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

2024-05-20

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共12篇)

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 篇1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具备三个方面:首先应该是道德品质的综合培养, 其次是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培训, 最后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现在的应试教育, 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成绩, 却忽视了德行教育。德才兼备, 是德字为先, 顺序错了, 品行就扎不下根, 从而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努力学习就失去了动力。学习不上进, 反过来就易养成好吃, 懒惰, 傲气, 不负责任, 出口骂人, 随便打人等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气, 无爱心, 不知感恩, 只图索取。我们来看看现在的学生吧:当你告诉学生自己在到校的路上被摩托车撞了, 提醒他们要注意安全时, 学生却回答你怎么没撞死呢。试问你的感觉会如何呢?实在的, 这个时候学生真没把你当老师。不要说尊敬你, 连对人起码的礼貌都没有。更有甚者, 他们打架, 可以为所欲为地冲上讲台, 抓起老师的杯子就摔, 眼里哪里还有你的存在。对于他们, 你还不能说, 更不能骂。如果他们要打你, 那你绝不是他们的对手。我们不仅感慨: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 物质生活是上去了, 可我们是不是觉得孩子越来越不懂得爱人, 不懂得孝敬, 不懂得感恩, 更没有半点谦让, 不把父母师长放在眼里了?这两个片段已经警示着教育出现了误区和德行教育的空白。

一、学校教育是德行教育的关键

(一) 要教好学生, 教师首先要做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为了教育好学生, 为了给学生做榜样, 减少学生的敌视, 首先我们应该抗拒经济浪潮带给我们的冲击, 不带半分索取地为学生服务, 补课, 在生活上真正关心和帮助他们。如果我们没有真诚心, 我们的教育也成了一句空话。孩子为什么会用功, 为什么不用功。师长们要把正确的言传身教灌输在孩子的存心和行为中, 怎样才是真心为孩子们好。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教学中, 就会给教学带来很多负效应, 学生就会受伤害。一个自私自利处处为自己打算的人, 就会走火入魔, 甚至会毁掉自己和别人的一生。11年前, 多才多艺的清华大学化学系1992级女生朱令, 因离奇的“铊中毒”事件导致全身瘫痪、100%伤残、大脑迟钝, 天妒红颜啊。多么优秀的一个大学生啊, 就这么残废了,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啊。好好教好下一代, 我们一定要做好榜样, 我们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二) 必须重拾中国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重新正视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人生几十年, 我们的千秋大业就是要把孩子教好。所谓教育, 教是上行下效, 以身作则。育是以作人为根本, 教育他人善心善。初三的学生时间紧, 我们就每天教一句, 一周一段《弟子规》。一期下来, 效果是明显的, 一开始从学生的不开口, 到后来学生的自告奋勇。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如果推到全校, 全县, 甚至全国, 效果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了, 那是怎样的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许我们可以通过汤池小镇而一窥全貌。难怪学生从最初的敌视可转到最后的千声万声谢老师好。也难怪西方人发展到今天为什么要到东方寻宝了。《弟子规》告诉我们“勿自暴, 勿自弃, 肾与贤, 可驯致, 有为者, 亦若是”。信心从自己出发, 一切皆可大功告成。现在我们学校也开设有政治思想品德课, 可是效果却不太好, 而且大多数老师认为传统文化是过去的老东西, 没多大意义, 要赶时代的潮流, 要学科学文化。这也对。但如果丢掉了传统文化, 就是失掉了根, 再美妙的胜景也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孩子德行教育的根扎好。

二、家庭教育是德行教育的基础

(一) 孩子从小要扎教育品行的根

现在我们静下心来看看:孩子从生下来那天起, 大人们都毫无原则的为他服务, 什么产生了, 小皇帝!当他觉得很多人会帮他, 他的警觉性就没有了, 反正都有人帮他顶着。奢靡之气, 从小就贯入骨髓之中, 危险。“知所先后而近道矣”, 为人之道他不教, 做人之道他不懂, 从小培养的什么, 傲气, 傲不可长!一个孩子从小就傲慢, 你怎么教他, 不容易拉回来。我们来看看现在很多孩子都说好无聊, 只有通过玩游戏来打发, 因为他们没有参与劳动, 也没有从父母哪里得到正确的言传身教, 不知道付出的时候会收获快乐, 精神生活匮乏。一个山东的大学生, 喜欢玩电脑, 玩游戏。现在的游戏太多打打杀杀。有一天, 他受不了了, 就对老师说:我满脑子都是人家要杀我, 我要杀人了。老师听了觉得不对劲, 马上给他父母打电话叫接回去, 还没到家, 这个学生就在街上疯狂杀人了。砍死两人, 砍伤七八个。孩子染上这种坏习惯, 那就真真被毁掉了一生。我们喜爱孩子有没有错, 没错, 但要教给孩子正确的人生思想价值观, 从小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古人言, “习劳知感恩。”所以, 智慧的长辈一定要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不能包办一切。不能把他们养在温室里。从劳动中他才能知道爸爸妈妈很辛苦, 才能知道孝养双亲, 奉事师长, 也才能知感恩。事情做多了, 习惯就成自然了, 肩膀就硬了, 能力也长了, 就能承担责任了。还有, 要教孩子懂礼节。不学礼, 无以立。孩子从小就养成礼貌非常好。所谓的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现在的孩子很多与父母作对, 把老师当敌人, 他的心理生理能健康发展吗?一个人一生能不能有天成, 能不能遇贵人, 在于他对长者和智者有没有礼貌。对长者要时时抱着谦恭的态度, 正所谓:"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越有能力的人越谦卑, 越有涵养。很多能力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要做人, 就要提升自己的的道德修养。与狼共舞不行。对别人要多多宽恕, 要替别人着想, 孝道和师道要失掉了, 中国文化就会断。“大道至解”, 只要我们有谦恭心做到了尊敬师长就行。其次是学贵力行, 学一句就要做一句, 那才叫真学问, 读了一大堆书学了一大堆理论而没有去做, 那叫长浮华。说句不好的话,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长浮华。我们自身要改改, 要身体力行, 教育孩子要从自己做起。教孩子勤奋学习, 教孩子劳动, 对他这辈子至关重要。孩子从小要扎教育品行的根。根扎得深, 扎得牢, 才能顺利长成祖国的栋梁材。

(二) 用真诚心和信心救助我们的孩子

“人非肾贤, 孰能无过,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一个真诚的心境, 绝对会感动任何一个人。要有绝对的信心对待孩子, 真诚所至, 金石为开。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为人师, 为人父母, 该坚持的原则你要抓得住。忍舍非无情。孩子错了, 该批评要批评, 该惩罚要惩罚, 但一定要注意真诚和发至内心。有的孩子当时会反感, 过后就能感受到我们的关怀和爱心。救失很重要。还有就是长善。坏习惯就像天上的乌云, 遮住了太阳的光芒。太阳就像一个人的智慧光芒, 是他的善良本性。现在的孩子善良没透出来, 被什么遮住了, 坏习惯, 坏习性。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不好, 他还会真心对谁好。古人曰:“百善孝为先”。有了孝心, 百善自然就开了, 学生也才会尊敬师长, 热爱祖国。孝要从孩子小时培养, 以身作则。《弟子规》里有“晨则省, 昏则定”。从小养成孩子早上给爸爸妈妈请安问好, 晚上回家告诉爸妈一声“我回来了”, 而且还告诉你学校里的一切, 你会很愉快。那比回家一声不吭就躲进卧室连吃饭都叫不出是不是要好很多?

(三) 父母要树立正面形象

作为父母, 切忌自毁形象, 互相指责。父母的形象一下降, 自尊也会下降, 容易引起自暴自弃。孩子就会受到污染, 就会不懂尊敬父母, 就达不到教育的良好作用。如果孩子很尊敬父母, 父母就要做出一副值得让孩子尊敬的榜样出来。自尊对一个人, 特别是男人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力。现在的家庭夫妇状况不太好, 夫妇离婚出轨一多, 整个社会就出状况。一念自私自利, 跟人都起冲突。一念处处为人想,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家里的气氛要从我们长辈开始做。

(四)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最精辟的伦理教育就是伦常大道, 所谓“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一个家庭气氛好, 就会孝敬父母, 兄弟友爱。一个和睦的家庭离不开一个忍, 不要争自己的一时气。忍要忍得明白, 要懂得为大局着想, 为自己, 为孩子, 为我们的将来。父子一亲, 以后出社会, 遇见好的领导, 就会油然而生一种亲和力。另外, 一个孩子从90分到100分重要, 还是做一个有品德的人重要。更多的家长做的是前者。还有, 现在的单亲家庭和隔代教育也比比皆是, 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树根扎得深, 不怕风来吹。栽培一个孩子要从根本下手, 一个孩子的能力从哪里来, 就从他的孝心和德行中来。“亲所好, 力为具”。当我们执着于90分和100分的差距时, 就会失掉很多。保童

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 篇2

王洪斌

朱效刚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湖南湘潭

411201 摘要: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用生动、形象的独特方式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艺术教育为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通过人才培养、科研与创作、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等多种方式来现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艺术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

方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新形势下,要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要现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凝聚现实中国梦的强大内心力量。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见,如何传承和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我国正在探索、建设一个多元支撑、全方位、分阶段进行的艺术教育体系来强化中华优秀文化。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作品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清水活源,文艺要结合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艺术教育担负着重要责任,它通过特有的方式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强化艺术类课程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建设

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在艺术类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加比重,使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艺术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方面,其本身就包含了艺术教育的部分内容,如艺术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既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艺术教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中国画所体现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画面上配有的诗、词、篆刻印章等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中华艺术之所以能在世界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元素之所以能风靡全球,主要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因而在艺术教育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既符合艺术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有益于促进艺术的发展,同时也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在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中,除了在国本艺术教材和课程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各地各学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如传统民居、传统服饰、传统民间工艺、地方戏剧、皮影、等引入课堂、教材,这些传统文化独具一格,对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当然,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过程中,要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特点,根据不同年龄段和知识结构,注意分学段有序推进。

此外,在物联网快速普及的信息时代,要通过协同创新,组织最优秀的艺术、传统文化专家、学者,构建共享的慕课(MOOC)大型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开放在线课程。学生能通过慕课自主学习,不仅能提高艺术鉴赏力,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而且通过学习,可以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1]

二、推动艺术创作、科研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传承

在文化艺术全球化的今天,在西方现代艺术潮流席卷全球的趋势和背景下,如何使中华艺术更多地走向世界,占据世界艺术的制高点,是艺术家们一直探索的重要主题。中国艺术要想得到大繁荣,大发展,我们需要借鉴、学习西方先进的艺术观念、思潮、技法等,但绝对不能仅仅依靠模仿和翻版西方艺术,中国艺术不能脱离甚至是背离传统的审美原则和人文精神,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必须与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艺术创作、科研必须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历史上的艺术名家,其之所以历久不朽,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和艺术品格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折射和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气神,例如魏晋时期的顾恺之的绘画非常注意自由精神的表达,这也符合当时玄学主张的自然审美潮流。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度被否定被打倒,而面对西方艺术文化的冲击,又没能很好地吸收借鉴。当我们重新审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时,发现很多作品缺少艺术感染力,究其原因,缺少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艺术创作中要自觉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和背景题材,以鲜活的人物造型,生动的艺术语言与形象,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来体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呈现中华民族的精气神,重点突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如在人物画的选题上,徐悲鸿、蒋兆和、黄胄、周思聪等正是沿着这样一条线索,他们的代表作《愚公移山》、《流民图》、《洪荒风雪》、《矿工图》等都体现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2]在艺术创作上,现代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要向前辈大师学习,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文理想的传承者和倡导者。

在科学研究上,要将艺术教育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艺术学科与人文科学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交叉。通过科学研究,一方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艺术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与方式,创新艺术教育方法和手段,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在科学研究中,还要建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充分吸收中外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的批判理论、批判模式与批判方法,以促进艺术、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实现社会服务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化

社会服务是学校的基本职能之一,艺术及艺术教育也通过独特的方式承担着这一功能,艺术教育必须通过社会服务来求发展,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服务,在发挥艺术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

一是要请进来,要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艺术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工艺美术家等进校园、进课堂,这些人往往不仅具有某方面的艺术才能、技能,而且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个方面有较高的造诣,通过课堂教学和观摩,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兴趣。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艺术教育资源,或者与外单位合作共建传统民间艺术和文化研究、教学基地,开设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乡土文化能人等的培养渠道,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文化艺术人才,从而普及传统文化与艺术。

二是要走出去,艺术教育与培训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艺术教育要主动与相关的动漫公司、文化传播公司、文化艺术产品企业等在订单式联合培养人才,科研技术攻关等方面无缝对接。充分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使之时尚化、现代化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之中,不仅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例如将木偶、皮影、传统戏剧等传统文化元素创造性地运用到动漫的制作中,将唐装、旗袍等传统服饰元素运用到现代时尚服饰制作中,将绘画艺术应用到瓷器生产中等。艺术与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产品中得到很好的结合,通过这些物质、文化消费品来促进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

四、开辟校园活动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

学校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实现文化传承与思想引领,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外,校园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传承和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必须要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园艺术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是开展高雅艺术特别是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艺术巡演、巡展,专家讲座等方式,将中国与外国,古典与现代艺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汲取艺术精髓的同时,感受文化的魅力。中国传统艺术如京剧、昆剧、话剧、民族民间音乐、地方戏曲等艺术形式本身就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雅艺术进校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拉近了学生与传统优秀文化的距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经典话剧《立秋》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不仅剧情极具艺术性、观赏性和思想性,而且话剧的主题厚重,寓意深远,充分展示和宣扬了中华民族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价值观念,倡导的是“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3] 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团学组织的积极作用,在繁荣校园文化艺术生活的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社团、团学组织是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这些团体在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往往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因而也更受学生关注和喜爱,很多文化艺术活动成为学校的重要品牌,也成为了文化艺术育人的重要途径。在促进、鼓励这些团体做大做强、健康发展的同时,要对其进行引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使其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发挥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引领的作用。如“中华诵”经典诗歌朗诵会、五四文艺晚会、纪念一二·九征文、诗歌大赛等经典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展示了学生才华,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广阔舞台,而且通过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

五、构建协同作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格局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高度重视网络艺术资源,构建一个协同作用的多元、立体的艺术教育格局,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社区资源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艺术教育中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画廊、文化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社区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写生,提倡和鼓励学生多创作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文艺作品,学生身临其境,更能充分了解、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在信息时代,利用艺术教育强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网络教育平台,将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视频化、数字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品佳作。例如豆沙包漫画团队制作的系列片《绝对忠诚》,某高校与动漫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研发的动漫电视连续剧《雷锋》等作品,都是通过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利用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借助新兴媒体来传递正能量的。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教研教改项目,高校绘画专业传统文化意识的研究与教学(916/G21304)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载于教育部网站,[EB/OL].http://?fr=aladdin.《十八大报告》全文,载于《新华网》,[EB/OL].http://.[4]《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载于《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The Patterns

of Heritages of Fine Tradi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by Art Education

Wang Hong-Bin Zhu Xiao-Gang School of Art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China Abstract: Ar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ure, ar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heriting Fine Tradi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by its vivid image.Art education provides rich resources for strengthen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rough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reation, social services, campus culture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ways to Inherit Fine Traditions of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 Art Education;Fine Traditions of Chinese Culture;Inherit;pattern

作者简介:王洪斌,男,1977年出生,博士、讲师,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艺术史论与艺术教育研究。身份者号码:***738,联系电话***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 篇3

关键词:传统 文化 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它既不能割断历史,又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是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文化底蕴十分丰富。在这浩瀚的文化宝库中,教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其中许多思想、观念至今在我国的教育中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概其要者主要有三:

1、重视德育

我国最高古老的字典《说文》对“教育”的注解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意思是说“教育”就是由长辈指导子女、晚辈好好做人。中国古代关于教育的重要专著《大学》一开始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意思也是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用正确的道德观念教育学生。

这些思想观念说明,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对年轻一代的道德教育。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对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家庭和学校都一直是把对青少年的思想和品德教育,视着做人的根本。当前,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仍明确要求教育要使学生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并在学校工作中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

2、重视书本知识,强调基础知识教育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和强调是本知识的重要性,重视基础知识的系统教学。我国古代教育一般都以《四书》、《五经》为基本教材。强调系统学习,甚至有的还要求背诵。孔子也十分明确地提出学习要“学而时习子”,“温故而知新”,强调教学的系统性。这些思想观念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极大。在当前,我国教育中仍然要求以“本”(书本)为本,以“纲”(教学大纲)为纲。强调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强调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这一切对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

但是,在我们看到我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这些长期在奴隶和封建社会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对于现代教育确实还具有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主要是:

一、过于重视传统文化,从而影响了对于社会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因素、新内容的学习和研究。

二、在德育中过分强调个体自身修身养性,对于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的社会性的高度发展,而出现的新道德观念和新行为规范接受迟缓。

三、过分强调书本知识以及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社会、生产实践影星了对于新知识和新事物的及时吸收,并且影响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品质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艺术教育和特殊才能的发展。

为了建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能够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现代社会的几个方面的重要因素:一是社会生产的更大、更广的社会化程度已经形成了跨国经济体系,人类共同居住在一个地球村;二是科技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知识的陈旧率大大增加;三是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建立,使信息交流速度大大加快。所以,要使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相适应,首先就必须与这些现代社会特点相适应,并冲破旧传统的羁绊。为此,我国教育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明史我国的丰富文化宝库,必须继承和发扬,不继承传统就没有中国特色,就脱离了中国国情。但与此同时,还必须用新的思想观念武装年轻一代,诸如:改革开放观念、信息观念、平等竞争观念以及民主法制观念等等。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关系

传统观念强调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从这一点来说,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强化学校教育的职能,更好的承担起社会责任,但是,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就是必须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几者结合,并且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能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

(三)基础知识教学于实际能力培养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系统的基础知识教学,这一点非常重要,大量事实证明,愈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愈需要用扎实的基础知识武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不断接受新知识奠定坚定的基础。但是,这不等于说要坚持书本中心。恰恰相反,在切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一方面不断联系、不从最新科学成就和社会动态方面的新知识,特别是像适应国际交往需要的外语,适应生产和科技发展要求的人口、环保知识以及适应个性发展的艺术教育和各种专长的培养要必须加强。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包括:社会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生活、生存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尊师重教,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只有具有尊严和权威的教育者,才会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效果。但是,与此同时,必须充分认识,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加的教学活动同样不会有好的效果和质量。所以必须建立起更加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重视指导学生自己自觉地去学会学

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现代教育理论》山东友谊出版社

[3] 《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 篇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意象,意象,环境艺术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 面对中国传统的艺术意象, 我们需要在真正意义上进行深入地了解, 这样一来, 对于艺术意象的形成就是我们重点要进行分析和研究的。

一、艺术意象的根源

从古至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意象一直都存在, 中国艺术的发展培养中传统的哲学观、自然观和审美观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这些因素使我国在艺术意象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我国古典文艺中艺术意象的位置是不可取代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千百年的岁月中, 儒家文化一直以来都对其有直接的影响, 并且这种思想在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中已经得到了更为被广泛地发展。“礼乐”和“仁义”是儒家文化所崇尚的, 将家庭伦理作为重点, “德治”和“仁政”是其在政治上所主张的, 对于仁义理信是尤为重视的。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安土地, 尊祖宗, 崇人伦, 尚道德, 重礼仪”就成为了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将中国艺术分拨了出来, 这样一来中国的艺术特点就较为显著。

(一) 中国哲学与艺术意象

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尤为密切的。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就是由哲学进行体现的, 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就是由艺术进行体现的, 艺术潮流的形式也是由哲学进行决定的, 哲学家的思维则是由艺术激发起来的, 将特定的哲学思想传播出去。传统艺术在物象中可以很好地把握哲学思想的“道”, 而“悟”则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中的重点内容, 注重把握“言不尽意, 玄外之音”, 强调“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物我交融之意境。

(二) 中国艺术的自然观与艺术意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面对认识人是重点, 在其中占据次要地位的就是自然, 这两者是绝对不可分离的。在自然观念中, 自然中会有一部分是人, 自然也就成为了传统艺术的主要审美对象, 也成为了被传统园林设计中艺术意象所依靠的主体。“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在传统造园中是结合起来的, 在心中真正地感受自然, 将自己投入到自然之中, 这种做法或许本来就是人类所喜欢的。

(三) 中国艺术的审美观与艺术意象

人与物能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这也就是在传统美学中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 这种审美境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都是很多艺术家梦寐以求的。“意象”在中国审美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它在中国传统美学独具民族特色的美学中其中一种特色, 它的文化渊源相当深厚。

二、艺术意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站在某种较为简单的程度上来分析艺术意象, 它就是在审美的过程中, 运用人为或者是非人为的因素, 将一些能够表达情感的形式或者符号表现出来, 这就是艺术意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想充分地发挥艺术意象的功能作用, 必须要做好艺术意象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 形象性

现代空间环境设计中, 艺术意象都是要通过一定的符号元素以及组合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也就说明表达“意”是需要符号, 图案, 材质等等将人们对于环境空间的想象激发出来, 并且将这些想象中的“意”在现实空间中变现出来。“象”在一定程度上的选择是有很多种方式的, 例如在选在符号上, 这些符号可以是手工的, 或者也可以是自然中的一些现象等, 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具体的形象, 如果选择了自然景观, 对于在一个空间中的感情表达有很大的帮助。例如, 北京香山饭店这个现代化的建筑物, 在某一种程度上还将一种民族特色展现出来。刚开始设计饭店的时候, 设计师针对一些中国传统建筑、居民和园林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将一个赋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物呈现出来。在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师们对于民族特色的环境进行了一定程度上勾画, 饭店的平面布置结合了中国古典园林和民居的典型性格, 整个空间环境中是由各种大小的院落组成的, 这一点环境布置就成为了整个设计中的亮点。该饭店在空间处理的时候, 借鉴了中国园林建筑和民居中院落与室内空间的不可分割特点, 并且还在设计的各个空间中保持着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衬托。

(二) 寓意性

作家在思维想象中的意象在现实中表现出来, 就是艺术意象, 在这其中能够将设计师们所追求的空间上的满足进行了充分地体现, 在现代环境空间中, 艺术意象所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设计中只存在“象”, 却没有“意”, 那么这样就没有意象的产生, 这个作品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空间的内涵的重点在于“意”, 但是如果没有了“象”就不能很准确地进行表现。因为“象”可以将“意”清楚的表达和表现出来, 在对“象”的形式选择上往往是意到为止、“恰到好处”。例如苏州园林《个园》, 因为竹子是园主特别喜欢的一种植物, 园中大量运用竹子, 其实也蕴含着一种意义, 就是竹子在古代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挺直不弯、虚心向上的代表,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将园主的生活情趣和个人情操体现出来。传统的园林设计中, 很多人都喜欢运用有含义的植物作为设计的主体, 最终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意象群建立了起来。

(三) 一体性

一个整体中包含着“意”和“象”两个概念, 并且还不能分割这个整体, 它不能够将世界再现, 也不是能够简单地表现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 我们应该在充分理解的角度上进行分析, 找到这个整体中的“形”, 并且还能够将它的“意”延续下去, 最后体现出它的“神”。这些不能只是简单的照搬, 而是将一种新的理念创造出来。在这种创造中, 材料、技术、施工构造等因素都是创新的基础, 把现代的设计理念运用到传统的事物上, 使其能够结合现代理念创造出更有表现力的设计, 使它们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同时也能很好地将民族的个性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黄芳.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意象与环境艺术设计[J].新世纪论丛2006. (08) .

[2].李冬娟.中式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创新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05) .

[3].高亮.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精神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美苑2009. (04) .

[4].罗玥.对传统图案延展空间的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03) .

领导艺术与传统文化修养 篇5

来源:贵州省行政管理学会 发布日期:2009年7月2日 点击:579次

领导干部是公共管理部门的组织者和指挥员。领导工作是人类自党的实践活动之一,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高超的领导艺术是凝聚人心的法宝,是看不见的标杆和旗帜。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工作的好坏,工作效率及创新能力的高低,人心的向背,很多时候都是其部门或单位领导艺术的外化甚至是试金石。因此,我们党的几代领袖都十分重视领导干部领导艺术的提高。毛泽东同志说:“领导人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江泽民同志说:“希望各级领导干部结合工作实际,借鉴古今中外一些好的领导实例,深入地研究领导科学,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胡锦涛同志也说:“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具有感召力的目标,并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领导艺术”。这些论述告诉我们,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的建立和提高,离不开客观实际与客观事物,离不开对古今中外领导经验的吸取,离不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党在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离开了这些东西,领导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生命力。由此可见,领导艺术是领导技能及其在领导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和有效性。所谓创造性,是说领导艺术是真、善、美在领导活动中的自由创造与发挥,升华到了艺术的境界。所谓有效性,是说领导艺术必然带来领导绩效,领导实践是体现也是检验领导艺术的标准。套用亚里士多德的话:领导艺术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那种存在于领导之中但又说不出来的东西。领导艺术只有通过领导干部对被领导者实施领导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只有体现出来并被外化了的领导艺术才能显现其特征性。人们在对领导艺术的研究中,发现它有着与其它艺术不同的特征,主要是:领导艺术因人而异,它是领导者个人素质的综合反映与体现;领导艺术因时因地因条件而灵活运用,不拘一格,不墨守成规,更不千篇一律,它具有随机性和非模式化;领导艺术经过总结、推广,成为一定范围内普遍性的东西,就转化为领导方法,因而领导艺术与领导方法又具有相互贯通和转化性。领导艺术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头脑中所固有的,领导艺术是领导干部在领导工作的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总结、实践得以形成发展和提高的。作为领导干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艺术,增强执政能力,团结带领导范围内的广大群众完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任务,才会不辱使命,有所作为。提高领导艺术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通过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通过法律法规的学习,树立较强的民主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廉洁奉公的作风;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掌握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不断增强与人沟通的感染力等等。除此之外,针对领导对象的特殊性,要大力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修养,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向部属传递真、善、美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感召部属。领导干部提高领导艺术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修养,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5000年的文明史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有如涓涓细流,浸透在中华民族的骨髓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充分重视和珍惜这份遗产,大力弘扬民族优秀精神,挖掘其积极健康的成分,充分做到古为今用,将有效地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法制和德制,一直是治理国家的两种重要手段,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内容丰富,用这些思想加强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是提高领导艺术必不可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领导干部要加强传统文化的修养就必须做到:

一、学而不厌,不断加大个人优秀传统文化的储量,为提升领导艺术奠定基础。学习是人

获得知识的基本态度和手段,是匡正人生,匡正社会,激发人性中的真、善、美的因素,使人不断扩充自己的能量,使人性得到弘扬,使假、恶、丑得以抑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使人生获得更大自由,人类社会走向自由王国的强大动力。学习还是人生自我实现的桥梁,是人完成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列宁曾经说过: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孔子对人生学习各个阶段获得的自由和达到的境界做了生动的描述,认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为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建立学习型社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依据。由此可见,学习对于匡正人生及人生幸福都是大有裨益的。因为端正人生态度需要学习,获得人生自由需要学习,区分人的智能高低需要学习,成就人的美德需要学习,人要为人师表需要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架起通向幸福的桥梁,只有学习才能实现理性的世界,只有学习才能满足情感世界的需要,只有学习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世界,只有学习才能明哲理辩真伪、识忠奸,只有学习,才能趋吉避凶、趋利避害,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做到对传统文化的掌握,达到日积月累、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少成多的效果。为传统文化转化成领导艺术提供必要的能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善于省身,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指导修身养性,为提高领导艺术准备条件。“省”身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省”身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价值,是我国乃至整个世界文明的一面镜子,用这面镜子照社会照人心,净化个人心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省”身说是被前人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的高足曾参提出来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的“省”身说之所以被后人称道和倡导,首先是他的人格魅力。他在儒家学说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与孔、孟和颜回并列的儒家四圣之一,其立身处世为万世楷模,儒学理论修养达到炉火纯青,可见其具有“权威性”。其二是“省”身说提出了关系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课题,从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朋友、对待自己等层面回答了“省”身的内容。它为人们修身养性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具体实在、化抽象为具体、化共性为个性、化模糊为清晰的路。曾子的“省”身说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需要不断克服自己的不足,才能顺利前进。人类自身为了逐步走向更加高度的文明就必须主动自觉地去“省”身,以发现缺点,改正不足,才不至于脱离理性的轨道而走向歧路。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标准进行“省”身,就是要在熟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前提下,用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辩证法思想经常对照检查自己,在对人、对己、对事的过程中,是否合乎规范,是否合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有违民心、民意或损害民利。“省”身,要发挥眼睛的作用,眼观六路,要发挥脑的作用,用心去思、去想,明察秋毫,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要认真检视,不可大而化之,从而使自己走正道而不入歧途,并从中得到幸福。要时常反省自己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守。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对上级、对部属、对同志是否做到心诚,言而有信,说话算数。孔子认为,人如果离开“信”,其人生便无法把握,就像一辆车因缺少关键部位而根本不能行进一样。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在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对夸夸其谈,光说不练,甚至只会说不会做的风气的好恶。善于“省”身,不但“省”其过,还应“省”其功,既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看到自己的成绩与长处,才能达到“省”的正确,“省”的理智,“省”出信心,“省” 出豪情,“省”去包袱,“省”得轻松幸福。

三、乐于思考,以“思无邪”与君子九思的态度,把握从传统文化向领导艺术的转换方法。传统文化和领导艺术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属于不同的领域,要把传统文化转化为领导艺术,实现从传统文化向领导艺术的融会贯通,只有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达到。孔子明确指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认为“思”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关乎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与人性的保持。在这里,“思无邪”是“思”的质的规定性,“思”的最终结果是没有坏处的。但在指出“思无邪”的同时,又提出了君子之“思”,指出:“君

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之所以把“君子”与“九思”联在一起,大概是指修养较高、层次较高之人才可谈“思”,是引导人们把握从共性到个性的思维路线,增强“思”的针对性、具体性。在君子九思中,孔子提出了九思附着的九种行为,即“视”、“听”、“色”、“貌”、“言”、“事”、“疑”、“忿”、“见得”,而这九种行为大体代表了人的知觉、状态、思想行为、心理情绪、利益关系的五个方面。孔子用“九”对人说“思”,就是告诉人们应多思。“思”得宽、“思”得细、“思”得深、“思”得透,不可丢三拉四,不可挂一漏万。乐于思考,就是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而不能少思,思不可无学,在学与思的问题上,要把学摆在第一位。乐于思考,就要像孔子说的那样,“视思明”,用眼睛看世界时应过脑,把事物的本来面目看得清楚明白;“耳思聪”,在用“耳”接受信息时应将该听的听进去,将不真实的挑出来,将确凿的沉淀下;“色思温”,注意做到表情温和;“言思忠”,注意做到在说话时说实话,而不能说空话、假话;“事思敬”,注意做到做事有一颗虔诚之心,小心翼翼把事情做好;“疑思问”,做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刨根问底,弄不明白不罢休;“忿思难”,注意做到在心中不平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事想到会因此带来的麻烦和后果;“见得思义”,注意做到在现实利益已经清清楚楚地摆在了面前,伸手即可得到时,把握住自己,不要忘了“义”,将不该得到的捞到手。总之,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身的领导艺术,就离不开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离不开勤奋的学习与思考。只有多思党的建设发展的安危,多思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兴旺、人民的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和实事,多行善道,方能获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旨和领导艺术的提高。

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精神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是《人才规划纲要》的一个鲜明特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

神,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规划纲要》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落实,要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理论创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一切有利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加强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推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要进行工作方式创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速人才工作信息化,不断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传统文化与当今德育教育 篇6

可是,我们站在社会转型期的十字路口,纵观当今社会的中小学生,社会、家庭、电视、不良书籍、互联网等,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偶像崇拜、兴趣爱好、娱乐消费和课外生活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姊妹间不团结和睦,不赡养父母,出门在外斤斤计较,为小利而背信弃义,有多少中小学生出门不懂得告诉父母何往,让父母担心,进门不与父母打招呼,路遇尊长不知怎样称呼或不愿打招呼,更有甚者宁愿绕路走,也不愿与长辈相向而行,中小学生中当面称老师,背后直呼老师其名的太普遍了,使得彼此尴尬,这种现象可以说随处可见,凡此种现象,不能不说是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的日渐缺失所致,这也是当前在教育领域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成了最为紧迫和突出的问题。

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即使在强调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认为不但要关心中小学生智育的成长,还要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活,学会宽容,学会尊重,更不能忘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如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支撑民族进步的脊梁。

仁爱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道德和风尚。仁爱精神是中华民族道德伦理大厦的基准和标尺。教会青少年学生爱国、仁爱和坚强,激励青少年学生挺起脊梁,担起强国重任。而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弟子规》就是以《论语·学而》中孔子的教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六个方面为纲。从理解父母,孝敬父母,赡养父母,兄弟姐妹要团结和睦,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讲信用,见贤思齐,知错就改,要有仁爱之心,谦虚做人,爱憎分明,读书方法等方面阐释了为人子弟在家、出门、待人接物、求学应具备的礼仪和规范,这与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是一脉相承的。

我认为学校可以将其作为校本教材进行选编,列入每学期学前思想教育的必修课,从小学一年级到九年级每学期都要求学生背诵,其意思学生自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而然地理解,古训也将成为学生的人生行动指南。也可作为新学期班主任的第一手资料,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找到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和最理想切入点,对症下药走入学生的心灵,以后每月班主任查一次。这样思想教育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加强。这样既符合学生的思想认识规律又贴近社会现实生活,还为德育教育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和突破口。

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 篇7

当前, 艺术职业教育发展日新月异, 艺术职业教育学生群体也在日益壮大。我们在对近年来艺术教育取得的成就颇感欣喜的同时, 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日益严峻的事实, 那就是艺术类职业学生的德学现状不容乐观,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有大幅倒退之嫌。在德的方面, 艺术类职业学生的礼仪规范意识淡薄, 经常出现不尊师重道, 不孝敬父母, 待人处世偏激, 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损人利己等;在学的方面, 很多艺术类职业学生存在厌学现象, 课堂秩序混乱, 学习成绩低下, 考试红灯高挂, 专业能力也止步不前。很多老师感叹,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懂事、不明理、不好学, 学生一届比一届难带。

二、艺术职业教育学生德学水平下降的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表面上看, 当前社会正处于爆炸式发展的状态, 新事物层出不穷, 时尚潮流的发展日新月异, 信息网络与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 更拉近了青年人与这些时尚潮流的距离。曾几何时, 教师对学生使用手机还大感惊奇, 短短几年之后, 3G手机, MP3, MP4, MP5, 笔记本电脑, ipad这些既紧跟潮流又功能丰富的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当前青年人的必备之物, 对于好奇心强的年轻人来说, 这些东西已经足以吸引其大半的注意力, 要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 其难度较之物质产品匮乏的年代不可同日而语。此外, 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将整个世界与学生个体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 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很难排除那些倾向于暴力、颓废、厌世、虚荣的社会心理不会对当代青年造成影响。

再往深层次考虑, 在整个艺术职业教育的体系中, 是否存在一些结构上的缺失, 导致我们难以应对时代发展对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呢?我认为如果有, 这一缺失至少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位。

我们推崇的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仁”为核心,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 提倡“忠恕”之道, “克己复礼为仁”。注重“学”与“思”的结合, 提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从个人自身成长的角度上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条目。最终凝结成“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而我们目前对于艺术职业教育学生在传统文化领域的教育,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远远不够的。从课程的设置上来说, 承担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主要是语文课和个别专业课, 如中国戏剧史等;从课时安排上来说, 普遍不到总课时的1/5;从授课内容上来说, 一般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 在礼仪、传统等切入人格方面的熏陶很少。有些数据可以证明以上所谈到的问题, 根据著名调查网站“知己知彼网”调查统计显示, 在一项对“对某门传统艺术, 如书法、国画或民族文化认知度”的调查中, 45%的参与者选择“懂点皮毛”, 另有45%的参与者选择“完全不懂”;在对“你对古代经史的了解度”的调查中, 69%的参与者选择“偶尔看看”;在对“你认为当前同学们尊敬师长的情况如何?”的调查中, 77%的参与者选择“一般”, 另有11%的参与者选择“差, 社会的尊师水平每况愈下”。但值得欣慰的是, 在对许多关于传统文化是否要传承、对传统文化的未来、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等问题上, 青年学生们均表示肯定及认可, 并表现出相当积极的态度, 这就更加反衬出我们在人才培养中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缺失。

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艺术职业教育学生德学水准的方法

首先, 以礼乐教化完善其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礼乐教化的重要性。早在远古时代, 先民们就开始了艺术教育, 三皇五帝时就已经用音乐培养统治者人选。《礼记》云:乐者, 天地之和也;礼者, 天地之序也。孔子所创的儒家也倡导“礼治乐教”的主张, 随着儒家文化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礼乐的教化功能随之传承千年。礼乐的目的在于引导人向善, 让社会处于和平的状态。在孔子看来, 理想的社会应该既具有音乐般的节奏与秩序, 又具有音乐般的和谐与完善, 这样的社会也只能由那些充满仁爱之心、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组成。但要达到这种尽善尽美的社会形态, 必须对芸芸众生进行教育, 儒家文化中那一整套的为人处世的道德哲学就是要把普通的人转化成道德高尚的人, 进而推进整个社会成为礼仪之邦。在艺术职业教育中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分量, 尤其是加大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观教育, 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化受教育者的心灵, 使其建立起完整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而健全完善受教育者的个体人格。

传统礼仪教育在当代学校里几乎是空白, 这就失去了从行为方式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有力的抓手。三千多年前周公制礼作乐, 由此奠定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基础。春秋时期兴起的诸子中, 儒学最为注重承继周代礼乐文化, 因而传统礼仪主要与儒学相联系, 成为儒学的重要教育内容。儒学的开创者孔子以礼仪作为行为方式的准则,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并以此来训练和熏陶其弟子。人们要从呱呱坠地时的自然人成长为社会所认同的社会人, 就必须按照社会通行的行为准则即礼仪来规范自己。儒学众多的蒙学读物, 也强调以礼仪教育来养成儿童的行为举止, 如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 对衣着、盥洗、洒扫、行走、语言、视听、饮食等的行礼之法都有详细的规定。如“凡著衣服, 必先提整衣领, 结两衽纽带, 不可令有缺落”。为了使这样的礼仪教育更加有效, 宋、明、清有不少学者将《童蒙须知》编成韵语, 便于儿童接受。

不过, 这绝不是要重新搬出繁复的传统礼仪, 而且儒家礼仪的宗法等级色彩也是不足取的。重建传统礼仪教育。首先要将传统礼仪中蕴涵的合理思想提炼出来, 如反对把践行礼仪当做外在的形式, 而要以内在的德性修养为灵魂, 即“德辉动于内”而“礼发诸外”的观点;再如强调礼仪的“节文”作用, 即对情感、欲望起到有所节制和美化的作用。其次, 可以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礼仪, 如家庭礼仪、书信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婚丧生日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 融入一些具有传统色彩的礼仪。

然后配之以经典的诵读与理解。经典的教学万不可纠缠于字句的讲解, 字字解释、句句翻译, 将一篇好端端的文章撕裂成了只言片语, 不仅无趣更是毫无美感可言。那该如何呢?我们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了———“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别怕学生不知道意思, 翻译的工具书很多的, 不需要你一字一句的教, 倒是那贯穿血肉的精神是要我们来引导学生理解的。故而, 讨论、分析、辩驳、感慨、认同, 这才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在反复诵读中逐步理解, 在讨论理解中深化认同, 如此这般, 长此以往, 让学生真正感受, 才能让“道德”侵入骨髓。

如果能够做到上述这些方面, 那么当前困扰我们的艺术职业学生德育状况堪忧的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一二了。

其次, 以和谐观念净化其心灵。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把“和谐”看成是世界万物的准则。经过历代思想家的阐发, “和谐”思想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思想体系, 内涵丰富而富于哲理。《易传·文言》提出了“与天地合其德”的和谐理念。在儒家文化中, 也一再提及和谐观念的重要性, 正所谓“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对于艺术职业教育而言, 对和谐这种文化传统的传承, 就要求一方面在艺术教育上不能仅仅追求低层次的灌输式, 而要综合施教。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通过和谐观念的灌输, 教会学生在和谐思想的指引下, 用艺术来拓宽思路, 伴随艺术陶冶心灵, 在艺术中愉悦身心, 通过全面提高学生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艺术素质, 体现出艺术教育应有的独特的和谐性。另一方面, 要求我们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和谐精神的传承, 构建更加和谐的校园文化。通过和谐思想的传播与教化, 在校园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人际关系, 造就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灌注了和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后, 校园的一切才可变为积极的教育因素。而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 可以起到调解情绪、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等作用。在和谐的校园文化和德育的强大熏陶下, 学生可以构建完善的个性, 培养健康的思维方式、生活哲学和处世方法, 真正体会到与自然、社会的全面融合。

第三, 以修身教育提高其素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十分强调个人自身的修养。儒家思想在这一点上体现的尤其明显, 《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条目中, 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世界, 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 落实到治国平天下, 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儒家的“修身”需要“练达人情, 洞明世事”这样的自我认识, 同时也强调经世致用的自我价值实现。儒家对人生的重要体悟是, 相信常人通过自身努力 (即修身) 可以转化、超越自身, 认识自我并实现自我, 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艺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通过艺术锤炼人的品行, 使之与自然与社会和谐, 提升人的素养, 进而实现其价值。从这一角度上讲, 儒家所提倡的“修身”与艺术教育“关注人的自身成长”这一出发点有着一定的关联。

“修身”教育首先应激发学生对学业的兴趣, 当前艺术职业学生厌学情绪的蔓延与其不了解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有着很大的关系, 要让其了解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他人, 而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 才能激发其对学习的主动性, 扭转其厌学的心理倾向。其次, “修身”教育通过其自身的诱发作用和感染力, 进而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与综合素质教育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 进而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 篇8

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需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化和思想来指导;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也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平台。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合,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培养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可行性依据分析

1.1 二者整合在教育内容上促进互补

思想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的内容则围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高尚情操为主题的人文学科知识传授和教育。我国大学过于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决定了我国大学生文化教育更加强调人文素质教育,这从文化素质教育缘起于人文教育相对薄弱的理工类大学可见端倪。人文素质教育要处理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必然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必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而传统文化教育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包涵着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中吸取某些内容,以充实道德教育的知识含量,增强其感染力因此,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容上存在着互补关系。二者整合教育让大学生们不断汲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料,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2 二者整合在教育功能上体现多层次

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人自身发展为代价的,而人自身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发展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功能不能不兼顾既要造就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又要使人尽可能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并且尽力使二者相互促进作用显示出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功能向多样功能发展,实现其发展。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使大学生可以领会古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许多知识和礼节,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在细微之处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思想品质。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逐步趋向全面深化,逐步向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多层次发展,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1.3 二者整合在教育意义上具有时代价值

随着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迈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方国家充分利用经济强势,进一步提出“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西方文化“植入”发展中国家日趋成为一股汹涌而至的浪潮,这种浪潮也渗透到中国的高校,一部分学生的精神境界、思想道德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混乱无序现象。因此,增强社会认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认同、社会责任认同无疑是当前增强我国居民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认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而有力的思想武器。特别是对当前的大学生而言,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和责任意识教育,以增强大学生对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增强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决心。因此,二者整合教育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对维护国家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具有时代价值。

2 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途径

2.1 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

针对当前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导致一些负面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锻造学生理想人格、提高学生政治高度,树立学生更高境界的信念与责任感方面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因此,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之一在于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内容到形式,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并挖掘、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因素,突出其教化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获得文化活力,更好地引导和确保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例如,可在高校各专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同时,补充《中国哲学史》课程,并且把其作为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哲学反映了中国各个时期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较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国哲学的辩证特点,自觉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伦理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哲理又有文理,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

2.2 弘扬传统文化美德,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2.1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远大理想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经过数千年的演绎和扬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榜样等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风尚习俗等形式存在着。这些文化积累,己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激励当代大学生以民族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富强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

2.2.2 弘扬诚实守信传统,诚信立人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以诚相待,忠诚守信,历来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挖掘传统诚信道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同时,良好诚信行为的培养不仅需要良好的教育氛围,也需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目前各高校比较认同的做法。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信用教育,学校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涉及到信用方面的事项逐一记录在册,包括守信与失信,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数据、事实、行为的记载,就会有效地达到教育学生诚信行为的目的。

2.2.3 弘扬崇高进取传统,培养高尚人格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尤其强调一个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自强不息,进德修业,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就一定会锻造出理想人格。道德伦理观念和为人处事哲学等道德修养的精义,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互补,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2.3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使传统文化与现时代相适应,也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在站在现时代的角度去理解传统文化,同时引领传统文化走向现时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迫切需要创新,以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降低的局面。为此,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扬弃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辟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守创新原则:一是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格教育的优化整合,注重先进科技文化成果的宣传教育和普及,促使各种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转化为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素质。如前文所述,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互补性,若将其课程融为一体,并加以规范、系统,确定科学的比例,不但能避免二者分离状态下必然形成的课程重复设置问题,而且一方面可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赋予“两课”教学更厚实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导向性,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扎根于优良道德品质的深厚土壤中,可谓相得益彰。二是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解读时要求我们必须以现时代的价值取向去理解一些优秀文化传统。在时代大潮的搏击中,在全球化竞争的洗礼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命运和整个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联系起来,在整体的世界环境中求得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大学生群体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以一种平等、认同、尊重、宽容、开放的心态,以跨文化的多维视野,确立“与国际接轨”的总体态度,自觉寻求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合点,始终保持对于别国、其他民族的新鲜感和敏锐性,努力学习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培育时代所需而中国本土又急缺的民主、科学和法治精神,使传统文化不致与现时代的价值取向相背离。

3 总结

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教育是在保持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探索二者相结合的途径和渠道。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使它更具有方向性和影响力;以传统文化作为道德教化的大背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形象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丽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究,2007,(02).

[2]刘平凡,黄向阳.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12).

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 篇9

关键词:犹太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是历史悠久的民族, 这两个民族对东西方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虽然受到美国文化的一些影响, 但其固有的文化特点并没有改变, 尤其是它的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中华文化地位根深蒂固, 然而在21世纪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毋庸置疑的是这两个民族都特别重视教育, 然而他们的教育思想既有共性也有差别, 下面就两个民族在教育思想上的相同点与差异进行比较。

一、犹太文化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一) 犹太文化的教育思想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都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犹太文化的教育思想展示了丰富的民族性, 显示出了犹太民族精神的独特性。犹太民族性和民族精神又具有多重性, 这主要受犹太教教义的影响。犹太教育铸造了犹太人, 培育了犹太民族性和犹太人的民族精神。尽管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不断进行融合, 然而犹太文化却不失其民族性。

中国文化的民族色彩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化特征。孔子的教育理念几乎垄断了中国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中儒家因素波及整个民族, 这也为儒家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因此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民族色彩主要体现在儒化思想这方面。

(二) 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都重视教育

犹太文学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之所以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在于犹太民族重视教育。犹太人崇尚知识、尊师爱教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犹太民众之中, 成为犹太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师在犹太人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在他们心目中,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犹太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拉比。在希伯来语中拉比的第一个涵义就是老师。这与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相一致。在中国从古至今教育备受关注, 老师在中国也被称为“圣人”“先生”。从这些称呼上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教师的尊重, 更有谚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由此可见, 这两个民族都尊师重教育。

(三) 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都为世界科学史作出巨大的贡献

犹太文学不仅为当代美国文学及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也为世界文学、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犹太人人数不多, 但在知识界、文化界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据统计, 在诺贝尔获奖者中, 犹太人就占据了15%, 有利地证明了犹太民族对全世界科学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也同样为世界文化和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华人在各个知识和科技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我们都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二、犹太文化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不同点

(一) 宗教对教育影响不同

犹太教是犹太教育的基本点和统帅, 因此重视教育是犹太教的支撑点。犹太教育中深深地弥漫着犹太教思想, 因此犹太教经典的传授成为犹太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思想主要受儒家、法家、道家三个主要教学流派的影响, 其中尤以儒家思想为重。儒家教育理念主要以君子的榜样为学习典范, 德育优于智育, 以圣人人格为教育的培养目标, 强调成人的教育理念。

(二) 教育普及程度不同

12世纪的犹太哲学家迈蒙民德说:“每个以色列人, 不管年轻还是年老, 强健还是羸弱, 都必须专研《托拉》。甚至一个靠施舍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讨的叫花子, 一个养家糊口的人, 也必须挤出一段时间来钻研。”而在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才重视教育, 国民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可见, 教育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只有树立普及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一个民族才能发展和取得进步。

(三) 教学重点的不同

犹太人更注重谋生手段的培养, 职业教育是犹太人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不是一味地教授书本的知识, 而是当做生活中的一种训练, 通过实践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教学方式只侧重书本知识的学习, 严重地忽视了实践环节, 由此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重理论而轻实践。

犹太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明长河中源远流长, 这不得不归功于这两个民族对教育的重视。正是开放性的教育铸造了两种文化的熔炉, 形成这两种文化精神。两个民族重视教育的传统及其所取得的成果雄辩地证明了教育的巨大力量和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北京大学学报, 2005年, 第5期.

[2]张倩红.犹太文化的几个特征.西亚非洲, 2003年, 第2期.

中国传统文化与会计伦理教育探析 篇10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会计领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大众对各种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甚至国家政府部门公布的经济数据表达了普遍的困惑和怀疑。加强会计人员的伦理教育应从在校大学生抓起,会计伦理教育应作为潜在会计从业者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文化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对于会计伦理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百行以德为首”,道德是人所有的品行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当前,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国会计领域出现了会计造假,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会计行为人道德意识淡薄、道德意志薄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等不良现象。由于会计活动及其活动结果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不仅影响了会计执业者的声誉,也严重破坏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运行产生了重大干扰。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从教育的层面看,教育对传统文化道德的忽视是一个重要诱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并把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作为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之一。从传统文化和伦理教育的角度,对会计人员或未来会计从业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进行反思,是加强会计伦理道德规范建设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会计伦理失范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中国通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道德失范问题却日益成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不吻合的一种不和谐现象。可以说,重塑道德伦理规范对于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会计领域,从业人员对会计伦理的理解程度总体不高,会计从业人员对自己的职业信心不足,会计造假现象严重,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一部分人对会计造假现象麻木、认同,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意识。

这种现象是社会道德失范问题在会计领域的突出反映。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逐渐呈现出消费社会的特征,炫耀性消费、即时性消费、奢侈品消费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代人逐渐呈现出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认为的“单面人”的特征,只知物质享受而丧失精神追求,只是被动接受而没有主动创造。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人简单地把市场经济等同于“一切向钱看”的经济,进而出现了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社会道德败坏和沦丧的不良现象。社会道德和文化息息相关,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反映出当代中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有断层,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一些好的精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弘扬和继承。很长时间以来,在反思过去的同时,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采取了偏激否定的态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人传统道德的文化基础,导致人与人关系冷漠、民族虚无主义泛滥。可以说,社会领域出现社会道德责任感下降、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现象,不仅仅是人们的精神空虚,更是缺乏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从这个层面看,会计伦理失范的原因,最重要和关键的就是要在传统文化中找寻伦理道德命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会计伦理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从身体上、心灵上关注着人与人的价值,还理智地关注着人与自然及社会,并以道德伦理的形式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道德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正是这一人文精神引领着中华民族,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民族传统。如张立文认为:“中华和合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合包涵差异与和生,存相与式能、冲突与融合、汰劣与择优、烦恼与和乐等五大义蕴,进而指出和合人文精神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等五大原理应成为21世纪人类最大原理和最高价值。”

传统文化是我国重要的会计环境,在会计伦理的建设过程中照搬西方模式而回避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不现实的。纵观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经典的伦理文化,对于会计职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仁义、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公而忘私等等,都被运用到会计职业,理应成为会计从业人员的高尚品质和自觉追求。

如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儒家要求人们返省内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目的在于强调互相为对方承担责任和义务。儒家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认为其他的具体道德准则都是由“仁”衍生出来的,“仁”的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并推人及于万物。仁表达的意向具有群体性:道德伦理,亲善、和谐、爱人。所谓“博爱之仁”,即对他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都要有一种爱心。用“仁”这个基本范畴将其他的道德规范统率起来,爱人的道德意识也就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体现在具体的道德规范和礼仪之中了。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道家反对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作为统治者一定要“少私寡欲”,为百姓着想,“以百姓心为心”。用这些思想来审视会计伦理的“九个层次”,即“伦理意识、伦理规范、伦理活动;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与自身之间的伦理关系;既往伦理、现世伦理、理想伦理”显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仁爱”和“兼相爱”思想,对于建构会计道德教育、会计道德评价等会计伦理的实施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再如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也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精神纽带。儒家主张“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以及“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义利观,主张诚信不仅是立人之本,而且是立国之本,是治国的重要政治原则。“诚信”更是会计行业的立身之本,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在工作中要以诚待人,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数据要真实、正确,同时要严密保守因工作关系获取的机密,这些都需要树立“诚信”意识。要解决会计诚信缺失的问题,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因此,用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加强会计伦理教育,对于大力营造市场诚信道德文化环境,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觉守信意识,弘扬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欺骗为耻的道德观念,确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会计伦理道德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先秦诸子中的法家主张通过法律抑制人们的私心,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于在会计伦理教育中加强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灌输在校大学生既遵守道德约束,又敬畏法律和制度的潜意识。

三、在会计伦理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缺失是造成会计伦理失范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会计伦理建设就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传统文化也为会计伦理教育提供了内涵深厚、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理应成为会计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要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树立会计伦理意识的重要基础和社会环境。道德认同的发生和完成离不开一定的道德环境,良好的道德环境有利于道德主体进行道德认同。“物欲的膨胀、精神的匮乏和人情的淡漠,使现代人在现实社会中迷失自我,当前中国的人文精神正面临失落的境地。因此,关注人本身、实现人文精神的回归成为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会计伦理意识的树立归根结底是文化问题,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自然地融入校园文化的各个构成环节之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使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中感悟人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精神,进而树立良好的会计伦理道德。

(二)把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类专业教学,仍然存在伦理道德教育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相分离的现象,会计伦理道德教育课程建设相对薄弱。因此,要把品行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改进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和方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科学、合理、优秀的教育资源,充实会计职业伦理教育课程教学。既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善、诚信、仁爱和德教为先的价值观都是构建会计伦理结构的重要伦理资源,也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如有人认为“儒家‘私德至上’的伦理观念是导致我国会计伦理诸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教育,以适当的方式或现实案例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感悟和理解传统道德思想,不断提高道德反映灵敏度,进一步强化良好的道德品行。“只要有社会生活,就有道德规范,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就要有道德规范的认同。”挖掘传统文化,把其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社会的道德认同感。

(三)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形式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价值教育,是一种价值劝说和引导,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的接受,不仅需要个体的思虑、选择,更需要个体的自觉接受。因此,会计伦理教育不能靠单纯的说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挖掘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和定义的阐释。要采取多种教育教学形式,使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会计伦理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以案例为主的方式,不断挖掘和丰富会计领域缺失传统文化的表现案例,通过典型案例来解释会计行业中的伦理原理。在理论教育中,采用音像、声音、图片等教学资源,以学术研讨、小组辩论、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切实增强教育的感染力,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教学了解会计职业中会计伦理的重要性,了解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选择原则。

陶瓷艺术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研究 篇11

摘要:我国制陶技艺可追溯到公元前四千五百年,陶瓷史是中国文明发展史的光辉一页。陶瓷发展至今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历代劳动人民、工艺大师在前人技艺、科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开拓进取的结果。陶瓷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主线始终牵引着陶瓷艺术的发展,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一门技艺不断发展、传承与创新的灵魂;陶瓷艺术要发展,必然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去粗存精、推陈出新,方能推动中国陶瓷艺术迈步向前。

关键词:陶瓷艺术 传统文化 创新发展

陶瓷的英文翻译为China(或者Ceramic),China一词最初是景德镇陶瓷生产中心的称呼,现在China已经成为中国的英文称谓,可见陶瓷在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陶瓷以天然粘土和各种矿物质原料经过混炼、成型和煅烧而成,是中国先民在造物实践中最伟大的发明,因其极高的使用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备受推崇。近代由于中国国力衰退,制造业落后,曾在世界贸易中首屈一指的陶瓷业落后于西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经济发展不断进步,新型材料不断出现,新的生产技术不断发明和推广,中国陶瓷又重新被世界从新认识和青睐。

一、中国陶瓷艺术史的发展概况

陶瓷脱胎于陶器,是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必须有富含石英和云母等矿物质的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温度在1200℃以上,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达到这三个条件,方能制成陶器。原始瓷器起源于三千多年前,发展至宋代,成为中国瓷业发展的最高峰,当时宋代五大名窑闻名中外,多姿多彩的装饰纹样和意蕴深刻的审美意境让中国陶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

(一)陶瓷造型的发展

早期的陶瓷作品,主要有鼎、罐、盘、豆、三足壶、三足钵、双耳壶等,器物以素面无纹者居多,部分夹砂陶器饰有花纹。原始瓷器出现以后,历经西周、春秋到东汉由不成熟逐步成熟。到了汉代以后,多种色彩的釉料开始出现,成功发明了青瓷,加工精细、胎质坚硬,表面施有玻璃青色质釉。唐代唐三彩的发明成功,标志着陶瓷的种类、造型和色彩开始更加丰富,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被运用于陶瓷装饰,各种具象、抽象的形象运用于陶瓷的造型中。到了宋代,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闻名中外的瓷窑数不胜数;耀州窑骨胎很薄,釉层匀净;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精巧细致,光泽美观。我国古代陶瓷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在整个陶瓷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从纯实用到审美和实用相结合,不断丰富陶瓷的造型种类,丰富多变的陶瓷装饰纹样,让陶瓷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陶瓷装饰的发展

秦汉以前的陶瓷造型简单、粗犷,主要考虑的还是实用功能,在审美意境的营造方面稍弱,在整体造型上,虽然简单粗犷,但气势豪放。到了唐代,造型圆润丰满,装饰技法丰富多彩,多种暖色调被运用到装饰中,特别是唐三彩的成功发明,极大丰富了陶瓷的造型样式和装饰纹样。宋代的宋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峰,宋瓷将最优越的使用功能、最优美的造型语言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有机融为一体。宋瓷品种繁多,装饰纹样与中国传统国画开始融合,追求完整、意境、气韵。明清瓷器进一步繁荣,艺术风格日趋繁缛,绘画、雕刻等多种装饰手法都被运用到陶瓷的造型与装饰上,是陶瓷又一个高峰期。

二、当代陶瓷创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文化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在社会不断变迁过程中,一直延续下来的他本身的特征与精神内涵,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文化的集合体,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对陶瓷艺术的研究,必须对其反映的文化进行精准的定位,将特定时期的文化内涵和社会风貌与作品结合,才能体会其独特的时代意义。换句话说,陶瓷艺术在当下,如何结合时代背景,如何传承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将时代与传统相结合,这是我们研究者在思考的问题,也是陶瓷创作者思考的问题,也是接下来本文阐述的重点。

(二)陶瓷创作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

设计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设计需要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的灵魂和支撑,一件好的设计作品,必然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也需要通过作品反映出来,通过作品的流通向外传播文化。陶瓷发展至今,它的使用功能逐步被削弱,文化内涵价值逐步提高。一件好的陶瓷作品,不光代表作创作者付出的劳动价值,更体现着创作者对文化的诠释和对文化的理解。新时代的今天,各学科之间呈现交叉发展趋势,彼此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将成为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与挑战。陶瓷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开始改变以往单纯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逐步关注人们精神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将传统文化运用到产品的外观造型和产品的精神内涵中,增加陶瓷产品的附加值,附加值高低的重要支柱就是传统文化的运用与挖掘程度。新时期,国家提出打造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要求中国的文化要不断向外传播,向外传播需要一个载体,而陶瓷恰恰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独一无二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陶瓷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素材,将传统文化运用于陶瓷艺术的创作中,不仅提高了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综合竞争力,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的传播。

(三)陶瓷造型与传统文化

陶瓷的造型包括形状和材质肌理、效果等,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相结合,是陶瓷艺术创新与发展的手段之一。陶瓷艺术是三维艺术,需要占用一定的三维空间,点、线、面、体形成的三维空间,通过造型的起伏变化来体现陶瓷的视觉形态。陶瓷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同样需要表现它特殊的三维视觉造型,用整体的三维视觉形象来体现创作者的思想。

中国传统陶瓷造型,考虑重心稳中、器物圆润、线条流畅等因素,这些传统的陶瓷造型手法在现代陶瓷艺术中有一定的继承,但是并非被全盘吸收,而是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现代陶瓷艺术,更多地是表现创造者的艺术灵感、艺术观点。

如图1所示,刘颖睿陶瓷作品《观云》,作品在中国传统陶瓷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陶瓷的造型不再是壶、瓶、盘等,而是运用大胆、丰富的陶瓷造型手法,使之和绘画语言一样,可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作者观点。作品釉面用犹如青白玉一般的影青釉,给人以山石的凝重感。整体作品柔美刚强,青影卓约,仿佛这雕塑中的女子都坚守着朴素中的高贵,安静而充满张力。

现代很多陶瓷作品造型大胆、夸张,甚至变形,除了少数传统陶瓷造型中规中矩,大部分陶瓷外形都是通过作者内心想法创作出来的。但是,在这些新颖的造型外表下,我们依然能够发现传统陶瓷的造型语言,比如瓷器宽腹、窄口、稳健等细节,传统的造型还能引起观者共鸣,提升作品的内涵。

(四)陶瓷装饰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独居匠心,形式上有镂刻、釉色、化妆土、彩绘、堆帖、模印六大类型。从出土的各种陶瓷作品中我们就能发现,远在仰韶文化时期,先民根据自然生产和生活经验,就已经开始模仿自然界花草人物的形象运用于陶瓷的装饰中,还提炼出抽象的波折纹、圆形纹、编织纹等优美图案。特别是到了宋元及其以后的时期,陶瓷的工艺水平到达最高水平,装饰手法多种多样,釉料种类繁多,创造的陶瓷作品闻名中外。比如元代青花瓷、明清景泰蓝等。而且在这一时期,传统绘画技法也运用于陶瓷艺术的装饰中。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提高,传统具象动物、植物纹样的装饰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陶瓷作品开始和传统文化、传统审美价值取向相融合,写意花鸟、写意山水、工笔花鸟、工笔山水等国画绘画技法也被运用到陶瓷装饰艺术中。陶瓷艺术品在反映自然客观世界的同时,必然反映主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历代陶瓷的装饰既有自然山水、花鸟虫鱼,又有人类自身造物实践活动的记录。陶瓷所体现的人文情怀,代表传统文化与陶瓷装饰艺术的完美融合,也反映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艺术化追求。如图2所示,沈建国的这件陶瓷艺术作品,在运用中国传统陶瓷装饰技法的同时,对装饰纹样进行大胆创新,将江南水乡的意象用国画大写意的形式表现出来,再装饰到陶瓷作品中。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纯真情感、潇洒的风度和深远的审美意境。

现代陶瓷造型方法繁多,装饰手法丰富,用色釉料多种,这将与传统陶瓷有所不同。我们在进行创新的同时,这些新的造型、装饰给我们带来新的审美思考,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出发,陶瓷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审美价值的关注、继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俞海青.浅谈陶瓷装饰.中国陶瓷.2001.2

[2].杜道明.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考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05

[3].毕海.龙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的融合.中国陶瓷.2014.07

[4].余小荔.论陶瓷艺术装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陶瓷.2004.02

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 篇12

一、中国传统风格

一个中国传统的经典设计元素。设计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 有一定的指导原则的精神理念, 创造价值的一种形式。中国艺术和设计已经演变早在新石器时代。舞蹈图案颜色图表马家窑装饰花盆, 围绕扩大的天真和简单有趣的未成年人的祖先, 表现在积极和快乐的态度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的连续模式。谦抑, 粗糙和光滑的商周青铜器装饰的抽象。凤凰楚漆器, 变化, 分解和重新异化的最佳设置的核心要素, 语言是独一无二的。

二、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风格

人类活动改变自然环境, 环境设计。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建筑冷静的态度, 表现出的各种元素在尊重自然和自然的服从, 在任何时间的尝试, 自然, 天然石, 水, 花, 草, 树木, 木材封闭的空间, 每个穿插, 散落在天然本底水平。在人与自然, 人与天之间, 找到一个平衡点, 因此, 相互协调, 相互衬托, 形成最完美的状态。建设具有双重性, 既包括物质财富, 也是精神的产品, 这是一个技术产品, 但也有艺术。从来没有一个单一独立的高楼大厦, 只有对称, 协调和分散, 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审美发展。苏州园林-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三名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一舟说:“在江南园林苏州江南园林的天堂”。中国苏州园林的古典园林, 中国传统的建筑杰作的精髓。苏州园林开放疏朗, 典雅的大厅展馆, 郁郁葱葱的鲜花和树木, 水, 走廊, 拙政园, 一个长江以南的伟大的味道, 那里是一个独家别墅大厅, 围绕的画廊本周, 摇滚霸权, 称为“吴邦国首先花园”左边的圆圈, 有狮子随处可见, 探索迷宫, 一个巨大的, 狮子等。唐教授说:“房子, 它的大小, 数量的艺术成就, 是今天在世界任何地方很少见到。”苏州园林在有限的空间文本, 绘画, 建筑, 雕塑和其他艺术于一体, 并设置一个月亮, 山光, 水, 声,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景观, 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追求可以达到的性能。俗话说, “杨古体景观结构的概念。”教师是人类特有的工匠, 明智的观察自然环境, 心脏已收到, 然后布局, 削减现场, 开放的心脏, 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此外, 古意盎然的宗教运动, 创造美好的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它的变化之间, 等待和之前看到这一点, 首要考虑的花园景观。所谓的观照, 游客驻足观赏园点;移动的概念是一个长期的旅游路线, 引进画廊, 移步换景。例如, 一个较小的子网络媛媛等待和主体划分, 第二个动态的角度看, 拙政园大, 第二个主要的现场观察动态的观点。在布局上, 一般水花园在苏州, 结构紧凑, 中心为了赢得才能看到场地是容易的电影, 粉墙黛瓦板栗色线, 与自然和谐相处;开放空间处理有时清楚, 有时黑暗曲折转弯, 或隐藏或暴露, 或深或浅, 和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如非对称布局, 疏密相间建筑物, 留园, 拙政园, 是治疗成功的一个很好的例子。网师园的另一个例子是一个小花园, 小, 小, 假山设计和建设原则, 并赢得每一个替代的相对使用的认可。众所周知的秘密花园景观设计容易困难稀疏, 美丽的轻松优雅的硬盘驱动器, 和拙政园, 在中央设计“已不被广泛稀疏, 破旧的高雅, 不流, ”这两种方法, 在设计师情报, 这是罕见的。

三、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和设计环境

一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的独特架构的普遍形式, 奠定了现代建筑的基础, 同时也引起了中国建筑的封闭系统。因此, 在古老的文化, 古老的文明, 优美和谐的传统文化, 和一种创新和发展的中国建筑的推广, 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访问时间的发展。

四、在传统文化的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 在今天的景观设计, 以反映结构的结果相当,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想法确实是普遍的, 永恒的设计概念, 理论和现代艺术, 相同的意见。性质。在现代的景观水景, 园林水景, 更有活力的经典表达继承美容,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动态水景治疗。现代景观设计, 种植设计, 植物种类大大超过不仅地域界限, 从传统的, 比传统的高。这证明了所有传统的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今天, 各种形式的影响。

五、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

1、设计和集成开发环境, 传统文化和建筑的一体化。

在现代化建设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最完美的非建筑师贝聿铭, 一定量的泡沫建设。所谓的“现代香山饭店, 最经典的设计, 设计风格是从广州丽江, 苏州, 蠡湖, 燕京多米诺骨牌式的建筑, 也不同于那些在国际上的旋转餐厅, 不同的空间电梯灯笼, 酒店..独特的, 不同的“香山饭店, 一个成功的设计。香山饭店, 只有白色, 灰色和肉桂3种颜色, 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地形, 庭院式建筑的主色调。

2、传统文化和设计的一体化。

上一篇:桑蚕资源下一篇:初级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