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术

2024-10-09

传统手工艺术(共7篇)

传统手工艺术 篇1

本期集中刊发了一批关于我国传统设计艺术与今天借鉴传统而创新的论文。全球对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也唤起了我国艺术界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创造的重新审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只有创新才是最好的继承。也许本栏目可以助您思考这个问题。

一、传统手工艺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方式之一

法国的伟大作家卢梭曾在《爱弥儿》中这样写道:“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 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1]。可见手工劳动伴随着人类一路走来, 其在人类生存发展和历史沿革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而手工劳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传统手工艺。

传统手工艺是一种手工劳动, 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虽然传统手工艺不是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唯一方式, 但它是传统文化精神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人类学认为, 一个社会的艺术形式不仅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文化和社会本身, 而且, 所有与艺术有关的元素都具有加强社会和谐统一的作用。艺术对社会的整合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 所以, 通过艺术形式不仅能够把一个社会的信仰和价值观念等表现出来, 而且还能够将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统一起来。”[2]因此, 对于传统手工艺当下的衰退形势, 我们需要深入的理性思索, 而不是盲目地认为它的衰退仅仅是因为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的结果。

当代著名学者杭间认为:“传统手工艺是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产物, 以工业革命为特征的城市现代化终究会使它消失, 成为博物馆里的研究和保护的陈列。”[3]这种看法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 从这一点上说这个论断是合理的, 并且他的这种解题答案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会有很大的稳定性, 同时也会有很多的认同者。关于这种看法我们还可以从卢辅圣看问题的角度去理解其合理性。他认为:“某种事物一旦在人的主观努力中变成客观存在, 它本身就具备了自在的本体方式, 而不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目的自由与规律限制之间再次平添了一层随时间增长而加厚的隔膜, 这层隔膜, 就是人们需要解的题, 同时也是人们为之莫衷一是, 随时而异的解所构成的难解之谜。”[4]那么, 传统手工艺会不会随着城市工业文明的蓬勃发展仍然具有活力呢?是不是机器大生产就可以完全代替手工艺呢?我们要不要考察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状态, 及怎样传承发展传统手工艺?特别是在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中、在市场经济的大格局下, 我们该如何为其寻求合理的出路?

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世界各国文化相互撞击并相互交流, 人们生活节奏愈来愈快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很多人已不屑于传统手工艺术, 更多的人已无视传统手工艺术品的存在, 很多时候传统手工艺品只是在某个旅游区的商铺里绽放光彩, 或者是被束之高阁于某个爱好收藏的人的斗室里了。人们执迷于机器大生产带来的丰富的复制品, 也被图像时代批量生产的艺术的感官化而消解了审美之思。人们更多地相信, 原来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被机器大生产代替是理所当然的, 认为市场经济代替自然经济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也无需更多地追究那些艺术里面的文化传统意义;人们似乎也已经习惯用消极的心态来面对一种现象的出现或消隐, 就像传统手工艺术的人文本质已经被经济学的概念所隐蔽, 没有多少人能够在“精神生产”的高科技化、数字化时代的大潮汹涌前进的时候, 去思索传统手工艺术的现代遭遇。的确, 从现代的发展观来看, 传统手工艺是应该被淘汰的艺术生产方式, 因其产出的低效和利润的微薄, 因其对经济的高速增长的贡献不那么大, 因其不可能对无止境的消费欲望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 也因其欣赏理念同现代理念而言的相对滞后。

其实传统手工艺术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不完全在于其创造的物质财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提高, 其精神财富与自身的价值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化。从某种意义上说, 传统手工艺是人们对世界的艺术和审美的掌握, 它体现着人类对人性的改造和培养, 体现着一种改变世界、实现自我的艺术的表达。朱光潜先生曾经指出:“审美活动不只是一种直观的活动, 而主要的是一种实践活动。”[5]然而, 在新的先进的生产方式面前, 传统手工艺愈发显得脆弱, 其人文意义和人性化特征, 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方式, 也被日益否定, 传统、手工、艺术之间的现实意义也不断地被忽视、被割裂。很少有人再注意到传统手工艺的传统文化精神的蕴藏, 注意到它作为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呈现“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的同时, 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一点上, 杭间认为在手工业通过资本积累的方式服务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逻辑过程中, 毛泽东时代曾经忽视了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过去我们的青铜文化、玉文化、漆文化、陶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都是传统手工艺者在与自然物质材料的长期接触中, 赋予天然材质以人格化、理想化的内涵, 从而使这种文化内涵不断延伸和拓展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诸方面, 逐渐形成了一种带有普遍性行为的文化现象, 所以我们不能置其文化意义而不问。著名的美学家叶朗先生曾说:“民间工艺传统可以展示中华文化的精神, 中华文化的内在意味,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6]因此, 中华文化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传统手工艺上, 其历史的内涵、文化的内涵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消逝, 因而也并不是都要抛弃的。

二、传统手工艺生产方式的独特性

传统手工艺相对于机器生产, 其独特性表现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制作方式上。手工劳动是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的一种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可能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或者相反, 但从某种意义而言, 手工劳动的实践活动, 使人自身和世界同时不断得到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当今手工劳动的优势则主要表现在其拥有的无限的创造性上。我们通常认为创造性是人类独有的能力, 是人类的一种综合性本领, 是人类本质的体现, 也是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因素之一。从另一方面讲, 创造也是实现愿望与目的的一种途径, 在这途径中愿望和目的尤其体现在创造的过程中。手工劳动可以说是人类创造性实现形式的一种, 在手工劳动中能够使人类的创造性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能够使得人类以一种区别于机械复制的方式而存在, 从而彰显人类多彩多姿的存在样态, 也能够使得人类生活充满更多生机和新奇。传统手工艺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艺术表现, 早期的人们认为“技”就是“艺”, 技艺是一体的, “艺”字在甲骨文中原写为“”, 它是认真种植植物的形象, 象征着劳动技术。拉丁文中“ars”和英文中“art”原意也是技术的意思, 由此可见, 艺术创作和工艺制作往往是融为一体的, 手工劳动的丰富创造性铸就了技和艺的完美结合。所以就传统手工艺术品来说, 在其生产的过程中则不能不充分地体现人类的创造性, 传统手工艺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能不渗透人类的创造天性, 而这都是机器的复制所不能够比拟的。

灵活性是人类思维的独有特征, 无现成的思维模式和程序可循, 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它是手工劳动在传统手工艺制作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性, 体现在手工艺制作中的灵活性来源于一个人或一个艺术家的内在品质、气质以及其过去和当前的经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阅历, 也都会受到不同的社会教育或者学校教育, 每个人都会受到一些内在气质或者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些影响形成一个人独特的个性, 并且都会在自己创造艺术的时候, 通过手的操作自然地传达给艺术作品。而传统手工艺通过手工制作, 毋庸置疑也会留下艺术制作者个人的、与众不同的痕迹, 这种鲜明的引人注目的个人风格充分地体现出了艺术的那种不可重复的意味性, 这些灵动的艺术效果是机器生产模式下难以企及的, 因而可以说“手工劳动作为一种机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的补充, 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富有朝气的活力”。[7]

三、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手工艺的衰落从根本上说是和其文化土壤的消失有一定关联的, 它的衰退既是历史的选择, 也是一种客观事实, 但是衰退不等于就要消失。首先, 艺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观照的方式之一, 为了更好地满足主体对自身缺憾的慰藉需求和自身存在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 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传统, 手工艺也能够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持续不断地产生的目的与愿望。其次, 从艺术生产方式方面来说, 传统手工艺生产也是现代艺术生产的一种良好的补充。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艺术产生于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很丰富, 所以艺术生产的方式很多, 有些方式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淘汰, 而有些却可以发生蜕变而和当代的生产方式形成互补, 所以现代艺术生产领域也需要一种摆脱机器大生产的整体“生态技术”, 以作为现代艺术生产的一种补充。这种艺术生产可以做到较低的成本投入、较低的能源消耗、高效的环保质量, 适合分散经营, 充分保护原生态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社会文化、促进生态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最后, 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来说, 发达的信息技术已经为传统手工艺打破其封闭性提供了流通渠道, 使其与时俱进, 而发展的传统手工艺终将会以工业化所不能代替的独特的“居家劳动”的方式, 开创传统手工艺现代化生存的新格局。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会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规律与环境, 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当前遭遇, 我们应该认识到其外在的环境变化, 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内在的规律。我们认识到其应该被继承的意义的同时, 也应该为其寻找发展的途径。从《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我们可以充分意识到,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护传统手工艺文化形态的不容忽视性。对一种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不完全是对其本身进行“死”的保护, 而应在根本上对其生产方式进行保护并促其转变。在传统手工艺文化保护日益被重视的当下,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手工艺是一种生产方式, 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产出方式。文化保护的重点是对“文化生产方式”的保护, 只有对这种文化生存途径的保护, 才能永葆文化的“生命”, 使传统的文化与时俱进而生生不息, 同时亦有利于建立与时俱进的生态文化模式。

那么传统手工艺怎样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呢?杭间在《手艺的思想》中认为, 日本对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处理得很好, 值得借鉴。他指出:“随着二战的结束, 随着对外开放大潮的推进, 外来文化不断的冲击, 当时日本的城乡也曾出现一股传统工艺的低潮, 手工艺品作为旅游工艺品出售之风盛行, 但是他们很快觉察到其危害性, 认识到传统工艺发展问题的存在, 于是他们从民艺发展着手, 推行‘一村一品’运动, 他们广为宣传传统生活物质创造的意匠在国民日常精神生活中的提升作用, 说明传统工艺与工业文明并存互利的重要性。”[8]当时日本著名民艺学家柳宗悦 (1889一1961) 在1941年曾说:“工艺文化有可能是被丢掉的正统文化。原因就是离开了工艺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因此, 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是空虚的……如果工艺的文化不繁荣, 整个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 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柳宗悦不仅看到了手工艺的传统文化的承载意义, 他还深刻地指出:“为什么在生活中用的时候没有体验到美?是因为在那里没有接近美的机会。”[9]他认为粗糙的制品培养了人们粗暴对待物的习惯, 另一方面传统工艺因传统的造型语言和手工性质却能唤起我们无比的亲切感, 这是现代工业理性所不能代替的。诚然, 日本的传统工艺选择的道路, 我们不能照搬, 但也应该从中看到,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不断地寻找合适的发展道路。

20世纪末, 对中国来说是在世界舞台上空前活跃的一个时期, 也是遭遇文化转型的时期。这个时代人们在各个领域都强调与世界接轨, 于是文化的世界化和多元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以市场化和消费化为特征的复杂多变的文化、艺术现象里, 我们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消费时代的痕迹。“在消费社会中, 想要促使人们以更新为目标去消费, 而不是以功用为原则去购买产品, 产品的文化含量及其他的附加价值就受到了重视, 需要不断的提供新的消费点和切入点。”[10]这种观念也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传统手工艺。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手工创作者, 理所当然地要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和支配, 那么这种影响和支配也会直接和间接地反映到作品中去, 从而成为新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取向。

在传统和现代的时空纵深里, 在生产和消费观念迅速更新的时代里, 在外来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碰撞中, 我们该看到传统手工艺拥有永恒的传统本色,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不可被忽视的, 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融于一个民族的血液当中的精神产品, 它可以被不断地补充进新鲜的内容, 但却无法随意舍弃。立足当代, 我们应该透过别人的经验, 参悟他们创作和演变的实质, 改变以往对传统的简单的、被动地接纳, 才能在当今丰富多彩的的社会生活中找到新的表现形式, 传达一种新的意境。在这方面, 北京工美凤凰旅游艺术品集团总经理崔放认为:“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化, 让工艺美术实用化。谁能把传统的技艺与人们的生活审美需求结合得最完美, 谁就能赢得无限大的市场。”[11]他们正努力将骨牙雕和手机按键相结合, 这样不仅可提高手机的艺术价值, 还可使传统手工艺焕发生命力。这种将传统的装饰元素应用于一些现代日用品上的独创性思路值得推广, 这样一来, 手机可以镶水晶、镶钻石、镶玉。同样, 笔记本的Lo Go当然也可以做成红木的。由此, 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手工艺的道路还是很宽广的。 (当然, 我们的体制要明确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政府也需要对传承人进行引导, 建立长效机制, 给予传统艺人体制上的保护以便于传承人及传承人的徒弟的利益得到保障, 从而使传统手工艺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3][8][9]杭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1页、18-19页

[2]马广海.文化人类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336页

[4]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M].上海:朵云编辑部上海出版社, 1992.38页

[5]吕品田.手工劳动在当代的祈求[J].美术观察, 2004 (4)

[6]叶朗.使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艺术追求[J].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 2009

[7]梁远.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手工艺[J].美术观察, 2004

[10]艺术学编委会.艺术学科:读解与建构[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63页

[11]北京商报[N], 2008年06月16日

传统手工艺术 篇2

踏着好奇的步子,寻找杭州的传统文化。周六,我们寻寻觅觅,来到了杭州特色文化街--河坊街,我想:河坊街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好奇心驱使我恨不得一步就到河坊街。

迈着步伐,穿过红绿灯……车水马龙的河坊街就在我们面前,有商人的叫卖声,有众人在说话的声音,还有商人叫众人拿东西的声音,“嗨,你的烧饼别忘拿了哦”。

大约走了100米左右,我们来到了一家用粽叶编成的小动物小木屋,那些棕编小动物非常精致,每一个小动物都活灵活现,大小不一,让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忽然,我盯上了一只小蝎子,这只小蝎子逼真可爱,大约我手掌心一般大,眼睛黑乎乎的.,脑袋圆圆的,尾巴微微上翘,我上前仔细询问了一下:“您好,请问您这只蝎子多少元,怎样称呼您?”他坐在小木屋里,微微抬头笑着对我们说:“我姓王,在这里已经二十多年了,这只蝎子给你30元吧。”王爷爷继续给我们讲道:“我十五岁开始赶庙会摆摊卖棕编,做了近30年生意了,在这里不仅吸引国内游客,同时也非常受外国买家,最大腕的就是霍金,中国人越觉得不起眼的民间手艺,外国人就很好奇……”说着说着,王爷爷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我听了王爷爷一番话,让我对民间手艺的兴趣感越发浓厚了。同时也联想到我外公也是竹编手艺人,老家一带有名的竹匠,说起来我还是匠人后代呢!付完30元钱,我们和王爷爷告别,并答应王爷爷好好保存这个小蝎子。走了20米左右,我回头望着王爷爷,他用他熟悉的棕编艺术编制着下一个艺术品……

当传统手工遇上现代职教 篇3

一、从艺术展览厅开始

每年秋季开学,丁蜀中专校紫砂专业的学生总是会享受到和别的同学大不一样的开学第一课——参观学校的紫砂艺术展厅,以此为起点展开他们的紫砂生涯。这成了学校的一个传统,也成了这个专业的一个特色。无论是原来已经接触过紫砂艺术的还是根本就对紫砂一无所知的,参观一遍这个展厅,浏览一遍那些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古色古香的陶器,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对这古老的泥土上生发出来的千年不息的手工技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产生出强烈的跃跃欲试的渴望。

被誉为“东方明珠”的宜兴陶瓷历史悠久、名传天下,紫砂、均陶、精陶、青瓷、彩陶“五朵金花”各放异彩,独步千秋的紫砂陶堪称世界一绝。“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十”便是对紫砂陶艺的绝妙写照。宜兴丁蜀镇的窑场更是被誉为世界陶器的发源地。在丁蜀中专美轮美奂的紫砂艺术展厅里,蓝白相间、纯洁高贵的均陶,莹润典雅、美不胜收的精陶,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青瓷,古韵新型、时尚实用的彩陶,五朵金花,千年文化,润物无声地给新同学上了紫砂手工技艺的第一课,也上了紫砂文化记忆的第一课。

为什么要创建这个展厅?

丁蜀中专校的马宇民校长:大的方面讲是留住本土的文化记忆,让学生真切地直观地感受到乡土文化中最精华的那一部分究竟有多么美。现代职教作为学校教育,传承文化是应有之义,传承乡土特色文化更是责无旁贷。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本土特有文化的神韵并产生出热爱之情,才会激发出学生对于这门千年技艺的兴趣和热爱:怀有这样一分情怀的学生,学习手艺时便会带着一分对于这门手艺的敬畏,对于这门手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敬仰。乡土特色转化为学校特色,学校特色转化为学生特长。学生特长又继续转化为安身立命的本领,反过来这些本领能够安身立命又会推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本土传统技艺的学习中来,从而更加彰显学校的品牌与特色。这是一个虚实结合的过程,有这个展厅和没这个展厅,学生前后学习状态的对比我们是能敏锐地感受到的。所以,我们学校会继续充实优化这个展厅,放大它的文化和技艺上的带动促进提升的作用。小的方面讲,一切的手艺都始于模仿,模仿什么?模仿那些在陶艺发展史上具有节点意义、富有经典意义的作品。模仿需要眼界。传统的学徒跟着师傅在小作坊里学习,往往受限于眼界,起步时思路比较窄,理念比较旧。现代化的职教机构则可以利用自己的政策优势资金优势,单独创办这样一个陶艺展厅,汇集具有教学意义和欣赏价值的各种陶艺作品,让学生在起步阶段就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就能感受到不同的流派风格,从而更加有助于促进学生手艺的成熟,促使学生在手工上精益求精。再小一点讲,这个展厅也是学生展示习作的地方。要想获得在这个精美的大厅里展示的机会,必然要在平时的手工练习中多练多悟多请教,做出令自己满意令老师满意的陶艺作品。这个展示厅在这个意义上,也是学生走出学校走向成功的一个助推器。

丁蜀中专校的陶艺教师汤泓:每年带着新生进入这个展厅,看着他们兴奋好奇的表情,听着他们不断发出的赞叹声。作为一个陶艺教师,也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这个展厅,不仅是紫砂专业学生的第一课堂,更是我们专业教师永远的课堂。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好地方。

现代职教如何与传统手工相遇,这个展厅也许自有它令人深思的意义。

二、手工课堂的新元素

课堂掠影一:多媒体教室里,老师熟练地用Pf,r展示着各种各样的紫砂陶艺的制作工具:鲭鲛刀、泥搭子、木拍子、木转盘、线梗、竹算子、虚坨等,学生都能顺利地回答出每个工具的名字。接着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些常用的紫砂陶艺制作工具具有哪些特点?学生们分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快,各个小组开始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互相之间有所补充,老师也参与进了这种交流之中。

执教者工艺美术师汤泓:现代职教课堂化教学组织形式中的小组讨论。是传统学徒制下的作坊授艺难以实现的。传统的作坊式授艺,一般都是师傅一边讲一边做,徒弟恭恭敬敬侍立一旁认真去听,很少有什么合作讨论、平等探讨。甚至有时候徒弟有了困惑都不怎么敢于向师傅讨教。而现代学校教育,特别是课程改革后,倡导师生平等,倡导合作讨论,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学习的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师生平等有助于教学相长,合作讨论使得学生探究工艺细节的兴趣大大被激发。不仅如此,学生普遍重手工操作轻理论接受,由于需要教授一些关于紫砂陶艺的基础性知识和理论,小组讨论便有了用武之地,一些难记难背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便可能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接受和理解的过程。

课堂掠影二:对于紫砂陶艺专业来说,更多的时候是把课堂放在了工场。艺术工场里,每个学生一张制壶的专用桌,桌上各种工具一应俱全,整个工场里拍泥坯的清脆声连成一片,偶尔一些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一下。最前面的讲台也是一张制壶的桌子,老师也像学生一样在打坯成型,并不时地走进学生中间,纠正学生的手型,削去泥坯上杂挂的泥料,指点学生换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坯型。

执教者工艺美术师胡云良:艺术工场是传统作坊授徒的放大版,这是传统手工被纳入现代职教体系的必然结果。教室化的工场相对于老式作坊来说具有它的优越性,首先是有了学习上的更强烈的仪式感,容易在这个大集体中找到专业认同感;其次传统手工技艺在入门阶段普遍都是枯燥乏味的程序性细节性的大量重复训练,每个步骤和工序都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和规范,教室化的工场教学正好可以在这个入门阶段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同学之间互相切磋互相竞争大大降低了其中的枯燥性,激发了学生追赶超越力求合乎规范的志向。另外,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到现代紫砂陶瓷工厂从事批量生产,因此这种教室化的工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现代工人意识。当然,相对作坊授徒的数目限制来说,艺术工场式教学也更有利于发现更多的富有艺术领悟力的可造之材。

课堂掠影三:这是一间特殊的教室,面积不大,装修简洁古朴。几个学生簇拥在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身边,老人手里拿着一把紫砂花货,一一指点着这把壶优点在哪里不足是什么。几个学生时而凝神听讲,时而主动提问。这间教室的门口挂着一块牌子:名师工作室。这位专心授课的老人叫汪寅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论传统手工技艺的根本价值 篇4

反思手工技艺,必须从其根源——人类劳动开始。从根本上讲,人类并不是首先认识了世界,然后才有目的地去创造它的,相反,人在劳作中全面地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世界,其中,手工技艺成为一个重要的部分。作为一种劳作的手工技艺,它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种最本真的认识与交互活动。在劳作中,人类从打磨石头、制作木器等开始,于是在自然的石头和树木之外有了属于人的工具,譬如石器、木器、陶器乃至金属器,而工具和技艺都是人身体和心智的延伸。在劳作过程中,人类用树皮、动物皮毛缝制衣物,于是有了属于人的衣冠,后者又成为人的肌肤的延伸;也是在劳作当中,人类走出了自然的洞穴,用双手建造房屋,于是陆续有了属于人的各种建筑;同样是在人的劳作当中,天空不再是冷漠的,而成为人的穹庐,太阳也成为人的太阳神,群星和月亮成了孤独夜行者的伴侣。所以说,正是有了人类的劳作,手工技艺开启了一个属于人的世界,积累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自身精神的技能和方法,建构了人类劳作最基本的形式,人类最初的“艺”的本质内容也由此建立起来。

在甲骨文里,“艺”的本字是灰,右上部是“木”,表示植物,左边表示人以双手操作;艺又作“埶”,从坴,从丮,本义即指农业种植活动。《诗经·唐风·鸨羽》曰:“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凡此可见,“艺”在中国古代与农艺和各种实用技艺相关。又如《周礼·保氏》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由此引申到广泛的文化领域。

不无巧合的是,在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艺术也指技术与技巧的相互结合,泛指一切需要专门知识或技艺的活动,如音乐、雕刻、绘画、诗歌之类固然是艺术,手工技艺、农艺、医术、烹调乃至骑马、射箭等等也都是艺术,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迥然不同。西方文化中最初的艺术观,不仅包括了精神生产领域中的创作活动,而且包括了物质生产领域的技艺性工作。然而到了17世纪,机械化大生产的出现使效率与速度成为当时西方人向往的目标,规模巨大却具有重复性的机械化生产代替了相对缓慢的手工技艺劳动,成为全世界物质生产的主导方式,从而对人的生活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技艺与精神的连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其实,正是人的身体劳作使手工技艺逐渐形成,并成为人自身精神力量的体现。因此,手工技艺是生活的真实呈现,与大机器生产判然有别,它不仅仅是劳作的技巧,更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历史、习性等。换言之,手工技艺与基于理性认识活动之上的技术完全不是一回事。技术是理性认识活动所形成的,它导致了技术化生产,但手工技艺却在身体劳作的实践中凝结而成,它是实践的智慧,是身体劳作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把人带向抽象的思考,而是在具体的劳作活动中,把身体活动的目的与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的“合目的性”这一本质凝结成一个整体。如果要为手工技艺下一个定义,这便是其真正的含义。正如庄子寓言所说:“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此言完整地呈现了手工技艺活动的极致境界。

我们认为,所有的艺术家根本上是“手艺人”。任何艺术活动都不能离开手工技艺的根基。画家必须处理颜料,雕塑家必须处理石材,音乐家必须处理声音,诗人必须掌握语言,而这些都必须要有手艺。黑格尔也说过:“在熔炼青铜器的技术方面,古代人达到了难以置信的精巧,因此能熔炼出既细而又坚固的青铜板。人们也许会把这种本领看做与艺术无关的一种单纯的技巧。但是每个艺术家都要运用一种材料来进行工作。而能完全驾驭材料正是天才所特有的本领,所以技巧和手艺方面的熟练才能就是天才的一个组成因素。”(《美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许多以某种手工技艺为核心的传说,如上古的邃人氏发明燧石取火,轩辕氏发明了车,周的祖先后稷是“教民稼穑”的第一个农艺师……手工技艺在此类活动中产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建构了整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基础,蕴含着精湛的技术与丰富的内涵,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承载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民族历史文化的精神与原初的中华审美意识。

今天,当我们重思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的问题时,如何既能保存其特色,又能真正使之融入现代知识和生产体系之中而不发生根本变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在生产性手工技艺的保护方面,最重要的是认识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知识观念和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再去考虑如何把古老的手工技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达到功能和形式上的多样化,确立手工技艺在当今社会中的人文价值,最终创建属于本民族的、具有人文价值的品牌。因此,把手工技艺作为当今社会承载文化精神的新载体,在真正意义上发挥作为生产力的手工技艺之潜力,从文化生产和生存途径方面实施保护,才能永葆手工技艺的生命力,使传统手工技艺与时俱进、生生不息,最终也有利于建立与时俱进的生态文化模式。这一切,才是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最佳方式。

传统手工艺的调查报告 篇5

 组长:朱毅

 组员:郁晓舟

赵筱玮

夏鹏程

蔡佳渊 

 采访时间:2014年11月27日11:00——17:00  采访地点:城隍庙,豫园老街,七宝老街  被采访者:传统手工艺制作者,售货员

 事件:对传统手工艺者及相关人物的采访

一.香囊,胭脂

受访者:杨小姐,19岁,店铺员工 Q1:你怎样看待传统手工艺,你喜欢它吗?

A1:我很喜欢这些传统工艺品,它很古典,让人怀旧,更体验到穿越古代的感觉哈哈。

Q2:如果有这个机会你会去学习传统手工艺吗? A2:应该会愿意,我挺感兴趣的 Q3:你怎样看待它的未来?

A3:我觉得它的未来应该还可以,现在的化妆品化学成分多,我们这个对身体没坏处,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感想:香囊胭脂对于爱看古装剧的我们来说,是很喜爱并且感兴趣的一项手工艺,它们由天然无害的材料制作成,给我们带来芬芳与美丽。

二.木雕

受访者:朱小姐,22岁,店铺员工 Q1.你怎样看待传统手工艺,你喜欢它吗?

A1:我对这门手工艺很好奇,传统手工艺品都挺喜欢的。Q2:如果有这个机会你会去学习传统手工艺吗? A2:我愿意去学,因为对这个挺感兴趣的嘛。Q3:你怎样看待它的未来?

A3:我认为学习这门手工艺的人会越来越少,发展前景也是越来越严峻,因为它需要人工,把这些木材培育出来,然后再雕刻它,过程太复杂了,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做。

感想:因为手工木雕是很精细的工艺,需要木雕工作者精湛的技艺,所以手工木雕渐渐失去了它固有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要想使木雕作品在市场中站住脚,就必须拿出无法大量机械制造的优秀艺术作品,这就要求作者本人有高超的技艺。但掌握全面扎实的技能决非一日之功,众多艺术大师很希望能找到好的弟子,让自己的手艺能传下去,发扬光大,但是对民间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人不多。希望更多年轻人去了解这项手工艺,使它发扬光大。

三.剪纸

受访者:李先生,34岁,剪纸工作者

Q1:你的手艺是怎么学来的?家族传承还是自己喜欢然后去学的? A1:是家传的,第三代,15岁开始,今年已经是十九个年头了。Q2:你会将它传承给自己后代还是别的人?你的后代愿意去学吗? A2:传给后代或别人都可以,还没有结婚呢,没有小孩。(笑.......)Q3:你怎样看待它的未来?

A3:剪纸的路很窄,并逐渐被机器取代,手工成品很少。

Q4:当今社会,对于传统手工艺文化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你觉得怎样更好地保护它?

A4:需要政府支持,给民间艺人施展空间,比如经济支持啊;拓展交流,特别是国内外文化交流啊,还要提起小朋友的兴趣,让他们愿意来学习(这位剪纸师傅一边认真剪纸一边回答我们的问题,很友善)。感想:剪纸艺术来自民间,产生于老百姓的心灵和日常生活中。在我国不少地区都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童年的记忆中,逢年过节,祖母、母亲、姑姑总要拿一把剪刀,随心所欲地剪窗花、礼花、门笺等,动剪成形的人物、动物、花卉尽情地表达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所以我们希望这门有着我们无数童年记忆的手工艺能一直传承并且发扬下去。

四.糖人、糖画

受访者:杨师傅,50岁,糖画制作者。Q1:请问你是怎么想到会糖画的?

A1:是拜师学的,一半是因为喜欢,一半是为了生活。Q2:请问你会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吗?

A2:可能会传承下去,希望传承给后代。但只是希望他把这当做兴趣,不希望他以此为生。然后别人来找我学的也有,不过我没教。主要看缘分,没缘分,教了别人赚了学费,别人却不能赚到钱,那就是坑人了是吧?儿子在读小学,还小呢,希望他以后能学,我会教给他这门手艺。

Q3:你对这门手艺的传承有什么看法吗?

A3:我觉得可能会没落(唉„„)。来学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没有市场,当然没什么人感兴趣。

Q4:你觉得怎么才能使它传承下去呢?

A4: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可是现在很多人靠这个生活不下去,都改行做别的去了。国家的补助是有的,不过很难申请,还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我就没申请。就希望国家能够加强支持这门手艺的力度吧。

感想:糖人糖画是中国的一门传统手艺,非常值得传承下去。但杨师傅说的对,如今光靠这门手艺生活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很多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不得不放弃。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重视这门手艺,能够将它传承下去,不让它没落。

五.编织

受访者:两个年轻售货员。Q1:请问你们了解这门手艺吗? A1:真不太了解,只管把它们卖出去。Q2:你们对这门手艺有兴趣吗?愿意学吗?

A2:愿意的,毕竟这个是传统手艺,还是很有兴趣去学的。Q3:你们对这门手艺的未来有什么看法?

A3:应该挺好的。因为现在机械化的东西多,手工的少啊。

感想:看着几根绳子通过编织师傅的巧手成为了各种各样的工艺品,让人情不自禁的感叹这门手艺的神奇。但现在大多数编织产品的厂家都是采用机械编织的,既快又方便。手工编织过程虽然复杂,但是其中饱含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我们觉得这项手工艺应该被传承下来,而不是湮灭在现代化进程中。

六.手工刺绣

受访者:黄阿姨,48岁,店铺员工。Q1:请问你喜欢手工刺绣吗? A1:喜欢,也怕它会失传。Q2:你愿意去学这门手艺吗?

A2:愿意去学,但是从年龄上来说不太可能了。Q3:那你会让你的后代去学吗?

A3:这个不太愿意,学这个没什么出息,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做点有出息的事。

Q4:你对这门手艺的未来有什么看法吗?

A4:我觉得不会太好,个人看法,现在很少有人去学这个了。(加)苏州刺绣

受访者:苏小姐,20岁,苏州刺绣制作者。Q1:请问你为什么会接触这个? A1:是家族传下来的,自己也爱好这个。Q2:你会把这门手艺教别人吗? A2: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学这个。如果别人愿意学,我很愿意教。这有介绍苏州刺绣的介绍手册,你可以拿一份去看看。Q3:你对这门手艺的未来有什么看法吗?

A3:现在国家也在努力培养这个。在苏州还有专门的学校来教。但学这个不太容易,要很多年。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学,把我们这个手艺传承下去。

感想:刺绣把一根根丝线拼凑成一幅幅精美的画,但不可以一蹴而就,非常锻炼人的耐心。但看着成品,又让人觉得过程再漫长也是值得的,是令人充满成就感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把它当作自己的兴趣,能够在闲暇时光学一学,亲手为家中添加一件手工艺品,也能将这门精美的手艺传承下去。

七.丝绸

受访者:段阿姨,53岁,店铺员工。Q1:请问你喜欢丝绸吗?

A1:喜欢啊,这是古老的东西,是经典。Q2:你会去学吗?希望孩子学吗?

A2:我肯定会去学,但是不希望孩子去学,希望孩子更有出息,做更好的工作。

Q3:你对丝绸的未来有什么看法吗?

A3:我觉得肯定会越来越好,现在的人都很喜欢古典的东西。感想:从汉代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曾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可见中国与丝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丝绸制品制作起来也并没有太复杂,却可以做成很多生活用品----衣服、围巾、被套等。现在丝绸大多数是机器制作,人工制作的很少。织丝这项传统手工艺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失传。

八.皮影戏 受访者:年轻店员。Q1:请问你了解皮影戏吗? A1:大致知道一些,但不是很了解。Q2:你对皮影戏感兴趣吗?

A2:感兴趣啊,不过学起来不太容易,也没什么地方学。Q3:你对它的未来有什么看法吗?

A3:我不是太看好,现在的人都爱看电影,谁还愿意看这个呀。Q4:当今社会,对于传统手工艺文化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你觉得怎样更好地保护它?

A4:需要政府支持,给皮影戏表演者提供经济支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对皮影戏感兴趣。

感想: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而现在有了电影电视,似乎没什么人愿意看皮影戏了,久而久之会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希望皮影戏不会在未来消失,让我们的后代也能看到祖辈的灿烂文化。

说说传统手工纸的加工 篇6

先解答一下刚才的问题。纸为什么会“洇”?宣纸有生宣与熟宣之分,平常说的宣纸一般指“生宣”,生宣有渗化性能,也就是水到生宣纸上会洇开,控制得好会“墨分五色”,让墨色在纸面上产生丰富多彩的变化,控制不好就会产生像本文开头那样的尴尬情况。生宣一般用于书法创作、写意画、手工裱拓、木版印等;熟宣又叫加工宣,是把生宣作为原纸,在它的基础上加矾、胶等制成,不怎么渗水,适宜工笔画等用。除了制成不洇水的“熟宣”,纸张造成后,有时还要施用特殊的药剂防蠹(dù)或进行特殊工艺加工。

为了使纸更加美观或满足特定场合的使用,人们把纸用红花、 茜草、苏木、姜黄、藤黄、蓼蓝、朱砂等植物或矿物颜料染成了不同颜色的“色笺”,或者表面用砑花法砑上特殊的花纹制作成砑花纸。纹理独特的水纹纸怎么做出来的?我们来简单看一下用生宣制作水纹纸的过程:将一端粘在细木条上的生宣均匀地拖过药液槽,而后拎起在阴凉干燥处自然风干。水纹的形状跟拖纸的速度很有关系。

洒金或洒银的工艺是先在纸上涂胶料,再把金(银)箔或金(银、云母)粉洒在上面。制成的加工纸有洒金纸、洒银纸等。在纸面上用笔蘸上金(银)粉绘出各种图案就成了金花纸或金花笺。金花纸主要用于宫廷,制作成本不菲,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苏州织造上奏的一份文件中,可以看出金花纸工料的价格:“洒金蜡笺,每张加真金箔洒金工料一两一钱五分二厘,每张工料银六两二钱四分二厘。”而当时最高级的天鹅绒每尺三两五钱,一张金花纸的价钱几乎相当于一尺天鹅绒的两倍。金花纸的价格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论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发展 篇7

传统手工制瓷艺术因其融入了创作者的情感、精神和个性,以及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最贴近生活,而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充满希望的艺术,并且独具价值。人们创造的纯手工制瓷艺术品,不仅可供参加展览、收藏、出售等,还可以成为具有功能性的实用品,如:瓷碗、瓷杯等,亦可以用作单纯的装饰品,如陶艺、陶瓷雕塑、陶瓷首饰等。对于观众、商家和艺术爱好者,纯手工制瓷艺术品的制作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乐趣和艺术上的享受,同时可以带来实际的经济价值。对于创作者,既可以制作贴近生活的、功能性的生活艺术品,也可以完全不考虑实用性,而只是表达某种哲理和意境以及个人情感和体验,或者兼而有之;它既可以是一项深奥、具有创造性、富有哲理和表达某种思想的严肃艺术活动,也可以是一项很轻松愉快、有趣的、调节和丰富业余生活的普及性艺术活动。因此,传统制瓷技艺的存在必须得到维护,而其未来的发展道路将会越走越宽。

一、发展的瓶颈

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下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积累了宝贵的财富。陶瓷科技和设备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完善。然而,也正因为这种前所未有的技术经济大发展和世界性的技术规格、设备水平使得陶瓷产品较为单一和标准化,而日渐忽视甚至丢失了潜藏在手工制瓷工艺中的人情味和亲和力,原本代表不同产地的传统工艺、传统特色已经所剩无几。19世纪末以后,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发展受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加上工业化、机械化的应用让手工制瓷技艺及相关设备器具濒临消亡。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伴随政治、经济变革和机械化生产的发展,传统手工制瓷技艺遭受不断地破环,虽然部分保留和发展,但其中大部分仍不断流失和消亡。

市场经济对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无疑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效率优先的工业化生产模式,逐渐剥夺了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用武之地,很多年轻人也不会在传统制瓷工艺上多费心思。因为生存环境的本质变化,年轻人对传统手工制瓷艺术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存在明显不足,他们认为学习这些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手工制瓷技艺的发展带来阻力,亟需寻求保护方法和发展之道。

二、保护方法探讨

1、市场的开拓。在手工制瓷技艺的发展振兴和市场开拓的问题上,目前还没有谁能表现具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从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手工制瓷技艺的产生和发展从未和社会需求、市场脱离过直接联系。即使在手工制瓷技艺产生的最开始,先辈们制陶用来蓄水、存贮和烹饪食物,主要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接着,出现了劳动分工和分工的扩大化,制陶慢慢走向了专业化和商品开发,直至发展成一门艺术。当然,即使在今天,仍有纯属个人喜好的手工制瓷制作,然而,更多的客观事实是,传统制瓷技艺的生存、传承和发展、振兴都依赖于市场的开拓。没有了市场,手工制瓷艺人将无法生存,技艺甚至都无从传承,更不用说发展和振兴。手工艺人和他们所在的区域是手艺的主体,技艺的保护主要依仗艺人和区域的自觉努力,政府在经济和政策上的扶持是必要的但却是有限的。另外,还可以加大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特点、魅力和传承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力度,引起社会关注,吸引爱好者投身其中,要为爱好者的参与搭建好平台、创造条件以及院校的配合教学等。

2、手工制瓷创作者以及热爱陶瓷的年轻人要主动学习。民间手工制瓷技艺的发展要求的不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陶瓷知识、历史感受、艺术态度、情感体验、价值体系以及伦理的参与和渗入。由于手工制瓷的方式比较辛苦,工作量大,年轻一代的手工陶瓷制作者,都不愿意坚持搞这种创作。年轻一代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得不到发展,留给世人的就不仅仅是遗憾,更严重的是历史文化的断层和丧失。手工陶瓷制作者以及热爱陶瓷的年轻人的主动学习,重视陶瓷历史和文化,提高思想觉悟,对于手工制瓷技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3、传统制瓷技艺自身的创新再发展。传统制瓷技艺的自身保护来自本质的要求就是保持生命力。历经几千年的制瓷历史传统,技艺精湛的手工制瓷工匠们将这举世无双的制瓷工艺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并且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改良创新使其始终保持活力。发展到了今天,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同样需要不断地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其保持继续发展。现在有更多的手工陶瓷创作者根据自身的艺术创作需要而改进制作工序,使用多样化的技法制作出更加丰富的艺术作品。如周国桢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斑马》瓷雕,通过手工盘条和印坯成型相结合使用,作品激发遵循传统,理念创新,是一件陶艺界难得的佳作。

上一篇:警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下一篇:室内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