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观能动性

2024-06-01

学生主观能动性(精选12篇)

学生主观能动性 篇1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和学生应该是互动的合体。学生作为学习的独立个体, 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决定他们应该是老师的朋友。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施动者, 应该赋予学生必要的自由活动时间和自我发挥空间, 应该尊重学生的内心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至少要做到两点:即鼓励学生说话, 鼓励学生选择。让学生在独立平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学习个性, 实现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 鼓励学生说话

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老师应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望, 让学生养成主动思维的习惯, 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鼓励学生说话, 让学生有什么说什么,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谈中培养敢想敢说、勇于提问, 勇于争辩的创新品质, 最大限度地释放各自的潜能。让学生说话, 要允许学生插话。课堂插话的学生通常是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学生, 他们插话常常是不由自主、脱口而出。这种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恰恰可能就是学生思维灵感火花的迸发, 而这种迸发是不遵守时间的, 这火花像流星一样可能会转瞬即逝, 同时它又可能是模糊的, 抑或是片面的。当它出现时, 必须立即补充它。创造常常需要灵感, 灵感往往是创造性飞跃的前奏。因此, 老师要允许学生“不由自主”地说话, 并给予足够的关注, 适时地抓住学生思维灵感的火花, 积极诱发、保护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让学生说话, 要鼓励学生争论。

课堂教学中的争论可能在同学之间, 也可能在师生之间。六年级的小学生自以为成熟, 有见解, 但实际上逻辑思维能力较弱, 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和从众心理。因此, 有老师参与、引导的争论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求异创新的主动性, 对巩固学习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在课堂上给学生相对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争论, 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保护, 并适时点拨引导, 让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异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潜力在不断的语言交锋中得到培养与发展。让学生说话, 要允许学生失言。当学生得到表达的充分自由以后, 失言也就不可避免。在插话与争论中出现的失言, 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为表达和思维发展的不均衡而辞不达意, 可能是因为一时思路不畅而结结巴巴, 可能是因为暂时性的思考目标转移而答非所问, 等等。对于这些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失言, 老师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此类失言、失态, 老师亲切的目光、倾听的神情、鼓励的言语、精当的点拨, 会使学生得到放松, 消除胆怯和懊恼, 最终豁然开朗而信心倍增, 甚至在今后受益于一段人生。

(二) 鼓励学生选择

选择是自主意识的行动表现。在选择中, 特别是在自主选择中, 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唤醒, 创造力的培养才有可能。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老师处于不可动摇的主宰地位, 而学生则是亦步亦趋地奉命执行。老师讲什么, 学生听什么;老师怎么教, 学生怎么学。强制性的灌输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因此, 课堂教学不应当只服从老师, 学生的学习不应当由老师任意摆布。课堂教学应当逐步减少强制性和单一性, 增强开放性和选择性, 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选择”是一个范畴很大的概念, 这里从读法的选择、学法的选择、学习伙伴的选择三个方面作简要说明。“读”是我国古老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 自主地选择与课相关的内容和阅读方式, 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大声朗读, 可以小声试读, 也可以无声地边读边想。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有助于审题, 有助于思考, 有助于理解。通过“读”得到启发, 从而有了收获, 于是读出兴趣, 读出激情, 如此良性循环, 最终达到读以致用。

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 因人而异。在学习过程中, 有的学生长于预习, 可以让他们先进行大预习, 再进行小预习, 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新授课着重解决这些问题。也有不少学生习惯于先听新授课并认真记录, 课后整理笔记, 提炼知识点, 在复习中加以巩固, 还有的学生是在练习中进行学习, 在做题中感受到成功, 获得成就感。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不应当规定学生采用哪一种学习方法, 而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不断地优化学法的运用效率, 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无论采用哪种学习方法, 只要行之有效, 老师就应当认可, 并在必要时加以引导和推广, 使学生在学法的运用上更加得心应手, 在学法的选择上有更大的余地。

虽说学生是独立的学习个体, 但学习活动是具有社会性的。每时每刻, 每一个人都处在交际关系的网络中。正是这种关系赋予了人的主体性的力量。因而在教学中 (无论是课内、课外) 必须重视师生群体活动, 努力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可以互为学习伙伴, 这些伙伴可以是老师分配指定的, 也可以是同学之间自主选择的。作为老师, 一方面要允许学生根据平时的交往, 自由结对, 促使伙伴间智力的相互激发, 情感的相互感染, 操作的相互配合, 学习结果的相互评价;另一方面要有被学生选作学习伙伴的心理准备, 要有充当学生学习伙伴的精神与勇气, 在轻松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 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对老师来说,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要做到鼓励学生说话, 鼓励学生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的插话、争论、失言以及被学生选作伙伴, 会使老师面临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意外, 会让老师措手不及, 这就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每一位老师既要做专家, 有尽可能高深的专业水平;又要做杂家, 有尽可能广博的知识面;还要做心理学家和雄辩家, 有尽可能宽广的胸襟气量, 有尽可能敏捷的应变能力;还要有尽可能年轻的心态, 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得到学生的认同, 让学生有亲近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意外甚至尴尬面前, 应对自如, 游刃有余;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独立平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学习个性, 实现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学生主观能动性 篇2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应该是互动的合体。学生作为学习的独立的个体,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决定他们应该是老师的朋友。老师作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施动者,应该赋予学生必要的自由活动时间和自我发挥空间,应该尊重学生的内心思维活动。我认为,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老师至少要做到两点,即允许学生说话,允许学生选择。让学生在独立平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学习个性,实现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允许学生说话

说话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老师应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养成主动思维的习惯,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允许学生说话,让学生有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谈中培养敢想敢说、勇于提问,勇于争辩的创新品质,最大限度的释放各自的潜能。

(一)让学生说话,要允许学生插话。课堂插话的学生通常是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学生,他们插话常常是不由自主、脱口而出。这种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恰恰可能就是学生思维灵感火花的迸发,而这种迸发是不遵守时间的,这火花像流星一样可能会转瞬即逝,同时它有可能是模糊的,抑或是片面的。当它出现时,必须立即去巩固它、补充它。创造常常需要灵感,灵感往往是创造性飞跃的前奏。因此,老师要允许学生“不由自主”地说话,并给予足够的关注,适时地抓住学生思维灵感的火花,积极诱发、保护学生的学习创造性。

(二)让学生说话,要允许学生争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争论可能在同学之间,也可能在师生之间。作为初中生,他们自以为成熟,有见解,但实际上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和从众心理。因此,有老师参与、引导的争论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求异创新的.主动性,对巩固学习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视。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相对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争论,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保护,并适时点拨引导,让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异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潜力在不断的语言交锋中得到培养与发展。

二、允许学生选择

选择是自主意识的行动表现。在选择中,特别是在自主选择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唤醒,创造力的培养才有可能。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处于不可动摇的主宰地位,而学生则是亦步亦趋地奉命执行。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强制性的灌输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因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应当只服从老师,学生的学习不应当由老师任意摆布。课堂教学应当逐步减少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开放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选择”是一个范畴很大的概念,在此我从读法的选择、学法的选择、学习伙伴的选择三个方面作简要说明。

(一)“读”是我国古老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自主的选择与课相关的内容和阅读方式,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试读,也可以无声的边读边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有助于审题,有助于思考,有助于理解。通过“读”得到启发,从而有了收获,于是读出兴趣,读出激情,如此良性循环,最终达到读以致用。

(二)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因人而异的。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长于预习,他们先进行大预习,在进行小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通过讲授课着重解决这些问题。也有不少学生习惯于先听新授课并认真记录,课后整理笔记,提炼知识点,在复习中加以巩固,还有的学生是在练习中进行学习,他们通常是刻苦认真的学生,他们喜欢做练习,在做题中感受到成功,获得成就感。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应当规定学生采用哪一种学习方法,而应当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他所习惯的适合以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不断地优化学法的运用效率,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

(三)虽说学生是独立的学习个体,但学习活动是具有社会性的。每时每刻,每一个人都处在交际关系的网络中。正是这种关系赋予了人的主体性的力量。因而在教学中(无论是课内、课外)必须重视师生群体活动,努力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可以互为学习伙伴,这些伙伴可以是老师分配指定的,也可以是同学之间自主选择的。作为老师,一方面要允许学生根据平时的交往,自由结对,促使伙伴间智力的相互激发,情感的相互感染,操作的相互配合,学习结果的相互评价;另一方面又有被学生选做学习伙伴的心理准备,要有充当学生学习伙伴的精神与勇气,在轻松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篇3

【关键词】英语;主观能动性;途径

《教育大词典(1)》P33“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和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成功的教师往往都能做到课一开场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启动学生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带着对问题的浓厚兴趣进入新课的。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译林版五年级英语下《Unit 7 Chinese Festival》的Storytime,我一开始采用猜谜语形式导入节日的学习,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或有挑战力的活动都特别High,连平时一声不吭的那几位都举起高高的手,争着大声地回答问题,比较难读的节日类单词Dragon Boat Festival, Double Ninth Festival都能轻易过关。

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年龄与对这个外界的好奇,让他们使在一个主观能动性极强的时期,教师若是能带领学习,帮助他们将这种特征运用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则教学成果将为事半功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发学生主动思想,学会独立思考。要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新课程理念的价值取向是强调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

译林版五年级英语下《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出现了现在进行时态,这个是学习时态时一大难点,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好一些做家务用的一些工具,英语课我们直接设计为一次大扫除活动,学生们正在忙的时候,我趁机采访他们,巧用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What is he/she doing?以及What are they doing ?让学生亲身体会现在进行时的特征,了解句型结构be动词+动词的现在分词。

三、设计竞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创造竞争的环境,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对于好奇心极强的学生来言,对新鲜事物的关注度非常的强,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创设出新的环境对激发学生潜能将具有重要作用。如此还能有效调动起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与决心,让他们大胆思考,勇于实践。译林版五年级英语下《Unit 8 Birthdays》的Grammar time,询问别人的生日,其中月份和序数词单词量大,还有数词和序数词的关系,学生们有点懵了,太多了,这时候我们就来分组比赛,看看哪组记得多,并说一说记忆方法。

2.设置合理科学的比赛方式,引导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开展竞争

竞争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也有十分可观的作用。从许多的学生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出,况赛型游戏居多,学生也更能投入其中,从而调动多方面的能力,以帮助他们达到赢得比赛的目的。这种方式在学习上同样适用。学习中的比赛,比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还有平时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面对诱惑时的意志力等等。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可能存在差异,但就学习上来说,认真努力的学习,那么他的思维能力必然可以得到提升,因此,解题思维也是学习比赛中学生们竞争的一种。

3.树立学习的榜样

榜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从小中生活在榜样的光环之下。父母口中的,教师口中的,社会报道的等等。在学习中,给学生树立优秀榜样,讲述榜样故事也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奋斗事迹等,可以在学生中心种下向榜样学习的种,对提升学习效率具有一定帮助效果。

四、注重评价,推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在现代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孩子接受新鲜事物快,好奇心强,喜欢独立思索,敢于发问,这是一件好事。如果孩子们对什么事情感兴趣,就应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去积极思考,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究精神。

2.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树立自信心

在传统教学中,我国学生普遍存在胆小内向,不敢积极主手发言的现象。教师要鼓励学,让他们敢想敢说,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做到说错不批评不嘲笑,积极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开拓学生心理,强化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一个有自信心的学生相比一个没有缺乏自信的学生,同样的教学环境下,必然是有自信者更能掌握知识。要允许学生说错讲错,对于学生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不要枉加指责,而应当鼓励他们发挥想象,锻炼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育和发展方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学生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吸取知识、信息并运用知识进行创造,使自己得到发展。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影响条件下,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不同,每个学生的发展就不同,甚至差异很大。因此,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固有的主观能动性,还要积极地调动,激发和推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任丽.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的生态化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2(02)

[2]刘润清.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J].英语教师,2010(12)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篇4

一、引导学生制定班级的总体奋斗目标和班级口号, 增强学生士气

一个集体有没有士气, 直接影响到这个集体命运的浮与沉。因此, 提高学生士气理应成为第一要素。恩格斯曾指出:“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就没有努力拼搏的动机。因此, 我们作为教育者, 要引导学生制定适宜可及的目标, 激发学生的拼搏动机和热情。开学的第一天, 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要求每位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给班级出谋献策, 组织他们讨论, 共同制定出切合班级实际的总目标, 那就是:有能力争第一, 就绝不要第二。并定出班级口号:XX班, 不一般;我自信, 我成功。让学生明白:积极心态创造辉煌人生。总体目标和班级口号的制定, 使学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努力的动力。其实, 班级奋斗目标和班级口号的制定过程, 就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过程。学生的心态积极了, 学生的士气也随着旺盛起来了。这正是:水激石则鸣, 人激志则宏。

二、建立班级的管理机构, 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及班级责任感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 只有实行全员管理, 整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挥, 只有确认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 让其真正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和权利, 才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 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此, 开学第一周, 我就着手把全班学生分为五个工作小组, 并赋予各组具体的工作安排, 确保人人有事做, 人人会做事。第一小组:全体班干。负责在各方面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活动, 要求各个班干要起带头作用, 敢说敢为, 善说善为, 并且要持之以恒。第二小组:全体室长。负责管理好各自宿舍的午晚睡纪律及清洁卫生工作的安排和监督。第三小组:打扫教室组。负责打扫好教室及走廊的清洁卫生并注意保洁。第四小组:打扫清洁区组。负责打扫本班的清洁区。共分四个小组, 每小组设一名小组长, 负责组织、督促、检查本组的工作。第五小组:各学科科代表。负责在班上介绍各学科的学习经验, 配合班级各学习小组组长想方设法提高同学的各科学习成绩。因为从班干到每一位同学, 人人有事做, 人人要做事, 这就无形中让学生时时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班级的事也是自己的事, 从而真正做到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局面, “班盛我荣, 班衰我耻”的理念当然也就形成了。在一个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中, 谁还会愿意自己拖了班级的后腿?谁还会愿意因为自己而给班级抹黑?

三、建立合作竞争机制, 让每个学生都争取进步

在抓好班风的同时, 我不忘进行学风建设。我知道, 学生之间没有竞争就没有奋发的动力, 尤其是学习。为了激发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 营造一种竞争合作的气氛, 我指导学习委员把全班60位同学分为10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设一名组长, 组长平时负责督促本组成员刻苦学习, 并在各组内开展“一帮一”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 也让成绩稍微落后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学习的热情。并且全班一起制定出奖励制度:段考成绩出来后, 对比上个学期期考进步最大的前三名学习小组和前五名学生进行奖励。这样一来, 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和“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合作、竞争氛围, 班级的学风自然浓厚起来了。

学生主观能动性 篇5

主观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会导致人们的错误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和破坏作用。辩证唯物主义是在肯定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的前提下,承认和重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同时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还必需正确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要依靠人的实践活动验证以及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和手段。为了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当代大学生要坚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竞争,把握社会发展的潮流,突破环境因素的限制,兼顾学习、个人修你能动性养与人际关系的处理,更主动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充实大学生活,最终,打开通往成功的大门。大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坚持以下两点:

.一、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性的观点。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必须树立坚定地理想。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人绝不能没有理想,否则就是去了人生的目标。党和人民对大学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因此,尊重客观规律,在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进一步把握规律,充分利用规律,从而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就该知道世事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对事物进行思考和分析,再选优抉择,制定出确实可行的方案。而不应盲目遵从,遇事冲动缺乏理性,虽主动,但也无功,甚至有害。当条件不具备时,我们不应勉强去做那些现时还办不到的事,如果从现有的条件出发,能够改变不利条件,创造出新的有利条件,从而办成某一件事,我们就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做。

学生数学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篇6

一、创设情境,使其愿参与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数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主要体现在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例如,教学“小数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教师在黑板上写上“5、50、5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学生陷入沉思。通过议论,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元、角、分,可得5元=50角=500分”。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5米=50分米=500厘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此时教师又提出间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和同座的同学议论开了,争先恐后地说:“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5分米=5.0分米=5.00分米。”我接着说:“像5、5.0、5.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相等?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

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数学情感素质。

二、钻研学生,使其能参与

要使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打好必备的基础,对应的能力训练要到位,否则即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性会受到挫伤,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地发挥与培养。如教学“分解质因数”这部分知识,学生必须对因数、质数、合数等概念十分清楚,最基本的乘除法口算要过关,不然学生就不能主动参与到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

此外,教师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如在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这部分知识时,考虑到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结论,如果完全由学生独立地归纳概括,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于是,就在师生共同研究一些有代表性的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实例之后,先让学生集中观察比较黑板上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概括出“能”的一面,有了这个基础,再抽象概括“不能”的一面,就省力多了。

三、贴近生活,使其爱参与

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途,可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来自实践,是非常有用的。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如能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并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这样做会使学生兴趣横生。例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轮子行不行?屋顶架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平行四边形的行吗?罐头盒为什么都是圆柱形的?其它形状的为什么少见?教师把生活中用到的各种数学知识,如按比例分配电、水费,计算储蓄利率,日常买粮买菜等天天遇到的问题,编成例题或习题。这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都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了生活情趣,学生很爱参考。

四、指导学法,使其会参与

教师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不是由老师牵着学生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引导学生学会提纲挈领,抓重点,鼓起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试一试”的勇气,培养探究能力。通过操作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和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如有序、对应、变换、转化、公式推导等,并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用这些方法。

教师要相信学生都会有自我发展的需要,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以及成功的机会,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主动地去研究数学,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

音乐理论课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篇7

大学学习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 既富于挑战又激励着学生去创新和发现。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将四年的时光在思考、学习、实践中渡过。主观能动性给了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主观意愿和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努力思考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获取更多知识和技能;并在学习的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以旺盛的精力将积极的学习状态保持下去。本文将从分析大学生学习特点入手, 结合音乐理论课的课程性质, 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教学实例, 以供方家探讨。

大学生学习特点简析

大学和中小学是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 因而学习的特点也各有不同。充分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 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经过一定的归纳和总结, 笔者认为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密切的学习特点有以下几点。自主性, 郭沫若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 自己研究, 用自己的头脑来想, 用自己的眼睛来看, 用自己的收来做”。这种精神就是学习上的自主性, 大学生的这种自主性主要表现在: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 学生在学习内容上可以超越教师讲授的知识范围;学生从过去以记忆为主的再现性学习方法向以理解为主的应用型学习方法转变。多元性, 课堂教学虽然还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但已不像中小学那样几乎是唯一的途径。大学里除课堂学习外, 自修课占一定比例, 还有各种学术报告、讲座、学会、研究会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科技咨询等。探索性, 大学学习不仅包括学习和接受前人总结的间接知识, 而且含有探索人类尚未发现的未知知识。爱因斯坦强调指出: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具备会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这种探索性不仅保险在大学生完成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以及看家学术报告会上, 而且表现在所学的课程内容上。

这几个学习特点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自主性是大学学习的主要特点, 是大学生独立意向的反映。多元性是自主性特点在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上的反映, 探索性是自主性在思维方式的反映, 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基本途径。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学习特点, 结合课程性质, 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达到教学预期效果。

如何在音乐理论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音乐理论课伴随音乐专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它们在不同学习阶段, 给学生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学习指导。但这类课程涉及大量音乐、历史、文学等知识, 而略显繁复和枯燥, 又由于不像声乐、器乐等表演类课程形象、生动, 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乃至实用性, 因此不仅被多数学生所忽视, 更无法激起学生太多的学习性趣。针对以上情况笔者根据不同课程性质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设计多种配套教学方法并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略举几例, 以供大家参考。

为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能力, 各大高校都将计算机应的相关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集中开设在大学一年级, 其中包括WORD、EXCEL、POWERPIONT (PPT) 等。但除WORD应用较多外, 其他的内容多数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而没有机会得到真正的实践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代教学的首选, 大多数教师都会选择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的PPT辅助教学, 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更是如此。笔者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工作中, 已经连续三年让学生自由组合三、五人一组, 将规定的学习内容制作成PPT, 并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初始阶段, 学生都觉得很盲目, 但最后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之间的协作如期的完成作业, 并各有创新, 有的甚至比教师的教学课件都做的好。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 实践了自己的计算机基础, 还通过网络查询了大量知识以及课本上没有的相关消息, 其学习内容远远超过了教师讲授的范围。另外, 大量的学生习作中, 不乏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的观点, 它们是学生学习创新的体现, 也是师生交流的媒介, 给教师创造了再学习的机会, 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

对于英语程度较低的音乐专业学生来说, 《音乐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开设, 效果一直不佳, 甚至还很勉强。2008年, 数以百计的奥运歌曲, 唱遍了大江南北, 其中一些优秀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笔者在《音乐专业英语》课堂上, 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映像最深刻的奥运歌曲, 用英语进行评述, 其中必须涉及大量音乐专业术语。当笔者在查阅学生作业时, 惊喜的发现, 他们各抒己见, 出色的完成了作业, 虽然有些语法错误, 虽然有些“中国式英语”的味道, 但已经很难能可贵。其效果远超过单一让学生学习专业词汇和相关语法、文章等。在音乐欣赏课上, 鼓励学生走上讲台, 展现自己的风采, 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喜欢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 师生共同赏析、共同感受、共同学习。教师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获得了学生的喜爱、理解和信任。

教师的角色的转化

另外,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还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那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长期以来, 教师习惯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 一味地灌输, 学生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 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感受, 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宗旨。笔者认为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观念, 把自己看成是课堂教学的总导演。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而不是一个好与坏、对与错的评判人。而真正的台前主角是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 一些奇怪的想法都会激发教师的灵感。当学生的想法被老师采纳, 学生也会感到非常的自豪, 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动。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作用, 要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学习。”此外, 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 尽可能多创造机会, 让学生展现自己的风采, 发挥自己的特长, 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和参与的乐趣。

学生主观能动性 篇8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1]对教学的定义是:“教学,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能力, 增强体质, 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

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中[2]认为:“教学过程, 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目的、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 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解决受教育者的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一般发展的任务。”

在西方, 英语“educate” (教育) 一词源于拉丁语, “e-”即“out”;“duco-”即“lead”, 合起来就是“lead out” (引导出来, 启发) 的意思, 含义是“引出”或“发挥”, 指教育活动能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完满发展, 强调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者, 他们的工作是把学生内在的天资、能力引导出来, 启发出来。

这些对教育和教学的认识都关系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孙喜亭[3]指出:“教学是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 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 认识过程, 因此, 对教学应作动态考察。”那么在教学这个动态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英语中, 教学不是只有“teach” (强调教师的行为) 或者“instruct” (强调教学过程) 的意思, 还含有“learn” (侧重学生的行为) 的意思。因此, 教学应该是指“teach and learn” (同时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 是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参与的活动。传统的观点把教学看成是“主—客”关系, 常常将教师看成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一切都由教师说了算, 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照本考试, 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学过程单方面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 常常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由于长期压制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发挥, 已带来诸如学生厌学, 丧失学习兴趣, 学习方式呆板, 高分低能、创新能力差等问题。

实际上, 在教学中, 学生应该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社会人, 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顾明远先生[4]曾指出:“要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这说明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是被改造的对象, 不能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作用的发挥。项贤明教授在其主编的《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5]中指出:“不是教育家改造了受教育者, 而是受教育者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改变着自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师为中心”的观念, 应该使受教育者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在社会实践中改变自身。

二、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怎样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如何启发学生, 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呢?根据我对学习的切身体验和对相关阅读的思考与讨论, 我觉得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 转变角色, 做“良师”, 亦做“益友”。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 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传统观念中,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权威, 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 学生被看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没有得到肯定, 也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使得教师成了课程的“偶像”和知识的“传话筒”, 学生 (尤其是所谓的“差等生”) 甚至对教师产生恐惧心理, 严重缺乏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一切都听从老师, 难以对知识进行自我消化和思考, 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除了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 还应该与学生坦诚相待, 尊重学生, 接受学生, 理解学生, 不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 真正成为学生的“益友”, 这样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了解学生, 针对性教学。

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才能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没有对儿童的了解, 就没有学校, 就没有教育, 就没有真正的教师和教师集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就会使教学盲目, 甚至迷失方向。很难想象这样盲目的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我学习, 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 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当中, 有的学生由于长期受自身方言的发音习惯影响, 有些单词的音总是读不准, 如部分南方学生很难区分[n]和[l], 这时老师如果能够了解学生的这一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发音训练, 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摆脱原有方言发音习惯的影响, 那么学生在课后自我练习中就能够较好较快地根据自我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主动练习和纠正, 语音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 如果不了解学生的这一特点, 不针对这一特点进行特殊训练, 那么这部分学生就难以很快地摆脱乡音, 练成地道的英语发音。

3. 注重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失去了兴趣, 又怎能期望他积极主动地学习?然而, 在我国仍存在着忽视学生兴趣, 强迫学生学习的现象。我们往往不顾学生兴趣, 一味地把现存的死结论、死知识灌输给学生, 以为只要学生记住了这些结论就等于掌握了真正的知识。例如, 我们在基础教育中开展音乐、美术等艺术教学, 主要目的应该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艺术、体验艺术的美丽, 感受艺术的熏陶, 从而真正喜欢上艺术。然而, 在很多中小学校, 音乐课不再是以陶冶学生兴趣为出发点, 而是成为了音乐专业知识教学课, 老师把音乐当数学一样来教, 让学生死记“知识”;美术课不是欣赏美术, 充满了美术术语, 学生则被强迫记忆。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艺术的美丽, 只会严重摧残学生的兴趣, 甚至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诱导,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仍以中小学艺术教育为例, 在课堂中, 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目的, 正如“School” (学校) 这个词原意指“闲暇”一样 (“School”源于希腊语“schole”一词) , 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培养兴趣的“闲暇”空间, 让学生真正在快乐的歌声中感受音乐之美, 在多姿多彩的美术作品中领略美术之美, 而不是像培养专业艺术人员一样展开枯燥的教学, 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 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使学生主动学习, 并促进学生今后长久地学习。

4. 改善方法, 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古人曰:“授人以鱼, 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身受用。”这说明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启发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顾明远先生[6]也曾指出:“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的自身的实践活动, 经过他的内在的矛盾斗争才能被他所接受。”然而, 今天很多老师只注重将死知识传授给学生, 只重视结果, 不重视过程。例如,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很多老师只顾将一条条的语法规则灌输给学生, 以为只要背住了这些语法, 就能够学好英语, 忽视了启发学生的思维, 不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已有的知识, 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说:“你怎么还不懂?我讲了多少遍了?怎么还错!”殊不知, 这样没有经过学生自身思考的机械学习, 效果是事倍功半的。即使学生背了很多的语法, 记住了很多的单词, 他们仍然无法使用英语正常地交流,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出现很多“中式英语” (Chinglish) 的原因之一。因此,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十分重要。启发式教学不仅需要老师启发学生回答问题, 更需要启发学生思考知识, 然后提出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主动学习, 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自身的思考和实践活动中真正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性不能被忽视, 因为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 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习、发展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引导和指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因此, 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注意启发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自身大脑加工和自身实践真正学到知识, 从而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得到改变。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150.

[2][苏]巴班斯基.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146.

[3]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师大出版社, 1999:261.

[4]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118.

[5]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M].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27.

学生主观能动性 篇9

美育人的目的。美江

术鉴赏教学最终关

注的是学生在美术靖

鉴赏活动中获得了

什么, 最终目标指●

向的是学生, 而不

是作品本身, 美术琳作品只是美术鉴赏

的媒介之一。

一、凸显职校生的主体性贯穿美术鉴赏教学过程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是必需的, 但老师的讲解万万不可代替学生鉴赏和体会, 教师应该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 才给予诱导、启迪和稍加分析。那么, 要怎样进行美术鉴赏教学呢?笔者认为美术鉴赏教学的过程可以是:

(1) 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内容的鉴赏。对美术作品的正确理解, 是鉴赏美术作品的第一步。如果不能正确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 就谈不到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2) 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的鉴赏。形式是表现内容的, 不按照一定的内容谈形式是不对的, 同样, 不按一定的形式去谈内容也是不对的。

(3) 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意蕴及内涵的鉴赏。意蕴与内涵是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 它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所蕴含的无限的精神内涵。

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如果我们只从色彩构图的本身鉴赏就不够, 只看构图和色彩学生无法理解, 还可能打击学生的鉴赏兴趣。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这幅画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圣经的故事, 它的内容是耶稣与叛徒犹大之间的冲突, 然后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这内容有着什么样的深刻内涵?而它之所以成功地表达了主题内容, 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正是由于画家笔端的光、色、点、线的种种变化而产生的, 形式美也是在交合、交融、交响间呈现出来的。达·芬奇正是通过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戏剧性场面的描绘, 深刻地再现了这一斗争的尖锐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当耶稣说有人出卖了他时, 在场的12个门徒所呈现出来的表情和动作, 再让学生表达出来。整个画面上情绪变化、性格表现、动势倾向、人物组合等都具有明显的戏剧性和冲突感, 很好地隐喻了人间光明与黑暗、美善与丑恶的斗争。至此, 学生就从善与恶的搏斗中理解到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在歌颂至善的光明与伟大。

二、激发职校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

我们到底期盼学生能在美术鉴赏学习上有什么态度呢?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鉴赏学习中去。但事实上, 大多职校生并不重视美术鉴赏课的学习, 或者说不是十分重视, 他们认为美术鉴赏课就是一种娱乐调节的附加课。那教师要采取怎样的方法, 调动起更多职校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学习积极性呢?

(1) 想方设法让学生在美术鉴赏活动中获得愉悦的心情。如果学生能够通过美术鉴赏活动获得愉悦的心情, 他就会喜欢上这种鉴赏活动, 对待每次的美术鉴赏活动都充满着期待。如果学生通过美术鉴赏活动获得的是糟糕的心情, 他就会讨厌这种鉴赏活动, 并且会对每次的美术鉴赏活动都持反感态度。因此教师应努力让学生获得愉快和积极的体验。

比如鉴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如果老师不先介绍该作品的故事背景, 让学生就这幅作品来谈内容的话, 有可能会有学生认为这是狩猎后的兴奋的大餐。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 就知道这是一个圣经的故事, 讲的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甚至可以让十几位学生模仿晚餐的情景, 让学生亲身体验当时画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 这样使得学生就更有兴趣继续对这幅画的深层次含义进行探究。

(2) 灵活运用美术鉴赏教学方式方法, 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如果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直采用一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无聊, 对美术鉴赏课失去兴趣。学生喜欢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不断地变换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给予学生以新鲜感。因此, 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 要学会经常性地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方法, 尽量使用讲授、互动、游戏、讨论等多种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一节“欧洲文艺复兴绘画”的鉴赏课, 教师如果采用讲述、小组答题竞赛相结合的方式, 比采用传统的以讲述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 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致、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的气氛,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顺畅, 最终可以达到教师与学生双赢的教学效果。

(3) 适当地设置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的问题。每个人看待事物都有一种疑惑好奇心理, 如果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能合理设置问题, 并且恰恰这个问题能引起学生疑问、惊奇的话, 就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得到激活。如针对《埃及金字塔》的鉴赏教学, 就可以提出:为什么埃及人要建造人类第一批巨大的纪念性建筑物?这个问题就具有激发性, 因为埃及人不会无缘无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造如此巨大体量的建筑物。如果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就会发现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隶制国王法老的寝陵,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仍然存在。

美术教学中减负相比较而言相对简单一些, 但对增效来说就是一个大课题了, 细想起来, 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正在于此。美术课前的精心准备, 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 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我想这也是我们美术课增效要做的事。因此, 只有提

高了课堂效率, 才能更好地“减负增效”。辽

一、转变教学思想, 切实做到“减负宁增效”大

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连重要促进作用的活动课程, 本身就是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立的, 理想的美术高

教学应该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凌学习, 并且促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

不同程度的发展。

学了减负增效的文件后, 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 努力做到让学生自主探索, 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 凡是学生能归纳的就让学生归纳,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敢想、会想、敢做、会做、敢说、会说,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 使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亲身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如:在上《彩球的设计》这一课中, 我先出示一个足球, 由学生分析足球都有哪些基本型拼贴而成, 由学生组成小组, 自己研究基本型的画法, 自己研究图形的组合规

律, 允许学生犯错, 然后由学生自己解决制作中学生在犯错和改进过程中终于成功拼贴出彩球, 征服感溢于言表。这样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加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探索和创新意识, 他们经历解决的过程, 记忆深刻, 从而达到了减负增效目的

二、提高课堂效率, 有效落实“减负增效”

学生主观能动性 篇10

本篇所言兵法即《孙子兵法》。经年累月, 它的影响力未见稍衰, 反而深刻久远:在政界、商场上, 在达官显贵、布衣白丁间, 在阡陌小巷、酒肆茶楼中, 均能觅其踪迹, 乃至在教育界也频频水波兴焉。地理教学虽然不是战争, 但同样需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兵法有云:“上兵伐谋, 其下攻城。”在教学中, 我们要做智慧型的师者, 要打没有硝烟的水柔之战, 要遵循“不战而屈人之兵” (《谋攻篇》) 的原则———攻心为上, 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精心创设生动、悱愤教学情境

“激水之疾, 至于漂石者, 势也” (《势篇》) 。从高处飞流而下的水, 气力之大, 以至于可以推动石头, 这是势的作用。

这里的“势”可作“气势、氛围、情境”讲, 地理教学中也需要制造追求这种“势”的效应。例如, 在介绍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时, 教师或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或提供文质兼美的小品文, 在语言文字的濡染浸润下, 学生内心深处会氤氲着文化馨香, 共鸣情感, 陶冶性情, 激发兴趣;抑或播放影像资料, 丰盈感官, 促使学生勾连想象、思绪蹁跹, 造就一种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势”, 毋庸置疑, 此时主观能动性已然在学生内心孕育生成, 当如“鸷鸟之疾, 冲天而出”。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执教“热力环流”时, 笔者就预设并创建了两个教学情境: (一) 烧一锅水, 待水沸腾之后, 仔细观察锅中间和边缘水的运动状况:中间水向上冒, 锅边水往下沉。 (二) 在操场上空旷安全无风的地方燃烧一小堆草屑, 留意草屑和灰烬所呈现出的运动线路。然后趁“势”按照以下三大序列, 逐步推进:

1. (学生) 自主梳理、小组交流。学贵有思, 思起于疑。设疑:开水或草屑、灰烬为何会如此运动?经过一番静思、深思、精思之后, 学生个人将疑难问题提交到小组内, 并与其他成员进行深层交流, 教师纵观全局、相机参与。水本无华, 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生灵光。经过彼此间激烈的思维碰撞之后, 学生内心深处会有一种迫切想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强烈欲望, 似懂非懂、欲说无言的悱愤情境随之悄然生成。圣贤先师孔子曾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 如果不想法设法把学生置于“非知想知、非懂想懂、难言想言”的境地中, 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学生) 展示成果、自评互评, (教师) 适时、适度点拨或点评。根据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 让学生尝试绘制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受热不均的两个地区间“热力环流”示意图。学生们争相欲试, 亟待把自己所思、所悟、所得呈现出来与他人分享。在自我点评的基础上, 结合同学间的互评, 从而达成共识, 内化自知, 完善知识体系, 兼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协同发展境地。在整个展示过程中, 教师应倡导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展示、善于表达”, 且审时度势, 于必要时适当点拨或点评, 以起画龙点睛、拨云见日之功效。

3. (学生) 知识迁移、能力提升。鼓励学生洞悉知识本真, 探究原理规律, 建构思维模式。列举或设计鲜明典型的案例以证明“热力环流”的真实存在, 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沙漠与绿洲”、“裸地与绿地”等。这其中, 教师要着重渗透“图文互换、图图转换、图变质定”的思想意识, 帮助学生努力实现“识图→填图→绘图”能力的梯度提升, 指导学生努力呈现“心中有图→脑中成图→手中出图”的思路历程, 最终让知识能力得以融会浸入学生的魂髓之中, 经由内化、重构、蜕变、新生。

这两个教学情境的设置, 源于现实生活, 学生会有一种亲切熟稔之感, 深知自己生活的周边就弥漫着地理知识, 学习兴趣的激发、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所以说, “善战者, 求之于势” (《势篇》) 。换言之, 如果情境设置脱离原汁原味的生活, 缺乏地气, 学生缺少真实的情感体验、生活感受和生活常识铺垫, 就会与情境产生距离感、陌生感, 好比远眺海市蜃楼、雾里看花, 朦胧中透着些许迷惘, 跟着感觉走, 如履薄冰, 走一步看一步, 步步维艰, 教学效果是低效的, 甚至是无效的。

二、主动构建愉悦、成功情感体验

“视卒如婴儿, 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 故可与之俱死” (《地形篇》) 。把兵士当作自己的婴孩, 就会跟随他去冲锋陷阵;把战士当作自己的儿子, 就会随同他共生死。

师生关系如同将帅与士卒的关系, 似若“水之于鱼、林之于鸟”, 唯有彼此间莫逆无隙、情感交融, 方能促进、推动学生对新生事物认知的发生、发展。也就是说, 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良好师生关系的营造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肯定、赏识、宽容等。教育家惠更斯曾经有言:“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起和鼓舞”。当学生受到老师或自我的赏识激励时, 就会体验到愉悦感、成就感。心理学显示:凡是那些能带来愉悦感的事情, 就容易激发兴趣。兴趣盎然, 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悦纳老师及其所授的课, 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正所谓“亲其师, 则信其道”。

“人是不能没有精神的, 如果没有精神, 人生就缺乏实质, 或者人的实质就会轻飘” (周国平语)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 要重视精神状态, 倡导成功体验。例如,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 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水平、最近发展区、认知发展规律等, 由浅入深、由简及繁、由具体到抽象,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拾级而上, 能够体验到“通过些许努力, 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实”的成功喜悦感。现以高中自然地理中“锋面系统·气团” (湘教版) 为例, 笔者预先呈现教材中关于气团介绍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影像资料, 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将学习终极目标分解成若干能级要求呈递进式的子目标, 且以“知识问题化”的形式呈现。如:

1.根据材料所述, 如何判断某一气团是暖气团还是冷气团?从高纬度或低纬度移动来的气团, 分别属于何种性质的气团?

2.某地, 如果只受单一暖气团控制, 天气状况如何?如果只受单一冷气团控制, 天气状况又如何?为什么?

3.某地, 如果同时受冷、暖气团控制, 天气状况可能如何?为什么?

4.根据材料所述, 描述天气状况, 一般从哪些方面入手?

由于问题难度的设计是阶梯式的上升, 学生在解决上一个问题之后, 成就感、自信心溢满心间, 自我肯定、赏识情愫倍增, 主观能动性被激情式调动起来, 在内心深处营造出欲罢不能、不能自休的情感氛围, “势如彍弩, 节如发机” (《势篇》) , 为下一个问题的顺利、成功解决, 打下坚实的知识、情感及精神基础。

三、相机选择常规、独特方法手段

“凡战者, 以正合, 以奇胜。故善出奇者, 无穷如天地, 不竭如江河” (《势篇》) 。举凡在交战过程中, 获胜的一方总是用正兵挡敌, 用奇兵制胜。所以善于出奇兵的将帅, 他的战法就像天地变化那样无穷无尽, 犹如江河奔流永不停息。

“以奇胜”、“善出奇”、“奇正多变”……孙子在兵法中推崇“奇正之术”。地理教学同样需要“奇”, 需要推陈出新, 需要“听唱新翻杨柳枝”, 切忌“守陈法而不革, 拘故步而自封”。因此, 我们必须要改变或摒弃传统落后的平铺直叙式、一言堂等教学方法模式, 大胆果断地运用多种新奇的教学方法手段, 如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实践探究式、小组合作式、师生共享式等。笔者以为, 常规的教学方法可称之为“正”, 独特的教学方法可谓之为“奇”。没有常规教学的“正”, 则会使教学漫无规则, 犹如失根的蕴藻, 飘浮不定, 有道是“规矩, 方圆之至也”。没有独特教学的“奇”, 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造成思维的惰性, 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徒让主观能动性沉寂于内心深处。然而, “奇正之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正如孙子所说:“战势不过奇正, 奇正之变, 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 如环之无端, 孰能穷之?” (《势篇》) 例如, 在一节讨论课中, “讨论法”即为“正”, 而在其中安排教师一段精彩的演示或讲授, 则为“奇”。反之, 在传统的讲授课中, “讲授法”即为“正”,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案例讨论”或“情景教学”则为“奇”。奇正转换的要旨在于要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出其不意的新奇感, 以便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言以蔽之, “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虚实篇》) , 教学需要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课型、学生、教学条件等, 其教学方法手段也应该是相宜多变的。

学生主观能动性 篇11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 主观能动性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学可以被看做是终身教育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本身不仅仅牵涉到发展学习的能力,而且还牵涉到发展从事工作的能力。当今我们的社会已进入“学习社会”,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的终身需要。“教学”可以理解为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部分。不但要靠“教”,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懂得自定目标、自选方法、自我调控、自我评价,从而逐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一、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恰当地选用贴近生活的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从而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學生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典型、感性的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一)小组合作探究

在学习讨论中,每组选一位组长组织组员学习,引导学生研读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并用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探索学习内容的知识点,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知识、新的方法,逐步解决涉及的问题。

(二)汇报交流成果

揭示规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汇报他们的探究成果,并让学生总结,揭示规律。全班探究的成果合在一起,那就全面了,也让他们懂得了合作学习。

(三)实践运用

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三个难易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他们总结出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尽可能独立地思考、分析、探索问题,从中感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治学严谨、和蔼可亲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流,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一定准确、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通过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要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仿效例题。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当中,每个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学生学不会、不会学,解决这个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教师转变观念、充分备课、精心编排“自主学习指导”提纲,要时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逐步踏上自主学习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郭六元.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学生主观能动性 篇12

高中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其心理及生理方面均发生巨大的变化,周围的社会环境及交际环境均会对其成长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不良的影响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波动,从而使得部分学生开始厌倦学习,即使仍坚持学习,也多是为考上优秀的大学被动地学习。基于这种现状,教师应该积极了解与分析学生的心理,不仅做好学生的学习教师,也要做好学生的心理教师,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学习数学的动力,然后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2. 突出学生的地位,增强学生学习主体性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传统的灌输模式,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努力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建立起自身的主体地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要努力做学生的朋友,多赞扬、多鼓励学生,使得学生学习过程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

3. 简化数学知识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为了避免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枯燥感与乏味感,教师应将数学知识点进行一定的简化,特别是在知识点集中且概念繁杂的章节中,该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教师还需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一直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唯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才能开展良好的学习。但是习惯的培养关键看教师,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督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得学生能在课前进行充分预习,在练习过程中能够及时进行验算,同时还能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与归纳学习方法。

4. 合理利用网络技术,积极开展小组活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已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手段,网络所包含的资源信息是无限的,因此,借助网络进行课外学习是数学课堂的一种良好延伸,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广博的知识。除此之外,课堂中对多媒体的使用也可将课本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数学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学生不仅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增强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

5. 优化课后练习,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总结

例如,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知识点之后,不仅要对其进行及时整理,还要在布置课后练习题的基础上多布置一些开放性题目,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延伸到课堂之外,并能够在课后进行相关内容的探索与研究。同时,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时还要坚持从简单到复杂的基本原则,并在应用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避免重复练习、模仿练习等现象的发生,避免给学生造成疲惫感。

总而言之,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乏味心理,并不是因为数学学科本身的原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并非先天存在数学虽具有较高的逻辑性与难度,但学好数学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只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便能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对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教师首先应理解学生的心理,简化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与发展。数学是教育体系中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已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在社会生活中,科学、经济以及文化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个信息化、科学化、数学化的时代,数学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本文分别从几个方面对高中数学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展开相关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课堂,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亢福江.论高中数学主观能动性和逆向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18):48.

[2]高峰.小议如何激发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1,(12):111-113.

[3]周鑫鑫.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J].软件(电子版),2014,(3):54-55.

上一篇:主机安全环境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