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2024-08-0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精选8篇)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

一、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厚积而薄发,有丰富的知识的累积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的涌现。学生积累的知识越丰富,产生的灵感会越多。知识积累是灵感产生的基础,是思维灵活与广泛的前提。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的产生离不开他对已知元素的丰富积累;波义耳的“酸碱指示剂”也离不开他对已知酸碱盐性质的认识。所有这些成果的产生都是以丰富的知识累积为前提的。化学这门学科离不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谨记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有广泛的积累,无论是所见、所闻抑或是课堂中所学的知识,都是学生获取灵感的源泉。如在化学教材中有关物质的用途等学科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去总结探索。对学生的亲身实践教师应该适时给予鼓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章后小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知识点,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将知识串联成一张知识网。那么知识就会变得更加有序,也易于理解记忆。如此坚持下去,学生会自觉的形成知识积累,他们的知识积累也会变得更加丰富。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课上及课下的学习与探索。学生有效利用课上时间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教材中提及的知识,这样主动探索比被动接受更能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拓展。在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拓展离不开学生细心的观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无论是反应之前、反应中还是反应后,学生都应该细心地观察物质的变化。如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无机离子的实验中,通常要经过两个过程,一是显色过程,二是测量过程。为了使测定结果有较高灵敏度和准确度,必须选择合适的显色条件和测量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入射波长,显色剂用量,有色溶液稳定性,溶液酸度干扰的排除。学生在课上不应该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实验的全程都需要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同时,在化学课堂上对学生渗透实践与探究思想的教育及方法的指导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大有裨益。

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解法,学会一题多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的不同的见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快乐地接受新知识,感受同学们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尤其注意教师角色的适时转换。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者,同时也是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更加重要,如此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举一隅而已三隅反”。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提出问题,如此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树立信心,克服一切障碍。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树立较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爱动脑去思考,敢于迎难而上。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

三、树立具有创新型榜样

这是一个榜样辈出的时代,榜样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各种各样的榜样,在不知不觉中会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坐标。教师的创新性思维对学生会有重要影响,教师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榜样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无论是何种角色,榜样的力量都是无穷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四、结语

创新意识引领创新性实践。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及时地抓住机会,启动自身的创新思维,获得创新成果。良好的环境更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实现,良好的家庭环境及学习环境都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在学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互助互爱,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自由发展。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在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里,学生更加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敢于推陈出新、标新立异。

摘要: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与探究中去解决问题。如此,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杭国英.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8(10).

[2]王晓安.如何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资讯,2013(34).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2

关键词:舞台实践能力 声乐教学 高职院校

随着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声乐学科也得到广泛关注,同时各高职院校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声乐人才。但目前高职院校实际的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缺乏舞台实践能力的问题,且这个问题大大阻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调整目前的声乐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的声乐实践课程几乎都安排在学期末,即理论知识教学之后,但由于学生在这个时间段都忙于备考,加上实践课所占的学分较少,使得学生根本不重视实践课程,那么实践效果也会很差。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调整声乐教学的课程体系,充分将实践课程穿插在声乐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树立实践意识,且有充足的实践机会。此外,各高职院校开设的声乐实践课程也相对较少,使得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学生在舞台表演的课堂上,只学了相关理论知识,却未得到实践机会,以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各高职院校不仅要增加声乐实践课程的数量,还要充分发挥实践课程的作用。

二、树立学生正确的声乐舞台实践认识观念

由于高职院校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就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来说,大部分毕业生都会从事声乐工作,不管是做专业演员,还是作为教师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都需要毕业生们具备很强的声乐舞台实践能力。但实际的声乐教学中,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根本没有认识到学生舞台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就是:高职院校的理工类学科基本上都有相对完善的校内外实践基地,而学校建设的与音乐相关的一些音乐教师或音乐厅都比较落后。因此,各高职院校若想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舞台实践能力,首先就要明确培养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将声乐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对待,了解舞台实践是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就业发展及专业学习的。然后,高职院校需在校内建设相关设施及场地,强力支持举办丰富的声乐舞台实践能力,并在校外与一些文艺团体或单位进行合作,将其作为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若可将毕业生分配到这些单位工作,更是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三、建立培养学生声乐舞台实践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声乐教师在培养学生声乐舞台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起着领导者及指挥者的重要作用。我国教育部强调,对于高职院校中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应大力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简言之,就是要确保教师扎实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且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培养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关键因素。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师都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以及丰富的教学方法及经验,但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及理论知识却严重不足,这是因为很多声乐教师都是从学生直接过渡到教师的科班教师,其艺术实践本就不强,所以,这些声乐教师也不能对学生的艺术实践进行专业指导。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培训声乐教师,并促进其不断地学习。

(一)声乐教师应明确认识并重视培养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促使学生重视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对于舞台实践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为学生量身定制相关提高方案,并以跟踪的方式进行观察。详细分析学生钟爱的歌唱家们的舞台表现,使得学生了解舞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将舞台实践意识穿插到整个声乐教学中。

(二)声乐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争取培养其舞台实践能力的机会。目前,高职院校音乐学院的学生仍然是院校文艺活动的主力军,其应继续保持并发扬这个优良传统。此外,声乐教师还要尽量与院校团委建立合作关系,以确保学生在文艺活动中的舞台实践机会,且声乐教师也可利用自身关系,尽可能地在社会上为学生争取舞台实践的机会。实际的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需要教很多学生,那么教师可在音乐厅或教室模拟舞台,通过举办擂台赛、演唱会等活动,以增加学生舞台实践的机会,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学生舞台表演中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确保每位同学都会得到专业指导。

(三)声乐教师要在舞台实践活动中做好表率和示范。若想使得学生的声乐舞台实践能力得以大大提高,声乐教师就要起到表率作用,尽量参加舞台表演或文艺活动,以利于学生学到舞台实践经验及知识,突出声乐教师高度重视舞台实践的思想,促使学生关注舞台实践,感受舞台实践的魅力,使学生从行动和思想上做好舞台实践的充足准备。

四、结语

总之,声乐是一门集艺术、技术及表演于一体的实践学科。因此,不管是出于声乐学科的自身要求,还是为了学生以后的发展,各高职院校都要高度重视并切实落实声乐舞台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能力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班冬丽.对完善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舞台实践环节的建议[J].音乐时空,2013,(10).

[2]蔡立艳.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J].音乐大观,2014,(23).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3

作者:徐玉兰

[摘 要] 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多年来,由于高职教育教学基本还在沿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致使大多数毕业生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本文着重探讨如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载体,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商务英语 职业能力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拉动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对外贸易,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严重的冲击。海关总署发布的5月份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数据表明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国的外贸还未走出低谷。高职院校以外贸外企为主要就业方向的商务英语专业该何去何从,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异常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卡耐基有句名言:人的成功,百分之三十靠个人的专业技能,百分之七十靠处理人际等综合技能关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专业知识固然要重要,而对他们的未来影响更大的乃是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前两天,笔者的第一批学生返校聚会,很多都感到学校学的知识根本没用上,而当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几个学生竟然自己办起了厂子。最近一个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回来参加论文答辩,说已确定被单位送往新加坡,就因为她做事认真,且擅长沟通。因而,作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者,应当在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抓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凸显他们相对于本科学生的优势。对于商务专业知识的讲授,应实施“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定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能力构成教育部和原国家教委曾指出,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我院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过程中,结合专业建设做了大量的社会实践调查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商务英语人才的能力需求。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要求实习单位配合填写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表;组织教师跟踪调查往届毕业

生的就业信息等等。根据各方面采集的数据统计分析,我们感到比起以往企业重视人才的学历、成绩,如今企业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统计表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是要爱岗敬业,能吃苦耐劳,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对能力方面最注重的是要能与人合作,善于理解沟通,能灵活处理和解决问题。近年来,许多外贸企业为金融危机所迫不得不大量裁员,这就要求应聘的学生不仅能招来即用,更要会灵活处事,一岗多能。从企业和毕业生的调查中,我们看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英语交际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重实践教学研究,力求实效,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吃苦精神,合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1.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商务英语教学

深悟商务英语教学之道的许多专家包括英国的MarkEllis都认为,商务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商务情境下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在商务英语的课堂上,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将自己的角色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分析、讨论和语言表达等活动,而教师的职责更多是为学生的活动创设情境,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活动热情。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还是以精读和翻译课程为主,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对于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学生商务活动中的综合职业能力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职教届近来不断推陈出新一些教学方法和模式,目前最为流行的的莫过于“项目教学”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二者都强调要突出实践教学,讲求工学结合,集“教、学、做”于一体。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以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为首的一些研究者们,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提出的的要求,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学习。运用于商务英语课程,这种模式不失为一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商务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即以商务活动过程为主线,要求教师能够找到课程内容的由实践情景构成的过程逻辑,将整体过程再由简单到复杂,由新手到专家的顺序分成一系列的学习领域,然后在各领域中按照主题单元设置完成该领域任务的不同情境。这些情境即是构成工作任务内容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出口贸易活动为例,主要工作领域可以按照其流程分为:磋商、订货、付款方式、备货、包装、通关、装船、运输保险、提单、结汇。要完成磋商这一学习领域,我们可以相应设置邀请发盘、发盘、还盘、接受等情境,以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方法完成各情境的教学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提升相应的职业能力。工作过程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预先对教学内容进行透彻地研究和理解,充分结合商务活动的真情实景,为学生创设仿真的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创造性地完成语言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

3.活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商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商务英语强调实用,即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演练活动。结合具体的工作过程和情境,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应用语言知识,发展交际技能,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角色扮演法(例如,模拟商务谈判活动)能给学生虚拟职业岗位情境的切身体验。同时激发学生的分析、想象等思维活动;促进群体的互动。而案例分析法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在仿真情境的设置上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基本上每一单元都设置了具体的活动场景,有利于教师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如中级Unit2b,Corporate hospitality中编排了四个案例。其中有一个是这样的:我客户公司的总经理Pietro Zanelli,45岁,从罗马来到我公司,欲对与一宗大买卖有关的一两个细节作出最终决定。同行的还有他的妻子Vittoria.任务是要求学生讨论如何款待这个客户。学生在各自想好自己的行动方案之后,两人一组开始讨论。在示范表演的过程中,我感到学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有的要带他们去打高尔夫,然后去饭店吃饭;有的则认为应该先吃饭,再去剧院看戏,而且都能充分表达各自的理由。有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要带客户去购物,然后为他们买单。原因是要促成大生意,有时需要先付出一定的代价。一语道出了当前社交活动的“黄金法则”。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应用商务英语的能力,还使他们认识到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差异和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性思维。

三、综合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高职学生相对而言都有比较充裕的课外时间,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好这些时间非常关键。语言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短暂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商务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量布置巩固性或拓展性的学习任务。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和渠道,如一些网络和多媒体学习资源,在线模拟训练的商务英语操作软件,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会鉴别、筛选信息,巩固专业知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业务操作水平。

四、加强实践教学,结合职业资格考证,提高学生商务环境下的就业能力

“工学结合”是以工作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由传统教室转向教授与实训一体化的课堂。实习实训,是对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检验过程。学生通过实习,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工作中发现所学理论知识的不足,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和需求。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也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我院外语系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现在此列出,以期共同探讨。

1.语音语法实训。这是针对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反馈而安排的实训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对语音语法的重视程度,帮助他们纠正较严重的语音语法错误。为接下来的商务英语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听说综合训练。以运用商务知识和词汇训练口语表达为目的,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附带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帮助学生尽快拿到四、六级证书。

3.BEC实训。这是结合学生工作岗位的专业实训,根据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课程的教学模式,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学生提升了商务交际技的能力,学会了用英语熟练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学习、创新革新的能力等等,是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岗位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前的演练。这种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内容的操作训练,也基本结合了多数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要求,教师在实训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专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和应试技巧,使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能比较容易地获取一些与职业相关的诸如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证书、全球性的BEC证书、外销员、报关员、单证员等证书,以提升就业应聘的竞争优势。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4

来源:工业洗衣机 http://

【摘要】高职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各个岗位输送合格人才。当前社会经济日趋复杂,人才需求也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面对需求的转变,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如何突出技能优势,培养工作岗位上的多面手。文章从“三阶段”的培养模式出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综合能力培养为重心.提出现代人才应该是“精一项技能,通多项技能”的人才现。

【关键词】工商管理;综合能力;模拟经营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相关,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综合能力强,竞争优势大日趋明显,说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心应向综合能力培养转移 对于工科类的专业,由于本身技能含量较高.精尖人才的竞争优势仍然存在。然而,对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讲.其专业技能相互之间的关联度高,在具体职业岗位上也非常明显 以会计岗位招聘为例,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对于这个岗位的责任往往是既是会计.也兼任文员的工作。在应聘这类岗位时,往往具有人力资源文秘技能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或者具有会计技能的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其竞争优势明显大于一个简单的会计核算人员或者简单的文秘专业 而会计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都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 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也是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思考.就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为契机展开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及拓展问题展开实验 初步设想形成本文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生综合能力内涵界定

1.1 工商管理专业涵盖范围界定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都被误认为是单一的管理专业。根据我国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以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所列示的具体学科类别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而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当中才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并且在该专业下设若干子类专业 因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是集合多门学科的管理专业,它本身存在就是以多门学科综合为基础 所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就应该是以综合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 从各大高校所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来看.如北京大学MBA项目的专业方向就包括会计与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决策与信息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战略与国际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②: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

1、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③。

由此可见.各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并没有明确界限 因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从一般工商管理类技能考虑.根据技能培养需求进行设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

1.2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界定从上述专业界定来看.本文所界定工商管理专业范围对应的综合能力,从人才能力需求方面上来讲能够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求。故此,其对应的综合能力培养,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2.1 综合个体基本素质能力培养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审美观、计算机操作基本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的是个人基本素养.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 其培养过程从学生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进入高校之后.主要培养方式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拓展: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学习训练。

1.2.2 综合管理能力 主要体现在基本管理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条文的理解与应用 这些能力最终表现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运作.属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能力培养的重心 而本文主要是针对高校阶段的综合能力训练.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综合管理能力培养。

1.2.3 战略与决策管理综合能力 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战略决策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拓展的能力项目 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发展做好铺垫。此项综合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综合能力的拓展部分,为学生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1.3 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简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各方面的能力.体现在专业上应该是以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能力 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分为若干专业,分别设计相应培养方案.在课程安排方面同样分专业由各个专业教研室独立承担 此类培养方案在高职院校中并非不存在,其最大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需求,容易造成学生只懂某一个方面知识面.限制了学生多向发展空间,从而降低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 根据本文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范畴。本文认为就学生能力培养应该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除了各个专业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系部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形成“精~项技能.通多项技能”的综合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设

计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学制的限制,只有三年时间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把整个培养阶段分成三个部分。

2.1 理论积淀阶段在理论积淀阶段.各个专业分别针对本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将本专业技能从精尖目标出发.完成各个专业本职技能的培养.完成总目标中的“精一项技能”要求 在此阶段可以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将基础理论与本专业技能“理实一体化”模式反复锤炼学生的本职技能.同时为后期综合能力拓展做好理论铺垫

2.2 校内实践阶段本阶段则是以实践为主导,时间跨度设计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时间里不仅要完成本职技能的反复锤炼.使其进一步提高.而且要涉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技能。对于其他专业技能,同样按照本专业技能知识一样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培养.效果不十分明显.且容易反客为主,缺乏专业重点,且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若能够实践锻炼中进行训练,能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方式主要通过大量实训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本文将校内实践阶段分成两个小阶段

(1)分项实训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本专业技能的提高训练,主要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学生主动进行技能操作占80%以上.教师为辅助.在实训中的作用占20%左右 通过反复不断锤炼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让学生在操作中反复理解操作原理内涵,从而真正掌握本专业技能。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的实训.通过教师制定详细实训要求.明确实训目标.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训,了解相关专业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操作原理及应用效果。此阶段教师辅导在初期要占到50%。随着实训的进行.教师辅导比重逐渐减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这样分项实训锻炼,完成了对相关专业的“通多项技能”目标。

(2)综合技能实训阶段在此阶段.主要通过将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专业能力进行整合,通过综合实训完成综合能力的综合应用。在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也给学生提供认识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页接线图及日光灯基本工作原理的认识。项目器材的准备和确定项目实旌步骤等内容

(3)组织项目实施 在这个阶段中.老师主要是组织好项目的各个活动.也可以参加到某个小组一起实践 学生应明确分工.按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 各小组项目产品初步完成之后.应交老师检查无误后再通电调试或运行.否则应返还.要求他们主动分析发现错误并修正。在反复的运行调试实践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在实施目光灯电路项目时,各小组首先要能识别各器件并能判断其质量好坏 如果有损坏的应及时提请更换.这样做能够提高他们以后排查故障的能力.然后各组按照既定的接线图正确接线。接线后可以让各小组先自查、再各组交换互查.最后由老师总查.确保无误后方可通电试验

(4)检查评估总结。项目成功实施后。要对项目活动结果进行检查、评估和总结,当学生完成了项目产品.要求各小组先期进行自查与总结。然后各小组进行成果的汇报、交流与展示。再后由教师进行项目评价 评价应充分表扬鼓励每一个学生.更好的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同时了解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项目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完成目光灯电路项目后.要求各小组完成项目报告书.并通过下表对项目完成质量进行评估。总之.实施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革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5

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黑龙江省高职高专就业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鸡西大学校长 张金学(2008年1月2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我很高兴在隆冬时节与大家一起探讨春天的话题。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曾说过,如果用“就业寒流”形容2006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话,那么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则更为贴切。如何使大学生就业形势傲霜立雪,迎来春天,除了国家政策调控以外,我们还要深入研究具体的解决办法。据有关材料介绍,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强调指出:“为了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该主动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岗位的创造者”。1998年,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四国的教育部长共同发表了《巴黎大学联合宣言》,将促进学生就业力明确列为大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1999年,29个欧盟国家的教育部长共同签署《博洛尼亚宣言》再度确认“提升公民就业力”为欧 1

洲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之一。2004年一项调查显示:“提升学术水平”与“提升毕业生就业力”是推动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驱动力。91%的欧洲高校认为,在设计或重新建构学校课程时,就业力是“重要”或“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下面,我结合鸡西大学就业工作的具体做法,向与会的领导和专家汇报几点体会,恳请批评指正。

一、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探索大学生就业工作规律 2000年以后,高校扩展导致大学生就业人数激增。2008年,将是大学生就业高峰期,竞争和压力将达到“巅峰”状态。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同比增幅达13%。随着形势的变化,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正呈下滑趋势。我们从前探索和使用的就业工作办法,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科学就业的需要,不适应性正在凸显。比如,针对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的问题:我们的解决办法是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专业设臵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针对就业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我们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建立了沟通学生、用人单位、学校的就业推荐工作系统。利用互连网等现代通讯信息技术,有效快捷地传递就业推荐信息; 2

在全国各地建立就业基地及信息站;在校内外建立稳定的就业推荐机构和专兼职就业推荐队伍,形成就业信息员网络体系。这在当时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目前看,仅仅靠“一招鲜,吃遍天”,已经是治标不治本了。那么,如何才能找到治本之策,实现大学生科学就业目标呢?我认为,首先要从我们的就业工作观念入手,正确把握住就业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提高学生就业率阶段、提高学生就业质量阶段、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阶段。而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正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着力点开展就业工作的第三阶段。在追求高就业率的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大多数从事营销、保险、文秘等工作的学生,不是对口就业,所学专业知识得不到很好的实践提高,岗位稳定期不长,导致了人才浪费,学生满意度低。在提高学生就业质量阶段,我们采取了开辟新市场、巩固老基地,定单培养和学生顶岗实习等办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起薪值和岗位稳定期的问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认识到,先前采取的就业工作办法,多是从外因入手,而忽视了内因的作用。在学生就业的内因,即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发挥好内因的作用,才是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3

顺利实现的动力之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把“点金术”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心理承受能力、组织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操作技能、社会交际能力、环境适应性,等等,才能帮助学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能力和业绩,获得用人单位的肯定。而且,随着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未来衡量就业工作效果的趋势也必然是:在统计就业率过程中,多元化确定其概念,以市场化视角来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鼓励支持多元化就业。如:非单位就业、非组织就业、隐形就业等等。随着产权多元化、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评价大学生就业的指标体系也将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改变培养与就业信息不对称的统计方法。只有认识到了这个发展规律,我们才能够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把握和选准着力点。

二、挖掘根源,对症下药,延展大学生就业工作时空 把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贯穿校园学习生活的始终,这是时间上的概念;把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从课堂教学、实验室训练扩展到日常管理和社会实践锻炼,这是空间上的概念。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全面加强就业指导 生涯模糊和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臵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 4

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做好生涯规划,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的流程,并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才能使学生本人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实现同频共振。在学生就业指导实践中,我们构建了“一规、二塑、三导”的就业指导模式(一规就是在大一全面引导学生开展职业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二塑就是在大二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提升自己所需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三导就是在大三全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就业心态、求职技能、面试技巧、择业理念和创业精神)。学校在全省高职院校中较早引入了在高校享有盛誉的朗途职业测评系统。学生就业指导处通过“就业能力超市”对全校学生分期、分批地进行职业测评培训,校团委配合学生就业指导处,通过全校团组织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各院系团总支和各班团支部,围绕每位学生的职业测评报告、职业发展报告、专业特点与兴趣爱好等,进行以人为本的研讨,帮助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通过就业能力超市开展的系列就业指导讲座、应届毕业生择业创业论坛、在校生 5

通用就业素质培训以及面向在校生的招聘现场观摩、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实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完善了学校就业指导的新体系,形成了就业指导全年抓、全校抓和全程抓的良好氛围与可喜局面。

(二)强化学生成功素质训练,解决大学生依赖性强、创造力弱的难题 目前,多数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的精神。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职业靠感觉(缺乏科学的分析);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只占极少部分。

为了全面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我校于2003年7月创办了鸡西大学成功素质训练营,对大学生的自信提升、忠孝意识、生涯规划、目标设定、行为习惯、责任诚信、自律自强、团结精神、协作能力、行动效率等职业素质的养成进行有益的训练,基本克服了大学生依赖性强、创造力弱的缺点,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择业和创业。最近,我们又将成功素质训练课作为必修课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全校大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必须进成功素质训练营集训一次。截止目前,学校共举办了17届大学生成功素质训练、3届大学生教官训练。通过训练实践和效果反馈,我们总结形成了大学生就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理念、原则、模式与方法,并在 6 科技部的支持下,由新华出版社发行了《大学生科学就业成功素质训练》教材,取得了高校、社会和政府的高度认可。并受中国职教协会的委托,作为大学生科学就业成功素质训练的发源地,鸡西大学承担了开展首届大学生科学就业成功素质训练师资培训任务,收效良好。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理念,降低就业期望值 在大学生择业理念培养过程中,我们较早地分析形势,结合高职学生就业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四个面向”,即面向西部、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中小企业。小企业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我们通过组织到西部就业、支援农村建设、基层就业、中小企业就业,并已经落地生根、获得事业成功和进步的往届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开展讲座,通过编撰鸡西大学优秀毕业生《学子风采录》等形式,引导在校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期望值。在校生受益良多,正确的就业理念逐步形成。多数毕业生就业岗位稳定期正逐步延长。

(四)改革教学模式,为学生就业服务 为了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实行了“新三学期制”,把每年的12月末到次年的4月初作为第二学期,各专业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带着课题深入到社会进行实践锻炼,院系统一安排,统 7

一考核实践效果。学生一年级实践的重点是认识社会,感悟社会环境,了解社会需求,开阔视野,学会多角度理解知识和看待问题;二年级实践的重点是认识专业,了解所学专业的市场前景及岗位需求,进而提升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和主动性,提前进入到职业生涯的成长阶段;三年级实践的重点是认识职业,横向加强对个人职业习惯、职业规划、职业素质的探索与培养,通过顶岗实习,在更多的向同事学习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逐步开创属于自己的一个全新的秩序,提前进入到职业生涯的探索与创新阶段。每名学生都要经历三个年级近一年时间的社会实践锻炼,来确保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针对大学生入校后学习兴趣减弱,主观能动性不高的问题,我们积极从探索考试方法入手,变期末考试终结性评价为以单元考试法为主的过程评价,以改变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导致理论学习不深入、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现状。同时建立学籍预警制度,对考试不合格科目达到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黄牌、红牌警告,遏制了课堂学习气氛不浓、教学效果差的实际问题。单元考试法侧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诚信品质,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创建自己的人才市场,求职和就业实训兼顾 在鸡西市人事局、鸡西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省内外各大用人单位和人才交流机构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我校创建 8 的“鸡西大学人才市场”,经过5年的不断完善和实际运作,目前已成为鸡西地区空间最大、服务面最广、合作最好、推荐成功率最高的人才市场。大型招聘会月月搞、专场招聘随时办、就业推荐天天做。平均每年举办不同规模和各种类型的招聘会100余场,并随时为毕业生提供免费网上求职服务。基本实现了立体化和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与毕业推荐新格局。我校的人才市场,让本校学生尝到了甜头,要毕业的学生可到此查找就业信息,直至成功就业,没毕业的学生也可到此进行求职和就业实训;人才市场也为兄弟院校解了愁,为社会再就业工程分了忧,为用人单位和人才中介机构帮了忙。

三、完善体系,创新载体,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在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创新载体,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择业水平方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就业能力培养超市”为依托,完善就业能力培养功能 鸡西大学“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超市”是一种具有首创性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超市”中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选择技能项目、选择指导教师进行学习或指导。能力超市为学生开辟了“怎样写自荐材料”、“如何面试”、“大学生求职礼仪”、“大学生网上求职技能”、“大学生职业测评及生涯规划”、“如何签订劳动合同”等就业能力实训区。实现了网上招聘信息化、远程面试可视化、职业

测评科学化、推荐招聘市场化、信息发布即时化、技能培训个性化、就业指导日常化及面试咨询专业化等特色。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强化专业素质和提升职业能力的自觉性。

(二)构建“品牌社团”体系,凸显创业教育 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课外提高素质能力的主要渠道。我校应对社会需求,结合教育特点,面向学生群体,“建设品牌社团,构筑素质教育新体系”,创建了以学生创业资讯园、成功素质训练营、“丰翼园”、阳光法律服务社、丑小鸭外语俱乐部为代表的40余个学生品牌社团。该体系以“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与提高素能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实践特色和“院系宏观指导,学生竞聘管理,渗透求知做人,学会做事生存”的管理理念,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积极参与和社会的高度赞誉。“鸡西大学学生创业资讯园”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孕育而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群体。它将企业的经营思想、管理理念、运作模式和竞争机制引入其中,围绕就业、择业和创业等内容开展活动和资讯服务,并由学生自主经营和采取学生经理负责制的管理方式。设有博霸口才训练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就业指导实训中心、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精英学子论坛中心、金领白领训练中心及园区网站管理中心15个中心60余个运作部门,学校划定近2000平方米的房舍和场地作 10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关键能力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其培养目标的专业性、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特色十分鲜明。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 按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掌握了现有设备的操作和工艺知识, 一旦工作环境改变, 就不能立即适应新工作环境的要求, 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培养高职学生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能力, 是高职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内容, 要使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但在毕业时能“零距离”适应岗位 (岗位群) 工作要求, 还能适应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要求。

“关键能力”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企业界提出的, “关键能力”指的是具体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 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时, 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还能起作用并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 从而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所以又被称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应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职业素质, 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关键能力”的必要性

(一) 社会对具有“关键能力”人才的需要

技术更新的影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产业 (服务行业) 人员需求比例急剧上升, 与此同时, 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使产业结构的重心发生改变而且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 导致大量的“结构性失业”。此外, 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 使加工机器的设备操作更容易, 产品生产加工过程更简单, 导致工人的需求量减少, 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由此可见, 随着社会发展, 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变化, 只有具备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能力”, 才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劳动者在今后的职业领域中遇到的问题将不仅出现在简单的单一学科中, 科技的发展使得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多个方面的人才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要求劳动者不能再局限于单一的职业领域, 要做到“一专多能”, 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 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具备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能力”。

(二)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不足

教学体系设置不科学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带有传统的单一职业或工种培训模式的烙印, 专业教学计划过于强调学科的完整性, 各学科之间所共有的特性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得到体现。此外,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计划大多仍在套用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 只不过象征性地增加了实践性环节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流于形式或零碎不全, 忽视了系统培养的过程, 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胜任职业岗位对综合能力的要求。

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因为多方面的原因, 消减了实践教学课时, 有的学校表面看起来能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占其半, 但实际上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验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份额, 而实验中又有一部分是验证性实验, 学生只会按照实验指导书上详细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实践教学条件有待改进近几年高职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 为了解决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问题, 扩大招生数量就是方法之一, 但生源增加了, 而相应的配套设施得不到保障, 特别是学生实习实训用的场地和设备只能多人共用, 相应地压缩了学生的实习时间和空间, 影响了实习效果, 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能力差。

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各方面的因素以及“关键能力”所包含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社会交流能力等四个主要内容, 笔者认为, 主要可采取如下方式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系统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可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确定实训教学模块的种类和数量, 实训以独立模块为单元, 各个单元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 只有各个模块全部通过考核, 才允许学生通过实训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环节中更新教学内容, 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 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及综合性实验,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此外, 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开设多门实践教学选修课程, 让学生自主选择, 如对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电工基本功训练、照明线路的安装等课程, 贴近生活实际;对电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电力拖动、电子线路制作、大型机床故障检修、PLC、变频器等课程, 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学习能力。

对工作能力的培养工作能力包括按工作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工作方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组织开展工作的能力, 对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控制与管理能力以及工作评价能力等。为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素质确定不同的教学方式, 并规定每门专业课程的授课计划中必须有20%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单片机》课程改革为例, 应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为在实验室内集中一段时间边授课边实验练习, 讲完一条指令就直接在计算机上操作练习一条指令。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压缩课堂教学时间, 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在集中授课和练习后, 可布置相关课题, 让学生自主设计电路、设置外围元件的参数、采购元件、独立焊接与调试电路, 直到电路调试成功, 交出设计成品。期末成绩根据平时练习、设计与调试电路、期末考试三个部分综合评定。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既可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又能增强学生的设计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确保实训教学质量的同时,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代化企业不再需要千人一面的“工匠”, 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发展的趋势。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高职院校可定期举办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创业计划大赛、技能比武、电子竞赛等活动, 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社会交流能力的培养一个人在社会上工作, 不可能任何事情都独立完成, 需要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合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可见, 只培养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 缺乏对社会交流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学生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为培养学生的社会交流能力, 高职院校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开发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一起讨论、一起分析, 促使学生在工作中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这样, 既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社会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 2000, (7) .

[2]杨元德.高等职业教育应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 2003, (4) .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7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计算机基础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72-02

21世纪,是科技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的竞争,是知识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力的竞争。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具备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1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1 教学理念陈旧,考核方式不合理

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实践运用能力为主的高职院校在我国近几年才得以蓬勃发展,高职教育还未有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体系,目前高职院校只能是照搬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进行教学,而在考核上重理论,轻实践,重考分,轻能力。甚至有许多高职院在考核上采取以计算机等级考试来代替期末考试,以此来评判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方式看似教学改革,实则是走了应试教育的老路。在没有计算机等级证书就不予以毕业的压力下,学生们做大量习题,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以此来应付考试。虽然许多学校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都很高,但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却很弱,拥有计算机等级证书却做不好毕业生简历的同学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在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中也有所体现,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是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相悖的。

1.2 教材内容滞后,知识僵化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计算机教学中相关知识必须及时更新。但是许多院校的计算机教材常常是几年都不予以更换。究其原因是这些教材大多数由本院校的计算机教师所编写,教师们都知道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但教材的再版涉及到一定的经费,教师们更多的是从经济利益考虑,不愿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再者教学方式方法更是一成不变。教学上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上机实验为辅。以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是很难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

1.3 课程设置不科学

在我国,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一套经得起实践检验,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课程设置体系,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必要的沟通,院校间极少的联系也由于招生上的竞争而相互设防,导致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各自为政。特别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上所选教材不严谨、不科学。重理论教学、重概念传授,轻上机实训指导。上机课往往变成上网课,由于上机课没有一个具体的实训目标,没有给出具体的实训作业,学生在机房更多的时间是上网聊天,看视频,玩游戏。

2 开展创新教育转变教育观念

在上机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计算机教学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起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机制。

2.1 利用计算机教学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留出给学生探索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外乎讲授WORD、EXCEL、POWERPOINT、网页制作软件等。这些软件大多是美国微软公司研发,其主界面各功能菜单都极其相似,教师在详细讲解了其中一至两个软件后,其它的软件不用讲得那么透彻,可有意识的留出思考空间让学生具体去思考、探索。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

(2)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计算机从诞生到现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每前进一步无不体现出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意识。从巨型机到微型机,再到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的网络化、人工智能机等,都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可以说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计算机的今天。

因此,教师在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时,可以根据计算机主要构成元件的发展,引导学生展开计算机元器件发展趋势的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3)在计算机教学中可借助网上的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其创新意识 。

网络世界有丰富浩瀚的资源,图文并茂的生动界面,多姿多彩的影像资料。使教学具有感受性、新颖性、可组合性、可扩充性等特点。使学生的思维更容易具有发散性,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POWERPOINT及PHOTOSHOP软件教学中,就可以利用搜集网上丰富的素材,完成相关作业,以锻炼学生的查找资料,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2.2 开展创新教育转变教育观念。

要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教师就应转变已有的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不应该是向学生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应该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掌握知识。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把所有的问题的答案都告诉给学生,而实际上这也是做不到的。

在教学中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其实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帮助系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大有帮助的。几乎所有计算机软件都有帮助系统,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3在上机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的一切教学工作都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为目标。因此要特别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彻底改变以往只注意理论学习不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教学无论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上机操作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使教师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一方面在教学中要保证上机实习课与理论课有合适的比例,另一方面,教师应高效地利用每一节上机课,如在上机课前对上机学习做出明确安排,明确每次上机学习的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等等。课后要求学生写出上机实验报告。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上机学习的盲目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能只进行大量验证性的学习,这就要求高职学校要通过转变观念,在上机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计算机教学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思路开阔,才会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适应力。

参考文献:

[1]杜春盛.实验室工作研究与探讨[M].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6).

[2]姚丽梅,王玉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7).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8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安全工程类专业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情况以及当前高职安全工程类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注重安全技能培养,以‘认知-分析-判断-处置’能力训练为主线,实现学生安全管理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途径。

关键词:高职;安全专业;实践教学

1、引言

高职院校的教学以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输送应用性、实用型人才为己任,其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育方式自然有别于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科研型大学[1]。高职安全工程类专业起步于2004年,其实践教学途径大多借鉴本科安全工程专业的模式,还没形成比较完善切实符合高职理念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也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2、高职安全工程类专业的特征

(1)企业对安全工程人才的岗位工作经验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安全问题越发突出,各类生产事故不断发生,如天津港“812”爆炸事故、“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昆山“82”铝粉爆炸事故等。在此背景下,企业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安全从业者的岗位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企业对安全工程人才的岗位能力的要求。现代企业要求安全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具有扎实的安全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所从事行业的专业知识[2]。现代企业安全岗位的设置,大体上有EHS现场专员、ISO体系专员、安全主任、安全专员、安全担当、施工安全员等,其岗位能力主要有以下10项:(1)环境健康与安全法规符合性判断能力;(2)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3)配备、点检消防设施器材及使用消防灭火装备能力;(4)设备安全防护应用,用电故障的判断、排查能力;(5)对生产作业涉及的物料、废弃物实施环境安全管理能力;(6)职业卫生防护用品使用、职业病建档、实施急救能力;(7)对特殊作业实施审批与监管能力。(3)高职教育对安全工程类专业提出的要求。高职安全工程类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生产岗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掌握生产企业安全岗位所需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工程与管理兼备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这里要明确一点,高职安全专业是跨学科专业,需要学习的知识面很宽,要求掌握的技能很多,具有明显的职业特色,其人才培养既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理念,又不同于其他专业。

3、当前高职安全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实训环节过于独立和离散化,缺少综合。传统的安全专业的实验实训途径,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实训按以达到验证某一原理或认识某种仪器设备构造为目的进行设计安排,这种方式的实践环节过于独立和离散化,缺少综合,实践所达到的.效果差,很容易脱离应用实际,学生的认识也基本停留在表象[3]。(2)研究性实践教学与应用脱节。由于高职院校安全工程类专业开设较晚,配套的实训室等设备设施还不完善,实验教学中多以演示实验为主,或由教师事先设计好实验课题,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些都与实验教学中研究性实践[4]学习的要求有差距,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安全人才。

4、适应社会安全岗位需求的高职安全专业实践教学途径的具体改革措施

为改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安全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科学地设置实训环节,避免“贪多嚼不烂”,应该以安全技能为基础,强化“认知-分析-判断-处置”能力训练,从而突出管理能力。具体的做法有:(1)改革实验模式,将实验项目任务化。改变传统的安全专业的实验实训途径,避免开设单一、独立和离散化的实训项目,而是将实验项目任务化、综合化,使之能够达到具备“认知-分析-判断-处置”能力训练的效果。这里以消防安全这门课的“氧指数测试”实验为例,这里将“测试给定材料的氧指数”设定为一项工作任务,学生为了完成这项任务,需在实验前做足的准备工作,比如了解实验原理、所用到的设备仪器的操作、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这些都要学生主动去查阅相关书籍资料来完成,那么,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就达到了“认知-分析-判断-处置”能力训练的目的,而这样的综合能力正是我们安全工作者所需要的,同时,也符合高职教育的理念要求。(2)充分利用学院资源,打造校内真实工作岗位实践平台。

针对学生缺乏生产过程背景认识,难以形成岗位工作概念的问题,为了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可以考虑利用校园资源打造工作岗位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1)成立校内环境健康与安全实践部。在校内成立类似企业/工厂环安部门的学生社团,命名为环境健康与安全实践部,参与学校的环境安全管理工作。通过该社团,学生定期对学校各部门开展安全检查工作(学校各实训场所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环境),这对于锻炼学生的隐患排查与整改能力是非常有效的。(2)拓宽实践途径,多元发展,重视教育培训能力的实践锻炼。重视安全教育问题,由安全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对全院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形式可以是讲座、宣传活动等,学生通过制作PPT课件、组织策划安全教育活动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可以形成校园安全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意识、安全行为。

5、结语

高职安全专业实践教学途径的探究要以社会和行业对安全管理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为依据,按能够达到“认知-分析-判断-处置”的综合能力训练为目标进行实践项目设计开发,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服从社会需求的专业建设理念。

参考文献:

[1]旷燕.再谈高职院校教育理念[J].中国西部科技,2008,(12).

[2]朱丽华,张国华,徐锋.安全工程人才素质要求及培养模式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2010,(8).

[3]刘鹏刚,杨振宏,杨宏刚,李家辉.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9).

上一篇:幼儿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下一篇:有关端午节的作文800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