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启示

2024-10-21

隐喻的启示(共10篇)

隐喻的启示 篇1

引言

在1980年, 著名的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Metaphor We Live By问世以来, 隐喻不仅被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被研究, 而且还被认为是一种思维现象, 也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理解体验另一种事物的手段。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1] (p5)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隐喻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 其中, 在英语阅读材料中是比较普遍的。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 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其中阅读能力要求能读懂难度中等的一般性题材的英语文章和应用文体材料, 能基本读懂国内英文报刊和英语国家报刊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 掌握中心大意[2]。而在这些素材中, 几乎每篇文章中都蕴含了几个乃至十几个概念隐喻, 如果学生对概念隐喻有所了解, 那么对于阅读理解就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难度, 提高阅读效率。这篇文章主要讨论大学英语阅读材料中常见的概念隐喻和它的作用。在英语阅读材料中, 常见的隐喻有下面几种。

一、英语阅读材料中的旅程式隐喻

“隐喻不仅是词义发展的催化剂, 也是语言结构组成的动因之一。”“我们使用的语言可以反映我们的隐喻思维结构” (赵艳芳, 2001) [3]。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1], 生活是旅程, 在21世纪大学新英语读写译教程[4]中, 编者在第一册的第五单元直接用一篇文章论述这个概念隐喻。在理解概念隐喻的基础上, 在对于相对熟悉的和容易把握的旅程领域来理解比较抽象或者较难把握的人生就容易了许多。这个概念隐喻直接体现了这篇文章的主旨。通过这个旅程式的概念隐喻, 寻找文章每个自然段的主体句时, LIFE IS A JOURNEY就起到了桥梁作用和衔接文章的各个部分的作用。

二、英语阅读材料中的冲突式隐喻

概念隐喻“争论是战争” (ARGUMENT IS A WAR) [1], 首先是Lakoff提出来, 这个概念隐喻在不停地演变, 这样大家就称之为战争隐喻, 在英语阅读中比较普遍。战争隐喻在很多英语阅读素材里面有举不胜举的隐喻表达方式, 但是, 如果阅读者没有隐喻思维, 那么就不可能系统理解作者运用战争隐喻的真实目的, 态度和意图。例如:“I was determined not to be beaten and returned to the interview trail[5]”, 这句话是2013年12月的英语四级考试快速阅读理解里面的句子, 如果读者运用了隐喻思维, 隐喻表达“beaten”就可以很好理解文章里面的主人翁那种坚忍不拔的决心:把找工作比作是战争一样, 不甘心失败, 一定要坚持到胜利。同时, 我们也可以用批判的眼光看到文章里面所提到患致残性疾病人的很多权利被无情地剥脱了。要想享有相应的权利, 必须像进行战斗那样去争取。

三、英语阅读材料中的希望隐喻

概念隐喻“希望是光明” (HOPE IS LIGHT) [1], 这个概念隐喻也是被广泛地运用到英语阅读材料中, 也被称为光明隐喻。光明象征着希望, 黑暗象征着渺茫。例如:“It also leaves a huge, dark question hanging over my head…”, “But despite a shining performance at the interview, I felt like a fraud[5]”, 句子里面的隐喻表达“dark”和“shining”概况总结了主人翁复杂的心情。身患疾病就像黑暗一样, 看不到任何希望, 一直笼罩在他心里。即使在面试的时候表现得精彩, 但是内心还是很不安, 他觉得是欺骗, 不光明磊落, 也担心工作会因为疾病而丢失。因此, 他希望自己的未来是光明的, 不因为疾病而处于黑暗中。隐喻在文章中的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读者通过隐喻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英语阅读材料中存在大量各式各样的概念隐喻。阅读者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运用隐喻思维, 识别各种类型的隐喻表达方式, 充分认识隐喻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 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挖掘文章深层次的喻义。这些隐喻所蕴含的信息常常是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出题导向:主旨题, 推断题, 观点题和语义题。因此, 在高校的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 教导学生如何识别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方式, 如何通过隐喻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和主题。

参考文献

[1]Lakoff, G.&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London: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http://flc.hqu.edu.cn/s/51/t/268/1b/8c/info7052.htm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邹申.21世纪大学新英语读写译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5]班桂莲.大学英语4级考试历年真题与详解[M].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3.

隐喻的启示 篇2

谈三种隐喻观的比较--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

一、引言近几年来,隐喻研究的浪潮已经波及到中国,国内一些主要外语类学术刊物刊登了许多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文章,甚至有人开始着手创建隐喻学(束定芳,).隐喻在起初的最基本意义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扭曲词语常规意义的语言或思维形式.

作 者:姚婵莉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刊 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9(z2)分类号:H0关键词:

隐喻的启示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 单词 教学 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可以直观的理解为一种认知模式,是以一个简单的概念域为参照,将其投射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认知过程,在这个投射的过程中来挖掘参照体的内在含义。在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灵活的利用概念隐喻来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展开对于单词的解读,这个不仅会让单词教学更加深入,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教学过程。

一、对于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概念隐喻首先能够为多义词的教学提供非常有效的辅助,这类词汇在高中英语课程中也会经常涉及。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多义词在表达多种不同含义的同时,每一种含义间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多义词不可能表达几个相对独立、没有任何关联的含义,这种状况几乎在单词学习中不会存在。在这样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对于多义词展开学习时就可以充分发挥概念隐喻的教学辅助效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对于单词隐射的抽象含义的把握,进而合理的推测单词可能存在的其他意思,这便是非常有效的解读多义词含义的一个教学过程。

以Absorb这个单词的学习为例。这个单词的本义为吸收(某事物),如:Plants absorb carbon dioxide.从这一本义我们可以衍生出其它三个意思:将(某物/某人)合并/并吞/同化;减轻(冲击﹑困难等的)作用或影响;引住(某人)的注意力或兴趣。这些隐喻意义都是由有生命的事物的一种自然现象映射到其它没有生命的事物与外界的联系上而派生的,这也是非常典型的概念隐喻在单词上的一种折射。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单词含义剖析的这种有效方式,让学生懂得把握单词的衍射含义,这样往往会帮助对于多义词的含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利用隐喻促进学生对词汇的理解记忆

以概念隐喻为桥梁,同样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单词含义的理解与记忆,这也是这种教学方式所能够起到的积极教学效果。有很多单词学生非常熟悉,但是,学生未必对于单词的内涵有充分的把握。教师可以灵活的利用概念隐喻的方式来给学生剖析一些大家熟悉的单词的内涵,这会让学生对于这些词汇形成新的认知,这也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全新的理解与认识单词内涵的有效学习方法。

如:The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We are going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It's been a long bumpy way.这些句子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反映了MARRIAGE IS A JOURNEY这组概念隐喻的不同方面。如习语a long bumpy way本指一段崎岖不平的、让人颠簸的道路,这里通过映射关系,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两人之间坎坷的感情经历。透过对于这一组例句的分析,学生会直观感受到概念隐喻在表达词汇内涵时可以起到的效果,这也是学生掌握的一种全新的单词解读方法。

三、加强学生对词汇后的文化内涵的认知

透过概念隐喻还能够非常有效的让学生对于单词后的文化内涵有较好的获知,这也是单词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很多学生在单词学习,乃至是语言的学习时都很容易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学生如果简单的以自己的母语文化为背景来理解很多英语单词,这很可能会造成认知上的错误,这并不是合适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透过概念隐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单词的内涵与外延,并且要引导学生在单词分析时多结合相应的文化背景来进行解读,这种方法在单词词意的理解上往往会更加准确。

例如,英语中表示“愤怒”用的一个概念隐喻是ANGER IS A HOT FLUID IN A CONTAINER.因此就会有“He is reaching the boiling point.”“His behavior makes my blood boil.”而汉语受哲学、文化、中医等影响,则更多用“气”来描绘“愤怒”,如,怒气冲冲、气势汹汹、气急败坏等。这组对比便非常直观的给我们揭示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词汇表意上的显著差异,这也让我们意识到,以概念隐喻来辅助单词的教学,这会让学生对于词意的把握更加准确。

结语

概念隐喻能够为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带来极大的辅助效果。概念隐喻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多义词的不同含义展开有效剖析,会引导学生对于一些熟悉单词的内在含义展开更为深入的挖掘。不仅如此,以概念隐喻为基础,还能够让学生结合特定的文化背景来实现对于单词词意的领会。教师要在高中英语单词教学中充分发挥概念隐喻的辅助效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将会是极大的促进。

【参考文献】

[1] 马毅力. 以概念隐喻理论理解和比较汉英习语[D]. 浙江大学,2012年.

[2] 田甜. 概念隐喻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 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荣. 探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J]. 大家,2010年23期.

隐喻的启示 篇4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认为隐喻是两个域之间的联系,是从一个具体的原域向另一个抽象的目标域的映射关系。隐喻已不再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而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隐喻也因此被披上了概括、总结的外衣,有着系统性、概括性和生成性的特点。莱考夫和约翰逊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类。结构隐喻是指用一种熟悉的概念去理解另一种不太熟悉的概念,即我们用对后者的认识去了解前者,例如LIFEIS A JOURNEY(生活是一场旅行),我们了解具体的旅行,所以可以用我们对于后者的认识去了解前面抽象的生活;方位隐喻即用空间方位词构成的概念隐喻,如上下、前后、左右等,I am feeling down意思就是我感到失望;实体隐喻又叫做本体隐喻,是人们用抽象的思想、情感去理解具体的物质和实体,例如The sentence was filled with emotion,即用抽象的感情去构造整个句子这个实体。

二、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

(一)概念隐喻与多义词

单词就像汉字一样,很多单词并不仅仅只有一个词义,而更多的词义是通过隐喻得到发展和实现的。例如:cough这个单词,本身是咳出的意思,当它组成cough up a secret时,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出这个词组的隐含意义“说出秘密”,这时cough便有了“说出”这个含义;surf这个单词,最原始的意思是浪花后来引申出网上冲浪的含义。

(二)概念隐喻与文化差异

由于环境、地理、历史、社会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不同国家间存在文化差异,反映在词汇上就是相同的词汇在中西方会有不用的含义。例如,fish这个单词,在中国象征着年年有鱼是吉祥的意思,而在西方这个单词被赋予了不好的含义,如a cool fish被翻译成“无耻之徒”。因此教师在进行中西方文化教学时要更加注意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利用概念隐喻的知识巧妙的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进行桥梁的搭建,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词汇内涵。

(三)概念隐喻与习语

习语的形成一般都和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相关,而且多蕴含隐喻色彩,这就增加了对于词汇的理解,例如,fish in the air是缘木求鱼的意思;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是露出马脚的意思。教师可以借助概念隐喻知识,让同学们正确的理解习语含义,避免词汇混淆,一方面可以提高同学们对于生词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们的隐喻能力,增加对词汇的理解,更好的学好习语。

三、概念隐喻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首先要注重这个单词的基本含义,然后再拓展该词的引申意义,从而完成了一词多义的教学效果。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词汇所蕴含的含义也变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内涵,寻找两个文化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同学们融入到这个氛围中,更加理解概念隐喻的内涵,在用词上能够恰当有效的掌握英语词汇。教师要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们的概念隐喻能力,让学生们学会自己使用概念隐喻理论进行遣词造句。

四、结语

词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上层建筑才会牢固。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完善自己,扎实稳固的学好概念隐喻知识,然后授予学生。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教学环节和授课内容中加入概念隐喻的讲解也会活跃教学气氛使课程不再枯燥乏闷,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好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要灵活的培养学生们的隐喻能力,让同学们学会自主学习,避免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等学习方法,以求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娴.隐喻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台州学院学报,2009(5).

[2]束定芳,汤本庆.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2).

[3]石磊,刘振前.隐喻能力研究:现状与问题[J].外国语,2010(3).

[4]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隐喻思维启示下的二语习得 篇5

关键词:隐喻;二语习得;思维;教学

一、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以美国语言学家赛林克1972发表的论文inter-language为标志,正式揭开了其发展序幕。长期以来,二语习得理论研究重点都放在了进行目的语和母语的形式对比来确定教学活动的难点和重点,得出的结论都具有猜测性,这些理论的出发点都忽视了二语习得者思维的创造性,大脑对语言学习的作用研究长期处于黑匣子状态.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认知隐喻观揭秘二语习得与隐喻思维关系,从而为二语教学与学习提供指导。

二、认知隐喻观

认知隐喻观强调语言是思维世界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桥梁,是经验知识的显性表达。我们用语言去认识和表达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也发挥我们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熟悉的事物作非比寻常的并列,这种认知方式就是隐喻思维的核心,人们不断的通过这种隐喻式的的理解不断的将不熟悉的事物变成已知经验,隐喻思维是经验存储以及语言派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三、概念隐喻理论

1980年莱可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把语言就是隐喻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使隐喻研究正式纳入认知科学的新领域。他们对于认知隐喻的解读分为三方面:

1.概念隐喻的派生力,概念隐喻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参照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其他一些无形,难以定义的概念。当我们用一种概念领域去讨论另一种概念领域的时候,通过发现同这两个经验领域中的相似性来理解事物,事物之间的概念范畴越远,对这种相似性的发掘张力就越大,新奇效果就越好。隐喻思维就是通过这样的机制来不断的在客观事物中建立联系,从而派生出无限的语言表达。

2.投射图的提出,莱可夫用目标域和源域的说法来代替喻体和本体,即认为隐喻就是源域按照单向性的原则,以不对称的相似点整体性的向目标域进行投射从而在头脑中建构出一种新的认知图式。

3.语言中隐喻的普遍性。莱考夫和特纳在1989年发表了《超过冷静理性:隐喻分析指南》一书中提出了基本隐喻的说法,即我们生活中所使用的日常语言基本都是隐喻建构的,这种隐喻的普遍性其实反映了我们思维对事物的隐喻式普遍的理解方式。

四、隐喻思维构建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1.理查德的语义三角体理论认为词语的能指和所指以概念为中介,我们看到词,提取的该是词所代表的现实事物与概念范畴。英汉两种语言下的词汇文化内涵存在着不一致对等现象。如goat一词在西方国家通常是献祭时的祭品,有牺牲之意。而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山羊意味着诚实,敦厚拥有人的良好品性。

2.认知语言学强调词义的百科性特征,我们常调动所有的经验知识来对某个词语进行全面性的认识,这种全面性的认识也包含着其隐喻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意义。词义呈网络的隐喻方式来呈现与派生,如ring环形一词通过其空间的紧密程度派生出舞台,一群秘密集会的人,环形记号和环形首饰。

3.莱可夫指出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词汇都具有隐喻意义,这就是基本隐喻。

我们之所以没有发现这种隐喻内涵,是因为它经过人类频繁并长期的使用,它已经存储到了词库中,逐渐失去了其隐喻性的色彩。

五、隐喻思维启示下翻译教学

1.单个词语的文化不对等含义。英汉两种语言形式上对等词语在概念意义上会呈现细微的差别,如fair和beautiful同样译成汉语美丽,但是两种所指程度不同,前者是指形容女子超凡脱俗之美,后者即是指一般的美丽,情感色彩也出现细微差异。所以在词语意义的翻译处理上,我们既要保持字面意思的基本一致,又要考虑它们众多的隐喻意义,调动人脑对该词的所有经验知识依靠文本线索达到该词某一方面的隐喻式理解。

2.一词多义现象处理。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词义的交叉现象,即英汉在词语的意义对应上出现了不完全对等的情况,即部分内涵意义相同,词语本身会从不同纬度映射出多个隐喻意义,如hit在英文中有打击,碰撞之意,而翻译过来的中文为打,打在汉语中有打击,打架,打酱油,一打,不仅词义丰富,词性更是存在差别,要求我们在翻译这类词语时根据语境进行推断,在我们缺乏目的语国家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大量书面形式的语境为我们能够正确并形象地认识英语词汇,并构建我们的外语隐喻思维提供了条件。

3.习语中隐喻思维的建构。一国的习语用独特的隐喻意象承载了大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翻译和学习习语有助于我们认识他们对事物的独特的隐喻性的理解方式,如热锅上的蚂蚁,露马脚,烂醉如泥,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习语是帮助我们构建隐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

六、隐喻思维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隐喻表达方式的习得,有利于我们口语表达的地道性,减少交际的直白性,使我们的语言更加风趣幽默,委婉动听。这样外语学习者在面对外国人经常提问的how are you?时,不会千篇一律的回答I am fine, thank you.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形式。另一方面,通过理解话语中隐喻的运用,能够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引起的理解误差,如中国的许多菜名富含隐喻意味,但不了解实情的外国人听起来毛骨悚然,从而对中国人造成偏见和误解,因此我们对本族语和目的语中的隐喻表达都要有所了解,我们在交际中才能恰当的进行语言的转换实现我们的交际目的。

同样隐喻表达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在写作中也同样重要,我们在写作中往往存在句式单一,表达内容浅显的问题,隐喻句的运用将为作文增色不少,一個具有隐喻性的题目就可以迅速抓住老师的眼球,在文章的显眼地方,用上几个比喻句,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作者的语言功底,甚至整个文章都可以由一个隐喻意象来展开叙述,所以隐喻性能力代表了我们的一种高级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表达了我们的一种头脑中创造性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权龙.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2003.

[2]方颖.  隐喻思维与外语教学[J].扬州大学学报,2004.

[3]蒋苏秦.隐喻思维和二语习得[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隐喻的启示 篇6

关键词:概念隐喻,意向图式,大学英语教学,听力对话

一、引言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隐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及研究者们的关注, 逐渐成为众多学科, 如语言学、哲学、认知科学、符号学等的研究对象。隐喻是人类用某一概念域的经验说明或理解另一概念域经验的认知活动, 人类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日常生活中相当一部分语篇, 如时空、情感、人体等是含有隐喻思维的, 英语教学中的语篇也是如此。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广泛, 国内外学者在拥有大量语料的同时对隐喻在阅读教学、词汇教学、写作教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但对隐喻在听力教学方面的研究为之甚少, 实际上隐喻在听力材料中的表现形式多样, 对于提高听者的听力能力功不可没。因此本文梳理了英语听力语篇中的隐喻现象, 透过考试材料中听力部分所出现的隐喻表达进行分析、探索隐喻的分布规律, 以提高听力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应试水平。

二、理论基础

1、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是我们人类日常生活和日常表达中的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 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 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周围的世界。这种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就是概念隐喻[1]。概念隐喻是人类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重要认知工具。语言整体上就是一个隐喻性质的符号系统, 就其本质而言, 语言本身就是隐喻的。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 人类的思维也建构在隐喻之上。隐喻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语言现象, 而且可以解释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行为的依据等人类心智的本质特征。

2、意象图式理论

隐喻可以激发起我们对某一事物, 特别是与抽象事物或新事物的一系列相关知识点和结构的联想, 而支撑这种知识点和结构的平台为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一种动态的感知抽象, 使得人们的思维能够将空间和身体体验方面的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 然后用这些概念结构在一系列的更抽象的认知域之间组织思维[1]。当一个概念被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时, 意象图式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人们对范畴之间关系的认识形成稳定的模式, 从而可以用具体的意象范畴来隐喻抽象的意象范畴。这个过程也即图示化的过程。它是人类认知系统中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 其形成过程依赖人类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具体说来, 我们对于世界各种复杂关系的认识来源于自身的生活体验。我们通过现实世界的自身体验形成基本的意象图式, 然后用这些基本的意象图式组织比较抽象的思维, 逐步形成语义结构。

三、隐喻在听力对话中的应用

概念隐喻制约着语言运用的深层次连贯性, 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的深层/隐性衔接手段[2], 在听力材料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如:

这个例子中出现了一个身体隐喻作为隐性的衔接手段, 即表示身体器官或部位的词具有喻义, 可以用来充当修饰词, 表示另外一个领域的概念。人体器官是具有固定数量的, 在语言中, 如果描写一个人具有超过正常数量的器官, 可以视为“冗赘”。多余数量的器官表示了新的功能, 是一个领域的概念隐喻在另一个领域的映现。通过“两只右脚是笨拙的”这个概念隐喻, 不难判断上例中女士意思是自己不善于跳舞。前后衔接紧密, 实现了语篇的连贯。

英语听力理解中的素材多数是建立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上的, 是多数命题的核心和基质, 因而衔接关系成为听力理解中语言形式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所在, 对英语听力教学有实践指导意义。理解和把握衔接手段对于帮助听者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 快速而准确地理解听力材料所要传达的信息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 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听力材料中的语言难点的讲解, 而要挖掘语篇因素, 多层次 (如表层和深层, 显性和隐形) 地进行语篇分析, 要加强用语篇语言学理论指导听力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期达到提高听力教学效果的目的。另一种隐性衔接为意义衔接, 指语义上的联系。有些话语表面看来或听上去似乎并不连贯但实际上是连贯的话语。说者根据具体语境, 根据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和能力等, 依靠意义或内容衔接使话语连贯。

在此, 听者需要依靠自己已有的认知语境, 结合知识背景在大脑里构建图式, 来理解语篇或揣测话语的含义。Sports section, classified ads and local-news section听似无联系, 实际上属于共同的认知域, 是隐性衔接手段, 不难得出说话者是在交换阅读报纸。在听力理解过程中, 学生经常会碰到这种语义上跳跃的对话, 听力试题的设计者会根据语篇的衔接手段及特点选择材料来考查听者对语篇的理解度, 掌握一定的衔接手段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大有益处。

在隐喻所产生意义衔接中, 意向图式不失为另一种常用手段。如:

此例中的关键信息为gate, flight, place-Hong Kong, 人们已有的知识构成一个认知结构 (即知识体系) , 由不同范畴的知识构成的系统即图式, 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在获取信息过程中, 当大脑感知了外部信息后, 储存在记忆库中的图式便被激活。当被激活的图式与被感知的图式相吻合, 图式知识就会被表征出来, 对比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 读者便读懂了相关信息。从相关信息听者不难判断该语境为机场。

意象图式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图式的猜测功能, 它有助于对语境的猜测, (当人们要谈论某一话题时) 这个话题可以激活头脑中相关的知识图式, 这种图式一旦被激活了就会有助于猜测这个话题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情景, 知识图式就为信息的提取提供了一个向导。如:

人们在听具体的对话或短文时, 所听材料可以激活听者大脑中相关的知识图式, 而这种图式一旦被激活就有助于听者猜测所听材料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情景。句中的pull his weight是个关键短语, 根据语境中的图式信息“unless Steven and Suzie realize that this is their last chance”和“Suzie’s never around”不难判断其意思为“不上心”, 因此难通过考试。

听力理解从认知意义上来说是听者的信息重构, 听者在阅读过程中是积极参与者, 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听力理解离不开广博的知识积累。因此, 应该重视背景知识的输入, 帮助学生填补知识结构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其次, 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听力材料, 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未知信息作合乎逻辑的推断。在此信息加工过程中, 学生大脑中与听力材料相关的图式激活, 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通过推理得出语境意义, 达到理解目的。类似的关键词check…account, garden…water, ill…doctor等跨句词项习惯性共现类型的搭配能把分布在不同的小句中的若干成分从语义上衔接起来, 也是需要关注的一方面。

四、启示

听力理解的过程即听者在其自身已有的背景知识的帮助下透过语音层次和句法结构层次验证新的信息, 捕捉说话人的目的, 达到语义层次的理解。如果听者不能及时体会概念隐喻中的含义, 或者大脑中没有和材料相关的图式或未能成功地激活图式, 听力理解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关隐喻理论的涉入和背景知识的教学活动可以大大地促进学生的听力理解。听者对隐喻的理解和大脑中的图式输入越多, 对材料的理解输出就越正确、越透彻;听者把握的背景知识越多, 就越有利于在大脑中建立更多的新图式,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 在听力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学生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建立语篇图式, 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语篇的理解, 即使个别单词听不明白, 也不会影响对整个听力语篇的理解[3]。听力理解过程不是单纯的解码过程, 而是一种解码过程和意义再构建的、有图式等要素参和的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

五、小结

隐喻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功不可没。通过收集听力语篇中的隐喻例题, 对其中的隐喻思维做分析, 我们发现听者除了进行必要的语音听辨识别以外, 还需调动大脑中的隐喻思维和已有的图式, 进行假设、揣摩、预测、分析综合, 再进行判断、推理。实际上, 语言学理论加深了我们对语言学习和运用心理过程的了解, 是指导我们进行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许多语言研究与外语教学实践的研究课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隐喻的启示 篇7

词汇知识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的理解、记忆与运用直接影响学生系统英语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及翻译能力的提高。一直以来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在传统的词汇教学法中, 教师在教授外语单词时大都停留在其指示意义上, 对起内涵意义和隐喻意义很少提及, 忽视对词语认知理据的观察与讲解, 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词汇学习的不彻底性, 并限制了其词义扩展能力的发展。词汇学习一直都是学生学习英语难以突破的瓶颈。所幸, 近年来对隐喻理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此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启示。将对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作初步探讨。

2 隐喻认知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

Richard (1936:92) 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理, 人类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有一个隐喻。而系统论述隐喻认知理论的当数lakoff和Johnson, 他们在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就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 指出了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他们在调查和分析了英语中大量隐喻表达之后指出, 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来自隐喻概念, 语言的本质就是隐喻。Lakof运用源域 (source domain) 与目标域 (target domain) 之间的映射来解释隐喻现象, 他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解释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 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如barometer (源域) 从具体的实体域“气压计”映射到抽象的数量域 (目的域) “晴雨表” (e.g.NAS-DAQ index serves as the barometer of the stock market) , 甚至更抽象的其它域“指标、标志” (e.g.Hair is a barometer of your genera health) 。人们正是通过隐喻来认识、思维、经历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 从而形成了语言中的跨概念的认知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借助隐喻, 可使学生受益匪浅, 因此, 在大学词汇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妨尝试引入隐喻的方法, 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词。

3 隐喻认知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3.1 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隐喻意义

从昂格雷尔和师密德总结的有关人体的常规隐喻中可看出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而隐喻意义丰富的常常是基本范畴词汇, 因此我们在重视基本词汇教学的同时, 还要重视词语隐喻意义的介绍, 特别是基本范畴词汇隐喻意义的讲解, 帮助学生正确掌握词语内部的基本词义和隐喻词义。基本范畴词一般都是常用词汇, 词形简单, 音节较少, 容易记忆。它们发展了很多的隐喻意义, 而且十分常用。以动物为例, 基本等级词汇如“dog, lion, wolf, fox, bird, pig”等就比“animal”的隐喻意义多。生活中常见的物体, 诸如人的身体部位 (头、手、脚、眼睛、口等) 、基本颜色 (红、绿、黄、蓝等) 、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等蕴含的隐喻意义也远比其他词类多, 例如:eye的基本词义为人的眼睛,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隐喻而发展了许多其他意义:eye of a potato, eye of the wind, 等。另外, eye还可作动词“看、观察”:The children were eying the sweets.不难看出“眼睛”和“看、观察”是有密切联系的, 是隐喻思维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基本词汇隐喻意义的介绍可以使学生能够深入词汇内部系统掌握词汇意义。

3.2 注意英汉词汇隐喻的共性与差异

隐喻的普遍性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 基于共同的认知机理, 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隐喻便可能有类似的含义。英汉两种语言虽分属不同语系, 但英语和汉语表达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汉语中的许多成语在英语中都可找到相应的表达如:“head”和“头”都能用来指政府, 组织和团体的负责人;“mouth”和“口”都能指需要供养的人, 如:he has got four mouths to feed (养家糊口) 。但是由于文化差异, 在英汉语言的隐喻表达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差异。例如:英语对绵羊与山羊有明确的区分:sheep用以指好人或驯顺善良之意, 如like a flock of sheep指羊群似的无意识的顺从;goat指坏人淫荡邪恶如:the sheep and the goat指好人与坏人。汉语自古对山羊和绵羊统称为羊, 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加以区分。又如:在表达“妒忌”之意时, 汉语和英语用了两种不同的表颜色的词来表达, 汉语说“红眼病”, 英语则说“green-eyed”, “green with envy”。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恰当利用母语正迁移, 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类似的词汇, 还要通过文化内涵差异的对比, 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方隐喻思维的差异,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正确运用词汇, 以免造成误会。

3.3 词语使用的语境隐喻性

语言的意义都是在语境的基础上实现的, 交际活动和言语行为都离不开语境, 它是确定语义的重要因素, 是理解话语的钥匙。隐喻的生成和理解都离不开认知语境。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是字面意思还是隐喻意思常常需要看句子所在的上下文, 如, The sheep followed their leader over a cliff.如果上下文是一群羊在草地上吃草, 这句话就表达了它的字面意思;如果上下文讲述的是一群人如何盲目地跟着一个投资顾问而丢了他们的钱财, 这句话就表达了它的隐喻意思。由此可见, 认知语境对隐喻的判断与理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借助于认知语境, 词汇的隐喻意义才得以理解, 否则将会引起歧义, 导致语言交际的失败。因此,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学生将语境知识与隐喻的相似性理论相结合, 从而掌握分析创新隐喻词义的方法, 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 更为准确, 轻松地把握文章的意义。

3.4 立足隐喻思维, 全面把握一词多义

隐喻是词义发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在英汉词典中每一个词条下罗列的词义都有一定的联系, 最基本的是中心义项, 其他义项则是由中心义项通过隐喻产生的。在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简单地介绍词在一定的语境中的某一具体意义, 而忽视其基本意义的讲解;或将词的所有常用含义一股脑地进行讲解。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词汇学习抓不住重点, 死记硬背。因此, 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应向学生讲明, 多义现象是通过隐喻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人们所熟悉的表示人体各部分的词几乎都有通过隐喻机制而派生得到的其他意义:the nose of an airplane (飞机的头部) , the eye of a needle (针眼) , the hand of a clock (表针) 。再如:“wheel”的基本义项为“圆圈”, 根据此义项, 借助隐喻不难推测出“轮子”、“方向盘”、“旋转”等义项等等。从认知角度的语义演变分析和对词汇来龙去脉的隐喻式溯源, 不仅可以使我们解读词汇的深层涵义, 还可使词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

4 结论

隐喻作为人们重要的认知方式, 对人们认识事物, 事物概念结构的形成, 语言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隐喻认知理论与外语词汇教学相结合的前景是相当广阔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隐喻观的讲解, 在符合认知规律的基础上, 采取有效的策略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成独自的词汇学习心理体系, 学会正确使用词汇,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摘要: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 在词汇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针对当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认知角度探讨了隐喻的本质及其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积极借鉴隐喻理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隐喻,认知,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皮德敏.隐喻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 .[2]皮德敏.隐喻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 .

[3]马瑞贤, 李佐文.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 (1) .[3]马瑞贤, 李佐文.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 (1) .

[4]王艳艳.隐喻的认知过程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教育研究2007 (12) .[4]王艳艳.隐喻的认知过程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教育研究2007 (12) .

[5]范晓民.隐喻认知模式与英语词汇教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2) .[5]范晓民.隐喻认知模式与英语词汇教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2) .

隐喻的启示 篇8

关键词:隐喻,认知,词汇教学

在我国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英语词汇教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生应掌握的词汇量提出了要求。如何在大学有限的英语学习时间内使学生熟练掌握大纲规定的英语词汇, 这是对学生更是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一个挑战。然而,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句子和篇章层面上, 词汇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多少受到了冷落和忽视。另一方面, 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使得学生在短期内记住了不少生词, 但长期记忆效果不佳, 有时尽管记住了, 却不能活学活用, 在实际阅读和写作时往往束手无策。如何改进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使学生准确、高效地掌握英语词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期对隐喻理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些启示。本文试图初步探讨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具有的启示作用。

1 隐喻理论促进英语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

1.1 隐喻与语言的关系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逐渐发展, 对隐喻的理解不能局限于修辞手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世界、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 重新成为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隐喻在语言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人们予以了全新的认识。隐喻和语言到底有什么关系?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语言能指和所指, 即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是否有理据可循。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Lakoff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 在调查和分析了英语中大量隐喻表达之后指出, 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来自于隐喻概念, 语言的本质就是隐喻。Richards (1936:92) 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理, 人类的口语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有一个隐喻。可见, 既然是隐喻造就了语言, 那么可以说语言是隐喻性的。

1.2 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的关系

外语教材基本上都是以交际法作为编写原则的,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在教授外语单词时大都停留在其指示意义上, 对起内涵意义和隐喻意义很少提及, 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词汇学习的不彻底性, 并限制了其词义扩展能力的发展。学生还是主要采用机械记忆学习词汇, 其效率低, 效果也不理想, 所以词汇教学仍然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当今词汇教学发展的方向之一就是使所学词汇意象化和具体化, 而隐喻的工作机制就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 即从一个人们比较熟悉且易于理解的、具体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熟悉或较难理解的、抽象的目标域, 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的目的, 因此隐喻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重要认知工具。从这一层面理解, 我们可以说隐喻应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

2 隐喻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得出隐喻对词汇意义的作用不可忽视。利用隐喻来解释词义比仅罗列单词的意义生动有趣, 易于理解,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1 强调词语原型意义

词义范畴是一个原型范畴, 其中心意义被称为原型意义, 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获得隐喻意义对词语原型意义的把握是理解其隐喻意义的前提条件。如短语:the bird in the tree, the muscle in his leg, the pears in the bowl, the bird in the field, the chair in the corner, the nail in the box中, in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但是, 他们却都与其中心意义surrounded by something or contained by it相关联。只有当学生熟悉词语的原型意义后他们才能较容易地掌握其联想意义。在词汇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首先仔细地讲解词语的基本意义。

2.2 分析词语隐喻意义

由于隐喻总与相似性有关, 因此隐喻意义和原型意义之间也必然存在某种联系, 这种联系建立在经验和认知基础之上。当讲解词汇时, 应该恰当地将词的隐喻意义传授给学生。例如, 在教授lion, iger, peacock时, 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 思考这些动物的特征。以lion为例, 其答案十分丰富, 如The lion is ambitious, brave, and cruel。这样lion的隐喻意义也一目了然。此外还可以创造出一种真实的语用环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如通过Tom is a peacock代替Tom likes to show off来表达Tom爱炫耀这一特点, 这样清晰地展现了词语语用环境。

2.3 注重语用意义和表达方式

对同一个隐喻的来说, 从不同的角度体验会得到不同的意义。如, 从一个简单的表达式Edward is a lion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因为The lion is the king of forest, brave, cruel ambitious, 所以当把Edward与lion联系到一起时, 产生了许多的意思, 并且每种理解都表达了一种对Edward与lion二者相似性的体验。通过这种分析, 学生对lion有了全面的了解, 并且掌握了其意义延伸的理据。不过要确定到底哪种理解最为恰当则还必须依赖语境。

另一方面, 隐喻具有系统性, 与相似性有关的描述源域的词语都适合于目标域。教师可以适当地向学生讲解隐喻的系统性, 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表达方式, 更深刻地理解词义。例

如, 当我们在教授句子He attacked very weak points of my argument时, 可以提出argument is war这一概念隐喻, 并且用其它例子作进一步地说明。

通过这种讲解, 词的语用意义被栩栩如生地讲解出来, 同时还传授了更多的表达方式。

英语中有许多有关方位的副词和介词, 也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前面的论述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在讲述方位副词时, 可以向学生讲解其隐喻意义产生的基础。例如, 在上—下这一方位上, 位置越高通常意味着越多, 越昂贵, “好即是上、坏即是

下”。所以说The p rice went up/down。She looks up to Tom Sam looks down to the workers in the factory。这样对于副词和

相关词组的理解都得到了发展。容器隐喻又为介词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容器隐喻的用法除了第二节所说的以外, 还可以用它来解释更多抽象的事物。例如, 容器类事件 (events as

containers) :I'm trying to get into/out of the contest。情绪状态:He is fallen in/out of love。叙述和其它言语行为:Mary was included in/left out of the conversation。在这些例子中, 目标域都是容器, 事物可以在其内部或是在其外部, 并且还可以通过改变其与容器中的位置关系, 即改变自身的状态。这样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些介词。

3 结论

隐喻作为人们重要的认知方式, 对人们认识事物、事物概念结构的形成、语言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隐喻理论更多关注语言使用者、语言习得者的思维、认知方式。它把我们引向了一条更科学更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之路。

当然, 隐喻式词汇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英汉两种语言中完全一致的概念隐喻, 有时也存在纯粹语言层面上的差异, 另外英语习语中存在大量隐喻, 但一些喻体比较模糊, 有些很难归入一个系统的概念隐喻框架下, 这些都给教师进行隐喻式词汇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 结合既有的词汇教学方法, 灵活地进行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Cameron L, Low G.Researching and Appling Metapho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Lewis M.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M].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1999.

[4]Richards L 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UP, 1936.

[5]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 2003 (6) .

[6]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和趋势[J].外国语, 2002 (1) .

隐喻的启示 篇9

一、“反思性实践者”:在反思中成长

自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舍恩提出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反思实践者的反思能力以来, “反思性实践者”就逐渐成为当今时代比较流行的一个教师隐喻, 反思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 那么“反思性实践者”究竟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怎样的启示?

(一) 关于“反思性实践者”的分析

“反思性实践者”是舍恩为了批判否定“教师亲身体验的真实世界”的观点所提出的, 他认为实践者的艺术体现在运用直觉、类比、隐喻而非普通规则来处理“混合”的过程中, 提倡以实践为导向。[2]这也正与现代教育情景充满不确定性、非线性和混沌性等特点相适应。

1.“反思性实践者”的源起

“反思”一词最早并不是由舍恩提出来的, 早在1933年杜威就对反思性思维、反思行为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在杜威的《我们怎样思维》和《民主主义与教育》中, 他就对反思作了解析。他认为反思是一种具有对象性、自觉性和技巧性的思维活动。这对“反思性实践者”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83年舍恩发表著作《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反思性实践和反思型教师的理解及分类。他对杜威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假设。他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因此, 教师应该是两者的结合, 是“反思性实践者”。

2.“反思性实践者”背后的喻意

“反思性实践者”比喻的这一类教师, 他们强调反思, 实现了从“局外人”到“当事人”的转变, 他们不再被视为外在的研究对象, 而是自己进行研究, 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专业成就感和专业幸福感。另外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 并非技术性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他们所运用的是实践性知识, 这种实践性知识不仅来源于活动过程中认识、审查与实践审察及实践经验的反思, 而且在“反思”活动的同时, 也通过基于实践背景重新解读理论概念与原理的活动, 形成他们在专业领域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实践性知识。

(二) 转变思维, 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反思性实践者”观念始于对教师“专业知识”的不满, 教育理论的“专业知识”常常无法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而这些矛盾常常又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而反思有利于教师自主学习, 提升专业能力。因此, 作为教师, 要转换思维, 在反思中提升专业发展。

1. 要在行动上自我反思

行动上反思, 包括行动中的反思和行动后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实施时进行反思, 而且还要在教学活动完成后进行反思。这有利于深化教师的专业知识, 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当然这里的行为并不一定就只是指教学, 还包括研究等, 但教学对教师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

2. 要在反思中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要以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活动为反思对象, 通过对这两者的反思, 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并对这些不足进行学习和改进, 就能不断弥补其职前培训的不足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 做反思型教师, 提升自主发展的专业水平

反思行为应该是一个连续不断、动态的过程。教师应该树立反思意识, 培养自身的反思能力, 努力成为一个反思型教师。通过不断审视、分析、研究和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陌生人”:在批判中体验

“陌生人”这一教师隐喻是由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格里涅于1973年提出来的。她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觉醒、批判与解放的过程中, 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脉络, 并在此找到意义, 且与他人分享, 在对话情境中, 获取真正自由、正义与道德的生活。

(一) 关于“陌生人”的分析

“陌生人”给教育界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 刺激教师反省自己存在的价值, 把自己当成陌生人, 就是随时以新奇和怀疑的态度去看待不同的教学情境或师生互动, 这会有非常不一样的收获。

1.“陌生人”的源起

“陌生人”隐喻源于格里涅于1973年发表的著作《Teacher As Stranger: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the Modern Age》, 这本书是她为教师及准教师所撰写的, 目的在于激发教师进行哲学思考, 去思索他担任教师这个职位时的所有教学思考及行为, 也就是希望每位教师都能不断思考教育哲学上的三大问题:人的本质、知识与价值以及教育的根本究竟是什么?

2.“陌生人”背后的喻意

“陌生人”在提醒教师面对日常世界, 必须以探究、惊奇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世界, 要如返乡的陌生人一样, 去觉察过去未加留意的细节、未加质疑的仪式和习俗, 以崭新的观点去重新审视过去认为理所应当的、察而未觉的现象, 重新诠释所见所闻, 进行有意识的探究。也就是教师要带着质疑重新审视教育教学场所发生的事情或者现象。

(二) 转化立场, 变身为“陌生人”

“陌生人”隐喻强调体验和批判, 通过这两个方面来获得新的感悟。且“陌生人”背后包含的三大哲学问题, 简单说来就是探究人、知识和价值。对教师来说, 审视清楚这三大问题会有助于教师弄清自己的定位, 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1. 要在体验中教学

体验追求的是更深层次的经验, 去反思对事物理所应当的常识性的看法。体验的方式, 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程,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体悟, 减轻教师对课本的依赖程度。教学, 并不是讲课本, 而是要讲授课本背后的道理、知识。

2. 要在批判中教学

教师成为一位陌生人, 就是处于一种“确定”与“不确定”的状态中, 所以教师要随时站在一种批判的旁观者角度来审视以往自己熟悉并认为理所应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 批判的结果要影响下一次的行为, 否则是无效的。

3. 成为“陌生人”, 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

“陌生人”鼓励在体验和批判中教学, 这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 也能培养教师的思辨能力, 让教师在教学中充满教育魅力。教师关于“人的存在性”的探究会使其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和境遇, 更加关注学生是独特的生命个体, 从而通过体验和批判的方式开启学生崭新的生命可能性。

三、“参与中的伙伴”:在参与中学习

20世纪后期, 主要受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影响, “参与中的伙伴”产生并迅速成为美国最受推崇的教师隐喻。这种基于情境参与取向的教师观, 对美国教育实践的影响是巨大的。下面通过对这种教师隐喻的分析, 以找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 关于“参与中的伙伴”的分析

“参与中的伙伴”显然体现了特殊的教师角色定位, “参与”和“伙伴”是其核心。“参与”弱化了教师的传统“功能”, 而“伙伴”却体现了一种师生相互间的和谐。

1.“参与中的伙伴”的源起

该隐喻起源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情境学习的指导。学习是在社会情境中发生的, 人只能在参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 通过与他人交流、不断相互理解, 从而展开学习。那么, 学习本身是什么?学习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参与, 所以不可能存在任何全知全能的个体, 也不存在外在于学习者的向导, 所有的人都是交往的参与者, 都是理解的建构者, 都是学习的进行者。因此, 教师也就成了“参与中的伙伴”, 而不是独立的个体。

2.“参与中的伙伴”背后的喻意

“参与中的伙伴”强调的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 彼此相互理解, 一起学习知识, 解决问题。该隐喻背后是教师角色和师生地位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主导者, 而仅仅是一个启发者和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对等, 两者是教学相长的关系。

(二) 转换身份, 充当“参与中的伙伴”

“参与中的伙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地位,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进行教育教学。从本质上来讲, 它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意识或者教育理念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是陪伴学生一起成长的伙伴, 与学生一起成长。

1. 在教学相长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既然作为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 那么他们之间就应该是一种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关系。“教”和“学”相互影响和促进, 使彼此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种稳定互动的氛围, 也会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加强学习, 增强自身的软性能力

教师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领域, 否则他是成为不了“参与中的伙伴”的。因为既然是对学生的引导, 那么教师自身的软性能力 (比如教学艺术) 就应该比专业知识更重要。好的教学过程, 并不是要求教师什么都得掌握, 教师更多的是把握一个基调, 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 共同成长。这样也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要不断地学习, 增强自身的软性能力。

3. 成为“参与中的伙伴”, 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 教育理念是核心, 它贯穿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指导着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而“参与中的伙伴”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学生, 实现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对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时, 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对学生培养具有针对性, 这能实现师生的双赢。

四、结论

以上三种教师隐喻, 尽管从不同的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启示, 但是它们也透露出了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学习。对待自身的学习, 要有反思、批判、审视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 要有积极参与的热情。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其实就是一个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 一个各种专业知识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一个各种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叶澜, 白益民, 王, 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隐喻的启示 篇10

长久以来, 隐喻一直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 借此使所描绘的事物或事件更加鲜活生动。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隐喻逐渐成为哲学、心理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特别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 人们不再仅仅将隐喻视为是一种语言装饰手段和语言形式上的修辞, 而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至此, 隐喻也不再是文学作品的专利, 而是包括科技语篇在内的任何语言使用过程中都会出现的概念投射过程[1]。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科技英语词汇隐喻进行研究, 同时阐述该种认知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作用。

二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分类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人类思维进化的结果。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阐述了他们的隐喻认知理论, 即人类思维总是倾向于以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事物为参照, 来认识抽象的概念, 从而形成一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因此,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 是不同领域内一个范畴向另一个范畴的语义延伸。根据他们的观点, 语言使用中的隐喻表达式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 真正对认知起推动作用的是深藏在人类认知体系中的隐喻概念。人们首先是在概念层面上将一个范畴隐喻化为另一个范畴, 然后才在语言层面上将一个词语隐喻化为另一个词语。

隐喻的认知性决定了它在日常生活中, 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是无处不在, 不可或缺, 不断发展的。为此, 赵艳芳在《认知语言学概论》一书中将隐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常规隐喻;另一类是创新隐喻。所谓常规隐喻就是那些“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而无意识进入语言的隐喻”[2], 这些常规隐喻的意义已成为词汇约定俗成的字面意义, 并已被收入词典中。赵艳芳还援引莱考夫对隐喻的分类, 将常规隐喻大致分为三类:

1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

指用一种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结构,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 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种概念。如spend一词最早是用来谈论“money金钱”, 后来被用于谈论“time时间”, “energy精力”和“efforts努力”等, 因为人们将“时间”、“精力”和“努力”看作是和“金钱”一样宝贵的东西。

2方位隐喻 (Orientational Metaphor)

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方位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 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投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上, 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 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如人们通常用“up”和“high”表示心情愉快、状态良好、数量增加或者社会地位的提高, 用“down”和“low”表示情绪沮丧、状态不佳、数量减少或社会地位的下降。例如:I’m feeling up.Tom is really low these days.The number of books sold each year keeps going up.If you’re too hot, turn the heat down.

3实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指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 进而对其进行谈论、量化和识别。例如:My fear of insects is driving my wife crazy.

除了常规隐喻外, 还有一类创新隐喻, 是隐喻不断地发展创新的结果。它的产生主要依赖创造者新的感受, 它可以来源于文学家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也可以是出于表达新事物的需要, 将旧词语义扩展引申的结果。因此, 可以将其分为文学隐喻和科学隐喻两类[3]。

对于文学隐喻, 我们并不陌生, 因为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学者们一直从修辞学和文体学等角度对文学语言中的隐喻现象进行着广泛的研究与探讨。正是由于“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这一传统定式的存在, 人们曾一度很难将“科学”和“隐喻”这两个词联系到一起, 认为隐喻的“修饰功能”有悖于科学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精炼性和客观性。但事实上, “不仅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 即使在严密的科学语言中也随处可见”[4]。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连接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和纽带, 隐喻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发明发现新事物, 通俗形象地解释科学概念, 还可以借助旧词构造新词, 或将旧词的词义予以扩展, 从而扩大该词的词义范畴。下面着重就科技英语词汇中的隐喻现象进行认知分析。

三科技英语词汇隐喻的认知阐释

认知语言学认为, 隐喻是人类的认知模式之一, 是意象图式 (image schema) 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的投射。因此可以说, “隐喻的认知立足点就是‘意象图式’, 这些图式均产生于人类的基本经验, 来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5], 并在不同概念域间的投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英语词汇隐喻的产生也同此理。笔者认为以不同的意象图式投射为基础, 可将科技英语词汇隐喻分为以下几种:

1形状投射隐喻

由于科学概念通常都是比较抽象深奥的, 为了使其容易被理解, 科学家们就必须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这些概念。因此, 在科技英语中, 人们经常发现一些设备、仪器、工具和零件等的名称中蕴含着隐喻, 也就是说借用人体器官、动植物、生活用品和英文字母等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形状来描述那些被应用于生产和科研领域、鲜为大众所知的事物的形态, 从而借助两个事物形状的相似性完成了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概念投射, 即完成隐喻认知。例如:“gooseneck crane鹅颈式起重机”是一种大型起重设备, 对于它的外形虽然很少有人能够亲眼目睹, 但鹅几乎是人人都曾见过的动物, 并在已知的认知域里形成了意象图式。因而, 当看到“gooseneck crane”一词时, 人大脑中已知认知域里的关于鹅颈与鹅的比例关系的意象图式开始向未知认知域里的鹅颈式起重机这一陌生概念投射, 进而根据“gooseneck crane”可以想象出其起重臂的形状酷似鹅的颈部, 起重臂与起重机的比例关系与鹅颈与鹅的比例关系相近, 从而在大脑中勾勒出鹅颈式起重机的大致轮廓, 同时也完成了对这一陌生事物的认知。类似的还有“finger lever指状手柄”, 是以为人所熟知的人体器官手指来喻指不被人们所熟悉的手柄形状;“ball bearing滚珠轴承”一词会使人们很容易地将已知的“ball球”的形状的意象图式投射到未知的轴承滚动体的形状上;“M-roof M形屋顶”以英文字母M充当喻体形象地描绘了屋顶的形状。

2功能投射隐喻

除了形状投射隐喻外, 科技英语的一些词汇的构成是人们将熟悉事物的功能投射到陌生事物上, 从而完成对新事物认知并命名的结果。例如:“memory”一词最初是用来指一种大脑存储记忆信息的能力, 翻译成“记忆力”。后来由于计算机的发明, 需要对其各零部件进行命名。根据计算机与人脑在其工作原理和功能方面的相似性, 将计算机中用于信息存贮的部分称作“memory存储器”, 意为可以将输入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料进行保存的装置。科学家们将有关人类大脑如何运转的经验组织形成意象图式, 又将该意象图式扩展运用到对于计算机的认知活动, “memory记忆力”一词也就通过投射发展了其隐喻意义“存储器”。再比如“virus病毒”, 原指生物学上比细菌小, 可以复制并能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生, 同时影响生物体正常功能的有机体。在计算机领域里, 人们将“具有复制自身、感染、破坏其他文件并最终可能使电脑陷于瘫痪”的恶意程序称作“virus计算机病毒”[6]。这种命名就是人们根据生物学上的“病毒”与计算机领域里的恶意程序都具有复制、感染和破坏的功能, 从而将生物学中的已知概念向计算机领域投射而形成的新概念。航空航天领域中的“carrier rocket运载火箭”一词就是将“carrier运送物体的人或物”的功能投射到火箭上表明该种火箭的功能就是装载并运送航天器至预定的轨道。由于两者具有相似的功能, 所以形成了功能投射隐喻。

3方式投射隐喻

在科技英语中, 还有一些词汇也是将日常生活用词的词义扩展而引申为科技词汇的。只是这种引申是依赖不同事物之间运动或工作方式的相似性来完成的, 即方式投射隐喻。例如:“pecker”一词最早的意思是指啄木鸟, 一种有着很坚硬的喙, 利用它的硬喙可以在树上啄洞觅食昆虫的鸟类。由于它啄啃树木的方式与在物体或纸张上打孔的一种机器的工作方式酷似, 故人们将从观看啄木鸟觅食方式中形成的意象图式投射到打孔用机器的工作方式上, 从而完成了该词词义的扩展, 并为该种机器命名, 即“穿孔器或穿孔针”。再看科技英语中“grass-hopper conveyor”一词, 其中的“conveyor”是“传输器, 传送设备”的意思。加上限定词“grass-hopper蚱蜢”后, 可以想见该种传输器的运动方式应该与蚱蜢相似, 是跳跃式的。因此人们对“grass-hopper conveyor跳运式运输器”的认知也是通过一种事物的运动方式向另外一种事物投射的结果。

4性质投射隐喻

通过将熟悉事物的性质或特征投射到不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也可以形成隐喻。这种例子在科技英语中也屡见不鲜。例如:“baby check valve”这一合成名词的中心词是“valve阀门”, 加上“check”意义范围缩小, 意为“单向阀门”, 但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单向阀门”则需要由其前置修饰名词“baby婴儿”来决定。众所周知, 婴儿相对于处于其他生长阶段的孩子以及成年人来说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形体小。因而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就完成了婴儿的这一突出特征向其他认知域的投射, 使其具有了“小型物”的隐喻含义。所以当用“baby”来修饰“check valve”时, 很容易使人们想到这是一种“小型单向阀门”。同样, “master”也是具有通过性质投射而形成隐喻含义的词语。“master”的最基本的含义是“主人”, 既然是主人, 相对于仆人来说就有主导、掌控的性质, 通过意象图式的映射产生了在科学语言中的隐喻意义, 即“主导装置”。因而当看到“master oscillator”一词时, 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这是一个具有“master主导装置”性质的“oscillator振荡器”, 即“主控振荡器”。

5结构投射隐喻

有些科技英语词汇隐喻是以不同事物之间结构的相似性为基础形成的。例如:“sandwich三明治”, 人们都知道它是由两片或三片同类同质的面包片中间夹上不同类不同质的肉或奶酪制成的。在建筑领域里, 也出现了两层同种建筑材料之间夹有不同材质材料的结构。基于对食品“三明治”的认识, 人们通过隐喻将该种食品与建筑领域里的相似结构联系到一起, 将该结构称作“夹层结构”。又如:“tree树”的结构尽人皆知, 主要由树干和树枝构成。人们将这一结构意象图式投射到其他领域, 用“tree”来修饰并构成其他合成名词如“tree circuit树枝形电路”和“tree system分支配电系统”等, 从而将未知的复杂的电路及配电系统的结构用浅显易懂的“tree树”一词描绘出来。

6方位投射隐喻

英语日常词汇中某些词汇特别是人体器官名称经常被用来构成科技英语的合成名词, 主要是利用这些人体器官在人体中所处的位置与科技领域里的某些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的位置关系相似或相同, 从而通过形成方位投射隐喻来认知命名科技领域里的零件或设备。例如:“head头”, 在人体中所处的位置是最上面, 也可以引申理解为最前面或突出部分, 所以由此而构成的“head amplifier”即可以解释为“the amplifier put in front of a certain equipment放置在某一设备前的放大器”。同样地还有“foot脚, 足”, 位于人体的最下端, 是人体的支撑, 通过隐喻方式借用于其他领域, 词义被引申为“底部, 基础, 底座”, 因而产生了“rail foot轨底”和“strainer foot滤器脚座”等科技词汇。

从以上的分类阐释中可以看出, 人们熟知的日常生活概念常常可以通过形式、功能、方式、性质、结构和方位等意象图式投射而被应用于科学技术概念域当中形成隐喻, 从而通过隐喻将两个不同的认知域联系起来, 在使科学概念变得浅显易懂的同时也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

四隐喻的认知研究对科技英语教学的启示

隐喻在科学语言中的普遍存在进一步证明了它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人们在思维中感知、重构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科技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 同时还是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世界能力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并通过让学生了解隐喻的认知机制来努力发现并掌握科技英语词汇学习的一般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实际上就是隐喻意识不断增强和隐喻运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所谓“隐喻意识是语言学习者对隐喻形式及功能增强了的察觉程度和敏感程度”[7]。首先, 隐喻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科技英语阅读和词汇教学都有着重要意义。前面已经谈到, 在科技语篇中, 隐喻现象俯首皆是, 正是通过隐喻表达才将抽象复杂的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例如:Faster than a speeding bullet, a flying electron meets a positron coming equally fast the opposite direction.It’s a bird, it’s a plane, it’s a superphysics[8].在该句中, 作者将正负电子对撞比拟成飞鸟相撞或飞机相撞, 形象地描述了人类肉眼看不到的这一物理过程。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类似的讲解分析, 增强学生对隐喻的关注和察觉程度, 帮助学生利用形象思维展开想象, 发现并探索科技语篇中作者呈现给读者的世界奥秘。在词汇教学中要注重帮助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隐喻认知机制。“科技英语词汇一般分为三部分:技术词、半技术词和非技术词”[9]。其中半技术词的绝大部分和非技术词的全部都是来自英语词汇的共核部分。在这里面又有相当数量的科技词汇是共核词汇的基本意义通过隐喻而扩展引申的结果。因此, 通过让学生了解隐喻的认知机制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隐喻意识, 并运用认知原理来理解词汇意义和扩大词汇量。其次, 还要注重隐喻运用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在科技英语翻译教学中要锻炼学生自觉运用隐喻的认知方式, 在译语中寻找灵活恰当的隐喻表达方式创造性地传递原语中的信息, 从而使译文既忠实原文又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五结语

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 隐喻在科技领域里发挥着重要的认知作用, 它通过将形状、功能、方式、性质、结构、方位等意象图式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帮助人们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具体化, 并为新的科学概念命名, 因此而成为一种有效的构词手段。隐喻在科技语言中的普遍存在决定了其在科技英语阅读、词汇及翻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隐喻的认知机制必然会帮助学生提高其隐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进而提高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Lac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Ungerer, 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117.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04-112.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28.

[5]王文斌.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1) :58.

[6]张秀梅.科技英语词汇中的隐喻现象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6 (6) :155.

[7]龚玉苗.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J].外语界, 2006 (1) :41.

[8]张梅岗, 余菁, 李玮星.科技英语修辞[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291.

上一篇:汽车空调的保养与维修下一篇:网络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