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元素(精选9篇)
本土元素 篇1
广告就是广而告之,平面广告就是依靠图形和文字来传递信息给受众,让受众了解你的构思和你要表达的含义。这种方式简单而且直接。我国的广告业发展要晚于发达国家,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学习国外。全球化的进程中大量的国外广告涌入中国,人们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了这些广告,我们的广告从业者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也在大量的效仿国外的广告,我们现在的广告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些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这些应该成为我们广告创意的重要源泉,我们要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平面广告也不例外,我们美妙的汉字,极具民族特色的各种图案,都是平面广告的强大数据库。现在越来越多的广告人也意识到了这些,开始把大量的本土元素运用到平面广告中,有些使用的恰到好处,有些使用则存在问题。
一、平面广告中本土元素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照搬国外的广告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外许多优秀的平面广告涌入中国,给我们带来了惊喜。这些广告为了迎合我们的受众,很多都带有我们本土的元素。比如可口可乐在阿拉伯地区是绿色包装,而在中国则是红色包装,平面广告也以红色为主,同时在中国农历新年时投放的广告则是由红灯笼、鞭炮和春联等中国元素,广告效果非常好。而我们的很多平面广告直接照搬,可以说其他都不变,只是换了产品。我们不是反对也使用这些本土元素,而是反对这种毫无创意的模仿,这不利于我们平面广告的发展。
2、过分强调民族化
现在很多广告从业人员都意识到了本土化的重要性,也在广告中大量使用本土元素,但是很多人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就是过分的民族化,让国外的人很难理解,让我们的广告失去了走入国际舞台的机会。比如龙文化,我们是龙的传人,所以提到本土化就要有龙,但是龙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是不被接受的,过分的强调往往适得其反。还有就是采用非常小众的一些地方文化元素放入平面广告,这让不了解这种文化的中国人都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让外国人理解就更难了。这种广告也就失去了作为广告存在的价值。过分的强调民族化并不是本土化。
3、把历史糟粕作为本土元素的代表加以使用
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前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一些元素我们是可以拿来使用的,但是对于一些封建糟粕我们还是要摒弃的,不能把这些也作为我们的本土元素的代表。现在很多广告中要提高产品的历史和身份,就用到皇家御用,皇帝和娘娘们使用的,皇帝和娘娘不是我们值得炫耀的东西。我们过分强点这些,会让人产生我们宣扬封建等级制度的错觉,会对社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我们的广告除了经济效益外还应注意社会效益。
二、平面广告中本土元素如何更好使用
1、散发汉字之美
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汉字的魅力所吸引,开始了解学习汉字,我们要在平面广告中充分的利用好汉字这个本土元素,让汉字散发其独特的魅力。汉字是象形文字,既有“形”又有“意”,方圆、宽窄、高矮和大小之间变化无穷,在加上颜色的变化,可以让汉字产生很多奇妙的效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让汉字“京”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既有奥运的运动精神,又有中国传统文明的影子,还不缺少时代的律动感。中国红的使用又给这个会徽染上了民族色彩,表现了我们的热情。散发汉字之美是平面广告很好使用本土元素的重要一环。
2、挖掘传统图形含义
很多民族的图案和图形都是本土元素的代表,都可以作为平面广告中选取的素材,我们要更好的挖掘这些传统图形,加以创新和设计,赋予这些传统图形具有时代感的新的含义。中国结是我们民族传统手工编织品,中国节的图案象征着吉祥、幸福、喜庆和顺利等,中国联通的标志就很好的利用了这一民族图形,并且很好的结合了自己公司的业务,一根根丝线代表着联通网络路路相通,标志中还有二个明显的上下相连的“心”,这代表着联通公司的宗旨:通信,通心,联通公司永远为用户着想,与用户心连心。传统图形新的内涵,这是我们在平面广告中使用本土元素需要注意的一环。
3、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们的本土元素不仅仅是文字和图案,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思想、家族文化等等举不胜举,文字和图形等只是这些文化的载体,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如何融入这些传统文化才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方面公益广告做的要好一些。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海报随处可见,这些广告就很好的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的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中国梦的海报上的卡通形象由中国的剪纸表现,“梦”字采用中国书法,敬老爱幼等传统美德通过形象展示,这种广告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浓缩体现。
4、注重本土化与全球化的结合
平面广告在强调采用本土元素的同时,也要更具全球化的视野。我们不是仅仅为了中国,我们的目的是让中国的平面广告走向世界,是要让世界认识中国的平面广告,了解中国的本土文化,采用本土元素只是我们的一种手段,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广告的重要标志。我们要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也要知道:“世界才是我们想要的。”
三、总结
中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本土元素丰富多彩,我们的平面广告从业者可以很好的在民族文化和本土元素中汲取营养,很好的使用这些本土元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平面广告,并把它们推向世界,让世界看见中国平面广告那一抹“中国红”。
本土元素 篇2
那么,元素性音乐学习是否一定要有特定的教材才能实现呢?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能否结合本土教材,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融合元素性音乐学习的理念,从而实现从浅表层面教学方法的改变到内在教育思维更新的变革呢?
下面就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二下的歌曲《包子、剪子、锤》的教学设计片段为例,探索从单一教唱歌曲的教学活动向元素性音乐学习教学设计转化的思路与要点。
学习内容:《包子、剪子、锤》第一部分学习
学习方法:游戏“走走与跳跳”
基本元素:(1)对XX、X、X·X三种基本节奏的感知。(2)已学的音r、m、s、l的音高感知。(3)乐句的重复。(4)音乐中断与连的对比表现。
设计思路:通过走、跑、跳三种步态的表现活动,帮助学生感受歌曲《包子、剪子、锤》第一乐段旋律的韵律特点;复习已学的音r、m、s、l,识唱由其在歌曲中构成简单旋律片段;创设二人游戏的情境,以“包子、剪子、锤”游戏的形式,进行演唱与表演的活动。在充分感知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兼而完成歌曲第一部分的学唱。
一、始于音乐元素,行于音乐游戏
从与作品相关的音乐元素出发进行分析与教学设计,是在本土教材中体现元素性音乐学习思想的始发点。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出,在挖掘、理清了所要学习的音乐元素之后,活动得以紧紧围绕与作品相關的音乐元素的学习展开。
而从学习的形式上看,“通过游戏进行学习”是元素性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将课堂教学的形式从教师引导的学唱歌活动,转化为学生全面参与的游戏活动,不仅在教学形式上将对音乐课堂面貌产生重大改变,更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习惯。
二、多模仿,重“自做”
在元素性音乐教学中,“通过模仿进行自做”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音乐学习本身是音乐经验获得的过程,而获得经验的最有效的行为模式就是“模仿”—“自做”。模仿教师的行为减少了学习中的盲目性,而“自做”则是内化为经验的必经之路,是“通过感知促进认知、通过认知建立意志”的起始。如第一项“准备活动”的设计,用动作表现出老师弹奏的节俭,就是一个“模仿”—“自做”的实例。
从上述片段设计中也可以看出,教学中的模仿活动是多种形式的,要避免机械重复的模仿,在“自做”中给予学生“自建”的空间,才有可能向元素性学习的终极目标“通过习惯形成修改,通过修改构建人格”迈进。
三、在音乐中学习“适应”
当代艺术中本土元素的确立与发展 篇3
一、当代艺术与本土元素的关系
如今,当代艺术已经从被仰望的文化形态步入具有国际性价值与个人艺术立场的文化消费领域。文化如何生成逐渐成为了当代艺术衡量的标准。要提升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当代艺术中的影响力与地位,本土元素与传统文化思想必须要受到足够重视。当代艺术虽然形式内容各异,但仍尚未摆脱传统理念。究其原因,在于艺术的创作必然要参与到社会进程当中,否则便成为了空洞无物的表面符号。而要参与社会进程,探索社会文化精神,就必须从本土元素与本土的文化中寻找自身的精神与价值。因此,当代艺术与本土元素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当代艺术只有基于本土创造,才能够明确自身的意义与价值。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笔者认为最终需要回归到如何演绎自身文化传统的路径当中。当然,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也不可否认西方文化元素对中国当代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中国当代艺术也表现出诸多与西方艺术类似的形式与内容。但要真正做到国际化,还需展现出作品的个性与互动性,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则是实现其特性的根本,任何艺术家都无法离开培育其成长与成熟的文化之根。
二、当代艺术中本土元素的确立
1. 当代艺术创作主题上的本土元素特征
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日渐主流化的发展态势,一些前卫艺术逐渐从对西方艺术模式的照搬中解脱出来,逐步展现出本土化倾向。如今也可看到诸多带有强烈本土元素与民族风格的作品,这些作品都以本土元素作为载体,丰富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形式内容。例如当代艺术家徐冰的《凤凰》,以中国人的吉祥图腾凤凰作为主题,用建筑废弃材料制作出浪漫、凶猛、怪异而又现实的凤凰形象,通过传统元素与工业化符号的结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在当代的、艺术的以及民俗的概念当中游走,获得了巨大成功,不仅在上海世博会等国内展览上亮相,还在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大展中获得了广泛好评,成为西方人眼中鲜亮的东方符号。
2. 当代艺术对本土元素的借用
艺术家王广义曾表示:“当代艺术首先发源于西方,这种所谓国际化的语言模式对于我们来说基本上属于二手货……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有它特有的独立性。”当代艺术需要在自己国家文化背景下创作,表达了对当代艺术本土元素应用的充分肯定。从王广义的作品来看,他的当代艺术作品展现出了对特定时代社会背景文化符号的创新应用,他的《大批判》借用了“文革”宣传画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中的元素,并将其与现代元素融合,产生出讽刺、幽默与荒诞的艺术效果。他的作品也赢得了国际艺术界的认可。
整体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对本土元素的借用可谓丰富各异,除去上文所述王广义对时代符号的借用,也有对中国传统汉字符号的应用,如艺术家徐冰著名的《天书》,其借用了汉字当中的偏旁,将其组成了类似汉字的符号;也有对传统民间艺术符号的应用;当代书画家吕胜中的“小红人”系列,他将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带入了自身的作品当中,对传统民间元素符号的应用近年来也得到了业界认同与借鉴;再如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对中国传统材料的应用,“延伸长城—万米计划”等作品将火药用于装置艺术当中,这也使其在国际艺术领域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对本土元素的巧妙借鉴与应用,反映出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本土化思维与创新。
三、当代艺术中本土元素的发展
1. 表达自我核心价值
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中国当代艺术需要在一个更为宏大的环境中去探索生存发展之路,而这依赖于本土文化精神的支撑。重新梳理本土元素艺术价值成为了必由之路。艺术家蔡国强说过:“我感到自己和我们的祖先的精神、灵魂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文化的支撑令我不寂寞。人往往受到某种文化或精神的熏陶、塑造之后,会成为这种文化或精神气质的人。”对于当代艺术创作而言,这种展现自我核心价值的观念极为重要。中国当代艺术对西方艺术的借鉴成为了过去式,新环境下,需要利用新的形式与内容去促进当代艺术的发展。文化全球化趋势下,我们或许能够用西方的技法与观念表现价值理念,但难以用西方艺术方法来认识社会,本质原因在于价值观念的差异性。因而,我们必须在自身的文化中不断寻找与探索认识和表现社会的观念及方法,在本土元素与传统文化中发掘其独特的艺术功能,表达自我核心价值。
2. 传达文化精神
艺术的发展是国家与民族文化进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精神创造的重要内容。因此,当代艺术实践,文化精神的传达与开拓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界中处于被动的状态,无法明确自身的定位。本土与创新一直是艺术界所探讨的话题,本土元素的应用与创新可谓中国当代艺术寻求国际身份认同的重要路径。用传统形式表现现代观念,用现代技法表达传统人文情怀,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今,部分当代艺术家花费大量精力,试图“挤入”国际背景与市场当中,以求被西方视野所认可,一旦无法得到西方认可,便回到本土来探寻本土元素,这种创作往往只有表面的符号化,过于注重色彩、线条以及结构等的形式化,却迷失了艺术本质。在艺术价值混乱以及精神濒临危机的阶段,当代艺术本土元素的确立与发展,更需要对本土元素精神内核进行升华,例如对飘逸、遒劲、沉着、冲淡、雄浑等本土元素精神的深入领悟,对于气韵的内在把握,才能够做到由表及里的应用,通过当代艺术的本土文化精神传达,帮助人们摆脱精神困境,提升艺术审美能力,进而在艺术中将本土元素提升到一定境界,使其成为全球性语言。
四、结语
当代艺术领域当中,本土元素的确立是重要的内容。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需进一步认识到本土元素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在,加强对其借鉴与探究,这不仅是促进中国当代艺术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对传统文化精神与美学蕴意的弘扬。如何应用新的艺术语言与形式去发扬与创新,是每一个当代艺术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摘要:当前中国当代艺术创作逐渐多元化,使得新观念、新形式、新材料层出不穷,当代艺术本土元素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当代艺术与本土元素的关系,结合对当代艺术中本土元素的确立的探讨,提出了当代艺术中如何实现本土元素的发展。
关键词:当代艺术,本土元素,确立,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茹.中国元素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5(04):129.
[2]张静淼.广西少数民族元素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4(08):195-196.
本土元素 篇4
摘要:本文研究具有本地特色的丝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运用情况。并结合实例,论述了本土元素在苏州丝绸品牌中表现形态,进而阐述了本土元素的挖掘方式,应当在充分认识当地文化、理解企业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挖掘,提炼出对品牌有用的视觉符号。通过这种手段达到对元素的足够认识,才能使丝绸品牌有着独特的企业个性,散发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使其在同类型品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关键词:丝绸品牌 形象设计 本土元素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042-02
美国营销学专家菲利普柯特勒认为,品牌就是一个名字、名词、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这不仅体现了品牌所传达的视觉独特性,也使消费者有了更直观的记忆方向。
消费者认识并记忆一个品牌的首要途径就是品牌视觉识别元2。因而在建立品牌过程中,视觉形象的塑造是其重要环节,包括品牌标志、产品形象及包装、空间设计等一系列可看见的识别部分,这些部分相互融合后形成受众对品牌形象的整体认知。然而在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前提下,也使地方企业开始思考和探索怎样在同类品牌中突出差异化,因此采用本地元素融入到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1 本土元素在苏州丝绸品牌中的认知情况
1.1 本土元素的概念
所谓本土元素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风俗习惯等,是当地人们长期生活累积的产物,是在本土文化基础上提炼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符号元素。苏州文化底蕴深厚,使得本土元素多种多样,最终组成了苏州别具一格艺术氛围和民俗环境。在这样的历史时代和地域背景下,传统的艺术文化沉淀成一种独特的本地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如何挖掘苏州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将其符号化,从而打造出全新的本土元素视觉效果,应是未来丝绸品牌形象设计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向之一。
1.2 苏州丝绸品牌概况
通过搜集和整理归纳,目前苏州已有的丝绸品牌主要有太湖雪丝绸、羿唐丝绸、乾泰祥、绣娘、上久楷,吉素,慈云,吴绫,辑里丝绸,山水丝绸等,这些丝绸品牌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品牌主要经营常见的各类服装及配饰丝绸制品,另一类主要研发品牌床上制品。而这些丝绸品牌形象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运用本土元素。有的丝绸企业为了突出品牌的地方属性和本土化特征,直接挂上“苏州十大丝绸知名品牌”的牌匾,使消费者一看就知道是本地优质产品,这种很直观化的视觉解读,使信息得以迅速传达,很容易吸引外来消费者的注意。利用本地的传统视觉符号或店内环境的烘托,来展现具有本地特色的丝绸也是苏州丝绸品牌常见的一种手段。但是这些基本上都是比较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罕见令人印象鲜明深刻的品牌,因此传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苏州丝绸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2 本土元素在苏州丝绸品牌视觉形象中的表现
随着地域界限的模糊,越来越多商品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苏杭地区由于有着类似的地域环境和风俗习惯,对于丝绸类的品牌,消费者很难从外在形象上或内在结构上区分出它们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异。在产品趋于同质化的今天,差异化本身是企业经营的有效策略,而将地域文化元素引入设计语言中,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诸如与实际生活脱节甚至是过度抽象化的弊端,从而达到审美情趣并实现与现实的完美融合”。
2.1 以标志性的景点或建筑物作为设计出发点
从地域特色出发,突出产品生产地别致的景点和标志性建筑,是一种相对具象化的表现方式,是目前苏州丝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当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手法。如苏州慈云蚕丝制品,它的“慈云”商标(图1),就是以当地名胜景点慈云塔命名,在商标设计上直接将具象的慈云塔风光进行平面化处理,寓意品牌悠久历史和桑蚕文化的发源地。不过在商标中我们很难有这样的联想,让很多消费者误以为是西湖的风光,本质上是由图形的含混性(模糊性)所造成的多义。
因此需要在此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深入展开桑蚕文化的发源地印象,在旗下系列包装或产品图案设计中不断延伸。如羿唐丝绸(图2)创作出一系列的丝绸图案都融入了大量的苏州本土元素,将苏州的园林、虎丘、平江路、沧浪亭等著名景点和一些苏州人的日常生活方式,都整合到一起,使其有着区别其他品牌而散发出浓郁的地域性特征。这是苏州丝绸品牌中罕有的比较系统化,有创造性地运用本土元素的成功案例。
2.2 以传统图案作为出发点
传统图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代表,可谓从意到形都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而如何在表现形式上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这就需要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具有时代感。乾泰祥丝绸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就直接利用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统元素,由于桃花坞木刻年画题材丰富,寓意吉祥,色彩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一语双关,既能体现对消费者的祝福,叉强烈表达了企业的愿景。然而,这种未经过加工的形象既与品牌主题缺少联系,也不能表现丝绸产品的特质,而且又具有大众普遍性,很难对消费者产生深刻印象。纵观国内外一些优秀的设计大师,他们在进行作品创意时,先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解构和重构,而不直接使用传统图形元素。经过重新思考设计,形成丰富而不同的崭新符号。因此在进行图案选择时必须跟产品存在着文化和精神上的契合,即要符合商品的诉求点,然后再以同构共生的设计形式,将图形语言映射到有着本质联系的事物上,烘托出一种心理联想的氛围,进而引导人们去亲身感受。相比乾泰祥在包装中直接运用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图案,山水丝绸和上久楷在传统图案上有着新的创造。山水丝绸的真丝婚庆床品利用手绘形式对木刻年画“百子同庆”进行重新表达,以此来迎合消费者的喜好。上久楷的产品设计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演绎,借鉴了传统图形符号,但在具体表现中又存在某些变体形式,而这些变化形式也源于传统图案母题,以及母题衍生出来的多种样式。将表现吉祥寓意的花纹,如“缠枝莲花”、“鹤舞祥云”、“如意纹”——这一符号母题,通过现代的表现手法以全新方式运用在宋锦箱包上,以此来体现上久楷悠久的文化内涵。endprint
3 本土元素挖掘方式
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然而在我们身边很多企业在进行品牌形象设计过程中,由于缺少对本地元素深刻的认识,完全将当地特色的元素进行单纯删减、拼接与组合,这样做不仅没有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反而引起消费者的误解和歧义。
3.1 当地文化认识基础上的挖掘
本土文化包括有形元素和无形元素。有形元素指我们的感官可感受到、触摸到的具体形态,比如苏州园林的花窗、桃花坞木刻年画,水巷风貌等,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无形元素则是能够代表当地人的精神文化,情感记忆等,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这些有形无形元素的分析,能够挖掘出其中很多有意义的东西,为丝绸品牌形象设计创造更多可利的价值。
文化应该是—种“相对主义”,文化符码的基本功能乃是在借以区辨不同的文化特色。要创造新的文化符码,释放与解构老旧的文化系统并进行建构。如中国老字号品牌化妆品“双妹”新的品牌形象设计(图3)基于对上海本土文化认识的基础之上,将品牌与海派文化及上海风情密切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品牌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品牌从内在个性到外在的包装广告形象都紧密地和当地文化联系在一起:精致的旗袍、体现品质的生活器皿,这些形态经过再创造令人印象深刻,使其品牌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的韵味,传达了双妹百年传承“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文化内涵。这种建立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品牌形象设计,使品牌在累积的旧传统上衍生出新传统,保持文化发展的渐进性,这就是品牌构建的灵魂。而苏州丝绸品牌大多正是缺乏了这种灵魂,以至于他们在进行品牌设计的时候,由于没有对本土元素有着深层次的认识,最终只能落入肤浅的表层元素借鉴之中。从乾泰祥的包装设计中,本土元素运用的情况可以看出,企业并没有细心地考量图案所具有的自身含义,纯粹只要求形态易于辨识和记忆,能够凸显本地特色,使得品牌的外在形象和企业的属性、文化内涵分割开来,因此消费者很难将包装与丝绸的特质联系在一起。这个过程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品牌形象设计的时候,并不是单纯地加入具有苏州地域特色的元素,而是在对于本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有目的地使苏州丝绸品牌体现地域文化。
3.2 在充分理解品牌内涵基础上的挖掘
将本土元素运用在丝绸品牌形象中也是很有讲究的,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或是“形”的叠加应用,而是在充分理解企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本地元素的精髓融入进去,延其“意”,并结合自己的目标市场,树立独特的企业品牌形象。大部分企业在品牌形象设计上过于主观意识,游离在设计的表层,设计过程中缺乏考虑企业理念、文化内涵等因素,很容易落入俗套的形象设计中。
每一个品牌追溯根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一个成功的品牌应该是品质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法国著名的丝绸世家玛可罗尼(图4),在整合自己品牌形象同时,出于对品牌文化内涵的重视,将具有代表性的本地元素法兰西玫瑰运用到品牌形象当中,从品牌标志到它的专卖店设计都散发着浓郁的法兰西玫瑰浪漫气质,体现了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底蕴。苏州羿唐丝绸在探寻本地元素的基础上,挖掘自身品牌的优势,将苏州文化特点象征化、符号化传播给社会大众,这些形象不仅引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和认知,传达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也使品牌的视觉形象显现出明确且统一的完整文化印象。每个品牌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和个性魅力,苏州丝绸品牌的形成必须要依靠品牌独特的内在文化特点,挖掘其独特的精神文化气质,将本土元素恰当地融合在企业形象当中,才能开发出具有苏州特色的丝绸品牌。
3.3 注重系统化的本土元素形象挖掘
品牌视觉形象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系统化是关键因素。在苏州众多的丝绸品牌当中,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然而很多企业脱离自身品牌文化个性,盲目跟风,只是把本土元素当成一个代表性符号随意的使用,或者是将元素没有规划性地放置在单一的包装形象当中,缺乏系统性,给人一种没头没脑的形象。纵观目前国际知名品牌的视觉形象运用,都非常注重系统化的元素的挖掘。
系统性要求视觉形象的所有元素,风格形式相互和谐统一,以及在不同载体上的运用都要呈现统一的视觉状态,体现品牌视觉形象传达的一致性。万宝路品牌的成功依托于准确有力的品牌系统化表现,使品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视觉形象。从它独特的口味作为出发点,将品牌定位为拥有男子汉气质的香烟,围绕着这个定位,将本土元素——美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西部牛仔”融入整个品牌形象当中,无论是产品包装,还是广告宣传,这种牛仔形象—直贯穿于整个品牌形象当中,显然它并不是单一的牛仔形象进行简单复刻,而是从西部牛仔所处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考虑,提炼出不同的元素,将西部风光,牛仔的生活印迹等生动的展现在产品包装装潢中或广告传播中,通过这些系列化元素的组合,使消费者认识到了品牌并不是单一抽象的形象,而是具有系统性,叙事性。这种完整的系统性确保了万宝路品牌的清晰焦点,使它有别于其他的竞争对手,最终取得胜利。因而只有将一个品牌的视觉形象运作当成一项系统化工程,找到这个系统当中最核心的价值,围绕着这个核心价值,运用各种手段来整合展开,使品牌创建强烈的持续印象,才能反复增进消费者的印象和记忆,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四 结论
本土元素 篇5
一、中国钢琴教育离不开本土元素
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 一个国家的本土资源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已经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虽然底子薄弱, 但也具有世界其他国家的特色, 学习和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是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和提高民族修养的需要。因为中国钢琴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色彩, 有利于启发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理解力, 培养对本民族音乐的乐感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兴趣。
本土文化体现在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方面就是民族音乐,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一个国家的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想要根深蒂固, 就要在音乐教育这个基础上发扬民族音乐文化, 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 这也是音乐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钢琴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语言的艺术, 体现了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倾向, 也就是要用钢琴这一外来乐器体现民族的音乐文化和音乐内涵, 传达本民族的精神, 其实这是一个“舶来——融合——弘扬”的过程。本民族的钢琴音乐作品在钢琴教学中应被广泛采用, 这样才是实现这一过程最有效的捷径。如果学生经常弹奏外国的练习曲和奏鸣曲,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这些钢琴曲产生厌烦。所以, 可以让初中级学生弹奏一些较为典型的中国钢琴作品中当作补充, 这样对学生的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技术也是一种有益的提高。比如让学生弹奏中国曲目《欢乐的牧童》和《牧童短笛》, 乐曲中需要提高大量的装饰音弹奏技术和复调技术的训练。学生应用富于歌唱的声音去弹奏, 这样才能把乐曲中优美的旋律体现出浓厚的中国味。把中国钢琴作品应用到钢琴教学中, 是民族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充分体现。[1]中国钢琴作品具体体现在指法上的运用, 和弦的非三度叠置使和弦的指法更为复杂, 要求手指有明确的触感。用相邻的手指弹奏小三度五声级进;在连贯的音阶式的进行中, 手指间的跨度较大, 双手运用不同于西方乐曲以平行三度、六度为主, 而已四度和无度或者各种音程交替较多见。
二、本土文化元素对钢琴作品弹奏方法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对音色变化的感悟
外国作品的音色多是强调颗粒性的点状对比, 中国钢琴音乐中的音色多是线与面的结合。在中国的钢琴作品中, 很多乐曲是器乐曲和民歌改编的。演奏中国作品的特殊技巧就是在于模仿不同民族乐器的音色, 这成为中国作品所独有的音色特点。如《夕阳萧鼓》中萧、琵琶、古琴、古筝、鼓等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与弹奏, 需要用手指轻轻抚摸琴键, 所弹奏的音犹如“泛音”的弹奏方法。[2]如《牧童短笛》中要弹出干净透明的竹笛音色, 这就需用指尖敏感的触键, 并且触键点要准确, 两肩放松, 手腕要平稳, 这样才能弹出明亮的叠音效果。可以说装饰音在中国作品中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装饰音没有处理好, 那么弹奏的中国作品也是不成功的。在弹奏外国作品时, 要谈好奏鸣曲, 首先就要弹好练习曲。通过对外国作品曲式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 就可以完整的演奏出来。但是, 对于中国作品而言, 不是说只要谈好了练习曲就能谈好一首中国钢琴曲, 这不仅要理解整首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还要把握演奏中装饰音的技术和技术中“度”的问题。对于中国作品中的曲调问题, 首先应熟悉中国的五声调式, 在演奏中通过五声调式产生音色的联想。整首作品应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学原则, 表现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性和艺术性。
三、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本土文化色彩
本民族的音乐结合了本土文化几千年历史所形成的精神、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征, 传承了地方音乐文化色彩和人文特色。中国作品所具有的音色特征也融合了本土文化的色彩, 让学生在学习中国作品的演奏基础上, 对本土的音乐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能激起学生学习本民族音乐文化认识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对中国作品背景的了解颇多, 初学者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标题性也较容易理解。例如儿童钢琴作品以民歌和儿歌为题材, 初学者儿童喜爱弹奏这样的钢琴曲。形象的标题和熟悉的旋律激起儿童的弹奏兴趣, 通过教师对乐句的划分、段落的分析和乐曲的表现手法的讲解, 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丁善德《快乐的节日》, 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色彩, 加上熟悉的乐曲标题让儿童沉浸在民族音乐色彩的氛围中。
四、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
中国作品注重表现意境, 不同于西方的音阶和调式。中国文化注重“天人合一”, 在创作手法上与西方是截然不同的思路。在中国钢琴作品中装饰音的表现上, 更多的是增添了民间音乐的加花, “中国味”浓厚, 让听众很明显的听出来是中国作品, 所以在弹奏技术上是西方钢琴曲种难以学到的。中国钢琴作品更多的是对民族乐器的模仿, 在这个过程中, 有利于学生掌握各种音质和音色的演奏方法。中国作品的节奏比较自由, 有节奏的伸展性。而西方作品的节奏比较严谨。学生在弹奏中国作品时, 应在把握好乐谱的节奏的基础上, 对个别音的节奏能够自由的伸缩, 如果没有节奏的调整, 乐曲就会十分生硬。如钢琴曲《梅花三弄》, 乐曲的尾声使得整个音乐情绪较为平静, 为了充分表现乐曲中的音色特点, 在这些音的节奏上应松弛下来, 在某一个音上做应有的延长。演奏者把握好整首乐曲的节奏整体性, 并注意旋律的流动性。[3]中国音乐作品的旋律特点是抑扬顿挫, 称之为“板眼”, 西洋音乐所注重的是音色的强弱变化。在中国作品的演奏中, 把握好节奏的韵律感和段落过渡的连贯性是很重要的。
从宏观的形势来看“趋同与求异”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从一方面看, 中国音乐已经逐步走向世界, 另一方面, 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中, 就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和强调母语教育。钢琴虽然是一件西洋乐器, 但已成为我国最普及的乐器, 在钢琴作品方面, 现在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越来越得到世界的重视和欢迎, 法国、奥地利等著名音乐学院已经将中国钢琴曲目列入教材。对培养儿童的乐感能力, 学习中国音乐的语言艺术表达有促进作用, 在学习演奏技术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音乐文化史, 从而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 1996.
[2]孙星群.音乐风格与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8 (12) .
本土元素 篇6
一、本土文化元素中故事情节在动画场景设计运用
1、本土文化中的动画故事来源
中国具有上下五千的传统文化历史并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积累发展, 产生了无数的传统文化作品。而本土动画的创作背景, 一是来源于剧本中充满想象、夸张的故事情节的设置;二是来源自于本土动画中故事生存的历史和环境土壤, 包括动画角色、动画场景等。本土文化中丰富的传统元素给我们动画故事情节创作和动画场景及角色创作提供了绝好的资源, 每一个具有代表的神话故事、传统作品都可以传化动画故事来源。当今本土动画通过曲折而充满想象的故事情节、生动而富有个性的鲜明角色形象, 充分表达方出来本土文化资源的优势所在, 让观众们享受具有本土文化元素魅力的动画片, 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猪八戒吃西瓜》、《三个和尚》、《九色鹿》、《小蝌蚪找妈妈》、《寒江独钓图》等都是取材于本土传统文化故事。
2、动画故事反映场景中的精神内涵
动画产生的动态表现艺术形式吸引着诸多观众。在当今艺术、技术水平相当成熟的时期, 通过以本土文化传统及文化元素创作出来的动画作品才能吸引观众, 把观众的审美视线重新吸引在本土民族文化上。在中国大部分动画中现有诸多动画作品一味地模仿国外, 造成动画作品没有本土独有的特色。要创作出具有本土优秀动画作品必须挖掘和掌握本土文化元素的精神内涵, 把它充实运用到动画场景设计中, 搭建本土文化故事的构架, 充满想象空间的故事情节, 以引起观众对本土文化精神领域的共鸣。在中国厚重的传统历史文化中, 产生了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以及历史典故、名著等并流传至今, 那么作为中国本土动画创作者和设计者所做的是要深入挖掘和了解本土传统历史文化特点以及表现形式, 在编写出丰满生动的动画故事的同时能设计出优秀本土动画片。
二、本土文化元素中的表现形式在动画场景设计运用
在一部动画片中动画场景设计主要是背景整体的衬托和辅助性作用。故事情节的发展决定了动画场景设计中的构图、颜色基调以及整体风格特点, 场景设计中显现出故事情节发生的地点, 动画角色的心理, 场面渲染的气氛等。可见, 动画片的整体意境和特点是通过动画中故事情节、角色造型、场景共同营造出。
动画是一种视觉艺术体验, 场景设计不仅是故事发展的背景体现, 也是动画角色特点的映衬, 是故事发展的时间视觉化的表达。只有传承着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内涵的优秀动画片, 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诸多观众们的共鸣。因此, 某种本土文化元素的动画场景设计最容易影响观众情感感触, 体现出本土民俗文化、民俗风貌、地理特点、人文精神的综合特征。
各区域中不同的本土民俗传统文化元素特征决定了动画场景中艺术风格, 反映了动画片的整体风貌。动画片中充分运用本土民俗传统文化元素有剪纸、水墨、皮影等。如水墨风格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场景设计中, 它是用中国独创的毛笔作为绘图工具, 水与墨的浓淡融合, 产生出浓淡不一的传统五色, 在中国特有的绢、宣纸、帛上运用点、线、面块的绘画手段和视觉表现, 制作成每一帧动画场景情节。由于笔法的抑扬顿挫, 线条的粗细变化, 使动画场景里绘画明暗表现丰富、千变万化。动画场景中的留白是中国水墨画的传统技法, 这种留白不仅衬托了场景画面的主体, 又能加深了场景画面的意境, 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再如以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的动画场景中, 画面中没有一丝水, 却有一只小舟, 一个渔翁在垂钓。这一个空白的空间背景的动画场景中, 渔翁独钓的意境, 却让观众感到整个画面都充满了烟波浩渺, 有水的感觉, , 留给观众无限的联想。
摘要:在动画场景设计中通过对本土文化的元素特征分析, 随着本土文化的时间推移和本土的特色文化进行分类。并研究分析动画场景设计的内涵以及本土文化在动画场景设计的运用成果案例进行文化内涵和特点分析。通过研究本土文化元素将现代设计理念导入其中, 结合实用和功能注意, 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场景设计, 展现出中国独特的本土文化风格。
关键词:本土文化,动画,场景设计
参考文献
[1]朱晓菊, 彭建祥.浅议动画创作素材的再挖掘与再整合[J].中国电视, 2007 (07) .[1]朱晓菊, 彭建祥.浅议动画创作素材的再挖掘与再整合[J].中国电视, 2007 (07) .
[2]陶月利.中国动画创作的本土化研究[J].河南科技, 2010 (7) :28-29.[2]陶月利.中国动画创作的本土化研究[J].河南科技, 2010 (7) :28-29.
本土元素 篇7
一、广西高师声乐教学状况
广西高师声乐教学发展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从1938年徐悲鸿、满谦子等资深艺术家, 在桂林倡导成立的“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至今, 广西各高校相继成立音乐系或艺术系, 并开设了声乐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也逐步完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各高校的声乐课程更是有了规范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计划、授课计划、教师的自编教材等, 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声乐课程的发展。同时, 以广西艺术学院为首的一些院校, 在保证正常授课的同时, 又组织老师进行广泛的科研探索, 近些年来, 广西更是涌现出一批享誉区内外的优秀声乐教育家, 如:龚小平、揭冰、陈进贤、金北凤、翁葵等。他们将广西特色的民族音乐元素进行整合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歌唱家及歌手。如:被誉为第三代刘三姐的唐佩珠、被誉为壮乡百灵的陈春燕以及国内优秀歌手李卫红、唐彩媚、肖燕、、林晓佳等。广西各地方高校虽然以广西艺术学院为榜样, 但是由于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的限制, 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可归纳为:
1. 演唱方法过于单一, 歌曲表现过于程式化。
主要表现在声音缺少个性, 一味的追求高音。在许多的演出及比赛上, 我们的选手们不但声音很接近, 甚至连动作都一模一样, 选手们就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 完全丢失了个性, 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2. 演唱曲目过于单一, 与观众需求脱节。
许多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还一直沿用的欧洲的教学模式, 曲目也是一程不变的照搬过来。唱的全是国外艺术歌曲和咏叹调, 而且大多是不正宗的演唱。曾这样的戏言评价:“唱外国作品外国人听不懂, 唱中国作品中国人听不懂”。
3. 教学方向的偏失, 导致学生的民族音乐知识匮乏, 动摇了基础教育的根基。
长期的“正规”训练, 使得学生接受的音乐形式越发单一, 知识面越来越窄。他们没有条件接触、学习多民族、多风格、多唱法的民间音乐。而我们高师的毕业生大多是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地把欧洲音乐教学体系层层渗透到中小学音乐教学之中, 使得中小学生在初级阶段就对民族音乐产生偏见。
二、广西本土民歌的现状
1. 经济全球化给包括广西本土民歌在内的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在全球化的浪潮下, 原有的国家之间, 区域之间、民群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和淡化。原有的制度, 文化、思想、意识的界限被逐渐取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先进的体制及生活方式冲击着古老的传统文化。本土民歌所依赖的传统土壤越来越贫瘠。
2. 信仰的弱化和传统习俗的改变使一部分广西本土民歌丧失了原有的功能。
图腾信仰及婚丧嫁娶占据着广西本土民歌内容的很大一部分, 但是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 新的意识观念, 新的价值观的产生, 使人们远离传统。祭祖、庙会、婚丧嫁娶等传统仪式逐渐减弱, 伴随着这些仪式的一些本土民歌也逐渐被人们淡忘, 甚至已经消失。
3. 现代化的生活及娱乐方式挤压了广西本土民歌的生存空间。
随着时代的进步, 当今的社会已经发展成一个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电视、录像、VCD、网络等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的传入, 给了人们一种全新的娱乐、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不再集中于一种方式上, 这些方式不像传统歌舞一样, 受时间、地点、人数、规矩等众多因素的制约”。 (1) 在生活及娱乐多元化的背景下, 广西本土民歌从原来的主体娱乐被弱化为了一个细小的分支, 甚至可以忽略, 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4.“学院派”演唱标准也是压制原生态民歌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原生态民歌的最大特点和价值, 不仅体现于音乐风格的多样化, 也体现于演唱风格的多样性。它不可能, 也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唱法, 它的个性化和不可再生的特点就是它生命力的最大体现。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学院派强调唱法的专业化、标准化 (追求的是共性) , 是现代声乐教育的主流, 占据着主流音乐舞台和强大的宣传媒体。原生态民歌唱法得不到“学院派”专家的认同, 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资金支持更是少得可怜, 人才培养得不到扶持, 也不产生经济效益。这些造成或变相造成了对原生态民歌的否定, 极易挫伤歌手们的传唱积极性, 原生态民歌手的创造力也被压制。
5. 广西本土民歌在传承方面后继乏人。
广西本土民歌的传承后继乏人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广西区内的青年越来越多的离开祖先世代居住的部落和村寨, 出现“人走歌走”的情况。二是许多民族地区的青年对本土民歌缺乏兴趣, 不愿继承。三是传承人的地位弱化, 民歌传承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等等。这些因素都对广西本土民歌的传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三、将广西本土民歌元素引入到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1. 能够丰富当前单一的演唱方法。
广西本土民歌不仅形式多样, 体裁多种, 而且演唱方法也非常独特。如黑衣壮山歌唱腔中的“直腔”唱法, 这种唱法的特点是:以鼻腔为主、喉咽腔为辅、胸腔支撑, 三个共鸣腔贯通, 无论发声、咬字还是行腔基本不往后倒, 并且拥有较深的呼吸以及稳定的喉头。通过“直腔”唱法的训练, “黑衣壮”族群的发声拥有高、中、低三个统一宽广的音域, 并且高音飘逸、中音自然、低音厚实。再如京族民歌的唱腔中的“立音嗓子”, 这一唱腔虽然音量不大, 但气息通畅, 中声区温柔抒情, 高声区清脆秀丽。京族歌手的训练一般是通过“张嘴音”和“进嘴音”来完成的, 其实也就是我们学生练声事的开口音和闭口音。广西还有许多优秀的演唱方法,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但需要指出的是, 这些优秀的歌唱技巧并未被我们高师声乐教学所重视, 如果我们将这些优秀的演唱技巧加以整理并运用于教学, 高师声乐教育中演唱方法单一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2. 以本土民歌演唱技法辅助高师声乐教学, 有助于学生更快的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广西属于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语言习惯, 许多学生很难掌握标准普通话的发音要求, 在咬字、吐字以及吸气、换气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受方言影响较大的学生, 可以在学习过程用他们比较熟悉的本土演唱技法训练, 来引导学生逐步体会, 有利于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3. 能够丰富教学曲目, 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作品。
现在高师声乐学生在学习中可演唱的曲目无外乎几本常用的声乐教材, 加之演唱技术不到位, 能供拿来作为练声曲的作品更加稀缺。广西本土民歌浩如烟海, 有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存世, 这些声乐作品是有别于创作歌曲和咏叹调的。它们一般比较短小精悍, 朗朗上口, 作曲技法也不受西方框架的制约。比起我们常用的西方古典艺术歌曲及咏叹调, 学生更愿意演唱民歌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先使用一些优秀的、学生喜欢的地方民歌来过渡, 等学生的演唱技巧逐步提高以后, 再演唱难度偏大的西方歌曲, 这对高师声乐学生的学习将起到很大的帮助。
4. 能够使学生学习更多的舞台表演。
高师声乐教学不同专业音乐院校, 由于教育的针对性以及学生专业素质的差异, 高师声乐教学更多的是演唱技术方面的训练, 而表演方面往往比较薄弱, 据笔者了解, 广西许多高师院校甚至没有表演课。演唱外国艺术歌曲虽然对学生的发声技巧很有帮助, 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语言障碍, 学生很难去理解歌曲内涵, 更谈不上表现了。而地方民歌恰恰能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民歌一般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具有非常强的表现性, 大多数民歌都是集演唱于表演于一身的。高师院校的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民歌的这一优点对学生进行表演方面的训练。
5. 将逐步扭转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偏见, 进而带动更多的人认识民族音乐。
将本土民歌元素引入高师声乐教学, 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地方民歌, 能够看到地方民歌的优点, 体会地方民歌无穷的魅力, 从而改变对本土民歌的看法,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高师院校的教学目的很明显, 就是为社会培养中小学教师。这些毕业生将被分派到广西各地区从事音乐教学工作, 而他们的教学将会影响到下一代甚至几代人。当他们正确的认识了本土民歌, 并将这一观点传授下去, 那么民族音乐将会逐步的走出人们的误区, 对现在举步维艰的民间音乐保护工作十分有利。
综上所述, 将本土民歌元素引入广西高师声乐教学不但能解决高师声乐学习中的诸多实际问题, 同事也将对广西本土民歌的保护提供有力支持。其作用一目了然, 可谓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摘要:广西高师声乐教育有着深厚的底蕴, 从1938年的“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到今天区内各高校的音乐系及艺术系里面的声乐课程, 广西高师声乐教育的发展可谓蒸蒸日上, 但是由于长期受欧洲教学模式的影响, 广西高师声乐教育中严重缺乏本土民歌元素, 笔者将在文中详细阐述广西高师声乐发展的状况, 广西本土民歌的状况以及将本土民歌元素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声乐教学,民歌元素,唱腔,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寒梅、黑衣壮山歌唱腔析论《中国音乐 (季刊) 》2010年第4期
[2]毛艳、京族民歌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研究》2010、3
[3]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1期
本土元素 篇8
虽然香港的电影业相当发达, 但其原创动漫领域的发展却一直非常欠缺, 《麦兜故事》的成功不可以不说是一个奇迹。《麦兜故事》上映后所带来的轰动效应, 已被媒体称作“麦兜现象”。这令香港观众和香港的动漫人看到了本土动漫事业的前景, 即使没有绚丽的三维动画技术, 也没有日本动漫那样的诡异想像, 但“麦兜”这样一个地道的本土原创卡通形象和他那简简单单的故事也可以令观众齐声叫好。“麦兜现象”不仅成为香港动漫界的传奇故事, 更是华人动漫历史上一个鲜明的里程碑。
二、《麦兜故事》中的本土文化元素
(一) 动漫角色的造型与形象
《麦兜故事》中的主人公麦兜是一个粉红色小猪模样的小朋友, 它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个轮廓线条简洁、色彩清爽润泽的卡通小猪造型。这种类似儿童水彩画的绘制角色的手法, 在之前的麦兜系列漫画制作中已经使用并被广泛认可。片中其他角色的设定也和麦兜一样, 采用这种卡通动物化、本土绘本式的造型手法, 充满了淳朴童趣和香港本土气息。在角色形象的塑造方面, 麦兜被定位为出身低微、资质平平而又善良淳朴的香港平民阶层的形象。尽管生活平凡乏味而且还遭遇了许多挫折, 麦兜和他妈妈依然乐观积极的面对一切, 这种处世态度正体现了香港人一直提倡并自律的自强精神。
(二) 动漫场景与环境设定
《麦兜故事》之所以能够使香港观众如此接受, 除了角色本身的亲和力、感染力以外, 片中大量出现的香港各地场景, 及其所体现出的香港本土文化特征, 成为吸引观众的又一亮点。在大部分香港影片中, 最常见的是香港的灯红酒绿和高楼大厦, 但《麦兜故事》里却出现了很多难得一见的香港特有的景致。片中那些拥挤的街道、随处可见的广告招牌、各式店铺林立的旧街区, 还有实景拍摄的长洲、南丫岛、天星码头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致, 这些都将香港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场景空间展现了出来。无疑, 这种以香港特有的街景文化来全面展示本土文化气息的做法, 比其他常规场景设计手法都显得生动和具体。
(三) 动漫群体语言及生活方式
观众们能够从片中所展示的芸芸众生切身体会到浓浓的香港文化气息, 比如麦兜所在幼儿园的校长说着一口潮州话口音, 以致同学们也跟着用潮州话读书, 这些反映出了香港多种方言混杂的地方特色。还有片中经常出现的面档和茶餐厅, 这些见证了香港世纪变迁的特色场所, 它们都是香港普通百姓的日常去处。在这些平凡的茶餐厅里, 香港大众的人生百态尽览无余。而这种饮食休闲习惯具有典型的香港特色, 可以看作是地道香港文化的另一种载体。另外, 片中还出现了长洲抢包山、张保仔洞宝藏传说、首枚奥运金牌、申办亚运会失败等香港特定的记忆碎片。这些烙印了香港社会变迁痕迹的民俗文化现象与片中人物生活方式的相互渗透及呼应, 以此流露出对本土深切的关怀眷顾之情。
三、本土文化元素在动漫创作中的价值及意义
(一) 重新认识本土文化元素及其价值
通过《麦兜故事》可以看到, 动漫片中的本土文化元素体现的则是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而影片背后的这种本土文化又是由多方面组成的, 它的实质是一种通过动漫影片寄托民族情感、寄托本土愿望、弘扬民族品格的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内涵具有了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以及地域性等典型特性。从精神意义上说, 动漫片中的本土文化元素已经成为了本土情感和理想的一个载体, 它是大众审美以及民族凝聚力的直接体现。动漫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 势必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 其中本土文化元素的表现和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当其冲。而真正的本土文化不是通过再现传统角色形象或照搬那些古典故事题材来表现的, 而应该是从民间文化的底蕴中重新挖掘并创作出能真正体现民族特色的形象和题材。
(二) 尊重和开发本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长期形成的本土文化资源及其艺术语言比较恒定, 具有广泛深厚的受众群体以及巨大的潜在市场, 那么如何将其转化为当代动漫作品的文化内涵, 则成为了现今动漫创作中的新课题。这一切首先需要我们创作者对于本土文化足够的自信和尊重, 只有将对动漫的创作研究立足于本土民族文化资源, 才能从中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体味本土文化的亲切温暖。众所周知, 美国动画片之所以能够在全球盛行, 除了成熟的市场运作之外, 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结合当今时代特点衍生出特定本土化、民族化风格的作品内涵。而在韩国, 以东方艺术语言为载体的动漫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并成为其国家支柱产业之一。试想若是没有对于本土文化的自信和尊重, 没有对于本土文化资源的合理挖掘, 上述地域的动漫事业又怎么会有如今的成功?今天我们再以积极、辨证的态度来面对传统文化, 同时尊重和肯定我们的本土文化资源并从中找寻属于动漫创作的元素, 如此对于现阶段的原创动漫将具有更加现实、积极的意义。
结束语
本土元素 篇9
地方历史文化类节目,是以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发展脉络、人类发展轨迹为主要内容,以记录、展示地方历史传承与人文特色、风土人情为传播目的的社教类栏目。而地方历史文化类栏目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其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个性”化特色,这个“个性”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一个电视栏目要脉络清晰、主题明确、条理分明、结构完整、故事新颖,无论是记者、编辑、摄像还是制作,必须要了解掌握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甚至只是了解掌握远远不够,还必须深入探究,才能准确把握地方历史文化的特点和优势。
在中国版图上,固原位于宁夏南部,所有可查询的资料都这样描述固原“古代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重镇,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人形象地评价其地理位置说: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自古就是关中通往塞外西域咽喉要道上的关隘和军事重镇。”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相当多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料,在沉下身子、静下心来阅读历史书籍之后,电视工作者或许面临这样一个困境:电视是可视性的,历史都是过去了的,这样的画面怎么拍摄?仅用静止的山、流动的河、盛开的花、静默的文物能够生动而有趣的表达该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吗?
长期以来,央视以及省级卫视都做过大量的涉及历史文化类的栏目,其中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如《探索发现》、《走遍中国》、《话说长江》等,还有许多大资金大制作的历史文化类系列片,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地方电视台无论是从资金投入、整体把握还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因此,地方台的历史文化类栏目要有自己的特点和运作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在当今速度、效率当先的时代,如果“慢悠悠的空镜头”仍然是历史文化栏目的表现方式,应该不会对受众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所以,《魅力固原》栏目充分考虑到软硬件设备、成本、人员等方面因素后,确立紧扣固原“本土历史文化元素,立足短小精悍、动人新颖”的栏目定位,以“润物细无声”的表现方式,准确清晰而又通俗易懂地向观众介绍固原的历史文化,不求有多深奥专业,只求简单明了、生动多样。
围绕固原地方历史文化的特点和优势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后,栏目组通过激烈讨论后,提炼主题、确定内容,摒弃常用而又难以驾驭的山川河流,从更贴近生活实际的“食物”和“居所”入手,用“一家人、一顿饭、一座房”这条主线,串联起浸润在人们“衣食住行”中的固原文化,以小文化诠释固原独特的地方文化。
历史上的固原属于塞外,是外敌入侵中原的一道屏障,所以既是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之所在,又是回族聚居区。因此,固原的饮食和居所最能够表现固原的历史文化。《魅力固原》的第一个系列节目就从固原人的“吃”入手。“洋芋面、佫络面、浆水面、散饭、茕茕”等草根食物逐一走上电视荧屏。这些用最普通的食材、最简单的方法制作出来的食物,通过细腻的拍摄、动人的叙述以及食物背后承载的主妇、家庭故事、生存背景,打动了许许多多电视观众。
电视栏目的多样化,使电视节目所能反映的领域更为广阔,也更能向纵深方向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的抓手之一,显然,地方主流媒体理应在舆论宣传上予以大力配合。《魅力固原》作为展示、宣传固原的窗口和平台,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介绍旅游资源也是该栏目的主要内容之一。系列片《美在固原》就是通过走访、探寻身边的历史遗迹、旅游资源,向观众既展示了广为人知的景点,又深层次挖掘了景点背后不为人知的人和故事,并且无论是在反映内容、表现手法,还是叙述方式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使该栏目短时间内就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地方台的历史文化类栏目,要在电视荧屏赢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打上鲜明的地方烙印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首先,《魅力固原》栏目就是要向公观众展示本地区历史、文化、经济、思想的方方面面,使观众通过电视这个窗口对本地区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独一性有全面的、宏观的了解和知晓;其次,电视节目最终是要给老百姓看的,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期望已从学习型转变为体验型,一个地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历史文化特点,正是观众希望体验的重点。历史文化从一个方面来说是一个地区的城市名片,就必须围绕差异性做足文章,彰显本地区的唯一性与独特性;最后,地方历史文化类栏目反映的是当地老百姓的文化基因与生存状态,准确的拿捏,恰当的表现,有助于唤醒当地人对本地区历史文化个性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这三点足以表明,地方历史文化类专题片的生命力的关键在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