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探讨(通用11篇)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1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探讨
现对国内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论证,阐述高职院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我国高职院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策略.
作 者:杨福泰 马晓萍 Yang Futai Ma Xianping 作者单位:杨福泰,Yang Futai(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马晓萍,Ma Xianping(喀什师范学院信息工程技术系,新疆,喀什,844006)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7(2) 分类号:Q540 关键词:高职院校 信息素养 职业教育 素质教育 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 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中心稿)
★ 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
★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论文
★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的论文
★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 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 高职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分析与策略指导
★ 学生情商的声乐教学培养策略论文
★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2
信息素养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行业、企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但其高等教育的特征也要求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智能型的高级技术人才, 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技术工人。这种智能型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除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外, 还必须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
首先, 信息素养是知识经济对高职学生提出的迫切需求。信息社会中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及时获取与利用。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形态全面变革和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发展的全新要求, 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素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知识经济需要的知识技能型劳动者, 应具有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
其次, 加强信息素养的培养, 是学生适应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 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定义为现代文盲。所以, 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 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是21世纪的“通行证”。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在学习化社会中学习是终身的。高职学生要掌握学习化社会的学习方法, 不断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 挖掘自己的潜能, 才能成为不被社会淘汰的新型人才。
再次, 加强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现代社会, 信息素养是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个人的综合能力, 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较高的信息能力, 才能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利用信息媒体主动地获取相关信息, 实现主动学习。同时,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方法, 能够按自己的爱好、兴趣和先天素质自由地发展。
作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 应该积极探索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专业结构, 优化课程体系, 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学生信息意识有待增强。高职学生入学后只是注重如何拿到学分顺利毕业, 而对信息素养方面的知识不太关注。据调查, 高职院校学生上网主要是进行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看电影、网络购物等活动。学生很少利用上网时间及时了解相关学习信息, 通过下载学习资料、进入网络学习来积累知识。学生不具备信息捕捉、分析、判断、吸收的能力, 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这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 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有待改进。目前, 高职院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停留在简单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上网浏览方法, 对于各种文献检索工具使用等并没有讲述。据调查, 只有一小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的选修或必修课程。同时, 由于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根深蒂固, 不少高职院校教师不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
第三, 软、硬件配套设施有待加强。大多数高职院校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在教学上逐步实现了教学手段多样化和教学过程个体化, 如多媒体教学、电子作业、网上考试等。但是, 目前仍有很多高职院校软、硬件配套设施不能跟上信息化需求。如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数量有限, 校园网络速度受限制,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资源建设不够, 学生在网上不能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软、硬件方面的投资力度, 改善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条件。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一) 转变观念
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都需要转变观念, 增强信息意识, 提高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管理部门提高认识
虽然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做出了努力, 但各方面并没有将信息素养当作学生的关键能力。学校需要大力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培养信息意识, 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 让学生自觉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教师变换角色
以往的教育强调教师授业、解惑的作用。在信息时代中,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和运用。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求教师是一个组织者, 安排好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及学生间的协作;是一个指导者, 指导学生寻找获得帮助的途径;是一个帮助者, 帮助学生正确寻找、使用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最重要的是一个评价督促者, 通过考核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
学生转变意识
信息时代的学习对学习者提出了角色转变的新要求。传统的学习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信息技术支持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认为, 信息时代的学习追求的是有意义的学习, 它具有建构的、交流的、阐释的、协作的和反思的特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有助于全面提高其自身素质, 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与就业。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学校有义务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二) 创造环境
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离不开信息化环境的创造。在信息化环境里, 高职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电脑终端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信息交流。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电子邮件发送、下载软件、网络学习、获取有用信息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选择。要创造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环境, 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重视硬件建设
目前, 高职院校学生很多是来自较贫困的家庭, 自己没有能力购买电脑, 只有去学校对学生开放的公共机房上网学习。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方便, 重视多媒体环境建设, 如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 尤其须保证计算机媒体的数量和质量, 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学习与使用。
网络保障要做到位
学生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离不开网络。学校要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 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更加高效和安全地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只要网络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带宽, 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中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 通过多种设备, 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的课程相关信息, 实现随意的信息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学校要加强软件资源建设
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 方便学生上网查找。如教学案例、课件开发实例与教程、精品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音像资源。学校要向学生展现学习界面, 实现网上教与学。目前, 较流行的网络教学平台有Black Board、Web CT、Claroline (课廊) 、moodle (魔灯学) 等,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平台, 方便师生之间交流互动。
注重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 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高职院校图书馆既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阵地, 也是典型的信息集散地和信息资源中心, 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场所。图书馆需提供丰富的期刊、优秀毕业论文及电子书籍, 使得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浏览和下载。
(三) 课程培养
开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一定的信息基础理论课,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基本能力, 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 应为入学的每位新生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 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图书分类知识、如何使用Web浏览器和检索引擎工具等。高职教育不同高中教育, 更多的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取资源。首先, 可以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选修课程, 通过课程学习, 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 培养他们对信息的获取、检索、分析、处理、整合、组织、开发、利用的能力。其次, 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除了讲授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高职学生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主动性,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立体学习观、开放学习观、创新学习观。因此, 要真正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信息获取者。在网络环境下, 除了教师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 最好的形式就是网络教学, 可以利用目前比较流行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学生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咨询疑难问题, 教师通过平台进行网络解答, 然后再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交互式学习方式。通过网络教学, 可以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互动, 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贯穿于学科课程教学的始终。 (2) 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门课程之中, 把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到各门课程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信息素养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 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伦理道德、技术、人文三个要素, 是一种综合性教育。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实施, 而应该渗透到各门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教育管理中。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中, 能及时地反馈信息, 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 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新鲜气息,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这种信息素养教育是让学生主动参与, 能有效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创造性地处理加工信息和整合相关信息的能力, 最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
重视数学课程
学习数学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 而且能够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能够养成冷静、客观、公正的思维习惯, 实事求是、有条不紊地处理问题。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学生特点适当开设此类课程, 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四) 道德教育
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对信息的正确选择和使用的能力意义重大。要加强高职高专学生的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学习并遵守与信息文化相关的法规, 杜绝计算机犯罪, 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和诱惑。要进行信息道德教育, 促使学生遵循一定的信息理论与道德准则, 规范自身的行为活动, 包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想、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对信息进行正确的选择, 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祎晟.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4) .
[2]许运华, 张洪星.探析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7 (535) .
[3]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刘敬贤.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6.
[5]莫铄.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调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7.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3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最初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最初的概念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文明体系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都针对这一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前,有以下几种主流观点:
(一)信息素养就是信息能力
Bumhein,Robert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指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二)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是有能力的、独立的学习者
这是科罗拉多州教育媒体协会的观点。该协会认为有信息素养的学生知道自己的信息需要,能积极参与到概念的讨论中。他们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自信,懂得什么才是相关信息;会运用技术去获得信息,进行交流;能在存在多种答案及无答案的环境中自如地工作。
综合以上观点进行考虑,不难发现,其实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利用信息为工作、生活服务的意识,即他们知道信息在当前社会当中的重要性,对信息概念有一个高度的、全面的认识;二是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的能力,即他们懂得如何去组织、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且正确、合理地利用这些信息。就高职学生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懂得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途径去获取有效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
二、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目前的高职院校不外乎以下两种,一种是原先就存在的专科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另一种则是五年制的大专学校,是从原来中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招收初中毕业生。就此类学校生源分析,这些学生大多数人都是中考和高考中成绩偏低者,他们的共性特征表现为文化基础不够扎实,实用性动手能力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而在信息素养方面则普遍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素养不高
当代高职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虽然有着一定的信息素养的基础能力,如简单的运用、操作计算机,能利用计算机上网等等,但却很少有学生能主动、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去获取信息。很多学生在对待来自网络纷繁复杂的信息时表现得手足无措,在利用网络进行信息补充时不懂得学习方法,面对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不知道如何下手。对于一个信息时代的学习者、工作者来说,失去了信息时代生存的手段与方法,也就如同失去了左右手一般。
(二)信息道德观念存在误区
网络给人们提供了汪洋大海般的信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信息都充斥其中,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阴暗晦涩的一面。因此对于利用网络的人而言,就必然存在着许多选择,这种选择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选择,也是一种道德标准的选择。而当前许多高职学校在信息道德标准上就存在着许多误区:有的学生视黑客为偶像,搜集各种黑客工具,对网络及个人电脑进行攻击,其目的只是满足自己一时的好奇心与虚荣心;还有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猎奇的心理,点击不健康、非法的网站等等。凡此种种,并没有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错误,由此我们也可看出,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加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工作已势在必行。那么我们又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
(一)端正信息化学习的态度与目标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流行软件、网络游戏、QQ及网上猎奇等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几乎找不到不喜欢玩电脑的学生。对待身边的这样一些信息应该表现出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表现得还是相当稚嫩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则必须要从思想观念方面人手,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着重强调对学生的是非观、责任感、自尊心、自我管理、诚实等品质的培养。要教育学生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准确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以建立一个文明的学习环境。
(二)强化计算机基本学习,加强技能锻炼
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前,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输很多时候都局限于书信、口头讲述等形式。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计算机的出现,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与人进行信息交流的新的传输形式出现了,如电子读物、电子邮件、网络社区、即时通信软件、BLOG等正在这个社会中逐步扩张它的势力。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一个人如果不会使用这些信息时代的新兴产物,那么他注定要被这个时代所抛弃。因此我们必须在学生当中普及计算机基础技能的应用,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这些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的第一步。起着工具性的作用。对于当代高职学生而言,由于小学和初中的信息技术学习,他们有着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能简单的运用办公处理软件,这对于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好的基础。但由于他们的学习习惯与能力较弱,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时,我们还应充分考虑到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以复习的形式加强他们对于软件的理解能力和使用能力。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考虑开设专门的信息检索课程。
(三)革新非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以书为本,以课堂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这很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够让学生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将信息资源利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以课堂学习的知识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课堂内到生活中,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来充实自己,这样才是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在高职院校中其实很容易做到这一点,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没有升学压力,这样可以很好地摆脱传统教学观念,将教学内容开放化,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手段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并且以此加强个人的专业技能训练。如此,既开放课堂让学生学得有趣,又能达到提升学生包括信息素养在内的诸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四)创设信息技术环境,让学生学有其所
在充分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与常规教学的同时,作为学校,也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具有一定特色的网络学习服务项目。近些年来,网络已经发挥出无穷的魅力,庞大的信息量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知识空间。在这个巨大的信息空间里,学生可以自由翱翔,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要达到这个目标,图书馆应强化建设,开展特色服务,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如全国图书馆系统联网,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为学生提供全国层面的一级网络平台;环境优美,设立多个阅览室供高校学生进行学习和开展业务交流,在这种求知气氛浓厚的图书馆里,读者耳濡目染,在无形中有效地激起了高职学生的信息搜求和业务钻研欲望。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4
(1)基础普遍偏差。农民大学生来源于农业第一线,年龄一般偏大,接触电脑的机会少,电脑操作水平低,接触信息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电视,信息能力基础偏差。(2)信息搜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信息的选择判断能力有待提高。信息时代,技术更新快,海量信息冲击着整个眼球,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如何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个人所需,获取较新的知识,信息搜索能力至关重要。(3)农村基础教育信息素养培养意识淡薄,农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薄弱。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信息素养培养的意识需要时间的累积,进而导致目前农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比较薄弱。(4)农民大学生课程中文献检索课流于形式。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中文件检索类课程偏少,导致农民大学生的检索能力偏低。(5)部分教师信息素养函待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进行积累的,需要有意识的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5
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体自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文章试图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明确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培育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作 者:孙强 作者单位: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224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34)分类号:G718.5关键词:体育教师 信息素养 必要性 可行性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6
摘要:当前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有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决定了它必须承担起这一人才培养任务。眼下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已经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将尝试从职业素养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当前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寻找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已经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当前正处在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的过渡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诸多条件的保障,其中人才,尤其是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上的缺乏已经得到一定缓解,但从业人员在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却日益凸显,普遍存在职业道德不高、敬业精神缺乏、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因此,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有必要认真思考和研究有关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一)职业素养内涵
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经过整理和归纳,我们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可以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广义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认为由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四大要素构成。[1]狭义的职业素养不包括职业技能,我们日常提到职业素养多指其狭义概念(本文中采用狭义概念)。职业素养是内在素质,决定着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
(二)职业素养特征
职业素养作为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它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1.间接性
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考核具有间接性。我们知道职业技能考核方式多,易量化,比如查看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举行考试等方法,而职业素养则不然,很难直接通过量化考核获知,即便是一个在职业素养问卷获得高分的人,也并不一定就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它的考核更多的是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同样,职业素养的养成也是如此,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难以直接养成。
2.关联性
前面我们讲到“职业素养是内在素质,决定着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也就是说一个职业人的职业行为能不能达到要求,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人的职业素养高低决定的。据此,有学者提出,以职业素养为代表的“软素质”决定着职业技能“硬素质”的高低。
3.双重性
职业素养双重性是指不同职业的素养要求既有不同又有相同,即职业素养共性和个性。不同职业由于在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职业素养要求当然会不同,但同时,我们在生活中又经常看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可以在多个不同的职业上都能表现出很高的职业素养,例如一个人可以既是一名好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同时又是一位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企业家,这是因为不同职业的职业素养要求除了有个性外,还有相通的共性,比如任何职业都需要从业人员具有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
4.发展性
职业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变化直至消失的,职业素养的内涵也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任何时代的职业素养都会留下时代的印迹。例如:早期人类在开采自然资源时,注重的是效率和产量,而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的提高,环境保护开始成为资源开采中是不容忽视的内容,相应的职业素养内涵也把环境保护的内容纳入其中。
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对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这一现象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它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片面追求技能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出现当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正确认识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前提。“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素质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占1/8的表面“冰山以上部分”和占7/8的深藏“冰山以下部分”,表面的1/8包括个体的知识、技能等显性素质,冰下的7/8包括个体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隐性素质。显性素质容易被人们识别,例如技能证书、学历证书等,它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称职;隐性素质则不易被考量,它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7/8的隐性素质支撑着显性素质,显性素质是隐性素质的外化表现。“素质冰山”理论是职业素养重要性的最好理论依据。另外,从企业选人、用人方面来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企业选人、用人标准,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用人的首要标准。,在笔者参与的一项关于企业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调查中,61.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品质,20.9%的受访企业选择工作经验,15.3%选择专业技能,选择其他素质的占2%。大多数受访企业认为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可以从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中获得,而如果缺乏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品质,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三、当前高职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不准,重要性认识不足
如前所述,大家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权威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不准,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人才培养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是一笔带过,流于形式。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很多高职院校都认为只要学生毕业时能掌握一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任务就算完成。在教学资源分配时,主要教学资源都集中于职业技能培养。我们在许多高职院校都可以看到,实训中心、实习大楼一栋挨着一栋,气势雄伟,甚是壮观,但是由于对职业素养培养的忽视,当你走进这些地方时,却发现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注意对实训设备的爱护,实训材料浪费严重,秩序混乱,完成任务后,连最基本的器材整理都没有,着实让人有一种“狼藉”之感。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培养理念,能培养出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方法有限,效果差
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别于职业技能,一般认为,职业技能是个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学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的特征,例如一名优秀的歌唱家,他就需要有先天的音乐天赋,再加上后天的专业学习。然而职业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后天培养而成的。[2]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目前高职院校主要的做法是实训指导老师的空洞说教,公共基础课的辅助培养等方法,缺乏系统、有效的培养方法,这也是出现上述实训场地乱像的重要原因。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
考核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它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制度保障,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来保障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的正常开展。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基本是空白,最多只是在毕业鉴定时,加上一句诸如“态度端正,认真负责、道德高尚”之类的词句,这些远不能起到考核的作用,更不能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保障。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不仅是判断学生职业素养高低的标尺,也是培养过程中的“指挥棒”,是人才培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解决措施
(一)准确理解职业素养内涵,正确认识其重要性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上的不足,是当前高职院校忽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状态,高职院校就必须改变老观念、老思想,准确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正确认识其重要性。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会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这个前提,任何方法都很难奏效。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而应该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此来指导实践。
(二)综合运用多种培养方法,注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建设
1.将企业元素融入教学,营造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
企业的工作环境、职业文化、先进管理、工程或工艺技术、信息应用技术等元素及其系统性的、整体性的融合和集成应用,这里简称为“企业元素”。[3]将企业元素融入教学意义重大,它可以为教学提供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营造出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教学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高度融合,以环境来影响和带动学生自发、自觉地加强职业素养培养,这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强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尝试,效果良好。
2.注重发挥实训环节作用,训练学生职业素养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4]因此,充分发挥好实训环节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也很必要。实训环节作用可以从两方面发挥:实训场地静态培养意义和实训过程动态培养意义。实训场地静态培养意义的发挥,可以通过实训场地“软文化”建设实现,例如在实训室布置时注重成果激励,在实训室走廊两边展示学生作品或获奖荣誉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氛围;实训过程动态培养意义的发挥,可以从实训细节入手,例如实训中要求学生严守操作规范,节约实训材料,爱护实训设备等。实训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是训练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认真设计好、利用好实践环节,实现德技双馨的好局面。
3.积极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他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容替代,因此积极发挥高职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意义重大。这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注意这里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教师这个职业的职业素养,还包括所授职业技能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后者。虽然高职院校大力鼓励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但大多教师并非来自生产一线,他们对企业生产的职业素养要求并不很熟悉,从而导致在教学时,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的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分批次的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轮岗见习,切实发挥好教师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4.优化课程设置,增加有关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实训课以及素质拓展等模块构成,职业素养培养大多是在这些模块之中顺带提到,没有专门服务于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这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合理分配,开设相关课程,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开设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课程。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课程并不等同于伦理学课和道德课,应该注重和职业相联系,和实践相联系,达到影响学生职业价值选择和职业行为规范的目的,避免误入过度强调伦理学知识的歧途。(2)以案例方式开展教学。高职教育尽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但学生的实践经验依然缺乏,很难身临其境的理解职业素养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用案例去设置情景。例如: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伦理选择、精益求精与得过且过的职业行为选择。同时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要多选国内案例,因为职业道德具有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同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是有差异的。
5.高度重视并科学组织顶岗实习环节,强化职业素养培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大多采用“2.5年+0.5年模式”或“2年+1年模式”,这里的“1年”或“0.5年”就是指顶岗实习的时间,它一般集中安排在毕业前的一个或两个学期。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到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承担这个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实习期至少是半年,这一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增长职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非常重要。虽然当前顶岗实习工作由于它的特殊性,出现了管理不到位,岗位流动性大,学生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但它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不容小视,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途径,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促进职业素养提升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合理的培养体系作为基础,还需要有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作为保障,考核体系的缺乏同样是制约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考核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但是,由于职业素养自身的特性,使得对它的考核难以方便地进行定量分析。从总体上说,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职业素养考核要注重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三公”原则是任何考核工作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的考核尤为如此,不合理的考核结果不仅会遭到学生的抵制,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2.职业素养考核要与职业技能考核相区别
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关系紧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是在进行职业素养考核时要注意区分两者,不能以职业技能的考核结果来代替对职业素养的考核,要对职业道德高尚,职业习惯良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切勿相互混淆。
3.职业素养考核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考核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并不是要把学生划分等级,在进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时更应体现人性化,注意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考核结果要能及时反映学生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进步和成长。
五、结语
尽管当前高职教育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它培养的大量技能型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相信经过各方的不断努力,高职教育一定能解决好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问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有华.校企合作开展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对接的研究[J].北京: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z1).
[2]戴心来.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探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
[3]杨兰,毛光华.企业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的应用浅析[J],北京:人力资源管理,2013,(12).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7
一、信息素养及信息素养教育的概述
(一)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最早是由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它包括拥有判断信息并获取信息的能力, 拥有如何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简而言之, 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 确切地说是一种综合能力。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讲, 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 (即知识能力) 、信息意识 (思维能力) 、及信息技能 (技术能力) 等三方面的内容, 其三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1989年美国图书协会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年度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含义进行了概括, “要想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 并且能够有效地查询、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也就是说,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讲, 信息素养的培养, 是理论、思维、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同样也是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就目前来讲, 信息素养包括了对信息的获取、搜索、交流、表达, 并通过思维意识表现在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 这是运用信息素养的最高要求。
(二) 信息素养教育。
早在1984年, 教育部就规定在有条件的高校广泛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情报意识和文献检索能力。2002年, 教育部将其改革为信息素质教育。目前, 对于高职信息素养教育被称为是信息素养的灵魂, 主要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道德教育及信息处理能力教育等多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模式。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它与专业课程教育相互交错、密切结合, 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重组”, 加强院系课程间的密切联系, 注重综合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一) 信息意识不够。
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应。所谓信息意识就是对所存在信息的一种反应, 是信息素养的首要因素。意识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和实践, 决定着人们的选择和判断。信息意识就决定着人们对信息得到处理和判断, 是信息素养首要环节。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信息意识认识不够。据调查统计, 60%的学生对于信息源———提供信息系统了解甚少, 只有32%左右相对了解。表面上看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信息来源不够重视, 实质上是信息意识不够。因此, 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信息意识强烈的敏感度和好奇心, 在“信息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应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不同、所处环境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 加强对信息的猎取、捕捉、汲取能力, 加强对信息的来源、去向及价值的了解和判断能力。
(二) 信息处理筛选能力较差。
信息处理筛选能力是指学生在浩瀚的信息里面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的能力, 是人们猎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它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查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组织加工与分析能力, 以及信息交流传播能力等。研究调查表明,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由于其学校培养实践性人才的需求性所致, 利用搜索引擎工具、网页、浏览器进行信息查询的能力较差, 因此加强其对信息的处理筛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就学生查阅资料, 图书馆是他们的首选场所, 然而如何在图书馆通过简便的方式搜索到满意的答案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所苦恼的问题所在。有些学生干脆就直接阅览休闲读物, 失去了到图书馆的意义。因此经过相关课程进行培训和锻炼培养其信息处理筛选能力。对于增强其信息使用工具、获取相关知识、加工处理信息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 信息素养工具掌握不够。
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及全球信息通讯网络的形成, 而且与国外的接轨导致外文信息越来越多。加之互联网80%以上的信息都是英语, 图书馆文献查询也多以英文为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践性较强, 往往忽略了英语的学习与培养, 这就给信息的摄取带来了些许不便。因此, 加强英语水平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英语能力的培养, 当然不能忽略专业知识的深入。二者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如果说英语是掌握信息的敲门砖, 那么专业知识就是寻求信息知识的方向。
三、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 信息素养教育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趋势。
教育是推进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最有利的手段之一。信息技术又是教育在进行到一个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物。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使得知识共享成为可能, 它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交流的频率和速度, 为新事物的产生及更新换代起到了促进作用。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职责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高层次的人才, 而培养终身学习者又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 这就需要确保学习者具备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学会学习。高职高专院校要求学生实践能力较强, 相对而言理论知识相对匮乏, 因此掌握信息知识的获取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要素, 也是基础,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力, 才能将专业知识进行延伸, 才能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继续进步, 才能在今后复杂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教育系统承担的重大责任之一就是使每个人都有获取信息的手段和能力, 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必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深化和拓展。
(二)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标尺。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指出: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因此, 学生信息素养的水平已经成为学生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杆。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而言, 在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掌握如何筛选、获取、处理信息并对信息有效利用, 是抓住机遇, 掌握社会需求, 应对挑战的关键,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翁菊梅.大学生信息素养[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2].肖明.信息资源管理 (第2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3].范志超.大学生成长探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一、人文素养的概念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视野、对各种知识的掌握、对各种世界的看法、在生活上的某些习惯等综合反映出来的品质。人文素养会通过这些方面体现出来,一个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会给其他人留下特别好的印象,会给人一种舒适感,让其他人愿意与其一起工作或者交流。
二、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文素养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情况下,人文素养低的人将会遭到社会的淘汰。高职院校往往重视技能培养而忽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些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其实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是因为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了,现代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更需要的是掌握专业知识、有较好的学习能力、有良好的品质修养、能够跟团队合作的人才,只有这种综合素质很好地人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二是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开阔视野,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开阔了思路,也多了很多缓解生活压力的方式,可以通过唱歌、跳舞等缓解心理压力,避免出现心理问题。
三、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1.注重专业技能,忽略人文素养培养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学校,这些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可以直接到企业进行就业的学生,因此学校的课程内容是和企业的需求密切相关的。而高职院校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到企业后是否马上就能适应岗位的要求。从这一点上,高职院校的学生跟企业的要求更为接近,也更受到企业的欢迎。在这种经济发展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没有开展人文素养的课程,学校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也不重视。
2.学生的整体素质低下
虽然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就业方面具有优势,但是作为企业来讲,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企业,他们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是很满意,有些企业宁愿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对没有任何经验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培训。这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比较低,到企业后会给企业带来不好的影响。在高职院校,学生除了技能的学习以外,没有其他的素质培养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也不进行约束,大多数学生在没课的时候就去上网、玩游戏。在网吧中受到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抽烟、酗酒,以及生活没有规律。这些都是学生素质低下的表现。
四、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提升策略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采用技能竞赛和人文知识竞赛相结合地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高职院校经常举办一些技能大赛,促使学生们提高自己的水平。专业技能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同样重要,学生只有在具备了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之后,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学校应该认识到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可以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也可以是举办主题活动的方式,比如在学校举办舞蹈大赛、主持人大赛以及摄影大赛等,促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业余生活加以规范,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业余爱好。这种形势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一种好的模式。
2.将人文素养的培养渗透于专业技能的培训中
虽然在高职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专业技能好、素质低的人在单位也是不受欢迎的,也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除了设立人文素养的课程外,还可以采用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3],让学生在专业技能得到训练的同时人文素养也能得到提高。例如在专业技能训练时,由于劳动强度大,中间会让学生休息。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
3.定期举办大型知识讲座,引导学生的思想
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可以采用举办讲座的培养模式,定期邀请著名专家给学生讲解人文课程的有关知识,比如歌唱的有关知识,跳舞的有关知识,或者对当前热映的电影、电视剧等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解读。不要忽视这些讲座的作用,虽然学生可能无法掌握所讲的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受到了影响,激发了心灵深处对艺术的向往,激发了对美好事物的了解欲望,这样在内心深处,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学生会从思想深处想学习,想学唱歌、想学绘画,想让自己变成一个具有高雅情趣的人。这样的思想动力就会让这些学生逐步成为这样的人。
4.学校完善设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便利条件
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需要客观条件,最主要的就是学生想学习的时候能够学习,就是说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人文素养培养的条件。如完善图书馆的图书配备,不仅要为学生准备专业技能方面的书籍,还要为学生准备其他科目的书籍,如文学期刊、学院学报、摄影相关资料、绘画技巧、书法的临摹等;还要完善学校网络的知识库,讲一些重点期刊的阅读权买下来,便于学生浏览。学校这些客观条件的完善,就为学校营造了一种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严格。需要的更是具备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要求能够随着社会的变化及时地学习新知识的人才;要求具备多方面的才能,胜任多个岗位工作的人才;要求有较强抗压能力的人才。因此,以后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应该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蓉.李存兴.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J].文学界:理论版,2012.5(2):52—54
[2]林玲玲.财贸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研究.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3)65—67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论文 篇9
要高起点地把学生领进门,我们教师必须有真功夫,下大力气备课,对教材做到融会贯通,抓得住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然后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地把学生教好。培养学生应体现于“五”教学环节:读、做、议、问、评。即“读”———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做”———独立完成作业;“议”与“问”———学生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解答问题;“评”———我们教师要高屋建瓴地讲、少而精地讲、有针对性地讲。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对书上推导的定理、公式,要求他们尽量自己推导,书上例题,要求学生先不看,而是自己先做,哪怕是三思不得其解也比先看会了强得许多。对于学生“难懂”的知识点,不是我们教师给学生讲通的,而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想通的。因此,对领悟性较强的学生,要求他们先自学新课,自己做习题,记下学习后的重点和难点,待教师讲新课时,就在学懂融会贯通上用力气。这样先学一步的做法,学习效果好、效率高,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们的考试也很轻松,而且能腾出时间去广泛涉猎课外知识,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风气。对于“差生”,要指导他们看书,提问题答不上来,再接着去看书,好好地去想,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强调自学、自学、再自学,思考、思考、再思考。
2.2 培养学生归纳共性问题的能力
学习应该是“勤奋+方法”,而勤奋主要指自学深思,方法则主要指“归绎法”,它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归纳法,是指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方法;演绎法,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方法。其内涵为:从“厚”提炼出“薄”,从“多”提炼出“少”,摸索出规律性的东西,再以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这就找到学习的“点金术”。要研究在学习物理概念、原理和实验中怎样处理知识中存在的表里关系、彼此关系、主次关系、异同关系,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去体现,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而困惑之处———怎样正确对待上述4项辨证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往往很少在教材、教参中体现,完全依教师自己实践和钻研才能体会到,这需要我们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这样的教育、教学的体会,这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2.3 让问题充满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存在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维和精神。科学探究过程是紧紧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正是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一步一步走下去,因而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两环节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因而要从人们平常的、习惯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需要慧眼识真的眼力。在传统的教育中,绝大部分教师采用“去问题化”的教学,它给学生形成一个极强的心理定势场,形成了永不变的主题: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普遍养成不想问题、不会提问题的习惯,从而缺乏创新意识,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不断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疑问、困惑、障碍、矛盾得到披露,引导学生去发现不经意的问题,提出令人拍案叫好的问题,从中培养他们具有创造性的独立个性。
2.4 走出课堂,让学生会用物理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例如,在高二学生学完“交变电流”后,组织他们参观新余大唐发电有限公司的发电全过程,请总工程师给我们师生做火力发电的专题报告;参观大众汽车修配公司,请工程师实地讲解汽车机电部分的工作原理等。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学生们长了不少见识,有意识地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寻找生活、生产中蕴含着的物理学知识、方法,或用物理学的知识、原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进一步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加强了对物理知识、规律的应用。
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过程体验,进而实现有效的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有关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篇10
l信息素养的概念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首先提出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概念,并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技术与能力”。此后,信息素养的概念被不断上升和深化,有很多人对信息素养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我国华东师大毛吉庆教授认为: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一定的信息能力。
2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信息时代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今天的中学生将肩负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因此加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2)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学习是信息时代的教育和学习的最重要的特点。由于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学生不仅要学会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掌握信息知识,提高信息技能,才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3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1)学生信息知识缺乏。有些中学生对基本的电脑知识不掌握,对与信息获取和使用等的有关法律、规范知之甚少。
(2)信息意识淡薄。大多数中学生利用网络仅仅局限于娱乐(如聊天、玩游戏、听音乐等)的需要,而没有把它当成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的学习工具。
(3)信息能力有待提高。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分析、鉴别信息的能力差,面对良莠不齐“海量”信息常常束手无策,更不用说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吸收有用的信息融合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4)信息道德有待加强。学生缺乏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的思想意识。所以随意篡改别人的作品并据为已有、散布不良信息、浏览不健康网站,在网络上攻击他人等情况时有发生。
4培养策略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作为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阵地,不纳入高考,不计入高考总分,使得学生和学校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极不重视。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在高中的地位都比较低下,这显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着眼点,高度重视高中信息技术课,适当的时候,可发挥考试杠杆的作用,将它纳入高考的范围,促使其真正得到落实。
(2)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中教师信息素养欠缺,致使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起不到应有的示范和影响作用。比如,信息意识不强,不能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信息能力差,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缺位等。要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先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因此,教育部门应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通过各种讲座、培训、教研等形式,丰富教师的信息知识,增强教师的信息能力。
(3)增强中学生的信息意识。学校应以信息技术课、多媒体作品大赛、信息技术大赛、研究性学习等为载体让学生充分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高效与便捷、成功与喜悦,逐步将学生对信息的“被动”需求内化为积极地“主动”需求。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将信息意识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提高信息素养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信息社会每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
(4)丰富学生的信息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学校要认真上好信息技术课,开足课时,保证质量。信息技术教师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方法,提高信息能力,最终达到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5)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学校等相关部门要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净化网络资源,给学生提高健康、安全的信息环境。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将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学习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对信息资源进行批判性使用,抵御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6)加强软、硬件建设。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基层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信息素养培养的软硬件环境。对设施相对落后学校的计算机进行升级改造,对影响学生获取信息的网络带宽加以拓宽,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建立功能齐全的电子试听阅览室、电子信息资料室、光盘检索室等,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形式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11
摘要: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业中所体现出的道德品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应当在院校中就接受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才能确保在就业中可以形成良好的品质观念。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对于社会以及用人单位而言都有着很大的帮助。文章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进行论文简单的分析并针对目前形势提出了更好的实施的途径与方法希望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与观念。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路径探讨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核心部分,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内学生的职业发展关乎到国家发展社会发展,所以应当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工作,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
在竞争不断增强的今天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变成了一项急需解决的难题,高职院校内的学生就业率等方面都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由此更应当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在近几年发展中不管是设备上还是师资力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学生的专业技能较往年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在职业素养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不单单体现在教师的忽略上,包括在职业素养认知上都有待加强,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无法满足不能适应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设定,所以加强高职院校内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目前教育中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内主张培养全能型人才,不仅要求学生需要掌握所学专业领域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全面发展并且具备高素质。如今高职院校内将专业技能知识的讲授放在首要位置,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专业知识却仍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目前高职院校急需做的教学改革,职业素养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教学目标,并在以后的就业中能够适应并且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招聘的要求。
如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上,对人才的职业素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学生在毕业就业过程中对待工作没有热情甚至不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心理素质达不到要求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经常不知所措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导致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企业单位在招聘时除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有硬性要求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也需要十分重视。让学生在具备专业基本功的基础上兼具良好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一)营造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社会氛围
有关调查表明企业员工在就业中应当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员工首先应当具备对工作基本的热情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将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企业。企业也会优先选择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因为这类员工大多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面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不管是企业还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职业素养都是一个重要环节,希望通过职业素养的教育工作可以让学生变成全能型人才,让社会以及高校逐渐形成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理念以符合新时代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
职业素养教育工作除了教师在课堂的讲课还需要学生家长与公众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如今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已经不单单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更多的需要院校以及外界的配合让学生多方面感受到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职业素养教学中院校内教师应当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参与企业单位实习工作,让企业单位与院校一起共同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负责,让学生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能够具备职业操守道德素养。一旦学生在就业中存在任何的问题企业单位需要信心的发掘并及时提供给院校教师,在企业与院校的交流沟通中让学生变得更加完美。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体作用,通过课程教学培养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内教师给学生进行专业教学是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的核心步骤,作为职业素养课程的专业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将职业素养作为重中之重。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专业讲解包括专业中可能涉及到的行业知识进行拓展丰富。对学生在企业中可能担任的岗位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在以后就业中可以更好地胜任。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深入了解的同时也让学生对以后的就业充满了热情与信心,甚至更加愿意去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为职业素养专业教师在课程开设中应当采取针对性政策对相关专业学科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将不同专业对职业素养的不同要求标准进行设定,职业素养课程需要结合专业内容来进行具体的教学,甚至可以邀请就业指导教师来对学生进行专题将座,让学生对就业有初步认知。在职业素养课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就业意识并且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敬业和诚信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
职业道德要求学生在从事工作中需要严格遵守职业操守,对待工作应当兢兢业业,并且能够诚信待人这是每位走上就业岗位的学生应当遵守的规则。热爱自己的岗位并且诚实守信是基本要素,也只有具备这些基本原则才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职业生涯是每位学生所必须面临的一步,是步入社会之前需要对自身进行的要求与洗礼。每个学生都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范,找到自己未来应当努力奋斗的方向和目标。高职院校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做具体安排,保证学生在课程中既能学到理论知识也能获得实际操练的机会。这一做法可以让学生离自己的就业岗位更近一步,让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更加明确。在学习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应当选择跟自己所学专业更近的知识内容,让职业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知识点也能被丰富拓展并巩固,在以后的就业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为高职院校内的学生应当对自身做明确的定位,清楚就业岗位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引导性作用,不断提升自我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院校内教师认真对待仔细教学,除了教师的教学之外学生自身也应当引起重视,在社会与大众的共同努力下为学生职业素养创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朱有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理想教育途径研究[J].黑河学刊,2012(02)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探讨】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08-02
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08-04
高职院校药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探讨10-22
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探讨10-14
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探讨论文10-16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06-04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探讨05-12
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策略08-10
高职院校党员信息管理05-19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