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通用10篇)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1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渠伟爱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大作用,受到许多教师的关注与青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教师在教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又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使多媒体的功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呢? 笔者使用多年,对在初中历史中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略有所得,现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试就有关问题谈谈一己之见。
【作者单位】:山西省祁县城赵中学 【关键词】: 多媒体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应用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今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与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媒体介入课堂教学。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初中历史课堂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符合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因此,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桥梁,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如果使用过当,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归结起来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避免变相的“满堂灌”
我们总是在批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使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教师认为它可以代替一切,从头到尾由计算机唱主角,忽视了教师应有的作用。例如讲《鸦片战争》时,教师如果只作为操作者,只管放自己的图片和视频,不加以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连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学生却不能说得清,这样,教师的风格就体现不出来,课堂气氛不灵活,于是就变成了机器“满堂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初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并积极鼓励学生活跃思维,做到有的放矢。
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教师的讲授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神态、情感对初中学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教师的言语,神情、姿态等在教学中都有可能和学生形成情感交融而产生心灵感应。加入多媒体后,有时教学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学生死盯屏幕的现象,“媒体”充其量只是一个“热闹的工具”,难以起到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又因为教师的素质各有差异,个性与特长更是不同,如果课堂长期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堂结构、形式将千篇一律,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将无从体现,教师组织教学的应变能力、教学特色以及对教材分析处理的深度、广度、板书设计等都被埋没。长此以往,教师的真正教学能力将全面减退。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功能的同时,更要创设适宜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使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
二、避免学生只成为一个观赏者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课文已由教师分解成图片、文字等形式。这些图片、文字在演示中往往一幕幕闪过,教师只要求学生阅读并思考,缺少必要的操练过程,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敷衍了事,记忆率不高。这样的课堂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听、记”的能力,只求片面而弃全面。
教育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和谐、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做到这一点,归根到底要看学生的学。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有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的师生交流、讨论却在光、声、画中流逝,学生不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被动观赏者,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得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讲《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红军长征中的大量图片展示给学生,如不加上适当的提问、讨论,必然使本课变得冷冷清清,学生不能真正领会长征的历史意义。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把学生看作是有目的、有能力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的人。历史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事实证明,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的实际出发,更要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科学地运用多种教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适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避免形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印象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是有的教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没有把真正的实质内容渗入到课件当中,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来。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还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感觉平淡无奇,缺少一个主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当然,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它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充满更加直观的印象。所以,课件设计要体现历史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哗众取宠,也不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另外还要注意课件设计的艺术性,色彩搭配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布局要合理,要有鲜明的目的和实质的内容。
四、避免盲目的使用而降低效率
人类历史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几本教科书仅仅提供了人类发展的一个脉络。对学生而言,历史与现实无论远近始终存在距离。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历史实物图片、人物画面、脉络图表,将历史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拉近学生与历史时代、事件、人物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的最显著特点,也就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可容纳的信息量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几倍。
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知识信息流量的接受毕竟还是缺乏最真实的体会,仍然会有不真切的感受,更需要时间来消化。而由于信息容量的增大,有时学生被过量的或者个人感兴趣的信息影响了注意力,反而找不到学习的重点,那就得不偿失了。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尽可能地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有的教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因此,盲目使用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比如有的教师喜欢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编入课件,反而使学生不易吸收,连笔记都来不及记,还不如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解分析、边板书演示,还有的图片,与其花大量的精力制做成课件,反而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和挂图更方便、直观。
多媒体手段有其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至今还普遍使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例如讲授《红军长征》时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加以演示,同时每到重要的地点附以
影视资料,请同学们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红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讨论分析红军为什么开始失败?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
当然,多媒体教学只是作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但它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我们坚信,只要在多媒体程序的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提供更大的灵活性,那么,不光是初中历史课,任何学科都将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获得益处。
总之,只有多媒体跟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的历史课才是真正精彩的好课。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弃之,要使多媒体运用适时、适度、适当,这样才会充分发挥其作用。
浅谈多媒体在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城赵中学
渠伟爱
2011.6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2
一、合理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学生才可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 才能在课堂学习中充分体现出主体性。而总是一成不变地泛泛而谈, 不免会让初中生觉得历史课索然无味, 所以我们要揣测学生的心理, 不断努力创设情境, 激发其学习兴趣, 大幅提高课堂效率。
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时, 首先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段视频导入新课, 杨洪基那宽厚低沉的音律, 这首歌十足的古典韵味和动感十足的画面立刻把学生带到了18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 在学生们的情绪完全融入了那个时代以后, 我才不失时机地提问:“请你讲一讲, 你都熟悉三国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 我又追问:“那你知道这些三国人物的身上又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这样我就可以很自然地在学生期待中展开本课丰富的教学内容。
二、合理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 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
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 运用其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境, 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 带动学生多角度去感受、体验, 从而引起情感共鸣。如我在讲《五四运动》时, 通过电影《我的1919》中“顾维钧激辩巴黎和会”的片段, 给学生以极大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在看到顾维钧讲到“山东是孔子的故乡, 中国不能没有孔子, 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稣, 中国不能没有山东, 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时, 全班学生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大家都被顾维钧这位外交家展示出的风采和精彩演讲所折服, 而这背后的原因也是这时大家的“爱国情怀”被深深地激发出来了。
三、合理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 突破难点、培养能力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认知和有些历史过于久远的原因, 一些历史知识对他们来讲显得比较抽象、复杂。教师不容易讲清, 学生听起来更不易理解。这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突破难点, 而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使纷繁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使抽象变得更加具体, 从而推动其思维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如在九年级上《梦想成真的时代》这一课, 讲到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克隆技术”时, 因为“克隆”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 为了突出这一难点, 我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网上下载的且经过我精心编辑的《克隆是什么?》的视频。“咩、咩……”的一声克隆羊多利的叫声, 把学生带入了神奇的“克隆世界”。随着视频的播放和学生会心的笑声, 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这时我进一步提出:“你对科学界关于克隆人的讨论持什么态度?”这时学生由于有了知识铺垫, 讨论得非常积极。多媒体技术在这时化繁为简, 还促进了学生不断思考, 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培养了能力。
四、合理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 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容量
在历史教学中, 要讲清某个知识点, 可能还要补充很多背景资料, 但这样往往造成课上时间不够, 要想解决这一难题,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尤为必要。例如九年级上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涉及文艺复兴, 内容丰富。我备课时花了大量精力, 在网上查找了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背景资料, 上课时用投影打出, 还让学生欣赏了多幅世界名画, 如《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以及西斯廷教堂的壁画等, 不仅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 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 多媒体具有趣味性、多信息、大容量和高效率的特点, 合理和巧妙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它, 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 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 还可以使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摘要:当今历史教学要注重体现学生主体性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培养学生兴趣, 加强学生修养, 拓宽学生知识面, 突破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文章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3
摘要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今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与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媒体介入课堂教学。笔者使用多年,对在初中历史中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略有所得,现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试就有关问题谈谈一己之见。
关键词教学;改革;多媒体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其次,初中历史学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等基本特征,初中历史学科知识的专业特征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再则运用多媒体教学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年龄小,知识单薄,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他们更容易接受那些生动形象的历史表象。特别初中基础年级的学生,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电视、电影录像剪辑、微机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将产生积极影响。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多媒体进入课堂,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教师的讲授和黑板展示不再是全部的信息资源,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有机融合,多元的视点,可望带来斑斓的呈现。
1.化繁为简,与图示教学相结合
在历史教学中,常用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可使知识要点形象、直观,能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揭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展示历史的发展进程,便于理解,易于记忆。如果把图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效果更佳。如笔者在讲授《冷战中的对峙》一课中,利用多课件向学生逐步显示了一个大的图示式纲要线索表,二个数字表格、三幅地图、五份主要国家领导人的演说摘录,还插入了各种说明性的辅助板书,随需要呈现或消失,这就使图示线索显得更加清楚明了。提高了学生理解教材线索、编写逻辑提纲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的能力。
2.化静为动,灵活使用历史地图
在历史地图教学中,为了动态展示战争进程、交通路线,可采用手绘和多种箭头的组合,使地图上的线条沿历史进程延伸,达到强化效果的作用。如张骞出使西域、红军长征、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新航路的开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就能将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
有些历史地图,要求学生掌握区域特征和相应位置,如战国七雄、三国鼎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等教学内容,可采用区域颜色闪烁、变色的方式,使书本上的死地图变活,学生对该知识点也产生了经久不忘的深刻印象。
3.浓缩教学内容,提高复习效率
在历史专题课和综合复习课中,多媒体教学能利用计算机的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集中出现多项知识的集合、排列、对比,浓缩教学内容,归纳整理,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在如前所述的《世界近现代史》复习课件中,笔者用图示展现世界近现代史的三大线索,把分散于各章各节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并在重点、难点之处设置热对象,从而激活包含在各知识点中的具体内容(包括视频、动画、图片、表格、文字等),强化重难点;同时还设置了一些相关的测试题,容量很大。这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丰富了教学内容。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教学实际,制作课件
课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材相适应,也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备课,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整合课程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制作教学课件。目前,国内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越来越多,“拿来主义”的课件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学需要,但可以利用多个课件的内在资源,去粗取精,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组合,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课件为教学服务,而不至于被课件束缚了自己的教学行为。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融合体现个性风格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可使教学生动活泼,富有特色。要防止教学思路被多媒体所左右,自己好的教学风格被计算机演示的程序所湮没,最终失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师恰当的、精要的讲解,有条理的、必要的板书,及时的操作示范等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因此,那种流水线式的、一放到底的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3.注意与其他常规媒体的有机结合
有的教师尝到多媒体的甜头后,便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运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了其他常规媒体的运用。事实上,任何教学媒体都有所长,以有所短。尽管多媒体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媒体的一些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直观教具、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等。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多媒体与其他常规媒体的有机结合,优化教学。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恰到好处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的限制,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能促进教学结构要素发生变化,产生新作用,同样,能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有效地发展和提高。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效果。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4
摘 要: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如果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或教学只围绕课堂和课本进行,那么新课程的要求将无法达成。因此要求学生和教师需要对乡土资源、校本资源、图书馆及网络等课外资料充分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作为一种补充教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究其的运用方法,以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乡土历史资源;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1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64
历史教学和乡土文化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它对丰富民族情感、民族智慧、人文典故及历史知识充分包含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伦理性、知识性、社会性及人文性。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能够促进学生显著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其文史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同时能够对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弘扬,使国民素质显著提高[1]。
一、在历史课堂中对乡土历史资源有效运用的必要作用
历史学科存在一定的独特性质,导致它拥有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例如历史遗址遗迹、历史文物、影视资料及文字资料等,其获得的渠道也多种多样,包括网络、参观访问、社区、学校、传播媒体及文化机构等。因此,乡土教材的人文魅力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乡土人文的影响作用,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人文,对社会科学魅力充分领悟,促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2]。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乡土文化历史资源有效运用的相关途径
1.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新课程将“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明确提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使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发展个性、学会协作、学会学习、合作交流及自主探究。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积极引入乡土文化资源,对两者契合点努力寻找,并对两者实现有效融合的教学种类、教学方法、深化途径和拓展途径积极探究,促进历史内容综合性显著加强,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乡土文化历史资源有效运用的相关模式
1.对“乡土文化之旅”活动积极开展。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积极主动探究,对乡土文化大力弘扬和继承。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充分展示,例如名人演讲稿、历史舞台剧表演、历史诗文朗诵及调查日记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历史内容实现自觉学习,促进其历史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2.对乡土文化阅读课积极开设。乡土文化阅读课的开设能够使学生阅读范围扩大,促进学生阅读视野拓宽,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同时在阅读中能够促进他们的文化底蕴不断加厚。鼓励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相关文章积极阅读,通过乡土文化对学生的情感积极熏陶和培养,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乡土人文,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自豪感和亲近感,更加热爱家乡艺术、历史和大自然,同时能够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充分领悟,有利于促进他们的未来发展[3]。
3.对乡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对先进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乡土文化资源,使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更加丰富。此外,教师在对过程方法和知识技能积极传授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关注,要有机地联系国家和世界的“小历史”和“大历史”,要在教学的相关环节积极渗透乡土文化,并在历史教学期间使其贯穿始终,以促进统一整体有效形成。
四、对运用原则充分把握,加强对教育人文性的重视度
1.灵活多样性。教师在对乡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期间,需要对相关方法合理应用,例如主题的选择,积极研究专题,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更好地感受社会生活,有利于获得来自于书本外的相关资源和知识;对乡土文化中的名人事迹积极采访,对自然生态环境有效探究,对艺术造型保持欣赏的态度,对家乡饮食文化和历史文化充分感悟,并对民族的传承积极探究等。在对乡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对综合性学习积极开展,使得学生对自然风光充分感受的同时,还能通过心灵对家乡之美合理解读;能够与诗文、名人、文物、古迹及自然等进行对话,除开阔视野外,还可以加厚文化底蕴,促进语文素养显著提升[4]。此外,积极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青少年使乡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继承。
2.学科整合性。地理课和历史课均存在一定的人文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与相关史地知识积极联系,做到融会贯通,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形象化和具体化部分抽象知识。为此,学习历史课程过程中应当积极整合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使它们实现相互融合和相关渗透,促进学生情感教育显著增强的同时,还可以使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相?P目标要求有效达成。此外,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充分培养,视野得到开阔,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促进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有效提高,使健全人格积极形成。通过合理途径积极整合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能够促进地理教学和历史教学质量共同提升[5]。
综上所述,不同地区的区域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具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地区历史文化认同也包含其中。教师应当将乡土历史文化向学生积极传播并充分展示,将乡土资源教学努力抓好,从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乡土资源有效发挥,实现对相关知识充分传授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加的热爱和认同家乡历史文化。只有做到真正的热爱家乡历史文化,才可以培养自身对家乡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加热爱,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5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广泛地运用于教育领域,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并逐渐从城市学校辐射到乡村学校。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 地理教学 课程整合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决定了它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及区域性的特点,研究范围宽广,研究内容复杂、抽象,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是初中生认为比较难的一门课程。而现代教育中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形成过程等,通过情景再现或创设情境,动画演示等方法都能予以很好地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它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教学形式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显得单调乏味,这样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甚至有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多媒体教学组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投影、录音、电视、VCD等媒体,“声形并茂”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把他们带入形象的世界。
学习《西双版纳》,播放一段西双版纳的旅游宣传片,学生全被其中丰富奇异的热带自然景观以及多样的民族风情所吸引,然后将世界同纬度的北美洲南部、非洲北部、西亚等地区干旱的自然景观用图片的形式一一展现出来,西双版纳与这些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感叹同纬度地区自然景观差异如此之大的同时,更是激起继续学习的兴趣——“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介绍《长江的治理》一课的课前两分钟,可以播放长江的一段影视片断,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集中到课堂上来。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原本枯燥的地理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的学习氛围,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地理学的认知范围很大,许多都是学生无法亲见和亲身体验的,也有许多重点、难点,比较复杂抽象,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力,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易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方说《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而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空间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学生对于地球如何自转和公转,以及在自转公转的过程中会 产生什么现象等问题不容易理解,这时如果教师利用Flash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来演示这一现象,学生通过观看演示的情况,就能很容易的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原因等知识。
又例如学习“等高线地形图”,传统教学中教师口头讲解半天,即使加上板画,很多学生还是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技术制作的Flash动画可以轻松突破这个学习难点。首先画面是拥有陡坡和缓坡的一座山脉,显示山脉上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相同海拔的各点闪烁并连接成线,出现不同海拔的等高线。然后山脉消失,各条等高线投影至水平面形成等高线地形图。短短几秒钟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表现得清清楚楚。最后山脉实体图出现在等高线地形图的上方,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很快得出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赫巴特曾说过:“真正的感觉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可取。”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能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交互功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通过观察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这样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了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结语
总而言之,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抓住教学目标,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恰当运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它的辅助作用,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江苏电化教育馆编著、苏州大学教育出版社 1998年6月第1版196-280页
[2]《谈初中地理的兴趣教学》中华少年 教学版 张冬 2011年1月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正在逐步运用于偏远农村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更表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有效的运用历史图片,声音、文字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可让我们的教学生动而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部分老师一味的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使得我们的课堂本末倒置,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多媒体中的花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本身。在多年的从教中,我深切体会到有效的运用多媒体可以优化我们的历史课堂,也可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境,走进历史.情境教学是多媒体的拿手好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农村中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很少,历史对于他们来说很遥远,如果在授课时仅仅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就会使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也不容易接受和理解,多媒体运用到历史教学后,可通过图片、文字直观的再现历史,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历史,便于他们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讲三国鼎立的形成之前,我先让学生观看《赤壁之战》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到历史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再如讲到“丝绸之路”时传统教学就是靠教师口述丝绸之路的路线,但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在课件中呈现一张丝绸之路起点的巨型雕塑,让学生看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然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遐想自己置身于大漠中的情境,这样直观、生动的展示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二、培养能力,解决难点
有效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来分析评价历史史实评价历史人物,这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之一。历史不是死记硬背的一门学科,不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多媒体教学中声、图、文、色、形等信息直接作用于学生,可对学生的大脑皮层进行反复强烈的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记忆;也可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成一个思维的场所、情感的场所、生活的场所,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挖掘并发挥,使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出并为学生所牢固理解掌握。如讲《新文化运动》一节时,前期的讲解把陈独秀的有关图像、图片及倡导的民主、科学思想出示于屏幕上;后期的讲解把李大钊的图像、图片及部分文章显示出来,使学生感到形象、直观、生动、新颖,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并能从人物的讲解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与历史史实的不同,这是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再讲授历史人物曹操时,我利用多媒体PPT播放了歌曲《说唱脸谱》,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看过的影视作品《三国演义》并说说曹操的人物特点。紧接着,提问:历史上的曹操和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是否相同?我们应如何正确的评价曹操?同学们激情澎湃的讨论着曹操的形象,然后我在PPT中呈现“评价历史人物——他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然后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得出结论:招贤纳士,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实现统一,进行赤壁之战,他的行为顺应了历史潮流,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三、增加容量、开阔视野 传统的历史教学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尽管历史学科是门趣味性说强则强,说弱即弱的学科,然而,传统的讲授方式,即使是再有语言感染力的教师,也不可能大量的历史材料和课外知识通过讲述,乃至于直观法等展示给学生,在此时,多媒体技术确能发挥它的作用。“历史教材跨越时空宽、信息量大,而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利用多媒体,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和音像资料,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知识面得以拓宽,新信息得以获取。讲授历史事件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互联网上寻找答案,所获取的知识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有些学生介绍的内容,连老师都没有听说过。”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学习,利用多媒体对知识的拓宽不仅仅在于教师把历史知识进行整理、筛选后给学生进行补充,还可以双向地,通过学生的自主找材料,抑或是通过教师提供网站等途径,让学生也参与到历史知识的课外拓展上来。历史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知识点一目了然、形象、直观,能变抽象历史为形象历史,揭示历史事实,与历史观象的内在联系,展示历史发展进程,便于学生历史、易于记忆。如学习《鸦片战争》时,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爆发的时间、经过 结果、性质、影响进行比较学习。了解了知识点后,我让学生讨论: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和关系怎样?通过讨论,有的同学说两次鸦片战争实际上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追求的经济利益得不到满足,只好用战争来实现了,也有的同学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延续与扩大,对这些意见我都加以肯定。这样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认识不仅停留在表面上的知识上而且上升到了一个理论上的新高度,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就加强了。课件向学生体现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复习,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智能。
四、德育教育,陶冶情操
历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大纲所规定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在授课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明白国强则民富,国弱在民穷的道理,这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历史教材中的一些良好的德育素材,很多学生在小时候在教材或故事中已接触过,如果再重复叙述,必然导致学生反映冷漠,达不到教育目的。利用电教媒体,把这些素材以生动、具体、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由于这些生动形象的榜样信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示范导行作用,可为学生树立起仿效楷模。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优秀影视系列片,为我们使用电教化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素材。通过开展优秀影视片的观评、开讨论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7
我们认为, 故事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历史也存在故事性。大多数初中生喜欢听故事胜于听大道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这也是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被大量使用的原因。初中历史课程在某种程度上无非是事实的陈述, 在表现形式上流于背景、时间、地点、事件的堆积, 难免会给学生枯燥无味的印象。本来既定事实就难以讲出新意来, 若是照本宣科, 就更加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此时, 历史故事的优越性就会显现出来, 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小故事, 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而且学生可以很容易地从他听到的故事中得到启发, 这样远远好于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历史教训。积极主动的启发往往比被动的吸收印象更深刻, 历史故事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历史课堂引入历史故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历史故事有利于初中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 “历史”似乎与生俱来就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学生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会凭空生出许多幻想。加之近年来穿越剧大行其道, 各类不严谨的古装剧和时代剧充斥荧屏, 偏偏电视剧又是青少年乐于和易于接受的传播形式, 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布景、台词、故事情节, 因此他们对历史的认识是非常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课堂上一个小小的历史故事, 可以从细处更真实地反映时代的背景和风貌。虽然影视作品影像俱全, 在直观性和感染力方面优越性很大, 但在真实性和立意方面却无法与教师精心选择的历史故事相提并论。历史故事既然是故事, 就会有价值导向, 在传达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效果。我们常说以史为鉴, 历史故事给人的启发非常直观。历史事件本身没有态度, 但是历史故事能够把事件渲染成喜剧或悲剧, 更加感性, 更有人情味儿, 也更容易被初中生所接受。
例如, 初中生乃至大多数学生都对罢工、罢课、游行这些历史事件感到热血沸腾, 但并不能真正体会内忧外困中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而通过一个罢工工人的故事则可以轻而易举地让学生得以管中窥豹, 设身处地地从一个工人的视角看待这段历史, 而不是把自己抽离出来, 站在一个不合适的高度去幻想和评说。
2.历史故事有助于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识记
人们对历史故事的喜爱从《三国演义》备受追捧和经久不衰中便可见一斑, 大众传播节目《百家讲坛》的热播、《明朝那些事儿》在中学生中的风靡, 都彰显着历史故事独特的魅力。然而一提起那些历史事件的时间、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学生往往会抓耳挠腮思忖半天, 回答既不连贯也不详尽, 除了受开卷考试形式的影响在背诵方面大打折扣之外,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 不能正确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没有形成历史发展的时间轴, 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认识不够清晰。以至于在回答问题的时候, 回想起某一个知识点, 首先想到的不是背景和原因这些逻辑性或者说理性的东西, 而是感性地想到学习这个知识点时的情形, 这个知识点在教材的哪个地方, 配有什么插图和小字等这些外在印象。
针对初中生逻辑思维方面不成熟这个特点, 给初中生讲述历史故事可以给他们十分直观的感性认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初中生大多还处在十分任性的青春期, 强制他们全神贯注不大容易做到, 通过历史故事保持他们在某一方面的注意力就是学习能力的保证。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 就像历史进程的向前推进, 学生可以从中得出规律, 对历史的学习和感悟就慢慢明朗起来, 从而真正地去认识历史, 判断历史。
二、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
1.要抓住讲故事的时机
在一节课的不同时段讲述历史故事有不同的效果。首先明确故事只是点缀, 绝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要内容, 以故事为主在一个大故事中穿插历史的知识点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在一节课的开头讲一个故事来引入这节课的内容可以较好地缓解新的教学内容带来的冲击, 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与上一节课的衔接和转折不至于很生硬。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 年代距当下久远, 学生对古代社会的认识十分有限, 通过古诗来导入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画面感强, 立意深远且富有情趣。
在课堂中间穿插一个历史故事则比较适用于对历史人物的讲解。历史中有个性的人物非常之多, 但在单纯的对历史事件的陈述中对人物的描述往往会过于潦草, 一笔带过。用一两个小故事对这个人物加以刻画, 寥寥数语就会让人物鲜活起来, 也会使这段历史人情味儿十足。
到了课堂结束时引用历史故事, 可以使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变得更加精彩, 用一个故事来总结这节课的内容, 效果也会比生硬的分条总结好得多。更加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心理暗示, 往往到了快要下课的时候, 无论哪门课程, 学生都会有种不耐烦的情绪, 若是最后一节课, 更是一片骚动, 听课的精神去了大半, 这个时候若是硬要说些教条似的一二三点, 学生很难记住, 更别提有所回味和受到启发。但是以一个故事来度过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 能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故事的百转千回辅以课堂内容, 可以将学生带入到相关历史情境中并回味无穷。
2.要处理好故事的内容和节奏
故事必定会有虚构的成分,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把握程度、拿捏分寸。在课堂上讲的故事, 真实性必须保证, 齐太史前仆后继的故事是史官高风亮节的典型, 也为我们教授和学习历史的态度树立了榜样。
例如, 明代的倭寇是日本人对中国的残暴侵略这种说法就有失考证, 倭寇之患前期的确是由日本的浪人、海盗和末路武士引起的, 但在中后期, 真正的倭寇却大多是中国人自己, 这些人被明朝政府称为假倭。正史记载抗倭名将俞大猷感叹说假倭居然占到了自己所杀倭寇的八成到九成, 实在是中国人抢杀中国人, 板上钉钉的人民内部矛盾。还有一些倭寇, 实则是荷兰和葡萄牙的海盗。
除了内容的真实性之外, 语言的组织也要恰如其分, 不可将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语句放到故事中影响学生的判断, 更不能为求新鲜故意拿些网络用语“戏说历史”, 哗众取宠。在故事节奏上也要注意详略得当, 紧扣教材内容。
三、结语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手段;辅助功能;时空感;启迪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35-01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如:课时紧与容量大的矛盾;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死板与新课程内容灵活(多角度看问题)的矛盾等等,因此课堂上既难调动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品质,因此改革历史教学手段显得很有必要。近年来。我校加大了对教学设备的投入,我们历史教师在与传统媒体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动静结合,声音、色彩的组合,既把历史事件与人物诠释得生动精彩,也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展现的清晰明了。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上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迅速提高,很好地达到历史教学目标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尽管历史无法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拍成照片,连同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学习主动积极性。
历史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刺激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产生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情景感染,情绪体验,内心产生共鸣,得寓情于到启迪,产生情趣、理趣,寓理于情、理、情理交融。給历史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采用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一些特效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丰富历史知识点,引导自学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不仅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和谐愉快氛围中学习,而且多媒体课件还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清晰的认知导航路径,学习策略,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探求新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历史讲究“论从史出”,结论不是凭空或老师直截了当的摆出,必须通过“文说历史”(材料),“图说历史”在大量真实、有效的史料、图片中去发现历史,得出结论。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这种讲授式为主的方式,当然也穿插了启发互动教学。但与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相比较,传统教学方式,老师不可能上课写几大篇史料在黑板上分析,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做到,每讲授一个历史事件都可以快捷地提供多个史料让学生阅读,分析和总结出结论。同样老师也不可能迅速画出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图片,而多媒体只需轻松点击则可完成。此外还可以穿插适当的题型配合练习,这样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感
帮助学生弄清基本史实,还需要使学生有清晰的时空感觉,才有助于学生有效的理解和记忆历史史实。讲述战争场面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描述战斗的激烈场面,同时把时间、地点,气候等有关的情况展示出来。如讲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时,在播放录像片段(约3分钟)过程中,当片中提到哪一个地点,点击屏幕左下角设计好的地点一次是:卢沟桥、太原、徐州、武汉等城市和地点。录像完毕后,点击华北、华中、华南三个地区,指出四次会战的结果。这样枯燥、呆板的文字变成简单、清晰、生动、活动的场面。使学生不仅能准确、牢固地把握历史知识,还能把它与相关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不成问题的。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历史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教学中离开了情感教育,单纯传授的历史知识就是一个枯架子,学生学得没味,老师教授也没激情,也就达不到有效的教学目的。所以教授时有景入情,情景交融,以情感人,从而使教育和感染的力量能够达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情感它是千百年来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培养起来的对本民族的一种深厚的情感,是一个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体现,是维系国家统一与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纽带(引至教科书)。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更是突显出它的优势,因为它有很多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的丰富的素材。
五、利用多媒体手段,启迪学生思维
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化难为易。由于教材内容和参考资料的分散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思维过于分散的现象,本人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中,通过流程图将整节课的知识点归结为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的过程,一步步启发学生理出所有分散的知识点的线索,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突破了学生这一学习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点拨规律和方法。学生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喜欢就事论事,对于较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分析浅表化,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此,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利用幻灯片)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探寻规律、启迪思维。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9
阳安妙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如:课时紧与容量大的矛盾;教学手段单
一、教学方法死板与新课程内容灵活(多角度看问题)的矛盾等等,因此课堂上既难调动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品质,因此改革历史教学手段显得很有必要。近年来。我校加大了对教学设备的投入,我们历史教师在与传统媒体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动静结合,声音、色彩的组合,既把历史事件与人物诠释得生动精彩,也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展现的清晰明了。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上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迅速提高,很好地达到历史教学目标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尽管历史无法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拍成照片,连同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学习主动积极性。
历史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刺激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产生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情景感染,情绪体验,内心产生共鸣,得寓情于到启迪,产生情趣、理趣,寓理于情、理、情理交融。给历史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采用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一些特效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如: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的区别时可以把表格的底色在栏目上用对比色搭配(如:红-绿、黄-紫),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对历史地图中的航线(如::新航路的开辟),战争路线、文化圣地等都可以做成动画的形式,让平淡无奇的画面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在艺术欣赏教学中,对图片文字的叙述可以插入音频、对图片进行解说,对文学作品进行诵读(如诗、词),增加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这样使整个教学课堂活沷生动,学生更加乐学、活学。
如在讲抗日战争时,首先播放歌曲《保卫黄河》,听到这壮怀激烈、振奋人心的曲调,学生精神振奋,跃跃欲试,教师自然地导入要学习的内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的进行情景设问。再如讲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内容时,利用幻灯片和autuware手段重新绘制地图《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根据讲解的顺序点击出每块根据地。例如在讲授《日本大举侵华和红军战略转移》中的工农红军长征时,运用多媒体选播了遵义会议前和遵义会议后两个阶段的录像片断,配合解说,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学习观看画面,强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他们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长征初期失利疾首蹙额,义愤填膺,对遵义会议后长征节节胜利,机动灵活战术拍手称好,并从中感悟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并认识到了正确决策是革命胜利的保证,长征胜利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
二、丰富历史知识点,引导自学。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不仅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和谐愉快氛围中学习,而且多媒体课件还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清晰的认知导航路径,学习策略,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探求新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历史讲究“论从史出”,结论不是凭空或老师直截了当的摆出,必须通过“文说历史”(材料),“图说历史”在大量真实、有效的史料、图片中去发现历史,得出结论。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这种讲授式为主的方式,当然也穿插了启发互动教学。但与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相比较,传统教学方式,老师不可能上课写几大篇史料在黑板上分析,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做到,每讲授一个历史事件都可以快捷地提供多个史料让学生阅读,分析和总结出结论。同样老师也不可能迅速画出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图片,而多媒体只需轻松点击则可完成。此外还可以穿插适当的题型配合练习,这样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引导学生自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历史知识结构和学习任务的不同,分别设置若干相关问题,投影到教室屏幕上,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协作为单位,以投影出来的问题为学习目标,阅读相关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相关历史资料,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完成历史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学科任务的同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在《日本大举侵华和红军战略转移》一课中我采用了这种方式,设计了如下问题:
1、日本为什么会发动“九•一八”事变,导致了什么结果和影响?“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外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
2、“一•二八”事变与“九•一八”事变有何异同?
3、蒋介石面对日本大举侵华采取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这些政策有何影响?
4、中央苏区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与第五次反围剿有何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5、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长征的胜利有何意义,从长征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6、遵义会议为什么说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思考阅读课文内容和课件资料库中的影视资料、图片资料、文史资料,围绕这些问题学习思考,寻求答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感
帮助学生弄清基本史实,还需要使学生有清晰的时空感觉,才有助于学生有效的理解和记忆历史史实。讲述战争场面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描述战斗的激烈场面,同时把时间、地点,气候等有关的情况展示出来。如讲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时,在播放录像片段(约3分钟)过程中,当片中提到哪一个地点,点击屏幕左下角设计好的地点一次是:卢沟桥、太原、徐州、武汉等城市和地点。录像完毕后,点击华北、华中、华南三个地区,指出四次会战的结果。这样枯燥、呆板的文字变成简单、清晰、生动、活动的场面。使学生不仅能准确、牢固地把握历史知识,还能把它与相关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不成问题的。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历史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教学中离开了情感教育,单纯传授的历史知识就是一个枯架子,学生学得没味,老师教授也没激情,也就达不到有效的教学目的。所以教授时有景入情,情景交融,以情感人,从而使教育和感染的力量能够达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情感它是千百年来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培养起来的对本民族的一种深厚的情感,是一个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体现,是维系国家统一与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纽带(引至教科书)。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更是突显出它的优势,因为它有很多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的丰富的素材。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更是让它增色不少,古今中外的例子多不胜举。如在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形象的四大发明图片,以及四大发明外传示意图,结合教材让学生找出纸的外传是公元8世纪传到阿拉伯,12世纪传到欧洲国家;指南针是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到欧洲;火药也是在12、13世纪先传到阿拉伯再传到欧洲和世界各地;印刷术是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欧洲才出现雕版印刷品,15世纪中期德国出现金属活字。让学生认识到从汉至元我国在世界上国力强盛,对外开放,领略到中国悠久的历史,领先世界优秀灿烂的科技文化,激发学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中列强的侵略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视频、音频、图片、文字说明等为一体的特点,进行了情景教学,先看鸦片战争、甲午海战视频,学生直接感受到晚清时期腐朽的封建统治而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综合国力远落后于西方,武器装备悬殊,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不能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列强随意贱踏中国的主权,在中国的大地上肆意横行,而晚清政府只能委曲求全,签定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让学生感受到屈辱,激起学生一种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满清政府的不满,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自觉树立起一种为中华民族之掘起而奋斗的民族情感。在抗日战争的教学中,采用形象直观的图说历史教学,出示日本军官杀人比赛的图片――当年《东京日日新闻》,以“百人斩,大接战,勇壮向井、野田两少尉”“百人斩,超纪录,向井106--野田105,两少尉延长战”为标题,刊登了这次骇人听闻的“百人斩杀人比赛”。然后重点赏析画家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整幅油画由“屠”、“生”、“佛”三联组成,宽3.2米,高2.1米,画面主体是堆积成山的尸体。左侧为“屠”,两个趾高气扬的日本军官站立着,其中一个正狞笑着擦拭沾满鲜血的战刀,中间一联为“生”:在尸山的上面,一个孩子正趴在裸露着胸膛惨死了的母亲身上哭喊着。右侧一联为“佛”:一位佛家弟子正托起一位惨死的老人,整个尸山的后面是奔流滚滚的长江,画面占据了整个屏幕,清晰的杀、救、哭场面,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赏析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帝国主义邪恶势力的痛恨。对遇害同胞的同情,自觉形成一种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安危的爱国主义情感。此时学生有的惊讶、有的愤怒,课后纷纷表示对日军的愤慨,并产生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完善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不少典型人物形象,采用多媒体教学,把视频、音频、图片相结合,可以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鲜明,个性突出,让学生记忆深刻,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些人物个性品质,做到“润物细无声”。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运用好这些经典的史料。如古代忧国忧民悲愤投江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文天祥、消灭倭患的戚继光、不畏权势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黄海战役为国捐躯的邓世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谭嗣同、英勇就义的狼犽山五壮士、舍身炸雕堡的董存瑞等这些典型的材料在多媒体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得到一种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高尚情操,得到人格的升华。
五、利用多媒体手段,启迪学生思维。
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化难为易。由于教材内容和参考资料的分散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思维过于分散的现象,本人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中,通过流程图将整节课的知识点归结为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 的过程,一步步启发学生理出所有分散的知识点的线索,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突破了学生这一学习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点拨规律和方法。学生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喜欢就事论事,对于较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分析浅表化,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此,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利用幻灯片)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探寻规律、启迪思维。
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者盲目认为利用多媒体手段越多越好,往往适得其反。那么利用多媒体手段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1、适时运用。
恰到好处得运用,才能化平淡为神奇,获得最佳效果。在播放会战录像片段时,如未先向学生说明日本侵华的计划、准备,直接播放,学生就会感到突兀,也就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多媒体手段应用在“刀刃”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导应是增强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如果一节课自始至终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当作一个随意往里灌注知识的口袋,那么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也就降低了学习效率。
3、把握好度。
凡事讲究一个度,特别是多媒体的应用更应把握好程度,防止供大于求。如讲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卢沟桥事件时,为了再现历史事件过程,教师可以放有关卢沟桥事件的片断,但如果超过10分钟,这就使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失去了应有价值。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作者:张芳 学段:高中 学科:历史
学校: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联系电话:8125997
历史教学如何走出滥用多媒体技术的误区
江门市第一职中 张芳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文物、遗址的录像片、照片以及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采用现代技术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这些课件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多媒体毕竟只是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学,更不能代替思维过程。在教学观摩活动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没有处理好计算机教学“辅什么”和“怎么辅”的问题,更没有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味高密度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看似花哨、热闹,却并未收到实效。在近几年历史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又不至于走入“滥用”的误区,笔者有如下心得: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信息容量,但不可喧宾夺主。
人类历史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几本教科书仅仅提供了人类发展的一个脉络,对学生而言,历史与现实无论远近始终存在距离。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历史实物图片、人物画面、脉络图表,将历史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拉近学生与历史时代、事件、人物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多媒体教学的最显著的特点,也就是在同样的时间可容纳的信息量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内容的几倍。
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知识信息流量的接受毕竟还是缺乏最真实的体会,仍然会有不真切的感受,更需要时间来消化。而由于信息容量的增大,有时学生被过量的或者个人感兴趣的信息影响了注意力,反而找不到学习的重点,那就得不偿失了。如《辛亥革命》一节,录像资料、图片、史料等内容都非常丰富。仅“武昌起义”一部分,就既有影音文件,又有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如果我们滥用多媒体的信息流量,简单重复、堆砌历史史料,就会令学生目不暇接,既冲淡了教学氛围,又违背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初衷。
因此,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的使用有助于教师通过历史图片、历史记录片的展示来唤起学生的历史感觉,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地去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但不等于说音像资料越多越好,如何把图片、录像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实用性,这才是教师要动脑筋的地方,也是衡量一个多媒体课件优秀与否、实用与否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一些知识性较强而且要求理解掌握知识内容较多的章节,更要注意把握多媒体的运用尺度,教师不能陶醉于教学形式而忽略学习的重点。
二、确立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的主导地位,绝不可本末倒置。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建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人文观,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教师如果不认真设计好教学流程,理顺课堂教学思路,往往就会在多媒体的历史教学中出现教学形式花哨,而学生却搞不清学习重点内容的本末倒置现象,多媒体教学形式的丰富手法反而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如笔者在作《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围绕洋务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这一教材重点内容,利用多媒体组织了洋务派前后期主张的文字资料,洋务运动活动的影音资料,洋务企业分布的地图资料等,使学生对这一近代化运动有了形象具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形成对洋务运动客观的评价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学习这一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整个课堂不但活泼生动,而且知识结构严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理想情操道德观培养融为一体。特别是把知识传授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结合,让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历史教学的需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在收集资料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对教学思路精辟的分析,对教学流程准确地把握,始终坚持多媒体为辅,教学内容重于教学形式的指导方针,在资料选择时剔除那些虽有趣味但分散学生注意力而且不是教育目标的资料,而让学生真正需要的资料成为多媒体教学的主体内容,让它服务于教学的需要。如何保证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声、光、电,的教学形式,快速有效地向学生传授学习重点,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多媒体这一新的教学路径需要明确的目标。知识的传播重于手段的表现,形式的取舍服从于教学的需求。教学的成功是知识传授目标的达成,一切手段与方法都只是它的注解。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可发挥主导作用但却不可越俎代庖。在多媒体教学中这一原则同样适用。如何利用多媒体这一新颖的教学形式,让课堂生动、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学设计的一个着重点。
在历史教学的多媒体运用过程中,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地进行时间管理,增加教学的互动,笔者一般采用以下的流程来进行教学:(1)课前预热:在完成教学课题的设计之后,为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会安排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问题。如在设计《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课前布置了思考题:与前代的农民起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有哪些新的特点?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节教材的主旨与精髓。(2)课间互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单调乏味,运用图片、资料让学生形象地触摸昨天的历史,感性地认知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让学生提问、答疑、看图片、听声音、参与媒体练习,学生可以在轻松活泼的学习过程当中掌握历史知识。如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中,在观看了运动过程的影音资料后,笔者提出一系列问题,包括历史背景、运动概况与分期及失败原因等,使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多媒体资料这一媒介,在探究中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3)精辟总结:在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信息接受量的前提下,适时地作好总结,是多媒体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史实总结因果关系、人物思想,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最佳途径。如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节的结束,在学生充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波澜壮阔的斗争历程后,笔者在同学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局限性,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运动的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尽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诸多优势,但并非是使用了现代化手段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需要我们根据历史教学的特点选择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认真实践、反复推敲。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推荐阅读: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范文08-03
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8-29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10-26
初探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11-16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浅析多媒体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0-20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12-17
浅谈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08-01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语言活动中的运用09-10
浅谈多媒体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08-03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