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研究

2024-10-24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研究(共12篇)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研究 篇1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 促进了高职学校人才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在现代人才资源的市场化形势下, 倡导人才资源团队建设、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培养, 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成员的能力和智慧实现相关目标, 从一定程度上说, 加强团队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管理途径。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重要人才资源的教育基地, 高职院校要立足于人才发展的时代需求, 强化班级团队意识, 加强班级团队建设, 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班级团队的内涵要素

班级是学校构成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属于一种动态性组织活动过程。团队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由不同分工不同角色的两个及其以上若干成员组成的共同体。基于班级管理角度分析, 班级团队是指为了实现最终教学目标, 由班级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成员个体共同组成的, 集合了每个参与学生成员的思维观念、知识技能、智慧经验等积极因素的组织形式。

相对来说, 班级团队是基于班级学习活动基础上为实现共同学习或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的组合体, 发扬集体潜能、体现合作精神是班级团队所倡导的重要理念, 参与班级团队组织的学生成员要以团队为中心, 服从于团队组织活动计划及角色分工。班级团队的活动计划要以实现整体目标为宗旨, 根据分工不同, 发挥集体成员的智慧力量, 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或措施。整体上说, 班级团队具有自主性、协作性以及融合性特征。班级团队具有其他团队组织必备的人员、目标、定位、权限、计划等要素。学生个体是构成班级团队力量的基本要素, 目标是指引学生团队活动的导向, 定位是团队成员角色分工的基础, 权限是规范班级团队活动范围的重要标准, 计划是为实现总体目标而进行的阶段性活动措施。

二、班级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自我管理与有效沟通的重要形式, 团队建设是以团队合作精神为基础, 以及时有效沟通为渠道, 以营造团队内部良性互动的合作气氛为目的, 吸纳充实不同的人员个体, 形成凝聚力较强、合作性较高的团队组织。相对于学校管理而言, 班级团队建设是为营造和优化学生班级活动管理气氛, 增强学生班级管理效果, 实现班级整体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相关团队建设行为过程。

班级团队建设是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精神,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引导学生构建良好道德品质与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加强学生生活交流的情感沟通方式。班级团队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成员的能力和智慧实现相关教学目标及学习任务。班级团队建设讲求参与个体的团结性和凝聚力, 注重团队纪律的严明性, 端正严谨学风和班风, 注重学习活动的丰富多样性, 把建设班级作为共同目标, 提倡齐心协力, 互相帮助, 互相关心, 坦诚相待,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班级团队建设, 引导和促进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高职院校班级团队建设的指导原则

相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来说, 加强班级团队建设需要坚持如下原则。

(一) 团队组织的整体协调性原则

班级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境, 对于学生学习交际等各种能力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纪律是加强团队建设的前提。班级团队建设中, 相关班务活动, 常规管理制度等应该以班级团体的整体发展为导向, 应在顾及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之外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保障班级各项活动正常开展的协调性。

(二) 团队成员的平等合作性原则

团队建设倡导集体合作、团结共创的发展理念, 每位学生成员对于团体活动计划等决策建议的提出都享有平等、民主的发言表决权, 不同的学生成员有着不同的思维观念、知识技能以及智慧经验, 团队建设中要严格团队纪律性, 明确学生成员的角色能力分工,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与潜能, 体现民主平等的协作性。

(三) 团队活动的多样统一性原则

班级团队建设离不开生动活泼的团队活动, 团队活动对于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与沟通, 促进学生自身个性能力素质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相对由于团队成员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发展需求有着较大迥异性, 班级团队建设, 需在统一目标前提下, 拓展班级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 加强学生有效沟通与交流。

(四) 团队精神的实践创新性原则

团队精神, 是团体成员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 其核心是协同合作, 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全队建设的最高境界, 班级团队建设需要团队成员在服从集体整体目标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团结奉献和服务精神, 团队精神强调个人主动性, 强调个体成员的团体责任心, 追求齐心协力的氛围效果。

四、加强高职院校班级团队建设的措施

当前教育改革形势下, 加强高职院校班级团队建设, 需要落实如下措施。

(一) 转变班级学生团体意识, 增强班级向心力凝聚力

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职业素质为目的, 当前高职院校的班级团队建设, 需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端正良好学风班风前提下, 改善班级资源, 优化班级课内外环境, 协调学生交际关系, 加强学生向心凝聚力的集体观念, 实现班级成员的实质性融合。

(二) 完善班级团体建设体系, 明确班级发展目标导向

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是班级团队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是保障高职学生实现自主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平台。高职院校应立足于班级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规范班级团队制度, 严格团队纪律, 构建科学的团队发展目标, 探索开放性模式, 为学生创造民主平等、自由主动的发展氛围,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三) 深化班级团队文化建设, 优化班级团队活动环境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 由于文化观念的多元化和差异性, 往往会造成班级学生内部思想缺乏集体意识。学校要通过开展文体娱乐、社会实践、职业调查等多种有意义的团队活动, 创建班级特色文化教育,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 进一步优化班级与学生的交流环境, 增强学生的班级认同感。

(四) 弘扬班级团队精神理念, 倡导班级团队集体创新

创新是一个团队发展的主题, 高职院校学生有着实践创新的职业技能和思维优势, 在现代教育改革理念下, 高职院校必须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爱好兴趣,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人格,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奉献、民主平等的团队精神, 鼓励学生合作互助、集体创新, 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海燕.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J].机械职业教育, 2007 (7) .

[2]许小东.关于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 2001 (1) .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研究 篇2

摘 要:情感激励对于做好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情感激励的三个主面入手,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情况,对高职院校中班级管理工作进行一些理论探讨。

关键词:情感激励;班级管理;学生

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传统的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教育者将情感激励的方法应用到班级管理过程中,跟学生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班级的管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感激励的基本内涵

在班级管理中,导致学生产生巨大动力的是激发和鼓励,即管理学上的一种情感激励。激励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通过影响人的内在需求或情感,引导和维持某个人或某个团队活动的一定过程。班级作为学校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就可以通过情感激励,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去完成各项任务,确保学生学习、生活和其他领域目标的实现,让他们可以更积极的投入到班集体建设中来。班主任要实施情感激励,首先,要理解学生。学生作为班级中的一员,是班级的主体。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逐步成熟期,他们渴望自己的人格和言行得到老师、父母及同学和尊重、信任和理解。班主任应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其追求,激励他们提高政治觉悟与思想素质,不断完善自己,让学生在尊重和理解中由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接受教育。其次,要对学生充满期望。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始终对学生充满期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提高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人翁意识,做到每个学生关心班级,热爱班级,积极地建设班级。

二、情感激励的主要作用

(一)增强信心,挖掘潜能。高职院校中有部分学生由于入学时成绩较差,基础薄弱,学习进度跟不上,还有部分学生会感觉大学生活跟预想的不一样,就会产生一种消极、失望的心理状态。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不能采取置之不管的态度,应采用情感激励,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消除学生的低迷心理,和他们共同展望未来,而学生则能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并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学生的智能发展存在着差异,班级管理中,我们应正视、善待差异。大多数学生的潜能有待于教育者甚至他自己去认识和开发。班主任只有关爱学生,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才能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发挥情感激励的巨大作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得到成功的发展。

(二)发挥学生才智,培养责任感。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或家长过分溺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类学生容易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另一方面,这类学生存在希望摆脱家长的束缚独立去完成任务以得到他人的认可,体现自身价值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的情感,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发挥其特长,激发其兴趣,增强其责任感,塑造其坚强的性格。

(三)提高学生热情,强化上进感。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实现好分层教育。对待后进生,要投之以情,关怀爱护,严格教育,让其感到严中有爱,就能产生一种感激之情,且能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心理动力。对待优秀生,用情感激励的方法,以先进的典型为榜样,以表扬为激励,以鼓励为促进,尽量制造机会给予其充分地锻炼。对待中间生,应在交往中给予更多的鼓励,让这类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中,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总之,对学生富有情感的加以注意、赞扬和批评,便能导致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情感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的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作为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班主任的工作成功与否都将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管理工作,因此,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要讲究方法方式,不能经常用“板脸子、拍桌子、摆架子”的做法,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班集体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适时的应用情感激励,可以使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实现班级优化的目标,具体而言,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用情感激励。

(一)榜样激励。班主任可以通过树立鲜明、生动、具体形象的学习榜样,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带动学生共同努力。这一时期的学生自尊心强,可塑性大,当有了具体、生动的形象作为榜样时,更容易受到激励。班主任不仅要给学生讲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榜样,更要将学生中出现的典型人物树为榜样,使榜样更具有真实感、亲切感。同时,班主任的言行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谈心,做学生的榜样,使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中受到感动、受到激励,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需要激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对于学生而言,这两个需要相对容易得到满足。社交的需要,指人们渴望获得友谊、爱情,渴望得到情感支持。尊重的需要,指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包括针对至最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这种需要意味着人们希望完成与自身能力相称的工作,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站在班级管理者的角度,班主任只有切实了解学生的不同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需要,创造各种条件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比如计算机和英语等级考试,学生们了解到历年的通过率比较低时,可能就会表现出信心不足,没有积极性等,班主任应当及时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给他们分析其原因,挖掘他们的潜能,给他们以希望。

(三)宽容激励。用爱心善待学生、用百倍的耐心宽容学生是情感激励有利手段。宽容激励是指班主任理解、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之积极努力、奋发向上。班主任应注重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可能用催人奋进的话语增强学生的信心,加快他们前进的步伐。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反复性,基础也参差不齐,多一些宽容理解,更容易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因为爱心和信任是学生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的学生犯了错却不承认,反而与老师顶撞。遇到这种情况,对原则性问题,班主任应抓住不放,但要冷静处理;对于感情用事的行为则应宽容一些、大度一些,耐心地开导,细心地指导,做到以情感人。

(四)目标激励。班级确立共同的目标就等于指明了班级前进的方向,一个班级的班风很重要,学生生活在一个有良好的班风的集体中,会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班风越好,同学们就会越完善自己的个体目标,从而为维护集体荣誉自觉地奋发努力。然后依据学生发展目标,班主任和学生们一起组织有特色的活动,使学生享受班级的温暖。班级活动可以让学生当家作主,充分展示了自我,激发他们拼搏向上的精神,从而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团结、温暖的集体,会使学生由对集体的热爱,转而投入到学习中去。

结语:班级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境,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把握好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讲究工作策略,引导中多运用激励方法,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班级凝聚力培养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凝聚力

一、问题的提出

1.从学生本身特点来看,现在高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5”后,他们大部分人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备受亲人的呵护,以致他们的自我意识非常强,大部分人都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的观念。

2.从高校的现状来看,据新闻报道:“在江苏省五所高校372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校系班集体的集体活动,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踊跃报名,积极参加”的仅有69人,还有266人在有“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方才被迫参加,还有37人对集体活动毫无兴趣。”这些数据说明了我们高校班级凝聚力存在普遍不足的问题。

二、班级凝聚力的表现形式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上成员之间共同为群体活动目标的实现而团结协作的程度,它向一种吸引力,它能够让整个班级成员紧紧的团结在一起。纵观它的发展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以个人为核心形成的班级凝聚力

以个人为核心所形成的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中有个核心人物,大家以她马首是瞻,她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可以带动班级开展任何活动和工作;同时,她也是一把双刃剑,她既能够带领班级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走,同时也可以带领班级走向消极的、风气不良的弯路,所以作为辅导员,如果我们班级的凝聚力是这种形式的,就要时刻关注这个核心人物的行为方式和心里动向,发现她有不好的想法或动向,要及时进行交流和缓解。

2.以班级小组为核心形成的凝聚力

以班级小组为核心的凝聚力指的是班级中有多个强有力的小组,他们相互之间关系不错,各有所长,有擅长文艺的,绘画的,书法的,演讲的,表演的等等,他们分工明确,配合的很好,这样的小组有利于带动班级的整体风气。

3.以辅导员为核心形成的凝聚力

以辅导员为核心形成的班级凝聚力,是指这个班级中既没有独当一面的个人,也没有团结协作的小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需要辅导员去挖掘并培养有潜质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的管理,制度一旦制定,一定要在班上宣读。

三、班级凝聚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人际关系方面

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影响班级凝聚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处理的妥当,班级同学间就会和睦,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在班级中拉帮结派,形成敌对关系,严重影响班级凝聚力,尤其是女生居多的高校,生活中更容易激发一些矛盾,导致关系僵硬。

2.行为方式方面

在行为方式上面,表现常见的就是学生喜欢抱怨,这种抱怨或许是对老师上课方式的抱怨,或对专业课程的抱怨,或对学校环境、硬件设施的抱怨,这种个别的抱怨声会给班级乃至整个学校都带来负面影响,严重影响整个班风,特别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所以一旦发现抱怨声的现象,一定要及时的找到当事人谈话进行制止,不要让其扩散开来。还有一种问题行为方式体现在行动上,那就是经常迟到、早退、旷课。

3.心理方面

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有各种不同的来自心理方面的压力,这些各种来自心理方面的压力也会影响着他们快速的融入班集体。比如:由于对新环境不接受;或是原来对新环境期望值过高, 现实不尽如人意;或是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不能很好的建立与他人关系,导致在心理上感到孤独和抑郁;由于新的环境和自己理想中的相距甚远,自己在同学中的位置也不如从前,情绪一落千丈,备感失落与沮丧等等。

4.学习方面

在笔者所带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在学习方面是主动积极的,对自己所学专业也充满热情,但不排除有少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出特别懒散,倦怠,上课期间玩手机,不按时完成作用等等,这些表现有的可能是因为不适应大学的学生方式,跟不上进度,也有可能是没有树立目标、缺乏动力,也有可能是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了等等,长此以往下去,会影响班级的学风,不利于良好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四、如何提高高校班级凝聚力

1.首先班集体要有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我们班集体的整体奋斗目标是:建立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优秀班集体。具体可细分为多个子目标,比如在学习上,课堂上积极回答任课老师问题,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优秀作品每周在班级进行展示;在实践活动上,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人人要主动为班级争取荣誉的意识等等。

2.多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一个班级如果缺少班集体活动,同学之间的关系往往显得比较疏远,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还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加强对班级的归属感,班级活动的开展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如果学生比较活泼,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如果班级整体是好学的,多开展一些学习方面的竞赛活动,笔者所带班级的活动特点体现了系列化、规范化,所谓系列话是指通过每月定一个主题的方式,各班自由开展,然后把活动整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系列。比如:10月份开展“月月生”主题活动,各班班上为当月过生日的学生举办生日会,让大家感受班级的温暖, 11月份开展了“户外活动”为主题的班级活动,12月份开展了“才艺展示”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大家充分展现了自己多才多艺的一面,彼此之间也更加了解。

3.培养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

如何培养一批得有力的班干部,对于构筑班级的凝聚力十分重要。首先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班委,其次,还需在班委中责任明确、细化到人。每周召开一次班会,由班干部对班级工作进行阶段总结汇报。对于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共同商讨。除此之外,笔者还采取了班际交流的方式,各班一起探讨交流自己的经验以及困惑,相互借鉴和学习。

4.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来维持班级凝聚力

针对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表现,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和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总之,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方法很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归功到底只要立足于学生,从学生出发,用心去做,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工作,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建立一个个团结向上和生机勃勃的班集体。

湖南省特殊教育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成果,湖南省教育科学特殊教育研究基地成果

高职院校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篇4

一、班级文化及学生特点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辅导员引导下, 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建设良好的学风、班风, 对培养学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是学风、班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期高职学生特点是文化基础差, 学习困难大;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生活自理能力弱, 集体现念、组织纪律性差;轻德育, 重智育;轻集体, 重个人;轻奉献, 重索取;轻奋斗, 重享乐。因此, 高职院校学生班级文化建设应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

二、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步骤

班级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应是辅导员, 辅导员应该明确所带班级的班级文化, 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同时, 应选择素质高、能力强、号召力强的班干部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执行者和推动者, 带领全班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共同参与班级文化的建设。

1. 班级文化形成期。

大一是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 也是班级文化的形成期。学生刚入校, 面临的一切都是新的, 这也是辅导员制定班规, 抓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军训不仅是大一新生面临的第一节课, 也是学生相互交流、开展合作、增加凝聚力的绝好机会。首先, 辅导员要从纪律上严格管理。目前学生大多是90后, 爱睡懒觉常迟到, 怕苦怕累难坚持, 想方设法不参加军训。辅导员一定要制定严格的纪律并且不打折扣的贯彻执行, 同时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谈心、座谈、讲座等多方面的教育形式, 对学生进行不怕吃苦、团结协作的教育, 同时这也应是班级文化的一部分。整个大一学年, 辅导员都应该注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培养大家“班级是我家”的理念, 并让班级每一位学生都认同这一理念。辅导员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大家对班级体这个“家”的热爱, 对“家”中每一位成员的关心和帮助。比如, 在有学生过生日的时候, 全班同学为他送一句祝福或同唱生日歌;在有学生生病时, 同学们轮流照顾送饭;在节假日学生自发组织旅游或者志愿者活动等等。班级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学生们参与竞争、加强合作,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 养成良好习惯, 促使学生自主参与, 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 增进彼此友谊, 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在各类活动中, 辅导员都要要求大家尽自己所能, 提出目标, 不断超越提高自我, 同时为班级争取荣誉, 这些活动不仅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也为形成班级凝聚力搭建了桥梁, 又使学生心情愉悦, 对班级产生了自豪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2. 班级文化发展期。

大二学年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学生的专业课占得比重较大, 并且也是学生最容易出现迷茫、困惑的时期。这些困惑、迷茫主要来自于学生对于就业前景的不确定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因此, 辅导员应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强调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多数学生困惑的调查了解及谈心交流, 在班会或团会时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困扰,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变压力为动力, 学好专业知识, 增强社会能力, 为大三的实习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辅导员可以请往届的本专业毕业生做演讲, 介绍自己就业路上的经历以及面对就业压力的解决对策;可以请学校负责心理咨询的老师为学生做缓解压力的讲座;可以请负责就业的老师为同学们解答就业难题;可以请礼仪队老师为学生们讲解求职礼仪方面的知识;可以举办模拟招聘会, 分为个人面试和小组面试;可以开展创业方案大赛, 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举办讲座介绍专升本及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电大开放教育的相关情况等等。班级文化建设发展期的关键是建立温馨的师生、生生关系。建立温馨的班级人际关系, 辅导员是关键。改善辅导员的教育管理理念和行为是营造温馨师生关系的重中之重。温馨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比如, 在各类评优评先、奖助学金及推优入党等方面, 辅导员要广泛、充分的听取学生的意见, 发扬民主, 不搞专断。其次要畅通师生沟通的渠道,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和条件, 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关注学生群体的新动向。比如, 学生出现厌学情况了, 要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根源, 摆脱困境。第三, 辅导员要善于做学生的挚友和导师。比如, 有学生有严重的自卑心理, 辅导员应该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 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 同时号召同宿舍的同学帮助他多参与活动, 提高自信心。

3. 班级文化成熟期。

大三学年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很短, 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都要参加毕业实习。学生在实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一阶段困扰他们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融入新单位、如何和单位同事相处、待遇低工作量大等等有关工作适应性的问题。因此, 辅导员在学生离校期间要充分运用班级QQ群、电子邮箱、微信、微博等现代化通讯手段, 对学生开展就业适应性教育。同时, 大三学年应再突出强调“班级是我家”的理念, 让同学们遇到难处回“家”来, 和“家”里的兄弟姐妹倾诉, 共同解决困难、面对生活。毕业前夕, 辅导员应注重将班级文化传递到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 可以采用班级聚会、合影留念、集体出游等方式强化三年来形成的优秀班级文化。

三、高职院校学生班级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班级文化建设,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 对促进班级管理的良好局面很有帮助。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必须结合班级实际。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 生活习惯及处事方式都不尽相同。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特点, 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必须结合班级实际来进行。如果不顾实际情况, 生搬硬套, 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比如, 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90%来自城市, 就应该在不怕吃苦、坚强刚毅上多引导;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90%来自农村, 就应该在增加自信、大胆创新上多引导。

2. 重视“硬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 也就是物质文化, 即物质环境。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人语录、格言警句、名人画像;悬挂在教室前后的各种标语等等。而软文化, 则是精神文化, 即精神环境, 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考核制度、班训、班歌等一系列制度化的文化环境;也包括班级师生间、学生间的亲情文化环境;还包括班级学生的观念文化环境。班级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发挥“硬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 消除学习疲劳,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爱班爱校的情感, 利于学生奋发向上。其中, 保持整洁干净卫生的教室环境是最基本的。在进行班级“硬文化”的建设中, 不能忽视宿舍文化的建设。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 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宿舍要努力营造一种环境整洁优美、温馨和谐的氛围。通过环境的影响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 必须要依靠社会、学校和其他老师的配合和支持。

班级文化建设仅仅靠全班同学和辅导员的努力是不够的, 需要社会的榜样支持、学校的活动支持、其他老师的教育同步支持, 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比如, 通过对社会上涌现出的杰出人物的学习, 教育学生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通过学校的各类活动, 教育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其他老师的教育同步支持, 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4. 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辅导员首先要选择责任心强、能力强、素质高、威信高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其次, 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发挥班干部的带动作用, 同时注重集体的教育力量。班集体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相互促进, 对每个学生都会起到很大的激励和启发。比如, 对于各类活动可以让学生自主管理。如学校的歌唱比赛, 让学生自主选择曲目、自主聘请指挥和伴奏, 自由选择时间排练, 辅导员仅仅做好鼓励动员工作, 往往效果是极佳的。

总的来说, 高职院校学生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 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将对班级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很好的带动作用, 也对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 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黄敏若.基于班级文化创建优秀团队的策略与研究[J].考试周刊, 2010, (19) .

[2]卢妍宇.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5.

[3]吴波虹.构建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思考[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6) .

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论文 篇5

一、当前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由于一些不利因素的存在,中职院校现在的班级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这些都将阻碍班级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其中,不足主要体现在这些地方。

1.中职院校的班级意识不强。在中职院校之中,同学们原有的班级意识不断被削弱,集体荣誉、集体归属感大大减弱。学生对班级并没有强烈的班级归属感。而且,中职院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都不是很浓厚,相对来说学生的素质也不是很高。学生对自己没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学生经常性缺课、逃课,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也熟视无睹。学生班级活动开展不起来,对班级活动漠不关心,都会对班级文化的建设产生负能量。

2.中职院校学生缺乏精神文化内涵。中职院校的学生相比较而言,都比较欠缺强大的内心精神世界。而精神文化作为一个班级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培育之下,全体师生都应该重视对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要培养有思想、有灵魂的学生,就必须在教学之外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天地。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还有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以,班级文化的建设一定要当作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能走表面文章,而要狠抓落实。但是,当前中职教育的培养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教师对文化的认识还是肤浅的,不够深刻,所以一点都不重视。长此以往,问题就会越变越大,最终,大错铸成,回天乏术。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建设,就更成了一个空中楼阁。

3.学生、学校的职业意识不够强烈。作为一个中职院校,学校的教学任务更多的是为企业输送劳动者。这些劳动者要求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同时思想道德觉悟也必须高。所以,中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着力增强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增强职业特点。通过企业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合力作用,让学生更加团结、互帮互助。但是,现在中职院校采取的一系列教学制度和措施,却更多地将工作重心放在管理学生的生活上。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同时,学生这个时候的自主意识也不高。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存在很大的问题,与专业的结合度不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4.班级活动太少。相对来说,中职院校的班级活动十分缺乏。作为学生引导和组织工作的重要载体,班级应该多多组织学生开展班级活动。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而且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的潜能。但是,现在中职院校的班级活动开展都不多,即便是有的学生可以自发组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展一些活动,但是往往由于得不到学校的支持和专业人士的指导,而且自己本身的思想文化能力有限。因此,活动的质量并不高,效果也不是很明显。由于缺乏像样的班级活动,班级文化就成了无本之木、风中浮萍,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5.没有足够的制度文化。中职院校的班级制度文化严重缺失。班级意识不强烈,良好的班级文化就难以形成。学生处于半放养的状态,组织十分松散。没有了班级制度和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学生的行动就得不到有效指导。加之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并不强,学生就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受不健康文化的影响。上述因素都会对班级的文化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建设三位一体班级文化的方法

1.建立班级组织,并且将之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可以帮助学生们互帮互助。作为一个能够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学习型的组织可以起到帮助成员更好成长的作用。通过对学生行为的修正和约束,使学生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2.将班级管理企业化。班级管理的企业化,就是将企业中先进的经验和理念引入班级管理的模式,通过对企业情境的模拟和创造,加强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以此锻炼学生适应社会、谋求生存的能力。首先,在物质方面。班级管理要根据实际特点,模拟真实的公司情境。比如,模拟真实的办公室情境,有真实的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等。这些环境的布置,可以让学生感觉好像真的处于真实的公司情境。通过这些设置进行教学,可以使得教学内容和过程更有实际意义。其次,除了物质文化建设之外,精神文化的建设同样不能忽视。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教师要结合班级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方向,通过对企业文化精神的比对和参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将班级学生职业化形象竖立起来。在学生的实习阶段,要多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学习,多多考虑行业的需要和最新动态。要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切实有效地建设班级文化。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在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之中,要将每一个情况都实际考虑进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保障,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建设中来,就能更好地建设学生的执行力和判断力。同时,班级要参照企业的模式建立考勤机制、奖励机制,完善现存的班级规章制度,增强学生们之间的竞争能力,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真正多方面发展。总而言之,就是要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打造坚实的班级文化。让学生们认识到,上课跟上班其实都是一样的,在班级之中锻炼,摸索经验,这样,真正上班的时候就能够做到临阵不慌乱、不怯场。通过高度仿真的模拟,将学生的身心都置于考验之下。

3.与企业合作,共同搭建培养平台。班级文化建设在立足专业的同时,也需要将企业的需要和市场的需要考虑在内。只有和企业合作,互通有无,才能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的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有实际的`利用价值和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21世纪要求的、能够走得更远、变得更强大的、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班级的文化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中职院校一定要抓住和企业合作这个大好机会,引入企业文化,强调企业精神,让学生兼备软硬两方面的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高的就业率,企业才能更加满意,提高学生的就业待遇。这些都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有关数据显示,很多毕业生就业的难题不是在于硬件不够,而是软件方面出现了问题。所谓软件方面出了问题,就是学生不能够适应企业的文化,在工作态度、工作耐心等方面还有不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相比较之前的从业人员大大不如。这些都会使得学生的就业率出现问题。而软实力的提高,需要的恰恰就是良好的班级文化的熏陶。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吸收有益的营养。通过与企业合作,搭建合作平台,让学生早日接触这些内容,然后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针对这些问题做出针对性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三位一体班级文化建设。这是时代对中职院校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是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只有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中越走越远,道路越走越宽广。

4.将专业知识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建设班级文化,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并且,要将班级文化、专业知识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只有让学生自愿参加课外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活动的乐趣。在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张扬,能力可以得到锻炼,通过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学生亦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三、结语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研究 篇6

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营造和维护的班级氛围,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牵引,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班级文化具有教育性、平等性、融合性、社会性等一般特征,班级文化的主要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等。

班级文化可通过形成班级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约束班级成员的言行举止。班级成员符合班级文化的举动,会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赞许、鼓励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或人际关系,赢得班级成员的尊重,该成员此举动将会逐步加强;班级成员不符合班级文化的举动,会得到全体成员的否定、批评、制止等,迫于舆论或集体氛围压迫,不得不约束自己的言语和行动,该成员此举动将会逐步弱化甚至消失。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以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班级文化的建设应与之相匹配,明确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定位,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和就业观。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建设还未成体系,在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班级物质文化失位

由于高职院校采用的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交叉进行,因此,高职院校班级很少有固定的教室作为物质文化的载体,更多依靠宿舍楼或教学楼的局部区域来进行物质文化的布置、宣传和营造等,很难给班级成员带来归属感。同时,班徽、班歌、班服、班级口号等也是由少数人协商确定下来的,不具备创新性,缺乏公共基础,很难在班级成员之间引起共鸣和响应。

2.班级制度文化错位

班级制度文化的制定往往是少数人来完成的,缺少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协商的过程。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班级制度文化并不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主流文化为基础,常常表现以投机取巧为荣、以刻苦学习为耻,以好吃懒做为荣、以勤工俭学为耻,以浑水摸鱼为荣、以拾金不昧为耻等,与主流文化出现严重错位,制约大学生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提升。

3.班级行为文化出位

由于高职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不稳定期,并受多元文化、不良网络文化以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班级行为文化经常会跳出大学生主流班级行为文化的范围。班级成员经常会表现出“物质利益至上”“重视个人利益”“利己主义”等,不尊重老师和他人、以自我意识为主、我行我素、不注意日常穿着和文明用语等,迟到、旷课、考试作弊、上课玩手机、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

4.班级精神文化缺位

由于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喜欢独立思考、特立独行,有时过分强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因此很难形成班级全体成员普遍认同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很难确立共同的班级目标、一致的舆论导向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班级精神文化出现真空地带。

李成超的《高职院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探析》调查结果显示“有11.7%的学生班级概念模糊,没有统一的班级精神文化标志;有 19%的班级精神文化制度建设整体不够完善,班级工作开展具有随机性和盲目性。”[4]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等。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与它的特点密不可分:首先是开放性,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平台,人们可以利用它共享和发布资讯,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降低了区域文化、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影响。其次是平等性,

在互联网平台,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立场,发布相关的信息来进行自主表达,营造了一个人人平等的交际环境。再次是交互性,互联网可以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超文本技术融合为一体,使人们可以获得更多信息,丰富感知和表达方式,提升生活、学习、工作等质量。最后是即时性,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既可以获得即时信息,同时也可以发布即时信息,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即时交流和相互了解,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为了弥补高职院校班级没有固定教室作为班级物质文化载体的不足,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网络班级,形成一个固定且突破时空限制的“大教室”,例如易班(易班是由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率先发起,具有强大班级功能的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5]班级博客、班级微信平台、ChinaRen校友录等。

班委干部收集班级每个成员的姓名、籍贯、兴趣爱好、座右铭、人生目标、电话号码、生活照片、获得荣誉等资料建成个人专属信息库板块,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使每个成员都立体式呈现出来;建立班级荣誉榜、班级风采展示等板块,对班级集体和成员获得的重要荣誉进行广泛宣传,对班级参加或举办的重要活动进行展示;在节假日、纪念日、成员生日等重要日期对班级成员发送祝福,针对重要考试、天气突变等发出温馨提示,等等。这样可以加强班级成员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增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形成一种“家”的感觉。

班级干部通过互联网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包括辅导员、班级导师)积极参与班徽、班歌、班服、班级口号等文化标志的征集活动,精心筹备、认真筛选、公开投票,选出多数班级成员认同的文化标志。将班歌拍成全体成员共同演绎的视频文件与班徽LOGO、班级口号、班服照片等在网络班级教室明显区域进行展示,增强班级物质文化认同度。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委干部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包括辅导员、班级导师)根据《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学生手册》和道德规范等制定班级制度文化,形成在班级范围内有一定约束力和公信力的班级管理规定、班级行为准则等,并将相关制度文化以PPT、歌曲、视频、图片等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传播的形式在班级网络教室大力宣传。

同时,定期在班级网络教室将班级成员执行班级制度的情况进行统计和通报,为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班级小红花,对不良行为进行不点名批评,让班级成员在班级制度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

3.班级行为文化建设

班级行为文化渗透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组织活动等行为之中,主要表现为学习行为文化、生活行为文化、交往行为文化、组织行为文化。

慕课(MOOC)、数字图书馆、在线上网学习、BBS 和博客论坛等互联网多媒体信息的出现改变了教师在教室按照书本内容给学生讲授课程的单向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多向性等特点,学生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可以享受到教师授课以外的学习方式,也可以接受到世界级名师的教诲;既可以向前追溯学科知识的历史渊源,也可以向后延伸了解学科知识发展前沿;既可以做信息的享受者也可以做信息的传播者。积极倡导班级成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利于拓展知识视野、灵活把握学习时间和进度,同时还有利于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与合作,提升班级成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微信、飞信、QQ、电子邮件等网上社交媒介的广泛应用丰富了班级成员的交流方式,既可以面对面近距离交谈也可以远距离视频聊天,既可以即时交流也可以延时交流,既可以单独交流也可以集体交流,拓展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也为班级成员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宽松、对等的环境,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张、意见或建议等,特别是辅导员、班级导师与学生可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增强班级成员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实现扁平化管理,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和解决问题。

通过网络剧、微电影、微视频等网络视听节目以及微流等网络视频平台对班级开展的心理情景剧、志愿服务活动、文艺汇演、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集体活动进行广泛宣传,既有利于提升班集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又能强化班级成员对真善美行为的积极追求以及对假恶丑行为的不断抵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互联网环境下班级成员既可以自由表达对真善美个性化追求的方式,又能统一对真善美的判断标准,有利于形成个性张扬而又本质趋同的班级精神文化氛围,促进班级精神文化的践行与发展,避免了因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引起停滞不前。

互联网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雷锋精神等社会主流精神文化的内涵、意义以及现实表现形式都进行了深入阐述,有利于引导班级成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炼出有班级特色、显示班级全体成员意志的班级精神文化。与此同时,明确设定班级合理的发展目标、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班级成员努力做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集体发展与个人成长的统一。

三、结语

虽然互联网上有时也会出现很多虚假的、消极的、不健康的信息,传播一些不正当的言论等,对大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和行动造成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相信互联网可以辅助我们建设好高职院校班级文化,让大学生在班级物质文化的熏陶下、制度文化的规范下、行为文化的激励下、精神文化的感染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罗爽.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探析[J].职教通讯,2013(05):71-73.

[2]刘义安,王敏.试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与逻辑路径[J].文教资料,2015(06):106-107.

[3]曹颖.基于互联网思维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发展研究[J].商业故事,2015(09):94-95.

[4]李成超.高职院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探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4):82-85.

[5]高晓霞,车丽萍. 高职院校易班网络班级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 改革与开放,2016(01):111-113.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7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主要指高职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它是班级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创设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

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的内涵也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要素。

物质文化主要包含教室的布局、课桌椅与教桌的摆放、各类宣传栏的布置、班级成员自发组织的各类活动,甚至包括网络环境下班级建立的论坛、QQ群、博客等。

制度文化主要包含各种班内组织机构及为实现班级建设目标而建立的各类规章制度、约定俗成等。

精神文化主要包含班级价值观、班级精神、情感文化等。

其中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文化则是班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

二、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社会层面

高职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熏陶和感染,因此班级文化一定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由于缺乏是非辨别能力,社会文化中的一些错误价值观念,如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腐败现象,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对大学生的侵蚀是非常严重的。不良环境会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出现虚荣、攀比、孤独、封闭、自卑等心理问题,进而直接制约班级文化建设向良性方向发展。

2. 学校层面

随着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趋于紧张,有的院校专职辅导员与学生配比达到1:300或更多。一方面,由于责任心差和认识上存在偏差,一些高职院校辅导员认为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没有必要进行规范和管理,给他们自由越多越好,有的辅导员则是忙于搞科研、进修、捞外快,根本没把心思放在班级建设上;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考核制度的缺陷,一些高职院校辅导员疲于应付领导检查,花力气只做表面文章,而疏于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上缺少有效的引导,导致班级文化发育不全。

3. 班级层面

班级文化是班级生存发展的灵魂,再好的建设理念都要在班级层面落实。然而,具体实践中经常会出现班级文化三要素构成不全的现象,比如重视物质文化建设,教室中各类励志标语、书法、字画、盆景等一应俱全却忽视了精神文化的统领作用。另外班级文化建设缺乏主动性,往往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导致文化建设缺乏持久性,随着年级的增长这种热情会逐年衰减。

三、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1. 师生合力,推进班级文化建设

学校领导应该从抓好校园文化的战略高度来重视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建立一整套指导和评价班级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形成班级文化创建的浓厚氛围;辅导员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充分利用“威信效应”,从“爱心”做起,对学生进行思想疏通,用心灵沟通彼此,用爱心融通彼此,从而达到互信互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及和谐同学关系,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班级文化建设主体参与者———学生,应该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树立“人人是形象”的观念,增强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自觉培育和维护班风,把班级文化的各项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以班级文化作为自己成才的培养基础,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能力,展示才华,自觉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之中。

2. 以生为本,通过精神文化来引导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最终要依靠班级学生来落实,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让绝大部分学生参与进来。要通过研究本班级学生的专业、特长,强化精神文化的引导,确定班级精神文化的特色,并围绕这一特色组织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落实。

3. 民主管理,通过制度文化来约束

精神文化确定以后,包含辅导员在内的班级所有成员都要为之去努力。高职班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拥有不同的学习生活习惯,必须通过“民主立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制度,并通过班会、讨论、班级日志、留言等方式征求大家意见,及时对制度进行修订完善。

4. 结合专业,通过物质文化来熏陶

物质文化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教室要布置得整洁有序、美观大方,墙报、黑板报要定期组织班级成员进行策划,BBS论坛、QQ群要定期有人维护。更重要的是,作为高职院校的班级物质文化一定要和班级专业相结合,以此体现职业性的特点。比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班级可以多布置些汽车资料、图片、模型,美术专业的班级可以多布置些名人字画、经典艺术作品等,以此来提升职业素养,规范职业行为,提高职业道德,为自身将来从事所学专业打下良好基础。

班级文化建设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是实现班级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健康成长意义深远。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要: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概述了班级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分析了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广川, 张海军, 周勇.高职学生工作信息化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 2010, (6) .

[2]张广川, 陈玉华.“四通”法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体会[J].科技信息, 2010, (3) .

[3]王士玲.浅谈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优质教育, 2005, (4) .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研究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化,班级文化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办学呈现出诸多创新的发展趋向, 但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忽视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需要。然而班级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载体, 学校管理部门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导向、规范、约束、凝聚、融合功能,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在学校内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过程。因此, 探索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 从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获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上都是十分必要的。推进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特色建设, 创建德育特色班级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德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优化学校班级管理, 丰富学校班级文化内涵, 发展学校办学个性的有力举措。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现状

目前,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缺乏自觉探索意识, 一般都是模仿和沿袭其他普通高校创建模式, 而呈现为“泛校园文化”特征, 缺乏“职业”特色, 未能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未能把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要的职业性人才的目标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发展规划之中,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 学术气氛与职业气氛缺失。据调查, 高职毕业生从熟悉的校园来到陌生的企业, 缺乏职业素养, 对企业文化产生种种不适应, 表现在对企业的工作环境、规章制度、工作节奏、人际关系等方面。这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上的尴尬局面:一方面, 大批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后, 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特点, 频繁跳槽或被迫辞职, 造成了人们对于高职毕业生工作能力的怀疑;另一方面, 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应届高职生难以迅速融入企业的工作进程, 所以在招聘时往往会青睐有实际工作经验者。因此, 为缩短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距离,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企文化互动, 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增强职业意识, 提高职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职业化”班级文化创建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主要为各行各业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能人才, 走的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 这个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乃至校园文化建设都必须突出职业特色。

1. 班级文化建设突出职业特色, 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

高职院校生源来自高中毕业生、职高毕业生, 这些学生大都经过升学挫折存在自卑心理。高职院校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职业特色, 营造浓郁的职业文化氛围, 可以让他们从中看到希望、找回自信, 重新确定人生坐标, 树立理想抱负, 并在职业文化的熏陶中养成做人做事的良好道德品行, 以及适应职业生涯的健全人格和素质。

2. 班级文化建设突出职业特色, 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

大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学制所限, 在课堂中不可能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 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补充, 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职业特色, 搭建各类培训、交流、考证、竞赛等平台, 开展各种知识讲座、创新教育、能力实践等活动,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释放学生的潜能, 进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 达到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3. 班级文化建设突出职业特色, 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需要。

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生活自理能力和处事能力相对较弱, 有的甚至很难与人沟通相处, 更害怕走上社会。而如今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 普遍看重实际能力和合作精神。高职院校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职业特色, 引进企业精神、行为、制度文化, 开展与企业多领域的交流互动, 既有利于学生较早地感受企业文化, 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又有利于学生在接触企业的实践中得到锻炼, 增长各方面的才干, 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职业化”班级文化创建的策略

1. 环境引领。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文化, 是支撑企业文化体系的灵魂, 坚持“以人为本”, 把“人本管理”放在首位, 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 通过企业文化能激励员工奋发上进, 实现自身价值。同样,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 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应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 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力量, 它能使班级形成了一种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的良好班风, 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2. 管理接轨。

班主任、辅导员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 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 感受企业文化气息。我们把学生包装成某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 在班级通过模拟管理来达到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总经理 (班长) 负责、值班经理轮岗制”管理, 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公约、学习企业的管理手段, 每天进行晨会制, 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

3. 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 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 是班级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企业是通过制度来规范企业的操作规程、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 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都有着不同的规章制度。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符合某一专业实际的班规, 根据可能专业岗位制定具体班级制度, 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要在学校各种纪律的基础上, 通过具有某一专业特色和职业特色班级制度的实施, 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接受职业化的制度教育, 以便更好更快地适应将来的就业环境。

4. 课堂渗透。

一方面, 利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专题教育;另一方面, 重视学科教学渗透。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时要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有意识地融入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的内容, 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企业文化教育。

任课教师在课内教学活动中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 以班内已经形成的班组为项目组织教学活动, 鼓励班组内相互协作, 发扬团队精神, 共同完成学习项目。鼓励班间有序竞争, 营造赶超氛围, 提高学习成果。并且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 班级文化活动体现职业文化, 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

5. 活动对接。

班主任、辅导员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健康、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的集体活动,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班级文化活动之中, 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深入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 通过创建“优秀班集体”、“文明宿舍”等评选活动,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情做起, 从自身的一言一行做起, 养成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李忠军.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研究方法与实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裴荣杰.环境育人与班级建设[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3]郭毅.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4]沈春英.相信自己做最好的你[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207-240.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研究 篇9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管理,教学管理

一、引言

文化,字典上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校园文化,是指全体师生在日常教学、教育中所形成的校园意识财富,可理解为:真,真理化;善,道德化;美,艺术化三个方面。而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班集体的整个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班集体不只是要适应学校文化,更要能改善并影响学校文化建设。

二、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室,学生只有在一个有优美文化的教室才能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一方面要建设教室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搭配好教室内各种设施的颜色,这样才能给人显现一种自然、整洁、平静的教室协和文化。此外还要建设有自己的班级文化特色。要加强对教室墙壁的利用与布置,例如,要充分利用学习园地和黑板报等展示班级学生精彩生活,展示团支部团员风采。要利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建设班级QQ群、微信群,开发建设班级文化网页,建立与家长交流沟通互联网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这样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形成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建设符合班级学生特点、彰显学生个性的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在创建班级文化活动中,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要让班级文化和建设更能体现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精神面貌。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布置班级文化的过程,他们可以重新审视自我,表现自我,对于自我有了肯定,进而可以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情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他们的人文素养也很自然得到了提升,同学们在这样开动脑筋的同时,集体协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样就可以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另外,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另一重要阵地是教学工厂,因此搞好实训工厂的文化环境建设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车间文化建设是专业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班级文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统一的最好体现。

良好的专业文化环境,有利于熏陶学生的专业技能形成,学生在逼真车间的场景中生活、学习、实习、有助于及早地进入角色,进入状态。橱窗、实习车间统一布置,有本专业技能发展历史,有行业企业精神,有历届学生参加市、省、国家的各项技能大赛等获奖作品的陈列与介绍等,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产教加工,力求与现代企业生产场景接近,学生走近实训基地如同身临其境。

三、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创设良好舆论氛围,培养造就班级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一个学校、一个班级要真正建立起可持续发展机制,必须从人管人向制度管理人发展,最终实现文化熏陶人的最高管理境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抓好班级文化建设,而要把班级文化建设搞上去,就必须使每个班级成员都认识到班级文化建设与和谐班级创立间的关系,提高对班级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使班级文化建设理论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行动。一个班级一旦建立,班主任就要组织全体成员学习讨论,可以引导大家学习文化建设的理论文章,深入理解文化建设的内涵,经过讨论后,集思广益,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让所有成员投身班级文化建设的事业中,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建设铺平道路。

(二)抓实物质文化建设,为人文精神文化奠基。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提升人文精神,物质文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前提。要真正搞好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全校统筹,班级参与,在相映成趣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这些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先对校园环境进行绿化、美化、硬化,建造校园文化设施,让高耸的白杨、挺拔的松柏、银杏与碧绿的草坪、冬青、翠竹相互映衬,形成百科全书般花园式优美环境。应该说,这些校园物质文化设施是班级物质文化设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各个班级再进行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在教室布置国旗、挂名人名言、地图、设立图书台,在楼道挂名人画像,真正形成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物质文化环境,为班级成员打造良好的文化建设平台,让这些物质文化设施陶冶班级成员的情操,塑造班级成员的美好心灵,激发班级成员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班级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显性文化建设与隐性文化建设并举,开创班级文化建设新格局。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看,班级人文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内容,也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层次。但是作为人文精神文化的隐性文化必须通过可见可感的显性文化来实现。一个班级,从组建到结束不过三年时间,这就需要班主任组织班级成员立足实际,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一般来说,需要在组班初期根据班级成员的构成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或朴素自然、或体现深厚文化底蕴的、对班级成员具有约束力和指导性的班训、班风、学风、班规等等,要让这些显性文化上墙,上学生手册,让每一位班级成员时时经受这些文化熏染,同时,要使这些显性文化内化为班级成员的精神和行为,实现显性文化向隐性文化的转变。内化过程可采取讨论会、演讲会、写感想、谈体会等多种形式进行,这样,将显性文化建设与隐性文化建设并举,才能收到更好效果。

(四)以班级文化活动为载体,推进班级文化建设进程。班级文化是人的文化,其终极目标是将校园文化精神内化为班级成员的自觉行为和精神品质,要实现这一目标,须从班级成员开始,只有班级成员的行为和精神品质与班级文化精神吻合统一,才能使班级文化精神永葆青春,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班级文化精神内化为人的行为与精神品质的催化剂。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必须将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不仅让班级成员在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班级文化的熏染,而且利于班级成员主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活动让班级成员人人参与,便于培养班级团队意识、协作精神;每周一次主题团会活动便于培养班级成员的集体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助人为乐精神;每月一次的读书演讲比赛活动不仅能增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也便于班级成员真正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营养;每学期举行一次的班级歌咏比赛活动和诗文创作朗诵比赛活动更能有效提高班级成员的文化素养;每学期举行一次的书画创作竞赛行动也能为班级文化建设搭建更坚固的平台;每年一次的“学雷锋活动月”活动是将班级文化精神内化为班级成员精神品质和自觉行为的有效手段。

(五)稳步推进学科文化建设,拓宽班级文化建设途径。学科文化是一个知识系统,是文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具有文化的特征。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加强学科文化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总之,要全面理解与把握班集体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搞好班集体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人文精神文化建设、活动德育文化建设等,深刻理解它们对班集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只要我们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建设好班集体文化,就一定会建成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一个极具凝聚力的集体。

参考文献

[1]梁桂.中职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探索[J].职教通讯,2007,1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研究 篇10

近年来, 各高职院校面临最大的考验就是学生的就业问题, 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各高职学院在开展专业教学时均以就业为导向, 想方设法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并进行了各种教学改革尝试, 在学生二或三年级的时候, 重新对一个专业或几个专业进行整合, 规划几个专业方向是改革办法之一。专业方向的规划, 是依据当前市场岗位需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而选择相应的方向, 学校将针对每个方向的学生开展与市场需求挂钩课程, 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马上胜任工作。很多高职学院都建设有自己的教务管理系统和成绩系统, 在建立方向班级后, 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级建制, 如何让新的方向班级融入原有的系统, 是当前面临解决的问题。1.在原行政班级建制的时, 必修课程是行政班级每个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 那么原系统都具有把行政班级与课程对应起来的功能, 但由于方向班级打破了原有学生班级的格局, 所以必须要增加方向班级与课程的对应功能。2.学生在选课的时候, 一般同一个方向的学生都选择同样的专业选修课程, 所以应该能一次性把方向班级的学生导入到选修课的教学班级, 这样减少学生选课和教学管理人员分配选修课程班级的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3.分方向后, 该方向的学生将以方向班级的形式上课, 所以任课教师需要录入成绩, 需要打印方向班级的名册和成绩册等。综上原因, 由于产生了新的方向班级, 需要建立方向班级管理系统来来弥补高职学院原教务系统的不足, 满足新增的需求, 并且新系统能和高职学院原有教务管理系统无缝地整合在一起。

(二) 方向班级管理系统业务流程与功能需求分析

高职学院原有的教务管理系统, 基本都提供了行政班级管理, 选修课程的教学班级管理, 能够很好的录入成绩, 打印班级名单与成绩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创建方向班级管理, 如何把方向班级和课程连接起来, 如何把方向班级和选修课程对应的教学班级连接起来, 任课教师能够录入成绩, 并能够打印方向班级的名册与对应课程的成绩册。经过对原有系统的分析和目前各高高职学院的需求得到如图1的顺序图, 很好诠释了方向管理的业务流程与功能需求。

1. 方向管理。

很多学生在入学时对专业了解程度几乎为零, 所选专业的学习内容不一定适合自身情况, 有些学生始终无法进入状态, 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原来的专业培养计划可能已经过时, 不适合当前市场工作岗位对职业技能的需求。根据当前市场的工作岗位需求, 在学生二年级或三年级的时候, 打乱原有专业格局, 重新设立不同的方向,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选择自己爱好和特长的方向, 这样更具人性化, 更能使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在这个阶段, 方向管理人员应该确立哪些专业才能够选择对应的方向, 建立方向与相应专业之间的关系, 为下阶段学生选方向或教学管理人员选入学生的时候做好铺垫。2.学生选方向或教学管理人员选入该方向学生。学生在规定时间内, 登陆到系统,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 而且该学生只能查看到自己专业对应的方向, 也可以由教学管理人员根据学生手工所选结果, 将各行政班级学生选入到对应方向, 最终所选的结果里面要包含了学生所在行政班级的信息。3.方向班级管理。根据各方向所选学生数量, 定制相应的方向班级, 并且方向班级和方向之间要有很好的对接。4.学生方向班级分配。虽然方向班级已经打破了原有行政班级的建制, 但是在分配学生到对应的方向班级时, 基于方便管理的角度出发, 尽量把同行政班级的学生分配到同一个方向班级, 这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根据学生所在的行政班级来分配该方向的学生到指定的方向班级。5.方向班级与学生管理。学生完成专业方向的选择, 教学管理人员完成学生专业方向班级分配后,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改变方向与方向班级, 那么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对方向班级和方向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变更管理。6.与原系统进行整合。在选课的时候, 同方向的学生基本上都选择一样的专业课程, 如果要学生自己去选或由教学管理人员从行政班级选入学生到对应的课程, 比较浪费资源与时间。有了方向班级之后, 就可以直接把方向班级的学生导入到选修课程的教学班级里。而对于必修课程, 因为行政班级格局的打破, 应该能够把方向班级与课程进行关联。7.方向班级的名册与成绩册打印功能。在教学中, 任课教师需要掌握当前班级的学生名单, 因为不再是原有的行政班级, 那么需要打印现有方向班级的名册, 所以系统需要提供相应的功能, 即提供方向班级成绩录入、平时成绩录入以及成绩的打印功能。

(三) 方向班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 目标。

提供方向班级管理的功能, 弥补原有系统的不足, 满足系统新增的需求, 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为任课教师提供学生成绩相关的功能。

2. 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方向班级管理系统课分为6个模块, 如图2所示。

3. 数据库结构设计。

在整个过程中, 将用到原有系统的数据资源, 所以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与原系统数据的一致性, 要求与原系统能够无缝整合。整个系统需要增加的表主要有三个, 分别是专业方向表如表1所示, 专业方向班级表如表2所示和学生与方向对应表如表3所示。

4. 设计效果, 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方向管理系统为例。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系统是以.NET作为集成开发环境, 框架为Framework3.5, 应用服务器为IIS6.0, 数据库为Sql Server2005, 于2007年完成。由于在2008年学院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 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要求, 各个系对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作重新调整, 分别按岗位需求对各专业设立了新的方向, 所以产生了方向班级管理的需求。

(1) 专业方向管理页面如图3所示。

(2) 专业方向班级管理页面如图4所示。

(3) 学生选专业方向界面如图5所示。

(4) 方向学生分班管理界面如图6所示。

(四) 结语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开展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学院必须对当前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格局做出实时调整, 其中建立专业方向是解决办法之一。但是随着新专业方向的产生, 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将在一起上课, 打破了原有专业行政班级的格局, 那么原有教务系统就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增加新的方向班级管理功能。结合高职学院的现状, 总结出了一套适合高职学院并具有通用性的专业方向管理系统架构, 解决了各高职原有系统的不足, 并且可以和各学院原有系统实现无缝链接。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范国闯, 钟华, 黄涛等.Web应用服务器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 2003, 14 (10) :1728-1739.

[3]万方.基于UML的教务管理系统构件抽取技术的探索[J].硅谷, 2009, (02) :62.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与专业结合“三位一体”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090-03

班级是高职院校相对集中的团体,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和单位,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班集体中,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真正体验到了大学生活的真谛;同学们学会读书、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了团队精神,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明确了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突出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也为高职院校与专业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指明了方向。因此,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形成与专业结合的班级、专业、企业“三位一体”班级文化。

与专业结合的班级、专业、企业“三位一体”班级文化建设,是指立足于班级文化建设,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引入企业管理模式,融入企业文化精神和理念,通过企业化模式,班级化管理,达到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一方面,与专业结合的班级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强大的教育力量,有利于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思想上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巨大的凝聚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与专业结合的班级活动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班级是高职生职业成长的重要土壤,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与自身文化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班级意识薄弱。高职院校属于高校体制,班级意识被淡化,集体意识被削弱,学生缺乏班级归属感。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相对薄弱,学生素质相对偏低,学生自我提升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也相对不足。其后果表现为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不参加班级活动,对班级活动漠不关心。这对建设和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有着负面影响。

(二)精神文化欠缺。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在校园文化孕育下,在班级全体师生共同的追求、认同与创造下,逐步形成的具有专业特色和班级特色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和师生的共同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文化对高职生的熏陶与教育比书本,比教学提供给学生的知识更长久更深刻。因此,重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恰恰忽视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更谈不上与专业结合,为专业发展服务。人们往往对精神文化认识肤浅,缺乏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本质的思考,因而也就无从建设班级精神文化。

(三)职业意识不强。作为高职院校,更多地承担着为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应该体现职业特点,增强职业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创建与专业结合、体现团队职业追求的班级文化。然而,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普遍采用辅导员制,以生活管理为主,缺乏专业教师参与,学生自主意识又薄弱,因而班级文化建设职业意识不强,很难与专业结合。

(四)班级活动贫乏。班级承载了学生的引导和组织工作。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激发学生的潜能。然而,高职院校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开展得不多,学生即使自发组织一些活动,也因缺乏有效指导,受到自身文化素质和能力的限制,活动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班级活动的缺乏,使班级文化的形成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五)制度文化缺失。由于班级意识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学生的管理属于松散状态,缺乏一定的班级制度和行为规范,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更容易导致学生行为随性,不健康的文化随之而来,对班级文化建设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行政管理专业能力与素质分析

班级文化建设要做到“与专业结合”,达到“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必须在分析本专业就业岗位的基础上,厘清专业能力及职业素质要求。根据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为中小企业、社会团体、基层社区、政府机关等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公共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管理等。其岗位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能力、行政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宣传策划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以上各项专业能力都离不开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用写作能力、战略与策划能力、个人与团队管理能力,因此,可以说这五大能力既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能力,也是专业核心能力。

根据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行政管理工作大多是重复性、烦琐性工作,行政人员每天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知识素质。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有广博的知识和公关意识等。

三、与专业结合的“三位一体”班级文化建设路径

(一)建设学习型班级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学习型组织促进组织成员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从行政管理专业特点、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要求看,学习型班级组织是培养行政管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是团结、协调及和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自我学习机制”,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学习型组织的精神是学习、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型组织的关键特征是系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组织学习的基础是团队学习,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建设学习型班级组织首先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树立班级的共同愿景。班级愿景的树立是在专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与专业结合,经过同学们共同商讨确定的。组织机构的建立要围绕班级的共同愿景,通过自荐与他荐的形式成立,调动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参与。组织机构要制订学期活动计划,以确保有计划、有步骤地达成目标,实现共同愿景。在愿景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开展深度会谈,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逐步提高团队的思考力,形成团队的向心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

(二)打造企业化班级管理模式。班级管理企业化是通过借鉴企业管理中的部分先进理念,创造和模拟企业情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物质文化建设上,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点,一方面可以通过仿真实训室建设,如文秘实训室建设,模拟真实的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文印室等,通过环境布置,营造企业文化的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充分利用仿真实训室,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使学习的内容与学习的过程很好地与专业结合,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成长。

精神文化建设上,结合专业特点、学生就业方向,参照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内涵,激发团队热情,打造班级团队职业化形象。比如组织学生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和行业需要,以优秀员工的职业素养为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建设班级文化,营造良好的职业化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企业化管理的班级文化中迅速成长为职业人。

制度文化建设上,准确定位每一位成员的角色,分工明确,职能准确,让每一位成员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考勤制度,完善班规,建立竞聘上岗制度,通过制度文化建设保障精神文化建设,提高团队执行力。

总之,要打造上课就是上班,管理班级就是管理企业的管理思路,借鉴企业管理中先进理念,创造和模拟企业情境,通过仿真实训室以及与专业结合的班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营造专业特色的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化的班级制度文化,营造“上班”氛围,尽早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养,以适应毕业就业的需求。

(三)构建校企合作培养平台。一方面,班级文化建设只有立足于专业,紧密联系企业和市场需求,校企合作,才有实际价值和发展空间,才能又好又快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班级文化环境是大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空气和土壤,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需要借助班级文化建设的平台,打造专业化和企业化文化环境,硬技能和软技能两手一起抓,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的满意度。大量研究报告表明,“90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在于硬技能,而在于软技能,即不能很好地融入企业文化,在工作态度、责任心、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有待提高。大学生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离不开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培养。因此,高职教育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构建校企合作培养平台,实现班级、专业、企业“三位一体”班级文化建设途径,是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需要。

构建校企合作培养平台建设班级文化,首先,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兼任班级顾问,参与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结合行业和企业工作流程、工作标准、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等内容制订班级文化建设方案,使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亲密接触,融合发展。其次,联系企业,建立校外班级文化建设实训基地。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借助校外班级文化建设实训基地,启动班级管理程序,调动班级管理干部和班级成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发现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契机,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提高。最后,与专业结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专业结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真实的市场化运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锻炼与培养职业能力。如行政管理专业可以(下转第102页)(上接第91页)创办礼仪服务公司、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公司等,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锻造成长。

(四)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自愿以多种形式获得知识与信息,培养兴趣与爱好,发展个性与能力,形成特长,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品质与作风,并从中受到锻炼的过程。高职院校与专业结合的班级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好地实践锻炼的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能较好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从而更加努力地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高职院校班级活动的形式很多,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会、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各种技能大赛、主题讲座,等等。

如行政管理专业可以开展文学社团、记者团,话剧团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开展礼仪社团,训练学生仪容、仪表、仪态,并在实践中服务于学院各项礼仪活动,在用中学,学中用,进而提升学生礼仪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服务意识与组织接待能力;开展交际舞团,通过形体训练提升学生的气质与形象等。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班级活动还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专题讲座、技能大赛等等,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围绕行政管理专业能力可以组织演讲比赛、征文大赛、礼仪大赛等,有效地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班级活动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可能发展成长为职业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高职院校与专业结合的“三位一体”班级文化建设,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立足专业,紧密联系企业和市场需求,打造上课就是上班,管理班级就是管理企业的管理思路,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完美的链接与融合。打破了高职院校固步自封、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范德华;赵明,高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思想战线, 2011(12)

[2]王岩砾,基于团队精神的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J].成功(教育), 2011(8)

[3]张炯炯,对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0(2)

【作者简介】童革(1968-),女,湖南涟源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化与旅游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硕士。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研究 篇12

关键词:柔性管理,高职院校,班级管理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 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不仅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校园风气、办学质量和发展前途, 而且直接决定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决定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因此, 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班级管理工作, 力求通过有效的班级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柔性管理是现代行政管理中“人性化”管理原则的具体体现, 符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1], 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 同样可以在教育管理领域进行推广和应用。笔者在本地一所高职院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已有多年, 本文就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班级管理工作的独特性, 分析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策略。

1 案例调研

笔者所在地的这所高职院校是一所新建公办高职院校, 其前身为两所中专学校, 2010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高等职业学院, 并于2012年开始普通高考招生, 现有在校生近九千人 (含中职) , 在校班级126个。近几年,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从近几年该院校高职生的招生情况来看, 入学分数普遍较低,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如2013年共招收普通专科生560名, 其中文史类最低分182分, 最高分385分, 理工类最低分236分, 最高分401分;2014年共招收普通专科生962名, 其中文史类最低分169分, 最高分386分, 理工类最低分245分, 最高分426分;2015年共招收普通专科生1 459名, 其中文史类最低分176分, 最高分439分, 理工类最低分248分, 最高分487分。另外, 该院校还招收部分五年制高职学生, 但存在的问题是, 各专业录取人数差距较大, 其中卫生类专业生源相对充足, 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旅游类和农学类专业生源严重不足, 并且录取分数都较低。

面对全国高校整体格局的新变化, 对于高职院校尤其是新建高职院校, 形势会更加严峻。面对新形势, 高职院校必须创新管理理念, 开拓管理思路, 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 推行和实施柔性管理, 从而开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2]。

2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独特性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 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 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 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以实现教学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首先取决于管理客体即学生。通过这几年对该院校高职生的调查和了解发现,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 高职学生有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2.1 理想信念更缺失

通过对该院校高职学生的调查发现, 大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 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自我要求不严, 不良习气较重, 没有责任感, 得过且过。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学生的增加, 有的学生怕吃苦, 表现懒散, 缺乏集体意识, 追求享乐主义。相反, 他们的知识观念、艰苦奋斗观念淡化, 对未来普遍感到茫然, 无所适从。

2.2 学习意识更淡薄

由于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入高职院校后, 学习意识普遍淡薄, 没有学习兴趣, 缺乏学习热情, 学习上不刻苦, 学习方法不科学, 不求上进。许多高职学生的学习根本没有计划性, 学习能力较差。由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学生的成绩普遍不理想, 甚至有部分高职生产生厌学情绪, 上课看小说、玩手机、睡觉、聊天。

2.3 行为失范更严重

从该院校近三年入学的高职学生来看, 问题学生越来越多, 他们普遍纪律性差, 自由散漫, 不服从班级管理, 不愿意被管束, 对辅导员的管理表露出抵触情绪, 管理越严, 逆反心理越严重, 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对抗。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享受, 吃喝玩乐, 并时常做出一些不良行为, 如上网、早恋、迟到、早退、旷课、吸烟、打架斗殴等,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秩序和校园的稳定, 班级管理工作越来越难。

2.4 心理问题更明显

大部分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 学习困难, 加之有的因生活和感情上的波折等原因, 个别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通过该院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了解发现, 大部分学生经常会表现出迷茫、苦闷、烦躁、焦虑等种种消极心理。面对困难, 许多学生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从而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3 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柔性管理是现代经济管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 与刚性管理相对。所谓柔性管理, 是一种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而进行的人性化管理。它要求管理者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人性化方式, 在被管理者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刚性管理则是以规章制度为中心, 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等手段对被管理者进行管理。柔性管理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发挥人的潜能, 与刚性管理有着根本不同的价值追求和积极作用。通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可以看出, 柔性管理理念更加适合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笔者认为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柔性管理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由于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主要在于不是依靠外在的强制力, 而是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名学生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管理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本”, 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 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最终实现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更需要由内而外的管理模式, 相对于本科生, 他们更加排斥外在的强制力量, 如果单纯依靠严厉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往往收效甚微, 甚至会激化矛盾, 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抗情绪。

3.2 柔性管理对学生的影响更持久

柔性管理的目标是将外在的各种管理规定转变为学生内心的自愿承诺, 并最终将这种内心承诺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虽然这一转变过程需要辅导员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然而一旦实现这种转变, 便会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上获得相对独立性, 它将对学生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柔性管理是持久稳定的, 刚性管理是暂时不稳定的。所以, 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 柔性管理更容易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更能体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特征。

3.3 柔性管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柔性管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提倡人的自主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 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 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柔性管理主要就是通过满足学生的高层次需要, 来调动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高度热情, 因而柔性管理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创造性, 具有更有效的激励作用。所以, 柔性管理更加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3.4 柔性管理方式更加灵活

柔性管理能够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作为高职生这一群体, 因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他们在行为、学习态度、心理意愿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班级管理极其复杂。如果仅仅依靠规章制度难以有效地管理该类组织, 而只有通过柔性管理, 才能提供“人尽其才”的机制和环境, 才能迅速准确地做出决策, 从而实现管理目标。

总之, 柔性管理的特征可以系统概括为:内在重于外在, 心理重于生理, 肯定重于否定, 激励重于控制。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推行柔性管理, 更能体现柔性管理的价值追求, 相对于刚性管理, 更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4 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作为班级的管理者, 就不能完全照搬中学生或本科生的班级管理经验和方法, 必须适应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实施柔性管理。具体应用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1 转变传统班级管理模式, 建立柔性管理目标

4.1.1 制订柔性规范, 塑造班级精神

柔性规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柔性规范有利于形成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班级精神, 从而用班级精神来沟通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 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与班级结合起来, 自觉地为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而努力奋斗[3]。

以该院护理专业某班级为例, 辅导员从入学开始就开展班训征集活动, 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设计出很多班训, 最后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遴选, 最终形成班训:立志立德、求真求精, 并张贴在教室前面的墙壁上。后来该班班委会又集思广益, 设计出班级座右铭: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并贴在教室后墙上。有了班训, 就有了班级文化, 就能凝聚班级精神, 形成大家共同的价值目标。后来这个班级在学院脱颖而出, 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学生学习成绩优秀, 多次被评为市级和院级优秀班集体。

4.1.2 设立柔性目标, 实现自我管理

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 柔性目标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教育的心理动力, 其中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能使他们产生成就感, 促使他们朝更高的目标前进。对学生来说, 设立柔性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自我管理”。辅导员要经常引导学生体验战胜自我的快乐, 同时帮助学生制订具体有效的自我管理目标, 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

笔者在该院校曾担任过辅导员工作, 对学生管理工作有很深的感触, 现在的高职学生自尊心强, 心理较脆弱,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也容易自暴自弃。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激励性的小活动,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增强学生的自信,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针对经常旷课的学生, 坚持用鼓励代替批评, 用奖励代替惩罚, 效果也许更好。

4.1.3 实施柔性决策, 鼓励学生参与

柔性决策是一种“人人参与”的众人决策, 是班级管理中有效的方法, 它超越了辅导员的个人智慧。通过共同参与, 可以适当把管理权分散给学生, 如班级的考勤、纪律、卫生、文体活动以及班规的制定等都可以交给学生,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班风、学风建设的积极性。

以该院校学生管理为例, 如果过分强调刚性管理, 单纯依赖严格的校纪校规和班规, 通过批评、惩罚、通知家长甚至开除等手段进行班级管理, 就会陷入教育的尴尬境地, 就如同该校某领导所说的, 如果这样做的话, 学院将会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会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 高职教育会更加举步维艰。因此,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不能照搬本科生的管理模式, 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实施班级管理, 既要坚持原则性, 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在教育管理中实施柔性管理。

4.1.4 运用柔性策略, 做到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 个体差异较大, 所以要管好学生就要求班级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 相应地调整管理策略,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比如表扬, 它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柔性策略, 对学生要善于表扬, 只要表现良好, 不论事情大小, 都要加以鼓励[4]。

运用柔性策略, 需要辅导员做一个有心人, 要细心观察学生, 了解学生, 做学生的贴心人。比如该院校的高职学生虽然入学分数低, 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较差, 但他们也具有自身的优点, 如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等。所以, 在高职生管理中运用柔性策略,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从而促进其在学习、纪律和行为方面的改善。

4.2 转变班级管理理念, 具备柔性管理特质

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实施柔性管理, 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柔性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营造一种充满信任、理解、关爱、宽容和自由等的班级氛围[5]。这种班级氛围形成的决定因素在于辅导员对学生的一些态度特质以及这些态度能否在班级管理中得到有效表达。笔者认为, 柔性管理取决于管理者的如下4种基本特质。

4.2.1 平等

平等态度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也是其他态度得到充分表达的前提条件。众所周知, 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普遍较低, 被称为“差生”、“低等生”甚至是“问题生”, 他们以“失败者”自居。在对该院校新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 当被问及“你是否觉得别人都看不起你”时, 有64%的学生回答“是”, 有23%的学生回答“不知道”, 只有13%的学生回答“否”。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较低, 学生普遍容易感到自卑。所以, 辅导员的平等特质在高职生的管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4.2.2 同感

同感就是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要去了解学生, 不仅注意学生的外在表现, 而且还要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 让学生体会到辅导员的理解和关爱。

4.2.3 真诚

真诚是所有心理学家都极为强调的一种品质, 辅导员的真诚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 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目前, 该院校共有126个在校班级, 各个班级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生对简单的说教和粗暴的批评、处罚已无动于衷, 但唯一能打动他的, 也许就是真诚, 哪怕是真诚的批评和处罚。

4.2.4 接纳

接纳是对一个人的整体性接纳, 也有人称这种态度为“无条件积极关注”, 其本质就是真正地爱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需要这种“爱”。因此, 辅导员在对高职生的管理中, 要表现出宽容、理解, 而不能表现出厌恶、拒绝和批判。以该学院为例, 那些优秀的班级无一不是源于爱的教育, 反之, 那些冰冷的教育只能带来混乱。

5 结语

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比刚性管理表现出了更大的优越性, 将柔性管理理念融入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中, 更符合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主流文化。强调柔性管理并不是全盘否定刚性管理, 其实, 两种管理模式在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本质上是一致的。柔性管理是对刚性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是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升华。

参考文献

[1]稻香.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2]杨建伟.论柔性化高校管理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5) :86-87.

[3]李伟胜.班级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韩大勇.柔性管理智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2.

上一篇:判据比较下一篇: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