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共12篇)
法律意识法制教育 篇1
筅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李叶欣
教师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 更是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依法治教的重要推动者。目前, 在广大教师队伍中缺乏教育法律素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主要有以下问题:缺乏对教育法律体系的全面认识;缺乏正当合理的学习渠道, 从而导致理解和掌握教育法律法规存在不足;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教育法律纠纷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法律修养, 需要更新理念, 建立健全并逐步完善法律体系;经常性开展教育法律课程培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教师们的教育法律修养。
1991年, 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的岗位要求 (试行) 》中规定, 校长必须掌握一定的中小学教育法律法规知识, 能初步运用和掌握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基本内容。另外, 教育部还规定全国中小学校长及教育行政干部在上岗前都必须参加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活动, 以提高对法律法规的综合认识。1995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国家教委、司法部、全国教育工会发布的《关于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通知》第3条规定:学校应从实际出发, 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和学生学习教育法。广大教师应该主动学习教育法和教师法, 做到两者结合, 以提高自觉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能力, 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缺失
1. 缺乏对教育法律体系的全面认识
当前, 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法律知识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对教育基本法的基本认识上, 这就说明教师法律意识十分淡薄, 有待加强。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 广大教师如果不关注或忽视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的存在, 而仅仅依靠学校的规章制度执教, 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不依法治教, 甚至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法律意识淡薄与其所从事的职业和对学生的影响的要求相差深远, 是与现代教育体制相矛盾的。
2. 缺少正规学习教育法律知识的途径
有调查显示, 绝大部分教师有参加相关教育教学法律法规培训学习的经历, 且均超过3次以上。但是从培训学习途径上来看, 正规教育机构, 如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并不是主要渠道, 这一途径仅仅占22.59%;部分教师以个人身份, 非正式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占23.92%;目前, 最主要的形式则是以电视、广播、网络等载体进行的学习, 这一途径占42.19%, 为三条途径中人数最多的。
由此可见,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机构等组织的学习, 主要以讲座、录像或教师自学等为主。也就是说,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机构组织的培训学习活动往往是非正式的。广大教师在非正式组织下, 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可想而知了。同时, 广大教师非正式途径学习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很大程度上是不完整的, 不全面的, 甚至有错误的, 大家可以试想, 广大教师如果以不正确、片面的法律法规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危害与后果如何, 就不用多说了。当前, 很多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了法律法规对于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也已经着手开展加强学习了解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的活动, 但是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机构组织学习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还做得不够到位。
3. 理解、掌握教育法律知识的程度不够
调查表明, 广大教师对自身及学生的权益认知和了解不够, 只有一半左右的教师非常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教师能正确回答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广大教师对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的知识并不了解, 把握得还不够准确, 对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的精神还没有真正吃透。广大教师对教育教学法律法规意识的缺乏,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就很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不依法执教、治教;二是当自身的权益受损时, 也无法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无意识地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4. 不能正确处理教育法律纠纷
在现代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 绝大部分教师认可了尊重学生的重要性, 承认了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必要性。过去, 体罚是教师教育管理学生的重要手段, 而如今, 广大教师在教育管理调皮、不遵守纪律学生的问题上, 绝大部分教师放弃了体罚, 切实尊重了学生的权益, 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当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纠纷时, 绝大部分教师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也有不少教师表示由于缺乏一定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知识, 对于处理纠纷没有很好的办法, 表现为不能正确处理纠纷和矛盾。
二、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法律修养
1. 更新观念,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修养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绝大部分人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科学知识、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其次才是教育教学法律法规意识, 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意识的提高, 认为这不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必要素质。在现实社会中, 国家虽然提出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素养, 但是, 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机构往往重视教师的师德, 把教师应该具备的法律法规素养却忘在了脑后, 甚至根本没有法律法规的概念, 更有甚者说教师不需要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正是由于受这些错误观念的影响, 很多不知法、不懂法却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在认真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努力着, 但是随意侵犯学生基本权益的现象却时有发生, 损害了学生的正常权益, 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 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社会集体, 他们承担了教书育人、培养建设者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他们的劳动具有广泛的示范性, 所以广大教师的法律法规意识和素养对于进一步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广大教师要做学法、知法、懂法的模范, 更要当守法、维法的模范。
2. 健全和完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治教与依法执教相辅相成, 教师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修养的提高也就代表了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有法可依的关键是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体系。目前, 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以一个总法———宪法为基准, 以若干部门法律法规和地方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体系, 但是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体系还有待完善。
当前, 我国已经颁布并实施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等, 诸如:学校教育法、成人教育法、社会教育法、终身教育法、特殊儿童教育法等尚未制定和实施。我国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那么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为广大教师有时候无法可依。因此, 党和国家政府部门都必须站在推动国家教育改革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和完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体系, 使广大教师有法可依。
3. 在师资的培养与培训中开展教育法课程的学习
如何提高广大教师的法律修养, 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要做, 一是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要重点加强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在专业培养方案上, 目前, 只有少数师范类院校开设了教育法学和教育法律法规课程, 其他类型院校几乎没有开设这样的专业课程。在人才培训培养方案上, 部分地方把教育教学法律法规考试成绩合格作为了教师任职的基本资格,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教育教学法律法规课程的开设, 不像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开设那么顺利, 更没有成为必修课。绝大部分教师在上岗或任职期间基本上没有完整、系统地学习培训的经历。为此,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机构应该进一步加强教师法律法规意识教育引导工作, 帮助广大教师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意识, 可以制定学习计划和把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广大教师的必修课程和常设课程, 并经常性进行考核, 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修养。
4.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修养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校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党团组织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 扎实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学法、用法和普法活动, 以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素养。当前, 绝大部分学校经常性地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 聘请专家、学者讲课, 集中为广大教师授课, 开设法律知识专门课程, 帮助广大教师建立法律意识体系;运用报告会、看录像、知识竞赛、墙报等形式对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宣传。有的学校还会经常性开展交流、调研和座谈会活动, 以提高法律法规意识。
参考文献
[1]陆波.高校教师权利法律救济机制的现状及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2]梁发祥.浅谈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的养成.教学与管理, 2009 (1) .
[3]张涛.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的调查研究.教学与管理, 2009 (5) .
[4]蔺艳娥.提高教师法律素质推进中小学校依法治教——基于陕西省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类法律素质的调查.教育探索, 2011 (4) .
法律意识法制教育 篇2
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不仅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对我国的法制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是建设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大学生当前正处于长知识、长才干的时期,他们的法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增强,但大多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轻法等现象有所存在。一方面大学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实例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例也不少见。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分析当前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不难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是一知半解,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杀人是违法的行为,但是法律上的依据却茫然不知,他们的法律意识是一种片面的、不系统的状态,缺乏理性的认识;第二,有被动的法律意识,但缺乏主动的法律意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多处于被动守法的状态,这与学校法制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局限性有关系。我们经常在普法宣传栏上看到因为违法犯罪而受到惩罚,辅以法律课程上老师的讲解,这使得学生或多或少地感觉到法律的强制性,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并没有体会到法律是他们生存的需要,是维护他们合法权益的武器,法律课堂上甚至有部分学生表达了“我不违法为什么要学法呢?”具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往往会以专业课学习任务繁重为由而对学院开设的法律类公共课产生抵触、厌学情绪。笔者在课堂上讲授刑法、民法、婚姻法等内容时,很多学生都反映对这些跟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都只是知道一些,但不是很详细。这种状态可能导致学生权利观念的缺失,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如何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所谓的“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产生的可能性。被动的法律意识有违法制教育的初衷,因此只有培育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和积极地行使权力作为出发点,才能在更深层面上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培育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培育他们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帮助学生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很多学生在接受了法律知识的学习之后,通常在其日常生活中,比如寻找兼职的过程中就会想到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者在其就业过程中经常会向老师咨询一些《劳动合同法》的内容,以一种自觉的态度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然,在其他人身上发生的一些权益被侵害的案件时,也会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向授课老师咨询相关的法律救济途径。因此,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在法律意识的培养上,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推进我国法制建设。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但可塑性强,在此期间,培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另外,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地对其家人、朋友产生一定影响,他们的意识、思想也会不断向他人渗透和辐射,不仅可以引导高职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
(三)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进行扩招,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而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要将学生培育成为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法律意识的培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有助于提高其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作为一名法学课教师,笔者从“教”的方面出发,认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下几种途径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切实有效的:
(一)以课堂为依托,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普及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实现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能把这门课程视为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识的教育,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还在于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使学生既掌握法律这一重要武器,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因此,课堂上应该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重在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单纯是法律知识的传授,更要侧重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以往纯理论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进而转变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一些典型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由学生自己结合学习的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及教师指导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引导学生关注《今日说法》之类的法制节目,阅读相关的法律书籍,这些措施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实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氛围。高职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一个学院的“法治”状况将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因此学院应从校务公开、学代会等方面着手,努力营造一个依法治校的氛围。首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学生手册》的制定,要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一致,特别是对于违纪学生的处理,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处理,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其次,建立健全的申诉机制,学生的申诉权是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赋予学生的一项重要权利,高职院校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种特殊模式,同样要鼓励、允许和支持学生进行申诉,充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营造一个法制氛围。
(三)创建校园法制文化,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学院应积极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创建校园法制文化,开展相关的法制教育活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走出课堂,旁听审判,让事实案例说话,通过这一途径取得的效果远比老师在课堂上泛泛讲解更有感染力和现实意义。庭审的过程当中,严谨的法庭调查,激烈的法庭辩论,法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对法律的适用等环节,会让学生体会到法律的神圣和威严;第二,通过模拟法庭,让学生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掌握我国的一些诉讼法程序,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使得法律的预测作用得以发挥,进而促使学生提高守法的警惕性,自觉守法,也让学生切身感受法庭的威严,主动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可以适当增加模拟法庭活动的次数,使其制度化,真正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第三,建立普法学习基地,让学生定期接受法制教育。学生可以到监狱、检察机关、法院等机关参观或者邀请学院的法制校长、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让他们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或者可以由学生成立各种法律社团,由专业老师指导,建立普法宣传队进行普法宣传。
(四)学院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违法犯罪大多数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导致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而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而不良情绪源自于社会激烈的竞争、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学生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排解,压抑的时间过长使得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释放出来。因此,学院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使其能够全面认识自我并且正确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其提高法律修养。
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高职学生,其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和法制建设进程。因此,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其法制观念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教育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创设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才能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综合性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对于我国的法制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要让人们遵守法律,除了法律自身的国家强制力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人们思想上认同法律,确立起正确的法律意识?要对人类社会特定阶段的这一特定的社会现象?行为规范具有正确的认识?理解,掌握较丰富的知识?同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念,以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集体?国家的权益,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使法律得以在现实生活中较好地实现?因此,人们的法律意识是遵守法律和实现法律的思想保证?而人们的法律意识是在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确立和强化的,离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实践是不可能形成?确立和强化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
所以,要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执法,改革司法制度和司法体制,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组织法律学习,普及法律知识?今年是我国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四个五年规划的第五个年头,审视我国20年来的全民普法宣传教育,成绩斐然,大大提高和强化了全民的法律意识,对于加强我国的法制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在法律宣传教育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诸多问题?譬如,措施不力,组织不周,只有形式,不问实效,尤其是“三五”?“四五”普法,一些地方只看到频繁组织考试,而很少见实质性宣传教育活动?就青少年学生而言,法律“饥饿感”突出?2001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少年法庭联合南京大学附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迫切需要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他们在法律问题上遇到了诸多困惑?
法律意识法制教育 篇3
会议中,杨敏司长对中评协聘请法律顾问的做法表示肯定。她讲到,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中评协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同时,也说明中评协的法律意识上了一个台阶。相信这些高水平的专家和律师顾问能对评估行业的健康发展,为评估行业的权益维护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我们今后整个评估行业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健康的发展当好参谋、当好助手;为评估行业的维权做出他们的贡献。她说,现在财政部条法司、会议中,杨敏司长对中评协聘请法律顾问的做法表示肯定。她讲到,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中评协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同时,也说明中评协的法律意识上了一个台阶。相信这些高水平的专家和律师顾问能对评估行业的健康发展,为评估行业的权益维护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我们今后整个评估行业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健康的发展当好参谋、当好助手;为评估行业的维权做出他们的贡献。她说,现在财政部条法司、企业司和中评协正在研究起草《评估行业管理条例》,这也是评估行业多年所期盼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确确实实感到行业需要这个条例的迫切性。希望各位专家和律师顾问、评估机构的同志多参与,多提意见,共同推进评估行业立法工作。
刘萍秘书长在讲话中指出,当前评估行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大,需要资产评估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资产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说,评估行业的发展需要法制保障。一方面,评估行业法制建设还比较落后,法制不完善限制了评估行业的发展空间,不利于评估行业的自我规范。另一方面,评估行业法制建设也正面临难得机遇,国务院101号文明确提出要抓紧研究制定《评估行业管理条理》,财政部领导对评估立法非常重视,朱志刚副部长多次就评估行业法制建设作出批示,财政部有关司局、地方行业协会及执业评估师都积极支持行业立法工作。但是,评估立法工作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协会内部要加强对法制工作的协调、推动工作,除了行业和协会重视,还要发挥外部专家的作用。我们请法律专家和律师来做我们法律顾问,能够起到行业和协会起不到的作用,他们能用法律的视角来看评估、用法律的语言来说评估、用法律的文笔来写评估。希望各位专家和律师充分发挥专业上的特长,为行业立法、行业监管、行业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支持,推进中评协和评估行业的法治建设、改进工作、规范管理,帮助行业维护合法权益。同时,协会也要为各位专家、律师提供必要的条件。
刘萍秘书长还要求执业界的同志多关注行业法制建设,积极反映评估执业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协会工作、对行业法制建设多提意见和建议,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协会组织的有关法律的起草、调研、研讨和论证等活动。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促进评估行业法制建设的发展。
中评协聘请的名法律顾问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龙翼飞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行政法专家沈岿教授;高朋天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胡莲萍律师;长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向天桂律师;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艳芳律师。条法司杨敏司长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刘萍秘书长为法律顾问颁发了证书。
龙翼飞教授在会上作了发言。他说,非常高兴受聘担任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法律顾问。我们知道,在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是伴随着中国法制建设进程的。记得在1998年中共中央第八次政治局法制讲座上,江泽民同志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我理解法制应当是一个讲程序,讲公平正义。这是在经过8次法制讲座以后,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法制的认识,从过去把法制简单的理解为一种党和政权的工具,到把它看作是社会的一种公平正义的力量。这是社会发展进程里面的一件可喜的事情。
龙教授说,资产评估是在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作为专业服务行业,具有特有的职业特点,相关法律、法规在规范资产评估时应有所体现。在以后的相关研究和参与的立法活动中,我会关注有关评估的问题,并发挥专家在评估行业维权的作用。 我们注意到,中国新一届政府的领导人,在他们的报告里面也特别强调,法制的力量是整个社会核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天,我们能够有幸受聘担任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顾问,责任非常重大,我们一定全力配合协会的工作,尽到职责。他继续讲到:今后我们的工作主要有三项:
一是在中国资产评估行业的立法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我们这些参与过国家一些相关立法、有一定的立法经验的同志们来说,尽可能提供我们的智力支持,使资产评估行业能够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法规系统。二是我们的工作任务就是关注相关的其他法律的立法动态,关注相关的司法解释工作,相关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关注这些依法行政动态和司法动态。三是参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领域的一些维权工作。借助我们现有的资源,在涉及到相关的中国资产评估行业领域里的维权工作时,能够使我们的司法机关能够更加公平的对待我们的评估组织、对待我们的评估师。我们在相关的立法过程中,会注意引进其他国家在这个领域里的相关立法经验。能够给这个行业里面的行业行为和评估行为做一个很客观的、忠信的评价。这样才能保证这个领域能够维系下去的生命力。它的社会定位,在于它能提供公平、公正的、合法的服务,这是它的职责所在。我想,大家能理解我们法律工作者对这个行业、对其定位的评价,毕竟在市场经济领域里有它独特的主体地位,它的行为方式应该是与它的主体地位是吻合的。在整个社会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它是一个环节。它不可能去替代所有的法制领域,不可能包办所有的依法行政的行为。因为,评估行业本身不是这样的依法行政的机构,是配合我们的政府部门去调查一些问题、处理一些问题的义务。所以,我们法律顾问一定会用我们自己的勤勉尽责的努力来完成我们法律顾问的工作。
胡莲萍律师和向天桂律师表示,很荣幸成为中评协的法律顾问,要通过勤勉尽职的工作,为评估行业的有关制度起草、规范管理、风险防范、权益维护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法律支持,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资产评估”这四个字虽然说起来非常的简单,但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巨大贡献。我们能够为中评协提供法律服务,感到非常荣幸。我们虽然对资产评估的了解的没有大家那么透彻,那么熟悉。但是,我们所做的一些公司的上市、兼并收购、改制、破产等业务,对资产评估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实际的操作。在以后的为中评协的法律服务中 ,我们郑重承诺:一定保证提供及时、准确的法律服务。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以后对我们的法律服务过程进行监督。
法律意识法制教育 篇4
要培养大学生的懂法、守法、护法意识就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采用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相互补的方针政策把知识与事实相结合, 使法律观念深入人心。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采用以案说法、解法、法案相结合的方式教学, 并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以提高大学生运用法律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让大学生知道什么是法律允许做的, 什么是法律不允许做的, 自觉地按照法律模式规范自己的行为, 做到懂法、守法。
与此同时, 还要将权利与义务的观念传授给学生, 让他们知道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要想获得权利就要履行自己的义务, 反之, 自己履行了义务就能得到相应的权利。所以, 大学生在学法的过程中也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 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这是自己的基本权益;在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 也要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 要时刻铭记并自觉履行自己对他人、集体以及社会应尽的基本义务。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实现大学生法德同步发展
法律与道德从根本上具有一致性,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校应将法律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来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还没有成熟, 这就很容易受到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比如社会中出现的暴力、色情、拜金主义等, 这些都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威胁, 甚至可能误导学生走上犯罪道路。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学会分辨是非, 认清糟粕与精华, 明晰权利与义务, 兼修法律与道德。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奠定大学生学法心理基础
现如今高素质犯罪的案例逐日增加, 大学生犯罪更多的是因为法律观念匮乏, 法律意识贫乏导致的,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因为学校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大学生普遍存在意志力薄弱、情绪不稳定、情绪消极、心理障碍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教育, 从而帮助他们克服不良情绪的消极影响。这种不良情绪主要来自于学生进入大学后, 环境、生活、人际关系的改变让他们无从适应, 又要面对各种的压力, 比如就业、经济、学习等。心理较为脆弱的学生就会适应不了, 严重的还会有心理障碍, 极容易对法律产生抵触情绪。若学生的压力得不到正确的释放和排解, 随着时间的累计很可能以犯罪的方式释放出来。因此,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学校应设有心理咨询机构, 开设心理学相关课程, 让学生通过学习正确地看待压力、释放压力, 从而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加强证据意识教育, 提高大学生合法维权能力
造成大学生证据意识淡薄的原因关键在于我国的法律文化和历史传统所带来的影响。人际交往中, 人们往往只注重关系和人情, 同学之间互相借钱, 碍于情面, 不打借条。如果对方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还钱, 那就有理说不清了。所以, 一定要加强大学生在生活中收集证据的意识。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大学生保存证据的意识。证据不但收集比较重要, 保存也同样重要, 只收集不注重保存的话那收集的意义就得不到体现, 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便不能讨回公道。如要保存各种借条、经济来往中的通话记录、银行的转账凭证等。这些都是维护自身利益的证据, 一旦丢失, 在打官司时就会有败诉的风险。所以, 加强大学生保存证据的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在收集证的过程中, 学生一定要通过合法的途径, 而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即学生要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请是不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 从而自觉地守法、护法、用法。
五、结语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刻不容缓。社会、家庭、学校应共同努力, 通过普法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证据意识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 使之学会用法, 自觉守法, 提高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林育胜.浅谈董必武主要法治思想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 (第六辑) [C].2007.
[2]韩忠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建设路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 (1) [C].2008.
[3]赵永存, 王金增.加强大学生普法教育增强法律观念——谈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1998 (02) .
[4]蒋红彬.试论《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理念与模式[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社会科学篇) [C].2004.
[5]门广.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及培养途经[J].法制与社会, 2009 (08)
[6]周立平, 王丽华.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0 (02) .
法律意识法制教育 篇5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时代的特点,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凸显出其功能的紧迫性。在法治、民主日益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发展的时代急需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D920.0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是教育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摇篮,是参与世界竞争舞台的主要参与者的来源地。高等教育是大学生群体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独立走向社会的重要准备阶段。随着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能否将这一批在改革之后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人才,高等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加大法律意识的培养有助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强调道德的作用,尤其儒家强调道德是至高无上的。法家注重严刑峻法,否认道德教育的功能,其为道德无用论。其实,在现代社会下,这两种思想都是片面的。正如张岱年先生说“儒家思想也表现了一定的偏向,最显著地一点是儒家把德与力对立起来,看不到德与力的密切联系。孔子曾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事实上,千里马之所以为千里马,不但在其性情温良,也在于其日行千里的力量。与儒家相反,法家韩非又菲薄道德,专门强调‘气力’。道德的提高是重要的,力量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人是生物,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也必须充实生命力,增进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在儒学所表现的偏向的影响下,忽视生命力的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欠缺。”
1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 民主法治进程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正在步入法治社会,其民主、法治的理念正在不断的深入人心,时代的潮流对置于其身的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无法脱离法律、民主的环境生存下去。当代大学生是最具活跃和最具接受新知识的群体,对于他们民主、法治的教育和接受力将对未来中国社会整体法律意识和法治中国的建设起到决定性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不断完善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所有市场参与主体都要遵行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市场经济的自主、平等、竞争、法治等基本精神对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加强。因此,现代大学生参与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先进意识形态,也需要的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律技能。
1.2 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快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必须要面对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负面影响。互联网日益在普及,它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交往,也改变了他们的思维和价值取向。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取新知识,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是人类新闻传播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正以传统媒体无法相比的优势,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在给社会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很多困扰与问题。就高校而言,在开放的网络中,任何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接受者和发布者。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大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尤为活跃和突出,网络正逐渐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上各类信息混杂,增加了大学生辩别真伪的难度,容易使他们产生思想混乱。”不良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这个时候,对大学生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3 大学生就业、奖、助学金,评优评先等矛盾不断增加,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隋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就业困难不断的凸显,有些非正规公司、企业和不法招聘单位利用这个机会侵夺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在校受到的正面教育与现实社会遭到的不公平待遇使他们怀疑教育的真实性。学生也没有维权意识,遇到法律问题仍停留在校内解决思维模式,不会也不懂运用法律的武器去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严重的侵夺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严重的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这几年,国家加大对高校资助力度以及荣誉的授予,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没有得到公平的解决,学校主管单位和老师遇到这样的问题,仅仅是简单的说教,或者用空洞的道德、伦理代替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没有把这些问题提高到通过法律的途径来商谈和解决。这些都是有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的养成,不利于他们今后在社会中的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守法、护法和传法的意识养成。
2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现实意义
英格尔斯说:“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组织原则如果没有其得以运营的社会根基和缺少赋予这些制度与组织原则以真实生命的现在心里基础,也会变成一堆废纸或导致畸形发展”。随着中国社会民主、法治步伐的加快,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应当是社会对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加速法治进程的重要根基,大学生作为整体文明程度较高的群体,理应是法治和民主实践的先锋也是法治实践的倡导者,但是,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法律意识,并不乐观。
一是维权、守法意识不强。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不关心国家政治和社会的正义,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只是想着怎样考好的成绩,所谓的好学生只不过是“规规矩矩听老师话”的学生而已,实际这不是的一种好的现象。法治社会的实现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践行,尤其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很多学生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或者去找关系,或者放弃法律武器,或者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缺乏像“秋菊打官司”一样的讨个公开、合理说法的精神追求。“当今社会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据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7%。广州市司法局的吴云南等同志对广东全省4 9所普通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震惊,1981 ~1998
年,这49所普通高校曾有违法和犯罪的学生 626人,约占同期在校学生总数的千分之二”。
二是学校、教师在处理学生纠纷时简单的道德说教,缺乏法治精神向导。对于学生发生的纠纷,运用道德和思想教育的方法来处理也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随着社会民主和法治的不断深化,学校作为文明和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学生的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学校和老师在学校里处理问题能够尽可能的利用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才能加强对法律和法治的信仰。道德和法律具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和信仰标准,道德不能完全代替法律,法律也绝非道德。在高的院校要大力倡导法治精神,这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大学生理应在高校学好这一课。因此,加强运用法律的手段处理师生以及学生和学校的矛盾、纠纷是刻不容缓。
3 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路径选择
依法办校、治校是新时期高校办校理念的重大转变,政府依法管理高校的高校依法自主办学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新的时代,高校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必然要求。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过程中自觉依照法律的规定去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承担培养具备法律素质的新一代大学生,应成为高校重要的历史使命和价值所向。
3.1 突出法律基础课法律意识培养的功能
法律基础课的教育思想定位要改变。法律基础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可能承担法律技术和法律技能的功能,也不可能是纯粹的思想理论教育课。法律基础课要承担培养学生法律思维意识的特殊功能。在有限的时间和课程安排中要让学生去掌握法律各个具体部门法德具体规则和法律制度是不现实的。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法律基础课等同于法律知识教育课的现象较多,这就背离了法律基础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必然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专业法律课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法律专业人才,这种法律教育专业性要求高,知识要求全面、系统。法律基础课虽然也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基本知识,但它的教学目的价值在于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法律基础课应当把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教学的首要和最终目标,把传授法律技术功能转向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使大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法律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以及个人行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到以法治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重要性,使大学生树立“法律就是国王”、有权利就有义务,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办事、追求法治的公平和正义等等法律价值观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认可性。通过这样一种教学目标的设定,才能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法治认知,并能积极主动地学法、用法、守法、护法和传法。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法律基础课的功能定位。
3.2 在高校中开展广泛、扎实的法律信仰教育
虽然依法治国得到各界的热烈回应,但法治的实践并不理想,其主要因素是缺乏对法律的信仰,“伯尔曼也认为,法律不仅渊源于立法者的意志,也包括公众的理性、良心、习惯和惯例。”法治的实现需要良好的法治土壤和民众的认同,高校大学生在高校能够树立良好的法治理念将对法治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是重要的,高校大学生在高校养成对法律的信仰对他们未来走向社会至关重要,他们是社会未来的主打力量。
3.2.1 树立法律基础课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课的重要思想
法律意识是社会诸多意识形式中的一种,“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伯尔曼也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法律基础课要发挥培养学生法律信仰的重要功能,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能积极推动公民积极守法传法。每个人具有了坚定的法律意识,才能使法律有纸上走到现实社会中,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公民的法律行为。只有对法律的信仰,人们才会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合理的权利和自由界限,才能积极利用法律途径去解决纠纷和争议,才能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才能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法律基础课要完成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历史使命而不是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法律具体功能的课。
3.2.2 法律基础课教师的定位选择
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所以,对教授法律基础课的老师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懂得法律,也要求有很深的文化功底和人生哲学。事实上,法律不是简单的制度、规则,更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教法律基础课的老师选择要求要高,必须是“复合型”的法律人才才能胜
任。法律基础课老师自己首先要有法律信仰才能产生教学应有的效果,因此,在选拔法律基础课教师的时候要严把质量关,只有老师选好了,才能把这门基础课上好,也才能实现法律基础课的法律信仰培养这一目标。另外,对法律基础课老师的培训也是比较重要的,对法律基础课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培训,使他们既掌握法律专业知识,又具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通过他们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去实现法律基础课的功能。
3.2.3 加强依法办校、治校的力度,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法治理念的落实,高等院校的管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要在新时代下,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以实际法律行为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首先,高校要遵循党和国家的方针教育、尊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权益,积极培养学生的法律权利意识,鼓励大学生追求自己合理合法的权利,努力推进大学生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救济权的实现。高校自身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在国家规定的框架之下制订自己的规章制度,并对学生的管理更应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其次,程序上要公开、公正,证据要科学充分,依据准确明确,定性合理和情和法。高校应成立学生不服处理意见申诉办公室,让不满意自己被处分的学生有被处分前的解释和申辩的机会,确保程序正当,实体正义,要符合国家和学校的制度、规章。如:给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以充分、有效地表达自己合理的见解和反映自身的利益的合适渠道,学生和高校之间利益通过公平程序得到尽可能平等对待,以此增添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和学生可接受性。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有利于表达学生的意见,达到学生和学校利益最大化的结合,减少规章制度实行的不可接受和粗暴性。学校在作出涉及学生权益的管理行为时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比如:权限、条件、时限以及告知、送达等程序法的规定,以有效的方式杜绝校方恣意地滥用管理权,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高等教育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价值尊重与人文关怀,坚持权利义务相结合的思想,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要树立民主法治意识,以法管校、依法治校的思维,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更加真实地纳入到科学规范,民主法治的轨道上。
“法律教育的目标不外乎有两个,一是为法律行业培育新人,二是为更为广泛的社会成员提供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上的训练。”高等教育肩负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理想、精神文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在法治和民主日益深入人心的时代下,法律信仰的培养是法治得以实现的根本精神动力和文化土壤,做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也将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根本上为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葛晨光.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2009(12).
[3] [美]英格尔斯.走向现代化,见世纪档案—影响 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的100篇文献
[Z].北京:中国文献史出版社,1996.
[4] 赵丽.高校法律教育的改革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5]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和法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 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法律意识法制教育 篇6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国家的法律制度是根据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法律意识所确立的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法律的创制及实施过程中,都不可能脱离法律意识的作用。教育法律意识是整个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法律知识的了解、对依法治教的信任程度、对教育法律的评价等等。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是指教师关于教育法律认识的心理、观点、思想体系和教育法律知识的总称。如教师对教育法律精神实质的理解,对教育法律实施作用的评价,对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认识和对教育法律遵守并运用的自觉性以及对任何违反教育法律法规行为的制止与谴责。
20世纪后期,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出台了一些重要的法律文件和重要的方针、政策,教育工作开始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但由于多种原因,广大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尚未得到普遍增强。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认识相当淡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是我国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教育法制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法制建设离不开特定的法律文化环境,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实施,都深深根植于法律文化的土壤之中,并深受其影响。法律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法律思想、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历史积淀,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法治建设的进程。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现状
1.教育法律知识匮乏
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是指教师对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和认识的程度,是衡量教师教育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十分匮乏,“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掌握准确率平均仅为31%”。首先,教师很少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思想还停留在“人治”的观念时期,没有“法律武器”的概念。其次,容易混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本该应用法律去解决的问题,却采取谴责、训斥或教化等道德方式解决。再次,缺乏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违法行为屡有发生:其一是教师不能很好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我权利,不明确自己享有的正当权利;其二是经常性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对教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认识不清。有的教师把体罚学生当作自己的特权,“在我国体罚学生的教师人数:初中68.4%,小学87.5%;被教师体罚过的学生人数:小学35%,初中28%。农村体罚现象尤为严重”。
2.缺乏健康的教育法律心理
健康的教育法律心理是指教师对教育法律现象的各种感觉、情感、理解等心理倾向的总和,是教师合法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只有具备健康的教育法律心理,教师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法律意识,自觉依法行事。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心理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状态,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对教育法律的态度冷淡,毫无热情甚至有厌法、恶法等抵触心理。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在教学中“法”根本没有作用,教师应该有权力对学生实行体罚,没有体罚,就难以确保师道尊严,对教育法律带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和心理;第二,有畏法惧权的心理。农村中小学教师权益意识模糊,合法权益受到上级或其他组织及个人侵犯时,由于存在种种顾虑,“致使许多教师在权益受到侵害后不敢或不愿意通过申诉维权,一是怕维权不成反遭报复,二是怕维权过程太长、成本太高。其结果往往是权益受侵害后要么忍气吞声,要么调往他处”。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意识低下的原因
1.传统文化中教师观念的影响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极端强调“师道尊严”,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臣相提并论。这种传统思想的教化至今仍然严重地侵蚀着现代学校和社会,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师生民主观念仍不能为广大教师及学生和家长所广泛接受。教师认为自己有权对学生做任何处分,把惩罚学生作为加强学生管理和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所谓严师出高徒。
2.教育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和宣传不力
教育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责任划分不明确,再加上长期执行不力,使教师形成“教育法律只是摆设”的意识,从而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导致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侵害学生的权益。因教育法律中的相关规定模糊,也未对其进行处置。另外,教育、政法等相关部门对教育法律的宣传不力,使得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此认识不足。由于对教师教学成绩的考核主要依据于学生的升学率,学校的工作计划中也极少出现组织教师学法、提高教师法律意识的内容,教师缺乏学习教育法律的环境氛围和动力。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建议
1.完善教育立法,加强教育执法和监督
我国虽然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但其中有些规定比较原则和笼统,需要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时补充制定出相适应的实施办法和细则,使教师与教育管理人员在具体操作时有法可依,防止在实际工作中以行政权力代替法律的现象出现。应明确规定教育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给受害者提供维权的法律依据。同时,要加强教育执法和监督。有关教育行政和法律主管部门要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确保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对于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有关组织和个人要依法处置,不容姑息。在确保教师享有合法权利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违法教师的执法和监督力度,对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教师要作出明确的法律处理,依法判决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即要加大对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宣传,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要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树立权利和义务观念;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行为,对于教师职务侵权行为要追究连带责任;还要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和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从加强对学生的法律知识的教育,启迪学生依法捍卫自身的合法权利,完善学校内部规则入手,促使学校内部形成依法治教的制度和氛围。
2.强化教师教育法律教育和考核
在教育法律系统中,决定性的因素是教育法律行为,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在教师教育法律行为的问题上。要规范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行为,首先要让广大教师认识到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其权利受到法律保护,不容任何人侵犯;一旦发生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就应严格处理,决不姑息放纵。
其次对于教师职务侵权行为要追究连带责任。相关部门、学校应当认识到教师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即属于职务侵权,因此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仅要追究教师的责任,而且学校、相关部门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论是教育行政机关负责人、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在教师职务侵权行为发生后,人们一般认为教师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有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学校要负法律责任,很少有人意识到教育行政机关负责人、学校领导因失职、渎职等也应承担行政法律责任。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教师的职责性质是“公务”而非“私务”。教师职务行为对学生的侵害不仅要追究教师本人的法律责任,更重要的是应追究学校民事赔偿责任和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行政法律责任。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教师侵权案件的发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要想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执法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其行政行为必须接受法律监督。在教育执法监督方面,我国目前的监督主体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监督方式主要有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组织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等。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综合发挥各种监督手段的作用,减少、消除监督方面的推诿扯皮,甚至是“虚监”、“漏监”现象。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督政制度,加强对地方各级政府在落实教育地位、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建设、教育改革等方面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将督政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综上所述,教育法制现代化是教育法制建设追求的根本目标。教育法律运转体系的现代化,涵盖了教育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各个方面。但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实施,都根植于法律文化的土壤之中,并深受其影响。因而剖析、改造传统法律文化,构建现代教育法律文化,培植教育法制建设的精神底蕴,健全教育法律保障机制,已成为当前教育法制建设的当务之急。
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路径研究 篇7
一、明确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目标
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提升个人法律水平有无比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在其理论著作中提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得出:人们的活动具有目的性是人的全部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首要和基本特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必须要以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落脚点和归宿,全面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作为法律意识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目标,应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其实践性和社会性。只有将其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才能实现有效的教的定位、教育内容的确立、教育方法的选择,保持法律教育活动的可操作性。因此,必须要从个别上明确法律意识教育的目标,首先要求我们对社会要求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水平有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分析。培育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学会借助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落实到具体实践过程中,应该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目标与教育主体的统一性,从而确保教育层次的多样化。由于高校大学生的专业、学科、学习层次等多方面的要素都不同,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学会量体裁衣,为他们制定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从马克思哲学理论中得知,一切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会随着教学过程而变化,这就要求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目标必须要处于动态平衡发展中。广泛关注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动态性,不断对具体的法律意识教育内容进行完善和统一,从而让教学目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变化新维度的生成。
二、优化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
法律意识包括“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五方面内容,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教育内容结构来对教学过程加以控制和安排。只有如此,才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为达成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目标创造条件,保证法律意识教育内容科学的实施。首先,任何形式的法制教育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法治目的。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导,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其次,优化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结构,要完善教育内容体系。将法律意识的内容内化成为若干个子系统,比如法律认知教育、情感教育、信仰教育等,只有将具体的内容细化,才能够让整个法律意识教育体系结构严谨、内容翔实,为大学生个人法律思想意识的生成创造条件和基础。法律意识教育不只是对法律意识内容的教育,还需要有很强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确保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知识性、道德性的互相统一,将其落实到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等各个方面。另外,法律意识教育内容必须要与时俱进,突出其时代化的特色。对法律意识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结合时代发展和时事政治来更新教育内容,促进其教育效果的达成。随着时代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要求也不断涌现,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完善教育内容。我们要认真吸收并总结国内外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意识教育内容体系。在法制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根据不同类别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背景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法律课程的设置要做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既要有与各类学生相通的法律课程,也要有针对不同学科的专业设置,使法制教育真正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创新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课堂上传统的传授、讲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有时会变为一种抵触,创新法律意识教育的方法已成为必然。首先,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教学课堂,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充分结合各课程思想理论教育的优势,借助于现代教育方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相关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多讲法律的基本原则,突出道德和法律的统一性。其次,法律作为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注重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促进新型教学保障机制的构建,加速学生成长和教学进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学时、教学经费等要素有机整合,促进正常教学秩序的构建。促进有效的组织管理,积极调整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的比重,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把实践教学融汇到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专业课实习等多方面的发展中去,从而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实践教学活动的不断开展,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实现。因此,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运用实践法进行开展教学。再次,“互联网+”的发展冲击了传统教育方法,必须要善于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新型教育模式的呈现和运用,不断促进法律意识教育效果的提升。例如,在使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新媒体(QQ、微博、微信等)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促进师生互动与交流,让法律意识教育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提升教学效果。
四、营造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良好环境
努力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环境,为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证,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环境的优化要坚持整体性原则,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做到有效衔接和功能互补。首先,政府要发挥应有职能,构建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邓小平曾指出:“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形成共同的政治认同感,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引导他们贯彻核心价值观,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其次,优化传媒环境,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一要拓展主流媒体的影响,对于社会主流信息进行有效地把握和认识。二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推进教育效果的实现。善于将各种媒介有效结合起来,彼此渗透,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效果的提升创造可能。第三,营造校园法制环境,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依法治校力度。高校管理坚持“依法治校”原则,从而来构建浓厚的法治教学文化环境,激起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同时,还要加快高校法制化建设进程,强化学生行为和教学管理行为规范,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这些规则来做事、学习。另外,重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作用。此外,对于高校法律意识教育来说,它与社会、家庭、个人、学校等诸多要素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还要在社会与家庭、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社会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社区(街道)的形式,使社会与家庭之间有一个纽带。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应当与学生家长建立起长效的问题沟通解决机制,使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形成合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环境系统。
摘要:新一代大学生要想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法律意识水平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需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合理有效的教育内容体系、创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来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提供多元化的渠道。
关键词:法律意识教育,大学生,路径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第l版):4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2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4.
[6]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9.
[7]《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法律意识法制教育 篇8
三、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的途径
(一) 恢复村民自治组织的本来面目。
村民委员会是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 其主要任务是举办村庄内社会公益事业。根据当前村民自治发展的现实情况, 村民自治组织应强化其自治功能, 弱化行政功能。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 特别是农业税的免除, 使村民自治组织所承担的行政职能大大减轻, 这为恢复村民自治组织的应有职能提供了良好契机。要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的成长, 需要从国家和社会两个角度加以创新。首先, 从国家的角度, 作为国家赋权的村民自治的成长, 需要自上而下的行政放权, 提供体制性成长空间;其次, 从社会的角度, 村民自治的成长取决于农村公民社会的发育。同时, 应当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相关措施, 如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务公开制度, 等等。
(二) 建立农会。
尽管大多数学者主张建立农会, 且在操作层面农会的建立已经没有什么问题, 但农会一直没有建立起来。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政府官员的认识和担忧。从必要性上说, 虽然学者大都主张建立农会, 但政府官员未必认为有必要, 并且农民在我们国家人数最多, 如果建立农会, 那么其必将成为力量最强大的民间组织和政治力量。因而, 政府官员能否认识到建立农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消除政府官员对建立农会的顾虑, 是影响农会能否建立的关键因素。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最终需要执政的共产党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去支持农民组织的发展, 支持农民依靠自己的组织维护自己的利益。
(三) 大力发展其他农民组织。
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整合农村经济资源, 实现农户与市场对接、规避市场风险、提升农业经济的规模效应、降低农户交易成本、提高农民收入等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民对于合作经济组织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这类农民组织由于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从而能够彰显地方干部的政绩, 且属于单纯的经济组织, 因而各地在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热情最高。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 同时实施的还有与之相配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 这对于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 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因而,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施行, 必将推动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充分发挥老年人协会、计划生育协会、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等农民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依靠农村中有威望的老党员、老队长、老模范, 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农村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 利用民间组织发挥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
(四) 正确发挥政府在农民组织化中的作用。
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讲, 政府控制与农民组织发展往往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如果政府控制紧密, 那么农民组织发展便会困难。因而, 政府不能强化对农民组织的行政控制。但同时, 在农民组织化的过程中, 政府也不能完全地退出, 而是应在实现自身转型的过程中, 积极地支持、规范、引导农民组织发展。
要支持农民组织发挥在农村治理中的作用, 如鼓励和支持农民组织参与农村治理, 有效地改善农村治理结构, 政府与农民组织共同解决、处理农村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要鼓励和支持农民组织参与农村的某些公共服务。善于处理农村发生的各类冲突, 降低农村社会风险。政府应从广大农民利益出发, 依靠农民组织缓解社会矛盾, 减少社会冲突, 制定并完善关于农民组织建设的相关政策法律, 通过法制建设, 保障农民组织的合法地位, 为农民组织发展提供合法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解除农民组织发展的后顾之忧, 这是积极发挥农民组织作用的基础和保证。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 在农民组织化的过程中, 应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 使农民组织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组织。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2]杨红.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特殊论.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6.
[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2.
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 是社会主体对社会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 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不仅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也对我国的法制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也是建设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大学生当前正处于长知识、长才干的时期, 他们的法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增强, 但大多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 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轻法等现象有所存在。一方面大学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实例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例也不少见。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 分析当前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不难发现,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是一知半解, 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 杀人是违法的行为, 但是法律上的依据却茫然不知, 他们的法律意识是一种片面的、不系统的状态, 缺乏理性的认识;第二, 有被动的法律意识, 但缺乏主动的法律意识。目前, 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多处于被动守法的状态, 这与学校法制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局限性有关系。我们经常在普法宣传栏上看到因为违法犯罪而受到惩罚, 辅以法律课程上老师的讲解, 这使得学生或多或少地感觉到法律的强制性, 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并没有体会到法律是他们生存的需要, 是维护他们合法权益的武器, 法律课堂上甚至有部分学生表达了“我不违法为什么要学法呢?”具有这样的观点, 学生往往会以专业课学习任务繁重为由而对学院开设的法律类公共课产生抵触、厌学情绪。笔者在课堂上讲授刑法、民法、婚姻法等内容时, 很多学生都反映对这些跟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都只是知道一些, 但不是很详细。这种状态可能导致学生权利观念的缺失,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不懂得如何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 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 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所谓的“公道”, 导致了违法犯罪产生的可能性。被动的法律意识有违法制教育的初衷, 因此只有培育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和积极地行使权力作为出发点, 才能在更深层面上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培育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因此培育他们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帮助学生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很多学生在接受了法律知识的学习之后, 通常在其日常生活中, 比如寻找兼职的过程中就会想到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者在其就业过程中经常会向老师咨询一些《劳动合同法》的内容, 以一种自觉的态度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然, 在其他人身上发生的一些权益被侵害的案件时, 也会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向授课老师咨询相关的法律救济途径。因此, 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是相当重要的, 特别是在法律意识的培养上, 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 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推进我国法制建设。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时期, 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控能力相对较弱, 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但可塑性强, 在此期间, 培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可以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 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另外, 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地对其家人、朋友产生一定影响, 他们的意识、思想也会不断向他人渗透和辐射, 不仅可以引导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
(三) 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1999年开始, 我国高校进行扩招, 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 而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要将学生培育成为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法律意识的培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 有助于提高其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作为一名法学课教师, 笔者从“教”的方面出发, 认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以下几种途径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切实有效的:
(一) 以课堂为依托,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目前, 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普及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实现的,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能把这门课程视为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识的教育, 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 还在于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 使学生既掌握法律这一重要武器, 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因此, 课堂上应该树立学生为主体, 教师起指导作用的教学理念,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 重在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不单纯是法律知识的传授, 更要侧重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 要打破以往纯理论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进而转变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一些典型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 由学生自己结合学习的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及教师指导和讲解, 使学生能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或者引导学生关注《今日说法》之类的法制节目, 阅读相关的法律书籍, 这些措施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实行依法治校, 营造培养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氛围。高职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一个学院的“法治”状况将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 因此学院应从校务公开、学代会等方面着手, 努力营造一个依法治校的氛围。首先, 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特别是《学生手册》的制定, 要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 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一致, 特别是对于违纪学生的处理, 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处理, 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其次, 建立健全的申诉机制, 学生的申诉权是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赋予学生的一项重要权利, 高职院校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种特殊模式, 同样要鼓励、允许和支持学生进行申诉, 充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为学生树立“有法可依, 依法办事”的榜样, 营造一个法制氛围。
(三) 创建校园法制文化, 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学院应积极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 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 创建校园法制文化, 开展相关的法制教育活动, 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 走出课堂, 旁听审判, 让事实案例说话, 通过这一途径取得的效果远比老师在课堂上泛泛讲解更有感染力和现实意义。庭审的过程当中, 严谨的法庭调查, 激烈的法庭辩论, 法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 对法律的适用等环节, 会让学生体会到法律的神圣和威严;第二, 通过模拟法庭, 让学生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 能更加深刻掌握我国的一些诉讼法程序, 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 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 使得法律的预测作用得以发挥, 进而促使学生提高守法的警惕性, 自觉守法, 也让学生切身感
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学生法制观念
□文/郑筠
受法庭的威严, 主动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可以适当增加模拟法庭活动的次数, 使其制度化, 真正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第三, 建立普法学习基地, 让学生定期接受法制教育。学生可以到监狱、检察机关、法院等机关参观或者邀请学院的法制校长、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 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 也能让他们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或者可以由学生成立各种法律社团, 由专业老师指导, 建立普法宣传队进行普法宣传。
(四) 学院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违法犯罪大多数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 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导致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 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而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 而不良情绪源自于社会激烈的竞争、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 有的学生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排解, 压抑的时间过长使得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释放出来。因此, 学院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使其能够全面认识自我并且正确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 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帮助其提高法律修养。
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高职学生, 其法律意识的强弱, 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和法制建设进程。因此, 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 提高其法制观念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教育工程,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创设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才能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 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综合性人才, 才能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对于我国的法制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薛剑符.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探析.高教研究, 2008.3.
[2]陈新开.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4.
法律意识法制教育 篇9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诚信,法律意识,教育
1 诚信和法律意识的含义
诚信作为一个人必备的品质, 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 对此在《论语》中就有对“言必信, 行必果”, “言忠信, 行笃敬”, 以及“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的论述, 阐述的就是对诚信的看法。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 信也”, “信, 诚也”。可见, 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 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法律的认识、感觉、理解、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观点等等。法律意识不能够自发形成, 需要进行有目的的培养。
公民法律意识强烈的含义至少包含两方面:一个是心中有法律。即知道基本法律常识, 能依法办事;二是有一种维护法律的意识, 即大家所说的维权意识。光知道法律还不够, 还应当努力维护法律。
2 诚信和法律的关系
诚信本身属于道德的范畴, 但是由于其本身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立法者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将其从没有强制力约束的道德领域提高到具有强制力约束的法律领域, 如: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合同法》第6条规定, “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信之所以成为法律问题, 是由诚信作为道德功能的缺陷所造成的。像所有道德规范一样, 诚信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软弱性, 对不讲道德的人, 作为道德的诚信在他们身上无能为力;诚信要树立自己的权威, 就必须使自身具有强制力, 即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公民诚实守信的义务。由于法律的功能实现以事实为依据, 因而法律里的诚信就体现在明确化的契约 (即合同或协议) 之中。诚信作为法律规范的存在, 并没有否定诚信的道德属性, 但却大大提升了诚信的社会调控功能。
3 重视职业学校学生的诚信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3.1 重视诚信和法制教育是改变职校学生诚信道德缺失和法律意识谈薄现状的需要
(1) 职校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现状。
(1) 在学习生活中诚信道德缺失表现为:平时学习不用功, 考试作弊, 蒙混过关;不完成作业或者抄袭他人作业来充数;写假假条或无故旷课, 夜不归宿, 逃课上网, 沉溺于游戏而不能正视校规校纪的约束。 (2) 在道德生活中诚信道德缺失表现为:集体生活中偷盗现象时有发生;捡到钱物不上交占为己有;在阅览室或图书馆借书, 乱写乱画, 随手撕扯不以为耻;损坏公物后不承认等。 (3) 在人际交往中诚信道德缺失表现为:互相猜疑, 互不信任:口是心非, 虚情假意:欺骗老师, 骗取同情;网络交友不说真话, 年龄、性别、名字都面目全非。 (4) 在经济生活中诚信道德缺失表现为:借钱不还, 甚至赖帐;从家长手中骗钱满足自己挥霍;不及时上缴学费, 甚至恶意拖欠学费。
(2) 职校学生法律意识谈薄主要表现在:中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 导致上进心不强, 自由散漫, 法制意识淡薄。对待违法侵权以及犯罪, 一些中职学生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 采取宽容忍让的态度。同样, 在择友方面, 有些中职学生也是盲目的。上职高前, 交友尚有父母给予指点约束;而到了职高校园后, 远离父母, 对父母强烈的依赖心理使他们不知怎样交友, 没有个是非善恶的标准。在没有足够的交际能力的情况下, 往往交上坏朋友, 容易打架、斗殴,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2 重视诚信和法制教育是将职校学生培养为合格企业人才的需要
职业学校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实用性人才, 世界很多企业在选择人才时, 主要标准是“德才兼备”、诚信和守法, 一个缺乏诚信和法制观念的人, 没有一个企业敢用, 比如有的学生刚跟企业签了合同就走人。
3.3 重视诚信和法制教育是教育学生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有些学生由于不懂得法律,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 不能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而是“私了”, 或者采用违法犯罪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例如, 有的人一辆新自行车被坏人拦路抢走了, 不去向公安机关报案, 而是约几个同学去向坏人索要, 并将那个坏人打伤致残, 结果自己反倒犯了故意伤害罪。
4 加强诚信和法律意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诚信和法律意识教育活动要遵循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小型为主的原则, 既要有声势、影响, 又要扎扎实实。要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工作实际, 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1) 要将诚信和法律意识教育作为职业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诚信和法律意识教育要与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 提高整体教育效果。
(2) 要以学生为主体,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诚信和法律意识教育要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 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 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3) 将诚信和法律意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 结合教学内容, 将诚信和法律意识教育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品质。德育课程和文化课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 丰富诚信和法律意识教育内容, 寓诚信守法人物、事件等于课堂教学之中, 专业课程教学要在体现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精神的基础上, 融入诚信和守纪精神。
(4) 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学校教职员工要带头讲诚信, 做到“言必信, 行必果”,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 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践, 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 提高公信力, 做诚信和遵纪守法的表率。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各项制度建设, 将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法律意识法制教育 篇10
一、职业教育中提高酒店专业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一) 增强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更好的促进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在职业教育过程中, 学校往往注重对学生知识理论、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常常会忽略法律教育。健全的法律意识是学生毕业以后有效参与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重要途径, 法律意识的高低会直接的影响到酒店专业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等。同时, 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二)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也是为了适应国家化交往日益增多的潜在需要。酒店专业的课程基本就是酒店经营管理方面的, 在酒店经营管理当中, 社会关系比较复杂化, 国家化交往程度也高。职业教育过程中就注重培养和提高酒店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 可以有效的保证酒店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对法律风险的管理控制。
(三) 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职业教育中酒店专业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学校对酒店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教学不够重视。因为受限于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针以及培养目标, 特别是高职院校, 它们看重的是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虽然职业教育也得接受许多理论知识的教育, 像一些数学、英语等基础必修课, 但是涉及的法律方面的知识内容比较少。高职院校虽有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表面上看上去是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 实际上课程内容中思想道德修养占据了其中内容的四分之三, 涉及的基础法律知识少之甚少。可以这么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课程就是一门思想道德课程。
(二) 法律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社会应用学科, 而有很多高校在法律教育方面缺乏具备专业法学背景、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再次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公共课程为例, 这门课程多是由那些非法律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 由于他们缺乏法律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 导致法律教育过于单一化, 基本上都是按照课本和课件讲解, 缺乏实践和视频案例专业教学。
(三) 酒店专业的学生自身对法律知识的不够重视。学生认为毕业工作的重点是专业知识技能, 法律知识对工作没有太大的帮助, 加之法律课程理论性较强, 又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动手操作, 高职学生本身对理论课上课就不太认真, 有时甚至出现逃课现象。
三、提高酒店专业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措施
首先我们要知道, 对酒店专业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并不是以培养法律人才为目的, 只是为了通过有效的法律教育来让学生对整个法律体系、法律框架、法律结构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 以便提高他们的法律思维、法律意识, 在以后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能够时刻约束着自己的社会行为。
(一) 拓宽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什么叫做法律?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托马斯·霍布斯, 他在《利维坦》一书中这样写道“法律仅仅对广泛了解的人来说才是法律, 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我们从这一句话中就可以看出, 在法治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公民、对学生的法律宣传和法律教育是多么的重要。高校可以开设一些有关法律知识方面的选修课程;学校还可以在社会上聘请一些具备专业法律知识和法律实践经验的人士, 加强法律教育教师队伍的师资建设。
(二) 坚持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经验教育相融合的法律教育模式。传统的法律教育模式过于单一, 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略实践教育环节。酒店管理专业并非法律专业, 但是在酒店管理行业涉及到的法律关系是很多的。所以,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 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以便更好的使学生在酒店管理专业领域的职业发展中能够自觉的运用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
(三) 为酒店专业的学生提供、创造法律意识培养环境。学生只有具备应用的法律素质, 才能更好的提高其法律意识。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处在一个发展的时期, 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时期, 从少年蜕变成成年人的时期。也就是说, 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作用力很关键。高校可以为酒店专业的学生提高和创设一个法律意识培养环境, 让学生对法律感兴趣、信仰法律的崇高地位, 在校园内, 可以开设“模拟法庭”, 这也是一些有经验的高校最常采用的教育形式。“模拟法庭”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实践活动, 同时也是当前最有效的实践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姗.浅谈职业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10 (21) :419-420.
法律意识法制教育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天之骄子”“栋梁之材”的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然而在这个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大学生犯罪的现象却日益严重。法律意识的淡薄让那些高材生们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扼腕叹息之际引发诸多人士对当今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反思。加强法律意识培养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律意识包括由法律现象产生的一系列思想、认知和心理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则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思想、法制思想等内容。其中思想教育是根本,它能够确保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教育是主导,能够培养人们的政治素质。
大学生犯罪频发触及到了法制教育的“痛点”。总体上来说, 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欠缺。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必须大力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培养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大学生,为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提供生力军,为让法治护航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狄更斯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人们享受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体会着一系列副作用,例如价值沦落、安全感低等。其中最让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大学生实施的犯罪呈现多发并日趋智能化。
大学生作为一个离开家庭的庇护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是非判断能力弱,不经意间容易走上歧路,非常需要积极的指引和教育,这些都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在面对严重危害到他人甚至整个社会的行为时,道德可以谴责,但是却只有法律才能制裁。因此,高校要通过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使其思维方式正确并且法律素养合格,能知法守法,在遇事处事时能从法律角度出发,逐步形成理性思维,主动依照法律的要求和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途径
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因此,一国法律能否被严格地执行和积极地遵守,根本上取决于人们的法律意识。反观中国高校教育模式,考试成绩依旧是评定学生素质的最重要标准。在此观念影响下,学校往往忽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教育存在缺失。
1.增强高校学工队伍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而高校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要阵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学校引进新的学工等工作人员时,要提高法律专业人才的比例。有法律专业背景人员的引入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现有队伍的法律素质,并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知法守法、传授法律知识的氛围。
2.增设法律法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保留并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次,针对不同专业增设与学生专业联系紧密的必修法律法规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修的基础法律课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法律知识。最后,还要改变传统“单人独奏”的教学模式,紧密联系实际,以案讲法,让学生有参与感,激发出学习兴趣。
3.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和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宣传栏、校内网络等媒介传播法律信息,尤其要跟踪社会热点,做好事件传法。学校还可以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法律问题辩论赛等各种活动,寓学于乐。另外,亦可设立法律咨询服务站等协会,随时定点或通过网络为有需求的同学提供服务。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宁学院2015年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科研项目“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对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2015XJSZ07)的研究成果。
法律意识法制教育 篇12
目前已有一部主体法即《安全生产法》。在《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十余部专门法律中, 都有安全生产方面的规定;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等50多部行政法规, 上百个部门规章。各地都制定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 21个省 (区、市) 也颁布实施了《安全生产条例》。目前安全生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工作, 大致上都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企业进新工人都要通过厂级、车间级、班组级的三级安全教育, 播放安全教育影片, 上安全知识教育课等。而机械加工专业的实训安全教育, 存在安全体系不够完善, 内容不够深入具体, 没有播放安全教育的影片, 进行有效的电化安全教育等。所以, 面对对象、内容突出的针对性, 安全教育要有创新、有思路、有成效, 在执行实习任务之前提供安全信息, 要求学生牢记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要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安全意识, 教育好学生, 改进现有的安全知识教育方式。要有一套完善的安全机制, 制定长期系统的安全教育理念。针对职业学校机械加工专业的特点, 选定一套相适应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与安全生产教育影像片, 制定车工、钳工法律与安全操作规程, 理论逐条讲解、考核和笔答, 实践逐个过关, 做到有计划、有重点、易实施、能考核, 使安全教育收到实效, 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
二、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技术规程和操作规程, 完善各种体制, 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企业没有严明的纪律作保证, 来规范和约束员工的行为, 就会各自为战, 我行我素, 形不成工作的合力, 工作就难以保证, 安全就难以保障。在学校车工、数控、模具以及机械类专业中, 学生大都要经过普车的实习训练。在他们掌握车工技术的同时, 首先要做到严格遵守普车的安全操作规程。技工学校学生在车工实习中的安全事故隐患、设备使用与维护的问题以及预防是学校实习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如进行一系列的安全生产案例教育:车工七班学生薛海涛在低速加工梯形螺纹时, 用手触摸低速旋转的工件, 检验加工效果, 由于工件表面有毛刺, 袖口没有扎紧, 被工件卷住手臂, 造成脱臼。幸亏在他身后操作的同学发现及时, 采取紧急措施、停车,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发生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操作者违反操作规程, 用手接触旋转的工件, 并且袖口没有扎紧, 属于违章操作。一旦学生出现安全事故, 将对学生、家庭、学校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 教师教育学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显得尤为重要。
三、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及岗位责任制、劳保用品穿戴、厂规厂纪、安全操作规程、设备的维护、保养、事故隐患排查与整改、现场处理能力和文明卫生工作等, 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业务素质。安全教育培训要自始至终贯穿安全工作的全过程, 做到班前布置、班中检查、班后总结、作好记录, 使安全教育培训能够制度化、长效化, 确保企业安全生产。预防和解决安全事故发生的方法:实习指导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安全, 主要是在示范操作中重点提示注意事项, 务必让学生明白其原理, 做到多示范, 勤巡视, 发现学生有危险问题时及时纠正, 从而消除事故隐患。
例如, 学生练习加工锥度零件时, 由于退出小拖板凹形V型槽过长, 在自动进给中, 只看着车刀的切削点, 没有注意小拖板凸形V型槽突出的部位而碰伤机床, 影响了车床的精度。在车锥度工件车好后, 小拖板角度复O原位, 有的学生只是紧固了一边的螺丝, 有的学生甚至两边的螺丝都没有紧固就交给下一个班级的学生使用, 埋下了安全隐患。当切削力大时, 把中、小拖板的连接处翻起, 导致车床损坏不能使用, 造成经济损失。为预防和解决上述的事故隐患, 实习指导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在操作示范中重点提示注意各事项和要求, 强调设备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建立经济赔偿、扣除实习分数等有效制度。
四、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检查, 加强现场管理工作
安全检查是一项综合性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是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的重要手段, 也是有效防止事故发生, 减少职业病的有效方法, 以便及时发现隐患, 及时加以整改, 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检查内容包括职工的遵章守纪情况、安全规程执行情况、劳防用品穿戴情况、安全措施的落实、设备的安全状况等。通过经常性地检查, 可以了解安全状况, 以便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杜绝事故隐患的发生。在车工实习中, 常有学生校正零件时, 当卡盘扳手还插在卡盘上就启动车床旋转, 甚至有学生手握卡盘扳手就启动车床主轴旋转检查, 导致车床导轨和卡盘扳手击伤手指, 直接打断卡盘扳手反弹射向人;也有学生不注意或不小心碰压到控制杆, 使主车床轴突然旋转, 这样一来, 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按照安全生产规程管理要求, 认真做好现场管理工作, 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五、依法治安、重点治乱, 建立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
利用《法律基础知识》课堂对学生进行《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法律基础知识讲解和宣传。在学生实习时期, 学校或企业应与学生签订《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协议书》, 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 不违反国家安全生产、消防、交通、治安管理政策、法规, 不违反学校或企业的安全管理规章, 同时切实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犯罪的惩处力度。如在实习期内, 要爱护车间的各种设施、设备, 严禁偷盗、挪用、破坏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警示标志、材料、机械设备以及消防器材等。凡违反本条款, 一经发现加倍处罚, 严肃处理, 情节严重的送公安机关处理。教师要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让学生做到不伤害自己, 不伤害别人, 也不被别人伤害, 真正提高他们的社会安全意识和安全法制观念, 建立起自我约束、持续改进、长治久安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为他们迈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安全教育, 提高法律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 面广量大, 它关系着每个生产者的生命安全、企业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安定, 而且安全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此, 学生在实习中必须正确认识, 认真对待安全教育, 决不能懈怠和松懈。同时, 普及安全生产法律知识, 也是生产者和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