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好历史课

2024-06-29

让学生学好历史课(精选12篇)

让学生学好历史课 篇1

想让学生重视历史, 认真学习历史, 教师就要对学生学习进行全程跟踪,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提高学习效率。有人说, 现在流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学, 教师看着就行了。其实不然, 自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新集中学开展学讲计划、实行学生自主学习以来, 我感觉教师的压力更大, 需要顾全的地方更多。以下是我在历史课堂实践中得出的一点感悟:

一、整理专题, 系统学习

历史的各章节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贯穿联系, 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 要把每课的知识整理贯穿成知识体系, 系统地掌握。教师在学完一个专题之后单抽出一课时要求学生整理专题线索, 如史前时期的人类、古代亚非文明、古代欧洲文明、古代文明的交融、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等。

【例题】学完九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古代文明的交融》, 请列举古代东西方文明冲突和和平交往的例子。那么这就得结合第七、第八两课《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进行综合性的整理。古代东西方文明冲突的例子:“希波战争与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征服”“十字军东征”。古代东西方和平交往的例子:“马可波罗东游”、阿拉伯数字的西传。教师在指导学生整理答案的同时, 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了第四学习主题的内容《古代文明的交融》, 理解了自古以来东西方之间就是在不断的冲突中客观地实现了交流和发展, 但战争不是最好的实现交流的方式, 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贸易往来融合发展。

二、注重训练, 学以致用

做题目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形成学习能力的最重要方法。仅仅靠教师的理论讲解或者学生读背, 就做不到理论结合实践, 习题或考题则是对知识点的一个具体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教学生一些解答考题的技巧, 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具体做法就是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可以渗透相关题型的练习或考试训练, 以使学习不是纸上空谈而是做到有的放矢。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 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 国王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 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材料二:我们以这些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利, 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 而且名正言顺地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它们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 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材料三:“人生来是而且始终都是自由的, 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问题:

(1) 你知道以上材料分别出自什么国家的什么文献?

(2) 这三则材料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分析这三则材料是为了探究三次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三部法律文献的相关内容。材料一是英国的《权利法案》; 材料二是美国的《独立宣言》;材料三是法国的《人权宣言》。它们都表达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三组材料放在一起, 难度加大的同时, 也是对学生知识形成的系统进行比较和整理。在做题训练中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知识, 巩固了知识。

三、定期检测, 自我分析

好的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我坚持一周进行一次测评, 虽然历史课课时少, 但我们设计的容量相对也少, 争取10 分钟就能完成。每次测评后, 一般由教师进行批改、分析、点评。但有时也可以考完后教师给出参考答案, 指导学生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 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 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 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 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 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 分析失误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长期以来, 我们历史课堂给学生的感觉就是枯燥、乏味。有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才能激发学生热爱历史、学习历史的兴趣, 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源泉。我专教历史后就一直在思考我的课堂缺乏活力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调查发现学生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 认为历史是副科, 在课堂上读读背背就行了, 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学习。其实不然, 历史学科博大精深, 有中国史、世界史, 有古代史、近代史。学生小学以来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其实很少, 单纯依靠课堂教师的讲解, 理论说教, 单一、死板、理解困难, 难以产生合理联想、深刻记忆。21 世纪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其资源丰富、图文并茂, 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使历史课堂踏入新征程。

总之,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指引下, 作为历史教师, 我们必须大胆创新, 与时俱进, 探索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 并始终把它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 真正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 从而提高学生成绩, 改变历史教学的处境。

让学生学好历史课 篇2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学生,知识,教师构成的教学系统,这三者之间互相联系制约,主要矛盾是客观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并会初步应用知识。而学生能否良好地掌握知识,则取决于学生学习知识时的态度、情感和兴趣。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在这组矛盾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一方面,控制对学生的知识信息的输入量、输入时机、输入方式和消化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态度、兴趣有关键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教师控制着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学过程中能动活跃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自己动手,带领学生制作一些简易的地理器材,如简易风向仪,简易毛发湿度计,简易量雨器,简易指南针,简易测角器等,并将这些器材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二、正确把握新知识信息的输入时机

对新知识信息的输入时机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并与新知识信息相关联让学生不感

觉突然。如《地球的运动》一节,在学生已有了“地月系”等知识的前提下,抓住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现象,有序并有针对性地去介绍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让学生在抽象的事物中去感受到直观和具体,淡化学生的抽象感。对新知识信息的输入量,在起步阶段一定要严格把握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不能随意增加知识量和难度,在方法上也不要急于拔高,待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慢慢逐步提出相关问题有序深入,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总言之,教师的这种控制作用的目的,在于尽量降低新旧知识间的台阶,让学生乐于接受新信息,尽量让学生在学习中多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三、教会学生认真阅读课本

把学习地理的过程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是阻碍学生提高认识能力的最大障碍。由于地理现象的多样性,多变性,使学生觉得地理背的太多,不好理解,不便记忆,不会应用,加之种种参考资料题解等,不仅助长了学生死记的偏见,更严重的是对学生重视并认真阅读课本产生很大干扰,教师必须花大力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让学生从阅读课本中尝到收获的喜悦,让他们逐步感到课本的富有和深刻,是其他任何参考资料都不能代替的。如地壳中的矿物,课本中介绍了矿物的概念、作用、特点以及岩石和矿床,并配以地壳物质循环图,应该让学生认真仔细地去挖掘课本的深层内涵。只要引导得当,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会逐步激发更深层次的兴趣。

四、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地理现象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不同现象对应着不同的过程和规律,少部分学生对这五彩缤纷的现象感到迷茫,产生畏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逐步将学习地理的一些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

1.要认真观察地理现象

观察现象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开始,观察自然现象,不能只停留在新奇感的初级阶段,重要的是训练学生会分辨现象的主要和次要,表象和实质。

2.理解地理现象的过程并加以记忆

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与重在理解地理现象的过程是背道而驰的。对任何一种地理现象,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应把它的原理弄清楚。如发生的“日偏食”现象,除了组织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并加以记录外,还把形成这一现象的原理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日、地、月三者如何运动到一条直线上,月球的黑影如何扫过地球。只要学生把这一过程理解了就知道为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地方看到的是“日全食”,有的地方看到的是“日偏食”,而有的地方可能看到的是“日环食”。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让学生学好历史课 篇3

关键词:历史课;兴趣;知识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41-01

一、注重历史教学的故事性、趣味性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注意到了中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大小字结合编写历史的方法,穿插了一些趣味性很强的故事,但由于受教材文字总量的限制,一些社会上流传甚广,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本应写进历史教材,却未写进教材,有些虽然写进了教材,但仅仅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写得不深不透,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备课时认真地思考,精心地设计,这堂课加进哪些诗歌、名言、典故,以增强故事性、趣味性、感染力。如讲岳飞,我要板书、朗诵岳飞著名的词作《满江红》、爱国者岳飞的形象跃然纸上,学生热血沸腾,对岳飞油然而生敬意。当我讲到岳飞遇害后,人们怀念岳飞,痛恨秦桧,后人在杭州西子湖畔修了岳王庙,铸了秦桧的铁像跪在岳飞墓前,后来有一位姓秦的书生瞻仰岳王庙后奋笔写下了两句诗:“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槐姓秦”,强烈地表达了书生对岳飞无比的敬仰和对秦桧的无比仇恨之情,许多学生听到这里,眼泪夺眶而出。学生产生了共鸣:疾恶如仇,爱憎分明,要做流芳百世的爱国者,不做遗臭万年的卖国贼。

二、注意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历史教师要特别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注意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还要不乏幽默感,使学生为你滔滔不绝地讲授,非同凡响的口才倾倒,所折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马卡连轲说:“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课堂语言的生动性,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对你所教的内容相当熟悉,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花”。不熟,就可能边讲边想,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其次要求教师语言丰富多彩,形象幽默。例如讲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我加进这样一段描述:“1771年1月5日,震惊世界的土尔扈特部反抗沙俄压迫的民族武装起义爆发了,他们歼灭了监视他们的沙俄官员、军队

和其他人员,焚烧了自己的宫殿、村落和带不走的粮食、物品、草原上升起了巨大的烟柱,渥巴锡汗骑大马上,举着鲜艳夺目的彩条旗,带着八万部众、分三部离开居住了140多年的伏尔加河下游,踏着积雪,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祖国前进。到六月,土尔扈特部历时半年,行程一万多里,历尽千难万险,付出了人员减半的巨大牺牲,终于回到了祖国,他们献出了永乐八年明朝政府敕封给他们祖先的汉篆玉印,表示回归祖国的诚意,受到乾隆皇帝的热情招待。”这样生动、形象的讲述,使学生对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并深刻认识到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各族人民心向祖国,热爱祖国,我国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收复香港、澳门是顺乎民心的,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台湾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海峡两岸一定会实现统一。

在讲“八·一”南昌起义时,我先满怀激情地说了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和‘七·一五反革命事变,汪精卫提出‘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一人漏网。”一时间,共产党人血流成河,尸骨成山,但敌人的白色恐怖并没有把共产党人所吓倒、所征服,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高举红旗,又继续战斗了。八月一日深夜,他们在江西南昌,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下面请看‘八·一南昌起义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局如何。这

种开头,生动形象地渲染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的那种紧张肃穆的气氛,共产党人那种百折不挠,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能紧扣同学们的心弦,迫使他们急不可待地想知道“八·一”南昌起义的情况,唤起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新颖性

由于青少年的思维往往与声音、形象、色彩、感觉等连在一起,历史包罗万象、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因此,要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适应青少年思维的特点、历史教学在教法上应灵活新颖,教学手段应先进科学,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史后论,或先论后史;或先原因后结果,或先结果后原因。也可目标教学,也可图示教学,也可电化教学,也可多媒体教学,总而言之,根据内容的需要,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最好是多种方法和手段的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使他们高效地

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如讲鸦片战争我先总后分,浓墨重彩地说了一段开场白:提起鸦片战争,中国人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正是这场罪恶的战争,开始了帝国主义血腥侵略中国的历史,开始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开始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解放中国,复兴中华的历史。正是这场罪恶的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开始当牛做马,受奴役、受鞭挞。中华民族饱受了百年的磨难,百年的耻辱和欺压。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从这段苦难的历史开头讲起吧!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历史 篇4

一、注重知识积累, 培养学习兴趣

感兴趣才会主动接近、思考,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通过多种形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也是每一个学科、每一位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不厌学才能更好学。

第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有好的、充满悬念的开头的历史课, 必将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进而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学习。这样一来, 既能提高教学效率, 又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两全其美。在讲新课前, 教师可以设计启发性问题导入课程。如, 对于“九·一八”事变这堂课, 不妨以这样的情境设计导入课程: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的录音:“家在松花江……有森林煤矿……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放完这首歌曲后, 老师问学生歌曲反映的内容和历史事件, 由学生回答导入“九·一八”事变这堂课。通过这种形式,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会更加积极的思考、提问和发言, 课堂效率也就得到了有效提高。

第二, “读史使人明志”, 结合时事热点培养学习兴趣。如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 联系2009年的圆明园十二生肖文物高价拍卖事件, 以及国宝流落海外的情况, 引入当时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第三, 以历史故事、事件、逸闻等为课堂兴奋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教师要熟知历史背景、各类文献, 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故事;其次, 教师要广泛搜集教学素材, 有意识地做好教学准备, 如搜集影视、歌曲、文章等各类趣味素材, 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乐于学习、愿意学习。

二、以学生为中心, 实现角色转变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 教师不仅是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参的执行者, 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要想搞好课堂教学, 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以学生为中心, 实现角色的转变, 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紧紧围绕学习的内容, 通过课堂讨论、分组探究等形式, 激发学生的扩散性学习思维, 同时, 可以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动起来, 让历史课活起来。如, 以唱历史歌曲回顾历史, 以参观名胜古迹走进历史, 以演讲形式点评历史, 以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 以影视图片感受历史, 以历史知识问答巩固历史。如抗日战争单元“西安事变”一课, 在其发生前后, 国内外各派势力是错综复杂的, 各方态度也千差万别, 这是这一堂课的学习难点。对此, 不妨通过电影《西安事变》中的几个片断加以介绍, 西安张、杨兵谏扣蒋, 宋美龄、端纳为和平解决斡旋, 何应钦兵围西安, 周恩来西安调停……通过回顾这一历史, 引导学生弄清进国内外各派势力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和目的, 引导他们分组探讨当时蒋介石不能杀的时代背景, 并以此延伸, 进行一次课堂演讲或辩论, 让学生真正融入历史、参与历史。

三、讲、练并用, 采用有教无类教学理念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并具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 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课堂资源,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 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 体会中国博大精深历史的风采。具体说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利用讲和练的手段, 实施分类教学, 引导学生进入主动者、创造者角色。对于差生, 教师更要有耐心, 要及时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同时, 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如, 提前预习, 讲与本课堂有关的故事, 自己整理一课的知识要点, 一个单元的知识要点, 并按线索理出头绪等。此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将知识分类, 如将有关的人物集中在一起, 将有关的事件集中起来, 前后联系, 做到知识系统化,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如何让中学生学好生物 篇5

1、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传统备课中常用了解、掌握、理解等动词描述的教学目标,学生因太抽象而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需要准确了解。备课时应尽量用知道、说出这样的动词。

2、有效备课要求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并不只是一张白纸。现代社会中,孩子在信息渠道中已有了一定的积淀,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有效备课更要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保持热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

3、有效备课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开发” 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但传统备教材中,教师一般主要是分析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教材重难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

二. 有效讲授

1、有效讲授要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讲授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方法一是创设情境。方法二是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一般不会将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而有效讲授要求教师告诉学生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2、有效讲授要求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只有讲到重难点内容时,才会提醒一下。但由于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可能会造成学生只关注形式的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所以有必要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时,进行中和结束时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

3、有效讲授要求保持一定的节奏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故意稍作停顿,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或使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但教师必须尽量避免在不重要的地方作长时间的停留,还要避免离题太远,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叙述。

4、有效讲授要求控制教学过渡当教师在改变话题,活动时出现的教学过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顺利进行,不好的过渡会极大地妨碍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应保证过渡有条理、简洁,并且要预先准备好与过渡有关的材料。

三. 有效提问

1、有效提问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立即活跃,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抽答面要广,这就必须要求所提问题必须具有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教师可以相应到引导。

2、有效提问要求问题有一定的价值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是常见的。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提有所用,有学习价值。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源泉 篇6

【关键词】兴趣;以疑激趣;情境;亲身参与;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 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 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首先,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 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 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 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如《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 ,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 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 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 个作用,教师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 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商鞅手拿竹简,引经 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 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 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 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其次,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 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授《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 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教师可以做这样的设计,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 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 前期”的正确答案后,再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 “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教师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 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 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 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 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教师再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 ,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 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 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

再次,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如在讲《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 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 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 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悔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 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 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 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 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教师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 外交家。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 张骞在历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 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 ,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 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参考书目】

1.《中学历史教学天地》2011年合订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探索学生求知的心灵》编写组,美术出版社,2011年9月;

3.专升本教材之《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变化》,河北教育出版社。

怎样让学生学好语文 篇7

一.找出反差, 激发探究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没见过的事物, 比较感兴趣外, 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钻研教材, 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对比冲突,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同学们拿到《荷塘月色》这个标题, 心中已有几分感性的认识,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 主要写荷塘中的迷人月色, 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在这些感性认识的引导下, 带领学生阅读课文, 问题就会很快产生, 眼前如此美丽的风景, 为何引不起作者的兴趣, 这明显是冲突的内容, 明眼的学生自然会发现这个问题。如此美景还说与他无关, 如此美景还要惦记别的地方?费解。我在教学过程中,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这些问题入手, 一步步引导学生对作者内心世界的探索, 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分析。进而了解到文章开篇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含意了。

二.创设情境, 加强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要在“趣”上做文章, 而“有趣”又必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运用情感教育, 而采用情感教学的最有效手段是创设情境, 因为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 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 图片再现, 实物演示, 音乐渲染, 表演描绘等手段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时, 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自然地产生和课文有关的联想和想象, 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时, 可以借助投影展示课文有关截图, 配上动听的音乐, 一幕幕展示在学生眼前, 一声声萦绕在学生的耳畔, 形成视听效果。学生喜欢上了那片荷塘, 更喜欢上了那满池的月色。为教学创设一种浓浓的月色氛围, 激起学生的共鸣。再借助投影, 将地震中受灾后人们顽强求生的境况展示给同学们看, 引导学生谈感受。这样进入课文的学习, 效果明显不同了。

三.精心设问, 激发求知欲望。

从协同理论的观点来说, 学习过程是一种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因此, 课堂提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是看问题设置如何。一般来说, 好的问题设计应达到以下要求: (1) 提问必须具体明确, 不宜过大, 过宽。 (2) 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有利于学生思考。 (3) 提问要格式多变, 力求满足学生求异思维的需求。 (4) 所提各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 为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服务。 (5) 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难易适中。

实践证明, 学生对经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易产生兴趣, 而对太难或者太易的问题则不感兴趣, 因此, 教师不要做那些简单徒劳无益的问题游戏,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进入一种从“不平衡———探究———深思———解决问题”的认识途径, 由肤浅引向深入,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悟出读书的道理来, 从而更有效的激发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四.课内外联系, 促进兴趣延伸。

如果说一节课的开讲艺术在于“课伊始, 趣亦生”的话, 结尾的艺术则在于“课已尽, 趣无穷”。所以, 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很注意使用巧妙的结尾来强化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 并以此引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课内作业的继续, 它的作业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并使知识转化为技巧。好的课外作业, 不仅能促进学习兴趣的保持好延续,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 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的课后作业, 培养他们动手能力, 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之中完成学习任务, 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怎样让学生学好物理 篇8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研究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学生面对着多种多样, 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 都怀有好奇心和神密感, 总想知道其中的奥妙, 而学习物理是解开这些谜的途径, 学生会因为自己知道了一个别人不知道而自己明白的物理现象而欢欣自豪.所以, 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做好物理实验, 结合课堂教学多提一些有趣而又常见的小问题.物理知识是从实践中来,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实验效果.在课外要适当安排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小实验, 既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例如, 在学习大气压强时, 找个瓶子, 用一张硬纸片盖住瓶口, 然后倒立, 纸片会掉下.但在瓶里装满水后用纸片盖住瓶口再倒置时, 纸片就不会掉下.通过分析, 让学生明白大气压强的确存在.又如, 在学习光的折射时, 提出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当学生都想知道答案时, 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一块平面镜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 然后把平面镜正对着太阳, 把光反射到背阴的墙上, 可以在墙面上看到五颜六色的光带.经过分析:彩色光带的形成是由于不同色光在介质中折射率不同而形成.最后解释彩虹形成的原因.使学生感到学习物理很有趣.

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 联系生活.物理是一门适用的, 与生产, 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例如, 生活中的拦河坝为什么要修建得下宽上窄?农村里选稻种时要把稻种放到盐水中浸泡?测人体体温的温度计量程是35~42℃, 轮船甲板是用钢铁制造的, 为什么还会漂在水面上?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作用, 地位以及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

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如果没有原子弹, 日本军国主义就不会那么快地投降, 世界人民苦难的日子将会延长.在讲流体压强跟流速关系时, 可以给学生介绍, 如果人类对空气动力学没有充分的认识和研究, 就不会有飞机, 航天器, 人类上天也就只能是一种空想.现代纳米技术也是物理学的应用之一.医学上的激光刀, 超声剪等等, 可以说都离不开物理知识的运用.所以,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必须进一步学好物理.开展课外小实验.课外小实验多种多样易于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 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因此学习物理知识就不能局限于课堂, 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走向大自然, 使他们感到物理学奥妙无穷, 无处不在, 对学习物理就有了强烈的欲望.

二、正确引导,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要使学生学好物理, 首先要让掌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 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一刀齐”.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 因而对知识达到的理解, 掌握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来作要求, 把握好边沿学生的尺度, 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内容.每个学生都有一扇心灵的窗户,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寻找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根据学生的情况时时耐心加以引导.要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多表扬, 少批评;多鼓励, 不挖苦.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明白自己也有过人的地方, 把学习的压力变为学习的动力, 逐渐树立自信心.

三、课堂教学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好奇是中学生思维上的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可以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好奇是成功的起点, 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进行引发和激励.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 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 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素养.好胜是中学生的另一心理特点.课堂上可以把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 不易做好的实验等, 有意识地让他们争论, 以求在争论中明理求知, 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课堂中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预见和选择, 不能给学生泼冷水, 更不能讽刺挖苦.所以,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 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奉献爱心, 多方面关爱学生

对乡村中学来说, 大多数学生都是远离父母到校求学, 心理上多少有些依赖.中学生的心理, 情绪极不稳定, 一个小问题可能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结, 并且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要多方面了解和关心学生, 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随时在关注我, 消除自卑心理, 树立把学习搞好的决心.

如何让学生学好高中数学 篇9

一、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拉近彼此的距离, 对那些数学基础不牢固的学生要总结出原因, 是课上没有认真听讲, 还是公式不会利用等等, 课上多提问他们, 学生对于老师的关心不会无动于衷, 这些都会转化成他们学好这一学科的动力。

教师在课上尽量使用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作为参考, 再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问题, 以取得最好的课堂效果。当学生对一些重点或者难点问题能够理解、运用时, 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时, 学生自然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课前要做好预习工作

知道怎样预习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上课前将要讲的知识先进行自学, 做到初步理解, 看有哪些是自己需要着重掌握的, 为课上的学习做好准备。这一步也是初中生适应高中学习的很重要的一个过程, 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预习的意义

预习的意义就在于可以使学生独立进行学习, 可以掌握一些自学的技巧, 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 预习还能使学生知道要讲的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使课上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提高听课的效果。学生在听教师讲解预习中自己不清楚的部分时, 自然会集中精力听讲, 从而真正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2. 预习的基本方法

可以将预习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看。即指学生把要讲的内容看一遍, 理解主要意思。比如, 对于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例题等就做到尽量理解。如果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内容, 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要着急, 可在内容下面标注特殊记号, 以备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听讲或课后咨询老师。

(2) 记录。即指学生对于重点内容、自己不明白的内容要标上记号, 上课时则仔细听这一部分。

三、课上做好笔记是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

在高中阶段要学好数学, 在学习方法上就要有所改进, 其中做好笔记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份好的笔记不仅能反映课上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还能为今后的复习提供重要的资料。数学笔记应该记录以下几方面内容:

1. 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应将课上自己没有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 等到课后或者请教同学或者请教老师, 将知识点弄懂, 否则很容易造成“一步跟不上, 十步撵不上”的局面。而且, 对于不明白地方, 学生一定要抓紧时间及时解决, 不给自己留下知识的空白区域, 否则, 时间一长, 漏洞会越积越多, 影响学习的效果和信心。

2. 记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学生应将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某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记下来, 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3. 记总结性的内容

学生应将教师临下课前对这一节课的总结记下来。这些内容一般都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有利于将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最后进行复习时, 先看这些总结, 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记自己所犯的错误

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各种错误, 不怕错误简单, 只要弄明白, 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就是进步。学生对于自己的错误一定要高度重视, 因为这代表着自己对于某些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 记下来以后要重点复习这部分知识点, 这样才能在错误中得到提高。

四、认真做好作业, 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除了课前预习, 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 还要认真对待课后的作业, 因为布置的作业都是对课堂知识的运用。教师平时就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除了书面要整洁, 解题步骤也要清晰有条理。只有养成这样的习惯, 在考试中学生才能交出一份让阅卷老师心理舒服的试卷。此外, 教师要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并在做作业时集中精神、讲究效率, 不拖泥带水。如果本来几分钟就能完成的题目拖到半个、一个小时才完成, 容易让思维发散, 不利于数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要从高一开始抓起, 并且要坚持下去, 时间长了, 学生的数学成绩自然能得到提高。

进入高中后, 教材的知识量显著加大, 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要求, 解决一个题目需要几个知识点甚至其他学科的知识, 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好, 不动一番脑筋, 就不可能解出题目。所以, 学生自己要制定一个学习目标, 有了目标才有学习的动力。然后, 学生再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将预习、课后复习、做题巩固的时间都安排好, 该做什么时就集中精力做好。此外, 笔记要定期整理, 及时补充不完善的地方。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除了指导学生进行上面常规的学习,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数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 教师可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然后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解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 也大大加强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一个好的数学教师除了善于传授知识, 还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 学习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 学习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学生是否能够将上面的方法坚持下来, 是否能够积极地进行思索。

当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后, 教师要对重点知识进行及时总结, 设计一些必要的练习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那些检测结果不理想的学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查找原因, 对掌握不牢固的知识重点加以强化练习。对于学生来说, 在检测后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认真分析试卷中自己出错的地方, 深究做错的原因, 找出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和盲点, 并将这些心得记录在专门的错题本中, 并在试卷中标明出错的根由, 以备日后复习之用。

如何让初三学生学好化学 篇10

(一) 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 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 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通过化学课的学习, 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因此, 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 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 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 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 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 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预习的好处很多: (1) 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 有利于发现问题, 抓住重点和难点, 提高听课效率; (2) 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 知道该记什么, 不该记什么, 哪些详记, 哪些略记; (3) 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 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 (4) 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 长期坚持下去, 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预习的方法是: (1) 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 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 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 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 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 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 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 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 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 以旧带新, 温故知新; (3) 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 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思考课文后的习题, 试着解答, 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 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三) 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 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 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 利在课后, 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所以, 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 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 一定要聚精会神, 集中注意力, 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 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做些记号, 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 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 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 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自己能判断是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 学生是主体, 教师起主导作用, 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听课时, 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 眼睛要盯住老师, 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 进行积极地思考, 仔细地观察, 踊跃发言, 及时记忆, 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 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 当堂记住。

(四) 认真记好笔记

如何让学生学好初中化学 篇11

一、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中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预习的好处:(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

三、听好每堂课

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能判断是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眼睛要盯住老师,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

四、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记笔记的类型有:(1)补充笔记。讲新课时做补充笔记,是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写上几句,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2)实验笔记。就是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1)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2)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3)系统笔记。复习小结课时,老师把课本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是书上没有的,因此要做系统的笔记。

五、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81个演示实验、1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和9个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13个家庭小实验。因此,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叫做明确观察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成铜。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水和亮红色的铜。

另外,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六、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练习的极好机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

七、学会阅读课本

读书一般分为粗读和精读。粗读主要用于预习,通过粗读,了解基本知识的一般内容,掌握整章、整节或整个小标题的内容轮廓、大致思路,了解有什么实验内容,这样,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心里就有了底。精读,可以了解教材的重点和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听起课来心中就有数。例如电解质的定义:“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关键性字词是“化合物”和“或”字。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关键字词是“和”字和“都”字。对这些关键字词要认真思考,并把它标出记号或作眉批,以备以后再次复习时注意。

八、读化学课外读物

学好化学,要重视阅读课外读物,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生数理化》、《课堂内外》等杂志和科普读物,它们的内容紧扣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其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强,配合教学进度,指导解析疑难,注意智力开发,重视能力培养;它们的题材广泛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它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透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它们是学生的好朋友。

九、参加化学课外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报名参加课外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做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化学教学和科学普及的电影片、录像片,参观工厂,参加化学晚会的筹备、演出,收集整理化学谜语,出化学墙报等等,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渴求,促使学生努力学好化学。

让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篇12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主动性,创造性

笔者看过这么一则新闻:“教育部组织部分改革专家到实验区中小学听课,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教师满堂喝彩。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专家的评课,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竟然大哭起来。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朝气和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就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丏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也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上一篇:石灰土基层技术下一篇:本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