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雕塑艺术

2024-07-26

传统文化雕塑艺术(精选12篇)

传统文化雕塑艺术 篇1

艺术设计的现代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继承与发展。我们不应忽视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发展进程中的启示作用,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著名的民艺家张道一先生是这样解释传统文化的,“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等,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文化方面。事实上,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早已经把那些落后的糟粕淘汰;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那的确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中国的仰韶文化距今已有几千年了,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色彩纯朴艳丽,有鱼纹、鸟纹和蛙纹等多种逼真的动物形态,大多被设计师们作为灵感素材的来源广泛应用。

现代设计讲的“以人为本”,就是古希腊哲学强调的“人本主义”,更是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老庄的“天人合一”“以人为贵”的思想。而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唯美、求实、创新精神的体现就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清华美院陈汉民先生在设计王府井酒店的标志时,把传统的中国结与建筑墙壁上的装饰融合起来,使我们看到这个标志,既有文化的情结,又具备现代设计的特点,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结合的典范。世界著名建筑师贝隶铭先生在做中国的香山饭店时,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共鸣。大众即市场,现代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个人问题,不能单凭个人喜好去干事儿,而是要根据大众的需求和认知,寻找融洽的切入点,去满足市场的需求。传统文化的介入应该说对现代设计具有推动作用。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等,都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创造和积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传统文化艺术源于生活,源于传统,有着纯朴的艺术样式,如漆画、陶瓷、泥塑、蜡染、剪纸等,无论是作品中原始纯净的色彩,还是体现民族风情、人文生活的图案亦或是精湛的工艺技巧,都反映着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因此,传统文化艺术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创作灵感的宝贵源泉,特别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被广泛运用。

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主要特征是对自然形象的“删繁就简”。如我国民间的剪纸,造型多取简洁规整的外形,而造型着重于表现对象的形态特征,设计更趋向平面化。而在中国的传统装饰图案中,就有化圆为方、变曲为直、把自然形态规律化、几何化的手法。这一艺术特征,与现代设计造型观念一致,提倡“少既是多”,“纯化形态”正好与传统装饰上的这一特征相符合。传统装饰艺术在造型上非常注重“形式感”,注重处理点、线、面及各形式要素的关系,很讲究造型排列的秩序感。在平面设计中,图案的纹饰、走兽的斑纹、鸟类羽毛等都借鉴于此。还有现代设计中对抽象造型的追求,是二十世纪现代艺术的主流,然而在传统装饰艺术中,前人已经善于使用抽象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如京剧的面具纹饰,早期的岩壁画上抽象的艺术形象,人形和动物形,就是抽象型设计的灵感源泉。

在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中,许多设计师就考虑到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心理,采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喜鹊”“鲤鱼”等有象征意义的图形,招贴海报中传统的水墨,剪纸等手法,通过这种方式在大众的文化心理上达成情感诉求。让国人在其民族文化心理的层次上感到亲切与接近。可见,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在现代设计中将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元素较好的有机结合在一起,就要依据传统文化艺术中形和意的衍生传承。

从最早的原始社会一直到封建社会晚期的图形符号的造型艺术,它们的表现形式和造型方式,都随着每个历史朝代的更替而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比如,传统图形中最有代表性的龙的形象、原始龙古拙、商周青铜器上的夔龙狞厉肃穆、汉魏龙奔腾飘逸、唐龙饱满富丽、宋龙庄严规范、元龙矫健、明清龙繁缛凝重。还有中国其他有代表性的传统图形,诸如纹、云纹、鱼纹、涡纹等,我们都可探寻到其它表现形式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演变的脉络。这种“形”的变化是对原始图形的继承,也是对其外在形式的衍生与拓展。

每一个广为流传的图形符号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层的象征意义,这些意义最初大多源于人们的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进而衍生出象征吉祥如意等意义,正是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对这种好“意”的执著追求,才使“形”得以代代相传。可以说,“意”的历史延伸催生出了“形”的历史衍生。

当然,我们在借鉴“形”的时候不是简单的模仿套用,而是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与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造型的构成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了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而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还有中国联通的标志,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室的“八吉祥”之一“盘长”的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这种吉祥寓意的沿用,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少了一些商业渲染,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寓意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对于“形”和“意”的沿用,可以说是对传统造型的一种浅层次的发展和提升,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我们摆脱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相,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的。我们的设计要想在国内外竞争中赢得优势,就要在借鉴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走一条有本国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设计之路,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文化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

文化、设计、创意三者不可分离。文化是生活的精华,生活蕴含着创意,设计体现生活,离不开创意和文化。在笔者的年历设计中,选用民间剪纸中的蝴蝶元素作为主要素材,其造型美观,装饰性较强。年历的内容除了必有的日期和节日外,还增加了一些年文化常识,比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芒种”等时节的注解,还有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的介绍,这类文字说明既能传递知识,又能丰富画面,调节版式的均衡。年历的设计以突出年文化和传统装饰艺术为主,并与现代设计中的海报招贴形式相结合,每个月份的版式、色彩、内容既有各季节的特色,又有它们统一的元素在内,突出其系列性。在制作工艺上,突破传统的翻挂式,用壁挂的装饰画的方式来表现,画框中的画面随月份更换,可根据个人喜好单幅挂示或者多幅组合挂示,在功能上力求达到装饰画的审美性和年历的标识性。寓意彩蝶飞舞、生活四季春常在。

透过传统文化艺术的延伸脉络,可以看出,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受到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而更新拓展,它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我们在学习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需要把传统的装饰艺术精华融入其中,在设计中力求达到东西方文化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将传统文化艺术和谐地融合到与现代设计之中,创作出既有我们传统文化艺术美又有现代设计潮流美的作品。

摘要:在当今现代艺术设计领域,设计师面对着一个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传承的问题。本文探讨的是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价值和运用,通过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化与延伸,将其与现代元素融为一体,创造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现代设计

参考文献

[1]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王琥《装饰与民间艺术》[M]重庆出版社2003.

[3]陈新生《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M]合肥工业出版社2005.

传统文化雕塑艺术 篇2

首先,出场的节目是萨克斯表演,那动听的声音,那优美的旋律,简直是扣人心弦啊,作为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他的表演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台下的辛苦排练。

第二个节目是空竹表演,只见表演者不慌不忙的走上舞台,看得出他十分有信心。一阵音乐响起,他便耍起了空竹。只见他两只手一上一下,空竹便在绳子上转动。开始是很平淡无奇的,突然,他做了连续的高难的的动作,他把棍子一拉,往上一甩,空竹向上飞了出去,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我想:他能不能接住空竹?会不会因表演失误而砸到自己而导致冷场呢?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在短短几秒钟内,他完成了高难度动作,我悬着的心情总算落了下来。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大家不禁感叹:It’s so interesting and exciting!

十几个节目过去了,同学们看得有些累了,都在抱怨:这些节目太平淡了啊,还有没有更新颖一点的节目呢?

许久,只听到主持人报了下一个节目:接下来请欣赏由初一16班XXX同学带来的《天路》。什么?!这首调子可以与《青藏高原》的高音相比的歌曲,他能唱的上去吗?过了一会儿,表演者上场了,啊?!还是个男的演唱,同学们个个受宠若惊,我心想:估计这个节目也不怎么样,嗯……继续睡觉好了!

音乐刚刚放完前奏,便不知是什么原因,突然停了下来,同学们都哈哈大笑,似乎是故意要给表演者一些压力,但从他的眼中,我们看到的只有安静与镇定,伴奏再一次地响起,前奏过后,他唱出了第一句歌词,没想到,他的开头,就迎来了同学及老师们的一片掌声,他的那假声是多么地优美动听,他唱的又是多么的传神啊!大家都沉浸于这场面中,仿佛自己就处于像歌词中写的那样的环境中。低音,似小河缓缓流淌;高音,宛如大海翻滚咆哮,扣人心弦,振奋人心!他的演唱过程中,几乎是掌声迭起,表演结束后,掌声雷动,同时,评委也给他打了一个很高的分数。

传统文化雕塑艺术 篇3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发扬;艺术教育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不断的发展并变化着,它所体现的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会随之变化。文化变迁无关个人情感,而是一个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作为文化艺术中的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也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并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同时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我们珍爱、继承和发扬。

谈到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就说明它有可发展的艺术价值,那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民间艺术,同时它有什么可发展的艺术价值。提起民间艺术我们都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农民、乡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内容。例如: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印染花纹、刺绣、剪纸、织锦、年画、泥塑、皮影、木偶、花灯、风筝、版画等。也可以说民间美术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美术。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所存在的艺术价值。实际上不但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更是“实用”意义上的艺术,所以它不应被时代所取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下面是我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关系的几方面阐述。

一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关系中,艺术教育更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民间艺术所提升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民间艺术崇扬美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感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    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民间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这些民间艺术活动都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民间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艺术教育是这些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前民间艺术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关系口口相传的传授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而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统,通过学校艺术教育与民间文化的连接,艺术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民间艺术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教授。 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加强热爱家乡的意识,对发扬地区文化,传播民间艺术有不可小视的价值。所以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当中,江苏大学较早的在民间艺术方面有所研究,在2002年,江苏大学成立了民间美术研究所,该研究所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教学中对民间美术保护和发展的认识会较好一些,但也有待于我们重新正确的认识民间艺术的传承在学校艺术术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

二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现代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许多的民间艺术都在逐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所谓“遗产”也正说明了这些艺术文化的传承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的年青人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所忽视,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科技社会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学校艺术教育把民间艺术对现代年青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艺术教育中介绍民间美术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护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提高认识多元文化的意识。同时,学校的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一批民间艺术爱好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继承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高校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担负起这一重任。

三 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民间艺术做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它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并不是要建立在丢失与变异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最高限度地保护其原有的面貌。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艺术既要生存,也要有所突破和发展,从而去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在艺术教育中挖掘整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体制相结合生成更佳传播形式,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从而得以新发展,在这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地方局限性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的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调查,挖掘可开发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与民间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艺术内涵;学习创作具有符号性的作品,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现代文化联系起来,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民间的文艺活动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对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展开应充分利用到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间传统文化进全面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形成对某一艺术表现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有机融合。

所以,民间艺术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做出顺应潮流的改变,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民族形式,继承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在不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同时,将其精华列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继承的前提下去发展,去革新。同时,也要坚持民间艺术的开放性,积极应对文化变迁,努力加深同现代艺术教育的融合,广泛吸收优秀艺术的营养,使其不断得到发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恩寰,民间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8

[3]刘道广,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4]乔晓光,中国民间美术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7

传统文化雕塑艺术 篇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意象,意象,环境艺术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 面对中国传统的艺术意象, 我们需要在真正意义上进行深入地了解, 这样一来, 对于艺术意象的形成就是我们重点要进行分析和研究的。

一、艺术意象的根源

从古至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意象一直都存在, 中国艺术的发展培养中传统的哲学观、自然观和审美观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这些因素使我国在艺术意象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我国古典文艺中艺术意象的位置是不可取代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千百年的岁月中, 儒家文化一直以来都对其有直接的影响, 并且这种思想在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中已经得到了更为被广泛地发展。“礼乐”和“仁义”是儒家文化所崇尚的, 将家庭伦理作为重点, “德治”和“仁政”是其在政治上所主张的, 对于仁义理信是尤为重视的。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安土地, 尊祖宗, 崇人伦, 尚道德, 重礼仪”就成为了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将中国艺术分拨了出来, 这样一来中国的艺术特点就较为显著。

(一) 中国哲学与艺术意象

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尤为密切的。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就是由哲学进行体现的, 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就是由艺术进行体现的, 艺术潮流的形式也是由哲学进行决定的, 哲学家的思维则是由艺术激发起来的, 将特定的哲学思想传播出去。传统艺术在物象中可以很好地把握哲学思想的“道”, 而“悟”则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中的重点内容, 注重把握“言不尽意, 玄外之音”, 强调“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物我交融之意境。

(二) 中国艺术的自然观与艺术意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面对认识人是重点, 在其中占据次要地位的就是自然, 这两者是绝对不可分离的。在自然观念中, 自然中会有一部分是人, 自然也就成为了传统艺术的主要审美对象, 也成为了被传统园林设计中艺术意象所依靠的主体。“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在传统造园中是结合起来的, 在心中真正地感受自然, 将自己投入到自然之中, 这种做法或许本来就是人类所喜欢的。

(三) 中国艺术的审美观与艺术意象

人与物能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这也就是在传统美学中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 这种审美境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都是很多艺术家梦寐以求的。“意象”在中国审美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它在中国传统美学独具民族特色的美学中其中一种特色, 它的文化渊源相当深厚。

二、艺术意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站在某种较为简单的程度上来分析艺术意象, 它就是在审美的过程中, 运用人为或者是非人为的因素, 将一些能够表达情感的形式或者符号表现出来, 这就是艺术意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想充分地发挥艺术意象的功能作用, 必须要做好艺术意象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 形象性

现代空间环境设计中, 艺术意象都是要通过一定的符号元素以及组合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也就说明表达“意”是需要符号, 图案, 材质等等将人们对于环境空间的想象激发出来, 并且将这些想象中的“意”在现实空间中变现出来。“象”在一定程度上的选择是有很多种方式的, 例如在选在符号上, 这些符号可以是手工的, 或者也可以是自然中的一些现象等, 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具体的形象, 如果选择了自然景观, 对于在一个空间中的感情表达有很大的帮助。例如, 北京香山饭店这个现代化的建筑物, 在某一种程度上还将一种民族特色展现出来。刚开始设计饭店的时候, 设计师针对一些中国传统建筑、居民和园林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将一个赋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物呈现出来。在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师们对于民族特色的环境进行了一定程度上勾画, 饭店的平面布置结合了中国古典园林和民居的典型性格, 整个空间环境中是由各种大小的院落组成的, 这一点环境布置就成为了整个设计中的亮点。该饭店在空间处理的时候, 借鉴了中国园林建筑和民居中院落与室内空间的不可分割特点, 并且还在设计的各个空间中保持着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衬托。

(二) 寓意性

作家在思维想象中的意象在现实中表现出来, 就是艺术意象, 在这其中能够将设计师们所追求的空间上的满足进行了充分地体现, 在现代环境空间中, 艺术意象所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设计中只存在“象”, 却没有“意”, 那么这样就没有意象的产生, 这个作品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空间的内涵的重点在于“意”, 但是如果没有了“象”就不能很准确地进行表现。因为“象”可以将“意”清楚的表达和表现出来, 在对“象”的形式选择上往往是意到为止、“恰到好处”。例如苏州园林《个园》, 因为竹子是园主特别喜欢的一种植物, 园中大量运用竹子, 其实也蕴含着一种意义, 就是竹子在古代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挺直不弯、虚心向上的代表,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将园主的生活情趣和个人情操体现出来。传统的园林设计中, 很多人都喜欢运用有含义的植物作为设计的主体, 最终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意象群建立了起来。

(三) 一体性

一个整体中包含着“意”和“象”两个概念, 并且还不能分割这个整体, 它不能够将世界再现, 也不是能够简单地表现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 我们应该在充分理解的角度上进行分析, 找到这个整体中的“形”, 并且还能够将它的“意”延续下去, 最后体现出它的“神”。这些不能只是简单的照搬, 而是将一种新的理念创造出来。在这种创造中, 材料、技术、施工构造等因素都是创新的基础, 把现代的设计理念运用到传统的事物上, 使其能够结合现代理念创造出更有表现力的设计, 使它们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同时也能很好地将民族的个性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黄芳.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意象与环境艺术设计[J].新世纪论丛2006. (08) .

[2].李冬娟.中式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创新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05) .

[3].高亮.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精神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美苑2009. (04) .

[4].罗玥.对传统图案延展空间的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03) .

弘扬传统文化、陶冶艺术情操 篇5

陶冶艺术情操

—慈晖学校高中部学生书法比赛精彩纷呈 今日耒阳讯(通讯员 白羽 李修前)11月20日下午,慈晖学校“致远楼”六楼大会议厅,金碧辉煌,灯光通明,人头攒动,桃李争荣。高中部在此成功举行了书法比赛活动;本次活动本着“弘扬传统文化、陶冶艺术情操”的宗旨;由谢卉、李林、李修前、罗慕春、谢文香、谷欣欣老师担任评委。

书写内容由语文学科组指定三篇文章任同学们自选,要求页面整洁,符合文字书写格式;书写规范,具有中国书法美。

现场收集的作品,有的端正秀气,运笔熟练、提按分明,有的则舒展大方,运笔流畅,行款整齐。这些书法作品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精湛的才艺,让大家感受到了她们的实力和水平,同时加深了他们对书法的了解和认识。

赛后共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和优胜奖12名。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碰撞 篇6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互动性;科技

曾看过一场以“混响”作为主题的影像展览。不仅仅是因为影像艺术展播过程中,“混响”是声响效果必然产生的物理现象,更在于它是当代影像艺术的—种存在状态,影像艺术基于新的媒介和技术手段,带给我们全新的呈现和观看方式,但同时它在艺术观念和创作形式上,并没有完全割裂与传统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这是一种艺术形式上的“混响”,它本身就包含着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延承和变革。

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对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样对传统艺术的发展也是一个促进。看完展览我对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碰撞产生了兴趣,想将它们作一比较,目的是为了区分出新旧艺术形态的诸多特征差异,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技术的演变对艺术发展的推进和艺术形态嬗变的影响。

1 参与模式

“互动性”作为新媒体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中并不存在,其存在意义无可非议。从传统的观众“观看”到观众“参与”,互动性的达成成为新媒体艺术形式的标志性特点之一,甚至成为是否是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判断标准。

而作为人类的一种新型的虚拟性的审美体验。互动性的核心包括:参与性、交互性、凸显个体的特殊存在方式。高度系统化的各种复合电子技术和与人类感官相近的各种传感装置,帮助人类获取大脑无法感知的外界信息,观众可以利用温度、湿度、力度、红外线等方式与作品进行交互。利用数据头盔、手套等设备与虚拟世界进行实时交互的虚拟现实艺术,在突破技术局限性的同时,更是将人类的艺术体验从视觉扩展到了全身心。

“真实”在传统艺术中常表现为“写实”的技术以及艺术家创作时的真情实感;诞生在科技发展之下的新媒体艺术,则是利用“虚拟现实”和由各种综合媒体构成的“现场”来表现这份“真实”,以史无前例的有机整合的思维与展示方式,将观众直接引入到对艺术的体验中,它的“真实”是一种作品与观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一份只有通过直接民主交流才能获得的心灵触动。

2 创作人员与受众面

首先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群众基础比传统艺术要广泛得多,只要有电脑、手机,理论上都可以加入创作过程。而传统艺术需要创作者有很深的艺术功底与造诣。新媒体艺术打破了持续了几千年的艺术只存在于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历史。摄影技术的发明改变了传统艺术中只有贵族、特权人士才能享用艺术的特权,将欣赏和创造艺术的权利赋予了每一个人。新媒体艺术为每一位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成为艺术家的机会,这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也是未曾有过的事情。

数字技术异军突起,广泛地进入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大大降低了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成本与技术难度。艺术创作开始从一种专业人士手中的特权,变成一种大众自发的集体狂欢。

3 科技应用

新媒体艺术,是当代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就像传统艺术会使用笔墨纸砚等工具,新媒体艺术的实现形式或者说实现载体,则是计算机、电子器件、摄像机、网络等。技术上包括了计算机、电子、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仿真等等。新媒体艺术是完全自发形成的,所以吸引人的手段就是创意。创意是新媒体艺术的生命和动力所在。这和传统艺术是不一样的,传统艺术在技术层面已经发展到很纯熟的地步,技术方面拓展的空间已经不大。

目前的新媒体艺术,大多数重在用新的技术手段去表现传统艺术,而这个表现的过程本身,其实也是新媒体艺术的一部分。当人们对新技术的使用像使用画笔、照相机等一样熟练时,也许会产生真正属于新媒体特有的艺术内容。科技的艺术化表现和艺术的科技化表达,缩短了艺术、科技与观众的距离,成为每个观众都能看懂,都能有新鲜感官感受的艺术,让大众更能无人为障碍地去体验。

新媒体艺术中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科学是艺术的技术基础。两者的关系,应是基础与本体的关系。基础与本体有一个结合的问题,技术基础与审美表现的结合,是艺术创作得以成功的先决条件。但是强调艺术中的技术基础,并不等于混淆彼此的关系,或模糊彼此的差别。特定的技术作为中介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4 创作方式

与传统艺术相比较,新媒体艺术在创作方式上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点突显在艺术家与技术人员的合作关系上。新媒体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人小组或多人合作的创作方式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以小组形式开展的艺术活动中,不同学科人员之间的合作尤为显著。

还原到艺术形态自身来看,新媒体艺术对应的是由成像技术所主控、以传播图像文化为主要社会语境的艺术样式,它更多地聚焦了激浪艺术、前卫电影、视频艺术、数码艺术、网络艺术等艺术形式。我们发现这些新型的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是它们不像传统艺术那样表现一些深刻的宗教主题或历史故事和事件,而是借助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扩展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方面发挥了史无前例的作用,这些艺术作品在改变传统的创作方式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与观众的新关系。

5 结束语

新媒体艺术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从传统艺术中发展而来的,故其在自身品质和表现形态上与传统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十分自然的。新媒体艺术不是取代传统艺术的位置,他们之间可以结合,可以互相促进。新媒体艺术有时也需要借鉴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如图案、如雕塑……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借鉴构图、图形和形象等。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而言的,电视在刚产生时,相对于收音机,就是新媒体,电视艺术就是新媒体艺术。而互联网上的艺术形式和手机网络上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这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是如今的新媒体艺术。说不定过了十几年之后,现在的新媒体艺术就又变成传统艺术了。

参考文献:

[1]童 芳.新媒体艺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许 江 吴美纯.非线性叙事[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3]刘 斌.图像时空论[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4]布鲁墨.视觉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豪厄尔斯.视觉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浅谈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特点 篇7

所谓传统雕塑是一个民族以自己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性格为内核, 以雕塑这种立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载体, 反映该民族的文化精神的艺术语言形式。中国的传统雕塑的产生受地理环境, 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组织结构, 思维模式哲学思想的影响, 创造了具有强烈民族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主要体现在陵墓雕刻和宗教雕刻上。

中国陵墓雕塑产生于商周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秦汉时期走向成熟, 到了盛唐达到鼎盛时期, 其艺术性和规模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陵墓艺术既是一种浓缩中国伦理意识、道德观念、人生观与宇宙观的人生艺术, 也是一种集建筑、园林、雕刻和绘画与一体的综合艺术。由陵墓艺术构成的雕塑艺术不仅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体, 也是东汉以后与佛教雕刻并行发展的中国古代两大雕塑体系之一。佛教雕塑的产生可以追朔到两千年前的东汉。随着佛教艺术的传入, 中国古代雕塑吸收了印度键陀罗及和秣菟罗的造型因素, 其间融汇了本土文化精神, 并最终汉化成了中国佛教雕刻艺术。

传统雕塑的艺术特点包括雕塑的绘画性, 实用性, 写意性等。“如果说西方的雕塑在古罗马之后形成与绘画分离的形式, 而中国雕塑始终没有将绘画和雕塑严格的分离开来。”[1]中国雕塑源于绘画, 而西方绘画源与雕塑。早在彩陶时代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塑造形体, 绘以图案, 被称为“塑形绘质”。古代陶佣的初始目地是取代殉葬, 在本质上追求写真的概念, 所以绘塑一体是中国古代雕塑追求写真的具体表现手段。以后发展的妆銮具体就是在塑造好的形体上绘以颜色, 涂以金漆, 使之更鲜明, 生动逼真, 以此来提高作品的感染力。秦代兵佣均有妆銮, 使佣像栩栩如生, 增添了艺术的表现力。时至今日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仍然采用妆銮的手法。如无锡泥塑阿福, 深受群众喜爱。中国的雕塑以线条为基础, 这不单是一种表现形式, 而是在这种形式中表达出人的种种主观境界, 依靠线条的流动转折表达出一种提炼创造出的美感。另外从雕塑制造者的社会地位来看, 处在社会的底层, 属于劳动人民。而绘画者则是画师, 宫廷雇佣者。特别是文人士大夫的介入, 更使绘画成为中国艺术的主流, 其艺术精神和表现气质更成为社会典范, 其艺术追求自然而然的成为公认的艺术标准。泥塑艺术家不得不接受着一事实, 主动的将这种艺术价值取向灌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 所以, 传统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这一显著特征。

中国传统雕塑的实用性从传统雕塑的产生来看, 最早是用于种族祭祀等活动。作为种族及原始宗教的图腾而存在, 其目的是服务与以上这些活动, 所以从其产生来看就属于从属地位。反映的是远古先民对世界的认识状态。而古陶器青铜器玉器这些礼器上的装饰雕刻则突出了早期人类的审美意味。还有陵墓雕塑, 秦皇兵佣及汉唐佣均是殉葬取代品。佛教雕塑除了是东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也有教化人伦间接服务于政治的社会功能, 甚至包括鲜有的纪念雕塑霍去病墓前石像也都突出艺术服务与社会的教化功能。这些传统雕塑除了高超的艺术价值及表现性以外, 其实用性也是他们的重要的共同特征。可见在传统雕塑中实用功能占主导地位。

中国传统雕塑的实用性其作用可分为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化作用、审美作用三者以认识教化为先, 最终达到审美需求, 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是通过对作品的审美而实现的。

传统雕塑的意象性。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是“物化与外, 意存其内”。强调的是超脱现实, 但又不背离现实的言外之意。我们知道“意象是审美主客体相契合, 相统一的产物”[2]对这种强烈的精神意境的追求, 必然导致在该精神熏陶下的传统雕塑具有极强的意象性。霍去病墓前石刻因物象形, 利用石材自身的态势, 稍加雕琢, 形象便栩栩如生, 让人印象深刻。这种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雕塑的最高境界, 既寓情与物, 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统一, 大有中国功夫中“四两拨千斤”的妙处。所以也成了中国传统雕塑的典范之作。武威汉马全身之力使与一足, 无论是构图的完美还是马踏云霄的气质, 这种轻灵与厚重, 大气与精致的完美搭配, 均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辩思维。这种东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文化精神, 这种超然与外的表现是一种巧, 也体现了古代雕塑家的艺术智慧。可见, 意境是美的源泉。“意境不仅局限与艺术, 还是中国心灵的境界, 换句话说, 意境凝聚了中国的艺术经验又呈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3]

在感受前人艺术技艺精湛的同时, 我们也要思考前人的智慧对当代艺术的启发作用, 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雕塑艺术。

摘要:地理环境、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结构、思维模式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雕塑产生的文化内涵, 其艺术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陵墓雕刻和宗教雕刻上。传统雕塑的特点包括雕塑的绘画性、实用性、写意性等。

关键词:传统雕塑,文化内涵,陵墓雕塑,佛教雕塑,绘画性,实用性,意象性

参考文献

[1]胥建国著.精神与情赶感-中西雕塑的文化内涵.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3年.308页.

[2]陈德礼著.中国审美心理论纲.人生境界与生命美学.长春.长春出版社, 1998年.128页.

传统文化雕塑艺术 篇8

关键词:设计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教学

优秀的设计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的技巧, 更重要的还包括设计师的修养和对设计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市场的把握, 若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元素的设计则更要求设计师及其设计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扎实的修养积累, 能够在运用的过程当中抓住精髓, 而不是肤浅的搬用模式化的图形图像。

然而,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及对外交流的深入, 外来文化正日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特别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尤为强烈, 因而就目前针对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 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成了不太好把握尺度的内容。就这一问题我们在此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希望以此找到问题的结症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目前设计专业学生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内容的设计项目时, 少部分学生能较好的理解设计内容和设计目的, 同时能比较主动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素材, 并进行相关市场调研, 从而使设计作品表现得比较到位。而同时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元素的积累并不是很深入, 往往流于表面的了解, 因而设计出的作品效果肤浅, 内涵不足, 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体现, 这样的设计往往是归于失败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文化归属感薄弱

文化归属感应是在文化氛围之内接受一定程度的熏陶后积累形成的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的青少年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对本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日益薄弱。哈韩哈日, 欧美流行风是当下大多数现代青少年关注的文化趋势和热衷追逐得对象, 多元文化的冲击慢慢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中的地位, 因而形成了上面所述的在目前艺术院校当中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游离感”, 这种“游离感”的形成使学生对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设计具有不确定性, 因而往往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点到为止。

二、设计手法运用的模仿和设计元素的套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 以陈汉民、靳埭强先生为代表的内地及港澳台的一批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元素符号以极致的手法运用到标志、招贴、包装等设计项目中, 将传统文化的韵味体现得深厚悠远, 他们的这一举动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中的重新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针对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设计主题的设计课题, 在艺术院校设计专业中也在一时间兴起, 大家都以“传统”为对象, 但学生设计出的作品绝大多数流于形式, 主要表现在:1) 设计手法运用的模仿。学生在学习设计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对优秀的设计作品印象深刻, 同时也容易在思维上陷入某一模式, 因而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类似于”的作品, 这些作品“依葫芦画瓢”, 缺少个性, 往往能从中看到某些作品的痕迹。这种没有经过借鉴、消化的一味模仿是难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2) 设计元素的套用。这一问题主要是学生对设计主题理解不到位, 同时对于设计元素只知是“传统”而没有理解其出处、关联、寓意等, 从而不能从深层次发掘出具有内涵的精髓, 只是将元素直接搬用, 照贴在画面中。同时也反映了艺术院校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掌握, 即自身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 在教学当中能剖析案例, 解读文化元素符号, 旁征博引, 给学生确立正确的赏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其次, 在学生设计过程中教师能对其作品进行指导, 这里所谓的指导是指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层面思考, 避免学生流于表面的作品出现。因此, 教师的把关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思维方式、敢于大胆思考, 勇于创新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中国设计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加强

设计史讲述的是设计发展的历史, 中国设计史主要讲述中国自原始社会人类使用工具开始自近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的设计, 顺着其发展的脉络可以清晰的看到优秀文化绽放的光芒。因此, 中国设计史是我们接触和了解中国优秀设计文化的开始。

目前全国各类艺术类院校均基本设置有中国设计史方面的教学内容, 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优秀设计文化的了解, 培养理论修养和鉴赏能力。

但是, 随着设计史课程的结束, 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 课程结束后一段时间, 学生基本对课程的内容没留有太多的印象, 以至在接触专业课程后进行相关内容的考核时发现基础的理论知识已基本被淡忘, 这其中是教师用什么样的教授方法提起学生学习中国设计史兴趣的问题。中国设计史理论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基本上是比较枯燥无味的, 所以教师应当要尽力避免用“填鸭式”和“照本宣科”的方法来教授课程, 那样的方式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老师完成任务, 学生印象不足”, 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因此, 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

2、专业块题教学中对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理论内容的掌握与设计的结合在专业学习中会体现得比较突出, 因此, 专业教师应当在设计该项内容的课题时可侧重某一类内容进行设定, 比如以具体造型元素方面的如“剪纸”为主题来进行设计, 整个课题必须以“剪纸”图形为主体, 在相应的设计项目中均体现出来;以传统文化引申语意内涵方面的如“道”为主题, 从字面中充分发掘文字内涵, 将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提炼出来, 这些内容有可能是具象的也可能是抽象的, 比如“仁”、“礼”、“义”、“智”都可以从“道”中引申出来, 这是一个可以拓展含义的文字, 是抽象的。当学生可以从类似的块题设计中自觉的调动手、眼、脑来收集、了解、分析与主题相关资料的同时, 他们已经在学习中自觉的探寻中国文化的根源和了解文化的发展了, 这对学生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修养和知识的积累是不无裨益的。

3、“走出去”与“请进来”

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的积累并不局限于书籍和教师教授的内容, 在艺术院校中, “采风”是很好的“走出去”收集第一手资料的途径。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有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艺术有些被发掘出来进行了整理展出, 有些则隐匿在民坊间, 需要通过影像资料和写生、文字记录等方法去深入收集。

每个学生看待同一事物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 即使是同样的元素符号在不同的学生处理应用后会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这正体现了学生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深入本质的过程。

再则, “走出去”不仅仅是走入民间, 还应当是走入社会实践中, 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即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大部分是理论知识, 课堂设计过程中表面的、抽象的、唯美的、自我的东西比较多, 这些设计大多经不起社会应用实践的考验, 学生一旦接触到具体的设计项目时往往会手足无措, 或者即使设计出来了也难以达到客户的要求, 与实际脱节。因此, 鼓励学生在有所积累的前提下到实践中去锻炼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这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应用到实际当中的途径。

作为拓展和补充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重要手段, “请进来”是提高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认知水平的好方法。首先, 请专家;包括理论专家和设计专家。理论专家可以举办讲座的形式开展某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 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特定时期各种文化变迁、发展的背景, 形成的环境和影响的范围以及代表性的元素符号, 深入讲解形成一定影响的文化类型等。专题讲座的形式可以将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更加深入、具体, 其中的典故也能激发学生对该专题的兴趣, 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程度;而设计方面的专家则可根据自己在设计这一领域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优秀作品和分享自身设计过程当中的领悟与感受, 这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鉴赏能力,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有极大的帮助。

通过艺术院校对设计专业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提出可见:为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应当从上述不同方面入手, 使学生首先在认知上认识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性, 在行动上重视对相关知识的积累, 在实践过程中发掘传统文化所潜藏的魅力, 设计出具有独特视角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朱孝岳.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李开沛.试述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其培养[J].吉首大学学板 (社会科学版) , 2002

[3]郝丽红.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因素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 2006

传统文化雕塑艺术 篇9

艺术的现代性开始于19世纪晚期历经了整个20世纪的发展、繁荣并延伸到了今天。“先锋艺术”的表现特征呈现的是一种反叛传统文化的特征, 他追求的是一种刻意去打破或违反人们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和欣赏习惯的艺术效果。坚持艺术至上, 在形式和风格上追求新奇、特立独行, 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的变化。作品往往是注重挖掘人物内心思想, 注重刻画描绘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甚至梦境, 广泛采用隐喻、暗示、象征、联想、知觉化等技巧手段, 更有甚者会将诸多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 普通观众比较难以理解!然而我们并不能否认艺术现代性的“特定性”, 因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相对的古代和现代, 有先锋有传统, 传统审美理想也就必然与现代艺术, 尤其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先锋艺术”发生激烈冲突。“先锋艺术”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艺术逐渐由冲突走向融合, 也标志着“先锋艺术”对传统审美理想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 审美思维方式方面的冲突, 中国传统审美思维方式追求静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们心灵的自由。自古以来, 中国一直传承着自己独有的, 自成体系的一套审美体系, 他传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凝结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审美理想。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从思维方式角度出发, 体现的是注重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和感性的心理体验的特点, 这种审美思维方式是一种宏观的、整体的方式, 是人与世界融合, 在追求心灵的物化的同时, 亦追求万物的情话, 追求意境、传神, 达到心物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正如老子所云:“塞其兑, 闭其门”, 净化清洁心灵的尘埃, 使内心达世界到最大虚空、静寂, 从而更直观地来体会和感悟世间的万事万物, “和其光, 同起尘”达到“玄同”的艺术理想。图画者所以, 怡悦情性, 若非穷玄妙于意表, 安能合神变乎天机?《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 我国传统审美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这种充满着虚空灵动, 蕴含着虚清、神韵、飘逸的意境审美思维方式。所以在传统中国绘画中讲求“气”“韵”。晋代顾恺之的关于绘画“传神论”, 南朝谢赫在通读魏晋以来各种鉴赏评论基础上所总结并提出了“六法论”, 而“六法”首推“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绘画表现的目的, 绘画要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妙在能会、神在能离”中国传统审美思想追求是一种清高的格调。“先锋艺术”的审美思维方式是受西方文艺复兴主义思潮影响, 提倡的是以人为中心, 提倡人权、反对神权, 即人神对抗的思维倾向。虽然“先锋艺术”和中国传统审美思维方式二者从表象上看都是以“人”为中心, 但他们在审美思维方向上却存在着巨大差异。现代“先锋艺术”在艺术思维上力求展现的是以一种人对自然的征服力和控制力, 强调重点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一定的时期“先锋艺术”所表现的是“人神对抗”, 追求人类在意识形态上的觉醒和进步, 相对于传统审美思维方式显得缺乏一定的宏观整体性, 思维方式类似解构主义, 缺乏主体内心的自省, 通过肢解、分割使主体思维独立单一。艺术更强调追求审美性与现实性, 不再以“模仿”为核心, 更强调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内心生活之间的关系。如塞尚强调结构和色彩关系, 凡·高更追求狂热的艺术激情, 马蒂斯重视创作的自由发挥, 高更强调神秘性、追求近乎游戏式充满原始稚气的画面效果, 毕加索则希望在平面上画出物体六个面的不同形状;“先锋艺术”藐视一切“模仿”的形式, 歌颂一切“创造性”的形式。像或不像不再艺是术的评判标准, 人的内心主观世界的主导作用被“先锋艺术”进一步强化, 正式出于这种原因, 客观物象在“先锋艺术”艺术家笔下展现出的可能是一些严重的扭曲与变形的形象。

其次, 审美价值取向的冲突, 在传统的审美价值观中, 国人素以天地与人生为一体, 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为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就是一种最大的美, 在这种心理基础之下, 人们的审美行为主要以强调自我反思、自我体验和自我证悟的方式存在, 审美主体状态强调的是与外界自然规则的统一, 《周易》认为, 宇宙是一个动态过程, 由阴, 阳两种元素交集而成。“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庄子提出, 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扬光大, 发展成一个哲学思想体系, 并逐渐演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主体。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提出“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的观念, 认为人是天地之心、万物之灵。天地万物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系, “天人合一”也就是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内在机制的宇宙一体化, 天理先于人和万物, 却又寓于人和万物之中, 天理即内在的超越。天人合一, 天是道、理、本体, 天人合一之境, 是与道合一、与理合一、与本体合一。天下之物, 莫不有理, 理未有穷, 知有不尽。中国古人正是本着这种对大自然的特殊情感来完成他们对美的理想追求。中国传统画家讲究以借物寓意方式, 常常“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至身在名山大川之中, 在大自然中感受人生, 在诸如“虫草顽石”、“枯藤老树”等世间无情之物身上付诸以情感, 使之变成有情之物。于泼墨挥毫之间, 画中的顽石呈现出“雪尽身还瘦, 云生势不孤”的气概、画中的山林一显“春山澹治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的美好意境。“先锋艺术”的审美取向强调的则是主体对人生的悲观消极的态度或是对社会厌恶不满发泄, “先锋艺术”的价值取向倾向于个人自我价值、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分离, 常常通过用激化自身内部的方式, 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话语形式, 来展现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上所面临的困惑。

再次, 艺术表现形式的冲突, 首先, 中国传统绘画可谓中国文化之精华, 以毛笔与水墨为材料, 注重笔墨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墨从笔出, 笔以墨显, 笔取其气, 墨取其韵”, 简洁而单纯的黑白墨色充分展现出画家心声, 于笔墨之间汇聚了画家精神追求和实践经验, 创作和运用各种造型符号来表现作品, 在作品蕴含着儒释道的哲理, 将人生、艺术、哲理通过作品的表现力传递给大众。其次,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重意忘形, 讲究“形散而神聚”, 着重强调的是世间万物的内在气韵姿态、生命神采, “形似备而无气韵, 虽似而死。” (《圣朝名画评》宋刘道醇) 。纵观在整个中国美术发展史, 抛开八大山人、石涛、白石老人等写意大家的画作姑且不论, 即便是传统的工笔画, 虽然经过作者悉心勾勒、精心渲染, 但画中表现出的山水、人物、花鸟等也均不会是单纯的模拟, 刻意追求形似, 而是追求以气韵求其画, 则形似在其间。 (《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 。西方传统绘画的艺术形式则着重写实、求逼真, 强调科学的、准确的刻画事物。西方现代艺术则不同于西方传统艺术, 印象派的出现是西方现代艺术的里程碑, 印象派否定了西方传统绘画单一的、写实的表现形式, 放弃那些严谨的造型。自此西方美术开始涌现出诸多流派, 涌现出各种各样艺术表现形式。“欧洲现代派艺术之父”塞尚提出“形式而非内容才是艺术最基本的表达元素”, 他摒弃了西方传统观念的创作法则, 完全依靠自己特有的观察方式进行创作, 并有意识地去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 通过概括和取舍, 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 从零开始作画, 把结构视为表现一切物体的根本。塞尚提倡的这种创作中的主观性成为后现代艺术的基础。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着意再现于实的情感, 表现的主体对事物的感受, 而非眼睛里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作品强调自我表现, 表现形式上更为随心所欲的运用色彩, 甚至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采用了变形的方式, 以此来表现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从印象派到野兽派、从表现主义到超现实主义……各种现代美术流派的涌现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 成为现代艺术的“先锋”, 赋予人类崭新的艺术震撼, 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今世界艺术多元化发展, 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广泛, 一些中国现代先锋艺术家打着复兴中国艺术的旗号, 盲从于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绘画方式, 牵强附会、将摹习西方现代艺术视为中国当代“先锋艺术”。东西方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艺术发展轨迹, 一味地仿照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形式那是在毁灭中国艺术之灵魂和生命。

最后, 当代中国传统艺术与“先锋艺术”的冲突及调和,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要求艺术所体现出的不仅形式和内容的美, 还要表现出积极地社会教育作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说“画者, 成教化, 助人伦, 穷神变, 测幽微。”“中国古代美学强调审美的他律性, 这种思想对中国艺术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艺术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先锋艺术”总是用来特指在艺术前言比较另类、边缘、激进的艺术探索现象, 并且包含了对主流艺术的反叛。”人们更注重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体验, 而不再拘泥于某些抽象、空洞的理论或者信念, 如果这些理念不能让人们信服和接受, 就必然会受到大众的怀疑和摈弃。艺术的本质也就是最具存在意义的生命表现形式在于表现和张扬精神。“先锋艺术”正是具备了艺术这种本质特征, 才使得人类的意志和人类的本质力量在人性和认知的极限上得到最大限度和最深刻的表现。人类发展表明:当人类过分精神化时, 往往需要世俗生活加以调和, 当“世俗化”到达一定程度时, 理想主义的声音又会重现;当人类的理想太过高调发展成极端主义时, 又必需要回到现实之中。中国当代艺术既不能完全被所谓的“先锋艺术”“前卫艺术”所摆布, 又要自觉地从“说教者”的位置走下来建立起新的审美理想。当“先锋艺术”出现过度“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情况, 艺术家们就必需要重举审美理想的旗帜, 通过凝结着思想和智慧的艺术创造, 继承传统审美理想, 传承传统文化精华, 把审美观念物体现在艺术作品之上, 使人们欣赏艺术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又能陶冶性情、启迪思想、提升精神。

中国的传统审美理想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强调的是天人合一, 坚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随着当代社会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的主观个性越来越被强调, 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趋向也应该适应这一趋势, 更多地去关注作为个体的人。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飞速发展, 艺术功能与文化形态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级, 必需要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文化, 充分挥发人类的自由情感, 才是艺术最本质的精神原则, 人类社会才会在精神层面上找到出路。在当代中国, 传统审美理想与“先锋艺术”的冲突给予的启示是:艺术的精神要跟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是包容了时代精神与生活气息的艺术。同时, 中国的艺术还必须坚持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之路, 既要倡导精神自由和形式自由的现代“先锋艺术”追求, 又要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气质完美的演绎。

参考文献

[1]周贞园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蕴[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9, 24 (3) .

[2]甘露中原民间美术的审美意涵和发展策略[J].美与时代 (上半月) , 2008 (4) .

[3]游江观念的流变与艺术史中国艺术批评家网专稿.

[4]汤艳艳刍议民间剪纸的审美特征[J].西北美术, 2006 (3) .

[5]弗朗西斯.哈斯克尔.李本正英国艺术史的成长和它从欧洲获得的益处[J].新美术, 2004, 25 (1) .

[6]郭志炜传统美术图像在大众审美中的疏离[J].美术观察, 2007 (10) .

传统插画艺术与现代数码插画艺术 篇10

1. 传统的插画

1.1 传统插画的技法和表现

在电脑作图出现以前, 插画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一样, 都是通过较强的手绘能力借助于毛笔、铅笔、碳笔等一系列绘画化工具在一定的纸张上画出来的造型艺术。其造型要素基本是点线面构成, 风格表现不外乎幽默写实、超写实等。在此基础上还有因为地域的缘故而划分的风格, 如美式的漫画风格、日本的传统绘画艺术、曼陀罗手法等。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美式漫画始终秉承率真明快的创作风格, 让人感觉画面饱满, 富有很强烈的讽刺趣味性;日本大名时代的广告画常用过于鲜艳又缺乏表现力的颜料进行绘制, 配色方面追求俗气的画面效果, 有意回避笔法的变化, 给人感觉好像电影院里的宣传画, 采用镶边点传统的创作技法, 极力营造作品的复古气氛;而曼陀罗原本是指佛教里大彻大悟的思想境界, 曼陀罗画就是用杂色图的形式将这种境界表现出来的画作。所有的传统插画都有共同的特征, 就是主要凭借手绘的手段, 完成作品设计创作的整个过程。这是由时代的因素决定的, 同时成就了插画传统的风格。

1.2 传统插画的发展及现实意

作为一种发展了上千年的艺术形式, 传统插画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无论从现实的情感, 还是个人表现手法, 以及对于艺术精髓的把握, 传统插画的表现似乎比现代艺术更胜一筹, 西方的传统插画艺术从文艺复兴开始, 经历了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现代抽象主义的演变, 中国的绘画也经历了很多流派的洗礼, 所以对于传统插画, 它有着无法替代的素净和单纯的民族文化特色, 具备强烈的人文气息。但传统插画的发展并不能完全依赖于人文和历史。在数码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代, 优秀的插画设计师开始寻求现代与古典的统一, 在新的艺术形式中寻找出路, 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成为插画艺术的新追求, 完美地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融合到现代设计中, 同时体现出数字艺术的创作与传统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 这是我们探讨传统与数码艺术的新追求。

2. 现代数码插画艺术

现代数码插画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电脑作图的广泛应用。数码艺术设计是数字化时代新兴的艺术形式, 它有着制作方便、风格简洁明快的特点, 同于易于修改和传递, 因而受到新一代插画设计者和广大爱好者的青睐, 而数码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代插画大致可以划分为儿童插画、商业插画和动画三大类。儿童插画多出现在儿童刊物及相关的环境场合, 形象多可爱且夸张, 富有想象力, 所用的颜色单纯亮丽。商业插画的表现更为广泛, 也是目前国内外设计行业中新兴的设计门类之一。商业插画可分为三部分:广告插画、出版物插画、卡通形象设计。商业插画与其他插画的表现形式相比有其特点:商业插画必须能够反映商品的特性, 要符合大众的审美品味, 手法夸张。

现代数码插画在风格表现上各不相同。数码插画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 插画形式风格追求形式各异, 有制作细腻的欧美风格, 线条柔和、色彩明艳的日韩风格, 在形式上追求洒脱自由的情感。

3. 传统插画与现代数码插画的区别和联系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 都离不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数码插画是数字化时代新兴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普及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传统艺术形式和数码艺术创作存在以下差异:

首先, 文化传统渊源不同。传统插画艺术的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长河之上的, 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 传统的艺术精粹形式丰富, 包含着众多深刻的文化积淀、民俗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及审美情趣。传统插画所体现的历史传统, 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 以及传统文化的笔墨造型和传统艺术的文化渊源, 都使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具有亲和力, 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数码创作的插画是在科学与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的文化基础, 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 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产上的陌生和疏远感。

其次, 现代科技的含量导致创作和表现的差异。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插画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创新之外, 没有受到过像现代数字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而人们对于数码艺术这一高科技的创作方式进入艺术领域尚需要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传统创作的技巧和绘画笔墨造型导致了人们对传统绘画艺术价值的认可, 但由于对数码技术的创作形式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接纳, 人们对数码艺术造型在情感上存在距离。数字化图形处理技术是数码艺术造型创作的根本基础。作为CG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矢量图形具有数码技术对图形描述的“硬边”表现风格, 也正是这种个性化、机械化的风格的存在, 而使数码插画丧失了视觉亲和力, 成为数码插画矢量图中普遍存在的不足。

最后, 作品的表现风格的差异也是造成情感差异的因素。传统插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形成了众多的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这些传统的艺术语言易于沟通, 便于人们产生共鸣, 而数码创作的机械条理导致缺乏表现语言的生动和表现形式的鲜活。

传统插画艺术的历史传承、民族风情等因素得到广泛的认可, 其艺术和价值也备受尊重。和传统艺术作品的唯一性可相比, 数码作品批量生产的因素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数码作品价值的认可度降低, 但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数码作品不仅是体现科学技术, 更是体现新兴的艺术现象, 它有着自我魅力的视觉语言和传达方式, 所以数码插画艺术价值不可以用传统插画的价值衡量。除此之外, 数码艺术设计在表现的过程中, 吸收了不同的文化, 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 借鉴是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

4. 结语

设计行业是知识型的服务产业和新兴交叉学科。跨越世纪, 插画设计从静态表现转向动态表现;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延伸到三维立体;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插画在商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我们必须关注现实, 展望未来。昨天、今天、明天, 插画艺术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形态。设计师在提高生活品质、促进文明进步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传统插画与当代插画所代表的时代, 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先从传统插画的技法表现、发展现状及自身特点阐述了其代表的“传统时代”。接着从当代数码插画的线装, 发展趋势及在现代设计之中的影响分析了其代表的“数码时代”;从表现手法、风格、艺术领域等方面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对现代数码插画将作出不断的研究和探讨, 以期人们对这个领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从而达到对艺术孜孜的追求, 推动插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插画,现代数码插画,区别,联系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

[2]迪尚.电脑图形设计.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浅析传统文化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典园林;山水画

1 山水画与园林艺术

在古代“山水”是自然的代称,具有自然的总体特征,代表着天地万物的根本品性。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及“上善若水”中山水的出现,到庄子的《逍遥游》中的山水,道家认为天道无为而生万物,与自然山水亲近,是体验无为之道的最佳方式。山水,是道家对道的诗意表达,山水也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元素和题材,山水画最初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独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玄学思想盛行,玄学人士标榜隐逸、江南山水的自然美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山水画真正发展于隋唐,它不仅独立成体,更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画派,分别为金碧山水派和泼墨山水派。中晚唐之际山水画进步显著;五代山水画发展到了高峰,期间名家辈出,画作品种丰富。南宋院体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因山水构图独特而著称。元朝的文人画占据重要地位,文人山水画家有赵孟頫、钱选等,他们在山水作品中抒发理想并题诗述意,他们的艺术观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明朝山水画则形成了多个派别,有的画风宁静典雅,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有的则强调布局之势,并将书法入画发展了墨法。清代则继承了明代的理论和实践,把山水画理论纳入哲学范畴。

随着山水画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彭一刚先生在其《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讲道:中国古典园林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园林与中国山水画的关联性,并且认识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化精髓是山水文化,中国的许多风景名胜是大山水、真山水,中国古代传统园林是缩小版的山水画,在园中可以感受到移步异景的风光。山水画是平面的、二维的,它以笔、墨、纸为材;园林则是立体的、三维的,它以建筑、水、植物、石等为材,这两者都是为了重塑和再现风景艺术,它们在立意、布局、空间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园林艺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中就充分显现了这一特点。王维以其卓越的才能引领泼墨山水的南宗一派。王维的画作《辋川图》,绘制于清源寺石壁上,由于寺庙坍塌原画已经不存在了,从临摹的作品中依稀可辨王维恬淡疏朗的景观追求。王维的《山水诀》和《山水论》体现了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对山水形象的比德,将人的品德风尚注入他的绘画诗作之中,强调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王维的山水画营造了一种他所追求的恬淡幽邃的园林意境,以此来抒发和表达他的情绪和感情。

王维的山水画空间关系上有远有近、层次分明。山水画中表达出了王维对于景物的组织和建构之法,表现出他对园林景观的取舍和营造。“辋川别业”则是王维打造的理想归隐之园,从中体现着王维的园林理念。“辋川别业”最先是由唐初诗人宋之问修建的一处规模可观的庄园即蓝田山庄,开元十六年王维购得。因王维欲将该地营建为一个不仅供其母亲奉佛修行,并能让其在隐居归园之时能够居住的地方,所以其花了很多心思。他根据山川河流的自然现实形势,选景造园,将其塑造为中国造园史上山水风景园林的代表作之一。从《辋川图》到《山水诀》,从《山水论》再到“辋川别业”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山水画和山水诗和园林的密切联系。其中,《山水论》阐述了如何画山水,如何在绘画前构思,《山水诀》则是论述山水画写意中怎样拿捏透视角度,这其中许多观点同《园冶》中的造园理论不谋而合。

2 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分析:以拙政园为例

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朝正德初年,正是明朝中期以后造园再次兴起的时段。王献臣为拙政园第一任园主。历史记载王献臣自幼聪慧,于1493年中科举进士。曾因能力强而获得皇帝的赞赏,曾担任御史、巡抚等官职。后因官场失意,选择退隐园中。从文征明对拙政园的画作记载可看出当时的拙政园与今天所见到的面貌至少有两点差异:建筑有楼阁、草屋之分;近水平台和小飞虹都呈简约风格。这一时期的拙政园延续了宋朝文人园质朴、简远和疏朗的风格。园中水体形态有湖、沼、溪流等。植物基本都是片植,有竹林、松柏林、梅林、桃林等。浓密野趣的树林掩映着茅屋建筑,渺漾的大水面如同山水画的留白,生成清纯淡泊的情调。有石点缀园中,但并没有出现刻意的叠山场景,这样的造园风格离不开当时的园林审美标准。

拙政园造园手法丰富,其中包括:以诗入园、以画入园、借景、主从关系、虚实结合、植物搭配等。以画入园:文征明是明中期吴门画派的四大代表人物之一,他们以宁静典雅的画风,成为当时以苏州为中心的绘画美学领军人物。那么拙政园原本简远、野趣、无多余人工痕迹的园林面貌可以从文征明的山水画作中展示的自然美窥探出一二。以诗入园:在留听阁,以赏雨景为佳,建筑临近的水池中遍植荷花,立意来自诗文“留得残荷听雨声”。借景:在园内可以看到远处的报恩塔,将园外之景借入园内。

多次易主的拙政园,从原始水木清远的天然面貌到今天高超的山石、建筑组织手法,记录了所经历时代的美学思想。位于园区的中部区域是全园的精华所在,透过造园元素的组织与构思,可研究和理解傳统文人园林的设计思维,对今人重新建立适应于时代和适合于人民的自然观,起到巨大的启发作用。

3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推动城市发展

与文化发展进步一样,园林景观的发展与进步也是伴随着对传统的批判和继承。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的诞生,总是与传统园林文化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延续到今天的传统文化仍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所以我们更应该进行相应的研究,将其应用到我们现代景观设计之中。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将天人合一的观念更好地融入设计之中。古典园林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特征要求我们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尊重自然生态规律,这样设计出的山水景观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古典园林将建筑的美与自然的美相融,这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现代景观环境的塑造主要是为了调解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这与古典园林的目的是相同的,因此古典园林处理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手法对于现代景观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思想我们一方面要继承,一方面要发展。对于传统文化思想、传统山水诗和山水画以及古典园林文化要进行深入挖掘,旨在加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取其精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发展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注入新的现代的民族文化意识,从而更好地去创造新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蒋伟.道家哲学与山水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徐英槐,等.中国山水画史简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传统雕塑对现代写意雕塑的影响 篇12

关键词:传统雕塑,写意雕塑,当代艺术

纵观优秀的写意雕塑, 例如钱绍武的作品《阿炳》, 吴为山的作品《鲁迅》、《孔子》, 陈云岗的作品《老子》, 蔡志松的作品《故国风》, 徐光福的作品《唐风·遗韵》。这些经典的作品告诉我们现代的写意雕塑超越了技法和观念的限制, 通过对雕塑作品由现实到抽象感悟的认识, 从而由心到物, 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除作品内涵的深邃, 造型的生动感人, 艺术语言的多变, 材料的种类变化也非常多。其富有表现力的造型凝结成一座丰碑, 给人一种超脱自然的精神享受, 体现出一种坚定不移、稳如磐石的情感, 它的雕塑语言形式表现力的发挥取决于创意与设计。运用各种材料特性的独特表现力, 创新出新的雕塑语言, 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写意雕塑大开大合, 结构多变的风格。

一、传统雕塑对现代写意雕塑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雕塑和绘画在人们的活动中有着精神的启迪作用。现代写意雕塑与古典绘画艺术最大的区别是用三维立体的造型和不同材料来表现, 给人视觉上更有冲击力、更雄浑壮丽的感受。中国的传统雕塑来源于几千年的深厚的艺术文化与哲学思想, 伴随民族艺术、文化、哲学的发展而不断融合新的特点, 最终形成了雕塑创作的思维方法、美学思想和哲学理念的完整艺术创作理论。而写意雕塑作为前者的一部分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谈到写意雕塑就要先谈写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笔不讲究工细, 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 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 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例如南宋梁楷、明代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长此法。宋代韩拙说:“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 有巧密而精细者。”其实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就是“象”与“神”, 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灵感”与“神思”, 它从精神上影响着写意雕塑。同样写意雕塑也是借鉴中国写意画的神韵和大写意技法, 使这两种技法融入到现在写意雕塑当中, 激发出许多新的创新点, 使雕塑更加整体大气, 挥洒自如。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经过千年的发展兼收并蓄, 从远古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和先秦时期的玉雕, 又经春秋战国思想意识的百家争鸣, 为后世雕塑艺术的美学、哲学、思想奠定基础。在西汉中期形成了一个本土雕塑艺术的高峰, 一个纯汉化的雕塑高峰。武威《马踏飞燕》以及为纪念西汉大将霍去病而创作的陪陵雕塑“马踏匈奴”、“跃马”、“伏虎”等作品给人们呈现出强烈的视觉震撼。“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也对后世写意与抽象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从雕塑中看到垂死挣扎紧缩于马下的石人, 与威武雄健的战马结为一体, 采用简练、夸张的雕塑语言, 在形体大的转折处上运用简洁的雕凿, 表面上采取浮雕和线刻的手法, 使得整个雕塑更加雄浑, 博大。下面的匈奴人特征突出, 表情明显, 虽然人物形象造型简单, 但在细节等特征的处理上进行了夸张的表现, 加以区分汉胡之间形象特征的区别。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其他雕塑的造型语言也都应归结于此, 大气洒脱, 形体与力量的集合, 是现代写意雕塑推崇的上品之作。这一历史时期应当是中国雕塑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艺术巅峰, 为中国雕塑作出超越时代的巨大贡献。

雄浑刚健的汉代雕塑, 很能代表秦至两汉国人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 其雕塑很重视形象的大气、美感、韵律及大国雄风, 显示雕塑内在之美, 表现出雕塑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和超脱时代的气势。汉代雕塑因为其独具一格的特点在世界雕塑史上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是中国传统雕塑表现本土化民族化个性的重要标志, 也是对后世写意雕塑在民族文化方面的主导。这个时代的背景是印度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 我国的本土雕塑发展时期, 反映了早期我国雕塑艺术的特点:雄浑、质朴、抽象概括、夸张。这是与外来西方艺术碰撞之前的本土艺术, 是我辈必须高度借鉴的本土文化和艺术, 是中国雕塑的灵魂。

中华文明和印度西方文明就开始在碰撞与融合是印度佛教传入我国之后, 其高峰是在南北朝时期, 以北魏雕塑艺术为时代的高峰, 最能体现其造像特点的雕塑作品都在石窟寺庙中。这个时期雕塑艺术的表现手法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传统雕塑的特点, 也受印度佛像艺术造型的影响。石窟分布很广, 有甘肃敦煌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岗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 以及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在这些石窟寺中的雕塑都是古代艺术家所塑造出来的杰出作品。此时的雕塑风格还明显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例如雕塑轮廓浑厚呈现整体, 大转折强烈, 雕塑粗犷立体饱满, 随着时间推移, 造像渐趋汉化, 从外来特点的吸收, 褒衣博带到秀骨清像, 到汉化的“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 这一时期代表中国传统雕塑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对于创作雕塑只有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 才能不断创新, 创作出更多经典永恒的作品。

二、写意雕塑的特点和深厚的内涵

在学习中国传统雕塑优点的同时也要注意写意雕塑自身的特点和深厚的内涵。写意雕塑既然是大开大合的雕塑, 那就不要求对雕塑全面细致地进行塑造, 而是取其主体、追求精神、不求形似而重神似。在传统文化中, 道家哲学思想对现代写意雕塑创作的理念有较大的影响。其中,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 《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有意象的引导使写意雕塑能达到更高境界, 意象的手法在雕塑塑造过程中, 是将抽象的主观思想寄托于具体的客观雕塑中, 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 使雕塑家内心的想法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写意雕塑的艺术形式是诉诸于感官的形象, 要把形体和空间变成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写意雕塑的塑造离不开雕塑的体量、空间、形体。体量承载着雕塑的灵魂, 它是一种无限博大的载体, 包容着雕塑本身的特点。空间是包含着雕塑所有的体积, 有外在的空间和内在的空间, 穿插在雕塑中, 表现不同类型的质感和形体变化, 相互交错叠加, 让观众产生无限的联想。雕塑的材质会加重体积感和重量感, 如大理石或不锈钢感觉很重, 木头陶瓷就感觉轻。大体量的雕塑容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抽象的雕塑容易产生神秘感和简约感。写意雕塑的多变造型以其简单的体形和夸张的动态使人感到历史的永恒和无限的稳定, 给人深刻的艺术感染。环境与自然空间关系密切, 写意雕塑的形体高度, 要根据环境来确定。雕塑位置、空间要求, 欣赏时视角远近, 须仰视平视, 都与自然和环境有关, 如乐山大佛、自由女神像等。

艺术家为了达到特定的视觉效果, 采取多种方式来制作不同的形态质感。强调雄浑大气性可以加大雕塑的高度、宽度。例如钱绍武先生的作品《李大钊》或乐山大佛, 外形轮廓简练, 细节简单, 以浑厚、饱满、大气的形体展示了巨大的体积和力量。现代写意雕塑中泥痕、凹陷、解构、拼接等手段的运用, 使雕塑体量产生丰富的变化, 布朗库西和亨利摩尔的作品是最能表现的。

现代写意雕塑在解构主义、形式主义、解结构主义等都进行了创新, 突破了“写实主义”这一传统的雕塑技法。并开始注重雕塑新材料的运用, 在作品中体现了雕塑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满足时代的艺术审美,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纵观世界艺术史, 它们都经历了远古艺术、封建王朝艺术、宗教艺术, 又由象形到传统写实主义过渡到抽象艺术, 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不停地发展。写意雕塑的形态也由传统雕塑单一的材质和写实风格而逐渐发展到了现代雕塑的多元化和观念化。可以说, 现代写意雕塑, 随着哲学、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与融合, 将会发展到更高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现代写意雕塑受传统雕塑的影响, 借鉴写意画的精神和抽象、解构、拼接装置等手法, 表现现代雕塑作品, 使雕塑更加注重形体与结构、材料、神韵与空间的融合, 天人合一挥洒自如。写意雕塑秉承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过程, 凝聚着广泛文化传承和东方的审美意识。写意雕塑在不断地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兼收并蓄, 用象与景、意与境, 形与材料的结合, 不同的象、意, 不同的景、境的结合, 达到以无法为有法, 以无形为有形, 化自然溶于万物的精神境界中。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2]王宽宇, 吴卫.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成因——兼论秦汉雕塑风格差异的根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杨玉权, 董娴娟.论霍去病墓雕塑的造型特点[J].大众文艺, 2010

[4]严友人.雕塑生命[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

[5]张顺.浅析传统雕塑语言与现代雕塑语言的对应关系[J].科教文汇, 2009

[6]王照宇.雕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8

上一篇:辐照性能下一篇:新闻专业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