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与隐喻研究论文

2024-09-23

模因论与隐喻研究论文(精选5篇)

模因论与隐喻研究论文 篇1

一、引言

模因论 (memetics) 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因 (meme) 术语在1976年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中首次出现, 指一些思想或主意通过人类文化加以散播, 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论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之上的, 用于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 模因是文化传递的单位, 或者说是模仿的单位。它是一种可传染的信息模式, 通过像寄生虫病那样感染人们的大脑, 改变他们的行为, 引起他们着力去宣扬这种模式。这就是说, 对某事物, 如标语口号、时髦用语、音乐旋律、创造发明、流行时尚等, 只要有个带头的, 人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跟着模仿起来, 传播出去, “炒作”起来, 成为“人云亦云”、“人为我为”的模因现象。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 隐喻现象不仅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在政治、科技、宗教领域也有所体现。束定芳指出:“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 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举例来说, 隐喻的普遍性可以体现在科技与信息领域中的internet、virus、info-highway等。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 (conceptual domain) 或认知域 (cognitive domain) 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 即从源域 (source domain) 向目标域 (target domain) 的映射。认知语义学者认为, 隐喻并非语言的异常表现, 它是语言和思维所固有的, 是人类认知、组织和归纳客观事物的重要媒介。重要的是, 人类有能力将一个概念域隐喻性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 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见,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二、模因论

模因的表现形式为单个的模因和模因复合体。如果大脑里的信息内容直接得到复制和传播则被称为基因型模因, 而如果信息被赋予不同内容而得到扩散和传播则被称为表现型模因。Francis Heylighen认为, 一个模因的成功复制需要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 同化 (assimilation) :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 进入他的记忆。第二, 记忆 (retention) :指模因能在宿主的大脑中保留下来, 即被宿主记忆。记忆是有选择性的, 只有少数能够存活下来。模因在记忆里停留的时间越久, 通过感染宿主使自己得到传播的机会就越多。第三, 表达 (expression) :指宿主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 该模因因子能以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第四, 传播 (transmission) :指在表达的基础上传输给新的宿主。以上四个阶段形成一个复制循环, 选择在每个阶段都有, 一些模因在选择过程中被淘汰。

三、方位隐喻

1.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属于常规隐喻, 它以空间为源域, 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 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位置。其中大部分隐喻都与上下、前后、进出、深浅等空间方位概念有关。例如, “MORE IS UP, LESS IS DOWN”、“HAPPY IS UP, SAD IS DOWN”、“CONTROL IS UP, FORCE IS DOWN”。这些方位隐喻常常被赋予人们的喜与忧、物的优与劣等抽象概念。在方位隐喻中源域与目标域都具有反义词对 (antonyms) 或对应词对 (counterparts) 的性质, 其中最为典型的概念隐喻是“上/下 (UP/DOWN) ”类型的方位隐喻。

2.“上/下”方位性隐喻

英汉文化对方位概念“上”和“下”有相同的态度, 即“上”是事物的正面, “下”是事物的负面。“上”、“下”可以表示人的地位, 如“位居某人之上”代表处于权势关系的高地位者;“处于下风”则代表处于权势关系的低地位者。

语言是思维的反映, 而人的思维要受社会现实生活的影响。无论是汉语的“上/下”还是英语的“UP/DOWN”都被运用于没有方位的社会等级中, 如上宾、上等兵、上方宝剑、上峰、上级、上流、上司、上台、上头、上行下效、下层、下达、下放、下里巴人、下流、下情、下人、下属、下野、下中农、下士;up the social ladder沿着社会阶梯往上、up on the social scale社会等级高、downgrade降级、down-home (来自) 乡下的、down-market面向低收入阶层、downplay贬低、downtrodden受压迫的等。“上/下”的隐喻概念不是任意形成的, 而是一种人类经验产生的最基本的方位范畴。下面我们将说明up与down的方位隐喻的规律性:第一, 从身体或情绪上看, up代表happy/healthy, 而down则代表sad/sick, 如:I’m feeling up/down today.第二, 从数量上看, up代表more/much, 而down则代表few/less, 如:The number of books printed each year keeps going up/down.第三, 从权位上看, up代表control/success, 而down则代表submission/failure, 如:That family has certainly come up in the world.I belong to the upper class.第四, 从品行上看, up代表good/virtuous, 而down则代表着bad/depraved, 如:Teachers shouldn’t look down upon the poor students.

这类“上/下”方位隐喻常常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人们直立的姿势与正面情绪有关, 而弯曲的姿势则与负面情绪相关;身材高大与力量有关, 争斗中胜者总在上方;人们睡觉时是躺着, 清醒时往往站立等。综上所述, 在方位隐喻中, 英汉语不仅在表达式上, 而且在概念系统上都相应地借助“上/下”的概念来隐喻状态, 其隐喻基础也相同。

四、“上/下”方位性隐喻与模因

语言的传播靠的是语言模因。语言的生物属性我们可以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施莱赫尔的语言谱系树中窥见一斑。在隐喻研究中有这样一些术语, 如石化隐喻、死隐喻、活隐喻、隐喻的激活等, 这些也假说了隐喻的基因属性和进化的特点。隐喻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类:模因可以是单个模因存在, 即基因型模因;也可以是模因复合体存在, 即表现型模因。何自然总结出“大脑里的信息内容直接得到复制和传播是模因的基因型, 而信息的形式被赋予不同内容而得到横向扩散和传播的, 则是无数的模因表现型”。其中基因型模因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两种:第一, 在其复制和传播过程中, 表达同一内容的隐喻模因的表现形式一致, 即相似内容进行直接套用, 如I’m in heaven (我好像到了天堂。) 这句话可以在获得荣誉、欣赏美景等场合表示喜悦的情绪。同时也体现“上/下”方位隐喻, 此时in heaven代表着up。第二, 在表达同一内容的隐喻模因时, 英汉的表现形式也存在不一致性, 即相同的信息进行异形传递, 如在表达“我很伤心”时, 英语中常见的表达为I’m so depressed/I feel low today/I’m under the weather等。而汉语中的常见表达为“我心情坏透了”、“我心情很低落”、“我感到天塌了”等。这类所谓“形式近似、内容迥异”表达方式的出现就是隐喻模因的表现型。

五、结论

通过对“模因论”和“认知隐喻”的研究, 我们可以对两种理论有个清晰的认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 是人类认知新事物的一种手段, 是通过人们已有的经验来谈论另一经验领域的认知过程, 是人类隐喻性思维活动的结果。每当人们遇到新的事物, 就力图从已熟悉的事物中找到新旧事物的相似之处, 并对其进行认知映射, 从而形成认知隐喻。而模因则是一种信息复制模式。在模因的作用下, 新隐喻得到编码、复制、传播, 创造新隐喻思维的同时也得到复制。本文针对“上/下”方位性隐喻理解中产生的模因, 例证分析了隐喻模因的两种类型, 即模因表现型和模因基因型。通过两种类型模因的重新编码、复制和传播, 以及自然或人为地选取, 形成了“上/下”方位性特点的隐喻模因。最后, 本文从模因的视角来研究方位性隐喻, 揭示了隐喻不断复制、传播的发展规律。

摘要:模因理论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模因指文化基因, 它因模仿、传播而存在。从模因论角度看,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 其本质是人类认知与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针对“上/下”方位性隐喻理解中产生的模因, 例证分析了隐喻模因的模因表现型和模因基因型, 并通过两种类型模因的重新编码、复制和传播, 以及自然或人为地选取, 形成了“上/下”方位性特点的隐喻模因。

关键词:模因,模因论,隐喻,方位隐喻

参考文献

[1]陈检英.语言模因产生的隐喻机制[J].语言文学研究, 2009 (2) .

[2]戴卫平.“上/下”与“UP/DOWN”的地位隐喻[J].广西社会科学, 2006 (1) .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 (19) .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颜志科.模因论视角下隐喻的生成、发展与传播[J].外语学刊, 2011 (4) .

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篇2

【关键词】模因论 大学英语 听说教学

一、引言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听说教学与训练一直都是大学英语教学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将模因论引入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是解决听说教学难题的有效途径。

二、模因与模因论

1.模因论简介。模因这个词,最早出现在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 因》)一书中,它是基于基因(gene)一词仿造而来。 Blackmore认为模因是一种存在于个人记忆之中的信息模式,并能被复制到另一个人的记忆中。从这两个定义可知模因是通过模仿而得以复传递文化信息。由此可见,模因的基本特征就是模仿,模仿正是模因得以传播的关键。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的一种新理 论,以模因 (meme)作为理论指导,其根本要点均围绕着模因展开。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存在于语言之中,所以就有语言模因的说法。

2.模因与语言输出。模因一词作为文化基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 。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则借助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可见模因与语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自从模因论被引入到语言学界来,如何更有效地把模因论用于指导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受到了的关注。模因具有保留性、变异性和选择性,也就是每一个模因既是对以前模因的复制和继承,又会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变异,在变异中求得发展;模仿、复制不是百分之百的原样“克隆”,而是模因集合的重组。这些特点主要是通过同化、记忆、表达、传播等几个阶段来完成。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所以有“语言模因” (1inguisticmemes)之说。学语言的过程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语言作为一种模因之所以能够流传与语言使用者的不断模仿、传播是分不开的。如果语言不再被人们模仿和使用,必然逐渐被遗忘而走向死亡。模因论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很有启示。正如何自然所说的那样:根据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语言背诵教学不但不应放弃,而且还应大力提倡;从模因论里还可以悟出模仿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意义;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联想教学是启发学生活学活用语言的重要手段 。

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首先是输入。输入是输出的根本。有了足够的、地 道的语言材料的输入,输出才能彰显活力。相应地,只有输人而没有输出的语言 学习,也达不到语言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的目的。可见,语言学习的 过程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与传统的听说教学相比,模因输出机制的引入突出了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环境这一优势

三、模因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

1.听说教学模式的变化。首先,在听说教材的选择上,既要确保其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又要确保其实用性,选择那些与当今的社会生活、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关的语言材料,使学生能够主动快乐、全神贯注地接受听力材料,并乐于对其中的语言模因进行注意、理解和接受。其次、要求学生进行听音模仿练习。先注意听,然后模仿。模仿中可以先让学生模仿单音,其次单词,然后词组、短语及句子,直至学生能够将整个句子以标准的读音模仿出来为止。这种模仿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发音朗读习惯,而且使学生能对学过的语言材料进行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第三、要求学生对已经习得的语言结构和范文进行模仿,从而表达出不同的信息内容。让学生对已学过的习语、句型、句式进行类推式的模仿,有利于语言模因的表现型传播,为学生提供各种口语表达的手段,既促进了听力能力的提高,又可实现口语表达能力的进步。

2.教师在课堂中角色的变化。教师要由单一的授业解惑角色转向履行多样化职能,以渗透引导型模因教学为主,调动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的潜力,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如网络、多媒 体辅助教学等,通过音像、图文并茂地使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模因充分传播复制。让学生对已学过的习语、句型、句式进行类推式的模仿,有利于语言模因的表现型传播,为学生提供各种口语表达的手段,既促进了听力能力的提高,又可实现口语表达能力的进步。

四、结论

背诵模仿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一种传统的学习途径,只是通过模因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从理念上提高我们的认识,使我们重新认识背诵模仿的作用。教师在授课 过程 中,应充分考虑运用模 因论对于语言学习 的影响来开展实施 教学,使学习者能够通过语 言输入与输 出尽早掌握 目标语言,使外语输出如 同母语一样。因此,对模因进行研究与探索,必将给语言教学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帮助,对英语写作教学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大纲(试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模因论与英语教学 篇3

一模因与模仿

关于模因的定义,有两个形成阶段:前期被认为是文化模仿单位,其表型为曲调旋律、想法思潮、时髦用语、时尚服饰、搭屋建房、器具制造等模式;后期的模因被看作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

模因词源上来自表示“模仿”的希腊语词mimeme,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模因的定义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Blackmore1999)。可见,模因复制的基本特征是模仿,它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模因,也是模因传播的载体,它的功能在于传播模因。模因论的根本要点都奠基于模仿这个词的含义之上。模因只是一些思想,它本身没有明确的目标或意图,就像基因只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没有接管整个世界的计划一样。它们的共同点是,基因和模因都来自复制,而且将不断地被复制。当某种思想或某种信息模式出现,在它引致别人去复制它或别人对它重复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是模因。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才具有模因性(Blackmore1999)。总而言之,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

二模因的复制与传播

语言模因信息的复制和传播分为两大类型:基因型和表现型。

(一)基因型

基因型模因指大脑里信息内容作自我复制和传播。可以理解为内容不变,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复制的模因。又分为:

1相同的信息同形传播,也称为引用,即在合适的场合下不改动信息内容而直接传递。如各种引文、口号、转述、及日常交谈引用的名言、警句,或重复别人的话语等。

2相同的信息异形传播,也称为移植。模因在传播复制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信息变异,与原始形式大相径庭,但内容本身并无变化。如:在别人家里从事家务劳动的人,除了称呼“保姆”、“阿姨”之外,如今更尊称为“家政服务员”。再如:用英语表达“询问发生的情况”可以用下面的表达方式“What’s the matter?/What’s the problem?/What’s up?”等等。

(二)表现型

表现型模因指信息的形式被赋予不同内容加以复制和传播。可以理解为形式不改却以不同的内容加以扩展的模因。又分为:

1同音近音异义横向嫁接:语言模因保留原来结构,以同音近音异义的方式横向嫁接。例如广告中常用的伪成语,不改变成语的四字词组结构,只对其中的关键词语按需要换成同音近音异义词,“针针(斤斤)计较”、“有痔(恃)无恐”等。

2同形联想嫁接:语言模因形式不变,嫁接于不同场合导致产生不同的联想。如小品演员赵本山和宋丹丹被称为“山丹丹”组合,此语境中“山丹丹”意义发生了变化。

3同构异义横向嫁接:语言模因的结构和形式都不变,在原有的语言框架内换上新的词语或调换某些词的位置。如“女郎”一词,较早见于宋代《乐府诗集》里的《木兰诗》,后经人们长期的复制和传播,一直使用到现在,并且形成了“×女郎”的模因。007电影中的“邦女郎”,成龙电影中的“龙女郎”,张艺谋的“谋女郎”,周星驰的“星女郎”等。再如:用英语描述人的发式可以用下面的表达方式“It’s long and straight./It’s medi-umleng thand wavy./It’s short and curly.”

三模因论对英语教学的启发

模因论为语言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也为我们外语教学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启发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借助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套用,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1发扬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法,重视熟读与背诵。熟读和背诵可以使模因深刻地储存在个体的记忆中,而储存的模因又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传播、扩张。根据模因论和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语言背诵教学不但不应放弃,还应大力提倡。熟背的材料能在大脑中复制出来应用于言语交际,稳定的语言模因储存于大脑里随时都有可能被激活。但是人们在使用模因理论时往往混淆了模因与模仿,同时也低估了模仿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模仿是非常简单容易的事情,只需要低级的认知水平。其实作为文化传播手段的模因,它所涉及的模仿主要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使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基因型语言模因的传播特征是直接套用或相同的信息以异型传递,是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模因。背诵输入是一种可理解输入。英语教材中有不少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警句,这些语言不仅是语言文化的积淀,更是人类经验智慧的结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熟练背诵教材中这些经典言语材料,因为这些材料正好充当学生直接表达信息内容的“模因”。例如要表达“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可以引用“No pains, no gains”;要谈论“时间的重要性”,可以引用“Time is money.”;要表达“入乡随俗”,可以引用“When in Rome, doas the Romans do.”等等。

2对优秀范文进行分析和模仿。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英语写作是一项综合运用语言的输出性技能,可以加速外语知识的内化和习得,通过写作,外语知识可以不断得到巩固和内化,而内化的外语能力是听说读写技能的共同根基。虽然听说读写均有促进外语学习的作用,但写的促学作用略高一筹。

模仿作文写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个必要阶段。模仿优秀范文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行之有效的。这就要求教师对范文进行分析,向学生展示某种写作体裁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通过分析范文,让学生了解到语篇建构由语言要素、语境要素和写作的交际目的等诸多综合因素构成。通过模仿分析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协商,使他们对某一体裁内化到其知识结构中。写作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习到语言知识,又可以学习写作技巧。通过教师对范文讲解和学生小组互改等步骤,学生可以分别或同时从范文、同学和教师处获得必要的写作知识和技能的输入。接下来教师布置给学生某一题目,根据范文中体裁的知识和技巧培训中的技能来独立完成一篇作文。教学过程既能发挥教师和范文的指导作用,又能激发学生主动性。

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所学的课文中精心挑选背诵材料,帮助学生归纳出每一类课文的风格,总结出常用的词汇和句型,鼓励并监督学生背诵优秀范文。这些课文是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因而有利于口语与写作。通过背诵输入,学生不但能学会使用地道的英语,而且还能摆脱汉语思维的负面影响,从而真正提高英语水平。

3结合不同语境,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联想启发法。启发式教学思想是人类教学思想的精华,启发式教学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地发展智能、情感和意志的认识活动。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联想教学是启发学生活学活用语言的重要手段。模因的复制和传递方式启发我们如何学习语言:既要学会以不同形式表达同一信息,又要学会以相同形式套用不同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语境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思想,同时还要教会他们依照英语的地道表达形式来与别人交际交流各种各样的不同思想。语言模因论使我们认识到,在模因的作用下,词语得到复制,创造词语的创意也同样得到复制,从而形成人和语言的互动模式,学习者从中可以窥探语言的变化和发展。表现型模因模仿已知的语言结构,根据实际需要,变动原来的语言信息或其中的成分,表达出不同的内容。模因这种表现形式对我们英语教学的启发是,要教会学生结合不同的语境,在同一语言形式中嵌入不同的内容,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举例说明,“You a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You won'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这句话中的doubting Thomas源于圣经故事,Thomas是耶稣的12门徒之一,此人生性多疑。因此词义的引申就很容易产生联想,在英语中指生性多疑的人。doubting Thomas正是这样被复制成可供联想的同形模因。

模因复制和传播的两种方式有助于解释模因自我复制和进化的规律。英语教师从模因论这一新的角度进行教学尝试,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储备大量语料,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积极采用模仿、联想等学习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有助于教师改进语言教学,观察语言自身的表现,发现语言发展和进化的规律,更好地完成英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 2003 (2) :201-209.

[2]陈琳霞, 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3) :108-114.

[3]陈琳霞.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外语学刊, 2008 (1) :88-91.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Richard Dawkins.The Selfish Gene, 1976.

模因论与隐喻研究论文 篇4

以新达尔文主义 (Neo-Darwinism) 为理论依据, 模因论 (Memetics) 试图解释文化进化的规律, 从共时和历时的视角对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及文化传承性进行诠释。模因 (meme) 的概念是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Meme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意思是“被模仿的东西”。在道金斯看来, 模因是一种存在于人脑的信息单位, 在文化传播中像基因 (gene) 遗传一样被不断复制和传播。

基于模因论,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同样可以被模仿、复制和传播, 形成语言模因。语言模因不仅包括单词、句子、段落和篇章, 还包括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思想、习俗和观念等。模仿性、复制性和传播性是语言模因的三种特性。

一种语言, 如果没有人进行模仿和复制, 就不能成为模因。模仿性是语言模因的核心特性, 也是语言模因得以传播的基本条件。一般来说, 流行的用语和表达易于被模仿, 如:月光族、丁克家庭、土豪。语言的新潮程度, 与被模仿的范围和频率都是成正比的。

模因的复制, 类似病毒的传播, 都是从一个宿主复制到另一个宿主的。模因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要依靠复制, 也就是模因的同化和记忆。复制性是语言模因的重要特性, 是语言模因得以传播的途径。

根据模因理论, 模因分为4个活跃阶段, 即同化 (assimilation) 、记忆 (retention) 、表达 (expression) 和传输 (transmission) 。

(1) 同化:进入新的个体是成功模因的标志, 新的个体必须不断接触模因载体, 而且模因呈现后应得到注意。

(2) 记忆:模因在复制和传播之前, 必须在宿主大脑停留一定时间;在人类选择记忆的过程中, 大量的模因被删除, 只有少数模因得以保留。

(3) 表达:在记忆中保存下来的模因, 通过宿主的表达被释放出来, 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外形, 可以被感知和体验。

(4) 传输:传播媒介, 如因特网、广播电视等, 都参与到模因传输过程中。

以上模因的四个阶段在一定的规律作用下, 周而复始地持续下去;通过选择, 不断有模因被淘汰, 也有新的模因被吸收。

2 语言模因论相关研究

最早引进模因论的是我国语言学家何自然, 他从模因论的视角解释语言和相关现象。桂诗春则阐述了模因与大脑、语言文化的密切关系, 认为在模因的作用下, 词语和词语创造都得以复制, 从而形成人和语言的互动。马萧等学者也从翻译和隐喻等不同角度论证了模因学在语言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从语言学家的研究可以看到习得语言的过程与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有着很强的类似性。学习者首先要学会语言的口头或笔头表述, 并通过不断复制达到交流的目的。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 不仅可以在本族语出现, 还可在跨语言和文化的交际中出现。

3 语言模因与英语写作

语言模因的传播, 要靠语言使用者去实现。英语写作过程, 也是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因此, 了解模因的复制传播方式, 可以为我们提高写作能力提供帮助。

内容和形式是语言模因的两个体现形式, 相同内容的模因复制和传播, 既可以是具有相同的表现形式, 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体现。

(1) 相同信息以固有的形式传播

即“直接套用”。在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中, 可以通过引用把信息进行复制和传播, 如英语中的成语、名言等, 它们言简意赅, 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 是智慧的结晶。如果能将这些内容形成输入材料, 让学生反复背诵和训练, 并在写作中直接应用, 将大大增强文章的语言层次和丰富程度。

(2) 相同信息以不同的形式传播

即“同义异词”。在信息的复制和传播过程中, 虽然保留了原始内容, 但形式发生了变化, 形成了新的模因继续传播下去。这样的传播规律提示我们, 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同义异词或不用的句式来表达相同的信息, 以避免单调和重复。

4 在模因论的指导下优化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模仿是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的首要条件, 而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也是从句式和表达的模仿开始的。因此, 可以借鉴模因的复制和传播的规律来优化教学, 使语言模因得以成功复制。

(1) 挑选恰当的学习材料, 以提高模因复制的效率

“适者生存”的淘汰现象存在于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 易于得到同化的输入材料是成功模因的基础, 也有助于其得到持久的复制和传播, 而语言模因是否能存在, 其语用功能是关键。在语言交际过程中, 活跃的模因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持久力, 可以快速、保真地传播。因此, 我们在编写英语写作教材时, 要挑选容易得到学生认同和模仿的作文范例, 难易程度要适中, 使学生容易理解、模仿及学以致用, 从而提高模因的复制效率。

(2) 通过背诵提高语感, 扩大语言模因储存量

根据语言学家斯托克 (Bialy Stock) 的观点, 语言知识可以分为显性 (explicit) 和隐性 (implicit) 两类。显性语言知识存在于学习者的意识层, 可以清晰表达出来;而隐性语言知识则经过学习者内化之后留存于潜意识层。模因在记忆中的储存时间的长短, 与背诵能力是成正比的。写作是语言的输出过程, 如果学习者的语感 (language sense) 强, 就能流利地使用语言来进行书面或口头的表达。通过大量的背诵, 可以逐渐将语言模因植入潜意识层, 从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 最终形成较强的语感。在学习英语写作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母语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影响, 外语习得的负迁移往往会对学习者造成困扰, 写出中国式的英语表达。通过背诵获得的语言模因和语感, 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 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 充实非语言语境模因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模因也不可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单独存在。在语用学中, 语境分为语言类和非语言类两种。其中非语言语境主要就是指语言的使用环境和背景, 如写作中作者的个性特点、文化习俗、背景知识、交流方式等。通过背诵可以获得一定量的语言类语境, 但只有不断接触目的语的文化背景, 了解目的语的使用方式和原则, 才能逐步建立非语言语境的模因库。在写作训练中, 除了要求学生大量背诵和模仿英语的惯用法、固定搭配、常用句式等, 还要对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传统、法律制度等进行学习, 指导学生对这些非语言语境模因反复训练, 逐步建全语言基础知识的模因库, 从而增强对背景知识的理解。

(4) 鼓励学生在模仿中进行创造, 以提高模因生命力

虽然模仿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基础, 也是英语写作学习的第一步骤, 但写作毕竟是创造性的行为, 不可能完全复制和拷贝, 而是要将所存储的语言模因进行重新排列组合, 形成学习者自己的文字表达。语言模因传播的变异性要求学习者要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语言, 并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不同的语言知识。在写作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背景和环境, 尝试用不同的写作方式来表达, 丰富自己的语言形式, 增强表达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以符合不同语境的要求。

5 结语

模因论为大学写作英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基础;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过程的规律性和周期性, 为改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模因论的指导下, 英语写作教学可以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法相结合, 从精选学习材料开始, 将背诵、模仿和创造这三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形成一定的教学规律,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英语写作模式;而在语言和文化语境下的实践写作为学生以后学以致用打下基础。模因论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在语言层面和文化交际层面大大帮助学生在各种语境下进行有效的书面交际。

参考文献

[1]Dawkins, R.The Selfi 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2]Dawkins, R.The Extended Phenotyp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3]Heylighen, 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A].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C].1998:423-418.

[4]陈琳霞.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外语学刊, 2008 (1) :68-73.

[5]陈琳霞, 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108-114+160.

[6]冯政.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381-382+456.

[7]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 (-66) :45.4

[8]何自然, 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 2003 (2) :200-209.

[9]雷玉兰.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3) :214-216.

[10]任海燕.分阶段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4) :180-182.

模因论与隐喻研究论文 篇5

1 依据理论

1.1 模因和模因论

模因论是以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阐述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模因论中, 模因即为达尔文进化论的基因。基因借助遗传这一方式繁衍, 模因是借助模仿而传递, 它被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 模因是模因论的根基, 用以解释这一通过非遗传方式传播的文化的特殊途径。模因论阐述了文化发展及传递的规律, 可为我们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带来新的方法。在模因论的指导下, 一些传统教学方法往往也被重新做出评价。

1.2 模因的不同传播阶段

1) 同化 (assimilation) :语言模因能够让学习者注意、理解和接纳。注意是指模因载体其重要度可以提起宿主的重视;理解说明宿主愿意将模因进入自身的认识系统。此时假若模因与宿主的认知系统相符合, 就有机会很快被接受。

2) 记忆 (retention) :能够长期在宿主认识系统中保留的模因就是成功模因, 其保留时间越长, 其传播和感染其他宿主的机会就越大。

3) 表达 (expression) :模因需要从记忆的形式演变成宿主可以感知的客观存在体, 这就会得到传播, 这一过程称之为表达, 话语就是重要的表达手段。

4) 传输 (transmission) :模因的传输需要客观存在体或其他载体, 在传播中, 模因就从一位宿主向外传播开来。

1.3 语言模因

语言模因就是模因用话语来表达.从模因的观点出发, 语言模因展示了语言流传的内在规律。

1.4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 (H.Ebbinghaus) 是德国心理学家, 其研究成果表明, 学习结束之后遗忘就马上开始, 遗忘的速度不是均匀的, 而是在刚开始记忆阶段遗忘会快, 慢慢变缓, 长时间后, 遗忘几乎不发生了。这就是遗忘“先快而后慢”规律。

2 模因论和遗忘曲线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大学英语教育提及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 按以前一般的英语教法均以老师为主, 偏向灌输式的语言教法, 现今更重视以学习者作为主体, 采用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了对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个人认为, 科学的、合理的英语教学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把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充分遵循和掌握科学规律, 以提高大学英语教育涉及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基础技能的教学效果。在这些方面, 模因论中的模因的传播特点和“遗忘规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2.1 同化阶段

依据模因论, 语言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就是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在生存期内的成功模因一定要能被宿主接收, 进而进入宿主记忆, 所以, 我们要找到学习者主观上想模仿的成功模因。大学英语教学涉及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能力, 这就告诉我们, 在英语教学的每个环节, 教师的合理规范引导对于学生的优先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比如, 我们在给学习者进行英语口语的教学中, 就要找到成功的模因, 以引导宿主, 我们可以引导学习者多接触如VOA、BBC等英语听力材料, 对于好的内容和经典的语句可作为仿说的对象, 鼓励学习者模仿其中的用词、音调和语气等, 当学习者对重音、节奏、语调有了一个基本概念时, 我们就可以引导学习者在模仿时多注意单词和句子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由于重音不同、节奏不同、语调不同而导致的含义不同, 从而学到地道的英语用法, 这也就是我们在英语口语教学中依据模因同化阶段的规律, 给学习者明确模仿的模因;英语教学的其他环节与上述这些提到的口语类同, 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成语、谚语、俗语, 既是语言进化的瑰宝又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分析和总结哪些信息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有效且有益的, 然后在教学中重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阐述, 使学生便于理解和选择。这些被选择的信息就将成为学习者模仿的模因, 进而建立学习者强大而丰富的“模因库”, 为全面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英语水平打下基础。

2.2 记忆阶段

按照模因论表述的观点, 模因在宿主的记忆系统中保留周期越长, 模因被复制和传递的机会就越大。如何能让“模因”在学习者的大脑里长时间不被遗忘,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学习者经历了同化阶段的筛选后, 背诵记忆周期的模因, 可在日后的灵活应用中打下基础。“模因库”被广泛而深刻地记忆后, 就成为一种成功的模因, 被大量地复制和积累, 才能灵活运用。笔者经过对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H.Ebbinghaus) (1885) ) 提出的“遗忘规律”研究发现, 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将遗忘的规律告知学习者, 并指导学习者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 就不难做到将“模因库”长时间地保存在大脑中, 艾宾浩斯 (H.Ebbinghaus) (1885) 观点是, “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 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表述如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 横轴表示时间 (天数) , 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依图可知, 温故而知新是多么重要!同时艾宾浩斯还提出, 不同性质的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 记住12个无意义的音节, 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的音节, 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 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就给出了启示:理解了的知识牢固而迅速被记忆, 有意义的材料记忆起来既容易又迅速。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教学工作者和学习者, 应该运用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法, 重视熟读与背诵。熟读和背诵可以使模因深刻地储存在个体的记忆中。依照模因论和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 应该大力推崇教学中的语言背诵。教学工作者应该按照“遗忘规律”指导学习者掌握复习的周期, 以使“模因库”能在学习者的大脑里长时间不被遗忘, 长期根植, 并且随着积累不断扩大, 从而有效地扩大词汇量。

2.3 表达和传播阶段。

模因可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 (何自然2006) 。基因型模因的特征是“相同信息的异型传递”, 表现型模因的特征是“不同信息的同型传递”。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的仿说、仿写或者是联想方式是符合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的传递特征的。学习者通过在模因的同化阶段和记忆阶段建立起强大“模因库”之后, 教师就应该有效引导学生将内化在头脑中的“模因库”中的语言“表达”并“传播”出来, 从而巩固、强化、壮大大脑中的“模因库”, 比如在教学中设置一些与某一书中的经典情节相似的案例让学习者模仿表达;又如, 给学习者一些题材仿写一些信函、商务条款等, 这就是表现型模因的传播方式;教学者多创造一些氛围, 有针对性地让学习者对一些词汇和句型进行灵活的应用, 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 这就是基因型模因的传播方式。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发现, 针对不同学习者建立起来的“模因库”的不同, 有选择地让学生背诵、复述、翻译、造句、仿写等都是让模因表达和传播行之有效的方法。

3 总结

大学英语教育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 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是值得我们教学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模因论阐述了语言模因这一通过非遗传方式传播的特殊文化传播方式及其特点, 让教学双方都充分理解和掌握模因的不同传播阶段;另外, 本文在记忆阶段借助“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所阐述的内容, 让学习者通过不断扩张“模因库”, 从而不断扩大词汇量, 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 作者希望本文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若有表达欠妥之处, 恳请同仁们斧正。

参考文献

[1]R.Dawkins.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0UP, 1976.

[2]樊晓娟.模因论与英语写作课程教学[A].学园, 2011 (1) .

[3]何自然, 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第2期, 2003.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R].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第2届年会报告, 2004.

[5]何自然, 陈林霞.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

[6]张国忠.遗忘规律的探索与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第6期, 2002.

上一篇:超前及法律意识下一篇:环控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