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音乐节

2024-08-26

北京传统音乐节(精选4篇)

北京传统音乐节 篇1

社区音乐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中央办公厅转发的文件界定了社区的概念, 社区音乐也随之发展起来。对社区和社区音乐的定义给予界定。

社区:一次源于拉丁语, 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20世纪30年代初, 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一本著作中《Community and Society》时, 从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过来的, 后来被许多学者开始引用。并逐渐流传下来。近年来, 我国的很多社会学家开始对社区进行深入细致研究;2000年, 中央办文件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 将社区定义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音乐:目前为止社区音乐还没有确切的定义, 国际教育学院下的社区音乐活动委员会一直在探讨着社会音乐的可行定义, 通俗来讲, 社区音乐文化是社区文化的主要体现, 加强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建设, 对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传统音乐文化, 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文化质量, 陶冶社区居民高尚情操具有深远意义, 社区音乐的功能有目共睹。

社区音乐开展传统音乐的状况

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繁荣, 形式多样, 但是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 流行音乐、爵士乐、嘻哈音乐、摇滚乐发展迅猛, 影响了老中青三代, 尤其对青少年影响颇深;而传统音乐文化由于含蓄、内敛、空灵、婉约的个性特征, 与观众缺少共鸣, 发展前景令人担忧;在社区普及力度不大, 开展的剧目和种类也较少;虽然国家用法律保护传统音乐, 但是强制的手段不能从本质上做到保护和传承, 要从灵魂深处留住传统音乐的影子, 从本质上唤醒大众的深层觉醒。

在社区开展传统音乐的意义

1、在提倡社区文化“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理念下, 依托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 普及传统音乐有利于构建特色社区文化, 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主要体现在文化建设的内涵上, 打造特色音乐文化和品牌社区, 要立足传统音乐新式, 通过传统音乐活动的开展, 使群众对传统文化由感知的浅显了解到理性的深度感悟, 感叹中华民族深厚的音乐文化内涵,

3、有利于提高了中国的软实力和世界竞争力。

GDP不是衡量民族先进的标准, 要利用传统文化来加强民族的文化内涵, 增加世界竞争力。中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传统音乐不多, 估计也就二胡曲《二泉映月》和民歌《茉莉花》吧, 而我们对美国的音乐却比自己的传统音乐都熟悉, 如美国的摇滚乐、嘻哈音乐、街舞、歌星、影星等, 从事音乐研究的人一定要努力践行, 为弘扬传统音乐尽心尽力。

传承传统音乐的途径

1、要依靠社区的平台开展社区传统音乐

社区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 是以业缘、地缘关系为主的人际关系, 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业缘是在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形成了各种非血缘的社区人际关系和社会群体关系;同时大家生活在一个区域, 又形成了地缘的人际关系, 这就为开展社区音乐文化提供了保障。

2、社区音乐教育、技能培训发展将会推动传统音乐的开展

社区为了丰富社区文化, 方便社区居民的受教育, 在社区内开展音乐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 这些活动的开展会无形中渗透一些传统音乐知识的传输, 能为真正开展传统音乐提供支持。

3、利用学校资源、社区资源、社会学者, 对社区音乐发展提供人力和学术指导。

目前社区音乐文化的开展多为合唱、舞蹈居多, 而传统音乐节目较少, 说唱艺术、戏曲节目、民间舞蹈等没有开展。我们要利用学校丰富的师资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社区音乐文化大多都为自发组织的一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在活动开展、活动策划、技能指导、演出程序等方面都不成熟, 我们要给予指导和帮助。

4、传统音乐成果共享

高校的传统音乐发展成果已形成文字成果和成型的研究, 要指导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社区音乐文化具有传统、区域性的特征, 要把区域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要进入高校。

5、设备、场地等基础设施共享

学校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已成体系, 具备了完善的教学和演出的设备和基础设施, 而社区文化开展音乐活动的场地有限, 设备不全或已老化, 我们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对社区音乐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政府要高度重视社区音乐文化建设, 要加大社区文化开展经费的投入, 而社区组织者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建设亮点音乐形式, 与市场结合, 可以参与盈利性的演出。以增加居民活动场所设施的改善。■

摘要: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精髓, 体现着博大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广大的专家和学者把毕生的精力用在传统音乐的挖掘和传承上, 如何多渠道多方位的开发应用传统音乐是大家关注的课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 社区音乐文化蓬勃发展。社区音乐依托较强的群众基础和的群体意识发展迅速, 开发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同时将传统音乐很好的融合进去, 利于打造特色社区音乐文化, 建设文化内涵。传承弘扬传统音乐, 是音乐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社区音乐在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不容小觑。

关键词:社区音乐文化,传统音乐境遇,传统音乐开展状况,传承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健, 任剑.论城市社区文化的功能与发展.学术交流, 2001, 1.

[2]李磊.浅谈社区音乐文化的作用.大舞台, 2010, 1.

[3]田青.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7, 02.

[4]龚娜.音乐在构建社区文化中的多维度研究

[5]孙绿怡.理解社区音乐教育.中国音乐研究, 2011, 10.

北京5处传统村落启动修缮 篇2

当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 市文物局特意将庆祝活动的主场搬到了水峪村。

与大部分新农村相比, 水峪村仿佛留住了时光。一条“S”形的青石古道蜿蜒着, 将全村分为东西两坡, 形似八卦图样。整座村落依山而建, 600多间明清时期遗存的古宅层层叠叠, 错落有致。村内有瓮门, 上面刻着“宁水”二字, 寓意抚水安洪。

北京市文物局负责人说, 2012年以来, 北京市就开展了传统村落调查工作。经过调查、推荐和专家评审, 初步确定了分布在13个区县的52个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名单, 并按照“一村一档”的要求建立了村庄基本信息档案。其中, 水峪村以及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等13个村落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今后, 这些老村子将逐渐进行修缮。虽然村子里大部分都是民居, 但是与文物古建一样, 这里的修缮将摒除大拆大建。

14日上午, 水峪村的瓮桥修缮工程率先启动。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说, 传统村落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实物、场所等保护工程将陆续纳入本市传统村落保护计划, 历史环境要素也将陆续得到保护修缮。

包括水峪村在内, 此次启动保护修缮计划的共有5处传统村落。其余4个村落分别是门头沟的灵水村、琉璃渠村和爨底下村, 顺义区的焦庄户村。本市已经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专家组, 聘请文物、文化、规划、建设、民俗等方面专家参与, 对这批村落的保护制定保护规划细则。“我们已经草拟了《北京传统村落保护导则》, 13个中国传统村落都将按照规范进行修缮和保护。”市农委村镇建设处处长郭子华表示。

北京传统古建筑保护探讨 篇3

一、缘起

研究生一年级期间, 我们设计艺术专业9位同学在教授陈静勇的带领下进行了课题研究——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色彩调研。我们整理出截止2011年二环以内北京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共227处, 我们小组负责旧城区南部共65处文保单位的色彩调研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对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的接触, 让我真实体会到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遗产, 也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目前文物保护单位的现状, 从而了解到我们所从事的调研工作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我坚信我们的工作必会在在未来体现出它的价值, 必会成为日后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作中有价值的历史数据。

通过研究生期间对于古建筑的接触, 引发了我对于古建筑保护方面的兴趣, 引发了我对北京传统建筑保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认识, 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在这里有机会和大家探讨。

二、北京旧城建筑历史变迁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 北京都城的范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京作为国家的都城之后, 范围一直在扩大。而且由于封建制度下严格的等级观念, 汉人不得住在内城。因此, 清朝之前的北京都城外围都有一圈厚厚的城墙, 墙上各个方向有若干高大的城门, 显示了皇家的威严。封建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彻底被推翻之后, 广大人民得以进入旧城内瞻仰它过去的辉煌。

近代随着列强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中国主动打开国门, 国外的事物不断涌入中国。这在当时北京的建筑方面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包括清末时期的各国使馆及教堂建筑, 建国后国外留学的中国建筑师运用其所学设计的“北京十大建筑”等。其中, 使馆教堂是外国人在中国所建的完全属于西方的中国近代建筑, “十大建筑”则是中国受外国建筑设计思潮影响的中国式近代建筑。

北京现存的建筑中, 现代建筑的数量不断增长, 建筑形式也越来越多。参与建筑设计的既有国外的建筑工作室, 也有国内的设计院及工作室等。有些国外建筑师的设计受到了国内建筑界的热捧, 如由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担纲设计的银河SOHO建筑等。当然, 也不乏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各类公共建筑如中国建筑设计院由崔愷等主持的中间建筑艺术坊等。

三、当今建筑遗产保护应该关注的问题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 中国传统建筑与人民的新生活发生了矛盾, 尤其旧城城墙城门的拆除引发了各路学者与建设者之间针锋相对的批判讨论。

历史已经过去, 我们现在应该从现在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古建筑应该得到保护, 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保护北京的古建筑。现在文化名城保护、遗产保护、文物保护等在中国慢慢的开始发展起来,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物质遗产及非物质遗产的重要意义, 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了这些行业, 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我们现在要明确的是北京旧城传统建筑有巨大的留存价值, 尤其是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代表, 其中蕴含了中国灿烂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这些古建筑已经不适于现代人的生活, 但是这种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 终将有一天将会消失, 我们应该尽力延长它们在人类社会的生存时间。

四、古建筑保护建议措施

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在中国现在只是处于萌芽之后的发展阶段, 而且它终将纳入国家的整个运行体系中。我们不可否认, 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在未来可以做到全方位保护开发。但是在现阶段, 它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我们国家现在处于发展上升阶段, 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工业、税收、建筑行业等, 对于遗产保护的投入有限。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该抓重点、分批次、落实到位, 做好该阶段能够做好的工作。

首先, 建议将现存北京传统建筑做分类筛选, 对于具有一定保护意义并且经过一定评估可以确保经过一定修复可以恢复古建筑体貌特征的北京传统古建筑遴选出来。经过这个步骤, 将那些现状残损严重, 经过修复不能确保恢复其古建筑形貌的北京古建筑剔除。经过分类筛选的北京传统建筑要确保各种类型的古建筑都有一定的保护数量, 且在整体城市规划中的它们的分布有一定的联系。特殊情况如有特别保护纪念意义的古建筑现状残损严重, 不能够通过修复达到保护古建筑的目的, 但有一定的历史资料参照, 经过重建能够恢复古建筑神貌的可以考虑做一定的复建。

其次, 对社会上的古建修复机构进行管理和培训, 确保古建筑修复有一定的责任感, 在具体古建修复的过程中不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同时, 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合理配置, 使得专业人员有的放矢, 有保护意义的古建筑有对应的修复机构, 形成对应关系。通过这个步骤, 可以避免资源浪费, 保证建筑修复的专业性。

最后, 要真正做到有针对性的建筑遗产保护, 还要把这些内容提高到法制高度, 加强公众舆论的影响力, 确保建筑遗产保护在进行的过程中不走歪路。

以上仅是笔者个人对于北京古建筑保护现状的思考和对于现阶段的北京如何切实做好古建筑保护的一点看法, 笔者深知自己的学识浅薄, 只是课余时间发一些感慨, 跟大家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旧城内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的走访及对国内外城市遗产保护的学习, 阐发了对当今北京传统建筑保护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旨在为北京的传统建筑保护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引发大家对传统建筑遗产保护的探讨。

关键词:北京,传统建筑,保护

参考文献

[1]方可.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北京旧城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J].世界建筑, 2000 (10) .

[2]陈干.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J].北京规划建设, 1996 (01) .

[3]张杰王韬.1949~1978年城市住宅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及反思[J].建筑学报, 1999 (06) .

[4]董光器.对北京旧城保护和改造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规划, 1993 (05) .

北京制定标准告别传统“农家乐” 篇4

北京市将告别传统农家乐, 该市为乡村旅游业态发展制定的首个地方标准近日颁布, 该标准于2009年11月1日起实施。

据介绍, 为普及推广和规范发展自助创新型业态, 北京市旅游局委托专业机构制定了《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目前, 该标准已经正式颁布, 并在相关区县进行试点。该系列标准是立足于北京乡村旅游的实际管理和服务水平而设置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技术要求, 为“一区一色、一沟一品”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推进依据, 也极大地便利了乡村旅游的后期管理。

据了解, 京郊乡村民俗游近年来发展迅速, 但市民不愿意只在农家乐重复消费, 乡村游市场已出现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转变的内在调整需求。北京此次推出的乡村旅游新业态风格迥异, 特色鲜明。如国际驿站主要以接待外国游客, 体验中国乡土风情为主;采摘篱园是为市民提供观赏和采摘特色蔬菜、果品或其他特色农作物的高新农业实验基地或种植基地;乡村酒店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 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服务的经营主体;休闲农庄则是以农耕文化为核心, 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

上一篇:声音艺术下一篇:辨识评价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