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音乐教育

2024-08-16

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精选12篇)

我国社区音乐教育 篇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终身教育思想已由最初的“思潮”逐步转化为教育实践, 而且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在我国, 各种现代远程开放式教育、网络教育、成人教育等形式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出来。在为全社会成员提供的多样化学习机会中, 社区教育以其灵活的办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计划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在这一方面, 社区教育高度发达和繁荣的美国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美国社区学院的历史、发展

美国社区学院始建于19世纪末。在创办初期, 社区学院主要以提供大学转学教育为主。至20世纪30年代, 学院开始为经济危机中大量的失业人口提供职业培训及就业指导等课程, 也越来越多地得到联邦、州及地方政府的关注。60年代以后, 社区学院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在这一期间学生构成开始从全日制学生为主向部分时间制学生为主过渡, 越来越多的成人开始入读。目前, 全美共有一千多所社区学院。

纵观其近百年的发展史, 虽遇到过诸多挑战社区学院还是存活下来, 并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迎接新的挑战。现在, 社区的发展已经离不开社区教育, 是社区教育使教育回归社会。在当代社会, 一方面,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们已经不可能仅通过学习或培训一门技术而受益终生, 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 现代人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接受继续教育, 不断实现自我充实和更新, 终身教育将被提升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社区教育的开放式入学方式, 丰富的课程和培训内容, 以及灵活的教学方式都将使其更受欢迎。总而言之, 社区教育将在新的时期得到更快的发展。

二、美国社区学院的各项教育功能

社区学院在其发展中逐步形成转学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功能。开设大学预科课程、补习课程、职业培训课程和娱乐消遣课程等。社区学院的前身初级学院在建立之初的目的就在于解决中学和大学的衔接问题。这时的学院主要提供本科学院低年级的课程, 为想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社区学院这一转学功能也一直延续至今。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功能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职业培训课程的开设遍及各个领域。而社区教育的思想则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末。当时正处于美国经济萧条时期, 两年制学院为本地失业工人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实用技术培训课程。这是一种非学位、非学历的继续教育。二战后, 社区教育进一步得到增强。70年代后, 社区学院的这三种功能互相渗透,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美国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功能及特点

美国社区学院强调以社区为中心, 堪称“人民的学院”。虽包含职业教育、发展教育和高等学术教育的某些因素, 又有其本身的特点:社区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提供非教育性服务, 向公众提供各种娱乐、消遣性质的课程。主要教育对象包括离退休人员、高考落榜学生、下岗失业人员等。所以虽然没有学分也不颁发证书, 但因为很实用或满足大家的兴趣要求而深受欢迎。上课的形式、内容灵活多样, 在美国, 每个州都有为数不少的社区学院。这些州的社区学院因地而异, 对社区教育的理解和做法也不同, 但强调以社区发展为中心、服务于社区、满足居民获得继续教育的需求的观念是相同的——这是社区学院最大的特点。

社区学院基本招收本地的学生和居民, 学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课程设置与服务都充分考虑社区内居民的实际情况。学院招生实行开放性政策, 对招收的学生没有特定的限制。社区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不同于传统的正规教育。上课的形式也非常灵活。一门课程可能需要一个学期, 属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可能是关于某个社会话题的一系列讲座;也可能是戏剧表演、艺术作品展览、音乐会等等。居民支付一定费用即可参加这些五花八门的社区教育活动。

四、对中国发展终身教育事业的启示

1999年教育部提出“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目标也定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这一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将包括学院教育、行业 (企业) 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等系统。这么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的建立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在于, 中国教育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重视传统的正规教育, 忽略非正规教育, 这种观念导致人们接受教育机会渠道的狭窄。使得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边缘化。要建立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的框架, 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 使教育走向社会, 走向普通百姓, 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美国社区学院所提供的社区教育赋予了民众平等的教育机会、倡导终身教育的理念。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教育部自2000年起在全国多个城区县市建立社区教育试验区, 以探索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道路。中国发展社区学院虽有一定的优势, 但仍存在许多要解决的问题。在学历教育方面, 社区学院显然无法与高等院校竞争。那么其他领域呢?我国不少中心城市高校资源分散, 职业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各自独立, 单独招生, 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社区学院如何在这些学校中站稳脚跟呢?如果能够重组并优化这些教育资源, 以合并的方式建立社区学院, 将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这样既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拓展了学校的规模, 又为当地的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当然, 社区学院在中国还处于初创探索阶段, 必将遇到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或困难。但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经验告诉我们, 社区学院的活力在于以社区为中心。同样, 我们要建立新型的、中国特色的社区学院也必须把社区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协助当地居民发展当地经济, 开展文化生活, 提供其所需课程, 社区学院将得到群众的支持, 而这种支持也将是社区学院发展并壮大的力量所在。所以, 中国发展社区学院, 除了解决必要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硬性问题, 还应坚定并贯彻社区教育中“继续教育”的理念, 牢牢扎根于社区。

参考文献

[1]王廷芳, 美国高等教育史[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2]万秀兰, 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吕星宇, 当代美国终身教育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2007年第5期。

[4]续润华, 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J]2005年3月第1卷第1期。

[5]纪军, 当代美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论略, 外国教育研究[J]2003年第11期。

[6]邓永庆, 论终身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学术论坛[J]2007年10月。

我国社区音乐教育 篇2

赵文婷1;唐四元1;张锋2

摘要:通过分析英国、美国、日本、荷兰、中国等国内外内社区护理的现状和社区护理教育现状,提出了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几点建议:(1)丰富社区护理的课程内容;(2)教学手段要新颖;(3)加强社区护理师资队伍培养;(4)加强社区实践基地建设,以促进和较快我国社区护理更快更好地发展。关键词:社区护理 现状 教育 人才培养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演变,人们对健康的定义有了新的认识,健康的观念也发生的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被动求医逐渐演变成积极主动预防疾病。同时,对护理的要求也提高了,“就近医疗”、“家庭护理”、“社区保健”、“社区康复”、“临终关怀”等健康需求方面的干预也成为人们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1】,社区护理正是这些需求得以满足的有效途径。

社区护理是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而兴起的,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步,至今已在全国80%以上的城市普及。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医疗费用的高涨等形势的发展,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为每年都提出的问题,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卫生改革方案的重点行列,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1 社区护理现状 1.1 国外社区护理现状 1.1.1 英国 英国是最早发展社区护理的国家,也是迄今为止组织结构、保健服务制度相对比较完善的国家。当前英国卫生服务的基本特征是国家保

健服务制度和社区卫生服务。国家财政预算在卫生保健的投入占总卫生经费的80%以上,凡英国公民均可享受免费医疗服务【2】。社区服务工作形式及内容 主要有教区护理、健康访视和学校护理三种形式。教区护理通常由辖区内全科医生或诊所及护士担任,施行全天护理服务。内容包括家庭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护理等。其中,以慢性病及活动受限病人的护理为主。健康访视服务主要进行疾病访视、婴幼儿及老年人巡视和健康教育。学校护理包括学生体检、卫生保健和健康促进。社区护士执行全科医生(GP)制定的家庭治疗方案,如换药、注射、给药等。将居民的疾病、健康状况记录入档案,输存人电脑。平时要与社区居民密切接触,了解他们心理状况,将健康教育与防治疾病融为一体【3】。社区护士培养比医院护士要求高,一般为3年基础教育,毕业后还要进行一年社区护理技能培训,使之有较强独立工作的能力,以适应社区保健工作的需要。1.1.2 美国

美国社区护理由家庭医学服务和护理院组成,国家财政预算在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占总卫生经费的28%,仅次于医院服务。家庭医学服务是提供家庭护理照顾的专门机构,主要由护士上门提供专业护理,护理助手上门为病人提供生活照顾。护理院主要为不需要住院治疗、又不合适在家庭独立生活的老年人开设,并为其提供生活照顾和简单医疗护理服务。美国社区护士主要是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毕业后的护理院护士非常强调对老年人的心理服务和健康促进,专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则更强调指导和发挥家庭在处理儿童危机方面的工作【3】。美国的护理教育在是全世界来说是比较发达的,护理教育的社区定向是美国护理教育的改革之一,目前并没有社区护理专业,只是特别强调社区护理知识的培训,使社区护理技能通过实践积累得以提高。1.1.3 日本

日本的老龄化进程虽然开始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2000年已经基本赶超了欧美其他发达国家,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随着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加大,医疗、保健福利变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丰富、身心健康的保障同样不可忽视。退休后的生活如何度过,是否存在“社会参与”的可能性,这也是日本老龄化进程中一直探讨的问题。因此,日本的社区护理非常重视老年保健,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带来的问题,日本卫生、财政等部门联合提出“促进老年人保健十年计划”后不断修改,形成新的黄金计划。日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由公共卫生护士承担。护理教育学制3年,招收高中毕业生。随着人口老龄化,公共护士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力军。1.1.4 荷兰

荷兰社区护理正式开始于125年前。历经一个多世纪,荷兰的社区护理已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近年来.荷兰在社区护理方而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大约有5%的荷兰人正在享受社区护理的服务,其中大部分为老年人。荷兰根据护生所受教育的程度、方向、时间的长短等将护士分为5个等级。其中从事医院工作的护士必须是4~5级护士,相当于本科以上学历。而在社区工作的护理人员一般是1~4级护士.相当于中专至本科学历【4】。根据级别不同,护士可从事的工作有所不同,级别低的只能从事一些生活护理,而级别高的才可以参与治疗活动。1.2 我国社区护理现状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模式主要体现为六位一体功能,即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我国的社区卫生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中国的社区护理尚处于起始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滞后,相应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在组织体系、人员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局限性,尚未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区护理的从属地位[5]。2 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现状

对中国社区护理队伍的现状分析表明:社区护理人才短缺和整体水平比较低,社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中专学历的占到了95%以上[6|。社区人员的能力有待加强,成为社区护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是导致基层卫生机构不能正常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培养重点仍定位在岗人员强化培训及医院临床护士转型培训上。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机构很少,国内医学院校中开设社区护理专业和社区护理方向的很少。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没有很细的专业定向,跟内外科护理的教育没有清晰地区分,许多医学院校只在护理专业课程中设置了《社区护理学》。与国外相比,我国选用的社区护理教材通常只涵盖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专业理论知识,较少涉及国外强调的人文社会知识体系,例如家庭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估、社区卫生资源评估与开发、社区医疗中的伦理原则、社区文化鉴赏等内容;实践也局限于对健康促进、家庭护理、疾病管理、预防保健等技能训练,而对流行病调查、人际沟通、独立判断、护理科研、政策制定等能力的培养计划不完善,难以实现高素质社区护士的培养目标【7】。对我国社区护理教育发展的建议

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承钽着大量的工作。尽管目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有了较大发展,其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培养社区护理人才成为发展社区卫生事业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然而,我国目前的社区护理教育培养形式还不完善,国家还没有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也没有可借鉴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因此,不断总结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成为我们护理教育者应该去思考的问题。目前,我们的社区护理教学中还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1 丰富课程内容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应用型学科,在教学上不能片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多地要考虑到今后在社区工作中的实用性,而且,学生在学习《社区护理学》这门课程时,是在学习了内外科等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教学内容上不必过多地重复,重点要讲学生学到的知识和社区这个特定地情境联系起来,要扩充关于社区的补充知识,比如介绍国内外社区护理现存问题与发展动向、介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社区护理管理、社区护理伦理、营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社区职业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在实践上,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社区护理科研等。

3.2 教学手段要新颖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的结果直接反应在今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效果上,因此,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根据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运用前期所有的基础知识,结合社区这个特殊的环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如开展兴趣小组教学、分组教学,组织学生义工课余时间去社区进行健康宣教、义诊等,增加学生参与社区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角色演练法,情景教学法等让学生参与到病人和社区护士的角色中,更好地理解教材。3.3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教育起步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普遍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总体学历不高的现象;教师缺少专业培训机会,对国内外社区护理新进展缺乏了解,导致知识老化等,对我国社区护理教育带来了很多阻力,只有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富有改革意识且立志于培养新型防治结合型护理人才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社区护理教育目标的实现。因而,在选择社区护理的代课老师时,应综合考虑学历、职称、工作与教学经验。社区护理教师应由大学老师和社区护士组成,都要求具备护理本科以上的学历,中高级以上职称,且有多年教学经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也可选用一些全科医学方向、教学经验丰富并对社区护理知识精通的老师来补充师资力量,以充分发挥他们全科医学思绪,促进全科型社区护士的塑造。同时我们还应进一步完善师资培养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多学术交流、课题讨论、专业培训及基层调研的机会,使之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经验;并且要加强教师业务的考核,给他们适当地施加压力,促进自身发展,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保障教学质量【8】。3.4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社区护理实践基地是护理学生将社区护理知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的场所,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是将理论联系实际最好的途径,也是更好地培养社区人才,提高护理学生社区意识的一种方式,社区护理学的教学应该由理论和实践组成,建设好一个实践基地,不仅有利于社区护士更好地跟居民沟通,也有利于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工作,在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及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社区护理意识、明确社区护士的角色及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社区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根据我国特点可以分为三步懈决:①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选择一些较为规范的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实习基地;②国家卫生部,财政部和当地政府共同投资新建或改建几个标准的社区服务中心,保证学生实习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将培养出的一部分社区护理人员先城市再农村逐步在全国推广【9】。目前国家已经在部分城市建设了上百个示范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后,可以进一步对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建立“学校--医院-社区”联合型培养方案,护理学生在毕业前应该进行两个月的社区护理实习,进一步规范社区护理教育。4 小结

医学模式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结合国内外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各国社区护理的对象主要是社区的老年人和慢性病人。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老年人的不断增多也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成为解决这一难题最切实有效的方式,而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的研究和探索,采取相应的策略,促进社区护理教学的深化改革,努力为社区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型、全面高素质人才,改变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人才素质低、发展慢等问题,推动社区卫生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于促进我国社区教育的思考 篇3

一、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社Ⅸ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兴起的一种教育形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从开始时重点关注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学校社区教育,逐步拓展发展到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丰富生活内容的社区教育,教育内容涵盖了居民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覆盖社区全体居民的社区教育网络雏型已经基本形成。

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底,全国有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共建立了61个社区教育实验区,加上各市确定的实验区,现在全国一共有230多个实验区,占全国城区的1/4以上,社区教育呈现以下特点:

(一)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对象广泛

从各社区教育实验区情况看,社区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在校学生,还包括在职职工、下岗职工、退休职工,进城务工的农民、针对社区不同群体居民的不同需要,开展多序列、多层次教育,例如,思想政治类的社区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政策、法律、法规及社会主义文明规范要求等方面的教育:通用技能类的社区教育,包括电脑和网络操作及应用、英语、职业技术等学习和创业方面的教育:生活百科类的社区教育,包括优生优育、老年保健等健康常识方面的教育:生活休闲类的社区教育,包括琴棋书画、娱乐、健身等教育。如浙江省广泛开展的“市民英语节”“十万家庭网上行”“终身教育学习园地”“走进科学殿堂”“读书沙龙”及外来人员“学习与创业论坛”“民工培训中心”“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下岗再就业培训中心”等社区学习活动。教学方法比较注意趣味性、内容的通俗性和形式的吸引力。

(二)基本形成了政府领导。各方面共同推进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从社区教育实验区的情况看,目前基本建立起区、街道和居民委员会三级管理体系,形成了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社会积极支援,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各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例如,北京市西城区形成了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居委会市民学校“三结合”的社区教育体系。西城区不仅财政用于社区教育的投入不断增长,还争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香港基金会等方面的支持,使用于社区教育的经费持续增加,每年都达到甚至超过北京市政府提出的不低于人均1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要求。杭州市下城区逐渐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市场运作、社区自治、群众参与的“五力合一”的管理体制以及组织管理、资源投入、队伍建设、模式创新、评估促进、培训提高的“六线并举”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保证了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投入机制上,杭州上城区全面推进“终身教育券”制度,2004年拨款68万元。以“终身教育券”形式发放市民,引导居民参加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

(三)初步建立起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社区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各地社区教育机构一般包括社区大学、社区教育中心(学院)、社区教育学校和社区教育工作站(分校)等。

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展的是以街道为中心的城市社区教育。这种模式是以街道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协调者和监督者,以社区服务及社区文化为着眼点进行的各种文体、休闲、活动性的社区教育。这种模式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达到“街道牵头、社会参与、双向服务”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城市最基层派出机构的——街道的主导作用,可在一定限度内调动社区各种教育资源,在城市管理基础较好的大城市效果显著。

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及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出现的新兴的社区教育模式。主要是把社区大学(学院)作为区域性教育的龙头单位,以社区成人阶段居民(在职或转岗行业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集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为一体的社区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重组区域内资源,发挥成人高校的办学优势,提升办学层次,扩大办学效益,降低办学成本,提高社区教育的质量。

二、我国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的社区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与社会居民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一)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没有安排专项的社区教育经费,社区教育的日常开支主要从其他经费或办公经费里挪挤。如宁波江北区的不少街道每年投入社区教育的经费不超过三五万元。投入的不足直接会导致社区教育的基地和网点无法得到扩建,教育设施也难以摆脱少、旧、差的现象,难以开展较大型的社区教育活动。

(二)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社区教育的开展涉及财政、教育、民政、劳动、文化、卫生、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需要政府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但是,目前各地的社区教育领导机构主要是教委,而教委职能范围有限,难以统筹协调相关单位共同推进社区教育。各有关部门各自为政,相互间缺少工作交流沟通,严重影响了我国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社区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严重不足

由于社区教育经费不足,教师编制缺少,导致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很难招聘到文化程度高、整体素质好的中青年人从事社区教育工作。大部分社区基本上没有专职教师。除志愿者外,难以聘请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社区教育管理的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很难专门从事社区教育工作,很难对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由于管理和师资的不足,使社区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趣味性不强,许多教育和培训活动主要依靠政府推动,而不能吸引居民主动参加。

(四)地区发展不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发展水平比较高。西藏、青海、内蒙古等西部地区的社区教育发展水平就相当低,有的地方还没有开始。从而形成了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越来越完善、促进经济发展、反过来经济又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的良性循环局面:而落后地区出现了社区教育越来越相对落后、人才缺失、经济难以持续发展的恶性循环局面,

三、处理好社区教育发展的几个关系

当前我国社区教育中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社区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社会各方面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足。不仅政府和有些领导干

部对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也不到位。还由于对关系社区教育的一些政策界限不清楚,影响了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社区教育的扶持和推进。

(一)社区教育的公益性和赢利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凡是属于公共服务的事业,政府就应发挥主要的作用;凡是属于赢利性的事业,就是由市场发挥主要作用。目前,我国各地的社区教育是多种教育形式的组合,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既包括普通教育,也包括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既包括青少年教育,也包括学前教育、继续教育乃至终生教育等等。其中具有赢利性质的教育,如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等,也包括公益服务性的教育。这种状况给政策制定带来一定的难度。实际上,目前我国接受社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如儿童、在校学生、下岗职工、进城务工的农民、退休的老年人等。主要内容主要是针对提高弱势群体的能力,丰富弱势群体的生活,有些教育内容直接为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基本国策服务。因此,不论从接受教育的对象看,还是教育内容看,社区教育应该作为公益性教育。从总体上看,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引入市场机制,增强社区教育的自我发展能力。但在社区教育发展的初期更需要政府在政策和投资上给予更多的投入,引导和扶持社区教育健康发展。

(二)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正规教育的关系

社区教育不可能代替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而是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的补充。特别是在终身教育方面,全民教育方面社区教育发挥着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社区教育从自身特点出发,着眼于“全民性”“终身性”,为全体居民终身参加学习提供条件,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着眼于素质教育,为提高居民的就业、文化、科技、精神文明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公民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我国社区教育的总体发展目标应是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街道、居委会、企业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全面构建“全员、全程、全面”的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设成一个“人人皆学”的学习型社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制定社区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中。

社区教育应把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重点,成人教育也要把社区教育作为新的增长点。在抓好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同时,抓好社区内婴幼儿教育、青少年学生的校外素质教育。认真抓好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等。要借助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发展高等学历教育:拓展教育培训项目,提升教育培训层次,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类学习需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社区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社区教育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和公民自治的关系

要加强政府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扶持作用,特别是社区教育的启动阶段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但随着社区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可逐步淡化,把社区教育发展的主动权逐步交还给社区,实现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在社区教育建设中的职能,一是管理,把握社区教育的方向、原则、重点等根本性问题,建立一个责权明确到位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如社区教育委员会),负责统一协调管理全国的社区教育工作,拟订全国社区教育规划,组织全国社区教育工作的协调交流,并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社区教育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二是服务,在政策制定,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环境营造上,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依照法律、法规积极支持和科学指导社区自行开展社区教育。三是协调,社区教育工作涉及面广,单靠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很难有大的推进。要加强政府的协调作用。政府在促进社区发展中也要转变职能,不能包办代替本应该由社区自治组织通过居民自治解决的事,尽可能地减少直接干预,淡化社区教育管理中的行政色彩,由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指导,由直接参与到间接参与。

社区教育是全民教育,应当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调动人们的参与热情。要重视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报刊,加大对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让人们认识到“人人都是受教育者、教育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教育者、教育的付出者”,培养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意识,共同营造一种全民参与的社区教育良好氛围。在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居民自治,让社区居民有权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因地制宜地搞好社区教育。要促进“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教育。

(四)政府加大社区教育投入与开拓社区教育经费来源的关系

现阶段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主要靠的是政府主导的投资机制及相关政策安排,因而需要政府建立相应的财政性资金拨配制度,进一步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力度,使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具有能基本满足需要的教育场所和设施,为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好物质基础。财政投入主要是解决资源配置的均衡问题,逐年建设一批功能性、群众性、示范性的教育设施。

社区教育的投入仅仅靠政府的拨款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采取“政府投入、部门分担、社会捐助、受教育者承担一部分”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办法,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投入多元化机制。总之,要坚持财政支持与广开渠道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多渠道筹措经费。要打开思路,增强市场意识,通过优质的教育服务和对各类学习需求的适应,向社会各界争取各类资源。因此,社区应当逐步形成自己的“造血”功能,多方面筹措资金,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筹措社区教育资金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经费投入的不足。在政策、法律等方面应为多方筹措社区教育经费提供支持和保障。

(五)加强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的关系

我国社区音乐教育 篇4

1 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现状及评价

近年来,健康教育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实践和研究工作。

1.1 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模式的分类

1.1.1 政府主责模式[3]。

上海市政府把健康问题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并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制定社区健康教育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各有关部门的责任、考核标准、资金投入,制定有关政策和制度并监督执行。由街道办事处领导牵头实施健康教育工作,尤其体现在政策、资金的支持上;成立了健康促进委员会,负责领导、协调全市健康教育工作。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上海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系列配套文件,各级区政府由分管区长负责辖区内健康促进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及考核评估,街道成立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街道办事处领导任委员会主任,居民委员会参与并协助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上海市健康教育所负责组织指导全市社区健康教育工作。

1.1.2 卫生部门主责模式[3,4]。

将健康教育融入医疗保健各项服务之中,贯穿于社区医护人员的日常医疗保健活动之中,伴随家庭病床、门诊咨询,围生期保健等服务,开展不同形式的医学知识宣传活动。起初主要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或服务对象对预防保健的具体需求进行随机的口头指导,进而走进社区。例如,上海、保定、杭州、无锡和包头等城市医院院长兼任健康促进委员会主任,设专人负责全院的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项目实施等工作,并建有齐全的健康教育档案。医院深入社区开展健康知识大讲堂,举办卫生知识科普纳凉晚会等。

1.1.3 社会协调模式[2]。

大连市53个街道办事处全部成立了健康教育或健康促进学校,校长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或书记担任。街道卫生专职干部和中心主管健康教育人员都是学校的管理人员,开展居民健康教育由医护人员具体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学校每月集中上课1次,教室利用街道的文化活动室或医院的礼堂,电化教学设备则互通有无,解决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缺乏健康教育业务用房和经费的困难,促进了社区资源共享。

1.1.4市场发展模式。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5]与成都中央花园物业管理公司联合建成了华西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中央花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向家庭以社区需求为内容,增进社区群众的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水平为目的,制订《社区健康教育方案》和《实施计划》,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物业管理公司核心成员组成社区健康教育管委会,由中心服务总台与社区老年协会、业主委员会和工会负责人组成社区健康教育组委会,由热心社区卫生保健工作的积极分子,社区敬老助老志愿者和文化宣传骨干分子组成社区健康教育界志愿者活动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聘请的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健康教育活动。

1.1.5 FLEAH模式。

唐天人[6]认为,应在充分考虑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必备条件的情况下,对社区健康教育构成要素加强研究,在经费、资源(物资、设施、信息和技术等)的支持和政策、法律的保障下,主要通过教育方式,促使民众的生活行为改变,以达到健康目的。该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了条件。

1.1.6 综合干预模式。

王小合等[7]提出,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其特点应是:政府领导、卫生部门负责,多部门协调行动、资源共享、社区与个人参与,社区建设与健康素质教育相结合,以满足居民健康素质需求为导向。这种模式是在政策法律的保障和经费及各种资源的支持下,运用现代社区建设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以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居民的健康素质为宗旨,以加强对各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康复为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健康知识(包括生理上、心理上、社会适应能力上以及道德健康全方位的健康知识)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方略[8]。王小合等[7]认为,在此模式中,明确政府的职责,强化政府行为,是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保证。

1.1.7 以家庭为基础的健康家庭模式[9]。

2000—2003年深圳选择了罗湖区南湖办事处文锦社区为试点,进行“五教一体”(家庭、社区、医院、幼儿小学、中学健康教育)、“四网并用”(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的家庭健康教育模式,采用社区卫生服务进家庭,健康教育进家庭的方法,来进行社区健康教育的实施。成都市青羊区[10]也进行过类似的健康家庭社区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1.1.8 俱乐部模式[11]。

主要是针对社区某种慢性病病人开展的健康教育模式。目的是为提高慢性病患者管理自身所患疾病所需的知识、信心和技能,鼓励病友互教互助,有针对性地对某一人群实施与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例如,社区中的糖尿病患者俱乐部,高血压患者俱乐部等。

1.2 对以上几个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模式的评价

政府主责模式最大的优点是有政策、资源作为支持,动用了行政的力量,使社区健康教育变成了一种政府行为,可以提高各具体实施部门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但是,这种模式淡化了卫生部门,特别是应该作为主要业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一切由政府部门包办管理,并且考核也主要针对各级政府部门,不利于调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易于产生流于形式的弊端[8]。

如果社区所在地有规模较大的医院,则该社区就可以依托社区内实力较强的医院,以医院为主体,开展水平相对较高、较专业的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并且也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因此,卫生部门主责模式往往只能适用于所在社区有规模较大的医院的情况下,有很大的局限性。

社会协调模式是将健康教育的重心下移至社区或街道办事处,由街道来负责解决和协调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场地和经费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负责具体的实施。这一模式的好处是能解决社区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场地、设备等,促进社区内资源共享。但是,在这种模式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仅仅是社区健康教育的执行者,而不参与决策和规划,无法体现和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专业性和主动性。

市场发展模式适用于社区内有意愿投资联合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企业,适用于有比较规范的物业管理公司的新建商品房住宅小区,这样可以整合企业资源,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中最紧缺的资金问题。但此种模式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FLEAH模式强调了条件在健康教育模式中的重要性,这种模式并未包罗所有的构成因素,提出者选择了其认为是最根本的因素做了有序的组合,展示了其间的逻辑联系和因果关系,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在实际工作中,对各个要素进行调研,因地制宜制定实施细节。

综合干预模式近几年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应用较多[3]。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是一项涉及多部门,需要多方参与的完整的、系统性的健康工程。综合干预模式以满足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既注重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时把卫生部门定位为具体的执行部门,注意充分整合各种有利资源,提倡社区积极参与,将社区健康教育与社区建设结合在一起,促进基层社区管理部门主动发挥作用。因此,“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政府搭台,卫生唱主角,多部门配合行动”的模式,从理论上讲,是实现社区资源整合,促进社会广泛参与社区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宏观上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框架性模式。

以家庭为基础的健康家庭模式和俱乐部模式其实是一种具体的微观层面的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它们可以综合应用在前述几种健康教育模式中,作为整个社区健康教育模式中的一部分。

2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模式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机制不够完善[12]

目前城区是由各个街道办事处统管社区工作,各个办事处对应城区各部门,进行具体事务管理。但唯独区卫生部门在街道办事处没有对应的下设机构,由于机构不完善,导致管理机制不健全。卫生局对社区的管理不能到位,因而社区的健康教育无专人管理,造成了管理上的断层,使社区(街道办事处)这一基层政府职能部门无法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承担应有的责任,发挥应有的组织作用。这也是社会协调模式和综合干预模式在很多地方无法持续开展的原因。

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健康教育网络不够完善

虽然大多数城市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已基本形成,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但客观地评价,其水平大体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某些环节上存在漏洞[13]。上级专业机构对社区健康教育指导不够,社区居委会没有很好地发挥组织作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协调度不高;相关单位配合社区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3 专业人员的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较低,专职健康教育人员匮乏

在任何一种健康教育模式中,与受众直接接触交流的健教人员都是社区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目前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由社区医生和护士兼顾健康教育工作。林琳等[14]统计表明:我国健康教育人员专科及以下学历者占总人数的86.00%,中级以下职称者占总人数的60.39%,学历和职称结构普遍偏低。大多数医务人员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仍停留在卫生宣传阶段,缺乏对“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这一基本概念的认知,更谈不上健康教育规划的设计、实施与评价[15]。2004年在天津市[16]进行的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的调查中显示,健康教育并没有被列入继续医学教育必修内容,这是导致医护人员缺乏健康教育培训的一个因素。

2.4 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支持经费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

社区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组成部分,在性质上和社区卫生服务一样,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是健康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经费是开展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因素,没有经费支持,一切将无从谈起。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未设立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没有社区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指标;在工作机制上没有健康教育经费的保障措施。没有经费,就意味着很多工作难以开展(如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等),社区健康教育很多硬件建设(健康教育所必需的设备、器材等)无法落实[4]。

3 研究和实践趋势展望

从1987年中国学者引用社区健康教育概念,提出建立健康教育实验小区的构想至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各地在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世界各国及WHO近年来总结的基本经验是:“以社区为载体,联合其他场所,形成多部门、多学科合作,充分动员社区资源是积极参与提高人类健康素质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也指出,建立健全政府领导,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骨干,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的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网络,并要求加强部门协调,动员社会参与。由此可见,社区健康教育并非社区一己之力的工作,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协作使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的模式应是今后研究发展的大方向。

我国社区音乐教育 篇5

【中文摘要】社区矫正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刑罚的主要执行方式,但在我国却是个新兴事物,处于起步阶段。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在我国开始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本文选择这一现实热点议题,旨在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两个视角对国外和我国的社区矫正作一介绍与论述,运用比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渐进地对社区矫正制度予以描述和分析,并重点通过对济南市试点的实务研究,总结目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出改革和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构想与建议。本文除结语部分以外,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社区矫正的属性和作用,从社区矫正的定义入手,首先论述了国内外关于社区矫正的定义内容,并对这些定义内容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阐述了社区矫正的特征以及重点分析了社区矫正的作用。第二章是我国社区矫正的引入和嬗变,笔者对社区矫正制度的产生、发展进行了分析概括,并对社区矫正制度引入我国的过程和发展进行了全面汇总。第三章是我国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将现阶段我国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六个方面:

矫正主体的权责不一致、社区矫正队伍素质不高、社区矫正制度适用范围较小、矫正工作常常流于形式化、矫正组织网络不健全、社区矫正的认同度较低。第四章是社区矫正的改进对策,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四点:加强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建设、扩大社区矫正适用范围、健全社区矫正管理制度、提高矫正管理措施的科学性。

【英文摘要】Community Correction sentence in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has become a major means of implementation, but in our country, it was a new thing, at the initial stage.Community Corrections Correction with imprisonment penalty corresponding to means of implementation, is to meet the

conditions of community corrections offenders placed in the community, by special state organs and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in social groups, and community volunteer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decision, ruling or decision within the time limit set, correct the criminal mind and behavior habits, and promote their successful return to socie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vities of non-custodial sentence.July 2003, the Supreme People’s Procuratorat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Ministry of Justice jointly issued the “pilot project on community correction notice,” Community

Corrections in China began experimental work.This choice of

this real hot topic, aimed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practical le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foreign and China as a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ty corrections and discussion of the us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other methods, progressively be described on,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systemand analysis, and focus on practical pilot study in Jinan City, summed up the ongoing work of community corrections experience and problems, explore to reform and improve the idea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system and suggestions, In addition to some conclusion other than this article,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properties and role of community corrections, 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community corrections, first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ontent on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s, and the content of these definitions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and describ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corrections, and analyzed a community correction role.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and Change, the author of the emergence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system,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broad, community correction system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summary.The third chapter is a problem of

Community Correction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will present the problems of Community Corrections summarized into six aspects:correct inconsistent with the main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e quality of community corrections is not high,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system for a smaller range, corrected work is often a mere formality, correct

organizational network is not perfect, low degree of

recognition of Community Correction.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improvement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strategies on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improve our community corrections system,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and suggestions, including four points:the main building to strengthen law enforcement

community corrections, community corrections expansion of the scope and improve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management system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corrective management measures.【关键词】社区矫正 问题 对策

【英文关键词】Community CorrectionsProblemStrategy

【目录】我国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8-9ABSTRACT9-10绪论11-13论文摘要1 社区矫正的属

1.2 社区矫正性和作用13-221.1 社区矫正的定义1

3的特征13-17

414-1

515-161.2.1 社区矫正是一种刑罚执行活动1.2.2 社区矫正的主体具有特定性与广泛性1.2.3 社区矫正的对象是特定类型的罪犯1.2.4 社区矫正的地点是在社区中16-171.2.5

1.3 社区矫正的过程是对犯罪人的控制、教育、改造与帮助17

社区矫正的作用17-20

17-191.3.1 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19-201.3.2 具有突出的效益价值1.4 社区矫正的意义20-222 我国社区矫正的引入与嬗变22-26

3.1 矫正主体的权责不一致我国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26-33

26-283.2 社区矫正队伍素质不高283.3 社区矫正制度适用范围较小28-29

29-313.4 社区矫正工作常常流于形式化3.6 社区3.5 社区矫正组织网络不健全31-32

32-334 社区矫正的改进对策矫正的认同度较低

33-414.1 加强社区矫正执法主体建设33-364.1.1 完善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33-34

络34-35

35-364.1.2 完善社区矫正工作网4.1.3 增加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权利4.2 扩大社区矫正适用范围36-374.3 健全社区矫正管理制度37-39

39-41

44-45

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理念及其实现 篇6

关键词:社区教育;理念;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实现

在我国,早在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开展社区教育试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之后,国家对于社区教育又出台了宏大的规划和各种支持的政策,各级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不少的规章、草案、条例,社区教育在全国各地蓬勃的开展起来,试点经验不少,但作为社区教育组织、协调、实施的教育、民政、社会劳动保障、财政等政府部门,往往只做一些短暂的、表面的文章,并没有把社区教育作为一项长久的利国利民的事业来对待[1]。这与中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理念还不清晰又很大关系。

一、重塑我国社区教育的理念——“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

社区教育理念是社区教育的指导思想,在社区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社会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社区教育有不同的发展理念。纵观世界各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情况,社区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理念:1.北欧的人文主义理念,以“民众教育”为主的社区教育模式,体现了福利国家的特征,民众教育提倡的人文精神尤其体现在关注广大弱势群体方面。2.美国的实用主义理念,体现在着力于人力资源培养的社区学院;3.日本的民众教化理念,教育内容上侧重政治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注重“教化”和“教养”功能的发挥,同时也强调了国家对社会教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4.新加坡的社区文明理念。新加坡的社区和社区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开展思想文化建设、传播儒家文化的主要基地。5.以“社区发展”为主的理念,社区发展是联合国于20世纪5O年代倡导的一项世界性运动。从1948年开始,联合国先后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法规推动社区教育发展。6.以“居民意识唤醒”为主的理念,巴西成人教育家弗莱雷(P.Freire)是倡导这一理念的学者之一,此理念将社区教育当作政治、经济与社会变革的工具,使弱势阶层认识其自身所处的不利境地,以帮助他们争取个人解放,改善现有生存状况。[2]

反观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呈现出“全能化”的倾向[3]。表面看起来好像社区教育办得红红火火,实际上社区教育面临如何深入开展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对社区教育的发展理念不清晰,职能定位模糊。我国应立足实际,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情势下,倡导社确立以“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的指导思想,使社区教育纳入到社区管理、构架和谐社会的大框架下:

1.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中,竞争加剧、社会分化、矛盾增多;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化、商业化。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健全民主与法制、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与规范;但不可替代的,还要依赖提高全体现代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公民意识、价值观和道德修养,以重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社区中大量有益的教育活动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因素不应被漠视,社区教育应当成为培养现代公民素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重塑新时代的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社会管理模式也加快了转变的步伐,社区逐步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单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四大政治制度之一,居民自治主要体现为社区自治。《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知组织。从理论上讲,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的功能主要是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利益表达等[4]。但实践中,社区管理中往往行政色彩掩盖了自治的内涵,这当然是诸多因素造成的,但与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社区意识、参与意识不强有很大关系。社区教育既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又是推动社区管理良性互动运转的重要因素。联合国1955 年的《社区发展促进报告》指出,通过社区组织和群众教育,从社区共同利益和需求出发,引导社区居民和组织共同参与,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内容和形式恰当的社区教育能够激活的居民群体意识,使拥有不同背景的居民在社区的平台上进行情感沟通、思想碰撞、文化交流,意见表达,实现社区教育和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

“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旨在通过提高人的知识素养,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增强人的作为社会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以适应社会转型中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当然,以“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为我国社区教育的理念并不排斥社区教育为社区提供学历、职业教育及各种技能培训的功能。相反,这些学历补偿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能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帮助就业、改善民生,尤其应将失业人员、失足青少年、老年人等弱势社会群体纳入其服务范围。这些教育活动与“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的理念是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因此,这些活动的举办不能是“任务导向型”的,也不应与正规教育系统、社会盈利的培训机构展开不必要的竞争,而应形成良性互动。

二、“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理念的实现模式

“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的理念可以通过“政府主导、社区主办、社会参与”的模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内涵走向现实。

(一)政府主导

我国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管理体制凸显了政府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作用。社区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参与和合作,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与介入,是无法推进的。因此,社区教育应该由政府主导,但政府主导并不是政府主办,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社区教育的真正的社会功能是,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稳定落实在社区,把公平推进到社区,把和谐构建在社区,把幸福惠及于百姓,对于人和社区具有双重的价值和功能。各级政府应充分意识到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及长期性,通过法规、政策等正式及非正式文件对社区教育沿着“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的轨道发展予以确认;并将其融入政府工作制定的框架内,形成专人统筹负责的责任制度。因此,制定政策,出台相关指引文件是政府扮演宏观角色的主途径。如,2016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就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对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2.社区自治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社区教育应作为当前社会创新管理的框架下推进,通过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参与、社区和谐和社区发展。

3.社区教育的经费来源一直是社区教育发展中的焦点问题。要发展社区教育,跟发展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经费充足是根本。由于社区教育的公益性特征,在目前国内大部分社区教育建设以及国外成功的社区教育案例中,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社区经费的模式比较常见。政府投入保证了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地方政府可以按常住人口为基数讲财政投入列入财政预算。

(二)社区大学主办

社区教育是项系统工程,办一所学校本已不是容易之事,社区教育还承载了社区管理与文明建设的功能,因此不宜大一统,全国统一一个模式,也不宜遍地开花,各个社区各自开展,而应由各地级市组建社区大学,统筹地方社区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各种社区教育活动。广东省教育厅2016年2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省将委托广东开放大学承担全省社区教育具体组织指导工作”,并指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系统各级办学机构要承担牵头开展本区域内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任务,积极举办或参与各类社区教育活动”,赋予各级电大社区教育职责。

广播电视大学(现更名为“开放大学)是从中央到基层的一套办学系统,系统基层组织机构发达,承担社区大学的功能有明显的优势。社区大学进行社区教育内容规划,决定活动项目,协调各方人、财、物以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社区教育由社区大学主办并不是社区组织把所有教育项目和活动组织全程包揽,而是让社区大学统筹管理,配合政府掌握社区教育的主动权,让社区教育更能面向社区成员,并把社区教育融入到社区自治当中,实现良性发展。

(三)社会参与

社区教育是社会大工程,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援,而“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的理念也正是期待通过小社区教育活动的正面意义扩散到大社会中,同样需要全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广泛的,既需要社区内居民的相互学习、相互扶持,又需要社区外的人员、机构的专业指导、分享知识与经验;既需要人力的投入,又需要财力、技术等的加入;既需要有偿的服务购买,又需要无偿的志愿者服务支持。

(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为“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的理念服务的。从内容上,它不拘泥于职业培训,而广泛涉及到养生保健、疾病卫生、环境保护、旅游娱乐、自我成长、婚姻维系、母婴教育、亲子教养、家人相处沟通、人际关系、社会现况分析、国际形势发展等,以知识传播引发理性思考,融合科学态度与人文关怀;从形式上,它包括研习、讲座、读书会、观摩、亲子活动、网络学习、集体旅游、地域性社会庆祝活动、绿色环保小组、儿童之家、才艺教室、互助组等,还可以基于鼓励居民解决社区问题的角度开展调查、讨论、听证等各项活动,以便居民透过共同学习来探讨共同的问题,这些活动使来自不同背景的个人,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互动过程中,融入团体,既提高素质修养和能力,也促进了地域社会文化的交流和社区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艳霞,李士杰.郝美甍论我国区域性社区教育的发展[J].学术教育月刊.2009(9).

[2]参见:郝美英,桂雪梅.国外社区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欧斯玛尼·张.国外社区教育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电大学报.2010(01);郝美英.北欧、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社区教育理念探析[J].2010(12).

[3]杨晨,李娟.我国社区教育“全能化”现象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

[4]薛育余.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我国社区管理主体的变迁.决策探索.2010(22).

我国社区音乐教育 篇7

一、研究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围绕社区教育研究陆续出版、发表了一批有学术质量的专著和论文,开展了从市区到国家各种级别的课题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关于社区教育内涵的研究

凡社区教育研究必然首先阐释社区教育内涵。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理论背景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对于社区教育的内涵会有不同的解释和演绎,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即空间的社区性(社区范围内)、对象的全面性(社区全体成员)、功能的社会性(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也就是社区教育的特质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吴遵民从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定义出发,作出如下界定:中国社区教育是由地区居民自发产生的,为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及对终身学习的需求而由政府提倡并与地区基层组织共同推动的,旨在以提高地区居民精神与文化素养,满足他们自我完善的要求,以及切实保障地区居民自主学习权利为宗旨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该定义是在借鉴外国学者观点后得出的本土化认识,强调了居民对终身学习的需求和居民学习权利的保障,强调了社区教育与终身学习之间的联系。

(二)关于社区教育与相关领域的研究

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社区教育与相关领域的研究,涉及终身教育、学校教育、学习社会、学习型城区、构建和谐社会、终身学习等方面。这类研究一般都从分析两者或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阐述如何相互促进、寻求发展。其中关于终身学习与社区教育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相关研究主要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季国强研究员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该研究将开展社区教育作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主要策略,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该研究指出,从社区教育到学习型社区建设,实现了从教育到学习的突破。这一突破,使社区居民从教育的对象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意愿、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等都更加受到尊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更好的释放。同时,这一突破还体现了从教育范畴到生存范畴的跨越。学习不再是一个仅仅属于教育范畴的问题,而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强调学习即生存、学习即生活;南昌大学黄秋生主持的2008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发展社区教育建终身学习体系研究”。该研究将社区教育置于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通过分析江西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对江西社区教育发展方向和模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中日合著的《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家比较》。作为以终身教育为背景论述社区教育的理论专著,该研究对社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探究;厉以贤在《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一文中,着重阐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社区教育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三)关于社区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

关于社区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目前多从树立大教育观、加强国家立法、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打造社区教育人才队伍、建立社区教育评价机制等角度加以论述。也有一些研究将社区教育发展对策与终身学习、学习型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叶忠海教授在研究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对策时,提出了八种对策———“形成以终生学习为导向的新学习文化”、“积极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运用多种举措激励民众学习”、“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社区构件的建设”、“社区教育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评价制度”和“强化社区教育的科学研究”。其研究考虑到了终身学习与学习社会的时代背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季国强研究员,在其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指出,社区教育是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基本手段,社区教育的发展应从社区学校、工作队伍、出版各类专业刊物的层面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更好地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四)关于国外社区教育的研究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和完善,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社区教育发展的历程不同,各国对社区教育的界定也有所不同。我国学者认为,所用术语虽各不相同,但国际上对社区教育的理解还是可以归纳为三个基本点: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社区教育是社会所有教育机构、教育力量的协同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社区所有成员提供的教育服务。我国学者在研究国外社区教育时,较多地关注了社区教育的实体设置,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北欧的民众学校、日本的公民馆、英国的“生涯发展贷款制”和“个人学习账户制”、新加坡的社区中心等。其中,对美国社区学院的介绍和研究最多,也最详尽,涵盖了社区学院的渊源、发展历程、特点、职能、课程体系、领导体制、投资体制、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国外还非常重视相关法律的制定,比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均有相关法律来保证社区教育机构的完备和社区教育效果。国外社区教育的实体设置和法制建设为其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值得我国借鉴。

(五)关于区域社区教育研究

社区教育的区域研究多为实证研究,研究者往往以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结合社区教育开展现状,研究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问题或某些方面的问题,进而寻求发展对策。这些研究包括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结构模式、运行机制的建构,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资源的整合和配置,社区教育认证制度等方面。我国发展相对成熟和完善的社区教育主要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地。在区域社区教育研究中,有些研究将社区教育与学习型城区建设、促进市民终身学习联系起来。

二、研究的不足

虽然我国在社区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发展社区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从研究的视角看,目前多从终身教育、学习型城区建设、学院建设的角度进行探讨,有一些研究虽涉及终身学习的理念,但缺乏深入、专门的研究。比如,南昌大学黄秋生主持的课题“发展社区教育建终身学习体系研究”。该研究对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二者关系的阐述不够深入,对策研究也缺乏终身学习理论的指导。

从研究的内容看,社区教育发展对策涉及课程开发、管理体制、实施模式、资源整合、队伍建设、评估机制等各方面,但目前研究成果中多为专题研究,或仅围绕几个方面展开,缺乏终身学习理论指导下社区教育发展的整体策略研究。

从研究的成果看,现有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一是理论研究或脱离实际或缺少深度,很难为终身学习背景下社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实践研究缺乏理论提升,多为就事论事,缺乏富于开创性的结合实际的深入探讨,研究成果缺少普遍推广价值;三是国外关于社区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或引进多转化少,或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没有真正促进我国终身学习视野下的社区教育发展。

三、研究的走向

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已由终身教育逐渐转向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的重要思潮,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而社区学习则是各国公认的实现其目标的关键环节。我国国务院转批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历史性任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国家这些重要教育文件指明了社区教育发展要服务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终身学习侧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个人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以实现个人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的满足,是学习权和发展权的实现,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视角。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给社区教育研究带来新的思维空间,也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从终身学习的视角来看,时代赋予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使命是,社区教育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关注人的终身学习,促进我国学习型社会(城区)的构建。在这一背景下,社区教育的发展应贯彻终身学习的原则,为所有年龄的社区居民提供正式及非正式的学习机会,为所有社区成员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今后应加强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的社区教育如何定位发展的研究,以使社区教育能够真正发挥促进人们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作用。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围绕社区教育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从终身学习的视角看社区教育研究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目前,虽然有部分研究成果涉及终身学习的理念,但是仍缺乏专门、系统、深入的研究,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不够紧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到来,社区教育应在理论和实践上关注人的终身学习,社区教育研究与实践应加强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

我国社区音乐教育 篇8

一、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

造成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状况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原因是, 音乐专业学生 (尤其是音乐学方向) 传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对中小学或基层音乐教育, 其他就业渠道并不畅通。由于近年来音乐教育专业毕业人数的增加, 超过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的增加, 从而导致供远大于求的局面。而以往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不屑一顾, 秉承“皇帝女儿不愁嫁”优越心理的专业音乐学院毕业生, 由于就业压力也争先恐后地到基层教育岗位“插上一脚”, 进一步加重了音乐类学生就业难的境况。

新形势下, 新的“读书无用论”已有开始蔓延之势, 消极情绪开始引发消极的舆情, 近年来甚至开始出现部分地区高三学生因就业悲观心理临时放弃高考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难业已引发就业心理压力, 产生失衡心态, 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危及社会的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

面对当前困境, 如何破解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题?我们能够做到的除了对我国现有的经验进行总结深化, 更为重要的就是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 使其优秀经验为我所用。我们要了解国外社区音乐组织和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史, 对于他们在开展社区音乐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成功做法, 尤其是通过开展社区音乐教育如何有力地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创设多元化教育形式、广泛吸纳音乐专业人才以及最大限度地扩大音乐就业岗位的成功做法与经验, 深入借鉴, 认真汲取。

二、社区音乐教育概述

社区音乐教育以区域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为基础。作为国民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旨在提高全体社区成员音乐素养, 并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普及性较强、充满人文色彩的、面向大众的社区教育活动。

社区音乐教育是对人进行美的教育, 其中包括各级各类音乐教育, 教育内容课目繁多、教育方法灵活多样、教育形式不拘一格, 教育主体与客体交互发展, 互为变换, 取长补短。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但满足了社区群众心理需求, 促进了社区成员身心健康, 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更承载着完善社区成员美德的责任和义务。

三、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 (ISME) 社区音乐活动委员会 (CMAC) 于1953年成立, 成立大会上CMAC主席依贡·克 ([德]Egon Kraus) 提交了关于加强社区音乐教育建议的报告。随后该组织在推进世界各国社区音乐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极大地推动了全球, 特别是欧美国家的社区音乐教育活动[1]。其中有代表性、具特色的有丹麦的社区音乐学校、英国的社区音乐教育中心、美国的社区乐团、加拿大的群族式社区艺术活动中心、澳大利亚社区音乐纲要基金等, 他们均取得较大成就。

19世纪30年代, 以丹麦、挪威等为代表的北欧国家纷纷建立社区音乐学校。20世纪60年代以后, 社区音乐所需资金基本纳入政府财政预算[2]。丹麦全国有14个郡 (县) , 近300个社区。按其法律规定, 每个社区相应建立一所音乐学校, 所有青少年及儿童必须学习相关音乐技能或理论。师资由聘任产生, 专兼职相结合, 每所学校教师人数不低于10名, 必须具备专业音乐水平[3]。

20世纪中叶, 伴随社区音乐教育在英国的迅猛发展, 政府也逐步增加拨付款项, 当时甚至出现社区音乐工作者供不应求的现象。为有效解决师资问题, 约克大学、伦敦史密斯学院等一批学校纷纷增设社区音乐学课程和学位。此外, 像盖茨黑德音乐中心等一大批社区音乐组织亦通过短训班的形式培养了众多的社区音乐教育人才[4]。

18世纪初, 美国早期社区音乐教育取得初步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组织既得到政府拨付专款的资助, 也从慈善机构、公众和社区成员那里募资[5]。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是, 大多数城市拥有社区乐团, 乐团坚持定期为社区内的中小学生举办免费音乐会, 旨在通过让孩子从小尽可能多地接触高雅音乐, 给孩子带来积极、持久、有意义的正面影响。因此, 乐团工作得到社区居民鼎力支持与参与, 包括出钱出力、献计献策。美国社区艺术学校联合会有41个州的221名集体成员, 开设社区艺术课程的学校多达400家[6]。

族群式社区艺术活动中心几乎遍布加拿大的每一个社区。中心开设合唱、器乐演奏、舞蹈等课程, 学习对象几乎分布于各个年龄段, 此外, 还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纳入学校音乐课程。鉴于社区音乐教育对提高国民音乐文化素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在加拿大已经形成制度和规模, 甚至成为加拿大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7]。

澳大利亚社区音乐纲要基金成立于1978年, 政府全额拨款且数额逐步增加, 专款专用, 坚持和任何商业音乐活动分开, 和任何教育主管部门分开, 尽可能地杜绝它们对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澳大利亚社区音乐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是把参与音乐创作、表演的机会提供给社会弱势群体[8]。

国外社区音乐和社区音乐教育取得蓬勃发展的根源在于, 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包括学校在内的教育机构普遍重视并达成共识, 成为一股合力推动其发展。同时, 社区音乐教育运用适时的、嵌入式的教育理念, 为社区音乐的广泛开展及时提供了符合要求的师资力量, 无疑对推动社区音乐的全面发展作出了贡献。而社区音乐的大发展势必需要不断更新、吸纳大量的音乐专业人才加盟, 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大量就业岗位的涌现以及对社区音乐教育师资广泛需求的双重刺激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国家社区音乐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国外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对解决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启发意义。我们有必要从国外成熟的经验中求根溯源、大胆借鉴, 总结其丰富经验为我所用, 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瞄向社区音乐这方“沃土”, 探寻就业与创业机会。

四、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给予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三点启示

1. 政府应充分重视社区音乐教育的就业途径

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 社区音乐教育要获得纵深发展, 必须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同时, 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无论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都极大地带动了就业率的提升。因此, 发展社区音乐教育、多元化拓展就业途径、提升社区人员的文化涵养、有效解决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题等诸多要素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像美国、英国、丹麦等国通过着力发展社区音乐教育, 开办各类社区音乐学校, 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社区音乐教育岗位。英国甚至曾因为社区音乐的大发展、政府拨款的逐步增加, 一度出现社区音乐工作者供不应求的局面, 为此, 一大批社区音乐组织通过短训班的形式培养了数量巨大的社区音乐教育人才。这对于有效解决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题无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可见, 把发展社区音乐教育作为破解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应引起政府的充分重视。

2. 社会各界应着力拓展和整合就业创业空间

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的成功, 除了政府重视、积极扶植, 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鼎力支持。各级机关、社区、企业、慈善机构甚至公众, 都应该积极承担起拓展和挖掘就业创业空间的责任, 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条件。

其一, 协议就业层面: (1) 随着社区学校 (学院) 、老年大学等社区教育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需要一定数量的专职音乐教师。 (2) 社区乐团、乐队、合唱团的指挥, 文娱曲目创作、编配, 日常社区文艺活动策划、组织, 需要专职音乐人才。 (3) 社区政府宣传部门、社区企业工会和团委、社区“村官”等岗位, 也同样需要在文娱、宣传等方面独具优势的音乐类毕业生。

其二, 灵活就业层面: (1) 可以通过家教形式为社区音乐爱好者, 特别是老人与孩子提供音乐理论、器乐技能训练、声乐演唱技巧等方面的有偿培训。 (2) 社区内私人音乐培训学校、琴行、艺术幼儿园、音乐书店及音响店同样需要具备音乐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灵活就业人员。 (3) 与社区管理部门签订灵活就业合同, 以兼职身份参与社区组织的相关音乐教育和文娱活动, 同时通过对地方本土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并加以改编, 为社区内的业余民间音乐团体提供技术指导和有偿服务工作。

其三, 社区创业层面: (1) 利用自身音乐专业优势创办社区音乐学校或社区艺术学校, 通过招生收取学费;同时根据需要招聘社会资深专业人员或音乐类毕业生以兼职或专职身份解决师资问题。面对不同年龄段学员, 既可开展乐器、声乐、舞蹈等技能培训;又可进行基础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音乐欣赏等理论教学;亦可辅导学生音乐相关知识技能参加升学专业选拔考试。 (2) 琴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带动了琴行业的发展, 音乐类毕业生创业经营琴行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琴行面对社区居民不仅可以销售乐器, 依据其特有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承载了社区音乐学校的部分功能, 一方面可以组织师资招生授课提成费用, 另一方面可以为既无乐器又无场地的音乐教师有偿提供教学场地和设备, 各取所得。 (3) 开办音乐特长培训班相比办学校、开琴行, 虽然做法保守却收入稳定。毕业生可凭借在声乐、钢琴、器乐、舞蹈或理论方面的一己之长进行专项教学训练, 必要时亦可扩大教学队伍, 加强师资力量, 坚持在某一专业方向做精做细, 逐渐扩大影响, 最终形成品牌。 (4) 合唱歌咏活动历来都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合唱团体却基本处于自发状态。针对大众对合唱形式的偏爱, 创办社区少年或老年合唱团大有可为。资金来源方面:一是收取学员适当费用保证团体正常运转;二是面向社区大型企业争取长期赞助并以企业名称冠名合唱团;三是为社区企事业单位提供有偿演出活动。

此外, 还可以创办音乐书店或者音像店、创办具有音乐特色的艺术幼儿园、创办灯光音响租赁或演艺公司、创办影音媒体工作室或MIDI音乐工作室等。

3. 加强大学生对社区音乐教育价值的需求引导

国外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的成果显示, 在提升全民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社区音乐教育功不可没。着力发展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不言自明。但长期以来, 受音乐专业学习高投入期望得到高回报思想的影响, 即使在就业创业难的今天, 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宁愿待业或做家教而留在大城市, 也不愿到条件相对艰苦的社区或基层工作。这种现象一方面形成了社区音乐和基层音乐教育发展的掣肘, 另一方面又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有效推动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和有效破解当前就业难题, 我国音乐类毕业生社区音乐教育的价值需求有待引导。 (1) 国家政府作为最高组织层面在政策制定、财政拨款、激励措施和后续安置等方面应有明确导向并向社区倾斜。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以及以丹麦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均把社区音乐教育基金纳入国家财政预算, 丹麦甚至把全国所有社区相应建立一所社区音乐学校形成制度写进了法律。在宣传舆论上, 国家政府部门应把社区就业提高到“西部计划”类似的高度, 充分体现出社区就业的人生价值所在, 激发出毕业生的满腔热情和奉献精神;在岗位设置上, 最好能够为社区音乐教育定编定岗, 提供在编教师的待遇和职称评定机制, 为毕业生甘心立足社区、乐于扎根社区提供物质和精神双重保障。 (2) 社区政府作为具体管理层面在资源整合、人才吸纳、物资供给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应彰显社区吸引力。美国、加拿大等国社区政府为吸引专业人才, 在职业发展、荣誉授予、物质奖励等方面均有政策体现。在社区硬件方面, 为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全面支持, 让毕业生感同身受, 从内心滋生出对社区就业的满足感和社区归属感。在社区软环境方面, 社区政府要精心打造社区文化战略品牌, 创设优质的人文生活环境, 关心人才、留住人才, 可持续推动社区音乐教育发展。 (3) 作为社区音乐教育的主体———音乐类毕业生, 在参与社区音乐教育的价值需求方面应加以引导。高校应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和义务, 在为其做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过程中, 逐步化解他们心中不愿到社区就业和创业的偏见, 积极引导他们从主观上愿意走进社区并扎根社区, 认识到参与社区教育同样使命关荣, 一样能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同样能够实现人生价值。

2010年8月, 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 本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共有来自65个国家的3000多名音乐教育专家、学术代表、音乐家以及50个国内和47个国际演出团队的2000多名演员参与。为了配合此次盛会, 为积极推动中国社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由中国音乐教育网联合相关企业共同发起的“CSMES音乐教育专家·大学生创业扶植工程”以无偿释放行业优质资源的形式, 积极指导与扶植音乐专业毕业生从事社区音乐教育的自主创业活动。相信以此为契机, 随着社区音乐在我国的不断发展, 对于有效破解当前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问题将具有历史性意义。

参考文献

[1][2][5][7][8]马达, 许冰.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8, (2) :20-21.

[3]耿涛.丹麦音乐之旅 (一) ——丹麦社区音乐学校印象[J].乐器, 2005, (12) :33-34.

[4]中国音乐教育合唱联盟世界社区音乐教育浏览 (一) [Z].中国音乐教育网.

我国社区音乐教育 篇9

最早的社区教育是19世纪中叶北欧丹麦教育家C·Fler创办的“民众高等学校”。在之后的发展中, 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社区教育有: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社区计划学习网、日本的公民馆。我国的社区教育虽没有发达国家早, 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现在已越来越受广大民众的重视。对于社区教育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概念进行了多种界定, 结合我国社区教育的特点, 笔者认为, 社区教育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各种形式的教育, 是以全体社区居民为对象, 其目标是提高社区民众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社区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微观层面来分析, 主要体现在“育人”功能, 社区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 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从宏观层面来分析, 社区教育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质量, 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的发展, 从而促进社会稳定。

二、社区教育的形式

目前, 我国社区教育的形式除了比较常见的集中授课外, 还包括各种主题的讲座、应急演练、各种教育活动等。此外, 还有以条幅、宣传栏、宣传单等实物形式开展的教育活动。

“湖南省长沙市向东南社区成立于1993年, 位于长沙市天心区芙蓉南路以西, 南临长沙市职工大学, 北接冬瓜山社区, 辖区总面积为0.27平方公里。社区内居民住户约为2 800户, 总人数约6 200人。社区近几年来, 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 并在社区书记、主任的带领下, 坚持以社区文明创建工作为重点, 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为目标, 以创建新型的人文社区为工作方针, 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的服务宗旨, 认真做好事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实事工程, 社区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明显成绩。向东南社区分别荣获了区级文明社区、四星级文明小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优秀居委会、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笔者在本次调研过程中, 受到了向东南社区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通过为期半个小时的访谈, 笔者深入地了解了向东南社区在社区教育方面所做的各项工作。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向东南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不高, 大部分居民的文化程度是初中、高中水平。截至目前, 向东南社区已开展的社区教育形式有以下几种。第一, 特色班级。例如:2012年4月, 向东南社区创建了夕阳红班, “主要是开展以养生保健、疾病防治、休闲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教育课堂, 在寓教于乐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活动, 不仅让老年人了解以后要如何养生保健, 更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欢乐与自信”。向东南社区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较大, 而社区教育是解决老龄人口的终生学习、满足老龄人口学习需求的有效途径。第二, 讲座。讲座是由主讲人不定期地向学员传授某方面的知识、技巧, 以扩充知识、提升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例如:为了加强对辖区内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向东南社区邀请民警给社区青少年做了一场生动精彩的暑期法制知识讲座。第三, 活动。向东南社区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社区教育活动, 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 且对社区居民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例如:向东南社区积极组织23余名志愿者来到裕南街街道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社区联合沙湖桥小学老师为辖区内的孩子义务辅导功课;社区志愿者们开展了以“弘扬雷锋精神倡导绿色出行”为主题, 倡导低碳环保新生活的学雷锋志愿者活动。第四, 演练。演练与传统的讲座、授课相比, 更具情境性、感染力。例如, 向东南社区举办了大型综合消防应急演练, 让社区居民充分认识了火灾的危害, 有效提高了抵御火灾的能力。第五, 比赛。为引导辖区志愿者们从事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 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向东南社区联合养天和大药房员工开展了以“夏季我们一起健身”为主题的跳绳比赛。

三、社区教育形式的技术创新

通过对长沙市向东南社区的社区教育研究,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 加强社区教育宣传力度, 使社区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老年人、社区志愿者等社区教育活动的常见参与者, 而可以拓宽到社区居民的各个年龄层, 使终身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二, 重视“需求”:要在了解社区居民需求的前提下, 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笔者通过访谈发现, 向东南社区的社区教育课程、主题、教育形式等方面的选定, 并不是基于提前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这个前提, 而是由社区直接确定。在不了解群众需求的情况下, 不太能调动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活动的积极性。第三, 应加大政府对社区教育的资金支持力度。经调研发现, 向东南社区周边的企业很少, 几乎都是些小商铺、小门面, 没有大规模的公司, 在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方面, 很难拉到赞助, 社区教育工作举步维艰。因此, 就更需要上级政府机关对于社区教育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第四, 要引进新的社区教育形式。笔者在向东南社区调研时发现, 现代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运用很少, 社区也非常期待创新的、有特色的教育形式, 如慕课、翻转课堂等教育形式的引入。

1. 慕课。

慕课 (MOOC) , 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译为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 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技术网络教学形式。通过建立知识涵盖面广泛的学习网络以替代传统的限定内容的不自由的学习。慕课的大规模、开放性、兴趣导向、不受时空限制等特征特别适合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在中国, 由于社区教育的参与者在年龄、学历、职业、时间、需求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而慕课正好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在不同背景下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此外, 慕课可以拓宽社区教育的覆盖面, 即使是没有时间参与实地社区活动的居民, 也可以通过网络自行选择学习时间、学习环境。

2.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 是指授课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 学习者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 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答疑、协作研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运用于社区教育中, 可以整合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资源, 更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自学能力的提升, 特别是对于学习基础不同的成人而言, 比传统的教育模式更省时省力。此外, 还可以将慕课和翻转课堂相结合。学习者先通过慕课平台学习资源, 然后再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对学习的知识或技能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四、结语

在社区教育形式创新的过程中, 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克服, 例如:慕课平台的搭建、资金的筹集、师资团队的组建等, 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应加大研究力度, 促进社区教育形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宋德清.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基于开放大学建设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6) :68-74.

[2]张维娜.大学语文“翻转课堂”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 2015 (S1) :15-16.

我国社区音乐教育 篇10

1 继续教育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继续教育是成人在经历正规教育后为不断获得有关职业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而参加的终身性教育活动[6,7]。 课程开发是指在一定宗旨及课程观指导下,系统完整地规划、编制一个或一类课程的一连串作业过程[8]。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变化的新时期,课程开发是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课程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质量[7]。文献报道[9],众多课程开发研究中, 学者们基本上是以学校教育的逻辑思维作为课程开发研究的起点,而成人继续教育主要是针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为提高他们职业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因此,应以“课程开发理论” 为基础,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可提高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及针对性, 可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课程开发的理论发展从泰勒的“目标模式”发展到斯滕豪斯的 “过程模式”以及施瓦布的“实践审议模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当前,国内外比较成熟且适宜职业发展的课程开发有四大教育模式即[10,11]: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英国的BTEC(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欧美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及德国的 双元制 (Dual system),这些模式都体现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目标,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的教学形式;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的课程开发趋势。

1997年国家卫生部明确继续护理学教育是护士继毕业接受规范化专业培训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护理学教育,目的是使护理技术人员在护理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跟上护理学科的发展[12]。基于以上课程开发理论及我国护理继续教育发展的认识,笔者认为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培训是不断提高社区护士岗位能力、及时更新知识、理论和技术的有效途径。 而积极探索以课程开发理论为基础,基于岗位能力的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是适应现代社区护理人才培训的迫切需求。

2 社区护士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2.1 国外社区护士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现 状

国外社区护理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学历教育和注册制度体系,他们不仅制定一般社区护士培训制度, 更重视社区高层次专门型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以此带动整个社区护理学科的发展[13]。国外研究报道[14,15]: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培训课程注重多层次、多领域设置;重视不同领域、地区的社区护士选择与自身特征、服务技术及区域特色相适宜培训内容,培训实践中更注重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如英国[16,17,18]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提出终身学习的倡议,要求入岗后的社区护士每年需要修满12学时的继续教育,政府明确提出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从以单学科为基础的专业发展向多学科、团队合作的方向转化。美国[19,20,21,22]要求社区护士必须定期参加相关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应根据服务范畴的不同而选取,以方便社区护士提高护理知识与技能,加强初级健康管理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美国正在探索新的继续教育方式,如通过新合格护士(Newly qualified nurses,NQN)与社区实践护士(Communityof practice,COP) 的互动,应用社区内的社会凝聚力提高护士的专业性能;美国还发展社区护理继续教育国际化,教会护士应用Skype在线与海外社区护士进行学术和文化认识的交 流 ; 美国农村 社区继续 教育 (Continuing Education,CE)题材分为4个广泛的概念:“文化问题”、“临床护理技能”、“病人的护理”和“病人安全”,使社区护士通过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自然探究心理的自我反思。总之,国外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设置不仅体现多学科教育的“一体化”,做到医学知识要 “懂”,护理知识要“精”,边缘相关学科知识要“博”[23];且不同领域、地域社区护士可选择与自身特征、服务技术及区域特色相适宜的培训内容。国外这些课程设置的理念及特点正是适合未来社区护理发展培训需求的精髓所在,体现了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个性化[24]。

2.2 国内社区护士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现 状

由于我国社区护士大多从临床转岗,为尽快普及社区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社区护士积极参加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以加快社区护士的转岗适应能力,取得社区护士任职资格。目前,全国各地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统一使用卫生部出版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规划教材《社区护理学(2008)》[25],该教材的教学内容 以 《社区护士 岗位培训 大纲 (2007版)》 为指导共设置10个教学模块即:社区卫生服务概论、社区护理及相关知识和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社区特殊人群保健;社区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及康复、社区常见传染病护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社区心理卫生及精神障碍者的护理管理、社区紧急救护、社区临终关怀和社区护理常用技术。但培训调查反映诸多问题及需求,如王思蕴等[26]调查研究显示:《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对社区护士的培训虽有一定的规范和指引,但培训内容较为粗放,培训流于形式,各地应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实际的岗位需求和区域医疗、经济发展的趋势开发课程资源。呼滨[6]等调查显示: 社区护士希望增加社区人群运动指导、 心电图操作、标本采集、乳腺自查指导、婴儿抚触指导、慢性病康复指导和残疾人康复指导等具体社区护理技能。 我国护理学者认为[27,28],现有的社区护士培训内容应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医疗及护理技术的发展、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进行不断地更新;新一轮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培训应以社区护理服务能力提高为本位对培训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整, 通过精简普通社区护理基础课,融合重组医学基础课,增设多学科新知识优化课程体系,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护理新技术、新知识等课程。 3国内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3国内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3.1课程开发的目标不能体现职业特征

目前,我国“课程开发”的目标基本上是从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对课程开发进行研究[9]。笔者分析国家卫生部印发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2010版)》中培训目标,总目标仍以掌握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特点,各课程教学目标仍沿袭学校教育传统思维, 要求学员通过课程培训从“掌握、熟悉什么、了解”3个层面明确对学员培训的要求。继续教育主要是针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为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和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它与学校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而且与职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我们对社区护士继续教育课程开发的目的不能仅局限于学校教育的思维视野,要从职业活动的视角切入,充分考虑课程与职业的关系,体现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特征。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明确学员经过培训从“认识、学会、解决”3个层面评价效果,最终能够具备评判性思维与解决实践问题的职业能力。

3.2课程开发的理念不能体现职业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发展,社区护理的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变化。社区护士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应充分体现社区护理岗位需求的动态性和变化性。目前,全国统一使用的国家卫生部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规划教材 《社区护理学》 仍以2007版 《社区护士培训大纲》 为指导,设置培训课程框架及选取教学内容。文献报道[29],10年前我国社区护士主要从临床转岗而来,对社区卫生服务及社区护理基本理论缺乏基本认识,该课程能够满足社区护士的培训需求。但近年来[30]社区护士以青年居多, 学历层次以大专为主,这些护士大多正规、系统学习了《社区护理学》,现有的培训课程与学员已有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衔接。我国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自2000年开展以来,大部分社区护士已通过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取得任职资格[31,32];随着社区护理新的功能拓展及社区护士新的职业要求,进一步开展岗位培训后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是必然趋势,那么开发适合学员知识结构、满足社区护理岗位需求、具有区域特色的培训课程体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社区护士的进一步培训总体规划应以“提升职业水平“为实施教育的根本取向,课程内容应围绕“职业发展”“岗位需求“而动态开发,进而提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 增强社区护士继续教育的活力,促进其进一步快速发展。

3.3 课程开发缺乏系统的理论模式

课程开发离不开相应的课程模式, 不同的课程模式反映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和追求[32]。目前[33,34],我国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不断探索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培训需求及课程设置的方案,但多以当地 “社区护士”为调查对象了解学习需求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设置。这种个案研究仅从局部探索“要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并没有以理论为基础、 以实践为指导形成系统、科学的具体培训内容及完善的课程体系。社区护士岗位能力的提高是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培训的核心目标。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以能力为本位比较成熟的课程开发模式是“集群式模块”课程开发模式[35],该模式课程群包括“宽基础、活模块”两大组成部分。“宽基础”部分的课程集合了相关职业所要求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活模块”部分课程则专门针对某一特定职位或工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基于上述认识,以岗位需求及职业能力为基础的“集群式模块”课程开发模式更符合目前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后继续教育培训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如何借鉴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及课程开发设计框架,开发适合我国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群,值得护理学者深入研究及探索。

我国社区音乐教育 篇11

【关键词】社区教育  学前教育  社区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01-02

社区学前教育在我国是一种“舶来品”,我国的幼儿教育领域一直不断的在进行各种研究与探索,以期望充实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扩大教育影响,培养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身体健全的新一代公民。我国社区学前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扎根于对社区学前教育的认识与普及应是首要的工作。

一、社区学前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社区”一词最早由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F.J.Tnnies)提出,将其用于社会学研究之中。据文献显示,目前的社区定义以达150余种,我国叶中海教授认为,社区“是由聚居在特定区域内相互联系着的,具有共同成员感、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0世界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学校是社会的基础”这一思想,“社区教育”便是从此出现。随着杜威的教育思想广泛流传,社区教育也逐渐的发展成熟并被世界各国所接受。[1]社区学前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一部分,是社区教育大系统下针对学龄前儿童(0-6岁),以地域为基本特征,联合、利用各种区域内资源对儿童进行教育并促进社区发展的一种形式。社区学前教育是一个整合的资源和形式,它集合了幼儿教育工作者、父母、老人和幼儿园、儿童乐园、儿童图书馆、亲子乐园等等的社区内各行各业、各型各色人员和机构。在社区教育大系统下,发展社区学前教育应居于重要的地位,因为幼儿期与家庭的联系最密切,实施社区学前教育相对更容易。对于社区内幼儿园教育来说,整合社区优势资源,能够更好的完善幼儿园教育活动,实现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国家于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总则第三条就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国的社区学前教育正逐渐的发展起来。

二、我国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必要性

1.发展社区学前教育,有利于实现家园共育

家庭是社区中的一个小分子,它与幼儿有着天然的联结,是社区教育的中坚力量。发展幼儿园教育,需要家庭的鼎力相助。学前教育阶段,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生态教育学者认为,家庭是幼儿生命最自然的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与孩子最先接触,对孩子的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幼儿期的孩子年龄较小,身心发展尚不成熟,需要更多的全方位保育和教育。家园合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家园合作有利于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幼儿在学校接受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离园回家主要和父母在一起,当教师与父母的教育理念差别较大时,孩子往往无法形成一致的认知,使得孩子的教育无效,甚至造成教育的负面效应。第二,家园合作有利于促进与家长的沟通。有效的沟通,能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第三,家园合作能充分的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开阔幼儿的视野。

2.发展社区学前教育,有利于丰富幼儿园课程形式和内容

社区有着众多的教育优势,可为丰富幼儿园的课程提供帮助,主要表现在:一社区成员具有职业优势。社区成员职业各异,每一种职业对幼儿来说就是一扇认识社会的窗子,具有特殊职业的社区成员被邀请到课堂当中,能使幼儿的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二社区机构。社区拥有亲子乐园、图书馆等机构,幼儿园可以联合这些教育资源,组织幼儿学习活动,增加课程的形式。比如,可以组织孩子参观图书馆,学习参观礼仪,增加认知等。三社区老人。文化融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更渗透于教育实践和思想中。传承优秀的文化,体现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独到之处,社区的老人可以被邀请到课堂,请他们讲讲本地区独有的小吃、手艺、故事等等。

3.发展社区学前教育,有利于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目前我国的幼小衔接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幼儿过早过度接受知识传授、教师教育方法尚不得当、家长观念落后陈旧等。这些不当的现状,使得幼儿失去应有的快乐童年,课业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等。针对出现的问题,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等积极的互动,在幼儿园方面,应摆正教育正确理念,学习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法,不一味地的迎合家长让幼儿识字的要求,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愉悦、轻松的教育环境。在家庭方面,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陈旧的错误教育理念。《儿童权利公约》指出“以符合儿童不同阶段上、接受能力的方式适当指导和引导儿童”,家长切不能拔苗助长,以损害了幼儿短暂的童年时光为代价。

4.发展社区学前教育,有利于推动社区建设

我国的学者指出,社区教育是“在具有社会特征的一定地域内,促使教育与社会融合为一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一种教育体制。”[2]可见,教育需要社区的支持,同时教育能够带动社区的发展,教育与社区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社区教育的发展,对社区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一有利于社区的文化发展,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二有利于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我国的教育本身就是在进行一种素质化教育。三有利于促进社区管理,学校与社区的结合,在管理上可以利用教育专家的优势,对管理提出建议。四有利于丰富社区活动。比如开办一个“小小宝贝画展”,把幼儿在园的自由画作,整理后在社区广场展出等等。

三、关于我国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建议

1.需要完善社区学前教育制度,增加政策支持力度

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除了受教育者收益外,社会也会从中受益,这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公共事业的发展最主要的责任在于政府,政府是完善社区参与制度,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需要在宏观上加强把控,制定法律法规以确保社区参与有法可依,有法可行,微观上给予财力等支持,保障社区参与制度的顺利实施,调动社区成员的参与热情。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起步晚,目前只在少数的一线城市发展,所以,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美国的社区发展较早,有比较成型的机制,早在1964年美国联邦政府就开始实施提前开端计划,这是美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一个社区行动计划。它为保障贫困儿童的受教育权,为3-5岁幼儿提供社区学前教育,利用社区的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为儿童提供补偿性的教育。另外,还可以借鉴美国的社区大学,这些社区大学自身都带有它所服务的地区的文化和地域性,课程包括社区服务的部分,我们的社区学前教育也可以在早期教育机构中增加该社区的文化和地域知识,重视文化的传承教育,同时与社区结合,服务社区,促进双向互动的多赢。

2.需要建立社区学前教育意识,开放办教育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对建立学习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已是一种时代趋势。但是人们对于社区教育的认识度却是有限的,一份2005年党中央对社区教育知晓率的调查问卷显示,对社区教育了解的人数只占参与问卷人数的28.57%[3],可见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高,对社区教育很不了解。目前这一情况,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传统观念直接相关。我国教育主要由政府的教育部门直接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教育主要集中在学校,并由政府下达命令和计划来调控运行,使得学校教育封闭自守,不与外界互动学习。[4]如何转变这一现状,需要多方位的努力,政府行政人员应转变观念,积极推动社区学期教育;幼儿园的管理应开放化,允许社区成员参与协商;教师应尊重社区成员的教育建议,开放教育教学;社区居民应放弃教育孩子是幼儿园的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

3.需要丰富社区学前教育形式与内容,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既需要教育的主体——幼儿园的中介组织,又需要利用社区的教育、文化、自然环境、娱乐设施和各种机构等资源的顶力协助。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指出,学习不应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它应主动与社区架设各种桥梁,致力于解决社区的问题。[5]作为中介的幼儿园,丰富社区学前教育形式和内容义不容辞。可具体如下:一组织家长会,家长会是一种有效沟通交流的家园合作形式,在家长会上可以给家长欣赏幼儿在园的照片和录像等,这样既增加了家长参与的热情,又能共同家园感情,促进家园合作。二开放课堂,请社区成员参观、进入幼儿课堂,可增加幼儿学习兴趣和认知广度。三举办亲子活动,亲子活动为家长和幼儿创造更好的机会,加深亲子沟通和互动。社区也应积极配合和发展学前教育,开展社区活动,组织幼儿参观学习社区公共设施等。

参考文献:

[1]李相云.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社区学前教育模式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2.

[2][4]黄利群.关于发展我国社区教育的几点思虑[J]教育研究,1994(1).

[3]刘尧.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我国社区音乐教育 篇12

一、“社区学前教育”的内涵解析

社区教育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必由之路, 它是教育与社区之间的开放、参与、互动和协调。社区学前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教育对象是社区内的学龄前儿童以及家长和看护人。社区学前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地域性

社区学前教育是在当地政府组织下, 发展学前教育机构, 解决当地群众子女入学的迫切需求。

2. 本土化

社区学前教育的教育设备和内容应地制宜, 就地取材, 能有效地整合并充分利用社区内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

3. 综合性

社区学前教育打破了家庭、幼儿园的限制, 同时将教育群体辐射到家长、社区管理人员等, 从封闭走向开放, 兼容并蓄, 使家庭、幼儿园、社区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发挥不同力量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4. 双向性

社区学前教育的收益是双向的, 首先利用社区的资源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便利, 同时家长的参与也推动了社区内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而带动社区经济、文化的进步。

5. 自主性

社区学前教育是立足于本社区的自治组织, 其管理体制、办学宗旨等都由社区内的主体共同商讨制定, 加强了地方自主性。

二、社区学前教育在农村地区发展的独特优势

1. 农村聚居的特点是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基础

所谓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农村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 居住相对集中, 交往频繁密切, 人情味浓厚, 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 农村社区成员对社区的亲和力、归属感、认同感使得聚居地的人们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不同于城市社区的优势。如果居民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意识到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优势, 整个社区内的居民就会形成合力, 全力支持。

2. 农村丰富的资源是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条件

(1)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空气新鲜, 阳光充足, 土地广袤, 没有城市的吵闹喧嚣, 沐浴在天然的阳光雨露下更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经说过, 大自然是活教材。农村地区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无限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例如沙、水、石头等儿童百玩不厌的东西, 成人可发挥想象利用这些素材为幼儿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成长环境。“奇妙的大自然课堂”“新奇的天然游戏室”“方便的技能锻炼场”都为发展农村社区学前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颇有特色的人文资源。我国农村, 尤其是一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区, 是民间传说、歌谣戏曲和故事山歌等的创生地, 各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为农村社区学前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许多农村地区保留了各种风俗礼仪、民间文学, 呈现出农村土地独特的风情。农村淳朴的人文风情也是社区学前教育精神文化建设的一块瑰宝。

3. 农村深入群众的基层管理是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保障

立足于社区的农村学前教育在行政管理上可以突破“自上而下”的传统套路, 从而深入基层考虑地方原有的基础条件, 考虑当地群众的要求与需要, 形成自主管理的社区学前教育。农村中的村委会、妇女组织等多是由当地的居民组成, 更能了解当地的实际, 并能更好地将各方面社会力量组织起来, 调动社区内居民的积极性, 主动配合村委会等基层行政组织的工作, 协调配合为社区学前教育发展创造可靠的保障。

三、开展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路径探寻

1. 因地制宜的非正规学前教育

由于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理环境的制约, 正规的托幼机构还未普及, 盲目追求正规学前教育也未必适合农村的现实状况, 因此, 突破正规幼儿园的单一模式, 因地制宜地发展非正规学前教育是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主要路径之一。如河北滦平县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 建立了“巡回辅导站”;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人口少、居住分散, 因而建立起“牧区儿童游戏点”;福州市郊黎明村经济发达, 投资建设了“儿童乐园”等。这些从当地实际出发的非正规学前教育丰富了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 缓解了农村不利条件下开展学前教育的难题。

2. 形式多样的家长教育

在农村地区还可以利用自发的基层组织来对家长进行教育。如由村委会牵头, 村民组织“儿童发展委员会”“家长互助小组”;举办“家长学校”, 邀请专家定期到村里开讲座, 为村民答疑解惑;利用当地的其他组织等可将家长聚集起来, 发挥“一传十十传百”的连带效应。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家长教育来更好的教育幼儿, 以期达到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目的。

3.“走出去”和“请进来”

“走出去”和“请进来”是符合当下乡情、村情的好途径。“走出去”就是让在园的幼儿走进大自然, 去感受、去体会, 利用大自然这本活的教材对幼儿进行教育, 而不是将孩子锁在四面围墙内, 禁锢在书桌前。“请进来”就是要让大自然走进幼儿园, 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为幼儿创造一个与城市幼儿园不同的环境;让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走进幼儿园, 开发属于自己的乡土化的幼儿园课程。

四、发展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重点剖析

1. 高度重视和正确理解社区学前教育

在农村地区, 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滞后于其他阶段的教育。而作为新兴的社区学前教育, 在农村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 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近乎空白, 所以要引起村委会和家长等对社区学前教育的重视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社区学前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我们应避免对它的理解带有“功利色彩”, 避免在组织和发展社区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存在“作秀”嫌疑, 而忽略了社区学前教育对幼儿、对家长的促进作用。

2. 发挥基层组织的职能

目前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重任全部压在了幼儿园的身上, 导致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未能发挥各方力量, 形成合力。传统的“自上而下”领导体制也无法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 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应深入考察当地实际, 发挥乡、村两级基层政府的行政职能, 广泛发动群众, 组成以乡、村二级行政牵头, 其他各基层社会团体 (如村委会、党支部和妇联组织等) 参与的领导小组, 缓解幼儿园的压力, 正规与非正规学前教育共同发展, 完善社区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制度。

3. 吸收有效的经济支持

上一篇:PPC系统下一篇:互联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