专业现行教学的正常进行, 应该在完善编辑学教学结构时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 应该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 是为社会的不断发展提供源源动力的输送机。所以, 高校培养的人才目标应该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制定。所以, 在编辑学教学中应该提高实际操作实验的比重,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 本科课程体系构建要与硕士生课程设置相互协调。作为一个连续的教学结构, 也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结构上体现出连贯性, 方便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也为将来企业的培养带来方便, 减少企业编辑出版工作人才的栽培成本。

第二, 加强企业人事培训工作。企业环境以及要求毕竟与学校不同, 学生对编辑出版工作的不适应也是在所难免。为了调整他们这种状态, 使新手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 企业的人事培训工作的进行是必不可少的。但是, 由于编辑出版工作更加注重人的思维活跃性, 所以人事培训工作应该根据这个特点增强培训工作的灵活性。

针对现在高校编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提高新手的实际工作能力, 应该相应的完善相关的人事培训工作。而这些工作不仅包括与编辑出版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的补充, 更应该包括向他们讲授企业的文化、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运作模式, 让他们在熟悉企业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长项发现了解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为他们才能的充分发挥创造更自由的空间。除此之外, 针对学校设备老化、实验操作的忽视等缺陷, 企业人事培训工作也应该加强新手对新器材的了解以及运用、提高新手实际操作的能力。这样一来, 不仅为企业编辑出版工作储备人才, 而且也使得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环境更加的和谐。

3. 小结

其实编辑出版工作不仅与高校人才培训方案的选择有关, 而且也与企业编辑出版工作的环境有关。完善高校编辑学专业的教学结构是从根源上提高编辑学专业人才的实际能力, 而改善企业编辑出版工作的环境则是为人才的能力发挥创造更为和谐的环境。这些都是编辑出版工作的科学构建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对编辑学在我国的发展都存在着影响。■

参考文献

[1]孟庆春:本科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再议[J].出版发行研究, 2008 (2) [1]孟庆春:本科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再议[J].出版发行研究, 2008 (2)

[2]施勇勤: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培养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以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改革发展为例[J].中国编辑, 2010 (6) [2]施勇勤: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培养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以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改革发展为例[J].中国编辑, 2010 (6)

[3]宋艳丽:民族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发展问题的思考——以湖北民族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 [3]宋艳丽:民族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发展问题的思考——以湖北民族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

刍议编辑如何面对数字出版 篇8

一、数字出版是当前出版界的潮流趋势

人们的生活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而越来越便利, 同时人类的生存对数字技术的依赖也越来越大。而就出版业而言, 数字技术对其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像我们知道的排版和印刷早已经广泛应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作者的创作也已经很少有手抄稿。出版已经转变为从作者写稿到编辑校稿到发行、再到最后的读者阅读已经完全依赖数字技术, 基本上脱离纸质出版的状态。目前中国的出版业正处于数字革命的过程中, 而数字出版时代的来临已经不再遥远。这要求作为出版业核心人才的编辑必须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但要积极应对数字革命对传统出版业带来的影响, 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尽快适应与掌握相关的技术。此外,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不是对立的, 而是对传播媒介与制作手段进行的变革, 其同样需要编辑工作者在发行数字出版物时严格按照要求对出版内容进行选择、把关和修饰。也就是说, 不管出版物以什么形式出现, 编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 不会因为传统出版的逐步边缘化而降低其实际的作用。只有真正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有效结合在一起, 才能使我国的出版业稳定而快速地发展。

二、数字出版编辑是传统出版编辑的一个延伸和形式的转变

积累、传播与传承人类优秀文化是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本质体现, 而最终将无形的精神产品以有形的物质材料展现在读者面前是编辑工作者的最终目的, 而不论这些有形的物质材料或者阅读器等, 对于展现内容都是极为重要的。从根本上来说, 编辑只是对编校工具与营销思路做出改变。在数字出版模式下, 编辑不但可以利用图书馆或者图书交易市场收集相关的信息, 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门户网站、论坛等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而在进行实际创作时已经基本不再需要纸和笔来完成, 而是直接在计算机电子文档上进行创作。手写稿在数字出版模式下已经基本不会再出现, 而校对工作量也会随之减少, 像以往我们需要完成的折校、点校等校对方法也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同时, 逐步实现了编辑与校对的合二为一,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体化模式。数字出版模式下的校对已经改变了其校对的方法[1]。例如, 因为需要进行不同文档的互相转换而经常会出现乱码的现象, 打字时输入拼音后经常出现同音不同字的现象, 这些都是数字出版模式下需要编辑注意和进行校对的相关内容。正是因为数字出版的这种形态, 也使得最终的出版物已经不再需要印刷环节, 而在发行过程中也没有了运输环节, 最终取而代之的是数字产品与网络发行。读者的阅读习惯也与传统出版物不同。以往的传统出版物, 读者阅读时需要手捧着书本阅读, 而目前的数字出版物, 人们只需要拿着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进行阅读即可。

三、数字出版时代下编辑的应对策略

(一) 转变出版思路, 建立客户为中心的出版理念

只有出版商紧跟时代潮流, 同时编辑工作者转变传统思路, 才能使出版业有效适应数字出版迅速发展的时代。对出版物进行的相关设计, 其最终都会成为影响读者阅读的因素。只有设计出更加适合读者阅读的环境, 才能不断吸引不同的读者群体, 从而实现出版物与生活节奏紧密结合、互相适应的目标, 而这都是目前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 要求现代的编辑工作者不能只简单进行稿件的校对、调整排版, 而是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 从细节考虑, 最终实现出版物可以适应不同的载体, 同时能够迎合不同年龄与阶层的读者。编辑工作者不但要学习数字出版技术的各种呈现方式, 同时还要树立起大胆创新的实践精神, 对出版物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整与搭配, 最终将最精致的出版物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 整合出版内容, 创造出更加优质的阅读内容

注重出版物的形式并不是说其出版内容就不再重要, 恰恰相反, 出版社的编辑, 其主要的特长就是进行出版内容的把握。要想立足数字出版发展时代, 就必须发挥其自身特长的发挥。数字出版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必然会增加传播媒介与载体的种类, 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编辑工作者的工作量, 同时使得数字出版物的内容极为杂乱[2]。而为了更好地适应数字出版对编辑工作的要求, 其必须积极承担起把握出版物内容这一关键环节, 认真做到为读者负责。一些专业的校稿软件已经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研发出来, 这就要求编辑尽快熟悉这类软件, 同时将其与自身工作有效结合在一起, 从而提升工作效率。但是软件在校稿时, 只能进行错误字词的修正, 而最后的审查还是需要编辑完成, 因此应尽量避免对校稿软件产生依赖性。

(三) 提升自身素质, 顺应当前数字出版技术的潮流

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艺术设计、物流经济等有效融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字出版技术, 所以数字出版的编辑必须是具备多种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这就需要编辑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1. 注重专业素质的提高。

数字出版也好, 传统出版也罢, 都需要编辑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而这也是其工作的基础。另外, 应该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讲座, 使编辑可以更加充分了解到最新的技术, 切实做到与国际接轨。

2. 重视编辑素质的提升。

任何一名优秀的编辑都必须具备极其敏锐的政治意识、扎实的文字功底、优秀的外语水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而这是其从业能力的主要体现。另外, 出版发行进入数字化时代后, 编辑对于涉及数字出版的相关法律法规 (如网络著作权保护法、语言文字使用规范、期刊出版管理条例等) 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编辑在编校工作中的错误。而对于一些需要通过光盘或者网络再现的出版物来说, 需要编辑深入了解相关服务商平台的技术规范与标准, 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编辑对跨媒体技术的整合能力。

3. 提升信息素质。

编辑不但面临大量信息的阅读与鉴别能力的挑战, 同时还需要面对新兴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挑战。编辑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 同时还应该与作者进行积极的沟通, 及时追踪并掌握相关领域的热点与难点, 了解研究发展趋势。编辑还应不断提升自身获取信息的能力, 熟练掌握运用相关的信息检索工具, 并且对其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鉴别与评价。总之, 数字出版编辑必须要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

4. 提高外语能力。

数字出版时代的来临, 必然会增加出版社与外界的频繁交流, 因为电子出版的特性决定其必须做到与国际接轨, 也就直接体现出外语知识对于电子出版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大多数出版单位人员因为其日常工作较为繁重, 很难抽出时间学习外语, 也无法说出一口准确流利的外语。因此, 需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读、写以及翻译上, 国际交流时语言是必须要掌握的。

5. 依靠互联网进行选题策划。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 编辑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渠道变得快捷多样, 而互联网更是编辑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 很多价值极高的选题都是在互联网信息中发掘出来的。编辑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获取以及分析互联网信息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从互联网中挖掘出最有市场价值的信息, 从而不断提升编辑自身业务能力。

6. 掌握网络营销宣传手段。

因为图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因此市场宣传也越来越重要。编辑不仅是产品的策划者、参与者, 同时对产品的内容以及特点也极为了解, 因此营销宣传已经不再是专职营销工作人员的工作, 而正在逐步成为编辑的一种自觉行为, 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始终。即时性强是数字化出版的最大特点, 实现了读者的即时反馈、与作者的即时沟通与即时修改, 编辑经过这一过程可发现并认识出版物的价值与不足, 从而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完善,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 充分优化用户的体验过程。因此, 编辑的沟通与营销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出版物的市场竞争力。

四、结语

出版业不但要面对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同时还需要迎接随之而来的各种挑战。出版业必然会向数字出版方向发展, 因此只有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以及提升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 才能使出版业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编辑工作者必须在吸取传统出版业优点的基础上, 将其与数字出版的优势紧密结合在一起, 才能实现出版业快速稳定发展的目标。

摘要:虽然数字出版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 但是其正在逐步深入出版业的各个环节, 并且发展速度极快, 当前我国出版业正在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出版机构的编辑应该清晰认识到数字出版给整个出版行业带来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只有不断提升其个人素质, 同时树立起创新意识与责任意识, 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数字出版业的所有挑战。

关键词:数字出版,编辑,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甄增荣, 张旭.数字出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15 (1) :96-99.

编辑出版系统 篇9

随着数字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 无限地拓展了出版行业的视野。数字出版对传统的图书编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使传统的图书编辑在整个出版流程中的地位与职能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出版流程中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设计等环节, 在数字出版中作为一部分融入到了数字化技术当中, 编辑在数字出版领域中, 对自身的职业素养与定位也都有了新的调整。

数字技术是整个数字出版流程中的主要力量, 但是仅仅靠数字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与内容信息相结合, 由编辑来策划与主导。数字技术只有与编辑有机结合, 才能呈现出人们需要的数字信息、内容信息, 才能完成所谓的数字出版物。而作为编辑, 就必须要从传统出版方式中转型, 成为掌握多种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编辑。

1 更新理念, 思维创新, 进行角色转换与定位

数字出版的出现就决定了出版行业的改革, 任何改革都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性变化。编辑作为出版行业的核心人物, 需要更新传统的出版理念, 要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 进行角色的转换与定位, 要积极地尝试新事物, 运用新的工作方法, 做出能够满足读者和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 数字出版编辑的思维基础包括内容可复用、服务可定制、作品多形态。从思维层面上来讲, 编辑需要跳出原有的平面思考方式, 改为新媒体时代的立体化思考模式。打破传统的封面设计、开本尺寸、字数版式等因素, 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为广大读者提供既符合时代需求, 又风格多样化的数字文化产品。比如, 深度挖掘相关学科知识、增加内容主题的检索功能、做好内容链接与推广等方面, 实现传统出版行业不容易实现的功能。对于刚接触数字技术的图书编辑来说, 要克服对新技术的距离感, 在选题策划与编校过程中, 积极地考虑如何将纸质图书流程与新媒体技术的平台有效融合。

2 了解、掌握数字出版的新技能, 做复合型编辑

数字出版的兴起对编辑提出了更新能力的要求, 谁能在数字出版浪潮中抢占先机, 谁就能在激烈的出版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数字时代, 一名合格的编辑不仅要具备文字处理能力、综合编辑能力, 还要关注数字技术及其发展态势, 了解各种技术手段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 了解网络营销并积极参与, 了解不同的阅读平台及呈现方式, 如手机出版、网络出版、电子阅读器等, 了解数据库的特点, 了解复合出版。数字出版涉及面较广泛, 编辑要积极地学习, 逐步培养自己的多种能力, 增强对数字出版内容的敏感性, 寻找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契合点, 将编辑的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各种能力的融合反映了数字时代对编辑的更高要求, 这就需要图书编辑既要懂得传统出版, 又要熟悉、掌握数字出版的新技能, 做新时代的复合型编辑。

3 处理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

数字出版在对传统出版冲击的同时, 也给传统出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都是以一定的内容资源为出版核心, 需要对内容进行编辑整理与加工, 借助某种特定的媒介进行传播, 传统纸质出版与新兴数字出版是相通的, 二者的相互借鉴、竞争和融合, 将促进出版产业不断升级。所以, 作为图书编辑, 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 利用好编辑自身的资源优势, 实现自然的转型。

首先, 任何时代, 出版物的核心都是“内容为王”。数字出版时代, 尽管以数字技术为主导, 但数字产品的核心仍然是内容。图书编辑通向数字出版的一张最可靠的“王牌”, 就是丰富自身的内容资源, 包括编辑背后作者和人脉资源的积累。其次, 出版行业经过多年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运作流程。进入数字出版时代, 将是无纸化、零印刷、零库存, 尽管出版方式及技术方面与传统出版行业有很大不同, 但是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和市场营销这一流程的方向上还是大体一致的。让图书编辑一下子掌握新的数字出版技术不太现实, 对于与数字技术相关的内容, 编辑要克服畏惧和排斥心理, 要同技术人员沟通配合好, 在数字出版的制作与推广过程中全程参与。第三, 编辑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修养与编辑技巧, 对数字出版产品的内容信息进行筛选, 对内容质量严格把关, 内容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数字出版过程中的编校环节不仅不可或缺, 而且更加重要, 因为数字出版的信息来源更复杂, 内容更丰富, 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这对编辑的基本功要求就更高, 编辑应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 把握内容的专业性和经典性。

4 做好出版资源整合, 提高营销策划能力

在数字出版的浪潮中, 个人有可能取代传统出版单位成为出版的主体, 优秀的作者作品纷纷涌现, 编辑收集出版素材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这需要编辑人员跳出原有的固定区域, 摆脱来料加工的窠臼, 运用互联网思维, 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作者队伍, 调动各种出版资源。数字出版时代, 更加丰富的内容和资源都需要编辑凭借职业素养做好整合, 提高整体的营销策划能力, 实现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和营销推广全流程数字化。

5 提升选题、组稿的效率

传播速度快, 覆盖面广, 是数字时代的一大特点。传统的出版行业中, 一本图书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发行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 而数字出版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 缩短了出版的周期, 传统的出版方式显然已经落后了。面对新的形势, 编辑要能够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面前, 时刻关注新发展、新变化, 善于利用网络进行选题策划, 迅速捕捉社会热点, 与读者互动, 了解读者需求, 从而提升选题策划的效率和组稿的反应速度。

6 结论

纵观整个出版行业, 数字出版以其方便、快捷、经济、传播面广等诸多优势迅猛地发展。编辑要及时转变观念, 进行思维的创新, 向数字出版的先行者学习, 汲取他们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运营方式, 不断提高自己的编辑理念、编辑能力, 拓宽编辑思路, 否则难以适应时代的变革与要求。可以说, 编辑是走在数字出版前沿的实践者与使用者, 更是出版改革的领导者。编辑要顺应时代的潮流, 紧跟数字出版的发展步伐, 把握产业动态, 了解数字出版技术、制作流程, 提高网络营销策划能力, 实现从单一的编辑角色向新时期复合型编辑角色的转型, 一专多能, 时刻走在出版行业的前列, 这是时代赋予编辑的挑战, 也是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晨, 汪立亮.数字时代编辑出版的数字化转型[J].出版广角, 2014.

[2]岳萍.数字时代出版编辑转型与创新[J].中国报业, 2015.

[3]张蕴.数字时代, 编辑如何发力[J].出版参考, 2011.

上一篇:长期策略下一篇:面包类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