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编辑及复合出版所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2024-06-07

数字编辑及复合出版所需解决的若干问题(共7篇)

数字编辑及复合出版所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篇1

数字编辑及复合出版所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如何采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细化成书工艺指标,提升编辑质量、缩短出版周期,是出版业普遍关心的问题.现代大型工具书的编辑出版,特别是知识型的百科全书更是如此.<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在编辑工作后期,特别是成书编辑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更多.如:全书体例的`规范和统一、面对海量数据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书过程中专项检查的工艺化过程控制、资料的全面核实、协同异步工作机制的建立、基于数据库的底层环境建设等关键问题.

作 者:王勤 作者单位:刊 名:出版参考英文刊名:INFORMATION ON PUBLICATION年,卷(期):“”(27)分类号:G23关键词:

数字编辑及复合出版所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篇2

建筑工程室内给排水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立管, 第二部分为水平支管, 第三部分卫生器具。影响给排水管安装质量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1 室内给水排水管道

1.1.1 地下埋设管道通水后, 地面或墙角处局部返潮、汪水, 甚至从孔缝处冒水, 严重影响使用;

1.1.2管道立管甩口不准, 不能满足管道继续安装对坐标和标高的要求;1.1.3管道通水后, 管内无水或部分管内无水, 管道堵塞。卫生器具排水不通畅;1.1.4伸缩节设置与安装不准确, 伸缩节预留伸缩量不足;1.1.5排水系统未按规范规定做通水试验, 给排水管接口不严、渗漏。

1.2 室内卫生器具安装

大便器使用后, 地面积水, 墙壁潮湿, 甚至在下层顶板和墙壁也出现潮湿滴水观象;卫生器具松动不稳, 甚至引起管道连接零件损坏或漏水, 影响正常使用。

1.3 伪劣产品进入建筑工地。

1.4 高层建筑阻火圈防火套管安装位置不准确、不牢固。

1.5 塑料及复合给排水管被污染及其它。

2 影响塑料及复合给排水管道安装质量主要原因分析

2.1 室内给水排水管道安装。

管道安装后, 没有认真进行水压试验, 给水排水系统未按规定做通水试验, 排水不畅通、塑料及复合给排水管接口不严、渗漏以及管道裂缝、零件上的砂眼没有及时发现并解决。

2.2 管道支墩位置不合适, 管道因局部受力过大而破坏或接口处活动而产生缝隙。

2.3 管道试水后, 没有认真排除管道内的积水, 在冬季造成管道或零件冻裂。

2.4 管道埋土夯实方法不当, 造成管道接口处受力过大断裂。

2.5 管道立管甩口不准, 管道安装后, 固定得不牢, 在其它工种施工 (例如回填土) 时受碰撞或挤压而位移;

设计或施工中, 对管道的整体安排考虑不周, 或者对卫生器具的安装尺寸了解不够, 造成预留用口位置不当;建筑结构和墙面装修施工误差过大, 造成管道预留甩口位置不合适;管道层或地下埋设管道的甩口未固定好。

2.6 管道堵塞, 管道甩口封堵不及时或方法不当, 造成水泥砂浆等杂物掉入管道中;

卫生器具安装前没有认真清理掉入管道内的杂物;管道安装时, 没有认真清除管膛杂物;管道安装坡度不均匀, 甚至局部倒坡;管道接口零件使用不当, 造成管道局部阻力过大。

2.7 原材料:

一些厂家为谋取暴利用伪劣产品充斥建筑市场, 采购人员为蝇头小利, 购劣质产品, 工程质量监理部门又疏于监督, 致使伪劣产品混入工程;材料因产地、厂家、批号不同, 造成管径与管件接头配合公差过大, 在外力作用下, 产生变形破坏接口密封, 产生渗漏。

3 塑料及复合给排水管道安装质量的防治措施

针对上述主要因素, 经过分析查找原因, 在施工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3.1 认真审核设计图纸。

工程施工前, 首先对设计文件、施工图纸等进行会审、检查核对。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条件, 依据按安装规范操作, 查看每道工序、工序衔接及施工环节是否满足施工要求, 尽量避免因设计疏忽或考虑不周给后续施工带来矛盾和困难, 避免施工中出现各种管道之间, 管道与电缆、梁柱冲突等现象。并制订工程质量监理工作实施细则等。

3.2 高层建筑中明设排水塑料管道应按设计要求设置阻火圈或防火套管。

3.3 对材料、成品的控制。

认真检查工程所用的塑料及复合给排水管等规格、性能、质量标准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必要可到厂家进行实地考察和抽检, 首先选择名优产品, 管件与立、支管材相配套。产品严格按标准检测合格, 产品必须有生产厂名、商标、批号及生产日期, 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及产品检验报告, 以便于工程质量监理部门监督, 防止伪劣产品混入。

3.4 在施工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3.4.1 对材料方面, 材料线胀系数较大的, 当堆放材料库房或场

地与管道安装施工现场温差较大时, 应放置一定时间, 使其管道表面温度接近施工的环境温度;管材应水平堆放在平整的地面上, 不得不规则堆存, 并不得曝晒。以确保安装质量;管材和管件在运输、装卸和搬动时应轻放, 不得抛、摔、拖;并应离开热源1米以外, 以防塑料及复合给排水管因堆放不当变形。3.4.2对工作环境方面, 电熔连接或粘接时, 塑料及复合给排水管连接完的承插管段, 应静止到固化为止。未固化前避免工序及各专业间的交叉作业, 碰撞管段, 造成管接口松动。3.4.3对工人的操作能力强化提高, 尽快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对操作方法, 楼层管道安装必须做好先期工作, 确保管道安装顺利进行。除按操作要求施工外, 还应做到:在塑料及复合给排水管安装前, 要先从顶层到一层作一垂线, 使用管长到垂线距离相等, 并逐个固定, 能使立管安装保持规定的垂直度。管道安装通常自下而上分层进行, 检查立管垂直后, 立即将空楼板洞封堵, 防止管道位移。3.4.4伸缩节设置数量与位置按设计规定, 立管伸缩节通常密封性能较差, 根据工程实践反应横管伸缩节漏水严重, 因此不能用于横管。横管应有专用配件, 大口径横管宜采用弹性橡胶密封圈连接。伸缩节安装要防止橡胶圈顶歪, 卷曲偏移。否则达不到止漏目的, 伸缩节预留间隙, 使管道胀缩有余地。3.4.5楼层高度或轴线之间等土建方面可能产生偏差。管材端面应平整并垂直于轴线, 不得裂痕、凹陷, 因此要选用合适的锯管工具。防止在粘接过程中刮掉的毛刺掉入胶粘剂内或溶入接口, 坡口完成后应将残屑清除干净。3.4.6接口连接时, 应先将承口内侧和插口外侧擦拭干净。无砂尘、水渍、油渍, 严格按操作规程, 以保证接口严密。3.4.7在墙面粉刷结束后进行管道安装, 可使管道表面不致于在粉刷过程中受到玷污。当施工暂告段落时, 管道敞口部位必须临时封闭, 以免施工异物误入, 堵塞管道影响使用。管道堵塞, 应打开地平清扫口或立管检查口盖, 排除管道堵塞。必要时须破坏管道拐弓处, 用更换零件方法解决管道严重堵塞问题。卫生器具安装前认真检查原甩口, 并掏出管内杂物。3.4.8非固定支承件的内壁应光滑, 与管壁之间应留有微隙。使管道在楼板墙体的固定支承点之间能自由伸缩, 不受阻碍。支承件应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 能承受管道的重量或胀缩时所导致的摩擦力。

结束语

建筑工程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对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是密且相关的, 只有对各阶段、各专业、各单位的综合协调, 对设计图纸、施工规范、施工组织设计执行严格控制, 才能有效地控制施工质量, 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的目标。从而促进建筑工程给排水技术更加迅速的发展。

摘要:通过对建筑工程给排水管道施工中存在的安装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找到影响安装质量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施工对策和技术措施。

数字编辑及复合出版所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篇3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领导层和决策层在全书编纂阶段就率先认识到这一点,很早就启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工具书数字编辑平台的自主研发工作,并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取得了以下几项突破性成果。

一、提高工艺流程的并发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百科全书的成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关联。如按编辑流程线性展开,一则工期长;二则在流程中,文稿和交换频繁,文件流转过程中发生的技术性故障和人为故障率大大提高。因此,如何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和现代工艺学,在现有人力物力的条件下,科学管理,理性调度,最大限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是百科全书成书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系统设计中,首先按百科全书的传统成书工艺细化了成书工艺的线性流程,并根据这个基本流程,以提高并发率,交叉率开始进行流程的优化处理,从而使得整个编辑工艺流程的设计从原来传统的时间线性操作变成最大可能的时间并发和工艺并发,从而大大提高了工序的并发率,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二、细化成书工艺指标,实现质量控制

在努力提高成书工艺流程的并发率和有效性的同时,如何按照精细化管理目标的理念,细化工艺指标,是保障成书整体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项目组在编辑平台的设计过程中,首创了基于工业化生产流程控制,精细化工艺管理的大型工具书成书编辑理念,在系统设计中首先考虑成书编辑过程如何按辞书出版工艺学原理,并利用系统工程设计思想及总署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将百科编辑成书体例的每一项任务,分解成最小的可单一执行单元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百科全书成书体例的认真贯彻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一是体系的描述过于原则;二是并非所有编辑人员都能深刻领会体例制定精神的实质;三是体例所应对的具体问题千差万别;四需要统一和解决的问题成千上万;五是不同的人员、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编辑业务经历,对同一体例要求的理解和认识的差异性也很大。如何统一编辑人员的认识,规范所有编辑人员的工作行为及工作准则,如何将各项工作分解并将工艺指标细化,如何使全体工作人员在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的程序中完成成书编辑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工艺流程设计后课题组面临的又一个重要课题。项目组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务分解,指标细化的系统设计思路,并将其成功应用于系统的研发过程中。

在工艺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是体例中的规范指标的细化和描述,为此,整体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将任务明确、指标细化、说明具体化;二是通过修改留痕和检查校验系统,确保改动的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三、海量数据处理,优化编辑过程

百科全书的编辑加工总量,在出版物中高居首位。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为例,全书成书条目总数为5.9610万条,总索引量为26.6593万条、总参见数为16.2688万条、总图数3.1573万幅、总表数854,参考书目2683本。全书总句数114万。在线修改10次。

仅以文字内容的资料核查为例说明工作量,对于全书的成书质量来说,要求做到的是内容的自恰。然而要做到自恰二字,就意味着要对每一句的每一个表意要素进行对比核实,全书所有的资料不能出现不统一或互为矛盾的地方。

全书成书条目总数为5.9610万条,共计114万句,按句子成份分为定义、定性叙述、词源、生平、经历、沿革、事件、成果、评价、著作等。每一句都是由若干个表意元素组成。如果仅按每句5个基本表意要素统计,一次编辑需要核实的表意要素总量就高达570万,全书成书期间在线修改10次,核实确认总量高达5700万(中间过程的实际工作量要按此增加20%)。对传统出版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不依靠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仅仅依靠人力,是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的。

为此,我们创造了句型编辑法,即在系统中,将全书的条目按句入库,并通过自主研发的基于语义的句式系统,对全书所有的句子,依其句型进行语义分析,并将其基本表意要素提取出来,进行比对核正了解数字化和网络时代的特点。我们要捕捉到它的特征。

第二,要遵循它的规律,日报每天更新一次,月刊每月更新一次,网络现在完全不是这样的,网络社区凝聚了很大的力量。我们经常说网上的东西是一堆垃圾,但我要问大家,如果网上的东西都是垃圾,大家上网干什么?

网上一定有很多不是垃圾的东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博客,特别是名人博客,谁会把垃圾往上搁呢?一定不是垃圾。再说专业网站,是垃圾吗?网上的一些工具书,是垃圾吗?我们现在想查一个词,或者一个概念,很容易在网上查到。

我觉得现在年轻一代,像我小孩那一代根本不使用纸质词典,去年我们研究所搞了一个电子纸测评,今年准备搞第二次,电子纸这个领域如果进入到出版界将是什么概念?特别是电子课件等等,它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所以要尊重数字化本身的规律,而不是用传统平面媒体的思维方式经营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媒体。

第三点建议,我个人认为也不一定正确就像今天会议主题一样,要从资本层面去解决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尽管金融危机到来了,大家一听投资就有点脑袋大,但技术与资本是永恒的话题。目前,传媒业还是条块分割,以我为中心做事,做期刊就做期刊,做投资就做投资,做技术就做技术,做广播就做广播。美国人怎么做呢?美国有亚马逊,我国有当当,亚马逊不光卖实体书,还卖电子书,还做Kindle。当当呢?我们做阅读器是技术提供商来做,硬件商来做,跟内容完全脱离,企业和企业之间没有任何战略上的、资本上的融合。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资本层面上合作。所以说今天是一个合作共赢时代,简单的合作是项目合作,委托开发等等,但我觉得合作应该更深层次一点,就是要进入资本层面。

另一方面,现在正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出版体制改革,出版体制改革应该说迈的步伐还是很快的,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转企改制,把能进入市场的出版单位改成纯粹的企业。我想说的是:改革前,传媒业的领导可能是官员,有行政级别和头衔。但改革以后,你既然已经是企业了,我觉得你就应该少一点官员身份,多一点商人身份。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你是商人了,你才会想到怎么去经营,才会从战略角度、资本角度思考问题,数字化说到底是一个企业战略问题。

我想借这次年会的机会,希望传统的平面媒体跟资本的力量能够联起手来,能够打造出中国数字媒体的航空母舰,或者探索一种成功模式。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现在非常非常需要的。

数字编辑及复合出版所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篇4

数字出版已经随着网络、电子设备的普及, 深入到出版业的各个环节。传统出版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对传统出版编辑来说, 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场机遇。传统出版编辑要努力抓住机遇, 积极应对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一、正确认识现代数字出版

在准确定位现代编辑工作之前, 首先要正确认识现代数字出版的实际意义。数字出版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出版方式, 并不仅仅是指使用手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和数字化产品来读取图文内容, 更包括出版过程中所应用的数字技术、传播方式, 如激光排版印刷、软件校稿、电子文档处理、电子版面设计、网页设计等。数字出版更倾向于是一种技术方法:帮助出版工作更高效, 促使出版过程的中间环节更精简;使图文知识的传承更便捷, 传播和呈现方式更多样。但数字出版技术的更新速度, 却远远超过与其相关的规则的制定速度, 这也导致了现代数字出版物的良莠不齐。

二、传统出版编辑现状分析

首先, 数字出版的营业收入已经全面超过传统出版;其次, 传统出版方式耗时费力, 在节奏逐渐加快的经济社会, 竞争力将会持续下降;最后, 数字化技术已经完全融入了九零后、零零后等的生活, 随着新生代的成长, 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技术的普及, 数字出版必然会成为他们接受出版物的首选方式。传统编辑更注重稿件内容、文字排列的校对, 其文学素养、知识内涵相对深厚。但是由于年龄、成长年代、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局限, 对新型数字技术不熟悉, 思维固化, 创新精神欠缺。以至于不愿接受新型出版媒介, 甚至抵触数字化技术对出版业的改革。而设备上的不熟悉、工具上的不熟练, 则导致在出版物整体布局、内容与呈现方式协调配合等方面, 做的也并不到位, 使其难以达到现代社会对出版业的要求。

三、传统出版编辑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思考

要实现传统编辑向现代化数字出版时代编辑的转变, 编辑工作者必须从自身观念和能力培养出发, 转变观念, 积极参加公司培训, 接受社会帮助, 更新自身知识体系, 努力适应时代发展。

1. 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重视出版物的数字版权

就现代出版业中出版方式所占权重而言, 数字出版不仅全面超过传统出版, 数字技术更渗透到出版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但与之相关的规则、法律等并不完善。例如, 一些电子出版物的版权归属, 网络文章的语言规则, 网页版面设计规范等都没有严格的规定, 国内的版权法在电子出版物方面也存在漏洞。出版业要获得持续、稳定、有序的发展, 就必须对数字出版加以控制。在完善立法方面, 传统编辑应发挥个人所长, 从传统出版角度为规范数字出版秩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在网络文章内容、语言规范方面, 编辑则要从自身技能处入手。具体措施包括提高编辑对数字出版的认识和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 重视数字出版物的质量。通过借助相关部门的帮助, 在网络文章发表、传播之前, 对其进行统一校对修改, 确保网络文章质量合格;建立专门出版网站, 征得作者同意后发表优秀电子出版物作为模板, 帮助读者、作者熟悉出版物规则;充分应用网络技术, 设置在线咨询项目, 由专业编辑解答读者或写作者关于出版物的各种问题。从法律和社会两方面提高广大出版物受众对电子出版物版权的重视程度。当然, 在实施这些措施之前, 传统编辑的首要任务是熟悉网络工具, 熟练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审稿、校对工作, 学习网络版面设计等。

2. 转变传统思路,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出版业要适应当今时代, 不仅出版商要紧跟潮流, 编辑工作者同样要转变传统思路, 适应时代发展。出版物的受体是人, 人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出版物封面、页面设计、字体样式和大小, 以及这几个方面的配合, 都成为读者阅读的环境要素。怎样通过版面设计为读者营造一个更舒适的阅读环境, 怎样通过不同的传输媒介吸引到特定的读者群体, 怎样使出版物与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相适应, 这些都是数字出版时代编辑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现代的编辑工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对稿件、调整排版等工作, 只是简单对稿件内容进行编辑, 而应该从读者、客户的角度出发, 从细节处入手, 使出版物能够适应各种不同载体, 能够迎合不同年龄阶段、工作阶层的读者。出版物也不再只是传承知识的媒介, 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编辑要借助不同的出版载体, 为读者呈现一场视觉的盛宴, 给读者以美的感受。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不仅要熟悉数字出版技术和各种多媒体呈现方式, 更要树立创新和实践精神。从字体样式和颜色、字号大小与载体背景的搭配, 到纸张效果的展示, 都应纳入试验和调配的工序之中, 使每一个细节都能彰显出出版物的精致。

3. 坚守内容为王的定位, 整合内容资源

当然, 注重出版物的形式之美并不意味着出版物的内容不重要。相反, 作为传统出版编辑, 其专业特长更在于对出版物内容的把握, 要在新时代获得新发展, 编辑工作者更要注重发挥所长。数字出版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尤其是传播媒介和载体种类的增加, 导致出版物数量急剧增加, 这既导致现代编辑工作者工作量大幅度增长, 也使得数字出版物内容驳杂纷乱。编辑工作者要适应现代出版行业的发展潮流, 就必须担起这一重要任务, 把好出版物内容这一关, 真正做到对读者负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 已经开发出一些校稿专用的软件, 传统编辑要熟悉这种类型的软件, 与自身工作相结合, 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完全依赖软件, 软件校稿一般只能修正字词错误, 编辑在软件校稿完成后, 仍然需要认真审查, 从句法结构等方面, 认真完成稿件内容的审核。

4. 注重培训促进编辑转型, 强化自身专业优势

要提高现代数字出版物的质量, 实现出版行业的规范化, 不仅需要编辑工作者自身的努力, 更需要社会的帮助、出版公司的支持。现在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 计算机学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编辑工作者既要顾及工作、生活, 又要兼顾自身能力提升, 不免心力不足。出版公司、专业技能学校, 都可以开设针对传统编辑的培训课程, 帮助编辑们学到真正实用的技能。例如, 公司不定时地开设公开讲座, 让编辑工作者认识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益处, 并及时了解现代出版行业的科技进展, 加速传统观念的转变;公司组织或与专业技能学校合作, 定期、分批对编辑工作者进行不同方向的培训, 从数字技术、稿件内容分析、网络宣讲方式、设计等不同方面对编辑工作者进行培训, 帮助编辑人员认识自身优势, 充分发挥所长, 为出版业培养更多专业精英, 为社会贡献更多力量。

结语:

时代的发展让出版业看到的不只是技术的进步, 更有越来越多的挑战。数字出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 要使出版业跟上时代的脚步, 不仅要从技术上实现更新, 更重要的是提高编辑人员的个人能力。而编辑工作者, 只有汲取传统出版之所长, 并与数字出版的优势相结合, 才能在达到时代要求的同时, 帮助出版行业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丽萍, 传统出版编辑在数字出版时代的转型[J], 攀枝花学报, 2012.10 (第29卷第5期)

[2]吴平, 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理念[J], 中国出版, 2009.02

数字出版对教辅图书编辑的影响 篇5

1 数字出版对教辅编辑的影响

1.1 选题工作变得更严谨

出版业是国家文化类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是为教育行业提供所需的教学辅助性书籍,旨在满足学生对文化知识点的需求[1]。数字出版的出现,编辑人员必须谨慎待之,及时了解教辅类图书的作用、用途与方向,提倡教辅类书籍的全媒体式出版,能增强教辅书籍数字出版的影响力,仅仅依靠单一的媒体形式是不够的,编辑在对教辅书籍设计时,应强化对多种媒体元素的融入,以提高教辅数字化读物的应用价值,对于教育行业也是一项进步。

1.2 编辑形式更为复杂

在教辅书籍编辑工作上,传统的出版方式以纸质为主,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纸质书籍保存与查找起来难度大,而数字出版的产生,使得教辅类书籍形式得到创新,也对编辑工作构成威胁,使得编辑工作变得更为复杂化,以适应多媒体的数字出版形式。教辅书籍的数字化版本,其中包含文字、图片、音频、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静态与静态元素,是数字出版的重要特点[2]。数字出版的产生,要求教辅编辑不仅要对文字开展基本的加工,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图片编辑能力、音频文件与视频文件编辑能力、软件操作能力等,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教辅类信息更为繁杂

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信息繁多、冗杂,从中筛选出真实、有效的信息与数据较为困难,是对教辅编辑人员的专业性考验。编辑人员必须及时了解当前教育的发展状态,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等,从海量的教辅类信息中识别出有应用价值的信息,提升对教育知识点的敏感性,从中选取合适的教育类信息进行编制,决定着读者的满意度。编辑人员必须从冗杂的信息环境中辨识出有效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多元化的处理,以文本、图片、音频与视频等方式进行呈现[3],可大大提高信息的应用质量与效果。数字出版条件下编辑工作的开展,实现了编辑载体的多元化,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足够的教育学知识,还要熟练掌握信息操作能力、吴文编辑、视频剪辑、音频处理等技巧,可见,数字出版的产生,对教辅编辑形成了新的挑战。

2 数字出版条件下教辅编辑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出版行业经过不断的发展与革新,已经由传统的纸质出版转变为数字出版,出版方式发生了严重的转变,整个出版行业步入了另一个发展阶段,在具备基本出版技巧的同时,还要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成为各大出版商最为关注的话题。现阶段,我国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辅图书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为了能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图书,教辅编辑人员绞尽脑汁,运用多种媒体形式来丰富学科知识点,除了基本的文本外,还会附赠光盘,其中都是一些重要的教学视频、教学方法,能为教师提供更为详细的教学借鉴,主要以教学教案、试题讲解、配套练习、视频与音频教学等为主要内容。数字出版的产生,可将一些纸质的信息转化为Word或PDF格式的电子文本,方便教师教学,也利于学生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育事业而言是一项重大的进步。

3 数字出版条件下教辅编辑工作的开展策略

3.1 培养编辑综合素质,以提高书籍的质量

在数字出版条件下,教辅编辑工作受到严峻的挑战,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足够的文化知识点,掌握教育学知识,还要熟练操作与掌握计算机技术,对编辑人员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筛选编辑人才时,必须对编辑人员的教育学修养、教育理论知识点等进行全面考核,让编辑阐述自身对教育的一些观点,了解教育学发展的大致方向,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来选择合适的人才资源,是教辅类书籍编制工作开展的基本需求。除了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知识外,编辑人员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能掌握基本的文字编辑技能[4],能熟练使用图片编制与处理软件,如Photoshop、CAD等。同时,编辑人员还要具备足够的视频剪辑与处理功能,能对视频的清晰度、分辨率等进行合理化处理,制作成高质量的教辅材料,能及时满足受众的需求,是对编辑人员能力的充分考验。数字出版的出现,编辑人员具备足够的数字化处理技术是必然要求,是保证数字出版专业化的人才支撑。

3.2 提倡个性化服务,搭设咨询平台

数字出版象征着我国的出版行业得到了全面的革新,教辅材料的呈现形式由纸质化转变为电子版本,实现了图书形式的创新,对于受众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新时期,个性化服务是一种发展趋势,编辑人员可通过网络平台获取足够的信息资源,搭设咨询平台,借助网络载体为受众答疑解惑,根据受众对教辅书籍的要求与建设,再结合当前教育学的发展现状来设定教辅书籍的主题与编程方向,能及时满足受众需求,提高数字出版刊物的应用价值。个性化服务的设计是人性化的充分体现,根据受众所关注教育点的方向进行设计,利于教辅质量的不断提高。个性化定制的出现,能为受众提供专属的教辅材料,可将其设定为增值业务,是数字出版行业经济发展创新的重要体现。

3.3 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做好数字出版预算

在数字出版发展的大势下,为了提高教辅材料内容的丰富性,必须对教辅书籍市场环境进行调研,及时了解教育市场的发展动向,根据调查结果,对数字进行完善、编辑、排版与校对,将一些陈旧的教育观点予以摒弃。与此同时,编辑也要控制数字出版的经济账,通过市场调研对数字出版进行全面预算,对首印册数、书稿字数、纸张价格、定价区间、销售周期、产出比等进行全面控制[5]。为了便于受众选择,可将书籍设定为精装版与简装版两种,为受众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4 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已然成为一种趋势,电子版本的教辅类书籍的应用价值变得更高,应用起来更为方便、快捷,对于出版业与教育行业都是一项进步。数字出版的产生,对教辅编辑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编辑人员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纸质出版的观念,实现对多媒体平台的有效应用,使得教学方案的设计更具创意性与信息化,将静态的文字图书转化为动态的电子材料,能方便教学的开展,是编辑人员创新能力发挥的重要表现。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出版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出版模式在不断革新,数字出版成为现代出版行业、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产物,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教辅类图书是现代出版行业出版的类型之一,若想提高图书的应用价值,必须发挥教辅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教辅类图书的设计水平,将传统的教辅类书籍进行转变与创新,提倡书籍出版的数字化。为此,本文就数字出版对教辅编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数字出版,教辅编辑,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建朝.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编辑的身份重构[J].编辑学报,2014(6):525-528.

[2]谢竞远.数字出版背景下的策划编辑效能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5(3):62-64.

[3]刘清海.全媒体出版对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278-281.

[4]李仲先,梁雁.数字化出版对高校学报及编辑意识的影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8-140.

数字编辑及复合出版所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篇6

随着数字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 无限地拓展了出版行业的视野。数字出版对传统的图书编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使传统的图书编辑在整个出版流程中的地位与职能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出版流程中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设计等环节, 在数字出版中作为一部分融入到了数字化技术当中, 编辑在数字出版领域中, 对自身的职业素养与定位也都有了新的调整。

数字技术是整个数字出版流程中的主要力量, 但是仅仅靠数字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与内容信息相结合, 由编辑来策划与主导。数字技术只有与编辑有机结合, 才能呈现出人们需要的数字信息、内容信息, 才能完成所谓的数字出版物。而作为编辑, 就必须要从传统出版方式中转型, 成为掌握多种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编辑。

1 更新理念, 思维创新, 进行角色转换与定位

数字出版的出现就决定了出版行业的改革, 任何改革都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性变化。编辑作为出版行业的核心人物, 需要更新传统的出版理念, 要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 进行角色的转换与定位, 要积极地尝试新事物, 运用新的工作方法, 做出能够满足读者和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 数字出版编辑的思维基础包括内容可复用、服务可定制、作品多形态。从思维层面上来讲, 编辑需要跳出原有的平面思考方式, 改为新媒体时代的立体化思考模式。打破传统的封面设计、开本尺寸、字数版式等因素, 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为广大读者提供既符合时代需求, 又风格多样化的数字文化产品。比如, 深度挖掘相关学科知识、增加内容主题的检索功能、做好内容链接与推广等方面, 实现传统出版行业不容易实现的功能。对于刚接触数字技术的图书编辑来说, 要克服对新技术的距离感, 在选题策划与编校过程中, 积极地考虑如何将纸质图书流程与新媒体技术的平台有效融合。

2 了解、掌握数字出版的新技能, 做复合型编辑

数字出版的兴起对编辑提出了更新能力的要求, 谁能在数字出版浪潮中抢占先机, 谁就能在激烈的出版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数字时代, 一名合格的编辑不仅要具备文字处理能力、综合编辑能力, 还要关注数字技术及其发展态势, 了解各种技术手段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 了解网络营销并积极参与, 了解不同的阅读平台及呈现方式, 如手机出版、网络出版、电子阅读器等, 了解数据库的特点, 了解复合出版。数字出版涉及面较广泛, 编辑要积极地学习, 逐步培养自己的多种能力, 增强对数字出版内容的敏感性, 寻找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契合点, 将编辑的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各种能力的融合反映了数字时代对编辑的更高要求, 这就需要图书编辑既要懂得传统出版, 又要熟悉、掌握数字出版的新技能, 做新时代的复合型编辑。

3 处理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

数字出版在对传统出版冲击的同时, 也给传统出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都是以一定的内容资源为出版核心, 需要对内容进行编辑整理与加工, 借助某种特定的媒介进行传播, 传统纸质出版与新兴数字出版是相通的, 二者的相互借鉴、竞争和融合, 将促进出版产业不断升级。所以, 作为图书编辑, 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 利用好编辑自身的资源优势, 实现自然的转型。

首先, 任何时代, 出版物的核心都是“内容为王”。数字出版时代, 尽管以数字技术为主导, 但数字产品的核心仍然是内容。图书编辑通向数字出版的一张最可靠的“王牌”, 就是丰富自身的内容资源, 包括编辑背后作者和人脉资源的积累。其次, 出版行业经过多年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运作流程。进入数字出版时代, 将是无纸化、零印刷、零库存, 尽管出版方式及技术方面与传统出版行业有很大不同, 但是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和市场营销这一流程的方向上还是大体一致的。让图书编辑一下子掌握新的数字出版技术不太现实, 对于与数字技术相关的内容, 编辑要克服畏惧和排斥心理, 要同技术人员沟通配合好, 在数字出版的制作与推广过程中全程参与。第三, 编辑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修养与编辑技巧, 对数字出版产品的内容信息进行筛选, 对内容质量严格把关, 内容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数字出版过程中的编校环节不仅不可或缺, 而且更加重要, 因为数字出版的信息来源更复杂, 内容更丰富, 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这对编辑的基本功要求就更高, 编辑应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 把握内容的专业性和经典性。

4 做好出版资源整合, 提高营销策划能力

在数字出版的浪潮中, 个人有可能取代传统出版单位成为出版的主体, 优秀的作者作品纷纷涌现, 编辑收集出版素材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这需要编辑人员跳出原有的固定区域, 摆脱来料加工的窠臼, 运用互联网思维, 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作者队伍, 调动各种出版资源。数字出版时代, 更加丰富的内容和资源都需要编辑凭借职业素养做好整合, 提高整体的营销策划能力, 实现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和营销推广全流程数字化。

5 提升选题、组稿的效率

传播速度快, 覆盖面广, 是数字时代的一大特点。传统的出版行业中, 一本图书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发行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 而数字出版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 缩短了出版的周期, 传统的出版方式显然已经落后了。面对新的形势, 编辑要能够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面前, 时刻关注新发展、新变化, 善于利用网络进行选题策划, 迅速捕捉社会热点, 与读者互动, 了解读者需求, 从而提升选题策划的效率和组稿的反应速度。

6 结论

纵观整个出版行业, 数字出版以其方便、快捷、经济、传播面广等诸多优势迅猛地发展。编辑要及时转变观念, 进行思维的创新, 向数字出版的先行者学习, 汲取他们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运营方式, 不断提高自己的编辑理念、编辑能力, 拓宽编辑思路, 否则难以适应时代的变革与要求。可以说, 编辑是走在数字出版前沿的实践者与使用者, 更是出版改革的领导者。编辑要顺应时代的潮流, 紧跟数字出版的发展步伐, 把握产业动态, 了解数字出版技术、制作流程, 提高网络营销策划能力, 实现从单一的编辑角色向新时期复合型编辑角色的转型, 一专多能, 时刻走在出版行业的前列, 这是时代赋予编辑的挑战, 也是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晨, 汪立亮.数字时代编辑出版的数字化转型[J].出版广角, 2014.

[2]岳萍.数字时代出版编辑转型与创新[J].中国报业, 2015.

[3]张蕴.数字时代, 编辑如何发力[J].出版参考, 2011.

数字编辑及复合出版所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篇7

一、编辑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 认为“地球上古文明国家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这是“四大文明古国”概念的早期雏形。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一般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但是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 (即梁先生所称“小亚细亚”) , 皆在战火中灰分湮灭, 漫长华夏5000年历史中, 历经战火和政权更迭, 中国的许多方面都不断发生着变化, 但是中华文明却始终延续, 所以中国是最古老的且持续存在的文明。作为文明的载体文化, 文化的载体是书籍, 负责编辑书籍的编撰官在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世袭王朝政体下, 始终承担者书写历史、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

东方民族作为世袭的农耕部落聚合的社会, 较之西方游牧民族聚集的社会体系, 其生活节奏和环境的稳定性, 更有利于对书籍的编撰工作, 所有文化的传播, 公民的教育多借助于书籍实现。千百年来, 先贤学者从文、史、哲、经等传统学科入手, 对这些经典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博大精深的研究, 但从编辑学视角着墨的不多。原因无它, 因为编辑作为一项工作是古老的, 而成为一门学科则是新兴的。在《词源》中对编辑的释义为“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 编成书刊”, “编辑”一词最早出现在《魏书·李琰之传》:“前后再居史职, 无所编缉。”后在唐真卿《〈干禄字书〉序》:“不揆庸虚, 久思编辑。”和宋苏舜钦《题〈杜子美别集〉后》:“今所存者才二十卷, 又未经学者编辑, 古律错乱, 前后不伦。”也有出现。但是仅以“整理、加工, 编成”解释编辑, 不但未能涵括近代以来报纸、期刊和电子出版物出现后的编辑工作的全部意义, 也淹没了浩瀚历史长河中诸如孔子、司马迁、班固等大师的历史贡献。其中在对中国文学的传承中, 古代国人体现了三个阶段的编辑智慧: (1) 堪称编辑学“元理论”的“述而不作”与“以述为作”; (2) 展现大视野、大格局和大气度的“会通古今”; (3) 肯下硬功夫的“分类编目”。

二、传统编辑文化传承的现代意义

1、入行之初“述而不作”

“述而不作”语出《论语·述而》, 原文是:“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意为只是继承延续, 不创造发明。这种态度最适合于初入编辑行业的“天子骄子”们, 现今大学教育强调程序和范围, 在既定的范围内按程序选修足够的学分, 即达到毕业的水平。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处的产品往往千人一面, 缺乏新意。即使借助互联网等科技手段, 信息爆炸时代吸取知识、信息, 但不可否认, 我们的年轻同志所宣称掌握了大量的信息, 往往是碎片化、章节化、断面化信息的堆砌, 缺乏系统的梳理与规范。

对于行业内的新同志在明确编辑要求的基本技能后, 面对大量的、系统化、专业化的文章, 应保持吸收、为我所用的态度。作为《论语》的作者, 孔子最早对编辑及其对象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位。编辑面对编辑对象时, 最主要的职责是“述”, 而不是“作”。正如有论者所说, “所谓‘述而不作’即尊重史实, 保持原来的文章, 不无根据地想象乱编”、“保持原作的文辞, 不随便添加己意”。年轻同志们应该有海绵的精神, 以吸取众家之长为首要任务, 暂时无需“激扬文字、挥斥方遒”。

2、谋求发展“以述为作”

当编辑的本专业知识达到相当的积累和沉淀后, 自然会基于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 按照现行规范自觉的、有目的的进行策划、选编、加工、定稿、校对等一系列行为。这是作为从业人员, 编辑初步具备了对社会文化的选择、积累和创新, 同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对编辑文稿进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塑造。

现今编辑从业者工作的平台逐步从书刊、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介转向电子媒体, 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兴起, 使得编辑的客体和对象更加丰富和复杂, 给编辑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于是, 当今报刊、网络将编辑主体性无限放大, 编辑不叫编辑, 而是冠以“策划”、“主持”、“版主”等, 把编辑工作当成“包装”工作, 对原创性作品任意“装扮”, 以适应市场所需。还有一种现象, 正如编辑家崔道怡所言, “近年国情民风, 求名胜于务实。编辑无名, 不甘冷落, 顺应潮流, 改弦更张。对一般作者, 是‘老爷’和‘老板’, 把稿件予夺当交易筹码;对名家大腕, 是‘清客’与‘掮客’, 在精神产品商业操作中逐利求名。”由此观之, 在目前情况下, 我们的编辑是否应该稍稍回归到正常的编辑职业定位, 以“述”为“作”, 特别要对于文学家、艺术家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象, 持尊重的态度, 不要随意改削, 弄成千人一面、时髦媚俗, 以迎合大众商业消费潮流。

3、初露峥嵘“会通古今

“会通古今”对于现代编辑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会通”仍然是成就编辑大家的必由之路。处于信息时代的出版传媒行业, 价值取向强调“精”和“杂”两个极端方向。通常对于非学术类编辑家为“行家”, 对政治类和专业技术类编辑家为“专家”。不管是要当好“行家”, 还是要做好“专家”, 都要求现代职业编辑不仅要“会通古今”, 而且还应该加上“会通中外”, 要有国际视野, 世界格局。第二, “会通”仍然是编辑优秀书刊的重要方法。改革开放之初, 一批当代编辑家编辑的几种“走向世界丛书”, 就体现了会通中西的视野, 产生了很大影响, 可以说重新开启了国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通之路。当下一些编辑游走于传统媒介与电子媒介之间, 杂取各类材料, 编辑出版了一批崭新的“边缘”出版物, 可以看成新形势下的初步的“会通”。

纵观历史, “会通”的编辑思想, 孔子开其端, 继孔子、司马迁会通编辑思想之后, 刘知己的《史通》、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章学诚的《文史通义》都闪烁着贯通古今的“会通”编辑思想, 贯穿了疏通知远的历史借鉴精神, 从而形成了我国编辑学的优良思想传统。

4、臻化大家“分类编目”

作为编辑大家, 最高境界仿佛武林高手“无招胜有招”, 手中“无剑, 以身为剑”, 不应在拘泥于文章本省, 而应着眼于“辨真伪、找缺失、分门类”。其中又以“分门类”最为见编辑的毅力和功底。通观孔子整理《尚书》、《鲁春秋》, 司马迁编撰《史记》, 清纪晓岚统编《四库全书》, 以及今天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图书分类法》, 古人和现代人给图书分类是需要大智慧和大毅力的。对出版物的分类是从大处着眼, 而编辑目录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细活。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 目是指书名或篇名, 录则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类书目, 从汉代刘歆的《七略》到清代张之洞的《书目问答》, 包括历代宫廷藏书和私家藏书目录, 为数之众, 蔚为大观。可以想见, 如果没有古代编辑家们在分类、编目、辨伪、辑佚等方面下的硬功夫、死功夫, 我们今天面对的浩瀚典籍仍将是一盘散沙, 后来者只能“望典籍而兴叹”。我们今天面对的书刊种类更多, 数量更加浩繁, 有纸质的, 有电子的, 还有网络版的, 对其进行科学分类, 使得现代文化的精华凝聚成典籍, 传诸后世, 还有艰巨的工作要做。尽管互联网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 图书期刊分类编目获得了前人难以想象的技术支撑, 但由于市场经济大潮和文化消费主义盛行, 海量的图书期刊及其网络版难免泥沙俱下, 需要下功夫花时间去选择整理归类。现在各类《年鉴》承担了聚集和保存精华文献的责任, 但质量不尽如人意。古代编辑家对国学经典的分类编目中表现出的孜孜以求的精神, 仍然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贤们在中国文化所体现的大智慧, 使他们成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甚至藏书家。同时, 他们也应该是伟大的编辑家。从编辑学的角度来研究继承古今先贤的编辑思想、原则和方法, 对于现代编辑学的发展、现代编辑的职业定位、现代编辑方法的拓展创新、现代编辑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增强, 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敬亚平:《国学经典传承中的编辑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 。

[2]崔道怡:《老编辑说编辑》, 《文艺报》, 2009-11-03。

[3]杨军:《编辑文化论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 (7) 。

上一篇:在麻疹疫苗普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下一篇:事业单位、公务员政审鉴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