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及法律意识

2024-09-23

超前及法律意识(精选7篇)

超前及法律意识 篇1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 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 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 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 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 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 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这种反应和体验是积极的, 能动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 它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素, 这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形成由低级向高级, 由深层到表层,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多层次结构。只有当四要素产生最佳组织效应时, 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又有自己的特征, 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就其主体而言, 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 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 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 因此, 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由于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有其特殊性, 总体的生源特点就是高考分数相对较低, 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他们入校后所表现出的思想特点, 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法律意识, 所以, 我们先要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才能进而了解以及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由于高考分数较低, 入校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或者虽然有学习的热情, 但由于基础较薄弱或者学习方法不妥, 效果不佳。不少学生在踏进民办高校的大门时, 始终有不服气心理。很多人认为自己并不应该进入民办高校, 而是应该考上更好的学校, 因此刚进校时, 对学习抱有一种强烈的积极性, 特别渴望成功, 然而由于自身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如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对、缺乏恒心等等, 使很多学生逐渐变得厌学、不自觉、不自律, 甚至影响了周围的同学。

第二,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 特别是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大学生, 生源背景比较复杂, 素质上具有差异性。在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差距悬殊。这类学校的收费普遍较高, 每年都需要一万五千元左右, 但入学的学生家庭条件各有不同, 其中不乏有贫困生, 特别是专转本的学生, 他们特别珍惜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的机会, 因此学习非常努力刻苦;当然也有不少是被家长逼着来读书混文凭的学生, 正因为学生在生源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所以, 在管理上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第三,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会受到歧视, 就业压力较大。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应聘工作时比较务实, 一旦被用人单位录用, 就很踏实肯干, 也不会像名牌大学的学生那样会挑三拣四, 但是, 在目前的人才市场中, 大部分的用人单位还是为学校品牌论, 社会对民办大学的学生的认可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曾经和我的一个毕业班学生谈话中了解到, 他在找工作期间, 多次进入人才市场投简历, 但是都杳无音信, 感觉十分沮丧, 希望社会能给他们多一点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机会。面对这种压力, 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对于他们学习的目的和将来的出路产生了许多疑惑。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第一,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 而民办大学的大学生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 就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在现今社会, 充斥着各种道德观和不同的文化, 再加上社会压力和竞争的激烈, 大学生很容易受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近几年, 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 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 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 同社会犯罪比, 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身处“象牙塔”的学生们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平静和安宁, 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

第二, 民办大学在法律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民办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模式是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较为重视专业课的设置, 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 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课程的教学。而在这门公共课中, 法律基础仅占一小部分的课程, 课时很少, 对于法律的讲解都是一带而过, 学生几乎不加以重视, 在考试时也只求及格, 这样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第三, 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一般法律知识的掌握比较弱, 对法律的整体认识还不足, 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维权意识也不强。高校学生虽然通过法律基础课能初步了解一些法律法规, 但是, 并不能在心中真正形成知法, 懂法, 守法的法律意识, 大多数学生仅仅将课堂上的学习当作任务一般去完成, 在现实生活中如遇到纠纷就会不知所措, 不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而是往往采取“息讼”的消极方法来解决问题, 其结果只能导致他们自身的权利收到侵害。例如, 学生择业就业时, 缺乏法律意识。部分用人单位就利用这一点, 再加上现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就设计了一些侵犯学生正当权益的招聘陷阱。通过口头协议、模糊条款等方式来侵犯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培养民办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1、在校园中要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和法制文化。民办高

校在管理学生和学校各种日常事务处理的过程中更加应该做到依法治校。例如, 在辅导员和老师在进行学生的德育考核, 各类的评奖评优, 贫困生的助学金发放以及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工作时, 要根据校纪校规按章办事, 做到公平公正。而在处理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时, 一定要严肃处理, 并且给予其充分的胜诉权利。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充满法律氛围和法制文化的校园中逐渐加强依法治校的观念, 从而培养其法律意识。

2、在日常工作中要向学生灌输一些法律知识, 不仅让学

生能知法, 还要懂法和守法, 做到德育教育, 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三者要有机结合, 从而加强法律意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面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 民办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指导学生培养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从而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3、要进行法律基础课程的改革, 要加大法律基础课程所

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课的比例, 要请法律专业的老师来专门讲解法律基础这部分的内容。还可以开一些实用性强的法律类的公共选修课程。例如开设民法、刑法、宪法法、劳动法法、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 使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 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我国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4、大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 调动起学生对于学习法律

知识的积极性, 多组织学生参加与法律的活动, 让大学生从中了解法律知识, 使他们在法律实践中能走出校园真正接触到真实的案例, 加强他们对于法律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比如, 听专家普法教育讲座、开展生动的法制演讲、法律热点问题的辩论赛、法律基本知识竞赛等活动, 督促学生经常关注电视台的法制节目, 有条件的情况下, 还可以组织旁听典型案件的庭审, 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从而得到教育, 这些方法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在就业工作中, 要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一些法律

知识的培训。在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 民办高校的学生就业压力就更大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更有必要对毕业生加强基本法律知识的培训和传授。如开展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讲座, 介绍我国高等教育法, 让大学生加强自身学业学习的意识;介绍我国劳动合同法, 有利于大学生提高遵纪守法和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介绍我国公司法、合同法和知识产权法等, 让大学生了解我国我国相关经济法律制度, 为今后走入社会创业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 在认清民办大学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 通过校园法治环境的建设, 法律知识的普及, 日常思想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结合以及多种活动的开展, 等等, 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法律的严肃性和实用性, 从而使他们产生对于法律的信仰, 最终才能逐渐培养出较高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张中秋, 杨春福, 法理学, 2001.

[2]陈建新, 袁贵礼.中国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透视[J].社会科学论坛, 2002, (04) .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司[J].思想道德与法, 2006.

[4]民办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实效性探索[J].科教文汇, 2010, (08) .

种菜也要有超前意识 篇2

掌握了比别人高明的种植技术, 高来凤仍然不满足, 开始琢磨怎样才能更赚钱。意识超前的她有着敢为人先的闯劲儿, 经过实地考察、请教专家、认真规划, 她专门辟出一块“试验地”, 用来种植樱桃番茄。不分昼夜地忙碌了整整半年, 这块“试验地”喜获丰收:一棚樱桃番茄卖了一万多元, 比之前种大西红柿多赚了一倍。尝到了甜头的她, 又接二连三地试种了荷兰水果黄瓜、白荷兰黄瓜、三宝小型白菜等, 也取得了良好成效。近日, 她刚刚收获一批水果苤蓝, 半棚卖了将近八千元。“种植新品种有风险, 但利润也高, 只要自己肯下功夫, 还是很有赚头的。”高来凤欣喜地说。多年来她常常将试种成功的新品种向村里其他种植户推荐。在她的带动下, 菜农们越来越敢于种植新品种和接受新技术。

除了种植新品种, 高来凤还积极关注市场, 种植反季节蔬菜, 提高产品价值。她家的大棚一年四季都没闲着, 见缝插针地交替着种植当季缺少的菜品。正如高来凤所说:“同样的东西, 就得琢磨着找准时机, 让它卖个更高的价。种菜的学问可不少呢。”

在高来凤眼里, “科技”不仅指先进的设施、发达的技术, 超前的意识和行动更是赚钱的关键, 自己就是要在现有的硬件条件下, 用“脑”种菜、发家致富。如今靠着种菜, 高来凤家里经济水平大幅提高, 可更让她高兴的是, 自己的超前意识、丰富经验也逐步带动着村里近30户菜农走上用“脑”种菜的致富之路。

做档案工作要有超前意识 篇3

一、档案工作缺乏超前性的表现

(一 )立卷归档时 ,没有按立卷归档的要求办 。 部分档案工作人员职业技术不过关,立卷归档时,凭个人的好恶办事,对资料鉴定不准, 该收的没有收集; 有些人把档案资料随意丢弃,造成档案资料不全,不能起到查证的作用。 有些人认为,过去的事没人查,档案收集太多没地方放。 如:某届医疗类毕业生毕业证丢失后补办毕业证,由于在校档案资料缺失,造成不能及时办理相关证明, 错失了当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报名时间;有些将教师资料收集不齐,致使这些人员到职称晋升排名打分、福利分房计算工龄的没有依据,起不到证明作用,这些事例给个人都造成了不该有的损失。

(二 )档案工程建设缺乏超前性 ,给档案工作造成损失 。 一些人在档案工程建设中,只讲完成任务,只讲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缺乏超前性,影响档案事业的发展。 建档案楼时,缺乏应有的发展的眼光,选址不当,灰尘污染严重,或远离城区、交通不便。 有些楼虽然建起来,但库房狭小,没有用几年,就没有地方装档案,不得不搬迁,造成资金重复投入。 有些档案楼质量差,密集架等器具不能使用。

(三 )器具配备质量差 ,影响档案事业的发展 。 有些单位在购置设备时,不讲科学,不重质量,设备难以发挥作用,严重影响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二、增强档案工作超前性的建议

(一 )思想意识要有超前性 。 档案工作能否做好 ,思想意识非常重要,特别是领导干部,有做好档案工作的超前意识,就有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 要认真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强化人们做好档案工作的法律意识;鼓励档案工作者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习, 树立档案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增强创新意识;充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培养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方法,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

(二 )立卷归档要有超前意识 。 立卷归档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工作,也是档案为社会服务的基础。 立卷是为了查考,为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但有的人立卷归档凭主观臆断,不按立卷归档的程序办事,不按立卷归档的要求收录资料,应该收的资料没有收,查阅档案很难查到。 有些人以为,事情过去后,就没有用处了,缺乏超前性,归档草草了事,该归的档案没有归。 有的要按照立卷归档明细表的要求,对归档的资料分门别类, 特别要把有用的资料都要归档。 一些人在抄写档案的卷面和目录时,只写部门或单位简称,不写全名称,总认为查档案是有目的性的,写不写都无所谓,实则不然,档案的发展趋势是在向电子档案发展,要求要书写单位的名称,这既为了查阅的方便,又在档案电子著录时,可保持它的原样,不可以随意改动,随意改动档案是做档案工作的大忌,也是一个很不严肃的事情。 档案在著录时,也要用上扫描仪等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不断改动,必然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立卷归档时必须写清单位的名称,立卷归档要有超前性。

(三 )建设档案工程要有超前意识 。 不同行业的工程有不同的要求,档案工程既要有防火的设备,又要有防尘的设备, 还要有除湿和防盗的设备,档案工程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有些单位由于资金等多种原因,在档案工程建设中,以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为原则,防火、除湿、通风、防光等多种设备不到位,导致档案在保管中出现变质霉烂等现象, 档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这些设备不到位产生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有些单位,档案楼负重达不到要求,密集架等设备不能用,浪费了资源,也给档案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建档案工程一定要有超前性,要达到行业工程的要求。

(四 )购置档案用具要有超前性 。 档案事业已经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档案部门实施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凭借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与功能,实施网络化档案管理,不仅是提高档案工作效率发展档案事业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档案管理效能的重要举措。 这就必然要购置一些电子设备,如电脑、扫描仪、复印机等。有些单位,虽然购置这些设备,但由于设备的质量差,不能正常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在使用中,常常出现故障,工作效率差。如有些单位购置的电脑由于配置低,经常出现死机,输入的档案信息常常丢失,有些电脑难以运用档案软件。 有些单位购置的扫描仪由于分辨率低,扫描的内容错误很多,不能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因此,购置档案用具一定要有超前性,要选择品牌好、质量高的,这是提高档案工作效率的需要,也是加快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缺失及解决策略 篇4

一、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表现

纵观全国各大高校, 2002年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 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案, 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案, 不难发现无论是知名本科学校还是高职院校,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普遍表现的比较淡薄, 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缺失的, 尤其是在高职院校。

第一、法律知识欠缺。通过我们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许多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严重匮乏, 他们分不清“违法”与“犯罪”的界限, 把一些严重的犯罪视为一般的违法。混淆了“刑”与“法”, 认为法即是刑罚, 就是暴力手段, 所以从内心抗拒法律。[1]理解不了法律的权威性地位, 认为凡事得靠权力、关系、甚至是暴力手段才能有效解决。在一些违法事件发生后, 才会有人叫嚣着“我爹是李刚”。

第二、对法律的应用有着极强的功利性色彩。出于一种“实用主义”的思想, 很多高职学生普遍认为“学法无用”, 对将来的就业、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提高均无太大的帮助。即使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介了解到相关法律问题, 但是由于本身对法律缺乏信任, 在用法过程中, 表现出极浓的功利性。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时, 极力计算着用法维权的成本, 比较着自己的得失。当法律实现了他的利益时, 则“喜气洋洋”, 当法律没能让他从中获益时, 法律则变得“一文不值”。[2]

第三、对法律的服从效果较差, 大量的违法犯罪事件不断发生。有学者曾经给法律服从做过解释:是指判断一个行为是否违法或犯罪, 以及在明知违法犯罪的情况下, 被访者对该事件的态度和所表现出的行为, 法律运用是指当被访者面对违法行为侵害其合法权利时, 被访者的态度以及运用法律的途径等。[3]所以很多高职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要不是因为不懂法, 要不就是漠视法律, “知法犯法”。另外, 我们的许多学生他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 不触犯法律的底限, 但是对于自己周围人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采取了“冷眼旁观”的态度, 这也纵容了他人对法律的挑战, 营造了一种集体不服从法律的氛围。

二、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

对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分析后, 我们需要研究诸多症状产生的原因,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极富高职院校特色的法制教育工作。

第一、关于法律知识欠缺问题。这首先归结于国家司法考试的门槛提高, 只有本科学历才具有报名资格, 现在各个高职院校基本上是不开设法律专业的, 导致高职学生缺乏一个有效的接受法律知识的渠道。其次对于绝大多数高职学生而言, 普遍开设的《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能够提供一些法律知识。不过事实是我们的很多授课老师是思政专业, 而不是法律专业的, 本身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讲授《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时以思政内容为主, 对法律内容一带而过, 甚至根本不讲。

第二、关于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存在的问题。一是受社会一些腐败现象的影响, 少数人滥用职权, 把法律作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随意践踏法律。这些阴暗的社会现象对“90后”的高职学生影响深远, 他们会把法律视为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的工具。二是部分高职学生看待问题比较偏激, 在价值取舍上表现出功利性, 对于那些与自己看似无关、看似无用的法律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当法律不能够按照其自身愿望实现时, 又会产生对法律的“不信任感”, 认为法律无用。

第三、关于高职大学生对法律服从效果差的问题。一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对于很多法律知识知之甚少, 不懂法导致不服从法。二是因为我国司法体制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大量发生, 在许多学生的潜意识里, 觉得权力大于法律, 不尊重法导致不服从法。三是因为没有养成服从法律的习惯, 除了因为一些社会负面因素影响外, 大学生也屡屡挑战着法律的权威, 尤其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 经常需要通过“砍人”、“抢劫”、“偷盗”等途径完成游戏任务, 这些过程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法律观念, 让他们渐渐形成一些与法律冲突的价值观念, 不认同法导致不服从法。[4]

三、培养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来源多元化, 有普招、单招等类型, 再加上高职院校属于大专层次, 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学习的自觉性也存在问题、甚至有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好的习惯。因此, 对于这一类的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更加重要, 也更加艰巨, 一些创新性的措施是势在必行的。

第一、反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所接受的“唯一”的与法律相关的课程。但是根据前文的分析, 其效果堪忧。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改进:1、教师队伍重新整合, 可以让法律专业的老师, 或者社会上一些法律学者参与教学, 弥补思政老师法律知识的欠缺。2、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 特别是针对法律知识这一块, 还可以采取一些非传统的授课方式。比如, 借助于新媒体让师生在网上互动;将学生从教室带到法律实践场所,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法律。3、教学内容上要与时俱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修订与法律的修订速度是无法比拟的, 这导致很多时候教材滞后于现实立法。因此, 建议老师在讲授法律知识时要做一些跟进, 给学生传播最新的法律内容。

第二、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增强高职学生法律意识, 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 应当在校园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法律、使用法律的机会。1、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法律老师、校外法律专家和一些学生社团组建一个法律服务小站, 为广大学生提供“零距离”的法律帮助, LL比闻可以发布在上面, 供学生随时查询。在一些特殊的时节, 比如“3.15”主要是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 在毕业季可以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为主, 帮助毕业生树立权利意识。在平时多以温馨提示为主, 潜移默化地让高职学生认识法律、接受法律、运用法律。

第三、帮助学生重拾法律信仰。美国学者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尽管我们从外部世界给高职学生提供了诸多与法律“亲密”接触的机会, 但是如何让法律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依然很棘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确立学生的权利意识, 权利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对权利实现的渴望, 就无法产生对法的好感。只有增强学生的权利意识, 才能激发学生对法律的主动探寻, 也才能让学生对法律产生感情。2、加强学生对法律的实践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高职学生对法律的不信任, 很大程度源于对法律的误解。鼓励学生在权益被侵害时或遭遇纠纷时, 拿起法律的武器。通过一次两次的亲身经历, 既能让学生对相关法律进一步熟识, 也能在他的内心产生对法的信任。3、正面法律现象的引导。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阴暗面, 但是我们要让学生看到正能量。作为高职院校的法律专业老师, 在介绍案例、点评法律现象时要尽量地让学生感受到, 国家的法律体制正日益完善, 立法、执法、司法环节中的不公平或不正义的现象终将会被遏制。

四、结语

高职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 提高当代高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从对法律的陌生和漠视, 到对法律的信任和热爱, 这是不能急功近利的过程。需要我们做出艰苦的努力, 需要各方的积极配合, 使法律从外部世界真正走进高职学生的内心, 融入血液之中。

摘要:加强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 对于建设法治国家, 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当前高职学生律意识缺失现象严重, 一些极端事件屡屡发生。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本文试着从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着手, 提出了一系列加强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意识,权利

参考文献

[1]丁利强, 刘东丽.从传统文化视角解析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 1, 25 (1) :50.

[2]卢春艳.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功利化问题研究[J].荷泽学院学报, 2013, 2:126.

[3]王美君.武汉市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2009.

超前及法律意识 篇5

1 保证提前预防意识确立

预防为主, 是以安全工作为目标, 是实现安全的最好举措, 安全第一的基本做法。我们必须要坚持一个理念: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以外, 任何事故的发生都可以通过努力去预防的, 每一个安全隐患都是可以实现控制的。以预防事故为主, 要预先发现、鉴别和判断可能导致发生事故的原因和制订相应方案与防范措施。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必须要把安全生产管理放在重上之重, 树立“预防为主”的意识, 把设备、人身和井下事故以及各种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预防主要是单位的负责人或安全监督人员对职工进行培训, 要求职工以学好技能和树立安全意识为主, 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一线的职工要执行好《操作规程》, 能精通各种操作技术和安全技术。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履行的安全生产责任, 对安全生产过程中实行全生产、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真正的做到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彻底把安全死角消除。

2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树立“四前”意识

(1) 要树立预防在前的思想意识, 危险因素总存于一切事物的过程中,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有很多事故都可以避免的, 所以会发生事故, 是因为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中缺乏安全生产防范意识和超前意识, 忽略了安全生产工作, 才没有及时发现与排除隐患, 直到隐患扩大、恶化, 甚至造成了不可预想的严重后果。

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做到防范于未然, 必须具备超前预测和预防的能力。还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力度, 把各项措施防范于事故发生之前, 将事故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当中。只这样才能牢记和掌握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权, 才能使事故降到最低点。

(2) 树立时刻检查的意识。安全生产检查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和突击性的专项检查, 是安全生产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生产过程中, 施工工艺、试油压裂设备、防护设施、作业环境、人员操作行为等, 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一些不安全的现象或安全隐患因素, 对于这些安全隐患因素, 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罪魁祸首之一。所以各级安全监督人员就要必须结合安全生产现状情况和实际情况, 来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检查活动, 对有可能发生事故的隐患, 要及时采取整改与措施, 避免发生重大的事故。安全检查必须事先组织、筹划, 掌握检查的重点, 知道检查的标准和明确下一步策划和应向施工队伍提出的安全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绝不能无头绪、无目的开展检查工作, 那样会使检查走了一个过场, 走了一个表面的形式, 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对照文件的标准来加强自身的学习方式和提高, 查问题、找问题的水平, 使检查见到实效, 解决基层队伍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3) 要树立时刻“想在前”。在一线的每一位职工, 在每天上班工作之前, 大家都要以安全第一为目标。想想安全, 采取什么措施和运用什么样的手段, 能保证安全生产运行, 在安全生产中, 应该大力提倡“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思想意识, 以“我”字当头, 从“我”做起, 从身边事做起, 增强大家的自我保护防范意识, 提高自我的保护能力。这样, 在试油压裂作业生产中, 千千万万个“我”, 就是一个偌大的“安全防护林”。如果要做到这样, 每一位职工、管理者和领导者们, 就要必须时时刻刻“想在前”, 有强烈自我保护的超前意识。这样才能保证安全生产工作做出成效, 才能足以保证安全生产。

(4) “做在前”。在生产中, 对于少数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因素的不安全、管理过程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为整改一系列缺陷等, 管理者要事先鉴别和判断有可能发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要采取果断的措施和消除事故的发生。“做在前”, 要制定工作安全分析, 进行作业许可, 认真分析各种事故发生的原因, 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 防止与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对目前安全生产状况和现场的情况, 要做到了如指掌, 心中有数, 对公司试油压裂的发展, 要有心思, 并付诸于行动, 把安全第一的工作当成职工生命和国家财产的重

3 责任明确管理

(1) 要通过对现场及各种相关资料的检查, 让干部们是否对管理好安全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明确、效果明显。

(2) 要检查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是否到位。通过现场来查看职工的劳保用品穿戴是否穿着规范、操作行为是否做到准确无误, 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检查职工安全防范意识是否到位。重点检查一些老职工作业行为方面是否存在经验、习惯的意识。

(3) 是查安全防护设施是否规范与到位。要检查安全防护设施 (如速差自控器、正压呼吸器、安全带、检测仪、鼓风机等) 是否到位, 防护设施是否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来安装, 防护装置性能的可靠性, 各种压力表等是否完好、指示准确。

(4) 要检查管理是否存在一些漏洞, 检查制度是否得到了完善落实。管理是否出现纰漏, 制度是否落实到位, 是酿成事故的根本因素。要检查各个单位安全生产制度是否落实的情况, 检查安全教育制度培训和各项岗位责任制及各个工种安全操作情况是否完善健全。

(5) 是要做好各项检查后的整改落实。对查出来的问题, 要根据责任区域进行整改。

对于一些大事项, 大动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和懈怠, 做到“安全第一、警钟长鸣”。

4 结束语

在试油压裂安全生产中, 必须树立加强超前的防范意识, 只有树立安全管理超前防范意识, 才能做好各种事故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才能足以保证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王勇, 刘蜀知, 赵春等.带有封隔器管柱的受力及形变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 36 (8) :236-239[1]王勇, 刘蜀知, 赵春等.带有封隔器管柱的受力及形变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 36 (8) :236-239

[2]柳双平.以超前意识指引试油压裂安全生产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18) [2]柳双平.以超前意识指引试油压裂安全生产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18)

超前及法律意识 篇6

一、当代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

笔者通过对所在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涵盖了对现有法律课程的评价、日常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法律知识的获得途径、对法律的信任程度等, 通过调查发现, 当前高职学生有较强的正义感, 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 也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愿, 但在法律意识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法律知识较为欠缺

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基本的法律知识只是“听说过”, 但对具体内容并不了解, 例如很多学生不了解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和界限, 再比如在“您知道国家法定节假日加班的工资不低于平时几倍”这一题中, 近一半的学生回答错误。另外相当多的学生对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不熟悉, 例如在专门针对会计专业二年级学生进行的调查中, 承认自己对《税法》不熟悉的学生占到半数以上。此外, 高职学生法律知识的结构不均衡, 大部分学生对公法了解较多, 对与自己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私法了解甚少, 对实体法了解较多, 对维权需要掌握的程序法的认识几乎是空白。

(二) 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与社会实践衔接不紧密, 遇到问题处理不当

一些学生虽然知道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定, 但是不能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 例如当被问到“如果有人以低价向你推销来路不明的自行车, 你会购买吗?”时, 尽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买卖赃物是违法行为, 但仍有近四成的学生表示还是会购买。再比如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们在遭遇侵权行为时有较强的维权意识, 但对于维权的方法和途径不了解, 一些学生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 更是将所学过的法律知识抛之脑后, 采取过激甚至违法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 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不乐观

受社会上一些“权力至上”、“特权观念”的影响, 学生在权力和法律面前会出现权高于法的认识, 缺乏对法律的信任和认同感, 更谈不上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例如在被问及“你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时, 有半数以上学生选择“法律不如权力有用”。还有一些学生, 他们关心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渴望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但在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被报道时, 立即表现出悲观或是愤世嫉俗的态度, 这说明高职学生法律心理还不成熟。

二、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 社会因素的影响

首先, 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旧的法律观念的影响, 权力至上、特权观念等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的思想产物, 在人们的思想中仍然根深蒂固, 高职学生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在, 一方面, 学生们倡导公开、公平、公正, 但在遇到评优、入党、担任学生干部等具体利益面前时, 又希望能通过特殊手段为自己获取利益。

其次, 经济结构的转型带来的多元价值碰撞对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尤其是目前人们对价值观的判断和取向较多地选择现实利益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 以物质利益而非法律规定作为行为准则。受此影响, 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对社会公义、法律的信仰也出现质疑。

(二) 法律基础内容多、学时少, 教学效果甚微

2005年3月, 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中, 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将“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 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但是法律基础课的知识点多, 内容涵盖了我国几个基本的部门法, 而授课时数却只有16个课时, 教师在授课时只能是蜻蜓点水, 罗列知识点, 无法对立法背景和立法目的做深入的介绍, 组织案例分析和对当下热点问题讨论的时间也非常有限, 因此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 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在指导自己行为上很少得以体现。思政课程培养方案的调整, 使得法律基础的课时在原本就不多的情况下更加缩减, 法制教育的效果甚微, 有可能产生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漠的问题。

(三) 法制教学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

法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它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但目前高职法律教育中, 实践教学环节非常有限, 一是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理论讲授为主, 忽略实践教学环节, 忽略对学生法律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法律知识只是划在书上, 难以内化。二是缺少课外实践的机会, 非法律专业学生参加校外实践的机会几乎为零,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少将学生带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 使法律教育与社会脱节, 学生难以亲身体验法律。

三、提升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分析

(一) 重视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

当前很多高职学校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培训, 轻法律素质培养的现象, 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专业建设和技能训练上。诚然, 侧重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本身就是高等职业的教育理念, 但如果只懂专业技术而没有一定的法律知识, 专业知识也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我们应当将高职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切实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 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构建完善的法制教育体系。

(二) 加快法律类课程的改革

1. 明确法律基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并以法律为准则去引导自己的行为。法律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法律基础的课时有限, 我们不能期待在短短的十几个课时内就实现这个目标, 只有通过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自觉地遵守法律、运用法律, 因此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 不应仅仅是对法律知识的讲授, 更应当关注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养成,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让学生能切实感受法的作用, 内心真正尊重法律、信仰法律。此外, 在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应当避免脱离实际的对这一课程有过高期待, 即法律基础课程并不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大部分的现实问题, 而是知道如何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如何寻求法律专业人员的帮助。

2. 进一步加强法律选修课的开发。

在开设法律选修课时, 要注意对教学目标的定位, 法律选修课是对法律基础课的必要补充, 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法律信念。在教学内容上, 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需求编排内容, 例如开设针对劳动关系、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系列公选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 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 还应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分组辩论与讨论等方式, 在案例的选取上, 更多地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贴近生活, 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共鸣。可多发掘《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视频案例, 使教学更为形象和生动。

3. 探索结合专业开展法制教育的途径。

高职教育是要培养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 更有利于学生“内在性”地消化与专业知识密切关联的、在当前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识, 进而增加学生学法的实效性。因此在高职法律教育中, 应当加强与专业、行业的联系, 调整不同专业的侧重点, 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例如针对会计专业, 可以重点讲解《税法》,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 重点讲解《旅游法》等法律法规, 而物流专业则着重介绍物流法规等。

(三)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提升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职院校自身应当做到依法治校, 严格依照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 开展教学活动, 尊重学生人格, 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从社会角度来说, 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做到执法公平、司法公正, 这样, 法律才能被人们所信仰, 同时, 社会媒体也应注重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引导, 形成校园内外的健康互动。只有通过各方面、多层次的合力, 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国强.高职学生法制观念淡漠表征及其发生逻辑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5) .

[2]赵勇.对高职法律基础课的几点思考[J].科学大众, 2008 (6) .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涵及结构分析 篇7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涵探析

“意识” (consciousness) , 从哲学的观点看, 是指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是人的自觉的心理活动。至于什么是“法律意识” (legal consciousness) ,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学者对之有不同的界定和论述。西方学者很少对法律意识的概念范畴直接进行界定, 从而也不对法律意识本身进行分析、研究, 只是从各自的研究中, 涉及到法律意识中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问题, 主要有法律价值、法律文化、法律理想、法律感情、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形态等。这些概念都是属于法律意识的研究范围, 或属于法律意识的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

中国学术界关于法律意识的概念, 在20世纪50—70年代主要是接受前苏联学者的观点。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中国法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法律意识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什么是法律意识?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现阶段, 国内学者对法律意识的主要学理解释, 可以概括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如孙国华教授认为, “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1]沈宗灵教授认为,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2]这种观点已成为中国现阶段关于法律意识的主流观点与通说。第二种观点:法律意识是关于法律意识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中间部分。如刘作翔教授认为, “法律意识是法律心理向较高层次的法律思想体系的一个过渡。法律意识中既有法律心理的成分, 也有法律思想的因素, 是位于两者之间的一个中介环节。”[3]这种观点着重强调法律意识的心理层面的内容。第三种观点:法律意识是一定的心理现象。如张文显教授认为, “法律意识主要指人们对法律现象的内在领悟及领悟到的感觉、知觉、观念、态度和情感等心理观念因素。”[4]这种观点强调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主观心理感受。

通过上述对法律意识的各种理论观点的分析, 我们认为, 法律意识是社会法律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它体现的是社会主体对法和法律现象的主观心理感受和认知把握状况。简言之, 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 其体现的是社会主体对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 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5]。而大学生法律意识则是指大学生对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 是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特点分析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如同样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同样是对社会法律现象的认识和把握, 同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又受到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和法律因素的影响等, 但因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 因而大学生法律意识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 同时还有着自己的特征。

就其主体而言, 当代大学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感受到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实践的实惠。他们善于独立思考, 思维敏捷, 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 追求时尚;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 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在政治思想上, 热爱祖国, 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 密切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积极上进;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同时, 当代大学生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 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 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 因此, 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结构解析

(一) 大学生法律意识之横向结构

从人类对社会法律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的角度来看, 我们认为, 大学生法律意识包括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五个方面的内容。

法律知识是人们对法律意识理性认识的产物, 是全部法律意识的知识基础;法律理想是在对法律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法律制度和法律应当是怎样的反映, 它对法律的发展目标的确定以及法律调整价值取向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法律情感是人们对法律, 主要是现行法律的心理情绪体验, 也是人们依据现实的法律制度能否符合自身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喜好和厌恶的心理态度。它反映了人们对法律规则、制度的直接情感态度, 处于法律意识的感性认识阶段, 一般具有直观性、自发性、易变性的特点。大学生的法律情感大体上有三种情形, 即亲法、恶法、冷法;法律意志是法律意识结构体系中的意志因素, 它是社会主体不畏强暴、不畏利诱、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以及自己内在的消极法律意识因素作斗争的心理基础;法律评价是社会主体基于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对法律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法律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评价法律的标准体系以及根据自己对法律的评价尺度对一定时期和一定国家的具体的法律和法律制度的主观判断, 具有强烈的价值指向性;而法律信仰则是上述各种法律意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以理性为基础的主体对法律的全身心的认同, 是理性化了的法律激情和激情化了的法律理性。因而它是主体一系列法律心理活动的有机的结合体, 是主体各种心理要素按照特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法律精神行为系统, 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境界, 形成社会主体对法律的信仰也是一个民主法治国家法律意识培养和公民个体法律修养的最高目标和上乘境界。

因此, 从横向的角度来看, 大学生法律意识就是由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这些要素构成的有机的结构系统。

(二)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纵深结构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纵深结构是指从法律意识的深层———表层结构的角度对法律意识进行结构性探讨, 以揭示其内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多数学者认为, 法律意识的纵深结构包含三个层次, 即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

法律心理是法律意识的初级阶段, 是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 根据自己的社会法律生活的实践和感受而形成的对法律的直观的、表面的、片面的、零散的认识、感情、情绪、体验等主观心理活动和反映。

法律观念是指大学生在对法的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意向和决策思想, 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法律意识形态。与法律心理相比, 法律观念有更加自觉、明确和理性的法律心理, 但与法律思想体系相比又不成系统、相对易变。在法律观念中, 法律价值观念其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法律价值观是人们对法律及法律现象所形成的态度、认识、信仰、评价。法律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行为趋向和行为选择起着决定和支配作用。当代大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 首先是建立在知法、知悉法律和崇尚法律的基础之上的;良好的法律意识至少就要求大学生知晓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懂得什么是法律所允许的, 什么是法律所禁止的, 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同样, 良好的法律意识使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中法律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法律意识形态, 或法律思想体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 它表现为的法律思想、观点和学说。法律意识形态是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 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律现象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映, 表现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法律思想、观点和学说体系。法律意识形态通过对社会法律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系统完整的认识, 从而将对法律现象的认识提高到理论化、系统化的水平, 并对社会法律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 厘清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涵、特征及结构, 进一步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本质特征, 对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的培养, 进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247-248.

[2]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234-236.

[3]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126.

[4]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239.

上一篇: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下一篇:模因论与隐喻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