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方法研究(共8篇)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方法研究 篇1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方法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童泽 王燕燕 王艳丽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习能力 评价体系 改革
论文摘 要:本文针对省级精品课程《PLC及其应用》的教学改革中,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评定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了摸索,并利用2009级电机与电器专业课程为试点,形成了从一门课程到一个专业的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效果。在教学改革中,如用旧的评价来衡量新的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必定产生矛盾。只有发展与之配套的学习能力评价方法,使之成为教学改革的补充和扩展,才能有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要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研究,首先我们需要对学习能力进行分析。什么是学习能力呢?简单地说,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学习能力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决定了人在进行学习活动时的成效,决定了学习活动的成功机率。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学习能力是通过其职业能力来体现的。即通过职业学院的整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工作方法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学习能力的评价应服务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其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在这四个方面建立量化的专业技能指标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因此对高职教育来说,随着项目教学改革的深入,原来的学科教育评价体系已不适应现有的教育,因此建立一套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迫在眉睫。本课题主要是针对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中,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量化,并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结合在实际的教学改革工作中总结的经验,运用最新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成果,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如何衡量所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关键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国外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建立了一套职业教育的模式。如美国CBE模式,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模式,英国GNVQ模式。此外,像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职业教育都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德国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开发的课程在实施教学时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形式,旨在培养企业所关注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许多国家都在学习、借鉴并进行本土化应用。
针对学习能力的内涵,国外一些学者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当代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B.S.Bloom)提出“掌握学习”的模式。该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教学条件,一个人能学习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习[1]”。澳大利亚教育学家比格斯(J.B.Biggs)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元学习理论”[2]。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元学习能力主要包括:第一,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有效的选择能力;第三,独特的创造能力;
第四,自制能力;第五,合作学习能力。
在国内,许多机构、院校、学者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如姜大源教授主编的《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一书中指出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院校的学习完成一个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能力的过程,每一过程都应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马树超和郭扬在《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非凡成就和经验》一文中指出:质量保障和监控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是对提高高职教育水平的有力促进。山西煤炭职院的马保仙在《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文中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陈利荣、黄道平、许宪国等对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监控的方法以及职业素质教育的加强等进行了探讨。实践探索层面,如上海商业职院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总结报告中上提出了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目标应采取多层能力结构的观点。这些理论与探索对我们深入研究如何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提供了基础与参考价值。
但是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和实践都未能从根本上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中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对于如何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与标准。
2.研究意义及价值
2.1选题意义
①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推行高职高专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是在传统的教室里面进行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由传统教室转向教授与实训一体化的课堂,系统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使高职院校能更全面的监控学生的能力培养情况。
②有助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会进一步促进教学方式从注重内容教学转向注重过程的教学,使广大高职院校更有信心开展教学改革。
③有助于我国高职高专的横向交流。在建立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探索中,高职高专学校不但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也需要相互之间展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
2.2研究价值
以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内涵研究为切入点,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为载体,结合相关教学理念,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并逐步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旨在为高职院校提高教学培养质量服务。本课题还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主要是该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效果提供标尺,通过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况以此来衡量改革的可行性。
3.研究目标、内容和假设
3.1研究目标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在调查了解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模式构建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
3.2研究内容
(1)通过企业调研补充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内涵。
(2)实施项目教学法完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
(3)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方法。
3.3研究假设
本课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性
学生学习能力,在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职业能力来反映,如何提高职业能力是现在高职院校正在深入的教学改革,但没有相应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职业能力的提高无法量化,也不成体系。
(2)标准性
完善考核标准,实施科学化考核。建立起适应高职学生提高技能和职业素质需要的、满足职业资格考核教学评价体系
(3)发展性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是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灰领”,应针对行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要求,根据教育教学的特点,考虑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趋势,制定职业能力标准相配套的考核大纲、题库及教材等,使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考核齐头并进,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核一体化。
4.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4.1研究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在电气工程系的电机与电器专业推广已有二年多,特别是在省级精品课程《PLC及其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按六步法来实施,同学们这样的学习能充分他们自己学习的积极性,效果良好。但我们的评价只是针对这某一个学习领域具体的评价。并不成体系。如何使一个专业的评价标准形成体系,服务于项目教学,促进和发展同学们的职业能力,以人为本,让他们在社会中有一技傍身,这是我们的研究思路。
4.2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有关文件、文献、专著,寻求课题的理论依据。
(2)调查法:使用问卷调查、现场考察、个别访谈等方式,广泛调查省内外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现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3)行动研究法:以电机与电器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在课程考核中进行学习能力全面评价,并不断总结完善,提供一个较为成熟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案例。
(4)跟踪法:对毕业回访,根据他们在工作后的体会,让他们来对教学提出建议。特别是教学以及评价与现实企业的要求的差距,以便完善教学和评价体系。
4.3技术路线
以“一线双轨三段”为技术路线。即以构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为主线,实行实践行为探讨和理论建设研究双轨并进的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实施,第一阶段,调查研究,进行理性的分析比较,构建框架;第二阶段,以2009级电机与电器专业课程为试点,将理论和框架用于实践;第三阶段,推广成果,归纳、总结、提炼。
4.4实施步骤
(1)起步阶段
成立课题组,收集国内外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相关资料,查阅各种文献,整理课题资料,完成课题申报。
(2)构建体系和实施阶段
课题立项,召开开题报告会:课题组成员分工、确立课题研究内容,逐步构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到电机与电器专业的教学中。
(3)验收成果阶段
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实施,对所建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进行补充、完善,做好课题结题鉴定的准备工作,完成研究报告。
5.结束语
在教学改革中,笔者通过建立与之配套的学习能力评价体系,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1)以职业技术学院电机与电器专业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方法,填补这类研究领域的空缺,为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专业设置专业课程提供理论依据或借鉴、参考。
(2)提出根据专业方向的先进性和职业技术学院的行业特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3)为构建在当前高职教育中比较完善的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太刚.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邓志革.职业素质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4]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9,10.[5]陈霞.高职学生元学习能力培育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6]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2000,(1).[7]许宪国.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探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8]北京高校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检查专家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0,(3).[9]郭唯.职业教育应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J].职业教育,2007,(18).[10]查有梁.新教学模式之建构[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2003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方法研究 篇2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工作的核心。围绕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成为目前众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作重点。改革与创新之后, 如何对工作的成果进行评价, 就成为新的问题。目前, 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多以考试为主, 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知识本位”的考试评价方式, 使得学习质量的评价偏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 评价项目不够全面, 科学性明显不足, 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是必然的选择。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评价主体单一。
目前, 高等院校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工作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完成, 评价主体单一, 将学生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评价结果不全面, 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随着“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工作的推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呈现多样化, 以分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要求。将学生、教师、行业专家、管理者纳为评价主体, 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评价结果更全面, 也更科学, 可以从个人到集体、课堂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学习到工作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2. 评价项目片面。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而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依据为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其个性发展影响很大, 也不能充分表明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真实情况。在以成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中, 只注重对学习成果的评价, 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得不到体现, 部分学生的学习是以考试为中心, “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工作实施以后,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还要实现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当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 构建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个人素质为核心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同时兼顾学生的自身发展与个性发展。
3. 评价方式单调。
当前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单纯地以教师评价为准, 以分数论英雄, 评价结果过于片面, 主观性较强。因此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改进:教师评价和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评;校内同行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对试卷、书面报告评价, 口头表达、展示的评价。根据课程性质与实际情况, 多种评价方式相组合, 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有利于教学改革、课程内容改革的进行,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传统教学中以总评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质量的度量标准。受空间、时间的限制, 使得评价的结果并不能充分、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现状, 分析学习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体系中, 采用多元化、综合性评价方式。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经过认真讨论、分析与实践, 我们将评价体系分为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四个模块, 然后针对不同的模块建立了可操作、可观测的二级项目。我们的评价体系如图 (见下页) 。
在所构建的评价体系中, 评价主体由学生、教师、行业专家、管理者构成, 分别负责不同时期, 根据学生的表现与行为对学生进行评价。本体系由4个一级项目, 20个二级项目组成, 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不同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 得出更全面, 也更科学的评价结果。
在近几年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教学实践中, 评价结果表明: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对职业的要求明确, 职业素质基本养成;组织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加。但也存在些许不足:该评价体系在设计过程中, 在不同性质的课程评价过程中, 效果偏差比较明显, 比较适合于实践类课程, 对于理论性课程评价结果并不是很理想;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评价项目不是很具体等。在今后的工作中, 应该对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合理的方面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与优化,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摘要:高职院校非常注重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但研究中发现, 很少涉及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本课题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现状, 分析了学习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在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体系中, 采用多元化、综合性评价方式, 建立了由不同的评价主体, 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个人素质”为主要评测目标, 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和表现, 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评价, 同时兼顾学生的自身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何志红.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学习质量评价模型[J].科技信息, 2010, (10) :96.
[2]冯必波.BP神经网络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0, 38 (4) :97-99.
[3]时憧宇.高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 2008, 25 (2) :77-81.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高职教育;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05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企业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这些企业迫切需要懂技术、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每年为企业提供大量技能型操作学生,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未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重新思考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领导和老师已经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培养手段和评价方法上还很不完善。
一、创新能力的定义
创新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人与人之间在这方面的差异性只表现在创新能力的强弱上,不能绝对地评判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美国学者熊比特1912年在自己的论著中首先提出了创新能力一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泊恩和斯达儿克对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这种能力表现在采用实施新产品、新思想和新工艺的能力[1]。国内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思维和技能三个方面构成。有的学者认为创新能力是对已有知识的改组应用或者是创造性的发明。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创新能力由四部分知识模块够成(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知识、综合知识)。虽然不同的专家对创新能力的定义有所差别,但他们的定义基本都从不同的角度反应了创新能力的内涵。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特点
1.拥有创新的根本动机
学生的创新动机是学生创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每个学生的创新动机是不一样的,这和学生的价值观、自身的素质水平、心理满足度息息相关。学生有了创新的动机,才会去从事各项具体的创新活动。高职院校的学生还处于思想、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思想活跃,能够接受新观点、新思想,同时也能够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们渴望成功,并获得他人的肯定,这就为学生的创新创造了最根本的条件。
2.具備创新所需的基本专业知识
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过程就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框架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内,对原有的知识、技术、思想等提出质疑,发现问题,找出创新点,从而使技术得到改进,思想得到升华。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创新活动的“原材料”,缺少了这些“原材料”,创新活动就无从谈起。高职院校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了大量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特别是大学的专业知识学习,为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进行创新奠定了基础。
3.具备创新所需的动手实践能力
只有创新的动机和想法,还不能算是完整的创新过程,学生必须把自己的新想法付诸实践,创新才具有现实意义,否则只是纸上谈兵。要把创新想法付诸实践,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作为学生培养的最终目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校会安排各种实验、企业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
自胡锦涛主席提出“创新驱动战略”以来,各个高职院校逐渐开始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对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学校开始为学生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使他们了解创新方面的基本知识。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老师也经常采用设问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科学的创新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活动过程顺利进行。
三、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可操作性原则
在构建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时,既要使最终的评价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也要使评价的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构建的评价体系可操作性不强或操作过程过于繁琐,那该评价体系只能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这就要求在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时,必须有一套标准的操作流程,相关指标能够进行科学的量化或分级,以客观的评价数据来体现被评价对象的创新能力水平。
2.广泛性原则
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广泛性原则体现在评价的覆盖面和内容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评价必须涉及到每一位学生,而不能仅仅局限在只评价一些学习成绩好、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上,而忽略了“差生”。创新能力的评价范围只有覆盖了所有学生,才能够客观、准确地反应出整个学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状况。另一方面,对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容必须具有广泛性。这些评价内容应该覆盖课内、课外以及学生自身。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原料”,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课堂外,学生的创新活动参与程度、比赛获奖、发明创造等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真实反映。同时,学生自身的创新品格等也应纳入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范畴。
3.科学性原则
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首先,评价内容的设计要科学。如纪延光老师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解为三项二级指标,十项三级指标,二十二项四级指标,共计四十二个基本要素[2]。其次,把各项指标得分进行综合计算的时候要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要建立科学的数学模型。国内外很多学者、专家分别采用了各种数学方法分析学生创新能力水平,如:灰色关联分析法、层析分析法等。
四、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目前,社会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不高。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评价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创新能力究竟应该评价哪些指标,各项指标的评价数据如何获得,如何把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是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评价指标
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如何确定,确定的依据是什么,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结合前人研究的相关成果,在对常州市大学城五所高职院校师生问卷调查和座谈的基础上,我们将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分解为4项一级指标,26项二级指标。具体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知识结构 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
拓展知识
创新理论知识
创新思维 理解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能力
知识综合能力
创新品质 创新欲望
团队协作
独立思考
批判性
面对困难的态度
探索精神
自信心
价值观
思想道德
创新实践 创新比赛
学科竞赛
专利和软著
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
发明制作
发表论文
社团活动
专业考證
社会实践
2.评价过程
整个评价过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该方法由美国的萨帝教授在做电力分配课题时首先提出[3]。使用该方法对具体对象进行评价时,首先要将多因素复杂系统看成是一个整体,并把该系统分解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根据具体要求分解出具体指标,然后确定每个层次各项指标的权数,最后根据各项指标得分按事先设计好的公式计算出整个系统的综合得分,该分值反应了整个系统的优劣等级。层次分析法非常适合用在难以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分级、评分的场合。
(1)权数的确定。权数反应了某项指标在学生创新能力评定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因此,权数的确定至关重要。表1中各项指标的权数由专家、老师、学生代表、企业代表投票得到。
对于一级指标权数的确定,首先建立模糊分类集{很重要、介于很重要和重要之间、重要、介于重要和一般之间、一般}。由投票代表分别对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创新实践四项一级指标进行投票,确定各项一级指标的重要程度。然后对投票结果进行量化(见表2)。
表2 一级指标量化表
等级 分值
很重要 5
介于很重要和重要之间 4
重要 3
介于重要和一般之间 2
一般 1
对一级指标的量化分值(W1i,i=0,1,2,3)进行归一化。
SUM = W10 +W11+ W12+ W13
w10 = W10/ SUM
w11= W11/ SUM
w12= W12/ SUM
w13= W13/ SUM
w1i(i=0,1,2,3)为一级指标权数。
采用一级指标权数确定类似的方法,确定各项二级指标的权数w2j(j=0…25)
(2)个体评价。对于每个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关键要确定每个学生二级指标的得分值,为此建立学生个体评分二级指标模糊分类集{很好、好、一般、差、很差},并对该分类集按照表3量化。
表3 个体评分量化表
等级 分值
很好 5
好 4
一般 3
差 2
很差 1
学校要设计评分表,对每个学生的二级指标按照表3进行打分(二级指标评分用Si、Sj、Sk和Sl表示)。所有二级指标的评分由老师、学生共同完成。然后按照下式计算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得分。
Z0=
Z1=
Z2=
Z3=
S=w10×Z0+w11×Z1+w12×Z2+w13×Z3
上式中的S为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最后得分,S值越高,代表被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越高。
五、总结
本文综合分析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特点以及评价原则,确定了26项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指标,提出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评价客观的特点,整个评价过程有效避免了个人主观因素带来的影响。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创新能力水平,明确将来努力的方向。学校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制定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艳坡.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0:2.
[2]纪延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现与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4,(26):66-67.
[3]邓雪,李家铭,曾浩健,等.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7):93-100.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方法研究 篇4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但是.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高职教育的质量远不像其数量扩张那样令人满意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日渐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办出特色,如何构建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己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从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看,各校都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探索,教学质量评价已经成为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和提升整体办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就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专家以及同仁的指正。
一、构建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一)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标准和方法上要注重科学性,集中评价和日常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校内和校外评价相、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上,评价体系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要主干清晰、程序简单、实施容易,既能体现全面监控评价的思想,又能满足实际操作的需求。
(二)方向性与激励性相一致的原则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必须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对照目标、标准教学工作进行测度和判断.从而进行激励和约束,以达到总结经验、肯定成绩、诊断问题、明确方向、推动工作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范围是全方位的,对象是多层次的,内容是多样性的.既要评价教学过程。又要评价办学水平。既要评价进行校内评价,又要进行校外评价。因此,在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外部因素,做到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二、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的类型
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教育评价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也称为事中评价或过程评价,是一种为了实现反馈调控机能的评价,对于教学活动来说,实际上是一种为了强调和改进教学过程的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终极性评价则是在全部教学过程结束后对整个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起到判断教学质量的作用。笔者认为形成性评价在评价的三种类型中尤为重要。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教学评价分为校内、校外评价。校内评价包括学生评教、领导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教师评学和师生评管等,是由全体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参与的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实现培养目标,真正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学评价应该是全员性、全程性、反馈性、整改性和发展性的过程,教务处为具体的教学质量监控部门,负责督促、协调质量监控工作的实施。校内教学质量评价组织体系包括院领导、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务处、系部、教研室及学生队伍等六个层次所组成。校外评价包括行业专家评教、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采用召开座谈会的方式或通过招生就业处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价。
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评价的主体分别由学生、同行教师(教师自评)、管理者、督导、行业专家f通常由这几个评价主体的某种组合进行评价1,或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率)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等,以使评价全面、公平、公正、合理。
(一)建立学生评教制度
全体学生对所有参加授课的教师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教学测评,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书育人等方面对全院每一位教师进行评价,作为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领导评教制度
学校领导每学期不定期的听推门课,并对领导听课次数进行要求,并填写并填写“听课记录本”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并对被听课教师做出书面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三)建立教学督导制度
教学督导由具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在教师中有一定群众威望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或退休专家或相应职称的管理干部组成教学督导委员会在全院开设的所有课程范围内随机听课,听课可采取集体听课、集体评议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随机、单独听课的方式。督导委员会成员将听课意见反馈给教务处,由教务处反馈到系部和教师本人,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对学期全院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为优的教师享有一票否决权。
(四)建立同行评教制度
为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学院规定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全体专兼职教师,每学期要互相听取本教研室全部任课教师(含外聘教师)的课程,听课过程的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同行评价结果
(五)建立教师自评制度
教师自评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教师自评可以使教师能够认清本人的优缺点,找出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差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六)建立教师评学制度
建立教师评学体系,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掌控。每个学期任课教师对所任班级进行班风、学风和学习效果的评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通过反馈和改进。引导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七)建立师生评管制度
学校管理部门既是各项制度的制订人、执行人还是解释人,接收监督非常重要。师生对学校管理部门进行评价,主要是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事故处理、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采用评价表、意见箱和院长邮箱等形式,被“点名”的管理部门要把处理内容及整改措施,及时发布,增强校务透明度,并加强教、学、管三方的沟通和联系。
(八)建立行业专家评教制度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事业单位中聘请专家组成社会评价组,对学校的主要教学文件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不定期聘请校外专家进校对学校的教学进行检查和评价,为学校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意见。
(九)建立毕业生评价制度
毕业生对学校的社会声誉、教学水平、教师职业道德、教学基础设施、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与效果、学习氛围、素质教育效果、学校管理制度及措施进行评价。采用毕业生对母校教学质量评价表的方式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反馈.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十)建立用人单位评价制度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工作态度评价、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组织管理能力、身心素质、职业素质、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相符程度的评价.并获取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最新要求。
四、评价的作用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方法研究 篇5
高职院校以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高职数学教育围绕该目标注重于培养学生成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素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需要改革与研究的重点。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特点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学方法上以单一的讲授法为主,侧重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而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抑制。
高职院校不断加强专业实训课程的比重由此导致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课程的学时不断减少,学生对高职数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在下降,就更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了,实质上这不但影响其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影响其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为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综合素质。
二、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作用与意义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手段。从教育学的观点看,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能够使其综合地应用数学原理和方法及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其动手动脑能力,从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数学建模活动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非常好的载体,其主要由数学建模课程体系、数学建模竞赛及培训、数学建模知识系列讲座等组成。活动的特点表现为问题涉及实际,知识需求广泛,应用技术先进,解决方法多样。正因如此,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一)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1.创新能力是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针对一个具体的数学建模问题,学生在提出假设,建立模型,求解及验证模型中正在体验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可以说在数学建模中处处体现着知识创新、方法创新,建模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2.高职院校面向企业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数学建模活动是发挥与实现数学的应用功能的有效途径。首先,建模求解过程中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在操作计算机、应用数学软件的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数学建模问题来源于实际,解题方法结合实际,结果应用于实际,参与建模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视野得以拓宽,应用意识得到增强从而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数学素养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主要是服务社会、应用于社会。这就要求高职数学教育培养的学生具备较高数学素养及综合能力。数学建模的工作是具有综合性的,数学建模问题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在建模过程中需要学生寻找和发现事物内在联系的直觉思维、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发散思维、整合多方面知识的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的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参与数学建模活动的同时学生的数学素养自然得到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得以增强。
三、基于数学建模活动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近几年我校试图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以建模活动为平台,对高职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加强数学建模课程的建设
长汽高专根据多年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总结的经验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建构“模块+应用”的数学建模课程体系。五个“模块”包括:运筹学模块、微分方程模块、统计学模块、数值计算模块及其他模块。三个“应用”包括:Mathematica、VB 及统计软件应用。在课程建设方面,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工具,始终将数学的应用贯穿于教学之中,注重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不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通过建模课程构建科学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立完善的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体系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非常好的载体,近年来我校尝试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建模竞赛培训体系。如:定期举办公益性数学建模知识讲座,意在向在校生普及数学建模知识;编写校本《数学建模》培训教材,分专题为学生讲解建模相关知识;利用暑假时间对参赛学生进行集中培训,注重建模真题的训练。通过这样较为完善的建模培训,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数学建模知识,快速提升建模能力。
(三)积极组织校内数学建模系列活动
依托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校积极开展数学建模系列活动,每年我校都定期举办校内数学建模比赛并抽调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赛题贴近实际,如:车灯设计方案、学校寝室的优化设计、奖学金名额分配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体会数学的应用性;帮助学生成立建模协会、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建模社团活动;开放数学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交流讨论的平台。通过积极参与建模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我校实践的初步成果
(一)我校近四年参赛取得的成绩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从1994 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织之初就开始参赛,尤其是近四年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二)数学建模活动对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影响随着数学建模活动的深入展开,我校学生对建模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参与其中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实践表明,参与建模活动的学生特别是参加国赛的学生其数学应用的意识以及创新与实践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近日笔者对我校曾经参赛的毕业生做了回访调查,反馈的信息表明,数学建模经历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多数受访者表示参加数学建模活动对其所从事的工作及继续求学是有有益帮助的,这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终身受益。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方法研究 篇6
摘 要:笔者立足于现代社会职业能力发展需要的方向,对于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做出分析,从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依据及影响三个方面来对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级体系进行说明与研究。
关键词:指标构成;依据;影响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又被称为“技术型”的教育,这是基于它的主要教育课程设置和最终评价体系所决定的。而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同于其他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它的职业培养性,同时职业培养性也是学生评价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
1.职业的实践能力。职业的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对这个职业的适应度,即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对于和本专业相匹配的工作是否能很快进入工作的模式,是否能尽快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都是学生离开学校进入工作所必须历经的阶段。现在很多的高校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而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则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或者说这种问题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少,这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一大优势。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校主要培训的就是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也就是技术性能力,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学校技术的专业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
2.社会的适应能力。进入社会就要有足够的实践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在学校,专业能力的高低并不能决定社会的适应能力,无论哪行哪业都是实践出经验,经验就是在这个社会的重要“行驶证”。在职业能力导向的高校里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学生今天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明天就在社会上进行实践,而且最终期末考核的时候,专业课和实践课成绩各占一半,这都是职业能力导向高校的特点,也是这类高校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是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
二、评价体系的依据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主要依据于这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社会上对紧缺人才的需要,就是这两点决定了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对于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标准和评价设置。
1.学校的办学宗旨。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要与现代社会的职业能力相挂钩,实现人才向社会全面的输送,体现学校的培养能力和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常说,有的学校是培养作家的地方,有的学校是培养建筑设计师的地方,有的学校是培养机械制造师的地方,各个专业导向不同的学校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这些就体现了学校不同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宗旨。
2.社会人才的需要。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总是不定时、不定期、不定量的,无法去预测对于人才需要的准确指标,只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对人才需要重点做出基本趋势的推断,根据政策、法规、新闻,预测社会人才的需要方向,而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在政策这一方面就占了绝对的优势。高等教育是社会储备人才的摇篮,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职业能力导向的高校更是社会紧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职业能力导向的高校往往需要较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相关职业理论的学习,并且在社会的实践中可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所以这类高校的专业设置会经常更新,更新的主要来源就是社会人才的需要。依靠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认清社会人才需要的方向,结合国家大政方针的导向,对于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有精确地定位。专业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永远是最重要,所以社会人才的需要成为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评价体系的影响
1.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学生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主要影响就是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个评价体系里,学生可以看到自己专业能力成长的阶段和程度,对于这个专业的适应能力,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评价体系带给学生的重要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这些重要信息,针对自己的不足和能力不够的地方重新建构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这个评价体系也可以帮助学生对于自己的能力适应性做出判断。
2.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储备了资源。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人才储备的重要场所,没有人天生就对某一个专业有经验,都是经过专业的培训才实现的,那么基于职业导向的高校就是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进行培训的地方。在这个地方,通过学校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由原来的一无所知到最后的专业精英。一旦社会相关方面的人才出现紧缺,可以直接将学生由学校送到工作场所,不需要学生在人才招聘市场摸索,节省了学生和人才需要公司的时间精力和人力物力,实现了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直接人才输送,也为学生的工作和学校的评价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闫宁.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
★ 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论文
★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论文
★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研究论文
★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
★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论文
★ 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论文
★ 基于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论文
★ 核心能力与高职院校的发展论文
★ 高职院校亟需构建人性化的教学体系论文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方法研究 篇7
关键词: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一、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人们公认的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 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实践技能。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积极承担或参与行业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设备改造、技术咨询、新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及地方政府或行业的政治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项目, 并将这些真实的社会服务项目融于教学过程, 在进行社会服务的同时, 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此, 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五大内容之一就是“社会服务领先”, 此举足以表明社会服务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
与科研成果一样, 社会服务成果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 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已经成熟, 并可以对科研成果水平和一个人的科研能力作出具有公信力的评价。而对于高校教师, 特别是高职教师个体或团体的社会服务成果和能力, 目前还没有类似科研成果的这种评价体系。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妨碍了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培养和产学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进程。
二、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与构建原则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作为一个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四个部分, 另外还需要有与其配套的奖励激励机制。评价主体主要解决由谁来评价及评价的层次问题。评价客体即评价的对象, 评价主体目的不同导致评价客体的不同, 进而导致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评价目标主要解决为什么进行评价的问题, 不同评价主体决定了评价目标不尽相同, 同一主体目标又可分为不同层次。评价指标主要解决对客体的哪些方面进行评价以及评价的标准问题, 它是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 也是评价体系的核心。奖励激励机制与考核评价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考核评价, 奖励激励机制将失去基础;而没有奖励激励机制, 考核评价也就形同虚设,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实现评价的目标。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通过研究,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以定量评价为主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质评与量评相结合的原则, 结果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战略导向性原则, 评价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并通过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建章立制。
三、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 评价主体
主要采取校内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校内评价主要由学院主管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部门及学院学术委员会承担, 主要任务是统筹管理与协调教师的社会服务工作, 对教师提供的社会服务相关材料进行审核, 按评价指标确定每项社会服务所属的一级和二级指标, 并按照指标体系中各观测点的标准进行量化、评分和统计。校外评价主要由被服务对象根据社会服务性质、社会服务内容、社会服务效果以及教师在社会服务中的具体表现给予定量或定性评价。
(二) 评价客体和评价目标
如前所述,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评价客体和评价目标是显而易见的, 在此不再赘述。
(三)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和核心, 评价体系构建的关键就是评价指标的构建, 它主要包括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每项指标权重的确定两个方面。
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相关性原则。选定的考核评价指标, 要与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的绩效目标有直接联系。 (2) 分类比较原则。贯彻分类评价、同类比较的思想, 选定的指标要便于横向与纵向的分析研究。 (3) 代表性原则。应该抓住行业和区域特色与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重点, 选择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指标, 避免面面俱到。 (4) 实用性原则。评价指标的确定要具有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 易于掌握、理解, 并确保指标的公平、有效。 (5) 差别性原则。对指标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构建, 具体指标根据其不同重要程度而采取不同的权值。 (6)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定性指标多、定量指标少, 容易导致评价主观性强或没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缺点。所以在指标构建时, 要尽量将指标定量化, 同时结合有针对性的定性指标, 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 (7) 动态性原则。指标的选取是基于现状和欲达到的目标而进行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指标可能会与实际脱节而失去其作用。因此, 设立评价指标前, 应作出预先的估计和判断, 确保指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够很好地起到指导行为的作用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2. 评价指标的具体选取和权重的确定
遵循上述原则, 在广泛社会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的形式、途径和特点, 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 利用统计软件SPSSl8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最后确定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四个一级指标, 每个一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个二级指标, 具体如表1所示。
3. 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调研的各高职院校指标标准不相同, 因此, 在进行指标权重确定前有必要统一标准, 进行相关折算。通过深入研究, 我们确定各指标权重如下:
(1) 科技创新一级指标。由于科技创新成果有生产转化时间问题, 所以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取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至少两年后产生的所有年度经济效益的平均值, 每项科技创新成果最多连续计算5年的分数, 专利只计算专利公布当年1年的分数。本项一级指标中各二级指标所占权重系数如表1所示, 二级指标中各观测点权重如下。
①科研成果。年经济效益:1分/1万元;先进程度:以系数的形式体现, 根据科研成果鉴定意见, 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的系数分别为1.0、0.8、0.7、0.5, 其他评定0.3。如果科研成果没有鉴定, 但又实际推广应用了, 由学术委员会根据成果难度、创新程度、应用级别及规模、产生的效益等从最高0.8起评。个人位次:以系数的形式体现, 主持人 (第一位) 为1.0, 从第二位开始依次递减0.1, 最多排到第九位。每项科研成果分数=年平均经济效益 (万元) /1万元×先进程度系数×个人位次系数, 总分为各项科研成果分数的累加和。
②设备、技术或工艺改造。年经济效益:1分/1万元;先进程度和个人位次:以系数的形式体现, 系数权重与科研成果相同。每项设备、技术或工艺改造分数=年经济效益 (万元) /1万元×先进程度系数×个人位次系数, 总分为各项设备、技术或工艺改造分数的累加和。
③专利。专利级别:发明专利20分/项, 实用新型专利5分/项, 外观设计专利2分/项。个人位次系数权重同科研成果。每项专利分数=专利级别×个人位次系数, 总分为各项专利分数的累加和。
科技创新总分=科研成果总分×0.5+设备、技术或工艺改造总分×0.4+专利总分×0.1。
(2) 技术咨询与项目鉴定评审一级指标。各二级指标所占权重系数如表1所示, 二级指标中各观测点权重如下。
①技术咨询。对于生产或建设性项目, 根据参与技术咨询的项目等级:大型及以上为5分/项, 中型为3分/项, 小型及以下为1分/项, 其他技术咨询项目由学校学术委员会根据项目性质、规模、技术咨询难度等给以评分。效果:根据项目实施或承担单位给出的咨询效果评价, 以系数的方式确定权重, 很好、好、较好、一般的系数分别为1.0、0.9、0.8、0.5。每项技术咨询分数=项目等级分数×咨询效果系数, 总分为年度各项技术咨询项目分数的累加和。
②项目评审。分数权重的确定与技术咨询相同。所起作用:以系数的方式确定权重, 组长、副组长和一般专家的系数分别为1.0、0.8、0.7。每项项目评审分数=项目等级分数×所起作用系数, 总分为年度各项项目评审分数的累加和。
③成果鉴定。级别:根据所鉴定科研成果的级别, 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及以下科研成果的鉴定分别为3分/项、2分/项、1分/项。所起作用:以系数的方式确定权重, 组长、副组长和一般专家的系数分别为1.0、0.8、0.7。每项成果鉴定分数=成果等级分数×所起作用系数, 总分为年度各项成果鉴定分数的累加和。
技术咨询与项目评审鉴定总分=技术咨询总分×0.4+项目评审总分×0.3+成果鉴定总分×0.3。
(3) 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一级指标。各二级指标所占权重系数如表1所示, 二级指标中各观测点权重如下。
①社会培训。人数×学时:按照每次培训的人数和本人上课的天数 (8学时/天) 相乘计算本项分数, 权重为1分/20人·天。效果:根据被培训人员对培训教师的教学效果测评, 以系数的方式确定本项权重, 优秀、良好、中、及格的系数分别为1.0、0.9、0.7、0.6。每项社会培训分数=培训人数×天数/20×效果系数, 总分为年度各项社会培训分数的累加和。
②职业技能鉴定。人数×学时:按照每次鉴定的人数和鉴定所需的学时数相乘计算本项分数, 权重为1分/50人·学时。所起作用:根据被测评人在技能鉴定中所起的作用, 以系数的方式确定本项权重, 组织者和一般参与者的系数分别为1.0、0.8。每项技能鉴定分数=技能鉴定人数×学时/50×所起作用系数, 总分为年度各项技能鉴定分数的累加和。
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总分=社会培训总分×0.6+技能鉴定总分×0.4。
(4) 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一级指标。各二级指标所占权重系数如表1所示, 二级指标中各观测点权重如下。
①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活动。活动级别:负责组织 (或被邀请作为主讲人作发言宣传) 一项省部以上级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活动5分, 市厅级活动3分, 县级及以下活动2分。所起作用:以系数方式给出, 负责组织系数为1.0, 被邀请作为主讲人作发言宣传系数为0.5, 每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活动分数=活动级别分数×所起作用系数, 总分为年度各项活动分数的累加和。
②精神文明或政治文明研究。项目级别:只在项目研究期内计算分数, 从项目批准起最多计算3年, 国家级项目5分/项, 省部级项目3分/项, 市厅级项目2分/项, 县级及以下项目1分/项。个人位次:以系数的形式体现, 第1—9位权重系数从1.0开始依次递减0.1。每个项目的分数=项目级别分数×位次系数, 精神文明或政治文明研究总分为年度各项目或论文分数的累加和。
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总分=地方或行业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活动总分×0.3+精神文明或政治文明研究总分×0.7。
个人年度社会服务总分数为以上四项一级指标分数的总和。
(四) 奖励激励机制建设
在引导教师形成和强化社会服务理念的同时, 高职院校还要建立健全社会服务奖励激励机制, 为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和参与社会服务提供制度上的保证。首先, 要像教学一样, 把社会服务工作作为教职员工的职责要求, 并纳入教师考评体系, 将社会服务工作业绩作为晋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其次, 要建立完善的奖励激励机制, 实施倾斜政策, 奖励在社会服务方面取得成绩者, 鼓励教职员工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工作。另外, 学校还要成立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组织领导机构负责统筹管理与协调教师的社会服务并对社会服务绩效进行考核评价, 设立专门用于社会服务的工作经费并纳入学校年度预算, 为社会服务工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
四、结语
总之, 充分调动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积极性, 积极引导高职教师进行社会服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职教育实现“双师型”师资培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既是提高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制度保障, 也是保证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必由之路, 对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悠.论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J].教育评论, 2009 (3) .
[2]王英, 帅全峰.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特点及评价探析[J].邯郸学院学报, 2006 (6) .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方法研究 篇8
【摘 要】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顶岗实习考核评价现状的分析,基于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提出了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高职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以零距离地接触实际工作岗位,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技能,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因而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因此,探索一套科学合理,着眼于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全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职院校加强顶岗实习管理,保证实习质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构建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顶岗实习以其实际的企业工作岗位,复杂的工作环境,综合的工作经历与体验成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顶岗实习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顶岗实习规范管理,保证顶岗实习质量。
第一、顶岗实习过程主要包括计划、组织与动员、实施、考核、总结与表彰五个阶段,其中考核既是对实习计划、组织与实施效果各环节的检测与反馈,也是实习工作进行总结与表彰的重要依据,在实习工作中起到重要桥梁作用;
第二、对顶岗实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不仅可以对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起到监督和激励作用,而且可以了解学生顶岗实习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以利于指导今后实习工作质量稳步提高;
第三、顶岗实习考核具有检查、评估、监督控制、导向等多方面的作用,通过考核可以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也可以间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管理者更可据此制定相应政策,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评价现状
顶岗实习作为锻炼高职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其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受到了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但是就课题组针对石家庄市的六所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顶岗实习的调研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水平考核评价普遍重视不够,对顶岗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监控不到位,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方法形式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导致评价结果不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效果,考核评价形式主要表现在:
1.缺乏量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大多数学校均没有给出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实习成绩主多以学生的实习报告,指导教师和企业的评语鉴定为依据,而教师和企业的评价仅凭自己的印象和理解给予评价,结果没有定量考核,对专业建设而言,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在企业实习的不足,对学生而言,可能会产生实习的盲目性和敷衍性。
2.集中于最终评价而缺乏过程考核
由于商贸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地点实习单位比较分散,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定期巡查或远程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指导和考核,仅仅凭借是否参加了实习,或依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实习报告、答辩等给出实习成绩,而缺乏对学生整个实习过程的考核和评价。
三、构建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是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实习标准科学制定
(2)系统性原则。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包括顶岗实习筹划顶岗实习实施和顶岗实习总结三个阶段由于顶岗实习过程的时间较长,管理难度较大,因此,要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客观评价,首先必须对顶岗实习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评价结果要充分结合过程考核,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紧密结合过程性考核可以从顶岗实习的三个阶段把握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从各个环节控制顶岗实习的质量终结性考核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学生顶岗实习的成效及其职业技能的提升情况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能使整个评价结果更趋客观公正。
(3)多元性原则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考核评价,应采取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共同评价的办法学校侧重考核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主要从学生的实习成果及报告等方面进行了解;企业侧重考核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包括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方面
(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体现可操作性原则各项指标定义要明确,不能含糊,指标数据要易于采集和相对真实可靠,能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进行有效可信地度量,计算公式要科学合理,评价过程力求简单,便于掌握和操作
四、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1.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指标
(1)工作态度。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工作的认真度责任度努力程度等由于这些因素较为抽象,因此通常只能通过主观性评价来考评。
(2)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要丰富学生实习内容,把提高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人文素养融入实习全过程。
(3)专业技能。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把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专业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可见,提高业务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是顶岗实习的核心目的,所以专业技能是顶岗实习考核必不可少的内容。
(4)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
(5)创新意识。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5)实习报告。实习日志与实习总结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的收获和教训都会体现在实习日志与实习总结中。对学校而言,实习日志与实习总结所反馈的信息也为学校提高顶岗实习管理水平提供一手材料,为实习模式的不断完善提供依据。
2.考核成绩的评定办法
(1)考核主体。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院和实习单位的双重指导,实行以实习单位为主学院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共同填写考核评定表。
(2)成绩评定。考核分两部分:一是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占总成绩的60%;二是学院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占总成绩的40%。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实习单位应对学生在每一岗位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内容包括工作态度、职业素养、协作能力、专业技能、创新意识等五个方面,并填写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表,指导教师签字确认后加盖单位公章,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校内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总体表现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以及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内容包括学生的实习报告、实习材料提交情况等,然后综合评定成绩。采取等级制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1~7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五、结语
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进行严格的评价与考核,考核的评价主体应该是校企双方,只有双方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实施,才能保证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达到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技能及综合素质的目的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方法研究】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08-28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09-13
高职院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论文09-05
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研究08-11
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创新论文11-18
试论高职院校设计色彩教学的思考及其改革09-05
我国高职院校评价历程07-26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06-10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