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科研论文

2024-10-02

教师教育科研论文(共8篇)

教师教育科研论文 篇1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为了保证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首先我们抓了学校和系部两级教研活动计划的制定。在开学初,教科室根据省电大有关文件要求的精神,制定了学校教研计划,要求各系部按照学校的安排,再结合本系部的特点,制定出自己的计划。有了计划安排,教研活动的开展就有了依据。当然,本学期由于临时性任务比较多,学校和系部在实施过程中对计划都做了比较大的调整,但是计划毕竟起到了规定任务、指引方向的作用。

其次我们认真抓好每次教研活动的考勤。按照各系部开课情况,编排好教研活动分组表,发到系部。考勤工作由教科室和教务处联合进行,每一个周二的下午四点,都到各系部查看,对照分组表清点人数,做好记录。由于考勤工作抓得扎实,各系部基本上杜绝了无故缺席的现象。

再次,各系部能够按照狠抓质量、注重提高的原则妥善安排教研活动内容。教研活动研讨的内容有下列几项: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备课上课的研究、听评课活动、研讨课程改革、教科研课题的研讨。这些内容的安排,兼顾了日常工作实践和提高理论水平的两方面要求。二、一些好的做法

在本学期里,各系部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任课教师的实际需要,踏踏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

1.认真学习有关资料,提高理论水平。通过教研活动,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这是因为时代变化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标准、规格有新要求,如果我们搞教育工作的人不学习,就很可能把力气使错地方,造成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拼命做的糟糕局面。在抓学习方面,文经系经法组、计算机系、工美系做得比较好。他们能够在教研活动时间里专门安排理论知识学习,如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的讲话、省电大开放教育项目有关文件、教学改革有关理论、教科研知识等等,这对于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很有帮助。

2.加强教学工作研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包括下列方面:听课、评课活动,开设公开课,进行考试方法改革的尝试等。

3.把教科研工作纳入教研活动之中。文经系经法组在教研活动时间里研讨了本学期课题研究问题,组织申报集体课题,明确了个人课题;工美系布置有关人员阅读资料,再互相交流,集中集体智慧确立自己的课题。这种做法对推进我校研究风气的形成大有好处。

4.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进行课程建设的探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关键的问题是要设计好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教材体系,并改革课程管理制度。本学期,学校布置每个系部都要确立一门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的探讨,目的是变学科中心课程为学生中心课程,变筛选教育课程为普及教育课程,变“应试教育”课程为素质教育课程。计算机系对《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多媒体软件使用》的课程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工美系确定《餐饮》为改革课程,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

三、值得注意的一些倾向

1.教研工作缺少方向和计划性。对于我们学校的教研工作应该以什么为重点,通过教研体现什么思想和价值观念,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目标等等问题,我们还没有理出一个头绪来,所以在计划安排上不是变得太多,就是繁杂琐碎,缺少章法。

2.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自觉性和学习的深度还不够。我们从各系部教研工作总结中可以看到,安排了学习活动的只有三个系,学习的内容范围也不大,特别是没能利用已经上网的有利条件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开展素质教育的号召,在我们这样的学校里,从学生的状况看既有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从管理体制看又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很大空间,现在我们缺少的就是素质教育的理念、思想和欲望,所以更需要学习。但是我们还没能把学习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只是当成教研活动的点缀,这是很不够的。

3.跟学习不够相关联的是教学研究工作还停留在传统模式的推广和完善上,抓教案的规范化,抓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搞公开课展示等等,对学生的研究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还谈不到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谈不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总体看还缺少教育教学改革的迹象。这与我们所处的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氛是很不相称的。

4.个别系对教研活动应该如何搞思路不清,表现为活动安排缺少层次和条理,总结也很凌乱。把很大精力放在教案的规范化上,可以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学期努力加以避免,把我校教研工作提升一个层次。

教师教育科研论文 篇2

在一所高中担任教科室主任, 直接面对的就是教育科研。说起科研, 教师们心里犹如打翻的五味瓶, “爱悠悠恨悠悠”, 且爱少恨多。不少教师在遭遇论文评比“寒冬”之后, 向笔者抱怨, 要不是评职称才不去受这份罪。也有的老师说, 他教书这一辈子也许就是“挤”了两篇职评论文了。写论文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 一个字:愁;三个字:愁啊愁。笔者总结了老师们几种对待科研的态度和做法, 姑且称其为“科研情绪论”。

其一, 科研“无用”论。有老师诘问:“不要说全国, 就是一个市教师一年发表或获奖论文知多少, 有多少科研是货真价实的?更可气的是, 还拿它来卡职称。”尽管提及的问题触人深思, 但这显然是一种轻视科研的论调。

其二, 科研“天赋”论。不止一位老师跟我说:“会不会写论文是天生的, 有的人生来就会写论文, 就像你写论文和老母鸡下蛋一样容易, 而有的人却不会, 像我半天也挤不出几个字来。”显然是把科研当作少数人的游戏, 当作“奢侈品”。

其三, 科研“副业”论。教师的主业是教学, 科研充其量只是个副业;而且还有人认为搞科研会挤占教学时间和精力, 影响教学成绩, 所以会把一些经常有文章发表或获奖的教师看作不务正业。显然这是将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多少还有点“酸葡萄效应”作祟。

其四, 科研“挤出”论。经济学上有个“挤出效应”, 不少教师为“生计”忙, 把课务、家务、杂务当做挡在科研路上的三座大山;有些教师即使在学科上有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面对现实的压力, 还是选择了放弃。是的, 在讲求物质利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 教育领域也毫无例外地受到冲击。相比之下, 科研没有什么经济效益, 最多也就是个虚名。舍名取利, 争取更多的“面包”更有吸引力。

于是乎, 写论文成了速食的快餐。在收取教师们的论文时, 笔者发现真正通过自己认真思考而撰写的论文很少, 绝大多数与其说是写, 倒不如说是“攒”:网上摘抄些、书上借用些、自己补充些, 最后整理一下, 论文就这样拼凑成了一只“纸老虎”。更有甚者, 直接复制加粘贴, 而这些人常常以“走个过场、何必认真”规劝于笔者。

我想, 写论文其实跟谈恋爱是一样的。你不爱她、敷衍她, 甚至厌烦她, 偏偏要求她爱你、对你好, 这个要求恐怕有些过分了吧。爱她、真心待她, 也许就是在困境中突围的正确选择吧!

二、科研之重:拿什么奉献给自己, 有多少实力可以打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深思:一是“爱岗敬业”的“敬”作何理解, 二是“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和”表明什么关系。我想“敬”应当是敬畏, 就是担心、害怕。担心、害怕什么?犯错误、走弯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专业化的要求决定了教师应当避免犯错误。为了不犯错误、少犯错误, 怎么办?只有走科研之路, 不断改进。“和”表明教育教学与科研同样重要, 都是教师的必备素质。教不研则浅, 研不教则空。钱伟长教授说:“教师必须搞科研, 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他还说, “不搞科研, 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 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 不会选择内容。”可见, 科研不是教师个人想不想、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而是做教师的一种必须的责任和义务。

1. 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孵化器”

科研除了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外, 还有一点就是, 相对于教学成果因整体性和模糊性导致难以标准量化, 科研成果则带有“个人烙印”, 比较清晰, 容易量化, 因此教育科研成为评职评优不可或缺的砝码。

科研对于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而言存在较大差别。我省一位资深教研员曾经对本省60名45岁以下的优秀教师成长规律进行了调研, 76.2%的人认为有效提高自己能力的途径是科研, 73.8%的人认为继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科研能力。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是, 有没有科研的追求和能力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重大区别, 科研能力是优秀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获得新知、成就新事、塑造新人。获得新知是因为研究要发现行动与行动结果的关联, 这是一个修正和更新、完善和丰富教师原有认识的过程。教师原有的知识背景、知识内容、知识结构都将随之改变;成就新事是指做事的手段和方式有了新的突破, 并由此产生新的实践效果;塑造新人是更新自己、超越自己, 追求理想的生活。人总是生活在理想之中, 总是向着“可能性”前进。科研可以改变教师的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 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陶冶教师的性情, 使教师保持健康心境。并且, 科研可以使教师少一些浮躁, 多一些沉着;少一些轻狂, 多一些稳重;少一些肤浅, 多一些深刻;少一些偏激, 多一些理性。

2. 科研是学生学业成长的“减震器”

实践的合理性根植于信仰和理念的合理性。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需要以对教育的合理认识和理解为基础。科研就是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教学实践, 为学生成长奠基。概括起来, 科研的直接意义是能够提供更加合理的教学, 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 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如我校一直倡导“优质常态课”的理念与实践, 从常态意识、常规意识、质量意识与轻负意识四个维度来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科研的间接意义在于使教师潜移默化或直接影响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形成。本人认为, 科研素质归结起来主要就是眼界开阔、思维活跃、逻辑严密、观点深邃。

3. 科研是学校品牌发展的“维稳器”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也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关键。对学校而言, 教育科研起着三大作用:连接教学的调控思想体系和学科教学前沿地带的“纽带”作用、参与管理学科教学业务的“指挥棒”作用、研究学科动态并引领教学理念的“导向”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也有利于学校品牌的塑造与维护。学校品牌都是在教学改革和教科研实践中诞生和成长起来, 在科研中提炼和升华的。由此可见, 科研既是“身体力行”, 又是“锦上添花”。

三、科研之美:像外行一样思考, 像专家一样实践

思考与实践始终是推动教师教育科研的两个轮子。像外行一样思考就是克服“当局者迷”, 立足“旁观者清”;像专家一样实践, 因为教师如同律师、医生、会计一样有专业性, 不是谁都可以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

1. 科研之美, 美在过程

陈大伟先生在《研究——教师的根植与取向》一文中提出把研究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把研究的过程作为人运用理智改善工作和生活的过程, 把研究的过程作为有意识定向关注、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的过程, 把研究的过程作为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追求的过程, 把研究的过程作为投射教育理想于教育实践的过程, 把研究的过程作为及时反思和调整的与时俱进的过程。[1]

科研过程之美, 与5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1) 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理论不是大学教授的“专利”, 中小学教师要相信只有自己才能真正“解放自己”“发展自己”, 一定能而且一定要建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 否则会导致“逾淮为枳”“水土不服”。

(2) 求真务实: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 以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审视教育教学。一句“问题的提出”, 要求你既要埋头书本又要直面社会, 还要“sogou”已有的知识和思想资源;一句“研究的现状”, 让你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下求索,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3) 四心合一:用心学习, 留心观察, 潜心研究, 恒心助阵。因为各学科教育教学理论、模式、方法、策略有着相通之处, 所以, 不应当局限于本学科本专业以及自己擅长的领域, 在守住“自家门”的基础上, 适当“串串门”。

(4) 道友论谈:与“科研男”“学术女”一起探讨、交流甚至不惜争辩。美其名曰:“我爱我师, 我更爱真理”。

(5) 精益求精: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出来的文章应放一放, 沉淀一下, 这一点似乎有点“陈年的酒更香”的道理。

2. 科研之美, 美在追求

那些“科研男”“学术女”甚是成了一些教师眼中不那么聪明的人。然而不聪明未必就不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他引述爱因斯坦的看法时说, “爱因斯坦说过, 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 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 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 他就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可见,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源泉。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在研究中有了真正的发现和创造。教师因为研究而生活在希望和理想之中, 体会到自己“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想别人所先想, 做别人所未做。思想超前方能无中生有, 甩掉金科玉律方能出奇制胜。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于个人的观点得到认同、思想引起关注。无意间看到网络、讲座中引用自己的名字以及某个观点, 或者核心书刊转载自己的某篇文章。这倒不是说自己有多少“含金量”, 而是自己起到了问路之“石”、击水之“石”、引玉之“石”的效用。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炼就科研的情怀与品质。静下心来学习, 潜下心来研究。幸福是一种感觉:一杯白开水也是“甜”的;幸福是一种状态:珍爱自己, 栽培自己, 教海无涯, 科研不止;幸福是一种追求:研, 然后知美。

参考文献

教师教育科研论文 篇3

[关键词]教育科研;均衡发展;调研思考

为了真实地了解我区教育科研的现状,分析其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找准改进对策,进一步提升我区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使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对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采取了听汇报、调查、座谈等多种方式,针对“十三五”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总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全区拥有中小学校20所,幼儿园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青少年活动中心1所。其中初级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小学12 所(农村小学8所)。在编教师1433人,在校学生13276人。

二、“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工作概述

在“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课题立项共计121项。已经结题59项(国家级9项、省级9项、市级41项);正在进行申报结题71项(国家级6项、市级5项、区级51项)。

1.教育科研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1)有10所学校的“一把手”参加了全国教育论坛,在实际工作中引领指导科研工作。(2)课题研究比较扎实,教师的科研水平及素养有明显的提高,并获得多项省、市、区级的科研成果奖项。(3)部分学校分别编辑出版了“特色办学历程集、校园文化感悟集、校刊、校本教材”等科研成果。二十九中学由长春出版社出版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和《“精品课”教学设计》。艺术实验学校由银河出版社出版了《享受教育》。

2.教育科研工作主要经验。(1)二十九中学开展了教育科研进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科共研”为依托,构建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健康体魄、健康心里、健康品行”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成功的召开了吉林地区现场会,推广健康教育的理念。(2)艺术实验学校在“享受教育”的办学思想指引下,践行“五大行动”和“五大主题”,统领学校工作。丰富了一线教育研究者的教育生命,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向上的发展,使学校工作有了整体升位。(3)一实验小学以 “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为教师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为指针,构建“活力校园建设项目”。现在学校尝试的“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已初具规模。

3.教育科研工作研究特色。(1)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能够科学统筹,合理安排,形成合力,达到了科研促教研的效果。(2)部分学校都积极开展名师讲座沙龙活动,定期出版科研工作校刊,丰富了以科普知识为主线的校园文化。(3)通过校本四期工程课题研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的同时,也拓宽了教师学科学习和运用领域,有效整合了学科知识。

三、“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研究的状况和需求

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沃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为进一步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进一步帮助每位教师提高专业素养,我们认真做了如下的调查:

1.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1)职业倦怠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由于我区35岁以上任课教师偏多,这些教师从教十年以上,自认为自身的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已经满足于教学需要,加之长时期的重复工作和受大环境影响,产生“职业懈怠”的心理,从而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可能。部分教师对专业发展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教育理想不鲜明。教师工作后很疲惫,不愿再动脑思考问题,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2)教师本体缺少及时的自我反思。原因有二:一是忙于日常教学和事物性工作,无暇反省;二是教师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对自己已有的知识比较满足,没有迫切想充电的欲望。教师本身缺少积极进取的强烈动机,学习欲望不强烈,自主学习、自我反省意识比较薄弱。(3)教师群体缺少有效的学习交流和专业引领。多数教师认为目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合作伙伴和合作氛围,缺乏理论支撑,理论学习机会少。多数教师对教研员、学校领导及同事听自己课,未持高兴态度,教学中缺少问题意识。

2.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1)大部分教师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共同的愿景都普遍趋向于由合格教师到骨干教师,由骨干教师到教学名师,再到专家型、研究型教师这样一个基本定位。希望能及时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更好實现人生价值,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2)希望能保证充足的教研活动时间,支持教学骨干的培训学习;定期开展评选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的活动,组织业务竞赛;积极邀请专家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讲座,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为中青年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3)大部分教师认为当前最需要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实践操作的能力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应加强科研意识和方法的培训。(4)绝大多数教师希望加大对任课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力度,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能力,增强对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了解、掌握和运用。推进“班班通”建设进程。(5)加大经费支持,采取一定措施,激发教师提升专业发展的动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十三五”期间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1.如何打造科研工作的区域化特色,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2.如何构建校本科研文化,提高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3.如何提高师生阅读力,开展拓展性阅读,打造“书香”文化?

4.如何以“学科共研”为依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构建健康课堂模式?

5.如何提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意识和教育科研理论素养的问题,增加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的机会?

6.如何解决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与教学脱节,缺少针对性、实效性及可操作性,教育科研成果不显著,实用性不强?

五、存在的问题

1.教育科研意识淡薄,缺乏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有些教师不懂得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不会撰写课题实验方案,即使能写,也是经验性的描述占大多数,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2.需要进一步将教育理论与课堂相结合,更好的指导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与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量有冲突。众所周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很大。除上好课外,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家访、课后辅导等,这些因素都是导致教师对教育科研力不从心的原因。

3.部分教师选择科研课题时盲目性较大,未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课题研究留于形式。很多教师的研究仅仅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发表文章也只是为了晋升评职称,把“科研”当成了装点门面的装饰物,至于这些成果能否转化为教学效果,就更无人问津了。

六、主要对策与建议

1.提高认识,增强科研兴教的意识。领导和教师应形成共识,没有学术性意识的领导,不是开拓性的领导;仅仅会教课而不会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营造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拓展教育科研发展的空间,构建教育平台,为青年教师的持续发展服务。因此,要树立四种新的教育科研观念: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和科研兴才。

2.加强对全区教育科研的调研指导工作。要结合教育科研部们深入基层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与指导工作的契机。及时发现基层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排疑解惑。对在调研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通过培训会议或撰写调研报告的形式认真加以总结分析,从而不断推进我区教育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3.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措施到位,经费到位,改变口头上重视,行为上忽视的状况,努力营造一个教育科研工作的大气候和大氛围。要强化教育科研管理,制定一系列教育科研工作奖励措施,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安心于教育科研工作,保持教研队伍的稳定。

教育科研促进教师成长 篇4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已经凸显出来。教育科研能力是21世纪的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既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同时,依据自身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研修,持续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促进专业的自我发展和成长。教师通过学习、实践、研训、反思,结合自身的实际,以经验为凭借,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随笔、反思、札记等,让教育教学实践升华为科研理论,使专业水平再度提升。博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自主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在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交流研讨中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xmlnamespace prefix =“o” />

关键词:教育科研专业成长理论学习写作博客

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已经凸显出来。教育科研能力是21世纪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只有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对教育进行研究,他才不会是一支燃烧之后便什么也没有的蜡烛,而会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闪亮的恒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既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从教育史可以了解到,教育家最初也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与一般教师的区别是在培养、教育学生的同时研究教育,于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自己获得发展,最终成为教育家。我们一线教师虽然科研思路、方法等不及专业人员,但我们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是在学校这个“大田”、“车间”中对教育现象以及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我们能随时进行观察、分析,掌握最真实可靠的资料,这是我们进行教育科研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谈“研”色变,觉得无从下手。要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时得心应手,就要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意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积累。

理论学习:教师教研的基石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明确指出:“发展与培养是不能给予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就教师而言,“自己的内在的活动与努力”就是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充分为自己“充电”、“蓄能”、“吸氧”、“补钙”,才能源源不断地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

一个教师要从事科学研究,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等,能在实践中恰当地运用,了解教育动态,掌握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教师更应强调自主学习。教师要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唤醒自主学习和成长意愿,克服等待和依赖的惰性的想法与习性,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同时,依据自身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研修,促进专业的自我发展和成长,持续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

首先,给自己制定出学习计划,每周学习一篇教育理论文章,每月订阅一本教育杂志,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并作学习笔记;多看现成的教育报刊杂志,及时掌握学校教育科研的新动向、新思路和热门话题,.多了解各种专门性的科研信息,为日后进行科研选题积累资料。在学习时要注意方法,以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作为衡量标准,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进行梳理,确定问题,形成学习专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学习、实践;同时,用适当的和理解的方式,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做积累性的记录,把这些记录整理成学习文件夹,这样不仅可以作为自我学习的评价,还能帮助自己认识学习的实力、缺点、倾向、习惯以及下一步的学习需求;此外,还可以有意识地从批判的角度去阅读,学会与书本对话,养成在书的边缘空白处写下评语、随感等的阅读习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借鉴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及理念的同时,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来审视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研究,以优化教学。

“一次充电,永远放电”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应当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师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弄潮儿。

写作:教师教研的轨迹

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用笔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勾画出教师成长的轨迹,加快教师知识、能力的实践内化过程,让教师专业水平再度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升华为科研理论。教师通过学习、实践、研训、反思,结合自身的实际,以经验为凭借,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随笔、反思、札记等,使教科研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实实在在,触手可摸了。

教学案例——提升教研经验

案例分析,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撰写教育案例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教育事实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总结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教育案例写作和积累的过程中,完全有可能成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型教师。

关于某个专题研究的教育案例,不仅本身是教育研究成果,而且还是撰写教育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这类素材经过加工,具有典型性,采用这样的素材写成的教育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紧密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撰写教育案例,撰写教育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材料,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三个方面,密不可分。撰写教育案例是撰写教育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材料的基础,撰写教育论文是撰写教育案例的提高,撰写课题研究材料则是撰写教育案例的升华。三个方面结合,能够促使教师做到教育行动与教育研究紧密结合。这三个方面,撰写教育案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基础打得牢,教育研究才能达到较高水平,因此,撰写教育案例在提高教师教育能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充分重视。有了撰写教育案例的基础,就为撰写教育论文,开展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就能使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教学反思——形成探究意识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批判性思维活动。自我反思是教师的一种研究方式,教师应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自我反思的本质是理论家与实践者之间的对话,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在心灵上的沟通,自我反思应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是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教师双重角色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反思是自我发现、自我评价的过程,是整合自评与他评的结果,是全面认识主体教育活动的科学影响、人文影响、社会影响的结果。反思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态度,而且是一种文化,是在借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认识基础上的创新努力,反思又是一种挑战,一种人格提升,一种全新的生命追求。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反思中体验成长,感悟成长。

自我反思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反思能够唤起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真实问题的关注,教师始终带着问题意识面对教育现象,使教师逐渐地具备了教育家的专业眼光,具备了研究者的素质和能力,也就会找到真正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形成问题意识,教师就会找到反思的触点,其反思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反思的广度和深度会更加深入,引领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探究。要实现教师专业化,持续化发展,就必须大力倡导自我的反思实践,使自己拥有这种思想、意识、能力、习惯,最终实现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

教师的一篇篇案例、反思,或体验成功,或反思失败,新理念与追求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彰显与落实。实践与反思,交流与探究,教师也因此善研、敢想、乐写、会写了。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思考、交流、写作是对新课程的回应,是一种深度学习,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为教师实践的升华,向科研型教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博客:教师教研的平台

博客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对教师而言,写博客不但总结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记录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灵感,反省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而且从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使教育教学更加完美。博客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走向研究型教师。在博客上,教师可以与名师对话,与专家交流,与同行切磋,面对面的接触,心与心的沟通,让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更专业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

博客适合教师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经历和体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且可以与在线的同行及专家进行探讨。它打破了传统的信息隔离难以

沟通的状态,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使得有经验的教师的隐性知识能够被保存和传播,年轻的教师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起到了促进纵向传承以及横向交流的作用。博客让我们的教研工作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际走向理论,而且博客上所记录的信息,无疑是我们进行研究的第一手珍贵材料。

教师教育科研论文 篇5

联想到岁尾年初,西北某高校学生为帮助老师报销,搬上被子、大衣到学校财务处彻夜排队;上海某著名大学,排队报销的师生一直从财务处大厅绵延至学校大门口……这种喧闹场景,不禁令人唏嘘。

有的教师禁不住调侃道,“到了年底,基本所有的工作都得停下来,全身心投入到报销事业中去。我不是在财务处等待报销,就是往返在报销的路上……”还有的人对此感叹,“世界上最可悲的是,项目早做完了,经费还没花完……”“如何报销科研经费,竟比完成科研本身还困难!”“把科学家逼成会计”,是耶?非耶?

这不是空穴来风,也非夸大其词。据了解,高校每年年初申报项目和年底财务报销时,科研人员特别是实验室(课题组)负责人,都要像会计一样精打细算。申报课题,他们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精确预算未来几年要花的每一项经费;项目结题,要把项目执行期间花的每一笔经费,与申请课题时的经费预算一一“对表”。一些高校科研工作者光在经费预算和财务报销上花的时间,就达两三个月。

按照常理,科研经费是对学术的投入,期待的是科学研究的高产出。作为科研大国,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长,目前每年已达万亿元之巨。因此,加强和改进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想办法方便科研人员把更多精力投入科学研究中去;另一方面要想办法,切实节约科研经费,让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遗憾的是,当下烦琐的科研管理程序,要求复杂,过于刚性。尤其是科研经费管理,项目管理过细,条条框框过多,项目承担者要费尽心思来应付财务报账的要求,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耗在了无谓的管理程序和要求上。

科学研究是自由的知识探索,在学术规范之外,不应加诸各种行政化限制。当然,这不是说学术经费可以放任使用,学术活动可以信马由缰,而是要回归符合学术规律的自我管理,以健康、合理的学术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学术共同体的活力。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应该服务于这个目标,而不是作茧自缚,以至于束缚科研人员的创造火花。

管理的实质是服务,服务的目标是提高效率。近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着力构建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宏观政策、学术民主、学术诚信和人才成长环境。以此为指导,改革科研经费管理,一要符合科研规律。只要科研过程正当,遵守学术规范,就没有必要管得太细,赋予科研人员一定的自主权。二要尊重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应当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充分尊重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性。三要政府部门和相关科研单位(高校)上下齐心、齐抓共治,狠抓落实。该严管的仍要坚持,该放松的要坚决放松,砍掉繁文缛节,使他们能够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探索。

归根结底,只要动脑,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费事小,创新事大,绝不能因小失大因噎废食,舍本逐末,让经费报销难迟滞了高校科研的积极性。

教师教育科研专题培训工作总结 篇6

1、作领总导重结视,如组下织落: 实在接到教育局文件后,校领导班子立即进行了共同学习,明确了进行培训的目的,结合我校的教科研实际,大家更深刻认识到了培训的必要性。学校即时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教导主任、教科研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培训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在全体教师会上,校长将文件和计划作了专门传达,强调了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全体教师也一致认为,在我校争创“遵化市文明单位”和“省级示范性小学”的进程中,进行这样的科研基本技能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提高我校教育科研的整体水平很有必要,也很及时。全体教师参与科研培训的积极性高涨,统一了认识,培训工作的逐项活动也就顺利铺开了。

2、狠抓理论学习,弥补先天不足 学校教师重教学实践,轻理论学习是长期以来由诸多因素形成的顽疾。教育理论学习不足,理论水平低下,无法将自己宝贵的实践经验与先进的教育理论想结合,使之成为一线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这也成为制约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的一个瓶颈。此次培训,我们在选送了两位骨干教师参加县教科研骨干培训。在此基础上,我校参加县级培训的两位骨干教师(姚海英、严建光)于1月份和3月份分别为全体教师作了《现代教育思想概述》和《〈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基础〉学习指导》的理论讲座。与此同时,利用我校完善的现代教育设施,利用周一例会和中午休息时间,我们组织全体教师收看了《教育科研基础知识、课题的选择》(杜伟明)、《论文、方案、结题报告的写作》(谢荣)、《教育科学研究量化方法及运

用》(张金良)、《案例剖析》(邱月亮)等县内外教科研专家所作的专题理论讲座。我们还从网上下载了《课题的选择要从小处入手》、《论文的写作》等相关理论知识编印、下发到教师手中。我校的图书室有较丰富的教育理论书籍,借着此次培训的东风,在集体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以教研组活动为载体,由全校十三个教研组自由选定了一本理论专集作为教研组内集体学习资料,统一组织学习。教师个人的理论自学则以学校和教师个人订阅的教育教学类杂志为主要学习资料,要求教师边自学边摘录,强化学习效果。《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月刊》、《上海教育》、《海盐教育科研》等杂志成为教师们争相阅读的精神食粮。通过县、校、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四级学习网络,我校掀起了一次次理论学习的高潮,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极大的弥补了学校教师理论水平低下的先天不足,学理论、参科研的积极性空前

高涨。

3、接轨新课程,迎接新挑战今年9月,我市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将全面实施新课程。针对这次不仅仅停留于教材的改编,而是从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等方面全方位进行的教育改革,我们把4、5月份作为新课程学习专题学习月,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全员通识培训。在《新课程标准》未能及时送大的情况下,我们从网上下载了所有《新课程标准》,印发到每一位教师手中。我们利用周一教师例会和教研组活动时间,组织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并就《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异同,《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等问题开展了专题讨论,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要求和新变革有了初步的认识。结合大规模的县级新课程通识培训,我们利用校园网资源,组织收看了《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王斌华)、《从教学意识向教学意识扩展》(吴刚平)等专题讲座,更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了教师投身新课程改革,迎接新挑战的热情。

4、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教师教育科研论文 篇7

一所好学校, 首先必须有一批好的教师。我们于2010年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2011年成功申报“根植于明道文化的教师发展学校实践研究”省级立项课题。依托这一平台, 我们强化“三贴”服务, 即以贴心服务帮助教师学会关心, 帮助教师学会上课, 帮助教师学会研究。秉承“教学研训一体, 明育人之道;学思行创合一, 明成人之道”的办学思想, 致力构建根植于明道文化之上的教师发展机制, 引领教师, 磨炼教师, 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 使得教师在智慧型教师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教育科研从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切入,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保障机制:营造书香校园, 引导教师读书;立足课堂实践, 提升教学水平;确立微型课题, 促进研究深入;倡导个人反思, 提速教师成长;实施各级培训, 丰厚教师素养。

一、营造书香校园, 引导教师读书

一个没有书香的学校, 是没有灵魂、没有高尚志趣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努力引导教师读书, 使得读书成为教师的行走方式, 像呼吸一样自然。在读书引导上, 学校分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层面是“点的突破”, 也就是建立特约教科员队伍, 引领他们购好书、读好书, 开读书交流会;第二层面是“线的延展”, 以学科组为单位, 一起读书研讨,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譬如语文组先后研读了叶圣陶、钱理群等教育专家的书籍, 并撰写了大量的读书随笔;第三层面是“面的铺陈”, 就是将所有的教师都纳入到读书场境之中, 在读书中思考、成长。为了引领教师真正实在地读书, 杜绝网上下载“舶来”, 应付了事, 我们研制了“明道教师读书摘记卡”, 分为基本观点、精彩语段、心灵幽会等栏目, 便于沙龙研讨交流, 也便于学校行政检查督促。

为了推进教师阅读思考的深度, 拓展教师阅读思考的广度, 培养教师的读书热情, 学校还特地编排了一份月刊《明道憩园》, 分设“时文精读”“好书荐读”“轻松链接”三个栏目, 将学校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暗蕴其中, 使得教师们在不经意中得到熏陶和启发。

二、立足课堂实践, 提升教学水平

光读书, 不实践, 可能只会培养出空谈家和理想主义者。因此, 在鼓励教师读书的同时, 我们更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 让教师在“真刀真枪”的磨炼中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立足课堂,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注重团队合作, 进而促进教师教学技艺的提升。我们通过三个“航”来引导教师的教学实践:试航, 即让学校的所有教师都对教材进行独立的思考, 并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 上好自我推介课;领航, 即让学校的教学骨干上示范课, 谈教学思考, 给青年教师作示范带头;竞航, 即引导教研组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智慧。

近年来, 我们努力建构走向对话的明道课堂, 着力追求“两有一高”的教学目标。“两有”是指有道德、有智慧。有道德意味着心中有人、诗性对话、毫无保留;有智慧意味着合乎目标、顺乎规律、心智碰撞。“一高”指高质量, 着力于学习性质量,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着力于发展性质量,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着力于生命性质量, 为学生的活泼成长奠基。为了凸显课堂的对话特质, 我们在教科室的筹划下, 坚持每周推出一至两节研讨课。课后进行“无权威”性研讨, 努力引导教师说实话、说真话, 切实听到教师内心的声音。教科室还面向全校教师进行了“课堂规则和提示语”征集, 在此基础上进行研讨, 形成了明道“课堂规则及提示语”的教学交往方案, 并付诸实施。

三、确立微型课题, 促进研究深入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实践而不加以思考, 不进行变革, 那么其教学水平只会原地踏步, 而不能有所进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在繁重的工作中找到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就得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

因此, 学校积极倡导“为自己设定更高些的目标, 在能力的极限边缘工作”, 鼓励教师以课堂教学为抓手, 以课例为载体, 积极开展研究, 在工作中发现真问题、做真研究、出真成果, 切实提高每位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我们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研究:一条腿是自上而下的研究, 即以学校的主课题为抓手, 分解为若干子课题, 然后由各科室部门认领、承包, 学校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整体推进;另一条腿是自下而上的研究, 即以自身的微型课题为中心, 进行草根式研究。在学期初, 引导教师申报微型课题, 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立项;在学期中, 组织教学骨干对微型课题进行中期督查, 并提出建议;在学期末, 进行微型课题验收, 对于顺利结题者下发结题证书, 并进行成果展示。

四、倡导个人反思, 提速教师成长

叶澜教授很早之前就说过这样一句充满哲理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 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 我们倡导教师坚持写教学日记, 随时记下自己的成功、失败。

在反思的内容上, 可以是读书反思, 可以是教学反思, 也可以是活动反思。在反思的对象上, 我们引导教师学会反思自己, 反思同伴, 反思学生。在反思的方法上, 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三点:其一, 思之有目, 不胡思乱想;其二, 思之有物, 不空洞苍白;其三, 思之有据, 不空穴来风。

我校曾以“叶圣陶教育思想”为主线, 引导教师读书、实践、反思,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首先, 学校给每位特约教科员发放《叶圣陶教育文集》, 初步通读全篇。其次, 在阅读的基础上考察叶圣陶故居, 举办沙龙研讨叶圣陶教育思想。再次, 撰写活动反思, 相互交流。接着在第二学期进行更细化的“叶圣陶读书推介”活动, 进行摘抄和研讨, 最后, 综合大家的思考形成活动手记——《“真实”读书, 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五、实施各级培训, 丰厚教师素养

许多教师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是先天不足的, 因此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后天的培训。通过培训, 教师一方面可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明道小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学研训一体, 明育人之道;学思行创合一, 明成人之道”的办学思想, 其中培训也是成长路径之一。一方面在学校内搭建培训平台“明道讲坛”, 既邀请外面的专家来校讲学, 又鼓励本校教师走上讲坛, 从课题引领到教师专业发展, 从课堂教学到课堂管理, 从办学思想到学校文化, 从名师成长到名校建设, 发表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切实有效地拓宽了教师的视野。这种草根式的讲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善于阅读、钻研的教师。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各种机会, 敦促教师参加更高平台的培训, 使教师了解最前沿的教育信息, 享受到最优质的培训资源。几年间, 我们组织教师先后赴宁波、丹阳、杭州、南京、苏州、北京、广州等地参观学习, 教师培训覆盖率达100%。

教师教育科研论文 篇8

摘要:为探讨学术氛围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影响,以及科研投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文章对北京市9所高校的364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研究结果表明,学术氛围对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学术氛围与科研绩效的关系中,科研投入起中介作用;学历负向调节了“学术氛围—科研投入—科研绩效”的前半路径。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术氛围;科研绩效;科研投入;学历

一、 引言

科研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在形形色色的高校排行榜中,科技成果都是关键性的评价因素。在民间排行榜大行其道并屡屡引来口水战的背景下,2014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一份官方的高校学术论文排行榜,由此可见官方对高校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从现今高校教师的评价机制和职称晋升机制来看,科研绩效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为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已有研究表明,环境因素会影响个体工作行为,进而影响绩效(Mischel,1977)。在高校中,学术氛围是一个重要的组织环境变量。王仙雅等(2013)的实证研究表明,学术氛围对科研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学术氛围影响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黑箱”仍未打开。因此,本研究探讨作为组织环境因素的学术氛围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影响,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引入科研投入作为中介变量,以图打开学术氛围影响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黑箱”。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 学术氛围与科研绩效的关系。员工对组织创新支持氛围的感知会影响其创新行为(Scott & Bruce,1994)。同时,认知风格与组织氛围感知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员工创造力有着显著影响(罗瑾琏等,2013)。在高校中,教师的科研工作是一种重要的创新行为,高水平科研绩效的取得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学术氛围是与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相对应的一种组织氛围。王仙雅等(2013)对北京、天津、武汉、大连等城市30多所高校的455名教师的实证研究发现,学术氛围对科研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故本研究提出:

H1:学术氛围正向影响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

2. 科研投入的中介作用。工作投入是一种与工作相关的积极、完满的情绪与认知状态,它以活力、奉献与专注为特征(Schaufeli等,2002)。一方面,组织氛围是介于组织系统与员工行为之间的桥梁,组织氛围中的管理风格和人际关系两个维度对员工的工作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陈维政等,2006)。另一方面,早在工作投入概念提出之初,Kahn(1990)就指出,在个体层面,工作投入能有效预测员工的工作绩效。而李永周等(2015)的研究也表明,研发人员的工作投入对工作绩效具有顯著正向影响。可见,工作投入作为一个积极的工作状态变量,它既受到组织氛围的影响,又影响个体的工作绩效。故本研究提出:

H2:高校教师的科研投入在学术氛围与科研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3. 学历对科研投入中介作用的调节。已有研究发现,高学历的个体有着更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佟丽君、张守臣,2008),会表现出更高的工作投入水平(贾文华,2012)。也就是说,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需要,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高学历的个体对工作更加投入。对高校教师来说,科研绩效是影响其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推断,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越高,其职业发展需求也越强烈。为了获得更高水平的科研绩效以满足自己的职业发展需求,不论学校的学术氛围如何,他们都会表现出较高的科研投入水平。而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高校教师,其职业发展需求相对较弱,科研投入的内在动机较低,其科研投入会更多地受到所在学校学术氛围的影响。故本研究提出:

H3:学历对“学术氛围—科研投入—科研绩效”的前半路径具有负向调节效应。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模型,如图1示。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样本。本研究对北京市区9所高校的教师发放调查问卷429份,回收有效问卷364份,有效率为84.8%。样本的背景特征为:男教师占58.8%,女教师占41.2%;年龄在30岁及以下的占11.0%,31岁~40岁的占66.2%,41岁~50岁的占19.5%,51岁及以上的占3.3%;学历为本科的占3.8%,硕士的占18.4%,博士的占77.7%;职称为讲师的占49.5%,副教授的占39.6%,教授的占11.0%;工作年限为3年及以内的占23.1%,4年~8年的占35.2%,9年~15年的占25.3%,16年及以上的占16.5%。

2. 变量测量。学术氛围的测量主要参考王仙雅等(2013)研究中所使用的量表,共5个题目。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分~5分。

科研投入的测量,在Schaufeli等(2006)开发的Utrecht-9工作投入量表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共9个项目。量表采用7点计分,从“从未”到“总是”分别计1分~7分。

科研绩效的测量主要参考王仙雅等(2013)研究中所使用的量表,共5个题目。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分~5分。

同时,本研究将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和工作年限作为控制变量,以更好地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 数据分析与结果

1.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运用SPSS22.0对学术氛围、科研投入和科研绩效3个变量的测量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得到3个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75、0.96、0.77,均大于0.7的参考值标准,说明3个变量的测量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度。

运用SPSS22.0对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来检验变量测量量表的结构效度。将测量3个变量的19个题项全部放到一个EFA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发现伴随概率小于0.001,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后,共抽取出3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总方差解释量为63.61%。3个因子分别对应变量科研投入、学术氛围和科研绩效。19个题项的载荷均大于0.5。可见,变量测量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同时,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3个变量的题项能够很好地区别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变量的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学术氛围、科研投入、科研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表1)。

3. 假设检验。首先,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检验学术氛围对科研绩效的主效应,结果表明(见表2),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影响的情况下,学术氛围对科研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3,p<0.01),假设H1得到验证。

其次,根据Preacher和Hayes(2008)的检验方法检验科研投入在学术氛围与科研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第一步,检验自变量(学术氛围)对中介变量(科研投入)的影响;第二,在控制自变量(学术氛围)的情况下,检验中介变量(科研投入)对因变量(科研绩效)的影响;第三步,用Bootstrap法检验自变量(学术氛围)对因变量(科研绩效)的间接效应。根据Preacher和Hayes(2008)的观点,如果以上三步的检验结果都显著,则说明中介效应显著。运用SPSS22.0进行第一步、第二步的检验,结果表明(见表2),学术氛围对科研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9,p<0.001);在控制学术氛围的影响的情况下,科研投入对科研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43,p<0.001)。

运用Mplus7.0进行第三步的检验,结果表明(见表3),学术氛围经过中介变量科研投入对科研绩效的间接效应显著,在95%的置信区间内不包括0。可见,在学术氛围与科研绩效间,科研投入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0.4%,假设2得到验证。同时,学术氛围对科研绩效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说明学术氛围主要通过科研投入对科研绩效产生间接影响。但是,由于Preacher和Hayes(2008)建议放弃完全中介的概念,将所有中介都看作是部分中介。因此,本研究不再区分完全中介和部分中介。

最后,檢验学历的调节效应。由于对调节效应的检验涉及到乘积项,为了减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在检验之前对学术氛围和学历数据进行了中心化。层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学术氛围与学历的乘积项对科研投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0.13,p<0.01)。接着,根据刘东等(2012)介绍的方法对乘积项系数进行重新估计,得到系数0.12(p<0.01),95%的置信区间为[0.07,0.24],不包括0。因此,假设H3得到验证。

五、 讨论与总结

1. 结果讨论。本研究发现:第一,学术氛围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与王仙雅等(201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学术氛围作为高校中与教师科研绩效相关的重要环境变量,它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师的科研动机和态度,进而影响教师的科研绩效。第二,科研投入在学术氛围与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教师的科研工作也是一种创造性工作,高水平科研绩效的取得需要高校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良好的学术氛围能提供给教师更多的科研帮助(王仙雅等,2013),进而让教师获得支持感,促使教师更加积极地投入科研,提升科研绩效。第三,学历对“学术氛围-科研投入-科研绩效”的前半路径具有负向调节效应。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越高,其科研投入受内在动机的影响越大;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越低,其科研投入受学术氛围等外在环境的影响越大。

3. 研究意义。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学术氛围影响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黑箱”,丰富了环境与绩效的关系理论。同时,本研究也启示高校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教师的科研绩效水平。首先,积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高校可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座并与本校教师交流,加大对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的支持力度,鼓励各部门甚至跨部门组建校内科研团队,激励教师之间开展科研交流与合作等措施,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其次,提升教师的科研投入水平。影响教师科研投入的因素很多,比如教师的科研兴趣、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等等。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科研意义的教育,帮助教师明确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培养教师的科研兴趣;明确高校中专任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角色关系,消除高校中的官僚气息,提升专任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等等。最后,对不同学历层次的高校教师实施差异化管理策略。对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高校教师,高校可以通过学术氛围的营造、科研条件的改善等外在因素的改变来提升其科研绩效。而高学历的高校教师自身从事科研工作的内在动机较强,高校要更多地注重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管理机制和职称晋升机制的建立来维持其科研积极性,提升其科研绩效。

3. 不足与展望。一方面,受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仅对高校教师进行了自陈量表式的小范围调查,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研究的信效度。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并从员工的上级、同事以及下属处分别获得各研究变量的数据,以提高实证研究的信效度。另一方面,本研究对横截面数据的分析,难以保证对因果关系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未来研究可采用纵向研究设计,进一步探讨学术氛围、科研投入与科研绩效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罗瑾琏,张波,钟竞.认知风格与组织氛围感知交互作用下的员工创造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2).

[2] 王仙雅,林盛,陈立芸.科研压力对科研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学术氛围与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3,(10).

[3] Schaufeli W B, Salanova M, González-Romá V, et al.The measurement of engagement and burnout: A two sampl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tic approach[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2,(1).

[4] 陈维政,李金平,吴继红.组织气候对员工工作投入及组织承诺的影响作用研究[J].管理科学,2006,(6).

[5] Kahn W.A.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personal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4).

[6] 李永周,王月,阳静宁.自我效能感、工作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2).

[7] 佟丽君,张守臣.高校青年教师成就动机研究[J].心理科学,2008,(4).

[8] 贾文华.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认同、工作投入及其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

[9] Schaufeli WB, Bakker AB, Salanova M. The measurement of work engagement with a short questionnaire: a cross-national study[J].9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2006,(4).

[10] 刘东,张震,汪默.被调节的中介和被中介的调节:理论构建与模型检验[M]//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北京邮电大学校本项目(项目号:101500009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70832003)。

作者簡介:张丽华(1957-),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刘睿(1982-),男,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北京邮电大学人事处教师,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郭云贵(1981-),男,汉族,湖南省常宁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

上一篇:庸懒散慢个人剖析材料下一篇:民间传统艺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