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探讨

2024-10-14

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探讨(共8篇)

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探讨 篇1

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探讨

摘要:本文从多个层面对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状况进行了阐述,对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详细的剖析和探讨,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建议

ONTHESTRATEGIESOFVOCATIONALITITUTE

Atract:

Thispaperbasedonthepresentsituationofvocationalititute,triedtoanalysetheproblemsofuniversalsignificanceandsharedmyownopiniononitsdevelopmentwithallthereaders.

keywords:Vocationaleducation,Strategies,Suggestion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正在蓬蓬兴起,这支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人才培养基地已显现出它的巨大作用,这是我国传统学制变革的重大成果。然而,几年来随着一批批人才的输出和社会对高职人才质量的检验,反馈出了许多问题。本文试图对我国高职院校进行一定的剖析,并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以期对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一、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呈现以下特点

(一)师资队伍薄弱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是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来,普遍存在着行政后勤人员超编,大部分教学人员是以前的中等职业教师,且教职人员配比和师生比例失调。在一线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学历结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的现象。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很多教师已难以胜任教学工作,但是由于高职生员的大量扩招,他们又不得不坚守在高职教学的第一线,合格师资数量更加紧缺。此外,多数教师对高职教育所规定的以“应用技术”为主,理论上做到“必需、够用”的教学原则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加上适合高职院校的教材短缺,不得不使用本科教材,而他们对本科教材内容的理解本身就有难度,又缺乏内容处理的灵活性,因而上课只能照本宣科,有的甚至干脆沿用原有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由于知识的限制,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知识普遍过于浅显,导致学生对某些技术原理模糊不清,囫囵吞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对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从而影响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普通高等学校调入了一些教师。这些教师具备较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一般都比较受学生的欢迎。然而,由于多年的高校教学工作所养成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一时还较难适应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加之高职院校现有的办学环境、办学条件、校园氛围和政策导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着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对生产一线和社会实践缺乏了解,因此学生的实践技能难以到良好的培养。为了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也有不少的高职院校从生产第一线聘请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但他们又缺乏理论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传授知识比较困难。

(二)定位不够明确,观念转变不够

虽然每一所院校的领导和教师都熟知我国开办高职院校的目的、方针和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办学观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这主要是某些领导没有真正明确高职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定位不够明确,导致学院的管理、教学环节的运作比较混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高职教育的简单理解和经验思维。因为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合并、升格组成,这些院校的领导多年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对高等教育不太熟悉,加上有些领导的知识和学历结构偏低,对高等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目标不明确,缺乏管理经验,缺乏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案。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哪一个层次、哪一种类型的人才,均不十分清晰。因此,对学院教师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对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对教学环节的运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正确地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2.招生规模与办学条件不匹配。这类学院大多是刚起步,经费来源不足。不少学院为了加快发展,解决经费问题,大量扩招。他们普遍认为只要有生员,就可以求得发展,或者至少可以解决燃眉之急。殊不知,如果这些学生在学院里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待他们走入社会之后,正好是事与愿违,学院只能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毁招牌。

3.师资建设力度不大,现有教师的资格认定管理不到位。很多学院引进人才只是为了迎接评估,而忽略了对已有教师的规范管理,虽然原来中等职业学校留下来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很优秀,但随着学院的升格,他们需要有一定的时

间和机会去补充知识,提高学历和学术水平。严格地说,他们中还有不少人根本不能胜任高职的教学。然而,在不少高职院校中,他们仍然肩负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这也是高职院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质量的高低则关系到整个学院的生存和发展。

(三)专业设置盲目,“产销”脱节

政府和

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扩大高职的招生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盲目性,忽视了高职院校的客观实际和承受能力,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特殊性的分析和指导。我国高职的办学目标应该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地方特色,忽视对地方经济结构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盲目模仿其它院校,不切实际地设置专业,或者缺乏对市场的全面调研,匆忙上马,尤其是缺少三年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结果是学生数目大增,办学条件不足,有些专业不得不依旧按学科性教育运行,或者把高职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造成专业成了一个虚架子,造成高职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这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原因之一。

(四)缺乏适用教材,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不科学

除了部分公共课与少数基础课可以选用相近的教材外,大多数教材、尤其是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普遍欠缺,专业教师只能根据已有的相近教材或自编讲义来进行教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很难评价。由于教材缺乏,加上师资的不足,教学计划的制定目标模糊,普遍存在着太多的不定性,有些高职搞“虚实”结合。“实”即第一年的教学计划是实的,这部分能够执行。例如,外语、体育、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课程,不管什么专业都必须开,第一个学期就先开这些课程。“虚”即第二、第三学年的教学计划则有些是虚设,虽然有教学计划,但由于各种原因,临时调整课程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课程还可随意删去不开,不能保证按教学计划执行,这种现象在高职的教学过程中很普遍。由于教学计划的虚实结合,课程体系也就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亦不明确,从而达不到目标培养的要求,导致毕业生质量偏低,专业知识结构也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五)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经费投入不足,教学方法单一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条件很差,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有很多院校连基础实验也无法开出,更谈不上开设专业技能性的实验了。开不出的实验课时和无法落实的课程实训,一般采取增设理论课时的教学来完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另外,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高职的专业划分一般比普通本科要窄,非专业课时所占比重偏多,造成专业课课时难以满足,不能保证理论与实践相匹配。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知识面狭窄,技能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岗位适应能力不强。毕业后若遇到行业不景气或用人需求量减少时,学生抵御就业风险的能力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建议

(一)改变落后的办学观念,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实践性教学环节

1.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不一样。学校的前途取决于学生质量的优劣,也就是说学校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决定了学校的发展。诚然,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正呼唤着一支优秀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但目前更加迫切的是办学条件的改善。如何尽快完善适合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师资队伍,改善实验、实践条件,改革教学方法和规范课程设置,真正培养出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才是我国高职院校要急待解决的中心问题。如何做到把有限的资金真正使用到教学第一线,首先必须尽快地转变思想观念,把工作的重点真正放在教学第一线。

2.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深化理论知识的必要过程。高等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也是高职院校生命之所在。实验室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硬件建设之一,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所以必须加大实验室设备的投入,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另外要加快与企业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管理的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职业岗位。

(二)吸取国内外的办学经验,明确目标定位

据2003年9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研究生就业率为94,本科生就业率83,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约为55[1],个别省高职就业率尚未突破二位数。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并非缺乏市场需求,而是我们没有找准培养目标,说明我们很多高职院校在目标定位上存在着盲目性。如何找准市场目标,这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必须长期探索的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科林·鲍尔在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大会上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不应该仅仅是‘需要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来驱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2]”。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应用型、技艺型、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以及工艺复杂程度的增大,急需一大批能担当起现场工程师或现场技术指导工作的、既有大学的专业文化知识又有很强的操作能力和技术实践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而高等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目标正是培养既具有大学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高级技艺,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定位应该是侧重于“需要驱动”,兼顾“发展需要”,这既是一种与职业岗位“群”联系的、明确而具体的需求,也体现出个人可持续发展内含的“发展需要”的基本思想。高职教育人才的去向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直接运用高等技术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一素质要求包括了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运用知识的创造能力这三个方面。这种定位强调了“应用型”,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使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规格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这个目标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三个本质特征:

一、高等性。它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是高中后教育;

二、职业性。它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层次;

三、应用性。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性还应该突出针对性和适应性,比较教育学专家王英杰教授指出:”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需要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环境,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的行业或职业的要求。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可能不得不较经常地变换职业,许多劳动力需要具备创业能力,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3]。”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也应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工业生产的国际化趋势的加剧,更使得我们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面临巨大的挑战。高职院校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锐意改革,明确高等应用型人才教育独特的办学思路、办学途径及办学模式,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高职院校办成一个崭新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三)加大教改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在教学上应该打破传统的“学科中心”模式,建立起与高职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能力中心”模式[4]。即在认真分析某种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各种具体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的专业和基础知识内容,不必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应强调综合性和实用性,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实际动手能力强,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工作,满足社会的需要。增强课程设置与岗位目标的适应程度,即高职的课程内容与相应的岗位要求之间达成的吻合度。在课程的理论深度方面要充分依据岗位需求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灵活控制,即理论课程在内容上是偏向基础理论还是应用理论。在这方面,有人对不同国家的高职课程进行了比较研究[5],加拿大更强调应用理论,在课程理论深度方面,则处于较低位置。我国高职课程教育目标决定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在理论深方面度处于较高位置。如何建立起与高职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能力中心”模式,应该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1.根据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过分专业化,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2.加大教改力度,摈弃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育,强化对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围绕学生探究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新的经济时代下,劳动者可能不得不经常地变换职业,在强调职业导向的时候,决不能忽视受教育者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缩短教学与生产和社会实际的距离,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自我发展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3.加强实验、实践、实训环节的教学,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实践教学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这样能及时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动手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学一线上有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的教师的作用。必要时,还要多从社会上聘请一些有技术专长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到课堂里来给学生现场讲座。

(四)创新高职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高职教育必须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而不能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针对学科用专业目录去规范和限制专业的设置,或者盲目地设置专业。由于职业岗位的千变万化,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面临着更多的不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高超的市场预测能力,先设置一些稳定性较大的长线专业,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努力创办精品专业;还要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围绕着精品专业根据社会的职业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来灵活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依托基础好的专业和师资队伍集中力量建设特色专业,形成一定的专业优势和相应的知名度,带动相关专业的延伸和发展。这样就可以做到在现有的条件下求得稳步地发展。这虽然会给教学的组织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但在这方面高职教育不能退缩,必须闯出特色。总之,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既要注重自身的办学条件,又必须体现灵活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同样,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必须摈弃传统高等教育“重体系、轻技能、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维模式[4],突破知识本位即按专业体系的系统性设置课程的方式,代之以能力本位即按照岗位和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来设置课程。在这方面,首先必须做的是调整教学计划,重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还应开设公共选修课,以基础课为先导,以专业课为重点,以实践课为主要形式,做到基础理论课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实践性为教学重点。

(五)加强教学管理,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办学

加强教学管理,应从课程建设和教研室建设入手,带动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中,将覆盖面广的主要基础课和对培养目标起重要作用的专业主干课,作为重点建设的对象。在教研室建设中,应进行教研室的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档案建设等,同时广泛开展教学法研究,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方法作为实现专业教学改革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自始至终坚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以强化实践、突出实训、注重实效,以“教化、示范、养成”为基本途径的素质教育体系[6];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选修课、辅修专业、开展社团活动等途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个性化。教师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动力,推动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的发展闯出一条坚实的路子。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能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找准定位,办出特色,朝着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去努力,高职院校将一定会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周济,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3.11.7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41与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2-8-161

[3]邸鸿勋人才需求分析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2.

[4]陈晓燕对办好高职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第16卷第1期 2001.3.

[5]吴建设,中加高职课程模式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No.4,2004.Vol1.25.

[6]王芳,张志强高职高专院校应找准位置办出特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Vol.14No.6.2002.6.(好范文整理)

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探讨 篇2

1.1教育起步晚, 底子薄弱, 多数院校办学水平较低

首先, 高职院校教学硬件设施较差。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低层次的中职院校升级而来, 因此存在着先天性不足的特征, 硬件教学设施难以满足新时期高职教育的需求。另外, 一部分院校在建成之后的后期投入缺陷, 尤其是在维持日常教学活动方面较为困难。

其次, 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群体。随着高职院校近几年的不断扩招, 我国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任务繁重, 难以抽出一定时间来继续培训或者在生产岗位实践, 并且许多院校的青年教师群体所占比例较大, 这些教师从学校毕业就走上岗位, 几乎没有到过生产第一线, 更谈不上参与工作实践。

1.2现代社会发展与人们自身思想观念认识的差距

尽管在近几年中, 我国社会各界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途径、渠道等方面认识有着较大的改变, 并且改革发展趋势也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影响, 因此社会中多数人们还是会对职业教育有着歧视观念, 而这也是阻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例如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方面, 一些地区规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是不能进入到人才市场中的, 一些地区即便允许这些毕业生进入, 也与其他高等院校的学生在登记表、其他证件等存在着较大不同。当前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有着普遍观念是, 为每年诸多高考落榜的学生, 开辟一条与普通高校相比标准较低, 并且能够进入到高等教育的新的出路。

2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策略研究与思考

2.1加强高职院校基本建设工作, 使现代高职教育面貌改观

首先要加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切实夯实现代高职教育发展基础。我们要借助“送出去、请进来”的途径来满足现代高职院校教学对于师资力量的特殊需求。首先, 务必要求高职教师走上“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构建教师队伍挂职实践制度, 选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到一线生产岗位进行长期技能实践, 培养出教师们的实践操作技能;与此同时, 要鼓励高职教师们积极投入到与企业一线岗位的多项技术创新工作中, 让教师们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并且不断成熟起来。另外, 还要努力邀请到本专业内的优秀人才来学校中兼职专业课教师, 或者邀请一些在领域内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工程师来学校担任专业教学工作者。

高职院校内的技术训练基地的建设工作与校外企业实训基地的开发工作要两手抓, 注重培养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院校内部的技能训练基地需要在满足高职学生实践基本技能操作的同时, 可以对外界开放, 为当地的职业教育领域与部分商业产品加工工作提供一些有偿服务, 例如可以搞校企联合, 产教合作等模式。一方面地区企业能够为高职学生群体提供真正的岗位环境, 让学生们能够快速地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在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能够为地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入大量人才, 为其专业课程攻关提供相应的力量支持。并且, 院校能够借助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 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模拟职业岗位的技能训练基地, 能够为更多的高职学生提供更为便捷与成本低廉的模拟训练手段, 让这些学生能够在相对逼真的训练环境中掌握专业技能, 尽快地适应现代岗位对高职学生提供的多种需求。

2.2转变歧视观念, 提高现代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与认知度

众所周知, 鄙薄我国职业教育的思想已经影响了中国教育很久, 有些人将教育分成许多层次, 并且认为教育也具有贵贱之分, 因此我们必须要重新认识到高职院校教育的内涵, 也要认识到实践型人才对建设新时期社会的重要性, 扭转曾经的“重学轻术”落后思想。长期以来, 部分人已经将学科型高等教育模式作为高等教育的单一途径, 并且排斥了其他类型的教育模式, 这显然是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 也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发展, 因此要树立起全新的教育观念, 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高职教育发展, 进而才能让高职教育实现健康发展。

3结语

总而言之, 我国高职院校要不断调整教育思路, 逐渐转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 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显著问题, 强化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目标, 为我国社会不断输送高级技术型人才, 满足现代市场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

[1]侯玉印.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明确的三个定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1) .

[2]王云波.关于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3) .

[3]曲芳.浅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高专会计人才[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02) .

[4]何同林, 冯丹.高职院校教研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05) .

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尊重项目;高职教育;教师职业

现阶段,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而且正向着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日益突出。但是,就在高职院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的同时,由于招生批次的不同和招生规模的扩大,使许多人对高职院校存在很大的理解偏差,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无法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出现教学积极性不高、职业倦怠等问题。

关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起过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希望将教师这个职业变成像律师、医生一样具有高度专业化并受到充分尊重的特殊职业。2012年2月15日,美国联邦教育部宣布启动“尊重项目”,提出七个维度,以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提升。美国“尊重项目”的正式启动,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

一、美国“尊重项目”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尊重项目”英文为“RESPECT Project”,其中“RESPECT”是“Recognizing Educational Success、Professional Excellence and Collaborative Teaching”的首字母组合 ,意为“确认教育成功、专业优异和合作教学”,又恰好是“尊重”的意思,很好地表达了该项目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期待。这个项目所具有的核心思想在于借助联合教育的从业人员以及社会参与者来科学重塑教育,从而达到教学专业化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师教学的专业化,从而提升教师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获得更好的社会认可度。与此同时,规范化以及专业化教师教学队伍的有效构建,可以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从而为实现教育层面的卓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该项目是一个政策框架式的美国教师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蓝图,提出了教育职业的关键要素:建立领导权以及责任共享的良好文化制度;吸引高成就和多样的人群成为教师和教育领导者,并通过严格的、实战性的预备培训,确保他们在学校环境中获得成功;将学习纳入教师和校长的整个职业发展生涯,实现教师的持续成长和职业发展;建立有效的评估系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持续的晋升空间,创建薪酬丰厚的职业生涯阶梯以留住人才;为教学和学习的成功创造各种条件;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共同发展。

“尊重项目”所阐述的这七个关键因素是为了能够建立一个职业系统,保障教育者的招聘、选择、开发、支持和补偿工作能有序而高效地运行,最终保证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有成就的、参与性的公民。

二、“尊重项目”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启示

现在高职院校正处在一个分水岭,由于本科院校的扩招和生源数量的减少,有专家曾预言:未来三年将有大批高职院校面临招不到学生的困境,最终会有部分高职院校破产倒闭。在残酷的竞争压力下,高职院校纷纷开始行动抢生源,一到毕业季,在各个高中校园内都能看到铺天盖地的招生宣传画报、手册、横幅等,负责招生的教师更是展开了72班武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虽然把学生招来了,但入校后学生心理落差较大。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形象,大家并不认为高职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摇篮,也不是成才的一种途径,反而认为它是最后迫不得已的选择,是不努力读书、考不上本科的不良结果。要扭转这种局面,可以从美国的“尊重项目”得到一些启示。

1.以学生为中心

贯穿“尊重项目”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的筛选到有效的评估,从课堂教学到校园的氛围和文化的建立,从时间利用和技术使用到学生家庭和社区的参与,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既是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也是教学方法、管理方法、服务方法,更是教学目的、管理目的和服务目的。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育教学思想古已有之,如《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礼记·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等。然而,在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之后,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都在为实现基本的教学条件而忙碌,扩招、扩建不亦乐乎,根本难以静下心来探求教育教学理念、规律和方法。高职院校更是把精力花在了硬件建设、教师待遇、生源等问题上,无暇顾及在校学生的成长与收获。但实际上,学生才是一个学校的根本出发点和利益增长点。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工厂的话,学生就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产品质量不过关,工厂厂房建得再漂亮,加工数量再多,也不过是一时繁华,最终还是会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尤其是高职院校,本身的生源质量不是太好,但却要在同一市场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进行竞争,这对高职院校的要求是更高的。所以我们要转变思路,在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思想指导之下设计自己的工作,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生活需求、学生的心理状态等成为高职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

2.明确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权利和责任

如果说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的话,教师就是直接作用于这一标准的作用力,主导着学校的发展。教师对学生学习负直接责任,他们最清楚学生的现实状况和现实需要。所以应该给予教师充分的话语权和参与决策的权利,调动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教师承担起管理的责任。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有才能的教师吸收入管理系统,在理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的同时,留住人才。

3.加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教师不仅具有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能够授业解惑,而且要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授业解惑;不仅拥有处理本专业问题的能力,而且拥有作为教师所必备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马卡连柯说:“如果你能用15种声调说‘到这里来时,你才是一个掌握了教育技巧的人 。”而大多数大学教师都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并没接受专业化的教育学训练,而且在探索教育上的兴趣也相对较低,难以积极地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探索。从某种程度上讲,与基础教育相对比,高等教育领域往往缺乏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探讨。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指导下,积极组织教师大力学习相应的教育学专业理论,并科学探索规范化的教学方式,实施先进教学法,进而促进教师自觉转变观念,借助先进教学手段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通过互相听课、评课、议课,或“老带新”等方式研究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水平。

4.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在思想素质、基础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思维灵活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二者培养目标也有差异。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发布实施,“以项目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以任务为中心,融教学做于一体;以双证书为目标,职业能力为主线”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成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这种种差异提示我们应该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特点以及培养目标的特点,采取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向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力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导学模式转变,是高等教育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必须完成的历史性变革。而合作学习、学生报告、团体项目、学生作业互评、回顾思索类写作、体验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活动、交流的方式推动学习,可以减少高职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反感,弥补他们基础知识薄弱的弱点,发挥他们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强的优势。

5.转变角色观念,充分相信学生

美国杜肯大学威廉·巴罗内教授认为,美国、欧盟和中国先后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不再是只招收优秀学生和实行精英教育的地方,如何让众多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是不同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高职院校确实不是实行精英教育的地方,但也不能把它看成是差生的收容所。高职学生虽然入校时分数都不高,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聪明,不代表他们不可以成功。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你期望什么,那么你就可以得到什么,而你所得到的东西并不是你自己想要的,是你自己所期待的”。总体而言,只要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相信事情可以非常顺利地开展,则最终事情就一定会向着顺利发展的方向迈进。当教师一心想着这些孩子都是些被淘汰下来的,都是不服管教且无法教会的时候,他们便会如教师所期望的一样变得对学习麻木而无动于衷;当教师把他们看成是等待发掘的宝藏时,他们就会像宝藏一样给教师带来各种惊喜。

作为一个经过集思广益以及慎重考虑之后而提出来的教育项目——“尊重项目”,它最大限度地借助对广大教师群体建设最终实现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和发展,“尊重项目”只是个蓝图,它能够给我们以一定的启示,但具体的落实、实施,还需根据我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俞可,杨薇.全球教师地位指数中国居首[J].上海教育,2012 (2): 54-57.

[2]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 (8): 1-6.

[3]桑新民, 谢阳斌.在学习的变革中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攻坚战[J].高等教育研究,2012 (5): 65.

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探讨 篇4

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脱节,高职特色不够突出

高职院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培养综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的方式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培养出应用型而非研究型人才为培养方向。然而,许多院校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却并没有突出高职特色,教学体系仍旧是偏向于理论教学,教学设置重理论而轻实践;在教学方法上缺乏新意,仍旧照搬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课缺乏激情,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许多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不惜将教学内容压缩,许多知识并没有讲透,学生听的也是一头雾水;在课堂教学中,仍旧以“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为主,学生被“牵着鼻子走”,缺乏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无法培养他们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滞后于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它受市场发展变化的影响,知识的更新速度和推陈出新的速度比较快。而且它作为一门边缘化的学科,课程涉及的领域广,诸如艺术设计学、景观学、植物学、工程控制学、建筑学等都是该专业课程包含的内容,因而,任何一个领域的更新都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做出相应的知识调整。然而,受教学条件和教材本身的限制,大多数高职院校并不能在教学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设置,因而落后于市场发展额需要;再加上许多教师自身的能力有限,习惯于采用单一的授课模式,课件内容无法及时更新,案例设计也比较陈旧。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遇到了困难,许多用人单位也抱怨应届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不强,知识水平不高,因而不愿意录用。

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实践课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这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中就显得更为重要。合理的实践教学安排和设计,有利于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和动手操作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还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院校虽然都安排了实践课,但授课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学条件有限,模拟出来的实践环境与真实的环境相差很大;任课教师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学方式传统,实践课的授课内容也与现实脱节;学生在设计方案时,过多地看重艺术表现力,而忽视了实用性和可行性,仅凭感觉对待设计任务,因此设计出来的作品出现许多常识性错误,漏洞百出。

4.教师构成单一,不能满足学科融合的需要

教师队伍的素质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从高等院校毕业的本专业人才,虽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但是缺乏相关的从业和实践经验。他们也许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还比较如鱼得水,但是到了实践课的时候,就会面临经验不足的问题。除此以外,由于这是一门边缘化的学科,许多时候,科班出身的教师在讲授一些有关建筑方面的课程时,远远不如建筑专业的教师讲得透彻。师资队伍的构成也是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急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二、改进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的对策

1.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确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教育观。在教育方法上,改变以往的程式教学,变填鸭式的教学为探究式教学,注重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探索精神;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进行创新探索,在教师提供引导和帮助的前提下,让学生自行设计实践方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考和发问的机会,尊重他们的不同想法,让不同思想在讨论中交锋,最终得到真理性的认识。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竞赛的形式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的才能得以施展和发挥,同时培养他们对本专业的好感和学习热情。更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国家级、省级的赛事,以开阔他们的眼界,通过和优秀的专业人才进行比赛,收获更多的实战经验。

2.注重教学内容联系专业实际发展状况

为了降低由于教材内容更新滞后带来的损失,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教师应该在教授课本的同时,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或者网络资源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制作课件切忌懒惰,不能讲陈旧的内容重复使用。为了保证学生所学内容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专门订阅了一本适合高职学生阅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刊。每一期的学刊我都会认真地研读,并且将其中能够被学生理解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文章复印出来,分发给学生阅读。这样,通过阅读相关的专业期刊,就能够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缺陷。

3.建立健全的实践课程体系

为了让实践课程有实质性的进展,我校专门与一家专业公司联手,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收获实战经验。这样,学生每隔一个月就有机会到该公司参观学习,并且在学期结束之后还会安排学生去该公司实习,由专门的人员带领。学生通过向这些在专业岗位上奋战多年的工作人员交流和讨教经验,渐渐学会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加强。

4.优化教师队伍

要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师录用时,可以适当录用一些诸如建筑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出身的教师,这样能够增强教师之间的互补性。同时,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水平和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水平,能够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讲解知识。不仅如此,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也十分重要,这是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这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才有能力上好实践课,才有能力教好学生。因此,不妨聘请一些行业高级从业人员来担任教师。必须指出的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因此,教师也要时常参加一些研修班来丰富自身的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入手,总结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希望能够对专业教学提供一些帮助,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M].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职院校药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探讨 篇5

药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训练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结果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也是老师开展科研项目,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有效途径。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药学实验教学一直被放在从属地位,虽然近年来加大了改进力度,但还不够完善,造成学生感性认识贫乏,动手能力欠佳,学生进入社会后,其实践能力不足以满足工作的需求。因此,探讨高职院校药学实验教学方式是药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药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大多数药学实验课的教学都附属于理论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注重实验内容与结论,综合训练实验较少,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训练力度不够,学生到医院、医药企业实习机会不多。教师对实验教学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入,重理论轻实验。实验教学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有的相对陈旧,师资力量配置相对较弱,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上述问题如果长期存在,将使实验教师这支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充满困惑,最终导致队伍的不稳定性。

重视药学实验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

药学实验教师要承担起实验教学、科研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等,他们不仅是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重要角色,而且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学校科研水平不可或缺的中间纽带。教师不仅要具备广泛的理论知识、娴熟的实验技能,更要具备创新研究的精神和扎实的辅导能力。因此,在选拔实验教师时要转变观念,确立实验教师队伍在教学队伍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引进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师资队伍的深造培训体系。

创新培养方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结合现有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实验前期的准备到实验结束后报告的书写,实验的全过程都和学生一起讨论,要求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关注实验设计方法,讨论实验设计的目的、原理及实验步骤等;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启发类似的实验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实验考核,除了考核基本操作外,还要考核学生自己准备、自主设计和实验运行过程,考核撰写药学实验报告的能力。学生在试验中得到科研思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1]。

(2)建立多元化实践环节,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一,建立稳定的、合乎要求的标准药学实习基地。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医院的基地建立比较稳定,但药企或采药基地稳定性欠佳,有的担心行业信息的泄密而不愿意接受实习生,还有的由于机构改革或人事变动频繁中途退出基地,而新建基地有的老师缺乏带教经验,影响实习质量。因此,建立稳定的、合乎标准的实习基地至关重要。优质的实习基地应具有丰富的临床药学教学资源,先进的药物分析仪器设备,品种多样的药用植物样本和一批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指导老师。

第二,将视频教学引入实验教学中。以往药学实验教学大多是采取老师先讲实验内容及具体操作步骤,然后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由老师进行评价,但是实验内容讲授一般比较枯燥,部分学生在听完讲课之后仍然不知该如何进行实验,而视频教学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视频是一个重要的媒体元素,具有丰富的信息内涵和动态演示效果,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法,因此,合理运用视频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视频制作素材的来源可以有多个途径,一方面可以在进行药学预实验时拍摄,拍摄学生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后期制作,修正错误的步骤,并整理成完整的视频资料,这样的素材拍摄的是学生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片段,最贴近学生实验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购买大学或公司制作的教学光盘,从中获得视频资料。视频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有充分的了解,也能够让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进行纠正、补充和完善。

药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变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和求知的勇气。但更多的是学生受益,可以让学生受到多层次、全方位的锻炼,优质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出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毕业后以最快速度适应自己的本职工作,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探讨 篇6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还很薄弱, 相对于本科层次的教育, 专科层次院校数量和规模还有限, 要促进高职院校发展, 培养相应的应用型人才, 需要提供较好的环境, 重视高职院校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

1 研究范围的含义界定

1.1 高职院校的含义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在我国,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本科和专科两个学历教育层次。我们研究的主要还是高职院校专科层次的教育。

1.2 教育发展水平

教育发展水平指的是教育资源在育人、服务社会及促进教育自身发展方面体现出的效能与水平的总和。它既反应教育现有的发展水平, 又反应教育潜在的可能性, 是教育现有整体水平和潜在发展能力可能性的综合 (1) 。

2 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主要有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2.1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从大的分类来看, 可以分为政治和法律环境、文化人口地理环境、经济支撑环境、高职与其他层次院校的竞争中占比等。

2.1.1 政治和法律环境

政策环境, 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 国家对高职的重视程度, 各种优惠政策。政府的政策越支持高职院校发展, 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越高。如果政府的政策和扶持不足, 高职院校发展受限。建国以来,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对高职扶持政策的变化。

法律环境,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法律支持, 比如会议条例法律法规等, 各种减免和税收优惠等。这些法律越规范, 支持的法律环境越多, 越有利于高职的发展。

2.1.2 文化人口地理环境

文化人口地理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 人口环境和地理环境。

(1) 社会文化环境, 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越高, 教育发展质量越高, 高职院校发展水平越高。分社会重视度和社会认可度。当整个社会重视教育, 重视高职教育时, 高职教育发展的好, 否则发展的慢;当整个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可度高的时候, 高职教育发展的好, 否则高职教育发展的慢。我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提高, 这个从我们在生活中的观察可以体会到, 高职教育也随之受到重视和认可。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的高低, 影响选择, 是重新参加高考复读, 放弃学业还是选择继续高职教育。

(2) 人口环境, 尤其是适龄人口数及选择进入高职院校的变化 (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 , 会影响高职院校数量及生源数量, 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因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包括学校规模。适龄人口多, 学校规模大。适龄人口减少, 学校规模小。同时高中生及其家长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也会影响高职院校规模, 高中生和家长对高职院校越认可, 报考人数越多, 学校规模越大。反之, 学校规模小。我们现在进入了人口老龄化, 适龄入学人口在下降, 这对高职教育规模的发展是不利因素。

(3) 地理环境, 所属地区教育资源环境优势越好, 高职院校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越好, 高职院校发展水平越高。不同地区由于其环境和位置的差别对生源的吸引能力不同。高职院校所在地区或所服务的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偏好、储蓄情况、产业结构、就业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 我国在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发展的相对较好。

2.1.3 经济支撑环境

经济环境分宏观和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主要是人均GDP, 对教育的财政支持等。通过影响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质量来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相关性分析, 通过回归得出结论, 教育发展水平与人均地方财政收入高度相关 (由《辽宁教育决策咨询研究.2010》整理得出) 。另外, 教育的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越多, 高职教育发展质量越高, 高职教育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则反是。

微观环境是高职院校所在地区或所服务的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偏好、储蓄情况、产业结构、就业程度及其所属的行业等因素。

经济指标包括:人均GDP、财政教育投入、教育高职投入、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所在行业经济发展水平 (对地区经济依赖和受行业经济波动 (经济环境波动) 影响) 。

2.1.4 高职在与其他层次院校的竞争中占比

高职与其他层次院校的竞争中占比可以用:同一年高职在校生人数比高等教育总在校生人数进行衡量, 看看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的发展肯定和其他教育层次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此消彼长, 争生源和资源。同时高职与其他层次院校竞争也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比如现在的学生填报志愿的方法, 是学生在本科层次充分选择后再落入专科层次, 这无形中降低了高职教育学生的考分, 对高职教育入学人数的增长不利。因而国家对高职的政策和法律扶持程度对高职发展有重要作用。高职的就业等方面的优势的发展也会提高其与其他层次比较的竞争力。

2.2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主要指高职内部的竞争和合作。各个高职院校作为同一教育层次, 首先在招生和就业中就存在着竞争。内部竞争主要可以从生源占比、优秀级别、教育资源拥有量、学生就业等方面反映。内部合作可以从联合办学和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来分析。

3 影响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因素的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发展主要通过高职院校发展水平来衡量, 高职院校发展水平主要通过数量和质量来衡量。影响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总结如表1。

指标的选取依据相关文件、专家访谈和实际工作经验三个方面, 对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分为高职院校系统外部环境、高职院校系统内部环境两个二级指标。课题组通过编制问卷进行专家调查, 根据层次分析法利用yahhp软件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

通过数据的分析, 对于权重比较大的影响因素, 应该重点分析和研究对策。

4 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归纳总结, 需要改进和提高高职院校发展水平。从环境影响因素角度来分析, 提高高职院校发展水平。

(1) 放开二孩政策能增加未来人口, 对高职院校发展水平也能有推动。从人口政策上来看, 现在放开二孩政策能增加未来人口, 增加新生儿数量, 未来增加入学人口数, 未来从数量上对高职院校发展水平也能有推动。现在国家已经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 适当提高新生儿出生率及人口质量, 对高职院校科学发展是一个有利的前提。

(2)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职院校的发展也会加快。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 从教育质量上会显著影响高职院校发展水平。

(3) 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扶持政策的增加, 也会促进高职院校发展。国家出台支持高职院校发展的法律法规增多, 将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

(4) 加强宣传教育和扩大社会影响力, 提高高职院校社会认可度。高职院校要想在和其他教育层次竞争中突出出来, 还需要加强宣传力度。打造良好的社会形象。社会的口碑和信誉直接决定高职院校的生源和发展, 因而高职院校的社会形象和宣传也不可少, 无论在招生和就业及平时, 都需要打造良好的形象, 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展就业渠道, 争取得到更多社会认可。

(5) 提高就业率, 提高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竞争力。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 更好适应社会, 提高就业率, 就会吸引更多的生源,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6) 在高职系统内部, 要处理好竞争和合作。首先要争取与其他兄弟院校合作, 甚至联合办学等, 提供教育信息共享和教学质量。其次在互相竞争中要形成良性竞争, 互相促动, 共同发展。

(7) 利用好地区优势。经济发展比较好, 交通便利, 或者历史悠久的城市地区, 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也较大。地理位置和微观经济环境优越的地区, 用好现在的资源环境, 尽快发展。处于弱势地区的高职院校, 要争取通过宣传和招生和就业来吸引更多的生源, 提高当地高职教育发展水平。

(8) 发挥所属行业的作用, 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相对本科院校要有针对性, 更好的服务所属的专业和行业, 根据行业发展的特点及时更新教学知识, 教育更多的注重实践, 了解所属行业产业的最新动态, 与所属的行业产业企业合作, 产学研结合。

5 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和解决, 根据提供的政策建议, 不断改善高职教育的发展环境, 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摘要:首先介绍了高职院校的含义, 接着介绍高职院校的环境影响因素, 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角度来分析, 并具体细化了各影响因素, 针对影响因素来分析问题, 提出改善高职院校发展环境, 促进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环境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艺瀛.高职院校发展路径选择探究——基于市场营销理论视角[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黄春华, 陈忠伟, 蓝振师.广西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浅析——以服务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科技视界, 2013.

[3]辽宁教育研究院, 编著.辽宁教育决策咨询研究[J].辽宁民族出版社, 2014.

[4]刘铱.高职院校发展战略之SWOT分析[J].全国商情, 2010 (10) .

[5]周凌云.湖南农业高职院校发展环境问题分析[J].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 2011 (6) .

[6]陈久奎.中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百年历程及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 2014 (10) .

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探讨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发展意义

一、起源——通识教育的历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针对专业主义教育和职业主义教育而产生的高等教育理念与高等教育模式。在对专业主义教育的理性批判中,承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精神的通识教育理念首先在专业主义教育盛行的美国应运而生。1828年美国耶鲁大学在《耶鲁报告》中首次使用了“general education”这个概念; 1930年赫钦斯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后推行的经典名著学习运动开启了通识课程的先河; 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首次呈现了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 1979 年哈佛大学在《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程的报告》中重新定义本科生的教育目标,使通识教育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美国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对世界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一般认为通识教育包含了广义和狭义两层内涵:广义的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观, 一种教育理念,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 它应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 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 也包括非专业教育。狭义的通识教育仅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体, 不直接为学生未来职业作准备的非专业教育。

二、现状——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状况

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的本质上是一种立足个体与社会发展的素质教育和常识教育。它不追求知识的精深,而着眼于足够常识的获得,并强调独立思考、均衡发展、追求真理与正义的价值取向。通俗地说,高职教育领域中的通识教育目标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获得一技之长,而且具备一个健全的职业人和社会人所必需具备的足够的文化、社会生活常识及正确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目前, 我国很多高校对通识教育仅作狭义的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解, 并常常把它与专业教育相对立。在高职高专院校, 由于其学制短、专业的职业性较突出, 而学科综合优势不突出, 加上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历史较短, 通识教育的开展尚处在起步摸索阶段。

我国现行高职教育的主要弊端是专业技术分割过细,知识结构单一,素质教育薄弱,文化修养狭窄,不符合现代社会对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具有思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已不再满足于让学生仅仅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具备可以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和素质。高职教育的现状逼迫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选择适合高职教育的通识教育模式与举措。然而,我国目前的通识教育实践,还局限于基本知识的传授,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理性选择能力和高尚人格品性。而且,大多数是沿袭美国通识教育的模式,迫切需要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方法。

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品德高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高职院校中实施通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强化通识教育实践体系建设,加强通识教育环境熏陶。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类似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趋向,又由于它强调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其功利化倾向较普通高等教育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从长远发展看,尽管教育类型及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高职教育中的通识教育问题较普通高等教育更为迫切,亟待加強。

三、意义——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主要是针对“过度专业化”而提出来的,主要功能就是摆脱和防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过度专业化”而导致“人非人”———人性异化现象的产生,根本目的是培养出和谐发展、高文化品位、具有强大发展后劲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对于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具有特殊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通识教育代表着人类社会的教育理想,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方向。通识教育为进行不断的再教育提供了认识基础和技能,更注重学习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扩大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对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人格是根本,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这是对新世纪高职人才的要求。

2、有助于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国的高职教育产生并蓬勃发展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高职学生也耳濡目染于社会的万花筒,并深受其影响。高职院校也不是象牙塔,它紧贴社会实际,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而高科技的大行其道已经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高职院校也不再是世外桃源。如何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万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把握人生航向,使自己成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先进文化自觉,使受教育者明白人之为人的道理。因此,高职教育通过有效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先进的文化润育学生,增强学生的人格力量,促进学生的心灵觉醒,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利益追求必须与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利益追求相一致,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个人与社会、人类的共同发展,否则就会唇亡齿寒甚或为社会所抛弃。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3、有助于高职教育回归自身的本体价值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职业为本位的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体价值和功能也会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科技及社会的日新月异,使得受教育者已经接受的教育的“生命力”受到挑战,一纸文凭定终身的时代迅速成为历史,人们必须“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教育已经不能仅仅着眼于个体的一次性成长,而应着眼于个体的终身性成长;教育不仅要让受教育者获得初次就业的能力,更应成为受教育者不断创新的“母机”;教育不能只使受教育者成为已有文化和文明的复印机,还应使受教育者成为文化和文明的创造者。

总之,只有探究出适合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模式,强化高职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才能够使得高职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培养“全人”的教育。也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担负起应有的社会历史责任,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能够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丁文晖,在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必要性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3.

[2]牛秋实,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J].衡水学院学报,2013,2.

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探讨 篇8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兴起,之后发展迅猛。二十一世纪更是职业教育的新世纪。但它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有着上百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起步不久的高等职业教育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关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设置,很多院校也都是边摸索、边总结,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也面临着课程趋向边缘化、课程内容设置随意、课时量不足等种种问题。

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是由领导的重视程度、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陈旧、教师的被动消极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适应时代的要求,结合市场需求,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定位,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创出自己的特色,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独特功用,配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为高职院校培养出博而专的实用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价值取向

(一)大学语文的人文价值取向

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里的“文化素质”重点是指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大学语文以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优秀传统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较高的人文理性情感和独立的文化视角。

但是,职业教育具有它的市场导向性。高职院校重点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许多人认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否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实用技术。在种情况下,很多职业院校急功近利,要么以《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这类功用性强的课程代替《大学语文》,要么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差,将大学语文,视为中学语文的延续,基本沿用中学语文的教法,讲课的重点放在段落划分,中心归纳,写作特点上。

市场经济是功利的,但从长远来看,一切功利而又短视的行为都会被功利本身所淘汰,市场需要的是真正的才能,而不仅仅是技能,只有当技能辅之以良好的综合素质,才是一个健全的、能够真正立身于市场经济大潮而不败的人才。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急功近利,大学语文所传授的应当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大学语文教师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帮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文学用品,用“艺术魅力”来感染学生,注重人的内省,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用人文的形式来把握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语文课程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学生文化素质比较薄弱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更具有深远的价值。

(二)大学语文的功用价值取向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实用。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每个学生都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较差,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较低。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学语文应该与时俱进,紧紧抓住时代脉搏,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紧密结合不同专业,提高学生的实用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水平,从而发挥自己的功用价值,为学生将来的就业、转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都重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和功用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二个价值向度,做为职院的大学生,两者更应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应偏颇。做为职业院校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其价值取向也应全面,既要着重强调人文性,也不能忽略功用性。

二、建立高职院校自己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一)模块化教学

我们不妨把大学语文分成三大模块:文学欣赏模块、应用文写作模块和口才训练模块,通过这三个模块的配套学习,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并且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实用写作基础和一定的口语表达及沟通的能力。I文学欣赏模块。

文学既人学。大学语文要落实“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要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情操,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公民。

2.应用文写作模块。

相对于普通本专科院校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整体素质偏弱,许多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令人担忧,有的同学甚至连一份简单的请假条都写得错误百出,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也要担负起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一方面从遣词造句等语文基本功着手;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培养一些实用性文体(调查报告、计划、总结等)的写作能力。行政公文的学习以“够用”为度,不必太多。

3.口才训练。

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扎实,但在求职时却由于沟通能力差而屡屡失意;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指出我们的毕业生缺乏起码的表达沟通能力。对于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来说,在同等的条件下,是否能顺利进人职场并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口才的好坏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一定要从利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才训练。

(二)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仍沿袭陈旧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法,重理论,轻实践。这样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缺乏开拓意识,函待改进。

1.语文基本功与文学素养并举。

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一种情感的、主观的、个性化的价值判断,教师的角色是着重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发掘优秀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情感,体会文学魅力,在感受、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审美悟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感发学生的意志,鼓舞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还要担负起提升大学生母语水平的任务。大学语文教师在每模块都要注意加强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比如,讲授文学欣赏这一模块时,注重讲讲文章结构;上口语训练课时,着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的逻辑性,简练性;应用文写作模块,对于文章的格式(特别是公文)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着重抓学生用词造词方面的毛病,文章层次结构是否清晰的问题。

2.结合不同的专业方向,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

这应是我们重点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职业学院强调的是实用性,大学语文也应紧密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专业的教学中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大学语文的功用性。

例如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可在美文欣赏模块选取历代的旅游文章进行讲解,口才训练模块则可侧重于旅游口才的内容;面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们口才方面应侧重于训练其推销口才、谈判口才,写作方面则应注重于其市场调查报告、经济活动预测报告、说明书等经济文种的写作,而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我们应增加阅读和欣赏部分的内容,夯实其语文基础,而且在写作方面应侧重于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等文种的写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兴趣,从而为其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丰富和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开展课内、课外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讨论、辩论、演讲、情境模拟法等方式,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逻辑思维、及口才能力。针对当前文学热点,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认知文学的真正内涵,组织学生开展观看经典文学改编的影视片、参加文学社、征文等活动,使学生在切身感受文学的美,体会写作的愉快。

上一篇:120涵洞小结下一篇:写民俗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