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共12篇)
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篇1
当今社会, 信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信息素养也无形中成了一个极具挑战的新概念, 信息素养具有承上启下的社会意义, 它是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体。信息素养是一个人在信息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必要而重要的基本素质。
一、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的保罗·轲斯基在1962年首先总结出来的。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获得评估和使用的信息, 包括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心理、信息观念等。信息素养是人类综合素质之一, 是人类适应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必备的前提。信息素养不仅要求人们要熟练应用信息技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 合理在生活中应用信息, 而且要求人们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中能独立学习, 会正确判断, 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二、信息素养的养成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实现学生信息素养养成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程。这一课程主要教给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养成在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应该具有的良好行为习惯。我国年青一代要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中生存, 必须要有能够应对信息社会挑战的能力。
学生对信息素养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 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 我们应该在实际教学中营造氛围, 让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信息素养的教育。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1. 利用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我国计划生育成果斐然, 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 但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许多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独享主义的毛病, 这些毛病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信息高度发展的社会,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我们需要合作精神, 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 这也是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材, 帮助学生改掉身上的毛病, 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例如在《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这一章中, 教学内容是要求以班级制作网站, 宣传我国传统智力玩具———九连环, 学习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信息发布与交流等知识。要完成这一任务用到Frontpage2000、Word、Photoshop、QQ等多个软件, 同时涉及的知识点很多, 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 个人很难完成。笔者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让他们自由组合, 分工完成对应工作。从选题立意、设计规划、素材选择、开发制作到最后的调试、发布, 各阶段由不同的人负责, 最后通过共同协作完成了一个网站的制作。整个过程体现了协作的精神, 作品完成了, 学生能从中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2. 在传授信息知识技能的同时, 加强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双面的。比如,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大量黄色、暴力、反国家、反党、反人类的信息如幽灵般出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防不胜防, 这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了产生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 一定要加强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 从而让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变得更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3. 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后的课程内容有了相当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教材“量大、面广”的特点。以前的教材主要采用“教师演示, 学生跟着操作”的教学方式。新课改后变化相当大, 要求学生会自主学习, 能利用平时学过的知识, 对新知识进行拓展。例如高一教材中的《表格信息加工》的章节内容里, 需要用到微软的电子表格工具Excel, 这与学生以前学过的Word软件有很多相似之处, 同属于微软公司开发的Office办公软件, 不仅外观、菜单结构、版面设计相似, 而且很多功能都是相通的, 所以教材对它基本操作方面的介绍就简化了。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大部分学生只要在课堂上点拨一下就懂了, 但有些学生平时很少接触电脑, 很难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既不能把所有小而琐碎的知识全部讲授, 又不能点到即止。这时就要求学生用“主动学习”的方式学习这章内容了, 在学习书本上某个知识点时, 能自主学习到与之相关的知识。
良好的信息素养会影响人的一生,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任重而道远, 要走的路还很长。教育是长期的, 是连续的, 我们要克服工作辛苦、报酬低微的实际困难,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并使之成为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良好品质之一。
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篇2
现如今,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下信息技术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信息素
养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知识的一个主要阵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素养养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以及相关概念,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熟练地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对信息的查找、分析以及评价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初中学生一种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初中生来说,其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常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以及信息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信息技术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技能,而且能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对信息的理解、筛选、获取以及辨别等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道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使其自觉遵循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初中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信息
素养的教学实践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它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含义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围绕教师指定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通过积极主动地应用学习资源,并结合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来完成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其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探究、好奇心理的利用,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任务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以较高的兴趣带着任务或者问题进行学习活动,并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和讨论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将其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从而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1以目标为依据,创设情境,设计任务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而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使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的状态,以便教与学的有效开展,这是实现任务驱动教学的必要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常见的生活情境对任务进行设计,自然而真实地引出任务,进而唤起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并对任务有更深的理解。在任务的.设计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在设计中要将任务分为基本任务、提高任务和创作任务三个阶段,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二是任务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任务应该同时涉及到新知识和旧知识,这有利于完善知识系统的构建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三是要充分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以及重点和难点的分散等多方面的因素,这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
2、2组织课堂,完成任务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引出任务之后,为了减少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盲目性,教师可对任务进行适当的分析。通过任务的提出,学生开始思考,并用所学的知识对任务进行处理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情况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倡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这有利于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补充、修正和交流,激发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2、3效果评价和总结效果评价和总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大好时机。首先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或者相互评价,并结合别人的发言,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其次教师也应适当做出总结性评价,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指出这些作品的长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加深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各种见解的合理性给予充分的肯定,尊重学生的意见和个性发展,并适当地给予启发和引导,善于抓住学生中的创新点,着重阐明可学习和借鉴之处。
3、结语
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篇3
关键词:现在信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32-01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在新课程标准中无不体现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多方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育理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 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二、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
通过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总结,我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教学设计中创设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氛围
对学生来说,感兴趣的事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自觉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外界新异信号的刺激容易产生注意和兴奋。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信息素养。
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模仿的单一模式,而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根据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富有个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通过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学习、自主地探索、自由地发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2、让学生实践操作是知识建构的有效途径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受用的基础能力。
教学中,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阻碍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例:教学PowerPoint时,采用新旧知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尝试与创新获取新知识。如学习“插入图片”时,先让学生打开Word窗口,对照Word中插入图片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大胆地进行尝试,通过归纳总结全体学生的结果,我们得到了五种插入图片的方法。
3、信息技术与个别学科的有机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整合课中的重要作用。如:利用中文打字巩固汉语拼音,加强记忆;利用CAI课件将抽象的数学题直观化,将英语、语文题形象化、情境化、游戏化;把“画图”与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快乐地学;教学Word文字处理时,与语文相结合,利用文字处理功能写作文,利用美化工具设计板报等。通过这些整合课,学生不仅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技巧,更锻炼了各种能力,特别是信息素养,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提高学习信息技术和技能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4、转化学生上网观念,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但是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也缺乏分析、辨别信息的能力。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是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而且网络游戏充斥着暴力等内容,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转化学生的上网观念,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网的良好习惯,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在《上网的道德修养和安全法规》一节时,我们教师可采取课堂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学习上网的道德修养和安全法规。在完成教学内容前一周,教师可布置辩论题目:计算机网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求学生就网络道德内容和法规、计算机网络利弊分析等方面做好准备。同学们对这样的辩论赛很感兴趣,积极地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辩论开始后,辩手们充分利用搜集到的信息开始了唇枪舌战,课堂气氛高涨。赛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样的辩论赛,了解到计算机网络的利和弊,认识到正确利用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也懂得了上网时应该遵守网络道德、法规,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达到了教学效果。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篇4
一、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
信息素养教育和培养目标主要有六个方面: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评价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综合来看, 信息素养应该是一个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能力系统, 包括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从技术层面来讲, 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使用信息的能力, 是人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 即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面对事业的态度和修养。
二、加强校园网建设, 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供物质保证
在校园网建成以后, 可以让学校所有的人共享资源。积极鼓励师生应用软件资源库。如在“大连教育网”上学习相关的信息, 师生互动平台及时应答, 对师生应用信息资源加以指导, 在校园网上设立专门的论坛,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使得师生遇到困难能够及时得到指导帮助, 同时学校也能够及时了解师生的需求和建议, 调动师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为提高其信息素养创造条件。
三、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1.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 增强信息技术意识。
说到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表现出对游戏、网络聊天的兴趣, 应该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加以引导, 应用信息技术能使学习到更高的层次, 而不是耽于娱乐, 创造比享受更富有乐趣。作为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 激发学习兴趣。设计游戏任务, 让学生快乐学习。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任务的设计, 符合学生爱玩的心理, 只有学生感兴趣, 才能积极参与, 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在给初一学生讲Word制表格一节的内容时, 笔者设计了一个利用Word制作迷宫的游戏, 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思维是完全开放的, 为了把迷宫做的更复杂, 他们会积极思考, 主动学习。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 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教师要确立“教即学, 学即教”的观念, 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 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营造平等和谐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四、合理组织教学, 使学生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科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操作性强、更新快的特点, 这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教学。因此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教会他们书本上的知识要有用的多。信息技术课有其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其中自学和应用是两种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自学能力对学习任何课程都是重要的, 对于信息技术尤其如此。比如Office软件包里的几款软件, 其操作有相类似的地方, 学会使用Word软件后, 对于Powerpoint和Frontpage等软件的操作也很容易上手。
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应用, 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 要选择那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这样学生才能把信息技术变成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
例如在初中二年级美术课中有一节关于“标志”的学习, 要求独立绘制一个标志, 可以临摹也可以自己创作, 于是笔者给美术老师建议让学生用Flash软件制作电子作品, 完成作业。同学们兴致很高, 上网搜索喜爱的标志, 然后探讨用哪些Flash技巧来制作。经过两节课的设计, 有的同学制作出具有金属光泽的丰田车标志, 有的绘制出Windows标志, 还有的同学设计出班标等。
通过完成这样的任务, 使学生明白, 学习信息技术目的不是单纯掌握软件的操作步骤, 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在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及其策略与方法, 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想用信息技术解决的思维习惯, 并逐渐形成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及时给予学生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的引导, 容量无际的互联网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无穷的方便, 但同时也充斥着色情、暴力、颓废等不健康内容。如何才能批判地评价各种信息, 并自觉抵制其中的各种不良信息, 也是信息素养能力中不可欠缺的一个方面。
五、结束语
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培养路径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着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使学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能主动解决信息问题。同时,在实践活动课程中,也应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信息分辨能力,最终提高其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概况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化应用,信息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虽其对信息素养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将其综合来看可知信息素养的来源主要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意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在处理信息时面临道德问题的做法。而对初中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主要指学生在接触网络信息时是否具有一定的敏感程度,并在接受信息时做出正确的反应。因此,在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前,需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一个具有优秀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意识到信息的优良,从而做出合理决策,也能对信息需求及潜在的信息问题做出甄别,并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主动从信息库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加以评价、组织,从而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信息素养作为一个广义概念而言,需要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并在信息环境中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
二、中学生需具备信息素养基础能力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主要指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与注意力,学生可通过浏览信息了解信息的作用,从而生成积极的信息需求。可以说信息意识决定着学生使用信息的效果与程度。学生只有具备信息意识才能结合需求去主动寻找信息,并主动学习相关技术。信息意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意识信息的重要作用、确定信息时代创新观念、对信息具有积极的需求。此外,学生还应将社会需求自觉转化为个人需求,对信息具有一定敏感性与敏锐的观察力,从而迅速发展具有价值的信息。
2.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主要指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表现出的思想道德素养,准确来说是指对信息生产、加工、传播与使用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解、规范的准则。是每名网络使用者需要遵循的信息道德标准。作为信息社会的新生力量,初中生需要具有信息道德责任感,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与人生观,从而自觉避免不良信息,提高信息甄别能力,遵循信息思想道德,规范自身网络行为活动,积极参与信息社会创建。例如,学生需要文明上网、不主动制造并传播病毒、不散播不良信息等。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培养的根本,主要指学生可利用信息资源对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并主动创造具有积极作用的信息。只有学生掌握有效的信息能力,才能更好的开展信息活动,并利用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环境下网络信息的作用与价值,将信息作为学习动力进行传播。通常情况下,学生应具备信息工具使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与创造能力、信息表达与发挥能力、信息合作能力等。
4.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基础,主要指学生对信息相关概念的了解,并对信息传播源的掌握与利用。通常来说,信息知识包含传统文化知识,例如信息技术读写、计算的能力;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信息化社会、环境的理解与认识、信息技术应用方法、信息技术应用准则等。同时,信息知识还需包含信息技术应用原理、作用、发展等知识。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路径
1.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意识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大多仅教导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基础金恩,而没有对学生实际技能运用、生活与信息环境的关系等知识进行讲解,这样的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初中生而言,无法使其具备优秀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按照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为此,教师需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意识作为工作目标之一,并利用自身教学经验,为学生解答信息技术实践难题,向学生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时要遵守网络道德与社会伦理,从而为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奠定基础。此外,教师无法有效避免网络不良信息的出现,此时,可将网络不良信息作为反面教材,向学生展示错误例子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教师还需对不良信息加以了解,寻找相关示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地向学生展现。教师亦可对不良信息加以评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告知学生正确做法,久而久之,学生会对网络不良信息有所甄别,并有效知晓处理不良信息的方法。学生不仅具有信息素养意识,也能在技术上有所进步,在思想道德上有所提升。
2.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可充分运用校内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严谨的教学环境,从而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能力,为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需提升自身教学技能,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工作。为此,教师需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且初中生思维较为跳脱,不够稳定,只有教师技能稳步提升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起到促进作用。然后,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并鼓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充当辅助人员,在学生出现困难时加以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也可有效挖掘出信息技术教材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专题知识后,可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网络环境互相讨论,从而感受到网络环境中各类信息带来的冲击,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3.构建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表明,提升初中生信息素养最重要的有效突进便是开展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活动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利用“word”软件编写文档时,可用此主题举办活动,组织研究性学习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对信息技术进行研究与讨论,不仅有效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还通过课外延伸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同时,教师还可创建动手操作累课程,使学生主动对信息进行处理,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形成,亦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相较于传统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实践活动是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为此,教师需创造条件,让学生实际对信息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解与实践,从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例如,教师可在讲解“E-mail的用法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创建邮箱,并收发文件,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可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此外,初中生思想跳脱,思维较为躁动,教师需要提前对学生加以了解,并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及对信息接受特点,从而制定针对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并能有效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同时,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需对学生道德素养加以引导,发现学生遇到道德事件时,需要明确指出学生不当做法,引导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教师亦可让学生自主处理信息问题,观察学生道德情况,并为学生提供帮助。
4.加强学生文化素养提升
教师首先需对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并构建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信息技术教师要将提升学生信息技术、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将任务驱动作为主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真实情景。同时,还需将课程目标进行细化,分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问题解决、道德素养等模块,为信息素养的提升指引教学方向,教学过程清新明了,具有较强的明确性。究其根本需要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具有基本信息知识,还要掌握信息加工、表达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以学习基础为根本,教师亦需注重学生各方面知识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增强学生信息技能,并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信息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道德责任感,从而有效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5.建立科学评判标准
一个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可促使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加以掌握,并及时给予学生学习建议,从而改变不良行为,提升自我。教师亦可充分了解自身教学过程的不足,从而及时纠正,为学生营造健康、有趣的教学环境。传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判标准皆以考试分出为主,应试教育的原则限制学生的发展,若要建立一个合理化评判标准,需要转变传统教学原则,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判,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实践性较强,若像其他科目一样根据教材理论进行评判,无法有效得知学生实践技能的优劣。因此,教师还需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将学生学习过程、实践过程、网络应用过程纳入到评判标准中,在基础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走入人们生活中,作为新生力量的初中生,其思维较为跳脱、活跃,在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时,学生无法有效进行甄别与处理。因此,针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意识、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加强文化素养提升,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从而有效提升初中生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杜艳霞.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3,(42):109-110.
[2]黄相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31-32.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篇6
一、点到为止。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远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我们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
“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二、广泛交流。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
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
三、充分展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意识的强化。
四、自由作业。
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上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这样的作业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可以完成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我认为信息技术课也应该有新授课与练习课之分,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与自由创作。
五、为与不为。
信息技术课程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意思就是说在进行普及性的教学之外,应该选择一个重点,确立一个主攻方向,创出特色,而不应该求“大而全”。有的学校以网页制作为特色,有的学校以Flash动画制作为特色,有的把重点放在电脑绘画上,集中精力寻求突破。有特色方能有规模,有规模方能有氛围,有氛围方能成气候。
立足成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篇7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个体的一种基本能力, 也是社会人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不仅包括了诸如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的信息技能, 而且更体现在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将这些信息技能用于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信息能力。具体而言, 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等三个方面。信息意识是指个人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 对信息价值有敏感性, 有寻求信息的兴趣, 具有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信息技能是指能够有效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包括操纵信息工具、检索获取信息、加工提炼信息、整合创建信息、交流传播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 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
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理应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与培养, 将信息素养列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信息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近年来, 本人在承担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任务中, 努力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 进行了一些有益实践和探索, 以建构学生信息素养良性的和立体的发展。
一、立足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方式,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赖于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应当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 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 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学生的自主认知活动, 培养学生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意识。
就学生现状而言, 对计算机并不陌生, 也会进行一些常规的计算机操作, 但对信息的敏感性不强, 缺乏获取信息的手段, 处理信息的方法单一盲目。针对这一现状,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教育与培养。
一是如何获取信息。引导学生关注信息, 认识信息的价值, 为信息处理奠定基础。因特网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是学生今后工作学习生活中必须加以利用的信息宝藏。在因特网简单应用教学中, 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要求学生搜索介绍护理专业的相关内容并加以保存, 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 拓展相关知识, 介绍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分析保存网页文本、保存整个网页、保存部分文字和保存图片等操作的区别, 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是如何表达信息。表达信息首要的就是输入文本, 其以速度和正确率为评判标准。教学中设置了与专业相关的范文输入情境, 既包括了汉字, 也包括了一些西文和键盘中无法直接输入的符号。学生基本都是用拼音方法录入, 而且较多的都是输入汉字的完整读音, 极大地影响了输入速度, 可谓“只听键盘响, 不见字出来”, 所介绍的简拼方法输入则可改善这种情况, 而引入的软键盘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特殊符号的输入, 以提高学生表达信息的能力。
三是如何处理信息。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工具, 其处理方法具有多样性, 但学生普遍缺乏灵活多样的处理方法。以文件和文件夹等资源管理为例, 过于单一的方法, 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僵化”。教学中, 设计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模式, 相互交流演示资源管理操作, 最后再总结归纳“菜单法”“快捷键法”“鼠标拖放法”等多样的操作方法, 说明“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改变学生“从一而终”的操作方法, 以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注重操作实践, 培养学生信息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赖于注重和加强操作实践。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遵循学科的特点, 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 让学生亲身实践, 开发学生的潜能, 解决实际问题, 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渗透应用意识, 体验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便利,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
一是强化实践意识。从课程教学开始, 就提出了“注重实践, 兼顾理论”的八字方针, 突出以动手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特点, 改变学生将计算机课程等同于其他课程的认识, 转变学生习惯于期末“冲刺式”的学习方法, 强调要关注平时, 注意积累, 聚沙成塔, 举一反三, 提高操作技能。
二是推行讲练结合。根据学生现有信息能力, 采取“学生演示———教师提炼———实践提高”或“教师演讲———学生实践———拓展强化”等方法, 将动手体验、操作实践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并辅以适当的课外训练, 使学生掌握知识从感性到理性, 操作能力从模仿到自如, 信息技能得以巩固提高。
三是注重应用拓展。信息素养的好坏最终要体现在具体应用之中, 学生在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中, 较难准确把握应用性问题。因此, 学习活动中结合专业需要, 以实际应用为目的, 拓展和提高知识的层次尤为重要。如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 对英护专业提出解决英文文档中单词中间分行的方法;学习Excel电子表格时, 提出如何分析处理社区居民健康调查资料;学习PPT演示文稿时, 提出如何保证卫生知识宣传幻灯片的播放控制与自动播放等等, 让学生能“管中窥豹, 可见一斑”, 理解应用性的需求。
四是延伸课堂实践。课堂学习之余, 让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结合专业和其他学科, 制作一些主题作品, 起到了延伸课堂学习、强化实践活动的作用。如制作新年贺卡、专业知识电子刊物、职业生涯规划演示文稿等, 并将这些作品纳入学习评价范畴, 既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热情, 又促进了学生加工提炼信息、整合创建信息和交流传播信息等信息技能的提高。
三、加强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信息道德
全球信息化时代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司空见惯,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赖于加强和陶冶道德情操。网络以其方便、快捷、信息资源多、传播范围广的特点, 正迅速融入我们的生活, 成为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首要途径, 带给学生更多的则是新鲜、好奇、刺激, 成为许多学生的最爱。在教学活动中, 要加强信息道德教育, 积极引导学生明辨虚拟世界的是非曲直, 树立良好的上网习惯, 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 自觉接受道义自律和网络规则的约束, 努力倡导网络社会自尊自爱自律自觉的新风尚, 培养和提高信息道德。
一是合理利用信息。网络信息的交流传播具有面广量大的特点, 如同现实社会, 对获取信息的利用必须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在讲述网络搜索引擎时, 以论文写作为例, 教育学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 利用网络下载各种资料时要尊重他人的劳动, 不能剽窃和仿冒他人的成果, 在引用他人的劳动成果时应该指明出处, 强调了信息利用的道德规范;在讲述计算机软件内容时, 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产权问题, 认识到计算机软件是智力劳动的产品, 与书籍著作一样享有知识产权, 受法律保护, 私自盗用他人软件是违法行为, 并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强调了信息利用的法律规范。
二是规范传播信息。网络既可以传播有益的信息, 也可以传播有害的信息, 甚至是计算机病毒。只要具备上网的条件,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 使得有些人恣意妄为, 将网络当成了发泄不满或散布谣言的场所, 违背了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在讲述网络应用时, 我就列举了一些发布虚假信息, 公开他人隐私, 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的典型事例, 并联系我校个别学生在百度贴吧上散布不实言论, 攻击同学, 毁贬教师, 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的实际, 对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在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一样, 同样必须倡导道德自律, 信守社会公德。
三是正确占有信息。网络世界是精彩的信息世界, 难免让人“留恋忘返”, 但对信息世界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根据身心状态和学习、工作的需要, 占有适量的信息。在网络应用教学中, 针对学生喜爱上网的特点, 通过故事引导、案例分析等形式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全面认识和理智对待网络, 既肯定网络的优越性和积极作用, 也要求正视网络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对“网络成瘾症”“信息污染综合症”的消极影响要有清醒、正确的认识, 培养学生较强的自控意识和能力, 做信息世界的驾驭者, 而不是信息世界的奴隶。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学科的共同努力, 更是计算机课程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我愿通过自己的微薄努力, 既从大处着眼, 更从小处着手, 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要把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与培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更是责无旁待。结合课程和专业, 将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与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 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信息素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郝丽娟.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J].现代农村科技, 2011 (11) .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篇8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一词,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 (IA) 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 信息素养的概念:“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 后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2.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2.1 信息基础知识不足
初中生对于信息基本知识的掌握总体表现较差。他们上网时常用的网络功能主要是QQ聊天, 游戏、看电影、听音乐、下载免费歌曲电影等, 只有少部分同学用过电子邮件、“BBS”公告板, 有相当部分同学从未访问过教育网站, 多数同学注重的是互联网的娱乐、资讯功能, 而并非其学习功能。
2.2 信息道德水平偏低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导向, 决定着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 也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同学对使用盗版软件、不守信用、说粗话等行为持“可以理解”与“管他呢, 别人又不知道我是谁”的观点。有些同学崇拜黑客, 也想成为一名黑客;很多同学不能正确对待网恋;大部分同学都不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3.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案
3.1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 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3.1.1 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 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教师在教学前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出现的有实际功用的信息, 积累信息技术知识, 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最佳途径。例如:在学习Excel后,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求和、求平均分、筛选、统计等函数来处理本班的各科成绩, 进行汇总排序, 并制成表格。
3.1.2 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由于初中的学生信息意识薄弱, 对信息技术课极为不重视。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往往精力不集中, 并且没有用心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所以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教学。任务驱动中, 既要完成任务, 更要注意通过完成任务来驱动对知识的学习。每一节课给学生布置几个任务, 用计算机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1.3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 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授课模式还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 是权威, 运用的教学方法仍是传统的讲授法和练习强化法。要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 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创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运用信息、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主体地位;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3.2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保障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面向社会招录更多专业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来更替缺乏专业信息技术知识的非专业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是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为了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在职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既要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 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差别。可以采取开发网络培训课程, 进行网络教育。加快建设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系统培养优质教师队伍。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系统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我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也是师范教育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应尽职责。
3.3 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程度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创造隐性环境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 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目前初中教师在学科教学中, 大部分只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 而没有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实现这种整合, 初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而代之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 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农远工程支持的初中学校有一至两个连接到互联网或局域网的多媒体教室, 虽然设备条件有点艰苦, 但是并非所有的课都要使用多媒体。所以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教师要依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特征将课程学习内容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 并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以便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互、自主学习等。
摘要:在信息社会里, 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当前, 我国初中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亟待从改善信息技术教育的环境, 改善硬件、软件、信息资源和校园网络条件, 改进信息技术课堂等方面加强对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能够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学生,信息素养,信息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张奕.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陈美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2006
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篇9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素养的必要性
1. 提升学生素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渗透,信息素养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新课程改革下的普通职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更是进一步明确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其根本目的。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各个职业中学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信息素养的教学,不管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争取培养出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中学生。
2.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如果说知识创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信息素养就是创新人才就是提高教育水平,适应信息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壮大科学队伍的重要前提。一个缺乏信息素养的职业中学生,很难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获得足够好的发展,很难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所突破。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了现在信息技术选择技能,发展应用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收获更多知识,推动自我发展,进而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遇。
3. 学生的素养整体水平需要提高
在已有的关于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职业中学学生的信息素养大多体现于网络通讯工具、信息娱乐工具等的应用,对于信息的选择能力较低,不具有很好的信息好坏分辨能力。就职业中学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而言,是非常不理想的,他们在信息科学和信息社会方面明显薄弱,并亟待提高。针对这一情况,职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尤其注重教学目标已经从单一的技能教学转变为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培养。
二、职业中学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1. 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尚未转变
国家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但由于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没有对信息技术教育有一个新的定位,而误将信息技术课变成了机器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没有充分认识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具体的机器操作更重要。同时,信息技术在其他课程的教育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低,没有很好地将新信息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学生没有从思想上产生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和需求。信息素养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
2. 缺乏良好的信息文化氛围
现阶段各个学校都在努力为信息技术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学校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购进必要的软件和教学资料,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但这并不等于就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由于惯性,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仍然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还局限在面对面的形式上。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引导,学习方式没有得到改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缺乏一种良好的信息文化氛围,缺少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3. 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过于强调计算机技术的掌握,而将日常生活与信息处理隔离开来,使得信息素养成了脱离生活世界的奢侈品,这就违背了信息素养理论的宗旨,造成了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上的新误区。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缺乏现实生活情景的创设,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不能做到“学中用”,而形成了一种“学而不用”的现象,没有明白在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中何时使用信息技术、为什么使用信息技术,学生处于一种有意识但无目的的状态,信息活用能力差。
三、在职业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素养的具体措施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素养已日渐成为未来从业者必备的素质。
1.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条件。教师应通过学习和培训,增强对信息的敏感度,能准确、高效地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并把各种信息应用到教学当中,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激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只在教师具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2.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形成信息能力、培养信息情感的主要场所,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只是单一的教授计算机技术,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这使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因此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来,这就需要转变教学模式。现在许多教育专家提倡一种“任务驱动”的全新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法的关键是任务的设计和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引导。例如,教师在讲用Front Page制作网页时,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任务:“制作一个班级主页,要求主页体现班级的特点,并评选出最佳网页发布到校园网上”。然后让学生根据所讲的知识,来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
3. 通过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来提高信息素养
《新课程标准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国外一些成功的案例就是把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直接编写到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中,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作为达到其它学科教学目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这就需要在培养信息素养时与各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结构的基本支撑点有机地融合到各门学科中,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信息素养的培养。
四、结语
信息素养是中学生应对网络时代冲击,实现终身学习的一项重要素质。在职业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抓住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和实施的本质,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只是迈开一小步。努力学习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情况,尽自己的微薄力量,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可做的事情也有很多。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已成为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冯伯虎.信息素养的本质是什么[J].信息技术教育,2007,(02):31-3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21号.2001.
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篇10
一、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 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 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 我们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 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 许多高校已经完善的校园局域网, 并与G0438034连接, 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 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 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对在校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 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 用网络进行信息发布、信息导航、信息交流, 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会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 促进信息交流, 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 为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把信息素养的精神, 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 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老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 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 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 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四、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 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 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这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 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 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 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 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 寻找信息生长点, 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 调整学习计划, 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
五、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 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 加强对学和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 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 才可能独立地思考, 主动提出问题, 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 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一件事情通常有多种解决办法, 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 不禁锢学生的思维, 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一方面, 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 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个人的综合能力, 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 学习者才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 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 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注全体学生 培养信息素养 篇11
关键词:全体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培养一定的信息素养对中职生竞争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以促使学生愿意自主地走上课堂,提高能力,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引导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也是能否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信息技术,这样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为高质量信息技术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明确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例如,在授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视频来引导学生观看一些信息技术成果,比如,利用Word制作的海报、教师上课用的幻灯片、Flash制作的风车动画、Excel制作的图表还有网页的制作等等,让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中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学习,进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做好铺垫工作。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信息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操作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两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概述,以期能够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1.操作应用能力
长久以来,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采取的都是讲授式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师讲、演示,然后,由于课上的时间有限,导致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很少,严重不利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在自主锻炼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在教学有关“Word2003”的相关知识时,我选择的是任务型教学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任务如下:设计一张关于“安全教育”的海报,其中要包含图片的插入、文字的选择以及版式的设计、页面边框的设计等。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对学生相关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借助任务型教学模式来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以确保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素养。
2.解决问题能力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可见,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借助问题解决的方式来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时,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时,我给出两份制作好的演示文稿,其中有一份属于模板,学生要在另外一份中制作出与模板相同的效果,也就是以模板为例进行美化幻灯片,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对学生健全的发展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的培养主要是从学生安全用网的角度来说的,是提高学生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中,我们要让学生明确一些网站是不利于健康成长的。比如,一些反动的、迷信的、色情的网站或者是信息。而且随着QQ、微博、微信等工具的广泛应用,我们还要避免学生传播一些不良的言论,要让学生自觉抵制,让学生能够正确甄别信息的好与坏,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进而让学生文明上网,最终为学生信息道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优化教学方法,有效地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以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技能、锻炼能力的同时,信息素养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进而为学生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史英.利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分析研究[J].学周刊,2013(05).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探析 篇12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 (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的。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后来, 国内外许多专家和机构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将其概括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善于利用和正确评价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信息学专业基础知识, 以及对信息的敏感度和信息获取、整理、利用、评价的能力。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 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 是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洞察力、判断力等。信息意识包括主体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更新意识、信息安全意识等。
其二, 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 是有关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式、信息的功用及效应、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信息知识不但可以使人的知识结构改变, 而且能够激活原有的学科专业知识, 使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三, 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人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知识与技能。信息能力教育是要培养和训练人们熟练应用信息技术, 在大量无序的信息中辨别出自己所需的信息, 并能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检索工具, 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 并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
其四, 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 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 准确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但仅限于讲授对计算机的认识和Office办公操作, 从信息素养的培养来讲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信息意识淡薄。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几乎都是从课堂上获取的, 碰到问题很少去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 更谈不上用网络获取相关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第二, 信息能力差。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会使用计算机, 但缺乏图书分类、信息检索和光盘检索等高效获取信息的知识、技能, 面对大量的信息常常显得束手无策, 只能盲目的寻找, 导致效率非常低。
第三, 信息道德有待提高。一些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进行人身攻击、发布黄色信息、散布流言等。由此可见,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 高校应增设信息素养系列课程和开展各种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活动。[1]
三、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几点建议
1.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时代,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首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习和工作中要自觉形成使用信息、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习惯, 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其次, 高职教师要定期参加信息教育培训。参加培训的目标旨在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技能、信息处理和信息技能在教学中综合应用的能力。最后, 学校应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课题研究活动。如: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开展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评比活动等。只有当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 教师才有可能有意识的将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各门课程中去,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3]
2. 增设信息素养教育系列课程
目前, 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但只涉及到信息素养少量的技术层面, 应调整其内容和结构, 使学生对信息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的关系和作用, 以及信息的获取、检索、分析、处理、整合、组织、开发、利用等有一定的认识, 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4]
3. 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上实施, 而应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整合方式, 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课程的教学中, 使其成为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推动教育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全面改革。信息技术整合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全面的信息接受机制, 学生在学习中根据各学科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对接受的大量信息的真伪、虚实进行判断、评价和选择, 组织和保持信息, 用多媒体方式讨论与交流信息, 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始终, 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信息技能, 最终发展了自己的信息素养。
4. 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 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 也是大学生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场地。因此, 图书馆应打破传统的“三室一库” (外借室、阅览室、资料室、书库) 的闭架服务格局, 新建视听阅览室、电子信息资料室、光盘检索室和Internet资源检索室等新型全方位开放的服务格局。[2]
5. 积极组织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
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是学生根据学习任务, 从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中, 在教师激发与引导下的正式或非正式实践活动, 将检索和探求所获得的信息组合与融汇起来, 支持活动的展开, 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认知方式, 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利用和评价, 从而达到课程和学习的目标。同时, 学生也掌握了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了信息素养, 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6. 关注信息道德的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信息在给人类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如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信息垃圾、信息污染、网络黑客等等。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 在他们的意识形态还没定型,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时候, 很容易出现信息行为道德规范的问题。据此, 作为信息时代的高职大学生要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 加强道德意识与道德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5]
总之, 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培养目标, 而且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信息素养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我国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 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在各门课程教学中注重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文化、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大学生也必须自觉、主动地把信息素养作为自身学习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许运华.探析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7, (3) .
[2]张进良.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8) .
[3]伏秋平.浅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J].教育与职业, 2006, (14) .
[4]王俊杰.略论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论坛, 2004, (4) .
【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推荐阅读:
培养中学生时政素养05-19
中学生物理素养的培养08-22
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11-17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07-21
中学生的信息素养05-12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07-12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06-0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12-27
试论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01-04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探讨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