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素质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共6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素质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1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素质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香河县第六中学 左学军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而我们以往的历史教学评价过分重视知识的考查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过分重视考试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过分重视知识素养而忽视人文素养,从而使得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科的评价仅仅成了甄别和选拔的工具。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质性评价全程化,让学生不断得到发展。以前我们往往把评价和考试等同起来,认为评价就是指各种量化考试,而对学生平时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则重视不够,实际上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形成性考试和终结性考试,而且包括日常的质性评价,并且这种质性评价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大培养目标的整合,而且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和个性发展。
1、首先课堂上进行互动即时性评价。人应该是在不断的激励和鞭策下不断获得内驱力而不断发展的。学生所获得的最经常的评价应该是来自课堂上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鼓励,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要进行即时评价,对每一个同学的出色表现都给一声喝采,对每一次个性的表露都给与评判,这样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学生会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2、建立学生学习评价档案。课堂上口头的即时评价固然非常必要但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的众多表现都是他们发展的足迹,这些足迹就是我们评价的依据,所以搞好过程评价还需要为学生建立学习评价档案,记录学生发展的足迹。这种档案,可包括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参加课堂活动情况、课外查阅资料完成历史学习任务情况以及检测情况,对学生课内课外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本档案
可由学生自己填写,可由小组长填写,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自己填写情况和小组长填写情况以及自己平时掌握的情况综合填写。学生学习评价档案项目: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情况,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搜集、展示相关历史资料的积极程度和质量,在课堂上参与情景活动的积极性和情况如何?课下完成书面、制做或其他作业情况,与老师、同学合作情况,在本课(阶段)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在本课(阶段)学习中还有哪些疑惑?在本课(阶段)学习中你的总体感觉怎样?
3、建立学生学习成果档案。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小制作、小设计、小论文、小剧本和小报刊进行收集,定期进行成果展示,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以激发其兴趣。
4、期中或期末进行总评。这种评价应是各评价主体的综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综合、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综合。学生学期综合评价表,评价项目: 考试成绩,自我评价,小组长评价,家长评价,老师评价,总评结果,分数,等级,质性评语及改进意见。
5、制定改进计划。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评价的最高境界应是帮学生制定改进计划,以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写出质性描述评语,分析出学生的优势部分和劣势部分,并提出发展方向。学生根据评语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制定下一步改进计划,以利于以后的发展。
二、量化评价双轨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的量化评价是一次卷面考试决定学生一切,当时发挥得好则皆大欢喜,否则全盘皆输。这种太过于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表现的考试,无法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量化评价应即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也就是卷面考试和过程考查相结合。我们考试时,学生总分由笔试部分(60分)和过程评价(40分)两部分组成。过程评价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课堂表现、情景测验情况(短剧、小品表演、小组竞赛、答辩、手抄报、剪报、)、小制作等作
品展等情况酌情评价。过程评价部分即为平时考查的得分。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在学期开始第一周向学生公布综合素质考查项目,学生从第5周开始可以向教师申请任意一项或多项考查项目,教师综合本周申请人数和项目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考查,考查题目由教师自拟,题目采取抽签的方式,每次以6-8人为最适宜,一人被考查,其余人和教师为评委。自认为没有发挥出最高水平者可申请再考,取最佳成绩记录在档。每周一次,到期末结束。学生各项考察得分填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单,最后将各项平均分计入期末总分。这样不仅记录下了学生的过程发展成果,达到了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而且可以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更好地促进其素质的提高。
三、书面试题层次化,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学生之间在基础、智力、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一张试卷定优劣”容易挫伤学困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容易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和乐趣,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实行一试多卷的分层次自主选择考试。这种考试形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扬长发展和主动发展。“一试多卷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摈弃了现行考试中“一张试卷定优劣”的弊端,变一把尺子为多把尺子,可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获取成功的心理愿望,有效地解决面向全体的问题。期中、期末考试时 在考试前一个月根据学生自愿申请和教师调剂向教研室提供A、B、C卷考试学生数和名单。教研室据此发放试题。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试题,那些学困生们告别了他们认为是羞于见人的分数,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到了自己可走的路。
四、考试内容多样化,让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发展。以往的考试多数是死记硬背的知识性题目,考试时背得很熟,但过后却忘得一干二净,到头来留下的东西少得可怜,使历史学科也失去了它功能和价值的本来面目。新课程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可能,我们在考试内容上进行了一番改
革。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程需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笔者认为我们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但并不是不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技能,所以为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特设“知识园地”、材料分析和图表制作题。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各抒己见”、“以史为鉴”等解决实际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题目,但题目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内容。为了鼓励学生课外探究,知识拓展,设计了“史海拾贝”题,比如:“你知道多少古史传说中的英雄人物 ?你最喜欢的是谁?从他身上你可以得到哪些启迪?”、“给大家尽可能多地列举你所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哪一个对你启发最大?为什么?”、为了引导学生探究,设计了“探究园地”,而且题目具有开放性,或给出三到四个课题,让学生任选其一。为了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把学生当主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新课改中来,我们还设计了“小小评论家”,给学生提供说出心里话的空间。生的这种评价不仅最公正、最有价值,而且学生会产生被尊重的喜悦,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新课程的发展。
五、卷面设计人性化,给予学生发展的动力。
1、卷首设计放松性、激励性导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状态。长期以来学生形成一种惧怕考试的心理,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让试卷变得亲切起来,我们尝试设计卷首导语。比如考试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欢迎你们步入历史殿堂!提到历史,仿佛离我们很遥远,但真正走进历史,你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给你乐趣,也能使你聪慧,更能告诉你许多做人的真谛,还能给你直抒胸怀的机会。同学们,在几个月的学习中,你一定有了很多的收获和体会,潇洒地走进历史展室,一现各自的亮丽风采吧!”;这样的导语不仅放松学生心情,而且鼓励学生前进,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还巧妙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课程
性质的重新定位,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动机。
2、题目中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学会知识
更学会学习、生活和做人。以往的考试题目中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获得的考查,但却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衡量,新课程理念下,必须重视这一点。笔者在这一方面做了一点探索。“历史诊所”这一题目的最后一问是:“ 聪明的小朋友,你认为咪咪的回答怎么样?你能诊断出其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并改正吗?对咪咪这样的学习态度,你有什么体会?”;材料解析题的最后一问是:“两者相比你认为哪一种是进步的?你喜欢哪一种?”;“史海拾贝”题型中有一个这样的题目:“给大家尽可能多地列举你所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哪一个对你启发最大?为什么?”等等。这些题目中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事物的看法和从历史中得到的启迪。
综合素质评价在基础教育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素质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2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进行培养, 包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要让学生这两样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就需要教师借助实际的数学教学, 有意识地将思维能力融入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让学生能够产生自己的见解。比如, 在进行《秒的认识》的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针对教学内容, 让学生通过对秒的认识, 联想到分、时, 以及生活中的钟表, 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形象思维。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知道教学的教育功能, 如此才能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精神与心理素质, 让学生得以健康发展。由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一些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来激发学生, 以此让学生产生求知欲与好胜心, 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 仅仅理论与精神的支持还不足以保证学生的持续发展, 所以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数学训练, 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得到不断的积累。并且, 这样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动脑, 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发展, 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素质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初中生物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生物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使命,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一定适应力和创造力学生的任务。下文就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面向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阐明观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入到生物课的教学中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①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生物教学中,如果没有直观教学,教师在讲台上无论怎样用分析、综合等方法详细讲解动(植)物的特征,终究是空对空的教学,讲台下听课的学生仍然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但当教师出示了这一动(植)物标本或进行演示实验后,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顿时集中到这个形象而生动的“动(植)物体”上,他们一面听讲、一面观察,大脑思维活跃,这样的生物课,教学效果往往很好。②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如有些人的眼睛怎么会近视?花草树木的叶子为什么都是绿色?子女的相貌为什么常与父母相似?花为什么有各种颜色?馒头和桔皮上长霉是怎么回事?蜘蛛为什能织网捕虫?通过对这些生物现象的解释,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教学中老师的教学魅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吸引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素质,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教学中注入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爱国是每个人做人的根本,是我们国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向同学们重点介绍国家生物资源的丰富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我国光是高等植物就有 3万多种,其中包括闻名世界珍稀植物:银杉、珙桐、水杉等;就野生动物来说,已经知道的鱼类有两千多种,鸟类有一千多种,哺乳类有四百多种,其中包括世界珍稀动物:猫熊、金丝猴、扬子鳄、白暨豚……通过不少种类和数据的介绍,使同学们为地大物博、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的祖国而备受鼓舞。同时,结合教科书宣传每年的爱鸟周、植树节,国家及各级政府为保护、发掘我国动植物资源所做的大量工作。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并自觉养成珍惜大自然中一草一木的好作风,养成爱护公物、爱护园林的高尚品德。
三、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灵活运用方法、选择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注意以下三点:
(1)提醒学生观察的目的。(2)观察要有科学、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3)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兴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有趣的生命现象,开展课外活动,进行野外考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观察到有趣的生物现象后往往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 37 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等仪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掌握各个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促进了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情景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在课堂上应多采用谈话、讨论、辩论等方法,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观察生物标本、模型、课本插图、实物、实验等多种直观手段直接把问题呈现给学生。特别是提出一些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是教学中引人入胜的一大契机。在课堂上适时运用一系列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考之中,这样课堂的气氛就异常活跃。如在讲“水分代谢”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悬念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生物学课外参考书种类很多,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做到:①有所侧重;②弃粗取精;③做好笔记。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读,可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根据自己课外科技活动实践写一篇生物小论文。还可利用与生物有关的节日(如植树节、爱鸟周和环境日等),要求每位学生紧扣节日主题摘编一份生物学小报。课外阅读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活动能力,尤其是课外科技活动,这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设计,老师只是起到辅导和提醒作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获得知识拓展!如我们可开展制作精美的叶脉书签活动,可以发挥学生的美术才能,又为生物教学提供了教具。
四、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初二生物中的“人体生理卫生”内容,讲述的是关于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以及怎样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等方面的知识。所以作为一个生物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贯穿于初二生物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把人体生理卫生基础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促进身体形态的正常发展,提高身体各器官的生理机能,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
五、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素质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4
江宁区岔路学校(中学)王勇
邮编:211101
内容提要:
创新意识的提升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作者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意识所做的尝试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提升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意识的个人见解。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意识
历史科目作为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它科目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包括有新颖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见解、丰富的想象力,善于灵活运用、勤于动手和乐于实践等。那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提升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对此谈谈粗浅的看法,以求得行家批评指正。
首先,中学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学习,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更新已有的知识,强化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李晓风老师曾说过:“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岁的增长,知识日益陈旧,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事实的确如此。要想提高当前中学尤其是初中的历史教学水平,并使之与培养当前社会所需创造性人才相适应,承担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更新知识,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胜任教学中提升学生创
新意识的工作。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本人做了以下尝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民主像一座塔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魏书生语)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平等交流观点和看法,以营造和维持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引导学生立足于历史事实,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鼓励学生敢于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做,勇于各抒己见,并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赞赏学生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闪现的思想火花,及时予以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成为创造性人才,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学习“澶渊之盟”内容,涉及到对它的评价。学生经过短时间讨论后,纷纷发表观点:有的说太吃亏了,明明战事对宋朝极为有利,却不但没向对方要求赔偿,反而给辽岁币;有的说这种状况下给辽岁币,会让对方觉得好欺负,以后还会有人来进攻宋朝的;有的说这个条约不平等;有的说岁币最终还是要靠搜刮老百姓,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还有的说,毕竟这个条约的签订给双方带来了和平,如果战争不结束,宋朝损失的可能比岁币多的多;有的说,澶渊之盟对边境的和平和经济发展也起了好的作用。每一个同学的发言都有其道理,我当即一一给予肯定,并指出评价历史事件不能简单用“好”或“不好”来下结论,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综合起来评价。由此又要求学生重新展开讨论,要求重新评价澶渊之盟。同学们经过充分的讨论,得出了客观全面的结论,也学习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同学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心理上获得了极大满足,在以后的历史课上,发言踊
跃,不断有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
又如对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进行评价,就有同学说他是呆子,我立刻请他谈谈他对此的看法。这位同学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立刻又有同学反驳说这体现了谭嗣同维新变法的坚强意志,并且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对后来者是极大的精神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书本的观点提出疑问,甚至于相互间展开辩论,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潜质。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地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变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对于历史题材的作品及教材内容的正确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等,教师都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甚至要带头质疑。
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一代枭雄曹操,我先请同学介绍自己所知的与曹操有关的故事,然后再请同学对其进行评价。很多同学对三国的历史很感兴趣,对《三国演义》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于是,对曹操的评价多为“奸诈”、“狡猾”。然后我对这些同学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都是站在刘备的角度来看待曹操,而没有站在祖国历史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并请同学们联系三国前后的历史知识,找证据来证明曹操对中国历史有很大的贡献。同学们立即来了兴头,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肯定了曹操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有的同学翻看两晋历史后,认为曹操奠定了西晋统一的基础;还有的同学认为,曹操能礼贤下士、善于用人,统治下的魏国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一个,是个英雄。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同学们展开了思维的翅膀,思维能力和方法得到了锻炼,课堂效果自然不错。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养成离不开创新性实践活动,创新性实践活动可使学生感官与感觉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的创新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小组竞赛如提问题比赛、找最佳记忆方案比赛、历史知识小竞赛、演讲比赛、讲历史小故事比赛、从历史找成语比赛、小辩论等,以及历史作品欣赏(如《蒙娜丽莎》)、学唱《国际歌》、演历史剧(如话剧《屈原》)、看电影写观后感(如《林则徐》、《火烧圆明园》)等实践活动,在课外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历史古迹进行读书活动、历史调查、参观历史古迹、参观博物馆、采访历史见证人等实践活动。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和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得以显示和发挥,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强化和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战国七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准确识记七国的地理位置及名称,我让学生四人一组找最佳记忆方案,比一比在两三分钟内哪个小组找得最快,方案最佳。结果,同学们兴致很高,产生了这样一些典型方案:(1)按顺时针的北西南东后中间(由上至下)的地理方位来记,即燕、秦、楚、齐、赵、魏、韩;(2)按逆时针的北东南西后中间(由上至下)的地理方位来记,即燕、齐、楚、秦、赵、魏、韩;(3)地理方位口诀法,即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中赵魏韩;(4)字母f形方位法,即燕、赵、魏、韩、楚、秦、齐。这些学生自己找出的记忆方法,记忆效果非常好。
又如中国历史第三册复习第一、二单元(阶段性复习)时,我采取了小组知识竞赛的形
式,从选拔参赛选手,到现场抢答、必答,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小组现场出题,对方解答环节,同学们设计了多种多样的题型。如做形体动作,请说出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出谜语猜历史人物并讲一个有关这一历史人物的故事;用一个词语表达出对第一、二单元内容所涉及的历史人物的感情等。这些设计,充分表现出同学们的思维创造活力。
四、有意识提供与教材相左的新观点,固化学生创新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来自史学界专家的争鸣对学生基于历史事实的创新意识的强化和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讲到华盛顿会议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外交还是胜利的外交?同学们根据教材回答后,我列举了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相对立的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
为什么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差异呢?我与同学们共同分析原因,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它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素质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5
一、认准一个目标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我们教育的宗旨,是我们评价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制定的评价标准、构建的评价体系要“为了孩子的一切”。教师要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符合形成性评价所必需的多元价值观,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整合两个标准
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时,我们尽量做到评价内容的完整、全面、科学。将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与学科学习目标相整合,从而形成所要评价的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学习能力、审美与表现以及交际能力等方面。对于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我们用的是质性分析、纵向比较、量表评价。加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考查评价,设计了一系列的评价量表。比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分为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二级指标包括“思想道德认识”“态度和情感行为习惯”“个性倾向性”和“自主性”等。
学科学习目标是以新课程对各学科的具体要求为蓝本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既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也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测评的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音乐、美术,根据学科特点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比如,“小学生数学能力评价表”中的一级指标包括:观察、听觉、表达、想象和情感。而小学生音乐素质发展评价表的一级指标则有唱、认、听、动等几项。
三、遵循三项原则
为了切实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坚持遵循三项原则。
1. 可行性原则。
从评价对象来看,我们所面对的是六、七岁的小学生,他们无论是在认知水平、鉴别能力、情感素质,还是在欣赏水准等方面都还相当稚嫩,也有他的独特之处。因此,我们在制定评价标准、实施评价方法时,既考虑到生情、学情,也考虑到了校情和所处社区的情况,尽可能用通俗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评价方法。比如,开始我们采用了“奖小红花”“美丽小贴画”的形式,可没过多长时间,有的学生就没兴趣了。经过调查后发现,“小红花”对学生再也没有那么大的诱惑了。于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及时调整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采用了“星级评价”“奖励印章”“奖励小图案”等形式。根据学生在各个方面的不同表现,奖励代表不同寓意的小图案,采取这种评价方式,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 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的内容具有多元化特征。改变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基本素质的发展;只关注终结性评价,忽视学生素质变化的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二是综合素质评价还应具有主体多元化的特征。教师、家长、学校、学生甚至包括社区都应成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
3. 因人而异原则。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关注学生的个体处境和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鼓励并极力创造条件把学生的个性挖掘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自主性和独特性。比如,班里的李响同学,直到六岁的时候才会说话,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我们在对其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重点放在口语交际上,依据因人而异的原则,放低口语交际评价指标,用发展的眼光、用真诚的爱心,挖掘其潜能,使其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采取四种方式
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我们构建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采取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以达到多层面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评价,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方式。
1. 成长记录袋评价。
我们设计的成长袋名字叫“成长乐园”,成长袋的封面是画有一群小伙伴手拉着手在草地上跳舞唱歌的图画,寓意着学生在“成长乐园”里快乐成长。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独立完成成长记录袋的收集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采取的是家长、学生、教师三方共同完成。而家长在进行成长记录袋评价时,不能客观地予以评价,抱有“私心”。基于此,我们把大量的收集、评价工作交给教师和学生自己。学生把获得的每一颗星、每一枚图案、每一份答卷、最得意的作品放进成长记录袋里。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体验到成功就在身边,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2.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面对学生个体学习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采取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成立学习小组的方法。各组根据喜好给自己小组起名,有“勤劳小蜜蜂组”“美丽花蝴蝶组”“蓝猫组”等,把代表各组的卡通图片贴到教室后面的园地里。我们的评价指标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采取的评价方式有教师评价、学习小组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之间的评价等,评价的内容和方法都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准确而客观地报告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收获和体会,让学生从中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中获得学习小组有关方面的反馈信息。
3. 园地式评价。
为了让学生乐于评价,主动地去迎接评价而不是适应评价,我们设计了几处含有评价意义的园地,如“瞧!我真棒”“今日明星”“追星小组”“班级荣誉”等。各个小组把小组得到的☆贴到其卡通图片下。所得的☆全部都由学生自己粘贴到相应的栏目下,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主动愉悦地接受评价,学生对此乐此不疲。
4. 录音式评价。
低年级学生识字少,对于书面评价,学生自己也只是一知半解,通过家长的转述,评价效果不是很好,学生也不太愿意接受。为此,我们尝试把学生的操行评语改为说话录音,然后再放给学生听。学生既感到亲切又能欣然接受。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向师性特别强,往往把教师说的话当成“圣旨”。把操行评语改为说话录音,仿佛教师就在学生身边说话,让学生在和声细语中看到不足,在鼓励声中汲取进步的动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素质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教育;意义;方法
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历史课堂,要有意识地摒弃传统教学中简单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发展的重要性,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有意识地渗透人文教育,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历史课堂中获得全面的发展。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有效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论述。
一、何谓人文教育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就是要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加深学生对历史课程内容理解的同时,也为高质量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课改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历史课程教学的目标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灌输,更多地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有效落实课改基本理念的重要方面,也是展现课程内涵的关键。在历史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教材的价值,要有效地将人文教育思想渗透到课堂活动之中,以确保历史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2.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全面发展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简单的知识掌握和应用已经不能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也不利于学生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人文教育思想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还能引导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历史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3.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一直关注的是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考试的分数,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知识型”人才,甚至可以说是只会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完成试卷,严重不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而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人文特点,要培养出全面的人才来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为历史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三、如何有效地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历史课堂
1.更新观念,有效渗透人文教育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教师从观念和思想上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從行动上去将人文教育与历史课堂结合在一起,才能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呢?首先,明确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意义,也就是我们上文所阐述的内容,这样才能确保人文教育落到实处。其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也就是说,我们要改变应试教育下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知识灌输,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展现历史课程的魅力。总之,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我们要更新历史教育教学的观念,要有效地渗透人文教育。
2.多样方法,有效渗透人文教育
(1)在自主搜集资料中渗透人文教育
自主搜集资料是有效贯彻落实课改下所提出的“以生为本”理念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活动形式。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了解所学内容的过程中,有效地渗透人文教育,以确保高效历史课堂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贞观之治》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唐太宗和武则天有正确的评价,更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本节课的预习环节,我引导学生自主结合网络资料、教材资料、文献资料等搜集相关的故事和内容,比如,唐太宗的一些小故事,了解玄武门事变的过程和结果等等,这样自主搜集资料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而且能让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中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
(2)在小组讨论问题中渗透人文教育
小组讨论活动的开展是指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生为单位进行独立思考、互相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助于人文素养的渗透,对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改革开放》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重要性,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变化,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几个问题进行互相交流、讨论:①改革开放的实施是走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吗?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身边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③改革开放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结合教材内容,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印象,还能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3)在对比学习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
对比学习活动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方法,也是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更是让学生在对比中去理解文本中心思想的重要方法。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找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点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侵略与反抗》这一章节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更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本章节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中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割让的土地、赔款的数额、开放的港口等方面进行对比学习、分析,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对比中加深印象,感受清王朝的腐败,以及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在形象视频展示中渗透人文教育
众所周知,历史承载的都是已经发生过的内容,对于现在的90后、00后来说都比较陌生,如果单纯的知识灌输仅会让学生感觉课堂越来越枯燥,严重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不利于人文教育的顺利实现。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形象化的视频展示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确保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人文素养得到大幅度培养。
例如,在教学《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视频向学生播放了“香港”“澳门”回归时人们激动的画面,并播放了歌曲《七子之歌》,目的就是在直观的视频展示中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进而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大幅度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无定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能够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而且对学生健全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课改基本理念,以真正实现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顾云.强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成功:教育版,2012(11).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素质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推荐阅读: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0-02
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11-14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07-07
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06-20
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09-05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07-28
中学高级教师申报对象专业素质考核冲刺复习题库 《新课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评价》试题卷一参考答案09-20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06-02
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