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传统音乐

2024-09-23

我国的传统音乐(精选12篇)

我国的传统音乐 篇1

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音乐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以西方音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几乎所有音乐学校都将钢琴作为音乐教育的必修课程, 而中国传统的古筝、琵琶等乐器却没有走进必修课堂, 即使部分学校开设了也是作为选修课程。这样的现状给人们做出了错误的引导, 高校毕业生中很大一部分人都去中小学或高职类学校任教, 又给下一代的学生们灌输了重西方音乐轻中华传统音乐的观念。

在高校的音乐课堂中, 教师给学生们讲授音乐知识往往以西方音乐为例, 而中国的传统音乐已经离国家的高校音乐教育越来越远。部分传统音乐研究专家曾经呼吁将传统音乐文化置入高校教育之中, 呼吁国家重视传统音乐文化教育, 但是收效甚微。传统音乐的社会地位不高, 注定了它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也不会高。要想实现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就必须要提高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的传承

早在20世纪40年代, 我国的少数音乐教育家已经认识到了国家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的缺失, 并且有部分音乐教育家也提出了发展传统音乐的观念, 但是一直未得到人们的认可。直到现在, 人们才逐渐意识到了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但是如何传承在目前仍是研究中的难点。笔者认为, 将传统音乐融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去, 让传统音乐成为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 具体来说, 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 改变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理念, 将传统音乐纳入到高校音乐教育范围内。很多高校在音乐教育中都忽视了传统音乐的教育, 无论是在教材的选取或编写中, 还是在课程的设置上, 都没有真正重视传统音乐教育。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关注中华传统音乐文化, 并且开始对其进行研究, 而国内却还没有对自己的文化给予必要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理念, 重视传统音乐的教育。学校要对本校的教师开展培训工作,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让他们将传统音乐教育放到一定的高度, 然后在教学中将这种理念传输给学生们, 让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认识到传统音乐的重要性, 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学习传统音乐, 在他们以后的音乐研究中, 或在参加工作后, 都能够保持这一理念, 并且再将这一理念传输给更多的学生, 从而实现传统音乐的传承。

(二) 改变音乐教学内容, 编写新型音乐教材。各高校要选取新型的教材, 或重新编写教材, 增加传统音乐的内容, 减少或压缩西方音乐的教学内容, 在乐器一章中要着重介绍中国传统乐器, 可以开设传统乐器必修课程,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一门课程并能熟练掌握。在刚开始改革的过程中, 必定会面临着一些阻力, 国家可以选取教学试点进行传统音乐教学,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补充教学要点, 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等试点成功后再进行全国性的改革。

(三) 结合实际, 改变教学方法。除了让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理论知识, 还要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必要时聘请外界知名传统音乐家来校任教或者做客座教授;针对不同地域的学生, 可以开设不同的音乐课程, 比如浙江地区可以开设越剧课程, 陕西地区可以开设秦腔课程, 北京地区可以开设京剧课程, 这样能够根据地域文化的不同, 发展各个地区的特色音乐文化, 从而实现传统音乐的继承。

三、结束语

总之, 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中, 需要加入传统音乐元素, 发展国家传统音乐文化。在教学中, 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重视传统音乐教学;改变高校音乐教学内容, 编写或者购买新型音乐教材, 同时要设置传统音乐教学课程, 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掌握一门传统乐器;结合实际, 改变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针对不同地域侧重教授不同的传统音乐课程。让学生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掌握国内传统音乐文化, 从而培养出传统音乐人才, 实现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摘要: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主要以西方音乐为主, 忽视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教育, 导致其一直得不到发展, 甚至逐渐走向灭亡。虽然有部分音乐教育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在努力改变当下的状况, 但收效甚微。要想实现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长远发展, 必须将传统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结合起来。本文主要对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及传统音乐的传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传统音乐,传承

参考文献

[1]张静.论多元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市场, 2012 (49) .

[2]王文俐, 赖涛.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在普通高校的传承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 2010 (11) .

[3]李灿旭.传统音乐文化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促进性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16) .

[4]张伟.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现状及成因述略[J].民族音乐, 2012 (6) .

我国的传统音乐 篇2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 课堂教学 课外主题活动

一、背景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今社会,中国传统音乐在校园中的传承、发扬与创新尤其值得关注。柯达伊曾说:“如果学生最初接触到的音乐是其本民族、独具历史感和文化价值的音乐,这将会引导他们更好地去认识和理解他们自己、生活、社会„„正是通过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民族文化的根落感及归属感才得以传承„„”由此可见,传统音乐是基础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载体。《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那么,如何在中学音乐教育中进行有效的传统音乐教学?如何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地感受与体验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形成民族文化的根落感及归属感,形成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传统音乐进行有效地的传承、发扬与创新?笔者历经三年,在多次的实践与研究中,提出了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主题活动对接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中学音乐教育中有关传统音乐的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主题活动对接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即课堂的主题教学内容与课外主题活动紧密结合。如传统音乐的主题教学与主题活动,首先让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知识,习得有关的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其次是学生在课外主题活动中表演与创新传统音乐,通过亲身的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增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促进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感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与实践

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主题活动对接的实践与研究在八一学校进行了三届六次的实践与研究,获得师生的好评。2015届高一年级1月艺术节的主题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扬与创新。首先,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了解中国传统音乐,领略绚丽多姿的民族音乐文化风采,了解各民族音乐的特点与风格,同时学习演唱几首风格各异的民歌、曲艺与戏曲唱段。其次,学生在音乐会中通过表演,直接的感受、体验中国传统音乐,从而增进对传统音乐的理解与认同,促进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学习与实践中了,学生们依据我国传统音乐的四大类(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及民间音乐的五大类(民间歌曲、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与乐种)内容结合本班的特长进行自主选择并创新表演。

(一)课堂教学过程

1.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教师展示各个民族有代表性的民歌、器乐、歌舞等分析其民族音乐的主要音乐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引领学生探究民族音乐,并学习演唱民歌、曲艺与戏曲唱段。

2.展开研究课题

师生主动搜集与节目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并设计演出节目。

3.深入研究课题

通过前两个阶段知识的搜集、积累与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内艺术实践中感受并体验音乐,教师引领学生在实践中逐渐积累并掌握知识与技能。

4.参与主题演出实践活动

总结研究内容,理解音乐,展示研究课题,参与主题演出实践活动。

(二)主题活动过程

艺术节的表演形式异彩纷呈,有歌舞、器乐、戏曲、音乐剧等。如高一二班的《水调歌头》让我们领略了宋代民间歌曲的风貌;高一六班的《惊鸿舞》仿佛让我们目睹了唐代女子“翩若惊鸿,宛如游龙”,轻盈优美、飘忽若仙的绝美舞姿;琴筝社曲鸣、高宇昊同学演奏的《阳关三叠》体现了古代琴曲所蕴含的韵味与文人们高尚的情操;高一三班的歌舞表演《浏阳河2008》把我们带回了民歌浏阳河唱遍了大江南北的时代,勾起我们的美好回忆;古筝社团演奏的筝曲《浏阳河》让我们领略了民歌《浏阳河》以不同的表演方式器乐演奏所带来的不同感受,更是让我们意会了“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古筝艺术令人神驰的境界;高一十班的《茉莉花》体现了江南民歌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的音乐风格;高一五班的《猜调》让我们依稀看到记忆中的江南,青砖灰瓦,潺潺流水,姑娘们哼着妙趣横生的小调,小伙儿们殷勤地应和,一幅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生活画卷;高一八班的《掀起你的盖头来》与高一四班的《阿拉木汗》让我们在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火一般的热情中,聆听着悠扬的铃鼓声,品味着吐鲁番的葡萄弥漫着甜如蜜的爱情故事;高一七班的《奔腾》则让我们置身于蒙古“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鲜碧如画,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中,看到携风裹雷,万马奔腾的壮观;兿缘京剧社表演的《孙悟空斗罗汉》让我们欣赏了古老的中国戏曲音乐迷人的魅力;高一九班的《唱脸谱》则展示了我当代少年对戏曲音乐、传统文化的演绎与诠释;高一一班音乐剧《梁祝》与国际部音乐剧《梦》的表演更是体现了当代学子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是当代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而创新更是当代少年肩负的重任。值得欣喜的是在本届高一年级艺术节中,我们看到了同学们创新的火花与梦想。如高一七班的蒙古族舞蹈《奔腾》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又是对传统的创新。在这个节目中,我们鲜明地感受到蒙古族舞蹈音乐的特点,其节奏明快,舞步轻捷,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处处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这一特点恰恰是这个节目的灵魂,是对传统最好的尊重与继承。而在编排与表演中,我们又能感受到创新的火花。在《奔腾》音乐的创编与表演中,ABA曲式结构的创作与舞蹈表演的三段对比让我们感受到西方音乐、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冲突与融合,这是对传统最好的创新与发扬。这样的创新节目俯拾皆是,如高一二班以钢琴独奏、独舞、个人朗诵与合唱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演绎的《水调歌头》,让我们在感受钢琴、舞蹈、朗诵表演的独特魅力时有焕然一新的体验;如高一九班的《唱脸谱》,这首根据中国戏曲音乐创编的优秀、经典的戏歌,和着同学们独具匠心的编排、化妆、服装、舞蹈与合唱,让人耳目一新;又如高一十班的《茉莉花》出其不意的让江苏《茉莉花》与普契尼创作的歌剧《图兰朵》剧中的《茉莉花》结合在一起,中西音乐的碰撞与交流,这样的创新令人振奋;再如高一一班与国际部的节目,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民族音乐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映山红》、《渔舟唱晚》的理解,结合班级同学的特长创编了《梁祝》与《梦》音乐剧,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同学们妙不可言的创造才能。这是一场民族文化的盛宴,是青春和传统的交融,是青年一代用青春妆点、激情创建的传承、发扬与创新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盛会。学生们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展示了绚丽多姿的民族音乐文化风采,体现了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炙热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三、实际效果

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主题活动对接的实践与研究历经三年,多次的实践与实施获得师生的好评。对学生而言他们在主题教学与主题活动表演中不仅获得了音乐知识与技能,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与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他们通过直接的音乐感受、音乐体验与音乐审美过程,用多种表演形式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用音乐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情感。在活动中不仅提高了文化素养,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培养了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实现了音乐艺术教育的情感性与审美性的独特价值。如张可馨同学所说:“主题音乐活动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丽,领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再如束燕翀同学所言:“主题音乐表演让我对自己的古筝表演充满自信,我会更加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主题音乐活动对教师而言,不仅进行了音乐课堂主题教学与课外主题活动对接的探索与研究;同时探索了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有效教学及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此案例在我国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课外主题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与研讨,充分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及创造性。学生在活动中逐渐了解、理解和尊重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在学习与主题活动中继承、发扬并创新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深深地热爱本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了民族意识,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的核心素养。

四、特色及创新点

笔者历经三年、在多次的实践与研究,提出了音乐课堂主题教学与课外主题活动对接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其特色与创新点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教学与实践中探索并提出了音乐课堂主题教学与课外主题活动对接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让音乐课堂主题教学成为课外主题活动的主要理论阵地,让课外主题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实践阵地,从而对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教学与研究进行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其次,教师在案例中探索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将音乐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主题活动中,通过师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整理、学习与研究,将我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付诸于课外主题活动中,从案例的构想、设计、实施、总结与反思中探索了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有效教学。

再次,学生在案例活动中充分的感受与体验中国传统音乐,激发了他们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增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了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感的核心素养,从而更好地传承、发扬与创新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

传统音乐是中学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让孩子们在课内与课外实践中享受传统音乐的熏陶,激发对传统音乐的兴趣,才能切切实实地在校园中实现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3]陈文雯,《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北京市八一中学校刊,2013.[4]《音乐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5]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4年第4期.[6]朱慕菊,《走进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刘沛著,《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共生并进 篇3

关键词:教学创变;与时俱进;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3-0125-02

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千年,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诸多审美追求与品质,是先辈们音乐思想的重要集中体现,更是其音乐思想意识的宝贵结晶;它是活着的传统,同时,其形成与发展也是我国自古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中国传统音乐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与审美意识,更对其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如更快的沟通方式、更多的传播手段、更简单直接的情绪转变、更通俗的音乐。流行音乐作为大众音乐已经成为生活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旧有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倍感枯燥,不仅导致课堂效率低,更加剧了学生对传统音乐条件反射般的排斥心理,反而收到反效果。因此,拉回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课堂教学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动向不可谓不了解。紧张的学习时间里,空出一小部分时间听音乐已经很常见,音乐本就是让人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神器。但是,正式的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却并没有多少学生真正喜欢,相反,他们甚至觉得很枯燥。

为什么他们更倾向于听通俗的流行音乐而不愿欣赏更具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音乐呢?

有的学生说,因为传统音乐太复杂;有的说,因为流行音乐更容易懂;也有人说,因为流行音乐离他们的生活更近,更容易产生共鸣。

这一现象,让笔者开始思考教学方式的不足,于是产生了将流行音乐带进课堂的想法。

那么,如何将流行音乐带入课堂,最大化聚拢学生兴趣目光,从而推动传统音乐的教学发展,则成为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难题。

二、意义与可行性探究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走向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音乐家王光祈说:“音乐是民族生活的表现,必然具有民族特性;音乐应该抒发民众的感情;音乐可以唤起中华民族的根本思想和完成其文化复兴运动。”

而近代以来,西方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音乐美学也在影响着中国,并由此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则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

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对于如何发展中国民族的、大众的音乐,以及如何看待音乐的民族形式等问题也进行过探究,他主张:新音乐的方向是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新的社会现实,新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必定要求有新的音乐形式与其相适应;新形式与旧形式之间有继承性;要参考西洋的形式与方法,但不是照搬;民族形式是民族生活传统、生活方式的反映,民族形式必须具有民族特有的风格与气派。

由此,中国传统音乐注定要在民族继承中发展创变,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以焕发生机。而现在,流行音乐则成为那股涌动的活力。

(二)旧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失败的原因

中国式教育素来以“填鸭式”和“满堂灌”出名,大概由于我们先辈们的文化结晶太过庞杂,才不得不以这样心急直接的方式传续。但对于艺术,对于音乐,再心急也是徒劳。

音乐作为一种动态艺术,形成于在时间过程的运动,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对现实的反映并非具体的模拟,而是一种概括性的比拟。因此,音乐语言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演绎性,人对音乐的切身感受则需要依靠艺术的联想,通过情感作用而与自身现实生活内容联系起来,达到“共情”。

故而旧有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多地适用于其他课程,而音乐,则需要另辟蹊径。

(三)流行音乐因何可取

流行音乐,素有“大众音乐”之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美国大众音乐架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其风格多样,形态丰富,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也因此被大众广泛喜爱、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因而,它的市场性是主要的,艺术性则是次要的。

中国流行音乐的风格与形态主要受欧美影响,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本土风格。后来,中国流行音乐中中国元素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流行音乐也出现了戏曲元素、古典元素等,使得我国流行音乐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

如:周杰伦的歌词不乏古典艺术情趣,彻底颠覆了华语歌词中传统的爱情写作场景,开拓引领了全新的填词空间。它唤起了熟悉古典诗歌的广大听众对以往审美经验的温情回忆,契合了听众在对古典诗歌长期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审美趣味,满足了听众对古典诗歌精致、华美、和谐、感伤的美感调性的期待视野,抚慰了听众对浅白、粗俗、芜杂、缺乏诗意美感的流行歌曲的不满。

由此可知,流行音乐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优秀的音乐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带动并引领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四)流行音乐是否适合进入课堂

流行音乐具有通俗性、大众性、时尚性、新奇性、娱乐性、商品性、快速更替性、参与性、即兴性、传播科技性等特性。其中,通俗性便于理解,大众性便于体悟,新奇性提升探知欲,娱乐性放松精神,快速更替性体现受众的审美趋向,参与性提升认同度,即兴性推动多元化,传播科技性完成了便捷的释放、接收与交流,唯独商品性,是流行音乐最无法剥离也最不适合面对学生群体的特质。

因此,纯粹为这一特质而产生的音乐产品,因其侧重点而应被剔除于课堂之外,而那些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优秀通俗歌曲则完全可以进入课堂供学生欣赏研习。

三、如何结合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兴趣是最直白的诉求

1.观察并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与品位,并对其做好分类。

如:现代抒情音乐、怀旧伤感音乐、通俗中国风音乐、混现代古风音乐,民谣与经典改编音乐、西方流行音乐、节奏音乐、美国乡村音乐等。

2.建立不同兴趣方向的音乐小组,并以各类代表性作品分别作为每阶段课程的切入点,以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

(二)兴趣以内 感知以外——让兴趣不仅仅是兴趣

1.以各类受欢迎的音乐为主题,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和思维引导。让学生明白音乐内容的情感性特点与音乐形式的数理性特点之间的微妙联系。

2.选取流行音乐中部分代表性元素详细解析、讲评及延展,并结合传统音乐中的相似作品,引导学生去研究两者的异同与各自特性。

(三)有时并非不喜欢,只是还未相遇

以不同类学生的兴趣点与能力出发,推荐其容易接受并感悟的传统音乐经典作品,讲述其背后的故事,使学生加深对传统音乐及艺术家的理解与共情,端正对传统音乐的态度。

(四)金子没有发光, 也许只是被尘土遮挡

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音乐交流活动,辅以知识技能延展与合理训练。

如:以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融合为主题,由学生们自主选择作品进行赏析并创新。音乐作品可推荐,可改编,可自创,甚至即兴创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提高学生内心听觉的标准,锻炼学生对音乐的分析和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未觉醒的音乐潜力。

其中表现及其优异的学生,可经其家长同意后,在校方能力范围内,被推荐到更广阔的学习平台。毕竟,每一颗金子,都值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四、结论

流行音乐作为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艺术产物,兼具艺术价值与满足审美需求的功能,有与传统音乐有着丝缕不断的联系,二者本就应是共生并进的关系。而流行音乐的特性又影响了学生的兴趣趋向,课堂教学需要在手段与目的中找到平衡点,才能迎合新生代学生的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徐潇珍.中西方传统音乐的审美差异初探[J].大众文艺,2014(09):152-153.

[2]潘存奎.“中国风”——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相遇[J].人民音乐,2010(06):80-81.

[3]刘永福.时空里的创造 流变中的传承——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界定[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03):3-6.

[4]冯长春.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5]卢萍.浅谈中国民族音乐[J].音乐天地,2008(08):59-60.

[6]李业道.冼星海的音乐观[J].音乐研究,1995(04):6-11.

[7]董云.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我国的传统音乐 篇4

任何文化的传承都要以更年轻的一代人为对象。人们把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希望自然而然地寄托在了青少年身上。适合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青少年大多在学校接受教育, 传统音乐的传承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到了中小学校的肩膀上。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是音乐新课标的要求。然而, 在实际的学校音乐教学中, 我国传统音乐连传承问题都没有解决好, “弘扬”更需努力。教学中我重视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引入我国传统音乐, 对中学传承我国传统音乐的困难有了一些思考。

一、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缺失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 中国文化出现了向西方文化看齐的倾向。在那个封建落后的时代, 科学、民主、博爱等先进思想的确在中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也为中国人树立了远大的、美好的奋斗目标。与此同时, 小视甚至鄙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也在肆无忌惮地蔓延。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萧友梅等先贤将西方音乐及西方音乐教育引进中国, 创立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学校;赵元任等人在西方和声学的基础上, 创立了中国式的和声;中国人开始运用欧洲音乐理论进行音乐创作。这些现象推动了中西音乐的交流与发展, 在当时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得不承认, 这些音乐现象产生的基础是对本民族音乐文化自信的缺失, 而中国音乐就在这样的基础上一直发展到今天。

有人曾经这样讽刺:“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被一些人当作封建、落后的象征, 弃于国人文化视野之外, 更不为年轻人所追求。所以, 缺乏民族文化自信心是中小学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首要困难。

二、现有中学音乐师资不能胜任传统音乐教学

我国培养中学音乐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 多年来一直沿用萧友梅等先贤引进的西方音乐体系中的教学方法。视唱练耳、乐理、声乐、键盘、欧洲作曲理论、合唱指挥等欧洲音乐课程为高师音乐系主干课;中国传统音乐, 内容涉及不精, 开设时间短, 大部分院校只开一学期。中国传统音乐处于边缘学科地位。许多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声乐水平很高, 可以游刃有余地演唱歌剧, 但却极少有人能唱京剧。因为在这些学生的学习经历中, 很少有人要求他们会唱京剧。毕业生的一场场音乐会中, 很难听到学生演唱自己家乡的戏曲、说唱。

温家宝总理的在教师节慰问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时说:“我们重视师范教育, 就是重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因为师范教育造就的是教师, 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的。只有真正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师范教育, 才是真正的师范教育”。马克思在定义“民族”一词时强调了四个共同: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表现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也就是说, 如果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消失, 中华民族将不复存在。我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 中华民族就面临危机。

三、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然而, 人的审美观是随着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具有强烈的“现代化”倾向。例如, 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昆曲曾经多么辉煌,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花雅之争愈演愈烈, 昆曲最后终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让位于其他剧种。然而, 时过境迁, 年轻人对欧洲音乐顶礼膜拜、对通俗音乐如醉如痴, 让年轻人喜欢我国传统音乐则需要来“研究”办法了。所以“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有着先天的矛盾。按照“以审美为核心”的要求, 很多不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传统音乐如何能走进中学音乐课堂呢?

杜亚雄先生把中国传统音乐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 这一分类已被学界认同。在这些传统音乐中, 宫廷音乐 (主要指雅乐) 审美功能原本就很有限。史书有载:魏文侯 (公元前446———前397) 对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 (指雅乐) , 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 则不知卷……”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人都不爱听, 何况今天的中小学生?然而正是这些审美功能有限的传统音乐却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也需要传承。如果按音乐课程标准“以审美为核心”的要求, 这些音乐恐怕就会排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之外了。

四、普通话给传统戏曲的传承带来困难

我在给农村学校学生上本土戏曲音乐课时, 鼓励学生夸张地用方言诵读唱词。因为夸张地用方言诵读唱词, 往往就是地方戏曲旋律的走向。学生既感到亲切又减小了学习难度。同时, 因为每个人发音习惯、朗诵特点不同而又形成了不同的演唱个性。鼓励这种个性就形成演唱传统地方戏曲音乐自由、即兴的特点。这一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方言是形成地方传统音乐, 特别是地方传统声乐的基础。元朝人燕南芝安在《唱论》中强调, 咬字、运腔时, 要“字真、句笃、依腔、贴调”, “声要圆润、腔要彻满”。我国幅员辽阔, 由于各地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不同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方言。正是由于各地方言和“字真、句笃、依腔、贴调”、“声要圆润、腔要彻满”等要求, 从而形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地方传统音乐。

然而,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及学校对师生普通话的严格要求, 绝大多数城市中学的孩子已经不会说方言。这给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造成了困难。而农村中学的教育资源匮乏, 没有音乐教师, 音乐课开设有困难。

以上四种困难都不是凭借中小学音乐教师努力可以改变的, 需要政府乃至全社会同心协力才可解决。

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教案 篇5

更多请访问:中公贵州教师考试网

gz.zgjsks.com/

(四)南亚-----印度民间乐曲《欢迎》

1、听音乐判断哪个国家?

下面我们乘船去到一个神秘的国度。先听音乐,判断这是哪个国家? 学生回答:印度

2、你怎么判断出来是印度的呢?根据演奏的乐器声音,在印度电影配乐中也常常听到这种乐器的配乐。介绍萨朗吉。P73

3、印度音乐特点(带问题听音乐) (1)聆听这首音乐,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音乐旋律线?

(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试着用手臂和手指大胆地划出旋律的音乐进行,然后鼓励大家上黑板展示划旋律线并一起跟着音乐感受。完成教学难点。)教师点评

学生总结音乐特点:

波浪式、曲线式、螺旋式的音乐进行,如怨如诉、绵延不断的旋律; (3)请挑出描绘印度音乐特点的词语。(完成拓展与探究3)

4、阿塞拜疆音乐《巴雅提木卡姆》。 (1)简介(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屏幕文字) 木卡姆是波斯、阿拉伯、突厥各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是一种由多首乐曲组成的组曲。这首木卡姆用卡曼贾演奏,卡曼贾是伊朗和高加索等国的民间乐器,在埃及、土耳其和中亚地区也有流行。

(2)欣赏时请学生注意伴奏的节奏。

(3)引导学生进行“演奏”活动。(用身边各种物体做打击乐器,拍出各种音色的节奏)

三、课堂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与我国毗邻的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 学生回答并范唱:

我国的传统音乐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育改革;传统音乐文化

在20世纪末期,世界上的教育改革进入高潮阶段,改革的实质就是建立起新型的世界教育体系,因此音乐教育也顺应了这个改革的变化,对传统音乐在继承的基础上,还做了适当的修补,提升了传统音乐的价值。当前,我国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学校音乐教育的力度,强化对传统音乐的重视,以此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对传统音乐的分析

1.1 传统音乐的理解

传统音乐具有千年的文化基础和审美品格,体现了集中性的音乐思想,更是音乐内涵的表现,在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音乐一般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点的音乐,它和西域音乐、国外音乐共同融合,组成整体上的传统音乐。传统音乐在文化的交相辉映中逐漸地发展和壮大起来,因此对音乐教育有非常大的意义和促进性作用,更是音乐教育的有效资源。以下对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区分,以及传统音乐的特点进行研究。

1.2 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区分

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具有较大的不同点,还有差异性的表现方式和音乐组织方式。传统音乐所擅长的是逻辑性和动机性,音乐发展非常连贯,并且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传统音乐给人一种严肃的印象,十分庄重,很多音乐中涵盖了学术界的思想,也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强调的是音乐本身还有音乐创作的细节,每一种音乐之间都存在非常合理的关系,要素之间也产生影响。现代音乐一般是以流行性音乐为主要发展格调,其中装裹了美丽的外衣,表现过程中演唱者和乐器的演化是核心内容,音乐的特点和声音结构相对复杂,更多是一种多调形式和泛调形式的主流音乐。

1.3 传统音乐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文化,并且也伴随着人们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变化,音乐革新的姿态逐渐在历史演化中显现出来,这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多元性的体现,也是原因所在。传统音乐具有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是时代变迁的痕迹,更是共有性和个性差异的表现,在传统文化中去了解一个时期的经济形态以及文化艺术,还有民族风情、文化信仰等等是明智的选择。传统音乐中有共通性的社会功能,承接显现历史音乐文化和音乐以外的各种文化使命。

2 传统音乐的作用分析

中国的传统音乐包含了民族的悠久文化历史画面,同时也饱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人们的情感,这是在中传统文化上的一种审美形式和审美体验,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任,更加凝聚了中华儿女的多种情感,是当今时代信息的解读。传统音乐不仅仅是曲调和歌词的展现,而是一个民族的审美和一个民族生活的写照,更是一个民族审美意识和思维习惯的表象,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细致了解的基础之上再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音韵还有表现形式等等,是一种铺垫,更加能够显现广博的华夏文明,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让中国民族历史在音乐文化中体现,让过去和未来之间相连接。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也会孕育出传统类型的文化,因此需要进行保护和宣扬,对传统音乐中的精髓加以吸收,了解当前需要在哪些方面继承、在哪些方面创新,在哪些方面转变。

学校教育是对传统音乐文化一种最为普遍形式的研究和继承,更是内容丰富和形式多见的反应,优势比较突出,能够把传统音乐上升到新的层次上。传统音乐凝聚了较多的文化精髓,具有的价值也非常高,以此可以去发扬、探究和挖掘,因此,可以简单地开阔为,保护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就是对现代音乐学习打下铺垫的反应。在一段时间内,包括现代,很多文化价值观都是以经济和政治为主要方向的,也是以此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有些传统的音乐文化受到了贬低,当前我们所研究的传统音乐文化是对各种民族音乐的风格研究,例如,宫廷音乐,他们也是封建社会的代表,是一种文化的遗留。从音乐艺术的标准上分析,无论是宫廷音乐还是其他官方所认为的主流音乐,都能够代表当时音乐最高的水准,更是一个民族的主要艺术典范,保护和继承传统音乐,就是对现代音乐教育革新的最大支持。

3 音乐教育改革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3.1 传统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基础

传统音乐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基础,面对这样非常复杂的现实情况,并且也针对这样一种文化的发展,其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在21世纪当前的情况和背景下,在民族文化复兴的重任下,需要强化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学习和继承,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更加需要深厚的文化基础,每一种文明都离不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存在,并且,文明也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需要去不断的灌溉,让中国传统音乐的光辉能够在时代发展的舞台上闪闪发光。传统音乐中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文明,更是传统文化另一种层面上的延续,对当今的音乐教育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性作用。

3.2 传统音乐对音乐教育课程结构标准的影响

音乐教育的价值需要体现在音乐领域当中,不断地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推动文化的发展,在当前的背景下,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之间有极大的不同性,也不属于其他学科之内,因此更应该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集于一身,教材不应该成为这一教育构想的局限者。需要在学生的音乐审美以及音乐能力上进行强化,让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更加突出,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人才。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过程中,要保障音乐教育的意义就需要让传统音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提取传统音乐中的价值观、文化精髓以及社会主义内涵,在科学反复的验证之下,让我给的音乐教育改革方向更加明确。在此过程中需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提升音乐教育改革的标准,对音乐课堂教育结构进行优化,以此实现音乐教育目标,让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教育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3 促进学校音乐教育改革观念的革新

学校在音乐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传统音乐的教育理念,吸取其中精华的部分,并且不能对创新和改革进行盲目的追求,要从以前的改革方案中找到成功的关键性要素,结合着以往的案例,从自我实践出发,了解学生的音乐需求和学生的不同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印象,避免教育教学课堂过于枯燥,避免知识过于死板,用传统音乐中比较活泼的一面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样才能让传统音乐教学中有新鲜的元素,才能让新的教学方法得到更好的运用。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育教学,在教学中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促进音乐的改革,体现出音乐的继承性,体现出传统音乐的精髓所在。

3.4 让音乐教学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是建立在理论教育基础上的,音乐教育是国家文化教育的重要体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也能够受到人们的更多重视,具体,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化以及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能够给让人们对文化有更多方面的了解,让学生能够对教科书中的文化进行分析以外,真正的从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开阔视野,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以后的音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音乐教育打破以往在教育中处于被动性的形式,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音乐教学中加以运用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及学生的艺术思维发展能力有非常大的促进性作用。传统音乐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的品性和行为更加完善,在当代的教育责任以及教育担当以下,不仅仅需要传播更多的声乐知识,还能够通过语言的作用给学生传递在心灵上的感应,让学生的道德和品德行为得到净化,并且音乐语言和平时的语言还有一定的差别性,通过语言的感知能够让学生的在音乐方面的素养得以提升,培养出学生更加完善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能够在音乐当中陶冶情操。教师的教学也需要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关注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不断地推动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升音乐教育的改革速度。[1]

3.5 传统音乐教育突出民族文化的特点

在当前的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雷同性的情况,因此要关注民族文化所产生的冲突,不断的保障民族的特点所在,让民族文化和民族特点得以继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更是礼仪之邦,因此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也是源远流长的,内容上更是非常丰富,教育资源雄厚,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精华在音乐教育中的展现能够让音乐教育更加完善。因此學校教师需要关注传统文化在当前音乐教育中的继承性,让传统音乐的魅力得到更多的体现。青少年的音乐训练要偏向艺术性的教育,按照当前的音乐改革和创新,不断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有学生的民族感恩性,在音乐文化学习中掌握传统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手段去挖掘音乐教育中的美感,例如,给学生展示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中的各种元素能够在音乐教育中展示,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的影响下,提升学生在音乐中的审美性,也让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更高,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到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传统音乐是音乐园林上的艺术瑰宝,集中了人类的思想,更是智慧的结晶,人类的时代情感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展现出来,让传统艺术对学校音乐能够产生非常大的促进性作用。[2]

4 结语

本文对音乐教育改革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音乐教育是开放性的,对音乐形态的研究能够让音乐能力和音乐意识得以强化,传统音乐中的思想、意识以及审美感受等等都服务于现代化的音乐教学。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上,更应该深入的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分析,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时代体验感,让学生在现代音乐学习和传统音乐学习上有自己不同性的见解,培养学生的传统思维和传统意识,将优秀的文化积淀挖掘出来,在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承担起推动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以上对音乐教育改革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进行分析主要是对我国音乐教育创新的畅想,更是对传统音乐继承的弘扬,希望本文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对音乐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灿旭.传统音乐文化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促进性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14(16):266-267.

我国的传统音乐 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茶艺表演,茶文化,作用

茶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夜生活的丰富,更多人更愿意去KTV唱歌或者在酒吧跳舞喝酒,由于很多人对茶艺知之甚少,因此茶艺表演可以让观众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茶文化有所了解,是弘扬中国茶文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除此之外,通过茶艺表演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茶叶的销售等,解决一部分的就业问题,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1 浅析茶艺表演

1.1 茶艺表演的定义

“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始于神农时代,至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因此中国被称为“茶文化”的故乡,日本的“茶道”和韩国的“茶礼”都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虽然我国茶文化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茶艺”这一词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由台湾人提出,随着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使得茶艺这一词被引进中国内地,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些茶艺馆,由此可见“茶艺”这一词已经被人们所认可。“茶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艺”涉及的范围很多,包括茶叶的采摘、制作、饮用等多方面,是一个综合的有关茶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指的是如何泡好一杯茶和如何享受好一杯茶,本文所用的“茶艺”指的是狭义上的“茶艺”。茶艺表演是在“茶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将泡茶冲泡过程和服装、音乐、礼仪和舞蹈进行有机结合,大大丰富了泡茶过程,让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

1.2 茶艺表演的种类

因为中国各种文化习俗的不同和茶叶类型的丰富,使得中国茶艺表演的种类非常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不过归纳总结国内的茶艺表演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传统茶艺表演,以冲泡花茶、绿茶和名优绿茶为主,分为工夫茶、盖碗茶和玻璃杯泡法,在民间比较流行;第二种是加工整理茶艺表演,这种茶艺表演是在传统工夫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人们的喜好对泡茶工序和泡茶工具进行改革,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台湾工夫茶艺”和“海派工夫茶”;第三种是仿古创新茶艺表演,包括仿古类和创新类,仿古类根据文献和历史资料重现某个历史朝代的喝茶过程,例如“公刘子朱权茶道表演”、“唐代宫廷茶礼”等,创新茶是根据一定主题来编创反映现实生活的茶艺活动,其中创新比较成功的茶艺表演有“文士茶”、“禅茶”、“擂茶”和“洞庭茶俗”等。

1.3 茶艺表演的特点

茶艺表演的特点可以“精、清、净、美”四个字来概括,“精”指的是茶艺表演的茶叶要是名茶和好茶,茶具要精致质量上乘,表演者要技艺熟练;“清”指的是观看之人要内心清净,表演行为要清雅,表演环境要清静;“净”主要指的是从茶具、水到妆容等要干净,静无杂物;“美”是对茶艺表演整个行为的要求,整个茶艺表演必须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

2 解读中国传统音乐

2.1 中国传统音乐的定义

传统音乐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对传统音乐的定义历来颇具争议,主要是社会各界人士对“传统”这个词的定义有着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传统”应该侧重于时间的长短,用时间来划分音乐,时间的长短成为划分是否是传统音乐的必要条件,认为传统音乐必须历史悠久,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归为传统音乐,而后的各种音乐形式都划分为现代音乐;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更应该侧重于音乐的内涵,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时间,主张将近代的一些具有传统音乐特点的音乐也纳入传统音乐的范围内,扩大了传统音乐的外延。

经过归纳总结,中国传统音乐应该将时间和内涵都纳入划分传统音乐的标准之中,应将只要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管是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是当代作品,都应该纳入传统音乐的范畴,让传统音乐变得丰富。

2.2 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传统音乐有着自己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中国传统音乐具有鲜明的文学性。

中国各个朝代历来重视文化的培养,达官贵族和皇亲国戚都以听一些传统音乐和观看各种舞蹈表演来打发时间,因此在很多朝代有很多专门的作曲者和音乐机构,如唐代的教坊、梨园和太常寺等,而这些作曲者在作曲时大多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来寻找创作灵感和来源,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离骚》,汉魏时期的乐府民歌,再到唐宋的诗词,元朝的散曲等都成为作曲者的取材之地,中国丰富多元的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支撑。

2.2.2 中国传统音乐以“和”作为音乐美的最高原则。

这里的“和”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例如《春江花月夜》、《渔歌》、《樵歌》、《渔舟唱晚》等要求天、地、人达到了统一和谐,其实这种“和”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音乐领域的具体体现,特别是汉代董仲舒“罢黔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更让“和”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美的主导原则之一,也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在音程配合、节拍、曲式结构等方面形成以“和”为特点的音乐。

2.2.3 中国传统音乐与国人性格相呼应。

中国国人是外表谦虚有礼,内心张扬有性格,这种内外的反差,国人通过传统音乐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传统音乐中既有笛子、古筝的含蓄细腻,也有唢呐,大鼓的豪放不羁,音由心生,乐由情达,每一首传统音乐彰显的都是中国人的情绪情态,呼应的是国人的性格特点。

3 中国传统音乐在茶艺表演活动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音乐和茶艺表演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都讲究意境和内涵,因此这些共同点让中国传统音乐成为茶艺表演的一部分,为其锦上添花。在茶艺表演中添加传统音乐这一表现形式是自古就有的,古代人在茶馆喝茶时就喜欢配以古筝和二胡的演奏,虽然与现在的茶艺表演有所区别,但是追求的都是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更好地去进行品茗。

3.1 烘托茶艺氛围

生活节奏的快速化,让人们的内心更加容易烦躁,不容易静下来,在茶艺表演中特别是在茶艺表演开始时传统音乐的进入可以为观众和表演者营造一个良好的茶艺氛围,让观众和表演者更加快地进入到茶艺表演所需要营造的具体环境中,特别是茶艺表演是以如何喝茶为表演过程,会让很多观众产生枯燥无聊的感觉,而在茶艺表演中引入传统音乐可以让观众伴随着音乐,跟随着表演者的表演去欣赏茶艺的具体表演过程,便于观众集中对茶艺表演的关注力,让观众在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从视觉和听觉得到双重享受,从而提高观众对茶艺表演的兴趣。

3.2 明确茶艺主题

茶艺表演在表演时大都会有相应的表演主题,而中国传统音乐不仅内容丰富,可分为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五大类,每种类型的音乐都有着不同的特点特色和所要表达的主题,特别是当前古装电视剧和电影的盛行,让观众对一些传统音乐产生了固定的主题意识,因此在进行茶艺表演时可以选择与茶艺表演相适应的传统音乐,让音乐帮助观众更加明确茶艺表演的主题,例如在进行“新娘茶”的茶艺表演时可以选择古代人在表演过程中常用的一些音乐配奏,让观众只要听见传统音乐就能明白茶艺表演所要表达的主题。

3.3 表达茶艺文化

茶艺表演虽然主要是以茶为表演主题,但是很多茶艺表演中同时也蕴含着很多的文化习俗等,因此在茶艺表演中通过选用特定时期的传统音乐进行配乐可以与茶艺表演相辅相成,在茶艺表演和传统音乐中欣赏和了解传统文化,特别是在一些仿古类的茶艺表演中,传统音乐在表达茶艺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如在进行“唐代宫庭茶礼”的茶艺表演中,可选用唐代的《霓裳羽衣曲》,让观众不仅了解唐代人的喝茶礼仪,也能从传统音乐中了解当唐代的音乐习惯,从而让观众置身于唐代之中,去体验唐代文化。

4 小结

茶艺和音乐关系紧密,将中国传统音乐和茶艺表演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在茶艺表演中烘托茶艺氛围,明确茶艺主题和更好地表达茶艺文化,让茶艺表演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喜好,扩大茶艺表演的受众群体,提高茶文化的宣传力度。但在使用传统音乐时需要注意不能为了加音乐而加音乐,所选音乐必须能够和茶艺表演的内容相匹配,如果本来是比较慢柔的氛围却选用节律明快的《雨打芭蕉》,这样的传统音乐反而会影响茶艺的表演,因此需要分清二者的主次地位,在茶艺表演中传统音乐是茶艺表演的一部分,主要起辅助作用,切不可选择特点过于明显的中国传统音乐,以免喧宾夺主,让传统音乐对观众的吸引力高于茶艺表演,这样会大大降低茶艺表演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文棠.茶艺表演的认识与实践[J].茶业通报,2000(3):47-48.

[2]张明行.帝国茶苑举办中国茶艺表演洋观众齐鼓掌谢幕场面感人[J].农业考古,2004(4):7.

[3]田竞.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研究——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播[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88-89.

我国的传统音乐 篇8

一、俄罗斯音乐教育传统

(一)深厚的音乐文化背景根源

俄罗斯自古就有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18世纪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创作出带有民族色彩性强的音乐。19世纪初期,新的音乐运动相继出现了一批具有觉醒的民族意识的音乐家,俄国音乐之父格林卡将俄罗斯音乐推向高峰,标志着俄国古典音乐主义的诞生,五六十年代,鲁宾斯坦兄弟推动了俄罗斯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强力集团的出现为俄罗斯的音乐创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柴可夫斯基的出现又成为了俄罗斯音乐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抹亮色。在19世纪的音乐舞台上,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已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备受西方音乐瞩目。20世纪初俄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大量革命歌曲的出现成为该时期政治斗争武器。俄罗斯民族虽命运多舛,但无论经历何种历史变迁亦或是岁月磨难,始终都没有中断、削弱、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与热爱,甚至更为繁荣,音乐仿佛镌刻于民族人民的血液中一般,这种对音乐的爱与教化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成为了一个民族气节的标杆,令人敬佩、令人赞叹。

(二)民族意识根深蒂固

俄罗斯民族酷爱音乐艺术,专注于学习、研究、发展、创新音乐艺术,整个民族具有浓厚的艺术气质,艺术氛围浓厚。这里博物馆、剧院星罗棋布,各类展览、演出应接不暇,人们可以随意选择、享受自己喜欢的艺术节目。艺术家们秉承前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认真严格,默默奉献,工资不高,技艺不减,有献身艺术的精神传统。在高度普及化的艺术教育氛围下,俄罗斯人艺术修为优良。

二、中国未来发展之路

(一)国家方面

大力发展我国经济建设水平,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并重,并给予精神文化于更强有力的保障,才有利于音乐教育的发展。

学习、研究、有选择的借鉴俄罗斯教学计划,立足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国的培养计划,适当增设或不设某些课程。打破对教育“一考定终身”的格局,追求学生全面发展。

降低音乐艺术学习成本。据了解,目前我国大学收费处于世界较高之列,这是中国音乐教育现状与俄罗斯音乐教育最显著也是最大的差异,很多有天赋和悟性的孩子应高昂的学费望而却步,音乐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不应成为人们赚钱的工具。

(二)社会方面

深化改革,音乐教育普及化。音乐艺术教育要从小抓起,俄罗斯人从小就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感染和教育,全社会共同营造浓烈的音乐艺术氛围,社会教育同学校音乐基础教育有机结合,为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优越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因此我国社会、学校、老师、家长要多鼓励孩子,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的艺术积极性,引导学生走进艺术、探索艺术。

改良我国公共艺术设施少的局面,例如音乐剧院、音乐博物馆都很少,并且剧院门槛高、票价高昂,而艺术家大多高高在上,缺少奉献精神。政府教育部门应优化资源配置,搭建普及平台,广泛宣传,开展各式各样的演出活动,使音乐的教育贴人民,接地气,多开展知识讲座及音乐赏析。

学习俄罗斯政府统一管理、整顿校外的私营音乐机构,这样的机构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以压缩教学成本,例如雇佣低水平的教师、压缩课程时间,来增加收益,直接导致音乐教育水平的低下。

(三)学校方面

音乐教育模式多元化发展。我国虽然一直沿用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学校教学重课堂、轻实践,大多数人毕业后只懂张嘴唱歌或机械弹奏,而不懂何为音乐,如何享受艺术。

(四)教师方面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应心系祖国,心系人民,要有积极的民族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作品具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标记,立足本国,创作出与民族共鸣的作品。规范音乐教师理念,加强教师专业化的培养。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掌握科学的专业教法与技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深刻发掘学生潜力,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要注重音乐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音乐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想象力丰富音乐,创造力点亮生活。在与现实生活相符的情况下,客观的、科学的抽象思维,利于音乐潜能的发掘。

三、结语

我国的传统音乐 篇9

社区:一次源于拉丁语, 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20世纪30年代初, 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一本著作中《Community and Society》时, 从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过来的, 后来被许多学者开始引用。并逐渐流传下来。近年来, 我国的很多社会学家开始对社区进行深入细致研究;2000年, 中央办文件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 将社区定义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音乐:目前为止社区音乐还没有确切的定义, 国际教育学院下的社区音乐活动委员会一直在探讨着社会音乐的可行定义, 通俗来讲, 社区音乐文化是社区文化的主要体现, 加强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建设, 对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传统音乐文化, 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文化质量, 陶冶社区居民高尚情操具有深远意义, 社区音乐的功能有目共睹。

社区音乐开展传统音乐的状况

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繁荣, 形式多样, 但是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 流行音乐、爵士乐、嘻哈音乐、摇滚乐发展迅猛, 影响了老中青三代, 尤其对青少年影响颇深;而传统音乐文化由于含蓄、内敛、空灵、婉约的个性特征, 与观众缺少共鸣, 发展前景令人担忧;在社区普及力度不大, 开展的剧目和种类也较少;虽然国家用法律保护传统音乐, 但是强制的手段不能从本质上做到保护和传承, 要从灵魂深处留住传统音乐的影子, 从本质上唤醒大众的深层觉醒。

在社区开展传统音乐的意义

1、在提倡社区文化“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理念下, 依托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 普及传统音乐有利于构建特色社区文化, 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主要体现在文化建设的内涵上, 打造特色音乐文化和品牌社区, 要立足传统音乐新式, 通过传统音乐活动的开展, 使群众对传统文化由感知的浅显了解到理性的深度感悟, 感叹中华民族深厚的音乐文化内涵,

3、有利于提高了中国的软实力和世界竞争力。

GDP不是衡量民族先进的标准, 要利用传统文化来加强民族的文化内涵, 增加世界竞争力。中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传统音乐不多, 估计也就二胡曲《二泉映月》和民歌《茉莉花》吧, 而我们对美国的音乐却比自己的传统音乐都熟悉, 如美国的摇滚乐、嘻哈音乐、街舞、歌星、影星等, 从事音乐研究的人一定要努力践行, 为弘扬传统音乐尽心尽力。

传承传统音乐的途径

1、要依靠社区的平台开展社区传统音乐

社区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 是以业缘、地缘关系为主的人际关系, 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业缘是在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形成了各种非血缘的社区人际关系和社会群体关系;同时大家生活在一个区域, 又形成了地缘的人际关系, 这就为开展社区音乐文化提供了保障。

2、社区音乐教育、技能培训发展将会推动传统音乐的开展

社区为了丰富社区文化, 方便社区居民的受教育, 在社区内开展音乐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 这些活动的开展会无形中渗透一些传统音乐知识的传输, 能为真正开展传统音乐提供支持。

3、利用学校资源、社区资源、社会学者, 对社区音乐发展提供人力和学术指导。

目前社区音乐文化的开展多为合唱、舞蹈居多, 而传统音乐节目较少, 说唱艺术、戏曲节目、民间舞蹈等没有开展。我们要利用学校丰富的师资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社区音乐文化大多都为自发组织的一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在活动开展、活动策划、技能指导、演出程序等方面都不成熟, 我们要给予指导和帮助。

4、传统音乐成果共享

高校的传统音乐发展成果已形成文字成果和成型的研究, 要指导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社区音乐文化具有传统、区域性的特征, 要把区域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要进入高校。

5、设备、场地等基础设施共享

学校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已成体系, 具备了完善的教学和演出的设备和基础设施, 而社区文化开展音乐活动的场地有限, 设备不全或已老化, 我们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对社区音乐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政府要高度重视社区音乐文化建设, 要加大社区文化开展经费的投入, 而社区组织者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建设亮点音乐形式, 与市场结合, 可以参与盈利性的演出。以增加居民活动场所设施的改善。■

摘要: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精髓, 体现着博大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广大的专家和学者把毕生的精力用在传统音乐的挖掘和传承上, 如何多渠道多方位的开发应用传统音乐是大家关注的课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 社区音乐文化蓬勃发展。社区音乐依托较强的群众基础和的群体意识发展迅速, 开发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同时将传统音乐很好的融合进去, 利于打造特色社区音乐文化, 建设文化内涵。传承弘扬传统音乐, 是音乐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社区音乐在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不容小觑。

关键词:社区音乐文化,传统音乐境遇,传统音乐开展状况,传承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健, 任剑.论城市社区文化的功能与发展.学术交流, 2001, 1.

[2]李磊.浅谈社区音乐文化的作用.大舞台, 2010, 1.

[3]田青.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7, 02.

[4]龚娜.音乐在构建社区文化中的多维度研究

传统音乐世界的追寻 篇10

一、《二泉映月》栖居之所

对于音乐解读使用现代神经生理学观点:“音乐能唤起聆听者的情感”, 这是将生活作为了纯音乐的“刺激论”。笛卡尔在《概要》中也说:“关于音乐能够用各种各样的节拍唤起千变万化的情感, 我认为, 一般来说, 慢节奏唤起我们抑郁、忧伤、恐惧、骄傲等和缓的情感;快节奏唤起我们欢乐等激烈的情感”。这种基于人类生理学的音乐刺激模式是一个错误的情感理论。而意向性地把音乐理解为再现性艺术, 是真实反映作者身世。这种解释方法相似于1 7世纪盛行着一种观念, 即器乐旋律线是人声语言的再现。而面对《二泉映月》这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曲目时, 套用这些流俗之见的模式势必会出现问题。

阿炳自称这首曲子为“自度曲”、“依心曲”, 后来杨荫浏、曹安和录音后定谱时才根据阿炳常在无锡惠山泉旁演奏而命名为《二泉映月》。这个问题贺绿汀也曾对其作出评论:“《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 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 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后来学者对先生音乐的解读多多少少被其所左右。

这种理解音乐的方法是人为将作品“客观化”为一个对象, 然后再“主观性”还原其内涵, 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作品一旦分离再还原已然不是原初之《二泉映月》所创造的音乐世界了, 而是将乐曲这一完整的世界本身, 人为的割裂和择取。故这首乐曲中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的再现, 所呈现出的二胡艺术表现力中温情的一面, 是通达心灵的, 这与阿炳称其“依心曲”不谋而合。

二、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射

中国音乐遵循着线性思维的审美标准, 自孔子的“中和之音”审美规范以来, 音乐传统给中国传统乐人带来了意境结合、情境交融的听觉世界。在这种传统并非作者有意为之, 而是本性使然也。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为腹而不为目”, 更秉持于“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之道的传统, 谨遵中国“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四大”古训。故在其看来, 人只是世界整体系统中的一部分, 有道是: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而艺术则是这一世界中最美也是最终极的所在。人最终是要回到自然规律的安排, 单纯人的情感不足以使得音乐焕发出如此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在乐曲之中, 所展开的世界和物, 以不在场的存在与我们发生关联, 凄静的夜晚、孤寂的小巷子里有着生活的挣扎, 这种挣扎不仅仅是对生活的不满, 也承载着人们对黎明的渴望, 黝黑巷子里生活的艰辛、美好的未来在蛰伏相互较量着, 一声“依心曲”让矛盾交融于这种乐器, 以它特有方式直接进入到当下与我们成为一体。在这之中我们不能被阿炳的背影遮蔽了, 不能撇开道教“出世”之道论其功利性, 这有悖道义。

分析乐曲不能过于拘泥于单一的社会环境来断定其乐曲性格, 《二泉映月》中历史文化背景与中国传统民间器乐艺术之间“亲密的区分”, 才使得这个乐曲如此凄婉动人。华先生8岁在雷尊殿参加诵经、奏乐仪式, 1 2岁就能演奏鼓、笛、二胡、琵琶等民乐器。这些音乐元素都是其音乐自成风格的基本要素, 他的音乐集道教传统与江苏民间音乐特征于一体。

此曲表现的强大的生命力以中国音乐传统为中坚, 曲调与中国江南民间音乐、戏曲曲调渊源彼深。以循环变奏手法改变乐句长度, 并以“鱼咬尾”、“顶针”手法使乐曲旋律婉转起伏、一气呵成。其滑音演奏多使用原位滑音、颤弓、稳指手法, 行弓凝重、滞而不止、顿而通畅与阴阳合, 节奏的力度感成为全曲灵魂之临界点。原记谱的装饰音、弓序、加衬、收头与录音有着一定的差距, 但是这些不成为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原曲的理由。

三、“中西合璧”形式中的传统保留

目前对《二泉映月》的多次改编显示了人们对此曲的偏爱, 如小提琴独奏、民乐合奏、弦乐四重奏、西洋弦乐四重奏、二胡与乐队等绚丽多彩的演奏形式, 除此还被搬上银幕。演奏家对华先生“孤独”之“神”的把握衍生出繁多版本, 营造出诸多气氛呈现《二泉映月》之内涵。当然这些加入了其他音乐元素的创作手法呈现了《二泉映月》音响世界中不同的感觉, 这种艺术加工已是在《二泉映月》世界基础之上的全新创造。

1. 钢琴曲《二泉映月》

作曲家储望华于1 9 7 3年在保留原结构的基础上将《二泉映月》改编为钢琴曲, 探寻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接轨。作品丰满的立体感扩张了音乐听觉空间, 成为一部具有交响性、情感性和民族性的作品, 是中国民乐在完全西方音乐语境中保留自身特征的探索。

钢琴具有较强的变现力, 演奏者能随心所欲地进行情感处理, 深化情感与自然感受完美结合, 构建丰富的感情色调, 可以恰到好处地表达各种音乐情绪, 或刚或柔, 或急或缓。但钢琴演绎二胡乐曲同样有着力不从心之感——如何寻找那掉在“琴缝里”的音呢?

“滑音”的玄妙是生硬的和弦无法企及的, 连续的滑奏与自由拍子音色“清淡”、“静雅”给予二胡演奏者以无限创造力和坚强的活力。钢琴音乐稳定规则的强弱关系使《二泉映月》温婉的曲调线条突出、经纬分明, 骨感十足, 却毫无诗意可言风格变亦相差甚远矣!一味的扩充和西方“个体自由原则”使作品失去了“神”。

2. 西洋乐队版《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原曲中融于道教音乐、江南民间音乐、戏曲音乐曲调素材于一体。创作中用不同乐器加花改变传统旋律进行, 意外的跳进使乐曲给人无限期待。“又一体”的结构变奏手法使1 2小节的主题反复出现却又不显得“啰嗦”, 乐曲轻喃、低诉情绪弱化了对比。

改编后西洋乐队版的《二泉映月》用多种乐器在不同声部的呼应生成重复, 这是一个典型的为乐队而改编的曲子。主题的处理使用了动机模仿、变化模仿以及简单对比、繁杂对比的手法, 以多层次的叠加替代线性单旋律走向, 增加乐曲对比度丰富了音色层次, 使之轻巧丰盈。和声配置简练点到为止, 使用七和弦增加音响的空间感、距离感;在配器上兼顾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 主调复调结合的乐队演奏形式对音乐整体建构。

但中国音体系与西方不同, 中国乐曲在“意”中方能有“味”, 而西方音体系是一种极度精确化的制度产物, 这种制度是高产的但对于民族乐器的“意味”却无从移植。

1 9 5 0年杨荫浏先生对阿炳演奏录制音响的整理记谱, 其中融入了自身对乐曲的理解, 后来人不能亲耳听到当年的录制版本, 因此对此曲的改编出入必将更多。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对原曲的保留是对先生的尊重, 改编部分是在原有空间里又一层次的音乐世界被其他乐器的形式所构架。所以传统音乐走到当今, 其发展和创新可以求新求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 如果离开乐曲本身的世界而单单去寻找外在的创意, 则是本末倒置。

摘要:在对音乐的解读中, 基于人类生理学的情感表达、再现性等艺术理论, 是当前常见的解读方式, 但这之中又隐含着对作品的割裂。所以本文从存在现象学出发, 追溯到传统美学中, 以《二泉映月》为例证解读音乐, 并结合当下传统音乐的现代改变来思索音乐世界的延展。

关键词:二泉映月,存在现象学,道家音乐

参考文献

[1] (美) 霍德杰斯 (Hodges, D.A.) 著;刘沛, 任恺译.音乐心理学手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2] (美) 基维 (Kivy, p.) 著:徐红媛等译.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0.

[3]傅云龙, 陆钦注释, 老子·庄子:注释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摩洛哥的传统音乐 篇11

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利比亚四国,在阿拉伯国家中通常被称为“马格里布”,这个词在阿拉伯语中是“日落之地”的意思。摩洛哥是“马格里布”中最西边的一个国家,从古至今,这里一直是欧、亚、非交通的通道,是三大洲文化交流与汇合之地。摩洛哥的主要居民是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他们都有非常丰富的传统音乐遗产。

摩洛哥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遗产是“努巴”,它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木卡姆一样,是一种大型的套曲,每套由数十首调式相同而节奏不同的歌曲和乐曲组成,可演奏一个小时左右。“努巴”是在9世纪产生在西班牙的阿拉伯宫廷音乐,所以又称为“安达鲁西亚音乐”,最初有24套。15世纪末,安达鲁西亚音乐随撤出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传到马格里布国家,目前摩洛哥、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都流行“努巴”,但又各不相同。摩洛哥的“努巴”风格古朴、结构严谨、旋律优美、节奏鲜明、风格典雅,可能保留有较多的古代因素,被许多阿拉伯音乐学家看成是安达鲁西亚音乐真正的代表。

每套努巴都是根据它所采用的调式命名的,马格里布国家的调式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五声调式,它们源于阿拉伯人在7世纪初占领马格里布之前,是当地土著居民柏柏尔人音乐的遗传因素;第二类是阿拉伯调式,它们是公元7世纪后,阿拉伯人从中东一带传来的;最后一类是前两类调式融合后产生的混合调式。在马格里布人看来,每种调式都代表着一定的感情和气氛。如:拉斯特调式是明朗的、富有男子气的,哈辛调式则是柔和的、女性化的,玛兹木姆调式使人振奋、愉快,阿巴斯调式令人想起广阔无垠的沙漠,西尕调式能激发爱怜之情,哈辛·沙巴调式善于表现悲痛、痛苦、思念的情绪等。“努巴”中的每个段落一般都采用同一种节拍和同一种节奏型,因此节拍或节奏型的名称便成了这一段落的名称。

摩洛哥目前流传有11套“努巴”,每套包括六个段落,第一个段落为散板的序曲“米沙勒盐”,第二段落是中速、2/4拍的器乐合奏曲“杜西亚”,第三段落是为采用阿拉伯古代诗歌韵律“巴西特”所写的歌词“穆瓦沙哈”谱写的一组歌曲,速度为稍快的中板。第四、五、六三个段落分别称为“卡伊穆·瓦努斯夫”、“布达伊赫”和“达尔吉”,它们都是为“穆瓦沙哈”诗歌谱写的歌曲,速度分别为中速、小快板和快板。

柏柏尔人是马格里布的原著民,大多住在阿特拉斯山区,以村庄为居住单位,从事农业生产。摩洛哥的柏柏尔人包括不同的部落,其中生活在阿特拉斯东部山区的施卢赫人的传统音乐最为丰富。

我国的传统音乐 篇12

一、高校音乐课程体系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脱节现状

高校音乐教育, 指涉的是针对音乐院校、师范院校, 以及综合性高校类音乐专业实施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1], 其主要的教育实践工作对象是音乐类专业在校大专生、本科生以及研究生。这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取的音乐理念认知和音乐修养建设水准, 对我国音乐艺术实践事业的长期发展具备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这些人往往同时承载着音乐艺术创作实践, 以及中国音乐艺术基本特色跨国宣传的双重历史责任与使命。高等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类相关专业培养和输出的音乐艺术人才, 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的重要力量, 透过大学在校期间系统化且科学化的音乐专业课程学习, 应当促使这些学生切实掌握开展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形态研究和解读工作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深造, 以及综合性音乐艺术实践的稳定有序开展创造充分的理论性和实践技能性支持条件[2]。

但是, 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国家音乐艺术理念的引入, 使得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音乐类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几乎完全被西方音乐艺术理论所占据, 这种高等音乐教育发展格局, 使得我国音乐艺术类专业学生, 在实施乐理、和声、对位、复调, 以及音乐艺术作品分析的实践过程中, 难以避免地形成了完全以西方音乐艺术理论为基点的认知体系。在现行高校音乐类的绝大部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 钢琴课都稳定处于必修课地位, 同时又没有任何一种中国传统乐器弹奏技术能够进入必修课教学体系之中, 现行声乐艺术界也往往倾向于给具备外文歌剧艺术作品演唱功底的音乐艺术家以较高层次的评价[3]。由此可见我国院校音乐艺术教学事业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传承事业之间的脱节性和不一致性。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传承结合式改革的实现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开放性特征的日渐清晰, 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快速而繁荣的传播与发展, 得到了西方民众的广泛青睐。要想实现我国传统音乐海外传播事业的蓬勃有序发展, 势必需要我国高等院校实施适当的针对性改革, 主要实施路径如下:

第一, 高校可邀请一些具备较好音乐教育实践经验的艺术家共同合作, 为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的音乐类专业重新拟定一套具备充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元素的教材, 并首先在部分高等院校的音乐艺术专业展开教学试点, 依照试点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良, 并将建设成型的教材实施普及推广应用[4]。

第二, 针对之前一段历史时期之内我国各级高等院校在开展传统音乐艺术传承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适当的引入与借鉴, 不断探索和推行适应高校所在地文化艺术氛围的传统音乐艺术传承模式。以及相关的教学实践工作方法, 最大限度地位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体系中的经典剧种、曲种, 以及乐种创造充分且稳定的物质支持条件以及时间空间环境。

第三, 引入正确的音乐艺术理念对学生展开科学准确的教导, 帮助学生在多元音乐艺术文化形态相互交织的历史背景之下, 实现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形态的正确定位, 在接纳多元性音乐文化形态共同发展的现实格局之下[5], 明确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存在价值, 并坚持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在现实音乐艺术版图中的主流地位。

三、结论

针对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问题, 本文从高校音乐课程体系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脱节现状, 以及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传承结合式改革的实现策略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论述分析, 事实证明, 在高等院校音乐的教育过程中切实做好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工作, 对于相关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开放性特征日益明显, 西方多元化音乐艺术形态在中国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引入, 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类专业的现行教学体系中日渐呈现出了边缘化的发展趋势, 而中国音乐艺术在西方世界的发展繁荣也给中国高校音乐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深刻的变革要求, 本文围绕相关内容展开了简要论述分析。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中国传统音乐,传承

参考文献

[1]闫飞.浅析高校艺术教育与中原传统音乐的传承[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4, (19) :53+71.

[2]周景春.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集美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4, (04) :85-89.

[3]郭德钢.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内蒙古高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 2010, (01) :261-266.

[4]杨海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资源[J].民族教育研究, 2005, (01) :72-76.

上一篇:英语任务型教学策略下一篇:旋耕机的使用与调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