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能动性

2024-06-07

主观能动性(共10篇)

主观能动性 篇1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浅谈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摘要:“少教多学”,打造高效课堂,是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少教多学”已成为目前高中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与研究方向,而这一理念也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古典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存在方法单一,趋向功利,方法零散等问题。以“少教多学”理念为指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培养诗歌学习方法,增强审美体验,最终让学生继承和发扬诗歌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

关键字:少教多学

高效课堂

主观能动性

兴趣

“‘少教多学’与高效课堂研究”是按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科学合理的关系,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课堂),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并将形成的习惯与方法用于课下自学。高效课堂包括教师高效地教(即少教)与学生高效地学(即多学)两方面。

在新课标要求下,诗歌学习已不是简单的理解背诵,它更注重一种文学的审美与思考。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少教多学”已成为完成诗歌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的关键所在。

一、存在问题

与学生诗歌鉴能力赏能力以及自己平时诗歌教学相对照,笔者发现目前高中诗歌教学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教法单一,一讲到底。很多教师的课堂仍是一个人的舞台,无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重要的特点,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是一节课,教学效果平平。

2.趋向功利,轻视审美。很多老师只注重答题技巧的训练,对诗歌的鉴赏和审美缺少深入发掘,背离了诗歌教学的宗旨。

3.零散讲解,缺少系统方法。由于课文分布零散,讲解诗歌大都以分析内容为主,所以大多数学生鉴赏水平仅停留在文字解读层面上,甚至对一些浅显的诗歌有时也存在分析障碍,不具备开掘出诗歌蕴藏的深邃思想、浓厚情感的能力。

二、方法探析

高效课堂的本质就是“少教多学”,就是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的那样“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的教育模式。因此,在探讨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仍然要把“教师的少教,学生的多学”作为基本的纲领。

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按历史顺序共编排了23首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也有几十篇诗歌。如果每篇诗歌都按照背景、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的顺序一一讲解,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收效甚微,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倦。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目前的教育实际与教育趋势下,“少教多学”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解决时下教学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少教多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笔者将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外活动三个方面探析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觉研读诗歌。

整体感知,模块预习。在诗歌学习之前,先让学生通读单元内容,对这一模块所学诗歌有总体的了解,增强其学习兴趣。以必修三第二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在学习之前,先让学生思考唐代都有哪些有名的诗人,你最喜欢哪一位?并小组合作讨论唐代诗歌为何有如此高的成就,唐代诗歌的发展流程是什么?通过学生的交流与教师的点播,学生对唐诗这一模块内容有了总体了解,学习唐诗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

系统预习,细化任务。在正式接触诗歌之前,教师先明确知人论世的重要性,并布置文学常识的查阅任务,包括作者、作品、背景三个方面,同时提出一些基本问题供预习的过程中思考,如:这首诗歌是诗人在什么状态下写的,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最后在课堂上交流预习结果,长期坚持可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并使学生养成系统有效的预习方法,同时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圈点批注,明确重难点。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让他们将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有感受的地方不妨将感受写出来,觉得写得好的地方也可以圈出来。通过圈点批注,找出重难点,自主探究问题,这样可以使上课目标明确,提高听课效率。2.在课堂上做到“四个结合”

自动与互动相结合。学生在不同时间的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会。因而针对课文阅读只有在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的氛围中才能读出深意,学生也才能更全面地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那么,有效提出讨论问题,准确拿捏讨论时机,维持讨论秩序是教师组织学生互动必须要思考的三个方面。

入书与出书相结合。语文课堂是思想的放飞,是感情的奔流,是唇枪舌剑的辩论。教师不要拘泥于诗歌内容,要引导学生走出书本,发散思维。以李白《蜀道难》为例,在总结蜀道高险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描写高山的诗句,在讲剑阁险要地势时可以让学生列举历史上在蜀地成帝业或叛乱事例,在课文学习完也可以展开李白的送别诗系列探究活动。课堂内容应以课本为切入点,又不拘泥于课本内容,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大胆拓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师发问与学生提问相结合。传统教学以教师发问,学生回答,教师再给出标准答案为基本流程,这样做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对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在高效课堂的创设中,我们认识到: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好课。学生的“问”是他们学习思考过程中发生“质”的变化的体现。学生不发问恰恰说明了他们的认识仅仅只限于肤浅的知识面,毫无深入拓展可言。因此,课堂上要留出学生提问的时间,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大多数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只注重对诗歌基本知识的把握以及分析诗歌方法的总结,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生发。学者叶嘉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词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再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差误,也不过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这句话可以奉之为古典诗歌教法和经验的圭臬。之所以这样评价,一是它否定了将这种教学知识化、工具化、教条化的做法;二是它特别强调这个教学过程的着重点是在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感受和生发”。以杜甫诗三首为例,在鉴赏诗歌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杜甫那种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可以让学生谈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或者思考杜甫诗歌的现实意义等。长做这种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使他们体会蕴含在诗歌中的诗人品格与文化内涵。

3.在课外开展有效活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那么如何利用手中有限的学习材料,最大的发挥他们的价值是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对于古典诗歌的教学,应抓住课外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老师可推荐经典诗歌,早读时间学生自主选择诵读吟咏,自习课写不限字数的赏析性文字;学生之间可针对熟读成诵的诗歌,交流感受及喜欢的原因;校园教室应该定期张贴更换诗歌书法作品,学校班级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课桌角设计每日一诗等。给古典文化一席之地,营造一个诗韵氤氲的大环境,努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久而定见成效。

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兴趣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兴趣学习的核心所在。系统的课前预习,多样的课堂学习,有效的课外活动都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探究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增强他们对诗歌魅力的体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使他们热爱诗歌这一古典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但仍要注意,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的“少教多学”理念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必须扎实备课,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提出有效问题,才能真正落实“少教多学”理念,达到教学效果,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少教多学理念的运用也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更合理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与学的比重,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主观能动性 篇2

(一) 鼓励学生说话

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老师应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望, 让学生养成主动思维的习惯, 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鼓励学生说话, 让学生有什么说什么,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谈中培养敢想敢说、勇于提问, 勇于争辩的创新品质, 最大限度地释放各自的潜能。让学生说话, 要允许学生插话。课堂插话的学生通常是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学生, 他们插话常常是不由自主、脱口而出。这种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恰恰可能就是学生思维灵感火花的迸发, 而这种迸发是不遵守时间的, 这火花像流星一样可能会转瞬即逝, 同时它又可能是模糊的, 抑或是片面的。当它出现时, 必须立即补充它。创造常常需要灵感, 灵感往往是创造性飞跃的前奏。因此, 老师要允许学生“不由自主”地说话, 并给予足够的关注, 适时地抓住学生思维灵感的火花, 积极诱发、保护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让学生说话, 要鼓励学生争论。

课堂教学中的争论可能在同学之间, 也可能在师生之间。六年级的小学生自以为成熟, 有见解, 但实际上逻辑思维能力较弱, 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和从众心理。因此, 有老师参与、引导的争论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求异创新的主动性, 对巩固学习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在课堂上给学生相对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争论, 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保护, 并适时点拨引导, 让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异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潜力在不断的语言交锋中得到培养与发展。让学生说话, 要允许学生失言。当学生得到表达的充分自由以后, 失言也就不可避免。在插话与争论中出现的失言, 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为表达和思维发展的不均衡而辞不达意, 可能是因为一时思路不畅而结结巴巴, 可能是因为暂时性的思考目标转移而答非所问, 等等。对于这些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失言, 老师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此类失言、失态, 老师亲切的目光、倾听的神情、鼓励的言语、精当的点拨, 会使学生得到放松, 消除胆怯和懊恼, 最终豁然开朗而信心倍增, 甚至在今后受益于一段人生。

(二) 鼓励学生选择

选择是自主意识的行动表现。在选择中, 特别是在自主选择中, 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唤醒, 创造力的培养才有可能。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老师处于不可动摇的主宰地位, 而学生则是亦步亦趋地奉命执行。老师讲什么, 学生听什么;老师怎么教, 学生怎么学。强制性的灌输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因此, 课堂教学不应当只服从老师, 学生的学习不应当由老师任意摆布。课堂教学应当逐步减少强制性和单一性, 增强开放性和选择性, 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选择”是一个范畴很大的概念, 这里从读法的选择、学法的选择、学习伙伴的选择三个方面作简要说明。“读”是我国古老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 自主地选择与课相关的内容和阅读方式, 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大声朗读, 可以小声试读, 也可以无声地边读边想。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有助于审题, 有助于思考, 有助于理解。通过“读”得到启发, 从而有了收获, 于是读出兴趣, 读出激情, 如此良性循环, 最终达到读以致用。

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 因人而异。在学习过程中, 有的学生长于预习, 可以让他们先进行大预习, 再进行小预习, 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新授课着重解决这些问题。也有不少学生习惯于先听新授课并认真记录, 课后整理笔记, 提炼知识点, 在复习中加以巩固, 还有的学生是在练习中进行学习, 在做题中感受到成功, 获得成就感。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不应当规定学生采用哪一种学习方法, 而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不断地优化学法的运用效率, 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无论采用哪种学习方法, 只要行之有效, 老师就应当认可, 并在必要时加以引导和推广, 使学生在学法的运用上更加得心应手, 在学法的选择上有更大的余地。

虽说学生是独立的学习个体, 但学习活动是具有社会性的。每时每刻, 每一个人都处在交际关系的网络中。正是这种关系赋予了人的主体性的力量。因而在教学中 (无论是课内、课外) 必须重视师生群体活动, 努力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可以互为学习伙伴, 这些伙伴可以是老师分配指定的, 也可以是同学之间自主选择的。作为老师, 一方面要允许学生根据平时的交往, 自由结对, 促使伙伴间智力的相互激发, 情感的相互感染, 操作的相互配合, 学习结果的相互评价;另一方面要有被学生选作学习伙伴的心理准备, 要有充当学生学习伙伴的精神与勇气, 在轻松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 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篇3

让学生在课前“动”起来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追求高质量,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亟需每一位语文教师思考与探索。结合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同行们的看法,笔者认为造成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如下:①教与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即便是学习认真的学生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知完全听老师的讲授,而没有自主与自学意识。②教法与学法陈旧。搞“满堂灌”“题海战”的老师大有人在,只给学生“鱼”,而不是“渔”,导致学生只知被动地接受,缺乏了学习创新能力。③教师唱独角戏,反客为主。上课前老师认真备课,学生却无所作为;上课中老师拼命讲课,而学生却昏昏欲睡、不思进取。以上几种情况中,本质上共通的是学生这个主体没有“动”起来,导致教学处于一潭死水或静水微澜的状态。

要发动学生备课,反生为师。众所周知,预习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对文本进行独到的个性化的解读,从而促成课堂交流中的“疑义相析,百鸟争鸣”的教学情境。但是现实教学中,学生往往视预习作业为只需读读课文、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而已,更有甚者认为预习就是“没有作业”。让学生备课可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学生要当个“老师”,必定要对课文进行精雕细琢的研究。此外,还可引导学生去阅读教参,让学生在研习基础上参与课文重难点的确定。

让学生在课中“动”起来

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时间,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假若学生能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耳听、脑想、口说、手写,语文教学质量就能有保障。这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语言应当真挚感人,具有启发性、趣味性、节奏性、幽默感。声情并茂地讲课,可以让学生注意力得到集中,甚至使之动容,这样,学生方面的“课堂收听率”无疑会大大提高。同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既紧扣文本,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之所说应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切不可照本宣科,让学生听之无味、欲听乏力。整整一堂课应始终让学生处于“洗耳恭听”的状态。

好的课堂,既能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又能让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提出问题,提出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同时问题的提出应是从细从小,大而无当的问题只会让学生无从思考。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激趣点,鼓励学生想自己所能想,疑自己所能疑,唯有先感受疑问中的黑暗,才更能体会无疑后的豁然开朗的美妙。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动静相宜,时而使学生在沉静中倾听与思索,时而让学生在热闹中说一己之见解,抒一己之心声。说是听与想的转化与提升,无论良好的语言表达,还是积极的问题提出,都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并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为此,教师要在“让学生开口”下功夫。首先,教师要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其次,要选择好的贴近学生生活阅历的话题,真正让语文教学从文本走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最后,对于敢说的学生、说得好的学生切不可消极打击或不加表扬,应多给予鼓励与肯定,这样可以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暗示,形成好的竞争机制与良性循环。

语文这门学科有它的特殊性,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其中,对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查占据相当大的一个比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天课堂中的点滴手写乃至整堂课的篇目训练都是极其珍贵的。多记多写,再到运笔时自然也就熟练多了,所以课堂中不能忽视手写能力的训练。

让学生在课后“动”起来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必须有计划地利用课余时间,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语文的课堂总是有遗憾的,因为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施,所以在教学中会有一些取舍。要让学生尽力查漏补缺,去捡拾“书海遗珠”。研读课外的相关文本,形成迁移转化并增加积淀。

学生动,则教学活,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益的且有长远发展空间的,才能真正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明天,“以质取胜”是使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同时,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让高中语文教学达到一个“风生水起”的至高境界,将是一个恒久的探索命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

浅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篇4

在认真学习了周主任推荐的四篇文章之后,我感触很深。文中所讲的人和事,都是在我们身边真实存在和不断发生的,文中所批判的惰性、陋习和不良观念,都能在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找到影子。很多时候,我们能够发现问题,知道哪些环节出错,甚至知道如何改进,但真正到了该落实的时候,却又拖沓反复,畏缩不前。而我关注的重点,就是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克服缺点,战胜困难,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学会用“平常心”去消除“功利思想”。当今社会,真可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小被灌输“付出就有回报”思想的人们,每付出一点努力,就希望立即得到应有的回报,而每当碰到一点困难、一点挫折的时候,就心浮气躁,抱怨叫苦,摆不正心态。“付出没有回报”甚至“不劳而获”这样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一直都客观存在,当我们越来越多的面对这种现状之后,很多人往往产生消极情绪,不作为,不上进。其实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有人当领导,就有人当小兵,有人当老师,就有人当学生,有人当老板,就有人当司机。并不是当领导的就一定人生得意,顺风顺水。也不是当小兵的就一定生活拮据、颠沛流离。虽然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要真的人人都 1

是将军,这部队也没法打仗了。佛教讲人生的痛苦之一就来自于这个“求不得”。解决这种痛苦,正确面对人生,就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如何得到这种“平常心”,最好的方法是大量的吸取知识,增长见识。有句话说,“人学的越多,就越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当我们知识和见识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能看到,这世界自古既有“一览众山小”,也有“高处不胜寒”,既有“屋漏偏逢连夜雨”,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通往幸福和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健康的身体、完美的性格、美满的家庭一样都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当我们的眼睛不再仅仅聚焦于金钱和权力的时候,我们就能以享受人生的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办公室里人人都能不去斤斤计较一分一毫的得失,不去反复揣摩吃亏还是沾光,那么,推诿扯皮,明争暗斗,“酱油瓶子倒了没人扶”的现象,自然就会少了很多。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点要学会用“方法论”去克服“畏难情绪”。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会告诉自己,“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人生就是一个反复战胜困难的过程,每战胜一个困难,你就爬上了一阶楼梯,自然就成长进步了一些,到哪一天你不敢去、或者不愿去战胜困难了,爬不动了,那就站在原地不会进步了。我认为困难并不可怕,从前每当我遇到极大困难的时候,总会以为这道坎

是迈不过去了,但真到了解决困难之后,就又感到这个困难似乎不如当初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掌握好两个字,一个叫“逼”,这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另一个叫“学”,这是战胜困难的方法。上学的时候,我最大的困难就是在人前开口说话,一说话就紧张脸红,我就是用这两个字,先是主动要求担任班级的团支书,“逼”自己上台讲话,俗话说的“赶鸭子上架”,既然知道必须要面对这道坎,必须要战胜这道关,就先把自己逼上绝路,“置之死地而后生”。然后就跟老师“学”,跟学长“学”,跟电视“学”,看别人怎么做的,一开始就是“比葫芦画瓢”,照本宣科的读文件,念稿子,反复多次上台之后,就能拿出自己的东西,这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工作之后,我最大的困难就是写材料,新闻简报倒还好,最难写的就是领导的讲话稿,还是两个字“逼”和“学”,但是这个学就有很成熟的方法了,周主任曾经说过,写文字无非三句话:“搞清上面的,摸清下面的,拿出自己的”,意思就是先学习上级文件,再调查研究具体情况,最后结合自身谈看法。有了这个方法,文章的大结构和具体内容的丰富都有了思路,难也就不难了。可以说,困难的核心在于如何解决,掌握解决困难的“方法论”,解决困难也就变成了“庖丁解牛”一般的程序问题。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点要学会用“方法论”去克服“畏难情绪”。

意识的本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篇5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产生的源泉。人脑好比是一个工厂,这个工厂生产产品就需要原料。那么所需原料是来自人脑,还是来自客观世界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

(讲授)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板书)

人脑生产意识的原料是客观世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要通过三种形成:

1、识的低级形式――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当外界的事物,现象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口等,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神经兴奋传达到大脑时,就产生了感觉,这是意识的低级形式,举些例子来说,P22……

2、意识的高级形式――思维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思维是意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是人脑在获得丰富的感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一系列加工制作,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思维不像感觉那样直接反映外界对象的形象,但它反映许多事物的共同和内在联系。例如“水果的概念”…

3、错误的意识同样是客观建立的反映

我们经常看一些神话故事书。以及一些鬼片,那么这些妖魔鬼怪,是人们凭空创造出来的吗?那是一定不是的,在客观世界中我们都能找到它的根源,例如,P23……。 下面教师给大家讲个“龙有九似”的典故,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可是地球上从来没有出现过龙,那么“龙”的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龙”的观念最先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当时人们为了表明自己祖先的强悍,就从他们日常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动物身上择取其优,逐步创造了“龙”的形象,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东汉人王符曾指出“龙”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顶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因此,就“龙”的整体来说,它是超现实的,但就其各个部分来讲,又能从客观现实中找到创作它的原形,由此可见,“龙”的观念也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只不过是拼盘而成的歪曲反映而已。

总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无论是低级形式的感觉、高级形式的思维,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源于客观世界,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讲个狼孩和王子的故事.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队猎人进山,发现并捕获了两个与狼嬉戏相处的`小孩,交给了当地米德纳布尔孤儿院院长辛格大主教,辛格给他们分别命名:卡玛拉和亚玛拉,大的约8岁,小的只有两岁,她们进孤儿院时,共有狼的特征,每天晚上,隔一定时间就要像狼一样嚎叫,专吃生肉;喜欢啃骨头,用舌头舔水,没有感情,饥饿时找食,饱时就休息,昼睡夜出,。靠四肢行走,小的亚玛拉过了一年就死了,大的卡玛拉在别人搀扶了站起来,教她独自站立竟有了四年的时间;学习语音成效更小,7年后才会四五十个词并勉强学会几句话,1929年死于尿毒症,年约17岁,但智力只及一般三四岁的孩子。

无独有偶,据记载,19世纪初,某国有个王子幼年时被人绑架,囚禁在一间直不起身的黑屋子里直到17岁被释放,从未接触过人后来虽然经宫廷老师尽心尽力的教育,智力还不及常人,死后解剖,发现他的脑沟很简单,大脑甚至没有覆盖小脑,连类人猿还都不如。

在这个故事里,狼孩和王子,从生下来以后,就没有和人类接触,从而如此弱智,这个故事说明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二、意识具有社会性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意识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具有与生俱来的社会性。

1、从意识的主体来看:意识的主体是社会性的人。

2、从意识产生的动来看:意识是为满足个人和社会的一定需要,而去反映一定的客观事物

3、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不仅反映自然现象,而且反映社会现象

4、从意识反映的客观世界的途径看: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反映世界

最后,同学们请记住两句话,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板书设计)

1、意识的低级形式――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意识的高级形式――思维刀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错误的意识同样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二、人的主观能动性

1、从意识的主体看……

2、从意识产生的动因看……

3、从意识的内容看……

主观能动性 篇6

据分析,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其中,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

用于人的发展。

首先,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但是,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如青少年身高体重的增加,骨路构造的变化,心肺和大脑的发育,性的成熟等。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所以,遗传素质对于人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据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优生优育问题。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其次,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不过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实践,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

然后,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学校教育是三种教育力量中的主导力量,它应该而且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受国家的委托,对新生一代进行培养和教育。它的任务就是教育人和培养人。家庭和社会虽然也有教育新生一代的责任,但不具有这种特征,因为它们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教育。从普通教育来说,小学、初中、高中均有统一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培养任务和要求。它所培养的人,要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严格的规格要求。为实现这种规格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措施;学校有经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学校按编制配备的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人员。他们经过严格的师范训练,有符合教学要求的专业

知识和技能。有教育科学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学校对他们还有

位职责要求,不称职的教师要被淘汰。所有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和社

会教育无法相比的。

主观能动性 篇7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1]对教学的定义是:“教学,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能力, 增强体质, 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

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中[2]认为:“教学过程, 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目的、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 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解决受教育者的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一般发展的任务。”

在西方, 英语“educate” (教育) 一词源于拉丁语, “e-”即“out”;“duco-”即“lead”, 合起来就是“lead out” (引导出来, 启发) 的意思, 含义是“引出”或“发挥”, 指教育活动能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完满发展, 强调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者, 他们的工作是把学生内在的天资、能力引导出来, 启发出来。

这些对教育和教学的认识都关系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孙喜亭[3]指出:“教学是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 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 认识过程, 因此, 对教学应作动态考察。”那么在教学这个动态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英语中, 教学不是只有“teach” (强调教师的行为) 或者“instruct” (强调教学过程) 的意思, 还含有“learn” (侧重学生的行为) 的意思。因此, 教学应该是指“teach and learn” (同时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 是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参与的活动。传统的观点把教学看成是“主—客”关系, 常常将教师看成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一切都由教师说了算, 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照本考试, 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学过程单方面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 常常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由于长期压制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发挥, 已带来诸如学生厌学, 丧失学习兴趣, 学习方式呆板, 高分低能、创新能力差等问题。

实际上, 在教学中, 学生应该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社会人, 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顾明远先生[4]曾指出:“要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这说明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是被改造的对象, 不能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作用的发挥。项贤明教授在其主编的《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5]中指出:“不是教育家改造了受教育者, 而是受教育者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改变着自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师为中心”的观念, 应该使受教育者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在社会实践中改变自身。

二、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怎样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如何启发学生, 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呢?根据我对学习的切身体验和对相关阅读的思考与讨论, 我觉得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 转变角色, 做“良师”, 亦做“益友”。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 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传统观念中,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权威, 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 学生被看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没有得到肯定, 也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使得教师成了课程的“偶像”和知识的“传话筒”, 学生 (尤其是所谓的“差等生”) 甚至对教师产生恐惧心理, 严重缺乏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一切都听从老师, 难以对知识进行自我消化和思考, 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除了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 还应该与学生坦诚相待, 尊重学生, 接受学生, 理解学生, 不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 真正成为学生的“益友”, 这样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了解学生, 针对性教学。

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才能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没有对儿童的了解, 就没有学校, 就没有教育, 就没有真正的教师和教师集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就会使教学盲目, 甚至迷失方向。很难想象这样盲目的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我学习, 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 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当中, 有的学生由于长期受自身方言的发音习惯影响, 有些单词的音总是读不准, 如部分南方学生很难区分[n]和[l], 这时老师如果能够了解学生的这一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发音训练, 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摆脱原有方言发音习惯的影响, 那么学生在课后自我练习中就能够较好较快地根据自我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主动练习和纠正, 语音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 如果不了解学生的这一特点, 不针对这一特点进行特殊训练, 那么这部分学生就难以很快地摆脱乡音, 练成地道的英语发音。

3. 注重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失去了兴趣, 又怎能期望他积极主动地学习?然而, 在我国仍存在着忽视学生兴趣, 强迫学生学习的现象。我们往往不顾学生兴趣, 一味地把现存的死结论、死知识灌输给学生, 以为只要学生记住了这些结论就等于掌握了真正的知识。例如, 我们在基础教育中开展音乐、美术等艺术教学, 主要目的应该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艺术、体验艺术的美丽, 感受艺术的熏陶, 从而真正喜欢上艺术。然而, 在很多中小学校, 音乐课不再是以陶冶学生兴趣为出发点, 而是成为了音乐专业知识教学课, 老师把音乐当数学一样来教, 让学生死记“知识”;美术课不是欣赏美术, 充满了美术术语, 学生则被强迫记忆。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艺术的美丽, 只会严重摧残学生的兴趣, 甚至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诱导,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仍以中小学艺术教育为例, 在课堂中, 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目的, 正如“School” (学校) 这个词原意指“闲暇”一样 (“School”源于希腊语“schole”一词) , 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培养兴趣的“闲暇”空间, 让学生真正在快乐的歌声中感受音乐之美, 在多姿多彩的美术作品中领略美术之美, 而不是像培养专业艺术人员一样展开枯燥的教学, 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 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使学生主动学习, 并促进学生今后长久地学习。

4. 改善方法, 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古人曰:“授人以鱼, 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身受用。”这说明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启发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顾明远先生[6]也曾指出:“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的自身的实践活动, 经过他的内在的矛盾斗争才能被他所接受。”然而, 今天很多老师只注重将死知识传授给学生, 只重视结果, 不重视过程。例如,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很多老师只顾将一条条的语法规则灌输给学生, 以为只要背住了这些语法, 就能够学好英语, 忽视了启发学生的思维, 不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已有的知识, 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说:“你怎么还不懂?我讲了多少遍了?怎么还错!”殊不知, 这样没有经过学生自身思考的机械学习, 效果是事倍功半的。即使学生背了很多的语法, 记住了很多的单词, 他们仍然无法使用英语正常地交流,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出现很多“中式英语” (Chinglish) 的原因之一。因此,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十分重要。启发式教学不仅需要老师启发学生回答问题, 更需要启发学生思考知识, 然后提出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主动学习, 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自身的思考和实践活动中真正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性不能被忽视, 因为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 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习、发展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引导和指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因此, 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注意启发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自身大脑加工和自身实践真正学到知识, 从而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得到改变。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150.

[2][苏]巴班斯基.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146.

[3]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师大出版社, 1999:261.

[4]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118.

[5]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M].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27.

教与学双面凸显主观能动性 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教师;学生;主观能动性

部分教师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从心底里面真正为学生的音乐能力提高着想,只是应付教学。时有出现部分教师教学年限较长,教学热情消退,教学方法呆板、僵硬,主观和客观上很难有让学生音乐能力提升的教学方法创新。部分教师对相关教育部门组织的学习交流培训机会重视不够,主观上不愿意提高自身素质,甚至不能够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方法。这些都对小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新形势下,小学音乐教师首先应该让自己爱上音乐,对音乐充满热情。与此同时,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争取使自己成为一名全能型教师,积极投身于音乐教学的改革中去,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进音乐教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总之,教师应该用自己的音乐热情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向学生传授音乐的魅力,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升学生学音乐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凸显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此,音乐教学要求老师以学生为本,學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在讲课过程之中要抱着科学求实的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保证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例如,唱歌考试时,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最拿手的歌曲进行演唱,然后对照评分标准,先由学生自我评分,再让大家评一评,最后综合评定该学生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气氛活跃,不仅提高了学生音乐的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欢乐激烈的气氛中,让每一个学生知道了自己的优缺点,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采用每月一小结、每学年举办一次音乐会的形式,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淡化单一紧张的期末音乐考试,有利于变被动应考为主动参与。

在当今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提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重要前提,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主观能动性为核心,从教与学双面凸显主观能动性,以此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将音乐课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双面享受。

主观能动性 篇9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现代教育教学面临着一次巨大的改革。课堂教学围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学理念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旨。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体现出激发教师主导,激活学生主体作用,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已经成为新时期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新颖导课激趣,激活学生思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课需要特色的导语来诱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课堂经验告诉我,新颖独特的导语是打开学生心灵,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最佳途径。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小竞赛等方法都可以作为导课的手段。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键盘》这一课时,我结合课件采用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客人,电脑小博士。他说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小博士首先要了解一下大家掌握了哪些电脑知识,他想邀请大家参加他主持的《开心辞典》竞答比赛,你们愿意参加吗?准备好了吗?小选手们,请听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竞赛中很快被调动了起来。竞答比赛之后,我接着又说:“小博士看到大家这么爱电脑,可高兴了,说今天要给我们传授更多的新知识,好吗?他还带给大家一个谜语,请你猜一猜。四四方方按键多,它的功能可不小,能和鼠标来比试,谁能猜出我是谁?”。“键盘”,很快大家都猜到了。“原来今天小博士要带给我们的知识是认识键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这样以竞答、猜谜语的形式结合多媒体课件作为新课的开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知识,也给新课打下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很自然地被调动了起来,一节课便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突破新知得法,实践参与促效。

“实践出真知”,这是获取知识与能力最有力的途径。新课改中新知识的教学已不再是过去简单的教师传授,学生领悟。而是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现象,发现问题,自主地探究问题。靠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多渠道来自主地获取。这样既发挥了学生求知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促进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二年级数学《小熊开店》的任务是用乘法口诀求商,实际上是把上节课用乘法口诀求积的方法迁移到了除法中。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解决了一个乘法问题,然后提出下一个除法问题,接着让学生观察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提问:“通过这两个算式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这时候,开展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开始了合作交流,各抒己见,后来集体都统一了认识。原来乘法口诀不仅可以用来求积,同样还可以用来求商,而且这种方法比用平均分算除法更简便快捷。让学生自主地来解决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且优化了课堂结构。

三、活学巧用巩固,形式多样增效。

新知识的巩固运用是每节新课的重要环节,练习形式的灵活多样,才能使学生主观能动地参与,成为知识技能的主人。把练习以游戏、活动、竞赛的方式开展不失是几种巧妙的方法。教学一年级语文的拼音知识时,多数课后都有儿歌教学。刚收获了拼音,在把儿歌来背诵,显然不符合小学生的个性,容易产生对课堂的疲倦。作为教者,在学生已经能够朗诵儿歌的基础上,配合图画讲解儿歌的意思,通过教师配乐来范读,培养学生对儿歌的喜好。感受到小朋友们对儿歌比较熟了,鼓励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舞蹈动作。教师在统一做些手势部分提示与导引的情况下,在到各小组辅导巡视。接着组织小组汇报表演,选出最佳演员与最佳编导。最后让最佳演员,把动作教给大家。这样一来,儿歌也熟记了,舞蹈动作统一了,大家的兴趣也高了。几节课下来,大家编动作的能力也强了,对儿歌学习更热衷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还原学生自己作知识第一主载人

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还体现在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出知识的要点。每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道出各自的感想、收获,明白各部分内容在生活中的具体作用,能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信息技术课,学生在掌握了键盘、鼠标的基础知识后,自己就能体会出什么适合时候用键盘,什么时候适合用鼠标。数学中学习了除法,了解了除法的多种意义,学生自然逐渐明白,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意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语文中的多音字,在掌握了同一个字不同的含义后,熟悉了多种用法,就会根据语句的环境,来准确迅速地判断一个字在不同地方的读音、语意。

主观能动性 篇10

关键词:成人教育;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认知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要以客观规律为指导,以客观条件为基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客观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才能实现目标。诚然,在探求科学的道路上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有不断攀登新的高峰才能到达新的顶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两者结合起来,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从客观条件出发,按照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和必然联系办事,去探求事物的真理。

在成人教育培训中,应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呢?

一、要培养成人的学习兴趣,选择良好的培训方式,是搞好成人学习的关键

无论是理论知识传授,还是实际操作培训,这种教育应该包涵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应该让所有学员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培训效果。

然而,教学过程中,有些培训师总是把从书本上拿来的知识不假思索地全盘向学员进行介绍,甚至中间都不停顿,也不向学员提问,不进行分析与总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了“一言堂”堂主的角色,学员的思考权、想象权等都被培训师无情剥夺了。这种灌输式教学的结果是: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员不知所云,更有个别学员呼呼大睡。如果要对学员的培训进行效果检验,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也有领导看出了这样的培训效果不佳,于是乎就规定课堂上要进行互动(即要有问有答),效果略有好转。因为这种问答很机械:培训师往往事先准备好了题目和答案,通知学员背得乱熟,以应付上面的检查。如果把问题稍微变化下,学员就回答不上来了。很显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学员的个人思考与分析,所以培训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所有这些成人培训都忽视了成人学员的特点,忽视了学员动脑动手的主观能动性等能力的培养,没有调动起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来,是造成培训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要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成人的学习特点往往是:要知道明确的学习目的才会学习,现学现用,务实导向明显;要有现实或迫切的需要才会学习,内容要实用;爱独立思考与分析,有较强的批判意向;受过去的经验影响,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理解力强;年纪越大,记忆力越差,动作的协调性越差;耐久性差,坐不了好长时间;文化层次差别大。有的是大学生,学习起来轻松容易;有的是高中生,学习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更有初中生,就不知所云了。

三、在企业培训中,应根据成人的学习特点转变教学方法

1.要从“求知”转向“能力的培养”

比如,汽车驾驶培训,培训师在对新学员进行培训时要注意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培训,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如,汽车转弯时要做三件事(减速、鸣号、靠右),不仅要让学员记住,更应让学员学会操作,要让学员具备应有的驾驶技能。也就是陶行知老先生所倡导的“知行合一”。

2.从“讲授法”转向“参与法”

比方说:大家在中学学习英语时只听老师讲,学生自己不练习的话是学不会的。同样的道理,在成人教育培训中,比如学习水轮机上导瓦刮瓦技能时只听师傅讲解和演示而不亲自动手操作是学不会的。正如古话所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见不如手过一遍。”所以培训一定要让学员亲自参与其中,才会有好的效果。

3.从“一般”转向“具体”

理论知识一般都带有普遍规律,原则性强,但也抽象、深奥、难懂。培训师在培训学员时,千万别把简单的问题讲复杂了,而是要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等直观的教学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具体化讲解,让人一听就明白,一学就会,才能达到好的培训效果。如:在水库调度培训讲授“手算洪水预报”时,要把降雨到产生洪水的过程中一些深奥的道理用简单明了的方法进行讲解。如填洼、蒸发、渗漏等知识,就要进行具体形象地讲解,让学员听明白,学会计算。

4.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员为中心”

过去,培训师往往在培训讲稿上面下功夫较多,无论是段落间的逻辑关系、知识结构的辨证关系,甚至到段落的过渡都考虑得很仔细。上课时,从头讲到尾讲。课堂上,很少有学员的声音(学员很少参与讨论),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培训法。其培训效果不佳也在情理中了。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法要求培训师在培训学员时,要立足知识点,以学员为中心,多进行启发式提问和讨论,引导学员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分析和思考,要大胆地让学员提出问题,即便问题提错了也没关系。培训师可以随时进行纠偏,将其引导到主题上来。只要学员开了口,他的思路就开始跟着培训师转起来了,培训就可以顺利开展下去了。经过学员自己思考得出来的结果自然就印象深刻了。比如,在一次“培训师”的培训中,培训老师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摆放桌椅板凳,不仅课堂气氛为之一新,更重要的是把教师与学员放在一个全新的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培训学习,这样学员不再是机械地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学习的重要参与者。课堂上,培训老师可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提问,利用比赛和小游戏传授知识、技能等等。这种“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学习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员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5.从“只管讲”转向“注重效果”

成人教育同样也离不开学员主体性的发展。成人教育的依托和生命力在于培训效果。有些培训师上课不像学校老师那样压力大。学校老师上课,有学生升学的压力。上完课,还要给学生布置作业进行练习、巩固。殊不知,成人教育也一样,需要练习、巩固才会有效果。成人教育的练习可以是理论知识,也可以是实际操作,还可以是二者结合。由于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逐渐减退,不易接受新鲜事物(记不住),更要反复练习进行巩固才能收到好的培训效果。比如,在进行大坝观测的内业观测培训时,培训师在培训时进行图文并茂地生动讲解,板书重要的知识点,与学员一起用案例剖析难点问题,收到了很好的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前,老师还布置了课后练习题和下次实际操作的相关项目。通过第二次、第三次反复练习后,该老师还对学员进行培训后的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的考核,并对考试试卷进行讲评,与学员分析其没有学会的原因,再布置练习进行巩固。反复多次的练习,再也没有人说不会了。这就是“一培到底,注重实效”的培训新模式。这位老师的一培到底、高度负责的培训方法也被某省电力公司领导大加赞扬。

6.从“传统教法”转向“开放式教法”

成人培训的传统教学形式往往是培训师一个劲地从头讲到尾,很少有学员的参与。而开放式教学形式则主张多让学员参与进来,进行分析与探索。如:“讲演法”、“小组讨论法”、“体验互动法”、“案例分析法”等都是很好的教学形式,培训效果都很不错。只可惜,大部分培训师却很少用到它。比如,高中的一堂数学课,一位有名的老师在讲解“两圆相切时,圆心距=两圆半径之和”的代数方程式时并不是按照规律先讲解定律,再用例题进行分析,最后布置作业练习加以巩固。他打破常规,先抛给同学们一个问题:谁知道两圆相切时,它们的圆心距与半径是什么关系?接着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引发大家思考,然后进行讲解。这种讨论法教学使人印象深刻,易懂、易学,也一定深受参加成人培训学员的欢迎。

7.从“课堂教学”转向“远程培训”

“课堂教学”有它的优越性,如:培训师与学员面对面,那种亲和力就如同到球场现场看球赛一样,真切、自然。教师也可以随时对学员进行提问。培训中也可以进行讨论,气氛很活跃。但它受培训师个人能力和场地、条件的限制,培训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如果是“远程培训”,则可以克服这些弱点,充分利用资源,将提高培训效果。“远程培训”不受时间、地点等的限制,学员自主安排时间,在家里或办公室进行学习,只要主办方加以督促和考试考核就可以了。当然,“远程培训”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弱点。如:学员无法与培训师进行沟通,有问题没地方问,老师与学员不见面,就如同在电视里看足球比赛一样,没有现场的真情实感,培训效果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在一次“思想政治与人力资源”远程培训班上,某企业的思政人员和人力资源部的所有人员都参加了此次培训学习,除个别领导因公出差没有全部学完所规定的课时,大部分参训员工都按时学完了所规定的六门课程。在最后的考试(占60%)中,因为是开卷考试,有些学员找不到答案,而有的学员则得心应手,做得很快,成绩优异。还有一部分思政人员和人力资源以外的人员,利用平时的业余时间自我学习,觉得收获不小,对自己的工作帮助也挺大的。这就是远程培训的新模式,也是今后大力发展的培训的新方向,需要加以完善。

8.文化层次差别大,这是成人培训中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

培训师在培训时,把问题讲深了,大学生听起来可以接受,文化层次较低的学员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当培训师降低难度进行培训时,发现问题更复杂了——即要讲的东西太多了,有许多是基础性的文化课的内容。解决文化层次差别大的问题,培训师在培训前进行备课时就应该考虑到。培训师在培训教学时更要充分发挥学员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方说,培训教学的难度不要太大,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即用简单易懂的案例进行分析,或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演示,进而稍作归纳和总结得出一个结论即可。

成人教育培训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求培训师了解成人学习的特点和难点,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尊重其规律,利用其规律,才能搞好成人教育培训工作。

四、要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加大激励力度,从而调动参训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长期以来,企业培训被“要我学”和“我要学”的问题搞得晕头转向,更不要谈提高参训人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了。现在,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加大激励力度,就可以充分调动参训人员培训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以人为本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它不仅是对员工的关爱,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培训要坚持科学的人才观,要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对人才的激励力度,从“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等方面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加以落实,才能充分调动参训人员培训的主观能动性。

企业培训要从学历型教育向知识技能型教育转向。要让参训学员学得会、用得上,才能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才会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培训要服务于企业需要。同时,也要结合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选择培训内容,开展培训工作。当然,要搞好成人培训工作还得加强培训考核工作。

要对参训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等进行培训效果的考核与检验,才能对培训工作进行规范性管理。考核要客观公正、及时准确。考核要体现培训的实际成果,更要为企业人才使用提供可靠依据。

企业使用人才要客观公正。要依据人才评价结果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合理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浪费人才,不埋没人才,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科学管理的发展通道。这也能为科学分配待遇提供坚实基础。

企业给予人才适当的待遇是必要的。作为企业,只要有人才积极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就必然会上去。只要是给予人才的待遇适当,既不会影响人才的积极性,也不会影响普通员工的积极性,因此,对生产和经营管理不但不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反而能促进普通员工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把企业的生产或经营管理搞得更好。

因此,企业培训要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坚持科学的人才观,从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等方面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加以落实。

五、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能搞好成人培训

成人培训也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也需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能搞好培训工作。人们通常把老师比喻为“辛勤的园丁”,也有人把老师的工作与“春蚕吐丝”和“红烛燃烧”的过程进行类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人培训工作者与学校老师一样,同样是“辛勤的园丁”,同样需要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样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培训师不仅要讲好,还要注重培训效果,要有“一培到底”的奉献精神和责任心。通常有人抱怨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的,市场经济到处都充满竞争,要想不被淘汰就得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不竭的发展动力和源泉,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永远不懈怠才不会被历史所淘汰。所以,培训工作者的责任光荣而重大。没有奉献精神是做不好培训工作的。正如黄埔精神所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上一篇:刘店小学食品安全自查报告下一篇:捏面人的老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