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2024-06-01

初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共12篇)

初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篇1

从春秋时期孔子的“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到明代宋濂求师问道时的色恭礼至, 无不体现出古人对“教师”的尊重至极。然而, 在信息技术极为发达的今天, “教师”这个形象,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它神秘高大的光环逐渐淡去。在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眼中, “教师”已趋于“常人化”。

鉴于此种情况, 我个人认为, 作为教师, 尤其是作为初中阶段的教师, 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普通人”, 这既切合实际又符合学生心理认知, 不但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而且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我是一个普通人”之适时流露情感, 增进师生情谊, 提高课堂效率

人是感性动物,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都有一种感情在支配。教师, 作为社会中的人, 必定会有常人生活的喜怒哀乐。在我看来, 语文教师将这些情感在课堂上适时地表现出来, 对学生可以起到感染熏陶甚至是教育作用。去年初夏, 因车祸而成为植物人卧床两年的小姨过世了。我参加完葬礼回到课堂上, 面对学生因两天未见而充满疑惑的眼神, 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告诉他们我去做了什么。在讲述中, 我以和学生们同龄的表妹两年来对小姨如何进行无微不至地照顾, 她自己又如何刻苦地学习为中心, 以此来启发学生要懂得孝敬父母, 努力学习。那堂课上, 学生们被爱被真情唤醒, 亲情的美好与伟大一次次激荡着他们的心灵。那堂课的教育效果, 绝对胜过对万千文字材料冷冰冰地分析。

二、“我是一个普通人”之用兴趣爱好感染熏陶学生, 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课堂, 是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的阵地。但我们的这块阵地绝不是死气沉沉的, 很多时候它会歌声飞扬, 因为歌唱是我所爱。我们在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快速牢固地背诵文章, 我让学生把文章作为歌词填充到他们喜爱的歌曲中并唱出来。于是, 语文课成了“想唱就唱, 我最闪亮”的展示舞台。这种比较特殊的学习方式, 不但学生爱学, 而且效果极佳。

三、“我是一个普通人”之知错就改, 善莫大焉

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 我越发觉出自己的浅薄。课堂上, 我们谁也避免不了说错话或解析错某道题。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出错而畏手畏脚, 出错不要紧,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错误。当意识到错误后, 我们要及时纠正, 更要真诚地向学生道歉。这样, 学生对我们不但不会丝毫的埋怨, 他们反而能从活生生的例子中学到什么是真诚, 什么是知错就改。

总而言之, 我对自己“普通人”的定位, 让学生不但喜欢上了真诚的我, 而且喜欢上了语文学习。仅仅八个月的时间, 我所任教两个班级的语文水平, 就从我刚接手时的“老大难”走到了今天的“校以我荣”, 我觉得这主要归功于自己“普通人”的角色定位。

摘要:作为初中阶段的教师, 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普通人”, 这既切合实际又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 不但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而且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角色定位,普通人

初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篇2

摘要: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最前沿,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本文根据新时期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简单分析了新时期初中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主题词:新时期、初中生心理特征、初中班主任、角色定位

正文:

班主任位于德育工作的最前沿,是学校各项教育目标最直接的落实者,是和学生最贴近的一个群体,因此,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然而如今的社会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更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现在的新形势,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初中班主任,该如何把握住自己的角色定位,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自己的学生,对于班级建设、学生德育工作的展开甚至是学校的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生心理特征分析

1、“成人”心理突出,自我意识增强。

他们要求家长平等相待,尤其要求父母和教师理解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他们开始渴求自治,希望独立决定自己的事情,期望自己提出的观点和建议能够得到成人的承认和尊重。

2、思维活跃,才思敏捷。

初中生具发展的联想、推理、抽象、创造性思维等特点。思维能力向深化和扩展方向发展。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他们喜欢进行奇特的幻想,接受新事物和反应快速。

3、情感丰富,但较肤浅。

初中生不像小学生那样掩饰不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喜欢表明自己的主张、观点等。但是初中生的意志力和情感常表现不稳定,自我调解和控制的能力较差,遇到不满和矛盾时往往表现出或者振奋、激动、热情,或者动怒、怄气,甚至打架。

4、渴望人际交往却又难以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

一般表现为:难以接受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当别人出现不当言行时,不会妥善处理;与异性交往感觉不自在;很难与他人合作。

5、意志薄弱。

当学习中遇到困难,生活中受到挫折时,他们就表现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有的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中与人发生冲突后,因一点小事,动辄离家出走,甚至寻短见等。

面对这样的学生:情感上的逆反心理、学习上的厌学情绪、生活中的消极心态,班主任必须做大量认真而细致的工作,而摆正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自己的位置就是这些工作的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1、班主任是“领袖”而不是“权威”。

作为班主任,都希望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所以班主任往往会运用自己的权威,采用、各种严格措施控制学生的一言一行。如课间看到学生手持球拍,会斥之贪玩;下课时看见学生在看课外书,会讽刺不务正业;节假日时把作业布置得满满的,在街上看见学生玩耍,会喝之为太不像话„„。

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当班主任在场的时候学生活蹦乱跳、无拘无束,而当班主任走近的时候学生却一反常态,保持缄默;有的学生则无论班主任说什么,他都不愿和你说话、交流。学生把班主任当成是“上级领导”来看,把班主任的话当做“权威”去执行,但同时师生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冷漠,学生不愿也害怕与班主任亲近。

其实,班主任的出发点和意愿是美好的,但态度和方法上容易走进“权威”的误区,这就需要班主任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变“权威”为“领袖”。“领袖”就是指“发自内心为人民服务的人”,也就是说班主任的定位应该是“发自内心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班主任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和理念,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权威”,还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上,设身处地地去审视自己的想法、做法,有没有不适合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也只有“领袖”型班主任,才能够将班级中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目标和意见凝聚成一个有力的、统一的焦点,并朝着他们所期盼的光明远景前进。

2、班主任是“家长”而不是“保姆”。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主要管理者,也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主要桥梁,学生在学校乃至家中的学习和生活都是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因此,班主任的工作是繁重而琐碎的。经常听到一些班主任这样抱怨:感觉自己就像个保姆一样,学生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我们。可以这么说,“保姆”型班主任只能算是个合格的班主任,却还不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真正优秀的班主任,不在于帮助学生完成某件事,而在于教会学生做事做人的道理和方法,在于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因此“家长”这个称号比“保姆”更贴切,不仅符合班主任的实际工作情况,同时,也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班主任必须对自己的学生有浓浓的爱。俗话说: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而班主任的爱是博爱,它的内容更丰富,范围更广大,意义更深远。班主任要把班中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子女,无论成绩优秀与否,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实践证明,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会让学生消除消极心态,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

其次,不以成绩论英雄,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也不相同。班主任不能单纯地依靠成绩去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要多元化、多方位地仔细观察班中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支持和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学校为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很多平台,而班主任也可以通过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班会等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此外,班主任还需要注重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初中生思想活跃、开放,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对世界充满幻想和好奇,但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和缺乏社会经验,为人处事往往会走进误区,而且还不愿意向别人尤其是成年人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班主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方式,如面对面谈心、QQ聊天、手机短信、书信等,与学生作心与心的交流,及时地为学生解开疑惑或作心理疏导,让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今后的人生。

3、班主任是“伙伴”而不是“敌人”。

教师和学生由于存在年龄上的差异,可能产生观念、意识、行为上的不同。这种差异往往会使师生之间产生隔阂,甚至站在对立面。作为老师,尤其是班

主任应该有能力认识和应对这种差异,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动机,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其特性,与学生拉近距离,成为学生的好伙伴。

什么是好伙伴?就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会一直在身边支持你,与你共同奋斗的朋友。班主任就应该成为学生身边这样一个朋友。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全身心投入并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与学生共进退。如陪伴学生共同参加长跑测试;一同头顶烈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体育节与学生一起参加入场式表演等等。这样的班主任更受学生的欢迎,与学生的心贴得更近。

当然,班主任毕竟是师长,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无不感染、影响着学生。因此,身体力行也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前提。实践证明,在平时的工作中,班主任若能做到始终把自己当作班集体普通的一员,严格遵守班规班纪,以自身为榜样示范,对学生有着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学生对班主任的心理防线也会慢慢地消失。

其实,古有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当代初中生并不是机械单一和被动的群体,班主任面对着这样的学生群体,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学生在与班主任相处互动的过程中,其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追求、对他人的观点等等均有着独到的见解,也会对班主任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同时,初中生这样一个具有活力和朝气的群体,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也能感悟到人生的乐趣,体验到新时代气息和新一代人的活力。

初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篇3

一、当好“设计师”,精心绘制课堂教学“蓝图”

为了设计一份形式新颖、内容精准、容量适宜的课堂教学“蓝图”,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查找资料、构思设计、编辑文档,经过教研组内集体备课研讨后,再修改整理,形成定稿。我认为衡量一份教学设计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是否以学生的活动和自主学习为主。例如,我在设计七年级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时,在两个班级使用了两个不同的授课形式,先在一个班级使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将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出现的时间、地区、生产和生活的重点知识填进表格,独立完成后小组内部交流、比对。后来在另外一个班级同样是以掌握以上知识为目的,在完成自主预习任务后,我将六个小组编排成两个大组,让他们分别扮演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以第一人称介绍自己的生产生活情况。先在各个小组内做准备,然后推选一位代表。同学们在预习后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小组准备阶段十分积极活跃,展示阶段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介绍得绘声绘色,非常精彩。很显然,两个班级学生的活动效果肯定不同,后一个班级的同学不仅合作意识、团体意识增强,自我表现能力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更在热闹、快乐的氛围中掌握了比较枯燥的历史知识。

二、当好“主持人”,宏观调控课堂教学

教师应在历史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充分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科学、灵活、智慧和创造性地进行调控,避免学习活动程式化、机械化。开头使用精妙简约、引人入胜的导语,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操作过程中掌控活动的时间,活动的程度,活动与活动之间要衔接自如;还要能及时处理好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课堂上教师精当的点拨讲解和适度的提升拓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教学九年级历史《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一课,在学习过程即将结束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迎来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发问是为了引导学生开展交流,让他们自己去感悟、理解。这样提升了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学生会的老师一定不讲,老师讲的一定是学生最想听的”。

三、当好“公证员”,评价和激励小组活动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维持热情的持久性,提高历史课堂的实效性,教师需要建立公正、合理、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例如,我在班级中实行小组积分竞赛,下课前由负责人进行统计,积分累计一个月后再评奖。基本规则就是答对一个问题或有积极表现的小组得一分,这样平时表现积极的学生给本组赢得了很多的加分。课堂上,我经常给积分暂时落后的小组创造加分的机会。课堂应该是人人展示才能的大舞台,所以我经常为那些不主动表现的同学开设“绿色通道”,给予优先发言的权利。事实证明,这样的评价激励机制让每个成员积极动脑,踊跃参与,学习效果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四、做好“践行者”,课后积极反思总结

教师应该对自己已有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和评价,找出得失,明确方向,将教学行为不断趋于合理和完善,从而使自身的职业素养不断充实、丰富和成熟起来,和学生共同成长。每一节课结束后,我总要及時地进行剖析和反思。有时是静心思考一会儿,有时是写下自己的感受,以便于以后修正自己的教学。

浅析初中数学教师角色定位 篇4

一、做好教学中“引导者”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 有些教师往往是“一人课堂”, 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们机械地听课、记笔记, 教师讲什么, 学生就听什么, 长期缺少互动性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机械、枯燥、沉闷、压抑, 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将课堂还给学生, 此时教师要考虑做好数学学习“引导者”的角色。

首先, 数学教师要掌握好指导的时间点, 指导过程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 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与练习。例如:在讲解因式分解时, 以ac+ad+bc+bd为例, 引导学生提取公因式, 变为a (c+d) +b (c+d) , 再提取公因式即为 (a+b) (c+d) , 从而直接可以看出ac+ad+bc+bd= (a+b) (c+d) 。然后运用类似因式分解的题目, 让学生自己完成,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过程与结论, 教师针对情况适时点拨。

其次,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好引导, 针对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 合理选择所教的内容。在对全体学生教学时, 不能围绕尖子生转, 反而更要注意那些发言极少的学生, 给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 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来。例如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这部分内容, 课本设置为一课时, 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三至四课时,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以便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时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 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 使他们拥有成就感, 增加学习的信心。

最后, 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与方法的指导, 古语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讲授“勾股定理”时,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在已知两条直角边的情况下, 计算求斜边, 然后再讲授勾股定理的性质及其应用。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来验证自己画的图形, 这个过程是一种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的过程,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做好教学中“倾听者”的角色

初中数学教师不是单向的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要主动去倾听学生的诉求和心理。做好“倾听者”的角色不只是学生班主任的工作, 数学教师同样也要做一个积极善意的倾听者, 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绝对权威的观念。当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 教师都应该站在学生的身旁, 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做好“倾听者”的角色对于学生的生活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首先, 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诉说, 可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能更容易辨别出学生的悟性和理解力, 掌握学生在学习理解过程中存在的偏差, 从而判断出学生理解的深度, 及时调整数学教学方案, 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其次, 在倾听的过程中,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也会产生变化, 真心感受到教师是从内心愿意帮助他们的, 师生在交流过程中, 亦师亦友, 相互之间能够更加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等。共同地探讨、平等地交流, 能够更方便教育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真正体现出他们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

最后, 在倾听的过程中, 教师能够陪同学生“共同成长”, 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能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教师可以知道学生需要学什么, 从而有目的地去教什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提出不同的对策来解决,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学生的潜能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挖掘与展现。

三、做好教学中“评价者”的角色

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如何, 需要教师及时给出相应的评价。初中数学教师做好数学学习“评价者”的角色, 能够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及时调整并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

首先, 初中数学教师对学习的评价内容要做到“三个到位”和“三个关注”:“三个到位”即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要评价到位,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要评价到位, 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要评价到位;“三个关注”即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反馈, 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与过程。

其次, 教师要创新评价模式, 改变传统“全凭教师一句话”的单一评价方式, 积极运用多方位、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家长校外评价和社会辅助评价。评价方式也可以采用书面考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访谈、成长护照等。数学教师对各种评价加以综合考虑与利用, 突破教学传统评价模式的瓶颈。

最后,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接地气”, 要围绕新课标的要求, 根据自己所在的学校特点、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应多使用鼓励性语言, 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课中来, 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寓教于乐。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巨大的成效, 关键核心在于教师的教学习惯、教学行为、教学方式等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改变与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是教育教学改变的先导性条件, 角色定位准确了, 教学行为才能随之真正改变。所以,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我们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 做好角色定位, 为全力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俊.初中数学教师的几个转变[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13 (2) .

[2]宋长安.初中数学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J].吉林教育, 2013 (32) .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论文 篇5

论文关健词:英语口语 教师角色 对策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针对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的问题,认为通过教师各种有意识的教学组织而非单纯的教,使学生在语言理解、与中文的细徽差异等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进免、至少是减少某些中介语错误,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

一、引言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是贯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重要部分,由于英语口语课程的特殊性,在课程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受到更多的重视;毕竟,教习英语口语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因此必须设计适于学生彼此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员。应该说,这样的教学理念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在获得自主权时,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有的英语讨论成了汉语交流;即使那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同学,他们的中介语中也有很多的母语负迁移和其他错误。

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符合新时期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以及人本化的教学理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适当干预,以保证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提高技能;而不是浮于形式、浪费时间。

二、大学生英语口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很多学者(Corder1973,杨文秀,范烨2000等)对学生的中介语错误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我们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以外,教师也难逃其咎。特别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英语教学(特别是口语)主要定位于实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尽可能在英语的环境中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殊不知,很多问题却出现了:

(l)由于对“以学生为中心”定位的错误理解,教师忽略了为学生提供一个地道的语音环境;

(2)学生没有足够的L2(第二语言)知识,尤其缺乏L1(第一语言)和L2的对比知识,经常会产生母语的负迁移。

(3)对L2的文化了解不够,经常发生语用错误。这就告诉我们,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时,师生,特别是教师必须真正理解这种教学理念的真谛,不能浮于表面,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让学生自行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在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显得更大,其任务也变得更重。同时,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讲授也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没有矛盾。教师在适当的情况下以合适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能够加强学生对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记忆。下面我们将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分别进行分析和阐述。

l、英语口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地道的语音环境

由于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错误理解,一些老师以为只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彼此互相交流,就算是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任务。尽量让学生开口讲英语,自己尽量不说或少说。至于学生的语音错误,他们也很少关注。这样,学生的中介语错误一次一次重复,长此以往这些中介语错误形成石化(fossilization),最终难以改变。笔者认为,良好的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也是使用英语顺利进行沟通的保障。因此,教师有必要花时间和气力来提高学生的语音水平。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花太多时间来帮助学生正音。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适当增加教师的讲话时间,同时在课余时间增加学生英语浸润的时间(英语电影欣赏等)。

教师增加自己的.讲解时间,并不意味着取消学生的练习时间。英语口语课终归是学生练习提高自己口语的课堂。因此,教师只能是课堂的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但对于学生的语音错误,教师不能姑息迁就;应该每隔一段时间集中归纳,并给予纠正。关于是否纠正学生口语中的错误这个课题,很多研究者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很多研究者从口语的交际目的出发,认为不应纠正;因为纠正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削减学生练习口语的兴趣。但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在定期集中纠正学生的语音错误之前,教师应把这种做法的利害关系讲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相反,他们会努力模仿教师的标准发音,并享受进步带来的欢乐。

2、英语口语教师应增加Ll和砚两种语言的对比,使学生尽量避免母语负迁移

正如杨文秀(2000)所发现的,一些学生在特定情况下表达自己时所使用的句子只是一些单词词组的拼凑而已,不符合英语语法和表达习惯。这种石化现象的产生有着多种原因(杨文秀,2000。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英语学习者按照中文的语法习惯和中文的逻辑方式来组织英语的句子。他们讲出的句子,中国老师很容易理解,而外国人能不能理解很难讲。这是一种典型的母语负迁移。这里英语教师的作用应再次受到关注。除了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语音输人以外,教师还必

须经常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在语法、语用等各方面的差别。同时,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获得肤浅的了解,而且这些知识很难内化为自己语言中的一部分,而语感是内化的语言能力中的一部分。就如同我们在刚开始打羽毛球时,尽管对各项规则了然于心,但真正打起比赛来,总是不能得心应手。而在我们经过训练之后,球感会慢慢增强,这样打起来也不那么不协调了;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于自己的表现也会非常惊讶:因为连自己也无法想象自己居然能够将一个很高难度的球打回去―这就是球感在发挥作用。随着学生对于两种语言差异了解的深人以及语感的增强,其口语中介语中的错误也会越来越少。 3、英语口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culturalawareness),避免中介语中的语用错误。

学习语言也是学习另一种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如此。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只是从各种媒体中获得一些片面的了解;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已经是扭曲变形了的西方文化形式。而即使是对于这些知识,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因此,口语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culturalsensitivity),对于英语语言中的文化有深人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与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不至于因为文化的无知而发生语用错误。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人问题已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如何在口语教学中具体实施文化导人的探讨还不多见。针对口语中出现的与文化差异有关的中介语问题,除了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实现以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在这里,最佳的途径应该是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视听媒体来实现:教师可以准备彼此有差异的中外两种语言的节目或短片,让学生自己观看后进行总结分析;教师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以点拨。这是一个非常缓慢、但却很有效的过程。但是,教师必须起到过滤的作用,对于那些片面的描述西方文化的影片必须指出来,使学生不致于形成文化偏见(stereotype)。此外,王守仁和刘振前提出的通过隐喻的文化教学方式也可以借鉴。同时,在词汇教学中,除了学习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以外,还要对词语的文化含义有所了解。譬如,中国人认为走狗是不好的意思,但如果翻译成runningdog则会让外国人产生完全相反的感觉;因为runningdog给外国人的印象是一只非常可爱的狗,没有任何的贬义。还有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是关于dragon的理解。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却会给外国人一种张牙舞爪、面目狰狞的感觉,因此如果直接翻译过去,势必造成一些误解。因此,词汇的文化语义教学至关重要。

4、英语口语教师应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口语错误,英语口语教师应经常进行自我反省。通过自我反省,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局限于口语教学)提供更多的借鉴。学习者口语中介语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很多单词或词组的使用不当。除了口误的原因以外,主要是英语教与学过程中的某些作法所导致的。学习者习惯于参考英汉单解(即使是双解字典,查阅时也仅看中文注释);同时,在阅读各种英语课本及读物中也习惯于以汉语注释的方式给出词义。这种作法一方面给学习者的学习带来很多方便,但另一方面却为学习者的后续学习带来很多问题。

外语学习者接触的可能是片面的、抑或不准确的词义注释。同时,关于语法的讲解(尤其在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也是以条条框框来给出。这些人为的、硬性的规定使语言丧失了活力,同时也是学习者某些中介语错误产生的原因。以词汇为例,学习者在开始阶段习惯于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识记单词的意思,如master和machine分别记为掌握和机器的意思。当遇到掌握机器这一中文词组时,他们往往翻译称materthemachine(而不是。Operatethemachine)。当然,这里有母语负迁移(中英习惯表达和搭配的不同)的原因,但是机械的、缺乏语境的词汇教学方法也难逃其咎。类似的例子很多,如学习英语知识(leamaknowledgeofEnglish),请医生(please/inviteadoctor),价钱太贵(Thepriceistooexpensive)(王寅,:249一250)。针对这种现象,有识之士早就呼吁在英语教学中应该使用英语教学,尽量在情景中学习词语的教学方法。对于语法的学习,也应该摒弃传统的框框方法,让学生通过句型的强化和长期的浸润来摸索;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给出详细的解释。同时,在词汇和语法教学中,要突出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尽量在学生没有作出母语迁移之前,就已经了解这种差异;这样就可以减少或避免负迁移现象的产生。

三、结语

本文在认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指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理解上和操作上的偏差。“以学生为中心”在强调学生参与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在这种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CorderP。ErrorAnalainandInterlanguage〔M〕。Oxford:OxforUnivernityprean;1984

[2]范烨。关于中介语对话的研究报告[J]。外语界,。(2)。

[3]王宜。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守仁,刘振前。位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l)。

初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篇6

关键词: 教师角色;角色定位;初中数学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与教师是否适应新课程关系密切,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进行角色转型的过程.新课程实施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自身角色的正确认识和角色的有效转型.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改革引起的教育观念、教学习惯、教学情境以及新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期待中学数学教师改变自身的角色行为。

一、构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第一,开放教学目标。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中,根据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和各种因素的变化,适时做出目标的调整。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既要考虑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又要考虑到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第二,开放教学内容。学习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广泛性、针对性和选择性,使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学有所得,在原有的起点上得到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学习的内容还要向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开放,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第三,开放教学过程。要向学生的课程表现和实际需要开放,教师要抓住学生在教学推进过程中不断表现出的思想火花、所思所想、甚至是喜怒哀乐调整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热情,营造乐于探索的课堂气氛。第四,开放教学时空。教学时间更要富有弹性,根据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将有些课设计成长课或短课,活动课或实践课,并可以将传统的教学空间拓展到室外的大自然和社会中去,让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中获得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美学角度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第五,开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并能够灵活运用,适合于教学目标,适合于教学情景,适合于学生的发展。第六,开放教学结果和教学成果。有些课不一定要教师来告诉学生答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有些课甚至不必总结,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对学生产生真正深刻的启发。第七,开放教学评价。明确评价的目标,使评价手段方法多种多样。特别要注意评价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激励性。掌握评价的时机,那怕是一丁点进步,我们都要抓住时机,不分场合进行激励性评价。特别注意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更要学会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教育,让学生在教师的呵护下不断求知、成长、发展。

二、课堂教学需要谦虚的探究者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曾碰到这样一道题目:生物学指出:生态系统中,输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大约只有10‰的能量能够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在H1→H2→H3→H4→H5→H6这条生物链(Hn表示第n个营养级,n=1、2……6)要使H6获得10千焦的能量,那么需要Hn提供的能量约为( )千焦。这道题,从纯粹的数学角度来看,没有太大的疑问,可当时,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从数学角度来看,是对的;可从自然角度来看,却是错的。因为在食物链中上一个营养级能量不可能会有那么多能量传递给下一级。说完,还铮铮有词地举了个例:如兔吃草,狼吃兔,那么草中就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的能量传递给狼。听他这么一说,很多学生都说:“对呀,数学怎么会与自然矛盾呢?”教室里就象砸开了窝,议论纷纷。我索性放下讲义,和学生一起探讨起这个问题来,最后,在师生的共同研究下,我们终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由此可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虚心地融入学生中间,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究,不仅可以掌握数学本学科的知识,还可以拓展到生物的、经济的、环保的、社会的等多学科的知识。这些跨学科、泛学科的知识的确是教师不曾拥有的。事实上,教师比学生知道得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个神话早已被学生打碎了。如果教师再去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地位,只能被新课程无情地淘汰。可见,教师只有确立与学生共同探究的角色,才能与学生一同成长,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三、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體,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

初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篇7

一.组织者:

组织者是老师最难和最重要的角色, 课堂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老师在布置学生完成课堂任务之前应该先向学生发出准确清晰的指令, 使学生明确他们的具体任务使什么, 他们将做什么。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把握学习过程, 而非“操纵”。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以及发展所需的策略, 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被要求自己控制学习, 并尽可能地不在教师的直接帮助下完成任务。

《牛津英语》9A中的Audrey Hepburn是一篇人物传记, 作为一篇记叙文, 内容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对这一人物本来就比较感兴趣, 但如果采用传统“老三调”, 老师一讲到底, 越俎代庖, 学生肯定昏昏欲睡。斯宾塞认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 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去做的应尽量多些。”因此, 笔者为Hepburn一文设计了这样的任务: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 然后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有关Hepburn的生平事迹, 并以组为单位, 制作成多媒体Hepburn小传。然后各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 向全班汇报成果。在这一任务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组织好课前、课堂、课下三个阶段的具体任务, 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各项活动, 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 实行民主的开放式教学, 允许学生出错、出分歧, 甚至允许学生“异想天开”, 自由发言, 这样一来, 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兴致盎然,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实践证明, 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传授知识、被动接受”的格局, 使得课堂的教与学两方面都具有了创造性。

二.导师或教练:

“导师或教练”是指学生在自学或独立完成他们所选定的任务时, 老师对他们进行指导或提出建议。这种角色在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方面特别重要, 因为教师的指出错误和改进的建议是他们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

《牛津英语》每个单元的Main Task模块其实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对前几个模块的复习, 为写作做好知识的铺垫, 引导学生列出写作提纲,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列出自己的观点, 并充实写作的内容。完成之后, 四人或二人一小组交换批改,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在全班展示。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 不能只挑文章中的语法错误, 还要对文章的结构、立意, 语句的流畅等方面综合评价。此外, 分批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收效也十分明显。但教师应该注意的是, 帮助学生修改错误时, 更要强调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因为适当强化学生写作中的优点, 会让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 并能不断放大自己的优点。最后, 教师要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在班级或班级外的墙壁上进行展示, 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因为成就感是最好的内源性动机。

三.参与者:

“参与者”要求老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 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在学生进行活动时, 老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观望, 而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 因为它既可以增进课堂气氛, 为学生提供和英语水平比他们好的人说英语的机会, 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同时, 老师在参与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还可以向学生学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好点子, 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既有利于自己今后的教学, 又使师生互相学习, 教学相长。

《牛津英语》7A Unit 3 Study Skills内容是教学生制作学习卡片。教师不妨在卡片的一面写上I like swimming.的句子, 然后在另一面画一张有关这个句子的图画。卡片制作好后, 再和学生一起运用自己及学生制作的卡片共同看图说话。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句型, 而且在互动中增进师生的情感。实践证明, 在“做中学”的引领下, 通过这种方式掌握的句型, 学生记得扎实长久。

四.评价者:

评价者工作的主要部分就是评估学生的学习, 从而知道他们的学习好坏及进展如何, 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适应学生。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迫切渴望。教学中有两种评估方式:纠正错误和组织反馈。

纠正错误要注意选取适当的时间并注意艺术性, 切不可逢错必纠, 或为了纠正错误而打断学生的讲话, 因为那样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不敢开口讲英语。老师可以“重复学生的话”来纠正错误, 这样既保全了学生的面子, 又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正确的句子。另外, 老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任何努力都及时进行当众表扬和肯定, 以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组织反馈是在学生们完成了一项任务之后, 老师应肯定优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采用英语学习成长记录档案夹, 每教完一个单元后, 叫学生按照单元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检查和填写相应的单元学习情况总结。老师认真阅读每一个学生的总结并对学生的单元学习和总结给出相应的评语和建议, 及时鼓励学生和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通过这种档案夹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促进者:

“促进者”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角色, 对课堂的控制权基本上移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引导”、“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这个角色是所以角色中最难当的, 因为它要求教师既精通学科知识又熟知教学法。要当好促进者, 教师必须严格把握好“放手”和“控制”的度。特别重要的时在放手时, 使学生同样能感觉到老师的“控制’。这就要求老师平时对学生严格要求。更为重要的是, 老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能说服激励学生的能力。同时老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 言传身教, 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品德教育。

9A Unit 3的“Teenage Problems”教学, 笔者采用“电子版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方法, 在校园网站上设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主题与指导语“What is your teenage problem?”、“Efficientway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让学生根据设定的主题与指导语, 进行“个人头脑风暴”, 发表自己的想法, 也可以看看别人已上传的想法, 当然还可以对别人的想法进行联系和改进后, 再呈上自己的观点。一方面, 由于网络的“隐藏身份”与非直接面对面特点, 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 产生独创性的想法。另一方面, 不同的观点能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路, 形成良性循环, 有利于产生“百花齐放”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教师宏观控制英语教学, 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研究者:

“研究者”是教师不断研究学法和教法, 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应尽可能地参加课程进修, 教学研讨会和听课,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自己的教学找到新的方法。同时, 通过听课, 学习别人课堂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然后自己尝试和创新教学法和教学活动, 找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最佳教学法。那些不断丰富自己知识和不断改进教学的教师必然会在教学上获得丰厚的回报。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教师,角色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评价一堂课的好坏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讲得如何”,而不是“学生学得怎么样”,因而部分老师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误区:教师不相信学生,讲课时面面俱到。往往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则是昏昏欲睡,被动听老师的讲解,不能在课堂上真正的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师角色的定位。要做一个又“懒”又“笨”的教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有如下的定位。

一、教师应是化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调控者

这是最重要的教师角色,因为教师活动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教师良好的组织素养和管理技巧,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与成功。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课堂在表面上轰轰烈烈,却难以取得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的自主意识强,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弱,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如我们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酸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Mg、Zn、Fe、Cu四种金属分别放入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稀盐酸,再向试管口套上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我指导各小组学生一定要互相配合、团结合作,结果各小组的实验都很成功。如果没有教师的组织,小组学生各做各的、快慢不同,就无法进行对比实验。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学生往往印象比较深刻,学生的参与离不开教师的组织、调控。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导师、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导师的角色。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传授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分析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在学习物质溶于水的能量变化时,我让三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溶于水的放热、吸热情况,好多学生都不敢举手。我想可能有的学生忘了如何使用温度计,这时我提醒学生使用温度计时不能接触试管壁和试管底部,我面带微笑的鼓励学生,学生纷纷踊跃举手。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己,了解学习目标,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教学过程的反思者

新课程下初中政治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9

一、思想品德的垂范者———树立教师的榜样形象

思想品德, 重点在“德”上, 以“德”为美, 以“德”感人。思想品德课的终极价值目标, 就是学生德行的培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政治教师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主体, 必然首先是一个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垂范者。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 “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 “教师的义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 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 学生在观察教师时常常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点善举, 会使他们产生无比的崇敬;教师的一点瑕疵, 会使他们感到莫大的失望。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可以这样说, 与学生最亲近的教师是最重要的道德教育者, 是学生成长中不可忽视的人。所以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应是一个把言传身教完美结合起来的道德、学识、人格上的美的形象。

1. 树德———加强师德修养, 增加人格魅力。

常言道:“正人先正己”, 教师应从自身职业的性质出发, 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爱岗敬业, 为人师表, 从点滴中给学生一种好的影响, 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魅力树立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形象。政治教师应具备的政治素质包括: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能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明辨是非, 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错误, 并给以正确的引导;能够理论结合实际认识和理解党的方针政策, 而不是照本宣科。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思想素质主要包括: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还应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即必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自觉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和违背辩证法的形而上学。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道德素质包括: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献身教育, 把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放在首位;热爱本职, 忠于职守;关怀信任, 平等待人, 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遵纪守法, 言传身教, 做学生的楷模;刻苦钻研, 求实创新, 做新时代教师。

2. 树能———提高自身素质, 完善知识结构。

一位教育家说:“教师的定律, 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 明日你就讲停止教学。”那些对本专业不精通且知识粗浅的教师怎么赢得学生的信服和尊重呢?时至今日, 新课程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已不是一桶水, 而应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河。我们虽不可能做到精通每一门学科, 但对相关的学科知识绝不能是一片空白。尤其是作为政治学科, 它的时代性、综合性、发展性的学科特点, 更加要求政治教师与时俱进, 扩大知识领域, 提高学习﹑研究﹑实践的能力, 成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师。

3. 树爱———智慧、无私地爱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关心学生的快乐和悲伤, 了解学生的心灵, 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教育就是爱, 爱就是教育。教师面对的是求知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处于逐渐成熟阶段, 脆弱的心理意志需要教师的呵护。因此, 爱要爱得长远和理智, 尊重学生人格、权利和兴趣爱好, 不把自己的个人意愿强加于学生。把学生真正看成需要教育和学习的对象, 这是爱的内在表现, 而态度和蔼、言行平等则是爱的外在形式, 教师在学生犯错误时应给他们更多自省空间, 不求全责备, 解除学生担心失误的心理负担。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懂得美, 追求美, 体现美, 既讲求仪表、谈吐的外在美, 又讲求学识、人格的内在美。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师自我形象塑造首先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慧眼“星探”和幕后“导演”

“每个学生都是一座金矿, 都蕴藏着很大的潜力, 等待着有爱心和慧眼的老师去挖掘”。教师不是仅仅将知识组织并清楚、清晰地讲解或呈现出来, 更主要的还在于具有“星探”样的慧眼, 善于抓住有利契机, 在教学中设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 发掘其主体潜能,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增强学生自信, 给学生全面发展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自主、多样、可持续地发展, 真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现在的课堂是动态的, 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 “我的课堂我作主”的做法, 而应从主宰者地位转变为组织、引导、协助主体, 即做学生学习的幕后“导演”。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必须以学生的角度作为出发点,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让学生主动探究, 组织学生搜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有效学习;当学生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时会碰到一些问题, 这时教师应作一些引导, 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方面, 而且包含做人的价值, 进行一点启迪, 指明方向或加以鼓励。尤其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氛围,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师生活动和生生活动, 成为“平等中的首席”。“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 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 把幕后导演工作做好才是关键。

三、学生的心理健康顾问———疏导心理问题, 塑造健全人格

由于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增多, 生活节奏加快, 各种信息大量涌入, 学生之间存在激烈的相互竞争, 再加上有的家长、教师教育思想和方法僵化、粗暴, 致使我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病率有明显增长的趋势。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学习适应障碍、自我心理意识膨胀、反抗及逆反心理增强, 还有各种原因造成的压抑、焦虑、恐惧、孤独、人际交往障碍、早恋等心理问题, 严重的甚至走上自杀的不归路。前一阶段在常武地区发生的多起学生自尽事故让我们扼腕叹息花季生命失去的同时, 是否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以血为代价的警示?政治教师有能力也有优势对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进行疏导, 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抚慰受伤心灵, 塑造健全人格, 形成良好品德。因为与其他教师相比较而言, 政治教师熟悉哲学、法学、社会发展史及时事政治, 了解文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社

会学、管理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 也包括数学、统计学、信息科学等自然科学, 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现代方法论。其知识结构为他们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顾问提供了可能。而新课程也适时增加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如青春期知识, 如何克服逆反心理, 如何与同学、朋友交往等, 只要教师把握好相关信息, 上好课, 就能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 真正体现思品课的德育功能。

四、学科教学方法的创新者———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抛弃陈旧的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 真正重视学生的学。教得得法是为了学得有效, 我们要成为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者,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尤其应重视政治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最常用的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有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多数情况下是几种教学方法的混用, 效果不错。如用电子白板上《我国的人口问题》, 可从网上下载我国2008年春运组图, 以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感受我国人口多的状况。再通过材料、图表、数据等展示, 让学生概括出我国人口的四大特点。然后学生小组讨论人口多带来的切身感受, 总结出人口过多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资源、环境带来压力;就业升学压力等。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在教授时, 可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进行抢答梳理知识点。最后,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 小明的困惑:人口过多不好, 过少也不好, 那么人口应控制在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呢? (2) 计划生育与初中生有关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3) 设计两个宣传计划生育的公益广告。此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是得益于教者对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初中数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10

一、教师角色定位的误区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错位”, 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1. 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室上课该讲的也不讲。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但并不是把教学舞台全部交给学生, 甚至教师退出舞台当“观众”。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 片面地把自主学习理解成为自由学习, 打着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的旗帜, 教师“高高挂起”, 做旁观者。

2. 由满堂灌改为满堂问, 师问生答充斥课堂。

这种模式表面上看是学生说话, 思考的机会多了, 但细看只不过是教师断断续续的问, 学生断断续续的答。在教师一连串的追问下, 学生根本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 没有探究的空间, 其本质仍是学生围着老师转, 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学得十分被动。

3. 课堂内学生充分自由, 课堂教学走向自然放牧式。

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闹, 学生在讨论研究, 但实际的讨论偏离中心, 学生说话随意甚至跑题, 形式与内容分离, 效果甚微。教师对学生的自学只有任务布置, 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让学生放任自流, 教师跟在学生的后面被动地进行教学活动。

二、教师要做好学生数学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首先要对“引导者”有正确的认识。“引导者”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人格的升华等等。既然学生是主人, 那么这个过程就应当是一个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要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景之中, 并与学生已经了解的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其次, 教师要善于有层次地引导学生, 由浅入深地探索数学思想、形成教学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 这种结构形成了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逻辑顺序, 它可以表现为多样化的问题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自然联结和转换, 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系统。教师有必要在探索的过程中, 把知识分解成多个有层次的要素, 使学生的探索具有层次性。

三、教师要做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在学生数学活动中应是组织协调人的角色。上课时, 教师首先要设计好用什么样的情绪营造学习氛围, 引趣激学, 组织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此过程中, 教师的工作更多地表现在设计有助于学生探索交流的情境, 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依据教学要求, 结合学生实际, 组织教学活动, 把握活动进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并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愉快、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建立起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愉悦中开展学习活动, 自由地思维和表达, 从而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以满足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四、教师要做好学生数学活动的合作者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并不是把教师行为完全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 而是要以教师行为方式参与学生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可以调控教学, 照顾差异, 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 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多边交流和互动的场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既有认识的交流, 更有情感的交流, 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识别”中, 教师观察出学生跃跃欲试的样子, 判断出举手的学生已经思考成熟, 引导学生谈谈它的优点并采取组队交流和组内交流, 让思考不成熟的学生从思考成熟的学生那里获得启发, 这时教师及时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行为, 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时, 有的学生叙述角的平分线时, 只说从A引平分线, 教师认真倾听,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给予纠正;如果教师不去及时纠正, 这名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叙述将一直是这样;在班级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认真了解学生的思考方法, 总结出学生的不同认识, 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思考方法给学生讲解。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出教师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会对学生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摘要:作为数学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合理、恰当的角色定位, 教师既是引导者, 又是组织者、合作者。

初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篇11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同时还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建立新的全面的学生发展观、人才观和成才现,成为教师的职业规范准则和操作的价值取向。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并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地理教师也不例外。

一、教师的组织角色

传统的教学课程把学生的视野限制在课本中和课堂上,是学生与丰富的社会生活隔离开来,教师尽可能的满足水平与能力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要求;教师应该拓宽学生学习与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是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教学内容应包括地理知识以及各种地理学习方法;教学方式应该不限于课本、教室、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相通,融于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构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站在和学生对话的角度,以“组织者”的角色,依据“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确定教学口标、安排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效果。因此,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地理教师应该具备:面向全体学生,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善于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能力;优化教学过程,善于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巧于点拨的能力;注意教学反馈,善于评价学生学习态度、方法、效果的能力。思想观念上,要从“知识、能力双基论”转变到“综合素质论”,从“工具论”转变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论”。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而且是“引导者”。

二、教师的指导角色

实践证明,教师的正确指导是学生顺利开展自主学习的保障。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学习理念的把握、对活动方案设计的指导以及对研究程序熟悉的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着学习开展的效果。可以说,教师的指导是学习顺利开展的至关重要的保证。从教学情境创设、学习内容的实施到研究结果的评价,均渗透着教师的指导。适时点拨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正向迁移,整体认知能力更加趋于科学。

首先,对学生选择研究对象进行指导。学生往往对选择什么样的研究对象比较困惑,迟迟不能决定研究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积极进行引导,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调动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清理思路、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所选课题的意义、内容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确认研究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如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条件是否具备;确定课题的题目,题目过大,不利于研究的深入;找准问题的切入口。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给予指导。教师要告诉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一些方法論知识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确定适当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科研方法,资料收集和分类的方法,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案例分析法,等等。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分析数据,因为在这些方面学生也缺少经验。实践证明,学生在研究方法方面遇到困难很多,这是由于他们在常的学习中主要是记忆和理解书本知识,而对如何开展研究则缺乏了解。

第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耐挫折教育。在开展探究活动的时候,学生可能要面临很多课堂教学中不曾遇到的问题,譬如走出校园、进入陌生的情境等。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很可能遭遇一些挫折或者不开心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生会心灰意冷,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耐挫折教育,培养学生遇到困难不退缩、坚韧小拔的精神和意志力;通过引导和强化让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他们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当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从教师的指导活动中可以看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管理者、解释者和评判者转变为合作者、协调者和服务者。在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考虑得更多的应是怎样更好地给予指导,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研究能力和思维方法。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三、教师的评价角色

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课堂上应该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质疑、 敢于争辩、敢于标新立异,同时也应该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在旧的教育传统模式中,教师都是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教育、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结论。其实,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从事开始,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不少感性的知识,获得了大量信息,认识了许多事物。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应该允许他们有独特的感受、独特韵体验和独特的理解,对文章的内容允许他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的结论。甚至可以不作结论,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疑问,让他们到课外甚至在今后的生活中去寻求答案。教师和学生平等地对话,更准确地说,是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的平等对话。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之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差异、社会经验的差异,反映出来的结果可能是千差万别。但是,教师不应该因此对学生厚此薄彼,不应该以自己的观念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认识。“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正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品质,正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教师不必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而应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趋于统一。先“存异”,后“求同”;先“发散”,后“集中”;师生平等对话、人人积极参与,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活力”。

四、教师的参与角色

初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篇12

一些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少数学校的教师还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感想、教学反思等以科研的方式加以成果化, 写出了观点鲜明、主题契合、材料翔实的文章,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毋庸讳言, 农村初中的许多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仍然不足, 对该课程如何设置并有效开展缺乏系统明晰的认识, 对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缺乏主动性, 难以让教师本身有正确的角色定位。

一、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对一些教师的调查访谈, 我发现农村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课程性质不清楚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直接经验, 于课堂内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并延伸至课外, 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 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思想。这样的课程性质, 决定了它不仅仅是一门“课”, 更是一项“活动”。它的主战场不应在课堂, 而应是广阔天地。在三大模块中, 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舞台。“综合实践课”如何“综合实践”, 教师心里缺乏清晰的认识和解读。不少教师把这门课程仅仅当作“课”来看待, 对“实践”缺乏深刻的认识。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例, 一些教师按部就班, 根据教学用书的内容安排, 布置任务进行室内教学, 很少开展有效的课堂内外的综合性活动, 学生失去了应有的主动性, 教师包办了大部分教学任务。有些教师甚至放弃了每单元结尾的这部分教学内容, 认为是可有可无的。

2. 课程内容不清楚

市教育局、教研室在中小学关于综合实践课开设的通知及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队伍应由专任教师和指导教师共同构成。但在农村初中, 仍有不少教师把综合实践活动看成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课程, 似乎与自己所教的没有关联,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讲不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结构, 不了解最基本的三大模块的构成, 更谈不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了。对专任教师而言, 虽然《课程实施意见》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及三大模块的具体实施要求等, 但具体到学校实际, 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什么内容, 如何选材, 教师们还是感到茫然。

3. 教师角色定位模糊

新课程实施意见强调,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而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角色的定位也要求我们要做到这一点。然而, 不少教师仍以自我为中心, 一堂课从头至尾还是用自己的嘴说教, 用自己的手书写, 很少将学生的主体性特点突现出来, 甚至连本该由学生选题的事也都是教师自己一手操办, 美其名曰提高教学效率, 减少走弯路。而有些教师却认为这样的课程强调活动自由性、实践开放性, 于是全部放开, 任由学生自我活动, 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性计划和安排。

4. 农村初中的教学现状限制了综合实践课程的良好开展

农村初中的教学现状是教师编制相对紧张, 有些学校由于学生数量相对不足, 导致学校缺少完整的教学师资链, 人员配备上表现为小学科短缺, 由主课教师兼任的情况比较普遍, 所以很多主课教师从思想上根本不重视兼任的学科, 往往以抓主课为主, 甚至有些教师将本就不多的综合实践课时占用去上主课内容, 以达到提高主课教学成绩的目的, 限制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生成性的特殊课程, 结合农村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 我们需要给农村初中的综合实践课教师以相对准确的角色定位, 从思想上、能力上、内容上、合作上加以明确, 保障农村学校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

1. 思想定位

应全面解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定位、性质、目标与实施意义, 明确如何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关系, 如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等等。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需要认真学习并加以贯彻综合实践课程的标准, 将课程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去。在教师自身的头脑里形成自然的综合实践的意识,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及合作能力, 真正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成为自觉的行动。

2. 能力定位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强调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同时该课程也提出了对教师的能力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一般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 一个主题又往往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信息量大, 同时又具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全面的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研究评价能力。

如我校组织初一、初二学生参加“北仑凤凰山主题公园”活动, 在做好整体规划和安排后, 要求各参加活动的教师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包括分组、落实小组长、乘车安排, 如何寻找走散学生的应急处理、受伤应急处理等。所以, 平时我们也常提醒教师应该加强能力锻炼, 让自身具备课堂内教学能力之外的各项素质和能力, 使自己能在学校当前越来越多的室外活动中独当一面, 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初步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 培养健康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从而更好地完成每次主题活动。

3. 内容定位

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因地制宜的, 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地区、地域的环境特点、地理地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来挖掘有关的教学内容, 设置适合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主题, 从而制定出完整的一系列综合实践的教学主题。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家乡的历史中、从家乡的发展中主动发现问题, 在实践中独立解决问题, 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自我评价和提高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 我校地处宁波市历史上三个“卫”之一的浙东第一卫———临山卫 (其他两个是宁波的镇海卫和慈溪的观海卫) , 历史上曾是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的军事重镇, 我们可以此为教材选择活动主题, 开展了解家乡历史、更爱今天家乡、建设家乡美好明天的综合实践主题教学。再如, 我市有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文化遗址、田螺山遗址, 有余姚四大名人圣贤的历史故事;我镇最近几年蓬勃发展起来的葡萄园基地、榨菜基地等, 都可以是我们选取的良好题材。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让家乡的一草一木成为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题材, 从中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的崇高情感和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生命意识。

4. 合作定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该学科独特的综合性, 超越了传统单一的学科界线, 在单个活动中寓多学科知识于一体, 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不小的挑战。个人的知识水平终究有限, 为达到整个教学的预期目的, 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活动, 教师应由个体独立教学模式向合作探究分工教学方向转变。每位教师都要意识到其中的角色扮演在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在实践活动中尽量保证教学活动的衔接和顺畅, 努力为整体活动主题的顺利完成贡献出一份力量。

总之, 只有明确了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有关内容, 让农村初中的教师认识到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正确看待该课程的目的、意义, 才能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才能在学校整体规划的设想下, 积极完成个体所应该承担的一份工作, 有针对性地培养指导能力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素养, 经过精心的选材和设置教学内容, 设置可行的操作环节, 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与同事的协作得到更好的磨合, 才会让我们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步入良性发展的正常轨道, 更好地提升农村全体教师的综合实践素养, 丰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 更好地为农村学生设计多元化的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为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目前部分农村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不足, 对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缺乏主动。作者对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析, 谈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农村初中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正确定位自身角色, 让综合实践真正“实践”起来。

关键词: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1.

[2]邹开煌.求索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之路.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1.

[3]殷世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素质教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9.3.

上一篇:学生主观能动性下一篇: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