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学生时政素养

2024-05-19

培养中学生时政素养(精选10篇)

培养中学生时政素养 篇1

初中思想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解答时政热点的能力

在思想政治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解答时政热点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呢?

一、改变学习观念。政治考试,特别是中考,题目千变万化,想靠死记烂背拿高分简直是天方夜谈,因此一定要扭转学生等答案的学习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要答案、要高分,就必须要靠自己去想、自己去做。

二、在教学中渗透。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培养学生解答时政热点的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渗透时政热点。有些人认为政治是最死板的.,其实不然,因为社会是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发展的,不断地冒出一些热点问题,政治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热点,去解释课本中“枯燥无味”的观点、道理,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理论知识”还得服务于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丰富学生的时政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若要学生解答时政题目,必须要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讲。要让学生知其然,就要丰富学生的时政知识,除了教师在课堂上讲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观看某电视频道的新闻、节目,或要求学生收集某些资料等方法、渠道来达到。要学生“知其所以然”,就要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些热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集体讨论或者辩论,让学生对此有较深刻的认识。

四、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只有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和步骤,学生清清楚楚,答起来才会有条不紊。

培养中学生时政素养 篇2

可是现实生活里, 中学生家国天下的情怀状态不尽如人意, 平时我们听到中学生谈论较多的话题是物质生活的享受, 是游戏的冲关感受, 是关于歌星的追捧, 是家长里短的八卦新闻……鲜见学生谈论时政新闻。如谈到台湾问题时, 笔者的课件选用了连战访问大陆的相关材料, 可看完材料后竟然有好几个学生小声问同桌:“连战是什么人?”平时笔者都会选编时事资料印发给学生, 可即便这样, 学生考卷中的答案还是张冠李戴、笑料百出, 包括本市的重大时事也不知道, 时事题材的问答题考得更糟糕。关于城乡建设问题、涉及国家方针政策需要发表个人看法, 学生也谈不出个所以然来……

显然我们的学生不够关注时政新闻。所以, 笔者觉得很有必要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的意识和习惯, 逐步增强他们的政治素养, 提高他们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兴趣。

一、培养中学生关注时政新闻意识的重要性

学生关注时政新闻意识的培养, 对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以及参政议政素养的形成非常重要, 对国家的法治建设也非常有利。

1.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理论,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关心时政新闻的学生, 更容易联系课本理论解读并领会国家的方针政策, 正确处理新问题。比如, 钓鱼岛问题一出现, 有些公民就主张武力解决, 还有部分公民偏激到焚烧日系车, 砸毁在华日商产业。政府的态度是坚决不同意日本将钓鱼岛占为己有, 希望双方和平解决疆土问题, 同时制裁违法公民。关注该新闻的学生就会思考, 国家和公民个人应该如何面对钓鱼岛问题呢?再联系教材“我国贯彻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原则,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既不容许别人侵犯我国领土、主权, 也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 一贯致力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我国是法治国家,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等理论, 学生就能理解国家为什么要采取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而公民要学会依法理性爱国。

2.有利于培养学生参政议政的政治素养

学生喜欢关注食物中毒、校车安全等新闻事件, 由此会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学校的饭堂建设、小卖部的管理、学校设施的安全还有社会的食品安全等问题, 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去参与单位、家乡、国家的建设。每年关注“两会”的学生, 会主动和别人探讨自己感受到的民生问题, 如读书难, 就业难, 看病难, 买房难、环境污染、物价暴涨等问题。该不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基本国策?要不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符合不符合国情?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没有必要?关注更多的时政新闻, 学生才更有水平地去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评论。

3.有利于国家的法治建设

温岭杀医案值得深思, 医者如何接受监督?患者如何维权?如果医生有错, 患者就有权取其生命吗?关注温岭杀医案的报道, 能让学生明白公民行使监督权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应当实事求是, 以事实为依据, 如实反映情况, 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投诉和举报时, 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 也不能张贴大字报、聚众闹事。显然杀医不是解决医患问题的好办法, 医者患者都懂法守法用法, 才会减少有碍于法治建设事件的发生。关注制裁违法者的新闻, 可以警醒我们遵纪守法;关注先进模范榜样新闻, 可以鼓励我们弘扬和树立社会良好风气……如果学生经常关注新闻, 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当然有利于国家的法治建设。

二、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新闻意识的途径

1.班集体给学生创造机会, 培养学生关注并搜集时政资料的习惯

(1) 班里开辟学习园地, 定期设一个时事专栏, 每期轮派几个学生收集新闻张贴到园地专栏。这种方式简单方便, 人人都有机会参与,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的责任感, 也有利于学生积累新闻素材, 提高参政议政的公民素养。

(2) 学生自己可以办一份时事手抄报放在班里的图书角里供大家阅读。每个学生都可以在里面抄写自己收集的新闻, 每周一期, 这样既可以增长时事见闻又可以练习书法。

(3) 举办时政主题班会, 让学生了解全国各地的建设发展, 并鼓励学生谈感想谈看法提建议。有些学生对学校对家乡对国家多牢骚多怪话, 鼓励他们参与活动, 才能产生主人翁的积极性, 更加懂得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改变现实中的不如意, 走向成熟。

2.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时政题材

政治学科是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意识的主阵地, 所以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与政治课堂教学相关的时政题材。比如, 学习挫折、逆境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刘伟的事迹;学习环境的相关内容时, 可以指导学生联系雾霾、沙尘暴、PM2.5等新闻报道资料;学习致富之道的相关内容时, 可以布置学生搜集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案例;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 可以要求学生上网查阅北京每年召开的“两会”的资料;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时, 可以请学生谈谈衣、食、住、行民生问题;讲解钓鱼岛问题、朝鲜核问题、中东局部战火、克里米亚公投时, 可以请学生解读当今的时局与和平主题……

3.学校给学生创造学习时政新闻知识的氛围

(1) 国旗下的讲话可以宣传时政新闻知识。每周星期一升旗后的国旗下讲话, 除了讲学校常规工作内容外也可以适当宣传一些时政消息。

(2) 在学校的宣传专栏里进行时政主题资料的展览。比如在学校里做关于学习“十八大”的宣传栏, 可以设计三个宣传版块:1“十八大”知识知多少 (只要介绍“十八大”召开的时间、报告名称等) ;2“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概念、热点词, 代表眼中的“十八大” (介绍“十八大”代表与会的感受, 还有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3前进中的中国共产党 (介绍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就) 等等。还有“两会”知识、道德模范人物学习活动、爱国纪念活动资料等等。

(3) 通过学校文学社的报刊, 利用学校的广播, 及时通报一些国内国外大事。

(4) 安排一定的读书时间给学生专门读时政新闻, 尤其是当地的发展形势, 还有我国的发展状态以及在国际中的影响,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幸福感。

(5) 有条件的话可以在教室里给学生收看电视新闻节目。

时政知识是积少成多的,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家国情怀, 养成关注世界局势的全球意识。

农村初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时政素养 篇3

关键词: 农村初中    时政素养    关注时事

以社会热点为载体进行检测已经成为中考命题的特色,经过培训和观察这几年的中考试题,我发现初中政治越来越注重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和分析,从而形成正确理智的观念。但农村学生信息闭塞,不管是从升学考试还是自身观念的形成,都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因此,缩小城乡差距,培养学生时政素养对农村初中政治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另外,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人的观念的形成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思品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然而学生是社会的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受到社会时事的影响开始大于课本知识的影响,时事总是复杂的,中学生的年龄使得他们并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事件。很多事件的发生影响了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因此,我认为初中政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时政素养,并引导他们理智看待社会现象,引以为戒,究其原因所在,严格要求自己。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时政素养呢?我结合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激发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帮助他们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其兴趣,比如:初一学生还处于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阶段,对社会时事知之甚少,且缺乏持久的关注性。受农村条件的限制,学生获取时事信息困难,若让他们天天听新闻看报,很多学生就会认为枯燥乏味,久而久之能坚持并产生兴趣的人少之又少。好在初一学生课堂学习任务不重,我采用的方法是:(1)每天上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向学生讲述一个新的并且相对贴近生活实际的信息,可以是国家的决策方针,国外的形势,网上的奇闻、法律案例等。时间长了,学生听得多了,后面上课或再提到时,学生多少能说一些,有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的能力。进行一段时间后,我开始给班级的活跃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让他们上课时完成讲述时事的任务,刚开始学生胆怯,选的事例不是很鲜明,这些都不要紧。我认为此时主要以激发学生关注的兴趣为主,慢慢过渡。(2)充分利用课堂。政治课本上很多案例陈旧,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教学时很难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因此,上课时我经常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展示一些新近发生的典型案例与课本知识的融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理解起来比较透彻,与中考政治贴近时事的原则相靠拢。比如:初一第一课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生命非常宝贵,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教学时,结合中学生轻生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青少年因一时冲动伤害自己的生命或伤害他人的生命,最终给自己、他人、家人带来无尽的伤痛和无法弥补的伤害,让学生理智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

可以通过布置任务放手让初二学生主动关注时事,老师不时督促、检查即可。(1)经过初一的训练,学生此时明确中学生关注时事的方向,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学生范围,由原来的活跃学生扩大到全部学生,让更多的人参与。我对课前的五分钟时间讲述任务做了调整,要求每次上课前班级学生挨个轮流发言,并组成小组评议积分。学生更团结,更积极,习惯逐步养成,能力得到锻炼。(2)初二的课程学习中法律知识较多。教学时,我仍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课程容量大,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新近发生的真实案例组织教学,对激发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热点话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充分利用课堂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初一初二的培养,很多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发展,这对于初三的国情教育帮助很大。关注时事已经成了习惯。当然,进入初三之后,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看电视听新闻上网查阅的时间少了,使用哪些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时政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1)充分利用教材与时事相结合的办法。初三政治教材大多介绍国家的大政方针,课堂教学时,将适合的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可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2)充分利用作业与试题中的时政素材,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既解决实际问题,又客观理智地认识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对于特别重大的事件,我会通过主题教学的模式,系统搜集相关信息,组织学生学习。

4.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的力量

首先,可以让学生利用阅读学校订阅的报纸杂志,拓宽知识面。其次,可以在班级中举办小组手抄报、剪贴报比赛,对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举行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共同提高。

政治课堂对学生而言,不该是简单的说教,更多的是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关注社会的意识;不该是老师告诉他要习得正确的竞争与合作的知识,更多的是应该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如何竞争与合作;不该告诉他们可以举办哪些形式的活动,更多的是以课堂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有真切的体验与收获。

参考文献:

[1]孙强.新课改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J].快乐阅读,2013(04).

[2]雷雨云.农村中学如何有效开展化学实验教学[J].甘肃教育,2013(01).

浅谈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应当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开设专门的“阅读课”,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把每周五的两节语文课设为专门的“阅读课”。阅读课上保证人手一本自己喜欢读的书,书籍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本人经常购买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充实到班级书屋之中,二是动员学生自己购买教师推荐的书目。阅读课上要求同学们手不离笔,随时记录自己喜欢的语句,随时勾画疑难问题并及时向同学、老师请教。对学生的“积累本”进行定期检查,定期展览。通过开设“阅读课”,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

首先,阅读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由于我们学校是农村学校,学校没有图书室,也没有宽带,所以学生平时能阅读的除了一本语文书外,可以说就没什么了。学生课余生活也主要以电视为主。开设阅读课后,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课上没读完的内容,他们课后接着读,也丰富了课余生活。学生阅读的范围广了,涉猎的内容多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让他们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

其次,阅读课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在写作训练中,学生把自己积累的东西适当地选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使自己的文章亮丽起来,内容丰富了,论据充分了,条理清楚了,结构严谨了。总之,通过阅读,学生也学到了很多写作方面的技巧,作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再次,阅读课也陶冶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使学生提高了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增加了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学生的视野开阔,他们交流的内容也丰富起来,经常在一起交流自己的阅读内容和心得体会,谈论无聊事情的也少了。

还有,阅读课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了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了阅读速度,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可以自己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和当地实际情况自行拟订,也可以根据教材上的“综合学习”内容来确定。每次活动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陶冶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目的。

1.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比如在开展“漫游语文世界”口语交际活动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在“在社会上运用语文”、“怎样在其他课程中学习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等几项活动中任选一项,准备自己的说话材料,同学们在准备交流的材料过程中,走出了课堂,走出了家门,走进了广阔的社会,走进了多彩的生活。接触到了许许多多的人,学习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文实践活动为更多的同学搭建了展示自己、发展自己的平台,一大批有组织能力、有表达才能的同学脱颖而出。每次开展语文活动,划分活动小组是必不可少的,有小组要有小组长,小组长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还有每次活动都必须有主持人,主持人的组织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每次活动每个人都有参加的机会,这样,真正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大面积提高的目的。

三、结合重大节日或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庆祝或纪念活动,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比如,举办“五四”征文或“十一”“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或知识竞赛活动,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又对同学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再比如,让学生搜集有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对联、诗歌进行展示交流等,加深了同学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通过一系列活动,也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对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成立校园文学社、广播站等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成立校园文学社、广播站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到了促进作用。选用组织能力强、有号召力的同学做文学社社长,对写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由参加,经常交流写作心得、互相修改习作。选用朗读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同学做广播站站长,结合学校各项活动及时进行广播宣传。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五、进行“每日一句”和“每日一讲”活动,使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具有长效性

“每日一句”是每天由一名同学负责为大家积累一句优美语句或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内容不许重复而且必须健康,要求在黑板上书写努力作到工整,其他同学认真抄写在积累本上。“每日一讲”是每天语文课前,由一名同学为大家讲述自己的见闻或小故事或心得体会等思想健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要求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叙述完整、表达流畅,最好再加上自己的评论,同学们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训心得 篇5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训心得

太平中心小学 徐 鹏

2017年3月20日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训心得

3月17日,听了高书记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专题讲座,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素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为实现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2、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实训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篇6

安庆大别山科技学校

涂云兴

摘要: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探索中职学校在学生日常教学管理方面的课堂教学、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环节全面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和实施途径,使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并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素养

探索

实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众多媒体将其列入“十大新词”予以解读。“工匠精神”一词引起社会的热议,普遍认为:工匠精神的实质上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我国是制造大国,但我国的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现象,在国际社会中缺乏竞争力,多少与工匠精神的稀缺有关。笔者认为:工匠精神的本质是职业素养的具体表现,如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是广大职教工作者深思的课题。

要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作为职教工作者首先要对职业素养的内涵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知网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在构成职业素养的要素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作风是职业要素的根基,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表象。在现实生活中,大多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而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作风、职业道德这些基本素养相对欠缺。技能素养可以在较短的时间掌握入门技术,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稳定而成专家;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作风、职业道德这些基本素养是长时间逐步形成、逐渐完善的,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范畴,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从业队伍中重职业技能,轻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道德的现象比较突出。由于根基不牢,从业者中相对缺乏由“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正面、乐观、用心、开放、合作及始终如一”这些关键词组成的基本职业素养,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以致难以成为大国工匠,制造出一流的产品,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

一、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虽然中职学校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团结友爱、遵规守纪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但学生在实训教学、顶岗实习、团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以及在与企业沟通的过程中,反馈的信息来看,许多现象令人堪忧。

1、不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也许是在学校上课迟到、随意抽烟等违纪违规行为,学校、老师没有有效的惩戒措施的缘故,许多同学在顶岗实习期间,迟到、不按规定在指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地点抽烟,虽然企业有明文规定不得迟到、不得在宿舍、食堂、会议室、厕所等公共活动区域吸烟,并在每一楼层、工作区、生活区都设有吸烟区,并规定了迟到、旷工、不在规定区域吸烟等违规行为的惩戒措施,但是不遵守工作纪律,迟到、旷工、不在指定区域抽烟、乱丢垃圾、不按规定收捡和保养生产工具、穿戴工作服(帽)等现象经常发生。

2、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任何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操作规程不仅规定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且规定了每一个环节需要注意的细节。有些同学也许是天生的大丈夫做大事的料,只喜欢做主要的事,忽略一些小事和细节方面的事情,其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比如:打扫卫生,只打扫眼面前的,边边拐拐、旮旯旮角的地方就很少光顾。去年我们带学生在南京一家生产电脑、手机显示屏幕的企业顶岗实习,因屏幕很轻很薄,要求搬动时双手端着搬,不能单手嵌着搬,以防屏幕闪动出现不易察觉的裂纹,一些同学不以为然,单手搬动,到最后质检环节,出现大量次品,造成公司人力及原材料的浪费。还有一个给屏幕贴膜的岗位,要求贴好膜后,用食指贴着屏幕摸一遍,以确保膜与屏之间接触良好,不留气泡。有的同学担心长时间的摩擦对手指有损伤,食指摸一遍这一动作就省略了,结果屏幕上有些小气泡,造成次品。

3、不爱惜公司财物,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损耗严重

毫无疑问,企业是要追求利润的。企业的利润不仅靠优质的产品、周到的服务,也需要开源节流、精打细算,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润。产品的质量有质检环节把关,精打细算、开源节流、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润贯穿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比如:一根50米长的钢丝绳断了,至少还可以当一根25米的钢丝绳用,而不至于50米的钢丝绳都成了废品;一块大显示屏有一小裂纹,不能做大屏幕显示屏,但可以做小屏幕显示屏或几个手机显示屏,而不至于全部报废。生产中,像这样一根长钢丝绳断了,整个当作废品处理掉、一块大显示屏出现一个小裂纹,当作废品处理掉的事比比皆是。这些都不算事,还有的因为工作中出现失误,挨了领导批评,把情感转移到工作中,故意损坏。在南京实习期间某学校一徐姓同学,由于工作不认真,头天砸坏了一块大显示屏,第二天又砸坏了一块显示屏,领班批评了一下,该同学不服气,借工作失误之名,又故意砸坏两块显示屏,事后还向同学传授“经验”。像这样借机报复故意损坏财物现象时有发生。

4、怕苦怕累,拈轻怕重

怕苦怕累、拈轻怕重是学生在实习实训、顶岗实习中表现出来的通病。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家根本就没有做过任何事情,没有吃过一点苦受过一点累,没有体验过劳动的艰辛,刚开始怀着终于可以自己赚钱自己花了、不用再找父母要钱看父母脸色、不用再受学校和老师的管束了的心态,下定决心要好好干,多赚钱,可一接触到现实就叫苦叫累,打起了退堂鼓。有的学生一个工做下来就打电话向父母哭诉,坚持不到三天至一个礼拜就要辞工的大有人在。有的同学嫌自己的工作岗位比同伴的岗位脏、累、苦而要求调换岗位或干脆辞职。

5、讲权益,不讲义务;讲待遇,不讲奉献

也许是社会进步速度太快的缘故,我们的学生变得很精明、很会保护自己的权益。在学校,违规违纪应该受到惩戒时,会向老师说“你没有权利体罚学生”之类;在实习之前,他只关心一个事情,那就是“能拿多少工资”。至于人家为什么会给你工资、你的工作值不值这么多工资,从不思考。如果是计时工资,上班磨磨唧唧、混时间,快下班了及早准备,不管生产任务完成如何,到点准时下班。若因生产出现意外情况需要临时加班的,有的以已下班为由,不加班;有的则乘机索要较高的加班费。临时交办的工作,首先就明确表态:这不是分内工作,最好要另付工资。生怕多做了一点点。

6、满足于差不多,不能进益求精

生活中,许多行业的从业人员抱怨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活干,而这些行业也在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干活,这中间的矛盾就在于“差不多、过得去”的思想意识在作怪。许多人由于缺乏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缺乏坚持坚守、进益求精的精神,缺乏精品意思,满足于生产合格品,抱着质量差不多、过得去的心态,难以生产出优质产品。俗话讲“不怕招招会,就怕一招精”,找不到适合自己工作时不查找自身原因,认真钻研业务,一味强调市场因素,还美其名曰要“适应市场需求”,什么行业赚钱就从事什么行业,今天做这样明天做那样,结果会的行业很多,精的一个都没有。所谓“大师”,其实他并不比人高多少,也就比人高那么一丁点,也正是这么一丁点,成就了大师手中的精品。许多人在找工作时,信誓旦旦的:保证胜任工作,包你满意。可是一到实际工作中,马脚就露出来了,虽然能完成工作任务,结果总是有些不尽人意。比如在房地产行业中,屋面防渗漏、卫生间防水技术应该说是相当成熟的,现实当中渗水漏水时有发生;墙面龟裂、矩形房间墙角不成90°、水龙头位置使用不方便、地漏不在最低处;装修时各工种之间的衔接问题等细节虽不影响主体质量,但总给人一种不舒坦的感觉。

7、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缺乏团队意识

也许是近年来过分强调尊重学生、服务学生、要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的缘故,许多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习惯被人宠着、惯着,习惯他人为自己做好一切,习惯指使、指责他人,从不注意配合他人、顾及他人的感受,心安理得地享受他人带来的一切,总觉得只有他人亏欠自己,而自己从不亏欠他人。许多同学在实习期间,说不干就不干,而且还喜欢邀他人一起辞工,毫不顾忌“辞工需提前一周申请”的要求,更不会考虑会不会影响正常生产。河南某学校一姓周的同学,提出明天就辞工回家,老师挽留了一下,叫他还做两天,等另一同学一道回去,该同学急了,就要从四楼往下跳。

8、不能接受工作中的批评和教育。

不知何时起,老师不敢批评学生了。许多学生,在学校做错了,老师不能批评,挨批评就跳楼、离家出走;作业不做,老师不能追要,追要就喝农药;上课玩手机,老师不能管、更不能收缴,你要收缴了就跟你闹。在家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稍不如意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闹。这样的孩子在工作中也一样,工作没做好,不能讲不能说,一说就走人。一次实习中,某韩姓同学,因在包装环节封条没贴好,领班教他重新贴还是没贴好,就讲了一句“你怎么这么笨,真少见”,在上班途中就骂骂呲呲的摔衣服走人。回到老师处,还振振有词:我不干了,我长这么大从没受过这样的窝囊气,从没挨过这样的骂。

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尝试与实践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实现技能强国的“中国梦”,针对中职学生在实习实训、顶岗实习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在教学管理当中,做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些实效。

1、摸清情况,找准问题 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弄清学生缺乏哪些方面的素养,行业企业又特别需要哪些方面的素养,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需要加强学生哪些素养。为此,我们进行的大量的走访调查,通过对用人单位、企业主、教师、学生采用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作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开展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情况的调查》、《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调查》、《中职学生就业观的问卷调查》等活动,收集第一手资料;举办学生、学生家长和一线教师的座谈会,充分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以及社会对中职教育的需求与生产实际的差异性。

2、改造学生思想,增强职业素质意识

由于功利思想作怪,许多人在做事时只限于事情的本身,忽略内在功力的培养。比如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大家都比较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职业技术教育都热衷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俗话讲: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习惯成自然。要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技能,更要塑造他们的灵魂。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坚持坚守耐心专注的意志品质,耐得住寂寞、经受得住诱惑。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老板为什么给你工资?老板的钱哪来?要想赚到更多的钱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为此,结合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我们分别举办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企业员工必备的职业素养、提高负责任的能力等专题讲座,并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熏陶,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意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需要培养自己哪些方面的素养。

3、制定实习实训操作规范,以标准规范行为

虽然通过讲座、讨论、座谈等形式可以向学生灌输职业素质要求,增强学生职业素质意识,但在生产实践中,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符合职业素质要求。他们希望知道职业素质包含哪些具体内容,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有哪些,职业素质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可以说,职业素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品质,只能是用心去领悟、去感受,在生产实践中将这种精神品质以行动展现出来,很难用细化的标准来衡量。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些基本的要求、尽可能量化的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许多时候,由于标准不具体,虽然大家都尽心尽力了,仍然不能令人满意。为规范学生在生产实践的行为习惯,我们根据工种行业特点,分别制定了诸如“钳工操作规程”、“车工操作规程”、“维修电工操作规程”、“电子装配操作规程”、“焊工操作规程”、“汽车维修操作规程”、“电子设备维修操作规程”等一系列操作规程,从操作前的准备、工具设备的维护保养、安全生产、操作流程到任务结束后的清洁卫生,都做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以便学生在实习实训时对照标准,矫正自己的行为。

4、强化规范操作,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

有制度、有规范,如果没有落实制度和规范的措施,再好的制度和规范也形同虚设,不会产生良性效果。为此,我们在实习实训时尝试了以下办法:一是对照标准严格要求,凡是没有按规定穿戴好工作服(帽)的,不得进入实习实训区域;没有阅读任务书、检查工具设备的,不得进行操作;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的,一律重来;一个项目(任务)没有完成,不得进入下一个项目(任务);没有完成基本项目(任务)要求的,不得享受推荐就业并延缓毕业等。二是模拟企业管理方式,建立奖惩机制,根据工作任务设计考核评分细则,将整个工作流程进行量化评分,并把这种量化得分与模拟工资收入挂钩,让学生感受如果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出现像操作不当损坏工具和设备、浪费材料、次品(客户投诉)率超标、违规操作等现象,经济上会有哪些影响。当然,有惩也有奖,对做得好的,比如:优品(客户满意)率高、完成任务及时、设备(工具)收捡保养好、主动分担其它工作等给予加分,以模拟奖金的形式呈现出来。一段时间下来,做一个总结通报,以企业结工资的形式呈现。由于劳动所得有高有低,学生间就会相互比较,查找不足,有效刺激学生的职业素质意识。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不断反复的工作,需要家庭、社会、企业和学校共同营造氛围,任何一点心浮气躁,都难以成就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我们无法要求家庭、社会和企业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做些什么,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需要老师的不断努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敦促学生苦练技能、强化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每个企业的人才的构成都呈现“金字塔”形的特点,我们职业中学所培养的正是处于“金字塔”中的底层人才,一个企业能否长盛不衰,根基的稳固常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中职学校如何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培养出一批企业所需要的优秀的、合格的毕业生,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职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真正贯彻落实“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王民权,梅晓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47-48

[2]陆浩勤,黄巍,彭茂清.中职校德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版),2012(12):16-19

培养中学生时政素养 篇7

1 切实完善议程功能设置,培育网民政治素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不断普及,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生活及民主政治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作为时政新闻,以政治宣传和舆论引导为主导思想的原则。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传统时政新闻生存发展改革的道路上,如何培养网民的政治情感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重中之重。笔者认为,议程设置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功效之一,其对热点事件报道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公众对于此类事件的重视程度及其产生的影响。在笔者看来,以大众为基础的传媒报道是一种全方位的专业活动,它是物质世界在意识形态中的集中反映,是一种事件行为在人类大脑中的概念反映。只有给予大众充分的参与政治的机会,受众才会对政治产生兴趣,也只有产生兴趣,网络时政新闻功效才会得以充分发挥。政治情感是政治素养首要特点,位于政治素养的首要地位,是受众基于事件的一种内心感受。换句话说,当政治事件发生后,时政新闻是否被人们所接受,是人们的一种思想活动。而网络时政新闻是将各种思想汇聚,观点汇合,但如何让大众接受是需要主流政治情感构建的。面对当前形势下主流政治情感的构建,应充分发挥“议程设置”的功效,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吸引人们对事实进行关注,并发表意见。一系列的情况说明,在政治活动中,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政治才能发挥其效用。当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系列新兴的网络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每位媒体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媒体本身具有的互动性,可以成为培育广大人民群众政治素养的有效条件。如人民网曾利用各种渠道对政策法规进行民意调查,以求获得大众对于国家政策的反馈。通过这一尝试,可以有效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笔者看来,这样的尝试事实上是调动了人们对于身边事、身边人的关注度,激发了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培养网民政治情感方面,应当着重从政治性和时效性两个方面进行,因为任何时政新闻都需要纯正的政治态度和及时的舆论导向,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在对受众的政治情感导向方面,网络时政可以不受版面的限制,利用数字出版空间的无限性,配发记者的采访手记,揭秘采访背后的故事,增加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充分发挥其政治性和及时性显得尤为重要,也尤为迫切。

2 不断丰富新闻内涵,提升网民政治认识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加快了时政新闻的发布和传播速度,使某个事件或人物更加容易受到关注,各类观点也更加容易聚集,互联网媒体的发展使传播达到了一个至高点。人们在互联网中可以获取大量的新闻素材。同时,一些新兴媒体、专业化媒体的出现,不仅使新闻报道更加专业化、深度化,还使新闻的质量也有了质的提升。在时政新闻的数量和质量都满足网民需要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效提升网民对于政治的正确认识能力,因为新闻事件就不可能是单一的,也不可能只表现一方面的内容,只有多角度、多维度去发现,去探索,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网民的政治认知。如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时,人民网对其专题报道,并设立新版块对神州系列飞船进行了详尽介绍。这样的做法避免了单一的新闻报道,可以让人民群众在了解飞船成功飞行的同时,知晓飞船的历史,使新闻更加生动、活泼。人民网在进行报道新闻的同时,辅之以图片、音乐等素材,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形象。笔者在研究这项报道时发现,人民网改变了以往报道新闻时的单一播报,采用了人称方式的转换,这样的尝试从不同角度对新闻的全面性进行了保证,为网民接受或者说愿意看这种类型的新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提高网民政治认知环节,笔者认为,应当从政策性、广泛性和信息性方面进行,由于新闻本身具有动态性,那么作为社会“瞭望者”的时政新闻则更是如此,只有在信息收集、传播专业化道路上不断创新,才能够见微知著,才能够为大众呈现最真实的政治世界,而不是以其他媒体的报道,拼凑时政人物或时政事件的样貌。以内容为基础,需要网络时政新闻更加注重事件本身,有责任和义务使内容媒体价值得到回归,保持其独立性。

3 重视正面引导,坚定网民的政治倾向

政治因其对社会有重要且独特的意义,易于聚集受众的目光,是新闻报道选题的重点领域。所以,有媒体业内人士说:“得时政者,得天下”,由此可见时政新闻的价值及其重要性。当前,时政新闻报道普遍围绕“讲政治,看时局”进行报道,围绕权利运行,解读政治智慧已逐步成为当前主流。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中,网民的政治态度显得至关重要。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的产生与国家社会整体政治环境和个人社会化影响密切相关,在我国,政治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袖的作用。如在中央政治局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以来,各地各单位普遍得到了严格执行,效果显著。特别是在八项规定中提到“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后,笔者所在单位的文件简报数量有了明显减少,各类报道也更为精准简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当前时政新闻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正面引导作用息息相关。同时,也应当看到,作为网络政治文明的一部分,在笔者的研究中也多次提及,当前互联网科技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也有很多积极的尝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互联网媒体属于新兴媒体,因此在进行新闻素材把握时候,还存在着单一报道新闻主题,主要表现为大篇幅的表述。这样的报道方式本身无可厚非,因为报道新闻本身就应当是报道主要内容,但是笔者认为,在报道主要内容的同时,应当注意新闻本身的更多细节,只有细节的不断完善,才可以帮助网民更好地理解新闻本身所要表达的内涵。这一点还需要广大媒体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如人民网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以权威、大众、公信奠定了的时政新闻的基调,受到了广大网民的喜爱。凤凰网则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报道,这样的尝试有利于网民参与感的有效提升,也是很好的尝试。在众多媒体的借鉴中,笔者比较倾向于内容与方式相互结合的人民网报道方式,因为只有采用人称转换、图片、文字和视频的相互结合,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碰撞,才有可能使新闻更具吸引力,更能有效培养网民的政治素养,使其看待问题更加客观、更加理性。

长久以来,新闻媒体作为经济社会的指南针和雷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权力拥有者的监督利器,是广大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利益和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在长期的传统时政新闻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我国特有的历史背景,使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量的增大和传播方式的日益多元,网络时政新闻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其创新与发展也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必将在新时期的媒体建设中成为一个崭新的舞者;同时,借助互联网的独特优势继续为受众们搜集、报道时政动态,从时政到时局,剖析当下中国的现状,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时局中读懂中国政治。

参考文献

[1]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2]吴克明.网络文明教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刘建明.新闻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5]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6]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培养中学生时政素养 篇8

按照学生的学号,每天由一名学生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把事先准备好的时政内容写出来(简明),并在此基础上写出相应的政治学、经济学观点(学过的或没有学过的)。刚开始时可能很少,只有一两点,随着学习知识内容的增多,所列出的知识点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由当值的学生写出时政和相应的知识点,把它用实物投影显示在幕布上,由学生本人在讲台前讲出来。然后下边的同学就屏幕上的时政和知识点加以讨论补充。最后教师就本时政材料和观点加以点评补充(或提醒同学还有没学过的观点或知识点,以后会学到,今天先给大家渗透讲解一些)。

随着所学知识的深入,我又会及时增加新的项目和新要求,如要求学生就此材料出各种各样的考试题型,并作出自己的答案。在课堂上把各种题型的练习题展示给其他同学,让他们思考、回答,然后再把自己的答案投在屏幕上。大家一起交流、一起讨论、一起分享。我也把我的看法说出来,与同学一起讨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展开讨论,使题型的答案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备。其好处体现在:

一是可以集他人的力量,了解更多的时政。不要小看短短的5分钟,它可以成为信息的交换平台,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到高考前就可以全面涵盖全年的时政,使同学对时政不再有陌生感,解答习题更容易,而且不易偏题。

二是可以发挥写时政同学的积极性,精挑细选,对应相关的知识点。同时也是对所学的理论观点的灵活运用,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是可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参与意识,既巩固熟悉了所学的理论知识点,又得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灵活运用,同时还可以促使他们以更高更宽的角度去观察开拓,使答案更加趋于完整。

四是教师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再把一些没学到的知识提前告诉给学生,使他们有一个感官上的认识,今后在学到相应的知识点时能很快地了解、掌握和运用。

五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以巩固旧有的知识,交流分享新的时政知识、理论知识、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能够灵活地从宏观和微观去把握问题。

六是通过相应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自己筛选材料、自己编题、自己做答案,提高他们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综合材料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和研究体验,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正确认识、分析社会现象,在对学生进行国情和时事教育的同时,养成了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都得到了锻炼,对时政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也在不断增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锻炼,从而使政治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 付淑霞)

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9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学科教师,自然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研究和思考学科核心素养相关问题,切实践行素质教育。

一、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含:

1.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数学的本质特征。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设置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活动是必要的环节,让学生从直观认识,逐渐形成归纳总结、合理猜想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说理和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2.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是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式,是体现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要从建构知识框架、论据的充分性、表述的条理性入手。

3.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架构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

4.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5.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通过运算能更好地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6.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在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从而依托数据探索事物的本质。

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1.明确认识,统一思想。

虽然新课程改革早已落实到教学当中,但是很多教师仍然坚守着传统的观念和模式。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挨个谈话,沟通思想,统一认识。那段时间,基本上是逢会必讲课改、逢人必谈课改;紧接着,学校通过处室、年级、班级召开各个层次的会议,并安排教师代表外出学习。经过一段时间,老师和学生思想上的迷雾基本被廓清,大家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了全面的认识,形成了统一的思想认识。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面对高一新生,首先要做好初高中教材的衔接,数学组同仁合力编写了衔接教材和数学思想专题。比如:(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以及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加强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训练,为后续的集合、函数奠定扎实的基础。(2)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分组因式分解法、立方差公式、立方和公式等。数学思想专题有: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换思想、方程思想、不等式思想、数据处理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等。利用开学前两周时间处理好衔接教材,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与初中截然不同。高中数学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必须要用成熟的数学思想、思维和具体的方法来驾驭知识。

3.注重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文化试题的研究。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十项基本理念之一,强调“数学文化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要求把数学文化“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课标给出了高考复习建议,逐渐由“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过渡到“以素养立意命题”。2017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在能力要求内涵方面,增加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增加了有关数学文化的要求。同时,对能力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使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具体。数学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是一种理性思维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而形成的数学史、数学精神及其应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挖掘教材,多开展数学文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4.以定时训练为突破口,提升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对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例题、习题和课时作业。我们充分利用编写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案》中的课时作业,每天定时训练一节课,坚持不懈地训练运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篇10

积极努力的培养大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具备丰富的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在职场中不断进步,适应社会环境。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下的语文人文素养影响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概念与认知

人文素养是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宝库人文学科知识、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等内容,更是指人们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与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等的关系。

如今,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素养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而其对大学生的意义更是重要。

人文素养的重要表现便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的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关怀,它追求理想境界,着重对氧化的生活,将一切追求归结为人本身的关怀。

对大学生来说,应在学习掌握更多科学知识的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让自己协调发展。

语文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各方面的知识的同时,将语文能力与个性品格、道德修养等各方面能力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素质能力。

语文人文素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根据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可有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就业能力不是单纯的指某种技术或技能,而是大学生在初入职场及以后的发展中应对各种情况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相关联的。

据了解,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阅读、写作、计算、沟通、适应五种能力,因而大学生语文认为素养不但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还包括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运用、对社会的适应力等各方面,是大学生学好自身专业的基础,综合就业素质的重要方面。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首先是人文知识的贫乏,目前,不少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不高,对文史哲学各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一些理工科学生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更是鲜有涉猎,对民族优秀文化及我国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了缺乏足够的了解,更不具备在我国民族文明熏陶下的文化气质与素养。

其中不乏一些学生的品位低下,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严重欠缺。

其次是人格修养较差,我国一向被成为“礼仪之邦”,但是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传统的善恶、雅俗等观念和划分标准,已然发生错位。

一些大学生的行为缺乏文明,生活懒散而不能自理,缺少社会公德。

还有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纪律,公然违背社会公德。

我们时常可见一些学生在公共场合不能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行为粗鲁,随地吐痰等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是功利倾向明显,如今的大学校园中,信仰危机明显,很多大学生重视物质而忽视精神培养,功利主义色彩明显,甚至在交朋友等方面都是见利而为,在专业选择,知识涉猎乃至择业方面都缺少强烈的进取心,更是缺少个人理想的引导,缺乏良好的趣味需求,

甚至一些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度日,这样的情况下显然已将经济组委引导个人行为的唯一标准。

三、语文人文素养及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基本能力为其奠定扎实基础

语文人文素养中最基本的便是相关知识,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如果大学生不具备这样最基本的就业能力,那么便很难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便不能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

因而,对基本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掌握及对语文知识的熟练使用,包括语文阅读能力与技巧,熟悉各种文章的写作能力等,对大学生的就业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对语言丰富的积累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学生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与积累,使得语文各方面知识都有了一定积淀后,便会自觉形成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学生在学习中多读一些古代知识方面的书籍并悉心理解,便慢慢会对历史知识得以系统掌握,就业时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竞争力。

(二)可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运用技巧

对语言的良好运用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是学生成功获得自己心仪工作的基本能力。

求职时的一份完整、标准、有吸引力的简历;面对招聘面试人员的发问,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多方面的展示个人的素质和魅力,这些都与语文人文素养息息相关。

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制作简历的时候全面细致,重点突出,在参加面试时沉着冷静,不卑不亢。

另外,语文是思维的工具,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并作出合理判断。

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并恰到好处的运用,对大学生的求职非常有利。

(三)良好的语言人文素养可促成良好习惯的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大学生的就业至关重要,习惯本身不属于就业能力范畴,但却是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转换为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令学生终生受益并获得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后一直从事第一职业的几率显著下降,变换工作与行业的现象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要求人们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否则很可能失去就业机会。

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等,都可帮助大学生培养主动去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经过长期积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利。

因而,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说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对学生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品格

良好人格的塑造是人类教育的目标之一,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

大学语文文化教材中所选择的作品,通常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具有丰富的蕴意、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是我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处处体现出我民族文化中对高尚人格及操守的尊重。

如孔子宣扬的“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无不体现着我国伟大的精神境界,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起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直面人生,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工作中才可获得更多机会。

四、如何提高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

(一)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应当加强高校方面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应结合本校现实情况,从高校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出发,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语文人文素养教育评估体系,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制定评估指标,包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等。

根据此评估指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定期评估,督促相关活动的开展和课程实施。

(二)语文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应被同等视之

在课程建设方面,两者应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门类、学习要求等方面,高校应在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教育,可多开设一些相关方面的课程,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可以为大学生开设一些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规定学生必须要阅读的数目,要求其做好笔记,作为学生考评的指标之一。

或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公共选修课资源,将其与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

另外,高校应当时常开展人文素养方面的讲座,邀请国内外有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主讲,并向每位学生开放,增加学生们与这些高层次学者间的接触,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素养。

(三)良好的语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的语文教育应提倡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等方式,致力于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对高校语文教师来说,应把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树立发展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教学理念。

时刻以学生为本,令学生在学习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上一篇:百字令 湖,百字令 湖张可久 ,百字令 湖的意思,百字令 湖赏析下一篇:强化责任意识,干好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