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定位教育科研管理

2024-06-24

教师定位教育科研管理(精选12篇)

教师定位教育科研管理 篇1

为了建设创业文化,在高校弘扬创业精神,推动大学生创业,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理念的高等教育改革也要求将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培养中,有效地实施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将就高校创业教育中教师角色定位问题进行初步探析,试图对影响创业教育成功的教师因素以更深刻的理解。

创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及意义

正式提出“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是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会议强调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事业心与开拓技能。199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宣言,其中第7条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此,要求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必须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等。中国国家教育部在1999年颁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同样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美国是创业教育发展最早,也是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各个高校普遍都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形成了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和浓厚的创业氛围。

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在形成创业教育理念之前,部分国家或者高校即在实施这种教育形式,从各种宣言和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可以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即培养学生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具体说来,从理念上看,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从实际操作上看,创业教育要求学校培养在一种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进行教育,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方式都必须着眼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实现,这是与高校传统的培养有很多内容上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并不一定通过创业教育实现,而实施创业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需要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虽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创业的企业家,但是,创业教育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其仅仅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当前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等教育积极应对快速变化与发展,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培养学生自觉预测变化,积极应对变化的自主创业能力和素质,是一种主动的“创业性”教育。其次,当前高等教育的扩张行为带来大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通过创业教育,培养了一部分有能力“创造岗位”的人才将会极大地缓解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第三,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说,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冒险精神,学校内部的创业教育与校际间的创业设计大赛、有企业参与和有社会投入支持的学生创业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增强学生创办中小企业的勇气,进而带动我国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1]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一个民族才能充满活力,具备无穷的创造力。第四,对学生个人来说,创业教育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功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创业型人才特点与培养要求

从创业型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特点,我们可以简单分析创业教育活动的特征,并由此理解创业教育在师资方面的要求。

已有的大量研究将创业型人才的能力和个性特征作了深入的分析。美国Gideon D.Markman和Robert A.Baron研究后认为,成功的创业者有四项共同的个性特征:自信心、对机会的判断能力、坚持的精神、人力资源资本,并认为越接近这些个性特征者,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2]。CHEN C.C.也认为自信心是创业者的主要区分标志[3]。从日本的一些研究看,他们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与创业企业的成功率成正相关[4]。而新加坡研究人员则发现把握不确定因素的,并及时作出政策决策,努力克服行动中人为因素可能导致的不利因素的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学者也从人格特征、能力特征来探讨创业型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5]。

由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基本总结出成功创业者应该具备以下的素质与特征:自信心,对机会的判断能力,坚持的精神,人力资源资本,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具有掠夺性的A型人格特征,果断决策,敢于创新与冒险,善于沟通与处理人际关系等。

作为着眼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定位于上述目标,是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从创业型人才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创业教育活动实施过程的特征。

1. 前瞻性

之所以将前瞻性作为创业教育活动的一个特征,是因为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高校传统的教育培养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教育形式上都是一种革新,我们必须走出传统的高校培养模式,树立创业理想,才能走出创业教育的成功之路。具体说来,创业教育的前瞻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上要树立通识教育观念,强调全人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将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包括创业能力)的培养、社会关怀的培养、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等一手抓。二是必须要有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学生应该置身于主体地位,通过考察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成长特点,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启发式、研究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鼓励个性发展,鼓励创新创造,激发奇思妙想,支持异想天开。三是必须要有社会化的教育理念,大学教育应该面向市场,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综合能力与素质而被社会所接纳。

2. 复杂性

高校创业教育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与培养活动的复杂性,创业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方式的不同即是在培养方式上的区别,培养方式的复杂主要可以从课程体系设计、教育教学安排、评价模式等方面体现出来。课程上,创业教育课程的覆盖面更加广泛,不仅有传统的着眼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各类专业,还要有培养学生创业方面意识的创业教育课程,更要有部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隐性课程。三类课程覆盖高校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体系。教育教学安排上,课堂教学应该渗透更多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体验创业活动的特征,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间接的创业教育经验。评价模式上,要突破传统的基于学科知识获得量为基础的学生单一评价模式,突出从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能力与知识能力结合的角度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能力的高度评价学生。

3.立体性

在创业教育中,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最便于直接和间接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内容融合、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是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1]。这就意味着创业教育是一个立体性的教育工程,不仅仅需要课堂上的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面的革新;还要在课堂教学之外,建立起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满足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整个创业教育过程中,课堂教育从基础专业知识出发,辅以相关的创业知识形成立体的一个面;课后在高校内部通过开展与创业相关的活动,如各种创业设计大赛,邀请创业前行者前来讲课讲学,让学生获得创业的间接经验,这些教育活动形成创业教育活动立体的另一个面;最后,高校应该积极推动、鼓励学生有计划、有准备地积极投身于创业实践中,从实践中获得创业的实际经验,同样形成一个面。三个方面的培养活动形成创业教育的立体性,共同构成了创业教育内容。

创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正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过程具有如此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所以就要求培养过程体现创业教育的特点,也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能够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1],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创业人才的培养,所以,培养一支适应高校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成为当前推进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提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握好创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因为只有准确的角色定位才有可能实现更准确和完善的培养。主要看来,创业教育教师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教育理念与创业文化的引领者

理念往往是决定行动的最重要因素,缺乏先进的理念也就难以在行动上实现跨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业教育实践的推广。所以,作为长期在创业教育实践一线的高校教师,应该及时地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业教育的思想。首先应该认识到,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模式,创业教育的出发点首先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具备社会责任感,在毕业进入创业阶段时具备成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在这种教育理想的指引下,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先进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变“使学生如何更好地就业”为“引导学生更好地创业”,这个思想观念的转换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不是短期的,而需要教师深刻地理解当前教育界所发生的种种形势变换,高校教育不适应这种变换就无法更好地实现转型,适应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新需要,就会发生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困局。

其次,要改变单纯为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改变只对少数人进行创业教育的做法,真正把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从而将创业教育的思想融入到高校教学与学生培育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再次,教师应该做引领创业文化的先行者,高校的整个氛围的发展方向往往就在高校教育的影响之下形成的,高校应该形成一种创业氛围,具备创业创新精神,而这些的形成都是在高校教师的影响下实现的。

最后,教师应该很清楚地意识到,创业教育不应该只是教学生如何创业,如何才能实现创业成功,如何避免创业失败,而更多的应该是创业以外的东西。使学生能够实现职业生涯和人生真正成功不是创业成功,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学生自己内心的快乐和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发展进步所做的努力与贡献,这个教育理念应该贯穿创业教育的始终,而作为创业教育的教师,应该始终认同这一思想,发扬这一思想,使其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真正实现。

2. 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的传播者

学生参与创业的基础应该是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面对创业的态度,缺乏这些基础创业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作为实施创业教育的高校教师应该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成为向学生传播知识、技能,并通过自己对创业活动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创业教育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创业知识等等;态度即是在创业的过程中,对创业这一问题的认识水平与认识能力。在这两个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层次性,我们认为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是一切的知识基础,创业相关的知识,如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是创业的相关知识基础,虽然我们知道创业最重要的是实践,但如果缺乏掌握系统的创业方面的知识,创业教育也将失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大量的能力培养与训练,并针对不同的需要开展各项专题培训,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请企业家讲座、与他们交流、参观创业企业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创业,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承担的任务是多重的,既需要在知识方面具备一定的高度,同时也有成熟的创业态度来影响学生。这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我们不难理解,如果缺乏面对创业教育的正确态度,那么创业教育的成功实现也是一句空话而已。教师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面对创业的心态,一名成功的创业教育者在创业心态的影响上面无疑也非常重要。

3. 创业实践的积极践行者

如何让教师成为创业实践的积极实践者成为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中,教师最为缺乏的就是创业实践的经验,这是因为多方面的限制因素而造成的,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如果我们要开展成功的创业教育,毫无疑问,教师的创业经验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获得实际经验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创业实践在根本上决定了教师的直接经验,因为教师虽然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获得创业方面的知识,但是创业知识并不能替代创业经验,直接经验的获得唯有通过自身的参与实践才可能实现,创业经验这种“缄默性”知识的独有特征,决定了其获得方式,也决定了创业教育教师的身份特征。二是创业教育是一种带有一定示范性特征的教育方式,一个榜样的力量往往能够影响一大片人的思想和观念,也就是说,教师如果积极投身于创业,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可供效仿与学习的条件,通过教师的实际行动来解释创业理论,更具说服力,方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三是教师在长期的知识获得中,创业的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储备,但是如何将创业知识投入实际运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是教师在从事教学时所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参与创业实践,一方面验证理论,为发展创业教育理论提供更多的参考;另一方面也更好地让理论服务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是创业教育工作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从上述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务之急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大学可在经济管理、就业指导教师中选择合适人员,通过培训后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增设相应专业培养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满足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1]。这是一条非常好的发展思路,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创业教育师资的限制因素太多,如这个途径培养的创业教育教师因为缺乏实战经验,创业视野过于狭窄,在处理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和处理经验会明显短缺。所以,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实现创业教育真正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在学校内部,我们可以通过在上述培养方式的基础上,培养部分教师,并拓展培养方式,将这部分教师送到企业包括工厂、公司等创业部门参与实战训练,开拓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在创业实践经验上的积累;同时,我们要稳定一支兼职教师队伍,通过聘请部分创业企业的公司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沟通;另外,学校毕业生中有部分创业者,他们是学校最后的创业教育师资资源,应该考虑将这部分人的力量很好地利用,这样才能够形成一支稳定的、合理的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6][7][8]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4):71-75.

[2]Gideon D.Markman,Robert A.Baron.Person-enterpreneurship fit:why some people are more successful as entrepreneurs than others.Human Resoure Management Review13(2003):281-301.

[3]Chen C.C.(1998).Does entrepren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Journal of BusinessVenturing.13:295-316.

[4]Nobuyuki Harada,Who succeeds as an entrepreneur?An analysis of the post-entry performance of new firms in Japan,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15(2003):211-222.

[5]姜军等.论创业人才研究现状和未来研究方向[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7):147-151.

教师定位教育科研管理 篇2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开放教育要求教师实现一个根本改变,即: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巨大惯性,教师实现由“教”学到“导”学的重心转移, 从知识的垄断者到学习的伴随者,从传授知识到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从塑造他们到引导他们,是相当有难度的。为此,从事网络教育的教师,必须适时、自觉、主动地转变观念。积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确立教学活动都必须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人、启发人、引路人,完成从知识的讲授者向学习的管理者的转变。

二、细化教师职能,不断提高学生网络学习质量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教育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并不意味教师的作用不重要了。相反,教师比以往更需在学生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具体可分为:

1.充当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学者。许多学生在网络教育模式的学习中,依然沿用自己从中学阶段养成的、适应学校班级教学的学习方法,依然把教师的知识讲解放在中心位置。这样,这些学员参加了网络教育的学习后,感到非常不适应。这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他们,给他们讲解网络教育的特点,让学生们准确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方式,即: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学习进度由教师控制转为学生自己掌握;学习内容由教师讲解转为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结合自己的学习水平,来掌握每门课程的重点与难点。这些转变凸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主动性。此外,教师还应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们掌握网络学习的各个环节,如:在教学平台上如何完成书面作业、在线自测;如何利用在线答疑和视频答疑进行交流,如何在个人工作室中查询通知与通告,如何下载课程课件来进行学习。只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学生们迅速地进入到网络学习的状态中。

2.充当学生学习实施过程中的助学者。在网络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人而异,学习目标也不尽相同。根据课程性质与特点,教师在课程辅导中首先应对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进行辅导,其中包括:辅导学生如何利用提供的学习资源来进行课程学习;如何做到有目标的去看书;如何找出课程的难点、重点;如何进行知识系统化整理;如何获取学习支持服务等。然后再进行课程内容的辅导。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辅导时,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除了较传统的集中面授之外,还应大量利用网络进行在线答疑或视频实时辅导答疑。这些现代化的沟通、交互方式可以让老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真正充当学生学习的信息源,为学生扫除学习上的种种障碍。

3.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促学者。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挫折,这就需要老师循循善诱,不断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鼓舞士气。另外,丰富的教学环境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放的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精心地现代化远程教学设计与组织,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动画效果,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需对所教课程可利用的各种媒体进行精心策划、组织与一体化设计,不断丰富网络教学内容与环境,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强化教师综合素质,努力提高网络教学质量

除了细化教师职能以外,网络教育还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接受新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做到:

1、教学资源的整理者

网络教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这里的信息处理能力指获得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海量的网络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网络技术使各种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为不同地域的人们网上协作学习带来了方便,这也为教师提供了巨大的学习资料库。但知识不是各种信息资源的简单堆砌,只有拥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才能利用浩瀚的网络资源研究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2、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者

网络教育需要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具有通过先进技术和网络手段展开教学的能力。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数字技术,制作逼真的相关课程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其他的现代通讯方式(EMA IL、BBS、BLOG等)来进行引导性教学与答疑,为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学习计划、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在网上进行课程讨论,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实现。所以,教师需要加强现代技术业务学习,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操作,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为教学服务。

3、网络教学的研究者

网络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受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历史的影响,网络教学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在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新问题。由于缺乏相关教学研究,存在滥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过分夸大数字技术功效的现象。因此,从事网络教育的教师要不断研究教育理论;收集、掌握各种教学现象;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投身到网络教育科研中去。

总之,现代化的网络教育丰富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和职能。重新理解教师角色并进行正确定位,对研究网络教育教学特点与规律,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仁坤. 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与教师作用的探讨[J]. 现代远距离教育 , ,(04)

[2]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角色定位探析 篇3

(一)传统教师角色面临的挑战

21世纪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国际间政治、经济竞争的加剧,世界教育进入了一个新

的发展时期,教育改革的热潮,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

1.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威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教学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教师也不再是权威的传道者,而是教育过程中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可见,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威胁,需要转变角色。

2.对教师角色期望的多元化。教师不再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有可能同时是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其角色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这是社会和时代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二)明确角色定位,改善教學实践

教师角色是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的独特体现。不同的时代对教师角色赋予了不同的要求。素质教育要

求下,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1.组织者角色。传统的教学理念之中,教师往往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给学生以压力和刻板的说教。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是要逐步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出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教学中,师生要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师是一个组织者。

2.引导者角色。教师由重“教”的表演向重“学”的指导转变,不再以传播者讲授者或现成知识的呈现者出现。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制定切实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因人施教,点面结合,绝不能一味地“填鸭式”式地灌输。素质教育,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3.参与者角色。小学教师应逐步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自视是传承知识的圣者,一味地“填鸭式”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难免扼杀了学生学以致疑的探究意识。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融洽关系,和学生一起讨论;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提出不同观点:不用统一的答案去限制学生的思考,鼓励发散思维;容忍并尊重学生的质疑,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探求获得最恰切的答案,并能适时地给予学生知识上的点拨和学法上的指导,从而形成了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

4.研究者角色。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线工作者,教师不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作为一个教育实践者,还有责任成为按照客观规律指导教育活动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要总结实际的经验和教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且加以研究和改进,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使基础教育能更好发展。

(三)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角色转换

素质教育理念是对教师传统理念的挑战。要转换角色,必须首先转变教学理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重任。

1.转变理念。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转变理念,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具有绝对权威地位的传道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教育活动的研究者。教师角色被赋予了多元化特征,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待也必然增多。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唯有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树立服务意识,才能很好的转换角色,进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社会发展,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适应社会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要有意识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另外,要不断夯实教学的基本技能,掌握一些新的技能,采用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教育实践者,教师应当明确角色定位,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

提高专业技能,在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中注重自己角色的转变,从而发挥出教师的应有作用。

浅谈基础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4

而我认为作为教师, 应当树立起角色意识, 明确角色定位, 确立角色形象, 实施角色行为, 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教师应当成为学生人格的尊重者

爱默生曾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完全鲜活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 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 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需要, 都应该得到人性化的尊重与接纳。教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即尊重每一位学生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音乐欣赏课《小乌鸦爱妈妈》时, 向学生讲述了音乐所反映的故事内容后问学生:“小乌鸦的妈妈为什么躺在家里?”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 有的说是睡觉;有的说她是懒惰;……对于离题的回答, 教师若马上给予了否定, “乌鸦妈妈老了, 飞不动了。”这就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阻碍了他们的个性发展。老师若允许学生们众所纷纭, 并肯定学生的回答, 然后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生活中人的赡养问题方向转移, 也就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正是这种和谐、真诚和宽松的课堂氛围, 形成一种促进学生“完善个性, 尊重人格, 崇尚自由”的教育氛围。学生一旦得到老师的理解、尊重和关爱, 就能充分发现自己,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体验到自己作为独立自主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展现自我的独特才能与价值, 从而提高自我教育和学习的能力, 进而朝向自我人生的完美发展。这样也就真正达成“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的远景, 也就实现了教育极力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目标。

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情感世界的共鸣者

教育家夏丐尊指出:“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就不为池塘;没有情感,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新课程改革所热切呼唤的教育真谛之一便是“爱的教育”。更具体而言, 是人性深处的情感教育。

教育过程不仅是受教育者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 是师生之间多向、多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只有老师“蹲下来看待我们的学生”, 积极寻找师生二者情感世界的情感域、升华点、共鸣圈, 才能做到陶行知先生的“始终如一同我们的学生站在同一感情线上”, 也才能做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师生情感与心灵深处达到最微妙的相互融合与共鸣”。惟有饱含师生情感共鸣的学习, 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才会最高效、最富生命力, 才最有意义, 才能同学生自身个性发展联系起来。

三、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 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独立去获取知识, 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其特点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 引而不发。教师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当学生迷路的时候, 教师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 教师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 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引导的价值是无穷的, 因为“给”只是给死的知识, 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很可能, 经过教师的努力引导, 学生仍然不能知道, 但是经过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 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 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 哪怕是一分钟, 都是有效的。

师生间是一种携手并进的关系, 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协作者或者说是伙伴、朋友。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 在当好导演的同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至于“学什么, 怎样学, 学得怎样”完全是学生主体“自抉”的过程, “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与灵魂,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

四、教师应当成为评价学生中的“平等中的首席”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当前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 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沟通与交流。教师要乐于放下架子, 走下“神坛”, 以一个平等对话者的姿态融入学生当中, 参与讨论, 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 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长和合作伙伴。

评价活动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摆正自己的角色,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能力发展、个性特征等因人而异进行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 坚持评价的民主性,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通过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等多种形式, 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感和约束感, 培养自我评价的习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正确评价还将会使学生对探索知识的信心更坚定, 同时也更能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教师定位教育科研管理 篇5

在当今的教育中,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在新纲要的指导下,幼儿园教师在实施教育和管理时应担当着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1.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

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要成为幼儿的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就是要求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活动要提供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支持,物质上的支持包括假造丰富的物质环境,为幼儿与物质环境互动提供前揽基础;在幼儿缺乏或需要某些学习资源时及时地提供给他们。心理上的支持指教师对幼儿的关怀、尊重和接纳的态度,对幼儿自发的探究活动、新异的想法和发现的支持、肯定和鼓励;还有对幼儿的问题、困难和需要灵活的把握,对幼儿想法和感受耐心的倾听和接纳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索式教学打破教师中心的倾向,让孩子带着问题、悬念采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思考、探索,充分体现对孩子的信任。这种信任建立在对孩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定位在现有能力之上力所能及能力之内,能激起孩子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探索活动中充满自信,调动已有的知识能力积累去寻找获得新的知识,此间家长资源也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教师对幼儿在班内的表现与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得到家长支持,达到家园配合,促进幼儿发展。家长对幼儿园,对班级老师的支持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2.教师还应该成为班级管理的合作者

教师要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去,共同促进学习活动的不断延伸。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能让幼儿更好更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到无约束,尽兴的状态。班上教师之间要做到经常换位思考,相互理解、体谅,时时处处事事为他人着想,一切以工作为重,这样就会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的工作环境。有什么事情应沟通解决,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对于幼儿园要组织什么活动或临时布置的工作,班主任提出一个具体措施,然后再和配班老师商量,达成一致意见后分工又合作尽力完成好。3.教师作为班级常规的引导者

所谓引导,就是指引导幼儿向好的方向发展,培养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养成积极的好奇求知欲望。教师在进行引导时,最重要的是让幼儿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要求,自我实践。只有当幼儿自我认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时,才能说教师的管理是基本成功的。教师主要是“引”,但是“引”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把“研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4.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幼儿学习的参与者。孩子虽小,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愿望、要求兴趣和爱好。教师要学会洞察他们内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与孩子交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学前儿童是发展的关键期,所以教师一定要尊重他们,给予积极正面的教育。教师在每个环节都应把幼儿当成学习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活动,了解幼儿的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互相探讨和交流。教师应多组织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并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成为幼儿学习的伙伴。这样会使他们更加开朗、自信、敢想敢做、富有想像、对学习新奇的事物充满探索欲望,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更有利于开展班级管理。

教师定位教育科研管理 篇6

【关键词】远程教育 教师 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00-01

网络教育是将信息化技术、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三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新型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来达到资源共享以及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的目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获得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度,而教师也需要对自身的职能进行转变,不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是需要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学生的学习顾问,所以在网络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自身角色进行正确定位。

一、高校远程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远程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所有的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也需要有一定的角色转变,由教学逐渐向着导学转化。

(一)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首先,很多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远程教育的时候多少都会对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有陌生感,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并适应新教学模式,包括对学习特点、过程以及学习方法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利用远程教育进行学习;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能力的教学资源,这样才能够更快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次,在学生利用远程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学习空间,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以及学习能力。

(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首先,教师在远程教育平台上要定期为学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在线上听课、查询资料或者是与其他同学、教师讨论的形式完成任务;其次,教师还应该充分对聊天软件进行运用,比如,课程论坛、QQ群、微信群等学习互动工具,加强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使教与学能更好的配合,以便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监督、督促学生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最后,教师还需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组织一定的考核,及时帮助学生找到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正。

(三)远程教育教学的实践者

远程教育由于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对远程教育进行教学实践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研究,使得远程教育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实践者,也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首先,教师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远程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以保证远程教育平台上的教学资源能够时刻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教师要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从而实现理论成果的生成,然后,再用生成的理论成果来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这样就能够逐渐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促进远程教育教师角色转变的对策

(一)加强对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

由于远程教育利用的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所以对教师在各方面的要求也就更高,教师不仅要具有传统教师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对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熟练掌握,所以学校必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来不断提升教师在远程教学过程中的技能。学校在培训过程中应该对培训进行分类,既需要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也要组织一定的不定期培训;需要有在线培训,也需要进行的面授,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能让教师到校外的专业组织中进行培训。不论是哪种培训方式,学校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教师队伍的发展水平在进行灵活、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样才能够通过培训起到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

(二)加强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能够让远程教育平台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学校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信息化环境建设。首先,学校必须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以保证能够更好的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来为学生服务;其次,远程教学高校必须要加强对教育平台的教学环境建设,做好对平台的日常管理,从而不断提升远程教育的硬件质量;另外,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师在各方面的能力,学校还可以针对教师制定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比如,开展竞赛、进行评比的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来不断提升教师对各项技能的掌握能力。

(三)加强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信息化优势,帮助教师和学生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不断加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鼓励学科教师之间加强学术以及经验交流,从而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位教师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接收者,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之间可以针对某个特定的教学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分享经验以及提出自身对问题的看法,通过这种交流方式,教师能够不断获取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形成高校自己的知识系统。因此,对于具有远程教育的学校来说,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庞英智.论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4):22.

作者简介:

教师定位教育科研管理 篇7

一、教师应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由、温馨的环境氛围

1. 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

环境有着教育人的作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育活动更是如此,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首先, 要事先把“米”准备充足, 如需要的教具数量、颜色、形状、作用会不会吸引幼儿等。其次, “巧妇”才能在设计活动的设计环节, 考虑活动的环节是不是环环紧凑,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等。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弥补学习的枯燥,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各种不同质地的学习材料, 吸引幼儿的小教具, 同时在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和拓展, 积极引导幼儿与环境形成一体, 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快乐的学习。另外室内外的环境, 也会给幼儿以美的感受, 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多种思路, 让幼儿和老师一起设计、布置、制作, 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培养孩子动手的同时, 协调、合作、互助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会在悄然形成。

2. 为幼儿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

幼儿教育不再像以前, 仅限于吃好、玩好、学点儿知识就可以这样的层面上, 现在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 不再是扮演高高在上、威严无比的家长角色, 而是要转换成学会蹲下来, 和幼儿平等交往的朋友角色。幼儿高兴时, 同他分享快乐, 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开心的笑;幼儿伤心时, 同他分担痛苦, 共同面对问题, 给他安慰;幼儿委屈时, 让他说出来, 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 可以尽情发泄……以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同教学方式, 教学行动为幼儿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让幼儿在幼儿园中能感受到平等, 感受到被尊重。

二、教师应在日常的活动中有爱心、有耐心, 成为一个细心的观察者

幼儿的年龄水平、认知能力, 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细心观察, 不仅观察活动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观察活动过程。教具是否充足, 幼儿是否有兴趣, 幼儿是否掌握了知识, 幼儿是否有新的发现等, 在观察中了解幼儿, 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 改进自己的教育模式, 促进幼儿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幼儿对需要亲自动手制作、操作的原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鼓励帮助幼儿制作出实物模型, 但是在进行这一过程中, 要应注意及时引导并激发幼儿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 避免因沉浸在动手制作中而忽略的对教学的学习。对于表现好的幼儿给予鼓励, 让他们充满自信, 促进幼儿进行更深的探索, 引导他们观察和协作。对于能力差的幼儿, 则需要老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 和他们一起观察, 找到原因, 让他们逐步提高。

三、教师应成为活动进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幼儿教育的过程是幼儿探索的过程。幼儿是探索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指导者, 是幼儿学习的引路人, 而不是担当知识的灌输者或课堂的管理者, 也不是一个袖手旁观的局外人。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 因材施教, 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成长, 给每个幼儿以适宜、适度的支持和引导。在幼儿教育中, 受社会、家庭的影响, 每个幼儿的认知、能力水平不一, 教师在活动中就应该根据孩子的不同兴趣和不同需求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地学习, 使幼儿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上有更大的发展。在幼儿遇到困难时, 支持幼儿勇敢的面对困难, 和幼儿一起合作, 提供有力的支持, 引导幼儿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尤其是自发的活动, 发现幼儿探索性活动并加以引导。小朋友的好奇心很强, 对新鲜事物也容易被吸引。在幼儿园的小朋友甚至每天都会有无数的偶然活动发生:例如一只西瓜虫会吸引一群幼儿的围观;雨过天晴, 草丛边的小蜗牛也会让孩子花费很长时间去看……因此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在及时发现后可以恰当地引导幼儿观察, 激发他们讨论, 并和幼儿一起搜集材料, 研究它的名字、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进而讲解有关昆虫的知识。有人支持鼓励孩子们去看虫子, 他们才敢去玩, 才从中有发现;被正确地引导, 孩子们才尝试用不同的方法, 掌握了知识;若再加上教师与孩子们的合作, 让幼儿获得成功, 更能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增加了幼儿的自信, 给下一次的探索活动增添了动力。相反, 如果教师把自发的科学探索行为当作不守规则的玩耍而加以制止, 甚至于指责, 实际上不仅仅是丧失了这次主动学习的机会, 更多的是幼儿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教师还应该重视胆怯、退缩的幼儿, 鼓励他们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实践证明, 幼儿好奇心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尤其是在成人面前, 有的幼儿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而有的幼儿则退缩不前, 甚至于压抑自己的欲望。后一种幼儿并不是没有好奇心或探索欲望, 而是对成人的反应过于敏感, 如果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作出允许的暗示或表示鼓励、支持, 幼儿则会减轻疑惑, 大胆进行活动, 并达到满意的结果。

新的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 新的教育体制改革就要求教师扮演新的角色, 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要努力扮演好每一个角色。

参考文献

[1]许娟, 程晓霞.对现代幼儿教师角色的解读[J].文教资料, 2010 (30)

教师定位教育科研管理 篇8

一、教师要怀揣爱心,做最好的教师

夸美纽斯曾说:“应该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学生”。教师要想妥善处理师生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消除偏见,旧事不提,注重激励。以自己的言行展示良好的典范,真诚欣赏学生,触动其心弦。“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被赏识是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品行障碍学生虽然存在诸多缺点,但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寻找他们身上的亮点,适时地当面当众表达欣赏赞美之意,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就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之精神振奋,它不仅为品行障碍学生指引了航道,更重要的是点燃了希望之光。对品行障碍学生的教育,要做到对事不对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因此教师要做最好的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孩子,使其不端行为得到矫正。夏丐尊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池,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才能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消除品行障碍,摆脱孤独阴影,重新找回失去的自信、自尊和生活的乐趣,进而端正行为,焕发精神,奋发向上。作为班主任,更应时时关注品行障碍学生,用爱温暖他们的心灵,滋润他们健康成长。

二、家长要有现代理念,做最好的家长

1.真诚对待孩子。有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其实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坦诚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想法解释给孩子听,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和蔼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父母的。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工作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陪孩子、多了解孩子,与孩子、老师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

2. 真正放下身段。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和朋友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以平等的身份、亲和的态度去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决定。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后果可控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体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与教训,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心意。

3.发怒时请静一静。在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的心境平静不下来的时候,请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跟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等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人无完人,家长要修正对孩子的期望,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胜心切了,甚至常常拿连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随性、固执等现象都很正常。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有所期望,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现状及实际情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三、孩子要天天进步,做最好的自己

有品行障碍的孩子大多都经常走神,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常常沉迷于空想,言行往往有悖常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孩子要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要相信自己,树立信心。首先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刚开始计划目标不要定的太多太高,然后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定时定量、专心致志地去身体力行,只要每天坚持保证,持之以恒,一定会有进步。每天应完成的任务一定要完成,争取每天都进步一点,做今天最好的自己,你会发现明天的自己可能会更好。

教师定位教育科研管理 篇9

知识经济社会已经到来, 知识对于国家、社区、组织、家庭、个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教育是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但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经济社会体制并不协调, 教育明显滞后, 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关于教育的讨论日益广泛和深入, 广大理论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教育规律, 努力解决教育问题。我们认为, 对构成教育的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相对分离考究, 或许是解决问题的一条思路。本文尝试从教师的角色定位这一角度进行探究, 希望从中得到一点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启示。

2. 教师是教育资源的实际支配者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认为, “角色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1]教师作为复杂社会的一员, 和其他社会个体一样, 在不同场合拥有不同的身份, 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享受不同的权利, 履行不同的义务, 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其实就是教师是谁的问题, 是教师研究的一个元问题。古往今来, 人们一直努力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个问题。比较经典的解读有:教师是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青少年的引路人等等, 这些解读认识到教师对其教育的对象———学生人格成长的重大影响力;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共同研究学习的伙伴等等, 这些解读侧重于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促进作用。近年来, 在教育理论界关于教师角色的探讨十分活跃, 有的认为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角色定位、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学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 是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等等;有的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定位教师角色, 中国教育学会组织实践的“教师发展学校”模式背后的理论基础就是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所有这些解读, 无疑是关于教师角色认识的宝贵财富, 在不同的时空下也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值得肯定。然而, 综观这些解读, 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其实还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有限空间里转圈子, 事实上肯定的仅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角色。我们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 即教师是教育资源的实际支配者这个角度来思考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为什么说教师是教育资源的实际支配者?资源, 顾名思义, 就是资料 (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的来源, 拥有资源意味着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地位。虽然教育不是生产资料的来源, 也不是生活资料的来源, 但教育决定着最重要的生产力主体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者的素质即是经济学概念里的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社会里, 优质的人力资源处于决定性的地位。在此, 教育作为一种资源的角色是无疑的, 显然教育资源的丰盈和有效利用决定着人力资源的丰盈。教育资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当今世界的竞争, 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公共教育资源属于国家人民所有是毫无疑义的, 然而教育资源事实上委托谁来管理、支配是一个很重要也很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

国家公共教育资源的现实表现就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 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或社会群体或许可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增强或削弱, 但教育教学资源最终还得通过教师的工作才得以实现人力资源的衍生, 也就是说教师是教育资源的实际支配者。在支配教育资源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似乎与工厂里的工人的角色相似———拿固定的报酬, “把原材料加工成成品”, 但工人不敢对准成品偷减程序, 更不敢坐视准成品在生产线上流过而无动于衷, 那样会被立刻识别出来而让工人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而教师的工作对象———学生却不能像产品那样即时反映出教师工作的优劣而对教师加以警示约束。教师可以决定对某一个“准成品”做多或做少一些, 可以决定谁可多享有一些教育资源。教师的这个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是教育资源的实际支配者。

教育资源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意义都特别重大, 教育会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正如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所说:“教育通过增进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 深化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的了解;通过增加人们的经验, 丰富他们的内心, 而且优化他们作为消费者、生产者和公民所做出的各种选择。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力, 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及家庭的各种欲望, 并且增强其提高生活质量的可能。教育还可以增进人们的信心和革新创造能力, 从而增强取得个人和社会成就的机会。”[2]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渴望向上流动, 教育是社会成员向上流动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因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渴望分享更多的教育资源, 这就更强化了教师的教育资源实际支配者角色。

3. 教师的教育资源实际支配者角色定位的启示

在当前教育现实中, 关乎教师这个角色, 我们面对的最大无奈是: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认同度低, 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问题的症结是什么呢?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但教师这个职业并不令人向往, 教师的低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显然是最关键的因素。仇立平在1999年1月对上海近400余人的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对50种职业地位的综合评价中, 中小学教师收入、权力、声望分数分别为38、39.4、64.2, 大学教授分别为61.6、44.0、93.4[3]。这表明教师的待遇处于中下水平, 这与教师所享有的声望和教师所受教育年限而期望的经济回报是极不对等的。关乎教育质量提高的唯一能动性因素就是教师。教师的待遇、地位问题是影响教师积极性的根本因素, 处理好这个问题就把握住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这是破解教育困境的突破口之一。只有深刻理解教师是教育资源实际支配者的“隐性强者”角色, 从战略的高度去研究处理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问题, 才是治本之策。

首先要破除笼罩在教师头上的神圣光环。学高为师、身高为范、两袖清风等等道德教条式的要求, 给教师这个群体带来了太多的精神压力。虽然不可否认教书育人是攸关下一代生存发展的特殊职业, 需要一些更高的要求加以约束规范。但从还原教育为普通职业的层面来理解, 也需要给教师创设一个更宽松的精神环境, 还原教师为普通人。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师的精神包袱问题, 不少的学者为之撰文理论、呼吁, 说明了这个问题还需更进一步的关注;而新近舆论界出现的一股教师妖魔化的倾向———教师猥亵学生、教育是暴利行业等等, 也从另一个侧面提示我们解除捆绑在教师身上的这个包袱之艰难。教师的神圣光环或许曾经极大的激励过教师群体, 但从一定意义上讲, 现在却已成为影响教师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

其次, 要从一个新的认识高度来强调教师的薪酬待遇。今天, 金钱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经济利益、个人利益、生存享受得到社会个体广泛的肯定和强调。前面仇立平的数据表明教师所获报酬在社会各职业间的相比之低, 这不仅仅关系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对自身的认同感, 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 甚至引起学生对知识的重要性、对上学接受教育必要性的怀疑。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04年按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建筑业为12770元,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为18381元, 住宿、餐饮业为12535元,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为14125元, 而教育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为16277元, 其中初等教育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为13747元, 中等教育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为16299元, 高等教育行业相对高些为26263元。在此所摘列的行业几乎都是就业门槛比较低的, 这些行业的大部分从业人员和教师所付出的取得职业资格的成本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但它们职工平均工资和教育行业的职工相差不大, 甚至比教师的还要高。教师的待遇偏低当然会影响到教师在其他社会群体面前的信心和尊严感, 这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另一重要因素。无信心、无尊严感、精神健康有问题的教师群体是不可能培养出健康、积极上进的学生群体来的。

再次, 从教师队伍管理角度看, 我们如果把视野放宽点, 不难发现教师这个教育资源实际支配者的“隐性强者”角色和公务员颇为相似。同样的工作很难量化、无法即时反馈、约束工作者, 同样的实际上代表国家支配一种十分重要的稀缺资源。那么, 借效公务员队伍管理的某些理念、某些具体措施应该是可行的。其中“高薪养廉”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理念。“高薪”意味着待遇好, 相应的社会地位也高, 教师的积极性、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肯定随之上扬。反过来说, “高薪”也意味着放弃这个职业的代价更大, 这会充分的刺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显然, 其综合效应会积极的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另外, 教师会因此不敢不谨慎处理教育资源的分配, 从而有利于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破解教育公平失衡的困境, 这应该是一条很重要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面临挑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1.55.

教师定位教育科研管理 篇10

然而, 曾几何时, 老师的角色已悄然发生了转换。做老师, 特别是做中职学校的老师, 不但要忍受精神上的巨大压力, 有时还要承受身体上的伤害风险。因为到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 绝大部分本身素质较低, 所以一进校就明显表现出极度的厌学情绪, 全班三四十名学生, 认真学习的不过是凤毛麟角, 多数学生上课消极应付, 不求上进, 身在课堂心在外, 对学习没有兴趣, 讲话、睡觉, 玩手机, 看大部头的玄异魔幻小说、戴着耳机听音乐, 作业不认真完成, 相互抄袭, 课余热衷于手机上网聊天, 沉迷于打网络游戏, 个别学生甚至夜间翻墙外出上网, 白天趴在课桌上睡觉, 有的学生经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 课堂学习不认真, 实训操作仍不想学、不愿做等等。不管老师如何苦口婆心, 学生照样我行我素, 老师花费大量心血认真备课, 可进了课堂才发现多数时间都是自己在唱独角戏, 有时还不得不停留在维持课堂纪律上。一堂课结束, 教师不管把知识点讲解得多深多透, 一问效果, 大多学生是两眼一摸黑, 不会。所以, 就造就了中职教师的悲剧角色。

美国教育家索里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 根据学生的情感因素从消积到积极的次序, 把教师的角色分为三大类:消极的作用包括纪律的监督和执行者以及“替罪羊”两种角色;积极的作用包括心理的治疗者和朋友知己两种角色;还有权威者的作用包括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集体的领导、模范公民四种角色。这一分类, 虽然是以西方教育为背景的, 但对认识我国中职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作用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我将结合现在的中职教育情况, 谈谈中职教师角色及其角色心理定位。

1 教师是纪律的监督和执行者

作为一个中职教师, 必须评定作业和操行的等级, 决定学生的升留级, 负责维持课堂纪律, 以及实施奖励和惩罚。但我认为, 中职教师不宜充当“老板和警察”的角色。若中职教师形同警察式的维持纪律, 采用简单粗暴的惩处办法, 今天奖励这个, 明天奖励那个, 学生出了差错, 罚站、罚款、无所不有, 只能使学生形成不良心理, 从而厌学、怕学。中职教师又如同商行老板, 对学生的教育, 犹如对待学徒:训斥多, 讲理少;强迫多, 启发少;批评多, 表扬少;“阴天”多, “晴天”少;学生在这种教育下, 定然会扭曲天性, 感到压抑, 在这种气氛下学习, 创造性被扼杀, 学生定然变得比原本更胆小。

2 中职教师不应充当替罪羊的角色

由于中职学生过去长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受排斥和惩罚, 他们往往把一切有权力的人视为对他们有威胁的人, 并极容易把这种仇视迁移到中职教师身上, 使中职教师变成“替罪羊”。中职教师应了解和预料自己可能成为被仇视的靶子, 我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情绪, 不对学生采用报复等手段, 而应该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使自己不做“替罪羊”, 仍然保持中职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与指导者的重要角色。

3 教师是心理治疗的咨询师角色

中职学校虽不是心理治疗诊所, 但现代教育希望中职教师在此领域有一定的才能和兴趣。中职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应能把自己的学生从惧怕权威、缺乏自尊心及自卑中解脱出来, 鼓励中职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理解不同的意见和分歧, 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从而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 朋友与知己的角色

中职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但中职教师在扮演这一角色时应认识到, 师生关系不全由感情来支配, 更不能无原则地迁就中职学生。中职教师应在学生向着健全人格发展中获得满足感, 使中职学生逐渐摆脱教师而独立成长。中职教师虽是学生的知己和朋友, 但吾却认为中职教师不宜充当“保姆”的角色。中职教师如同家庭雇用的保姆, 对中职学生的教育采用死看死盯的办法, 不离学生半步, 是不足取的。这样的角色把培养中职学生的“四自”能力变成了中职教师的“四代”, 老师取代了学生, 自学变成了代学, 自治变成了代治, 自理变成了代理, 自强变成了助强。这样的角色会使中职学生变得既无智无能又无勇无为, 如温室的花, 笼中之鸟, 在校不会学, 在家不会做, 在社会上遇到困难更会束手无策。

5 知识与技能传授者的角色

中职教师扮演着知识技能传授者的角色, 他大部分的工作除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外, 更重要的是把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 另外还包括把做人的种种经验传给中职学生。但中职教师作为知识的宝库与富有技能经验者, 也不能否认学生的主动性。中职教师不必为中职学生作出所有的决定, 而应起导向者的作用, 即把主要精力用在指导上——做“教练”, 对中职学生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讲清做法, 做出示范, 让学生去实践, 培养他们的“四自”能力, 使中职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对他们的要求。

6 集体的领导角色

中职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多是按集体方式进行的。中职教师扮演的另一个角色是集体的领导者。中职教师必须具有好的领导作风、品质、才能。随着中职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 中职教师应寻求相应的最有效地行使领导职能的地位与方式。

7 模范公民与榜样的角色

浅谈教师在中职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篇11

关键词:教师;中职教育;角色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职教师如何定位自身角色,如何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是现代中职教育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

一、转变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集中学生注意力,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贯穿在课堂中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也不好,不知道为什么来中职学校读书。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家庭原因从小缺少父母的关心,情绪容易产生波动,不懂得与别人交流,遇到问题和困难不知道怎样解决,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也很差。

中职教师有责任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引导和教育他们在中职学校一样可以成才,一样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产生兴趣,笔者向学生介绍他们所学的专业和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通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和对就业方向的引导,使学生渐渐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学生头脑里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就业思路,也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2.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在完成文化课程的前提下,重点学习专业操作技能,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行业的一线或基础性、操作性的工作。因此,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将要从事的岗位工作,也关系到学生工作的稳定性、持久性。中职教师有责任在人才培养上更多地了解行业企业的现状,着力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因岗施教,努力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操作技能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使之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进而提高就业率。

二、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能力培养

目前,许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怕吃苦、对业务不专;实践经验缺乏、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差;缺乏对职业的热爱、责任心不强;职业能力欠缺、在工作过程中很难解决实际问题;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等。这主要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专业就业指导、缺乏职业能力培养有关。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逐渐完善自我,积极适应社会需求。

2.抓住顶岗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和就业能力

2012年5月,笔者所带的食品检验班去蒙牛乳业(焦作公司)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习,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生活,笔者和学生吃住在一起,并且走进车间,同他们一起工作了一周。在工作中,笔者认真细致地观察每位学生,从中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问题。工作之余笔者花大量时间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引导学生与周围同事相处,和师傅沟通,克服工作上的困难;指导学生从基层做起,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在工作中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两个月的教学实习结束,大多数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企业的称赞。这段经历让笔者深深感受到,中职教师不能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要进行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引导,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职业能力。

3.中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实现角色转变

中职教师必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具备综合职业素质的技术人才。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具备一技之长并能熟练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中职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面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将“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这几个关键标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还要在专业课上、班级管理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既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生产工艺技能,还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中职教师的教育教学应该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各种能力的培养,为其今后择业、岗位转换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复合型人才,让中职学生毕业后经过社会实践锻炼和继续教育,不管在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在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均可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获得了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技能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师定位教育科研管理 篇12

传统教育中, 教师是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教学过程的主要控制者。在赫尔巴特的传统三中心教育思想影响下, 学生作为被教育者, 本身不再是教学的主要关注对象。在学校里,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室中心”成为约定俗成的规范。多年来, 大部分的正规教育都沿袭了这类教学思维, 把教育看成社会的生产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受教育者丧失了主体性和个体性, 成为单向教育的接受方。

教师作为教学者在传统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们是课堂的引导者, 是教学目的的实现者, 是知识的传递者, 是一个唯一的中介。教育技术在这样的课堂内只是教师教学实现的辅助工具, 如模具、幻灯机、图片等, 仅仅作为教学中直观概念的表现工具或传达模式。

在课堂权利的分配上, 教师与学生更是绝对的不平等。首先, 课堂的话语权掌握在教师手里。作为知识的传递者,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用一桶水去浇灌一杯水就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师生之间的对话平等也就不可能实现, 在这之上的沉默权, 提问权就更没有保障了。

传统教育中教学必须在固定的场所中开展, 如学校建筑、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 而教学过程则以教师教授为主, 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过程, 对于教学效果和反馈则欠缺了有效的把握。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 一方讲台, 一个教师就是课堂的全部。教与学是同时空同地点的活动, 这也导致了教育的局限, 一个教师往往要在一节课上面对40-60的听众, 这样点对面的教育能否一点春风化万物?效果实在难以评估。

二、教育技术发展对教师教学角色的期望

虽然教育技术伴随教育古已有之, 如美国著名的教育技术历史学家萨特勒就曾把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追溯到古希腊智者学派的学术思想, 但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看法还是美国AECT1977年定义中的观点:这门学科知识起源于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即自动化、原子能的时代。据此可以认为教育技术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 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革。在新的教育技术产生后, 教育界普遍改变了以往以教学者为中心的思想, 而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持肯定的态度。教师的传统教学角色也将会改变, 也就是从传统的信息传递者, 改变为自主学习的指导者, 指导和帮助学生安排其自主性的学习过程 (Salomon, 1992) 。教学和学习的概念不再简单的是一些事实性信息的传递和分享。一个好的教师, 知道他最终要实现什么目标, 知道如何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结果, 知道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教师职责的转化使得教师的自我定位需要重新界定。

在现代远程信息化教育中, 教学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媒体开展的, 这就更需要形成一种新的学习观。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交互即是互动, 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西方教学的互动理论则认为, 学习是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教育者与被教者的互动是教学的基本特征, 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为大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 远距离教育集一般教育与远距离教育特色于一身, 使远距离教学中的互动理论更具丰富与特色。

从传播学角度看, 远距离教学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传播过程, 而是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交换基础上的观念信息与情感意识的交流过程。在远距离教学传播活动中, 互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反馈。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 得到肯定或否定来巩固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 一方面建构理想的交互方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另一方面通过交互作用来获得反馈信息, 以便于教学内容、策略的重新组织, 优化教学过程。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 互动的形成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联系起来, 并通过互相反馈, 达到教与学的方式、风格、内容的最佳契合。

三、远程教育中教师教学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远程教育中, 以计算机为媒体的教育是有利于促进成人学习的极好的形式, 能够很好地容纳各种不同的学习风格, 能够满足广泛的学习要求。远程学习过程中的真实的交互, 如交流、参与和反馈, 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引导的学习能力, 丰富彼此之间的交流。对教师而言, 建立课程目标, 提升学术上的对话, 培养批判性的思维能力等这些活动中, 交互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影响交互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学生能不能得到充分的教师反馈。在传统教学中互动有三种主要形式:学习者与内容的互动, 学习者与教学者的互动, 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互动。在远距离教学中, 由于师生间的时空分离, 从而形成了人——信息媒体——人这种互动模式。新的模式下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先于或者独立于学习者而存在的, 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 是一种意义的建构, 具有个人性、情境性。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支配权, 具体要求教师教学角色的如下转变。

(一) 教师由学习的传授者转变为使学生对新知识意义建构的指导者与促进者, 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直接干预程度将降低

计算机辅助教育可以把人的认知过程与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结合起来, 能够按照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有利于设计出适合于不同个性需求的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在教育指导思想方面行为主义的影响逐渐减弱, 认知主义的影响逐渐加强, 教学技术的复杂性日益提高。这就使得教学必须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突显出来。

目前, 一些根据认知分析而不是根据程序分解来确立任务的机制已经被开发出来;同时, 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 (ICAI) 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 并开发出了大量的实用教学专家系统, 如智能导师系统、模拟与游戏、问题解决等。提倡在同一教学系统中应用多种类型的教学策略, 并将它们按照不同的顺序进行多样化组合, 这可能更适合于在认知学习环境下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实际需求。

而教学指导与服务的作用体现在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从受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教学信息获取与加工的主体, 变成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二) 远程教育教学中, 教师必须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方法的传授者

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成为自我引导的、独立的学习者, 承担起自己的学习责任。虽然独立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如果教师不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反馈和强化, 那么学生就不可能确定自己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学科知识, 是否达到了所要求的学习目标。远程教育的主要目标, 是发挥学生自我引导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抑制对教师的过度依赖, 同时又能够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反馈。教师在教学中地位的改变使得教师职能也需要改变。当然, 不同的学习环境, 个人对学习过程的控制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根据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水平, 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等这些因素对学生施加教学影响, 而以计算机为媒体开展的远程教学是自定步调的, 也就是说, 大多数情况下, 需要学习者自己去建立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 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 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而教师只是提供极少的帮助。因此, 远程教育形式中, 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是设计和提供学习者自主的学习环境, 将主要的学习责任交给学生自己, 将学生当作成人看待。这样, 就要求教师能够对有关的课程计划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并且愿意尝试各种新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三) 教师应该从教学过程中严密的控制和管理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把主导权交还给学生, 仅仅担当引导的职能

刚开始面对截然不同的在线教学环境, 教师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 特别是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在线交流讨论感到一筹莫展。在线的讨论形式复杂, 头绪众多, 有利于促进和保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的活力, 却很难给予控制。教师当然很希望看到在线课堂中充满活跃的讨论或辩论, 通常, 因为在线的讨论多是异步进行的, 学习者有足够的时间对讨论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考虑, 提出自己的见解, 因此这样的在线对话往往能够真切地激发彼此的深思, 真正地做到思想的共享。

在引导在线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因为在线学习人员每一个都是独特的, 他们对在线环境中的讨论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例如, 对在线讨论中的“潜水员”该如何处理?对远程教育人员来说, 如果有一些学习者不能充分利用各种在线学习机会, 特别是不能充分利用在线讨论这样的机会, 毕竟还是一种失败。为此, 教师可以考虑这样一些建议:检查一下, 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怎样提交和答复信息, 给参与者足够的时间适应在线的学习环境, 不要强迫他们提交答复。检查交互区域是不是自由开放的;检查是不是有人控制着讨论, 如果有, 巧妙地处理这一问题, 建立一个更为开放和平等的环境, 提供讨论的结构, 或提供评论 (结构化的环境可以产生某些安全感) 。

(四) 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师的个人过程, 而应当是具备公共参考价值的信息载体

为了提高远程学习中学生的交互能力, 教师应该建立详细的课程提纲, 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合理地分配和安排学习的时间。教师在建立课程提纲的时候可以考虑这样一些重要因素:具体描述课程所覆盖的范围, 在线提供教师的学术经历和学术业绩, 提供与教师联系的有关信息 (Email地址和电话号码) 。上传每周作业时间表 (报告、阅读等等) 。提供以前的有关课程出勤率、等级情况、参与情况、考试情况及其他细节的信息。

课程提纲能够为在线教学提供一个合理的结构, 为在线教学环境提供适当的氛围。特别是成人学习者, 一般都希望远程教师能够为他们提供详细的课程提纲, 因为详细的提纲能够给他们一种特殊的安全感, 保证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学习的方向。在远程学习中, 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一定的控制, 以适应各自的时间和理解能力的不同。

课程进行期间教师引导的交互能够为教师提供有用的学生信息, 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教师明确地了解学生的需要。一般来说, 可以在远程学习刚开始的一周内, 让学生对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专业背景进行交流,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背景信息调整学习目标, 调整学习任务及讨论的主题, 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五) 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和信息反馈也要从以前的“一言堂”转变为民主的形式

如果教育人员希望能够提升自我引导的学习, 那么在评估过程中也要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也能参与对自己的评估, 让学生对评估的手段、学期报告和在线讨论都提供自己的见解。学习者的看法对总体的教育评估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另外, 评估的重要目的之一, 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反馈, 以达到提高教学与学习效果的目的。教师可以利用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估形式对远程学习进行评估, 同时利用电话和Email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非正式的反馈, 这些反馈往往能产生即时的效果。

要做到可靠的、全面的评估, 就要求设计的教学计划要相对灵活, 并且在设计教学计划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地考虑各种可能的评估方法。远程教育中的问题是一种非传统的问题, 非传统的问题要以一种非传统的方法去解决, 这就要求教师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教学的过程。不管怎么说, 教师有责任将一些创造性的评估手段应用到他们的教学实践中去。

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中, 教师在对学生提供反馈的时候, 需要选择合适的评论性语言。评估的重要方面之一, 是对学习者的在线讨论进行评价, 这些在线讨论是指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的讨论。通过对在线讨论的评价,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 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质量。指导者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反馈意见, 比如可以告诉学生学习的质量如何, 或者是提出一些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机的意见。在对远程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 教师必须要设法将社会交互的成分综合到课堂活动中, 以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远程的学习, 能够自我引导地学习。

摘要:远程教育正在向网络化发展, 教育机构纷纷着手开展网上的远程教育实践。而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远程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角色研究, 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远程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角色要从传统角色定位中解放出来, 完成五个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网络,远程教育,教师教学角色

参考文献

[1]祝智庭, 瞿堃.CAI的教学策略设计.电化教育研究[J]..1998 1-4.

上一篇:软硬件结合系统下一篇:化工过程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