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隐喻(精选8篇)
情感隐喻 篇1
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 而且还是认知现象。哲学家及认知语言学家都认为隐喻是认知抽象事物的强有力工具。通常情况下, 人们使用隐喻手段来理解陌生抽象的事物。人类情感的表达离不开隐喻。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缺一不可的。情感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对外界事物刺激的生理反应, 如高兴、悲伤、愤怒及害怕等;另一方面指人对特定事物的特殊情感, 如关心爱慕等。从这里便可看出, 情感是极其抽象的, 因而便需使用隐喻使其生动具体, 更易理解。作为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情感事实上有很多概念意义。故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至关重要。在文化融合的时代, 在单独的文化中对其情感隐喻表达进行对比研究不仅可以更好理解情感, 并且可帮助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基于人类相同的生理和心理体验, 情感的隐喻表达在中英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观察细致度、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 其表达方式又有所不同。该文欲从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主要包括阐述隐喻研究理论, 对其表达相同点进行归纳总结, 并找出其表达不同之处。
国外学者Koveses研究了情感意念, 并着重研究了喜怒哀乐这四种基本情感的隐喻表达;国内学者林书武 (1981) 分析了英汉关于“愤怒”的概念隐喻, 提出在英语中, 最重要的概念隐喻“anger is fire.” (愤怒是火) , 而在中文里却是“愤怒是气”;於宁在其《当代隐喻理论》第三章讨论了汉语情感词“愤怒”和“喜悦”的隐喻表达式, 得出汉英具有同样的隐喻模式;宁全新依据生理效能的本源理论也对“anger”做了相关研究, 分析了“愤怒”这一情感的概念化隐喻过程。
1 隐喻理论研究
自亚里士多德开始, 就不断有哲学家语言学对隐喻进行探讨与研究。与之相关的书籍论文当然也为数不少。首先, 作者探讨一下在各阶段隐喻研究的一些情况。
1.1 古希腊哲人的隐喻观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其实不主张使用隐喻, 他是布莱克所说的贬斥派。但亚里士多德却认为, 隐喻是诗人通过艺术性的模仿向读者提供知识的手段, 对诗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成为善于运用隐喻的大师, 使用隐喻是从别人那里学不来的, 它是天才的标志, 因为一个好的隐喻表明诗人在不同的事物中直觉地感到了相似之处。”他在《修辞》中还指出“隐喻使言辞清晰, 富于魅力, 别出一格, 这是别的手段所办不到的。”从这段话中, 我们很明显就看到了隐喻的好处。但是束定芳指出他的观点只看到了隐喻在语言中的使用, 忽视了对人类思想形成的影响, 即忽视了隐喻的认知功能。
1.2 罗马帝国初年哲学家的隐喻研究
西塞罗 (Cierco) 把隐喻看成是一种次要的词汇比较 (comparison) , 所以隐喻属于明喻的一种, 明喻才是更主要的词汇比较。在说到隐喻的功能时, 他认为“没有比单个词的使用更能使文章增强修饰效果, 也没有比单个词的换用更能使语言增色。”随后昆提良 (Quitilian) 提出了“替代论” (substitution) , 即隐喻实际上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 而且隐喻是一种更简洁的明喻。 (刘宇红:31)
1.3 20世纪的隐喻研究
20世纪当属隐喻研究最活跃时期, 尤其以80、90年代为盛。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便是莱考芙与约翰逊的《人类赖以生存的隐喻》, 他们一反隐喻理论传统观点, 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 而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 (赵艳芳, 1995) 在该书中, 作者指出人的思维过程是隐喻的, 其表现形式——语言中的隐喻来自人的概念体系。在该书中, 也探讨了隐喻的主要类型, 主要有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 本体隐喻。结构隐喻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方位隐喻则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本体隐喻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 心理活动, 事件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具体有形的实体, 特别是人本身。
2 情感隐喻表达的相同之处
莱考芙与约翰逊认为人类并不盲目地表达情感。相反地, 情感的表达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生理基础或是文化背景。当人们在表达“高兴”、“愤怒”、“悲伤”以及“害怕”时, 无论在哪种文化中, 表达都会有一定的共性。
沈少剑和谭业升指出, 情感的概念隐喻存在着继承性的级阶。周红对英汉情感隐喻共性分析后发现在情感隐喻表达上主要有四种共同点:一, 用人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来隐喻情感;莱考芙与约翰逊指出, 英语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转喻原则, 即用处于某种感情或者情绪时人体的特殊生理变化来表示情感。而在汉语中我们也发现了同样的隐喻转化原则。比如人在发怒时体温会上升, 体内压力上涨, 脸红耳赤, 情绪激动等, 时常可能失去准确的感知能力;而当人们高兴时, 脸色会发烧发亮等, 因而英汉中都有“‘幸福、高兴’是光”这一共同概念隐喻。这些都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基础。许多学者在论文中都提到了这一点。二, 用方位词隐喻情感;有很多方位词如“上”“下”等都被用来隐喻概念, 但这又不是任意的, 往往都是建立在人类身体和文化的基础上的。情绪低落时的嘴巴下拉, 眼睛暗淡无光以及高兴时的嘴角上扬, 眼睛炯炯有神都是与方位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会有“高兴为上”“悲伤为下”的隐喻表达。三, 用天气隐喻情感;安德鲁 (Andrew Goatly) 进一步指出英语中存在很多根隐喻, 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划等号的。他的研究发现, 英语中有很多表示情感或者情绪变化的语言有来源于描述天气和天气变化的词语。人的心情就好像天气一样, 有“晴”也有“阴”, 我们有“灿烂的笑容”“感情的晴雨表”等字眼。四, 用液体隐喻情感, 在安德鲁罗列的根隐喻中, 其实还有“情感=液体”这根类比的。在英语中, 我们说她的心情很平静 (she felt quite calm.) , 在汉语中, 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计其数, 如:他脸上浮出笑容。他沉浸在幸福中。 (周红:91)
在“高兴”、“愤怒”、“悲伤”以及“害怕四种情感中, 当属对“愤怒”隐喻研究的次数最多。其中宁全新的《“anger”与隐喻》一文对从本源理论的角度对其隐喻化过程做了详细探讨。他认为, 愤怒的生理效应有四个方面:身体的热度增值、体内压力增值、激活和感觉度干扰。当愤怒强度增大时, 由愤怒引起的体内压力值也随之增大, 反之相反。但必须指出愤怒的强度是有一定极限的, 超越这个极限, 愤怒的生理效应会损伤正常的器官活动。在很大程度上, 我们就是根据认知环境的变化, 利用本源理论推断愤怒的强度。如从轻微的不满、生气、愤怒、激愤到大怒暴怒等。本源理论实质上为愤怒这种情感铺设了能够产生大量隐喻意义的通道。 (宁全新:70)
张辉在分析英汉情感概念形成和表达时, 探讨了“愤怒”、“愉快”、“悲伤”、“害怕”表达的共用的来源域。对愤怒情感, 其共用的来源域主要包括火焰、精神失常、侵犯性动物行为、自然力量、斗争中的对手等;对愉快情感, 其共用的来源域主要有离开地面、在天堂中、活力、束缚的东西, 精神失常等;悲伤情感时有黑色、缺乏活力、容器中的液体、猛烈的身体力量、精神失常等;害怕情感有容器中的液体、邪恶的敌人、折磨、疾病、精神失常等。 (张辉:29)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这四种情感的表达主要有以下几个共同点:一, 把人身体看做一个容器, 情感是其中液体, 也就是莱考芙与约翰逊所说的本体隐喻;二, 人的情感与颜色联系在一起, 快乐高兴往往与鲜艳的颜色结合在一起, 悲伤害怕则与暗淡的颜色结合起来。三, 人的情感与天气联系在一起。
3 情感隐喻表达的不同之处
虽然大多数的情感表达是相同的, 但在此两种文化中仍然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而造成这些差别的宏观原因当然是因为文化的差异, 但经过研究发现, 这些差别主要是与观察细致度、观察视点, 文化风俗等紧密相关。大多数学者对其相似性研究较多, 对其不同之处研究笔墨甚少, 而研究过的也只是对“愤怒”情感不同之处稍微多一些。马清华提到感情意念取象一旦跟文化和语言相联系, 马上就显露出复杂性、差异性和选择性, 其规则性常为约定性所掩盖。表情本身的文化差异都落下来, 各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都会引发不同语言间取象的差异。
文化习俗是其原因之一, 在表达“愤怒”情感时, 这一原因显得尤为明显。英语中为“愤怒是容器中的热流体” (Anger is a hot fluid in a container.) , 而汉语中为“愤怒是容器中的热气体”。关于这一区别, 李福印用中医“阴阳说”作了解释。在汉语中, 月、地、夜、冷、水等都是属阴的, 日、天、热、火、夏等是属阳的, 而气体和热在汉语中是属阳的, 因此汉语没用“流体”表示“热”。 (李福印:234) 除此之外, “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关于“气”的理论, 这一表达实际上是和我国的历史文化积淀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个原因则是观察视点的不同, 不同感情下的身体反应特征是各种离散、独立特征的变化和重组。每一单项特征都有取得独立表达资格的可能, 这就为异构取象的等效性奠定了基础。语言在表达感情意念时, 受语言表达能力、经济性原则的制约, 无法也不需要把所有反应特征描述殆尽, 所以身体反应特征并不都有资格成为感情意念的取象。面对同一种感情事态, 各民族或文化集团观察、扑捉感情线索的视点不完全相同, 不在观察之内的特征行为当然不能成为意念取象。汉语中鼻子可以表示哀和怒, 但它不能表示喜和惧。汉语中表示极度气愤时, 其相应表情体是“七窍生烟”, 也可以是“嗓里冒烟”或“眼中喷火”, 但至今还未发现用耳朵表示愤怒;英语中却有这样的说法, 如:Smoke was pouring out of his ears. (他爆发出愤怒 (他的耳朵里冒烟) ) 。这些都反映出了不同民族或不同文化集团观察视点的差异, 尽管如此, 相互间完全不同的取象仍然可以是等效的。
第三个原因是观察细致度, 不同民族观察感情发生时身体反应特征的细致度是不同的。中国人扑捉信息非常认真细致, “鼻子”“眼睛”“嘴巴”“眉”“牙齿”等都用来表达情感。相比之下, 汉语中的情感表达是比英语中的表达要丰富生动得多的。 (马清华:268)
4 总结
综上所述, 其表达方式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基于人类共有的体验与经验, 人们使用了主要有三种的隐喻模式。不同之处在于表达愤怒时的“气体”“流体的使用以及其他一些细小的因素导致而成的差别。他们分别是观察细致度、观察视点以及风俗文化等, 比如汉语中惯用“胆”“肝”“牙齿”等一系列字眼表达各种情感。经过简单的探讨, 我们对英汉情感隐喻的表达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对中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摘要:作为语言认知现象, 隐喻渗透各个文化团体。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常借助隐喻来更好地理解那些陌生的、抽象的东西。作为人类生活必不可缺的部分, 情感抽象而又难以令人捉摸。故情感的表达往往离不开隐喻。基于人类相同的生理和心理体验, 情感的隐喻表达在中英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观察细致度、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 其表达方式又有所不同。因此, 该论文旨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对其情感表达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做简要探讨, 以更好理解中英文化差异。
关键词:情感,隐喻,认知,比较研究
认知视角下《围城》中的情感隐喻 篇2
摘 要:《围城》是现当代一部经典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作品中语言幽默生动、泼辣犀利,尤其是各种隐喻的使用令人拍案叫绝。本文以融合作者智慧的情感隐喻为分析语料,从认知角度出发,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及情感隐喻理论阐释这些情感隐喻的隐喻理据以深刻理解每个情感隐喻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它们所表现的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体验。
关键词:《围城》;认知;情感隐喻;概念隐喻
作者简介:胡晓榕(1979.8-),女,湖南省耒阳市人,硕士,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2
《围城》是钱钟书于20世纪40年代所作的也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让读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作者对语言非凡的驾驭能力及语言所反映的作者的人生智慧。钱先生在作品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作品的文笔风格独树一帜、幽默犀利,其中隐喻的使用尤其精彩,令人赞不绝口。本文从众多的隐喻中选取情感隐喻为研究语料,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及情感隐喻理论阐释这些情感隐喻的隐喻理据以深刻理解每个情感隐喻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它们所表现的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体验。
一、概念隐喻与情感隐喻
1980 年,Lakoff 和Johnson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成为隐喻研究的转折点。Lakoff 等学者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并把概念隐喻分为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方位隐喻有关空间走向,也称空间隐喻。空间概念是人们较早较容易理解的具体概念,人们将这些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情绪等抽象概念,形成了许多用具体的空间方位词表达的抽象概念。虽然像上、下,内、外等两极对立是基于物理概念,但基于此产生的隐喻因为文化差异而不同。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构造另一种概念。两种概念从属于不同范筹,但两种概念结构存在相同之处。人们通过结构隐喻用具体的已知概念去理解抽象未知概念,将描写具体已知概念的词语用于描写另一种概念。如“爱情是一场战争”,“婚姻是一座围城”等。实体隐喻就是把事件、情感、活动、观点等无形概念视为有形实体,因而人们可以对这些无形的概念进行量化、识别。
人类认知与人类情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们往往借助于某种可感知的物质去认知理解情感概念并固定于意识中。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出来。Kovecses认为情感隐喻具有普遍性而不是文化特性,情感隐喻中的喻体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存在一定的规律。它们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生理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即便处于不同文化,人在遇到害怕恐惧时都会表现为睁大双眼、张大嘴巴;愤怒时,人感到体温上升、血压升高等。处于某种情绪时人体生理会发生变化,语言用这种变化来表达情感。
为了理解情感这一抽象概念,人们将具体概念映射于这一抽象概念。情感被看成可感知的物体。在情感隐喻表达中,情感是身体内的液体,是气体,是固体。情感是固体衍生出情感主体是易碎的固体。物体具有温度和位置属性,因此衍生出情感强度是温度,情感是位置。固体能够移动能够静止,因此情感也是可移动的固体或自主的固体。移动的固体会产生力量,因此情感也是一种力量。移动会发生在某一时间或移动出现距离,于是就有了情感亲近和疏远是位移时间和距离等。一层层继承、延伸,一直扩展到具体情感。
二、《围城》中的情感隐喻分析
《围城》中的情感隐喻主要可划分为:快乐隐喻、爱情隐喻、悲伤隐喻、愤怒隐喻等。
(一)快乐隐喻
快乐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它表现的是人类积极看待周围世界的态度。快乐的人感到精力充沛,动力十足。
1.快乐是向上的
快乐的情感往往与向上的概念联系在一起。
如:①早晨方醒,听见窗外树上鸟叫,无理由地高兴,无目的的期待,心似乎减轻重量,直升上去。
②鸿渐兴高采烈,没回房就去看辛楣。
2.快乐是一种舒适的天气
如:①王处厚先出来,满面春风。
②那女孩年纪虽小,打扮的脸上颜色赛过雨后的虹霓。
人们在达到预期目标释放愉悦心情时,肌肉放松、神采飞扬。雨后虹霓和春天的微风让人心情开朗,舒适乐观。王处厚脸上的轻松喜悦表情与春天的微风本质上毫无关联,但脸部因肌肉神经的放松而显露的微笑和春风给人的心理感受是相似的,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构成了这一隐喻的基础。女孩脸上涂抹的颜色过于鲜艳和虹霓的耀眼都给人一种惊愕之感。
3.快乐是容器中的液体。
如:①他的快乐从睡梦中冒出来,使他醒了四五次。
②快乐像沸水似的洋溢满桌。
4.快乐是一种植物。
如:可是受了这封建思想的恭维,也快乐的两张酒脸像怒放的红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花往往象征幸福喜悦甚至是奖励。中国人在喜庆时佩戴红花,小孩收到表扬时奖励红花。这一概念隐喻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人内向含蓄的性格特点。旧时的中国人很少会生动或夸张地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他们往往把感情深藏内心,所以作者用到了“怒放”一词来修饰红花,足以描写当事人的兴奋之感。
(二)爱的隐喻
爱是一种主动情感,以真心对待某个生命体或物体,对他/她/它充满热情、兴趣、渴望,愿意亲近他/她/它。在《围城中》,爱被隐喻概念化为一种身体的亲近,身体发出的力量,身体的疾病等。
1.爱是身体上亲近。
如: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苏鸿渐心里装着唐晓芙,对苏文纨并没有爱意,但在那个暮春早夏的月圆之夜,面对月光衬托下苏文纨的和她的主动示爱,他没法退避,只好回脸敬而远之犹豫不决地吻了她。这也许就是月亮惹的祸。这一隐喻生动具体的描写了方鸿渐当时的情感。
2.爱是身体迸发出的一种力量。
如:①苏小姐知道他在看自己,回脸对他微笑,鸿渐要抵抗这魅力的决心,像出水的鱼,头尾在地上拍动,可是挣扎不起。
②情感一触即发,要避免刺激它。
爱是双方之间的一种相互吸引,是恋人之间的一种魔力。人们生活在地球上,受到地球引力的牵制。他们对引力的生活经验相当丰富,很容易吧引力这一具体概念映射到抽象概念“爱”之中。
3.爱是一种疾病
如:他想这事势难两全,只求做的光滑干净,让苏小姐的爱情好好的无疾善终。
爱与一个人身体内荷尔蒙分泌有关。荷尔蒙分泌过剩易导致身体系统紊乱,致一个人对所爱的人日思夜想,没有心思去打理别的事情,甚至于歇斯底里,神智变得不正常,跟生了病似的,因此爱是一种疾病。
4.爱是装在容器里的液体
如:鸿渐情感像个漩涡。
人的身体是一个容器,情感是人体这个容器里的液体。液体越多,容器压强越大;情感越深,身体越承受不起。
5.爱是火
如:鸿渐想起唐晓芙和自己,心像火焰的舌头,突跳而起。
方鸿渐对唐晓芙的热恋就像一团火焰。爱情犹如一团燃烧的火给人温暖,给人希望与憧憬。火的炽热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适宜的温度。太多的合适会让火种的燃料早早燃烧殆尽。另一方面,忽视、冷漠等不合适也同样浇灭火种让爱这火焰熄灭在彼此的心里。方鸿渐与唐晓芙终究或是因为唐晓芙的口齿伶俐或是方鸿渐的一时失误或是苏文纨的挑拨或是更多其它原因未能让这爱情的火燃烧下去。
6.爱是一个有价值的物体
如: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好了的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子里。
苏文纨把自己的爱情看成一件奢侈品,小心对待,可惜她施与这件奢侈品的人方鸿渐真没看上她,至少他的表现与她的满意度有较大差距。
7.爱是一种植物
如:①我心里的花儿早已开!唉!!!我的爱。
②可是你这一念温柔,已经心里下了情种。
爱情经历播种、生根、发芽、成长、茂盛、枯萎、凋零等由始而终过程。呵护得精心,它就停留在生长、茂盛阶段;粗心大意或是不珍惜爱便过早枯萎、凋零。植物生长过程这一具体概念很好得被映射到了爱情发展过程中这一抽象概念中。
(三)悲伤隐喻
1.悲伤是让人感到不适的天气
如:她冷淡的笑容,像阴寒欲雪的淡日。
2.悲伤是被囚禁的动物
如:鸿渐郁勃的心情,像关在黑屋里的野兽,把墙壁狠命地撞、抓、打,但却找不到出路。
人在感到悲伤时,大脑会分泌一种激素和指令,是全身毛孔收缩,所以感到冷,感觉周围空气冷却下来,天空变得阴霾。人走不出悲伤,就走不出悲伤带来的压抑,找不到出口。
(四)愤怒隐喻
1.愤怒是一种颜色
如:①鸿渐气得脸都发白,说苏文纨是半老徐娘。
②鸿渐看得面红耳赤。
③柔嘉霍地坐起,睁大眼睛,脸全青了。
愤怒到底是什么颜色?在钱钟书的笔下,它可以是白色、红色、绿色。愤怒是人们对阻碍、苛责、忽视及驱逐的一种防卫反应。盛怒的外表下常有一颗脆弱的心。愤怒意味着人们感到他们所受的阻力或威胁太“烫手”,难以控制。
2.愤怒是火
当愤怒达到较高程度,身体因为愤怒而发生一些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身体发热等。这些变化应有一定的限度,当变化超出限度时,人们就会失去控制。隐喻把源域“愤怒”看作是“热”。不同愤怒隐喻成热的不同程度。
如:①鸿渐气得心头火直冒,仿佛会把嘴里的香烟衔着的一头烧红了。
②恨不得他怀里的酒滴滴都化成火油。
3.愤怒是容器内的气体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气。《黄帝内经》认为在天地没有形成之前便有了气,气充满太虚运行不止,后来才逐渐形成了宇宙万物。人的身体被隐喻成一个情感容器。愤怒是这个情感容器中的气体。
如:①梅亭一言不发,向椅子里坐下,鼻子里出气像待发的火车头。
②事后,刘先生怪太太不该提起昆明做媒的事,触动她一肚子怒气。
三、结语
情感在文学作品中永远占据重要席位,而情感的抽象往往让人难以表达。文学家借助隐喻使抽象的情感概念具体化,生动化。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认知方式,来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体验。隐喻的抒情作用使文学作品更加凝练,情感内涵也更加深刻丰富,同时帮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1980.
[2]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359.
[3]胡状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小议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 篇3
前人的研究成果给了我莫大的启发,终于发现,其实这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情感隐喻且存在着相同的规律。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A.用温度的冷热构建情感隐喻
冷和热是指人感觉器官对温度的直接体验,由于我们对冷热的经验非常丰富,因此冷热隐喻极为普遍。我们的四类情感表达中,也有许多冷热隐喻。热、暖、寒、冷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温暖的感觉使人感到舒适,寒冷的感觉使人难受。所以,英/汉成语情感隐喻都用“热”表愤怒,“暖”表喜悦,“寒/冷”喻悲伤和畏惧。喜悦是暖,如heart-warming/warm one’s heart(暖人心房的);愤怒是热,如get hot(发怒),white heat(白热),blow hot coal(怒气冲天),add fuel to the flames(火上加油)等;值得一提的是汉语中的“气”也指热;悲伤是寒/冷,如pour cold water on(向……泼冷水),chill over(寒心,沮丧);惧是寒冷,如cold feet(害怕,胆怯),run cold(惊恐),make one’s blood freeze(心寒胆落,汗毛直竖)。
B.用内脏的变化隐喻情感
Koveceses (1990)指出英语中存在着隐喻和转喻原则,即用处于某种情绪时人体的特殊生理变化表达情感。[4]笔者在分析中发现,就内脏的变化而言,特定的情感变化都是与身体某一器官的变化相联系,特别是与心脏的变化有关。如英汉成语都用心脏的轻松表喜悦,心脏的疼痛表悲伤,心脏的急速剧烈跳动表畏惧。看以下情感隐喻及表达式:a.心脏轻松表喜悦。do one’s heart good(心旷神怡),light heart/light hearted(心情愉快地)等;b.心脏的疼痛表悲伤,如break one’s heart, break the heart strings of sb.(心如刀割,寸心如割)等;c.心脏的剧烈跳动表畏惧,如have one’s heart in one’s boot/mouth, make one’s hear stand still, make one’s heart pound with fear(心惊肉跳,胆战心惊,人心惶惶)等。
C.用人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隐喻情感
Lakoff和Koveceses (1987),英语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转喻原则,即用处于某种感情或情绪时人体的特殊生理变化来表示感情,在汉语中我们也发现了同样的隐喻转化原则,即用出于某种感情或情绪时人体的特殊生理变化来表示感情,而汉语中也有同样的隐喻转换原则,如英汉语中表示愤怒的隐喻表达式:
a.You made my blood boil.我气得脸上火辣辣的。
b.When I found out, I almost burst a blood vessel.别把肺给气炸了。
c.He was quivering with rage.他气得浑身发抖。
由以上几组例句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愤怒的隐喻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隐喻表达式都是借助人愤怒时身体和生理的变化来表达愤怒的感情。例如,人发怒时会体温升高,体内压力上涨,情绪激动,常可能失去准确的感知能力。由此可见,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感情体验是不同语言的情感隐喻产生共性的生理基础,这种共性在表示其他情感的隐喻表达式中也有所表现。隐喻中喻体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生理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使不同的语言在情感的表达上产生极其相似的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式。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发现,上述英汉情感隐喻表达式在喻体的选择上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汉语常借用“眉”变化来表示内心情感,如眉开眼笑、喜上眉梢、眉头紧锁,而这在英语中很少见。另外,英语中一般用眼睛变亮来表达喜悦之情;汉语则着重眼睛形状的变化,如舒眉展眼、眉开眼笑。这也许是不同民族的文化沉淀与文化心理因素导致的结果。
结语
情感隐喻的共性进行分析发现,所有的这些情感隐喻都是建立在情感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效应之上,如以温度为来源域的情感隐喻与情感体验时体内的温度升降有关,用内脏和外型变化来构造情感隐喻也与生理因素紧密相连。由此可见,所有的这些情感隐喻都受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众所周知,人类生理和心理的许多因素是相同的,都有心脏、肺、脑等,遗传基因和文化共性使得我们每个人去寻找快乐,避免痛苦。喜怒哀惧是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人们所共有的,引起情感的因素大体上是一致的。此外,由于理解未知事物的方式大体一致,即无形的、难以理解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是来源于我们对有形的、为人熟知的、具体的概念的把握[5],对情感这种抽象的,或不能明确定义的概念需要根据对诸如方位、颜色、内脏及外型的变化等具体的能明确定义的事物的经验来理解。既然人类有着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情感体验,也有着相似的了解未知事物的方式,则英汉情感隐喻存在一定的共性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 1996, (2) .
[2]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 .
[3]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3) .
[4]Kovecses, Zoltanand.Idioms:A View from Cognitive Seman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情感隐喻认知与文化教学 篇4
一、英汉“爱情”隐喻认知共性分析
1986年, Kovecses在《愤怒、骄傲和爱情隐喻》一书中, 通过大量分析, 形成了爱情隐喻的概念体系, 提出采用原型理论分析和研究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因素。爱情是一种心理活动, 而且是埋藏于心底的一种抽象概念, 是一种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它不可言传只可意会。人类的爱情之所以变得如此美丽, 就是借助了隐喻。虽然英汉语言有差异, 但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 看待爱情的角度是相似的, 这样就有了相似的隐喻表达。
1. 爱情是战争。
这个隐喻把爱人比喻成战争中的战斗者, 把一方追求一方比喻成在战斗中攻打堡垒。追求者这一方可以像打战一样攻打、包围、征服直至占领被追求者这一方。“She fought for him, but his mistress won out.He is gaining ground with him.”可以翻译成“她一定会成为我的俘虏。所有的情敌都败在他的手下”。
2. 爱情是旅途。
“爱情是旅途”这个隐喻, 把爱人比喻为旅行者, 把爱情为旅行工具, 把爱情中遇到的挫折比喻为旅途中的困难, 把爱人的共同目标比喻为旅行目标。这表示爱人必须一起克服旅途中的各种困难, 向爱情的目的地前进, 否则就无法维持这种爱人的关系。“We will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It’s being a long bumpy road.”可以翻译成“我们的爱情正一步步走向死亡。他们分道扬镳了”。
3. 爱情是容器。
英汉两个民族都把人的身体看做是容器, 把爱情看做为容器里的东西。因为我们人类最初的生活方式是物质的, 所以人们用人的身体这个有形的具体实体来比喻抽象无形的概念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等。既然人的身体被比喻成一个容器, 它有里有外, 爱情就可以像液体一样充满容器, 溢出容器, 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就有了“爱情是容器里的东西”的表达[3]。“She was filled with love.He poured out his affection on her.”可以翻译成“他对她一往情深。他们很快陷入爱河”。
4. 爱情是疯狂。
我们知道人类的爱情是一种特殊的经验。它能带给人快乐、痛苦、信念、失望等, 所以说爱情能改变一个人, 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有时还会造成心里不稳定, 失去控制、失去正确的判断等问题。他们吃不好甚至睡不香, 因此就有了“爱情是疯狂”的表达。“I’m crazy at her.He is gone mad with her.”可以翻译成“有了你我迷失了自己。他爱她爱得发疯”。
二、英汉“爱情”隐喻认知个性分析
既然爱是人间共有的东西, 人类又有着共同的认知, 那为什么会有差异呢?这就是不同国家历史文化和环境等原因造成的。西方国家工业发达, 商贸活动很普通, 人们也非常熟悉贸易原则, 人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深受其影响。他们通常都是外向、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中国人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感情不外露, 只能把爱情深藏在心底, 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就有了对爱情不同的表达方式。
1. 爱情是商品。
西方几百年前就是经济发达国家, 人们的商品意识远远早于我们中国人。人们熟悉经济贸易, 商品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爱情被比喻成商品。两者都是珍贵和有价值的东西, 谁想要就得投资和付出。“I didn’t get much in return.I paid a lot for so little love.”
2. 爱是狂喜。
我们知道西方人的感情开放直率, 尤其是对爱情。而中国人则把爱情深藏在心里作为一种非常私有的感情。西方人就有了直接表达感情的隐喻, 而我们中国人没有。“I’m giddy with love.I have been high on love for weeks.”
3. 爱是农作物。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这是“以农为本”的汉民族生存的生动体现。国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帮助理解和传播了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爱情, 所以用农作物来表示爱情在汉文化里就非常常见。“人面桃花相映红”、“春蚕到死丝方尽”。
4. 爱是吃醋。
饮食文化的差异使得隐喻有着不同的表达。醋是中国人都熟知用来添加食物味道的一种调料, 汉语中常用醋来表达情人间的嫉妒心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广泛使用“爱是吃醋”的原因。“你的醋劲怎么这么大?打翻了醋坛子”。
三、文化教学
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 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 是所有文化都具有的普遍现象, 是文化的一部分[4]。然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所以爱情隐喻的特点有差异, 这种差异也进一步体现了文化差异。有这样一个笑话故事:“一个在美国华侨公司工作的越南妇女, 她的丈夫懂那么一点点汉语。一天她丈夫接她下班, 她朋友故意问她丈夫:‘这个绿帽子你为什么戴了那么久?’他却笑眯眯的说:‘这个绿帽子很好很耐用的, 我戴了6年了。’听完后, 大家都笑了, 可是他却觉得莫名其妙。”这就是不了解对方的文化, 不明白“绿帽子”的含义导致的笑话[5]。因为在中国, “绿帽子”是表示妻子有情人。所以, 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 培养学生隐喻概念, 使其逐渐学会使用隐喻, 应导入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 展现其特有的社会习俗, 揭示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系, 加深学生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6]。
1.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内容受课程的影响, 我们应把文化和语言联系起来教, 文化对语言教学尤其是隐喻教学非常重要。在词汇教学中从认知角度来阐释隐喻, 以便学生学习到词汇的深层含义, 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得到提高, 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
2.在教学过程中, 教一些隐喻概念和有关的隐喻知识。隐喻传承文化, 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英汉隐喻现象的对比学习, 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并通过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透视文化, 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3.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教典故来学习隐喻文化。典故是隐喻的根据, 它的使用是隐喻式的。其隐喻性表明人们通过想象、联想等进行认知活动时, 必须以文化语境为基础, 才能使典故的隐喻文化得以体现。学生通过典故理解隐喻文化, 可以达到理解典故深刻寓意的目的, 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结语
通过对英汉“爱情”情感隐喻的认知对比, 我们发现, 两种语言中情感概念隐喻表达有着很多相似点。这一共性得出以下观点:爱情的相似点是基于人类思维的共性。不同地是, 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源于文化个性和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征, 语言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风俗习惯。语言的联想意义往往与其社会文化密切有关, 所以不同国家的语言的联想意义也会完全不同。为了提高学习水平, 避免文化障碍, 掌握好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典故等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相信, 在外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 通过学生对隐喻认知功能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将是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摘要: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理解隐喻不能脱离所处的文化背景。本文试图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爱情”作为研究对象, 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认知的共性和个性进行对比分析, 讨论了情感隐喻认知在文化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感隐喻,认知,爱情, ,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赵明.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和差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0, (1) :129.
[2]彭增安.隐喻研究的新视角[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156, 220.
[3]潘红英.英汉爱情隐喻跨文化对比研究[J].山西大同学院学报, 2008, (2) :56.
[4]金毅.中国文化概论[M].上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5]阮秋茶.汉越语颜色词对比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007:148.
英汉语味觉词语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篇5
情感, 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体经验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通过对情感隐喻的观察和参考相关的隐喻理论, 我们发现英汉语都遵循着同样的概念隐喻。本文从英汉味觉词语“酸甜苦辣”这些具体的味觉词语入手, 分别映射到对应的抽象情感域, 即对表示“愤怒”、“喜悦”、“伤心”和“痛苦”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
二、英汉基本味觉形容词
基本的味觉形容词包括甜 (sweet) 、酸 (sour) 、苦 (bitter) 辣 (peppery) 。本文着重就英汉语的四种基本味觉形容词的隐喻进行比较, 旨在探讨英汉语基本味觉形容词隐喻的异同。
三、英汉语基本味觉形容词的对比
(一 ) Sweet和 甜
1.甜味 — ——感觉域 。
(1) Her sweet voice chimed in beautifully with the echo of the music.
(2) sweet dream/sweet smile.
2.甜 味 — ——心 理感受 (好的方面 ) 。
(3) It was sweet of you to do so.
(4) Life is not always sweet.
(5) 甜蜜的回忆。
3.Sweet映射令人愉悦的性格特征 。
(6) “If I have a girl, I hope that she will be as sweet as you”, her aunt whispered.
(7) A sweet-tempered girl.
4.Sweet— ——天 真的 、不切实际的想法 。
(8) Young men with sweet illusions will meet with setbacks.
5.汉语甜味———安稳、舒适的生理感觉 。
(9) 这孩子睡得可真甜。
6.甜味———利 益、好处。
(10) 他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
从上面的例子中, 我们可以发现, 英汉语味觉形容词的甜都有到心理域、视觉域、听觉域、嗅觉域的映射。但sweet可以映射到性格域和思想域, 汉语“甜”没有对应的隐喻义。汉语“甜隐喻好处利益;睡得舒适, 英语中找不到相似的隐喻义, 而是用benefits;a sound sleep等分别表达该意义。
(二 ) 酸 和sour
由于汉英语言所在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不同, 即使有相同或相似的酸味觉感知条件, “酸”味觉概念各自的隐喻意义除表现出共性外, 还会呈现出个性的差别。
1.“酸 ”味觉隐喻投射的共性分析 。
酸———嫉妒心理。
“酸”本意是指当人们尝到或闻到像醋的味道或者气味时的器官感受, 当人类有嫉妒心理时, 会产生类似的感觉, 正因为这一相似性, 汉英中都有以“酸”来喻指嫉妒心理的表达。
(1) Do you have sour grapes because black women have a tougher time of it?
(2) You look as sour as a vinegar jug.
Sour grapes (酸葡萄 ) 源出《伊索寓言》, 喻指由于得不到而加以贬低的东西。汉英中都以酸味觉喻嫉妒之心, 这并非纯粹出于偶然, 正因为人类对酸味觉的感知和人类心理产生嫉妒之意时的感知有着相似性, 才在汉英中具备这一共性。值得注意的是, 酸味觉在英语中常用“sour grapes” (酸葡萄) 表嫉妒之意, 而相对来说, 汉语中的“吃醋”、“醋意”、“醋坛子”等均表示嫉妒心理。
2.“酸 ”味觉隐喻的个性分析 。
上述分析表明:“酸”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相同的隐喻投射, 这是由于两个民族共同的身体体验, 而把这一共同概念特征投射到了相同或相似的概念域。不同民族由于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形成的社会文化不同, 因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个性, 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隐喻投射。
1汉语中“酸”特有的情感隐喻投射。
酸———伤心、悲苦、难过。
由于汉语构词的特点, 酸常与其他词搭配一起使用, 如用“辛酸”、“心酸”、“酸楚”、“酸苦”等表达伤心、悲苦的心理, 英语中sour不能对应此意, 只能用“bitter”, “poignant”等表达此意。
(3) 在这块到处充满艺术气息的“绿草地”上 , 等待我的竟是那么多的辛酸、屈辱和无奈。
(4) “大家都不容易”, 其实是挺幽默的一句话 , 可我听了不知怎么鼻子一酸。
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自然灾害和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 汉语中以“酸”喻人内心酸楚伤痛的表达不胜枚举, 这是中国特定历史文化中产生的个性映射。
2英语中“酸”味觉特有的隐喻投射。
A.酸———天气阴冷 , 人的心情阴郁。
(5) After the demise of King Hussein, relationship between Jordan and Israel has turned sour day after day.
(6) Some analysts say that the sour mood could pass, particularly as Mr Hu plans to visit the US this summer.
英语中用“sour”表示天气阴冷, 常见的表达有“sour weather”, “a sour day”等 , 这些表达是英语中独有的 , 这是由于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除夏季之外, 其他季节都时常下雨, 天气阴冷, 因此英国人对阴冷的天气感触颇深, 逐渐在英语中形成了用酸味觉比喻天气阴冷。
B.酸———令人不愉快的事物。
(7) She made a sour face in his direction.她冲他阴沉着脸。
(8) A case of sour grapes from a laggard?这是落后者的酸葡萄心理吗?
英语中, “酸”味觉大多是不愉快的 (unpleasant) 联想, 且拓展到了包括形容词、动词、名词在内的各个词类。值得一提的是, “酸”味觉在英汉语言投射中, 即使投射到了相同的域, 其隐喻意义也并不一定相同, 如sour words并不能对应汉语中“酸溜溜的话”, 而是指“令人不愉快的话”, 这在汉英两种语言的互译过程需要注意。
通过对比, 我们发现, 酸味在口腔中所产生的味觉感受往往是令人不愉快的, 两者的隐喻映射都是消极的。从总体上看, 汉英两种语言中“酸”味觉的隐喻意义都具有“让人不愉快”之意。
(三 ) Bitter和 苦
英语bitter和汉语“苦”的味觉感受均映射到消极的表情域、苦难域、情感域。
1.Bitter———激烈的 ;猛烈的 ;充满敌意的 。
(1) Bitter legal disputes can ensue if pets are involved.
(2) a bitterly fought football match.激烈的足球赛。
2.令人难以忍受的环境 、苦难 。
(3) He is 41 and divorced, with several bitter relationships behind him.
(4) He would often romance about her bitter experiences.
苦味给予人痛苦、悲伤的联想, 人们常用苦来表达不幸挫折等消极意义, 因此苦在英汉语中的隐喻映射都是消极的中国人处在逆境中有其积极向上的一面, 如有苦尽甘来;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等表达。
(四 ) Peppery和 辣
(1) A sharp-eyed, peppery Englishman. 一个有洞察力、脾气暴躁的英国男人。
(2) 作者描绘了三个不同类型的资产者 , 他们无一不是心狠手辣、唯利是图, 靠着对劳动者残酷剥削而发迹的。
(3) 如《皇帝的新装》, 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
基于辣味刺激产生的火热之感, 辣味可投射到热情的态度域, 英语中却没有相似的映射。如:My boss is a bit peppery我的老板有点容易动怒。英语peppery映射到情绪域, 形容心情烦躁不安。
四、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 本文揭示了汉英两种语言中味觉词语的情感隐喻投射既存在共性, 又存在个性, 还说明了“以身喻心”具有跨语言性质的特点。自然界诸多相同的物理特征和人类共同的生理特性与情感体验决定了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表达情感这一抽象概念时产生不容忽视的共性。英汉两种语言中大量相同或相似的情感隐喻的存在正说明了这一点。
摘要: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言中, 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为了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情感隐喻的实质, 本文以味觉形容词的隐喻表达为研究对象, 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的有关味觉形容词的情感隐喻认知在共性和个性差异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味觉词,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参考文献
[1]Lakof, G.Johnson, 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Sweetser,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Cam 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
认知视角下《围城》中的情感隐喻 篇6
一、概念隐喻与情感隐喻
1980 年, Lakoff和Johnson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成为隐喻研究的转折点。Lakoff等学者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并把概念隐喻分为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方位隐喻有关空间走向, 也称空间隐喻。空间概念是人们较早较容易理解的具体概念, 人们将这些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情绪等抽象概念, 形成了许多用具体的空间方位词表达的抽象概念。虽然像上、下, 内、外等两极对立是基于物理概念, 但基于此产生的隐喻因为文化差异而不同。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构造另一种概念。两种概念从属于不同范筹, 但两种概念结构存在相同之处。人们通过结构隐喻用具体的已知概念去理解抽象未知概念, 将描写具体已知概念的词语用于描写另一种概念。如“爱情是一场战争”, “婚姻是一座围城”等。实体隐喻就是把事件、情感、活动、观点等无形概念视为有形实体, 因而人们可以对这些无形的概念进行量化、识别。
人类认知与人类情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们往往借助于某种可感知的物质去认知理解情感概念并固定于意识中。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出来。Kovecses认为情感隐喻具有普遍性而不是文化特性, 情感隐喻中的喻体的选择不是任意的, 而是存在一定的规律。它们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生理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即便处于不同文化, 人在遇到害怕恐惧时都会表现为睁大双眼、张大嘴巴;愤怒时, 人感到体温上升、血压升高等。处于某种情绪时人体生理会发生变化, 语言用这种变化来表达情感。
为了理解情感这一抽象概念, 人们将具体概念映射于这一抽象概念。情感被看成可感知的物体。在情感隐喻表达中, 情感是身体内的液体, 是气体, 是固体。情感是固体衍生出情感主体是易碎的固体。物体具有温度和位置属性, 因此衍生出情感强度是温度, 情感是位置。固体能够移动能够静止, 因此情感也是可移动的固体或自主的固体。移动的固体会产生力量, 因此情感也是一种力量。移动会发生在某一时间或移动出现距离, 于是就有了情感亲近和疏远是位移时间和距离等。一层层继承、延伸, 一直扩展到具体情感。
二、《围城》中的情感隐喻分析
《围城》中的情感隐喻主要可划分为:快乐隐喻、爱情隐喻、悲伤隐喻、愤怒隐喻等。
(一) 快乐隐喻
快乐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 它表现的是人类积极看待周围世界的态度。快乐的人感到精力充沛, 动力十足。
1. 快乐是向上的
快乐的情感往往与向上的概念联系在一起。
如:①早晨方醒, 听见窗外树上鸟叫, 无理由地高兴, 无目的的期待, 心似乎减轻重量, 直升上去。
②鸿渐兴高采烈, 没回房就去看辛楣。
2. 快乐是一种舒适的天气
如:①王处厚先出来, 满面春风。
②那女孩年纪虽小, 打扮的脸上颜色赛过雨后的虹霓。
人们在达到预期目标释放愉悦心情时, 肌肉放松、神采飞扬。雨后虹霓和春天的微风让人心情开朗, 舒适乐观。王处厚脸上的轻松喜悦表情与春天的微风本质上毫无关联, 但脸部因肌肉神经的放松而显露的微笑和春风给人的心理感受是相似的, 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构成了这一隐喻的基础。女孩脸上涂抹的颜色过于鲜艳和虹霓的耀眼都给人一种惊愕之感。
3. 快乐是容器中的液体。
如:①他的快乐从睡梦中冒出来, 使他醒了四五次。
②快乐像沸水似的洋溢满桌。
4. 快乐是一种植物。
如:可是受了这封建思想的恭维, 也快乐的两张酒脸像怒放的红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红花往往象征幸福喜悦甚至是奖励。中国人在喜庆时佩戴红花, 小孩收到表扬时奖励红花。这一概念隐喻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人内向含蓄的性格特点。旧时的中国人很少会生动或夸张地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他们往往把感情深藏内心, 所以作者用到了“怒放”一词来修饰红花, 足以描写当事人的兴奋之感。
(二) 爱的隐喻
爱是一种主动情感, 以真心对待某个生命体或物体, 对他/ 她/ 它充满热情、兴趣、渴望, 愿意亲近他/ 她/ 它。在《围城中》, 爱被隐喻概念化为一种身体的亲近, 身体发出的力量, 身体的疾病等。
1. 爱是身体上亲近。
如:这吻的分量很轻, 范围很小, 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 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 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苏鸿渐心里装着唐晓芙, 对苏文纨并没有爱意, 但在那个暮春早夏的月圆之夜, 面对月光衬托下苏文纨的和她的主动示爱, 他没法退避, 只好回脸敬而远之犹豫不决地吻了她。这也许就是月亮惹的祸。这一隐喻生动具体的描写了方鸿渐当时的情感。
2. 爱是身体迸发出的一种力量。
如:①苏小姐知道他在看自己, 回脸对他微笑, 鸿渐要抵抗这魅力的决心, 像出水的鱼, 头尾在地上拍动, 可是挣扎不起。
②情感一触即发, 要避免刺激它。
爱是双方之间的一种相互吸引, 是恋人之间的一种魔力。人们生活在地球上, 受到地球引力的牵制。他们对引力的生活经验相当丰富, 很容易吧引力这一具体概念映射到抽象概念“爱”之中。
3. 爱是一种疾病
如:他想这事势难两全, 只求做的光滑干净, 让苏小姐的爱情好好的无疾善终。
爱与一个人身体内荷尔蒙分泌有关。荷尔蒙分泌过剩易导致身体系统紊乱, 致一个人对所爱的人日思夜想, 没有心思去打理别的事情, 甚至于歇斯底里, 神智变得不正常, 跟生了病似的, 因此爱是一种疾病。
4. 爱是装在容器里的液体
如:鸿渐情感像个漩涡。
人的身体是一个容器, 情感是人体这个容器里的液体。液体越多, 容器压强越大;情感越深, 身体越承受不起。
5. 爱是火
如:鸿渐想起唐晓芙和自己, 心像火焰的舌头, 突跳而起。
方鸿渐对唐晓芙的热恋就像一团火焰。爱情犹如一团燃烧的火给人温暖, 给人希望与憧憬。火的炽热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适宜的温度。太多的合适会让火种的燃料早早燃烧殆尽。另一方面, 忽视、冷漠等不合适也同样浇灭火种让爱这火焰熄灭在彼此的心里。方鸿渐与唐晓芙终究或是因为唐晓芙的口齿伶俐或是方鸿渐的一时失误或是苏文纨的挑拨或是更多其它原因未能让这爱情的火燃烧下去。
6. 爱是一个有价值的物体
如: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 不肯随便施与, 现在呢, 宛如做好了的衣服, 舍不得穿, 锁在箱子里。
苏文纨把自己的爱情看成一件奢侈品, 小心对待, 可惜她施与这件奢侈品的人方鸿渐真没看上她, 至少他的表现与她的满意度有较大差距。
7. 爱是一种植物
如:①我心里的花儿早已开!唉!!!我的爱。
②可是你这一念温柔, 已经心里下了情种。
爱情经历播种、生根、发芽、成长、茂盛、枯萎、凋零等由始而终过程。呵护得精心, 它就停留在生长、茂盛阶段;粗心大意或是不珍惜爱便过早枯萎、凋零。植物生长过程这一具体概念很好得被映射到了爱情发展过程中这一抽象概念中。
(三) 悲伤隐喻
1. 悲伤是让人感到不适的天气
如:她冷淡的笑容, 像阴寒欲雪的淡日。
2. 悲伤是被囚禁的动物
如:鸿渐郁勃的心情, 像关在黑屋里的野兽, 把墙壁狠命地撞、抓、打, 但却找不到出路。
人在感到悲伤时, 大脑会分泌一种激素和指令, 是全身毛孔收缩, 所以感到冷, 感觉周围空气冷却下来, 天空变得阴霾。人走不出悲伤, 就走不出悲伤带来的压抑, 找不到出口。
(四) 愤怒隐喻
1. 愤怒是一种颜色
如:①鸿渐气得脸都发白, 说苏文纨是半老徐娘。
②鸿渐看得面红耳赤。
③柔嘉霍地坐起, 睁大眼睛, 脸全青了。
愤怒到底是什么颜色?在钱钟书的笔下, 它可以是白色、红色、绿色。愤怒是人们对阻碍、苛责、忽视及驱逐的一种防卫反应。盛怒的外表下常有一颗脆弱的心。愤怒意味着人们感到他们所受的阻力或威胁太“烫手”, 难以控制。
2. 愤怒是火
当愤怒达到较高程度, 身体因为愤怒而发生一些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身体发热等。这些变化应有一定的限度, 当变化超出限度时, 人们就会失去控制。隐喻把源域“愤怒”看作是“热”。不同愤怒隐喻成热的不同程度。
如:①鸿渐气得心头火直冒, 仿佛会把嘴里的香烟衔着的一头烧红了。
②恨不得他怀里的酒滴滴都化成火油。
3. 愤怒是容器内的气体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气。《黄帝内经》认为在天地没有形成之前便有了气, 气充满太虚运行不止, 后来才逐渐形成了宇宙万物。人的身体被隐喻成一个情感容器。愤怒是这个情感容器中的气体。
如:①梅亭一言不发, 向椅子里坐下, 鼻子里出气像待发的火车头。
②事后, 刘先生怪太太不该提起昆明做媒的事, 触动她一肚子怒气。
三、结语
情感在文学作品中永远占据重要席位, 而情感的抽象往往让人难以表达。文学家借助隐喻使抽象的情感概念具体化, 生动化。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认知方式, 来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体验。隐喻的抒情作用使文学作品更加凝练, 情感内涵也更加深刻丰富, 同时帮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 1980.
[2]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1-359.
[3]胡状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情感隐喻 篇7
关键词:体验性假说,情感隐喻,认知语言学
1 关于体验性假说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美国和欧洲兴起了一门新的语言学科——认知语言学。其主要观点认为认知过程是对人类经验进行组织的过程, 强调了经验在人的认知和语言中的重要性。而“体验性假说”就是这一新兴学科的哲学观。其核心观点是:人类的范畴, 概念, 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 其最基本的形式主要依赖于人对身体部位, 空间关系, 力量运动的感知而逐步形成, 归根结底, 认知和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才形成的。这一理论包含三项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 认知的无意识性, 思维的隐喻性。其中心智的体验性与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基本一致;认知的无意识性是指我们的认知过程并非有意而为之, 而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最后思维的隐喻性是指人类的思维推理方式是隐喻性的, 换言之, 人类的认知体系是一个隐喻性的结构体系。这里的隐喻并不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段, 而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Lakoff&Johnson提出隐喻就是用一个概念去表达另一个概念, 而隐喻的过程就是在始源域和目的域之间建立联系, 从而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在这三条基本原则中, 心智的体验性是对这一假说的论述与概括, 认识的无意识性是从生理角度来说明这一理论的运作方式, 而思维的隐喻性则阐述了这一理论思想的工作原理。因而, 要想论证这一假说, 我们就应当从第三条基本原则入手, 即设法证明我们日常用语中的概念隐喻是以身体经验为基础的。国外很多知名学者以英语作为语料, 在这方面做过相当深入的研究 (如Lakoff1980, 1987;Kovecses 1987, 1990) , 而国内的大量关于隐喻的研究都是以英汉对比为主的, 而对于体验性假说的论证则鲜少有人为之。笔者决定以中文中的情感隐喻为研究对象, 来证明体验性假说在中文中同样适用。
2 情感与情感隐喻
所谓情感是人对客官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生体验, 人类的认知与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对人类情感的研究构成了探索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学者Kovecses (2000) 对英语中的情感隐喻做了系统的梳理, 并总结出感情是力的概念隐喻, 从而验证了体验性假说。笔者从中文的情感隐喻出发, 将其按照“喜, 怒, 哀, 惧, 惊讶, 荣辱, 爱”进行了分类, 总结出了中文中情感隐喻最常用的始源域, 并对每一对始源域与目的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从而得出感情是力这一概念隐喻在中文中同样适用的结论, 进而从中文情感隐喻的角度验证了体验性假说的观点。
3“感情是力”的概念隐喻
应该说概念隐喻式更深层次的隐喻表达, 一个概念隐喻中会包含多个浅层隐喻表达。例如“身体是容器”就是一个概念隐喻, 我们在说到容器时会使用的特定语言, 在应用于身体这一概念时往往同样适用:体内, 体外, 纳入, 排除等。
而力这一概念包括的因素有:作用力, 反作用力, 作用力方向, 反作用力方向, 作用力克服反作用力所得到的结果, 反作用力克服作用力所得到的结果。所有这些因素都存在于力这一目的域中, 如果我们能够在情感隐喻的始源域中找到与其一一对应的因素, 就可以证明“感情是力”的概念隐喻在中文中存在, 从而验证体验性假说。
4 中文情感隐喻分析
笔者在这两本文学作品中共总结出情感隐喻151个, 并将其分为“喜, 怒, 哀, 惧, 惊讶, 荣辱, 爱”七个部分。根据对每个情感隐喻的具体分析, 笔者得出结论这些隐喻的经验基础及成因如下:
1) 以“上下”方位构造情感隐喻
此类情感隐喻最为常见, 究其成因,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在人的体内是垂直的上下运动的:当人心情愉悦时, 会抬头挺胸, 嘴角上扬, 眉飞色舞;当人感到悲伤时则垂头丧气, 嘴角下咧, 眉毛下垂。反映在情感隐喻中就有“喜悦为上” (如:兴高采烈, 兴致勃勃) , 和“悲伤为下” (如:垂头丧气, 情绪低落) 。在这类隐喻中, 我们可以轻易构建其与力的概念的意义映射: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此类隐喻不仅符合“感情是力”的概念隐喻模式, 而且其成因也与人们的生理体验关系密切, 故可验证“体验型假说”
2) 以“火, 气, 液体”等实体构建情感隐喻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阴阳学说, 认为世间万物都由阴阳正反两级所构成。其中“火, 气”为阳, “水”和其他液体为阴。而在人的情感方面“愤怒, 骄傲”等较为强烈外显的情感为阳, 所以有“火冒三丈, 傲气冲天”的说法;而与爱情相关的比较阴柔含蓄的情感为阴, 如“柔情似水, 一往情深”。
我们先来分析“火, 气”等阳性情感隐喻:
再来看“水”等阴性情感隐喻。这类隐喻情况较为复杂, 首先因为爱情本身就是一种最为复杂的人类情感, 常常喜怒哀乐兼而有之, 而“水”这一物质的力的表现也颇为复杂, 具有张力, 浮力, 压力等等。可以说, 用水来隐喻爱情就恰到好处的将爱情带给人的复杂感受表现了出来。
此类隐喻同样可以验证“体验性假说”而且还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 显得生动形象, 意味深长。
3) 以人体器官构建的情感隐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常认为人的不同情感与人的不同器官是相联系的, 例如愤怒与肝, 脾有关, 就有“脾气不小, 肝火很旺”的说法;悲伤与肠相联系, 所以有“柔肠寸断”的说法;恐惧与胆相关, 所以我们说“吓破了胆”, 此外, “心”被看作是我们人体最重要的器官, 所以各种情感基本都有关于心的情感隐喻 (如:心里乐开了花, 伤心, 怒火直上心头等) 。而此类隐喻事最符合“情感是力”的概念隐喻。
4) 以温度构建的情感隐喻
冷和热是人的感觉器官对温度的直接体验。在情感隐喻中一般以寒冷来比喻悲伤或恐惧, 例如:寒心, 心寒胆颤等;用热来喻愤怒, 如七窍生烟;用温暖来喻喜悦, 如满面春风。稍微具有物理学知识的人都应该清楚, 力其实是能量转化的动因, 也就是说力的作用会导致能量的变化, 而能量发生变化的表现之一就是温度的改变。因此以温度构建的情感隐喻同样符合“感情是力”的概念隐喻, 分析如下:
通过分析, 我们可以的出结论, 以温度构建的情感隐喻依然符合“感情是力”的概念隐喻, 从而验证了体验性假说。
5) 以味道构建的情感隐喻
最后笔者发现有一类隐喻虽然不符合“感情是力”的概念隐喻, 却依然可以验证体验性假说的理论思想。这类隐喻以味道来构建, 通常用甜味来隐喻幸福愉悦的感受, 如:心里甜如蜜, 柔情蜜意等;用苦味来喻指悲伤痛苦的情绪, 如:内心的苦涩;用酸味来喻指妒忌, 如:吃醋;用辣味来喻指愤怒:如:热辣辣的怒火等。这类隐喻虽然不符合“感情是力”的概念隐喻, 却依然是通过我们切身的生理经验来隐喻我们的抽象的情感。这依然可以验证体验性假说的理论:人类的范畴, 概念, 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
5 结论
“体验性假说”由Lakoff和Johnson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提出。其哲学观点认为:客观世界是人们体验和认知的基础, 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人类的主要认知过程依赖于源自于身体经验的概念隐喻。为了验证这一假说在中文中的适用性, 笔者从中文情感隐喻的角度出发, 经过分析得出“情感是力”这一概念隐喻适用于中文情感隐喻, 又提出了与其并列存在的“感性是味道”的概念隐喻, 从而从中文情感隐的角度证明了体验性假说的存在性和合理性。当然, 本文的数据收集工作还有待完善, 以期能够更加用更加有说服力的数据来验证这一新兴的哲学假说。
参考文献
[1]Johnson M.The body in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 cago Press, 1987.
[2]Kovecses Zoltan.Emotion concepts[M].New York.Springer, 1990.
[3]Kovecses Z.Anger:its language, conceptualisation, and physiology[M]//J.Taylor and R.MacLaury (eds.) .Language and cognitive con strual of the world.Mouton de Gruyter, 1995:181-196.
[4]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Universi 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5]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6]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湖北辞书出版社, 1986.
[7]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1) .
情感隐喻 篇8
关键词:李煜,隐喻,情感隐喻,悲伤隐喻
以南唐灭亡为界, 李煜的词作大致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以描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为主, 价值较低;后期则一变而为抒发故园之思与亡国之痛, 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然而李煜在成为南唐国主之时, 南唐国势已衰。十五年后, 李煜便从一国之主沦为了阶下之囚。于是, “悲”与“愁”成了李煜后期词作重要的基调与主题。“悲”和“愁”作为人类共有的情感, 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认知可以影响情感, 也可以被情感影响, 因此对人类情感的研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隐喻可以让我们用更具体的、有高度组织结构的事物来理解相对抽象的或相对无内部结构的事物”。因此, 从现代认知语言学的角度, 对李煜后期词作中的隐喻进行解读, 将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李煜后期词作的情感以及人类思想的语言体现。
一、理论背景
长期以来, 隐喻一直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为人们熟知, 并成为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话题。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 人们逐步将其看成一种认知现象, 认为隐喻同人类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而非简单的语言的修饰。
Lakoff和Johnson从认知角度观察和研究隐喻,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 而且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 是人们以一种事物认识、理解和表达另外一种事物的过程。隐喻往往是用具体的事物映射抽象的事物, 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认知和概念方式, 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生动。Ungerer和Schmid指出:“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有力的认知工具。”隐喻的结构投射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 是概念性、自发性和无意识的认知过程。隐喻基于人们的生理、生活经验及所产生的结构相关性, 因此隐喻认知具有生理和物质基础。Lakoff把隐喻看做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方式。
二、李煜词中的悲伤隐喻
李煜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李煜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意义,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说,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感慨遂深, 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在分析了李煜全部的36首词作以后发现了其中有大量的情感隐喻, 而在这些情感隐喻当中, 又以悲伤隐喻最为主要。如表1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 李煜主要用情感隐喻来抒发孤独、伤感和忧愁之情。这些隐喻的始源域都是具体的实物, 目标域都是抽象的情感, 因而属于本体隐喻。其中, ①~②是拟人隐喻, ③~⑩是实体和物质隐喻。
值得注意的是, 李煜抒情时所借助的有形之物多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如梧桐、花、草、流水、风雨等。亡国后, 李煜的身份一落千丈, 思想情感也起了剧变。落红飞舞, 江水东流, 春雨潺潺, 无情的自然之物悄然拨动了他敏感的心弦, 与他无限的哀愁遥相呼应。“把人类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进行类比性联想, 人类由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推知外部客观世界, 这本身就是一个绝大的隐喻。”“人以自身的认识模式投射到自然万物并赋予它们人的情感、生命、价值、意义, 然后再倒过来从自然万物的变化升迁中暗示和体验人道的酸甜苦辣。”
“在隐喻结构中, 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 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想, 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真实的感受和感情。”所以, 要对诗词中的隐喻进行恰当的解读, 对于诗人、词人创作时的处境和感情的了解就成为了必须。同样, 对于诗词中的隐喻从认知语言学方面的解读也为我们了解诗词作者的创作心态提供了一定的理据。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 词人之所以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结合在一起, 是因为在这两个概念中产生了相似的联想。成为亡国奴后的李煜终日惆怅, 仿佛自己心中的愁苦之情说不尽、道不完。这时绵延不尽的江水的形象则很容易浮现在词人脑海当中, 并用来表现自己的无尽愁苦。因此, 就有了我们所看到的“愁恨是江水”这一隐喻了。隐喻可以理解为“人们利用相对熟悉或相对容易把握的经验领域, 来组织相对不熟悉或较难把握的领域的经验, 形成某种态度, 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提供了可能。”李煜利用对江水的感知经验来组织自己对于愁苦的感知,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一江仇恨之水的画面, 使读者可以更加深切、形象地体会词人当时的心境。尤其是后一首词, 更是将自己满心惆怅用江水这一隐喻展现得淋漓尽致。“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云:此首感怀故国, 悲愤已极。……末以问答语, 吐露心中万斛仇恨, 令人不堪卒读。通首一气盘旋, 曲折动荡,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三、结语
总结以上对于李煜词作, 特别是后期词作中关于悲伤隐喻的简要分析, 可以看出隐喻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Lakoff认为人们是用一个具体的概念域中的词汇来对一个抽象的概念域进行描述的。并指出隐喻实质上是概念层面的问题, 而非语言层面的问题, 因此, Lakoff把隐喻称为概念隐喻。而“概念隐喻的核心内容是‘隐喻是跨概念域 (cross-domain) 的系统映射’”。按照Lakoff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 隐喻的工作机制主要就是具体概念域与抽象概念域之间的跨概念域的映射。而隐喻性语言也就是在这种跨界映射的过程中产生的。比如在“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词中, 我们就可以按照概念隐喻的观点理解为, 词人在江水这一具体概念与愁这一抽象概念之间建立了一种对应关系, 并在这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跨域映射过程中产生了以上词句。在这一映射过程中, 江水与愁的对应被激活, 因此, 我们便可用江水的某些特征来对愁这一抽象情感进行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