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课例

2024-11-29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课例(精选8篇)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课例 篇1

让理性的课堂焕发出人文的光芒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例研究

(金华市曹宅高级中学

傅艳艳)

课前设想

今年三月在衢州一中举行的高考语文复习研讨会上,磐安中学韦玲珍老师的《垒实基础,关注变化——关于现代文小阅读的备考》讲座,解开了心中对论述类、实用类文本教学多年来的疑惑。论述类文本教学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考察分析、概括和推理的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要全面、透彻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在教学时不须要也不应该从专业的角度去切入,而应该从语文的角度去解读文章。

以往对论述类文本的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学生经常反映论述类、实用类文本教学太过于严肃、乏味。韦玲珍老师的讲座中谈到高考小阅读备考技巧——留心生活,拓展知识,这个观点点亮了心中的火花,而《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篇课文使我找到了上课的突破口。

本文是关系性议论文,讨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与联系。课前我把教学重点除了放在对文本的解读,对分析、概括能力的引导外,设置3个环节引入传统文化的例子,使这篇理性的学术论文注入人文的光芒。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并拓展、延伸,展开对身边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关注身边文化现象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初步拥有了质疑、探究身边文化现象的习惯。争取把这篇充满理性光芒的文章上“活”了,给学生一次不同以往的课堂体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区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把握文化传统的惰性和可变性,进而了 解作者提出的传统的两重属性,学会如何正确对待文化与传统。能力目标:能快速筛选提取文章的重要信息,培养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情感目标: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辩证思考分析对待我们的传统的精神。【重点难点】

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文化传统的惰性和可变性,正确看待包袱和财富问题。【教学方法】诵读 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名家谈文化与传统

德国语言学家雅克布·格林说过:“构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脉,而只能是跨越河流和山脉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传统已成为一个国家的身份证,是支撑这个民族精神的脊梁。

2、庞朴谈文化

“我自己追求的目标就是三句话: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不要把这三个东西对立起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啊!有人甚至说文化不仅仅只是心理的积淀,还是生理的积淀,会转化为基因啊!在文化上绝对不能搞全球主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你这个民族就蒸发掉了,或者就淹没在人群当中了。全球主义我们都看到了,可口可乐、肯德基、NBA等,还有什么“韩流”“哈日”,把头发染成黄的、红的,什么玩意儿!笼统地讲,自由主义容纳保守主义,主要就是文化上的,不是政治上的。它们的区分就在这儿。所以,我反对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但支持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我认为文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二者完全可以结合。

《博览群书》2004年第9期《我是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者—庞朴先生访谈》

3、探寻背景

二十年以前,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以“破四旧”的名义把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封资修”、“大洋古”之名予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作为对这种大破坏的反作用,在中国大陆掀起过一阵“文化热”。此之所谓文化大体就是指的中国的文化传统。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不但并不如文化大革命所认为的那样坏,而且为了救治大革命的祸殃,还迫切需要恢复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文化。但是,同时也有另一种认识产生,认为文化大革命固然是以最最最革命的名义发动的,实际上却代表了中国传统中最最最反动的黑暗的东西。八十年代上半期,很有一些论证文化大革命为“封建社会主义”,论证应当“建立社会主义高度民族”,的文章发表在像《人民日报》这样的权威报刊上,不过这阵风刮得并不长,热闹了没有几天,很快就过去了。

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就渐渐形成了一种看法,蒙蒙胧胧地认为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不同的。后来知道庞朴同志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还把这个意思写成论文,在1993年“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后来又发表在同年《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上,题目就叫做“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受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李慎之《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兼论中国的专制主义》

二、文本研读

1、直接切入主题,本文讨论了什么问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传统

2、举例辨析,合作探讨。

(1)根据自己的理解,生举例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例子。

生举例:传统文化如书法、中国画、陶瓷、剪纸、传统戏剧等。(学生大都举传统文化中精华的例子。)

师补充落后腐朽的传统文化例子:牌坊、三寸金莲、看相算命等。文化传统:落叶归根、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安土重迁等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

(2)生结合课文的分析阐述,辨析同学举的几个例子是否恰当,同桌之间一起探讨。

(3)回到课文,明确两个概念:各请一男生一女生读概念,其它学生关注其中的关键词,并把握筛选重要信息来理解概念。

概念明确:“传统文化”即“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 和文化意识。|xx| “文化传统”即 “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的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师辩证分析:“传统文化”中“文化”是中心词,落脚在“文化”;“文化传统”中“传统”是中心词,落脚在“传统”。“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外国文化相对应。“传统文化”是“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则“不具备有形的实体”。

(4)师总结传统与文化的关系:有时传统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汉字中体现的中国人对中正平和和整齐对称的追求,武术中的侠义精神,苏州园林中的天人合一,春节中体现的重视家庭团圆的愿望。

庞朴认为: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3、理解文化传统的惰性和可变性(引导学生辩证思考)(1)文化传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近代旗袍的发展为例(幻灯片展示旗袍的发展与改良过程)

旗袍原是满族妇女的长袍,主要起保暖作用,满族入主中原后,旗装有所改良,加入了一些汉族服饰的审美元素。民国时期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良,并逐渐与西方审美相融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范文海说:“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旗袍成为一种中西合璧、具有海派风格的女性服装,成了中国妇女的国服。”

所以,不能将文化传统视为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要在动态的过程和具体的环境中去把握各种文化关系。

(2)那作者为什么又说它是一种惰性力量?

①师读这段文字,学生品味这段中体现出来的的语言的魅力。生讨论语言表达特点:用词生动妥帖,整散结合,摇曳多姿。②文化传统的惰性力量该怎么理解。

师明确:一方面制约人的思维方式,支配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人的情感,左右人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的终极关怀。

另一方面,因为文化传统的指令作用,它具有了凝聚力量,是集团的象征,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巩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看视频,找一找电影《刮痧》片段中,中国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表现,并体会文化传统的惰性和可变性。

《刮痧》里的大同到了美国,其实他是带着中国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这一件大行李来到美国的。这个大包裹里面有勤奋、孝顺、仁义,还有中国式的教育方式等等,这个包裹里的东西让他在美国的生活带来一些困挠,这个包裹是渗入骨髓,无法抛弃的。

师引导:传统文化:兵马俑、服装、刮痧――民族性、时代性。

文化传统:教育方式,父子关系,面子问题――惰性、可变性。

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国学大师文怀沙

三、如何对待传统

1、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并认为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认为传统是包袱——排斥)

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切忌刮垢磨光。„„(认为传统是财富——固守)

2、引出作者观点,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生齐读课本最后两段)

是财富,也是包袱,难以彻底决裂,会随生活的变化而更新。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

3、具体做法

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吸收先进外来文化,发展、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4、联系现况讨论思考

最近报纸上有报道,很多地方办起了儿童读经班,孩子们穿着宽袍大袖的汉服,每天背四书五经,吃饭前念古语,对这种现象怎么看?(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生: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重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不能割裂和 抛弃,让孩子读经书,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

生:吃饭前念古语,孩子穿汉服,似乎做过了头,毕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是生拉硬拽,而应该在全社会营造保护文化传统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熏染孩子。

生:这种做法很值得提倡,韩国已经把“端午节”申请联合国作为本国的传统节日,如果我们再不重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等着周边国家的蚕食,那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

师总结:现在社会上确实兴起了一股“国学风”,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部分人的风尚。易中天品三国让他成为超级教授,王利群谈史记也拥有了一群粉丝,于丹说《论语》,这本书销量突破400万册。这是一种好现象,说明社会在回归经典,回归传统,希望这不是一时兴起,而能一直持续下去,一位文化名人曾经说过,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让我们以自己的文化为荣。

四、拓展研究

在崇尚国学的今天,90年代出生的你怎样看待日日隐身在我们生活中的关于德与才,父(母)与子、师与生的中国文化传统问题。

问题探讨: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明·王守仁(《严师箴》)(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生:严师出高徒,严格的要求才能出成绩,才能实施教育活动,这是符合情理的。

生:太严肃的老师无法接近,不利于展开师生互动,“师严道尊”早已是过时的说法了。

生:师道尊严的同时必须尊重学生,老师不能太自我。

生:老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要有一颗爱心。在执行班规班纪时,应以一位“严师”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能“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

师谈自己的感受:点出财富的一面。在这样一个人心惟危,急功近利的时代崇德尚义、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可以为人们道德的自觉形成,超越物欲的羁绊,提高精神境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包袱的一面。其一,偏重道德的提高,而忽视意志、力量的培养,个性的张扬。其二,缺乏民主、平等观念,不敢挑战权威 坚持一种平等原则,在师道尊严中,尊在先,严在次,如此尊严可谓现代之师道。

五、场外链接作结

2011年3月1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回答韩国文化广播公司记者的提问。

记者:总理阁下您好。我们非常关心“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容。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请问中国将如何发挥这种优势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温家宝: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传统更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扬祖国的文化传统。同时我们也懂得,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文明。只有这样,才能使祖国的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也就是我常说的,只有开放包容,才能使祖国强大。„„我们还要善于把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发扬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与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文明结合起来,使祖国的文化再展辉煌。

师总结:在现代这个传统消瘦、物质丰腴的时代,我们可以让传统这棵灰色的树变得多彩、变得富有温度、更和谐、更可亲,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焕发出新的光芒,我们在这光芒的照耀下,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一位文化名人曾经说过,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我想这正是今天审视传统的意义所在。

课后反思

上这堂课的思路是从学生的理解出发,让学生理解、判断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与联系,教师起到引导和分析的作用,再拓展并联系生活,适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发言热情,点燃课堂气氛。课堂设计主要目标基本完成,学生反映积极,并且流露出了难得的思辨的光芒。课堂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引导学生注意学术论文的严密性和辩证性。《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属学术论文,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正式的论文,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 7 了揭示不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作了较为细致地对比、界定。把“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阐述的清晰而又科学。

2、强化学生语言分析、思维分析能力。实用类文本教学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上。文化传统的惰性与可变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做了重点的分析和辨析,强化学生对学术概念、术语的思维训练。

3、近年的高考小阅读设题,出现了拓展应用性题目,考查学生的独立见解。所以我设计三个讨论环节:一是讨论时下流行的“读经”现象;一是思考对电影《刮痧》中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体现。一是合作探讨对“师道尊严”的看法。三个环节既从文本衍生出来,服务于文本,极大地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的发言中不乏亮点。

4、在保持学术严肃性的前提下讲究课堂教学语言的文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的写作特色显而易见,行文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来说明道理;大胆使用整句,甚至接近对偶的对举形式,语言生动、形象,不乏文学色彩。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充满文学气息。作家写作学术论文尚且有这种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意自己的语言。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是引用名家名言还是过渡、总结,语言都经过细致雕琢,认真准备,用富有人文气息的语言带领学生徜徉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课例 篇2

一、在目标确定中弘扬传统文化

本课三首咏月的诗词, 情景交融, 想象丰富。虽然写于不同的时代, 但是, 表达的主题却都相同, 都是浓浓的思念之情。《十五夜望月》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怀念, 《水调歌头》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怀念, 《我的思念是圆的》表达的是对同胞的怀念。为了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及习俗有深入的理解感悟, 围绕课文我确定了下列学习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 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学会在丰富的美的联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通过感知诗词内容领会诗情。

4.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习惯。

二、在导语设计中弘扬传统文化

首先, 我以猜谜的形式, 引出话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因此, 活动一开始我就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话题: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 一年中哪一夜的月亮是最圆的?谁知道中秋夜有哪些习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呢?

这个导语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每个学生都有过节日的经验, 但是很多学生只是知道过节, 却不知道其中的缘由, 这一设计以此为切入点, 在交流中, 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中秋的一些风俗,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让学生领悟到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三、在意境品味中弘扬传统文化

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 故要欣赏诗歌, 必须发挥意境联想。因此, 在品读阶段, 我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意境联想: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中庭地白树栖鸦”, 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积水空明、澄净素洁之感, 使我们不由得联想到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必须从学过的传统古诗词中提取。这一活动既联系了旧知, 又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可能联想到李白《静夜思》中的名句“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自然沉浸在精美的意境中, 也可能联想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再比如就“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一句进行揣摩, 学生自然联想到, 月中的桂树、树下的白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这样, 可以使学生真正深入地领悟到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在重点研读中弘扬传统文化

在精读课文阶段, 重点是抓住关键语句, 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和词句本身蕴含的哲理。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 我抓住传统名句“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要求:同座先讨论, 然后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就会明白:人月无常, 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 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从而使学生从传统名句中领悟到明睿的哲理, 形成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在反复吟诵中弘扬传统文化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 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我们更应尽可能多地去积累, 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 我让学生反复吟诵这三首古诗词, 直到能背诵。此外, 我还尝试着开展了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些诗词, 如分组竞赛、同座竞背等。

六、在拓展交流中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诗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 发扬民族文化, 可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所以, 在拓展的环节我要求学生以“月”为话题, 畅所欲言, 必须引用很多的咏月名句, 多多益善, 当然, 如果诗兴盎然, 也可自己作一首咏月诗。此环节重在引发学生灵活运用咏月诗词名句, 自然也就引发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与重视, 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 也能诱发学生的即兴创新能力。

七、在课堂总结中弘扬传统文化

这节课我引领学生学习了不同时代的三首诗词, 感受到了诗人在传统节日里渴盼团聚的愿望。借机我还与学生一起总结了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除本课的三位诗人外, 学生们又想到了:李白是咏月的高手,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便足以证明, 还有“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等, 都是借月亮表达乡思乡愁的。由此推想到:古人常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古时候, 交通不便, 信息不畅, 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往往在月圆时想起自己的父老乡亲, 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他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 把这种思念之情倾注于笔端, 希望通过月亮来问候他们的亲人, 捎去他们深深的祝福和情意。在总结中, 学生也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华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韵味无穷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 在最后对文章的主题升华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这三首诗词想象丰富, 意境很美, 其实对于古典诗词而言, 这只是沧海一粟。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 让你们的心灵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使你们的文学素养不断提高, 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华文明推向世界而努力学习吧!”在倾听结语中, 学生的民族感情得到了升华。

八、在作业布置中弘扬传统文化

学生学完课文后, 对课文内容及蕴含的情感已有了清晰的了解, 为了让学生实现文本外的拓展, 扩大知识面, 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四人为一小组, 以“中秋之月”为主题, 办一期手抄报, 要求分栏目, 板块清晰, 有自己的特色。优秀的手抄报先在班级交流, 然后张贴上墙, 特优的还将它推荐到学校橱窗展览。

这项作业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创作信心。为了圆满完成任务, 课下, 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 去读课外书, 了解与月有关的民俗文化。这样, 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了自觉学习的愿望,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课例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也是我们传承精神文明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一提起传统文化无非就是古诗,就是成语,就是寓言故事。可见,我们往往只注重表象而忽略了真正的文化精髓的传承。鉴于此,笔者现以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为例,分享一下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仁

孔子曰:“上下相亲谓之仁。”孟子曰:“仁者爱人。”仁是传统儒家道德的核心,它指的是以孝悌为基础的人与人相互亲善。现在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许多学生只享受过爱,但是没有给予过爱。可见仁的渗透在现实中有重要意义。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取许多文章都彰显着“仁”的精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挖掘。比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和《陈毅探母》就是启发孩子们体会长辈为后代的成长付出许多艰辛和劳累,让我们从小懂得要孝敬长辈的道理。这是一家人的爱,是孩子们实际生活中容易体会到的“仁”。三年级下册的《菩萨兵》通过红军在长征的艰苦行程中对藏族同胞的关心和爱护,体现了超越血缘的家国情深,这是孩子们不容易体会到的“仁”,需要我们加以深化启发和引导。

二、义

孟子曰:“舍生取义。”义就是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是道义、情义的综合,它是捍卫“仁”的最高价值判断。2011年女童被车碾压之后,身边连过18位路人都熟视无睹,就是对义的践踏。近几年此类新闻很多,说明义的渗透势在必行。

1.义是利群济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普罗米修斯盗火》通过讲述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痛苦,不惜触犯天条与宙斯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盗取火种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智慧的故事,颂扬了普罗米修斯甘愿为人类受苦的伟大精神。

2.义是奉公爱国。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祁黄羊》就是通过祁黄羊出于公心而“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教导我们要能以大局为重考虑问题,在原则问题上不能因循苟且,贪赃枉法。

三、礼

古时候,儒家主张礼治,以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即礼,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现在对于小学生来说,礼就是文明礼貌,就是端正学习态度,就是尊重师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掌声》讲述的是同学们给胆怯的小英以鼓励的掌声,终于使她产生勇气讲述了自己的故事。通过教学本课,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回忆自己受到嘲笑和鼓励时的不同心境和心态,然后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这就是礼的一种体现。

四、智

孔子曰:“知者不惑。”智就是智慧,聪颖的意思。学生对智不陌生,都想变得聪明,但是怎样才能聪敏呢?聪明是天生的吗?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讲的就是天生貌似笨拙的梅兰芳通过刻苦训练最终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勤能补拙”的良训,让他们知道智慧是可以靠学习和训练弥补的,让孩子们摆正态度更加努力学习,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

五、信

常言道: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相信大家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里面的小男孩最终尝到骗人骗己的后果。而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诚实与守信》则讲述“我”深夜开车回家,不小心撞坏了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最终事故得到圆满解决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对比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诚信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要拘泥于古诗和语言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要通过每一篇课文阐发微议,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 篇4

传统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1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一)导入活动

1、同学们,通过学习17课,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老子,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

(如果学生答不全,教师可以提示:在我们学校“文化走廊”里你看到过了什么?──那里还有许多中华历史名人,如庄子、孟子,小学语文综合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2、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吧!(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二)确定专题

1、出示17课课后“综合性学习”一段话,自己读一读吧!

2、你想不想成为一位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啊?(想!)你最想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生活阅历谈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打出相应的文字内容。)

3、将学生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如,将陶瓷、剪纸、布艺、草艺、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戏剧、国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

4、全班讨论填写下表:活动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小组专题研究内容

(1)民间工艺

(2)民族艺术

(3)古诗文赏析

(4)风俗风情

(5)神话传说

(6)饮食文化

(7)备注

(备注说明:除以上六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它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

阶段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两个环节。]

第二阶段:确定方案,调查研究

(一)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专题小组

(2)讨论、撰写专题实施方案

1、结合某一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的指导。

2、专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写下表。

传统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①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③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④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⑤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创设情境

①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闪光的金钥匙”新闻发布会。

②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办法

内容:

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

规则:

a.按小组选一名“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b.“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当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奖励办法:

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

民主推荐

①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

②组内评选:推出“新闻发言人”。

③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成果发布

①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②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总结颁奖

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①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③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④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⑤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讨论交流

①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②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观摩评选

①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②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代言人”向别的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搜集的资料。

③每位学生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集体评议

①各组同学评议:哪组活动开展得好?好在哪里?

②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总结、颁奖

传统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德育目标:

1、让学生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能力目标:

1、让学生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准备阶段的主动性,探究性;学习阶段的进取精神和独特体验。

教学时间:

两个阶段:资料准备收集阶段和课堂教学汇报阶段

教学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收集资料阶段(确定方案,调查研究)

1、导入活动

(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老子,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

(如果学生答不全,教师可以提示:在我们学校楼道和校园里你看到过了什么?──那里还有许多中华历史名人,如庄子、孟子。)

(2)、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

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吧!(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2、确定专题

(1)、出示17课课后“综合性学习”一段话,自己读一读吧!

(2)、师:你想不想成为一位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啊?(生:想!)你最想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生活阅历谈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打出相应的文字内容。)

(3)、将学生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如,将陶瓷、剪纸、布艺、草艺、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戏剧、国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

3、全班讨论填写下表:活动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小组专题研究内容

(1)民间工艺(

2)民族艺术

(3)古诗文赏析

(4)风俗风情

(5)神话传说

(6)饮食文化

(7)备注(备注说明:除以上六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它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两个环节。

4、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专题小组

5、讨论、撰写专题实施方案

(1)、结合某一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的指导。

(2)、专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写下表。

传统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

(2)能主动参与交际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

a、尽量组织语言,大胆地与同学交流了解到的传统文化;

b、培养专心倾听,适当补充,积极提问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师)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图片或实物,制作简单课件。

(生)在实践活动中与伙伴一起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收集相关资料并归类整理,准备向大家展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各位同学,我们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一直流传到今天。同学们,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所收集到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资料。

(设计意图:以最简洁的导入,使学生马上进入互动交流中,节省时间,为下面学生间的展示交流留下充足的时间)

二、小组交流,推荐导游。

生活中。

4、推举心目中的最佳导游,说出理由来。推举者和被推举者进行互动。

5、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播放有关传统文化的图片、音像资料,再次给学生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并举例说明传统文化并不古老,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勉励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推举心目中的.最佳导游时,再次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传统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5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综合性学习课。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并把能力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就是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本节课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通过查阅网上资料,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亲自指定方案、积极搜集处理信息、组织策划,学生的合作研究的精神、问题意识、创造精神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查一查、说一说、听一听、演一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拓展活动,继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意识,在研究的过程中,熟悉搜集资料的途径,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教师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去进行调查,注意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快乐生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间文化知识。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在调查访问、分析整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中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四)、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目标:

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使用power point来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使用frontpage来制作专题网站,提高学生运用多种媒体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面对困难,分担责任。由于活动工程的“庞大”,准备工作的繁多,他们发现以个人的精力和时间实在难以胜任,经过失败后,他们选择了合作研究壮族。不但组内有合作,小组之间也有合作。活动中,学生渐渐会悟出一个道理:搞这样的活动,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获得成功。

通过计划的制定,学生不但对活动步骤十分明确,他们的分工意识也增强了,知道了谁负责找音乐,谁负责制作演示文稿,谁负责编排小品、谁负责学舞蹈等,在活动中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工与合作是完成整个活动任务的基础,谁游离于小组之外的就必然被大家所指责。

本次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考虑到实际情况,我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特别是材料的选取和整编过程。课件和演示文稿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

教学策略

本次活动中,我特别设计了“计划制定”这一内容,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有序地完成任务,提高效率。在初定计划时,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计划,为什么要制定计划,怎样来制定计划。我在学生制定的初稿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计划,制定计划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怎样制定计划。学生在此基础上改进了自己的计划,并以不同的形式设计了第二稿。我们相信,学生会将这些良好的学习策略迁移到以后的学习、活动中,而这种意识的形成将会使学生终身收益。

学生的能力有差别,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学生舞蹈跳得好,有的学生上网下载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熟练,有的学生有创意,能编出有趣味的小品。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长处,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他们也看到了他人的长处,改变了以成绩为标准评价他人的习惯。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一定会更加努力,更有自信,因为他们发现了自我价值。让我学会综合地评价一个孩子。

过程(教学或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一、创设情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二、出示教师演示文稿介绍,明确学习目的。将学生提的专题进行归类选择古诗欣赏、传统节日、民族艺术、民族风情。(备注说明:除以上几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他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三、成立小博士活动小组,制定方案,调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

[阶段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两个环节。]

第二阶段:制定方案,调查研究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爱好,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明确研究的方法是: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实地考察、向长辈或专业人士咨询。自由组合成多个调查小组。讨论、撰写实施方案。

一、小组成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调查的主题给组员分工,讨论调查方式,了解调查情况表的填写方法。调查情况表如下。

1、结合某一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的指导。

2、专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写分工计划表。

[阶段设计意图:教师结合方案表在“合作分工”和“获取方式”上做重点指导,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二、各小组根据调查表,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调查历时二周。小组学习评价表

第三阶段:根据方案调查研究

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

[阶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合作研究的精神,为最后的成果展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解决问题,汇报结果

(一)小组汇报交流

师:我省要建一个“传统文化博物馆”组委会派老师来督导检查。这节课我们召开一个模拟的“传统文化博物馆”的试营业典礼。博物馆共设四展区告诉大家你们是哪个展区。(学生把标牌摆放好,说出自己是什么展区)

1、谈话:哪个展区愿意打头阵来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除此以外,当学生有个性化的展示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各组展示

民族艺术组的展示:

播放民族音乐的视频演奏及乐器图片、看民族舞蹈的表演、出示民族舞蹈的幻灯片、小组展示自己刻的剪纸、观看戏曲视频表演。

诗词赏析组展示:

配乐诗朗诵,分类别背诗(珍惜友情、人生哲理等)、展示古诗手抄报。民族风情组的展示:

创设情境,民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风情。选择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以导游员的身份(藏族导游词、藏族演示文稿)(蒙古族导游词、蒙古族课件)进行介绍,同时出示课件。

传统节日组的展示:

出示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节日。小组成员谈每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故事传说、谈自己过的最有趣的节日。

3、谈感受、提疑问或对他们再继续充实资料提点建议。

4、师谈话:每个展区展出的太精彩了,组委会非常满意,但是他们还提出一个要求,请各民族艺术古诗欣赏个展区设计一、二句广告词,你们能行吗?

5、各个小组派代表说广告词。

师:我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还专门制作了主题网页,同学们可以登录我校的网站查询,将你们搜集到的资料链接到网站上,我们就可以在网上继续交流,欢迎你们发布最新信息。

6、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个体专题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如口才之星、形象之星、提问之星、评价之星、创意之星、同心协力小组等不同智力方向、层次的学生。

(二)整理归纳

1、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专题资料整理成册。(教师帮助整理,帮助链接。)

2、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请把它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的感受。(三)总结: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你要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就要打开祖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老师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努力探索、学会创造。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阶段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题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和展示,并通过说一说、听一听、写一写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阶段:继续延伸,后续活动

(一)教师点拨

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丰富多彩,是呀,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这六个专题,比如,你可以去制陶,体会制陶的乐趣;可以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欣赏京剧,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几曲。我们可以用“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来形容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拓展探究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不愿意继续探宝呢那么,除了今天我们研究的专题,你还打算继续探究哪些内容呢(学生自由发言)

(三)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在已打开的两扇门之间有一幅画卷伸向远方,镜头从古代文明一步步演变到现代文明,直观地再现各种传统文化,再次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阶段设计意图:通过后续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传统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1、对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进行成果展示。

2、检验学生课外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祖国的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老子,学习了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同时还了解了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赵州桥、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清明上河图》。通过学习,我们对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已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还有哪些呢?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在课外合作收集有关材料了,有些小组收集得还不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展示一下吧。

二、展示成果。

1、各小组先汇报展示的内容:

(1)、民间工艺;(2)、风俗习惯;(3)、神话故事;(4)、书法绘画;(5)、古诗赏析;(6)饮食文化……

2、请各合作小组上台展示。

教师提示:

(1)、有实物的话要出示实物,让大家充分了解。

(2)、小组成员要确定谁先介绍,谁补充。

(3)、如果台下同学有疑问,要尽量回答。

(4)、还要介绍你们小组是如何完成任务的。

3、全班评价。哪一组展示得?

三、总结成果。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个巨大的宝库啊!在这一座宝库中,还有很多的传统文化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认识呢。希望以后同学都能多多的留意和观察。那么,通过这一次活动,你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又有了哪些深刻的认识?有了哪些收获呢?请写下来吧。

传统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7

要求回放: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了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它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写完后,大家交流交流,选出写出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要求分析:

1、小学语文课标明确: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因此,这节习作指导课只是把上节课(口语交际)中了解到的有关“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写下来,这是对学生综合性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示方式,也是检查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描述的训练过程,是对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检验和升华。

2、学习段式,作文时注意做到表达清楚,描写具体,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写出自己的感想。

习作范围:

1、学会把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写下来。

2、可以写本次活动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把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

2、引导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一个传统文化。

3、把学生的习作装订成册,让学生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课前准备:

1、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2、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手抄报等)展示出来。

3、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准备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4、中国传统文化调查表。

教学难点以及对策:

1、第一个难点是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综合课时做好做足前期工作,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这次写作范围很广,可以介绍一个文化传统,一个风俗习惯,一处人文景观,一个古建筑,一种民间工艺,一个戏曲,甚至于活动的过程可以写,同学们活动中的表现也可以写。只要是你感兴趣的,都可以写下来。

2、第二个难点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学生通过综合课的学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点简单的了解,但没有头绪,在脑海里是一团乱麻,不知道如何把这些材料组织起来,整理好,形成文字写下来。

3、本次习作训练的难点还在于它的综合性,在于如何体现着一个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如何突破难点?我想,应该结合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来进行,在前面几篇课文的教学中,提前渗透,有意识地指导。如在讲《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会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一座桥,介绍一幅画。在进读《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把一件历史故事介绍清楚。

教学过程:

一、再现传统文化,体会写什么。

1、回忆上节课口语交际内容。

你知道哪些中华传统文化?举例说说。

2、你最喜欢我国的哪个传统文化?你最想向大家介绍哪个?

(1)、学生展示,老师小结。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

传统文化与教学报告心得体会 篇5

儒家要我们首先修身养性,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讲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导我们:利己、利人,功德圆满。

这三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先要求我们自己明明德,摆脱了身心痛苦,悟了,获得了大的智慧,然后再去做事,帮助他人,影响他人,造福社会。 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学习的最根本就是培养每个人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一、孝: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身为子女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更快乐,生活更美满。

二、悌:一个“心”字,跟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弟子规》中“首孝弟”就说明了孝敬长辈、兄妹友爱是教育学习的重点。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关心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

三、忠:古人云: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才可以化人。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诚实不欺骗别人,我们与人交往要有诚信。民无信不立,与他人交往,绝不食言,不妄语,不轻诺,言既出,事必行。

五、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应学会礼仪,以礼待人。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正义感。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贪污,廉洁自律。我们做事情应当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思想上以清廉为乐。

八、耻:是说做人应懂得知耻、要有羞愧感。子曰:“知耻近乎勇”,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篇6

扶风三小 范芳娟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应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目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熏陶 感受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这是育人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

一、在传统节日熏陶中了解传统文化

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如端午节来临之际,我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指导学生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交流、展示,评出优胜小组。另外我还组织学生缝制香囊,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形状各异的香囊,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走近屈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上语文课时,我把这些传统的节日穿插进去讲,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强了他们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这样的语文课堂生趣盎然,这样的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万口传诵,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仅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对学生培养语感、发展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都有其独到的作用,可让每个学生受益终生。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就精选了几十首优秀的古诗词。我把黑板的一角开辟为“古诗词天地”,每天让学生将古诗抄在专用的本子上。先让学生自读,把古诗读通、读准;再让学生猜读,猜古诗的大致意思;然后由教师点拨、指导;最后要学生有滋有味地诵读。每首古诗但求粗知大意,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求字字落实。一方面是不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另一方面是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到相同的诗句留有比较、感悟、体验的空间。由于小学生记忆力强,加上古读词朗朗上口,一首古诗一般不到五分钟学生就会背了,再加上学生自己运用 工具书,即使遇到难以理解的读句,教师只需要用一两句稍加点拨就足矣。

三、在学习成语故事中感受传统文化

成语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它的出现常常和一个个充满故事性的精彩情节相生相连,极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语文教师除了要充分挖掘课本内的成语之外,更要拓展学生课外成语的学习,要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围,做到真正地掌握。比如在学习到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成语时,就可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的教育。在学习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成语时,就可借机鼓励学生去读四大名著,这样因势利导,激发求知的教育对学生才会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对成语,我教会学生自觉去应用积累,要学会在平时的阅读中,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我们还开展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习成语,积累语言。

总之,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而语文教学又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为此,教师应本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1日出版)

2、陈建翔《学习审美论——兼论减轻学生负担的内在可能性》(《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李佩英 4

年5月出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课例 篇7

关键词:墨西哥,拉美文学,家族传统,饮食文化

墨西哥是拉美的文化大国, 其文学发展成就不仅在拉美, 乃至全球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是墨西哥著名作家劳拉 · 埃斯基韦尔的都代表作品, 也是当代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这部被称为“美食版的《百年孤独》”的佳作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全球强烈反响, 销量迅速超过加西亚 · 马尔克斯的同期新书《迷宫里的将军》, 且长期占据拉美各大畅销书的榜首。之后,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又被墨西哥著名导演阿隆索 · 阿雷奥改编后搬上银幕, 使得该作品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

一、故事梗概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是一部关于爱情、传统和激情的小说, 故事以墨西哥革命时期为历史背景, 以饮食为线索, 以女主人公蒂塔和男主人公佩德罗之间悲壮的爱情故事为核心来展开。蒂塔从小就对厨艺就有着过人的天分, 但根据家族传统, 蒂塔不能结婚, 终生陪伴母亲埃莱娜。但蒂塔与佩德罗青梅竹马, 坠入爱河。母亲艾莱娜独断专行、固守陈规, 对他们的接触严加防范, 并把蒂塔的大姐罗莎乌拉许给了佩德罗。为接近蒂塔, 佩德罗只好委曲求全, 同意婚事。厨艺成了伤心的蒂塔唯一的精神寄托, 她酷爱烹饪, 开始用心烹调各种美食。大家在享用完她的美食后, 纷纷燃起了对爱的渴望。尽管时间流逝, 蒂塔和佩德罗之间的感情却未冷淡, 这遭到了大姐罗莎乌拉的嫉妒和母亲艾莱娜的监视。

终于, 蒂塔与佩德罗冲破所有阻难, 携手共行, 但佩德罗却已经走到生命尽头。蒂塔决定自己吞食火柴, 只为和佩德罗在光亮、爱火中永远在一起, 瞬间她的身体迸出火花, 房子变为火海, 一切烧为灰烬, 只留下了蒂塔的菜谱。

二、家族传统下的人物形象

在《恰似水之于巧克力》这部作品中, 作者劳拉 · 埃斯基韦尔对墨西哥的家族传统及其对主人公的影响方面的描绘颇多。在墨西哥内战时期, 整个拉丁美洲社会非常保守, 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人权受到限制。作家劳拉 · 埃斯基韦尔属于后现代文学流派, 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对传统、权威的挑战, 对拉丁美洲女性地位的深刻反思。女权主义是作品创作的一个突出主题, 拉丁美洲女性角色被描述得淋漓尽致。

在这个男性成员缺失的传统家庭里, 主人公蒂塔需要照顾母亲直至其终老。在家规面前, 暗生情愫的青年佩德罗和蒂塔开始反抗。为了能够靠近自己深爱的人, 佩德罗决定和罗莎乌拉结婚;结果是蒂塔未能与心爱之人走进婚姻殿堂, 罗莎乌拉也未能获得幸福。所以, 不论是蒂塔, 还是罗莎乌拉和佩德罗, 他们都是家族传统的牺牲品, 都因这种传统而以悲剧形式结束人生。从小说蕴含的情节脉络看, 母亲埃莱娜与丈夫的婚姻同样悲剧, 两人为了生活结合, 在丈夫英年早逝后, 埃莱娜孤苦无依。这些片段都向读者透露出墨西哥社会存在的保守性, 并将传统社会指派婚姻的弊端揭示的淋漓尽致。

在这部小说有四个主要的女主人公, 也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母亲埃莱娜, 封建传统的卫道士;完完全全遵守家庭传统的大姐罗莎乌拉, 没有任何反抗精神;一半温顺一半反抗的蒂塔和反叛精神十足的女将军二姐赫特鲁迪丝, 两人奋起抗争, 打破女子只应该做饭、缝补、绣花等家务活的因袭传统, 但迫于强大的家族传统势力, 蒂塔在大多数情形下只能服从;而赫特鲁迪丝则表现出要与传统完全决裂的女性形象。

在和命运抗争中, 主人公蒂塔痛恨母亲, 但与大姐的极度温顺、二姐的极度反叛相比, 她处于她们性格的中间地带。当然, 她的思想转变同样经历了曲折过程。小说伊始, 蒂塔顾虑家庭传统, 试图适应和接受, 但家庭和社会的束缚却让蒂塔痛不欲生, 最后她决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与此同时, 男主人公佩德罗同样如此, 同样深受传统的约束, 又无比渴望自由, 但他没有表现得像蒂塔一样为爱义无反顾、奋力反抗。一开始, 当他深知爱上蒂塔时, 却压制住了这份感情, 并且娶了蒂塔的姐姐罗莎乌拉。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他得知蒂塔怀了自己的孩子时, 他毅然决定带她远走高飞, 寻找应属于自己的爱情。

蒂塔出生于家中厨房的桌子上, 仿佛预示着她与厨房有着不解之缘, 同时也暗示了她拥有在厨艺上与生俱来的灵气。在这里, 她体会自己的快乐和辛酸。在这里, 她最忠诚、慈爱的女仆人娜恰, 教她学会了各式各样的菜谱;在这里, 她初尝了爱情的甜蜜, 厨房成为了她的欢乐和希望之地。与此同时, 厨房也成为蒂塔经受打击后逃避现实的地方, 只有在这里, 她才完全掌握主动权, 用菜品来构建情感交流的渠道, 通过美食把她细腻的情感完全展现出来并传递给食客。她不仅在厨艺创新中充分展现了自我, 而且以美食为武器, 作为对家庭传统的挑战。饮食作为小说重要的叙事线索, 为读者展现出一个鲜活的在厨房中与传统、现实斗争的女性形象。蒂塔凭借对厨艺独特的创造力, 烹饪出大量的美食。她的邻居们一直很想知道她的菜肴为什么那么可口, 总是不停地询问她:“蒂塔, 你能告诉我你菜里的秘密吗?”蒂塔每次都是笑着回答说, “爱”!在和命运抗争中, 爱是一个最有效的武器。在她的手里, 一道道菜肴被赋予神奇的魔法。凭着出色的烹饪技巧, 蒂塔将满腔热情倾注于食物, 唤醒了人们的味蕾, 获得了她心爱的人和亲朋好友的赞许。

小说的历史背景正处于波费里奥 · 迪亚斯总统统治期间 (1876-1911) 。波费里奥 · 迪亚斯独裁统治, 墨西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但这仍然无法掩饰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在此背景下, 墨西哥社会受到传统守旧势力根深蒂固的影响, 人们更是饱受战乱之苦, 但却在忍耐过程中不断试图适应现实, 而现实又不断让他们一步步走向反叛, 最终决定与现实决裂。书中结尾亦是如此, 男女主人公为爱情双双殉情, 在熊熊烈火中获得了永生。他们的爱情在经历22 年的煎熬和等待后, 在一起的时间是如此的短暂、精彩, 却在另一个世界获得了永恒的爱情, 给读者演绎了墨西哥式的爱情。

三、丰富奇特的饮食文化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再次验证了“食色, 性也”这个古老的定律。小说按照从1月到12月的时间顺序, 共分12章, 除了第六章介绍火柴的制作外, 小说其它的每一章的开头都是由一个墨西哥传统美食的食谱构成:

一月圣诞馅饼, 二月伊莎贝尔结婚蛋糕, 三月玫瑰花瓣鹌鹑, 四月巧克力酱杏仁芝麻烧火鸡, 五月北方风味灌肠, 六月制作火柴, 七月牛尾汤, 八月巧克力酱肉饼, 九月巧克力和主显节大面包圈, 十月甜奶酪浇面包片, 十一月特斯科科风味的辣椒大菜豆, 十二月核桃酱浇青椒。

这些美食无一不彰显着墨西哥的饮食文化魅力。墨西哥美食是拉丁美洲一个独特的“菜系”之一, 且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墨西哥饮食文化源于玛雅、阿兹特克等古老文明, 取之当地独特的食材, 最终形成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饮食传统。16世纪, 墨西哥被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后, 又吸纳了西班牙的饮食特色, 使得墨西哥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书中每章开篇都由当月时令大餐菜谱引出, 配料详细至每克每毫升, 转而自然过渡到故事情节的发展, 且大部分情节都涉及厨房、烹调、菜肴, 这种小说的构建方式极为独特。而女主人公蒂塔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也融入在了这一道道的菜肴之中。就像书序中提到的:“每一道菜都会让食客意想不到, 能让他们感受到无法控制的感官体验”。譬如, 蒂娜悲伤的几滴泪水洒在姐姐的婚礼蛋糕上, 所有吃过蛋糕的人都悲痛欲绝, 止不住地莫名流泪三天三夜;蒂娜把满心对佩德罗的思念浸入食物, 凡是品尝过的人都情欲大发, 无法熄灭内心的欲火;巧克力酱杏仁芝麻烧火鸡则让每个人都亢奋莫名, 不曾有过的欢笑和喜悦溢于言表, 还有因充满浓浓爱意美味无比的巧克力饮料……在整部小说里, 面对母亲的严格监视、大姐的嫉妒以及对爱情的压抑, 蒂塔以菜品为言语, 细腻传递了自己的情感变化。

蒂塔和饮食是引导小说情节发展相互融合、交叉的主线。通过这两条线索, 作者展开对人物性格淋漓尽致的描述, 以饮食直接或象征性地传递人物丰富的感情和思考。爱情和饮食之间的关系在文中犹如铰链, 使故事情节环环相扣, 且场景、情感联系得如此紧密。正因为如此,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一书彰显了其应有的特别、神奇之处, 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饮食不仅是小说创作的纽带, 读者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到它所传递的社会文化内涵。应当说, 这种无与伦比的爱情情节和饮食的魅力都是来自于对墨西哥乃至拉丁美洲文化的继承。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书名本身, 同样和墨西哥的饮食文化密不可分。在如今的墨西哥, 我们仍可见到传统的巧克力饮料。与众不同的是, 墨西哥热巧克力是将已制作成型的巧克力块用热水冲泡, 并加入香料, 用力搅拌使巧克力块在水中充分溶解, 直至产生细腻而丰富的泡沫, 方可饮用。小口大肚的陶罐和形似权杖的木制搅拌棒, 是制成这一独特墨西哥口味的特制工具。这样看来, 爱情“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便不难理解了。墨西哥人在制作巧克力饮料时, 水和巧克力的激烈碰撞与融合。这种强烈的情感, 恐怕只有爱情能与之相配。

四、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特色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本是墨西哥的一句谚语, 墨西哥式西班牙语里它的意思是“一触即发的愤怒”, 就像把沸水加入热浓巧克力时一样, 濒临爆发的边缘。当爱情到来时, 蒂塔体验到了“油炸面团落入滚开的油锅”的感觉。小说以民主革命时期的墨西哥为背景, 通过饮食为线索, 佩德罗和蒂塔的爱情为主线, 展开对人物形象的描写, 其中既有现实的战争, 又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 虚实结合, 形象而直接地呈现主人公的情感和态度。

之所以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 是因为它赋予了拥有情感的主人公在普通生活中并不具备的魔幻神力, 让生活充满了可爱的魔幻色彩。蒂塔出生时的眼泪在蒸发后晒成了五公斤盐;玉米粉做成的粽子若有人在旁边说话就煮不熟;蒂塔姐姐吃了玫瑰花瓣鹌鹑身上也散发不灭的玫瑰味;蒂塔吞掉火柴, 身体迸发火花, 房子被烧成了火山, 碎石变成了烟火……这些荒诞古怪、扑朔迷离的情节贯穿了整本书始末, 顿时让故事情节饶有趣味。

此外, 书中除了有对爱情的细腻描写, 还掺杂了许多神秘的传统元素和先进的现代元素。书中, 神秘的玛雅文明与近代的科学相映成趣, 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的生活互不干扰。作者在书里提到了巫医神秘的法术, 但是也写到了高超的现代医学。书中, 既有制作传统圣诞节馅饼的菜谱, 也描绘到了洗涤机和热水器等现代电器。这种有趣的碰撞对魔幻现实主义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五、结语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不仅描绘了让人唏嘘不已的爱情悲剧, 也展现了墨西哥丰富的美食文化和传统民俗, 加之奇幻的魔幻主义色彩, 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传世作品。青春的无奈, 岁月的悲伤, 幻化成生活的激情, 暮年的悲壮。刻骨铭心的爱用死亡来诠释永恒, 而这种永恒也足以将我们内心中的爱唤醒。

参考文献

[1]劳拉·埃斯基韦尔.朱景东 (译)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M].南宁:接力出版社.2007.

[2]塞尔登.刘象愚.陈永国.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Laura Esquivel, Como agua para chocolate (19ed.) [M].México:Planeta, 1993.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课例 篇8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地域文化;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高校的一门公共选修课。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德育的缺失与国民道德素质的滑坡,国家教育部门越来越认识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2014年3月,教育部做出了重要的决策,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通知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而在大学阶段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教育部则明确提出了推广使用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教育部的这一通知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使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复苏的希望,这对于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件鼓舞人心的大事。而如何响应国家号召,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教学工作便成为了当下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迫切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多数高校选择的该门课程教材有:张岂之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张岱年、方克立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概论》,该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朱筱新、钟祖荣编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该教材为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而就这些教材的结构内容来看,其布局大体都是以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如张岂之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绪论、结束语与十二个章节,其提纲内容为:“绪论 谈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章 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二章 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三章 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第五章 绚丽多彩的文物殿堂”“第六章 文化的摇篮——中国古代学校”“第七章 艺术精品——中国书法、绘画”“第八章 传统文化的珍品——中国医药学与养生学”“第九章 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第十章 古建筑与传统文化”“第十一章 节日与中国传统文化”“第十二章 传统文化遇到挑战”“结束语 21世纪与中国传统文化”。从以上篇章结构来看,该教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主要采取的是提纲挈领式的方式,而这也是目前多数教材所采用的编写方式。当然,这些教材的纲目也成为了教师教授方式的一个指挥棒。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教师试图在32节或稍多一点的课时里面面俱到地介绍相关知识也是不可能的,但这种概述性的教学方式却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教学目标就是增进民族自豪感、提升国民素质。但就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其教学的着眼点还只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如果按照这一导向,又很容易使整个教学活动流于说教,教学内容则走向空泛枯燥。而作为受教者的学生也会感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只是为了掌握知识,与自己的修养无关。学生一旦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教学便起到了事与愿违的相反作用,反而会拉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基于目前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增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考虑从身边说起,即从我们所置身的生活坏境说起。而要做到这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奥义。现以嘉兴为例进行说明。嘉兴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嘉兴是佛、道二教尤其是佛教的兴盛地。嘉兴的寺院宫观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数量众多,有所谓“七塔八寺”之说,其中较有名气的有精严寺、楞严寺、血印寺、觉海寺、能仁寺、石佛寺、金明寺、大小曹王庙、茶禅寺、真如寺、东塔寺、清凉禅院、三塔、壕股塔等。这些塔寺皆是嘉兴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学子踏春游玩之地。而我们在教授“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一章内容时便可以结合嘉兴的佛道文化来讲。具体而言,可以将嘉兴这些著名的塔寺作为讲解的对象,以这些塔寺作为载体讲解嘉兴的佛道文化,进而扩展到对中国佛道文化的讲解。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对看似抽象的佛道二教文化有一些具体深入的了解。再如:张岂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日与中国传统文化”“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两个章节,这些知识也可以结合嘉兴的地方文化来进行教授。“端午节”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而嘉兴也因“五芳斋”粽子而闻名全国。为了推进“五芳斋”产业的发展,嘉兴市政府十分重视“端午节”民俗节日。每年端午前后,嘉兴市政府都会开展隆重的节庆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比赛、祭龙活动等,这些民俗活动生动地展现了我国端午文化的悠久历史。而结合到教学活动,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地方民俗活动,如布置一些采访任务等。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庆活动进行讲解。比如可以将“五芳斋”粽子作为介绍的对象,通过挖掘粽子形成的根源,让学生了解嘉兴古老的马家浜稻作文化;通过追溯“五芳斋”粽子形状与包装样式,可以让学生了解嘉兴上古时期的祭祀风俗;通过分析“五芳斋”粽子产业的发展,可以让学生了解嘉兴传统民俗在现代的生存状况等等。再如:张岂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建筑与传统文化”一章,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嘉兴的建筑文化来讲解。如嘉兴的月河历史街区基本保留了清末明初建筑的特色与风貌,乃是江南民居建筑的典范,而嘉兴的另一古街——梅湾街,则不仅展现了江南园林的特色,也是江南大族民居建筑的典范。这些地方也是学生时常驻足游玩之地。因而,结合这些民居建筑来讲解,学生便会对中国的建筑文化产生最为亲近直观的感受,也会加深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了解,使他们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最终浸沐于中国传统文化。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将抽象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具体的地域文化结合起来讲解,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进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方法也会给授课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本人知识储备的丰富与否。也就是说,要有效开展这些教学活动,授课教师不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全面的把握,还要对地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惟有如此才能避免教学内容流于空泛。简而言之,如果我们在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时能够结合地域文化,做到深入浅出、浅入深出,该门课程应该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4.

上一篇:临床药学室述职报告下一篇:方案设计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