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教材

2024-07-16

本土教材(共5篇)

本土教材 篇1

在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修订版) 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版) 中1, 都提出了“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多元文化”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以这种理念为指导的音乐教学, 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小学音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缺失, 因为长期以来, 西方艺术音乐不仅是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主体内容, 而且在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中, 它也占据了教材容量的绝大部分比重。《新课标》的颁发, 可以说人们在观念上改变了将西方艺术音乐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主体的认识, 建立了一定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 并就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比重做了一定调整, 但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呈现, 以及与艺术音乐间的关系却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作为微观层面的民族音乐, 即本土音乐的处理, 在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具体编写中凸显出多方面的问题。虽然《新课标》为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留有15%-20%的课程容量, 但各地在具体实施时, 要么忽视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 要么对此做简单的处理。其结果不是本土音乐文化教学的缺失, 就是其教学内容的不健全。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从对本土音乐的系统研究与对教材编写具体方法和具体要求的掌握入手, 方能编写出符合教材编写基本要求, 又使教学内容较为健全的中小学本土音乐教材。

一、对本土音乐系统、深入的研究是本土音乐教材编写的内容基础

音乐的世界可谓浩如烟海, 但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的层面, 将之区分为世界音乐、中国音乐与本土音乐。如果与语言做个类比, 世界音乐像似以英语为代表的国际语, 中国音乐像似普通话, 而本土音乐则犹如方言。就目前而言, 对本土音乐的研究, 我们一方面应学习世界民族音乐, 以此来开阔我们的视野, 另一方面, 我们更应该扎实地学习中国民族音乐, 因为它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的方法基础, 更能为我们建立系统性的学科知识。实际上, 我国传统音乐的四个门类划分, 即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与宗教音乐, 以及民间音乐的五类划分, 即民间歌曲、歌舞音乐、民族器乐、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 就是本土音乐学习与研究的学科知识基础与方法基础。不过, 这仅能为本土音乐的研究提供共性的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 不同地域的本土音乐还会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 形成这种差异的基础应该是根源于音乐形成的不同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 这也能说明本土音乐就是相关地域人们社会生活与文化的一种有效反映, 也就是相关地域人们的音乐方言。所以, 这种音乐是最贴近人们, 也最受人们喜爱, 也最该为人们去学习与研究的, 因为人们确实具备接受它的情感基础与现实基础。

当然, 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研究, 应该是全面与系统的。所谓全面就是不仅能够掌握本土音乐的形态特征, 更能领会其文化内涵。在本土音乐的学习与研究中, 我们会发现对其音乐形态描述较为困难, 因为很多本土音乐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一般很少或根本没有记载音乐的乐谱, 而研读乐谱是获取音乐形态特征的重要渠道之一, 因为诸多的音乐形式要素都会以乐谱的方式被记载下来。当然, 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 我们则可通过以试听音乐的方式来捕获音乐的各形式要素, 并概括出其形态特征。相比之下, 我们对本土音乐文化内涵的学习与研究却更为方便, 因为有很多地方文献会对本土音乐做一些记载与描述, 而这种描述很多会从人们的音乐感受以及这种感受的根源进行记载与说明, 实际上这种说明的本身就是对本土音乐文化属性的一种揭示, 它也就成为我们去把握本土音乐文化内涵的一种有效渠道。至于对本土音乐研究的系统性, 一方面应该梳理出这种音乐的历史脉络, 同时要能理清本土音乐内部以及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关系。在这方面, 我国民族音乐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具体的方法与知识, 本土音乐实际上是在中国民族音乐这样大的环境之下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也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 所以用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眼光来审视本土音乐的历史形成不仅是可能的, 更是可行的。同时, 本土音乐也就是一定地域的中国民族音乐, 它与其它地域的音乐肯定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会与其他地域的音乐存在着各种关系, 而这些关系与联系对我们去认识本土音乐本身就会提供一定的方法。

二、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的学习是本土音乐教材编写的方法基础

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应该是一种跨学科的学术活动, 它至少应该具备音乐学与教育学的相关知识, 当然音乐学或教育学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具体而言, 在音乐学方面除了前述对本土音乐全面、系统地掌握之外, 在教育学领域更要具备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理论与知识。但这可能是当下本土音乐教材编写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因为参与本土音乐教材编写的多数是音乐工作者, 或许在音乐方面他们是专家, 但在教育领域就未必然了。不过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问题, 如果让一些不具备教育相关知识的人们去从事教育的相关工作, 真的能做好这份工作吗?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关心教育可谓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而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可谓是一个小小的缩影。说到这儿, 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到可以审视一下自己, 审视自己工作中的教育成分与教育实效到底能有几份。因为在音乐教育中, 音乐应该是教育的手段, 而教育才是真正的目的。同样, 在本土音乐教材中, 本土音乐应该是其手段, 教材是载体, 而教育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 课程与教学相关知识的缺失与否, 不仅体现了本土音乐教材编写方法论的科学性, 而且更能预示教育终极目标能否达成。

三、按中小学各阶段的具体要求选择不同的本土音乐是教材编写的关键

目前, 我国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阶段的音乐课程, 都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作为指导, 来开展教学工作。在普通高中的《音乐课程标准》中, 是按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六个模块来实施的, 而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标准》则是按感受与鉴赏、表现、创作、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来安排教学内容。同时, 它还作了小学1-4年级、5-6年级与初中7-9年级的三个阶段的学段划分。如果加上高中阶段, 我国中小学则体现出明显的四个教学阶段。显然, 各个阶段的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化特征, 当然, 它也会成为安排各阶段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我国各地域的本土音乐而言, 在种类与数量上可谓繁多, 但一般可以依据学术界的相对统一标准, 将其分文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四个门类, 而民间音乐有通常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民族器乐、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五种体裁。我们在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一方面需明确中小学的学段划分及各学段的学情要求, 另一方面也要熟知相关地域本土音乐的种类与体裁特征, 这样才能为各学段的学生安排出合理而有效的本土音乐教学内容, 既能体现出教材安排的学段性程式, 也能顾及到各阶段学生的学习程度。

总之, 教育部所颁发的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阶段的《音乐课程标准》是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指令性与指导性的文件。其中, 不仅明确提出了“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多元文化”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还为本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统留有15%-20%的课程容量。对于民族音乐与本土音乐的传承, 学校所开展的系统性的音乐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渠道。我们只有在熟知相关地域的本土音乐、熟知教材编写的基本理论、并按各教学阶段的即有特征, 将本土音乐做出合理的筛选, 方能编写出适合于各个教学阶段的本土音乐教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修订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本土教材 篇2

摘 要:技工院校语文教育迫切需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抓住其根本――?Z文教材。构建一套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特点的语文校本教材,将平顶山本土传统文化引入语文校本教学,是平顶山地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在需求。本文从弘扬本土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三个方面论述将平顶山本土传统文化引入平顶山技师学院语文校本教学的意义,并对如何将本土传统文化引入语文校本教材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平顶山 本土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2010年《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同时注重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训练延伸到运用。”就我校而言,而要想真正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生活,将平顶山本土传统文化引入校本教材,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一、将平顶山本土传统文化引入语文校本教材的意义

(一)弘扬本土传统文化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文化根基。平顶山地区自古以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所属的?砣晡幕?源远流长,博大辉煌。其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周应国文化;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方城之外’文化;第三阶段是汉魏汝颖文化;第四个阶段是唐宋汝州文化;第五阶段是明清?砣晡幕?。”此外,平顶山地区自古以来涌现的杰出人物不胜枚举,如尧之裔孙刘累、叶公沈诸梁、墨子、汉代张良、韩安国、冯异、唐代诗人刘希夷和祖咏、名列唐代四大贤相的姚崇、两宋之际著名抗金将领牛皋、清代《歧路灯》作者李绿园、武术家心意拳大师买壮图等,另外,平顶山名胜古迹也很多,如尧山、墨子故里、郏县三苏坟、北宋汝官窑遗址、紫云书院、叶县县衙、马街书会等。所以,应充分利用平顶山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平顶山本土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弘扬本土传统文化,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学生来说,将本土传统文化引入语文教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直观、感性地接受传统文化。技工院校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语文素养较低下,通过最直观、最感性的本土传统文化的接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诗经》中开篇《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青年痴心男子对心中所爱女子的思念之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河之洲”的这条河到底在哪里呢?追溯历史考证,故事就发生在今天平顶山舞钢市十三里河。学生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立即来了学习兴趣。老师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了解这首诗。在比如《诗经》中的《汝坟》,汝是指汝水,坟是指汝水提岸。汝河很多学生都知道,有的还在里面游过泳。通过古诗中这些贴近学生的事物,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

将平顶山本土传统文化引入平顶山技师学院语文校本教材,促进了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教师通过引入本土传统文化,必然会引起其知识结构的重建。本土传统文化的引入,使教师享有了专业的自主权,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对平顶山传统文化有所熟悉,掌握其中的文化底蕴。因而,语文教师在研究平顶山传统文化,搜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语文专业知识得到了很大的应用和提升。教师由此获得深层次上成长的机会,促进其专业发展。教师通过从事平顶山本土传统文化的开发研究,接受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自己确定搜集和整合信息,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质量,增强教师从事研究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激发其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得教师在参与平顶山本土传统文化开发的角色定位上升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促进其专业发展。

二、如何将平顶山本土传统文化引入语文教学

本土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等。将学生生活传统的本土文化,作为教育学生的教学资源,将学生引进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情境中去,唤起他们的已有经验,使其轻松地建构知识,促进其语文能力的发展,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熟悉的知识背景调动了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大大增强,这就改变了技工院校学生消极学习语文的方式,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变疲于动手为主动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笔者以平顶山郏县三苏坟为例,将“感悟苏轼”专题引入语文校本教材。

三苏坟位于河南省平顶山郏县茨芭镇苏坟村的东南角,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坟墓。三苏是四川眉山人,在文学上取得了杰出成就。苏辙于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在这期间,苏轼从定州南迁至英州,便来到汝地与弟弟相会。苏辙就领着哥哥苏轼游观汝州的名胜古迹。那时郏城县属于汝州管辖,自古以来就号称“龙凤宝地”,尤其是黄帝钧天台更是名胜一时。苏轼、苏辙兄弟两人便登上钧天台,北望莲花山,看到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很像他们的家乡――四川峨眉山,于是兄弟二人就议定此地作为他们的归宿之地。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去世,留下遗嘱将自己葬在汝州郏城县钧台乡。第二年,其子苏过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公元1112年,苏辙在颍昌离世,其子将苏辙与苏轼葬在一处,时称“二苏坟”。苏洵本来葬在四川眉州眉山。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将苏洵衣冠冢建于苏轼、苏辙两公冢之间。于是,二苏坟从此也就成了三苏坟。

由于三苏坟位于平顶山郏县,不少学生都去过。结合此种情况,将苏轼的6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1篇赋《前赤壁赋》和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以及周国平《诗人的执着与超脱》等研究苏东坡的文章引入语文教学,开设《感悟苏轼》专题。这样通过老师的专题讲解,学生的阅读会更充分,感悟也会更时深刻。

三苏祠大门的楹联乃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写,“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这两句诗既肯定了三苏父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又说明了三苏祠的重要意义。进入大门后,在祠堂的正殿门前还有一副对联闻名全国:“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这副对联中,“三词客”是指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四大家”还将苏轼的小儿子苏过包括其中。由此还可将“对联”专题引入语文校本教材。

此外,平顶山的马街书会、叶县县衙、应国古城等也是很好的引入语文教学的资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优秀文化的积极利用,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其意义则是不言而喻的。本土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内在生命力和鲜活的表现形式存在于广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是极富魅力的语文课程资源,亟待更为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潘民中、李瑞、杨晓宇.平顶山名胜古迹[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7.[2]薛海文.海文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3]薛海文.诗花词语赋春馨[M].北京: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5.[4]侯光复主编.儒家道家经典诠释之诗经卷[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5]潘民中.古?砣晡幕?简论[J].平顶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1(4).注释

原版引进教材的本土化实践 篇3

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的发展经历了从高校老师自主编写,到原版引进国外教材,再到将原版教材按照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发展过程。实践证明,对原版引进教材进行本土化改造,是确保教材高品质,同时适应国内教学要求的最佳途径。本文以《博采英语》(第二版)的出版为例,分析原版引进教材本土化的工作重点。

一、提升教学质量,引进出版先进原版教材

2001年教育部在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高等学校要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大力提倡引进和使用先进教材。在此精神指引下,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与国外多家大型出版公司联系,经过周密的考察和调研,确定引进时为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的《博采英语》作为国内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与研究生英语教材。

在众多的原版图书中,之所以选择《博采英语》主要出于以下考虑:首先,该原版教材的出版方为国际知名教育出版集团公司,有着丰富的教材出版与推广经验。同时,外方对与中方合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对中国市场有充分了解。其次,该原版教材的主编为TESOL(全球英语教师协会)的前任主席、世界著名英语教学专家和语言学习策略专家。教材体系完备,是一套专为英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编写的原汁原味的中高级英语学习教材。其内容权威,在全球范围被广泛使用。

有了上述几点作为支撑,《博采英语》自2001年引进出版以来,受到国内高校师生的广泛欢迎,先后被近百所学校选为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也与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联合在国内召开学术会议,安排《博采英语》的原版作者与国内教师交流。

二、原版引进教材的本土化改编势在必行

在原版引进教材进入市场的头几年,由于其内容先进、体系完备,与本土教材相比,具有很大优势。尤其对于英语教材而言,中国老师编写的本土教材往往不及原版教材理念先进、语言地道、结构合理、素材新颖。但是随着教材的深入使用,原版教材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以《博采英语》为例,其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内容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编写理念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许多教师反馈,原版《博采英语》由于是美国编写团队针对在美学习英语、母语为非英语的人员编写的教材,其中有不少任务场景中国师生难以操作或不好驾驭。同时,《博采英语》不是按照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要求编写的教材,与我国实际教学目标有一定差距。此外,对于课后练习的设计,也没有兼顾国内学生需要参加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的需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经典的编写理念及语言学习规律不会过时,但是部分具有时效性的学习素材会逐渐与学生的生活脱节,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课堂活动的组织。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原版教材的本土化改编势在必行。

三、实施原版引进教材的本土化改编

原版引进教材的本土化改编需要策划编辑全程精心规划。确保新版教材在保留原版教材优势的同时兼顾我国学习者的特点和教学需求,使其具有本土适用性。《博采英语》(第二版)的本土化改编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广泛调研,收集使用院校对原版教材的意见和建议

在确定对原版《博采英语》实施本土化改版之后,首要做的工作,就是收集使用院校对原版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博采英语》系列教材自2001年引进出版以来,全国先后有近百所院校使用过该教材。由于教材使用时间跨度长,使用范围广,给调研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但是,经过分社、出版社发行部,以及经销商的共同努力,最终找到83所使用院校的联系方式。

与此同时,为了使信息收集更加科学有效,分社设计了一份基本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教材在院校的基本使用情况、教材整体评价、教材板块设计评价、教材外观评价以及其他意见及建议等,并在问卷的最后征求教师是否愿意参加教材本土化改版工作。

2.总结分析调研结果,结合国内教学要求提出改版方案框架

分社编辑在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细致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原版教材的整体编写理念及板块设计,近8成的教师认为较好,教材难度区分较好,教材选材广度、深度与话题丰富性较好。但是只有不到7成的教师认为选材的篇幅、词汇分布以及适用性较好,认为一般的有约3成。对于课后练习活动数量、内容、丰富性与多样性是否得当这一问题,认为一般的教师占近5成。

由此可见,对于原版《博采英语》以学习者为中心,同时兼顾学习者在英语水平、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学习需要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的编写理念,教师均表示认可。教材板块的总体设计比较合理,能够将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教授有机结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但是对于教材阅读文章以及听力素材的选材、篇幅及词汇分布,一些教师提出了一些不用意见。这充分说明,原版教材由于不是为中国学生量身定做的,所以教材在编排上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中国高校的教学要求,以及中国学生的学习方式。此外,原版教材课后练习的题型及题量的设计,没有考虑到中国高校学生在完成教材的学习后,需要参加专业四级、八级考试的需求。这也是不少任课教师反映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除教材内容外,一些教师还对原版《博采英语》的装帧设计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针对这些具体意见和建议,分社编辑结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要求,提出了教材本土化改编的具体框架草案。改编重点为根据中国学生的实际需求,重新审视练习题的编排。参照英语专业四级、八级,以及国外考试的形式,设计新题型,供参编老师选择。增加写作和翻译的题型。将单元主题与中国学生的背景及实际需求结合在一起,在学生用书中添加新的易于操作的集体讨论环节。重新审视阅读和听力素材,替换部分不符合中国国情及少量过于陈旧的内容。丰富教参内容,使其确实成为教师备课的得力助手。

3.与外方确认版权,组建对教材进行本土化改编的中方作者团队

在基础调研工作结束后,就要与原版教材的出版方确定双语改编版的版权,以及版税点。与此同时,分社编辑着手组建进行本土化改编的中方编者团队。《博采英语》改编团队的组建主要考虑了以下三个因素:第一,优先邀请使用原版教材时间长、规模大、体会深的院校教师参编。第二,参编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可以承担改版的编写任务。第三,参编教师应有比较强的参编意愿。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筛选,以及多次电话沟通或当面拜访,最终确定了11家高校承担《博采英语》两个系列8本教材及8本教参的改编任务。

4.启动全体编者改版工作会议,确定新版教材样张及改版工作进度表

在确定好编者队伍后,下面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召开全体编者会议。会上大家充分交流原版《博采英语》的教学心得,提出具体详细的改版建议,并对出版社提出的改版框架草案进行讨论。就改编目的、改编量、改编思路等宏观问题统一认识。并对具体改编内容进行商讨。最终落实新版教材样张。

5.严格按照改版工作进度表推进项目实施,保证按时出版高质量新版教材

全体编者改版工作会议结束后,编辑与编者保持紧密联系,加强中耕环节,对各级别提交的样张进行交叉互审,及时反馈。按照进度表督促编者编写进度,严控编写质量。最后,全体编者均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书稿的编写工作,为新版教材上市争取到最好的时机。

回顾《博采英语》(第二版)本土化改编的整个过程,从2013年10月确定要实施改版,到2014年5月新版教材出版,历时半年有余。新版教材上市以后得到广泛认可,当年销售码洋即突破100万元,销售册数同比2013年旧版教材翻一番。这由此也证明了原版引进教材本土化改编的成功。

(作者单位单位系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土教材 篇4

关键词:五指山,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特色音乐教材,基础课程建设

《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特色音乐教材》 (试用版) 是由五指山教育局委托我们课题组完成的一项课题, 因考虑到教材还比较粗糙尚需修定因此暂定为内部使用教材。教材主要以五指山黎族祁方言地区的典型音乐素材为主, 内容主要从黎族民歌、黎族器乐作品、族舞蹈三大类别入手, 形式上主要以欣赏、唱、跳为主, 拓展到访问民间音乐家、感受民间节日、搜集一些相关的本土民族音乐名作和名家故事资料等活动, 旨在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 从根本上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思想价值的深刻认识, 逐步培养和加强当代儿童热爱祖国建设美丽家园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带着以上的目的和责任, 课题组于2013年10月在五指山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 就教材主要内容对当地的十余所小学的20余名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和交流。为了更好地推进黎族音乐文化进校园, 课题组特邀请黎族歌曲传唱专家杨桂兰老师逐句用黎语逐字逐句教授了教材采用的全部歌曲。工作在基础教育前沿的音乐骨干教师们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 在五指山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诚挚邀请下许多教师都参与到了该课题的研究, 为课题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大量的实践依据和建设性的意见, 具体情况如下:

一、教材编写的内容和教材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根据教材培训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又走访了五指山实验小学, 对10余名老师进行了专访和交流, 总结各位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教材收录的黎族歌曲虽然好听但是大都是普通话演唱, 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黎族文化的传承力度。如:教材试用版共收录学唱歌曲十三首, 其中只有《睡吧, 好宝贝》、《摇篮曲》、《儿童过生日》三首作品用国际音标标注了黎语的发音。

2.教材选用的学唱歌曲除了创作作品外, 全部录用的是完整的原作品, 其民歌针对小学生来说旋律、节奏普遍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如:前十六后八分和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加上歌词的密度问题等都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授课带来一定的困难。

3.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 音乐游戏、音乐综合训练等趣味性教学环节设计还比较欠缺。

4.该教材的推广和使用还缺乏系统的跟踪指导和全面的政策督促, 导致个别学校知难而退。

二、教材在推广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

针对《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音乐特色音乐教材》在初步使用和推广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我们课题组除了跟骨干教师的交流、专家的走访, 还在五指山市试验小学全体音乐老师的配合下亲自指导了60名小朋友的合唱课《睡吧, 好宝贝》、《跳娘调》。通过跟同学们的亲密接触, 充分了解了民族地区小朋友对音乐的理解、兴趣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如:我们尝试把曲目改编为两个声部,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孩子们对这种形式非常感兴趣, 但是创作作品时必须注意低声部的配备避免太多变化, 应以平稳的长时值为主, 旋律声部难度较大的节奏和结构, 创编时可以把整个节奏按比例扩大, 这样既减小了孩子们学习的难度, 又做到不影响原作的风格和味道及情感, 等等。这次排练和授课体验对于课题组进一步修订教材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通过这次回访, 我们也了解到由海南省民宗委、省教育厅和省文体厅共同组织开展的《海南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三进校园”活动》已经在民族地区普遍开展, 海南省五指山地区依然是走在了最前列, 另外, “说写黎语”、“民歌传唱工程”等海南省各项传统文化的传承工程已在全省中小学范围内普遍开展, 在这种大好政策扶植形势下, 为了更好地配合海南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校地普及我们重新制定了教材修订措施和设想。

三、关于进一步修订和推广教材的设想

1.根据需求扩大课题组的研究力量, 适当调整和补充研究人员, 吸收优秀的任课教师及便于采集信息的青年教师和部分学生力量。

2.争取取得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更大的支持, 成立课题督导小组, 主要负责教材在实施过程中的长期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最好有地方教育部门人员参与。

3.调整和改编教材的结构和内容, 难度大的歌曲作为欣赏内容, 多用肢体参与的体验性和创造性活动和节奏游戏。努力按照教育部的“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的课程理念指导, 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 黎族歌曲装饰音繁多, 节奏行多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聆听, 并用身体部位去尝试着表现和理解作品, 把这类课程设计成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 并将其作为学生全身心走进音乐, 从而达到音乐审美体验的良好途径。通过这样音乐艺术实践, 学生的音乐素养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 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自信心也会得到有力的提高和增强,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加大歌曲当中儿童合唱作品的编配, 主要以主旋律加配唱的形式为主, 根据授课教师的建议, 多插入相关的图片, 歌曲最好经过改编, 旋律应围绕主要动机多重复, 动用课题组音乐创作专业的力量, 克服困难, 尽可能地把黎歌旋律儿歌化、趣味化, 便于低年级学生接受和掌握, 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审美兴趣和需求。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课程理念: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不断提高音乐素养, 丰富精神生活。

5.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定期举办教材内容授课比赛或观摩和相互之间的活动, 并评选出优秀教案或教学活动纪实录入修订教材, 在与教师们的访谈中了解到该环节对于教学工作特别重要, 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参与和监督体制, 便于教材更好地推广和使用。

6.课题组应启动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和访问, 掌握最新的动向和资料;及时整理采集地数据, 进行分析和总结, 做到每个阶段都有新的依据为上级部门的政策更新提供可靠的依据。

7.海南本土特色教材的建设在内容上应适当考虑多元化的因素和特点, 通过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和情感, 通过感知不同艺术的情感和特点, 正确理解音乐的多元化特点。

8.通过进一步对海南本特特色音乐教材的修订和推广, 吸引更多民族地区的孩子们通过乡土、乡音和乡土旋律的学习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再次提高少数民族少年儿童的音乐审美情趣, 通过对族群英雄和先辈美好品德的再度认识、理解和熏陶, 增强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 激励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承本土文化地活动中来, 树立热爱家乡、自立自强、勇于承担称扬本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重任的新一代有志少年。

9.黎语是教材地编写和推广过程中的难点, 经过推敲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 在取得相关部门支持的情况下, 尽可能邀请民间音乐专家和爱好者亲自进课堂授课; (2) 联合“民歌传唱”、“读写黎语”等活动相互授课; (3) 学校和家庭相互结合, 发动家长和长辈给孩子们营造说黎语或其他语种的氛围, 在家、课间鼓励学生尽量说黎语, 方便学生逐渐恢复母语语境。 (4) 建议民族地区媒体多提供母语节目和栏目, 为民族地区孩子恢复母语提供更宽阔的环境和影响。

四、结语

总之,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越发认识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渗透和深入工作是个长期的连续的工程, 更需要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力度重视, 在当今海南省民宗委、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文体厅联手主抓传统文化三进校园以及黎语、黎歌全方位传承活动的正面影响下, 及时把海南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落实到各民族地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并形成政策法规, 长期延续不断地深入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及教学观摩等活动, 切实把《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到位, 全方位提高民族地区少年儿童整体素质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韩沙霖, 胡凯.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特色音乐教材[Z].五指山市教育局内部资料, 2013.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Z].2011.

本土教材 篇5

【关键字】本土数学教材;乡村教师;专业水平

当前,乡村教师在实践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方面缺乏平台,关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问题突出;城乡教学质量等不均衡现象日趋明显。在这样的社会发展现实下,如何开发本土数学教材资源、提高乡村教师专业水平就显得迫在眉睫。

一、开发农村本土数学教材资源的内涵

由于许多农村学生长期生活环境交通较落后,信息也较闭塞,造成学生见识面不广、视野狭窄,知识经验不丰富,积累的生活素材较缺乏,而统一使用的数学教材部分内容城市化的倾向,造成教材中许多内容例子与农村孩子的现实生活脱节。农村学生对许多学习素材感到生疏难以理解的同时也加大了学习的难度。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根据农村孩子的实际生活环境、经验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重新的开发,将更多的本土数学教材资源融入课程教学资源里去。

所谓本土数学教材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指将学生所在地区特有的自然物质资源,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等人文资源,以及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中,让教学课程资源更具有乡土气息,更贴近农村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利用开发工作。如在教学生认识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时,可不用“铁门”、“扶梯”、“电脑显示器”等素材,而选用萝卜、红薯、土豆等作物素材;让学生通过统计一颗棉花上棉桃的数量,并结合棉花棵树,计算出整块棉花地的总产量等。

二、开发农村本土数学教材资源与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关系

毋庸置疑,开发本土数学教材资源与提高乡村教师专业水平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割离而论。正如前面所述,农村学生正是由于生活经验史多来自于农村,积累的大多是农村生活常识与生活经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教材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就需要教师出马去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土数学教材资源,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教师要想成功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绝对离不开教师本身专业水平的提升,也只有教师本身业务能力与素质增强了,才有能力并有意识去开发并利用本土数学教材资源,去服务于教学。如在教学中,有经验业务强的农村教师就不会照搬汽车站、火车站、公园、电影院等场景概念举例,而可以选用村东头李明家、村委会、小学、卫生院替代,教学生学习《确定位置》的知识。教材在计算和统计的教学中安排了乘坐出租车、逛商场、统计车流量等活动,如不好实施可以考虑安排学生去养殖户家去帮助统计计算放养量、喂食量总产量、净收入产等去替代。

而相反,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很多途径,但由于受到许多客观条件限制,特别对于乡村学校教学手段滞后、交通不便利、信息闭塞、专业引领不到位的乡村学校,更重要的是个人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批判、反思、构建等内因,这种自我提高的内部因素显得更为重要。而新课程教材在乡村学校的使用不合理的问题一直在阻碍新课程实施,所以,开发本土数学教材资源迫在眉睫,老师在开发工作中的批判、反思、重构,带来了教师专业水平的生成和螺旋式的提升,即开发本土数学教材资源,也成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教师如何做好本土数学资源开发

1.开发学生熟悉的农村自然与物质资源。新课标教学理念就明确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农村学校虽然在电脑、网络、多媒体等教学信息技术资源方面不如城市的学校,但是在物质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方面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完全可以用来融入数学资源当中去,也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与认知水平。

在图形的学习认识教学中,有的老师上课时选择和学生一起用泥巴、萝卜、红薯、土豆等农村特有的材料制成圆锥、长方体、四方体等教具,再让学生来说特征,结果这种做法学生学得轻松,又很有意思,纷纷抢着说,并且在制作中就明白了图形的特征。又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有的老师巧妙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爸爸妈妈正准备将收获的土豆拿到城里去卖,家里人已经把土豆用袋装了,如果家里有8袋土豆,爸爸妈妈两人挑,平均每人挑几堆?地里有8袋土豆,你和爸爸妈妈3人挑,平均每人挑几堆?得数是整数吗?应该用什么数表示得数呢?地里有1袋土豆,你和爸爸妈妈3人挑,平均每人挑几堆?从中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呢,结果学生思考很积极。

2.开发与利用农村的人文资源启发学生。另外,农村的人文资源相当丰富,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地理特色都可以成为我们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人口比例问题、人口出生率问题、村镇规划、退耕还林、村村通公路等问题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中的活例子,用来与教材的知识点结合,让学生学习思考。如在教学百分率内容时,有的老师结合本地的人口结构状况,特别是男女出生比例状况,来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先让学生调查一下全镇一年大约有多少婴儿出生,其中男孩多少,女孩多少,然后计算男、女分别占多少百分比,然后照此计算,20年以后,男女分别又占多少百分比,从而让学生思考将来人口结构是否合理,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对学生学习社会学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在计算间隔数教学方面,可利用种植树木或庄稼株数与间隔数举例,方法也较好,学生理解明白学得快。

3.开发教学活资源为实际生产生活服务。除了教学中教师举例利用开发本土教学资源外,还可以多布置观察、调查类型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调查、分析、整理、计算等实践环节,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孩子们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学习起来更有快感与动力。等到收获季节,老师可以安排孩子们入田间,帮自己家里计算粮食亩产量、总产量、总收入以及投入与产出比等,从而了解收入状况,体会父母的艰辛。还有帮一些农户计算每亩棉花产量,养殖户计算喂食量,帮果农计算农药喷洒量等等都是较好的做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数学资源,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内容,既可以使学生学习快乐,也可以使教师教得轻松,还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长和.农村学校如何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1(13):102

[2] 王淑娟.农村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03):34

[3] 周长青 季言华.浅谈农村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8(08):566

【本土教材】推荐阅读:

本土体育07-15

本土建筑07-20

本土超市05-23

本土设计06-04

本土教育06-21

本土元素06-29

本土零售08-03

本土理论08-09

本土服装08-28

本土定位08-30

上一篇:高校电气设计下一篇:大体积砼施工质量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