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隐喻的分类刍议

2024-05-13

教学隐喻的分类刍议(精选5篇)

教学隐喻的分类刍议 篇1

一、概述隐喻及隐喻的翻译原则

隐喻 (metaphor) 是英语中常用的辞格, 是以比喻彼 (tospeak of one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 的手段, 即是在两类不一同的事物 (本体和喻体) 之间含蓄地比较, 以表明相同关系。隐喻在翻译时应注意:1.要考虑到对原文的忠实, 又要按照译文的语言规则来表达原文的思想;2.好的译文基于对原文的切实透彻的理解;3.符合习惯表达方式;4.尽一切可能把原文的修辞美传达给译文读者;5.采取恰当的、最接近原文的处理方法, 使原文中音、形、意的修辞效果尽可能完美地传达到译文中去。

如:White House Chief of Staff John Sununu worred about thepolitical fallout when cost estimates jumped to more than$325billion. (Susan Dentser) 白宫办公厅主任苏努努担心这项计划预测费用超过3250亿美元后, 可能造成政治后遗症。

Fallout原义是核装置引爆后的放射行尘埃污染严重, 后果不堪设想。此处借代一般用语“影响”, “余波”、“后遗症”。因为形象恐怖, 所以起到的修饰效果十分鲜明有力。背景是1990年信贷业银行大批倒闭, 储户损失由政府负担, 金额庞大, 政府对此应负管理不善的领导责任, 因此说除经济赔偿之外, 还有政治后遗症。喻体是fallout, 本体是严重的扩散性后果。

二、英译汉中隐喻的分类翻译

汉语的隐喻和英语的隐喻都不露比喻的痕迹, 把甲直接说成“是”乙。常用的喻词在汉语里有“是”、“变成”、“变为”、“成为”、“成了”、“当作”等, 英语里常用“be”作喻词, 也用“become”、“turn into”等词。接下来, 我们根据翻译理论对隐喻进行分类, 对每种隐喻的句法和语义结构特征进行浅析, 以此论述英译汉中隐喻的翻译。

(一) 从隐喻的表现形式、认知特点等角度, 我们可以把隐喻分为:

1、根隐喻与派生隐喻。根隐喻指的是一个作为中心概念的隐喻, 如“人生是一种旅途” (life is a journey) , 由此而派生出来的隐喻, 如“人生的起点或终点”、“生命的车站”等等就叫做“派生隐喻”。如:Argument is war.His argument came under attack.His argument was shot down.

2、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所谓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 就是喻体和话题之间存在着某种方面的相似, 而这一相似性是在隐喻使用前人们就已经了解的。如:John is pig. (约翰是头猪) 利用的是pig和John之间“脏”、“懒”或“笨”的相似性。应该说, 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比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更具认知价值。

(二) 根据隐喻的句法构成特点, 我们可以分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和介词性隐喻等种类。

1、名词性隐喻。顾名思义, 所谓名词性隐喻, 就是由名词构成的隐喻, 并在句中充当主语、表语、宾语、同位语等成分。 (1) 充当主语。如:The row of penguins at the dinner-table nodded approvalas he sat down.其中“penguins”作为隐喻, 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成分。 (2) 充当表语。如:I am an album of snapshots, random, a whole show of trailers of old films. (3) 充当同位语。如:Director Matt Busby, the Godfather of the club.

2、动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指的是话语中使用的动词与逻辑上的主语或宾语构成的冲突所形成的隐喻, 如:There are certain areas of the syllabus that students queue upfor.其中, queue up for (排队等候) 与“大纲的某些部分” (areas of the syllabus) 的搭配属于语义异常。但在一定的上下文中, 作为隐喻理解, 可以解释为“感到困难的地方”。

3、形容词性隐喻。形容词在句子中一般用来修饰名词或充当谓语的一部分。其句法特征与动词相似。如:I expect a treaty, a full-fledged treaty on medium-range missiles.其中, “a fullfledged treaty”表明这个协议非常全面。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 一个完整的隐喻往往由“本体”和“喻体”构成。有时, 作为隐喻根据的相似性也会出现在隐喻话语中, 这一构成隐喻的基础被称作“喻底” (ground) 。如:Billboards are wart.s on the landscape.其中, “BillbQards”是“本体”, “warts”是“喻体”, 而“on the landscape”则是“喻底”, 也就是把“Billboards”比作“warts”的根据。

(三) 根据语义矛盾的特点, 喻体、话题 (或本体) 和喻底出现的情况, 我们分出以下几种隐喻意义结构:

1.喻体、本体和喻底同时出现。如:My life is one long curve, full of turning points. (Pierre Elliot Trudeau, New Yorker, July5, 1969) 其中, 本体是my life, 喻体是curve, 两者的相似之处是full of turning points, 这也是该隐喻的“喻底”。

2.出现本体和喻体, 但不出现喻底。这类隐喻其实比较普遍, 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需要听话者去推断和理解。如:I tell you the past is a bucket of ashes.

(Carl Sandbury) 作者只是指出the past等于a bucket of ashes.但两者之间的相似是什么, 则留给读者去体会了。

3.只出现喻体。有时在一定的上下文中, 本体也可能不出现, 而只出现喻体。这种情况下该隐喻往往预设着另外一个隐喻。如:He put his back against the suitcase.其中的喻体是suitcase, 话题是rock, 但没有出现。喻底应该是两者在形状和功能上的相似, 即形状像“箱子”被作为了一种“靠垫”。但喻底并没有出现。

4.只出现本体, 但不出现喻体和喻底。如:Her beauty will kill everyone.Love is blind.本文简要论述了英译汉中隐喻的分类翻译。提出了翻译隐喻应遵循的原则。隐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现象, 同时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现象。我们在对新概念的探索和阐述中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手段。因而隐喻的翻译在翻译实践中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和使用价值。

刍议隐喻能力在二语习得中的培养 篇2

关键词:隐喻 隐喻能力 认知语言学 二语习得 信息处理

隐喻是建立在两个事物的基本对比上,有相似性,又有相异之处。纵观中西方对隐喻的传统研究,都是将其置于语言修辞范围进行研究。 莱可夫和约翰逊在《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中,将其隐喻理论的哲学基础定为体验哲学。隐喻能力产生的认知基础是个体通过自身对所处环境的体验以及与环境的互动,而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由此可见,隐喻能力的提高更是需要间接掌握了该语言所处文化的思维方式。

对于成人外语学习者,其二语学习是建立在成熟的认知机制和母语系统上的。根据认知心理学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对二语学习者最根本的学习途径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学习者接触到语言信息在内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下,被储存和加工,形成产出。根据认知理论,语言的习得相当于信息处理过程。在此,本文结合二语习得的输入输出假说、对比分析等相关理论,从注意、记忆和重构三个阶段,提出培养隐喻的几点建议。

(一)注意

输入是外语学习的起点,而对不同语言信息输入的注意,决定了对后期信息的选择。被注意到的信息,则容易在头脑中理解、储存下来,而没有注意到的信息则被过滤掉。

注意受到内部认知因素的影响,在学习外语时,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外界力量指引学习者注意重点语言信息,能够起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由Oller和Ziahosseiny提出的折衷式对比分析认为,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按照他们所能感觉到的异同特征,把各种抽象和具体的句型归入不同的范畴。因此,在一个或几个语言系统中,那些形式和意义上相近的语言项目往往容易给学生带来困难。人类学习具有泛化的特征,微小的区别往往被忽视,而明显的区别反倒容易被发现和记忆。(杨连瑞,2007)

因此在外语学习中,和其已有知识非常相似或者极其迥异的外语信息,较容易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故而在培养隐喻能力时,老师要特别注意两种英汉隐喻中有细微差别的隐喻。除了利用英汉中的隐喻差异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还要提醒学习者注意两种隐喻背后的思维和文化的差异。比如,中国文化里对汉语里时间的空间化隐喻产生的影响结果是:过去在前,未来在后。而与此相对,西方文化和思想特点造就了其“未来在前,过去在后”的空間化隐喻。

作为重要输入来源的教材对隐喻能力培养也起到直接作用。Kranshen的输入假说认为大量可理解性输入是实现习得的有效因素,在此,采用含有大量可理解性的隐喻的教材则是培养隐喻能力的有效途径。隐喻作为修辞格的一种,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大量存在,因此在教材中加入诗歌,不仅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开阔学习者的思路,对于隐喻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王寅,李弘,2004)。

(二)记忆

记忆通常分为瞬时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时记忆,其中瞬时记忆主要是将感觉和知觉储存在大脑中,短期记忆的特点是对信息进行复述式储存,长期记忆是在短期记忆中的基础上,将信息以组织状态进行永久性记忆。

隐喻的起源是体验的,是和周围环境进行互动的,而瞬时记忆储存的也是感觉和知觉,因此教师可以把源域和目标域最初视觉和感觉上的联系呈现给学习者。比如在介绍flow,circulation,solvent和pump等词可用于描述“金钱”时,可让学习者在脑海中构建Moneyislikewater的形象的画面,想象水流的性质等,由此在心智的体验中形成此隐喻的认知基础。在短时记忆阶段,主要是复述式记忆,在这一阶段,可以引进适量的含有隐喻的输入,在已形成体验的认知基础上,记忆和背诵,以形成知识性储备。在长时记忆阶段,有了感知和知识储备做基础,学习者逐渐形成隐喻的概念,在头脑中形成“金钱具有流动性”的形象,各种有关水流的词汇与金钱的概念联系起来。

(三)重构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学习的结果并非外部信息的简单堆积,而是获得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在同化和顺化作用下,将外部知识不断融入原有认知图式中,并达到自动化,以形成或重建新的动态的认知图式。在二语学习中,学习者要不断对信息进行注意和记忆,而学习的效果更取决于可理解性输出。隐喻本身就是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活动,在培养隐喻能力时,鼓励学习者输出隐喻,倡导创造性地运用隐喻知识,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隐喻性的思维和认知图式。此外,根据可理解性输出的功能,多使用隐喻表达可通过出现的问题促使学习者更多注意隐喻的输入,也可验证学习成果,同时输出的元语言功能有助于在使用隐喻时进一步培养隐喻性思维方式。

在这一阶段,可鼓励学习者大胆使用隐喻,进行隐喻的相关练习,比如含有隐喻的外语和母语的互译,在使用中对比两种语言隐喻的异同。

此外,鼓励学习者在写作中使用隐喻性表达,体会语法隐喻和语篇隐喻在篇章中的运用。在诸如此类的练习中,学习者强化隐喻知识,提高隐喻意识,联系用外语进行隐喻性思维,同时不断调整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图式,在动态平衡中发展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孟.英语专业学习者隐喻能力发展实证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6(04).

[2]严世清.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1(01).

[3]朱永生,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4]杨连瑞.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0)

教学隐喻的分类刍议 篇3

语音、词汇、语法是高中英语教学关键点,其中传统机械式词汇音、形、义教学已经无法满学生学习需求,并诱发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为此,为了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发挥概念隐喻指导功能,在高中英语词汇音、形、义教学中,活跃词汇教学氛围,加强学生词汇理解能力,达到高效性知识学习状态,并就此激发词汇知识学习积极性。以下就是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等相关问题的详细阐述。

一、概念隐喻类型

Johnson和Lakoff等人在研究活动开展过程中指出,概念隐喻主要涵盖了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实体隐喻三种类型,其中方位隐喻包括了高——低、上——下、前——后等,即人们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时常借助空间概念表达时间信息。例如,在at 3:00表达过程中方位隐喻表达方式为:at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由此加强了人们理解程度。同时,在方位隐喻表达过程中,英汉语言均注重利用“UP/向上”、“Down/向下”等词汇对心理状态进行描绘。如,He is feeling up,从而清晰表达人类心理状态。而结构隐喻旨在通过一种结构构造另一种概念,例如,Time is money中将“金钱”与“时间”画上了等号,从而通过结构隐喻表达方式,阐述了时间的重要性。此外,在实体隐喻应用过程中,旨在将抽象事物转换为实体理解,从而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交流过程中会说“can you give me some suggestion?In the text……”等等,就此达到交流目的。因而,在当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词汇学习效果,应注重践行概念隐喻,创新英语词汇理解方式。

二、概念隐喻实践应用效果表现

1.把握词汇意义。Sweeter在研究活动开展过程中指出英语词汇涵盖了基本意义、引申义两层含义,同时,英语词汇含义多变性由概念隐喻所促就,即英语词汇的引申义等均由隐喻的修辞方法产生,形成一词多义现象。为此,教师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向学生阐述英语词汇基本意义,然后,由学生通过概念隐喻理解方式,延伸英语词汇其他含义,就此深化学生英语词汇意义掌握程度。例如,某教师在“head”英语词汇讲解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词汇意义认知程度,即借助多媒体展示其基本含义“人的头部”,并配有“头部”图片,然后,在“head”词汇下端一一展示head相关词组,即“the head of page”、“the head of government”,要求学生通过隐喻表达方式对“head”多变意义进行理解,如,“纸的头部”即“页眉”,“政府的首领”,就此达到最佳的词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词汇学习积极性。

2.融入文化内涵。由于英语词汇在创造过程中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程,因而涵盖了文化内涵,为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通过概念隐喻方式介绍词汇文化内涵,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英语词汇的理解程度。例如,在“wolf”词汇讲解过程中,可通过概念隐喻方法将“狼”基本含义延伸至中国文化中“狠毒”等内涵,然后,提供词组“as cruel as wolf”“凶恶”,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同时,由于地域、民族、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促就中西概念隐喻呈现出差异性,如,中国“鲤鱼跃龙门”表示吉祥,而西方用“a cool fi sh”表示“无耻之徒”,为此,教师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需遵从东西文化差异,合理贯穿概念隐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英语词汇掌握程度,达到高效性教学状态。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高中英语词汇词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词汇教学效果,可借助概念隐喻方法,在词汇教学中鼓励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即在英语基本词汇、多义词等分析过程中,通过概念隐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词汇分析活动中,展开自主学习行为,达到高效性英语词汇学习状态。例如,某院校在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即每月安排一次隐喻讲座,为期8周,并在课上安排学生以小组谈论形式,对新词汇引申义进行探讨,就此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积极发挥自身概念隐喻意识,多角度理解英语词汇内涵,达到高效性词汇学习效果。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概念隐喻有利于调动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积极性,为此,应强化对其的应用,打造自主性课堂教学环境,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可知,当前学生在高中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效率低、记忆短暂等问题,影响到了英语词汇掌握效果。为此,为了打造良好的英语词汇教学空间,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概念隐喻意识,从而在英语词汇课堂教学中,利用概念隐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发挥其利于把握词汇意义等作用效果,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锻炼自身英语词汇认知技能。

参考文献

[1]张雪丽.谈概念隐喻理论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科技视界,2014,11(01):275+397.

[2]张维,刘晓斌,周榕等.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4(07):63-70.

俄语隐喻的语义分类 篇4

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240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隐喻的系统研究。继亚里士多德之后, 学者们在修辞学、语法学、符号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对隐喻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在二十世纪末, 雷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之后, 人们把隐喻的研究“从传统的修辞学和语义学方向转向认知语言学方向, 从传统的客观主义转向认知主义” (陈勇2005:1) 。国内的学者们从认知论出发, 探究隐喻的本质、语义特征、认知功能 (束定芳1998, 2001) , 分析隐喻机制过程 (武瑗华2001;彭玉海2003) , 研究隐喻的文化认知 (陈勇2005;傅启龙2007) , 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

俄语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从语法学到称名学、逻辑学、心理学的隐喻研究, 再到集功能、分类、比较为一体的跨学科综合研究的三个阶段 (王松亭1999:41-44) 。在这种跨学科研究中隐喻的分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语义划分。下面我们就谈一谈几种主要的语义分类法。

二、俄语隐喻的分类

从本质上讲,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同时也是一种语用现象, 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 (束定芳1998:10-15) 。人们基于隐喻的上述本质, 对隐喻进行语义分类。

俄罗斯语言学家Н.Д.Арутюнова根据隐喻的语言功能, 划分出称名隐喻、形象隐喻、认知隐喻、一般化隐喻 (Арутюнова1978:343) 。Н.Д.Арутюнова认为, 称名隐喻是在独立的词汇基础上产生的, 已经失去了去隐喻化的情景, 隐喻意义已经固定在该词词义中, 如:глазноеяблоко (眼球) , рукавреки (河的支流) , спинкакресло (椅子的靠背) 。用于称名目的的隐喻会产生同音异义词:зелёныйлист (一片绿叶) , листбумаги (一页纸) 。形象隐喻的来源有具体意义 (是可识别的) , 脱离具体词汇后, 形象隐喻很难回归具体形象。形象隐喻充当述位, 意义保持相对持久, 是一种同义表达手段, 如:осёл (驴, 愚笨的人) 。Оннастоящийосёл.指的是Онглупыйчеловек.认知隐喻是由于意义转移而形成的, 是产生多义词的手段之一, 如:холоднаявода (冷水) →холодныйум (冷静的有头脑的人) ;Человекпришел. (人来了) →Любовьпришла. (爱情来临了) 。一般化隐喻是认知隐喻的最终结果, 它消除了词汇意义间的逻辑序列, 促进逻辑多义词的产生。

Н.Д.Арутюнова指出, 有两个事物成分参加了隐喻的机制中, 即:主要事物 (главныйсубъект) 和次要事物 (вспомогатель-ныйсубъект) 。而В.П.Москвин就是根据隐喻中的主要事物、次要事物的不同特征划分出不同的隐喻类型 (Москвин1997) 。ЛевинЮ.И.按照实现比较的方式划分出比较隐喻、疑难隐喻和把一个客体的特征赋予另一个客体的隐喻 (Левин1998) 。

按照次要事物特征, 可以划分出以人为中心的隐喻、动物隐喻、机器隐喻、植物隐喻、空间隐喻。以人为中心的隐喻是以非动物客体、植物、动物与人的比较为基础。在拟人化过程中, 常常伴随着表示次要事物和主要事物的名词的性与性别的转换, 阴性名词→女性, 阳性名词→男性:весна→прекраснаядевушка, мороз→воеводой, седойчаро-дей, Волга-матушка, Днепр-ба-тюшка, 而Киев—матьгородов-русских.和царь-пушка可以认为是例外, 其特例的原因还有待探究。这种以人为中心的隐喻的隐喻机制是人类思维的典型特征之一。“广泛运用拟人化等隐喻手段来描写外部客观世界和内心情感活动, ...反映出人类认识经验的匮乏以及初民思维的形象性和模糊性” (陈勇2005:2) 。如果比较的次要事物是动物, 则可称之为动物隐喻:Быкревёт. (一头牛在吼叫) 。Втайгереве-лаиплакаланеистоваяпурга. (Саянов) (在泰加林里暴风雪在凄厉呼号) 。机器隐喻、植物隐喻、空间隐喻中比较的的次要事物分别是机器、植物和空间概念:рычагуправления (操重杆) 。Нашакритика–рычагижизниихозяйства. (我们的批评是生活和经济的推动力) 。белаяроза (白蔷薇) 。железнаяроза (铿锵玫瑰) 。широкоеполе (广阔的原野) 。семантическоеполе (语义场) 。отПекинадоШанхая (从北京到上海) 。отрождествадопоста (从圣诞节到斋期) 。Онвышелзадверь. (他走出门外) 。Емузасорок. (他四十开外) 。

除此之外, 根据隐喻的主要事物特征可以划分出颜色、数量等众多的概念隐喻;根据隐喻的运用程度可以划分出惯用隐喻、偶用隐喻;根据比较的角度可以划分出描写隐喻、类推隐喻、联觉隐喻。

参考文献

[1]陈勇:《浅论隐喻的文化认知价值》[J]中国俄语教学2005-5, C.1-4

[2]彭玉海:《动词语义结构的隐喻机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C.89-92

[3]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

[4]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1998-6, C.10-19

[5]武瑗华:《谈隐喻化》[J]中国俄语教学2001-2, C.25-31

[6]АрутюноваН.Д.Функцио-нальныетипыязыковоймета-форы/Изв.АНСССР, сер.лит.ияз., 1978, т.37, вып.4, с.333-343.

[7]ЛевинЮ.И.Избранныетру-ды:Поэтика.Семантика.М., 1998, -819с.[M]

教学隐喻的分类刍议 篇5

关键词:仙人掌模型,吃,隐喻,分类体系

引言

隐喻是自然语言理解不可回避的问题。隐喻产生的原因, 是谓词与其逻辑主语或宾语之间存在冲突 (1) 。如“吃闭门羹”, “吃”的对象一般指向食物, 而“闭门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食物, 因此这个短语是隐喻用法。汉语中“吃”是一个常用动词, 因为“吃”是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方式之一, 是穿、住、用、行的前提。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 悠久的饮食文化使得与吃有关的表达法在汉语中十分丰富 (2) , 单单“吃”字本身就非常活跃, 比如“吃鱼吃肉”、“吃着碗里, 看着锅里”、“吃老本”、“吃喜酒”、“吃馆子”、“吃粉笔灰”等等。以“吃”为关键词上网搜索, 汉语“吃”的隐喻可以说是铺天盖地, 比如“吃哑巴亏”、“吃鸭蛋”、“吃耳光”、“吃红牌”、“吃兴奋剂”等等。笔者收集了《人民日报》 (1946—1999) 全文语料中关于“吃”的短语共127, 570条, 其中即包含了与吃有关的隐喻11, 602条。本文以此为基本材料, 通过分析“吃”字短语的结构以及“吃”的隐喻模式和特点, 提出基于仙人掌模型的动词“吃”的分类体系。

一、现有语义分析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通行辞书《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对“吃”的释义 (3) :

(1) 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 (包括吸、喝) :~饭|~奶|~药。

(2) 依靠某种事物来生活:~老本|靠山~山, 靠水~水。

(3) 吸收 (液体) :道林纸不~墨。

(4) 消灭 (多用于军事、棋戏) :~掉敌人一个团|拿车~他的炮。

(5) 承受;经受:~得消|~不住。

(6) 受;挨:~亏|~惊|~批评。

(7) 耗费:~力|~劲。

《现代汉语词典》对词语的释义分类和用例是比较科学且权威的。但即便如此, 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分类似乎不能很明显地表现出词语隐喻义之间紧密的联系。比如“吃不准”这个词中“吃”的意思是“把握”, 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却不能找到与之完全匹配的;“吃空额”中的“吃”, 意思是“吞占”, 《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收录这个意思。又如释义 (3) 和 (7) , 吸收和耗费义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 甲物吸收了乙物之后, 亦即意味着乙物有所耗费。因此, 笔者认为 (7) 可以看作是 (3) 的一个派生义。

李葆嘉教授注意到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吃”的释义 (6) , 既可以属于义项 (“吃”批评) , 也可以属于词素义 (“吃亏”, “吃惊”) 。他认为“吃”的引申结构可以是词义引申, 也可以是词素义引申, 有些引申义还可能分别属于词语层面和词素层面。他在《语义语法学导论》中分别列出了“吃”的词素义和词义引申义的释义 (4) :

表现为词素义的释义为:

进食:吃食、吃素、吃斋

饮用:吃水

吞占:吃里扒外

消灭:吃定

进入:吃水、吃刀

耗费:吃力、吃劲

承受:吃紧、吃重、吃得消、吃不住、吃香、吃得开

遭受:吃亏、吃苦、吃惊、吃瘪

把握:吃透、吃准

欺压:吃人

表现为词义引申义的释义为:

喝入 (方言) :吃茶、吃酒、吃药

吸入 (方言) :吃烟、吃水、吃墨、吃油漆

消灭:吃炮、吃牌、吃掉一个团

耗费:吃功夫

接受:吃回扣、吃这一套

遭受:吃苦头、吃官司、吃批评

用餐:吃大灶、吃包伙

活命:吃劳保、吃利息、吃救济、吃皇粮

这种语义分类体系准确地区分了“吃”的词素义和词义引申义, 对于“吃”的隐喻义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在个别释义上, 亦尚有可商榷处。比如“消灭:吃牌”, 如果是“吃掉对方一张牌”, 这种释义是正确的, 可如果是“吃红牌”或者“吃黄牌”, 那么这里的“吃”似乎应该是“遭受”的意思。

“吃”的本义或原型语义是动物特别是人类的进食, 如果“吃”的不是真实的可食物品, 就可认为此处“吃”是隐喻用法。比如“吃食堂”, 食堂当然是不可以被吃的, 我们就认为此处是隐喻用法, “吃”的其实是食堂里的饭菜。但是这种判定方法并不普遍有效, 比如“吃软饭”这一短语, 软饭是真实存在的, 也是可食的, 但我们通常并不取此短语的字面意义, 往往都是应用它的隐喻意义, 指男性自己不能维生而依靠女性生活。此类的短语还有“吃药”、“吃鸭蛋”、“吃兴奋剂”等。因此, 我们如果把握了某些短语的隐喻意义, 就能更加正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二、基于仙人掌模型的分类体系

Taylor先生提出“语义链”理论, 认为多义词中的不同意义往往是通过语义链形成的:意义A与B基于某一或某共享属性而关联, B又成为C的延伸基础……链接下去可形成:A->B->C->D……他将其意义归结为四大义丛, 并拟构其语义链 (5) 。王寅先生受其启发, 尝试对“吃”的多义用法进行了类似的分析, 并拟构了其语义链程序: (1) 为生存而吃→ (2) 进口、进入、收入、获得→ (3) 受到、遭受→ (4) 耗费→ (5) 损失、消灭 (6) 。

然而词义的演变方式往往不是朝一个单一的方向发展, 也不是以一种单一的方式演变, 它往往是在辐射型的变化中交织着连锁型变化, 在连锁型的变化中又交叉着辐射型变化, 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 (7) 。

基于语义变化的这些现象, 房战峰先生提出了隐喻性语义变化的仙人掌发展模型 (图1) 。

房战峰先生认为, 词义辐射型发展的优点在于各种隐喻义能直接指向词语的基本义, 缺点是各隐喻义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而连锁型发展的优点在于能指出各种隐喻义之间紧密的关系, 缺点是有些派生义已经无法直接指向词语的基本义。只有把词义的辐射型和连锁型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更加合理地反映词义的演变方式。也就是说隐喻性词义变化的仙人掌模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8) 。

根据词义发展演变的特点, 我们不难发现, 虽然王寅先生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这种语义链并不怎么适用于“吃”的隐喻义链, 而且将“进口、进入、收入、获得”四个释义都归为 (2) , 这种分法比较笼统。“吃”的“吸收”一义, 它包含了“领会, 把握”和“耗费”两个意思, 虽可勉强放在 (2) 义, 但如果将其细细拆分, 就会发现“领会, 把握”一义不能准确地定位于结点, 而“耗费”又属于 (4) 义, 这说明“吃”的语义链, 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链表。就“吃”而言, 它的语义链应该是以“为生存而吃”这个本义为中心点, 向外发散辐射的一个网络。它很像物理学中的地磁场, 越靠近震源, 震幅越强;越远离震源, 震幅越弱。越靠近“吃”的本义, 受本义的影响就越大;离得越远, 则受本义的影响越小。

基于以上种种特点, 本文拟对“吃”的隐喻义做出以下分类:

吃:

(1) 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 (包括吸、喝) :吃饭%吃奶%吃茶

(2) 吸收:

(1) 领会, 把握:吃透%吃不准

(2) 用, 费:吃力%吃劲

(3) 某种物体进入另一种物体:吃墨%吃水

(4) 吞:

(1) 消灭 (多用于军事、棋戏) :吃棋%黑吃黑

(2) 贪污, 吞占:吃空额

(5) 获得:

(1) 忍受, 承受:吃得住

(2) (被动) 遭受;挨:吃闭门羹%吃亏%吃官司%吃红牌%吃苦

(6) 指依赖某种事物来生活: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吃青春饭

(7) 指在某一制作、出售食物的地方吃或用某种工具方式吃:吃食堂%吃馆子%吃小灶

通过这个分类, 我们可以掌握“吃”的隐喻义的分类, 这种分类体系可以帮助我们去建立“吃”的隐喻模型。这些语义均是从“吃”的基本义出发一步步发展出来的隐喻义。由此本文基于仙人掌模型, 对其进行修改, 提出动词“吃”的隐喻义模型 (图2) :

根据通行辞书《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的释义, “吃”的基本义为: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 (包括吸、喝) , 如吃饭。我们把这个基本义用数字1代表。这里动作的发出者主要是生命体, 如人及其它动物。吸收某种液体和“吃”的过程有着相似的消化过程, 如果“吸收”的发出者可以是非生命体, 自然就产生了隐喻义“吸收”, 用数字2代表, 如:这种纸不吃墨。在一些文学作品中, 经常可以看到把生理上的吸收过程引申为头脑、思想的吸收过程的隐喻用法, 因而由隐喻义2“吸收”可以引申出新的隐喻义“领会、把握”, 如吃透文化精神。同时, “吸收”的过程中有利用资源, 自然也会耗费资源, 因此由B又可引申出隐喻义“用, 费”, 如吃力;这两种引申义分别用2—1、2—2表示。

而且在产生隐喻义2“吸收”的同时, 由“吃”这种从外部食物到身体内部的吞咽过程, 可以产生新的隐喻义, 用数字3代表:某种物体进入另一种物体, 如吃水;和隐喻义“吞”, 用数字4代表 (这里的“吞”只是表示一种抽象的概念, 并不与具体的词组短语相对应, 下文提到的隐喻义“获得”也是这样的性质) 。“吞”有两个意思, 一个意思是“不嚼或不细嚼, 整个或成块地咽下去”, 可以引申为“消灭”;另一个意思是“并吞”, 可以引申为“贪污, 吞占”。因此由隐喻义4获得引申的新的隐喻义“贪污、吞占”, 如吃空额;和隐喻义“消灭”, 如吃掉对方一个师、吃掉对方的棋子。这两个引申义分别用4—1、4—2表示。同理可以推演出隐喻义5:获得。获得某种事物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主动的承受, 另一个则强调的是被动的遭受。由隐喻义5可获得引申的新的隐喻义, 强调主动的“受到, 承受”, 如吃香、吃得住;和强调被动的隐喻义“遭受, 挨”, 如吃亏、吃闭门羹、吃红牌;分别用5—1和5—2表示。古代汉语中的“食”与当今汉语中的“吃”意义用法非常相似, 由此由1又产生新的隐喻义“依赖某种事物生活”, 用数字6表示, 如吃青春饭, 吃皇粮。再者, 吃能和与“吃”密切相关联的炊具餐具以及处所构成隐喻, 因此又可得出新的隐喻义“在某一制作、出售食物的地方吃或用某种工具、方式吃”, 用字母7表示, 如吃食堂、吃小灶。

三、语料分析

笔者对人民日报 (1946—1999年) 的语料做了一个关于“吃”的短语抽取, 将包含“吃/v”的语句从语料中抽取出来, 共127, 570条。然后再用JAVA语言所编的程序将“吃”连同“吃”字前后各两个词提取出来另外存储, 得74, 601条。笔者对这些语料做了隐喻标注, 发现了一些关于“吃”字短语的隐喻特征:

1. 固定习语的全新隐喻义

在标注中, 笔者发现“吃大锅饭”这个短语的使用频率很高, 如表一所示, 几乎在每年的语料中都有高频率的使用。这个词的盛行与我国自“人民公社运动”到改革开放前的分配体制有关。整个集体的人在一起, 同吃同住同劳动, 无论干好干坏, 拿一样的报酬, 人人有饭吃。而今则将“吃大锅饭”一语引申为对“平均分配”制度弊端的嘲弄。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 即企业不论经营好坏、盈利还是亏损, 工资照发, 企业工资总额与经营效果脱节;二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 即在企业内部, 职工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 都不会影响个人工资分配, 工资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当“吃+?饭/n”结构成为一个固定的习语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它表达出了新的隐喻义。如吃市场饭、吃财政饭、吃子孙饭、吃青春饭等等, 表示依赖某种事物来生活。而“吃子孙饭”则更复杂, 表示依赖子孙的照顾来生活, 或者占用子孙的资源。“吃现成饭”, 依赖现成的事物来生活, 不劳而获, 坐享其成。笔者发现非隐喻类的“吃”字短语一般为具体概念, 而隐喻类的短语常为抽象概念。“吃青春饭”、“吃祖宗饭”是隐喻类短语, 而“吃红米饭”、“吃蛋炒饭”并没有隐喻含义。但是“吃大锅饭”并不属于这个范畴, 它虽然也是具体概念,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它的隐喻义超过了它的基本意义, 成为最常用的意义。

此外, 笔者还注意到了形如“吃+处所”、“吃+工具”的结构, 它是指在某一制作、出售食物的地方吃或是吃用某种工具做的食物。如:吃小碗 (吃小碗盛的饭菜) 、吃食堂 (在食堂吃饭) 、吃馆子 (在餐馆吃饭) 等。

在一些“吃”字短语中, 不仅“吃”的意义改变, “吃”后面的词或短语的意义也随之改变。如在“吃小灶”中, 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吃”解释为:“按某种标准吃”, 同时也使得“小灶”有了新的含义:“用小灶做出的、标准较高的饭菜”, “一种较高伙食标准”, “特殊待遇”。还有“吃鸭蛋”, 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吃”解释为:得到考试的结果;同时也使得“鸭蛋”有了新的含义:“考试不及格得了零分。”

形如“吃定心丸”、“吃后悔药”、“吃闭门羹”的结构, 如表二所示。这里吃的对象都非真实存在, 而且此类名词的结构都为偏正结构, 这些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在一定程度上都暗示了这个短语的隐喻意义。比如“吃后悔药”, 名词“后悔药”的定语是“后悔”, 因而这个“吃”字短语的意义是事后懊悔。从这些短语中, 我们可以发现在平时生活中, 人们常常将自己的心理活动用外在的生理活动表现出来, 这种行为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也有所体现。

2. 歇后语特征

通过归纳分析, 笔者还发现有一部分“吃”字短语的隐喻是以歇后语的形式出现的, 如表三所示。在这些隐喻中, “吃”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往往是动物, “吃”的食物也相应地是动物所吃的。这类隐喻短语, 常常是借动物的行为来表现人的思维和特征 (9) 。如兔子不吃窝边草, 现多指不对身边人下手, 尤其指男女关系方面, 不去追求身边 (如同班同学、同事、邻居、亲朋等) 的异性;好马不吃回头草, 比喻有作为的人不走回头路或比喻有志气的人立志别图, 即使遭受挫折, 也决不走回头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 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在这一类隐喻中, 大部分动物的食物都非常形象具体,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用它们来表示抽象的概念, 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在人民日报的语料中出现了形如“吃苦”、“吃香”、“吃软不吃硬”等的“吃”字短语, 在这些短语中, “吃”的具体内容往往是人们的视觉、味觉和触觉。苦、软、硬、香分别指代困难、柔和、刚强坚定和欢迎等, 从结构上来看, 这些“吃”与人的视觉、味觉、触觉搭配的隐喻是形式和意义的固定匹配 (10) , 是人在通过对食物色、香、味的感知体验的基础上, 借助隐喻性思维构建的语法化结构。这是一种固定结构, 不能随意将其拆开, 或在之间加入其他成分, 比如“吃香”, 是受欢迎、受重视的意思, 但如果变成“吃得很香”, 意思就完全变了。

但吃苦、吃亏这一类型是例外, 它代表了一种离合现象。形如“吃+?苦”、“吃+?亏”的结构, 如表四所示。在实际标注过程中, 出现了基于“吃苦”“吃亏”这一离合词的很多变体:“吃大苦”、“吃了一些苦”、“吃了不少苦”、“吃了一点苦”、“吃哑巴亏”、“吃大亏”、“吃小亏”、“吃了不少亏”、“吃实亏”等, 人们在实际口语中将“亏”量化, 表示自己受损失的原因和程度。类似的也可在“吃惊”中体现。

表五给出了使用频率最高的5个“吃”的隐喻短语, 可以看出, 所选出的短语与人的认知比较一致。

四、附说

本文基于隐喻性词义演变的仙人掌模型, 分析汉语中动词“吃”的隐喻性词义的分类体系。“吃”字短语有大量的隐喻表达, 但是这些表达都是什么?数量有多少?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统计数据资料。笔者从《人民日报》54年的语料出发, 收集74, 601条“吃”的短语, 并从中发现了与吃有关的隐喻11, 602条, 总结了“吃”字短语的一些结构规律, 提炼并加工了“吃”的隐喻词表。这份词表可以运用到中文信息处理领域。但是在这一领域仍有大量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比如词表词条的细化, 仙人掌模型的改进等。下一步的计划是将这种研究方法推广到其他的动词。如果推广成功的话, 对自然语言处理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4) .

[2]房战峰.英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中国西部科技, 2008.7, VOL.7, (17) .

[3]贾玉祥, 俞士汶:语义选择限制的自动获取及其在隐喻处理中的应用.第四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生会议论文集, 2008.

[4]王英雪.从认知视角分析“吃”的隐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7, VOL.9, (4) .

[5]聂亚宁.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其特点.《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3, VOL.22, (2) .

[6]李葆嘉.语义语法学导论:基于汉语个性和语言共性的建构.北京:中华书局, 2007.4, 第1版.

[7]Taylor·John: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上一篇:JPEG2000压缩下一篇:未利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