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2024-07-12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精选12篇)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篇1

1. 信息素养的相关概念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一词,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 (IA) 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 信息素养的概念:“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 后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2.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2.1 信息基础知识不足

初中生对于信息基本知识的掌握总体表现较差。他们上网时常用的网络功能主要是QQ聊天, 游戏、看电影、听音乐、下载免费歌曲电影等, 只有少部分同学用过电子邮件、“BBS”公告板, 有相当部分同学从未访问过教育网站, 多数同学注重的是互联网的娱乐、资讯功能, 而并非其学习功能。

2.2 信息道德水平偏低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导向, 决定着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 也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同学对使用盗版软件、不守信用、说粗话等行为持“可以理解”与“管他呢, 别人又不知道我是谁”的观点。有些同学崇拜黑客, 也想成为一名黑客;很多同学不能正确对待网恋;大部分同学都不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3.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案

3.1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 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3.1.1 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 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教师在教学前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出现的有实际功用的信息, 积累信息技术知识, 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最佳途径。例如:在学习Excel后,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求和、求平均分、筛选、统计等函数来处理本班的各科成绩, 进行汇总排序, 并制成表格。

3.1.2 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由于初中的学生信息意识薄弱, 对信息技术课极为不重视。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往往精力不集中, 并且没有用心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所以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教学。任务驱动中, 既要完成任务, 更要注意通过完成任务来驱动对知识的学习。每一节课给学生布置几个任务, 用计算机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1.3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 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授课模式还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 是权威, 运用的教学方法仍是传统的讲授法和练习强化法。要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 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创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运用信息、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主体地位;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3.2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保障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面向社会招录更多专业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来更替缺乏专业信息技术知识的非专业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是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为了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在职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既要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 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差别。可以采取开发网络培训课程, 进行网络教育。加快建设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系统培养优质教师队伍。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系统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我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也是师范教育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应尽职责。

3.3 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程度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创造隐性环境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 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目前初中教师在学科教学中, 大部分只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 而没有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实现这种整合, 初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而代之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 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农远工程支持的初中学校有一至两个连接到互联网或局域网的多媒体教室, 虽然设备条件有点艰苦, 但是并非所有的课都要使用多媒体。所以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教师要依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特征将课程学习内容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 并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以便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互、自主学习等。

摘要:在信息社会里, 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当前, 我国初中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亟待从改善信息技术教育的环境, 改善硬件、软件、信息资源和校园网络条件, 改进信息技术课堂等方面加强对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能够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学生,信息素养,信息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张奕.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陈美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2006

[4]徐斌.校园信息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3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篇2

1、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信息素

养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知识的一个主要阵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素养养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以及相关概念,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熟练地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对信息的查找、分析以及评价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初中学生一种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初中生来说,其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常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以及信息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信息技术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技能,而且能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对信息的理解、筛选、获取以及辨别等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道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使其自觉遵循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初中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信息

素养的教学实践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它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含义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围绕教师指定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通过积极主动地应用学习资源,并结合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来完成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其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探究、好奇心理的利用,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任务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以较高的兴趣带着任务或者问题进行学习活动,并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和讨论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将其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从而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1以目标为依据,创设情境,设计任务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而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使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的状态,以便教与学的有效开展,这是实现任务驱动教学的必要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常见的生活情境对任务进行设计,自然而真实地引出任务,进而唤起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并对任务有更深的理解。在任务的.设计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在设计中要将任务分为基本任务、提高任务和创作任务三个阶段,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二是任务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任务应该同时涉及到新知识和旧知识,这有利于完善知识系统的构建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三是要充分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以及重点和难点的分散等多方面的因素,这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

2、2组织课堂,完成任务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引出任务之后,为了减少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盲目性,教师可对任务进行适当的分析。通过任务的提出,学生开始思考,并用所学的知识对任务进行处理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情况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倡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这有利于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补充、修正和交流,激发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2、3效果评价和总结效果评价和总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大好时机。首先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或者相互评价,并结合别人的发言,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其次教师也应适当做出总结性评价,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指出这些作品的长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加深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各种见解的合理性给予充分的肯定,尊重学生的意见和个性发展,并适当地给予启发和引导,善于抓住学生中的创新点,着重阐明可学习和借鉴之处。

3、结语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篇3

【关键词】初中 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素养

1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分析

1.1信息技术丰富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在初中综合实践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借助互联网获取海量的教学资源,通过筛选与整合形成高质量的实践素材,在实践活动主题阐述过程中,能够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示,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实践内容。在实践活动的形式上,学生除了参加一些传统形式的社会调查、探究性实验外,能够在计算机软件上进行一定的模拟操作,借助软件的强大功能制作出品质优良的实践成果。这种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特点。

1.2信息技术优化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究过程

在以往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往往根据相应的教材课本内容选择实践主题,在探究过程中也是根据以往成功经验进行的复制模仿。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打开了一扇大门,优化了实践的探究过程。在主题选择方面,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浏览发现当前的社会热点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进行选择。在确定了主题后,能够通过互联网、数据库等途径获取实践素材,制定实践方案。在实践执行和结果处理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沟通便捷性,能够通过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的信息交流对实践活动进行调整,保证实践的高效性。

1.3信息技术实现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拓展与深化

当前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是阶段性强,教师往往在课业任务相对轻松的时间段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而实践完成提交成果后就结束了。这种阶段性的实践方法,在学生能力构建和知识体系拓展方面的效果十分有限。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能够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记录统计,通过数据库的构建为学生创建系统性的综合实践个人档案,为学生进行后续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学生综合实践档案涵盖了学生的探究方向、实践表现以及能力构成等方面的内容,在学生后续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以这些内容为参考,进行拓展与深化性质的实践安排。

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尝试

2.1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全面深度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首要任务是锻炼学生应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入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为学生详细讲解各类型软件、网站的使用方法,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法体系,是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从信息科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制定相应的实践方案,选择合理的实践流程。

2.2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往往是建立在学生既有知识体系和能力基础上的有限拓展,学生需要针对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制定探究方案,并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在于将信息技术应用贯穿于问题探究解决的各个环节,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准备阶段,教师应给与学生适当的提醒,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技术形式进行选择,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探讨交流的方法,在实践成果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使用具体的软件进行制作。

2.3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分享与交流的能力

分享与交流的便捷性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改变,也是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应用体现。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将这种分享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细化,从成果展示、上传录入、观摩讨论等环节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思维应用的培养。帮助学生借助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在群组内与教师、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相关PPT、电子相册等内容的制作与上传,帮助学生学会登录校园综合实践主题网站、板块进行实践心得分享和讨论等。

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当前的教学领域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也在不断深化。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全面调动,是在教师既定学习目标下开展的实践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相应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能够保证学生在信息化浪潮的发展中更好的适应学习和生活,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出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应针对当前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照辉.初中“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何敬荣.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徐晶.利用网络环境优化初中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初中生信息文化素养培养 篇4

一、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在现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 采用任务驱动, 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但对技术所蕴藏的丰富文化信息挖掘不够, 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对技术背后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 使得在课堂上学习获得的技术成为了一种冰冷、枯燥的工具, 缺失了信息技术学科最起码的文化内涵。在轻视、放弃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的同时,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 各种不良影响正逐渐影响着初中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相对薄弱。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 教育研究的普及性及深度、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技术更新快, 学科教学研究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于技术更新的学习与研究, 而学科教学理论相对滞后, 教师也缺乏信息文化素养方面的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 学校与社会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存在偏差, 部分人认为初中信息技术只是一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副科”, 没有必要关注其背后更多的内涵和文化建设。

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敏锐、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 让信息技术学科文化成为学生喜欢了解、乐于探索的内容。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是多方面的, 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讲述其中的几条途径供参考。

1. 与实际相结合, 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

信息技术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 通常教师比较关注软件部分的教学。硬件部分无论从原理、结构上都是比较难的知识, 因此, 要将信息学科文化融入教学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实际的计算机硬件拆解和虚拟采购, 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 将计算机元件的价格、选型、外观等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来, 可以培养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笔者在课前预先准备了四台报废的计算机, 将其拆解, 并在各种硬件设备上贴上了名称标签, 在操作课前,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并做好网上查找内容的任务清单, 让学生在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后, 告诉学生虚拟购机的网址。学生根据已经了解的硬件设备特点和价格后, 挑选自己喜爱的硬件进行虚拟购买。学生从这个虚拟购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计算机硬件及其价格知识, 取得了良好效果。注重包含现实意义的计算机知识的教学, 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使计算机硬件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 立足史料, 关注技术背后文化的渗透。

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 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创造价值的认识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经常穿插计算机发展史料和IT界的风云人物及他们的小故事, 这些信息技术史料的渗透, 对学生所产生的感召力, 比让学生多学几步操作技能更有深远的意义, 学生能从诸如此类的史料文化中终生受益。如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编辑文字》, 其编辑的文字内容是计算机发展史, 笔者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1课时设计如下:先让学生看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视频和演讲稿, 以激起学生对于计算机发展史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 最后让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知识点的“分类游戏”, 通过“分类游戏”, 学生们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发展史。第2课时则用计算机发展史素材进行排版, 引导学生在这些计算机史料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时也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创造价值的风采, 从而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 立足学科整合, 有效开展文化渗透。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分为两部分, 一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工具和载体, 辅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 用更加直观有趣的方法表现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和难点, 有静态媒体无法实现的优点。另外一方面, 在其他学科里面有很多知识是与信息学相关的, 在这些知识的教学时, 结合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 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了解了知识背后的原理和学习意义。例如, 计算机的数制转换通常是在初中数学课中出现, 学生往往只能学习如何求解这些题目。实际上, 这个内容可以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 引领学生理解在数字电路和计算机中, 利用开关电路实现“0”和“1”运算和存储的原理, 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轻松解答这类题目, 理解这类题目的意义所在。

4. 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

由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 同时家用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普及率非常高, 多数初中学生可以非常容易获取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面对没有归类和屏蔽的网络社会, 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基于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初中生需要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 善于区分信息的好坏, 是学生信息文化素养重要的因素。

在课程教学的同时, 教师要逐步让学生知道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实性, 在信息发布时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 要有责任心, 共同维护网络;要让学生理解软件的版权问题, 不能够通过网络剽窃;对网络的效率要有认识, 错误的信息通过简单的传播会迅速造成恶劣的影响, 无法控制, 因此不可以传播虚假的信息;在教学中融入“知识产权”、“盗版”、“黑客”等涉及计算机网络安全和道德的内容, 可以非常有效地将信息伦理道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5. 立足自我, 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 才有可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获得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 通过学习和总结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师备课要充分, 不但要准备各种虚拟素材、实物素材, 而且要对原理和方法追本溯源、引经据典, 充分准备相关材料。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学知识结构, 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道德修养, 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 可以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中, 达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

三、总结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关注对学生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构建和完善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理论体系。我们可以从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关注史料、学科整合、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自觉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等方面入手, 将那些凝结在技术上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至学生的思想深处, 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知和学习, 培养出合格的、有现代信息素养的新人, 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摘要:信息技术不单纯是一种技术, 还是一种文化。当前, 初中生信息技术教学主要关注学生的技术应用, 而缺少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努力提升初中生信息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五个方面着手初中生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信息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信息技术七年级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2:30.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3]张福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素养培养活动策略的实践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0.

[4]武玉侠, 倪守花, 葛晓曦.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学生的成长[J].职业教育研究, 2004, (04) .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篇5

2充分挖掘网络相关资源,开拓学生的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的整合和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变革。网络资源丰富多样,各种学习教育类软件层出不穷,如“微课掌上通”“希沃授课助手”“班级优化大师”“音乐帮”等,都是现代音乐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音乐教学软件。特别是“音乐帮”中包含了音乐基础(乐理、试唱、练耳)、声乐、艺考与考级的题库,以及音乐基础理论、伴奏、视频、钢琴课程、声乐教学、乐谱搜索、节拍器、钢琴键盘、音乐热点资讯、精品音乐表演欣赏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广大音乐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轻松便捷的平台,资源丰富、界面简单、易于操作。借助“音乐帮”,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学生可以自学软件中的素材,还能请客服帮助搜寻需要的伴奏,是一款非常好用的音乐APP。下面,笔者以《茉莉花》一课的教学为例,介绍一些软件与音乐教学相融合的方法。

1)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掌上通”这个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软件,制作5~10分钟为单元的微型课程,向学生逐一介绍《一千零一夜》中“图兰朵”的故事,引出背景音乐《茉莉花》这一歌曲的由来。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一个中国小女孩站在红灯笼上演唱茉莉花的视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要选择演唱这首歌曲?展示江南的美景和各色茉莉花的图片,以用民乐合奏的《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清新淡雅、洁白美丽的茉莉花。接下来,欣赏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开场曲《茉莉花》,观看“出彩中国人”中来自美国亚特兰大的大学生芭蕾舞《茉莉花》,听赏“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家用各种乐器演奏的《茉莉花》。教师通过“微课掌上通”给家长发送《茉莉花》微课的相关视频,家长接收到视频信息后,提前让孩子随时随地预习微课内容。

2)课中,教师可以使用希沃授课助手,在台下远程控制《茉莉花》课件,轻松调用激光笔及聚光灯演示课件,指出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让我来将你摘下”中的休止符声断气连的演唱方法,方便教学,教师再也不用固定在讲台上。在学生小组讨论展示环节,教师边巡视边随手拍摄学生演唱《茉莉花》的歌曲、舞蹈、器乐、朗诵、绘画等作品,上传到电脑桌面上,随时向全班学生和本班教师分享,可以增强师生互动,统筹课内有限的学习时间,并可延伸至课后再行观看。

3)课后,教师可以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这一课堂管理软件和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将学生进行分组,根据课前预先设定的评价项目,包括课堂表现、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协作能力、演唱水平、舞蹈能力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记录,并请班干部用电子评价系统中的加减分功能对本节课中同学的表现进行加减分的统计。教师不需要另外花时间去统计分数,系统可以自动化计算出结果,并且可以同步给家长的手机端,增强家校的紧密联系,让家长可以实时了解和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增减分数的原因。

3利用图形谱的直观功能,发挥学生思维的可视效能

研究表明,通过视觉所获得的信息占人类获取信息总图3A′乐段量的60%以上。图形是直观的语言,图形谱能融图画与音乐为一体。因此,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和掌控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计算机图形软件和其他图像的处理技术,把抽象的音乐信息转换成形象的图形谱。图形谱用相同的色彩或者图形表示乐段相同或相似。教学时,教师根本无须用烦琐的语言,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看图形谱,图形谱充分学地实现了思维的可视化效能,他们只看着图形谱就能了解音乐的走向与曲式结构,记住乐段之间的联系,轻松地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音乐识记和律动表现。下面以欣赏课《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为例,对此进行介绍。

1)教师给学生讲《小矮人找宝藏》的故事:小矮人→找宝藏→小铁锹挖宝藏→发现宝藏→背宝藏回家→漏宝藏→再挖宝藏→装着宝藏回到了家。

2)用电脑软件根据故事情节展示图形谱,如图1~图3所示。

3)播放《匈牙利舞曲第五号》音乐,并用电脑同步出示该乐段的图形谱。教师几乎不需要讲解复杂的作品主题、音乐结构、发展以及表现手法,学生看着图形谱就能够感知音乐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充分的想象。在学生熟练识记后,教师还可以把文字信息删除,让学生根据图形谱展开想象,激发创造性思维,重新编创故事情节,将音乐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进行重新编创,根据图形谱将故事与律动改编为《小红帽遇大灰狼》《三只小猪》《小猫钓鱼》等。

4利用“乐音”软件的特殊功能,丰富学生的听觉感官

每次上合唱课时,教师很难熟练地演唱和演奏同一和声主题的多种和声配置法,而电脑这一伴奏大师却能轻松地解决这个难题。比如“乐音”是一种多功能的MIDI音乐创作和播放软件,具有简单实用易用的特点,更可贵的是它独有的五线谱、简谱自由切换显示和打印模式,特别适合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或者学生在电脑里书写出需要的谱例后,请“乐音”软件演奏出来。只要能写得出来,“乐音”就能不折不扣地演奏出来,教师再也不用为钢琴伴奏技术不如人而烦苦,也不用因为学生感受不到丰满的和声效果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而气恼。

5利用音乐游戏软件,提高学生的专注力

音乐可以刺激智力,提高听力、记忆和专注的能力,很多学生都爱上音乐课,对音乐的学习充满渴望,对学习都是带着“乐学”的态度而来的。但由于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不持久的年龄特点,传统音乐器材稍使用不当,就会向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的实力挑战,对教学过程的实施产生极大的干扰,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游戏软件,把学生兴趣吸引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专注能力。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音乐细胞,比如:教师教到打节奏的课程时,一些学生经常不能很准确地击打出拍子;教师随意按下钢琴键盘,有的学生也很难准确地听出它是哪个音,更别说复杂的音程了。然而选择适合学生玩的节奏游戏软件或者听音软件,就能轻松解决这一普遍性的教学难题。比如“SveerzDeluxe”是一款鼠标类音乐节拍游戏,操作方法简单,学生可以根据语音提示,用鼠标点击出画面上出现的音色和节奏的拍点,点击播放器中间部分的小精灵,注意节奏和节拍,配合动态扫描线的上下移动抓准时机点出相同的颜色。经过长时间练习,学生可以提高音准度和节奏感,在玩中学、学中玩,很好地把寓教于乐联系起来。每一首歌曲都是由特殊的节奏构成的。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玩一玩节奏游戏,这样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克服歌曲节奏教学的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歌曲的学习做好铺垫,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现在的手机功能也是十分强大,推出了大量的音乐软件,如“钢琴大师”“舞指钢琴”“节奏专家”等,内含大量优秀的钢琴曲、完美钢琴和弦,超高音质、不用钢琴也能弹出完美的钢琴曲子,体验弹奏乐趣。内置多种乐器音色,包括钢琴、小木琴、电子琴、吉他、架子鼓等,满足多重音色的需要。模式也很多样,比如播放、教学、随意弹等。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合拍,感受打击乐器的音乐节奏带来的游戏乐趣。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每日每周活动”向好友发起挑战,或者邀请好友弹奏世界名曲,体验角色的成长,享受到声画交融的音乐盛宴,体验激动人心的全方位的匹配效果。

6运用人机交互式对话,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功能强大。从声乐、器乐、舞蹈、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到和声、作曲、曲式、配器,均可以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它还拥有人机交互式的对话学习方式,采用双向交流的功能,告别传统模式的枯燥,可以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在趣味性的游戏中轻松地学到音乐知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如在教完一首歌曲后,教师可以利用电脑的录音功能,帮助学生录制个人专辑,录完后听听自己唱的录音效果,并请“电脑教师”为学生进行智能化的电子评分(只要你的音准、节奏基本把握准确,分数一般较高)。或者利用最新的手机摄像功能拍下学生的现场演唱效果,并用数据线连接到电脑上,学生就能马上看到自己的现场演唱效果。电脑就像一面镜子,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式对话,很容易集中精力,自主地进行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应争取每个学期,为每位学生都录制2~3首歌曲,并在电脑上制作成音乐网页。当然也可以请家长帮忙为孩子拍摄录制VCR,并将其发送到教师的邮箱中。在学期结束或班级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它们做精彩的回顾播放,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而教师也能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

7结语

新课改下的新教师应该善于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深度融合,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不断地探索研究,精心地设计,灵活地掌握、运用和开发各种电教媒体,并把它们同其他手段和方法融为一体,不断地去创新,就一定能在课程改革浪潮中走出一条音乐教学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培养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素养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如同传统社会中要求人们具备“读、写、算”一样,是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质。现代教育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一、深入研究,加强论证,奠定理论基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息素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随着近几年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在我国出现的,许多与信息素质有关的问题还未解决或还未完全解决,需要深入研究,加强论证,为中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提供理论上的说明、指导。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国内和国外已有哪些与信息素质有关的研究文献、研究资料,对信息素质的研究已取得了哪些成就,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2、信息的管理、组织方式对整个学校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所产生的影响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

3、信息资源的特征(长度、格式、年限)如何影响其效用,如何对信息资源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

二、全社会协调统一,共同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社会是一个由诸多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也是一项规模庞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因此,国家的各级组织和机构应协调统一,代表政府、教育、工商、新闻各界的知名人士应共同努力,尽力营造有利于中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例如,举办信息素质研讨会,组织研究和传播信息素质的社会团体,出版与信息素质有关的刊物、书籍,建立信息素质网站。同时,向中学生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信息资源,引起媒体关注,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培育有利于信息素质培养的氛围。要让在校的中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从各种资源中搜集、获取信息,如何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综合和评价,学会探索,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加强网络化建设,提供实践保证

目前,我国中学基本上没有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中学生缺乏系统的文献信息知识教育,缺乏有关文献信息检索、鉴别、归类、整理的技能训练。因此,应重视和开设文献信息课,循序渐进地向中学生系统传授有关文献信息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熟悉各种信息源(图书馆、因特网等)的使用规则和方法。在文献信息课教学中,应根据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尽量把复杂的图书、期刊检索途径与检索方法用通俗化的语言加以阐述。同时,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教给学生通过查找书刊的索引号、期刊名、书刊分类目录等途径快速地查找到书籍的方法。在开展文献信息课的同时,学校必须加强电子图书馆建设、计算机网络化建设。如果没有一个方便学生查阅和拥有丰富信息量的现代网络化的图书馆,那么教师和学生们一旦遇到难题或需要查询信息资料就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及时的信息支持,中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学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想使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管理的投入,使馆舍、库藏书籍的数量、质量、管理员工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以适应信息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四、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也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在传授人类积累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转变,没有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不可能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质。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使各类学科教师对迅猛发展的教育信息、网络技术有一个及时、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优势对教师进行训练,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综合训练,利用各种局域网、互联网方式,突破时间限制,不脱产从网上学习;应进一步加大学校教育投资,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认识,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创设有利于中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学习环境,指导、组织他们感知、探索、协作,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同时,给教师提供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学科领域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为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质做出應有的贡献。

总之,我们一定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篇7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首先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包括基本学习技能(读、写、算)、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可见,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文化和信息社会的综合适应能力。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四个要素构成。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信息伦理道德是指个体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些伦理规范;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运用创新信息的能力。构成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根据新纲要的理念,初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应体现在: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愿望;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技术;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甄别不良信息,注意身心健康,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二、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

新纲要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的信息技术四维课程目标,并对课程内容作了详细规定,对课程的实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因此,贯彻落实新纲要的理念和目标,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初中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

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其初中阶段是学习知识,提高技能, 发展能力和内化情感的关键时期。学生对融工具性、操作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在教师精心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下,学生定能以饱满的热情学习操作各种信息工具,以积极的态度了解掌握信息知识与技能,以诚实守信的品德遵守信息交往中各种道德规范和约定,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积极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中的应用

新纲要鼓励教师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指出:“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下面以《Flash逐帧动画制作:会眨眼晴的苹果》教学为例,就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作一探讨。

(1)总体设计思想。本课分五个环节进行。①向学生提出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展示范例,明确学习内容。②学习Flash逐帧动画制作的基本知识。③采用任务驱动法,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尝试、探索,独立完成任务。④对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探究课题,通过团队合作提优。⑤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 教育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该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学好这节课对后续内容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该课的教学目标是:①信息意识方面。a.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掌握逐帧动画的制作原理,了解时间轴面板的作用;b.掌握关键帧、舞台、元件的作用。②信息能力方面。a.熟练运用工具栏中的选择、自由变形、擦皮等工具修改对象形状,位置;b.熟练调用“库”中“元件”制作动画;c.制作逐帧动画。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动画潜能。③信息道德方面。a.通过作品评价培养学生欣赏美、向往美、创造美的能力;b.通过小组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教学任务分析。该课以Flash逐帧动画制作这一任务为驱动,始终瞄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达成。例如,对Flash逐帧动画制作知识与技能的认知和提高,制作过程与方法的正确体验和熟练掌握,学生对Flash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与意识的激发和加强,师生交流与生生合作的引导和协调,Flash应用技术利用的行为规范与作品创新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目标一致,任务明确,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围绕书本、课件,利用Flash提供的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4)教学特点分析。该课教学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四性特点。①基础性。本课学习Flash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②技术性。本课突出Flash应用技术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了解熟悉Flash技术工具。③综合性。本课把学习应用技术与制作会眨眼晴的苹果这一任务综合起来,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④发展性。本课教学内容覆盖了信息的获取、加工、组织、发布、存储等完整的信息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自我需要,自我发展,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合作。通过补差提优,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5)教学方法分析。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要传授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蕴含于任务之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任务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学生在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悉了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与方法,也体验到探索、发现、创造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意识与价值观。

本课教学体现了动态化、个性化、互动性、合作性的特色。通过制作方式类比,让学生了解Flash逐帧动画制作方法和原理。结合学过的《描字》动画,熟练掌握舞台、时间轴、关键帧、库、元件的作用和用法。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或结组,或查询相关资料,尝试动画制作的活动,同学间相互交流,共享信息技术学习成果。

(6)教学媒体分析。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用传统教学中的黑板和粉笔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该课属于软件应用技术的教学,必须创设实践与操作的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计算机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场所。

(7)教学反思。优质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须实事求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四个维度中体现培养信息素养的理念,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多媒体网络教室是培养初中生信息技术能力的主要场所。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操作是综合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方面的协调操作,信息技术课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借助计算机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立足成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篇8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个体的一种基本能力, 也是社会人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不仅包括了诸如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的信息技能, 而且更体现在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将这些信息技能用于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信息能力。具体而言, 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等三个方面。信息意识是指个人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 对信息价值有敏感性, 有寻求信息的兴趣, 具有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信息技能是指能够有效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包括操纵信息工具、检索获取信息、加工提炼信息、整合创建信息、交流传播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 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

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理应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与培养, 将信息素养列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信息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近年来, 本人在承担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任务中, 努力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 进行了一些有益实践和探索, 以建构学生信息素养良性的和立体的发展。

一、立足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方式,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赖于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应当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 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 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学生的自主认知活动, 培养学生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意识。

就学生现状而言, 对计算机并不陌生, 也会进行一些常规的计算机操作, 但对信息的敏感性不强, 缺乏获取信息的手段, 处理信息的方法单一盲目。针对这一现状,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教育与培养。

一是如何获取信息。引导学生关注信息, 认识信息的价值, 为信息处理奠定基础。因特网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是学生今后工作学习生活中必须加以利用的信息宝藏。在因特网简单应用教学中, 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要求学生搜索介绍护理专业的相关内容并加以保存, 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 拓展相关知识, 介绍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分析保存网页文本、保存整个网页、保存部分文字和保存图片等操作的区别, 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是如何表达信息。表达信息首要的就是输入文本, 其以速度和正确率为评判标准。教学中设置了与专业相关的范文输入情境, 既包括了汉字, 也包括了一些西文和键盘中无法直接输入的符号。学生基本都是用拼音方法录入, 而且较多的都是输入汉字的完整读音, 极大地影响了输入速度, 可谓“只听键盘响, 不见字出来”, 所介绍的简拼方法输入则可改善这种情况, 而引入的软键盘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特殊符号的输入, 以提高学生表达信息的能力。

三是如何处理信息。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工具, 其处理方法具有多样性, 但学生普遍缺乏灵活多样的处理方法。以文件和文件夹等资源管理为例, 过于单一的方法, 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僵化”。教学中, 设计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模式, 相互交流演示资源管理操作, 最后再总结归纳“菜单法”“快捷键法”“鼠标拖放法”等多样的操作方法, 说明“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改变学生“从一而终”的操作方法, 以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注重操作实践, 培养学生信息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赖于注重和加强操作实践。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遵循学科的特点, 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 让学生亲身实践, 开发学生的潜能, 解决实际问题, 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渗透应用意识, 体验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便利,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

一是强化实践意识。从课程教学开始, 就提出了“注重实践, 兼顾理论”的八字方针, 突出以动手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特点, 改变学生将计算机课程等同于其他课程的认识, 转变学生习惯于期末“冲刺式”的学习方法, 强调要关注平时, 注意积累, 聚沙成塔, 举一反三, 提高操作技能。

二是推行讲练结合。根据学生现有信息能力, 采取“学生演示———教师提炼———实践提高”或“教师演讲———学生实践———拓展强化”等方法, 将动手体验、操作实践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并辅以适当的课外训练, 使学生掌握知识从感性到理性, 操作能力从模仿到自如, 信息技能得以巩固提高。

三是注重应用拓展。信息素养的好坏最终要体现在具体应用之中, 学生在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中, 较难准确把握应用性问题。因此, 学习活动中结合专业需要, 以实际应用为目的, 拓展和提高知识的层次尤为重要。如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 对英护专业提出解决英文文档中单词中间分行的方法;学习Excel电子表格时, 提出如何分析处理社区居民健康调查资料;学习PPT演示文稿时, 提出如何保证卫生知识宣传幻灯片的播放控制与自动播放等等, 让学生能“管中窥豹, 可见一斑”, 理解应用性的需求。

四是延伸课堂实践。课堂学习之余, 让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结合专业和其他学科, 制作一些主题作品, 起到了延伸课堂学习、强化实践活动的作用。如制作新年贺卡、专业知识电子刊物、职业生涯规划演示文稿等, 并将这些作品纳入学习评价范畴, 既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热情, 又促进了学生加工提炼信息、整合创建信息和交流传播信息等信息技能的提高。

三、加强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信息道德

全球信息化时代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司空见惯,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赖于加强和陶冶道德情操。网络以其方便、快捷、信息资源多、传播范围广的特点, 正迅速融入我们的生活, 成为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首要途径, 带给学生更多的则是新鲜、好奇、刺激, 成为许多学生的最爱。在教学活动中, 要加强信息道德教育, 积极引导学生明辨虚拟世界的是非曲直, 树立良好的上网习惯, 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 自觉接受道义自律和网络规则的约束, 努力倡导网络社会自尊自爱自律自觉的新风尚, 培养和提高信息道德。

一是合理利用信息。网络信息的交流传播具有面广量大的特点, 如同现实社会, 对获取信息的利用必须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在讲述网络搜索引擎时, 以论文写作为例, 教育学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 利用网络下载各种资料时要尊重他人的劳动, 不能剽窃和仿冒他人的成果, 在引用他人的劳动成果时应该指明出处, 强调了信息利用的道德规范;在讲述计算机软件内容时, 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产权问题, 认识到计算机软件是智力劳动的产品, 与书籍著作一样享有知识产权, 受法律保护, 私自盗用他人软件是违法行为, 并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强调了信息利用的法律规范。

二是规范传播信息。网络既可以传播有益的信息, 也可以传播有害的信息, 甚至是计算机病毒。只要具备上网的条件,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 使得有些人恣意妄为, 将网络当成了发泄不满或散布谣言的场所, 违背了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在讲述网络应用时, 我就列举了一些发布虚假信息, 公开他人隐私, 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的典型事例, 并联系我校个别学生在百度贴吧上散布不实言论, 攻击同学, 毁贬教师, 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的实际, 对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在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一样, 同样必须倡导道德自律, 信守社会公德。

三是正确占有信息。网络世界是精彩的信息世界, 难免让人“留恋忘返”, 但对信息世界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根据身心状态和学习、工作的需要, 占有适量的信息。在网络应用教学中, 针对学生喜爱上网的特点, 通过故事引导、案例分析等形式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全面认识和理智对待网络, 既肯定网络的优越性和积极作用, 也要求正视网络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对“网络成瘾症”“信息污染综合症”的消极影响要有清醒、正确的认识, 培养学生较强的自控意识和能力, 做信息世界的驾驭者, 而不是信息世界的奴隶。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学科的共同努力, 更是计算机课程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我愿通过自己的微薄努力, 既从大处着眼, 更从小处着手, 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要把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与培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更是责无旁待。结合课程和专业, 将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与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 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信息素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郝丽娟.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J].现代农村科技, 2011 (11) .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篇9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素养的必要性

1. 提升学生素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渗透,信息素养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新课程改革下的普通职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更是进一步明确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其根本目的。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各个职业中学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信息素养的教学,不管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争取培养出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中学生。

2.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如果说知识创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信息素养就是创新人才就是提高教育水平,适应信息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壮大科学队伍的重要前提。一个缺乏信息素养的职业中学生,很难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获得足够好的发展,很难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所突破。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了现在信息技术选择技能,发展应用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收获更多知识,推动自我发展,进而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遇。

3. 学生的素养整体水平需要提高

在已有的关于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职业中学学生的信息素养大多体现于网络通讯工具、信息娱乐工具等的应用,对于信息的选择能力较低,不具有很好的信息好坏分辨能力。就职业中学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而言,是非常不理想的,他们在信息科学和信息社会方面明显薄弱,并亟待提高。针对这一情况,职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尤其注重教学目标已经从单一的技能教学转变为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培养。

二、职业中学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1. 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尚未转变

国家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但由于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没有对信息技术教育有一个新的定位,而误将信息技术课变成了机器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没有充分认识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具体的机器操作更重要。同时,信息技术在其他课程的教育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低,没有很好地将新信息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学生没有从思想上产生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和需求。信息素养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

2. 缺乏良好的信息文化氛围

现阶段各个学校都在努力为信息技术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学校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购进必要的软件和教学资料,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但这并不等于就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由于惯性,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仍然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还局限在面对面的形式上。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引导,学习方式没有得到改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缺乏一种良好的信息文化氛围,缺少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3. 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过于强调计算机技术的掌握,而将日常生活与信息处理隔离开来,使得信息素养成了脱离生活世界的奢侈品,这就违背了信息素养理论的宗旨,造成了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上的新误区。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缺乏现实生活情景的创设,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不能做到“学中用”,而形成了一种“学而不用”的现象,没有明白在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中何时使用信息技术、为什么使用信息技术,学生处于一种有意识但无目的的状态,信息活用能力差。

三、在职业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素养的具体措施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素养已日渐成为未来从业者必备的素质。

1.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条件。教师应通过学习和培训,增强对信息的敏感度,能准确、高效地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并把各种信息应用到教学当中,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激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只在教师具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2.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形成信息能力、培养信息情感的主要场所,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只是单一的教授计算机技术,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这使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因此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来,这就需要转变教学模式。现在许多教育专家提倡一种“任务驱动”的全新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法的关键是任务的设计和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引导。例如,教师在讲用Front Page制作网页时,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任务:“制作一个班级主页,要求主页体现班级的特点,并评选出最佳网页发布到校园网上”。然后让学生根据所讲的知识,来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

3. 通过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来提高信息素养

《新课程标准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国外一些成功的案例就是把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直接编写到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中,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作为达到其它学科教学目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这就需要在培养信息素养时与各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结构的基本支撑点有机地融合到各门学科中,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信息素养的培养。

四、结语

信息素养是中学生应对网络时代冲击,实现终身学习的一项重要素质。在职业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抓住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和实施的本质,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只是迈开一小步。努力学习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情况,尽自己的微薄力量,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可做的事情也有很多。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已成为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冯伯虎.信息素养的本质是什么[J].信息技术教育,2007,(02):31-3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21号.2001.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探析 篇10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 (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的。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后来, 国内外许多专家和机构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将其概括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善于利用和正确评价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信息学专业基础知识, 以及对信息的敏感度和信息获取、整理、利用、评价的能力。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 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 是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洞察力、判断力等。信息意识包括主体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更新意识、信息安全意识等。

其二, 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 是有关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式、信息的功用及效应、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信息知识不但可以使人的知识结构改变, 而且能够激活原有的学科专业知识, 使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三, 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人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知识与技能。信息能力教育是要培养和训练人们熟练应用信息技术, 在大量无序的信息中辨别出自己所需的信息, 并能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检索工具, 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 并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

其四, 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 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 准确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但仅限于讲授对计算机的认识和Office办公操作, 从信息素养的培养来讲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信息意识淡薄。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几乎都是从课堂上获取的, 碰到问题很少去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 更谈不上用网络获取相关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第二, 信息能力差。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会使用计算机, 但缺乏图书分类、信息检索和光盘检索等高效获取信息的知识、技能, 面对大量的信息常常显得束手无策, 只能盲目的寻找, 导致效率非常低。

第三, 信息道德有待提高。一些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进行人身攻击、发布黄色信息、散布流言等。由此可见,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 高校应增设信息素养系列课程和开展各种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活动。[1]

三、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几点建议

1.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时代,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首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习和工作中要自觉形成使用信息、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习惯, 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其次, 高职教师要定期参加信息教育培训。参加培训的目标旨在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技能、信息处理和信息技能在教学中综合应用的能力。最后, 学校应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课题研究活动。如: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开展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评比活动等。只有当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 教师才有可能有意识的将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各门课程中去,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3]

2. 增设信息素养教育系列课程

目前, 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但只涉及到信息素养少量的技术层面, 应调整其内容和结构, 使学生对信息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的关系和作用, 以及信息的获取、检索、分析、处理、整合、组织、开发、利用等有一定的认识, 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4]

3. 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上实施, 而应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整合方式, 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课程的教学中, 使其成为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推动教育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全面改革。信息技术整合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全面的信息接受机制, 学生在学习中根据各学科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对接受的大量信息的真伪、虚实进行判断、评价和选择, 组织和保持信息, 用多媒体方式讨论与交流信息, 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始终, 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信息技能, 最终发展了自己的信息素养。

4. 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 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 也是大学生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场地。因此, 图书馆应打破传统的“三室一库” (外借室、阅览室、资料室、书库) 的闭架服务格局, 新建视听阅览室、电子信息资料室、光盘检索室和Internet资源检索室等新型全方位开放的服务格局。[2]

5. 积极组织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

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是学生根据学习任务, 从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中, 在教师激发与引导下的正式或非正式实践活动, 将检索和探求所获得的信息组合与融汇起来, 支持活动的展开, 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认知方式, 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利用和评价, 从而达到课程和学习的目标。同时, 学生也掌握了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了信息素养, 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6. 关注信息道德的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信息在给人类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如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信息垃圾、信息污染、网络黑客等等。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 在他们的意识形态还没定型,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时候, 很容易出现信息行为道德规范的问题。据此, 作为信息时代的高职大学生要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 加强道德意识与道德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5]

总之, 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培养目标, 而且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信息素养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我国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 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在各门课程教学中注重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文化、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大学生也必须自觉、主动地把信息素养作为自身学习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许运华.探析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7, (3) .

[2]张进良.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8) .

[3]伏秋平.浅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J].教育与职业, 2006, (14) .

[4]王俊杰.略论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论坛, 2004, (4) .

浅谈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篇11

一 增强小学生信息意识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在小学阶段“要侧重对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的培养”,信息意识教育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信息化,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就必须主动地吸收信息营养,树立全新的时空观念,强化未来意识,使自身达到某种意义上的信息化。信息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仅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信息技术课程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信息进行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料库进行学习的能力等。再如,学习数学不仅要掌握一系列数的概念和提高计算能力,更要学习建模及推理的方法,熟悉程序设计的思想和解题策略的设计。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这种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信息意识,也大大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学习。

二 充分利用教学常规管理,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要求学生养成最基本的信息素养习惯。第一:要求学生遵守机房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上课时应对号入座,操作时要规范,不浏览不良网站,不沉溺虚拟游戏,不要为了躲避老师,乱拔网线或是破坏键盘等,要爱护设备。第二:保持机房整洁美观。学生进入机房要穿布鞋套,除跟上课有关的都不允许带入。第三: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在必修教材最后一章中我们也讲到信息资源的管理:如何有序管理好信息资源,使之井井有条。比如电脑中文件夹的管理、桌面的管理等等。通过信息资源管理来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更好地实现了信息的价值。生活中处处包含信息素养的影子。

三 完善安全防范措施,对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保障学生的安全

完善安全防范措施,积极配备防火墙。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积极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学校可通过开设网络道德课来提高学生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及自律能力,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坚持正面教育,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社会也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积极配合政府开展整治网吧、网站的工作,极力净化网络大环境,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让健康、文明的信息占领网络阵地。

四 组织协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人匀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这个比喻很形象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通过合作交流,就会促进每个多学一点儿东西。这实际上包含有协作学习的意思,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基于这种考虑,我将学生分成协作小组,由他们自由结合,并适时加以引导,让每个孩子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没有我不行让孩子们多看其他同学的优势,只有把全组同学的优势集中起来,才能使全组同学取得成功。

五 教学设计落实后应做到以评促学

新课程实验强调和落实“以学论教”的管理思路,即以学生的学业表现和能力发展,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工作业绩。按照这种思路,我也实践了“以评促学”的教学思路,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把教学工作和学习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效率、作业质量和特色展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采用等级量化的办法给每位学生评定每节课的得分。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学习变化及其进步情况。我还发动骨干学生参与到这种学习评价中来,使他们逐渐认同并在乎自己每节课上的评价表现,并把进入典范水平、奖励加分当作努力目标。在此基础上,我按章节单元、阶段复习、期末统测进行了若干次测验和考核。平时则根据每个单元的基本要求进行简单的重于了解的上机测试,期末则侧重综合各种操作技能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上机测试。并根据学校的课程管理制度和要求,我采用了课堂表现(10%)、出勤情况(10%)、平时成绩(10%)、努力程度(10%)期末考试成绩(60%)的评分方法,综合评定学生的模块学业成绩,用作学生的模块学分认定。平时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得分也就成为评定学生综合成绩的重要依据。

六 加强操作实践,培养学生信息技能

成教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篇12

关键词:信息素养,学生,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 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教学生因其组成情况比较复杂, 各行各业的在职就读学生相对比较多, 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 加强他们的现代信息化意识, 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成教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现代化工具更显得犹为重要。

一、提高成教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二十一世纪,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已成为一种世界的趋势, 它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这个国家现在、将来的发展水平。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标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信息技术素养是经济社会对每个学生的必然要求。

然而, 我们成教学生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较低, 学生虽然会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 但多数停留在聊天、娱乐、游戏等方面。我们应充分展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整合, 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培养成教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为成教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

二、信息技术素养本质和内涵

1. 信息素质的本质

信息素质就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等利用能力, 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和如何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而成教学生的信息素质就是教师在利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主动参与信息活动、自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态度以及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 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 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 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素养包括三方面内容:信息技术的理论、理念, 它不仅包括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在信息社会中合理生活、学习, 并将这些信息技能用于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的综合信息能力;综合运用信息能力, 能够利用信息技术高效地获取信息, 批判性评价信息和创造性使用信息, 会运用信息技术理论和工作实际相结合, 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信息技术道德涵养, 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能实施信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道德的行为。

三、怎样培养和提高成教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正确引导、培养成教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通过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中学生的反应和针对成教学生工作的个体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 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1. 帮助成教学生充分了解、接触各类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意识的形成。

计算机作为21世纪高科技时代的象征, 它的应用十分广泛,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改善了人们的现代生活水平。成教学生需要具备的是怎样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和利用, 以便更加高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学校应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加以调整和改善, 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 采取多媒体教学演示、上网获取各类信息、制作网页等实用性较强的形式, 将信息技术的各种功能展示给成教学生, 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知识点, 使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 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今社会的非凡影响, 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使大家信息技术素养意识的形成。

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以致用, 提高成教学生利用现

代信息技术发现和解决学习、工作问题的兴趣, 培养成教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

普及信息技术知识, 主要是看对软件的熟练操作、应用情况, 这是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一个突出特点, 要明白熟能生巧, 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动手、动脑能力, 要尽可能地勇于实践和尝试, 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上机操作课的量数, 教师也要多多考虑怎样把理论知识与上机实践联系起来。比如利用任务驱动方法, 预先引出知识点, 让学生通过课前阅读来查找答案, 在上机操作时具体实践, 验证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 增强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兴趣, 善于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同时明确进一步学习内容, 掌握理论知识, 提高操作技能。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疑点要及时给予帮助、引导、解决, 要坚持耐心、细致、鼓励、肯定的原则。比如, 在运用word制作表格时, 要教给学生整体制作表格的方法和步骤, 先给学生演示制作过程, 再重点强调某一工具的特别功能, 电脑屏幕上呈现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充满了极大的吸引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能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从而使学生把“学会”与“会学”统一起来, 以达到更高的教学效果。

3. 根据成教学生的工作特点, 有针对性的授给他们解决一些工作问题的方法, 加速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

成教学生遍布各行各业, 与他们工作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各有侧重, 让学生明白这点会使学习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要教会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对所需信息进行搜索、选择、分析、汇总并加以利用, 让他们明白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完成课程的学习任务, 还巩固和熟练了信息技术课上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在提高学习效率的成就感驱使下会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感兴趣, 极大地促进了成教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根据他们工作的特点, 在教授相关软件时更应有针对性的辅导重点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能。比如在教授excel时, 财务管理人员在会计数据处理中经常需要将货币数值由阿拉伯数字转换为中文大写格式, 辅导他们学会这种方法就显得犹为重要;教师经常使用excel统计分析学生成绩, 相关统计函数COUNTIF () 、排名函数RANK () 、判断函数IF () 等就应作为重要的指导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 是一门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学科, 要想让成教学生真正掌握住这门课程, 信息技术教师要努力掌握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 反复钻研教材、教法, 适当地调整课程内容和课堂形式, 不断地提高要求, 提高自身素质, 激发培养成教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 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与工作效率, 紧跟时代步伐, 以现代的教育方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鲍艳.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评价研究.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2005, 05.

上一篇:汽车玻璃中的物理知识下一篇:大学共青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