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2024-06-26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精选12篇)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篇1

社区音乐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中央办公厅转发的文件界定了社区的概念, 社区音乐也随之发展起来。对社区和社区音乐的定义给予界定。

社区:一次源于拉丁语, 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20世纪30年代初, 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一本著作中《Community and Society》时, 从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过来的, 后来被许多学者开始引用。并逐渐流传下来。近年来, 我国的很多社会学家开始对社区进行深入细致研究;2000年, 中央办文件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 将社区定义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音乐:目前为止社区音乐还没有确切的定义, 国际教育学院下的社区音乐活动委员会一直在探讨着社会音乐的可行定义, 通俗来讲, 社区音乐文化是社区文化的主要体现, 加强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建设, 对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传统音乐文化, 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文化质量, 陶冶社区居民高尚情操具有深远意义, 社区音乐的功能有目共睹。

社区音乐开展传统音乐的状况

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繁荣, 形式多样, 但是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 流行音乐、爵士乐、嘻哈音乐、摇滚乐发展迅猛, 影响了老中青三代, 尤其对青少年影响颇深;而传统音乐文化由于含蓄、内敛、空灵、婉约的个性特征, 与观众缺少共鸣, 发展前景令人担忧;在社区普及力度不大, 开展的剧目和种类也较少;虽然国家用法律保护传统音乐, 但是强制的手段不能从本质上做到保护和传承, 要从灵魂深处留住传统音乐的影子, 从本质上唤醒大众的深层觉醒。

在社区开展传统音乐的意义

1、在提倡社区文化“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理念下, 依托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 普及传统音乐有利于构建特色社区文化, 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主要体现在文化建设的内涵上, 打造特色音乐文化和品牌社区, 要立足传统音乐新式, 通过传统音乐活动的开展, 使群众对传统文化由感知的浅显了解到理性的深度感悟, 感叹中华民族深厚的音乐文化内涵,

3、有利于提高了中国的软实力和世界竞争力。

GDP不是衡量民族先进的标准, 要利用传统文化来加强民族的文化内涵, 增加世界竞争力。中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传统音乐不多, 估计也就二胡曲《二泉映月》和民歌《茉莉花》吧, 而我们对美国的音乐却比自己的传统音乐都熟悉, 如美国的摇滚乐、嘻哈音乐、街舞、歌星、影星等, 从事音乐研究的人一定要努力践行, 为弘扬传统音乐尽心尽力。

传承传统音乐的途径

1、要依靠社区的平台开展社区传统音乐

社区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 是以业缘、地缘关系为主的人际关系, 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业缘是在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形成了各种非血缘的社区人际关系和社会群体关系;同时大家生活在一个区域, 又形成了地缘的人际关系, 这就为开展社区音乐文化提供了保障。

2、社区音乐教育、技能培训发展将会推动传统音乐的开展

社区为了丰富社区文化, 方便社区居民的受教育, 在社区内开展音乐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 这些活动的开展会无形中渗透一些传统音乐知识的传输, 能为真正开展传统音乐提供支持。

3、利用学校资源、社区资源、社会学者, 对社区音乐发展提供人力和学术指导。

目前社区音乐文化的开展多为合唱、舞蹈居多, 而传统音乐节目较少, 说唱艺术、戏曲节目、民间舞蹈等没有开展。我们要利用学校丰富的师资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社区音乐文化大多都为自发组织的一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在活动开展、活动策划、技能指导、演出程序等方面都不成熟, 我们要给予指导和帮助。

4、传统音乐成果共享

高校的传统音乐发展成果已形成文字成果和成型的研究, 要指导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社区音乐文化具有传统、区域性的特征, 要把区域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要进入高校。

5、设备、场地等基础设施共享

学校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已成体系, 具备了完善的教学和演出的设备和基础设施, 而社区文化开展音乐活动的场地有限, 设备不全或已老化, 我们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对社区音乐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政府要高度重视社区音乐文化建设, 要加大社区文化开展经费的投入, 而社区组织者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建设亮点音乐形式, 与市场结合, 可以参与盈利性的演出。以增加居民活动场所设施的改善。■

摘要: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精髓, 体现着博大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广大的专家和学者把毕生的精力用在传统音乐的挖掘和传承上, 如何多渠道多方位的开发应用传统音乐是大家关注的课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 社区音乐文化蓬勃发展。社区音乐依托较强的群众基础和的群体意识发展迅速, 开发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同时将传统音乐很好的融合进去, 利于打造特色社区音乐文化, 建设文化内涵。传承弘扬传统音乐, 是音乐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社区音乐在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不容小觑。

关键词:社区音乐文化,传统音乐境遇,传统音乐开展状况,传承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健, 任剑.论城市社区文化的功能与发展.学术交流, 2001, 1.

[2]李磊.浅谈社区音乐文化的作用.大舞台, 2010, 1.

[3]田青.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7, 02.

[4]龚娜.音乐在构建社区文化中的多维度研究

[5]孙绿怡.理解社区音乐教育.中国音乐研究, 2011, 10.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篇2

[1] 七年级—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第二单元---课题:京剧

【文史篇】内容分类:中国戏剧 [课程内容]:

1、学唱戏歌《唱脸谱》,能用铿锵有力、开阔豪放的声音演唱歌曲。

2、学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体会西皮流水有板无眼的节拍特点。体验老生唱腔的韵味。

3、欣赏《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唱段,感受京剧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的不同特点。

4、了解昆曲和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拓展内容]:

1、绘制脸谱

组织学生制作各式脸谱,了解不用颜色的脸谱代表的人物性格特征。并在歌唱表演中加入脸谱的元素。

2、深入体验

利用社团时间,到京剧社团感受聆听,观察伴奏乐器的特点和相互配合的默契。

3、拓展研究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视频资料,分享给同学们。

[2] 八年级—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第二单元---课题:民歌

【文史篇】内容分类:传统音乐 [课程内容]:

1、了解中华民族五声调式。感受汉族民间音乐的特点。

2、能够视唱《无锡景》曲谱,体会关键方言字的发音和演唱韵味。

3、对比聆听湖北、湖南、江西的民歌,根据方言和音乐特点,判断歌曲的所属领域。[拓展内容]:

1、查阅资料

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民歌音频视频,了解并感受各地民歌风格特点。

2、角色扮演

课上欣赏民歌,并在演唱歌曲中进行角色扮演和服装搭配,深入感受各地民歌的区别和独特的魅力。

3、实地感受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篇3

关键词:高中音乐 传统音乐文化 融入

有些高中生对传统音乐文化不感兴趣,甚至有的高中生非常讨厌学习传统音乐文化,认为它已过时。然而,传统音乐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传统音乐文化,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音乐文化。

由于音乐不是中考和高考的考试科目,所以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并不多,掌握并不深,甚至对音乐基础知识课缺乏了解,以至于传统音乐文化难以走进学生的心里。音乐学习和文化课学习是不同的,文化课的学习过程一般是由教师把握,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但是,音乐学习不是这样的,高中生期望一种一蹴而就的学习方法,一旦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内心意愿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失去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自信。

音乐是一种意合性的特殊语言,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时,教师必须遵循音乐学习的规律,突出音乐的情感性、愉悦性、实践性、人文性等特点,让学生主动领悟和体验音乐,从而提高音乐素养。

一、传统文化与音乐的“和谐美”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在世界文化中也是独特的。而我国传统音乐的特点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美”,所以教师可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让学生领略到“和谐美”的内涵。音乐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它富于情感和变化,能表现出一种和谐的思想。

二、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

1.感悟音乐形象

传统音乐文化具有很强的意合性特点,所以学生不能单靠分析来理解传统音乐文化知识,而需用心去感受和体验音乐,这样才能领略其文化意蕴。“悟”不同于“理解”,领悟是一种跳跃式的思维。学生只有在反复聆听、欣赏、想象中,才能领悟音乐塑造的形象和意蕴,从而受到音乐的熏陶。

2.体验音乐情感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使学生表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审美情趣,洗涤心灵,滋润心田,并在体验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加高尚。

3.领悟音乐内涵

音乐具有很强的独特性,是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声音外化。在教学传统音乐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呈现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如在欣赏《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畅想,在优美的旋律下自主发挥,边跳边唱,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展现出来。

4.渗透音乐知识

音乐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常识。如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风格或者音乐家的故事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在不断进步,课堂教学在不断改革。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充分传承优秀的音乐文化,挖掘民歌文化中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张扬个性,树立文化意识,从而增长学生的见识,开拓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帮助学生成为真正有文化、有品位的人。

参考文献:

[1]杨子.艺术教育推进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以中山市普通高中音乐教育实施为视角[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2).

[2]刘春.内外兼修,用音乐培养创新精神和高尚情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高中音乐教育[J].北方音乐,2015,(2).

[3]杜涓,杨国龙.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资源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音乐类素养成长的影响——对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教学的再思考[J].参花:下,2015,(2).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篇4

在今日的城中,人们就像滩泽上的鱼儿,在街市中游动。流水般的车辆来往的那么迅急却又惶恐的颠簸。只有在新化的老街那里才能看到儿时的牵牛花,绕着谁的门前谁的家。

城内还是城外,都市或者乡村,她的形式和结果是那么多变,她的生活往事有多少快乐的时光。“原舍”的方法论都是一致的:面对物欲的现实,积极应对彷徨的条件。将不利的因素转换为开拓的积极。优良的设计便是对一切“资源”的创造性升华。

英才故地,滨城荣耀: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行人与佳人的墙,正是原舍半集合的营造。半廊花院月,是空间的游走与法线的复合。中和宅中的重门深院,草绿阶前。幽巷刻痕风月远,蓬门印迹史篇长。传统民居的韵味,再次在残破的书卷外凝固。老街漠影历苍茫,无穷岁暮待盈妆。在城子坦春满街的风中,梦里的繁华正在讲述……

胡文荟高校教龄22年,硕士生导师14年。长期从事居住建筑与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在城市形态、城市规划及住宅单体建筑等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曾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以及省、市科委、建委资助的科研项目。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城市居住小区规划及住宅设计工作和传统民居的调查研究工作。对辽南地区的乡镇建设与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同时在城市、城镇更新与历史保护、居住形态与场所等领域有一定建树和独立的思路。

近年来,胡文荟教授所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建筑设计竞赛中共有多人获奖,独立指导的研究生作品《法线复合+游走逻辑》获2007UA创作奖国际竞赛2等奖,获第2名。参与主创多项建筑工程设计分别实施,主要有:大连市贝壳博物馆;甘井子区图书馆、档案馆;普兰店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大连理工大学旅顺科技城总体规划;普兰店市历史文化街区春满街保护与更规划。曾获大连市优秀设计一等奖2项,辽宁省优秀设计一等奖、辽宁省建委二等奖、教育部优秀设计二等奖2项、教育部优秀设计二等奖。

胡文荟教授在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中担任大连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方案评审专家库资深专家,大连装饰协会室内设计分会常务理事,庄河市人民政府规划建设总顾问,旅顺口区人民政府规划建设总顾问,为大连市及辽南地区的城市建设做了大量的规划设计工作,在辽南小城镇建设规划及建筑设计中取得了诸多成果。原舍工作室的研究工作是以传统民居研究为基础领域的系列研究,研究主要在以下四个大的方向展开:

一.新乡土主义建筑研究

中国建筑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面对当今建筑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挑战,中国建筑师理应肩负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认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从哲学的深度来研究传统文化的起源、变化和发展,从传统建筑的演变过程中,探索出继承及发展创新的思路。研究思路分三个方面:

大连理工大学处于东北地区,我们结合自身所处的地域特点,主要从事东北传统民居地域性的研究,更侧重于对寒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满、蒙、朝鲜)民居的研究。新东北民居的设计即围绕这两个特征展开。

传统文化是民居的灵魂。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长河的不断洗礼、积淀而形成的。只有从根本上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形成的原因以及演化的过程,才能够对传统民居文化的精髓加以吸收,并发扬光大。

二.小城镇居住发展模式研究

建筑形态是所有设计动因的最终表达,能给人们带来视觉等感官上的触动的正是那千姿百态的建筑形态。对于建筑形态的研究,已经从对不同形态的传统建筑的发现转向了对具体建筑形态的深入研究。不同的建筑形态揭示出传统民居的形成机制。

有关小城镇居住发展模式的研究是本研究室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当前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而从理论上对于此高速发展进程的更为系统、科学地研究却相对滞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并且已迅速波及到了小城镇。住宅是小城镇建筑的主体,尽管随之而来的诸多问题尚待研究,但小城镇住宅的集合化却是其住宅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确定小城镇集合化小康住宅的规划与设计原则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应提出一系列设计原则,最终使小城镇新集合小康住宅成为一种文明健康福利的资本,以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以促进社会更加健康、和谐、高效地发展。具体研究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城镇化有别于传统城市化的根本之处在于其不再依托于既有城市,其规模也不同于原有的大中城市。因此,城镇化的发展模式绝对不同于城市的发展模式。

在居住建筑的研究上,小城镇的住宅规划模式决不可以采取传统城市住宅小区的发展模式。街区化居住模式是适合中小城镇发展的模式。有关小城镇街区化住宅的研究是本研究室研究的一个重点。

无论采取何种发展模式,小城镇住宅的集合化在中国将是一个必由之路。集合化的模式、集合化的形态、集合化与小城镇以及住区街区化的关系都是我们具体的研究内容。

户型设计是住宅设计的关键。然而当今中国的住宅设计已经表现出日益趋同性及严重的路径依赖性,所谓的经典户型一成不变,根本满足不了中国城镇发展对于住宅多样的需求。新户型、适应性户型等是我们的创新发展成果。

可持续与产业化将是今后住宅发展的主要方向。住宅发展的另外一个方向就是精细化。精细化要求针对具体的设计做出专门的细节设计。只有在细节上不断地追求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住宅产品简单化、粗造化的现状。

大连是一座近代殖民地城市,被沙俄、日帝先后统治了近半个世纪。市区及周边乡镇乃至整个辽南地区至今仍有大量的近代建筑及历史街区遗存,本研究室有关历史街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每个历史街区都有着辉煌的过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往日的繁华也逐渐消退,有的甚至破旧不堪。如何让这些历史街区在新环境中得以重生,是城市的呼唤,更是时代的要求。对历史街区的研究证明,传统的街区同样可恢复其往日的活力。

优秀的近代建筑作为历史街区中可再生的实体部分,对其进行合理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这类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对传统建筑的设计、演变有着历史学上的认知,同时可以挖掘这些优秀建筑的历史价值,使其在现代化的环境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越在彷徨的岁月中,我们越须把握自己的前行,而其中孤独的尝试往往需要时间作为代价。也许,走别人的路稳定性好,需要的只是时间和耐心,但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才是我们真正的诉求。

伴随着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化,中国的哲人们开始大量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哲学形态由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变形,但至今双方仍有着巨大的差距,并且今后也不可能完全统一。因此,新乡土主义建筑研究一直是我们的主要关注点。中国哲学始终是受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矛盾制约和推动的,它反映和表现的是几千年历史积淀而成的特殊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因此,小城镇居住发展模式研究成为我们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住宅是建筑之母,我们在创新户型设计与住宅适用新技术这两个层面对居住建筑形态进行了深化研究。我们不可能用一把简单的尺子来笼统地评价中西文化及其哲学的优劣高下,而应当实事求是地承认不同民族都有适应其自身文化背景和特殊社会需要的哲学思维形态,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应妄自菲薄,肆意贬低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理论思维。因此,近代历史街区与近代建筑研究也我们的关注点之一。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篇5

活动主题:传统与现代

活动目的: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为使我院大学生更好了解到中国古典音乐的内涵、古典服仪的魅力。着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传承发扬,丰富我校文化生活。

活动简介:以民乐演奏、汉服展示、书画功夫表演为主题,汉服元素和民乐元素贯穿始终。同时,加入现代音乐与娱乐话剧,表现出古典与现代两种不同的美。

主办单位:

协办单位:

承办单位: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协会

活动时间:2012年11月14日(周日)晚上(X)点

活动地点:操场

活动对象:全体会员与在校师生

活动准备及流程:1.选定曲目并安排演奏人员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

2.关于此次活动提前在校园里进行广泛宣传;

3.参演节目分古代和现代两部分,古代部分以古乐器、秋诗赋、武术、书画汉服展示及汉服短剧等。现代节目有话剧、吉他等现代乐器演奏和戏曲、小舞蹈等,共约14项节目。4.表演中间会穿插小游戏,奖品为美丽的中国结。

5.演出结束,进行活动总结。工作人员讨论得失,并做好道具归还工作。

宣传方式:1.海报以及展板,通知会员及在校师生活动内容。

2.演员穿着汉服,对师生发放宣传页。

3.干事及演员对班级内部进行宣传 参加方式:

经费预算:

人员安排:现场秩序:若干

人员统计:若干

总负责人:待定

主持人 :2名、摄像 :1名、注意事项:1.演出结束,工作人员讨论得失,作出总结。

2.做好道具的归还工作。

3.由于活动参加人员人数过多,需要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并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协会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篇6

关键词:传统音乐 高校音乐教育 改革

一、传统文化与中西文化

研究中西音乐文化之前,我们首先要对自己的传统音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加强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注重对我国古代的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关注新型音乐形式的出现,对中西音乐文化融合之后的结果加以重视,吸取当中精华的部分。要充分的了解到,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对本民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化是没有地位之差的,正确认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和精华。

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较之下,由于地域、民族以及文化等各方面之间的差异,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立足于生命的本体,善于利用音乐来表达深刻的情感和远大的理想,对于音乐所创造出来的情境和韵味较为注重,具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乐曲的感受和音乐的直觉方面。而西方的音乐文化,将深刻作为音乐的主要目标,强调人们在思想和理性方面的感受。因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相互较量、相互交融和相互补充,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中西音乐文化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也是不同的。高校在进行音乐的教学时,不仅要强调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伟大,对其进行充分的肯定,也要正确认识西方的音乐文化对我国音乐在发展历程中的影响,不要盲目否定,也不要盲目怀疑。音乐的本身并不能够将高校音乐教育的实际价值体现出来,其实际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个体以及社会的发展两个方面,尤其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实施,高校的音乐教育逐渐走向素质性和能力型的发展方向,并且要求我国高校中对于音乐教育的结构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因此,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体系的标准的制定时,一定要纳入这些内容,这样才能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一般的情况下,高校要整合音乐教育标准体系之前,首先要由各级的音乐教育机构进行严格的审核,改革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标准要想适应音乐教育的改革,就要将实际中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和音乐教材进行良好的结合,进而完善整个高校音乐教育的总体结构和标准体系,除此之外,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时,不仅要遵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还要自主加入一些新的内容和任务,以确保高校的音乐教育能够保持其完整性和丰富性。

二、音乐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革新与融合

(一)重新审视高校音乐教学课程结构标准

音乐教育价值的体现不单是局限于音乐本身,还促进着整个社会的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共同进步。在如今的社会发展新背景下,音乐教育应当与其他学科一样,注重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局限于教材的知识和内容,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提高他们的音乐能力,提倡学生发扬自身的个性,注重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和教育,为社会培养真正符合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音乐人才,因此,高校要建立起全新的音乐教育结构,制定出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发展和我国特色的教育标准。

对于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一定要经过反复的科学验证,确保音乐课程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能够得以发挥到最大,高校应该明确音乐教育在学校中的重要作用,制定经过国家审批的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标准,明确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致力于我国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的综合水平的提高,为我国的音乐事业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人才。高校在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时,一定要与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保持一致,而音乐教育地位的提升和教学标准的提高也会带动音乐课程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由以往单线的课程结构转变为更加开放的双线结构,促进了我国高校在音乐教育课程的目标的实现,提升了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更新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观念

我国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的改革不应该盲目的求新求变,要保留现有的教学理念中的精华的部分,结合其国家或者其他地区改革的成功案例,对其方法进行借鉴,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音乐教学的改革工作。高校的音乐教育应该要注重学生自身的个性和特点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能力,进而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良好传承和健康发展。然而音乐教育在理论的教学中难免会比较枯燥乏味,再加上知识点的抽象、难理解,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多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多媒体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工具,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将单调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学生也能够通过直观的感受增强学习的兴趣,将音乐的看、听和唱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增强音乐教学的整体表现力和感染力,而在进行一些具有较高的和声要求和较强的节奏感的音乐教学时,不光要用到多媒体的帮助,教师的示范也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而这些全新的理念和方式都是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没有的。因此,高校在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摒弃传统音乐教学中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就像上述的多媒体等,只有这样才能丰富高校的音乐教学,将音乐教学中的每一项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高校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改革时,不仅要注重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创新,还要体现出音乐教学的继承性,保留原有教学观念中的精华的部分。

(三)加快音乐教学的多元化进程

高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从宏观方面来讲,也是对音乐教育的一种改革,而站在教育理念的角度来讲,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就是对所有的音乐文化都一视同仁,尊重每一种音乐文化,让音乐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中都得到良好的实施。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进程,高校应当做好以下三点的工作:

nlc202309011910

第一,明确音乐教育多元化的理念。我国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出各种形的音乐人才,然而,目前很大一部分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对国外的一些教育模式盲目地崇拜,根本没有考虑到我国音乐教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有些高校过分地注重国外传统音乐教学,而忽略了我国强大的传统音乐文化,而且就算是注重国外的传统文化,也是只片面的推崇国外某一个时期的音乐文化,对国外的音乐文化了解不全面,无法将自身的音乐教育与国外的音乐文化进行良好的结合,不利于我国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缺乏多元化的理念,因此,高校一定要注重吸取多方面的音乐文化的精华,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二,设立多元化的音乐教学课程。加快高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进程,设立多元化的音乐教学课程是十分必要的。而高校设立多元化的音乐教学课程并不意味着学校就要专门为各种传统音乐文化设立独立的课程,这样无疑会使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大幅度增加,给学生造成繁重的课程压力和学习压力,而且也不会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带来实质的作用,做的反而是无用功,因此,高校应该在原本的音乐课程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加以创新,将传统音乐巧妙的融进日常的教学中,使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和精髓能够通过课堂完美的展现出来,比如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将一些传统文化的因素和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传统音乐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高校在进行多元化的音乐课程时,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多元化观念,明确传统音乐文化

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促进音乐教育改革的全面化发展,让音乐教育的改革不仅仅只是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要贯穿于音乐教育的每个环节中。

第三,注重多元化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发展。高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而本土化就是各种音乐融合的主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多元化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就代表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与国外音乐文化的融合程度,因此,高校要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发掘出本校与一些国外音乐文化的共通之处,将这些共通之处作为多元化音乐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多元化的音乐教学理念为指导,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发展。

三、结论

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实行的事业,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彻底地改革,其中也离不开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支持,高校要在吸取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多国外一些比较先进的音乐教育模式进行适当的借鉴,注重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綜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我国传统以你月文化与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臻.浅析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黄河之声,2013(6).

[2]马文.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探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1).

[3]张应华.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操作策略的探讨.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3).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篇7

一、以文化生态的视角保护与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

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在共存和相互作用下推动着人类整体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不断的改变, 人类过去的文化传播和传承方式发生这巨大变化, 作为非主流的传统文化在无声无息中消失, 这使得文化资源在不断减少, 文化生态面临着失衡的危机。同时,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 作为非主流的传统音乐文化不断受到外来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 生存空间不断遭到挤压, 处于一种弱势地位, 使的一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传统音乐文化正在走向衰亡。鉴于此, 借用生态学的方法, 从传统音乐文化生存状态、生存环境去进行研究, 将会使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二、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状研究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 都各有其固有的风格和特点。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 形成了无比深厚的历史积淀, 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给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既是根植于古代社会的一种历史文化, 又是经历了现代文化变迁的一种当代文化。当前,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中国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 西方多元文化涌入国门, 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随之而来, 国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也随之产生较大的改变。在西方音乐文化不断繁荣的同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过去的传播和传承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使具有浓郁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逐渐走向衰落, 其中一部分甚至在无声无息中消失, 这些都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生态趋于失衡, 甚至已经形成一种危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是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之上的, 因此, 如何去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维护音乐文化的生态平衡迫在眉睫。探寻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文化之路, 实现其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不但有助于人与经济、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还有利于加快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 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三、文化生态视角下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1. 文化生态理念下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音乐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 在保护和传承时要考虑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保护。这可以借鉴一些成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 贯彻整体性原则, 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以生态学的角度将其放置于所生存的环境和背景中去, 重视其所依赖的结构性环境及其存在方式和存在过程, 形成整体性的保护和传承。

2. 扩大开放力度, 促进交流合作。

当今的是社会是开放的社会, 任何一种文化在封闭的状态下都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不断提高传统音乐文化的开放水平, 支持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 吸纳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领域。借鉴国外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的理念, 积极引进资金、技术, 提升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化水平。同时, 利用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 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推向国际, 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 文化生态视角下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研究。

(1) “基于文化生态的相关理论, 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 将传统音乐文化原装的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和环境中, 是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基于此, 在传统音乐发源地、流传地加强保护基地建设, 调动政府和地方各方面的积极性, 将有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是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 把对传承人和传统技艺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放在第一位, 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使传统音乐文化得以世代相传的关键。

(3) 重视学校教育是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把传统音乐文化引入专业艺术院校并纳入其教学体系, 以艺术院校的专业性、学术性去保护、挖掘、整理, 以专业的视野开展研究并形成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 将有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 作为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借用生态学的方法, 在文化生态视角下研究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使过去单一、错误的保护方法得以纠正。以整体性保护的理念, 把传统音乐文化放到其所生存和依赖的环境及背景中去, 不仅保护其外在表现, 更要重视其存在方式和存在过程, 挖掘其蕴含的价值观念, 从而使传统音乐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 2006 (10) .

[2]杨学义, 徐经贵.基于模拟生态系统的区域产业结构生态化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1 (11) .

[3]矫海霞.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消费伦理观[J].理论月刊, 2011 (12) .

[4]魏美仙.文化生态: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一个视角[J].学术探索, 2002 (4) .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篇8

对于古风音乐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其作出严格的界定,而网络上对什么是古风音乐已经讨论得沸沸扬扬,也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此本文拟采用古风音乐团队“墨明棋妙”团长“丢子”(艺名)的看法:“古风音乐体现出的是怀古之情,创作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追求中国古典美学,音乐极具故事性与画面感。此外古风音乐是为现代社会年轻人而打造的一种音乐样式。”

二、古风音乐的兴起发展

古风音乐虽然近几年才被大众所熟知,但其发展却已历经了数十载。简单来说,古风音乐的兴起与1995年发布的《仙剑奇侠传》《轩辕剑》这类武侠题材的RPG电脑游戏密不可分。游戏中古体诗词的运用唤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诗词的热爱,由此兴起了一股为这类游戏配乐填词或为游戏中的古体诗作曲的原创浪潮。这股浪潮在2005年互联网普及后更加明显,“古风”一词也在此时出现,古风音乐风格逐步形成。

随着创作团队的不断壮大和中国游戏产业的发展,古风音乐创作团队如今形成了两类群体:一类是以北京小旭游戏音乐公司为代表的职业创作群体,通过为游戏配乐而创作古风音乐作品;另一类是以“墨明棋妙”为代表的由音乐爱好者自发组成的原创音乐团队,他们有自己独到的创作特色和创作理念,通过歌曲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

三、古风音乐的创作特征

(一)从音乐类型方面看,古风音乐大体可以分为器乐作品和歌曲两大类。古风音乐器乐作品从风格来讲可以归类为NEWAGE,大多出现在RPG或者古风情景舞台剧当中, 起到烘托氛围以及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与电影原声音乐(OST)相似。因此,只有音画结合,或者了解特定背景才能真正理解音乐内涵。古风歌曲在创作上则通过歌词达意, 通常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并且大多是仿古体诗结构,在编曲方面形式十分多元化。

(二)从创作模式方面看,古风音乐采用的是线下分工合作、线上统一整合的模式。虽然近年来部分游戏公司加大了对游戏配乐经费的投入,从电脑制作转到专业录音棚进行实录,但“线下”“线上”相结合模式依然是主流。该模式在民间原创团队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使得古风音乐创作的分工更为细化。作词、作曲、编曲、美工、宣传等环节都由专门的子团队来完成,每个团队专业性也越来越强,从而使作品质量得以保证。而这样的模式也促使了古风文化的形成。

四、古风音乐的文化体现

从古风音乐的创作特征可以看到,古风音乐需要其他的载体(剧情、场景、歌词等)来体现其作用和意义。因此每一首古风音乐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立体展现,通常表现在:

(一)传统音乐文化:在古风器乐作品中,作曲家通常使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和民族乐器(音色),如笛、箫、古筝、 古琴、琵琶等,使音乐与画面之间完美搭配。读者可聆听《沧海龙吟》《载酒行》《回梦游仙》《醉花荫LIVE》等作品一探究竟。而歌曲创作中除了使用民族乐器外,还将民歌或戏曲融入。如《再逢民乐照九州》中用拼贴手法引入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而《大唐红颜赋》在演唱上使用了戏曲唱腔,为作品增色不少。

(二)传统诗词文化:古风歌曲歌词大多采用仿古体诗的模式,从内容上来说,往往包含仙侠、乡愁、天人合一等元素,或者结合古代历史进行创作。如:“镌刻好每道眉间心上/ 画间透过思量/ 沾染了墨色淌/ 千家文都泛黄/ 夜静谧窗纱微微亮”(《卷珠帘》)。因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列举。

(三)传统视觉文化:从“古风圈”以及其他原创团队的官网上,笔者发现,几乎每一首古风音乐成品都会配上相应的主题绘画,而中国传统视觉文化则由此体现。例如传统书画技法、传统服饰文化、传统建筑文化、传统剪纸艺术等等。由此可见古风音乐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 这也是古风音乐魅力之所在。

五、结语:古风音乐的文化价值

从古风音乐文化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古风音乐将多种中国传统文化集为一体,并通过音乐来展现其魅力。重要的是,古风音乐唤醒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它促使年轻人在流行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去主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 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今古风音乐创作者大多出生在20世纪70、80年代, 他们的童年伴随游戏而成长,如今成为了古风音乐的创作主力,并用自己的作品去感染更多的人。2013年《环球时报(英文版)》的《Gufeng ascendance》一文提到,古风音乐的粉丝不过十万,而如今,随着游戏产业的不断发展,各类古风音乐团队演唱会的举办,目前古风音乐粉丝实际已经达到20万。在这样的背景下,古风音乐的发展必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积极贡献。

摘要:传统音乐文化一直以来都受到专业音乐人士的重视。而近年来,一种全新的风格——古风音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这亦是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另一种尝试。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古风音乐是在职业音乐人和音乐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的,并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传播开来,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文化价值。

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9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据统计, 至今已经收集到的民歌大约有30万首左右。民族音乐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民族音乐的理解

民族音乐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民族音乐随民族存在而产生, 不仅因为生活手段和风土、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受到民族政治、历史背景的影响而变化。各民族因为自己的信仰、生活习惯、习俗, 特别是语言相同的社会团体, 在特定的区域都会形成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民族文化。因此, 民族音乐的形成有自己特定的民族特征。

三、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中国的文字有5000多年历史, 但是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远久的时间。骨笛是目前我国所掌握的最早音乐文化文物, 距今已有7000到8000年的历史。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包括曲艺音乐、民间歌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等。据统计:民间歌曲歌种有千种, 民间舞蹈音乐有1500个品种, 戏曲音乐有200多个剧种, 曲艺音乐有300多个曲种, 五彩斑斓的传统音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正因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种类及形式的多样性, 使其成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传统音乐文化财富。

荀子曾说:“乐者, 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 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西汉的教育家、思想家董仲舒也曾指出:“乐者, 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 其化人也著, 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 接于肌肤, 臧于骨髓。”即通过“声和”“心和”, 达到“政和”“人和”。对中国人来说, 音乐是发自内心的, 是人的精神表现, 于任何人的灵魂来说都是深受影响的。

四、简述马关县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马关县民族音乐历史久远, 素有传统。在云南省以及州县的不少志书典籍中俱有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的史官倪蜕在《滇小记芦笙》中写道:“宋乾德 (964—968) 中, 牂牁入贡召见。询问地理风俗, 令作本国舞蹈, 一人吹瓢笙, 名曰水曲, 即芦笙也。”马关旧时即为牂牁郡进桑县, 文中提到的芦笙舞, 现在的苗族仍然在跳。清乾隆版的《开化府志》载侬人“婚姻以歌唱私合, 始通父母议财。”此俗在马关的壮族侬人中十分普遍。

马关县的民族音乐文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得以继承和发展。每逢赶街或节庆, 县域内的各族同胞对唱山歌, 演奏古乐乃是延续几十年的一道景观。文山州的音乐工作者收集了不少珍贵的民间音乐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如20世纪80年代在省内颇有影响的苗族歌曲《花山谣》, 此歌采用马关的苗族民歌元素创作, 曾获《歌唱美丽的云南》全国征歌创作奖。流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圭亚纳等国家。马关的傣族音乐和西双版纳、德宏的傣族音乐完全不同, 风格独特, 被称为“奇特的山傣音乐”。

五、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创新

民间的传统文化是古老的, 但在先进的科学世界面前它又是脆弱的。在日益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影响下, 传统文化各自为政往往无法抗衡强势的现代传播媒介冲击。不少传统习俗、传世艺术便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悄悄退出历史舞台。因此, 民族音乐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文化语境下, 健康的文化生态应是“多元的、富于建设性的、生生不息的”。只有传统文明与当代背景有机融合, 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民族音乐文化才能成为一种为人们所共享的音乐文化, 进而获得人们的认同, 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

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牵动着广大观众在音乐审美观念上的更新。他们要求民族民间音乐上升到新的高度.这就是民族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的结合。作曲家们力图在程式上标新立异, 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来。

六、结束语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民族学和音乐学相结合的学科 , 也正如梅里亚姆所强调的“民族音乐学通常是由音乐和民族学这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 , 可以认为它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强调任何一方 , 而是采用双方都考虑进去这种特征性的方法 , 使其融为一体。”所以 , 要用文化的视角、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民族音乐学, 用文化视野、全球视野进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 民族音乐学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 , 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 , 也正是由于民族音乐学有这样的特殊的方法 , 才定义了它的研究领域和对象 , 即适合用这些方法去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所以 , 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不是无限宽泛的 , 而是可以且有必要划定的。

摘要:音乐是各民族综合的产物, 它来源于民族。所以, 音乐的发展和产生就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经济形态、和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 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交流的必然因素, 可以体现各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和内涵。所以, 民族音乐的形成有特定的民族特征, 而民族音乐恰恰是表现其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曦帆.音乐行为中的民俗文化——从音乐人类学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音乐探索.2012 (02) .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篇10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

一直以来, 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 从声乐理论到歌唱教学, 从发声技术的训练到歌唱教材, 基本上都是学习西洋的美声发声方法、欧洲的美声歌唱技术, 忽视了我们本民族的传统的优秀的东西。但对于声乐教学而言, 还是要传承最原汁原味的民族艺术, 将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歌唱形式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 这是体现民族化教学特色的重大突破, 是继承民族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通过音乐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 体现了民族的文化特点。我国传统音乐表现了我国历史传统、地理风情、民风民俗,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中很多的优秀代表被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 代表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传统。更好地传承传统音乐, 对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高校声乐教学

长期以来, 我国的声乐教学一直处于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中心的单一音乐文化教育模式。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音乐文化传统的国家, 我们的音乐教育必须根植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的音乐文化教育体系, 必须以中国民族音乐为本, 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统音乐文化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这些资源成为高校声乐教学的基础, 建立高校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良性互动为基础的多元文化声乐教育体系, 对于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

传统音乐经过历史的沉淀, 流传下来的都是艺术精品, 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感受与鉴赏美的能力, 训练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 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将中国传统音乐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

1、利用情感体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由于生活习惯、语言习惯、民族风俗的影响, 其民歌风格各异, 丰富多彩。也因此, 民族音乐充满浓郁生活气息, 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对于高校的声乐教学传统音乐的融入, 首先就要从情感入手。例如: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很多同学一听都只知道这是一首情歌,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之前先对歌曲的的背景做好交代, 让学生对这歌曲的音乐背景和生活背景的了解, 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兴趣, 就不会只是一味的模仿。在做好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我们的声乐教学才能够顺利进行, 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会合理地分析音乐的走向、歌曲的高亢、低沉、缠绵。同时, 教师要教学民族音乐的唱法, 美的声音应是珠回玉润声音响亮, 声线自然松弛, 音色要优美共鸣处理充实等等。课堂训练在具体到每个学生时, 一定要结合其自身的嗓音条件, 在培养他们声音音质时, 要尽可能地挖掘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声音风格, 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2、发挥感知能力

因个人爱好、趣味、修养等方面的差异, 学生对民族声乐艺术的感知是有差异的, 对民族声乐的感知能力也呈现出了极为丰富的多样性, 但它依然反映的是现实中对美的体验。音乐无国界, 民族音乐也就更没有美的界限, 学生会凭借自己的感知能力来感受民乐的美。如在欣赏了一曲民族音乐之后, 提出问题:这首曲子产生的文化背景怎样、民族音乐唱法是什么特点、其需要什么情感体验、这一民间地区的唱法又有什么要求等, 然后让学生表演, 进行讨论, 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感知、教学、实践和观摩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在注重对歌曲的气韵和意境的把握后, 还要培养学生对音高、速度、节奏、力度、音色、调式、调性等技术性要素的把握。通过课堂教学更积极地引导他们对音乐本身做深层次的理解、把握和表现。另外, 对于声乐学生而言, 感知民族音乐的艺术影响, 然后做一定的学科探索会提高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3、提高教师的素质

高校声乐教学想要发展民族音乐就必须培养一支具有民族音乐教学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民族音乐的背景, 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的唱法有整体把握, 让我们的音乐课多一些文化指向, 多一些中国本土的民族文化。每一位声乐教师都要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 民族音乐的旋律、声腔特点等都要深刻地知晓, 还要能够准确地区分各类民歌, 并能够演唱一定数量的民族音乐作品。掌握在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如京剧越剧、豫剧、评剧、陇剧等, 能够较好地把握这些曲艺的风格特点。总之, 声乐教师自己必须要喜欢民族音乐, 讲课时感染学生, 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使他们热爱民族音乐。

4、利用现代化手段

声乐教材都应配备相应的音响资料, 并且要尽可能是原唱。如今, 教育媒体的形态日新月异,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音响设备为这种资料配备提供了可能。享受原声的民族音乐能让学生有一个较为直观的特色了解。如《山路十八弯》的原声演唱, 在播放音乐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 弯曲曲的山路, 极富地方特色的衬托, 加上委婉又大气的音乐旋律, 再保留方言的一些发音, 真实地演绎了山路的美和人民鲜活的心境。利用影像手段整理搜集资料、讲解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音乐, 做到史论相融,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地参与教学。学生一方面欣赏着原汁原味的民调, 一方面又学习民乐的演唱技巧, 很好的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教学中。

总之, 民族音乐文化进入高校声乐教学体系, 与传统的声乐教学完美地融合, 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发掘、继承和保护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佳宇:传统音乐文化继承刍议, 飞天, 2010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篇11

[关键词] 中国传统音乐 音乐文化 电影音乐

中国的古乐埋藏在留存的传统音乐之中。黄翔鹏先生的话使众多的专家、学者以及热爱音乐的青年投身到了继承、保存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队伍中。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众多人为之付出的同时,还是有不重视甚至鄙视传统音乐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社会群体,而且也出现在校园甚至是专业的音乐群体当中。西方,在现代人的头脑中,已经成为先进、时尚、文明的代名词。西方社会的文化侵略在不知不觉中已渗透到国人的肌体当中。一些人不以为然,更多的人则是无可奈何甚至身不由几。处在人类文化大背景下的音乐文化同样面临此类问题。以西方音乐为中心,一切以西方音乐为标准似乎已经约定俗成。

毫无疑问,传统音乐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整个传统音乐文化以自己内部丰富的诸种类、品种、类型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别形态的文化样式。包含着由音乐文化反映出来的中国各民族人民独特的生存样式和应对方式。没有文化传统的民族是单薄的,没有生命力和生命激情的。而在我们的专业队伍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情况。民族乐器的演奏包括演奏记号及技法都是中华民族深厚传统文化的反映。但我们民乐队伍中的一些人,长期以来,常使用西洋管弦乐演奏法和演奏记号来不断“规范”中国民族民间乐器的演奏技法,无法对号入座就弃之一旁,使一些很有民族特色的演奏技法在谱面上无法体现。再来看当代作曲界,作品对音乐文化的反映也不尽如人意。八十年代以来,“文革”后培养的一代青年作曲家开始崛起,他们以新的面貌和大胆的艺术创造,打破了中国乐坛以往的平静,产生了许多音乐作品。其中不乏一些好的和敢为人先的作品,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给人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面对用民族乐器表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作品,很难找到一种亲切感及共鸣。这些作品仿佛是不识人间烟火,较少考虑受众群体,并且大都没有体现出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百折不挠的狰狰傲骨。我们的历史不仅有老庄、陶渊明,我们更有象岳飞、郑和这样的民族爱国英雄,有着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宽广的男儿气概。罗艺峰在其文章《新时期音乐思潮一瞥一试论“崛起的一群”》中的评价非常客观。他指出,“许多作品仍缺少力”,“主要是一种消极的美”。应多一些现实关怀,“把它推及社会、人生,联系时代现实”。

再来看学校及社会中的非专业群体:更多的是关注当下与西方,而较少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关心与兴趣。校园与街头充斥的是港台及欧美流行歌曲,视传统为过时,唯西方至上,成为黄皮肤的西方人。殊不知,自己还没把自己定好位,便迷失了自我,随波逐流,结果只能是一具空壳。对学校来说,要加强教育与引导。笔者曾对身边的初中生做过调查,有一部分学生仍对传统音乐文化及交响乐感兴趣,这说明传统音乐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我们并没有被流行、低俗的音乐完全占领。关键不在强制说教,空喊口号,要由内向外,使人心悦诚服的接受。自己的市场要靠自己占领。中国艺术具有原创性,我们应使自己的音乐语言、音乐思想深深的植根于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建立自己的文化平台。文化是人的根本特征,失去文化依托,音乐将变的苍白、无力。淮阳泥泥狗已有七千年的历史,以它最原始的信仰形态被保留下来,中华民族的灾难太多了,它表现出了何等顽强的生存意志。另外。它还是一种生殖文化。至今,河南一些地区做的枣馍跟此也有一定的联系。豫剧中主角都是女性,这不仅与女性善抒情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困难时刻,男性支撑不了,相反女性能为了家庭坚强的支起一片天地。钟,能使人领略倒古代帝王的威严。琵琶,给人以一种无限自由的生命激情。听到江南丝竹,便会想到江浙人的委婉与细腻。罗艺峰在其《空间考古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文中揭示了音乐与天文、地理、建筑、哲学等深层音乐文化内容。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我们能随便就将之丢弃吗?但,我们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正如市场要求多元化,多元化市场是创新的龙头一样,我们的音乐文化也应多元化,海纳百川。只要不迷失自我,百家争鸣也未尝不可。也更能促进各种音乐文化的自身发展。放眼世界,音乐文化多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央民乐团正在对琵琶编制进行改革。民乐是否应走交响化道路的讨论。这都是音乐文化理念的反映及音乐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是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新生事物产生前的混乱、迷惘在所难免。若干年后,是非曲直才会更加清晰,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变易与发展。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中华音乐文化也必将屹立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

无论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还是创新,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专业音乐领域义不容辞的应该挑起重任。在这里笔者却想着重谈一个更为简便和行之有效的办法,从大众的欣赏环节做起,通过电影音乐来激发大众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创作、表演、欣赏三个环节是每一部音乐作品需要经过的一个完整流程。大众欣赏环节出现问题,受众面就会减小。因此仅靠专业音乐领域的孤芳自赏是不够的,如果能先在大众中普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那就能带动其他各个环节。电影音乐可以在欣赏环节起到启蒙作用,这一作用不可低估。

在当代的一些电影音乐中,除了导演用剧情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之外,作曲家们也非常注重用音乐来表现剧情和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乐器来突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及传统文化。这些表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音乐主题及中国传统乐器的使用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电影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普及是件好事,它能使观众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并喜爱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以21世纪的中国古装电影大片如《卧虎藏龙》、《英雄》、《夜宴》等为例。这些影片中用了描绘性的、体验性的、表达某种态度或情景的音乐以及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揭示了人物性格与内心,更彰显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影片中的配乐使观众在厚重的历史空间驰骋的同时,更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

在电影配乐所使用的乐器上,作曲家会选用一些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乐器来突出中国文化,如对中国先秦时期就出现的传统乐器——古琴的使用。古琴这一乐器在体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上似乎比其它中国古代乐器更有典型性。在电影中,这些中国古老乐器的概念也在扩大,已经扩大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不仅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也很好地体现出了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加强了电影的戏剧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人们在接受电影中所叙述的中国古代故事的同时,也渐渐地了解和喜爱了这一乐器和它所代表的文化。这些民族乐器所演奏的电影音乐为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正是这些民族乐器所表现的具有中国古典哲学意味的音乐丰富着人们的音乐积累,审美经验、审美心理,指导着每一位观众的个人趣味,电影音乐的社会功能在此也得到了体现。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篇12

一、中原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中原传统音乐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首先要分析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征。

(一) 中原传统音乐发展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距今约9000年的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我国最早的一种乐器, 仰韶文化时期郑州后庄王陶鼓、大河村陶铃和陶埙, 揭示了陶器时代中原音乐文化发展的新面貌。龙山文化时期, 陶铃的体形制也十分清晰, 石磬、陶号角的出现, 使乐器改进后的表现能力得到提高, 成为中原音乐文化飞跃发展的标志。[1]

夏商周时代的中原音乐渐成系统。汉代的《陌上桑》、鼓吹乐、杂舞、相和歌、百戏等音乐艺术的出现, 标志着传统音乐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峰。丝竹相和、“一唱众人和”的传统演唱形式, 也为后世河南坠子等说唱曲艺所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文化多元融合。西北少数民族音乐与中原汉族音乐相互交融, 《木兰辞》的主题内容至今仍在河南戏曲和说唱曲目中传唱, 促进了中原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 汉族的散乐、百戏与西北兄弟民族的羌笛、胡舞、龟兹曲相互融合发展, 鼓吹乐、燕乐、胡乐绚丽多姿, 展示了隋唐乐舞的繁盛局面。

到了宋金元时期, 传统音乐由宫廷向民间转折, 促进了市民音乐的空前繁荣, 戏曲和曲艺的创作演出达到鼎盛, 民间戏曲艺术家、说唱艺人大量涌现, 传统音乐商业化逐步形成。直至今日, 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曲艺演出盛会窥其一斑。如河南宝丰的马街书会,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 河南及安徽、河北、山东、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成千上百的民间曲艺艺人, 负鼓携琴汇聚马街, 说书会友, 弹唱献艺, 观众多达数万人。马街书会推动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明清时代是中原传统音乐发展的又一高峰。民间俗曲不仅在数量上大发展, 而且在曲式结构、宫调的运用以及词曲情调、风格方面都有多种变化, 逐渐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曲种, 促进了中原传统音乐的发展。[2]20世纪以来,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以河南坠子、河南曲子为主流曲种的民间音乐, 走向街头和农家场院, 成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二) 中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

作为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的主体, 中原一带悠久的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造就了其高起点的音乐文化形态。并且以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连续性, 构成了具有独特艺术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 河南省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 (见下表) 。

中原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 保护名录 (部分)

(三) 中原传统音乐类“非遗”具有典范性

中原地区历史上长期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古代文明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遗存的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既是中原文化的传播载体, 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在古代发展的水平, 也积淀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精神, 有中国音乐的文化象征物和标志物, 具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性。

二、中原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当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重视程度和参与度有待加强。各级政府虽然也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 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一些民间音乐艺术形式的发展和传承出现了危机, 甚至处在濒临状态。有的地区成立了相应的保护中心, 但绝大部分县或市、区非遗保护都是由临时抽调的乡、镇文化站人员来进行, 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对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意义的认识, 缺乏专职人员和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使得地方非遗保护工作落实不到位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传承人及专业人才保护措施不够得力。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传承多是靠“口传身授”实现的, 即个体之间相互传承才得以延续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民间音乐传承人难以凭借传统音乐技艺维持基本生存条件, 造成文化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后继乏人, 使得传承工作面临许多困难。

三是非遗保护资金的投入不足。由于保护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比如实际开展的项目保护、数据库建立、传承人扶持、申遗事项联络等等, 对资金的实际需求量远远高于国家每年划拨的数额, 因此传统音乐保护和传承在资金方面缺口很大, 致使实际操作时缺乏必须的资金支持。

四是传统音乐文化传播途径不够通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方面, 社会的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缺乏演出的机会, 缺少表演的舞台和场地, 缺少社会各界的呵护, 使得固有的传统音乐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目中越来越陌生, 许多艺人被迫放弃了专业。

五是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 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和具体的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才能够得以实施。如何处理好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如何有效保护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发扬光大, 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快, 保护机制亟待完善。

三、切实做好中原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中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不断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 具有活态的特质。传承传统的中原音乐文化, 首先应通过传统音乐进课堂、进社区、进乡村的方式使之得到落实。

(一) 通过普通高校课堂教学传承与发展

要把高校作为传统音乐传承的主要载体, 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首先是推动传统音乐进课堂。通过开设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 将传统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进行传播和学习, 确立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推动传统音乐学科课程的体系化和专业化建设, 构建高校传统音乐培养教育教学的体系。[3]定期组织学生到民间进行考察、采风, 观看民间艺人的现场表演, 现场感受传统音乐原始面貌。同时, 优秀的传统音乐也是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 加强传统音乐的教育教学, 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的增进。

(二) 在民俗文化活动中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

1. 借助民间祭祀与庙会活动进行传播与发展

中原一带民间宗教活动中往往伴有音乐演奏, 佛家和道家在念经过程中, 也有“祥云盖”“梧桐” (悟通) 的一些曲目。[4]无论是道教音乐还是佛教音乐, 都在不断汲取民间传统音乐的营养, 同时也对民间的传统音乐予以深刻的影响。多种多样的民间社火表演、庙会赛神活动一般都会有传统音乐伴奏, 也有擂大鼓等壮观场面, 事实上, 不少传统音乐正是依托民间沿袭的宗教祭祀、社火庙会而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繁荣的。适时地利用这些活动, 对其中的传统音乐表演予以正确的指导, 对于保护与传承是一条捷径。

2. 通过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传承传统音乐

民间婚丧嫁娶的音乐中, 实际上也传承了一定内容的传统音乐, 民间的唢呐班 (俗称响器班) 与佛、道教寺庙音乐班这些民间传统音乐团体随着民间宗教和婚丧民俗的存在, 已发展成为弘扬传统音乐的重要力量。

(三) 以政府为主导, 建立非遗保护机制

政府作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主体, 应根据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民间性的特点, 尽快制定传统音乐保护政策, 为保护、开发等确立法律依据。在政府统一指导下, 逐级成立“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 协调指导保护、传承工作。同时, 还应制定科学的规划和计划, 对遗产进行记录与整理, 构建相应的保护体系;要逐步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 加大建设相关演出馆场的力度;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传承人的保护, 发挥民间组织、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培育广泛的公众保护意识[5]。保护好中原传统音乐文化,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形成政府、社会、专家和公众群体组成的保护和传承的主体, 形成从政府到社会、专家到普通百姓全面参与的传承与保护的局面。

(四) 加强引导, 通过网络传承传统音乐

网络为传统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新空间。专家和学者通过在网络上开设博客, 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文化园地, 通过网络进行传统音乐远程教育。要做好传承保护工作, 首先要建立中原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资料数据库, 尽快通过考察整理那些原生态的中原传统音乐资料, 原汁原味地记录和整理下来, 同时也要建立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的网站。不同区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网络对话与沟通, 增强人们保护意识和传承自觉性。

摘要:中原传统音乐是一种具有中原地域文化特征的音乐形式, 在长期的发展积淀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明显的连续性、音乐种类丰富性和典型性的特征。对于中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除了以政府为主导来建立非遗保护机制, 通过普通高校课堂教学传承与发展, 通过网络传承传统音乐外, 也要在民俗文化活动如民间祭祀与庙会、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传播, 多管齐下形成保护与传承的合力, 推动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原地区,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孙敏.试论河南音乐文物的文化特征[J].中国音乐学 (季刊) 2005, (2) :72-74

[2]郭湘明.中原地区民间音乐文化渊源与传承发展[J].许昌师专学报, 2001, 20 (3) :77-80

[3]王文俐, 赖涛.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在普通高校的传承研究[J].东岳论丛2010, 31 (11) :187-188

[4]王晓坤.传统音乐在乡风民俗中传承传播与发展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9 (4) :129-130

上一篇:投标案例下一篇:大修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