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艺术文化

2024-10-02

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精选9篇)

民间传统艺术文化 篇1

浅论民间传统艺术之剪纸民间艺术论文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顾名思义举凡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都称之为“民间艺术”:例如传统工艺、雕塑、剪刻……等等,都属于民间艺术。而剪纸则是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

一、剪纸的起源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后来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为现在的剪纸艺术。而现代,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人们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而传统艺术进课堂时,更成为连小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并制作的一门学科。

二、剪纸的制作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剪纸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各地广为流传,其中又以蔚县剪纸最为著名。蔚县剪纸,有悠久的历史。蔚县剪纸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刻制时以阴刻为主,兼有阳刻或阴阳结合的方法,使得作品玲珑剔透,层次分明。而我们在教学生制作的时候,则从最简单的“折”、“剪”教起,让孩子们体会制作的乐趣。

三、剪纸的作用剪纸有很高的装饰装饰作用,可点缀墙壁、门窗、镜子、灯笼等,也可以装饰在包装盒上,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因为剪纸具有它独特的吉祥寓意,人们利用莲花和鱼的谐音剪刻“连年有鱼”,用松树和鹤来剪刻“松鹤延年”,在逢年过节或喜庆典礼的时候,也常常用来装饰在房间或是客厅里,来打扮节日喜庆的气氛。因为它们有很朴实的.品质,贴近生活。

所以每一件都可以称之为精微的艺术品。他们产生、流传、发展是民族色彩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把对于生活中的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态度利用艺术的形式很自然的表达出来,记录着人们内心最纯正的、最真挚的、最善良的、最直率的、最热情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人们在通俗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来的一种具有十足韵味的艺术形式,虽没有非常拘谨的框架结构,却是流传最为广泛和突出的艺术类别,是最自然和纯粹的艺术语言。是民族历年发展的、创造的、各类特色艺术文化的集合,是大众智慧的杰作,是值得我们去深究和发扬,去传承去挖掘的重要载体,从剪纸艺术中我体会到了“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魅力,它必然会在民间绽开最美的艺术之花。

民间传统艺术文化 篇2

一、民间美术的渊源和本质

1. 民间美术的渊源

民间美术这种文化现象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产生的。民间美术是以农村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亿万劳动群众创造的群体艺术, 是劳动群众为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创造的, 是集实用和审美为一体的艺术创造, 是当时那个时代和那个地方文化发展的衍生物。民间美术积淀着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传统, 它是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 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它和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 体现着物质生产技术前进的步伐。

2. 民间美术的本质

民间美术是艺术分类的一种特殊范畴, 特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主要由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而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艺术。民间艺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 是一个相当宽泛的艺术范畴。1

“民间美术”是在“美术”前冠以“民间”加以限制, 说明它不是作为美术的一个门类, 而是标志着一个层次, 即美术的一个最基础的层次。因为它具有着根性的、母体性的、基础性的特征。2民间美术形式种类繁多, 内容广泛, 造型朴实美观, 体现了人生哲理和艺术内涵, 反映了民众的审美理想, 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

二、民间美术的内涵

1. 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

民间美术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民间美术的情感之源, 审美之根, 是来自人与人、人与物、以情和美为纽带的生活关系。民间美术是劳动者在生活的基础上, 把蕴藏在其内心的美好情感经过创造加工, 而培育出带有泥土芳香的花朵, 他们不仅是生活的创造者, 更是艺术的奠基人。因此, 我们在惊叹劳动者的创造和民间艺术超越时代的审美价值时, 无论是回归寻根, 还是借鉴发展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特殊功能。

2. 民间美术的艺术内涵

民间美术不仅有一个独特的艺术天地, 又有着劳动人民独特的艺术创造。民间美术的艺术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 民间美术产于民间, 存在于劳动群众活动的地方, 它吸收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 与我国传统艺术一脉相承; (2) 民间美术有着悠久历史和伟大成就, 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地位; (3) 民间美术是集物质和精神, 生产和艺术于一体的艺术, 它既具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 (4) 民间美术不仅品类丰富, 而且技艺精湛。

不少民间美术的内容和纹样也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 民间剪纸、民间刺绣就有不少纹样来自于原始图腾崇拜。民间美术还直接继承了人类原始造物的技能, 经由集体传承和历史积累而不断发展。3

三、民间美术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1. 民间美术的艺术成就

在我们的生活中, 对于同一产品, 往往那些外观造型具有艺术性, 特别是具有民族性和民间艺术传统特色的产品更招人青睐。大部分民间艺术品就像原始艺术一样具有实用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审美心理也逐渐发展起来, 民间艺术品的实用性渐渐淡化或消失, 而对艺术性的要求越来越强。实用性对民间艺术品的艺术性虽然有所制约, 但并不排除其艺术性的追求。4

民间美术的艺术成就来自人民的才能和智慧。世代相传的群体智慧, 将民间美术推上了文化历史价值的高峰。民间美术的可贵之处, 在于它是劳动者美的创造。正像马克思所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那样, 每个劳动者都将成为创造者、表演者和欣赏者。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整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征, 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自己的历史地位。

2. 民间美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

民间美术是艺术家艺术创作之源, 一些学者专家都从中借鉴到民间美术的深厚传统和高品位营养, 并结合现代专业技术和艺术方法, 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 创作出成功的新艺术品。清华大学教授陈池瑜先生曾在“林风眠、张仃与吴冠中水墨画创作的现代性之路”的讲座中提到这些艺术大师在艺术创作中都受过民间艺术的影响和启发。

民间美术是我国当代一切民族艺术文化和心理之源, 从古到今, 民间美术是其他任何非民间艺术的艺术雏形。因此, 从艺术形式上看, 民间美术既是流, 又是源;从艺术心理来看, 民间艺术奠定着重要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基础。民间美术风格多彩纷呈, 思维方式独特新颖, 审美意识纯真, 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了许多精华, 其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文学艺术均在世界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各个民族都有其高度的审美能力和卓越的创造才能, 他们的民间美术极其丰富, 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之一。民间美术体现着古老的韵味和文明的历史, 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情之源、美之根。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作为社会底层的民间文化中的民间美术, 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产生的, 它具有着根性的、母体性的、基础性的特征。民间美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是最初的艺术雏形,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间美术,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唐家路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郭凤平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说》,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3]金鸣娟主编:《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钟茂兰范朴编著:《中国民间美术》,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年版.

浅析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 篇3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剪纸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这条璀璨的文明长河中孕育着许多令世人惊叹的民间传统艺术。其中,剪纸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凝聚着我国上下五千年来的民族精神文化,体现出了我国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审美的追求。

一 纸

中国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1,“剪纸”二字不仅是对剪纸艺术表现形式的阐述,它更简洁、直观的表明了这门艺术创作所需的原材料与创作工具,这里先说“纸”。传统剪纸艺术创作所需的原材料就是质地轻薄的普通纸张,在颜色选择上以大红色为主,但也可以选择其他艳丽、浓重的色彩,以表现出一种喜庆感。剪纸艺术较书画、篆刻这些传统艺术相比,讲究较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任何讲究、没有任何创作限制,而且在其视觉表现形式上也独树一帜。就原材料“纸”而言,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可得,而且也非常利于剪刀加工,剪刀也几乎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必备日常用品,可以轻易寻得,只要可以用这两样物品,人人都可以进行剪纸创作。可以说,剪纸在我国众多传统民间艺术中是最“接地气”的,它非常贴近普通大众,具有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彰显着我国人民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以往,人们常常根据特定的节日、庆典来进行一定的主题性创作,在其内容题材的选择上非常广泛,而且具有非常丰厚的人文意识和文化底蕴,比如鱼、蝙蝠、喜鹊、龙、葫芦、四季豆、关羽、侍女等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只要人们能够想到的,都可以被作为题材进行剪纸创作(参图一)。在这些内容题材上,往往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夙愿,以及对世间万物的独特理解。

二 剪

再说“剪”,它既是剪纸所需的主要创作工具,又是剪纸艺术的主要创作过程。如今有人将刻刀运用到了剪纸创作当中,其表现形式变得更加精致、细腻,还有人尝试借用其他染色工艺来使剪纸在色彩表现上更加丰富。但作者个人认为,这种做法虽然可行,但不可作为传统剪纸艺术的发展方向,更不能取代传统剪纸艺术。因为剪纸艺术能够延传至今,正是因为它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其看似简单的表现形式背后凝聚着我国古人对生活的崇尚与独特理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所在。虽然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有的东西永远不能被替代。用剪刀对纸进行加工所创造出来的视觉效果,主要是靠阳形与阴形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所以,在剪纸创作过程当中,阳形和阴形必须保证独立完整,并最终统一在共同的轮廓中。同时,剪纸外在表现形式的基本组成元素和绘画一样使用的是为点、线、面,但在人和剪刀的作用下,这些元素相互变化、组合,并借助纸张的浓厚色彩,便能带给人非比寻常的视觉审美感受。

三 传统剪纸艺术的意蕴

剪纸艺术不仅能带给我们与众不同的视觉审美感受,其饱含的文化底蕴和吉祥寓意也使得它能够在众多民间艺术中脱颖而出。

剪纸艺术的灵感来源和普通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对美化生活的向往。例如婚嫁,在我国古代乃至当今社会中,婚嫁作为成年男女的头等大事,不仅是简单的结婚生子,更关系着人类生息繁衍。所以,在古代以及我国如今的许多地区都会用剪纸来做婚庆装饰,如鸳鸯溪水、石榴结籽、金钟扣蛙、观音送子、五子登科等等,在如今的许多人看来这只是一种为了喜庆而添加的装饰物,但实则寓意着夫妻和睦、早生贵子、望子成龙,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夙愿与祝福;作为我国最重要传统节日之一的春节,当然更加离不开剪纸,在这种时候张贴剪纸,不仅可以体现出人们对来年的期盼与美好愿望,还能渲染节日的喜庆气氛。如春牛、连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公鸡、龙凤呈祥等等,内容从植物到人物、从幻想当中的神兽到现实当中的家畜,可是说是包罗万象,它们多预示或祈祷来年的丰收与平安,体现出一片节日的祥和。另外,春节剪纸几乎都使用的都是大红色,这种色彩在中国也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寓意红红火火、大吉大利;蛇盘兔作为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吉祥寓意构图,在剪纸中当然也有所表现。民间常有“蛇盘兔,必定富”之类的说法,但关于蛇盘兔寓意说道却不止这一种,除了有“必定富”这个谐音的理解之外,蛇盘兔还表达除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哲学观。除了上述的剪纸题材及其寓意意外,还有许许多多带有深厚寓意的剪纸创作题材,如松鹤、寿桃代表寓意长寿,关羽、钟馗三娘教子等又象征着忠义、正邪与美好等等。

四 剪纸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如之前所述的那样,剪纸的内容题材范围相当之广,从神话故事到现实生活可谓包罗万象,而且还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寓意。当然,这不仅是剪纸艺术所具有的一个特点,我国许多的传统民间艺术都具有这种寓意性的人文特征。如今,人们的审美化逐渐开始呈现一种“回归”状态,整个世界都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着迷,作为特色鲜明的剪纸艺术在如今释放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许多现代设计,比如商品包装和建筑装饰等等。

参考文献

[1] 王新.浅谈中国民间艺术——剪纸[J].美术教育研究,2011,(5):19.

声乐教育民间传统艺术研究论文 篇4

1前言

中西方音乐的差距在当代日渐减小,中国高校民族声乐的弱势地位正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而逐步得到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深入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系统的西洋音乐中心理论正在逐步瓦解,民族声乐教学正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加紧融合与吸收。

2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系统中的体现

2.1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延续

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系统中近年来有了较为鲜明的延续,特别是众多将民族与“原生态”唱法引入比赛和教学中的各种声乐活动,充分地体现了民间声音、民间伴奏等艺术形式在现代声乐发展中的新活力和新生命。民间传统声乐和艺术资源大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其传承过程由于缺少书面记录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现代声乐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将民间传统的声乐艺术资源通过细微音色的辨析和情感控制分析加以传承与控制是现代声乐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因而在与高校声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继续扩大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力度。

2.2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融合

在我国声乐发展历史上历来存在着多元并存的.发展理念,因此在加强声乐教育系统与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结合时必须要重视互相融合,共同发展。民间声乐系统不仅包括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更多的是广大群众对于民间生活、历史、文化方面的情感积淀。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系统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借鉴与吸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将民间声乐系统与现代声乐教育相结合,以此实现演唱方法、历史、文化、内涵等因素的交融。在大力弘扬民族的民间的声乐系统的同时加强对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开展高校声乐教育时重视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保存与发展能够为高校声乐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2.3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师资力量在高校声乐教育过程中对于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借鉴与吸收还体现在民间艺术师资力量的引入与结合上。高校声乐教育工作归根结底要落实在每一名教师身上,因此教师的声乐综合素质显得异常重要,特别是对于民间传统艺术素质的与时俱进的学习上。从事高校声乐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树立创新意识和自我突破意识,在加强对现代声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与整理,担负起传承中国声乐艺术和声乐文化的历史性重担。通过扩大对民间艺术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了解与掌握,加强对学生传统声乐知识的教育,能够推动高校声乐教学与民间艺术的和谐发展。通过将民间声乐传承人引入高校课堂,让更多的学生与教师体会生活音乐的真实状态,感悟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的生存状态。

3加强民间艺术资源对声乐教育系统作用的途径

3.1树立“和而不同”的声乐教育观

民间声乐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多元共生的状态,在当代的民间艺术与高校声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和而不同”的声乐教育观,推动多种民间声乐的多元并存与和谐发展。高校声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声乐专业人才以承担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声乐教育等多种角色,因此必须要将专业知识教育与传承人类历史文化内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于学好本国、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民族声乐教育观是现代高等音乐教育保存本土音乐文化、促进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3.2前瞻性与预见性相结合传承民间传统声乐艺术

民间传统艺术文化 篇5

历史与传统是难分难解的。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它和历史一样,是一种动态的嬗变、延续和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是“活”的人的行为的积淀。在研究传统音乐时,必须把历史的、近代的、现代的传统音乐包括在内。因为中国音乐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历史社会的产物,它是在社会长期形成的音乐文化;中突中和挑战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是适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而引发的文化心理、文化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念一次又一次的更新。作为古老而传承不断的中原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细胞。它的萌生、形成、发展与衍变,是中原一带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传承、历史沿革等因素,为其提供了凝重而深厚的底蕴,并在统一的传承下做多样化的选择。同时,我们有长达8000多年的文明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除了各地方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渗透外,也给中原区域内积累自身的音乐传统,强化自身的地域风格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样历史和自然条件下,一方面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中原文化;另一方面由于地理、语言、乡情、民俗、战事、灾荒等因素的影响,酝酿成了小的地域性文化。由此形成了中原音乐文化发展、衍变的既统一多样,又和而不同的鲜明特征。

音乐文化的渊源关系只是一种“血缘”联系,是一种基因留传,而不是像出土文物那样是原样保留,所以我们今天听到、看到的绝不是葛天氏之乐、汉魏古乐等音乐版本。由于历史上,中原一带是兵家必争之地,朝代更替,时事变迁,战乱与自然灾害频繁。所以,无论任何一种文化都难以在这块土地上占主导地位。但凡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这就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实际,就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强大生命力。

打击乐,作为中原一带主要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之一,覆盖整个中原大地,打击乐班社星罗棋布,几乎村村都有,并且历史悠久,根基深厚,代代相传。中原民间打击乐的演奏风格粗犷豪放,浑厚苍劲,热情泼辣,富有气势。

一、民间打击乐的状况及组合

中原一带的民间打击乐在群众中流行最广,社团组织最多,群众也最喜爱。打击乐历史非常久远。相传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就以木棒、石块等物相击发出各种声响,以此追赶、驱散野兽,并获取猎物维持生计,同时也以此抒发情感。据周代的周礼地官载“鼓人……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①。”又据三国志《弥衡传》记载弥衡“击鼓骂曹”的典故,可见打击乐初用于祈神祭祖,钟鼓齐鸣以飨,而后进入宫廷之中,成为筵宴仪仗之乐,后又进入军中,成为操练布阵、进攻退守发号施令的重要手段,通常就有“擂鼓助战”“鸣金收兵”之说。当打击乐重又流入民间,才使它真正成为万民之乐,与人民群众的欢腾喜悦息息相关,虽然历经沧桑,但它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并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民间打击乐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和改进。

民间打击乐在中原一带口旷铜器社”俗称“大铜器”,这是民间“社火”的一种称谓。这个名称是由乐队的奏领乐器名称都称为“大”而来的。乐队组成以大铙、大镲、大鼓为主奏乐器,以小鼓为领奏乐器。大鼓也叫墩子鼓,鼓面直径可达1米以上,鼓身高为500毫米左右,有鼓架支撑,周围一人敲击或几人敲击。大铙大镲为响铜制作,大镲也称钹。“钹”约在南北朝时期由印度传入我国,据记载:“天竺者,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公元346―353年)重四译来贡男伎,天竺即乐焉。……乐器有……铜钹”等九种②。宋代出现铙,“铜铙,浮屠氏所用浮沤,器小而声清,也俗谓之铙。”③据史料记载铙、镲大小形制基本一样,流传至今有了新的变化。大铙口面直径约65厘米,中间隆起部分为水泡形,发出的声音浑厚、深沉,在打击乐旋律中它是主奏乐器。大镲直径为40厘米,中间隆起部分大,约占镲直径的1/2。它发出的声音响亮,是民间打击乐中的骨干乐器。其他配套乐器大致有小堂鼓、大锣、手镲、小锣,还有弓子锣、肘子锣、老叭、三眼冲等,乐器件数不定,乐队人数不定。大的铜器社多约有100人至150人,少的也有10至20人(因为同时可使用数副铙、镲,数人击鼓,弓子锣、肘子锣也无固定数量)。“弓子锣”是用长约200厘米、宽约5厘米的软竹篾,制成弓形,一端插入演奏者的背后腰间,一端用雕刻的龙头装饰,龙头下挂上大锣,左手扶之,右手敲锣。演奏时,乐手走起舞蹈步伐,击锣以单一的节奏型敲击,弓子锣走在大乐队的前面,作为引导。“肘子锣”是用长约70厘米、直径约3厘米的木棍上端安装一个架子,挂上大锣,架子上以各种神话、戏曲人物作装饰,其打法和作用同“弓子锣”一样。“老叭”又叫长喇叭,长约2米,金属制作,上细下租,上端吹口是杯状,下端是喇叭状,音量大,发音粗犷,但不能吹奏旋律。它是在打击乐演奏开始前或在演奏高潮时,排列几人一同吹奏渲染气氛。“三眼冲”是生铁铸造的三个长20至25厘米的铁筒,并作铁箍箍在一起,下端有一把柄,装上自制火药,在演奏前或演奏高潮时,点燃起爆,以示演奏开始或是烘托情绪。过去传统戏里有许多唱词描述的都是这种气氛,如“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等。

二、演奏形式

中原一带流传的民间打击乐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叫“起动锣鼓”,另一种叫“场地(或开场)锣鼓”。起动锣鼓是铜器社与“龙”、“狮”社班在运动时,艺人高喊“起动了”而来的。这时的打击乐队在“龙”,“狮”社的前边,横排5至7人纵行前进,“弓子锣”“肘子锣”10面、20面在前或分两行排在乐队的两边,很像古时的銮驾,大鼓居中,板鼓前后指挥,表演节奏平稳,行进速度稍慢,曲牌套单一,但队伍整齐,各组乐器轮番演奏,人员须按体力不时替换,声音喧嚣,气氛轩昂,十分壮观。“场地(开场)锣鼓”是到达一个新的演出点或是在原来固定的地点演奏而得名。这时,大鼓(无论是几面)居中,板鼓(指挥者)可视情况而前后左右,其他乐器按种类横排,或分成八字摆列(人员少时可围成圆形)。开始演奏前,“老叭”高吹,发出浑厚、深沉的音响,“三眼冲”随之而点爆,板鼓手以轻、重、缓、急击鼓心(或鼓边)和刚、柔、徐、疾的手势指挥乐队,发出一个个变化多端的信号。板鼓手在指挥时,不是单纯地指挥节奏,而是以他精湛的击鼓艺术,饱满的情绪,高超的组织水平,激发、感染、调动全乐队的各种力量,一个气势磅礴、场面恢宏、气氛炽热、情绪激昂的精彩表演,得以充分展现。因为民间打击乐产生于民间,长期流传于民间,它是民间自发的业余艺术形式,从艺人员绝大部分是当地农民,没有专业团体。长期以来,很少有专业音乐工作者对其演奏技法、乐谱去收集整理探讨研究;所以,一直没有系统化、规范化的演奏技法和打击乐谱的记载。现在的演奏都是根据前辈艺人口传心授、演奏者的体会和习惯,加之合作者的配合默契,形成了地域性不成套的演奏技法。如大鼓演奏者在节奏的制约下,自己用鼓槌相击,双槌击鼓面的各个部位,使其发出不同音色的鼓音,槌击鼓边,双槌对鼓边刮奏等。两人同击一面鼓时,一手持鼓槌相击,或是两人、几人在击鼓时用舞蹈动作交换位置演奏,使整个演奏生动活泼,朝气蓬勃。有些地方在演奏时还有飞铙、飞镲的表演。根据许昌市鄢陵县82岁的民间艺人张宫生回忆(他本人就是飞镲表演者),飞饶、飞镲在古时候是作为武器战场上用的,后来流入民间成了练功习武的项目,民国时期又把这个项目作为民间舞蹈进入了民间打击乐的表演中。飞铙、飞镲用的乐器属中、小型的铙、镲,宜于表演。

三、打击乐的结构形态及演奏曲目

中原民间打击乐曲目的体裁或结构形态主要有三种:

1.单曲体。如《倒上桥》、《四面镜》、《珍珠倒卷帘》、《狗嘶咬》、《三边锤》等。这部分曲目一般都比较短小,又能独立成曲,演奏起来一气呵成,多用重复、变奏手法,这是打击乐曲目中数量较多的一种。

2.活络连套曲体。如《双吐翠》、《鸳鸯诗》、《十样景》、《硬十镜》、《护心入镜}、《黑虎下山》等,这部分曲目可以单奏,也可以连奏,但它不是按照固定套路排顺序。这是根据打击乐手的临时会意,由指挥者示意转变其他曲目。这些曲目大部分是即兴演奏,所以也称“加花儿”,其时间可长可短,技巧可多可少,这要根据演奏的情绪而定。“加花儿”最能反映乐手们的演奏水平,民间艺人们也往往把他们最拿手、最有特色的技巧全用在上面。

3.套曲体。套曲是由五首曲目或五首以上曲目构成,有的多至二十几首。套曲的曲目名称叫法不同,有的是以一首曲目命名,有的.是冠以总名,以下还有分曲目名称,有的则以数曲目顺序冠名。如总名称为《锣鼓歌》的套曲,就是由21首不同曲名的打击乐曲目组成的。即:《小起板》、《凤凰三点头》、《青龙摆尾》、《蝴蝶飞》、《三出头》、《坏家什》《找家什》、《双开门》、《小虫闹竹林》、《双蝴蝶》、《单蝴蝶》、《狮子滚绣球》、《二龙摆尾》、《双凤凰》、《凤凰双展翅》、《凤凰单展翅》、《五击头》、《大起板》、《煞板》。曲目《九揭牌》就是从“曲一”到“曲九”,还有《九回》等套曲。

还有以打击乐套曲为伴奏,加之民间舞蹈,称之为《铜器舞》,如《黑虎下山》、《当头炮》、《麻雀闹》、《揭头钉》、《十样锦》、《青龙出海》、《莲花灯》、《串子》等等。根据乐曲的节奏与情绪变化,舞蹈演员自背弓子锣,做出不同的舞蹈动作与画面造型。这种《铜器舞》的表演还收进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四、民间打击乐在民风民俗中的作用

中原一带民间打击乐艺术历史悠久,根基深厚,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和发展着。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很少见到对民间打击乐的文字记载,但从《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的收集中,发现了很多古老的曲目。它的记谱法是以“点、圈、x、杠”为符号记录的手抄本。从一个地方看,民间打击乐在这里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民间打击乐之所以经久不衰,重要原因之一是它与当地传统的民间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原一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各地乡村至今还保留着具有深厚封建色彩的民间风俗。民间打击乐作为一种风俗性的民间音乐艺术,也总是和这些民俗联系在一起,每逢过年过节、庙会祭礼、喜庆喜期,都是要以民间打击乐作开场、引路等。中原一带民间打击乐已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并在民间风俗活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过去在民间古庙会上,少不了民间打击乐的参与。古庙会指的是这一地方区域内为祭奠某一神灵如“天天庙”“净音寺”“娘娘庙”等而举行的祭礼活动。时间少者三天,多者五天。特别是第三天“正会”时,各个铜器班社都拿“精兵强将”,派出高手,组战最佳阵容,演奏拿手曲目,使出浑身解数。他们比技巧,看谁的功夫深,打的花样多。正是抱有这种信念,才促使他们用心钻研,以提高技艺,这些也推动了民间打击乐繁荣与发展。

中原民间打击乐在其他风俗娱乐活动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角。到新春佳节、元宵灯节或喜庆丰收的时候,由一个地方邀请数个锣器社,摆开阵势,争相献艺。有的伴着“舞狮子”“闹龙灯”“撑旱船”“踩高跷”等民间艺术,辞旧迎新,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注释:

①《中国音乐史纲》杨荫浏著

②《隋书・音乐志》

民间传统艺术文化 篇6

一、调查对象:传统民间艺术安吉竹叶龙

二、调查地点:安吉县昆铜乡上舍村

三、调查时间:2015.12.11~2015.12.15

四、调查方法:实地考察法

文献资料法

现场访谈法

五、调查目的:2009年,安吉竹叶龙以其悠久的的历史沿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情怀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安吉竹叶龙-这种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博得无数人的赞叹。可是,在这优美的竹叶龙表演的背后,这种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有着怎么样的历史演变?又有着怎么样的文化情怀?在一张张竹叶的背后有着怎么样的表演方式?又有着怎么样的发展意义呢?为了更进一步加深对竹叶龙的认识了解,我深入了调查研究。

六、调查意义:对于竹叶龙的调查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对竹叶龙起源与发源地的研究,有利于人们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脉络。

2、对竹叶龙历史沿袭与所获荣誉的研究,有利于人们了解竹叶龙发展历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

3、对竹叶龙制作工艺和表演形式的研究,有利于人们加深对这一民间艺术的欣赏以及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

4、对竹叶龙的民俗演变的研究,有利于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更好地与当今时代的民俗风情相结合增强其表现活力。

七、调查主要内容:

1、中国竹乡——安吉概况

安且吉兮——安吉

历史印记

安吉曾是古越国重要的活动地和秦三十六郡之一的古鄣郡郡治所在地。上马坎遗址赋予了安吉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成为“浙江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古第一点”。

生态环境

安吉生态环境优美“七山一水二分田”,被誉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安吉又因为是黄浦江之源,被形象地称为“上海人的后花园”。值得一提的是,安吉荣获全国唯一一个联合国人居奖。

人文情怀

安吉人杰地灵,一代又一代才俊,传承了底蕴深厚的地方历史文脉。其中涌现了三国东吴名将朱然,南朝文学家吴均,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家、一代艺术宗师吴昌硕,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中国林科院林科所所长、著名林学家陈嵘,中国药学会理事长、著名药学教育家楼之岑等文化名人。

地理优势

安吉气候宜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总特征是: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其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为竹子的孕育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竹子的生长与发展为安吉搏得了“中国竹乡”的美誉。

2、竹叶龙的发源地

昆铜乡上舍村

昆铜乡上舍村位于安吉县境内东部,地处天目山脉在安吉境内的东枝末梢,全年平均气温15.43摄氏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竹资源丰富,堪称“百竹之乡”。境内四面环山,最高山峰四面山海拔695米,山峦重叠,森林茂密,修竹翠绿,气候凉爽,风景宜人,环境优美。历史上,昆铜因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乡风民气和香醇的梓枋茶叶而吸引众多的文人墨客,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3、竹叶龙的历史传承

起源阶段:竹叶龙具体起源于何年历史上并没有记载。相传其起源于“稻草龙”。因为昆铜是百竹之乡,所以昆铜乡的民间手工艺人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挥其独特的想象力,将竹资源与舞龙文化相结合。老艺人们根据当地的特色,全部采用竹材料做成了一条竹龙,这就是竹叶龙的前身。

发展阶段:清末,杨九龄对竹叶龙进行加工,变为可舞的闹灯。

改革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胡启华老人对竹叶龙的演技进行丰富改革,由原来的走阵势变为舞走结合。主要有花瓶灯舞、掩体接龙(成龙)、长龙入阵、参拜四方、青龙戏珠、老龙缠竹、老龙掘笋、老龙盘根、老龙翻身、老龙搔痒、十面埋伏等12个造型。

升华阶段:1978年以后,朱文华、杨国人、朱正国等人将竹叶龙传承和发展。

主要传承人

朱姓老人→杨九龄→杨柳春、杨秀春→杨留芳→杨森芳、胡启华→朱文华、杨国人、朱正国

4、竹叶龙所获荣誉

·走出国门

第37届法国和平艺术节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个艺术团体在法国各地巡回演出,唯一入选的中国艺术团

体则是安吉竹龙艺术团。安吉县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竹海图腾》龙舞节目,安吉本土的传统舞蹈《竹山谣》、《竹海春雨》等。一时间法国刮起了一股中国旋风。并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中国农村蒸蒸日上的精神面貌。

·走入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竹叶龙”成功进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07年,“竹叶龙”亮相中国安吉竹文化节,舞进了央视四套的《同乐五洲》,纯朴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响力也随舞动的竹龙一样翻越崇山

峻岭开始享誉全国。·走进奥运

2008年8月参加“北京2008”城市奥运文化活动。

„„

5、竹叶龙的制作工艺

“竹叶龙”并非是一条整龙,而是由12盏小花灯衔接而成:龙珠灯(竹叶宝石灯)一盏,龙头灯(花篮灯)一盏,龙身(绿色竹叶灯)九盏,龙尾(竹笋灯)一盏,全长19.2米(除龙珠),均由竹子制成。龙骨由竹丝扎成,龙衣扎成叶状小片,每节27至30片,外胶布料,涂竹叶色。龙珠为竹叶宝石灯,边为叶绿色,珠为红色;龙头倒翻为花篮,龙角为茁壮的笋芽,龙尾为一只褐色的大毛竹笋。竹叶龙的制作选材体现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制作所用的原材料均是当地大量种植的经济作物毛竹,取其杆、皮、叶、鞭等部位,制成龙头、龙身、龙骨、龙尾、龙鳞、龙须等。整条竹叶龙由一盏盏花灯相接而成,分开时可独自成为竹笋灯,相接时,则为一条竹叶龙,可分可合,可伸可缩。

杨森芳老人制作龙珠

图为杨森芳老人和胡启华老人制作龙头

图为采集竹叶

竹叶龙制作工艺传承者、民间艺人胡启华老人简历: 1936年出生于上舍村;

1946年—1948年在上舍小学读书;

1955年参加昆山村农村业余剧团至1965年;

1967年参加上舍村文艺宣传队,一直从事剧务、编导工作; 1991年参与村传统民间艺术——化龙灯组织表演,并参加了湖州市首届丝绸文化节的表演,并帮湖州群艺馆创作竹乐,一直从事化龙灯的创作表演至今,先后创作化龙灯进竹子博物馆。

胡启华老人的作品

胡启华老人作品

6、竹叶龙的表演形式

竹叶龙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

传统的竹叶龙表演主要以走灯的形式走阵势:有花瓶阵、长蛇阵、四角阵、篱笆阵、剪刀阵等12个造型;1949年以后,由胡启华执导开始舞节目:有花瓶灯舞、掩体接龙(成龙)、长龙入阵、参拜四方、青龙戏珠、老龙缠竹、老龙掘笋、老龙盘根、老龙翻身、老龙搔痒、十面埋伏(化龙)等12个造型。演出时,整条“竹叶龙”可分可合,给观众一种“动则变”、“变则化”的演出技巧。

2001年以后,舞龙师朱文华等采纳村民的意见,使其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其表演内容主要分为二段:一是接龙前的铺垫部分。主要是由男同志拿着毛竹跨步移出,加上一系列的舞蹈动作,体现出山里汉子粗犷的精神状态,同时通过毛竹的层层叠加也体现竹乡的地域特色。为竹叶龙的出场做好了铺垫。二是翠龙飞舞部分。主要有躺地龙、跳龙身、跳竹节、慢罗龙、骑肩龙五种舞龙方式。

化龙前竹、笋互换

化龙时竹、龙互换

躺地龙

慢罗龙

跪地龙

竹叶龙

竹叶龙、化龙灯参加大型比赛活动图片

08年4月7日白茶开采节

08年5月30日竹艺商贸城表演 08

08年4月28日江苏舞龙邀请赛

年7月26日奥运文艺汇演

08年10月14日湖州南太湖音乐舞蹈节

2009年10月25日第二届美丽乡村节

2009年7月15日法国和平艺术节

2009年9月28日庆祝国庆六十周年晚会

2010年5月8日浙江省第二届龙舞大赛

2010年5月18日世博会安吉巡游周2011年5月22日湖州市第七届运动会

2012年嘉兴市文化旅游节暨南湖桃花节开幕式

2013年6月8日第八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幕式

2013年5月12日端午晚会(安吉)

2014年5月12日马村蚕桑文化节

2014年8月19日东阳文化走亲

2014年9月8日庆祝上舍村化龙灯

2014年11月22日、杭州西湖文化广场 获国家级非遗演艺会(竹叶龙)

浙江省文化礼堂成果展示

2014.11.29安吉上墅私立高中三十周年 2015年2月18日上舍村年三十化龙灯 拜年活动(传奇中国年)

2015年6月11日湖州市庆祝第十个“文化遗产日”非遗精品展演

7、浙江省龙舞文化博物院及上舍村文化礼堂

浙江龙舞文化博物馆于2010年5月8日正式开馆。这是全国第一个以村为单位举办的民间文化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家以龙舞文化为主题的民间博物馆。

2013年与文化礼堂相结合建立了具有龙舞特色的上舍村文化礼堂,更好的展示和发展农村文化,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村民享受文化盛宴、提升精神修养。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包括龙博物馆主建筑、龙文化广场、龙文化长廊三个部分。不仅充分展示了安吉200多年来龙舞文化的历史底蕴,更为传承和弘扬全省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加快了安吉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乡土文化和产业文化的发展。

龙文化长廊

文化礼堂与龙舞文化博物馆

安吉竹龙 竹叶龙的始祖

现在的竹叶龙

文化礼堂

竹叶龙制作间

花龙灯

8、竹叶龙的保护计划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参加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越来越少,因此竹叶龙的传承濒临后继无人的状态。加上经费不足,导致这些非物质文化挖掘、整理、开发和道具制作、人员培训、演练活动、数据库建立等工作困难,难予继承和发展。上舎村现已经采取的措施:

1、已建有简易舞龙道具贮藏室,对道具适时清洗、翻晒、消毒保存。

2、成立了村竹叶龙舞龙队,吸收年青人参与;成立了昆铜中学学生舞龙队,并由村里的师傅对其进行培训、指导。

3、申报竹叶龙知识产权,注册竹叶龙商标。

4、收集、整理“竹叶龙”的有关资料,并对其整理归档,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然而这些措施对于一个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已经制定了相应的保护计划:

1、健全组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设立昆铜竹叶龙保护、研究和开发办公室,完善“竹叶龙”灯会。

2、制定规划:五年计划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3、设立昆铜乡民间艺术发展基金,保证竹叶龙经费投入。

4、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由乡文化站专人负责,避免因多头管理造成管理脱节和专项资金挪用。

9、调查后的感想:

经过对安吉竹叶龙的深入研究,我受益匪浅。每一种传统文化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无数故事。不可否认,当我们真真正正接触一种文化,挖掘一种艺术的时候,我们会被它本身具有的魅力所深深吸引。我为这种艺术的伟大而深深折服。安吉竹叶龙的调查研究,使我认识到了竹叶龙这种传统民间艺术所存在的独有价值。探求艺术的源头,走访老艺人,走进博

物馆,实地的考察,真切的体会,竹叶龙-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完整的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为自己是安吉人而骄傲。不多修边幅,不多加修饰,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也从这种艺术之中表溢出来。一个个舞动的倩影,一次次有力的摇摆,一件件精致的工艺,竹叶龙舞动的不仅仅是其独特的舞姿,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它的舞动使艺术与民俗相结合,但是在欣赏与赞扬竹叶龙的同时,竹叶龙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人们敲了一敲警钟。在时代的号召下,新一代的我们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坚持改革,坚持创新。我们的目光只停留于那些新奇的事物。然而,对于传统艺术文化,却有着熟视无睹的意味在里面。我们一味向前走,却吝啬于给这些传统艺术一些驻足停留。尽管世界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印记的重要,但是这仍不能够让每个人都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岁月的淘洗,也许洗去了传统文化的清晰,但是我们绝不能让岁月洗去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时间的淡化,也许淡化了传统文化的细节,但是我们绝不能让时间冲淡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政府,国家,世界都提高了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什么可以否认人类自我的充分认识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特殊意义。再多的外界保护,再多的呼吁号召,再多的后期维护,都抵不上人们打从心底里的对这种传统文化的敬仰与热爱,抵不上人们发自内心的想要传承与保护的欲望。每一种文化,在人性的照耀下都会显得更加熠熠生辉。如同竹叶龙,虽然它依旧不能够免于走向衰弱的威胁,但是相比于其他的濒于消失的传统文化而言,安吉竹叶龙已经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魅力,引起了人们对它的关注。奥运会,世博会,中法文化节,一次次在世人面前的完美亮相将人们对竹叶龙的热情再次唤醒。因而,竹叶龙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之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在形式上,多重保护已经施加,但是竹叶龙其自身制作工艺的复杂,表演形式的单一等自身局限和参与人员的减少,制作工艺的流失等外界不利因素为竹叶龙的传承发展平添了不少难以克服的障碍。

我相信,在人们的保护意识以及对竹叶龙的热情的不断提高之下,竹叶龙——这种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一定能够永久流传!在竹叶龙的巨大魅力的感召下,这种传统文化一定能够迸发出其应有的生命活力!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更多的传统文化进入人们的眼球,展现他们本身的魅力!

民间传统艺术文化 篇7

很多有识之士看到了民间美术的荒漠化,并竭力保护民间艺术。究其原因,面对全球化的霸权,各民族的文化全都身陷危难,全球化的本质是消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而各民族自身的精神传承依靠的正是自己独有的文化。在世界一统和本民族特性的夹缝中,民间美术艰难存活,如果我们因为资金的匮乏和人员的缺失导致几十上百年后窗户上仅有防光膜没有剪纸,防盗门上只有机器印刷的“福”字没有年画和春联,端午节只知道吃各式馅料的粽子没有挂过五色缕……那么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魂魄究竟存在与否?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是推广这一大类美术类型的阵地。我觉得应该达到的标准应该是:了解、接受、收集。

首先是了解,民间美术起源于民间,很多形式是根据民间需要应运而生的。比如讲到《剪纸》一课时,学生提出问题:为何要在窗户上贴上窗花?这个问题和地域、人文、风俗都有莫大联系,在这里我一般会打出一张我国西北部的图片,问学生对于这张图片色彩的直观感受,那是单调的土黄。正是那单调的土黄创生剪纸的骨髓性发源:人们需要看见明亮的、鲜艳的色彩,而剪纸刺目的大红色配合纸窗的白色正是对眼睛的强烈刺激。正是对于环境、文化的了解,学生才理解为何剪纸发源于我国西北地区,并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再从造型、题材谈开,学生感受到这就是剪纸的精髓。正因为了解,才能够认可。再比如《端午节》一课,我以汪曾祺所写《端午的鸭蛋》导入,里面提到一个风俗:系百索子,就是一种五色丝线,系在手腕脚腕上,是保佑小孩平安的一种风俗。有学生不能理解,觉得这是封建迷信。在这里我列举了在婴儿百日赠送银质小手镯的习惯,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小时候就佩戴过。我说,这并不是一种封建迷信,和送银镯一样,是家长对孩子平安成长的一种期盼。这样将心比心的介绍使学生自然而然产生认同感。所以我认为在民间美术的教学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了解,了解这一现象或风俗产生的背景、缘由,否则,以21世纪的眼光看待和评价两千多年的文化艺术,他们只能表面违心叫好,内心却把此等同于愚昧落后。

其次,推崇和介绍民间美术的标准是接受,这是比了解更高层次的标准。民间美术的生命与活力能否延续下去,光靠了解是不够的,需要学生由里及外地接受。我认为接受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亲身实践。在《端午节》一单元中,我安排的动手作业是制作彩粽。彩粽是端午节传统的配饰,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所流传。所需材料很简单:卡纸、彩色毛线。在介绍彩粽时,学生对于这种传统的配饰有了一定了解,但只停留在表象的看看上,自己动手是截然不同的。用纸条折出粽子一般的六面体已经很神奇,再用看似平常的毛线经过缠绕,竟然就变成了和书上一模一样的彩粽。很多学生表示希望多做一些用绳线串联送给家长和朋友。这本身又达到了传递民间文化的高度,可见动手在民间美术的学习中是不可替代的。再如《纸版画》一课,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版画的奥妙:可以多次反复印刷,这一古老的形式有着手绘绘画无可比拟的重复性优势。在自己动手的同时,他们也发现了杨柳青的年画为何出众:想在版上处理处细密的线条和生动的人物表情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学生通过了解产生兴趣,通过制作顿生喜爱,这就完成了从了解到接受的跨越。

在民间美术教学中,能使学生了解并接受应该说已经达到了目的,如果学生想对民间美术有更多更直观和深入的认识,就需要课外的第三个阶段:收集。一卷蓝色印花布,一个虎头小枕头,一座泥塑泥人,一张织锦挂毯……都是对民间美术的认可和喜爱。图片和讲解永远只是纸上谈兵的辅助品,只有看到真实的艺术品,触摸到它的材质,欣赏到它的制作,才会对这些民间灵气产生真正的认识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与传承。

论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现代转型 篇8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传统文化被动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主动打开国门大胆地吸收外来文化,改变中国群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民族艺术。

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进入中国,影响中国的群众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突显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到汉代印度佛教传入,形成了独特的“儒、释、道”文化。这是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构成超稳态的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如今,社会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传统的大家庭逐步解体,别说是邻居之间就是家庭成员之间交往也逐步减少了。教育全部由学校进行,不少学校还是全封闭式住校教育,至于传统的家庭家风教育荡然无存了。由于工作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中国传统文化中赡养老人成了一句空话,“常回家看看”成了老人们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喊。中国传统的乡村习俗也随时代发展逐步淡化。俗话“乡有乡风村有村规”、“入乡随俗”不灵了,许多地方已经入乡不见“俗”了。年轻人外出打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不回来,就连春节也不一定回来。乡村的节日民间文化活动全部被电视替代了。舞龙、舞狮、秧歌、社火等等民间文化活动在许多地方已经失传了。随之而来的是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信洋教成了时尚。这些现象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如同经济发展一样,在以乘积的速度剧烈变化。

外国艺术的进入,影响着中国群众文化。国门打开了,国外的文化艺术大量涌进中国,一方面充实了我国群众文化需求的空点,一方面挤占了我国群众文化需求的弱点。吹笛箫的少了,吹管号的多了;拉二胡的少了,拉提琴的多了;弹琵琶的少了,弹电子琴、钢琴的人到处都有。中国人的文化艺术兴趣爱好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新鲜感中逐步调适。传统的戏剧曲艺被冷落,约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的剧团在高喊“振兴”的口号声中解散了。这当然不是剧团不努力,而是群众文化兴趣指向变了,群众文化价值观变了。因此,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前群文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省数千年的开发史和新中国成立50 多年来所积淀、积累的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艺术成果非常丰厚, 而且富有特色, 其挖掘、开发的潜力很大,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其中包括昆仑文化、民间民俗文化、民族歌舞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史前博物文化等等。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资源。比如我省连续多年举办的“青海民族文化艺术节”, 它不仅是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展示青海优秀的民族文化, 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宣传和塑造青海省的新形象, 更重要的是赋予青海民族文化品位的深刻内涵,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按照高水平、有特色、广覆盖、重民间以及政府组织、市场运作的原则, 有效整合青海民族文化资源, 形成规模效应, 变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发展优势, 探索文化产业化的新路子。同时,带动了各州县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推动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发展。

引导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现代转型,要大力宣传改革开放的先进思想和观念, 大力引进和传播一切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进文化, 引导民族民间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新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 建立科学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形成, 警惕不良文化的侵入和历史遗留的腐朽文化死灰复燃, 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文化阵地。要扩大文化交流, 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距, 并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 实现文化的弃旧图新和新文化的产生, 将传统民族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大潮之中。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立足实际, 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在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 努力创造既有地域和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文化, 营造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文化氛围和条件。

总之,一个民族的思想、个性与传统不仅体现在精英和典籍文化里, 也生动地流传在各民族的民间文化中。这些文化形式用人民的生存行为和生存情感积淀了一部民间文化史,这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与现实社会发展相结合, 积极引导传统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挖掘其民族精神的現实意义, 用以形成整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民间传统艺术文化 篇9

文化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得运用》心得

通过《继承、发扬——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得运用》这门课的学习,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协调地发展对体育有了更深的兴趣与激情。它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而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之优势,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但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内容有待整理、完善,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年轻教师我有几点简单的看法:该课程只是简单的介绍讲解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内涵、意义、价值及怎么选择、安排等,而真正怎么具体操作的却很少涉及。我觉得理论固然重要,但具体操作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有意义。一线老师本身工作量就比较大的,能有多少时间精力花在开发,专研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所以我觉相关部门应该多整理、完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资料,以便我们一线老师具体的实施操作。多些课堂实录,点评,多充实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教学资料,是我们年轻老师最需要的。教授那堂课堂实录是我影响最深刻,收获最大的。富有童趣的热身操一下子就让学生活跃了起来,教授领操的勇气令人佩服,精神值得学习。教授的激情,带来的效果是大家看的到的。教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循序渐进,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同时教授把自身的专长发挥发挥的淋漓尽致,学生看了这么完美的动作自然来劲,没花个三年五载的时间,教授的动作是做不出来的。然而,现在很多人以为我们体育老师是全能的,健美操专业毕业老师的要教篮球、田径、武术等等,然而,确实要我们这么做了。不要一味的要求我们去做什么,我们体育老师不是神。要让学生学的更多,每个班可以有几个体育老师,分项目教学,这样学生学的更专业,老师教的也更有信心。

最近,我观看视频讲座,懂得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始终以运动水平为中心,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运动竞技性的教学与管理。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己任,班级以运动竞赛成绩论高低,学校以运动会成绩为标准,这种思想体系和观念在学校体育界沿袭了几十年,造成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陈旧单调。多彩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形成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很多民族体育项目有很好的基础,也很适合目前体育教学的实际条件。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以嬉戏娱乐、竞赛为主并结合节庆习俗,构成了一种寓意深刻的、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在文化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把在民间长期流传并受儿童少年喜欢的滚铁环、跳皮筋、踢键子、拔河、抽陀螺、跳竹竿舞、少年拳等项目引入体育课堂,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的极好途径之一。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学科应该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学科创新教育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特异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学科培养目标的创新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总之,随着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体育文化,历尽沧桑,经久不衰,推动了我国数千年体育文化的发展。尽管时代发生了变化,但蕴藏在其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仍然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想和观念,其体育方式仍为各民族人民所采用。如果运用人类学来加以研究,在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下开发这个蕴藏量巨大的体育资源,可以为中华民族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严格管理,求规范

一个好的班级,需要规范的管理,同样,一个好的训练队,也需要严格的管理。过去的一学期,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来约束运动员。如运动员早训制度、奖励制度、早操带操制度、打扫体育室制度、定期与班主任和家长沟通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规范了运动员的不良行为,提高了训练效果。

二、认真钻研,求科学

高中阶段的运动员学习任务紧,他们不可能像少体校的运动员一样训练,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训练的效益,成了我们认真钻研的问题。例如我们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借鉴了体育教学上的“快乐体育”理论进行田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身体素质训练时,我采用各种接力跑游戏发展学生的快速跑能力。我在训练中积极尝试运用“多因素训练法”。多因素训练法是指一个练习手段能达到多种训练效果。

三、严格训练,求实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教练的训练手段大同小异,那为什么训练效果不一样呢?我想是要求不同造成的。比如,两个教练同时采用肩负杠铃全蹲发展运动员的上肢力量,一个教练要求运动员快起慢下,而另一位教练员不做要求,很显然,前一个教练员的训练效果好,因为,运动员的大腿在跨起和慢下时都在用力。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我对运动员要求非常严格。比如,短跑运动员在持哑铃摆手臂时,我要求两点:1。摆臂动作正确;2。摆臂时速度尽可能快。又比如,跳越运动员利用跳栏架发展快速力量时,我要求运动员在脚着地瞬间离地要快,同时,大腿尽力向胸部靠。通过教练的严格要求,训练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上一篇:教师教育科研论文下一篇:头站乡明德小学政教处工作计划(2010-2011年度第一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