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精选12篇)
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 篇1
历史意识是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之企望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心理活动。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宏观的、科学的历史意识,是目前世界各国历史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各国的历史教育目标中,均注意到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要求中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要求“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进行革命传统和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简单的分析和评述”等。这些目标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历史问题的观察能力、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培养的实际就是使学生形成一种较强的、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意识。
一、在教学中注意历史知识的关联,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清重要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横纵向的关联,注意课与课之间的关联,注意每一节课中知识的内在关联,以及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的关联等,从而突出历史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将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跨时空的有机类比与联系,掌握历史基本规律和认识方法,为学生历史意识的产生奠定基础。
如教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单元中的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子目时,引导学生分析当时局势和中国的国情,认识到当时中国革命不能一味模仿俄国革命攻打城市,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这才是符合中国国情最终使中国走向革命的伟大道路, 是中国及至全世界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同时联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理论, 也是人类又一伟大创举,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外,还需有改革创新的胸怀,学习的心态,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当前改革开放意义的认识
二、在教学中注重思想观念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
历史教学不是单纯的传递历史知识,而在学生的教育与发展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不可替代的责任。中学历史课程每一章节无不透露着深厚的思想观念教育内涵。如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参入意识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
如在学习“民族团结”一课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可联系青藏铁路的开通,分析青藏铁路为发展西藏、造福西藏的巨大作用。采用有关图片和数据说明党和人民对西藏发展作出的贡献,深刻领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一我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认识达赖一伙藏独势力种种破坏国家安定团结、违背藏族人民意愿的罪恶行径和最终失败的下场。
为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内涵和爱国主义因素,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每一节课中。抓住那些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以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点,使学生从具体的史实,尤其是从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身上,体会到爱国的情感,受到切实的教育。
再如学生的忧患意识的培养也是历史科学的特点决定的,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特征。如讲鸦片战争一课时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专门的讨论会,讨论“为什么说落后就要挨打”,使学生认识国家落后,人民贫穷,科技得不到发展,抵抗外来侵略能力就弱,就要挨打。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我们是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富强靠我们,我们应该怎么做。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评析能力,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落脚点
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我们研究过去,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未来。”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中也提出:“能够联系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加以理解。”“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历史、评析历史、认识现实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形成良好的历史意识,这正是历史教学落脚点。
怎样培养学生具有审视历史、正视现实、展望未来的历史意识呢?我认为学习历史绝不能停留在记住一些历史时代、人物、地名和事件等单纯的知识点上,因为历史教学不单纯是历史知识点的传递,而应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对历史人物评价,以及与对现实生活的联系等,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产生历史意识。如在教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有名的三次革命运动的课文时,每节课可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按层次对领导人物、主要目的、革命性质、革命作用和最后的结果进行了解分析和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三次革命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进行的,代表的是官僚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的救国救民方案是行不通的,所以导致最终的失败。再如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单元时,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为何能战胜装备精良有美国做后盾的国民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史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的正确道路。
四、在教学中抓住教材、贴近生活实际,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
现行历史新教材将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科学和思想意识的一些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是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社会状况和发展方向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结构的变化,解释其内在联系,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根据“导入框”内容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平日听到或看到的,或教师有针对性的准备一些相关的故事、图片、影视片、书籍进行展播,同时教师设计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还要关注教材的“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索”、“自由阅读卡”等栏目,充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历史意识形成的有效途径。
除了课堂教学是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识的有效途径以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联系生活实际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渠道。如开展“寻找历史遗迹”“请老红军讲革命”“听老八路讲抗战”等。平日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每天的日历,想一想今天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特别是引导学生注意一些纪念日、节庆日等一些特殊的日子等,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阅等方式了解这些日子的历史事件背景、过程和意义,将得到的资料写成短文日记。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借阅活动”“展评活动”等,让学生互相交流体会、传阅短文日记,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思考历史、学习历史的习惯。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解历史的能力和兴趣,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科学的历史意识,既要注重历史知识的关联,使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又要注意思想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参入意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分析评价能力,使其获得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历史观念;还要注意抓住教材,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思考历史的习惯。同时教师更要加强自身历史文化素养,加强学习和实践,不断寻找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历史意识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 篇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情感教育的根本着眼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情感教育的根本着眼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的热情。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教师情感的投入,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教师组织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历史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的基本情况,然后加以理解、综合、评价和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发表见解以及该历史时间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起引导作用。在这种学习情况下,学生对历史知识学得轻松,学得牢固。并且学会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实际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情感教育的推动力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推动力。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创造性和教育艺术性的表现,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对象、目的、实际条件和个人的教学风格,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呢?具体表现在处理知识和技能的关系上,对重难点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维,使课堂气氛既活跃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还要灵活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教学内容中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也就会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作用下慢慢地被学生接受、领悟并发生感情的升华,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挖掘感人的教学资源是情感教育的不竭的源泉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真实记录,初中历史是对古今中外发生的重要事件的简单介绍,内容无所不包,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是学生感兴趣的,有的是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一定要认真加以研究,精心备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不同的情感:有的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有的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有的能培养学生的热爱科学的精神;有的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一定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感人的教学资源,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最终达到情感目标的实现。
谈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篇3
实施证明“异步教学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之一。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异步教学法呢?下面就我个人对“异步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 上课前准备
(一)学生分类
分类标准一是根据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二是根据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知识基础。我们将学生分为三类:
A类:智商较高,双基扎实。学风端正。学习主动且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良好以上。占全班学生人数的20%-30%。
B类:智商一般,基础不够扎实,能力较差。学习方法较死,虽学习很刻苦但成绩提高缓慢。全班学生人数50%-60%类:学习无兴趣,不努力,基础差。能力低学习成绩不理想,处于"学习脱轨"的状态。占全班人数的10%-20%。
(二)认真设计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目标及教学设计的文字表现形式。编写 教案 既 要规 范 化又要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对目标要求、重点难点、课堂提问、基础训练、能力培养 、作业布置、预习和复习内容、板书设计等方面要作出通盘的考虑。教师讲授.学生活动互相配合。浑然一体。特别是师生活动必须反映 出内容、方式、时间 、安排顺序、组织方法。教案的编写要对A、B、C类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分清层次,也就是有一定的梯度在教案中写清A、B、C类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写清A、B、C类学生的预习提纲;写清A、B、C类学生的 提问和质疑;写清A、B、C类学生的活动;写清A、B、C类学生的作业。
二、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的教案分层次设计课堂教学也要分出层次,对C类生侧重双基的训练,而对A、B类学生则侧重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把“掌握学习”教学模式与“个别化”教学漠式锚合起来。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体现分别施敦、分准进。使三类学生都能达到他实际能够达到的最好的学习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我的做法是:确定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异步教学法则更多的强调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可见。确定学 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三、注意信息反馈,及时作好分类辅导
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意识,培养
一、历史意识的涵义以及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性
对于“历史意识”, 学术界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解释, 最普遍的一种解释是, 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 然后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并把它用于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目标的指导。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历史意识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把丰富的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客观的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历史长河的一部分, 根据这种认识规律来指导现实、预测未来。无论是哪种解释, 关注的都是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在现实未来中的运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意识培养中的问题
许多人认为历史是陈旧的知识, 学习过去的东西没有什么用, 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很多学校不注重历史课的教学, 加上学生和老师的不重视, 导致初中历史教学问题严重。其实历史事件是陈旧的, 但是其中反映出的历史规律永远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前提是理解历史, 学好历史, 培养出良好的历史意识, 才能古为今用。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是很多原因共同造成的, 但是初中历史的主要学习阵地还是课堂, 最主要的引导者还是老师, 所以, 下面我主要就教师在历史课堂上的不足做两点分析。
1、教师缺乏历史性的教学意识
观察现在的历史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 许多历史教师满腹经纶, 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时候也是滔滔不绝、妙语连珠, 学生也是听得津津有味。但是, 阶段性学习过后, 学生又开始了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这对于应试教育来说, 是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但是, 最不应该忽视的一点是, 这样的教学主要讲的还是历史知识, 学生掌握的也是知识, 学生在对历史学习的过中死记硬背知识点, 没有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 不能形成自我的历史观, 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所以说, 教师在传播历史知识的同时, 应该用历史观来教育学生, 让学生能够从历史本身的特点上来真正了解历史发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2、历史意识并不是历史事件的起因
在历史的教学中,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历史事件的起因, 一般讲到一个历史事件就必须要讲其发生的历史背景等, 很多教师就错误的认为历史事件的起因就是一种历史意识, 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 对历史事件起因的思考是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一个方面, 但是这并不是历史意识。历史意识的形成需要把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对历史人物关系的理解以及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环境的理解结合起来, 然后在此基础上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一起考虑, 辩证的来分析才可以。所以, 作为一个历史教师, 首先要对历史意识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深入浅出的对历史进行剖析, 让学生充分学习掌握。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新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在历史教学中, 这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关键。那么, 具体该如何去做呢?
1、进一步深化教材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 我国历史教材从结构的设置、课程的编排、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教材的编写。在教材的编写上, 旧教材采用的是编年体体例, 如今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专题模块, 这些专题模块知识贯通古今中外, 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起到了促进作用, 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 增强了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第二、从历史课程的编排来看, 除了旧教材的必修课之外, 又增加了选修课、实践课和综合型社会课, 通过实践将现实和历史有机结合, 增强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教育。第三、新教材还在具体知识上做了调整和创新。比如, 与时俱进的体现了和社会发展相关联的内容, 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与时代需要相结合, 更注重面向世界。此外, 还增加可与把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相联系的内容。这种创新和调整把枯燥的历史学习变的生动形象,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新教材的这些改革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具体的实现还需要教师的努力。
2、通过改革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
在对于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上, 单纯依靠传统的知识传递时绝对无法实现的。面对新课改的要求, 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教学目标的转变, 摒弃以前的简单机械的传递知识的教学方式, 把对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要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变革, 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就是必要的一部分。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 主要的教学阵地还是课堂, 这就要求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能够彻底打破传统, 改变单一的讲授法, 精心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组织,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另外,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渠道, 比如组织历史话题辩论、观看历史影片、开展历史的调查等。
3、历史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历史修养
提高初中生历史意识的主要阵地是课堂, 而历史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 只有历史教师自身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够使教材的内容更好的被传授给学生, 充分发挥课堂和教材的组合能力,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全面素质应该由广博的历史知识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组成, 当然, 作为教师还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对历史客观评价的能力。
4、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引导
中学阶段的学生是接受愿望最强烈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 所以也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对知识有着强烈欲望, 但是相对来说分析、判断能力依然不够成熟, 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 就很容易被错误的思想所侵蚀, 所以加强对学生历史意识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比如, 学生在学习了日本侵华史后, 会对日本侵略者产生强烈的仇视, 甚至会极端把这种仇恨扩散到每个日本人身上, 这就需要历史教师正确的去分析日本民众和侵略军的区别, 避免学生产生狭隘极端的思想。然后告诉学生只有努力学习来报效祖国, 祖国强大了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类似于这样的引导, 既可以避免学生的狭隘的思想意识的产生, 也能够促使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的形成, 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和完善的思想。
四、结语
中学历史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 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过去, 更在于对学生现在和未来的意识的培养。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 历史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未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基于这个认识, 初中历史教学已经把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 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任务, 它需要社会、学校、历史教师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杨恒清.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J].教学与管理, 2009 (07) .
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 篇5
人才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未来综合国力的高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和基础,在民族振兴的角度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初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环节,更肩负着为国家发展富强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所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意志力必然是当前教育最为主要的课题。就此,本文着重针对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品质进行了分析。
目前,我国很多的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不乏存在娇生惯养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初中生怕苦、怕累、意志力较为薄弱、自觉性、自制力较差的不良品质。这部分学生很难面对挫折磨难,甚至出现不珍惜生命的现象。总体来讲,初中生意志力培养非常重要,优良的意志力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就此,本文着重针对初中生的意志力的培养进行分析。
一、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对教师的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就此,本小节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初中生由于年龄尚小,处于青春期阶段,自控能力较差,学习兴趣尚不浓厚。如果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能够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学习上,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整体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审美情绪,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受挫折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独生子女抗挫折、抗压能力较弱,教师可以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写《史记》的司马迁等进行教学,如果这些人不是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克服苦难,就很难能够名留青史,很难做出一番作为。所以说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第二,新型的教学标准和要求,能够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只有在掌握历史课本的前提下,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下,才能在教学实践当中自觉地应用教育规律,选择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品质,达到教学效果。所以说,初中历史教学意志力的培养能够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提高教师掌握教材的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二、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力策略
首先,历史教材的内容涉及广泛,所涵盖的英雄人物更是数不胜数。教师可以就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人物为主,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利用学生对一些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拜,提高学生的意志力,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的志向。
例如,在初中历史七年级“中外交往和冲突”中戚继光抗倭就是很好的例子。戚继光即便是遭受陷害仍然不忘自己所立下的远大志向,在出狱之后,戚继光招募农民工组成了一个军队,成功消灭了在东南沿海的倭寇,为东南沿海的安定作出了贡献。这足以表明,一个人是否有成就,与这个人所立下的志向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小故事启发学生一个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才能够有所成就。
其次,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富有意志力的故事,通过故事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例如,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于越国交战中大败越王勾践。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夫差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越国君臣在吴国为奴三年,饱受屈辱。按照吴国的要求,越王勾践带着夫人和大臣范蠡去吴国服苦役。越王给阖闾看坟,给夫差喂马,还给夫差脱鞋,服侍夫差上厕所。勾践三人受尽嘲笑和羞辱。为图复国大计,勾践顽强地忍耐着吴国对他的精神和肉体折磨,对夫差更加恭敬驯服。夫差生病,勾践观其粪便察看病情令夫差十分感动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最终励精图治,成功复国。越王勾践亦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如果越王勾践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受挫折能力,就不会复国成功。就此,教师可以以此培养学生树立抗挫折的能力,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
再比如说,还可以通过悬梁刺股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发奋读书,提高自身的知识含量,提升整体素质。
中国人民的屈辱史,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细致性的描述,告诫学生今天的生活都是老一辈的革命者用鲜血和顽强的精神所换来的。以此来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操,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顽强不屈的民族意识。
最后,通过名言警句,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古人的名言警句很多,其中所富有正能量的句子更是数不尽数。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其融入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意志力,树立远大质量,提升学生的优良品质。
例如,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等等。将古代的名言警句带入到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良的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结语
本文着重针对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利用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利用历史人物的故事提高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坚强不屈的意志、顽强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优良品质的熏陶和培养。
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 篇6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传播者,将一套标准化、权威性的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需求。历史课堂上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累得口干舌燥,苦不堪言,学生依旧是头脑空空,收获不大,而且也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于是出现了很多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现象。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我在傳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的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的能力。教师要使学生具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有了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创新活动,也才有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对学生来说,创新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是带着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时,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另外,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此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担当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隘、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疑问,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1)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2)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地加以否定,不仅使学生感受不到探索新知的乐趣,还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 湖北省潜江市渔洋中学)
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 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自主学习,策略
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背道而驰的自主性学习,将老师的“地主”权利悄然转移,学生群众成为主体,开始自行去学习,这有效调动起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让欣喜的师生满怀憧憬地迈上全新的学途,上下求索。
一、何为学生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即自行主动,就是说在没有外力的干涉下,自发想到自己该干某事,并自觉地付诸行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没有父母的监督以及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学生自行制定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并投入到学习当中,掌握书本上的相关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将学生从老师的完全“统治”下“解放”了出来,告别了传统历史教学的“满堂灌”模式,让学生自行“觅食”,不饿不撑,易于消化,从而科学有效地吸收知识营养,达到了“养生”求学的奇妙功效。
二、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一)激发兴趣是“泉眼”,“水”入腹中有点甜
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乐在其中者,欲罢不能。教师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和花样百出的授课形式,营造出一个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搞笑与新意引发出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每一个人,生来都喜欢听故事,然而历史课程从来最不缺乏的就是故事,从山川人物到军事科技,道不尽,讲不完。教师在课堂中偶尔适时地讲上一段简短而精美的历史故事,学生总会想听想了解,想要刨其根源,于是乎学生就产生了学习兴趣,全身心不由自主地投入学习。激发出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便有了对此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开始了自行探索学习,以便能够找到历史故事的来源,及其明白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卖的“关子”。一旦学生有了想懂、想学的内在动力,那么就开启了自主学习的大门。
(二)教师给予学生自由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条件
教师应在历史课堂上预留足够的时间,教师自己闲下来“冷眼旁观”,让学生在课堂上相对自由的时间里自行去安排学习,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即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条件。例如,在教师准备讲解新的课程、新的学习内容的时候,可以在正式讲课之前给予学生10~15分钟的预习时间,让学生自行去发现该堂课所要讲的相关知识点。当然,教师还可在预习的时间里有针对性地给学生留出几道思考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并自行去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消除了盲目性,有了明确的方向性,做到有的放矢,并通过这样长期的锻炼,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清除学生自主学习所存在的误区,教师适时合理指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些许偏差,甚至进入思考的误区,因而教师的适时指导必不可少。些许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因为某一个小问题的纠缠而钻“牛角尖”,身陷其中,无法自拔,进而因小失大。那么,这个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相应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教师指引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所以教师要做的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教师让学生学会新的知识很重要,但教师让学生自己会学新的知识更为重要。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是保障,会学才是根本。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会学”的能力
历史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学习重点的获取———对重点内容的记忆———记忆内容的应用的相应过程。因此,“会学”就必须从这些方面抓起。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如何快速地获取知识的重点、如何构建重点记忆内容之间的相应联系、如何去快速记忆以及如何对记忆内容的应用的相应方法,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当中掌握获取重点内容的一般规律,掌握重点内容的构建联系,掌握记忆内容的浓缩巧记,掌握知识再现及应用,这是从根本上去锻炼学生应当怎样去学,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会学”的能力。
(五)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有益和谐的竞争中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性格特点,综合分析,科学建立学习小组,让各个学习小组的成员能够互帮互助,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并不时地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比赛,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在这样的良性竞争中能够自主地去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借此开展课内外活动,以制造出更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各个小组抽取一到两名同学参加“学生讲课比赛”,让学生自行去准备历史课堂老师会讲的相关资料,自行去罗列老师会串讲的知识点,自行去整理课堂需要讲的重点内容,进而达到学习小组成员积极地参与其中自主学习的目的。
当然,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到初中历史教学当中,还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各种情况,必须从学生出发,结合学生所处的环境整体性考虑。同时,让学生自主学习,如果太过勉强,空有其表,那么反而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倩.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5(10).
[2]宋增丰.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J].好家长,2015(25).
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 篇8
更新教学观念
创造性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并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按照当代“人本教育”的观点, “创造性”可以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两种。前者是天才、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 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后者, 是指开发的可能性、自我的潜在能力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这是谁都具有的, 对于其他人也许不是新的, 但能产生出他自身特有的个性活动的创造性。就学校教育来说, 创造性教学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发掘所有学生的一切潜能。有了创造性教学的这一目标追求, 教师就会自觉地研究学生, 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 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帮助每一个学生提高创造性素质。
改进教学方式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⒈实行开放式教学, 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开放式教学就是教学不应限于课堂、课本而是争取把课堂与社会、课本与生活联系起来。课改后的《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不再是权威与经典, 它非常简洁概括且具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需要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去充实。这就为教师进行开放式教学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初一《历史与社会》教材展示的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与区域环境。对于这一阶段的教学就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所提供的材料信息。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展视野, 开放到社会, 开放到生活, 开放到大千世界之中感受底蕴深厚的社会生活, 走进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把社会热点、生活感受、时代脉膊、制度利弊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如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次历史上改革的意义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或是带领学生去博物馆观看历史图片展览和历史文物;或者带领学生去寻访历史遗迹和历史见证者等。这些活动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了创新的素材。
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不同的见解。学贵有疑, 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思想上引导学生, 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 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 甚至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课改之后的《历史与社会》教课书提供的往往只是史实材料、考古发现而很少有结论性话语。这样学生就不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 从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经常组织学生在阅读一些史料后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历史作用、历史人物功过开展讨论;或是对历史上某位史学家就某一类历史现象所持观点进行分析, 在讨论和分析中鼓励学生进行质疑, 提出不同的见解。
创设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 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 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 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为此要做到:1.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 具有启发性, 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2.发扬教学民主, 促进个性发展,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 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只有师生关系和谐, 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拉近;心情舒畅, 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 篇9
一、利用好奇心, 开拓创新思维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 是创新的潜在动力。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是从好奇开始的, 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溯源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曹操统一北方”内容时,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演义》中有关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北方军阀混战不休、百姓流离失所的片段。然后提出问题:“在这一时期百姓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们纷纷回答“和平、统一”。有的学生提出:“在这样的情况下, 谁能够统一北方呢?”有的学生追问:“他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曹操与谋士的对白”、“袁绍与谋士的对白”, 然后根据剧中情节回答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分析袁、曹双方的优劣态势, 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必定会由曹操来完成。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 也获得探究的乐趣, 从而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种创新活动。
二、巧设问题情境, 开拓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 有疑才有问, 有问才有究。质疑是创新精神的一种反映, 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的标志。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要有意识地制造矛盾, 设计好问题, 诱导学生质疑, 大胆设想, 诱发其思维, 推陈出新, 从而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学习《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 教师播放有关国民党“一大”的录像片断, 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景后, 这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他们提出了“孙中山为什么要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新’在哪里?国共为什么要合作?国共应不应该合作?”等许多问题。学生的“疑”是有差别的, 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和肯定, 以保护学生勇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大胆猜想, 激活创新思维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 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让学生提出各种猜想, 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通过教师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主动进行论证,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学习“西安事变”内容时, 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张学良、杨虎城抓住蒋介石后是应该杀还是不应该杀?”学生纷纷议论, 有的主张杀, 有的主张不杀。教师进一步引导:“请你说出杀的理由和不杀的理由。”有的学生说:“我主张杀蒋, 理由是蒋介石杀人如麻, 从四一二政变到西安事变, 就屠杀了不下几十万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他罪大恶极, 死有余辜,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有的学生说:“不杀蒋介石等于放虎归山, 后患无穷。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反动内战便是最好的说明。”有的学生立即反驳:“我认为不能杀掉蒋介石, 我的理由是杀掉蒋介石一人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国民党反动集团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蒋介石。”有的学生说:“杀掉蒋介石, 亲日派会乘机扩大内战, 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长驱直入, 造成更大的民族危机, 对抗战不利。”有的学生说:“我主张不杀蒋介石, 因为九一八事变后, 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当时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 我们应通过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由反蒋转为联蒋抗日, 只要达到目的, 就可以不杀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 并因势利导:“中国共产党要不要以大局为重, 扩大抗日力量来对付共同的敌人?是杀掉他好还是要他和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好呢?”通过论证, 学生终于明白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理由。这种猜想, 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自主探索, 挖掘创新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 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必须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帮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例如学习“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内容时, 有的学生提出:“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中国为什么要出兵朝鲜?”教师在这时候因势利导:“当时国际国内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习学生终于明白, 是美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而且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 把战火烧到中国的国土, 新中国的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老师引导:“在这种情况下, 同学们, 中国应该怎么办?”这时学生们议论纷纷, 有的说:“中国应该迎战, 不能让美国的阴谋得逞。”有的说:“要抗美援朝, 因为这是保家卫国。”可见通过自主学习,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 篇10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发挥为人师表的感染力量
初中生年龄较小, 其思想和行为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学生一天之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 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一言一行都会折射到学生, 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教师, 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才能真正发挥为人师表的感染力量, 也才能带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作为历史教师, 首先应该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 在课堂上只有运用生动、丰富的语言, 才能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畅游历史世界; 只有拥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专业基础, 才能游刃有余地分析历史事实。
其次, 历史教师还应该具有优良的人格魅力。优良的人格魅力来自于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只有自身具备诚信正直、乐观开朗的基本素质, 才能不断地感染学生, 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最后, 作为历史教师还应该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的诚挚之心。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要求。一名教师, 无论课上得多么精彩, 如果没有真正对于学生的爱, 对于教育事业的爱, 都将是肤浅的。只有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 才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内容,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初中历史教材蕴含丰富的人文素材, 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历史教师, 应该深入研究教材, 从中提取丰富的人文内容, 或利用历史名人轶事、或结合传统文化精髓、或介绍著名历史事件, 让学生汲取精神的力量, 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一方面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时应该注重对其中的人文素材进行充分的讲解, 让学生深刻感受历史事件的震撼,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 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背景, 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在一定程度上启发思维, 增长见识。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 让同学们感受清政府的软弱, 体会中华民族所承受的屈辱, 激发同学的爱国情怀, 进一步帮助他们树立努力学习、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远大抱负。这样通过对历史事件中人文精神的挖掘, 历史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充分发挥出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功能。因此, 历史教师应该善于提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并用之来感染学生的人文情怀, 激发学生的情感力量, 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转变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拉近历史教学与现实的距离
历史学科是一门通过研究历史现象来探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一些历史内容由于年代较为久远, 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 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势必会感到枯燥乏味, 提不起兴趣。通过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 将枯燥的历史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不仅能够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更能让学生在直观的视听感受中体会历史事件蕴含的道理和情感, 从而让学生得到熏陶和启发, 不断提高人文素养。例如, 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 我运用多媒体技术, 结合教材内容制作才成精美的课件, 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和历史形象, 来感受当时青年学生激情澎湃的救国热情,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 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和富于创新的精神理念。这样学生不仅没有了枯燥乏味的感觉, 反而会对这些历史事件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中提高了人文素养, 培养了优良的思想品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氛
历史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 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 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 拓展学生的视野。一方面, 可以通过班级板报、校报、组织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等多种渠道和形式, 为学生提供学习历史知识的机会, 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历史知识竞赛、名人故事讲座, 参观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多种校内外课外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汲取更多历史人文知识, 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氛, 使人文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人文情怀。
总之, 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历史教师, 应该充分把握教材内容, 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多样化的渠道, 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 问题意识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101
创新就是在提出问题后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创新能力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由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历史教学中。
一、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1.这是历史学科的要求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了以史为镜,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了解历史是为了现在和将来的更好发展,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以史鉴今”,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将“死”历史学活。
2.这是培养学生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古往今来,所有发明创造都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出现的,只有发现问题后才能有创新方向。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接触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当学生现有知识储备与新知识无法衔接的时候,必然就会产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
3.这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法宝
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地认识和处理好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地位与关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历史知识是基础,学习历史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记住一些年代、人名、地名和事件上,“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而已,同时透过教学活动,对历史因果的分析、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以培养学生分析、批判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产生所谓‘历史意识。”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转变教学思维,让学生想问
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历史教学从重视结论识记转变为重视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树立积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并将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打破思维定式,克服思维的惰性,同时鼓励学生破旧立新,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只有实现教师到学生的思维的转变,才能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想问。
2.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一个紧张严肃的课堂和一个不尊重学生的教师只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战战兢兢、情绪紧张,很难提出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需要学生敢于提问,这就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精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的特性,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不局限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能得到有效的表达。
3.重视基础学习,让学生能问
初中历史学科在学校、教师、学生眼里比语数外次要,这种不重视使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一知半解。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想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困难的。很多时候学生不会问是因为他们对历史基础知识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师要重视丰富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储备,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教学内容,需要熟记的要及时督促学生记住。
4.正确开展过程引导,让学生深问
当学生对一个知识点产生疑问,很可能刚开始只是一个浅层次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的问题更加深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提出假设问题、回答假设问题,不断归纳总结,由一个问题延伸到另一个问题,环环相扣。学生提出问题后自主寻求答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自我提问和自我解答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形成理性的批判思维和积极探索问题的科学素养。
5.讲究提问技巧,让学生会问
提问也需要学习。古语有言,善教者必善问,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历史课堂提问中的作用,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向学生提问,也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实现良性互动。
根据新课改的人才培养目标,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实现历史教学从结论为主到探究过程为主的转变,让学生在不断的提问与质疑中提高创新能力,真正掌握学好历史的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高荣华.在体验性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J].历史教学问题,2011(2).
[2]张陟遥. 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关于设置“提问卡”的理论思考[J]. 高等理科教育,2005(1).
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 篇12
一、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 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历史。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只是中考的需要, 更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意义时, 他们学习内驱力才能增强, 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新历史教学的手段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 创新教学手段,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营造教学氛围, 使历史教学妙趣横生。
1.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帮助教师形象地重现历史原貌, 让学生重温历史,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们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开展课堂讨论, 组织辩论会, 举行历史故事会, 举办历史讲座, 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 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 采访历史见证人, 编演历史剧, 撰写历史小论文, 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 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 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使学生觉得学习历史是轻松愉快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 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三、用足历史课程的资源
1. 有效地利用直观教学资源
(1) 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运用地图册、教材插图、彩图、历史挂图等多种直观形象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学习更易理解和记忆, 引起学生兴趣。如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 我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上的插图《时局图》, 在分析了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多种手段, 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后, 向学生指出图上鹰、蛇、熊、狐狸等动物所指代的殖民侵略者, 以及它们肆虐横行的地域范围, 从而使学生对帝国主义国家占据中国大半河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 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 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人的思想感情。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 抚慰人的心灵, 渲染情景, 创造气氛。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 都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具有时代的气息。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许多相关的革命歌曲。如《长征组歌》《南泥湾》《松花江上》等。在近代现代史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些革命歌曲。如讲“九一八”事变时, 可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 要学生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听歌, 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 完全陷入到所创设的情景之中。通过内容的学习, 学生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 并对东北三省的沦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就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2. 善于挖掘现实生活资源
要善于结合现实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联系现实是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 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07-22
意识培养下初中历史08-28
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09-05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08-25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论文05-28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08-11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16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12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1-10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