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意识的能动性作用

2024-08-02

浅谈意识的能动性作用(精选9篇)

浅谈意识的能动性作用 篇1

对意识能动性最通俗易懂和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一个字:“想”。但在多年的声乐学习与教学中发现,很多声乐学习者往往忽视意识在声乐学习中的作用,把歌唱当作一种纯粹的 “不假思索”的机械运动。

一、意识及其能动性

意识,首先是人脑的机能,这是意识自身的物质性,是它的客观存在性;其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意识的主观性(也称为主观意识)。意识主观性是个体心理的深层结构,具有自觉、创造与能动三大特性,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调控与指导作用,是人与其它动物的根本不同。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也肯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体表现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及对人体生理功能的高度调控作用等三个方面。

二、意识能动对歌唱的指导作用

(一)意识能动对歌唱者生理肌体的指导与协调

人的行为都受大脑支配,是由人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意识)指挥完成的,意识对个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是它最主要的作用。作为歌唱,它首先本身就是一种运动,是人体发声器官及相关肌肉群间相互配合协作的生理实践过程,意识不仅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这一歌唱生理过程而且起到首要作用。此外,意识在整个歌唱心理活动中也起到一定的协调与平衡作用,如歌唱过程中歌者的兴奋、紧张等情绪因素、作品再创造过程中歌者对人物形象塑造、作品内容表达等情感因素,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都要靠意识来帮助我们平衡。

(二)意识先行——“打有准备的仗”

人在发出行动之前,总是根据所需先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目的,并依据这种目的构建实施计划与方案,再在这种目的和计划的指导下付诸实践。意识活动的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是意识能动的又一特点。

在声乐学习与演唱中,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的这一特性。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吉利先生在其文章中指出:“在发一个音之前,先要在思想上把它成型,并赋予它适当的色彩、音色和表情”。这说明了在发生歌唱前“想”的重要性,所谓“想到位才能唱到位”是不无道理的。因此,在声乐的学习与演唱过程中,一定要“打有准备的仗”,让意识永远走在声音的前面。

(三)意识主动创造性在声乐艺术上的体现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意识能动作用的又一体现,这种主动创造性突出地表现在通过想象在思维中创造出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意识的主动创造性在声乐艺术中实际就是“创新”的体现,这一点在声乐学习中尤为重要。对于艺术来说,模仿将永远都是别人,唯有创新才是真正的自己。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在其讲座中提到过:“要尝试一切声音的可能性,后而择优”,这句话道出了两层含义:前半句指出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因为这种创造性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在声乐学习中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去证明它的实际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后半句说明了意识的自觉选择性,通过歌唱实践的验证,要有意识的选择最适合歌唱者本身和最具有声乐审美价值的声音。这两个层面都是意识能动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四)意识活动要与实践相结合意识能动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达到。否则,将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所谓“光说不练”就是这个意思,把这句话引用到声乐学习中就是“只想不练”。歌唱不是仅仅靠“想出来”的,而是要靠大量的歌唱实践把这种“想”转化为可听可辨的现实音响,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概念,提升自我,最终形成正确的歌唱意识再去指导歌唱实践。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性质和结果:一种是促进事物发展的,一种是阻碍事物发展的;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指导正确的行为,积极推动事物发展前进,反之亦然。在声乐学习中,意识能动产生的这两种结果更久不变,歌唱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理运动,一定要在正确的歌唱意识的指导下完成,这是意识发挥能动性的前提。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吉利先生写道:“错误声音的发出,必定伴随着有错误的生理动作的原因”。那么我们要思考的是:错误的动作是谁发令完成的?是我们的意识,是错误的意识发出的错误信号导致的错误生理动作。因此,树立正确的歌唱意识,是声乐学科中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课题。只有在正确的歌唱意识指导下才能获得良好的声音效果,才能达到对声音的有效训练。

三、结语

总之,任何一种不带脑子的学习都是徒劳。在歌唱过程中,意识先行是贯穿歌唱始终的理念。在声乐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毋庸置疑,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在很多问题上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因此,要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观意识的能动性,运用正确的歌唱意识指导歌唱行为。“意识在哪里,声音就在哪里”,这不是一句玄乎的空话,是众多声乐前辈们对声音的辩证认识与经验总结。

浅谈意识的能动性作用 篇2

一、公民主体意识的觉醒有利于公民法律信仰的建立

法律信仰是公民在对社会法律现象的理性认识基础上, 对国家法律法规产生的的一种神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主要表现为公民对国家法律的全身心的崇拜, 从而自觉遵纪守法。公民主体意识指的是公民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认识到法律所赋予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建设法治中国需要民众基础, 需要公民对国家法律形成正确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最高目标。公民法律信仰的形成与否直接取决于公民主体意识的觉醒程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国家的一切权利来源于人民”。法治中国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体, 公民的主体意识支配着公民的社会行为, 是我国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基础。在法治中国的建设过程中, 公民对国家法律理性的认识和对法律强烈的认可、追求能使公民能把国家法律内化为法律信仰, 从而公民自觉爱法、守法、护法。

二、公民参与意识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外在表现

公民参与意识指的是公民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司法和社会活动的意识。公民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 也是法治社会的外部表现。国家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公民参与。公民通过参与政治活动能对国家产生政治认同感, 这是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 国家应该建立畅通公开的参与渠道让公民充分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政治权利, 听取民众的利益诉求和意愿, 然后制定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 这有利于激发公民的参与意识, 促进法治社会发展。因此, 公民参与意识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外在表现。

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权力制约是法治国家的根本表征。我国国家权力的执行者的权力是通过选举获得的, 并且公民有监督国家权力执行的权利。公民的政治参与表现在积极参与选举、国家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制定, 并对其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接洽点在于社会成员对国家权力机关拥有足够的制约和监督权, 这种制约监督是体制外的, 是以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树立和广泛的政治参与为基础的。

三、平等意识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价值基础

平等观念, 是法治中国的基本理念, 是司法独立的唯一灵魂, 它不仅体现着人本社会的公正基础, 而且还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公民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着公民的平等意识。公民基本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充分实现是公民平等的重要体现。公民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和主张受到侵害的基本权利的这种行为就是对平等的维护和主张。公民追求平等的目标和法理理念之一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司法独立, 是实现法治中国公平正义的唯一保障, 也是实现法治中国的价值基础。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只有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树立公民相信并依靠法律的信念。当平等意识深入人心的时候, 公民真正做到守法、爱法和护法的时候, 公民的平等意识就为法治社会奠定了价值基础。

四、权利、义务意识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权利与义务意识是立法的直接根据, 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在驱动力。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将公民的价值取向转变成了法律的价值选择, 公民的权利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公民权利意识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大门。这里不得不提到20年前, 舥艚农民包某某告县长诉讼案。虽然包某某最终没有赢得这场诉讼, 但他具有开辟性的行动唤醒了中国人的依法维权意识, 也是促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出台的原因之一。

公民权利与义务具有相对性, 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也要平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然而在当今法治中国的建设过程中, 许多民众忽略了这一点, 有的人只重权利而忽视义务, 有的采用非法手段进行维权活动, 有的假借维权之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等。如集体非法上访、冲击党政机关等。由此可见对于权利的盲目侧重, 导致了某些人淡化了自己的法律义务, 同时也妨碍了他人权利的实现。所以公民在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既要实现自己的合法权利, 也要遵守法律、法规;既要关心国家大事, 也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既要依法上访、申诉, 也要遵循条例和程序。真正做到有条有理、有礼有节, 遵守宪法和法律最终实现自身的权利。

参考文献

浅谈意识的能动性作用 篇3

在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歌唱问题进行大量分析、解决和总结发现,意识的能动性对声乐教学的影响非常直接和明显,它关乎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提高和事业的稳步发展,因而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大意识能力培养的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声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促进声乐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当前国内各种层次的声乐教学和培训活动开展的异常红火,然而教学成果却不尽人意,为数不少的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方法,然而对学生在歌唱意识能动作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及探索明显不够,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方法不科学,声音模仿痕迹明显;二是缺乏歌唱状态规范,即歌唱语言生活化,声音弯弯多,没有准确音高;三是缺乏气息支持,声带用力过度,声音刺耳却没有穿透力。主要原因是声乐教学还停滞在浅层状态,没有科学开发意识对歌唱的能动性作用,不太注重意识调控能力的培养,歌唱时便很难把气息、位置、咬(吐)字等歌唱状态和情感表达协调统一起来,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一、歌唱中缺乏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歌唱活动是人脑思维意识活动过程的具体体现,歌唱过程中,身体的每个器官都必须在思维意识的控制下完成运动,而且其运动状态极易受到心理状态变化的影响。

教学和舞台演唱过程中,学生常常出现演唱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表情呆滞、眼神游离、注意力不集中;表演动作机械,肢体松懈或僵硬,缺乏表现力;高音挤、卡,声音干涩、不集中,不咬字、吐字不清,语言缺乏激情和共鸣,没有稳定感;容易跑调、忘词、乐句之间音乐衔接松散、节奏不稳;声音懒散,缺乏张力;低音区声音懒散,高音区声嘶力竭,缺乏声区的连贯、统一,不能给人以“声情并茂”的感受等。上述问题除了歌者的技术能力较弱以外,主要还是由于歌者缺乏意识造成的。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意识的能动性支配和对各个歌唱器官的调控能力,即大家常说的“入戏难”。

二、意识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识,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在内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思维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没有思维主体及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歌唱活动是在人脑意识控制下的一种肌体运动过程。意识对歌唱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主导作用,歌唱意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对声乐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已故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强调声乐教学中应注重“内视觉”和“内听觉”的培养,正是强调了歌唱中意识的能动作用。歌唱活动离不开人脑意识的支配和调控,如:歌唱中音色的明暗变化、力度强弱对比、节奏感的准确把握,声音的流畅、情感抒发以及肢体动作的运动过程等都离不开意识的支配和调控,可以说意识对整个歌唱活动起着重要的先决作用,因为歌者在歌唱之前就通过意识已经在自己脑海中酝酿形成符合作品内涵的声音状态和情感状态,即我们常说的“胸有成竹”。被动调控只是对临场发挥不足时的一种弥补和挽救,不能保证歌唱最好效果,因而要强调意识对歌唱的主动作用。

三、意识调控能力的培养和建立

良好歌唱意识的形成需要师生共同配合,协同完成,任课教师切不可把责任推给学生,一味指责学生不开窍,不聪明。而应针对其性格、声音条件、文化知识和综合理解能力进行认真分析,与学生建立轻松,融洽的教学环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认真配合教师,积极主动向教师请教专业问题和学习体会,让教师了解并准确把握学生对歌唱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便于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古人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正是突出了个人意识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意识是取得声乐学习进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更是艺术道路取得成功的关键。“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仅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够的,更应该加强意识的能动性激发和培养。声乐学习中学生在多听、多看、多练的基础上多想,对各种声音进行辨别,分析各种声音状态的异同,找出正确发声的方法和规律。著名声乐教育家岑冰教授接受央视采访时讲道,之所以能在自己76岁高龄时达到自己最好的歌唱状态,是因为自己在经受无数的奚落和挖苦声中坚持数十年的结果,是正确的学习意识和良好心态促成了自己不断进步,使自己因对成功的渴望产生奋发学习的动力,并不断激励自己克服各种困难而最终接近和达到理想目标。

1.建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声乐学习应具备良好的学习意识,对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练声或歌唱前,任课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调整心理状态,激发内心美好的歌唱欲望和激情,只有在意识思维积极活跃的状态下,一切与发声相关的歌唱器官才能处于应有的积极、协调一致的状态,歌唱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同时,这样也能最大程度上放松情绪,减少歌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怯场”。二是对歌唱状态的感知和调控意识。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生理条件和心理状态做出客观评价,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在强调技术练习的同时,更是要培养其对声音理解和认知能力——意识。解决学生学习意识问题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应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2.集中注意力。声乐学习和其他理论课学习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集中注意力是提高学生歌唱能力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经常在公开场合开展声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适应不停变化的表演环境,集中注意力,免受人、物运动变化对其影响和干扰。像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在闹市中读书一样,体会“闹中求静”,达到“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才能够全身心放松并积极兴奋的投入到歌唱中来。

3.提高意识对气息的监督和调控能力。“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已众所周知,然而关于运用的方法和训练手段却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每个人对气息运用的体会不尽相同,理解和表达更是千差万别)。因此,教学中声乐教师(尤其是水平不太高的声乐教师)不要随意将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学生,而应结合国内外公认的歌唱家和声乐理论教育家对气息精炼的表述,在学生初级阶段作为日常教学必须环节进行严格、耐心、细致的训练。让学生仔细体会正确呼吸状态下,呼吸器官的运动状态,并强化意识对呼吸器官的控制和身体肌肉记忆,直到学生达到能自己正确运用和熟练控制为止,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呼吸习惯。

4.强化声音位置稳定的保持意识。许多学生在练声时有较稳定的歌唱位置,但歌唱时往往因咬字和音高起伏变化而不能保持声音位置的稳定,非常影响声音的表达和表现。保持声音位置就像投篮球一样,高、低、远、近都不合适,必须保证位置的持续稳定。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监督学生把每个字的气息和声音都准确的送到声音位置上,并保持气息的饱满、积极,注重对不同声音的分析、辨别和体会,做到由心而发。

5.注重意识对咬字、吐字状态的调控作用。教学中针对学生咬字、吐字方面出现牙关紧、舌头懒、舌根音重、喉音、鼻音等发声问题和方言等习惯问题,具体解决办法是,教师应把歌曲中的歌词进行“辙韵”归类,并对各“辙”的发音特点和口腔状态认真分析、讲授和示范,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歌唱咬字、吐字的正确方法。课堂上不迁就和轻易放过学生细小的发声问题,迫使其主动改正不良讲话习惯,建立正确的语言意识,并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规范运用。

6.舞台表演意识。舞台表演应注重动作程式化教学,先就表演的各种表情、眼神、动作等进行程式化训练,再根据作品需要体会各类动作的情感表现,提高动作表演的真实感和观赏性。关于眼神的训练,可将男女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视训练。一方面可以克服学生羞涩心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眼神的凝聚力和传神能力。通过训练,学生能够在演唱中很快进入状态,声音、情感都会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结语:

意识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一种能力习惯。声乐教学就是要克服和纠正学生不良学习意识和发声习惯,逐步建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意识,培养良好的歌唱能力和习惯,不断提高歌唱能力和水平,最终接近和达到声乐演唱的更高境界。

[1]邹本初.歌唱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5).

浅谈篮球意识的作用及意识培养 篇4

[摘要]篮球作为一个复杂多变的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能够灵活运用各项技术、战术。对各项技术、战术的综合应用就是篮球意识,被称为篮球运动的灵魂。篮球意识的培养途径有:在技术训练中渗透篮球意识培养;在战术训练及比赛中培养篮球意识;提高文化理论素质,改善知识结构,丰富篮球意识;通过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的篮球意识。同时要重视意识培养与作用训练相结合。

[关键词]篮球意识;意识培养

Abstract:basketball sports complex, as one needs to athletes more flexible use of the technology and tactics.On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awareness of th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is basketball, basketball is called the soul.Basketball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following: technical training in infiltration Basketball Awareness;in tactical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to foster awareness of basketball;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ural theory,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rich basketball consciousness;through psychological training players awareness training.Awareness also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and role of the combination.Key words:basketball consciousness;Consciousness

各个运动员均有其意识,篮球意识可以理解为篮球运动员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积极思维过程而产生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性特殊机能和能力。意识越强的运动员其应变能力越强。如果篮球技术是运动员的外因,而篮球意识就是篮球运动员的内因。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除了具备踏实的基本技术外,还要有正确的篮球意识才能领导和发挥全队的优势,全队水平才能提高,如被称为NBA普罗来修斯的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他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一位得分机器,正如有人这样说要得分就把球交给迈克尔·乔丹,他就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间,位置把球送进篮筐,而迈克尔·乔丹的防守意识、篮板意识、传球意识、比赛节奏控制都是非常优秀的,因他的全面,所以在联盟里的位置不可代替。

一、篮球意识的作用

球场上运动员一切正确的行动都是运动员自身正确意识指导下的客观反映,起着以下具体性作用:

1.支配性作用。具有正确篮球意识的运动员,通常在训练和比赛中,就能以正确的潜在意识支配自己合理行动,决断应变时机,自觉主动并创造性地根据已经变化或预测可能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与决策行动,从而更针对性、有效地发挥与发展自己和全队的特长,表现出高度意识化的主观行动、触动性作用和对篮球技术、战术与谋略运用的放大性作用,在激烈复杂的比赛对抗下始终把握全局的主动性。

2.行动选择作用。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某一时刻意识到的攻守对抗情况不是笼统的,而是依据比赛分层次、分轻重缓急和有选择的。在一般情况下,运动员首先会意识到当时攻守对抗态势;在复杂的情况下,会重点意识到与自身行动意向最为密切的信息,进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为朝向攻守的个人动作作出正确的定向。

3.行动预见作用。篮球意识不但是对比赛对抗现实情景的主动反应,而且可预见攻守态势的下一个发展和某种可能。通过对攻守态势发展和可能的预测,来决定采取的个人战术进行,进而实现对技术、战术的主动调节。

二、篮球意识的培养

篮球意识的培养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训练中渗透篮球意识培养;(2)战术训练及比赛中培养运动员的篮球意识;(3)提高文化理论素质,改善 知识结构,丰富篮球意识;(4)通过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的篮球意识;(5)要重视意识培养与作用训练相结合。

这里把战术训练及比赛中培养运动员的篮球意识进行分析。

在战术训练中培养篮球意识,首先在单个战术配合训练时使队员了解战术的结构及配合的规律、方法、特点和每个战术位置上的职责、作用,提高战术变化的灵活性。

战术训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提高运动员个人和整体协同作战意识的战术行动能力,提高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而发展运动员的战术能力要以培养运动员的篮球意识为主。战术训练不仅是熟练一种或多种战术配合方法,更要重视战术素养,提高运动员的篮球意识。在比赛中,运动员的每一个行动都属于战术性的活动,有其明显的战术目的。在与同伴的战术配合中,意识起着支配行动的作用,决定战术的实现。篮球意识的核心要素是战术思维能力,所以在战术训练阶段培养运动员的篮球意识,应主要发展运动员的战术思维能力。

篮球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的思维决策中,一方面需要用已有的概念、原则、原理等理论知识去思维,形成理论思维;另一方面,篮球运动员意识活动时的思维决策又需要用从运动实践中获得诸多的经验知识去思维,进而形成经验思维。此外,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战术行动是极其丰富繁杂的,在对抗状态下进行战术思维活动,常常要以经验的“直觉”的方式进行思维决策,去解决自己面临的战术任务,形成直觉思维。篮球意识活动时思维类型不同,对于运动员的思维决策起的作用也不相同。理论思维运用知识、概念等进行思维决策,在意识活动中主要从“宏观”的角度上发挥作用;“直觉思维”是在运动员对情况不明、时间紧迫和对抗激烈状态下,解决小范围个人战术行动问题时发挥“随机应变”的作用。

为此,教练员对于设计组织每一种战术配合如何行动都要有一个基本的“标准模式”,并且用这个“标准模式”去衡量运动员的战术行为是否适当。运动员应在思维决策过程中以“标准模式”的思想语言方式进行活动。实际上,运动员接受教练员的指导和训练的过程,就是运动员在战术决策及行动方面向“标准模式”趋近的过程。

篮球比赛中攻守对抗情况瞬息万变,因而在不同的位置上和不同的攻守对抗状态下的战术思维决策,应用不同的“思维模式”,随着情况和位置的变更其战术思维决策的“思维模式”也在变更,进行思维决策的主导因素也是不相同的,即随 着情况的改变,战术思维决策活动的主导因素主次作用是变化的,由其主次作用的变化形成思维决策活动过程的变化。在不同情况下,相应改变思维决策的主要因素和思维决策活动中的主次地位以及前后序列,不但可以“简化”战术思维决策活动过程,提高战术思维决策活动效率,而且能够使运动员在复杂的环境下尽快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战术决策信息并尽快作决策。对运动员来说,在平时训练中依照教练员的“思维模式”进行战术思维活动,是提高篮球意识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练员在篮球战术训练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各种战术行动的“标准模式”以思维决策的形式传授给运动员,并通过比赛的反复磨炼,不断总结经验,就能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篮球意识。总之,教练员在战术训练中要使运动员掌握不同战术运用时机、结构、特点、配合规律及变化,要明确战术位置分工职责与各位置的相互关系,要加强现代战术打法趋势意识的针对性训练,选择典型战术应用演示,提高战术意识。而对抗训练与实战竞赛是形成正确战术意识的最主要途径。

篮球意识被认为是篮球运动员最宝贵的“精髓”,是比赛中指导正确行动的“活的灵魂”。

参考文献:

[1]篮球运动高级教程.

[2]美国职业篮球录像.

[3]现代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

[4]迈克尔·乔丹专辑.

[5]寇振声.篮球教学与训练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6]篮球大辞典.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7]篮球组合技术.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8]打篮球绝招.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小学体育教学中活动性游戏的作用 篇5

焦西小学 冯保斌

小学体育教学中活动性游戏的作用

焦西小学 冯保斌 【摘要】

活动性游戏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贴近小学生的寓教于乐特点,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生心发展规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活动性游戏的活动,可以提高人的基本活动能力,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同时还可以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互助、组织纪律性、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等精神,它还可以灵活地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术与技能达到发展智力和体能的目的,最终达到“健康第一”的教育宗旨。本人的这篇文章就是打算粗浅地谈论一下在体育教学中“活动性游戏”的作用。

【关键词】游戏活动性游戏的教学作用

新课标对体育教学提出了包括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5个学习领域的目标体系。而活动性游戏的特点和功能恰能促进这些目标的实现,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对教学中的游戏进行开发,以达到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和新课标目标的实现。体育新课程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在体育游戏教学资源开发选择上也要贴近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并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体现课标理念。在体育课中,活动性游戏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内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和锻炼,同时活动性游戏又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重要途径,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一、适应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众所周知,进行体育活动能增强人体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促进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力的提高和骨骼、肌肉的发育,发展运动技能。经常坚持体育锻炼的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较好,身体健壮,不易生病,而且肌肉结实,关节灵活,体形健美,大脑反应灵敏,记忆力较强,同时还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小学生的骨骼硬度小,韧性大,容易弯曲变形,并且肌肉力量小,耐力差;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长时间运动,非但起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的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胜、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教学中教法单

一、墨守成规、学生学起

来会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的情绪。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每次课的主题,适当地贯穿活动性游戏项目来配合教学,让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动作要领。我在上一、二年级体育课时,就抓住低年级学生天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开始部分中应用了《反应练习》、《报数整队》等游戏就比较适合水平一地学生。一改过去单

一、枯燥、乏味的教法。使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达到高度集中,张驰有度的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兴趣越浓,学习动作的质量就越高。因为一个学生对某项目练习无劲头时,说明该生对该项目无兴趣。对某项目练习内容有兴趣,既使是又苦又累也不觉得练习是一种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相反地还会提高他们练习的积极性。由于活动性游戏具有竞赛性的特点,因此可以吸引很多的学生参加体育游戏活动,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在体育课中为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把一些练习内容安排到体育游戏之中。如:耐久跑600m-800m,投掷沙包或垒球这个教材,我在第一个班级上这个内容时,同学们上了耐久跑后,上投沙包内容就无情神。后来在另一个班上时我改变了教学方法,耐久跑改为越野跑,投掷练习换做 “投弹打靶”并以游戏竞赛的形式进行练习,同时,教师把投掷的动作要领进行讲解,结果学生们个个精神十足,不但玩的开心而且也很好的完成了课的目标,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样比单纯地练习效果要好得多,最起码学生不感觉单调、乏味,教学中采用游戏比赛的形式进行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踊跃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

三、传授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除了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外,我在教学的实践中还合理地运用了活动性游戏的方法进行体育课的教学,主要有跑、跳、投掷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运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因为学生的形象思维先于抽象思维发展,可以通过活动性游戏寓于有情节的形象化教学来学习跑、跳、投掷等动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结合游戏来培养学生各种人体活动的能力,学习和巩固已学会的技能技巧。例如:以短跑为例:蹲踞式起跑。由于技术内容和规则比较复杂,教师示范讲解多,学生实际练习少,再加上场地条件的限制,难以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如果采用游戏竞赛《起跑追拍》,就可以使全体同学都能参加活动,练习次数明显增加,密度也相应加大,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高。因此说体育教学内容寓于体育游戏之中。

四、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活动性游戏形式多种多样,组织起来生动活泼,具有竞赛性特点,竞赛本身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在竞赛中发挥优势,而这些素质的培养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实现。如:“单足跳接力赛”。此游戏要求具有一定的下肢力量,才能完成任务。在做游戏中下肢力量差的同学可以得到充分锻炼,下肢力量好的同学则在游戏中大显手身,发挥绝对的力量,能起两全其美的作用。又如:“赛龙舟”、“织布机”等都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我们知道小学生具有好胜心强的特点,尤其在游戏比赛中还要分胜负、争高低。这就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了一定的影响,如果能在长期的磨练中得到锻炼,将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运用活动性游戏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良好途径。

五、促进其智力发展

活动性游戏的教学除了能发展学生的体质以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活动性游戏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下,把知识和技能传输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消化。例如在游戏“打龙尾”中,学生在开展游戏之前,必须先学会控制球和传球、接球,当然就会涉及到球类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下,很容易就会学会怎样控制球和传球、接球,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强,兴趣也很浓烈,学起来当然得心应手。教师应乘热打铁,向学生传授球类知识技能。其实在很多活动性游戏里面都包含着许多方面的常识,只要教师认真挖掘就不难发现、并加以运用和掌握。

六、通过游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通过活动性游戏能培养学生团结互助、机智、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还能培养学生步调一致,听从指挥的良好作风,这些作风的培养都可以在体育游戏中逐步形成。如:“一切行动听指挥”、“抢运伤员”、“救护战友”、“攻关”等等,教师通过游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结合学生在活动中所产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地抓住典型事例加以教育,因势利导,使学生懂得是和非,胜和负,遵守纪律和违反规则等,从而树立正确的基本概念,这样比一味地讲大道理的效果就好多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生活中表现出诚实、勇敢、胜不骄、败不妥等好品德、好思想,达到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活动性游戏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适应于少年儿童做的游戏,使他们通过游戏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扩大知识领域,陶冶性格,寓游戏与教育之中,有益身心的发展,这是很有意义和必要的。体育活动性游戏是小学体育教学中重要教学内容,它能为全面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总任务,为积极完成小学体育课教学任务起到极其理要的作用,应该得到必要的重视和发展。

主要参考资料:

1、《活动性游戏》;运动学校试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运动生理学》;体育系通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意识的作用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4)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理解: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2)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

(1)谈谈人们为什么能够认识世界,论证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得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结论。

(2)分析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3)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4)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途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意识作用的原理,使学生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逐步培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3)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们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的作用。

(3)通过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明确积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1、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的作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1、辨析实例,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提示与建议——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提示与建议——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讨论: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为题。包括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通过问题的了解,使学生明白人和动物是有区别的,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出示幻灯片资料——图片(湖泊湿地)银川湖泊湿地的历史和规划资料,请学生围绕图片资料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进而理解人类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这与动物纯粹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出示幻灯片资料——“可笑的预言”,学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思考明确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2.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对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

(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出示幻灯片资料——银川50年代的“湖城梦”、红旗渠桃园渡桥,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加以引导和总结,使学生明确和理解意识能够能动改造世界(不同性质的意识反作用的结果不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1)人们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2)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课堂探究:有人说:“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精神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

探究提示:不是所有的实践都能取得成功,所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正确的意识指导的实践,也不会取得成功,因此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能的。

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精神的作用,用既唯物又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看待精神在学习和生活、工作中的作用。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引导学生举例分析理解)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联系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通过学习和分析,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能够正确认识意识的作用,发挥意识调节和控制方面的积极作用,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决定是否总结和拓展,如果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决定意识方面内容则进行总结和拓展,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否则就直接跳跃到下面的学习。)

出示幻灯片资料——“高原湖城”引发的争论(支持和反对意见),或者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分析,总结出正确的工作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涵。其内涵带领学生阅读课本之后,让学生谈理解,并且引导和点拨,使学生初步理解即可,不作深入理解。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学生对“高原湖城”引发的争论(支持和反对意见)进行分析,理解如何才能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鼓励学生联系本地实际,身边的事例进行讨论分析。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地位。出示幻灯片资料——智者的愚昧、温家宝语录,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地位。

出示幻灯片资料——“因湖而兴”、银川国家级湿地公园资料,佐证银川市“高原湖城”规划的合理性。

本课小结:

浅谈意识的能动性作用 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问题意识,作用,培养

问题意识与问题提出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是有效开启任何一种科学之门的钥匙。历史上曾有不少伟人结合自身的理解对此做过诸多个性鲜明的见解。如巴尔扎克的观点是:“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 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就要问个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角度提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这一点在学生的精神中反应尤为强烈, 而问题情景恰恰能够满足之。”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是创新的源泉。初中物理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抽象性、概括性强, 中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但是还是对感性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 在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的时候不能只是死记硬背, 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到思维加工的过程中。这个过程, 是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在思维加工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很多疑问, 有些问题还有可能是比较幼稚的, 但因为学生的提问往往能够反映学生在掌握概念的过程中在哪些地方存在误区, 所以教师必须予以重视, 并且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工作。

二、有利于发展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为解决这些问题, 他们会启动思维, 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 对其重新分析、理解, 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此外, 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 请教别人, 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 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 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 这就提高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为今后学生获取更多知识和培养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就目前教育现状而言,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尽如人意。有学者曾将此问题作为课题进行了翔实的研究, 该项研究表明:66.9%的学生感觉缺乏质疑问难的技能, 即使提出问题, 也抓不住问题的要害和学习的关键;高达85.0%的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问题, 说明多数学生发问的思路不太明晰;有73.6%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 它需要教师的勤于培养和精于激发。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就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想问

教材中的教学材料和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是很好的教学例子。教师要善于将这些例子应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设计生动有趣的试验,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能够自主开动脑筋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巧妙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平面镜”这一节时, 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儿时学习过的“猴子捞月亮”“杯弓蛇影”的故事。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 给学生讲“凿壁偷光”的故事。讲到“滑动摩擦力”时, 我先提问学生:“你们捉过黄鳝和泥鳅吗?好捉吗?怎样才能轻松地捉住它们呢?”教学时, 教师可以多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问题作为素材, 先介绍问题的背景和教学的要求, 让学生自主探索、相互讨论, 然后再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问题。通过情境设置,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诱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求知识和谋求释疑的情景中去, 从而使之乐于学, 勤于问。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使学生会问

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乐于提出问题, 并不是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可疑处提出问题,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现在的课堂上, 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了“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的模式。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 准备的资料又相对比较缺乏, 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矛盾的能力也处于尚待发展的时期, 提出的问题往往到不了关键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会问”。

首先, 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比如, 学习了“摩擦和惯性”之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了解自行车、老虎钳等用具的工作原理, 了解坐车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 启发学生的思维。又如, 在学习“物态变化”时, 教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 地面杂草上的白霜, 树枝上毛茸茸的雾凇, 天空中飘飘洒洒的雪花, 春天融化成水的冰雪, 人口中呼出的白气, 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等现象。即创设出雾、霜、雪、冰、露等是怎样形成的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 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其次, 从教材内容本身的不明确之处、矛盾之处寻找问题。在教材中, 有很多探究活动只给了探究过程, 并没有结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 让学生大胆地设想。如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 明白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情况后,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一节就可大胆猜想凸透镜成像性质与像距有关, 并为此展开实验探究, 分析得出结论。如焦点处是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二倍焦距处是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等。

问题是教育的起点, 也是教育的终点。知识是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 是学生尽快步入自主学习的极好途径, 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最好开始。所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又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真正让我们的学生做到想问、敢问、乐问、会问。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冯贵东.物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学物理, 2007 (6) .

[2]季涛.让“问题”走进物理课堂.中学物理, 2007 (9)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9-11.

浅谈意识的能动性作用 篇8

一、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创新意识

当前教育的主流思想是引导学生“人格的形成”,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作用,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我探索和研究去认识自然,掌握改造自然的本领,而随堂实验的应用和课外小实验的设计与制作为这些教学目的的实现创设了主动、自觉学习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对象发生了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物理实验具有直观、真实、形象和生动的特点,能激发矛盾,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实验又能提供定量测量的方法,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从定型了解提高到定量分析的水平,从而对自然本质给予深入的揭示。由生命科学研究可知,不同的信息使人体大脑中不同的部位产生刺激作用,实验教学的加强能使思维品质能得到极大提高,学习效率也相应地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竞争趋于激烈,欲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实验教学和实验制作活动的开展。能达到这一目的。

二、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探索自然奥秘有许多方法,如实验验证法,1920年卢瑟福预言有中子存在,1932年查德威克在实验中发现这种粒子;又如,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相对论的成功都是通过实验验证而得以肯定。在教学中运用实验验证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又如,实验归纳法,法拉第定律等都是这样取得成功的。再如理想实验法,伽利略理想实验、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都是理想实验方法的体现。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想象、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教学的加强,为学生提供了特定的物理情境,使学生看到对象从出现、发展到消失的变化全过程,或测出相应的有关数据。或在对比性实验中通过观察发现影响结果的因素,从而为对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并在这一过程中使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我国学生的突出特点是理论水平较高,而突出的缺点又是动手实验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较弱。在黑板上做实验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只有大力加强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基本仪器的操作和使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让学生通过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滚下分别在不同材料面上滑行距离的比较,得到阻力越小、小车滑行越远的结论后。再让学生观察,若水平面光滑,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这一实验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如,“楞次定律”教学中,通过改变磁铁N和s极在线圈中插入即拔出、原副线圈位置不变时电流大小方向变化引起的副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归纳出一般结论,使学生归纳能力提高。之后让学生思考。若磁铁不动,移动线圈能否产生感应电流?这又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篇9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东县港口实验中学 顾志明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 .

1 、在备课中体现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抓住导人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教师,教师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那个数是几,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

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引人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用开放性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景。如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教学,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成两片(如图1),要配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要不要将两块都带去?如果只带一块,那么应带那一块?为什么?学生思考或回答问题时,已感受到:两角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判定方法。

2 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教学生“读一读”.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可布置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①圆周角是怎样定义的?对比圆心角的定义两者有何不同?②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③圆周角定理有哪些推论,这些推论如何证明.

第二,让学生“讲一讲”.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

第三,带动学生“做一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第四,引导学生“想一想”.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诱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

第五,引导学生学会“复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这就是说,对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要经常复习。复习有多种,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可以把复习分为两种,一种叫课后复习,即每次上课后的复习,一般在当天进行;另一种叫系统复习,是在较长时间后,集中一段时间对整体性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教师要多向学生介绍复习方技巧。

3 发展学习能力,让学生学有创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一元二次方ax2+bx+c=0(a≠0) ,①的两根如果相等,那么b2=4ac; 如果方程①的两根之比为1:2,那么 2b2=9ac; 引导学生先发现并提出如下问题:如果方程①的两根之比为m:n, 那么mnb2=(m+n)2ac., 然后证明这一结论.这种教法,显然比直接出示题目,再演绎证明更创新思维.

其次,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教师要精选一些典型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猜想、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已知z2-3z+1=0, 求z+ 的值。多数学生采用先求方程的根,再代人求值的繁琐方法.如果教师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并作恰当点拨,引导学生将所求代数式通分,则不少学生很快得出如下解法z+ = = =3如果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到方程的两根之积为1,启发学生发现z+ 恰好是方程的两个实根,则可运用韦达定理得到更为新颖的方法: =-ba =3;又如(如图2)已知SABC 作一直线 DE 交AB于E,使新作的SADE与原三角形相似,这样的直线可以作多少条?这种类型的试题是给定结论来反探求结论的条件,而满足的条件并不唯一,这类题常以基础知识为背景巧妙设计而成,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归纳能力。 .

4 注重因人施教,让学生有个性

教学本身就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

个重要方面.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气质的学生因人施教,对“兴奋型”学生可采用“以忙制动”、“以动制动”等方法.根据他们反应快,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他们发表意见,多让他们操作、演示.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拉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算理,分析算式;让机灵沉着又稳重内向的“安静型”学生说一说别人讲得对不对,并加以补充等等.这样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气质差异因人施教,既有统一要求,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

数学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有其广阔的天地.教师可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出发:帮助他们建立兴趣小组,利用数学园地开辟“请你攻擂”、“一题多解”等栏目,推荐不中同解法,展现独特见解.定期组织讲座、竞赛等活动;既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的相似性进行分组括动,又要留有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构成了数学学习的整体,保障了学生的潜能、特长有施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数学教学也要注入时代活水,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与数学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把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至用,体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

上一篇:研发部主要工作职责下一篇:学校表彰先进个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