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律意识

2024-07-26

浅谈法律意识(通用9篇)

浅谈法律意识 篇1

浅谈法律意识

一、什么是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法律意识同人们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等有密切联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法律意识各不相同。在阶级社会中,没有全社会统一的法律意识。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各阶级法律意识的内容,归根结底由该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统治阶级内部,由于各阶层、各集团乃至个人所处的具体地位不同及其他原因,其法律意识也不完全相同,但在基本点上都服从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直接指导法的制定、执行和遵守。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法律制度,保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法规等,都是在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指导下确立和制定的;司法人员在应用法律规范时,他们的法律意识对实施法律规范和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具有重要作用。法律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法律意识的增强,有助于他们依凭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更好地履行法律义务,并对法制的健全、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为什么要树立法律意识?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要是没有法律,那么这个国家很快就会灭亡,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普及法律常识工作,与过去相比,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有了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

人治决策易变,不稳定,常使民众处于手足无措的状态,不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容易形成独裁和专制,所以法治比人治更可靠,更稳定,不会因领导人的变更而改变,不会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不会因现实条件的偶然变化而改变,所以一个国家必须有法律来维持,在这种认识下,法律是一个有强制效力的规范体系,遵守它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因此,人民就需要拥有法律意识,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不让自身的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当今中国社会,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既然是“法治”、“社会”。那就不能让法治只停留在一小部分人中间,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所以,要想建设法治社会,就要提高每一个人的法律意识,使法律成为每一个人的法,成为保护全民族的法。再者,只有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人民才会主动地去用法。这样法才能在人们的不断运用中发扬广大。

三、如何树立法律意识?

对于政府:

1、国家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那么对于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显然是句空话,为此,必须做到:一要通过立法健全做到有法可依;二是自觉守法护法,依法办事。从公民角度讲,要自觉运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的权益;从执法者的角度讲,要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权;三是要维护司法公正,通过冤、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强有力地促进司法人员公正办案,使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法定义务得到履行、违法行为得到惩罚,这样能够避免徇私枉法等司法腐败。

2、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弘扬正气、打击邪恶活动,使好人敢做好事,使坏人不敢抬头;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为此在立法上要限制居于优势一方,保护弱势一方;在实际运行程序上,应给予弱势群体更多更有效的公平救济途径,用法律为他们讨回公道,用法律改变他们的命运;以此激发人们知法、守法和护法的积极性。

3、全民普法教育活动已经开展有二十几年了,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一些不足,我认为要落实抓好全民普法教育活动,必须要做到:

(1)要克服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普法教育不能只停留做表面文章、走过场上,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取得工作实效。

(2)工作形式必须灵活多样。我国人口多,地区差异大,要以尽量少的投入取得最大收益,必须因地制宜,既可集中授讲,也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既可采取就地办案的教育方式,也可以采取法律服务与帮助的方式进行,要注重教育材料的典型性、灵活性、生动性。

(3)要注意普法教育的广泛性和针对性。普法教育要面向群众,要在机关、学校、工厂、农村和群众务工集中地点广泛进行。同时对于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人要有针对性。当前普法工作应以领导干部为重点,领导干部手握权力,只有提高了他们的法律意识,才能使之依法行政;同时领导干部的责任和影响比普通群众大,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也是一种积极的影响;对于不同行业,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业普法教育。

(4)要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事业心强的普法队伍,提高司法宣传队伍的综合素质。只有普法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普法教育活动出谋献策,为普法教育活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作出贡献。

(5)要重视法学教育,开展法学研究。在普法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法学教育这方面工作。法学教育不发达,法律专业人才少,势必影响到法律意识的提高。因为如果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差,它将直接影响具体案件的质量而影响法的权威和尊严,影响群众对法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因此,必须重视法学教育,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为执法机关提供尽可能多的受过专门教育的法学人才,并为在职的执法人员继续学习和提高,提供更多的方便。

对于公民:

1、抽空多看一些法律方面的书籍,比如《宪法》、《婚姻法》、《物权法》和《土地法》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从而增强法律意识。

2、多观看一些有关法律方面的电视节目,比如“法律讲堂”、“今日说法”栏目,就是很知名的节目,相信观看过此类节目的观众都会从中受益良多。

3、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遵纪守法,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学会善待他人,邻里和睦,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从而更进一步增强自我法律意识。

4、加强道德修养。“道德是最基本的法律”已经成为法律界的共识,遵守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也就是遵守法律的基本要求,因为一个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至少在伦理性的犯罪方面会大大降低。具体表现在遵守“公民道德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求。可以通过自我教育、榜样示范、社会实践等方面来实现。

5、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绝大多数人类认同的规则都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晶,不少规则包含着科学的因素。这些人类认同的规则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其实质却是对整个人类自由的维护。从小培养学生对规则的亲善、认同、接纳等心理特征尤为重要。

6、努力在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中营造一种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自已应当带头遵守法律,并把它渗透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浅谈法律意识 篇2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 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 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 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 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 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 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这种反应和体验是积极的, 能动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 它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素, 这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形成由低级向高级, 由深层到表层,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多层次结构。只有当四要素产生最佳组织效应时, 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又有自己的特征, 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就其主体而言, 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 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 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 因此, 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由于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有其特殊性, 总体的生源特点就是高考分数相对较低, 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他们入校后所表现出的思想特点, 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法律意识, 所以, 我们先要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才能进而了解以及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由于高考分数较低, 入校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或者虽然有学习的热情, 但由于基础较薄弱或者学习方法不妥, 效果不佳。不少学生在踏进民办高校的大门时, 始终有不服气心理。很多人认为自己并不应该进入民办高校, 而是应该考上更好的学校, 因此刚进校时, 对学习抱有一种强烈的积极性, 特别渴望成功, 然而由于自身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如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对、缺乏恒心等等, 使很多学生逐渐变得厌学、不自觉、不自律, 甚至影响了周围的同学。

第二,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 特别是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大学生, 生源背景比较复杂, 素质上具有差异性。在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差距悬殊。这类学校的收费普遍较高, 每年都需要一万五千元左右, 但入学的学生家庭条件各有不同, 其中不乏有贫困生, 特别是专转本的学生, 他们特别珍惜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的机会, 因此学习非常努力刻苦;当然也有不少是被家长逼着来读书混文凭的学生, 正因为学生在生源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所以, 在管理上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第三,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会受到歧视, 就业压力较大。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应聘工作时比较务实, 一旦被用人单位录用, 就很踏实肯干, 也不会像名牌大学的学生那样会挑三拣四, 但是, 在目前的人才市场中, 大部分的用人单位还是为学校品牌论, 社会对民办大学的学生的认可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曾经和我的一个毕业班学生谈话中了解到, 他在找工作期间, 多次进入人才市场投简历, 但是都杳无音信, 感觉十分沮丧, 希望社会能给他们多一点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机会。面对这种压力, 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对于他们学习的目的和将来的出路产生了许多疑惑。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第一,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 而民办大学的大学生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 就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在现今社会, 充斥着各种道德观和不同的文化, 再加上社会压力和竞争的激烈, 大学生很容易受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近几年, 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 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 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 同社会犯罪比, 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身处“象牙塔”的学生们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平静和安宁, 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

第二, 民办大学在法律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民办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模式是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较为重视专业课的设置, 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 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课程的教学。而在这门公共课中, 法律基础仅占一小部分的课程, 课时很少, 对于法律的讲解都是一带而过, 学生几乎不加以重视, 在考试时也只求及格, 这样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第三, 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一般法律知识的掌握比较弱, 对法律的整体认识还不足, 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维权意识也不强。高校学生虽然通过法律基础课能初步了解一些法律法规, 但是, 并不能在心中真正形成知法, 懂法, 守法的法律意识, 大多数学生仅仅将课堂上的学习当作任务一般去完成, 在现实生活中如遇到纠纷就会不知所措, 不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而是往往采取“息讼”的消极方法来解决问题, 其结果只能导致他们自身的权利收到侵害。例如, 学生择业就业时, 缺乏法律意识。部分用人单位就利用这一点, 再加上现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就设计了一些侵犯学生正当权益的招聘陷阱。通过口头协议、模糊条款等方式来侵犯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培养民办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1、在校园中要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和法制文化。民办高

校在管理学生和学校各种日常事务处理的过程中更加应该做到依法治校。例如, 在辅导员和老师在进行学生的德育考核, 各类的评奖评优, 贫困生的助学金发放以及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工作时, 要根据校纪校规按章办事, 做到公平公正。而在处理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时, 一定要严肃处理, 并且给予其充分的胜诉权利。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充满法律氛围和法制文化的校园中逐渐加强依法治校的观念, 从而培养其法律意识。

2、在日常工作中要向学生灌输一些法律知识, 不仅让学

生能知法, 还要懂法和守法, 做到德育教育, 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三者要有机结合, 从而加强法律意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面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 民办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指导学生培养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从而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3、要进行法律基础课程的改革, 要加大法律基础课程所

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课的比例, 要请法律专业的老师来专门讲解法律基础这部分的内容。还可以开一些实用性强的法律类的公共选修课程。例如开设民法、刑法、宪法法、劳动法法、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 使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 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我国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4、大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 调动起学生对于学习法律

知识的积极性, 多组织学生参加与法律的活动, 让大学生从中了解法律知识, 使他们在法律实践中能走出校园真正接触到真实的案例, 加强他们对于法律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比如, 听专家普法教育讲座、开展生动的法制演讲、法律热点问题的辩论赛、法律基本知识竞赛等活动, 督促学生经常关注电视台的法制节目, 有条件的情况下, 还可以组织旁听典型案件的庭审, 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从而得到教育, 这些方法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在就业工作中, 要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一些法律

知识的培训。在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 民办高校的学生就业压力就更大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更有必要对毕业生加强基本法律知识的培训和传授。如开展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讲座, 介绍我国高等教育法, 让大学生加强自身学业学习的意识;介绍我国劳动合同法, 有利于大学生提高遵纪守法和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介绍我国公司法、合同法和知识产权法等, 让大学生了解我国我国相关经济法律制度, 为今后走入社会创业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 在认清民办大学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 通过校园法治环境的建设, 法律知识的普及, 日常思想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结合以及多种活动的开展, 等等, 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法律的严肃性和实用性, 从而使他们产生对于法律的信仰, 最终才能逐渐培养出较高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张中秋, 杨春福, 法理学, 2001.

[2]陈建新, 袁贵礼.中国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透视[J].社会科学论坛, 2002, (04) .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司[J].思想道德与法, 2006.

浅谈公民法律意识 篇3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现状;意识培养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与内涵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学者逐渐开始对法律意识进行研究。经过多年探索和研究,如今我国学界对法律意识概念的主流观点为:“法律意识泛指人们关于法的思想、 观点、 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其内涵有如下几方面:首先,法律意识是众多社会意识的一种,社会意识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而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于法律,特别是现行法和法律现象的知识、观点、情感和态度的总称。其次,以社会主体认知法的方式划分,法律意识包括法律情感、法律认知和法律评价。第三,根据对法不同阶段的理解,法律意识也可分为法律思想和法律心理。法律意识的内容本国的法律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社会政治制度有关,法律意识以其特有的性质和作用为上层建筑服务。

二、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

1.传统道德意识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并存

尽管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已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意识,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大多数公民倾向于自己内心传统道德价值标准来衡量公平与否,这必然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这样对法律的评价也会带有主观性。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任感,使法律意识在公民内心扎根,法治社会建设才会稳步发展。

2.各部门法之间的法律意识发展不均衡

公民虽然对现行法律总体上持肯定态度,但在宪法意识薄弱、民商法意识弱于刑法意识、程序法意识弱于实体法意识这三个方面还是表现出了法律意识发展的不均衡性。在公民的日常思维中,只要一说到法律,首先想到的就是“抓人”、“判刑”,公民对民商事活动中自己合法权益的保障没有更多的认识。由此看来,部门法在公民法律意识中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3.“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造成了整个社会诚信的缺失

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商业诈骗、偷税漏税、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在守法与违法的选择上,我们会不自觉的受到“有法不依也没事”潜意识的影响,信用缺失造成的危害不但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着我国各项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这种社会诚信的缺失从根本上说是公民法律意识的欠缺。

三、公民法律意识的作用

1.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法律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

卢梭曾说过:“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记录。”所以, 如果公民没有的法律意识, 优秀的法治环境就不能形成, 依法治国就将成为一句空话。无管是法律适用还是法律遵守,都是通过公民的行为活动来进行的, 而公民的行为是在肯定是在法律意识的支配下作出的。因此,公民的法律意识必然影响法的运行。

2.公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治国的观念要件

公民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法律意识才会有正确的法治观念, 有了正确的法治观念才能促进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法治观念是建立法治原则和法律制度的先前条件。但是法律是立法活动的产物,人们总是先形成对法治观念的认知从而再反映到法治的原则和法律制度中去。

3.公民法律意识为依法治国的理念基础

所谓法律的合法性,是指法律为大多数人所同意或接受, 法律的价值以及事实被人民所认可,且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价值观、社会观,公平正义观。现代法制的合法性来源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现了社会主体的现代法律观念或法律意识。而这种体现现代法制合法性的法律意识对于现代法律的制定和合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1.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公民平等法律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我国近些年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但是很多立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多变情况,因此需要不断的完善法律制度。首先,要建构良好的民主立法制度,符合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需求,从实际出发,科学立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建构良好的司法环境,让人民知道法律是维护公民权益的,而不是抑制人民的。司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一道防线,严格执法是执法机关有效行使权力的前提,这就要求对行政机关的职权加以规范,不得滥用职权欺压百姓。同时,公民要想有一个良好的法律氛围,除了外界环境的改变也需要公民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具备了法律意识才能更好的懂法守法用法。

2.我们应加强现代法律文化的建设,营造公民法律意识的文化氛围,建立公民对法律的信仰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而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其中的积极因素对我国公民法律服从意识和法律程序正义意识的培养具有正面影响,但残存的封建等级和义务本位观念又阻碍着公民法律意识中的平等意识。

3.进行普法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充分利用传播媒介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大众传播具有广泛性快速性等特征,通过这种途径进行普法宣传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效应和氛围,使法律意识深入公民内心。通过普法教育,使公民了解法律的本质与功能,不仅知道按照法律应该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才可以帮助公民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合理,使公民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公民法律意识在中国法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理念基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对我国各项事业都起着长足的促进作用。“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人人懂法守法用法,凡事依法办,则社会必然和谐,各领域都会有序长足的健康发展下去。守法是公民良好法律素养的表现,反之,违法乱纪则是愚昧无知的做法。国家的法治进程中,公民的法律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民的法律意识经常作为评价和衡量一国法治水平的标准和尺度。因此,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重而道远的一项任务。

参考文献:

[1]司海林.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与社会.2013.1(下)

浅谈法律意识 篇4

作者:孙亚麒2012级临床三大班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造就时代新人,事关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大学生道德法律意识的培养更是关系到了社会主义所要培养的“四有”新人,如此在世纪交替,千年嬗变洗礼后,我们才能共筑“中国梦”,共建“美丽中国”。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就应通过“三化”,一是教化,即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道德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法律素养;二是默化,即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健康的网络等各种环境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提高他们的道德法律意识;三是内化,即通过加强实践环节使大学生所学的道德法律知识能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转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法律能力。

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来看,他们有许多优点:思维活跃,富有朝气,进取心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高,总体上讲是积极向上和朝气蓬勃的。但是,有些大学生也存在着许多弱点:第一,有些大学生忽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存在消极,倦怠的心理,民族自尊心不强。第二,有些大学生更多地关注个人物质利益的获取和享受,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民族自强心不足。第三,有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不能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

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法律的现状,提出以下具体对策:

(一)确立科学培养观念,提高对道德法律意识的认识

当今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经济的竞争和合作日益加深,知识经济的端倪已经凸显,这对新世纪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但要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

有道德知识、法律知识、心理知识等综合素质。因此,应继续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思想。

(二)课堂教学是道德法律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在高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学生获取道德法律知识的基本学科。通过教学 , 可以让大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道德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学习宪法和其它法律的基本内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通过对民法、刑法、行政法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 使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以德处事的思想意识。

(三)营造校园环境氛围,增强大学生道德法律意识

高校要使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就感觉到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体验到依规章制度办事的氛围,体会到校园师生关系的融洽。从而使大学校园形成一种守法,礼让的热潮,形成浓厚的道德法律教育氛围。

(四)建构社会认同机制和氛围改善

道德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所学的道德法律知识转化为道德法律意识与信仰,离不开直接经验的支持,更需要到实践过程中去感悟和体验。而实践的培养有赖于社会的普遍认同度和氛围。

当我们的学生面对道德和法律冲突的时候,能够不再因此迷茫时;当我们的学子满怀一颗热忱之心帮扶老人的时候,能够不再被其勒索时;当我们的青年为了国家的荣誉,社会出现的弊病,敢于慷慨陈词,能够不再诟其无知时。我们的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难道不会更为团结友善吗?我们的大学生道德法律意识难道不会增进的更快吗?

相信只要学校和社会都认识到道德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携起手来,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法律素质定会“香气满乾坤”。

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篇5

如何增强法律意识?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我们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这种反应和体验是积极的,能动的.近年来学生犯罪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有沉迷于网络游戏,模拟网络杀人游戏杀人的;还有因为打牌而把舍友都杀了的马加爵;将硫酸泼向熊猫的清华学生刘洋……这许许多多的学生犯罪案例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的同时,也不得不使我们反思,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样去提高我们学生的法律意识,避免走入歧途?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不得不反驳一些学校的教学方式,法律课上内容单调,课堂过于单板,老师授课的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法律课的课时相对来说也比较少,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很精湛的学到一些有用的法律知识是很不现实的。这就是现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学习法律知识兴趣不大的一大原因。

如何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我提出我个人的几个观点:

首先,高校要重视对学生法律课的讲授,增加学时,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我国高校法律课程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授课课时少,造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任务授课时匆忙仓促,讲解不透彻。教师不能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了事,要从根本上让学生明白,学习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社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基于学校法律课的枯燥无味,我们很有必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也就是说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身边发生的法律时事进行讲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理论联系了实际,在课堂上让学生就案例分析,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请办案人员进行课堂讲法,举办一些法律专题的知识讲座。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办案,让学生从中学习知识等等。其实,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是有很多选择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学校要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创造氛围,为学生提高法律意识提供更多的机会。学校要尽量多地举办一些法律专题的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将娱乐和学习相结合在一起通过一些趣味性较浓的活动,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

第三,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好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违法犯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知识的缺失,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过硬。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成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面临着学习、恋爱和就业等众多的心理压力,一旦处理不当的话很容易就会越过法律的束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第四,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教育工程,法律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如果法制教育没有做好,危害的是社会。因此社会也有责任来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走上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社会上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坚决打击一些容易对青年学生容易造成误导的违法活动。对网吧和酒吧等娱乐场所要加强监管,避免青年学生受到其中的影响。同时,社会上要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岩,违法必究。让学生能够享受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从而让他们相信法律,学习法律。

第五,家庭是教育的第一阵地,家庭法律教育做得好不好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但是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却是最深远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未真正成型的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很多青年人犯罪的根源就是家庭上的不良影响所造成的。因为父母离异、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孩子的爱的缺失和过于溺爱等等原因造成了孩子日后的心智不成熟,心理不健全。因此法律教育还要呼吁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使得两个教育阵地能够有效地互动。从源头上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篇6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可以自由看自己喜欢的专业课书或是课外读物。只要保持课堂安静就可以了,也没有向学生讲明到底法律的重要性有多大,基本死板的按照教学大纲授课,老师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自然也不够用心。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缩水了。(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枯燥,老师一般按大学教学大纲死板授课,极少联系实际,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昏昏欲睡,失去上课的兴趣。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法律知识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信仰起到关键的作用。所谓学以致用,只有将学到的东西用实践检验其是否正确,只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才能增加对法律的认识,提高法律意识。

浅谈培养护士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篇7

一、培养护士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1. 增强护士生法律意识

有利于护士生自觉执行有关卫生法律、法规, 强化法律意识, 依法从事护理服务, 正确履行职责, 保证护理工作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安全及护理质量的提高。

2. 提高护士生处理护理纠纷的能力

通过学习, 护士生可明确自己的法律身份及法定职责范围, 有利于在实习中严格按照护理规程工作, 遵法守法, 并学会正确处理工作中碰到的护理纠纷, 在维护患者权利的同时, 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二、培养护士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1. 增强法制观念, 是确保医疗护理安全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 人们不但对医疗护理的质量及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其法律观念、经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同时医学科学也不断发展各种侵入性操作, 疑难大手术越来越多, 护理工作的任务艰巨而且责任重大, 但是由于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 业务技术水平、个体思维判断水平及道德水平的差异, 医疗事故和护理纠纷的发生往往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作为护理专业后备军的护士生, 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增强法制观念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护士生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确保医疗护理安全的基础。

2. 学习法律知识, 增强法制观念

现代医学模式赋予护理以新的内涵, 护理服务也由单纯对“生物”的人进行护理, 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的人提供全身心的整体护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活富裕了, 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也在增强, 而医疗发展还处于经验科学阶段, 有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不能说已经解决了。同时, 医务人员个体上存在思维判断能力、业务技术水平及道德水准等方面的差异。因此, 为避免医疗事故和护理纠纷的发生, 就要学法、懂法、增强法制观念, 在职业行为中自觉守法, 提高护士生法律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3. 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决定了护士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良好的护理可以为准确及时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能为患者减轻痛苦, 缩短病程;减轻经济负担。护士生法律意识淡薄, 容易发生差错、事故, 引起医疗纠纷, 干扰正常的医疗秩序。

4. 加强自我保护, 是确保护士生自身权益的需要

在走上工作岗位后,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就可能出现病人或家属责怪、谩骂殴打护土生的现象, 甚至部分医生为了逃脱或减轻责任, 也想方设法将责任推给护士生, 致使护士生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这就要求护士生要有高度的自我保护意识, 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即便发生了也要正确面对, 冷静处理, 保护好现场及医疗资料包括医疗文书, 抢救用物及用过的安瓿瓶、输液管、剩余的药液等, 做到有理有据, 依靠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5. 加强法制观念, 是护理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分析护理纠纷渐升的原因, 除个别护士生存在沟通与交流障碍等主观问题外, 普遍存在着的不尊重护士生、重医轻护的认识偏见、病人及家属的就医心态和角色不适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培养的护士生要在恪尽职守和“慎独”的前提下,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 自觉用法律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培养护士生法律意识的措施

1. 开设与护理职业有关的法律课程

引导护士生了解并能初步运用相关的护理法律、法规。如《护士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管理办法》《医疗责任保险法》《消毒管理办法》等。使护士生明确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侵权行为、疏忽大意与渎职、执行医嘱与书写护理记录的合法性, 了解护患之间的特殊法律问题, 病人的遗嘱、安乐死的法律责任, 学会依法行使护理人员保护自我的行为和方式, 并让护士生明确护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知道护理行为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了解监护人的顺序与责任, 清楚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 从而提高护士生对将来工作中要面临的法律问题的认识。

2. 在护理专业课的教学中贯彻法律教育

如在药物学的教学中引导护士生正确掌握常用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配伍禁忌、用法、用量等。以免将来护理工作中出现技术性违法;在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教学中, 讲授各种技术操作规程和措施时, 引导护士生考虑病人的知情权、自主权、同意权、隐私权等, 使护士生在学校中就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

3. 严格按照操作规则进行护理操作

护理操作贯穿于每个病人治疗与护理的始终, 如果护士生在实际操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图方便、怕麻烦简化程序, 甚至违反操作规程, 则可能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如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时, 穿刺不慎、观察不细造成局部组织坏死;为病人做导尿、床上擦浴、更衣等有暴露治疗护理时, 不用屏风遮挡病人, 使病人心灵受到伤害;夜间输血时, 因值班人员少则不履行两人核对及签字程序, 不能保证用血安全等, 都有引发纠纷甚至犯法的可能。因此, 要培养护士生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 严守操作规程, 确保护理安全。

浅谈对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 篇8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异军突起,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引起重视,特别是目前高职大学生存在法律意识严重薄弱的情况,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培养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促进社会的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即法律课堂教学的规范和改革、营造法治校园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等措施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241-02

加强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根本,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对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仍很薄弱,学生法律观念淡薄,校园内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加强对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的客观要求和迫切期望,对促进校园安全、和谐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据调查,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高职的行列,高职大学生独立意识和平等思想有了明显的提高,诉诸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由于自身法律知识及意识缺乏,不能更好适应高职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总体来看,高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大学生与本科生相比,有明显的不同,经过高考的洗礼,没有本科生在高中时的沉稳和好学,但是思想比较活跃,组织协调能力较强。

1.法律知识缺乏

目前,高职大学生虽然了解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法律知识,对其他的法律了解甚少,更

谈不上深入理解,大学期间除了法律专业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学习法律知识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真正想掌握和运用法律的知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是知法而不能守法,

更不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通过对高职学生的调查了解到85%的学生愿意了解法律常识问题,特别是大学生比较常见的民法、婚姻法、刑法、合同法等相关知识,渴望学校能开设大学生常见法律案例分析课程,使他们能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的法律难题,但是通过了解,这些学生所了解的各种法律常识问题知道的很少,即使有不少的学生能说出一些法律常用知识,但是基本上是以往废除的法律或是错误的,因为每年的法律知识更新很多,学生了解的只是一些印象知识而已。

2.法的价值理解不深

在对法的作用和效果理解上,多数高职大学生仅仅把法律理解为对人们行为的一种约束,是作为用以统治社会的工具和手段,是用来严惩犯罪、制裁违法的有力手段。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职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为遵纪守法行为只是迫于国家和学校的强制性规定,并没有从内心上深入理解,认为法律只是政治和道德的一种附庸,是政府用来对民众实施统治的工具,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法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的价值所在。所以高职学生对法律缺乏基本的情感和信任。

3.责任意识不强

目前,高职大学生违法犯罪和校园侵权案件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因为日常生活琐事而大打出手,并造成严重的后果。他们对老师、同学不诚信、违背承诺,这一切都反映了当前高职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严重缺失,在校期间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牺牲或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其中有大部分学生权利意识偏差,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后,盲目采取“认命”,认为“权大于法”,自认倒霉,不会借助法律和学校的制度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从学生自身方面来看

高职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模糊多变,不能科学正视社会现实,科学合理的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缺乏对自己的专业和就业方向进行合理定位和理解,对本专业培养的相关要求了解甚少,从教育目的和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来看,高职大学生要想取得成就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个人修养。

2.从学校方面来看

目前对高职大学传统法律教育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定位不准确。对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培养学生技术水平同时,加强对学生义务和责任的宣传,而忽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教育,使学生感觉为“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不利于高职大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二是重视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知识的运用。目前对法律知识的考核还是通过考试的方式,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法律条文,忽视了法律观点、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宣传和培育,使高职大学生头脑意识中缺乏现代法律意识。法制教育缺乏应有的互动交流和案例讨论,引起高职大学生的普遍厌倦和反感,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重视不够,对一些高职院校不重视公共课的教学,一味的强调学生专业实践环节。如《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没有发挥出这门课的作用,由于缺乏专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方法还是单一的灌输,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3.从社会方面来看

社会环境影响学生的法律意识,如果社会上处处弘扬法律公平公正的风气,则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法律的信赖;否则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法律的追求和信任。目前社会上追求公平公正的风气越来越强烈,这种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

三、加强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和措施

为提高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必须认真分析高职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制约学生法律意识提高的原因。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学校作为开展法制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坚持依法治校,优化法制校园文化氛围,逐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1.加强思想引导,树立法律信仰

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加强高职大学生的教育,他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如果高职大学生缺乏对法律的信仰,法律规范就不能内在化,不能落实到学生自发的行为之中。在高职大学生眼中,法律看上去就是一些规则和条文,但其背后却隐藏着道德关切和信仰问题,当高职大学生对法律产生认同并逐步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就会自觉的遵守法律。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要加强引导大学生使用现代理念来理解法律规范和条文所体现出的法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大学生对法律的感情和其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他们才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2.充分发挥法律教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首先,学校一方面要配备专业的、高素质的法律教师来担任法律教育教学,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法律修养。随着立法的工作的不断深入,每年法律知识更新太多,作为授业解惑的教育者应首先受教育,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和修养,这是增强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教学内容要重点培养学生对法的价值和法的精神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加强对高职大学生对法的价值的理解和现代法律意识的提高。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讲解,重在“少而精”,侧重于讲授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有一定关联的部门法,如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合同法等。

再者就是通过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教学方法上要符合高职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不断提高高职学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如鼓励大家在课堂讨论,通过典型案例或本校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不断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法律教育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法制教育了解法律,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营造法治校园文化氛围

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全面增加课外知识讲座及专题报告,开设各部门法律选修课,鼓励学生辅修法律专业。因此必须逐步让学生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和相关的民主决策,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不断深化校园内部的管理机制的改革,改革过去以人治为特点的管理模式,逐步建构以法治为特点的管理和培养理念,加强对学生遵纪守法教育,鼓励学生公平、公开的参与学校的管理,努力营造透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各项评优、奖励以及处罚都要严格按照法规程序来进行,让学生维护权利途径更加畅通。

学校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来开展学生工作,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规章条例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经常性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开展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形式,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萍.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2).

[2]陈大文,陈锦文,吕新.关于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丁建军.网络时代开展高校法制教育的新领域[J].理工高教研究,2005(1).

[4]高淑芬.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6).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篇9

一、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我们对鲁东大学商学院公管系和经济系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调查方式是无记名调查,人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二、调查方式和结果

问卷结果如下:

(1)你生长在( )

A。农村76% B。城市24%

(2) 违法和犯罪( )

A。能 23% B不一定 31% C不能 56%

(3) 在你的经历中,曾用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么( )

A。用过25% B没有用过75%

(4)你是否会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国家的法律制度或法制进程( )

A经常会20% B有时会 60% C不会 20%

(5)你知道劳动法是何时颁布的吗( )

A知道34% B不知道 66%

(6)超市的人员要求你被搜身,你会怎么做( )

A拒绝80% B 如果对方度强硬就接受15% C 完全接受 5%

(7)如果你参加勤工助学或者工作时,你有意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么( )

A有 47% B 没有53%

(8)你认为法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作用如何

A非常重要 33% B一般 40% C不重要 27%

(9)目前我国的法治状况:

A已经是法治社会 21% B各方面差的还很远 79%

(10)你觉得将《思想到的与法律修养》作为大学生的公共课程有意义么( )

A意义很大 63% B意义不大 29% C 没有意义10%

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是有了基本的了解。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同学对法律的认识程度不同,但总体看来,大学生的整体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素质亟待提高。

三、原因分析:

我认为,大学生整体法律素质偏低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1)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校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心理上具有强烈的要求他人和社会认可的冲动,喜欢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同时,这一阶段,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确立,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还缺乏完善的认识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灌输为主的法律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开始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随着心理压力的积淀,部分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2)价值取向的偏差

当代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态,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甚至颠倒是非;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从而陷入极端个人主义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3)高校法律教育薄弱

一些高校对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把法制教育作为软任务,认为可抓可不抓;有的对学生法制教育定位不准,提不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在知识传输上,也存在一定误区。一是重刑事轻民事。教育者常常突出刑事法律在教育内容中的重要地位,过多地讲解刑法关于犯罪和刑罚的具体规定,从而导致学生对法制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并且强化了“我不犯罪何须学法”的错误观念。同时,由于轻视民事法律教育和民事权利义务观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正确处理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常常引发纠纷。二是重义务轻权利。忽视对公民享有权利的宣传,使学生产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的错觉,有碍于大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

4)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是腐朽思想的侵蚀,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二是不良风气的干扰。随着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日趋广泛与紧密,社会上各种不健康的东西通过各种载体和渠道进入了学校,侵蚀了部分学生的心灵,使其偏离正常健康成长的轨道。三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利益矛盾等的发生,极易使大学生价值观念出现个人化倾向。如果不能把握合适的“度”,就容易产生犯罪。有的大学生错误地以物质利益为尺度评价个人利益,甚至为了经济利益,放弃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四、改进措施:

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修养,提升法律思维水平,不仅是我们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需要学校的教育,也需要大学生自己的努力。

1)高校应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改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仅仅是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看法,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目的转化为使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要达到既掌握法律这一重要武器,又提高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另外,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因为这样做可以克服“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这种改革会使课程内容得以精练,即使讲些必要的具体条文,也只是作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材料对待,而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这不仅会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深、讲透主要内容,也会为运用其他的教学方式、手段提供可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在教学中,高校法律教师应树立三种教学观念。一是树立“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观念,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求学;二是使教师认识到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即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相辅相成,避免教书和育人相割裂。

3)作为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法律公开课的时候,应该注意培养以下素质

1法律至上意识。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他形同虚设。“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尊重。法律的权威不仅来源于其强制性,更源于人们对法律的尊重、信赖和崇尚。

2 公民意识。培养公民意识就是培养树立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权利与义务辩证统一的观念,民主与法制辩证统一的观念。从而正确认识自己与国家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以主人翁的态度正确对待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

3主体意识。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主体经济,只有作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成为真正主体是,才会有竞争,有效益,有资源优化的配置。也才会有市场经济本身。因此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独立的主体地位,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4守法意识。树立正确的守法观念,自觉守法,用法,护法。

5法律保护意识。既要学会将自己的权利法律化。比如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保护等,又要认识法律不仅是惩处犯罪的工具,更是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有效武器,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敢于并善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五、报告总结

上一篇:初一新生军训心得450字下一篇:食品安全行政处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