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2024-09-25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精选12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篇1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把“文化传承创新”界定为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1],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彰显特色、有所作为、积极担当。

一、高职院校必须增强文化自觉

近年来,在社会需求及国家推动下,我国高职教育就规模而言,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其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办学内涵逐渐充实,办学特色不断彰显,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高职教育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高职教育起点较低、起步较晚,一经面世就兼有“高等”和“职业”双重属性,既具高等性又具职业性,既是学校教育又是岗位教育,既是知识传授又是技能培养。在文化建设层面上由于缺少历史底蕴,同时又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一线,使得高职院校既要重视培育、建设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文化,同时又要重视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文化,还要重视建设与行业、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因此,高职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较之普通高等教育更为复杂和艰巨。

从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审视,我国的高职教育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吸引力还不强[2],其定位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过于强调“职业”与“就业”,从教学模式、培养计划、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过于突出其职业性,工具理性至上,价值理性淡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所忽视。在社会上,高职教育几乎成了技术教育、岗位培训的代名词[3]。二是存在盲目“移植”西方职业教育的倾向,“拿来主义”至上,没有注重消化吸收。从历史渊源看,职业教育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其理念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化特性。近些年,我们虚心学习西方职业教育经验,采取大规模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西方职业教育的“真经”,尤其是德国、新加坡等国的经验,源源不断地“移植”到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简单地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西方化和将西方职业教育中国化,都容易使我国高职教育误入歧途。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曾说过“高等教育的模式取决于国家的文化内涵”,一语道破高等教育的实质。

作为广受关注和尚存争议的高职教育,应在规模大发展的基础上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阶段性反思,保持科学理性的思维,转换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重视文化育人,增强文化自觉。

对于文化自觉,费孝通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4]从实质上讲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目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加强文化自觉,要积极主动地反思高职院校的文化现状与发展困境,对“崇尚技能,忽视人文”的现状要有足够的警醒。

办好大学,必须要办好教育。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还是使人成其为“人”?笔者认为,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其为“人”,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是教育活动的永恒主题,而文化传承创新则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文化育人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使命,这一人才规格的设定体现在技能型和高素质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完成这一使命,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考虑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主动担当文化育人的使命。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大学要传承创新文化,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文化育人”的理念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界对于大学使命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文化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教育的本质就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先进的文化可以教化、培育和提高人的知识、素质和技能,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培育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浸润、教化具有高职特质的专门人才。

1.院校文化建设要融入工业文化。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作为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其院校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反映高职教育的规律,融入工业文化元素。所谓工业文化是工业社会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进步的水平和状态,体现在大气、开放,表现在重团结、重创新,讲服务、讲诚信。高职院校要研究工业文化的特点,在观念、制度、方法、习性、作风和价值取向等多个层面进行变革和创新,努力培育融入工业文化的院校文化。首先,要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将所服务的行业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使学生在校园就能切身感受现代工业文明;其次,要以重点专业为依托,开辟适当空间,将知名企业的生产线、试验场或检测站等真实的工业生产环境引进学校,形成“校中厂”式的工业文化;再次,要在企业建立紧密型实验实训基地,延伸和扩大教育教学空间,借企业真实的工业环境为教育教学服务,形成“厂中校”的工业文化;有条件的院校,可通过政府支持、政策引导,把高职院校建立在工业园区,或者围绕学校建立工业园区,形成院校文化与工业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

2.教学组织要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学校和企业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不能相互取代,但是二者都具有“育人”的文化。“学校人”成为“企业人”是学校的使命和企业的期待,彼此之间具有对接、耦合的可能和需要。高职院校要通过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传承创新行业企业文化,实现文化育人。首先,高职院校要克服工具理性至上的倾向,重视加强职业文化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结合并突出行业企业文化特色,普及和提升职业文化素质。其次,要通过校企合作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环节,通过双师互动、资源共享、联合攻关等形式,理解、消化、吸收优秀企业文化;按照真实的优秀企业生产场景规划校内实训基地,营造准企业文化环境,形成浓郁的职业文化氛围;通过吸引优秀企业家、管理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内兼课或讲座,让学生尽早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熏陶;通过把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工程案例融进教材和课堂,使学生在高起点上接受优秀企业文化教育;通过学生到优秀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直面接受优秀企业文化教育。再次,要通过科技服务,展现学校专家、学者的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科学有序、敬业奉献精神,传播现代知名企业的优质服务理念;通过毕业生走进企业,实现优秀企业文化的广播广种和创新发展。

3.严格职业训练培育优秀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共同价值理念、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表现为坚定的追求目标、强烈的群体意识、正确的竞争原则、鲜明的社会责任和可靠的价值观念和方法论,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有形力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高职教育“第一线”的培养目标定位,要求高职学生应该树立优秀企业精神。强化职业训练是高职教育的鲜明特征,是培育优秀企业精神的重要环节。为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实施“双主体”合作育人,通过严格的职业训练环节,持续不断地熏陶学生感悟和接受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学生优秀企业精神。首先,职业训练计划设计要体现“真刀真枪”。提高学生职业认知和职业能力,一般要经过随岗、跟岗、顶岗三个实践教学环节。其次,组织实施职业训练要体现“真实企业”。职业训练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未来“真实职业”感受的过程,所以,必须按照“真实企业”的制度规定来要求学生,从职业环境营造、职业着装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程教育、职业惩戒教育等方面都要按照真实企业的标准组织实践教学,即使是在校内实训基地组织训练也同样不能打折扣,使学生始终浸润在“职业人”的文化氛围中,养成认真从业、诚实劳动、诚实守信、甘于奉献的优秀文化品质。第三,职业训练结果考核要体现“奖惩兑现”。职业训练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其考核应像企业验收产品一样有要求、有标准、有验收过程、有奖惩措施。

三、高职院校必须关注文化间性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强调,高校“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1],这同样也是对高职院校的要求。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实现高职院校开放办学,必须坚持“国际视野,中国道路”[5],关注文化间性。

1.坚持改革开放,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要求教育必须国际化。高职教育国际化本质上就是按照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实施高职教育。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以国际视野定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在专业教育中要积极引进国际标准,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国际思维的高职人才。为此,高职院校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不断拓展交流方式和渠道,要扭转向职教发达国家单向性学生流动的被动局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规模、成建制地吸引国外教育对象向国内流动,甚至在国外建立分校,要努力在国际社会争取更大的职教话语权,不断扩大中国高职教育的影响力。

2.增强民族自信,营造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文化。中国的教育现实是以较少的投入办成了全球最大的教育,高等教育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仍然是尚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赶超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等教育更是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高职教育历史虽然较短,但近些年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态势却令人瞩目。所以,高职院校要增强自信,只要坚持“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特质,坚定走自己的路,坚持与区域和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培养不可替代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一定能彰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文化的魅力。但是,从总体而言,我国高职教育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水平、对社会的切实贡献来实现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通过各种形式的成果展示活动来昭示高职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从而不断增强高职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3.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中外高职教育文化间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高职文化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他国高职文化同样也有其传统文化渊源。虽然渊源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具有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独立的“间性”特点。对中外高职教育之间相互作用的正确认识和理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来洞察、发展中国高职教育文化,这既是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态度,也是在多样性文化环境中思考、认识和发展自身文化的能力。不长的历史和快速发展的现实表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人才支持,快速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还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通过特有的组织力量实施文化强力影响,这是其他体制难以做到的,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治和组织比较优势。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任何一个组织或群体都不可能游离于这一环境之外。作为高职院校,首先必须清醒认识中国特色的高职文化,根据自己对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对他种文化的选择、取舍,其次要通过开放交流,理解所接触的他种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自觉自为的文化交流中,形成和平共处、各抒所长、和谐发展的共同准则。在高职教育规模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高职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给予很高期待的特殊时期,高职院校更要关注文化间性,以使自身的发展建立在更高的起点,并不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发展力。

教育的宗旨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途径是以“文”化人,高职院校担当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其本质是全面履行高职教育职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以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摘要: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把“文化传承创新”界定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高职院校应针对现状增强文化自觉,发挥优势彰显特色,通过校园文化、教学组织、职业训练等软硬件建设积极担当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重视文化育人,在国际化进程中关注文化间性,以自身特色文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传承创新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07-19].http://www.gov.cn/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07-16].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罗忆.探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0(02).

[4]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5]周远清.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J].中国高教研究,2010(05).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篇2

第1: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影响

摘要:校园文化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有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而优良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励学生、感召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本文第一部分从三个不同方面说明了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了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缺失,第三部分分析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校园文化;日常行为;制度文化

校园文化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对优秀教学理念、校园精神的建设和宣传,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自信心、责任心,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1.社团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随着高校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社团文化也逐渐渗透到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社团文化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影响着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

到目前为止,社团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并成为一股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及日常行为。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直注重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积极意义。

社团文化的出现将分散的学生力量集中起来,将校园文化的教育内涵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

2.体育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很多高职学生比较热衷的一项活动,体育文化也是最为接近高职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文化形式之一。

高职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大多都比较青睐体育活动。

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体格,锻炼学生的体魄,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影响学生的悟性,无形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功能,高职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拼搏精神,以规章制度及道德标准为依托,提高自身的公平公正以及友爱团结的意识,有助于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

3.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随着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逐渐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主导。

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冲击的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

例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不良网络信息等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因此,应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加强网络文化的构建,充分发挥网络对高职教育的积极作用。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缺失。

校园制度不是一种单纯的制度体系,同时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基础。

高职教育旨在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故而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园制度的建立中忽视了校园制度文化的完善,也有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日常行为管理、社团文化建设等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大多时候这些制度并未落到实处,成为一纸空谈。

2.缺乏对校园环境文化影响的重视。

高职学生身处校园及社会这两处大环境中,其日常行为习惯深受校园环境文化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高职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与之而来的是校园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这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良好日常行为养成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现今学生较为热衷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以及各种网络新闻充斥着校园的网络,逐渐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除此之外,一些西方思想也试图利用网络这个大环境影响高职学生的道德理念、行为观念,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于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造成了恶劣影响。

3.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较弱。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加之西方开放思想的不断渗入,学生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但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也需要其有较强的责任心,正视社会的发展,根据当前的社会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加强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使高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信息,在未来发展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给传递学生信息中存在存在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使学生无法根据最新信息开展学习活动,同时,高职院校未能对进入高校的信息进行合理控制,导致学生无法对所掌握信息做出准确判断,使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经常失误。

除此之外,学校开展的文化宣传活动缺乏创新,商业色彩现象严重,使校园文化丢失了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

三、加强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实施策略

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

良好校园制度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在于规章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在于规章制度的实施。

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本校发展特点,以国家法律法规、道德标准为基础,建立出切实可行校园规章制度。

同时,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制度体系的宣传,使学生对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准确的认知,进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效规范自己的行为。

同时发挥高职教师的主导作用,带动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到制度的宣传与实践中去,引导学生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习惯。

除此之外,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评价,提升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决心,以维护校园制度文化为荣,使校园制度文化逐渐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每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

2.注重高职院校的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教育。

随着高职院校网络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应注重校园网络环境的管理,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干净的学习及生活氛围。

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作用,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将校园网络变为传播先进文化理念的重要工具。

除此之外,应加强校园环境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建设,通过校园环境的熏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自然环境的建设,将学校建筑及校园景观进行巧妙设计,将学校的教学理念、办学特色、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强化自然环境的教育意义。

人文环境是通过有形的文化及无形的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引导,例如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强化学校教育理念,加强校园校风建设等,无形中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

3.注重校园文化重点内容的建设。

首先,应积极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适度地对西方思想文化进行控制,使高职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一种优越感,尤其在面对政治问题时,应明确党的先进性,对不良文化进行抵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进而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其次,注重网络文化的建设,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及时性,保证学生对社会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对自身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通过网络技术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玮莉.论高校学生行为与健康[J].中国成人教育,,(10).

[2]赵元,丁敏娜.高校学生行为文化问题和对策的实证研究[J].学理论,2013,(11).

[3]金燕.建好校园环境塑好学生行为[J].中国冶金教育,,(02).

[4]曹建.互联网对高校学生行为的影响[J].科技广场,2012,(1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铁道兵精神;企业文化

1 引言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随着高校的产生而产生,随着高校的发展而发展,在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日益被高校所重视,校园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决定着校园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建设符合我院高职高专特色的校园文化,对我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许多国外的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到比较完善的阶段,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技术人员、工程人员的职业教育。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现代学徒制”模式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全体师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效推动和谐高职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那些高等学府,他们的校园文化经过上百年的积累、沉淀、凝练而成,而高职院校文化底蕴缺少,校园文化认识不准确,内涵建设概念模糊。

2.1 校园文化认识

现在好多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上存在误区,以至于导致实践上的失误,使得校园文化不能发挥她的重要作用。有些人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多搞基础建设,多绿化、美化校园,过分重视这些外在物质文化建设,而忽略了有内涵的精神文化建设;有人认为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多搞一些学生的课外活动,过分强调娱乐而忽略了精神、人文素养及道德品质的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的加强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高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激发奋进,不断进取,激发师生热爱工作、热爱学习,让大家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鼓励和鞭策自己。

2.2 内涵建设分析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盲目的扩大招生,抓硬件建设;老师们教学任务繁重,为了职称评聘,加班加点写论文、搞项目;招生和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校领导没有精力抓软件的建设,不能站在全局高度就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以至于校园文化缺乏了系统性,缺少了系统规划和统一安排就会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凝聚力。校园文化的缺乏就严重影响到了“职业人”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主动文化内涵建设,突显高职培养人才模式、加强校园文化的职业性,融入“职业文化”,来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

3 传承、发扬、创新我校校园文件建设

3.1 传承发扬铁道兵精神

参天大树必有根,环山之水必有源。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0年9月,前身为铁道兵工程学院材料系,1994年独立办学,2000年7月改建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8月,被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職业院校建设的立项单位。校园文化必要要有传承,要有积累和沉淀。虽然我们现在脱掉了军装,但是铁道兵是我们永不磨灭的番号。“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要把不休的铁道兵精神当成我们校园文化的灵魂。铁道兵精神就是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以此为灵魂,鼓励我们老师和同学们要发扬吃苦耐劳,为人奉献的精神。弘扬铁道兵精神要志在四方、艰苦创业;学习和发扬铁道兵精神就要艰苦奋斗视为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美德,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3.2 结合高职特色,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性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建设和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通过实践突出其校园文化在铁路院校中特点,体现“铁路”的本质特色,培养技能型学生,彰显校园文化灵魂。

从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好定位,合理规划。我院为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彰显其实践性,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校园文化模式,讲实践性和职业性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融入“职业文化”、“企业文化”元素,为推动我院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3 引进企业文化、彰显校企合作的文化氛围

职业教育就是提升服务行业或企业的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这样才能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才能让高职教育真正为企业服务,从而高职教育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民族文化传中的符号要素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认识态度;语言要素形成了高职教育的传承和思维方式;价值要素形成了高职教育技术的职业定位观;规范要素形成了高职教育的职业道德,必须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高职文化传承和创新中。

将概念转化为力量,将精神转变为学校文化、企业文化,学校教育是第一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建设和发展必然选择,职业教育模式具有物质化、开放化和柔性化特征,使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培养学生“准职业人”奠定基础。

4 结束语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传承和发扬铁道兵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结合时代发展,引进企业文化,为培养学生成为“准职业人”奠定基础。校园文化建设在推动学院建设中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了师生凝聚力,使得高职院校能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发仁.高职院校“企业化”校园文化研究[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应晓清.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86-89.

[3]赖赛珍.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05(30):49-51.

[4]朱发仁.髙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5):32-34

[5]邓洪玲.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259-261.

作者简介

李德雄(1979-),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电气控制。

作者单位

高职院校“四特”校园文化的构建 篇4

一、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1.时代特征。

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时代律动, 积极适应社会形势变化的要求, 在内容和形式上富于创造性地建设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增强校园文化的时代感、吸引力和感召力。高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 具有相对独立性, 但终究不能脱离社会孤立地生存与发展。现行的政治体制、经济方式制约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目标的确定。社会文化的基本精神方向主导着校园文化倾向, 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只有顺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潮流, 才能走向繁荣, 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都必须鲜明地突出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

2.地域特点。

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 必须加强和地方 (区域) 的联系、沟通、对接, 自觉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融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大局, 主动推进教育资源和智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高职院校应熟知地方文化, 切准地方脉搏, 融入地方社会, 提升文化素养, 与地域文化形成有益互动。只有从思想精神和文化实践层面真正贴近地方社会, 才能从地域文化中开掘教育资源, 架起理解、沟通、交融的桥梁, 既使校园文化中浸染渗透地域文化的因子, 增强文化活力, 也有利于校园文化辐射到地方区域文化中去, 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3.高职特性。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 其校园文化定位既要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又要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 即要体现“高等”与“职业”的双重特征。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 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 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 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 高职教育必须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 将现代企业文化中正向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人文素质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若能了解、掌握并适应企业文化, 踏上工作岗位时就容易实现“零距离”就业, 做到“零适应期”。这正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亮点和优势所在。

4.人文特质。

高职院校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理想的学校是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成长的乐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使其凭借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真正做到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教师应坚持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挖掘其潜能, 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成人成才, 确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 追求人生理想。高职院校更需要对教师、学生给予深切的人文关怀, 使其拥有健康心态, 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构建高职“四特”校园文化的思路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血脉, 是高职教育的精髓灵魂, 是构成高职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文化自觉的引领, 主动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设计、打造特色。这是其文化建设成功的重要条件。

1.凸显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

知识经济社会要求人才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 较强的应变能力、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通过制度文化培养学生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素质;通过行为文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这已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 第一, 要开放合作, 加强外部沟通联系。在建设制度文化中, 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对外交流、社会培训、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毕业生跟踪调查等运行机制。第二, 要系统考量, 加强内部协调整合。学校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和督查机制, 确保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活动的正常进行。第三, 要知行合一, 注重行为文化建设。根据岗位需要开设礼仪讲座,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根据专业特点开展职业行为规范教育, 让学生养成安全文明生产、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与企业联合开展活动, 提高学生合作共赢、文明竞争等能力和素质。

2.搭建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交流的平台。

高职院校所在地的优秀历史文化或自然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源头活水, 应寻求有效途径将它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第一, 主动加强与地方相关部门联系, 自觉将地方优秀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组织师生参观地方历史文化展览和自然文化景观, 使广大师生认同地方社会文化, 激发师生对地方乡土文化的归属感。第二, 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 邀请他们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第三, 开发素质教育课程, 构建校园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对接的重要平台, 向学生传授地方社会文化内涵和精神的相关知识, 使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有现实依托。第四, 组织学生参加地方社会实践活动, 促进校园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 又可将优秀的地方社会文化带入校园, 大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3.加快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培养学生具有超越性的文化品位和终极价值追求, 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 实现“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1]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 主动邀请合作企业代表和优秀毕业生代表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 将企业的职业要求纳入学校的素质教育之中。例如举办企业成果展览、邀请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开展校企合作活动、召开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等。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职业素质有着直接影响[2] 。第二, 利用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机会, 让师生自觉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并把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当中, 去感染低年级的学生, 逐步形成校企文化融合的独特校园文化。第三, 在校企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通中, 要采取拿来主义。学校要坚持以育人为目标, 汲取企业的优秀文化, 力求在继承学校历史文化基础上予以融合, 创新与发展彰显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就业辅导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比赛、技能竞赛等活动, 使学生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间短、积淀少。如何创建适合本校实际、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 高职院校需要积极采取措施:第一, 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走访与学校关系密切的行业, 了解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第二, 主动与其他高校、兄弟院校沟通交流, 学习和借鉴同行先进经验和做法。第三, 组织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研究, 对本校的校园文化进行梳理, 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创新建设方案。第四, 鼓励校内各个系和专业教师自主创新。这“也承担着不同的特色校园建设责任”[3] 。要建立具有职业特点的专业文化, 将专业精神文化融入课程建设中, 让学术气氛和实践氛围相交融。通过精心设计系统的专业文化和开展各种职业技能讲座、职业技能大赛、企业家论坛、就业指导讲座等一系列专业文化活动, 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之成长为具有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准职业人。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 需要深入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 以期促进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高职特性和人文特质。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思路是:凸显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搭建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交流的平台;加快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职业文化,行为文化

参考文献

[1]许曙青.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江苏高教, 2007, (2) :105.

[2]钟丽君.论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5

程祝礼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实现高水平管理的体现,是创出特色的关键,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所在。纺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做到注重传承,突出精髓;创新发展,突出特色;着力建设,突出重点。

【关键词】纺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也是一所学校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进步程度的集中体现,它涵盖办学思想、群体意识、思维方式、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教育教学理念模式等管理和育人的各个层面。校园文化必须是经过学校的教职工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成年累月地积淀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该群体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和精神的、心理和组织制度上的传统、习惯、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实现高水平管理的体现,是创出特色的关键,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所在。

纺织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在文化环境上也应该区别于本科院校,有与职业教育相适应,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以下是笔者对纺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注重传承,突出精髓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一定的独特的发展历史,学校的教职工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优秀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要进行总结继承,这是学校独特的精神财富,不可忽视!尤其是其精髓部分,要坚决传承,大力弘扬!如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有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以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及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并为社会服务”、“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工学结合”、“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为基础教育思想,“德能兼融、行知合一”的校训精神,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等即是我院历史文化的精髓,要传承好。

二、创新发展,突出特色。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不仅具有大学校园文化的共同

特征及作用,而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纺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就应该与纺织“职业”紧密相关,即职业特色,具体应体现在一下方面:

1、教师偏向技术管理型。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要主体之一,教师的思想、知识、能力、偏好、习惯等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纺织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区别于本科院校的理论学术型教师,而偏重于技术的应用、实施和管理,教师不仅拥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生产现场的管理能力。

2、科研偏向技术应用型。纺织高职院校的科研也应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理论创新、科技攻关研究,而应偏重于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研发,技术的改造革新等方面。

3、教学工作导向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的教学体系,倡导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校企合作为切入点,融入企业岗位资格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构建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教育与市场一体化的新型教学体系。

4、德育工作职业素养型。纺织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应与培养目标相吻合,纺织高职院校的德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还要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5、学生管理企业型。纺织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探索与企业员工管理相对接,有利于学生职业习惯的养成。

6、班级文化企业化型。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纺织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要借鉴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和经验,与企业文化相对接。便于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更好的融入企业。

7、课余活动创新创业型。纺织高职院校的学生课余活动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8、校园的教学设施、文化设施、师生生活设施等的建设尽可能透视高职教育的特色,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园里体味到职业的氛围,感受到企业的气息。如,原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企业冠名楼宇:雅戈尔艺术楼,罗蒙图书馆,杉杉教学楼,培罗成体育馆;以企业命名分院:博洋家纺分院„„处处有“职”文化存在、有企业文化熏陶。

三、着力建设,突出重点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组织领导。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较为缓慢,纺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较为成熟的理论指导。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是纺织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

任务。只有在理论层面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形成比较明确的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才会沿着科学的轨道向前推进。校园文化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有意识地培育、积累、沉淀。这就要求纺织高职院校的决策层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纳入院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认真调查研究、精心设计方案、周密组织实施。

2、以吸收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创建纺织高职院校特色文化。“校企合作”已成为纺织高职院校普遍认同的办学理念和实现办学与就业市场零距离对接的有效途径。所以,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是纺织高职院校创建特色文化的最佳切入点。首先,要吸纳优秀企业共同奉行的价值观,如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等,将这些价值理念渗透到院校的精神文化之中。其次,要借鉴现代企业先进的制度文化,特别是优秀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如ISO9000质量认证;以岗位为参考、以绩效为主导的绩效报酬制度;海尔的“OEC管理法”等。这些观念和制度的引入,必将促进纺织高职院校特色文化的创建,同时,缩小纺织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之间文化上的差异,有利于培养现代企业认可的技术人才。

3、加大师生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也即校园文化的营造者。所以,纺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广大师生员工具有文化自觉意识,对校园文化的本质、规律、功能等基本问题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特别是对本校校园文化的内容要有高度的认同。所以,院校要对师生员工经常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培训,通过灌输与启发相结合的方式将院校信奉和倡导的价值理念逐步渗透到他们的头脑中去,求得一种亲和力和心理上的共鸣。惟此,校园文化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用,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获得进展。

【参考文献】

[1]雷久相.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2]雷久相.推进校企文化对接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企业家天地, 2007.(10)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企业文化,2009.(12)

作者简介: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析 篇6

一、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外包装”。它体现着校内全体成员长期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则和尊崇的理念。这种核心理念的形成是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校园内的自然体现。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一是将高职校园文化定位盲目“高移”,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二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等。三是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而是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

2.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

建设校园文化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而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重视的往往是教学、科研、基建等“硬件”,校园文化建设则被看成“软任务”。由于办学经费紧缺,这笔资金不是被“挤”就是被“拖”,最后只好舍“软”保“硬”。

3.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不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而现在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既无规划又无分管领导,完全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有些学校只停留在口头号召上,没有周密的部署和具体的实践步骤。

4.高校后勤社会化和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比如办成人教育、自学教育的院校如何建设“没有校园的大学校园文化”。再比如院校合并,想要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功能预期就必须经过一个由磨合到融合的阶段,这其中最困难的是对校园精神的定位和办学思想的融合。还有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走读生、公寓生、网上教学、民办大学等新事物大量涌现,都给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1)把“体现职教特色”放在首位。在美化环境、设计和构建校容校貌时,应当更多地体现职业特色,引入企业文化。不一定要有雄伟的楼宇,但必须有宽敞适用的实验、实训车间和教学工厂;不一定要有名人字画,但反映企业文化、职业特色的标识应随处可见;不一定要有固定的教室或课堂,但必须有先进的实验仪器和实训设备;图书馆里不一定要有多少名人传记,但必须有最前沿的专业书籍和企业文化类报刊。

(2)重视校园景观及雕塑设计。校园景观及雕塑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装饰可以丰富和美化校园环境空间,同时又丰富着师生的精神生活。它体现着院校的学风面貌以及办学的精神理念。每一所学校都可以运用雕塑语言组成自己校园内独特的人文景观,致力于精神的表达和环境的改造,从侧面体现所处时代和所处地域的文化内容。所以要加强校园整体的布局与规划,注意园艺、文化雕塑长廊、校史展示厅、读书廊、景观石、艺术浮雕墙、景观雕塑、壁画、连廊壁画、科技壁画等整体景观效果设计。

(3)进一步规范校园的视觉识别系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校园内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处环境都育人。整个校园就是素质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及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校园内的CI设计与应用主要有:校园CIS系统设计和CIS应用,包括年级板报栏、指示牌、名言警句喷绘、名片、信封、信纸、温馨提示标语、垃圾箱、公共标识、班级综合标识、楼层总导示牌、教学大楼导示牌、班级日志、课程表、班务栏等等。

2.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1)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建立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和完善学院各项规章制度,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高师生员工的法治意识,使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要进一步建设好教代会制度和工会组织,凡属学院改革与发展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和举措都要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坚持院务公开,进一步规范评职评优程序。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的作用,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高级知识分子的作用,鼓励他们建言献策。进一步健全党委书记信箱、院长信箱、纪委书记信箱、网上信箱、院领导接待日等制度,加强交流、广开言路,建立起采纳良言的工作机制。

(2)与优秀的企业管理制度对接。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在企业基层从事现场管理的技术性人才,他们从事的是团队性工作,而这些工作有非常严格的纪律、非常规范的操作和管理流程、高标准的技术水平和高效率的劳动等要求。因此,在制度与管理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向现代企业学习和借鉴。

(3)引入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学校内部管理。ISO国际质量体系要求所有的工作程序必须文件化,强调“写应做、做所写、记所做”。这就使管理工作处在封闭运行的状态下,可以克服当前高职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随意性、随机性和形式性,保障了学校工作的计划性、落实性和有效性。ISO国际质量体系要求编制学校《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一整套体系性文件,要求日常工作必须依文件要求执行,并留下可追溯性记录。明确职责,强调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把高职学校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缩小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之间管理水平的差异,有利于塑造与企业接轨的校园文化,培养出现代企业认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和办学风格等方面,集中地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特色。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久远的。校园精神的确立需要经过一个发展过程,因此塑造校园精神、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1)积极开展对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在广泛发动和组织师生员工深入研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学院精神,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全体师生受益的意识,使之对全体师生发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2)实行文化的“校企结合”。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求高职学院的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融合。“校企结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即团队协作精神、客户至上、平等对待员工和激励与创新的理念。二是学习研究企业文化。三是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培养等都要满足企业的要求。学校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流程都要向优秀企业学习。要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3)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职业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要成立学院网络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网络信息管理的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管理队伍建设,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在现阶段,重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相当紧迫和必要的。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在多维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辩证批判的取舍、经过提炼和升华而形成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办学精神和方向,它能促进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职业意识,是学校培育高技能人才所必须的独特财富和资源。建设校园文化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让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完善,并体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张群生,梁金凤.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20).

[2]许晟.略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及其实施方案[J].教育与职业,2007(06).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构建分析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文化体系,构建

21世纪初期,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不断繁荣, 职业技术人员需求的不断增加, 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高职院校、专业、学生规模都不断增加, 但同时也使得一些高职院校, 特别是新建的高职院校在办学硬件和软件配套上显得较为滞后, 忽略了在追求学校发展的同时, 也需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 并且在当前越来越受到教育行业的认可与重视。高职院校由于具有特定的职业属性、办学定位, 学生从进校前就已有就业方向, 这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有较大差异, 因此, 如何营造校园文化, 不仅关系学生的学习、生活, 同样也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

高职院校因其办学的特殊性,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与传统高等院校一样, 需要深厚的历史积淀, 包括学校的建筑、人文景点、知名学者、学术传统等, 同时也需要主动规划, 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正如刘沪先生在其《学校文化是辉煌历史的积淀》一文中所说:“现在我们谈论‘学校文化’, 并不是因为它是一个时髦的名词, 而是因为它恰恰可以确切的说明一所学校的个性, 说明学校之间的千差万别;它总结着学校的过去, 说明着今天, 影响着未来。无论你是否承认, 是否能说得清楚, 它都是客观存的, 它都在影响着学校的生活方式、教育理念、校园氛围, 都在影响着学校的形象、学校的发展。”北大学者陈平原也认为, “之所以强调校园文化, 就因为那是养成气质的地方……对于学生趣味、精神、气质的形成, 校园文化起了很大作用。所有这些都是学生日后怀念母校的聚集点。几十年后追忆, 能想起的, 不是严苛的复习考试, 而是名师的音容笑貌以及有趣的校园文化生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从自身发展定位出发, 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包容性、可传承性、可感知性, 具体来说,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首先要准确定位, 以此为基础, 提炼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围绕内容搭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 实现建设目标, 即涵盖文化定位、建设内容和建设平台三方面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定位

校园文化定位是属于学校定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也应该要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发展。有研究人员在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征阐述时认为: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定位、生源层次等方面的特殊性, 使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除了具有一般校园文化的共性之外, 还具有应用性、职业选定性、特色性、行业指向性、文化地域性等个性特征, 正是基于这种共性和个性差异, 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首要的事情就是做好本校校园文化定位。

“定位”在这里简单说就是:是什么、能做什么, 对于个人而言就是我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能做什么, 这是对个体能力和发展前景的一个定位;对于一个学校的定位, 就是这个学校今后的人才培养及整体发展规划是什么。将其放置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中, 也就是该校的校园文化有什么特点。具体来讲, 做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定位, 应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一是从何而来。从何而来是在每个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自我定位必须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在我国逐渐获得发展, 在本世纪初期的“用工荒”背景下逐渐受到重视, 再加之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的, 就导致了许多高职院校在升格后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刻意去回避“历史”,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除了上述情况之外, 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招生宣传、就业宣传”中对“出身”的顾虑。换种思维来考虑, 忽略了“历史”, 虽然可以暂时展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现在时, 但严格意义上却使得这所学校出现了断层, 意味着这所学校缺乏底蕴, 没有传承性, 失去了厚重感, 在文化建设中显得更为明显。反之,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若能将“从何处来”作为自我文化定位的一个出发点, 追溯来源、承接历史, 增强厚重感, 文化的深度自然显现。

二是将往何处去。将往何处去是对校园文化未来价值的一个定位, 既要继承历史, 又要具有科学的前瞻性。校园文化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 不论是高职院校还是非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都与学校定位、学校发展方向、人才培养质量、师生追求等息息相关, 如校训、校风、校徽等, 既是学校的形象识别符号, 同时也是对师生发展的倡导以及对学校的定位。从我国高职院校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状况而言, 部分学校出于招生需求, 在学校建设、学校形象塑造方面, 重形式而轻内涵, 重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发展, 使得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稳定的策略, 采取零敲碎打的方式, 这既不利于建设成果的积累, 也不利于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

这让人看起来犹如回到了一个传统的哲学话题, 事实确实如此, 因为文化本身又是属于哲学范畴的话题, 何为文化?文化为何以及文化何为?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是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定位能够既重历史又具前瞻性。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要依据定位明确建设内容,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般来说,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 其中, 物质文化包含了校园建筑物的建筑式样与特色、建筑物的命名、校园雕塑、校园布局等;精神文化包含了学校的历史文化、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宣传、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如果我们现在还仅仅大而化之的谈论物质与精神文化, 显然会使得今天讨论的这一话题失去现实意义和价值, 我们要关注的是具体的、可以实际采用的校园文化建设意见。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 模仿以及一味追求规模等快捷形式已经非常普遍, 从而忽视了自我文化资源的发掘与积累, 忽视了自我特色的构建, 而要改变这种状况, 不能忽视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挖掘与传承本校历史文化资源。每个学校, 不论是新升格的高职院校, 还是传统的高职院校, 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必然积累了一定的历史资源, 比如办学历程、历届领导班子更迭、有突出贡献的名人、成就突出的毕业生、建校以来发生的重大事件、历史遗迹等, 这些内容无法复制, 对于一个学校文化的积累具有较高价值, 每个高职院校在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中都应该重视。

二是立足地方, 打造文化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 我国高职院校的建设在全国各地都得到迅猛发展, 但这种发展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 特别是对于地方性高职院校而言, 人才培养的定位首先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合格的技术性人才, 因而, 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基础。从这一角度来看,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能与地方脱节。同时, 立足地方, 挖掘地方资源, 更利于在本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上形成独特的个性, 形成校园文化特色。

三是建设企业化校园文化。高职教育主要在培养各类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校园文化建设也要为这一教育目标服务, 因此使得校园文化必然呈现出明显的企业化特点, 而企业化校园文化建设也将促进学校职业教育的实施与发展。“所谓企业化校园文化, 包含以下内涵:“把‘依托行业、面向社会、服务企业’作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针, 践行‘技术自尊、技术自强、技术创业、技术人生’的教育思想, 树立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办学目标, 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打造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企业仿真的实训文化、就业导向的质量文化, 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 促进高职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1) 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办学经验少、办学历史短、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致使企业化校园文化氛围不浓, 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职业性特色, 不仅影响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也影响学校教育效果, 所以, 企业化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不同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不同, 上面所阐述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值得我们共同加以关注。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平台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是指文化建设内容具体组织实施的形式、环境、队伍等, 是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目的在于服务校园文化建设, 因而形式上应该多样化。

一是教学平台。教学是学校的第一使命, 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平台, 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提高新课程的执行力来实现。因此, 一方面在强调学生为本的课程观、以认真务实的态度来优化课程实施全过程的同时, 要关注探究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的融合和贯通;另一方面在创新性校本课程开发上, 强调和遵循从传承和发展出发, 采取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则” (2) 。通过这些有效的教学措施, 提升教学效果, 特别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因为“职业意识是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所形成的职业认识、理解、情感与态度, 是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 是职业人对自己从事职业的一种自觉自主的认识, 是构成职业思想的主体” (3) 。只有将职业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才能使学校形成具有职业氛围和职业色彩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是建设企业实践平台。企业化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同时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高职生职业素质, 应发挥企业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营造‘技术立身、技术立业’的文化氛围, 以共同的群体心理和文化意识导向规范学生行为, 让学生进校伊始就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就业取向, 参照企业用人标准与职业资格考试标准, 以系统、科学的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培养‘准职业人’应有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同时, 作为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创建实践教学平台, 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机会, 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真正走进企业、体验和感受企业, 让企业文化走进校园, 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使文化建设与教育学习并行发展。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建设的目的在于营造环境, 因为“高职院校的环境文化不仅指校园环境文化, 也包括与学生实训、实习、就业实习等相关的行业环境文化。所以, 环境文化的建设也就包括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行业文化环境建设。‘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与影响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5) 可以通过学校团委、学校学工部等学生管理部门及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 开展具有明确主题的各类型活动, 特别是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职业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中, 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环境, 形成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

当然, 除上述这些平台之外, 各高职院校根据学校部门职能差异, 一些学校建立有专门的文化宣传与建设管理部门, 像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办公室、文明办、文化宣传办等, 一些院校还成立了专门性的文化研究院所, 这些机构也都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平台。

四、结语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改变了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观念, 使得生源结构上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有城市生源, 农村生源;也有汉族、回族、彝族生源, 人口相对较少的布依族、拉祜族、阿昌族、怒族、普米族等, “生源的多元化决定了校园文化多元化” (6) 。校园文化建设根本目的是服务人才培养——不论是当前的人才教育还是长远的办学积累, 人才培养都是第一位的, 同时通过人才培养和办学经验丰富校园文化, 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在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高职院校在重规模、抓生源的同时, 也要不断增强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建设, 为培养合格的新型职业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4]牟小林:《高职院校企业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路径选择》, 载于《当代职业教育》, 2011年第10期, 第70, 71页。

[2]张鑑民:《创业教育与高职专业教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载于《职业技术教育》, 2011年第8期, 第33页。

[3]张群生、梁金凤:《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载于《教育与职业》, 2008年第20期, 第161页。

[5]邓川:《谈建设富有特色的西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载于《教育探索》, 2011年第8期, 第84页。

台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浅析 篇8

关键词:台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台湾高职院校多为技术性教育, 其中主要分为专科院校、技术院校、科技大学、大学附设技术院系四类。技术院校和科技大学属于本科的高职教育。据相关部门统计了解, 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在100所以上, 另外, 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中, 私立高校占了极大的比重, 在专科中私立高校也是多数。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成功有目共睹, 它是以台湾的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相适应的, 也是为了培养更多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技术人才。在这些高职院校中所具有的校园文化也是具有差异性的。

一、台湾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台湾校园文化的理念是“以人为本”, 很注重生活中的细节部分, 甚至拓展至厕所文化。在“以人为本”的理念熏陶下, 每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建立其一种自觉维护和谐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1.细致入微的厕所文化

在台湾职业院校中, 其中一些职业院校的厕所配备、设计也是从“以人为本”为理念进行设计的。在厕所内配备擦手纸、烘干机、洗手液、洗手台等基本设施外, 蹲厕内还设有平台, 可让使用者放手机等随身物品、侧壁有挂钩、扶手等。最让人觉得贴心的设计是在厕所间内还设置了报警器, 若使用者在厕所内遇到特殊情况便可通过报警器, 在三分钟内便会有人到厕所帮助使用者。贴心、细致、周到的设计让人莫名有一种感动, 从设计中所散发出的人性化,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便会受到这种氛围的感染, 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也会为他人着想, 与人方便。

2.贴心服务的图书馆大楼

大部分职业院校中的图书馆中设置了自动借、还书系统, 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服务。另外, 配备紫外线杀菌机, 在图书馆的门口提供了简单的各项设施使用指南, 让读者在图书馆中感到十分的温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指导老师提供服务, 学生遇到不理解的知识可以向学科教师请教,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图书馆的楼梯都设置了护栏、扶手、提示等, 每一处都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一些条件较好的图书馆还设置了专门的研究小房间, 一些研究小组可共同查阅资料, 研究、讨论等等, 为学生的课题研究、项目研究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开放式的办公环境

在台湾的职业院校中, 教职工的办公环境设计也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般办公综合大楼为开放式的办公系统, 各个部门都清晰的规划, 常规的师生办公流程都可直接的了解到。若要办理某一事物, 只需要在一间房间内便可以完成所有的流程, 极大的简化了各项办公流程, 提高了工作效率, 节约了宝贵的工作时间。

二、台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大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启示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 着眼于大局, 从小入微, 一点一滴的做起, 并将这些做法升华到“以人为本”的高度。

1.建设“以人为本”的细节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没有将建设的重点落实在细节部分, 更多的是考虑到大局上的建设和拓展, 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就在于小细节的处理上。例如:在校园建设中, 人们很难将厕所与其联系在一起, 认为这是一件可以不用考虑的小事情, 但是厕所环境的清洁度、舒适度却是文明的一种标志, 是否真正的将校园文明之风落实学生内心的体现。厕所文化成为被人们在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与厕所文化相类似的盲区也有很多。从建设校园厕所文化做起, 完善校园文化、教学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等等, 相信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实训室的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

在高职院校建设中与职业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将教育与职业融为一体也是必然的, 同时这也是成功职业教育的标志之一。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职业性, 高职教育中实训课程占到了教学课时可很大一部分。实训室是学生经常进入的区域, 强化实训室的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 将学生置身于仿真的职业环境中, 以企业文化和人文环境影响学生,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 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通过在实训室建设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实现专业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将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到社会。

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人文素质的发展规律进行, 从细节做起, 从点滴做起。以“人文关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受到感染, 从细节建设、实训室的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入手, 将校园文化建设深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 使学生在的学习、生活都处于人文关怀中, 全方位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台湾职业教育体系与校园文化的特征及其启示[J].岳阳职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6) :23-27.

以和谐精神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篇9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学校工作的每一环节都应把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工作才能坚持其正确的方向与导向,才能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彰显其影响和凝聚力量。

一、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所谓校园文化,是由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设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整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它是整个学校存在、发展方式的总和,是学校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的统一,是办学目标、校风校貌、学校传统等的综合体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推动高职院的管理改革,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促进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精神生活质量。校园文化规范、主导着学校里的每个成员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成员的思维与行动。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对校园中每一个人的影响和制约正好与管理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相吻合,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学校德育模式。

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总有些滞后不前的迹象。

二、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很晚,尽管发展规模与速度有明显提升,但纵观现有的职业学校,大多数存有编制混乱,基础薄弱,资源偏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等弊端,而且由于大量教学、管理、就业等常规性工作压得学校手忙脚乱,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所以工作中取得的效果不很令人满意。

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性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发展成长的意义。主要的问题如下:

1. 重视学生管理,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生源的减少,高职院的招生已越来越困难,致使部分学生的素质呈下滑趋势,甚至部分学校还面临着关闭或者限制招生的可能。高职院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尽管有的学生就读是源自对某专业的热衷,但更多的还是迫于低分的无奈。面对这样“低分低能”的学生,学校必然会加大管理力度,这也无可厚非。但却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管理上的无形作用,也就无暇顾及校园文化的建设。

2. 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软文化建设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程度存在的重硬件投入、搞形象工程,轻软件培育、忽视品格塑造的现象,不利于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学风等。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软环境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相比较而言,良好的软环境建设更能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素质。软环境建设中所传达出的教育理念、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最能体现一所学校所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气韵,是学校精神内核的彰显及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陶冶功能、整合功能及凝聚功能。

3.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学校的特色相脱节

当今的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还没有对自身的特点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标准,面对生源日渐减少的状况,作为职业学校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在市场供需变化这一价值规律为准绳的条件下,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认清职业学校的特色。准确定位学校的培养目标,送出去的学生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科学的育人应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永恒的追求,它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既能顺应变化,又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开创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惑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和谐视野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 构建深厚底蕴的人文环境,创设优秀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学校精神更是学校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学校的灵魂。它对内能创造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能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等关系学校教育质量优劣的环境和组织氛围;同时,它对外又体现了学校的目标要求及办学特色,在社会上构成巨大魅力和竞争能力。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建设上。深入开展校风建设,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扎实开展师德教育,积极建设优良教风。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努力建设刻苦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一所学校学风的好坏,无形中决定着学校的前途和命运。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校训和校风,扎实开展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建设,努力培养“厚德、博学”的学校人文精神。

2. 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引进其他先进社会文化,使之与校园文化融合

高职院校学生一毕业,就要到企业或其他行业就业,那么,首先检验毕业生“质量”好坏的就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学生的什么?作为学校应该主动了解,从而在平时就以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要求来教育学生,做到不但技能与企业无缝对接,文化也能实现对接,这样的学生势必受到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欢迎。高职院校要实行文化的“校企结合”来彰显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和塑造校园精神文化,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即团队协作精神、客户至上的理念、平等对待员工的理念和激励与创新的理念;二是学习研究企业文化;三是全方位实施“校企结合”,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都要满足企业的要求;四是学校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都要向优秀企业学习,要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3. 树立体现时代性要求的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校园

在全体师生员工中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人的学习不能只限于人生的某一个时期,而应该终身接受教育,至少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使命要贯穿生命的全过程。在全体师生员工中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校每一位成员的未来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学校的发展也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

在全体师生员工中树立起“团队学习”的理念。团队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和整体搭配的能力,使个人在团队中的成长速度变得更快。组织要取得成功,所依靠的是全体员工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源泉是丰富的知识,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就是不断地学习。可以断言,团队学习是组织永恒发展的坚实基础,努力为全体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让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

4. 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和谐校园文化的本质是理解人、尊重人、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人的社会性。因此,和谐校园文化落到实处就是“人”本身的“和谐”。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

总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通过相关部门的关注与扶持,校方的整体规划,师生的团结合作,逐步实施,注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毕业与就业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创建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和谐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钟传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凸显“以人为本”[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2]罗建平.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于晓阳.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向[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5.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构建的路径选择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路径选择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特征、富有学校特色、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是高职院校进一步扩大自身优势和地位以及进一步提升自己品牌形象的重要工作。学校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形成有活力、有生气和开拓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人、熏陶人, 形成学校所特有的品格和气质。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特定的环境中, 除日常的教学活动外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文化是一种通过有形的物质形态和无形的精神形态所体现出来的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特殊群体文化, 它反映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 主要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方面:一是从物质层面来说, 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 主要是指校园的自然环境、校园建筑、图书资料、教学设施、文化设施、生活设施、校园绿化等;二是从制度层面来说, 它是校园文化的行动指南, 主要是指学校的管理制度、条例、措施、规定、行为规范、礼仪等;三是从精神层面来说, 它主要是指学校校风, 体现了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沉淀下来的一种精神, 它还体现在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文化活动等方面。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中,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障,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现状

1、校园文化受到社会消极文化的冲击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的发展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某些消极思想也随之而来, 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网络成瘾症等。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 导致大学生分辨能力差, 这样极容易引发他们的错误导向, 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只强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把校园文化建设单纯地理解成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 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校园基础设施、环境布局、绿化环境等物质文化建设, 对保障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是学校看得见、摸得着的办学“硬件”。但良好的校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等校园精神文化能使教育对象形成优秀的品格, 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这是物质文化建设所不能达到的。

3、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调, 层次偏低。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形式上看,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但从深层次来看, 主要是以娱乐型活动为主, 缺乏科技型、学术型的高品位文化活动。课桌文化、宿舍文化泛滥, 这些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活不丰富, 缺少理性的思维和相应的人文素质。

4、忽视教职工的主导作用。

在高职校园内, 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教师, 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人们之所以都希望到名校求学深造, 与那里优良的校风和教师的严谨治学态度是分不开的。“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每位教师都应该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综合素质, 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以良好的师德来影响学生。

三、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路径选择

1、转变思想观念, 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

党和国家制定的《职业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高职院校要端正思想, 牢牢把握住“自我”, 抓好自己的办学特色,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

2、搞好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活动是相互促进的。搞好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因此, 当务之急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把教师和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去考虑。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只是一个大舞台, 教师是导演, 而学生是这出戏的表演者。学生就是要在这个大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演出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舞台上学生的表现。因此, 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动态表现, 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丰富多彩、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补充、视野的开阔, 更是思维方式的完善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活动的主题可涉及到科技、文化、经济等社会各方面的热点问题。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意识和科技意识, 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刻苦学习, 更好的为国家服务。

4、努力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干部作风, 塑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

谈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篇11

一、以一个“整体观念”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蕴含着较深层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实践中凝结而成的。它为学生提供了行为的参照系,潜移默化地指导其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够把个人行为引导到集体目标上来,因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导向的成功与否,是校园文化发挥了积极的正面效应还是产生了消极的负面效应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规定了一种目标模式。

二、以二个切入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深入研究培育怎样的人,才是合格的人。将促进学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作为育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切入点和最终目的。积极倡导“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以服务师生、娱乐健身、提升素质为宗旨,以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为原则,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创新校园文化模式。坚持把理想、信念、刻苦、勤奋、志向、文明、守法等作为文化育人的中心。优秀生、普通生和落后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应一视同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健康、情趣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培养其自信、自立、自强之信念,培养其才能和情操。

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是在不断地模仿,进而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一定的文化氛围正是他们模仿的“蓝本”。与此同时,校园文化自身渗透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学生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通过不同思维的不断碰撞,在寻找个人与集体、社会的结合坐标的过程中,不断整合自己的思想与价值体系,从而逐步深入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并获取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个切入点是:“行为习惯、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通过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各类学习实践、社会实践,大力弘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奉献、团结互助、无私奉献之精神,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构筑其健康的人格,并通过文化认同教育引导学生追求正确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踏实学习,认真实践、勇于进取、开拓创新之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成长成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待其毕业后能尽快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之变革。

三、以三育人营造整体文化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是为培育学生而建立并存在的,如何能够让校园文化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而这一任务的核心与实质就是要积极培育“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氛围。

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良好的校风能激发学生对院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其中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所谓校风,即院校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教学意识、育人意识、道德意识、文明意识以及为全院师生认同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它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潜力。这种高凝聚力主要表现为: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休戚与共;集体对个人有很强的吸引力;个人对集体有很强的认同感。通过全体学管人员,全体教师、全体职工实施专业学习与价值教育相结合;制度管理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行为引导与法制教育相结合,规范并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知荣辱、懂生活、能包容、会适应。还可通过欣赏教育,激励学生、服务学生、凝聚学生,使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做到慎独,达到文化教育的自觉性。让校园内处处育人、步步育人、环环育人。徜徉校园,晨读琅琅,间间自修,书香飘逸。

四、以四大文化品牌装点校园生活

高职院校隐性文化解读 篇12

隐性文化是相对显性文化即明显外在的影响、约束人们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而言的。隐性文化诸如人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乃至群体氛围、社会风气等, 是强烈影响和改变人们思想行动的一种“力”。隐性文化是流淌在人们思想深处的一股股潜流。这潜流是活脱奔涌的潜能, 是蓄势待发的潜力, 我们应该潜心优化它, 让它在校园内起调节、陶冶、激励、升华作用。

隐性文化是在一定氛围下, 由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熏陶和浸染读者的文化, 它赋予人的是“内省”的过程。隐性文化一旦“内化”和“升华”, 其对人的影响异常巨大而持久, 这就是隐性文化的内力。隐性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浓缩, 为校园文化的传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所历史悠久的具有自己独特文化的学校, 是经过历史的文化沉淀而形成自己隐性人文精神的。一个学校的特色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学校, 不仅有物质文化的影响, 而且有精神文化熏陶———这是一所大学文化赋予的一种精神财富。例如, “你珍惜我的生命, 我绿化你的生活”、“北大是喷泉, 清华是岩浆”, 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北大和清华学生不同的精神风貌, 肯定了不同的校园精神和隐性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学校教师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 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 这种身教远远胜于言传, 时间长了, 学生逐渐变得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如果学校的自然景观令人心旷神怡, 学生身处其中, 就会心情愉快, 有利于心理健康;如果学校的建筑设施, 富有人文气息, 就会陶冶学生的情操, 净化学生的灵魂。不论是普通高校, 还是高职院校, 图书馆是学校最富代表性的文化景观, 因为图书馆体现了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特色, 是超越大众文化的精英文化。如果使图书馆建设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 就会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隐性文化构建

(一) 构建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

1. 图书馆环境

培养崇高的人文精神, 既是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又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工程。图书馆担当着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和学术技能、建立审美情趣和陶冶情操的角色, 担当着校园丰富多彩文化的组织者和倡导者。一所好的大学图书馆应该注重所藏文献的学科知识的涵盖面, 重视本校文化的收藏, 重视本校师生和校友著作的收集, 使学生通过图书馆感受到校园先进文化特质。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图书馆, 布局合理, 环境幽雅, 图书品种繁多, 馆员服务到位。学生在这里不但学到知识, 而且得到了激励。当走进图书馆时, 除了艺术的陶醉, 还必然会随着审美情感的微妙变化, 净化和启迪自己的心灵。这种隐含激励作用一旦形成, 就有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2. 校园环境

高职校园, 在合适的位置展挂一些中外名人肖像及生平简介,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如孔子伦理思想之崇高, 屈原爱国精神之伟大, 爱因斯坦科学创新精神之可敬, 从而激励学生胸怀大志, 发奋学习。学生在独特的人文意境中习得的, 主要是情感、态度、气质、信仰等等, 校园建设将这些综合作用考虑进去, 构建丰富深遂的人文意境, 是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高度重视的课题。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如举办绘画展、摄影展、革命历史故事展、新科技知识展等, 独具品位,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丰富了校园文化和学生课余生活。

(二) 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环境影响人, 环境塑造人, 在高职院校, 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非常重要。一般来说, 人在显性文化功能中是用感官直接面对, 而隐性文化功能效果的发挥则更多地依赖于人的认知心理的启动状态, 依赖于人用心灵和情感去体验。高职院校应当营造愉悦、幽静的氛围, 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处于一种雅、静的环境中。好的学习环境, 既能提高对显性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 又会自然而然地贴近知识殿堂的底蕴, 提高文化功能深层的感染力。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加强学院的环境建设, 学院挂有很多激励显示奋发向上的标语, 将所有带“严禁”“不准”等类言词的警示牌或规章制度都换成了幽默的文明用语, 例如:“手下留情, 脚下留情”、“小草微微笑, 请您旁边绕”、“文明从脚下起步, 奉献从你我做起”、“大礼不辞小让, 细节决定成败”、“理想就是价值, 奉献就是人生”、“美德贵在坚持, 文明重在行动”、“多一句文明用语, 增一缕校园春风”、“不惜寸阴于今日, 必留遗憾于明日”、“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劳一分才”、“播种文明、收获温馨”、“自尊而不自居, 自强而不自骄”、“帮助他人, 快乐自己”、“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文明师生, 建一流校风”、“多为成功找方法, 不为失败找理由”等。在各主要通道、大门门厅的适当位置布置精心选择的名人格言和名人画像, 以烘托校园环境, 发挥了校园环境的隐性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图书馆布置新颖, 采光、通风良好, 整洁、宁静, 形成了“学术殿堂”的读研氛围, 充分发挥了图书馆隐性文化的作用。

三、隐性文化构建的思路

(一) 构建隐性文化必须确立清晰的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一所高职发展的灵魂与核心, 它的确立应该是当前长远兼顾, 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并举;既为全体师生认同, 又是本学院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学校校长要坚持用自己的办学理念指导学校健康快速发展, 并能鲜明地体现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校确立了先进的办学理念之后, 还要围绕办学理念确立统一的校风校训和教风学风内容, 并将它们坚持不懈地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始终, 在统一和谐的办学理念之下, 让全体师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校园价值取向。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确立了清晰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坚持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几年来,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促进学院内涵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谋划学院强校战略;坚持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 即稳定规模、优化机构、提高质量、讲求效益, 加强内涵建设, 提升创新能力。

(二) 构建隐性文化必须重视学校的制度创建

制度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保证, 也是学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目前现实意义上说, 学校的制度不再仅仅是约束师生行为的措施, 而是引导大家在参与和执行中得到教育、受到激励的催化剂。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民主制定, 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师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的作用, 要让学校制度成为师生自觉行动的指南。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几年来, 特别注重学院的各项制度建设, 如干部考核制度、科研管理制度、财会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等, 学院在不断深化改革和发展中也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让制度促进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 不断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三) 构建隐性文化必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几年来,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构建校园内和谐的人际关系。学院领导走进师生的心灵, 关注师生的发展, 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 激发教师的兴奋点, 为教师的发展铺路搭桥, 努力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让教师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学院充分发挥学校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和辅导员的骨干带头作用, 在他们的影响下, 在全体教师中形成合作向上的教育氛围。注意引领全体教师关爱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让全体学生在校园中享受到父母之爱和家的温暖, 增强安全感和和信任感,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 构建隐性文化必须发挥校史校情的作用

每所学校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 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亮点。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辽宁省供销学校和辽宁省电子学校, 这两所学校从建校到发展各有特色。合校以后, 充分挖掘学校的校史校情, 建立了符合自己校情的校本文化, 挖掘学校周围社会与社区教育因素和学校的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学校特色等等内容, 让全体师生在富有本校特色的校史校情文化中接受教育熏陶, 促进健康成长与发展。

(五) 构建隐性文化必须开展丰富的特色活动

学院要制定计划, 抓好落实, 坚持开展富有本校特色的文化活动, 要充分发挥本校有关教师的作用, 坚持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艺术教育等。活动不在多、不在杂, 而在于突出本校特色和坚持不懈地开展起来。要通过开展活动, 让全体师生全员参与, 要采取激励手段促进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让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 获得成就感。让校园内永远充满歌声与笑声, 让校园成为学生永远留恋的地方。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几年来经常开展展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文化艺术节、科技大赛、技能大赛、演讲大赛、球类大赛、趣味运动会等, 使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又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使培养的学生更适宜于人才市场的竞争。

(六) 构建隐性文化必须提升教师的人格力量

教师要甘当“铺路石”、“人梯”, 这是人民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的。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方面起重要作用, 还要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积极作用。要使教师发挥教书育人的双重作用, 就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文化修养。只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了, 才能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因此,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人格魅力;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业务水平, 发挥教师隐性文化的育人功能。

其实, 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都潜藏着隐性文化的育人功能。因为, 教师是榜样, 教师是引路人。如果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 勤勤恳恳, 就会激励他的学生在学业上精益求精, 勤勤恳恳;如果教师乐于奉献, 关心他人, 就会激励他的学生乐于奉献, 关心他人;如果教师公平待人, 主持公道, 就会激励他的学生公平待人, 主持公道。

提升教师的人格力量, 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学生将来就业打坚实的思想基础。提升教师的人格力量, 要求教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品格鼓舞人。变偏重灌输为注重渗透, 不仅要寓教于课、寓教于会、寓教于学, 还要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管;变单一播洒为全面覆盖, 提升教师的人格力量, 要求教师通过自身内在的素质和人格力量, 以及疏通引导的办法, 化解矛盾, 理顺情绪, 把学生的思想行为导入正确的轨道。

摘要:隐性文化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熏陶和浸染读者的文化, 它赋予人的是“内省”的过程。隐性文化一旦“内化”和“升华”, 其对人的影响异常巨大而持久。要构建隐性文化, 必须构建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 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提升教师的人格力量。

关键词:隐性文化,人文环境,育人环境,教师人格

参考文献

[1]王纲.丰富精神力量构筑隐性文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2) .

[2]开发“隐性文化力”[J].中国建设报, (2002-06-28) .

[3]徐木兴, 刘朝马.论高校内涵式发展模式与运行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 (2008.6) .

[4]王鸿鹏.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升核心竞争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2.

上一篇:梨状肌损伤综合征下一篇:企业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