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材出版(共10篇)
数字教材出版 篇1
过去的出版行业一直将教材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并且国内一些主要的出版社也在不断增加教材在产品线中的比重。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也使教材出版逃避不开数字化问题。与此同时, 数字出版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模式上依然较为模糊, 尤其是赢利模式上不够标准化。教材出版则基于采购特征, 具有更清晰的赢利模式, 这种自然属性也使数字教材的赢利能力增强。但是, 仅发展赢利模式并不表示数字化教材出版就会一路畅通, 出版当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与问题都不能掉以轻心。
一、数字化教材出版存在的问题
(一) 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机制不够健全
数字出版是使用数字技术对文字编辑、处理, 并通过网络传播、共享的一种全新出版方式, 优势是便于保管、传播渠道广、内容更加丰富。但版权问题也由此产生。尤其是我国对版权保护一直不够重视, 使数字出版一经出现就面临版权保护不当问题。数字化教材在内容上更加丰富, 使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得以满足, 但是网络的虚拟环境开始滋生各种盗版以及侵权问题[1]。在数字版权纠纷中最典型的就是韩寒的百度文库纠纷。法院对这一事件做出了如下判决:由百度承担版权方的一切损失, 经济损失赔偿15万元, 其中包括7.27万元韩寒赔付的费用。这一事件反映出数字侵权问题触碰了法律底线, 但是犯罪成本还是非常低。当前, 虽然有一些数字侵权上的法律规定, 并在版权保护上出台了一些体系, 但都不是非常完善。除了一小部分纸质出版物以外, 大部分数字文学、电子书等都面临版权问题。要想使每一个作者都获得版权也是非常难的。比如, 电子书与出版社签订协议时就面临版权问题困扰:数字版权归属哪方划分不清, 如果作者没有授权出版单位数字出版权, 出版社就面临侵权问题, 而出版社与电子书提供商间的利益纠葛也加剧了对作者数字版权的侵犯。
(二) 数字教材开发缺少创新思路
当今, 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电子书是数字化出版的主要内容, 并且对数字出版的认识局限在网络营销上。一般大部分读者都能通过电子书了解数字出版, 还能透过电子书满足自己数字化形式阅读需求, 但是对于教材来说, 不同教学环节存在差异, 教学需求也千差万别, 这就对教材出版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院校推出电子书版的教材, 如电子书包等, 其优势表现在资源存储量更大、携带与阅读更加方便。类似于电子书包这样的数字化教材也在不断增多, 这就对教材开发与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受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 出版社从业人员对教材数字化发展趋势研究较少, 不能主动创新思路, 仅满足于当前较少的数字化教材形式[2]。相反, 国外则在数字化教材创新上有了更大胆的尝试, 如Pearson出版集团就以数字教材资源平台取代了纸质出版业务, 在数字教材的研发与出版上投入更多精力, 这一资源平台包括出版定制、作业测评、有声读物、教师培训等, 重点放在资源整合与开发上。
(三) 数字化教材标准确立难
过去一些传统出版行业普遍没有对数字化出版标准提出一致意见, 并且未能对这一标准化制定进行深入研究, 存在标准制定的盲目性, 由此, 我国数字化出版发展阻碍重重。我国在新闻出版上早已制定了成熟的发行标准与规范体系, 但是众多领域的分类出版依然缺少层次性与科学性;网络游戏出版、数据库出版、动漫出版也同样存在标准化较低的问题。
二、数字化教材出版的对策
(一) 加强出版社人才培养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出版社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转换发展思路、加紧数字领域的人才培养是免遭市场淘汰的基础与保障。出版社固有的发展模式与思路致使创新人才匮乏, 出版社从业人员只掌握某一领域技能与知识, 严重缺乏既懂出版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综合型人才, 并且固化的工作模式很难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的是一个过程, 环境对其影响很大, 需要充分将技术与资源进行结合, 形成产品优势。这需要出版社从业者不断总结工作经验, 注重工作成果的转换, 通过学习与培训使基础技能更加扎实, 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制订更加标准的策划方案, 使工作思路更加清晰。过去很多出版社一直采取事业单位人才管理的方式, 造成管理体制不健全, 对相互间的工作交流造成阻碍[3]。同时, 数字化教材出版中对数字产业模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将阻碍数字产业模式的产生, 因此, 必须基于行业发展现状, 加快人才培养。只有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胜出, 及时掌握最前沿的技术与观念, 促进数字化教材出版。
(二) 加强与科技公司的合作
出版社要想使数字化教材出版更加顺畅, 获得更多的出版收益, 除了加快人才培养外, 还可以加强与其他高科技企业的合作。如可以通过电影、音乐、书籍等方式将教材呈现出来, 这也是大型出版社惯用的一种手段。为了减少因为技术不足引发的一些问题, 可以加强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 国内外著名的出版社以及高科技企业都能为数字化教材出版提供独到见解[4]。总之, 应努力增强出版社的自主性, 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往来, 巩固其行业影响力, 增强行业竞争力。
(三) 因地制宜地进行数字化教材的研发与创新
数字化教材也是一种学习工具, 鉴于教材受用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学工作者, 使数字化教材出版社存在一种排他性。出版社需要牢牢掌握这一机会, 将数字出版作为一个发展的突破口, 大力推行电子书包等形式的数字化教材。
电子书包在研发上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在教材内容的研发上需要将重点放在资源的立体化整合与内容延伸上, 确保电子书包在受用者看来更加有深度, 区别于小说、娱乐新闻等内容, 确保知识具有更好的衔接与深度。还要在内容选择上与数字化相契合。并不是所有教材都可以以数字化形式呈现。某传媒集团负责人曾说, 电子书包是数字化出版发展下的产物, 在一窝蜂地研发过程中, 需要出版社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要陷入极端的研发中, 要从全局考虑, 减少研发误区。就如同电视产业一样, 如果不从行业发展角度考虑, 擅自将某个电视台的节目强加于电视品牌中, 采用定制化发展模式, 不仅阻碍到了电视行业发展, 更使文化产业面临危机。由此, 电子书包必须认清自己的定位, 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充分发挥自己在某个领域中的作用。从整个产业发展形势上看, 资源是出版社的强项, 资源的充分整合与利用是出版单位能够做好的。而从产业链上看, 出版社完全可以独辟蹊径, 不能仅局限在电脑与手机上, 还可以直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材解读, 直接走近被教育者是最有效的方法。
(四) 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 形成特色的赢利模式
要想使一个产业得到多方支持并始终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 必须具备合理、科学的赢利模式, 数字化教材也一样。当前, 各大出版社出版的数字化教材在盈利与支付问题上还没有形成可供参考的标准, 模式依然不够清晰、具体。同样以电子书包为例, 收益组成涉及供应商、平台运营商以及设备厂家等, 只有硬件设备供应商有明确的费用标准, 其他两个供应商都没有。而国外, 像i Pad这样的硬件设施, 每个受教育者都有自己的账号, 将学习的内容直接与账号绑定, 再次使用时只需要登录账号就可以。但是, 每一个受教育者都配置一个i Pad, 成本也是不小, 为此, 通过APP Store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赢利模式:所有在商城中订购的电子书包都分为收费与免费两种, 其中免费应用占总应用比例的60%以上, 因为是无盈利的, 所以让更多用户有了体验机会, 实现了产品的市场化营销, 这种赢利模式可以表示为“内容+产品”。电子书包也可以充分借鉴这种赢利模式, 将教学、互动以及信息集合起来, 使之成为一个更全面的教育平台。由此, 对赢利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探索成为解决数字化教材成本高的主要途径[5]。
基于这一平台特征, 各种盈利主体得到了合作共赢, 但是, 很多硬件设施没有重复购买的必要, 使其在赢利模式中的复杂性消失。内容与资源是数字化教材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部分盈利中占的比重可以适当增大;运营商则主要担任设备支持与维护工作, 也要相应得到一部分盈利额。
三、结语
本文主要对出版社数字化教材出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出版社的数字化教材资源不仅需要从内容上有所创新, 并且面临数字化版权问题;教材开发思路局限性较大, 教学资料标准化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数字化教材应用与出版均受到阻碍, 不利于出版社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发展。由此, 必须通过人才培养以及赢利模式创新、技术合作, 使数字化教材出版朝着专业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出版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与进步, 但是众多的数字化产品也为出版社带来了更大挑战, 并且数字化产品标准不能有效确立, 致使很多出版社纷纷对出版标准进行下调与简化, 这对出版社数字化教材出版有着重要意义。对数字化教材出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基于数字化教材出版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出版社,数字化教材,产品标准
参考文献
[1]成华, 卢章平.大学出版社数字化教材出版模式探索[J].编辑之友, 2012 (9) :24-26.
[2]王晓曼, 卜娟娟, 肖瑞雪, 等.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和Wiki的数字化教材开发研究[J].软件导刊, 2013 (11) :64-67.
[3]刘龙.基于APP平台的中职数字化教材开发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6) :105-107.
[4]赵晓媛, 黄诗笺, 王莉, 等.借力全新出版形态展现精彩教学内容--数字化实验教材的出版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3 (2) :59-61.
[5]赵诚.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教材建设及其应用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4 (10) :13-14.
医学类数字教材的出版流程 篇2
【关键词】医学类;数字教材;出版流程
【作者单位】邬洁,人民卫生出版社。
数字出版是出版行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这已是出版行业的普遍共识。实施数字化发展战略,推动出版企业由传统出版商向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许多大型出版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2013年9月,为了满足数字化教育改革需求和适应数字化教材发展趋势,与各医药院校携手推动中国医学教育数字化进程,打造中国首套权威医学数字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启动了中国首套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即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数字教材的编写工作。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对新形势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这对于出版业的融合发展将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到目前为止,各出版社医学类数字教材的出版模式大致分为三种:第一,出版社采用已经出版的经典传统纸质版教材为蓝本,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云端技术和触控技术等先进技术,加入图片、视频、音频、动画和文本等多种媒体素材,使其成为支持多终端阅读使用,以“内容体现、知识关联、丰富媒体、多种交互、教-学互动”为核心功能的互动式数字教材;第二,出版社在选题阶段,同步启动传统纸质版教材和数字教材的编写工作,一体规划,同步出版两种载体形式的教材;第三,出版社在没有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全新单独编写数字教材。本文主要探讨上述第一种出版模式并以中国首套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中的《医学免疫学》为例,简要分析其出版流程。
一、设计选题规划
在数字教材品种的选题规划上,人民卫生出版社首先确定以最新出版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第6版)规划教材为蓝本,纸质教材的文字与图表基本不变,在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富媒体素材。增加的各种素材,也是本着纸质版教材编写“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用现代技术手段,使教材立体化、富媒体化,使知识点碎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免疫学课程的学习中,教师难讲、学生难以理解的就是免疫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据此,在选题之初,人民卫生出版社就确定主要以丰富的彩色图片、动画和动漫等形式,生动地讲解人体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各种动态反应以及免疫相关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数字教材通过传统纸质教材所无法实现的展现形式,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形象化理解。
二、组建编写团队
因为数字教材的内容保留了原有纸质版教材的全部内容,故数字教材的编写团队是在全部保留纸质版教材编委团队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既充分尊重了原作者的著作权,也可保证添加的富媒体素材与原有纸质教材的编写要求、编写原则、编写风格、知识点设置以及修订内容等保持一致。另外,数字教材的编写团队还适当增加了少部分熟练掌握多媒体制作技术的中青年技术编委,对于素材创作的构思与实践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
因为有了纸质版教材的编写基础,编写团队的成员在书稿的整体设计、知识点分布、重点难点剖析和对于最新前沿进展修订的把握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这对于指导数字教材的编写方向有很好的作用。原则上,分章作者仍然负责自己章节的数字教材工作,只有部分因年龄较大等原因无法完成的作者,可由编委团队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较好的院校推荐编委代替。
三、召开编写会议
在编写团队确定之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参照传统教材编写模式,召开全体编委参加的数字教材编写会。数字教材的编写会除了传达会议精神、重申编写原则、分配编写任务和确定编写进度,最主要的一项工作是由出版社的数字编辑讲解数字出版的相关内容。因为对于全体作者而言,数字教材建设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包括编写流程、技术手段和平台搭建等。比如,在编写流程上,依托人民卫生出版社专门制作的网络平台,作者用自己的帐号登录该平台,即可在线浏览纸质版教材的全部电子版,并在适当地方标记插入的素材。素材上传到平台后,可供主编、编辑在线浏览,及时互动交流。
此外,素材形式与交稿要求也有详细的解释、说明和规定。如内容方面,作者可设计文字阅读、各类图片、各式表格、微视频、动画演示、特效音频、组合媒体、作者简介和索引链接等。图片展现形式方面,作者可以选择单图、画廊、交互图、图片组合动画和动态图等。表格展现形式可以选择生成柱形图、折线图、饼图和条形图等各种常见形式。文字内容可以直接增加或以模块方式增加,推荐模块有“知识拓展”“知识链接”“病例分析(案例分析)”“课堂互动”“本章小结”“同步练习”“教学课件”和“推荐阅读”等。编写会对于各种素材的格式、文件类型、大小与时长等也都有具体要求,便于后期编辑对素材的加工处理及合理使用。
四、素材的构思创作
根据编写会提出的思路和要求,分章作者开始根据各自章节内容的特点,构思素材的创作。第6版《医学免疫学》纸质教材配有较多彩色图片,这些图片不仅经过前几版广大院校实际教学的检验,而且还利用本次再版的机会,全部用最新绘图软件重新绘制或修改过。除了修订一些原图的错漏之处,最花费心思的修改就是保证各种免疫学细胞、抗原抗体、补体和病原等在颜色与形状上保持全书前后一致,风格统一协调。这一点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非常困难,需要注意的细节不胜枚举。但是,这些都通过全体编委的通力合作以及书稿制图编委的努力而得以实现。这些构思创作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免疫学知识时,建立连贯的思维,便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nlc202309031343
在数字教材素材的构思与讨论中,编委们发现这些彩图基本已经涵盖了本科教育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免疫学基本知识。而且,其中有不少降解机制原理的彩图是由多个分图组成,而且按照发生的顺序还配有分图注的文字讲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与其增加新的素材,不如先让这些经典图片“动起来”,用动画或动漫的形式,连续而完整地再现免疫学,再将文字精练后转化为旁白画外音,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外,原来因为纸质版教材篇幅和成本所限,未能放入的各种图片、拓展阅读、前沿知识、英文小结和课后练习题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免疫学课程的兴趣,这些素材都可以插入到章节内的适当位置。学生边学习,边互动,通过眼、耳、手和脑各种感官和组织的互动,建立起立体化的思维模式。
五、召开定稿会议
经过数字教材的创作实践,编委一致认为,作者对于素材的类型和创作思路比较容易设计,而且国内外也有不少很好的现成模式可以借鉴,尤其是一些院校曾经制作过类似的视频公开课、简易教学微视频课件等。但是,如何让设计元素更时尚美观,符合现代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与本书纸质版教材的元素相吻合,最大的瓶颈还在于电脑制作的技术手段方面,其中有不少需要借助相对专业的动漫制作公司完成。
经过与出版社的沟通,出版社的数字制作中心,依托出版社的公司化与专业化优势,对有医学类数字化内容制作经验的动漫公司进行招标,解决作者们最为担心的技术难题。数字编辑通过与动漫制作公司的沟通,还可以打通双方之间的交流障碍,融合各自的优势。这样就可以将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设想,通过创作的脚本转换成出版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富媒体素材。
定稿会前,鉴于前期沟通的成果,动漫公司首先依据纸质版教材已有的内容,在数字编辑的指导下,为本书的各种细胞、抗原抗体、补体和病原等创造了独立的立体化原形,保证了全书素材风格的一致。定稿会上,全体编委经过审核,进一步完善、优化了其真实性与科学性;作者同时将自己对每个动画设计的思路讲解给动漫制作人员,提出制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动漫制作人员也在会上提出制作过程中无法准确理解的专业知识难点和由此导致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和偏差,请作者给予指导。定稿会上,作者、编辑和动漫制作人员三方充分沟通、交流,使素材创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极大的保证与提高。
六、编辑加工审稿
对于主编提交给出版社的所有多媒体素材,编辑会按照素材的类型进行分类与编号,并在纸质版教材上标记出相应的添加位置与展现形式。编辑对于素材的加工通常分几个步骤进行:首先,严格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素材,从编委提供的各种各样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素材中,优选出符合像素、格式等各项要求的精品素材;其次,对于选中的素材进行常规编辑加工,使素材的内容和形式符合专业出版的一般要求,并与已经出版的纸质版教材在专业术语、剂量符号等方面保持一致;最后,通过出版社自主研发的图文处理软件,编辑把素材转换成相应代码文件进行排版,并与原有书稿内容融为一体。通过以上几步,全新的数字教材初具雏形。
原纸质版《医学免疫学》(第6版)教材,还配有相应的《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主编还从习题中精心挑选部分最具代表性的练习题,插入各章小结之后。这些题目以名词解释、填空题和单项选择题为主,主要用于加深学生课堂随堂记忆,同时也便于学生课后复习重要知识点。尤其对题目中涉及的一些名词概念等,学生还可以用热词超链接的方式,直接跳转到教材正文讲解处。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触类旁通,开阔思维方式,建立关联性学习模式。
七、审校数字教材
整本数字教材制作完成后,会安装在移动阅读终端上并同时发送给主编和校对人员,这一步基本相当于纸质书稿的清样阶段。数字教材与纸质版教材相比没有改动之处的话,则由出版社校对人员负责校对;而所有新增加的素材,则由主编通览,审阅素材的位置、形式和内容等是否正确,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初衷。
在对《医学免疫学》数字教材的审校过程中,主编确实发现了不少预料之外的问题。比如,人民卫生出版社数字教材选用的流式排版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适应不同移动终端屏幕的大小,且页面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任意缩放,文字会根据页面大小进行自动转行和适配。但是,这也导致了系统根据既定适配程序进行转行而造成的错误,尤其是系统对西文、符号和公式等处理时,错误较为突出。再比如,内容方面,作者发现一些视频或动画内已经嵌入的专业术语与原有教材用词不完全一致,部分视频在播放的时候,图像或音频可能出现技术故障,某些图片以画廊形式展现时,其摆放的顺序、配置的文字说明等存在编校问题等。针对以上问题,数字编辑会与阅读软件研发人员密切沟通,传达遇到的问题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在修改后及时检查该类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通过双方的审校、编辑的进一步完善,数字教材的制作流程基本完成。该版本上传到人民卫生出版社服务器后,即可供使用者随时下载阅读。数字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内容审校完成后,不再需要传统出版的印装环节,大大缩短了出版流程,节约了印刷成本。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对于发现的错漏之处或需要更新的数据,编辑可以随时修改,并且可以及时通知使用者登录服务器后下载更新文件,获取最新版本,真正达到同步勘误,同步更新。
八、院校试用反馈
在《医学免疫学》数字教材制作完毕、正式出版发行之前,人民卫生出版社还在多个不同层次的院校中,挑选出正在开设本课程的班级,为他们提供免费试用版本,听取他们的使用反馈。同时,数字教材的编辑还亲自到校旁听,观察师生使用方式,第一时间了解使用效果,解答师生在数字教材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人民卫生出版社还积极与院校的教务处合作,对于同时开课的班级,进行使用纸质版和数字版教材的对照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通过问卷调查、学习成绩对比和师生反馈意见等综合、客观地分析结果,并指导数字教材进一步完善,以期达到服务于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诚然,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数字教材的出版流程是极其个性化的,本文仅对医学类数字教材的出版流程实践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总结,并以《医学免疫学》为例进行浅谈。不可否认,数字出版是出版行业的未来,数字教材也是教材出版的方向,但其道路依然坎坷,任务依然艰巨。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为数字化发展总结经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数字教材出版 篇3
一、教材配套数字资源建设
教材配套数字资源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必备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 以及教材服务支持专业化、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更新, 教材配套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已经成为提升教材质量及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方面, 甚至将成为教材出版社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方向。
目前, 市面上的教材配套数字资源的载体形式主要是多媒体教学光盘, 一般包含教学设计、电子课件、参考资料、实验视频、示范课视频等内容。多媒体教学光盘属于相对传统的配套资源, 能够满足教师教学的基本需求, 对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辅助, 是教材使用的有力支撑。多媒体教学光盘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变化、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政策的调整等不断更新内容、提升制作水平。
近年来, 伴随着翻转课堂和网络教育平台的兴起, “微课”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微课”是指按照教育教学要求,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特点是时间短、内容精、主题突出, 适合学生和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借助移动设备进行专题学习。“微课”作为一种碎片化的新型教学资源, 比传统的教学课例更受欢迎, “微课”既可以在教师之间进行交流, 也可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资源。
不管是多媒体光盘还是“微课”, 与纸质教材最大的不同点在于, 在制作阶段需要借助多媒体或互联网技术, 对传统出版企业而言, 往往需要委托技术公司进行后期制作, 或者与技术公司进行合作开发, 但无论是哪一种开发模式, 都由教材出版企业起主导作用。在内容方面, 则可以由教材出版企业自主策划, 采用众包或定向征集的方式组稿, 由教材编写组和编辑进行专业把关, 以保证内容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二、网站资源建设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企业官网已经成为企业的标准配置。对教材出版企业而言, 与教材配套的网站资源建设就成为教材售后服务的重要环节。同时, 网站资源建设也是教材出版企业积累数字资源、探索数字出版转型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网站资源建设往往需要专业团队进行维护, 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成本, 所以我国多数教材出版企业在网站资源建设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 只有少数几家系统化、规模化的资源网站。
在Web2.0、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浪潮冲击下, 传统的“打开网站、寻找资源、下载资源”的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在线浏览、在线编辑、定制化的个人主页、资源的主推送、通过社交网络等获取和使用资源的方式正在逐步发展, 也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式。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 教材出版社也需要实现从内容提供商向内容运营商和内容服务商转变, 教材资源网站也需要尝试探索新的发展方式, 不断创新平台功用。同时, 为了保持在行业中网站建设的竞争优势, 更好地服务于教材的出版和发行, 宣传企业及产品形象, 为广大用户提供教材配套资源和服务平台, 教材出版企业还需要了解网站建设的最新技术和动态, 掌握用户最新需求, 对网站进行定期的升级改版。
技术的飞速发展, 也导致教材出版企业在网站资源建设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走在前端的教材出版企业正在探索PC版网站、移动版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PC版网站主要侧重为用户提供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 移动版网站主要实现资源向移动端迁移的功能, 满足用户多终端的访问需求。微信公众号与PC版网站及移动版网站则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 形成立体化的平台及资源服务, 实现平台之间的相互引流, 从整体上形成合力, 从而提升教材服务质量, 扩大教材品牌影响力。
对于网站资源建设的模式, 建议教材出版企业充分发挥教材编辑的主观能动性, 采用教材编辑建设和维护网站资源, 少量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的模式, 这样既确保了网站资源内容的专业性, 又节约了人力成本, 还能够促使教材编辑尽快向数字出版转型。
三、数字教材建设
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 学习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升, 数字教材将逐渐进入课堂, 将来甚至有可能取代纸质教材的市场地位。同时, 数字教材的建设也将进一步完善教材服务, 提升教材的专业支持水平。
目前市面上的数字教材形式多种多样, 使用终端主要分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两种。早期的数字教材充分依托平板电脑, 学生上课时人手一台平板电脑, 教师手持的平板电脑与教室的大屏幕同步。这种数字教材的优点在于可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力小范围控制学习进度;缺点在于硬件设施的成本投入很大, 且容易对学生的视力造成不良影响。这种数字教材的缺点直接导致其无法大面积推广, 于是就逐渐发展成为由教师手持平板电脑, 与教室的大屏幕同步, 学生仍然使用纸质教材, 通过观看大屏幕与教师互动学习。还有一种数字教材是以智能手机作为终端的。学生通过智能手机“扫描”纸质教材的某个片段或某张图片, 即可链接到智能教育平台上该部分内容的相关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是文本、视频、动画或虚拟现实场景, 并可以实现互动。这种数字教材更适合于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无论哪一种数字教材, 与教育平台往往是分不开的, 需要利用教育平台链接资源, 并利用平台进行教学评价。
未来的数字教材除了应具备传统纸质教材的特点, 如教育性、科学性、思想性之外, 还应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教学的发展。首先应当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目标。同时, 数字教材还应有利于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变革, 适应教学过程中的选择性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如何借助技术载体与平台优势, 使原有纸质教材的优势与特色得到充分的发挥, 并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互动性、过程性和选择性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需要教材出版企业思考并构建科学有效的数字教材建设体系, 做好顶层设计, 整体把握数字教材的发展方向和内容定位, 逐步确立数字教材的编写理念, 并形成数字教材的编写方案。
数字教材的内容资源从媒体形式上可分为视频资源、音频资源、动画资源、文本资源、图片资源等;从教学环节上可分为问题的引入、内容的讲解 (自主探究) 、总结与回顾 (问题解决) 、练习与巩固等。需要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内容上既要关注学生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 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需要有较强学科专业能力、技术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的编辑团队负责策划与实施, 并且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进行资金、技术等相关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在内容资源建设的初期, 需要集各方之力形成数字教材建设的新模式, 确定未来长久建设的工作机制, 考虑资源产品化之后的市场及应用。
四、智能教育平台建设
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掌握互联网用户的平台纷纷利用用户的行为数据, 分析用户需求, 投其所好地为用户提供资源, 并挖掘用户需求, 投放合适的广告, 或开发适合用户的产品。传统的离线获取或网站下载资源的方式既不能满足当前互联网用户获取资源的需求, 也不能为出版企业提供可靠的资源使用信息。针对教师需求, 打造具有专门功能的应用平台, 是当前互联网环境发展下的必然选择, 而且刻不容缓。对教材出版企业而言, 建设一个交互性、生成性更强的在线数字教育平台, 能够有效地整合现有的数字资源, 同时实现教学、评价、管理等功能一体化, 为教育教学形成一站式服务, 充分发挥数字产品对教材发展、营销的引导作用。
由于智能教育平台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 技术更新换代太快, 加之前期资金投入非常大且收效慢, 传统教材出版企业往往觉得力不从心, 目前仅有少数几个教材出版企业走出了实质性的探索之路。但智能教育平台是未来数字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无论是从对教材现有市场的维护还是从出版企业未来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长远发展来看, 都需要给予重视。因此, 建议教材出版企业考虑与技术公司合作进行平台的共建和资源的共建, 使已有的数字资源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解决目前教材市场维护对资源服务的强烈需求;或者与现有成熟的教育平台进行合作, 将自主研发的资源移植、嫁接到教育平台上, 实现双方的共赢。同时, 从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 教材出版企业还应该建立一个内部资源管理平台, 以实现生产线流程监控、资源分类整理、内部管理、产品输出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等功能, 这是教材出版企业未来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
总之, 教材配套数字资源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建设教材配套数字资源体系, 需要将教材出版社的品牌优势、教材的内容优势, 以及市场资源、技术平台等相结合, 突出教材配套数字资源体系在编写理念、风格特点、内容设计等方面的一致性。系统化、立体化、数字化和现代化的教材配套数字资源体系, 对教材整体品牌影响力、教材建设的服务支持方面都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聂振宁.数字出版:距离成熟还有长路要走[J].出版科学, 2009 (1) :5-9.
[2]程维红, 任胜利, 路文如, 等.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4) :467-474.
数字教材出版 篇4
[关键词]数字化;网络;体育教材;出版
[作者简介]杜建强,河南化工职业学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对体育的热爱也日益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体育类图书的热销,体育教材市场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目前我国体育教材出版市场中可划分为高端和低端两个市场,其中高端市场的利润较丰富,要求也高。高端体育类教材出版主要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占领,它们占据高端体育教材出版70%的市场份额,体育教材出版的低端市场由广东科技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等众多出版社瓜分。
数字化时代扑面而来,面对数字出版方兴未艾、数字终端快速更新换代的时代,一些体育专业出版社也在积极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在变革中探索一些数字出版的元素。如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利用下属的音像电子出版部门,出版发行了一些电子音像类的体育教材,同时也建立了相关网站,开通了“网上书店”等,但总体发展不大,数字出版尚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显然,要应对数字化时代对体育教材出版的挑战,目前我国传统体育教材出版企业在人才、物力、技术、设备等诸多方面,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在这个关键的改革发展阶段,体育教材出版企业要重新审视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寻找数字化运营与传统出版合作并赢模式,做大做强出版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更快地融入数字化出版的潮流,推进我国体育教材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
1. 提升推动体育教材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认识
对体育教材数字化出版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我们采取何种观念来应对数字时代所带来的出版业变革。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张立主任认为,数字化出版虽说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大众普遍认为,它是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将所有的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磁盘、光盘等介质中,信息的接收与编辑处理则借助终端设备或计算机进行。它强调运作流程的数字化、生产模式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1]。数字化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它具有低廉的成本、海量的存储、快速的查询、方便的编辑以及更加环保等特点,优势明显。甚至有人预言,未来的出版产业将不再是纸和墨的时代。传统体育教材出版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体育教材出版思想和出版理念,消除观望、等待的心态,改变在数字出版开发上彷徨不前的局面,积极投入数字出版事业中去。
2. 引进和培养数字化出版的专业人才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陈丹教授指出,出版数字化,不光是指出版在流程、设备上的数字化,而且在出版人才上也要求数字化人才。现在很多国内出版社对数字出版了解不深,涉足不多,重要的一点是出版社的人才资源难以应对数字化出版的需要。作为现代意义的数字出版人才,要对出版流程非常熟悉,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要知晓数字化的传播方式。然而目前传统出版社缺乏既懂编辑策划,又懂出版新技术的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致使数字出版不能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难以真正实现盈利。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的瓶颈,影响了其向数字出版的跃进。体育教材专业的出版社要做好足够的智力储备,加强对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既要加强引进工作,同时也应注重对出版社现有人才的培养,应联合高校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着重培养他们应对数字化出版的“四种能力”:海量信息的发掘能力;优质内容的策划、整合能力;数字内容的经营管理能力;跨媒体出版技术的运用能力,使其知晓并具备运作数字化出版的全方位能力。
3. 打造体育教材出版企业品牌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认为,“数字出版是不可遏制的趋势,数字出版、数字阅读将会改变出版及写作等方面流程;无论是数字出版还是传统出版,都必须要有品牌意识。”品牌的树立,图书内容的质量是关键。数字化出版的最大改变是载体改变,载体改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内容的传播更便捷、携带更容易、阅读更方便、服务更优质。因此,出版企业不能过于扩大对载体的决定力量,而应看到出版物的竞争在根本上仍是内容质量的竞争。而且数字化时代的出版企业,内容的竞争更加重要,谈论和引进数字技术的前提是保持和提高内容的质量。这些都要求体育教材出版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然而,目前许多体育教材出版企业品牌观念并不强烈,精品意识欠缺。面对潜力巨大的数字出版市场,体育教材出版企业应对自身的地位、功能、运营模式进行再认识,坚守品牌意识,树立精品观念,通过提高出版内容的附加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全面、个性化信息服务,不断推动体育教材出版向纵深发展。只有大量高质量的教材不断出现,出版企业才能延伸品牌功能和效益,培育出受市场欢迎的数字化品牌产品。
4. 开启数字化出版和营销新渠道
体育教材出版企业应坚持以数字化为基础,从体育学科的专业和内容出发,建立不同类别的大型体育教材专业数据库,以满足各类细分读者的需求。比如,在各体育教材专业出版社的官方网站上,建立统一完善的信息平台,建立自身资源数据库,在出版纸质出版物的同时,实现数字出版物的同步或异步出版和发行,将已有的纸质图书文字、图像、视频等分类入库,打造电子图书等延伸产品乃至电子书库、在线图书馆等延伸平台。通过这些配套的数字产品延伸传统出版的服务,提升纸质图书的竞争力。同时,积极和技术供应商合作,提供图书在线翻阅、数字样书库、数字样书推送、按需印刷预约、文档在线提交以及多媒体电子书及数据库加工制作等服务项目,以实现用户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阅读需求,逐步实现内容采集、编辑、存贮、分类、发布、衍生和版权管理以及销售、交易的数字。加强数字化时代体育教材的营销宣传工作,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利用空间、微博、博客、论坛等渠道把体育教材出版信息送达读者手中。
5. 探索体育教材出版企业集约化发展道路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我国出版业在做大做强上的步伐加快,一些出版企业在集团化、企业化和市场化改革上的力度加大,出版业改革潮流由经营模式的小规模、单一化向集团化、多元化转变。作为我国出版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材企业也不例外,集团化、多元化将有助于体育教材出版企业增强实力,以强势竞争主体身份参与数字出版运营,迎接数字化的挑战。目前我国体育教材出版企业的规模较小,发行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单个体育教材出版企业难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在应对数字化出版时,体育教材出版企业应探索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体育教材出版企业应积极探索跨行业、跨地区整合资源的集约化发展道路,以整合并充分发挥体育教材出版的资源优势,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出版和经营方式,提升出版主业实力和竞争力,从整体上促进体育教材出版企业做大做强。各企业应广泛合作和建立内容联盟,无论是集团化整合发展,还是通过建立数字出版基地联合发展,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从而为读者提供规模化、专业化的体育教材出版信息和个性化增值服务,加快我国教材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的发展速度。
数字化出版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传统的体育教材出版企业带来冲击,也迎来发展机遇。我国的体育教材出版企业应认识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科学制订规划,采取详细应对举措,加快数字出版业务,逐步将主要用于辅助纸质图书出版销售的方式向传统出版、数字出版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开展必要的独立数字产品开发和相对独立的数字产品运营模式实践,为我国体育教材出版事业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1]毕海滨.数字出版面临的问题与新的数字出版模式[J].网络电子出版,2007(1).
[2]范业庶.专业出版社应对数字出版浪潮的几点思考[J].编辑之友,2008(4).
[3]代杨.新技术环境下出版企业的数字转型[J].出版科学,2008(5).
浅谈推进医学教材数字化出版 篇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文化、教育出版事业市场化也在不断推进。人民军医出版社是全国医学出版主要成员单位之一, 面对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 出版社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继续深化机制和体制改革, 不断提高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并不断拓展自己生存和发展空间,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医学教材出版是军医出版社的重要业务, 推进医学教材数字化出版, 则是进一步提高出版社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1.1 大幅度降低医学教材制作成本
由于出版数字化, 医学教材出版产品以数字形式存在, 它主要依托强大的电子应用技术, 将教材图文数字化信息进行压缩、加密以及多种媒体形式的嵌入、编排、整合, 从而省却了纸质出版的捡字、排版印刷、装订等人力操作工序,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同时, 与这些工序相关的纸张、油墨、印刷设备、装订设备成本也不存在。采用数字出版到底可使一本书的制作成本降低多少, 中国尚无很明确的数据, 但据美国一早期网络出版商Futurebook声称, 数字出版可使制作成本在保持给作者的版税不变的情况下降低75%, 这说明成本的降低幅度是非常显著的。
1.2 大大减少发行成本
数字化医学教材可以通过互联网以数字信息形式进行传输, 出版社只需培育好最终用户, 建立好自己的站点, 就可以通过直接阅读或下载等形式完成流通过程, 直接到达用户或读者。而传统纸质教材, 教材成书到达用户或读者必须经过人力装卸、运输、管理等中间环节, 中间环节越多成本费用就越高。数字化医学教材虽然在建立、维护用户、开拓市场方面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但仍然可以大大减少运转途中人力装卸、运输、管理费用, 从而大大降低发行成本。
1.3 基本消除库存及损耗成本
传统纸质教材出版模式下, 为了满足教材市场 (院校用户) 需要, 出版社必然对各类教材成品保持一定数量的储备, 如果市场需求信息失真, 或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 还将造成大量积压。而数字出版物的计量单位则为下载次数 (份) , 在量上的增加是随着读者消费行为的实施而同步实施的。产品存在于数据库中, 不需要什么物质存放空间, 自然就消除了传统出版必须存在的库房、仓储管理及储备成品等仓储成本。
2. 推进医学教材数字化出版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2.1 促进教材出版效率大大提高
医学教材出版是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子系统, 是社会教材出版行业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医学教材出版数字化, 不仅压缩了纸质出版的人工排版、印刷等环节, 还大大缩短了出版的其他流程, 节约了时间。同时对教材的局部修改和完善也更加方便、快捷、及时, 从而将大大提高教材修订、补充、完善、出版效率。推进医学教材出版数字化, 有助于整个出版行业数字化, 使整个国家的出版事业发生质的飞跃。
2.2 有助于医学教学不断改进和提高
医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更多具有扎实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具有治病救人基本技能和良好医德医风的医务工作者, 保障人类身体健康, 延长人的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生存空间、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习惯都在发生巨大变化, 这就决定了医学教学必然是一个内容庞杂、理论与实践并重、宏观与微观并存, 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具体的案例, 丰富多彩、显像万千、变化无穷的庞大系统。现代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医学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 校园局域网络建设已经完成, 在校园内进行网上信息交流已无障碍, 电化教学已成为不少医科高校新的教学方式和有效手段。在学生中, 除极少数贫困家庭外,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数字终端产品基本普及, 为数字出版教材的使用提供了硬件上的保障。
事实证明, 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学生更愿意接受电子化的新鲜事物。很多高校学生早就接触到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这类数字终端产品, 操作起来游刃有余, 部分教师已经开始开展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方法, 例如根据基本教材自制一些简单的幻灯片进行教学。推进数字化教材出版, 将为医学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平台, 从而促进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数字化出版进程中根本有效的途径
推进医学教材数字化出版是使几千年的纸质出版发生质的飞跃的重要举措, 如何才能有效推进医学教材数字化出版进程, 实现这种历史性飞跃?对此, 处于不同的角度和岗位自然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同其他改革一样, 由于单位资金、人力、投入, 技术、设备、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现状不同, 推进医学教材数字化的具体措施和步骤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但笔者认为, 无论出版社的层级如何不同、所处环境条件存在多少差异, 加强医学教材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医学教材编辑队伍人员的素质, 是推进医学教材数字化出版共同、根本、有效的途径和措施。素质决定兴衰, 质量关系存亡,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这已经是不争的社会共识, 一流的医学教材是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一流医学人才, 传承、发展和壮大祖国医学事业的基础, 而没有一流的医学教材编辑人才, 就不会生产一流的医学教材,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一流的医学教材编辑人才是实现壮大、发展我国医学人才队伍, 实现出版强国、医学强国道路上的筑路人。
众所周知, 加强出版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培养和引进内外两个方面。从外面引进 (包括公开招聘) 成熟的高素质医学教学编辑人才, 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改变出版社人才结构必须采取的措施, 但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从内部加强现有编辑出版人员的培训, 使之尽快成为适应出版社发展需要的人才, 是更加长远的、经济实惠的措施, 为此本文仅就如何培养提高编辑出版人员素质和能力谈几点认识
3.1 不断更新医学专业知识, 夯实教材编辑专业基础
虽然绝大多数医学编辑人员都具有医学专业的学历, 有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医学实践经历, 但仍然必须不断加强医学专业知识学习。一是因为过去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 理性的东西滞后于现实和实际, 仅靠过去的知识不能适应编辑出版教材现实需要。二是因为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生活的方式在变化, 危害人体健康的各种疾病也在变化, 新的病原病种也在不断产生, 仅靠过去的知识不能适应新时期编辑出版教材需要。三是因为医学科学技术及成果和其他学科一样迅猛发展, 新技术、新成果日新月异, 仅靠过去的知识不能适应不断提高编辑出版教材水平的需要。我们必须努力学习、了解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 并将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运用到医学教材编辑实践中。我们学习掌握的医学知识越多、越深, 才能策划、编辑、出版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教材。医学教材编辑人员学习提高医学专业理论和知识, 应坚持业余自学为主, 出版社有组织、有计划、集中培训为辅, 并制定实施鼓励、鞭策编辑出版人员业余自学的办法。
3.2 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运用好现代化编辑工具
当代社会计算机已经普及运用, 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 各种文字、语音、视频信息的输入、查询、传送等等, 都离不开计算机 (平板) 、智能手机这些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与传统的纸质出版不同, 医学教材数字化要求出版编辑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操作技能, 这是医学教材数字化出版编辑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新的基本功。作为主要与书面语言文字相伴的医学教材编辑人员, 有了娴熟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操作技能, 就能够使自己孕育、策划、编辑出的医学教材图文并茂, 动静相宜, 生动形象, 实现医学教材科学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提高医学教材的档次和水平。同时, 还可以及时有效帮助学校运用数字化教材, 巩固、拓宽数字化教材市场。
人民军医出版社网络平台已经建立运行了十多年, 电子出版社也已成立运行多年。网上选题、发稿、材料集中管理和重要信息共享早已实现, 这都为推进医学教材数字化出版搭建了坚实良好的平台, 积累了丰富经验, 也为出版编辑人员学习、训练提高计算机及网络运用操作技能提供了优越条件和有力支撑。
3.3 深入教学医务实际, 提高综合协调能力
医学教材主要运用于教学, 引导未来医务工作者入门, 为他们今后的医务教学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医学教材编辑人员必须首先学习、了解并熟悉医学教材, 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医学教材是长期无数医务和教学实践的总结提炼, 来源于医务教学实践, 并只有通过医务和教学实践才能对其进行修正、补充、完善、提高。随着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 4G、5G时代的到来, 医疗医药信息量涌现, 内容良莠不齐。编辑人员必须深入调查, 严格甄别这些信息的真伪, 分清良莠, 才能吸收、采纳、编入医学教材。所以, 一个优秀的医学教材编辑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与医务教学人员广交朋友, 从无数无序的各种医疗、药物、教学信息中分析、发现、提取有价值信息;同时, 协调好编辑、作者、单位等各方面力量, 萌发、孕育、编辑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数字化医学教材。总之, 没有深入调查分析的综合素质和协调能力, 将难以担当起策划、编辑、出版优秀数字化医学教材的重任。
3.4 实施严格考核办法, 养成高严精实作风
如前所述, 医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有其特殊性, 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保障人的身体健康、延长人的生命。人命关天, 切不可掉以轻心。医学教材作为医学教学、培养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基本依据, 必须确保它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要确保医学教材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医学教材编辑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 严谨的科学态度, 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 而这种高、严、精、实的态度、精神和作风, 就是医学教材编辑出版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只要坚持贯彻实施编辑出版人员的各项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办法, 并严格考核, 赏罚分明, 就能有效提高医学教材编辑出版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促进医学教材出版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摘要:所谓医学教材数字化, 是针对传统的纸质医学教材而言, 将医学教材制作成电子书模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普及应用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 使医学教材出版从教材作者的发现, 资料的采集、整理、甄选, 到教材的策编、文编、审核、校编, 乃至营销、发行等的全部流程都将面临着严峻转型升级, 如何深刻认识并积极应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新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推进医学教材数字化出版进程, 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出版人深思。为此, 本人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医学,出版,数字化
参考文献
[1]吴荒, 孙莹, 薛霁, 等.数字教材为医学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4, 3 (28) :251-253
数字教材出版 篇6
一、数字教材概述与优势分析
数字教材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富媒体为表现形式, 基于互联网和现代科技建立起来的立体化、开放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它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和扩展, 包括“移动终端、教学内容和服务平台”三大组要组成部分, 既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又允许教师对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利用, 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 数字教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 降低出版成本和风险
与传统出版相比, 数字教材的出版可以省去印刷、运输、存储等中间环节, 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使得传统教材出版转向绿色与环保出版方向, 同时也降低了出版风险。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传统纸质教材一般使用四五年以后才会进行修订, 内容难以做到及时更新, 资料和数据陈旧过时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在这一点上数字教材则具有更强的即时性和灵活性, 修订成本也大大降低。
(二) 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
数字化出版可以有效实现数字教材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使教学内容以图、文、声、影等富媒体形式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呈现出来, 内容更加丰富立体、更具吸引力。数字教材通过网络服务平台建立开放的内容资源库, 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强大教学资源和服务。互联网具有海量性、开源性和受众参与性等特征, 而数字教材通过网络服务平台突破传统教材封闭的模式, 可以实现人机之间、人人之间的交流互动, 打通了资源交流共享的渠道, 使优质资源大量增加。受众既是教材的使用者, 同时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和资源的提供者, 可以有效增强教材的活力和黏性。数字教材无须印刷, 复制简单快捷, 因此也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快速共享, 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 强大的交互性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数字教材的交互性是其优于纸质教材的又一特征。传统的纸质教材只能是静态的阅读, 难以实现图书与学习者之间的动态交互,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数字教材通过富媒体、互联网可以实现教学活动中知识的立体分层、活动的动态交互、过程的学习记录、资源的交流共享以及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数字教材还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不同学习者的测评和反馈进行连续跟踪、管理和分析, 从而为不同的个体有针对性地推送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提高学习效率, 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二、我国教材出版数字化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 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速度相当快, 并且其产业在互联网广告以及网络游戏和手机出版领域占据了排行榜的前三位。这就足以说明, 数字化出版在当今时代已经初具雏形, 在未来的日子里, 也将获得更为长远的进步与发展。
教材出版是典型的传统出版行业内容。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对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关注度相对更高, 而教材出版本身的数字化转型也成为行业内关注的重点。以当前出版行业数字化趋势和现状来看, 我国数字出版格局中, 数字化和娱乐化的内容所占据的比例还是相对较大的, 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教材以及专业方面, 却没有实现数字化出版。传统的出版行业并没有在数字化出版浪潮中得到深化与发展。
从当前发展现状来看, 我国数字教材的出版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其一, 教材出版行业正处于一种观望和摸索的状态。数字化转型是世界出版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教材的数字化经历了从光盘、点读笔到电子书包, 以及集内容、工具、平台、终端于一体化的应用系统等形式的变化,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成熟的、可资借鉴的数字化教材出版模式。出版社掌握着教材、教辅等丰富内容资源, 但是如何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目前我国不少出版社在进行MPR图书出版的尝试, 这种出版物在教材出版方面多用于少儿类、语言类、培训类, 在内容的丰富性和交互性方面也还存在不足, 很难用于课堂教学, 与我们所期待的数字教材还有一段距离。
其二, 教材内容本身并没有与技术平台平衡和有效结合, 这就使得传统教育出版行业依旧无法掌握主动权。首先, 教材研发过程中难以实现内容与技术之间的平衡。我国国内许多教材的数字化出版, 只是将传统的纸质出版转变为数字格式, 并没有实现教材内容与现代媒体的有机融合。其次, 技术支持仍然有很大的空间。目前, 一些出版商研发了用于辅助学习的移动App可以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下载使用, 但是手机终端并不能满足长时间进行数字学习的要求, 更加经济、实用、方便等使用终端有待研发。
其三, 教材数字化出版难以吸引受众。首先, 从教材类型选择方面来看, 虽然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受众的每个感官, 可是也难免会分散受众的注意力、浪费受众相对较多的时间。其次, 从学习效果的角度分析, 当前数字化阅读虽然与大众消费文化的现状有相似和吻合之处, 可是这并不利于受众的深入思考。作为教材而言, 其本身的教育目的难以有效地体现出来,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 其对受众的吸引程度也相对有限。
另外, 教材出版的版权保护问题也始终无法真正落实, 这就会导致著作权难以得到保护成为阻碍教材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数字教材出版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一) 坚持原始内容并且实现与服务和技术的结合
针对当前我国数字教材出版的发展现状, 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一片大好, 既是大势所趋, 又可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之下实现与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出版行业和数字平台的全面融合, 最终实现完美转型。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数字教材出版应该注重内容、服务和技术三者的有效结合。这三者之中, 内容一定是最为主要的。所以, 在未来, 首先教材数字化发展必须要了解受众的学习背景与阅读需求, 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教育与发展动向。在教材的选题方面一定要进行准确且科学的定位, 从而为受众提供真正需要的教材。其次还应该意识到出版行业整体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出版行业只是机械性地进行教材书籍出版, 而忽视服务意识的树立。所以现代出版行业必须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 并通过优质的服务增强数字化教材本身的产品附加值。最后, 需要技术的融入, 因为现代数字教材出版必然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入, 所以必须要增强技术投入, 提升数字教材的深度阅读效能, 真正确保数字化教材可以在现代科学技术平台之上运转。
(二) 对受众市场进行细化的同时引导受众深度阅读
对受众市场进行细化与分析, 实际上是对受众进行正确引导以及帮助受众进行深度学习和阅读的重要方式。尤其是现代, 伴随着大数据以及云技术的推广与使用, 更多的受众开始利用现代数字化出版物进行学习与阅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分析, 实现数字教材的个性化出版, 不仅可以完善数字化出版物的自身产品, 更对我国数字化教材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教材数字化发展更应该注重对受众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阅读指导, 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受众自身的阅读素养, 从而将传统碎片化的阅读转变为有序的阅读。此外, 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相应的在线互动与分享, 让受众在网络平台之上开展自主学习或者进行信息的检索。数字化教材的发展趋势不仅仅依靠于网络技术, 更是依赖全新的技术终端, 因此数字教材出版在未来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帮助受众进行深度学习。
(三) 增加产品价值且提升经济效益
作为出版行业, 为了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水平, 首先就应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确保教材出版行业可以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从教材的产品类型来看, 进行相应合理的定价并且为受众提供更为完善与优化的阅读体验, 这样往往是吸引更多受众的主要方法。而移动终端的出现更是将网络教学推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从而将教材的数字化市场逐渐打开, 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便捷。实现教材出版行业与网络信息技术、数字终端的融合, 实际上是实现数字教材网络化的重要方法。
(四) 加强对版权的保护
数字教材出版与传统出版行业相比, 在版权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与阻碍。可以这样分析, 同一本教材, 有纸质版权与数字版权两种。出版商大多数会利用纸质版本进行出版与发行, 而利用网络进行数字化出版, 则很容易出现网络中知识产权被侵犯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现状, 出版行业自身应该转变传统的思路与方法, 尽可能探索出符合数字教材的版权授权模式, 从而为数字教材出版提供契机与保障。此外, 还应该注重对原有著作权的保护, 这样才能使著作权人的身份得到保障与确定, 从而在保护著作权人利益的前提之下, 对其著作权进行合理的使用。通过科学、合理的形式对其进行付酬, 建立起完整规范的版权保护体系。
四、结语
数字教材出版已经成为未来我国出版行业转型的重要发展趋势, 不得不说传统出版行业在教材出版方面确实需要加大创新力度。而数字化出版行业的发展也需要将教材纳入其中, 这样才能为我国教材的使用者以及更多受众提供便捷, 从而为其学习以及知识的获取提供帮助, 进而提升我国教材出版行业以及传统出版行业的数字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郝振省.互联网思维与数字出版[J].出版发行研究, 2015 (2) :1.
[2]祝天斌, 李少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立体化教材出版的应用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 2015 (2) :39-42.
[3]宗俊峰.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例[J].现代出版, 2011 (1) :20-24.
[4]牛瑞雪.我国数字教科书的研究现状、不足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8) :19-25.
数字教材出版 篇7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 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 (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 等等。中国出版研究所张立认为:“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 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 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数字出版在这里强调的不只是介质, 还包括出版流程。
二.教材的数字出版趋势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提出了“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强调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以适用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教学模式上“应以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受到很多教学科研工作者的重视, 从教材编写、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辅助设备以及大学英语网络化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大学英语教材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支撑, 其数字出版趋势十分明显。
三.教材的数字出版模式
凭借信息技术手段, 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开发英语网络教学平台, 利用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进行教学, 是大学英语教材数字出版的重要模式。不仅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打开制作好的网络课程, 利用编辑好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进行授课。同时, 学生可以利用老师发布的网络课程进行学习, 可以通过网络完成作业、训练, 参加考试, 通过答疑中心和交流中心, 使得师生的交互更加丰富和有效。网络教学拓延了教学时空的维度, 对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网络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 为教学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 各高校先后对原有的教学设备进行了升级和完善, 教室配备了实物展台、液晶投影仪、电脑及其它多媒体设备, 校园网也进入了课堂, 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 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教学模式, 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有效学习方式是大学英语教材的数字出版模式之一。
现有网络化教学平台系统创造了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将视听说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为学生展现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可以在听说训练中同计算机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语音素材可以单句反复跟读。同时教辅资源以及音视频点播系统多角度地提供了大量生动的语言素材, 包括影视片段、歌曲、漫画等, 全方位展现了较真实的语言和文化环境。在学习中学生还可以依据电脑的评判纠正自己的语音语调问题。网络聊天已经越来越普遍, 教学平台提供了英语聊天室, 学生可以组建自己的聊天群, 就某个特定话题展开讨论, 共同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听说能力, 还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教学平台系统提供了在线快速阅读训练, 真正实现了机辅阅读。学生可以选择阅读方式, 如文章以意群为单位逐步呈现和消失;学生还可以自主选择阅读速度, 解决了在平时的训练和测试中学生和教师不能很好地评价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访问英特网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和书籍进行阅读, 学生还可以下载电子书到自己的MP4中进行阅读。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通过这些途径增加阅读量,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真实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化教学模式培养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构建知识库, 扩大知识面, 有效地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作为英语综合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显得越来越重要。学生通过登陆教学系统可以在线训练写作, 系统会自动评判拼写、语法等错误, 还可以给出评语;学生还可以通过EMAIL或BBS等途径将作文上传给任课教师, 请任课教师评阅, 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在BBS对自己的作文提出修改意见和评分。学生还可以交一个英语国家的笔友, 通过E-MAIL进行交流, 锻炼英语写作能力。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材的数字出版使英语教学摆脱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但目前我省大学英语教材的数字出版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已有近百所学校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 但真正用起来的并不多, 出现了“路等车、车等货”的现象。这就是多媒体网络教学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即平台构建的问题。急需开发一系列教学软件产品, 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满足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课外自主学习、电子作业、无纸化考试以和多种资源建设要求, 实现全方位大学英语教材的数字出版。
参考文献
[1]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2]吴笑希.《大学英语教材选择与使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3]李剑眉.利用情感处理策略优化使用大学英语教材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力学类教材出版的数字化转型问题 篇8
数字化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编辑和数字化制作, 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 供多人同时在线, 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传播行为, 其出版和发行方式主要以网上支付为主, 在教育出版领域, 数字出版的优势已不断显现。
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李家强认为, 高校数字化教材出版改进了教学方法, 高校师生普遍了解在线辅助系统和多媒体教材, 并对它们普遍认可。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志鹏认为, 数字化教材出版的特殊性导致其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得更为便利、自然。数字化教材不仅能拓展纸质教材的空间, 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选择、更多方位的学习方式, 而且大量数字化信息的输入改变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走向个性化、自主化。同时, 平台开放、检索便捷、收费低廉、可反复使用的数字化教材不断满足了教材使用者的需求。
而对力学类教材出版进行数字化转型, 一方面是高校力学学科教学改革的需要, 特别是力学类教材数字出版的教学资源利用与网络化互动教学平台的建立, 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 既保障了力学类相应课程专业知识的需要, 还能培养学生创新、协作、实践能力, 符合信息化社会的人才需求和教学改革的目标实现。另一方面, 由于目前网络阅读已成为大学生主要的阅读模式, 数字化教材较传统的纸质化出版更具优势。内容丰富的数字化教材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 满足了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也融入到了学生的学习阅读方式, 方便了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沟通交流。
2 力学类教材出版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2.1 力学类教材数字化出版形式单一, 多是作为学科教学的辅助手段
目前国内大部分出版社出版的力学类数字教材属于光盘版数字教材, 这种形式通常是光盘和纸质的教材一起捆绑销售, 内容也多为纸质教材的翻版, 并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另外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课堂讲授、实验室试验为主, 配以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性手段, 这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并不能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由此, 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力学类数字教材在整个力学教学体系中的发展之路。
2.2 力学类教材数字化出版物缺乏有效的版权保护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出版物的版权问题, 这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力学类数字化教材上。传统的纸质教材有配套的法律政策进行保障, 而对于数字出版物, 缺乏有效的版权保护机制,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打击了包括力学类教材数字化出版的积极性。作为数字化出版物, 它们涉及到诸如作者、网络运行商、出版社等多方面的利益, 且极易被复制、盗版, 并且由于当前我国缺乏有效的版权监督, 相关的利益如果得不到保障, 数字化出版物就会失去发展的推动力。
2.3 在力学类教材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出版社想获取成功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随着数字产品模式的到来, 出版社必须建立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的组织结构, 创造新的权力层级体系, 以利于推动技术创新, 将资源投放到真正的软件开发上。同时数字时代为教材出版社提供了提高效率、大幅度提高利润率的机会, 但如果出版社依然维持现有以纸质书出版为主的工作流程和商业流程不变, 这些好处都是得不到的。从公众角度看, 教材太贵了, 它并没有向学生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务, 为了在数字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教材出版社需要重新检视他们的产品价值, 重新检视从他们的合作伙伴那里获得的服务。
3 力学类教材出版向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对策
2010年, 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到“十二五”末将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 传统出版单位到2020年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推进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 也是国际出版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那么力学类教材在适应时代发展, 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3.1 传统纸质力学类教材书需要与数字出版融合
力学类教材由传统向数字化出版转型, 并不是放弃纸质教材, 或者单纯地以数字教材取代纸质教材, 而是相互依存, 不断地互补融合。纸质教材便于读者进行深度阅读, 也利于读者思考, 并且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一般不会出现机器故障;而数字教材包含课程资源丰富的数据库、方便的网络学习平台等不仅能实现在线学习、查询, 还能进行各类信息传递与资源交流, 推动大众学习应用。一代代人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变化, 所以出版要转型、要提升, 在先进技术基础上将传统纸质教材与数字出版不断融合, 根据不同的受众做不同的供应服务。
3.2 充分发挥出版优势, 完善力学类数字出版物版权保障机制
出版社在数字出版的大潮面前, 应该具有充足的自信。一方面主动转变身份, 从教材内容提供商向服务商转变, 将拥有版权的力学类教材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 建立教材资源数据库, 同时在作者、内容服务商、平台运营商和终端厂商之间, 让权利人获得合理的收益, 保证数字版权价值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完善相应的版权保护法律法规, 加强宣传, 提高公民的版权意识, 以此形成长效的监督机制。
3.3 尊重教育规律, 建立支撑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
力学类教科书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 必须依照我国相关教育政策的要求, 充分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 实事求是地编排教材内容, 在教学上不断起到积极作用。当然, 力学类数字化教材并不只是单纯的一本教科书, 而应是一整套数字化教学资源数据系统, 通过建立便捷和丰富的教材资源数据库以及配套的公共服务平台, 不仅有利于很好地使用教材,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更有利于不断推广和完善教材本身, 实现可持续地发展。
3.4 出版业要不断创新, 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盈利模式
要实现力学类数字教材的不断发展必须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商业盈利模式。一方面从学科和内容出发, 将内容结构化, 建成若干大型力学资源数据库, 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的个性化需求, 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另外通过在线传输, 可以减少纸张、印刷等费用, 大大地降低了成本, 创造出远远高于纸质期刊的利润空间。在市场推广方面, 开展在线会员制业务, 特别是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中吸收会员, 并根据这些会员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最新的专业信息和研究成果, 以此收取相应的费用。
数字时代, 出版业的未来并不是铺满鲜花的坦途。作为数字出版状态下的新型力学类教材, 还需要继续坚持以读者为中心、把出版内容放在首位的理念意识, 需要一群适应数字教材出版的新编辑队伍, 需要教育、出版和信息技术等多领域多部门密切合作, 不断创新, 积极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 共同描绘出版业的美好蓝图。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加速了高校力学学科教育现代化进程, 随着计算机教学、数字化课堂、数字实验室、网络式平台在高校中越来越普及, 对力学类教材也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在充分发挥出版优势、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 纸质力学教材与数字化力学教材需要有机融合, 在新技术的引领下, 不断提供力学学科课堂数字资源, 提高数字化教材质量, 实现教材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材出版,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张云峰.也谈教材出版的数字化转型问题[J].科技与出版, 2012 (11) ;49-50.[1]张云峰.也谈教材出版的数字化转型问题[J].科技与出版, 2012 (11) ;49-50.
数字出版不是数字化出版 篇9
让我们回到事情的起点吧。数字出版首先是出版。想想出版的链条,想想我们出版业为了一个选题、一个策划而激情荡漾的瞬间。数字出版也需要一样的过程。唯一的不同是顶上了数字的名号,就让大家混淆了,觉得必须要掌握了技术才能入场。而实际上,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数字二字意味的是展示平台和市场,技术可以忽略不计,可以看做平台的一部分,不管是盛大、汉王,抑或是方正,技术都是打包送的,只要你有适合他们各自平台的数字内容。出版业要思考的是我们以什么为平台,为什么市场而出版。对于出版社而言,只要开发出有价值的内容,不用在乎谁的平台,谁的技术,可以所有平台通吃。
就像在纸质书时代,出版社出了好书,全国的书店都会销售,出版社并不需要自己去建书店一样,在数字时代,平台更多,分成卖也好,打包卖也好,按页卖也好,按天卖也好,各种平台商自有他们自己应对各自受众的方式,出版社只要捧好自己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把东西铺出去,就可以获利。当然,在选择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内容,跟纸书一样,防止盗版的发生。这个出版社可以从各个平台的DRM技术和流程的阐述中,做出判断,其本质就跟我们把书铺给书店,要测评它是否有返款能力,是一样的。
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是对于内容的创造,而不客气地讲,这个环节本来应该是出版社的看家本领,现在却成为最薄弱的环节。抱着一堆数字化图书去授权,成了各家的通行做法。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专业出版社要开始做大众图书,他会把专业书目的图书改改,直接用吗?当然不会。数字出版应该是出版社的一个新的编辑室,从选题策划到组织写作,都应该是明确地为数字平台而操作。这跟初中教辅要按照初中市场的要求来,高中的要按照高中的来,是一个道理。数字出版的平台目前有手机平台、手持阅读器平台、互联网平台,每个平台的特点都不同。按照中国移动目前的授权方法去操作,把一本20万字的长篇小说,搬到每屏140字左右的手机上去读,能有市场吗?
这些平台的成熟,将对内容的需求凸现出来,正是出版社开始数字出版之路的最好时机。不是说以前纸书的内容不能用,而是必须要进行改写、改装、再创作。哪个出版社抓住了这个先机,就能够真正地步入数字出版时代。这个过程甚至可以细节到,如果针对的是新浪受众来出版,篇幅应该是什么长度,每个篇章的扣子是什么。如果针对的是中国移动的手机受众,篇幅长度是什么,扣子怎么设计。数字环境下,受众做决定的时间不超过10秒钟,10秒钟之内不点击,这个受众就流失了。大家看盛大文学红红火火,自我安慰地说,没关系,他们做的是原创。自欺欺人!什么叫原创,难道我们的出版不是原创吗?起码文学类图书出版的核心就是原创。人家把原创都拿走了,文学出版还剩什么?
在起点中文网上,可以看到,他们花大价钱拿来的出版社授权的合作资源被放在了第五屏、第六屏的位置,不客气地讲,人家根本不在乎这部分资源。出版社如果还自我陶醉地认为盛大稀罕自己的那点内容,看看人家原创部分的购买数字吧。梦该醒了,但是梦还不到破碎的地步,迎头赶上正当时。
数字教材出版 篇10
“口译是一种即时、动态、复杂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译员作为协调双方的中间人, 必须单枪匹马, 灵活机动地把听到的口头信息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由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1]因此口译是有别于笔译的。由此, 口译教材的编写需体现口译有别于笔译的特点。本文通过对1990年至今我国口译教材出版数量及口译教材相关论文研究数量分别进行统计对比, 了解口译教材出版及研究的现状, 通过对具体口译教材的评述, 指出其编写的优缺点, 提出思考。
二、口译教材出版及其研究状况
(一) 口译教材的出版现状
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口译教材的出版情况, 笔者通过四川外国语大学金盘书目检索系统进行检索, 共检索到1990年至2013年出版的关于口译的教材37本, 再通过四川外国语大学数字图书馆超星图书进行搜索, 共搜索到1990年至2013年出版的口译教材113本。总计150本口译教材。
1.将口译教材出版数量按年度进行统计。
从口译教材每年的出版情况来看, 口译在九十年代初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因此口译教材的出版的数量很少。随着口译实务逐渐增多, 口译开始受到重视, 其教材出版量在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大幅提高, 这说明人们已经开始重视口译教材的编写与出版, 相信在未来其出版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2.口译教材根据内容不同, 可以将口译教材分为理论类、综合类、行业类、技巧类和考试类。
在搜索到的150本教材中, 各类教材数量如下:
(1) 理论类
侧重对口译理论进行概述, 详细阐明口译作为一门学科产生发展的历史沿革, 详述口译研究的途径, 即可以通过哪些方面研究口译, 同时会涉及一些口译技巧、口译教学的讲解。
(2) 综合类
包含的内容比较全面, 它不仅与一般语言教材一样, 配备有相应的课文、练习。同时, 在这些课文练习中还涵盖了口译技巧的介绍, 有的还会介绍国内外重要的翻译理论及其影响。
(3) 行业类
行业类教材是为了满足不同行业使用者的需求的, 有针对性编撰的口译教程。内容涉及:旅游、经贸、工程、谈判等行业。
(4) 技巧类
偏向对口译技巧的介绍, 对译前准备、口译笔记有较为详尽的讲解, 并配备有相应练习, 方便口译学习者自行训练。
(5) 考试类
专门针对外语口译资格证书考试的口译教材。该教材速成性、目标性强, 能帮助使用者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化语言能力, 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
(二) 口译教材的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对1990年至2013年发表的口译教材研究性文献进行搜索及统计。
1.中国知网 (CNKI) 论文数据库的搜索结果显示, 1990年到1998年, 有关口译教材研究的论文数量为零。1999年到2013年4月年, 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口译教材类研究性性质和学位论文数量大增, 共67篇, 其中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共58篇, 优秀硕士论文共9篇。
现将中国知网 (CNKI) 收录的与口译教材研究相关的论文数量按年度进行统计, 以此了解口译教材在我国的受关注程度。
根据上表的统计结果来看, 1990年到1998年这八年间, 有关口译教材研究的论文数量为零。从1999年到2004年, 我国发表关于口译教材的研究性论文每年平均只有1篇, 2005年至2008年, 我们每年发表的相关口译教材研究性论文数量略微上升, 从2009年起, 论文发表数则上升至两位数, 呈现大幅提高的趋势, 表明学界对口译教材的关注度有了明显提升。
三、具体口译教材分析
通过图表我们发现, 在所有有关口译的教材中, 出版数量最大的口译教材属综合性质。下面我们将选取分析迄今为止出版的不同语种的综合类教材, 对它们做出具体评析。
(一) 教材的整体结构
大部分口译教材直接将全书内容分成十几个独立的单元, 每个单元涉及一个语言场景、内容, 大致包括旅游、会议、政治、外交、经济、文化、高科技、法律、环境保护等话题。每个语言场景提供一篇口译练习、译文及关键词汇, 供教师授课和学生课堂学习使用, 在部分教材后还会配备与该主题相关的口译课后训练。
(二) 教材的内容
1.口译教材的内容来源
从现有的口译教材来看, 口译教材内容主要来源于大型会议、国内外报刊文章、国内外网站文章节选等中外文资料。
《英语中级口译教程》 (宁洪,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 该书的很多口译练习取自新闻报刊文章, 如:文化权利是平等的 (《南方周末》) ;《汉法口译教程》 (邵炜,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 这本口译教材的内容多取自于国内外网站, 如:发表在www.lejdd.fr网站上的对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的采访。
选择真实口译材料的好处在于能发挥口译的现场性和即时性。但是, 不少口译材料均取材于大型报刊及对外材料, 这些文章的用词造句都十分考究, 口译的口语性非常强, 因此这些文章不利于突出口译的口语性。
2.口译技能
口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是口译教学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因为它充分体现了口译的即时性, 即译员需要在短时间内, 在口译技巧的帮助下, 最大限度地完成信息的传递。因此, 口译技能培训应该是口译培训的核心问题。口译技能包括译前准备、口译笔记、数字的翻译、记忆训练, 以及谚语成语的翻译等方面。下面, 笔者将就口译技巧涉及的口译笔记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口译笔记是辅助记忆的最有效的方法, 是译者在短时间内将听到的源语言用最精简的符号或者文字记下的、唤起记忆的方式。在笔者搜集到的口译教材中, 就口译笔记记录的技巧上, 各个教材都花了较大篇章进行详述。以《法语口译教程》 (刘和平,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为例, 在口译笔记方面, 作者强调了缩写词在笔记记录中的重要性, 如:m表示千、M表示百万、Mds表示十亿、pd表示主席、总统、ms表示但是、eco表示经济、环保, 等等。并且强调了无论使用什么样的自创缩写词, 都必须遵守“简明”和“易辨认”的原则。[2]充分利用符号、缩写等方式就是讲解在口译中如何做笔记的常见方式。但是, 在各类教材中, 教材编者就如何在具体的口译实践活动中理解原文、如何记忆原文信息等其他相关技巧的讲评并不多见。因此, 在口译技能的编写中, 编者应将重点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口译实例, 以具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口译技能的运用方法, 使学生能切身体会到口译技能的运用特点。
3.口译教材的练习
口译教材的练习是口译理论、技巧得以充分实践的保障。通过练习可以具象理论、强化技能, 学生能够真实地面临口译环境。目前的口译材料一般都遵循一个原则, 那就是以专题的形式, 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专题的内容涉猎面较广, 一般包括:经贸、外交、教育、环保、政治、旅游、家庭, 等等。下面就不同口译练习的现场性、真实性和时代性进行简要分析。
(1) 口译练习的现场性
首先, 在每个章节结束后, 都配备有与该专题相关的词汇和课后训练, 可以扩展学生的词汇量, 以便自如应对真实口译现场, 同时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学。以《新法汉口译教程》 (刘玉刚,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13) 为例, 编者在礼仪类口译单元中提供了四个礼仪场景, 并总结了礼仪类口译中的常见词汇和表达方式。同时在这本教材提供的练习中, 每个练习都提供了参考答案。
其次, 不少教材都配备影像音频资料。以《汉法口译教程》 (邵炜,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为例, 该书作为法语口译教材具有鲜明的特色。它配备了两张DVD, 方便我们观看邵炜老师在北外授课时的录像, 如同亲临现场。这一方式较之纯粹的书面文字更为生动、具象, 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 加快、加深对口译知识技巧的吸收理解。
(2) 口译教材的真实性
在口译实务中, 听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因此不少口译教材都会配备有声材料作为补充。但是, 在笔者所搜集的口译教材中, 虽然不少实践练习取材于大型会议, 但均为后期翻录。因此, 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口译现场的气氛与环境。同时口译教材在制作练习录音时,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记录, 刻意放缓了语速, 这样会导致学生在口译现场面对发言者的快速时觉得力不从心, 乱了阵脚。另外所有录音材料均以标准发音为主, 但学习外语的人都知道, 非母语国家的人说外语或多或少都受自身母语影响, 带有口音和语法错误, 有些甚至十分严重。因此, 口译教材不应该全部选用标准发音, 应在某些章节, 刻意选用一些不标准的发音, 甚至是不规范的语言结构, 以提高学生对不同语音及表达方式的适应能力。
(3) 口译教材的时代性
在现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口译实务更是天天都有、时时不同的。遗憾的是, 很少有教材能做到即时更新。
以《新法汉口译教程》 (柳玉刚,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13) 为例, 该书作为2013年新版的法语口译教材, 就显得时代性不足。口译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因此口译教材的内容要及时更新, 特别是政治、外交和科技等紧跟时代节奏的内容。如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领导人会谈、采访等, 都需要不断更新补充。口译教材应根据年限, 定期对旧版本进行适当的增删, 充分反映时代的发展与需求, 否则内容陈旧不仅无法吸引学生, 而且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新法汉口译教程》选择的口译阅读材料年代多为2005年前后, 距其出版年份已有7、8年, 故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对口译教材编写的思考
编写口译教材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邵炜就曾说:“我的忧虑是怕教材固化了口译的灵动性, 消磨了其动态的, 感知的和不可复制的创造性。”[3]口译教材的编写, 要求作者既要具备口译理论及研究能力, 又要有口译实践能力并具备口译实践经验, 还要将多年的个人经验浓缩在一本书中, 这对于编者来说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故而极具挑战性。张美芳曾经表示, 编写一本或一套理论联系实际的翻译教材, 既要求编者有翻译经验和教学经验, 又要他们对社会的需求和翻译研究的发展有较深入的了解。在张美芳看来, 这样艰巨的任务并不适宜由一个人来独立承担。根据上文的图表统计, 已得知我国口译研究、口译教材的编写起步较晚, 要求口译教材编者兼具各种能力并不实际, 因此在口译教材编写中, 应聚集多方人才, 征求多人意见, 通过口译教材编写团队的形式来编写口译教材, 以期提高口译教材的质量, 编写出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的教材。
参考文献
[1]王金波, 王燕.口译的特点和口译教材:问题与前景[J].外语界, 2006 (2) :41-47.
[2]刘和平.法语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