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英语教育

2024-10-25

我国高职英语教育(共12篇)

我国高职英语教育 篇1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的普及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 但是, 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社会, 政府, 学校共同努力去解决, 为社会培养优良的复合型人才。本人从事高职英语教育近十年, 切实感受了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进步, 同时也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 这正是本文将要主要阐述的内容。

1 观念

众所周知, 我国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入学录取时, 是以四批 (一) 或四批 (二) 的层次录取的, 招生的学生高考分数比本科要低, 相比那些重点大学, 更是差距甚远。从这一点便可看出: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先行设定了高职高专的档次, 要比本科差。这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首先, 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体制, 社会普遍认为高职高专就是比本科劣等的学校, 学生也是高考中通过优胜劣汰淘汰下来的差生, 社会有这样的一种轻视, 甚至是歧视。其次, 社会的偏见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很不好的影响, 据了解, 大部分高职高专的学生有自卑感, 觉得自己比本科院校的学生低一等, 有的便因此而自暴自弃, 抱着“混”的态度来打发大学时光, 有的甚至荒废了学业。另外, 因为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被国家和社会视为高等教育的更重要部分, 所以高职高专的教育便不可避免的得到相对少的关注与政府投资。这样便形成了高职教育的恶性循环。

如果要改变这一状况, 我国的教育体制需要有适当的调整, 也需要政府通过更加合理的政策来引导社会对高职高专的正确看法, 抛弃偏见。英国的高等教育在这一点做得很好, 该国的高等教育业划分为研究型和职业技能型两大类, 但是, 这两大类高校是受到同等重视的, 享有真正意义的平等。如果我国的高职高专学院也享有与其他类型大学平等的地位, 那么情形一定大不一样。我们渴望国家有关部门的大胆改革。

2 教材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选取英语教材时, 也经历了一些变革, 起初选定了一些面向本科教育的教材, 这些教材质量过关, 极少出现诸如拼写, 语法等错误, 为了降低难度, 我们在实施教学时将教材的等级相应放低一级, 拿英语听力这门课来说, 第一学期本科生上的应该是第一册书, 那么, 针对我院的学生, 我们会选择该套教材的预备级, 第二学期本科生应该上该套教材的第二册, 我院学生则上该套教材的第一册。但是, 因为这些教材本来就是面向本科层次的学生, 职业技能这方面不能很好地在书本中体现出来。后来, 在评估期间, 接受评估专家们的建议, 我们将教材全部置换成专门的针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在选取教材的时候, 我们发现可供选择的专门的高职英语教材太少了, 市面上的高等教育的英语教材绝大部分是面向本科段的, 高职高专的英语教材只占了很小的市场份额。而且, 经过老师们实践教学, 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 我们发现有些教材质量不过关, 单词拼写错误, 句子语法错误普遍存在。这些有时会误导学生, 他们开始怀疑教科书或者怀疑任课老师, 这无疑大大影响了授课效果。我们不反对学生们提出不同的见解, 可是如果学生们因书本上的错误而大规模的怀疑抵抗造教学, 就会成很不好的后果。教材中出现的这些错误, 显然是不应该犯的, 如果编者们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 应该就可以避免。不知道是否编者们本身也在忽略着高职高专教材。另外, 我们还发现, 许多出版社推出的英语教材都偏向商务英语类。比如说, 综合英语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是与金融, 经济, 合同等相关的, 泛读教材也是关于与市场营销, 货币政策, 企业类型, 广告等主题。听力教材的对话材料关于合同谈判, 广告宣传, 产品介绍, 保险等等。往往这些教材围绕商务方向来选取材料。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大部分是商务方向。可是, 对于其他方向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这些教材显然是非常不恰当的。

3 师资

如果高职院校的教师和本科院校的教师类似, 显然无法体现高职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宗旨。虽然“双师型”教师提了很多年, 但是, 在实施起来却存在一些问题, 学校需要聘请有在外贸企业, 工厂等一线岗位工作经历的人才, 尤其是那些在涉外专业领域有着较为成功的经验, 积累了较为广泛人脉的人才, 但是, 关键问题就在于, 这些成功人士显然已经有着颇丰的收入, 大部分学校所提供的待遇是无法与之相匹的, 所以, 他们中大多不愿受聘学校担任一线教师。只有一部分实力较为雄厚的公办职业学院才有能力聘请这些正宗的双师型教师。另外, 我们很多职业学院为了彰显自身档次, 在招聘教师时, 很强调引进人才的学历。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其实就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在就读的学校毕业后直接来到高职任教。这样的教师即使有着高学历, 但如何很好地传授行业技能呢?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 对于那些虽然学历不是很高, 但在自身专业领域有着较成功经验的人士, 尤其是有着从教意愿的人士, 应该适度放宽限制条件。

4 实习实践

实践环节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英语教学来说, 非英专的学生需要在学校尽可能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这些主要还是老师在学校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 可是, 这些学生一旦走出校园踏上实习工作岗位, 自身专业领域的英语却让他们无所适从。问题很明显, 学校里老师教的英语没有体现专业性, 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专业英语都只开设了一学期, 甚至压根没有。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比如旅游英语, 商务英语, 外贸英语等等, 学生们实习的时候, 有些学生反映往往没有多少工作需要使用到英语, 因为涉及使用英语的环节, 企业为了防止错误, 往往还是派有经验的员工来处理, 实习学员只能做其它工作。这一做法确无可厚非, 但是, 如果学校能和企业做好沟通, 甚至寄予一定的报酬, 请企业安排一些有经验的员工带领实习生切实参与到专业工作中去, 那样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 事实在于, 不是所有的高职学院能够做到这一点, 也不是所以的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毫无疑问将会增加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运营成本。虽然我们知道, 教育国家的接班人, 成本显然不能置于教学效果之前。所以, 这一切都有待我们的国家能出台相关机制来促进校企合作。

可喜的是, 今年, 习近平主席, 李克强总理均针对高职教育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做了相关批示, 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相信随着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上述有关高职英语教育的一些问题会慢慢得以解决, 或者可以说, 正在慢慢改进。

参考文献

[1]曹曼.浅析高职英语教学[J].科技信息, 2011 (5) .

[2]马泽玉.浅谈高职院校英语教育[J].科教论坛, 2011 (7) .

[3]熊东辉.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之我见[J].现代教育教研, 2011 (7) .

我国高职英语教育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及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十分必要.本文主要阐述我国当前高职教育层次的结构现状,试图提出对完善我国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几点思考建议.

作 者:刘凡美 芮小兰 作者单位:刘凡美(复旦大学物理系,33)

芮小兰(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62)

我国高职教育供求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供求现状 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人力资本理论观念的深入人心,各国对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位置也日趋重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但高职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高职教育供给不足,高职教育供求矛盾突出,这些需要我国高职教育有一个补偿性发展。

一、高职教育供求系统及高职教育供求均衡

1.高职教育供求系统

不同于一般商品仅由供给方和需求方组成的单一供求关系,高职教育供求系统包含着三大主体和两对既相互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供求关系。一方面,在高职教育服务市场上,个人和社会对高职教育服务的需求和高职教育机构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构成了高职教育服务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另一方面,在社会劳动力市场上,社会各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和高职教育机构向社会提供的高层次人才构成了社会劳动力市场上高职教育产品的供求关系。高职教育供求系统图如下:

图 高职教育供求系统图

2.高职教育供求均衡

所谓高职教育的供求均衡,是指高职教育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在总量、结构和区域上的均衡。从不同的需求主体看,高职教育供求均衡表现为:一是高职教育服务的供给与个人、社会的高职教育需求之间的均衡,二是高职教育产品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在总量、结构和区域上的均衡。

高职教育供求总量均衡是指高职教育供给数量和高职教育需求数量之间的均衡。总量均衡的实质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高职教育服务的供给与有支付能力的高职教育需求之间的均衡。主要从高职教育服务供求数量的均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供求数量的均衡两方面考察。“结构均衡是指高职教育供给结构与高职教育需求结构的均衡。其实质是高职教育供给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程度。”区域均衡是指高职教育的区域供给与高职教育的区域需求的均衡,包括高职教育服务供求的区域均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供求的区域均衡两个方面。区域均衡的实质是高职教育财政投入的平衡程度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程度。

二、我国高职教育供求现状

教育供求现状包括教育机会供求现状和教育人才供求现状,通过生源市场和人才市场数据来体现,衡量判断教育供求是否有效的客观标志可以从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层面来考察。数量上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教育供给是否满足了个人对入学机会的需求,是否满足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劳动力和人才的需求。在质量上,要考察其是否满足了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需求,包括社会及用人单位和个人。在结构上,就是要使得教育供给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专业结构的需求,适应人们对教育多种自主选择的需求。

1.高职教育机会供求现状

高职院校是教育机会的供给方,为学生提供教育机会,而愿意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才是真正的需求者。从招生数量上看,尽管每年高职的统招计划数量在逐年提高,但每年的实际招生状况不尽如人意。我国总体上教育机会供不应求,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远远高于招生计划。占总体招生计划一半的高职招生计划也同样如此,每年高职的实招数远远低于高职招生计划,虽然高职的招生数在逐年增加,但直到2008年高职院校招生人数才达到原定计划,即个人对高职院校教育机会的需求低于教育机会供给,可以说我国近期高职教育机会供求矛盾属于需求制约性供求矛盾。

2.高职教育人才供求现状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提供多少教育机会就会形成相应的受教育者的供给量。随着高校扩招,我国本专科毕业生数量在大幅度增加,从2004年的240万增加到2007年的448万,高职毕业生由120万增加到248万,都增加了1倍多。然而中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比例的5.7%,远低于其他国家,从理论上来说,我国大学生数量还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但同时又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以及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足不了企业需求的问题。

三、缓解高职教育供求矛盾的对策

由于高职教育系统是由三大主体和两对供求关系共同组成的一个相对复杂的供求结构,因此,要解决高职教育供求矛盾、实现高职教育供求均衡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教育机构不能只依据个人和社会对高职教育服务的需求招生,因为个人和社会对高职教育服务的需求往往高于社会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如果高职教育供给只注重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则会由于社会无法吸纳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而导致劳动力市场上形成人才高消费和学用错位现象。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机构也不能只根据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招生,因为有些具有高职教育购买力的消费者,他们接受高职教育并非完全为了日后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好的价格,而是出于个人经济以外的其他原因。”同时,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增加高职教育服务供给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普及化,对于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进步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从前面对我国高职教育供求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职教育供求矛盾主要体现为高职教育服务供求的总量失衡与高职教育产品供求的结构和区域失衡。因此,缓解我国高职教育供求矛盾的方向是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构,加强高职教育对经济、社会的适应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供求变化,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的实用性。而且当前许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也更倾向于选择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但根据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状况来看,工作经验正好是毕业生的“软肋”。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若能根据行业和专业特点,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为学生寻找和创造机会,增加学生外出实习的时间,这对学生和企业来说是双赢的。同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工学结合,既满足了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促进教学体系的改革。

2.顺应市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更应在社会发展的变革中,捕捉教育发展的信息,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高职教育的有效供给。

(1)在专业建设上,应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目标,在允许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前提下,对专业需求趋势进行科学预测,根据各专业的就业情况调整招生数量,寻找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以保持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

(2)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着眼点,调整课程目标,注意厚基础,宽口径。

(3)在教学方法上,推行手脑并用、启思增能、教学做合一;项目驱动、自主学习、激励创新;学中做、做中学、理实合一;以能力为本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3.转变教育观念,刺激高职教育机会需求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个人应该转变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偏差。然而,个人观念的转变需要以社会观念的转变为前提,而社会观念的转变需要国家人事分配制度创新配套和高职教育类型论的进一步实践。目前,单位在用人机制上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水平的做法很盛行,学历层次越高,择业面越广,升迁机会越多,薪资水平也越高,这与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大框架中仍然只是作为一个教育层次来对待有着一定关系。

近来,我国创新推出了以岗定薪的新型劳动人事薪酬分配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对转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对全社会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都起到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预期,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单位唯才是用,以能力定岗位,以技术定工资将成为常态,高职院校毕业生较好的就业前景和较高的回报率通过劳动力市场向社会传递,这必将有利于整个社会对高职教育态度的转变,从而影响生源市场,刺激个人对高职教育机会的需求,减小供需缺口。

参考文献:

[1]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冬梅.我国高等教育供求失衡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08.

[4]刘宝超.教育经济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杨琳,张芝云.中国大学生“供不应求”就业难与高端产业滞后[J].瞭望,2009(1).

[6]徐琼.从教育供求的市场均衡到社会均衡[D].武汉大学,2004.

[7]朱秋白.中国高等教育的两类供求及其均衡模式与政策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8]李娜.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经济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

[9]徐琼.从教育供求的市场均衡到社会均衡[D].武汉大学,2004.

[10]杨帆.论完全信息与高等教育供求均衡[D].华中师范大学,2001.

浅谈我国高职教育定位 篇4

然而, 在高职教育发展一片繁荣、一路凯歌的同时, 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 源于历史原因, 我国高职院校成立大致有以下两种模式:一是高等普通本科院校办高职;二是由国家重点中专升格而成。高职院校实践办学中出现对高职教育定位不准、认识不清、层次不明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因此, 有必要对高职教育的实质准确定位, 把握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功能、教学规律等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培养体系的不同, 才能办出高职教育特色, 适应社会对高职教育要求。

1 概念界定

我国教育体系由四部分组成, 即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1)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 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2) 高等教育是以符合规定要求并尚未就业的青年为主要培养对象, 以全日制为主要施教形式的各级高等教育。 (3)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面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 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 高职教育与高等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关系分析

2.1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

2.1.1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别在于“职业性”。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虽同属于高等教育层次, 却属于不同类型。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强调的是学科研究性与学术水平;而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目标强调技术应用性特征, 其目标就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高素质人才。从这个观点讲, 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而不是那些基础知识扎实, 毕业后仍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普通高等教育“学术型”人才。因此“应用性”和“学术性”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区别。

2.1.2 高职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

高职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差别在于“高级性”。虽然高职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均强调技术性和职业性, 但在层次上,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种, 属于高等学历教育, 它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虽属于同一类型, 但层次不同。区分中职与高职的标尺主要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中的科技含量和水平, 当就业岗位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必须以大专以上的科技含量和水平时, 就需要通过高职教育途径来培养。

2.2 在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上的不同

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主要在研究机构或高校从事某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或在企业从事某一领域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设计、新规划的制定等研究工作。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高技能人才, 主要在企业从事将新产品、新工艺转化为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技术服务以及高技术含量工作, 高技能专门人才不仅要具备技能性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 还具有技术创新的能力, 具有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 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工人或一般技术性岗位的熟练工人。

2.3 在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的不同

2.3.1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围绕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职业性”的差别,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内容等各个环节均有不同。在专业设置上, 普通高等学科教育通常按学科或学科群设置专业, 结构内容相对稳定;而高职教育则按照职业群设置专业, 具有灵活性和变动性的特点, 即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设置专业, 并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调整专业。

在课程设置上, 普通高等学科教育的课程内容基本上是按照学科理论体系的要求设置, 通常分为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三大模块;而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则依据职业群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内容, 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此外, 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要求, 不断开发新课程, 增加新内容, 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就业、上岗,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 普通高等教育着眼于一个学科领域内的全部知识, 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 即使是实验与实习也是以验证理论为目的;高职教育则是按照职业岗位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学习若干个学科的知识, 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以实训为主, 实行教学——生产——技术服务一体化, 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 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3.2 高职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

(1) 中等职业教育属于技能型职业教育, 侧重于培养学生特定岗位的熟练操作能力, 对相关的操作原理及理论知识仅有粗略的了解, 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低, 岗位针对性强, 转岗适应能力比较差;而高职教育属于技术型职业教育, 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 培养学生除具有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 还要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 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对较高, 因而转岗适应性就比较强。从某一具体岗位到整个职业生涯, 学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高职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均强调实践性, 但两者的内涵不同。中等职业教育受理论基础的局限, 只能使学生掌握常规的技能, 侧重于再生性技能的培养;而高职教育由于专业理论和技术原理的知识深厚, 对前沿性技术了解掌握程度高, 专业复合性强, 培养的学生不仅懂技术, 而且能进行技术开发, 学生能将理论的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实践规划,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 属于转化型技术教育。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高级性”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最本质的区别。“高”, 决定了它必须以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管理知识及其学科为基础, 着重进行高智力含量的职业教育, 只有专业理论和技术原理知识深厚, 学生才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也才能够熟练的掌握高智力含量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 并具有一定对未来职业技术变化的适应性, 这是它区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特征。“职”, 则决定了它主要强调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知识及其学科基础注重综合性, 围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 以必需、够用为度, 这是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只有紧紧围绕这些特征, 才能准确认识高职教育既不是“压缩版”的普通高等教育, 也不是“加长版”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质定位, 发挥出与其他教育体系所不同的特色功能, 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摘要:高职教育办学特色是攸关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核心所在。本文通过分析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区别后, 提出高职教育应具有“高”和“职”两大特色, 以期能对高职教育功能准确定位, 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我国高职英语教育 篇5

依据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情况,中高职衔接划分为学制和非学制两种基本模式,其中,学制衔接是外延式的衔接模式,非学制衔接是内涵式的衔接模式。学制衔接又包括一贯制和分段式两种模式。

第一,一贯制衔接模式。主要表现为在地推行的中高职五年一贯制招生、教学与管理模式。主要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入学,连续学习五年。这种模式主要采取三、二分段形式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为中职教育阶段,,即前三年一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第二阶段是高职教育阶段,即即后两年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学习专业课、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第二,分段式衔接模式。这种模式的学生先完成三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任务,再通过特殊的招生考试(3+X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二至三年,因此,这种模式有3+2或3+3两种。

2.2 非学制衔接的模式

第一,建立了有助于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保障体系。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定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是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这为我国职教发展指引了方向;剔除了不合理的规定,如对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限制,使得中高职衔接有了前提和基础;政策还规定我国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使中高职衔接有了对接的更大的空间与机遇。

第二,促进了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必须先满足入学条件,掌握中职阶段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这就迫使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培养高于中职阶段质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愿意招收一大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优秀毕业生入校学习,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因此,促进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应改革。

3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3.1中高职衔接的解决基本思路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世界职教发展的潮流,中高职衔接发展的高级阶段,应该是从注重形式的衔接(比如学制的,衔接)到注重内涵的衔接(如课程的衔接)的发展。这种发展仅仅依靠单个的职业教育教学机构是不现实的,有关行政部门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借鉴国内外经验,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内涵式衔接的合理思想,并采取具体、明确、可行的内涵式衔接的保证性措施。因此,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思路是实现普通教育职业化与职业教育普通化,从学制衔接向内容衔接转变,实行学分互认;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制度上进行创新。

3.2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3.2.1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最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前提与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现行的教育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版)、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版),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中的各自分类、专业名称有一定区别,但中职与高职专业存在着对应关系。高职专业目录所列专业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体现了职业性与学科性的结合。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新版专业目录正在修订当中,新版专业目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体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特点,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

3.2.2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二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院校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三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四是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也就能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

总之,我国的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中之重,如果妥善处理好这一衔接问题,不仅需要职业院校的努力,也需要职业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做好这一衔接问题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获得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与提升就业与创业能力都具有重要十分巨大的影响意义,最终实现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育锋.中澳两国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5).

[2]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05).

[3]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我国高职英语教育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职能;转型;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4-0056-03

2013年6月,笔者有幸成为教育部第11期赴美“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的一名成员,系统考察了美国的职业教育。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培训,我们分别到访了美国的联邦教育部社区学院协会(AACC)、劳工部、亚特兰大技术学院管理中心(TCSG)等与职业教育有关的管理服务机构,深层次接触了美国的社区(技术)学院(我们第一组在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集中学习培训达两周之久),大家带着问题,深入课堂、相关职能部门、实验实训场所、合作办学企业,访谈各级管理层,近距离接触ACT师生,通过培训、考察、交流、讨论与总结,对美国的社区学院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适值当前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新形势,直面大批高职院校因生源问题陷入发展困境的现实,笔者试图通过对美国社区学院教育职能的研究,以探寻缓解我国高职教育单一学历教育所面临困境的途径。

一、美国社区学院教育职能简析

美国的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是指为100英里范围内的受教育对象提供高等教育和职业训练的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全美约有1 700所社区(技术)学院,1 300万注册学生,约占高等教育总人数的42%,约有45%的首次读大学的学生和49%的所有小数族

裔大学生都进入社区学院就读。美国经济称雄世界,其重要因素是人才,美国成为世界人才的“高地”,得益于它的教育体系,而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社区学院是其雄霸天下的伟大创举,也是美国教育体系成功的标志。

美国是个州立法的国家,社区学院实行开放式、多层次办学,分为学分制和非学分制教育,尽管各地的社区学院特色各异,但是,其基本教育职能是一致的,转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社区培训是美国社区学院的三大主要职能。[1]

(一)转学教育职能

转学教育(又称升学教育),是社区学院创办初期的主要职能。美国的社区学院,诞生于美国由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当时为满足美国内战后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在大学之外创建的一种大学前教育的层次。其职责是专门承担大学一、二学年的课程,注册研修读大学转学课程的学生可以选修与四年制学院或大学的学士课程一样的课程,达到规定的学分即可申请转学,通过转学教育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大学三、四年级学习。从考察的几所社区学院看,目前转学教育在社区学院教育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如哈伯学院(Har par Collge,是一所以美国“社区学院之父”哈伯之名命名的一流

社区学院)在医学、生物、工程等专业转学学生的比例超过50%。美国的社区学院水平参差不齐,较之社区学院逊色一些的技术学院,转学学生的比例则较低,如我们重点考察的亚特兰大技术学院(ATC)的转学比例就极少,2012年该学院甚至没有转学的学生。可见,美国的技术学院与社区学院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当然,转学教育仅限于与社区学院签订协议的四年制大学。转学教育的课程基本上是通识教育的课程,主要分为语言、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体育等。

(二)职业技术教育职能

职业技术教育(又称为终结性教育、进入专业的教育、科技教育、专业生涯教育等),是相对于转学教育的一种形式,为劳动者职业发展提供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尽管其表述形式不一,但是其核心都是为具备一种职业能力而接受的教育。[2]

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职业资格的国家,一般从事某一职业必须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是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年代,深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职业教育逐渐成为社区学院的主要职能。据美国社区学院和初级学院协会20世纪70年代初在各州社区学院学生中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技术教育达43%。职业教育是美国社区学院发展至今的主要职能之一,并至今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社区培训职能

除上述两种职能外,美国的社区学院还为当地各个年龄段的公民提供机会参与学习和服务,为社区失业人员创造学习技术、寻找就业的机会,以满足社区居民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水平的需要。入学的人员种类包括高中毕业生、在职人员、失业人员、残疾人员、家庭妇女、退休人员等,许多社区学院承诺:“社区中每一个想要学习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于他的一套桌椅”。[3]

开放灵活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学费低廉等特点,是美国社区学院长久不衰的秘诀所在。

二、我国高职教育职能定位及其弊端

2016年7月份发布的《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報告》显示,近年来,我国高职毕业学生就业率稳中有升,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已连续3年超过90%,毕业生月收入连续五年增长。在“风景这边独好”的形势下,职校生的不公平社会地位、经费投入的不平等待遇、生源数量和质量直线下降等使得高职院校却叫苦连天,尤其是近年来生源问题(2016年安徽省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计划97000余人,最后考生确认仅为62000余人(含允许按计划扩招20%),计划完成64%,71所参加分类考试招生的学校中有23所考生确认率低于50%。[4])已经直接威慑不少高职院校的生存。如何看待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境遇,作为高职院校,是寄希望于“升本”馅饼降落,还是着眼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倒逼高职教育职能转化的现实,以自己特有的职能在高等教育系统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很明显,我国高职教育就是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国的高职教育从诞生至今,其90%以上的精力都放在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上,教育职能单一。同时,未能处理好“高等”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一味追求高等教育“高大上”职能,高职教育基本沦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不少高职院校在办高职的同时,念念不忘有朝一日“升本”,“高烧不退”,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职能,因此,导致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需求脱节、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拘囿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职能转型的路径选择

美国社区学院围绕社区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满足企业需求,社区学院的学生主要来自学院所在社区,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留在当地,社区学院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高度融合,这种准确的职能定位很好地促进了社区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国高职教育较为单一的学历教育职能现状,笔者认为,应当很好地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重心下移,拓展职业教育的职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学历教育: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

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职教育功不可没。但是,由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未能真正建立,义务教育后普高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分流问题、中职后继续升学渠道问题、高职教育“断头教育”问题等,在国家层面顶层设计上“雷声大雨点小”,在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下,职业教育社会地位认可度低,吸引力不强,职业教育低层次教育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观。这里不妨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做法:对高职院校中希望继续升学的学生,实行注册学分制,选修与四年制大学的学士课程一样的一、二年级课程,达到规定的学分即可申请转学,然后进入大学三、四年级学习。同样,中职学生可以选修高职教育,达到规定学分后,进入高职学习。通过职业教育的“立交桥”,使进入职业教育序列学习的学生,就业有路,升学有门,能够量身打造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

(二)职业技术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理实“零对接”

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技术教育职能能够经久不衰,得益于开放灵活的办学机制、保障有力的办学经费、精良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主动自愿学习的学生群体。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经费保障有了根本改观,但是,僵化教条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缺失、外加一群被动接受教育的学生,这就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不会出现较好的改观。

这里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做法,第一,从政策层面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投入,尝试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企业可以以先进设备等投入学校办学,改善学校实践教学环境,解决实习、实训条件不足问题;第二,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准入上提高对专任教师的任职资格条件,同时吸引大量一线的企业能工巧匠作为职业学校的兼职教师,形成真正“双师”素质教师,强化教学环节的动手能力培养,为学生顺利获取专业技能证书,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持;第三,严格行业准入条件,实行行业从业资格证书制度,提升高技能劳动者的待遇与社会地位,使高技能者在社会上受人敬重;第四,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对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提前培植职业教育的思想,使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社区培训:培育终身教育“主阵地”

我国的高职教育院校与美国的社区学院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据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约60%的学生毕业后基本赴长三角等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很少留在本地就业,形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而当地产业发展急需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做法,一方面要主动研究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后对专业人才需求,并进行相应专业结构调整,适度进行人才的储备,一旦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凭借优先的技术优势,抢占本地就业的制高点;另一方面,应主动重心下移,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区域范围内的社区居民,针对不同的技能需求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这样既可以提升当地居民的再就业能力,解决当地企业对用工的需求,也带来了广泛的社会效益,使职业院校成为区域范围内居民终身教育的“主阵地”。

正如国内知名教育专家齐齐哈尔工业学院院长曹勇安教授所说,我们的高职院校,目前仅为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学生找实习企业,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有一段距离。我们也应像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那样,打破单纯的学历、全日制、学龄人口三者交集的教育,实行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举,全日制教育与多形式教育并举,学龄人口教育与终身教育并举,把学办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兴奋点”上。

参考文献:

[1]万秀兰.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45.

[2]唐鑫鑫.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经验述评[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4.

[3]李孝轩.浅议美国社区学院及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借鉴作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1-42.

[4]朱光应,朱妍.三重困境下分类考试如何能成高职招生“主渠道”[N].中国教育报,2016-08-30(5).

(責任编辑 刘 宝)

Path Choice for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Transform Their Education Fun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

ZHU Guang-ying1, ZHU Yan2

我国高职药学教育办学现状分析 篇7

江苏省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医药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我院所在地江苏泰州, 已形成以扬子江药业为代表的医药产业集群, 同时还是我国首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所在地, 目前区内已集聚阿斯利康、武田制药、勃林格殷格翰、石药集团、海王药业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预计未来5~10年, 技术技能型高职药学人才需求量将不断增大。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 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深入了解我国高职药学教育专业设置、办学情况等现状, 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同时为规范办学、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基础资料, 我们对高职药学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

1 高职院校药学类专业设置现状

我国高职药学类专业主要涵盖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2014年) 》中生化与药品大类下的制药技术类、食品药品管理类及医药卫生大类下药学类部分专业, 包括药学、中药学、生物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 专业目录 (2015年) 》对专业进行了调整, 药学类专业包括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下的药品制造类、食品药品管理类及医药卫生大类下的药学类部分专业, 包括化学药生产技术、生物药生产技术、药物制剂、中药生产技术、药品质量检测、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学、中药学等专业。具体见表1。

目前, 我国开设高职药学教育的院校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本科院校设立的高职学院, 如中国药科大学高职学院; (2)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 (3) 由卫校合并而来的高职院校, 如泰州卫校并入的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扬州卫校并入的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并入的扬州职业大学; (4) 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等由中专升为以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主的医药卫生类高等职业学校; (5) 由于高职药学类专业设置门槛不高, 原本没有相关专业的普通高校逐渐开设此类专业, 如农林食品类院校现大多数都开设药学类专业, 包括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6) 其他类型高职院校, 如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也纷纷开设药学类专业。

我们通过走访、调研省内相关高职院校得知,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设有药学、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江苏建康职业学院设有药学、中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教育设有中药学、药学、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分析技术等专业;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设有药学、药物分析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设有药学、中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

泰州现有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及我院两所高职院校, 均开设了药学类专业, 我院目前设有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随着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升级, 我院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专业结构趋同等问题, 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

2 高职药学教育生源现状

目前, 高职药学教育主要有三年制和五年制两种办学形式, 三年制高职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 也招收职高、中专、技校等毕业生, 绝大部分院校都是文理科兼招的。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起点生, 部分院校只招收三年制高职生, 如中国药科大学高职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院校同时招收五年制和三年制高职生, 如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部分过去只招收中专生的中专学校现升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可招收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生, 如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随着生源数量逐步降低、本科院校不断扩招, 加之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充分, 出现了“学习不行才上高职”的偏见, 导致高职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虽然高职院校生源素质不尽如人意, 但高中起点三年制高职生与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生相比, 其知识储备量更大, 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接受能力较强;但少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动力不足, 有些甚至毫无目标, 自我评价及自我调适能力较低。初中起点高职生年龄偏小, 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及自控能力较差, 学习依赖性较高。总之, 高职生源质量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3 高职药学教育办学现状

3.1 教学设施不完善, 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高职院校开设药学类专业最长也就十年左右, 有的院校甚至是刚刚开设这类专业。许多开设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学设备相对欠缺, 没有正规的制药实训车间, 旋转式压片机、半自动胶囊充填机、三维运动搅拌混合机、糖衣机、制丸机、粉碎机、颗粒机等制药设备严重匮乏。药物制剂技术等实训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仍在教室进行, 当前的实训教学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3.2 专业设置基于工作岗位, 专业口径窄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 专业目录 (2015年) 》中药学专业中的医药卫生大类下的药学、中药学专业, 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下的药品制造类下的药品生产技术 (化学药生产技术、生物药生产技术、药物制剂、中药生产技术) , 药品质量与安全类下的药品质量与安全 (药品质量检测) 专业, 涉及药品生产、检测及使用等岗位所需知识, 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但是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而以工作岗位为依据的专业设置无法满足医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导致学生对口就业难。

3.3 师资力量与教学任务存在很大差距, 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近年来, 我国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药学类专业, 但教师数量与质量不符合要求, 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工作量大, 缺乏一支经验丰富、熟悉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课程定位不明确, 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差, 教学资源不完善, 教学评价手段单一。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经验, 很难胜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 如药品GMP认证及管理、制药工程与设备等, 导致某些高职院校无法开设此类课程。部分高职院校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为本科中药学专业的压缩版, 学科化痕迹严重, 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忽视能力和素质培养, 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脱节, 并未突显出职业教育特色, 脱离了职业教育目标;学生未能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 不能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专业课教师基本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来校任教, 没有任何行业企业工作经验, 不能胜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任务。

4 建议

4.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现阶段高职院校引进人员必须从过去的高学历研究型人才转向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高素质企业技术骨干, 通过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理论与实践水平皆佳的企业精英来校任教。此外,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内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和校外兼职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培养, 建立和完善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

4.2 重视学生素质培养

从2009年开始, 我国高考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同时高职生源素质也逐年下降。对此, 我们要转变观念, 一是要从内心上接受高职生, 不轻视、不歧视, 让其感到坦然和自在;二是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成为懂礼貌、讲文明、有纪律的人;三是培养其职业兴趣, 端正学习态度, 用心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

4.3 深化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职业岗位需求, 明确药学类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 重构课程体系, 以职业能力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 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构建课程结构, 以实际工作为情景实施真实教学。

(1)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课程改革, 以工作任务为引领, 按照工作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建设, 在课程重组的基础上重构理论课程体系, 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2) 以提高专业技能为重点, 建立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交替机制, 按照行业规范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保证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药物制剂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 真正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衔接。

(3) 从高职高专教育目标出发, 采用理论模块教学和综合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按知识、能力、素质设计课程内容。

(4)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将职业道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主要培养学生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思想品质、文化修养、业务知识、专业技能、职业心理和职业能力等, 坚持将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4.4完善校内药学实训中心建设, 开辟更多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浅谈如何改革我国高职教育 篇8

国家教育部16号文的出台, 标志着我国教育由数量开始向质量的转变, 而高职招生占了半壁江山, 所以高职教育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的发展非常重要。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这是摆在目前的一个难题,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是由双方造成的。首先是教师的教, 其次是学生的学, 两者相辅相成的。从目前高职院校看, 都只注重前者, 而往往忽略了后者。大部分都在不断的完善教师, 设备等, 就像厨师想办法把菜炒的香, 以此吸引顾客, 但如果顾客一点都不饿呢?再香的食物也没有什么胃口。所以厨师还要想办法让顾客进店之后饿起来。这引申到教学上来, 学校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作为学的主体, 应该去深入研究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整个社会都变得比较浮躁, 比较现实。学生对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淡泊, 特别是一些沿海城市, 大部分家庭都经商, 从小就没有培养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让孩子觉得不用学习, 也能赚钱, 所以对知识重要性的淡泊, 相当一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根本不想学, 来学校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来混一个文凭。没有求知若渴的心理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

学校树立学生重视起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从学生军训开始, 就开始引导学生重视知识, 利用晚上时间或其它空余时间给学生看一些比较松动的记录片, 如汽车的发展过程, 电脑的发展过程,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过程, 机器人的发展过程等, 每看完一些记录片, 然后由老师来主持, 谈论学习心得, 对学生的一个巩固和提高认识, 让其感受的科学知识的力量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逐步让学生看一些成功人士是如何通过努力学习而获得成功的记录片, 同时拍一些社会上的人, 没有知识的可怕性记录片, 使其进一步意识到知识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最后拍大量生活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一天的生活记录, 如农民的一天, 摆地摊经商的人一天, 在市场做生意的人一天, 建筑工人的一天, 工厂工人的一天, 办公室人的一天, 公司领导人的一天等一些比较松动且有代表性和教育性的纪录片, 同时也开展座谈会, 大家畅所欲言, 老师总结。让学生看到没有知识和有知识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了解各行各业的艰辛, 想到家里父母的艰辛, 知道自己生活的来之不易, 认识到知识对人命运改变的重要性。使其从一个只知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学生开始认识到社会的复杂, 知道父母的艰辛, 反思自己过去的言行。学生看了之后还让其去做记录片, 并作为一社会实践课程, 让其身临其境, 感受一下各阶层人不同的辛苦和一样的单调。还要求学生利用寒假、暑假等时间参与社会实践, 如自己单独做小生意, 去公司打工等。使学生的身心的得到磨炼, 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 进一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上述的学习为以后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但学生对各专业的学习兴趣不同, 所以学校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专业也很重要。学校往往有几十个专业, 几天内让学生做出选择都是很草率的, 学生只能凭感觉去选。在这一点上, 学校可以从学生入校开始, 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全面深入的了解各个专业的特性、优缺点、开设的核心课程、现状、以后的发展趋势、目前学生所在岗位的照片, 发展好的学生岗位照片等, 毫无保留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学校也要根据各专业的教学资源, 设置各专业学生人数上限, 但不设置下限, 如果有些专业学生人数超出的, 就要逐个了解学生, 对那些徘徊的学生可以引导其再选, 或老师根据其爱好、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提出建议供学生参考。专业的选择需要高度负责任的老师去引导, 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较感兴趣的专业。

兴趣使最好的老师, 选好专业为学生以后主动学习铺好了路。军训完成、专业选好之后, 第一学期就只剩半个学期了, 让学生直接先下相关专业的企业实习或校内实习半个学期。去了解企业文化, 感知这个专业, 了解这个专业, 知道自己以后该学什么。同时更让学生知道, 没有理论知识的指导, 实操寸步难移。

一个学期的学习, 让学生的思想成熟了, 认识到了社会的艰辛, 深刻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充分调动起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理, 为以后的主动学习专业知识、认真听课等奠定了基础。学生有了学习欲望的心理后, 学校的教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老师是教的主体, 自身的专业水平高低, 直接影响到学生水平的高低, 学校要下大力度培养师资的专业水平。例如每个学期派专业老师轮流去企业指定岗位或多个岗位顶岗学习, 快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轨。并对老师培训结果进行检验, 杜绝老师偷懒。其次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对于高职生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学习, 但喜欢动手操作。所以人才培养方案应尽可能去掉一些无法动手而又枯燥的公共课, 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课, 其它必须开的公共课尽量减少课时, 然后分散到多个学期完成, 这样就不会使学生整日觉得枯燥无味的学习。

再次, 是课程建设的改革, 学校要尽快完成专业学科的实验或实训室建设, 并把教室和实验室或实训室混为一体。不管是专业基础课, 还是专业课, 每一堂课都要以实验教学、项目教学或仿真教学等形式灵活上课, 尽量避免枯燥无味的理论讲解, 使学生能够把理论及时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巩固理论, 深化理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主动学习知识、思考问题。

最后是教学的管理。打破传统的期末考试模式, 去掉专业课的理论考试, 考试方法由任课老师根据专业课的特点自定, 考试只需汇报学校批准登记。学校做好严格监督和抽查工作, 这点非常重要, 关系到老师能否严格按自己制定的计划去考试。学校还要做到松进严出, 对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坚决只发结业证, 或推迟毕业, 合格了再发。让学生从平时就努力学习, 而不是临考前背一下答案, 考完就忘了的应试教育。

我国高职英语教育 篇9

一、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早在1919年, 美国商业人士霍勒斯·摩西 (Horace Moses) 就创立了青年商业社, 帮助那些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成立自己的公司, 以获得更多的商业实践经验, 这是美国最早的创业教育。1947年,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yles Mace教授率先开设了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新创企业管理》, 这被认为是美国大学的第一门创业学课程。1967年, 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大学开创了现代的MBA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968年, 百森商学院 (Baboon Col-lege) 第一个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方向。南加州大学于1971年提供了有关创业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由此, 创业教育在美国有所发展。在1969年~1970年两年期间, 美国又有12所大学新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20世纪70年代, 美国经济出现了结构转型, 大企业开始萎缩, 小企业迅速成长。据统计, 在1969年~1976年间, 大量新成长的中小企业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81.5%的新就业机会。1980年以后, 美国超过95%的财富都是由大变革中新兴的中小企业创造的。在这种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 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美国的创业教育起到了巨大的催生和促进作用。上世纪90年代后, 美国的创业教育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1977年美国仅有50~7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与创业有关的课程, 而1999年达到1100所, 其中许多大学还开设了创业学和创业研究专业。创业学在许多管理学院成为工商管理硕士的主修或辅修专业, 哈佛大学、宾州大学等大学的商学院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培养创业学方面的工商管理博士。到2005年为止, 美国共有1600多个学院开设了2200门关于创业的课程, 成立了100多个有关创业的研究中心, 累积了超过4亿4千万美元的基金资助。经过50多年的发展, 美国的创业教育已趋于成熟, 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美国创业教育的特点

1.体系完善

美国创业教育课程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直至研究生的全部正规教育, 基础教育进行创业教育主要是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面对创业者日趋年轻化的特点, 自1998年1月开始实行“金融扫盲2001年计划”, 面向中学生普及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超前教育”。

2.创业课程已成为大学以上学历教育的必修、辅修或培训重点科目

美国有369所大学至少开出一门创业学课程, 包括哈佛、宾州大学等。一项研究表明, 在被调查的大学中, 有37.6%的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学课程, 有23.7%的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企业学课程, 有38.7%的大学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中开设至少一门创业课程

3.创业教育注重学生就业观念改变

美国教育部自20世纪80年代发起创业教育以来, 立刻被职业界所接受, 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就业观。由于美国就业市场的动摇不定, 传统职业就业机会减少, 被雇佣、解雇、失业现象在美国司空见惯。美国创业教育是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 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

4.美国创业教育注重创业内容的切身体验

对创业内容的切身体验, 使学生获取创业感性认识, 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有研究表明, 美国2/3的企业家来自拥有企业的家庭。他们通过参与家庭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实践, 获取实践经验和创业的感性认识。因此, 在美国的创业教育中, 重视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创业教育内容的体验, 同时要求教师率先垂范, 美国教师的这种体验主要是通过模拟创业活动进行的。在创业教育国际协会有关领导的指导下, 职业技术教师用一周的时间体验创业活动,

通过有序的体验, 使教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5.美国创业教育组织有序, 财力支持有社会保障

美国创业教育组织创业活动开展活跃、积极。这些组织包括教师组织和学生组织, 层次众多, 有国家级、州级、地方级等。在创业教育教学材料与教学方法的开发、教学信息的交流等工作上进行相互支持。这些组织吸引大批教师和学生投身其中, 促进了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另外, 创业教育还获得了社会部分资金的支持。这些社会机构提供经费赞助创业竞赛, 激励接受创业教育的优秀学生, 开发创业教育课程等。

三、美国创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借鉴意义

1.转变办学指导思想, 构建新型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业教育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 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构建“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者合一的 “三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把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 使创业型人才培养逐步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建设完整的创业教学体系

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适合我国国情和高职教育的创业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创业课程要突出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心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可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构建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在设置创业教学体系时, 要注意加大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从而开阔视野, 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首先, 要把创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 这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计划竞赛、创业社团活动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创业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 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其次, 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的建设, 如在校区规划建设 “创业园”, 或利用学校资源走校企联合的模式, 在企业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或与企业共同建设创业基地,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环境, 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实际的创业流程。再次, 高职院校可结合本校的教育资源开发可行的创业项目, 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业策划方案, 以项目带动并指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

参考文献

[1]牛长松.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理论版) , 2007, (1) .

浅析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 篇10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特殊性

评价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 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 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 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 以期达到教育增值的过程。教育质量评价就是根据教育质量目标的要求, 运用评价标准对教育过程进行评判, 判断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 以期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活动。要进行教育评价, 应首先了解教育的价值与教育质量的价值。一方面, 评价有助于改进教育活动, 能大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 不同的学者对高职教育质量的价值具有不同的理解, 因此, 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了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开发。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与培养方式 (怎样培养) 两个方面。

首先,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要, 具备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它具有明确的职业性, 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不同。高职教育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的, 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足够的理论基础知识, 而且要掌握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能在职业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为个人的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其次, 在培养方式方面, 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 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的主要部分, 要求学生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和具体职业岗位中, 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 高职教育应该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 其质量评价应关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 满足学生终身职业学习的需要, 满足人的潜能发展的需要, 是高职教育价值的主要体现。

因此, 应当重新审视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 考察其在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满足人的潜能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

按照不同的评价分类标准, 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价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按照评价目的的不同, 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 可以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专业与课程评价、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教育资源评价等。为了便于分析与归纳, 笔者根据实施评价主体的不同, 将高职教育的评价主要分成三类, 即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与社会评价, 并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现状加以探讨。

学校评价学校内部的评价包括专业与课程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各个方面。为了便于探讨和突出其重要性, 笔者将学生评价专门提出, 而在学校评价中则着重阐述专业课程评价与教师评价两个方面。首先, 高职院校要针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培养应用型人才, 因此, 其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应以特定职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为依据, 正确反映学校教学工作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以及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胜任程度, 保证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但是, 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与高职教育培养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 只进行常规性的教学评价工作, 缺乏系统的评价组织与科学地分析、处理信息的手段。对实践课程与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缺乏相应的考核办法, 评价仍以传统笔试为主, 较少采用口试、操作、演示等评价形式。这样的考核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也不能有效地、多角度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收获。其次, 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 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 不能充分发挥监控与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反映的多是教学常规的一般性问题, 缺乏针对专业职业岗位特殊要求的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对实践性教学也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在这种背景下, 教师缺乏改进教学的热情, 对许多应用性较强课程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分析, 而不重视知识应用与操作技能的教学。

社会评价即由相对于各个院校较为公平的第三方所进行的评价, 目前高职教育的社会评价主要由用人单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组成。引入社会评价不仅可以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定, 而且所获得的评价反馈信息也是考察学校办学特色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的重要依据, 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评价相对具有可比性。随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与市场密切接轨, 社会评价在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虽然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但在对待用人单位的评价与反馈信息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或是重视不足, 或是没有正确理解所获得的信息, 或是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目前, 高职院校办学多以就业为导向, 但是, 评价体系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 无法达到评价目的。对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而言, 主要是缺乏必要的、多元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对高职院校的评价在许多方面滞后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比如在对高职院校的评估中, 往往将基础理论课统考与计算机、英语考试成绩排名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 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岗位适应能力等内容却不作为考核的重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与程序大多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 以学历作为教师准入、职称评定、晋升与评优评奖的硬指标, 而忽视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考察。

学生评价学生作为高职教育活动的主体,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自我审视、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 可以对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精神、学习兴趣、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有助于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应作为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忽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是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的一个问题。不仅在校学生的自我评价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而且毕业生作为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桥梁, 其为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提供反馈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率、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发展自信度等指标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思考

树立科学的、先进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理念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 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评价理念, 高职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为社会培养各类高技能专业人才, 一个有特色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发展、社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善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应善于吸收现代教育理念中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内涵, 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 不断优化与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注重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我国高职院校的质量评价主要是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评价, 学校的内部评价是核心, 通过校内各职能部门进行, 政府评价是指导, 以调研与评价组的方式进行, 只是在评价过程中都增加了就业率的相关指标。这表明, 一方面企业的评价并没有真正纳入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中, 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 应对学生、学校、政府部门、企业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评价信息进行综合汇总、分析。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学生、教师、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与用人单位的评价, 还可以包括合作单位评价与相关高职院校的互评, 甚至可以通过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价。

实施以职业技能为基础的全面素质考核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特点在于其突出的职业性、实用性与技术性。评价的内容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也包括专业技能的掌握;既要评价专业能力水平, 又要评价关键能力水平, 还要评价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既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也要对专业教育过程进行综合考核。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相应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 能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潜能, 满足工作要求, 并且具备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 其评价方法也应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原则, 打破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不仅应采取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 突出技能考核, 将学生和教师的目光集中到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上, 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全面考核教育目标实现的状况与效果, 还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采用设计方案与分阶段考核等方式, 遵循学习的累积性与过程性规律, 使学生有体验成功和进步的机会, 将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 并且应及时掌握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反馈信息。

摘要:高职教育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 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 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因此, 应从学校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个角度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与建立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评价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唐智彬, 王键, 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观[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 (1) :68-70.

[4]田永力, 赵其真.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2) :104-106.

[5]刘晓敏.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5, (7) :20-23.

[6]何广文, 谢至平.构建中等职业教育新评价体系刍议[J].中国培训, 2005, (10) :17-18.

我国高职英语教育 篇11

关键词:美国社区;目标;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11-01

一、社区学院介绍

美国社区学院是在美国的州或市用州民或市民的税金来运营的两年制短期大学,是美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类似中国的大专。它主要提供转学教育和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包括应用科学副学士学位教育和证书教育,社区学院的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应用科学副学士的学位教育项目中。

二、美国社区学院通识课程的目标

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目标的设置可分为两个层面:州层面和学院层面。州层面的目标是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对于该州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技能、态度的规定,包括语言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美的鉴赏力、道德推理能力、全球意识和公民意识等。而学院层面的通识教育目标必须与州的高等教育委员会的规定相一致,并根据自身的办学使命、办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州的规定进行修改和细化。

三、实施基本情况

1、先决条件

几乎所有的社区学院的通识教育项目都要求学生在进入课程学习之前具备阅读写作和计算机方面的基础技能。如迈阿密戴德学院的应用科学副学士学位的学生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程——英语作文I之前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电脑分级测试82分以上。如果达不到这个分数,那么必须先修习另一门提高课程。

2、应用科学副学士学位中的通识课程体系

应用科学副学士的通识课程主要在以下三种课程中进行。一个是通识必修课程,主要是写作和演讲课程,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道德推理等能力。第二个是分类必修课程,学生要根据专业的需要修习学院所建议的相关知识领域的通识课程,它除了承担诸如鉴赏力、全球视野、基本数学能力、计算机、科学探究、道德推理和公民意识等通识教育目标的教学之外,实际上也是在为专业的学习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最后一个是主修课程,它有效贯穿了写作、批判性思维、职业道德意识、应变能力等通识目标,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通识教育的学习目标,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3、评估

对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的评估主要分为两块,一是校外机构对学院通识教育的整体评估,另一个是学校内部的评估。校外机构主要有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和高等教育的鉴定机构,高等教育委员会注重的是对社区学院的通识教育的目标和课程的评估,高等教育鉴定机构则注重对通识教育质量的评估。在学校内部,学校的通识教育委员会承担着对学生通识教育学习结果的评估责任,主要针对学习结果与通识课程目标的吻合度进行评估。

四、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社区学院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使命,它的教育目标、办学层次和学生情况都与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和吸取它们的成功经验。

1、明确目标,使之具体化

在美国,通识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们进行批判思维、发展价值观、理解传统、尊重多元文化。它的目标非常具体,且紧扣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态度和品质。相比而言,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仅仅是根据教育部的文件来制定一些宽泛的目标,缺乏个性且不够细化,因此通识教育的实施也就变得盲目而随意。

2、应努力构建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美国社区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是根据目标设置的,主要内容有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等知识领域。相比之下,我国的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门类较少,课程设置明显倾向于传统的政治课,极端缺乏指导学生做人做事所必备的哲学、人文、科学等核心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课程。因此,美国社区学院的通识课程的设置和将教学目标贯穿到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做法,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

3、应重视教育的真正目的,关注人本身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性的发展打下基础,进而达到至善、至美、至仁”。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曾误解了国外的教学理念,生搬硬套成型的经验,完全没有考虑是否适应我国的国情、条件以及环境。同时,我国高职院校过于追求高就业率及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人才培养目的定位的功利化较为严重,忽视甚至无视通识教育,不顾学生基本学术素养的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的锻炼。这种残缺式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所以,一定要大力推行通识教育,将其深化到教学工作中,重新正视教育的真正目的,关注人的本身。

参考文献:

[1] 蔡文敏.美国社区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汕头大学,2011.

[2] 李 丹.美国社区学院通识教育课程融合与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2013,(12).

[3] 彭振宇.美国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

[4] 陈 茜.美国社区学院教学体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3.

[5] 牛志英.美国社区学院研究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D],2009.

[6] 梁国胜.美国社区学院:社区学院的经历让他们引以为荣[N].中国青年报, 2010-05-31.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思考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当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利益主体是学生、相关企业和我们的社会, 因此怎样统筹兼顾地获取利益的最大化、又怎样使这种模式演变成良性的循环系统和保持纵向与深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一、关于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 它是高职院校衔接企业市场需求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的桥梁和纽带, 也是充分符合本国国情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遇。它作为一种模式, 已经摆脱了纯粹而单一的课堂教学, 向着社会实际的工作岗位而进发, 体现了由学位学科本位思想向职业技能的转变, 也体现了以实践学习与模仿的新的学习方式。

二、关于校企合作多赢互利的各方

校企合作的利益是十分巨大的, 但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也是存在差别的, 它需要学生、学校、企业与社会多方面的合作, 而在实践过程里, 怎样达到共赢的目的是最具挑战性的。

(一) 企业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就是着眼于如何充分利用高职学校所提供的劳动力资源、科技资源以及智力资源, 为企业营造了在市场中崛起的强烈氛围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当然, 校企合作也为高职学校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硬件资源, 为学校更好的提升硬文化, 起到了相当高的优势。

(二) 学校

校企合作为高职学校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硬件资源, 为学校更好地提升硬文化, 最终起到了提升学校竞争力的作用, 同时, 通过学校的知名度的迅速提升, 也带动了学校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的总体发展, 带动地区成长。

(三) 学生

作为学生,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中所获得的利益是最丰富的。例如, 学生可以在校园企业中进行业余工作, 以获取相应的报酬, 支持家用, 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另外, 学生还可以在校园企业中得到最真实的锻炼, 了解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技巧, 了解造成社会上各种不公平现象的因素, 也了解怎样去处理自己在社会分层中的处境问题。

(四) 社会

校企合作对于社会的意义就是在于营造了和谐、进步的发展氛围, 实现了就业机会的平均分配, 以及增加人才的分配合理性。

三、关于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的解析

校企合作要达到真正的效果就必须有多方面的高度契合。然而在实践中存在诸多不和谐, 具体阐述如下:

(一)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持消极的态度, 严重阻碍了校企合作的进程, 即便有合作, 也只是表面的文章缺少实质内容。究其原因, 主要是企业无利可图, 同时法律法规缺少对企业社会教育责任义务的确定和调整。

(二) 教学存在安排的盲区

至今为止仍然还有很多的高职教学计划是沿用了好久以前的落后模式, 这也是高职院校与企业无法很好合作原因之一。高职教学的一成不变与现代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背道而驰, 这也就造成了当下社会高职院校与企业极不协调的局面。

(三) “双师型”优秀教师数量缺乏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 他们的素质与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素质, 进而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办学能力。现在的职业教育中缺乏“双师型”优秀教师, 究其原因, 主要是政府对学校教师培训的资金不足, 同时缺少相关教师培训制度建设。另外, 企业出于商业秘密和经费支出的考虑, 不愿意接纳高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这一切都是“双师型”优秀教师缺乏的原因, 直接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进程, 进而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 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立法, 实施细则和制度跟进迟缓

目前, 校企合作表现为学校积极, 企业冷淡, 其原因是社会责任观念淡薄, 更重要的是法律、法规的滞后与缺失, 国家缺少明确、具体、专门性、可操作性的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现前关于职业教育的基本立法主要由《职业教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三部法律组成, 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还不尽完善, 法律规定比较笼统, 多属原则性规定, 不具有可操作性。即便在现有法律的规定下, 国务院及地方人大政府机关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相关法律的实施细则和制度的跟进也滞后。实际上, 现前职业教育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 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的滞后, 制约了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相关建议分析

针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尴尬局面, 怎样做才能有力地扭转被动的形势, 拓展校企合作范围,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呢?

(一) 加快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

我国应借鉴或效仿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尽快对校企合作进行立法保护, 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自18世纪以来, 美国政府先后制定了《职业训练协作法》、《高等教育法》、《联合研究和发展法》、《珀金斯职业应用技术教育法》、《莫雷尔法案》、《职业训练协作法》、《教育培训合作法》、《职业教育法》、《由学校到就业法案》、《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和《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很好地鼓励、支持和保护美国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为美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日本从20世纪初期开始, 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工厂法》、《职业介绍法》、《职业安定法》、《雇佣对策法》、《产业教育振兴法》、《中小企业劳动力确保法》、《职业训练法》、《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等多部法律。大大加快了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得益于其先后制订和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综上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无不采用立法手段来保障其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我国政府虽然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但与上述国家相比, 保障力度比较薄弱, 立法明显滞后。法律保障不健全, 不仅会影响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也会阻碍校企合作模式的实现。我们应尽快借鉴或效仿发达国家, 对校企合作进行立法保护, 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 完善校企合作补偿机制

政府应当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 依法确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制定对各方主体积极或消极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奖惩制度, 促使各方主体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合作办学教育, 以此来获得更多的政府扶持, 进而使各方主体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承担责任的过程之中获得它应有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从而促进校企合作事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三) 促进机制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依据上述法律法规建立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学校与企业不同, 学校注重社会效益, 而企业看到的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因为只有校企合作提升满足了各方主体的合理利益, 才有可能使这项合作不断的进行下去。而且我们必须看到, 学校作为公益的机构, 它必须完善现行的管理体制, 要建立各种高效的合作机制, 协调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 从而形成一种有创新有继承的、有序的特定形式与格局。

(四) 充分利用好双方的优势条件

企业有着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 而高校有教学经验十足的知识型教师, 这两者的相互辅助可以提高双方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的深化合作模式和体制、机制。

(五) 政府应努力搭建各种各样的合作平台

成立校企业指导委员会, 高校以指导委员会为基础开展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 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 从而促进校企合作不断提升层次。

参考文献

[1]金璐玫, 孙伟, 刘宏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8)

[2]郎艳丽.关于对我国校企合作立法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

[3]伍爱元, 言玲.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 2012 (34)

[4]刘昕.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J].价值工程, 2012 (33)

上一篇:工程设计措施下一篇:计算机联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