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共12篇)
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 篇1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 我们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隐喻同时又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因此, 语言学上对隐喻的研究一般分成两个派别, 一派是功能主义语言学派, 特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 最早提出语法隐喻概念的是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Hallidy (1985) 。后来的系统功能学派的Ravelli, Martin和Goatly等学者发展了这一理论。另一派是认知语言学派, 如Lakoff, Johnson和Langacker等从认知思维的角度研究隐喻, 探讨认知与语言的关系, 将隐喻看作是对新事物和抽象概念进行概念化的方式, 是概念系统中跨认知域的投射。
一、语法隐喻和认知概念隐喻
Halliday在1985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的《功能语法入门》中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他认为, 在语言形成和发展初期, 现实世界似乎是通过隐喻化过程体现一定的语法形式。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 (a system of systems) , 即语义层、词汇语法层 (lexicogrammar) 、语音层, 而且从下至上是一种体现关系。但词汇语法层对语义层是多元体现关系, 即一种语义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词汇语法形式来体现, 也就是用一种概念来表达一种或多种概念, 而且需要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根据Halliday的语言元功能理论, 语言形式对语义的体现表现在两个功能方面: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所以, 语法隐喻可分为两种: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他认为, 概念隐喻显示一个过程并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随着过程的转换, 各小句中的功能成分 (如参与者、过程、环境因子等) 可互相隐喻化, 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时, 又可以从一个形式 (如短语和词类等) 隐喻为另一个形式。
Lakoff是第二代认知语言学即意义学派的代表。他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义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其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超越冷静的推理》和《体验哲学》中得到了详细的说明。概念隐喻也叫隐喻性概念, 它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思维的基本特征, 也是思维和认知的工具。在各种认知能力中, 想象是一个主要和普遍的认知能力。想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隐喻。而想象的心理过程就是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 即“隐喻映射” (Lakoff, 1989) 。Lakoff (1989) 认为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和靶域。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 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靶域上, 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 “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种事物”。根据隐喻的构成, Lakof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性概念隐喻、方位性概念隐喻和实体性概念隐喻三类。
二、语法隐喻和认知概念隐喻比较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看, 语法隐喻有修辞、语言学、认知和社会等功能 (束定芳, 2000) 。系统功能语法虽然对这种形义之间的非一致式体现称作语法隐喻, 看作是不同语法概念范畴之间的投射和互动, 但这与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是不同的。Halliday (1985/1994) 认为, 隐喻能给语义组合增添语义特征, 因此隐喻与“一致性”的表达形式之间有着某种系统的关系, 但并不完全同义。他还指出, 语言很可能是从“一致性”的表达形式开始逐步进化的, 另一种可能性是隐喻从一开始便是语言的内在性质之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语言元功能 (meta-function) 的角度出发, 研究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体现关系。
认知语言学家倾向于用普遍的认知机制来解释语言能力, 用语言之外的因素解释语言的内部结构。认知语言学更加注重语法隐喻认知的形成机制、工作机制及其表征模式 (束定芳, 2000) , 也注意到这种不同语言形式的变化, 认为不同语法范畴 (不同句法结构、不同词性、不同语气) 的运用最终反映了人们对同一事物认知方式 (观察角度、凸显方面等) 的不同。
认知语言学认为, 隐喻既是人类认识新事物的需要, 也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发展人类认知的功能。Lakof和Johnson (1980) 指出:“概念隐喻的主要功能是将推理类型从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并认为概念隐喻在思维和语言中无处不在。通过概念隐喻我们可以不断挖掘事物间各种新的联系, 为认知世界提供一种基本方式, 形成组织经验结构和概念系统的基础, 同时还可用来发展理论体系。因此, 隐喻不仅是一种话语的修辞现象, 而且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聚焦于隐喻生成机制和隐喻意义的推导机制, 因此它是解释取向的 (郑银芳, 2009) 。
尽管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形式、隐喻、认知研究的取向有所不同, 但它们都认为类比和联想是隐喻化产生的基础、前提和关键因素。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认知能力之一是大脑中拥有原型语义构式 (prototypical semantic construction) 的知识体系, 同时还拥有把这种知识类比联想的隐喻化潜力。Langacker的语法框架论和Lakoff的隐喻认知论便清楚地体现了专有名词动词化的语言多层次的认知工作机制, 充分证明了原型语义类比联想在语言认知系统中可有不断变化的不同体现, 反映了人类语言认知的发展脉络 (赵艳芳, 2001) 。
三、结语
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 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只占极少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不但在语言中, 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用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 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和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人们认识新事物, 表达新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
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有着不同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 但我们依然认为二者具有共同的建构主义立场和共同的基本思想, 更重要的是由于它们在研究的出发点和立场上的不同, 使得语法隐喻和认知概念隐喻在功能观和隐喻运作机制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 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 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和解释隐喻。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1994.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Lakoff, G.&Turner, 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of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郑银芳.隐喻理论及研究[J].外国语文, 2009, (6) .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朱永生, 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 篇2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没有独立于认知之外的语义,词义的产生与人的身体经验和人的隐喻性思维密不可分.因此,人类的认知在词汇隐喻意义的理解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本文从认知语义学中的经验观、隐喻观和百科观出发,探讨对多义词的`静态词汇意义和在语境中动态的词汇隐喻意义的理解方面的一些学术问题.
作 者:李瑛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年,卷(期): 25(10) 分类号:H136 关键词:认知 经验观 隐喻观 百科观 词汇隐喻意义理解
隐喻对话与大学英语词汇学习 篇3
关键词:隐喻;对话;词汇;思维
H319
隐喻研究学者理查兹在其著名的《隐喻哲学》一书中论及:“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投射的世界(projected world),隐喻的过程即词语意义转换的过程。”[1]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人与世界对话的一种反映着人类智慧的方式,这种智慧的方式可以利用到我们的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认知﹑对话﹑联想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开拓思维的过程。
一、隐喻的对话功能
戴维·伯姆将对话定义为“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2],这一定义也为人们所广泛接受。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开放,对话作为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已然无处不在,笔者将其概念拓宽为:“一种认知与交流工具,存在于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一切媒介(书本网络等)之间。”而人与这一切交流的顺利、通畅与高效,需要隐喻的参与,因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件事或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这里渗及的是对原有认知经验的再利用,這种再利用过程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话,达成新的认知,而这种对话一方面使新的认知更快捷的达成,另一方面拓展了原有认知的广度与深度。
二、对词汇教与学的启示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量中国学生在词汇记忆上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学得难,也学得死。学得难,表现在记了又忘,学得死,表现在不少单词,记了不懂得用,用了也可能不地道。这就启示我们去寻求更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与我们的原有认知相构通并将其拓展的隐喻对话式词汇学习不失为其中的一种方式。另外,这种方式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也有密切关系,隐喻意义的认知过程中,思维变得开阔与灵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联想的过程,以及之后其形成自觉性隐喻认知联想的过程,是一个理解﹑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及思辨能力培养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培养“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现实情况是,这种能力一直以来是不少学生欠缺的:即使是在大学生中,“思辨缺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三、隐喻对话式词汇学习
对于英语词汇来说,“仔细研究一下每个词的词源,我们都可以从它们身上找到隐喻的影子” [3] 。隐喻对话式词汇学习为教师深层次讲解词义以及学生以意义化理解为基础发散性学习词汇提供了一条便捷有效﹑符合认知规律的途径。整个学习步骤可以分为四大步骤:原词——隐喻认知对话——意义联想拓展——反思与运用输出。如英语中conceive一词原意是“怀孕﹑受孕”,通过隐喻对话已有的认知,自然联想到其拓展意义“构思﹑想出”,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再反思一下,巩固新的认知:即,思想或作品的“构思﹑想出”与十月怀胎孕育新生命一样,是一个艰难却最终幸福的过程。到这一步再要求学生进行一点主动输出运用,比如口头造句或课外的写作运用。
英语词义的多义性,很大程度上就是隐喻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过隐喻投射已有认知,形成新的发散性认知,是外语学习的重要根基和必备能力。在逐渐累积的基础上,词汇与认知拓展的同时,隐喻思维自然形成:学生具有了积极主动地把新词汇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如:了解到contribute的原义“为某目的而提供”,可以引申出其它义项“投稿” ﹑捐献,甚至更抽象的意义“作贡献”﹑“发表意义”;graft从“嫁接”引申到“贪污”(共同点是转移);brew从“酿酒”引申到“酝酿计划”。
隐喻对话式词汇学习对于思维的拓展还表现在隐喻对话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因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一些隐喻涉及文化内涵。这些隐喻有的反映了人类认知的共性。如:spring(春天)都用来喻指“精力旺盛时期,青春年华”,hand (手)都用来隐喻“人手”——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办事); 有的隐喻认知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如:汉语中的“红眼病”在英语中是“green-eyed”,颜色词“蓝”在汉语中隐喻意义不多,而英语中的blue却意义丰富,并在其丰富意义上构成众多不同意义的固定表达:blue Monday(忧郁的星期一)、blue blood(高贵的血统)、blue laws(严苛的法规)。
由上可见,隐喻对话式词汇学习通过将新知识融入已有认知,使词汇学习简化、优化、生动化,在此过程中,也培养和发展了学习者的思维与思辨能力,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Richards, I. A. Rhetoric Philosophy [M].Oxford, 1934:52.
[2] David, B. On Dialogue[M], Ed. By Lee Nichol, Routledge.1996:.6.
[3] Hester ,M. The Meaning of Poetic Metaphor [M]. The Hague, Moutou, 1967:62.
作者简介:
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 篇4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 在传统隐喻理论中, 隐喻被看做一种语言现象, 是语言自身的问题, 或存在于词汇、语法层面, 或存在于语义、语用层面, 隐喻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文学与修辞学范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以莱考夫和约翰逊 (G.Lakoff & M.Johnson) 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为标志, 诞生了认知隐喻理论, 并引导了当代西方学术界的隐喻研究热潮。认知隐喻研究是从人类认知角度研究隐喻, 是当代认知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韩礼德 (M.A.K.Halliday) 的语法隐喻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显然与这股隐喻热潮密切相关。语法隐喻是功能语言学对隐喻理论的特有贡献。韩礼德从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入手, 解释语言的“一致式” (congruent) 与“非一致式” (incongruent) 表达, 提出语法隐喻概念。它经历了萌芽、创建和发展三个主要阶段, 不断得到完善, 成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对这两种隐喻理论做一个比较性的研究, 进而证明两种理论研究有着多方面的互补性。
2 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
语法隐喻一词最早是由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 (1985) 中提出来的, 但该现象自古就有。以Halliday为首的系统功能语法学派认为隐喻现象不仅限于词汇层面, 也发生在语法层面, 即语法形式或者说是语法范畴发生了转换。韩礼德认为, 语法隐喻指用某一语法形式代替另一语法形式, 它包括语法结构的变化, 也包括结构变化所导致的相应词汇变化。语言的隐喻化过程中词 (组) 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 变化的是它们的语法性状, 如动词化为名词, 连词化为动词等。韩礼德的语法隐喻模式由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大类型构成, 概念语法隐喻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以名词形式表达本应由动词和形容词表达的过程 (process) 或性状 (quality) , 人际语法隐喻主要的语言表现形式则是以小句表达本应由副词表达的语气与情态意义, 即将人际意义以命题形式表达出来。简单地说, 概念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 (nominalization) , 人际隐喻的表现形式则是“It seems that...”, “I think...”, “It is likely...”之类的句型。
在199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 韩礼德指出语言操用者习以为常的某些表达方式实际上是经历了一连串的语法隐喻转换 (grammatical metaphorization) 之后的结果, 所以他提出了语法隐喻综合征的概念, 对语法隐喻进行重新归类, 共区分13种语法隐喻。从韩礼德对于语法隐喻的重新归类我们可以看出其语法隐喻理论有以下方面的变化。其一, 仅就其词汇语法表现形态来看, 概念语法隐喻不再仅仅指名词化现象, 同时也包括动词到形容词 (包括分词) , 介词到名词、介词词组或连接词到动词以及其他多种转换。用韩礼德自己的话说, 语法隐喻指的是所有从高级阶的词汇语法表达形式向低级阶的转义使用现象, 既包括低级阶的语法隐喻综合征 (lower rank syndromes) , 即我们所说的名词化现象, 也包括高级阶的语法隐喻综合征 (higherrank syndromes) , 如从表达序列 (sequence) 向句子组合 (clause nexus) 向小句的转换 (简单地说就是, 一段文字从复合句向简单句的转换) 。这一改变无疑大大地拓宽了语法隐喻概念的外延, 使得该理论能够说明更多的语言现象。其二, 在13种语法隐喻中有两种涉及到了时态和情态等成分的隐喻式表达。我们知道,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时态和情态系统体现的是语言的人际功能, 而韩礼德 (1985) 在讨论语法隐喻时也提到了人际隐喻的概念。在这一新的理论模式中韩礼德却将与时态和情态相关的隐喻表达形式与其他语法隐喻现象放在一起讨论。实际上, 这种表面上的相互矛盾的情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韩礼德的疏忽;恰恰相反, 它表明韩礼德试图对原有的语法隐喻理论作根本性的革新:摈弃“人际隐喻”的提法, 将所有“级转移” (rankshift) 现象都归入“语法隐喻”这个概念一并予以考察, 而不再与语言的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纯理功能相对应。其三, 在13种语法隐喻中有三种是与连接成分相关的隐喻, 即连接成分向个体、连接成分向形状和连接成分向过程的转换, 而这些转换与马丁 (Martin, 1992) 所说的语篇隐喻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韩礼德一向不太同意“语篇隐喻”的提法, 而这里的归类再次表明韩礼德对此问题的态度:语法隐喻现象是超越小句范畴之外的隐喻性表达形式 (韩礼德最初提出语法隐喻理论时所使用的章节标题便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Beyond the clause: The metaphorical modes of expression, Halliday, 1985: 340) , 虽然与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有一定的联系, 却不呈现为一一对应的关系。语法隐喻理论试图在解析语言与世界的隐喻性关系的基础上探讨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是如何重塑人类经验 (reshaping human experience) 并成为意义产生的源泉即意义潜势 (meaning potential) 的。换言之, 语法隐喻理论不仅仅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韩礼德关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这一语言哲学命题的观点, 有着十分浓重的语言哲学意味。 (严世清, 2002)
3 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
从人类认知角度谈论隐喻, 最早可以追溯到雪莱 (1792—1822) , 他认为隐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品, 而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 是人类语言的关键所在。在隐喻研究领域内, 对隐喻认知特征阐述最早、最明确、最系统的人当属理查兹 (Richards) 。他认为, “当人们使用隐喻时, 就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 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 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 他还指出, 传统修辞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视了隐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 (intercourse) , 是语境之间的互相作用 (transaction) 。人类的思维是隐喻性的, 它通过对比而进行, 语言中的隐喻由此而来。系统论述隐喻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当属莱考夫 (G.Lakoff) 和约翰逊 (M.Johnson) 。他们通过对英语中大量隐喻表达的调查和分析认为:语言就其本质来说是隐喻的;我们的概念系统主要是隐喻性的;我们日常所依据的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 其本质基本上是隐喻性的 (Lakoff & Johnson, 1950) 。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 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 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结构, 而是一种概念结构, 隐喻语言只是概念隐喻的表层表现。 (2) 在语言表达上, 隐喻是一种正常表达方式, 而非对正常表达的偏离。 (3) 隐喻表达的不是相似性, 而是跨域映射: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 (source domain) 和目标域 ( target domain) 。前者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 后者往往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 通过将源域映射在目标域上, 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 (4) 意义不一定是字面的, 所以隐喻可以有真值。如在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中, 时间本身不是钱, 也不是资源, 但它通过隐喻被概念化成像钱一样的资源, 可以像钱一样被浪费、节省、理智地花费、进行预算等等。 (5) 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 它是身体、大脑、心智、生活经验的产物, 因此不具有任意性。 (6) 隐喻具有系统性, 这种系统性表现在语言和概念两个层次上。在语言层次上, 由同一概念隐喻派生出的不同的隐喻表达方式具有系统性;在概念层次上, 存在着概念隐喻内部的系统性和概念隐喻之间的系统性。
尽管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有诸多不同, 但是他们都承认隐喻是一种语义现象, 都试图解答隐喻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意义这一核心问题。
4 两种隐喻之理论比较
从上述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 韩礼德与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研究的内容和角度有较大的不同, 但两种理论相互补充, 共同发展了整个隐喻研究。韩礼德认为, 隐喻能给语义组合增添语义特征, 因此隐喻与“一致性”的表达形式之间有着某种系统的关系, 但并不完全同义。他还指出, 语言很可能是从“一致性”的表达形式开始逐步进化的, 另一种可能性是隐喻从一开始便是语言的内在性质之一。韩礼德 (Halliday 1995) 明确指出:语法一方面具有认识世界的功能, 即识别不同现象之间共性的形式 (即结构) , 因此词汇语法范畴 (词项或语法术语) 反映了客观存在的事物, 是该事物语码化的结果;另一方面, 语法所做的又是一种强制性的归类:它将某一群现象看做是相似的, 并将它们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从这个意义上说, 语法是在重塑人类经验, 反映了语言的社会建构性。人们通过隐喻认识世界以及语言通过隐喻构建人的认知不仅反映在词汇层面, 而且还体现在语法层面上。这一点也说明了语法隐喻理论对整个隐喻研究的补充作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 隐喻既是人类认识新事物的需要, 也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发展人类认知的功能。他们指出:“概念隐喻的主要功能是将推理类型从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 并认为概念隐喻在思维和语言中无处不在。通过概念隐喻我们可以不断挖掘事物间各种新的联系, 为认知世界提供一种基本方式, 形成组织经验结构和概念系统的基础, 同时还可用来发展理论体系。因此隐喻不仅是一种话语的修辞现象, 而且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被称为“双向的隐喻化过程”。 韩礼德明确指出:语法一方面具有认知世界的功能, 即识别不同现象之间的共性的形式, 因此词汇语法范畴反映了客观存在的事物, 是该事物语码化的结果。另一方面, 语法所做的又是一种强制性的归类:将某一群现象看做是相似的, 并将它们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他所说的这几个方面都与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范畴化、家族相似性等概念相呼应。语法重塑了人类经验, 反映了语言的社会建构性, 从这一点我们看出语法隐喻是着眼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可以说, 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是互相补充说明的关系, 语法隐喻理论进一步提示了隐喻的认知价值。
5 结论
虽然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有着不同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 我们依然认为它们在语言认知层面上达成了一致, 即二者具有共同的建构主义立场和共同的基本思想, 更重要的是由于它们在研究的出发点和立场的不同, 这使得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在功能观和隐喻运作机制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总之, 虽然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两种理论虽各自研究的出发点不同, 但它们有着共同的基本思想, 二者在隐喻运作机制上的差异恰恰是对各自隐喻研究的互补。 把二者结合起来考察, 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和解释隐喻。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2]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 (4) :1-7.
[4]胡壮麟, 朱永生, 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3) :67-72.
[6]朱永生, 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2) :95-102.
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 篇5
摘要:词汇是构筑语言大厦的砖石,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之一,是表达思想的载体。一词多义作为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英语词汇学习的复杂化。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多义词的词形和原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是原义与衍生义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隐喻关联起来的。本文就联系隐喻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且最终得出了相关的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一词多义,认知,隐喻,词汇教学
一、引言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离不开词汇的学习。在英语学习中,词汇习得一直都是学生难以突破的瓶颈。一词多义是词汇教学中的难点也早已成为英语教师们的共识。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词汇教学与语言学和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词汇教学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人们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多种意义,是因为这些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自于从具体到抽象认知域的隐喻映射。
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帮学生理清多义词与各个义项间的隐喻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多义词学习方法,有效地记忆词汇。二、一词多义现象
(1)一词多义的定义
一词多义现象是指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响其
[1]它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多义词即多义聚合的词,指的是包含几个相互有联系意义的词。随便翻开一本字典,没有任何一个单词的义项是单一的。一个词可能刚出现的时候其义项比较单纯,但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逐渐获得新义,也就是在原义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新义。换句话说—词多义就是词义变化的结果。
一词多义是任何一种语言的普遍现象,尽管一个词的义项很多,但各义项之间还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些联系主要体现在:原始意义和引申意义、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以及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
(2)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
一词多义的产生主要有两股力量。一股是社会和历史文化因素,为了真实的反映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每种语言都在造新词、向其他语言借词、给原有的词添加新义,以增强其表达能力。其中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而经济的。因为客观世界当中和人们想象中的事物是无穷的,而各种语言无论造多少新词并从其他语言借来多少词,词汇总量总是一个有限集,因此决不可能实现一个单词一个义项,而
需要由一个词义引申出若干其他意思,这样就出现了一词多义。[2]
另一股是人的思维和认知因素。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思维方式和想象能力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决定了词义转化的形式是丰富和多样的。人的思想活动,即心理活动,是词汇转义的基础,也制约着词汇转义的方向。认知语言学就强调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不能单纯的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符号,而是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人类在接触语言符号的同时,掺杂了个人的感觉、体验、表情和社交,不由自主地在心理活动上对语言实行了转化,一词多义自然而然产生。
三、一词多义的隐喻分析
(1)隐喻理论的阐述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思维工具,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都是隐喻式的。应结构上而形成。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定义是: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的词汇来理解和感受某一类事物, 即人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 借助于已有的对具体事物的描述方法来联想描述抽象的、不为人们所熟知的事物。这一具体抽象的过程便是隐喻模式的运用。人们往往先认知自己周围具体的事物, 包括人体本身及具体的器官, 然后借助对这些具体事物的认知,来描述其他抽象、不为人们所知的事物, 形成隐喻语言。3
根据Lakoff的观点,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找到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就实现了两个认知域之问的映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例如:Life is a long cure.“曲线” 在几何上是一种有很多曲折的形状,把“曲线”映射到“人生”上,说明“人生”也是曲折坎坷的。
(2)一词多义与隐喻关联
王文斌指出,若一个词具有多义性,这往往是词义发生变化使然,而词义之所以发生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缘起于隐喻的作用。一个词语产生以后,人们便会借用隐喻来使它的基本意义不断扩展和延伸,其中的一些隐喻义一旦被社会所接受,它便会固定下来,同时,又在隐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隐喻义,一词多义现象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所以我们就有teeth of tomb(梳齿),eye of needle(针眼),neck of bottle(瓶颈),bridge of a pair of glasses(眼镜架)中的teeth、eye、neck、bridge都是比喻用法,它们与本体之间外形相似。一个人心肠硬我们说他长着heart of stone(铁石心肠),狡猾的人被我们称为 fox(狐狸),一个漂亮的女人被我们称为vision(极美的人或物),爱读书的人我们称他们为bookworm(书虫)。这样,一个词,我们通过隐喻这种认知方式,就被我们很好的运用,一词多义现象也得到了发展。
(3)英语“eye”一词多义的个案分析
日常语言词汇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某个词越是使用频率高,其义项就可能越多。这一特点在eye一词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中eye有23个义项,其中“眼睛”是eye的本义,其他几项可以是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扩展的意义即衍生义。根据Ullman的观点,eye在最初用来表示“眼”这个概念的时候具有任意性,音和义都没有认知理据。[4]但是衍生义“视力”、“针眼”、“芽眼”于本义有相似特征,具有隐喻性思维模式,因为这些义项中各实体引起了“眼睛”向不同域的映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判断”、“密切注视”则是在相似基础上和本义产生的联想。语义范畴大,类型多,既有具体意义又有抽象意义。
由于这些隐喻性较强的义项的长期运用,其意义已储存在人们 的头脑中并成为字面意义,已感受不到隐喻性的存在了。人们在使用时可以不假思索,不经任何隐喻思维就能从头脑中提取。哲学家Davidson认为当隐喻变为死喻,其隐喻意义就成为死喻的字面意义。所以在学习一词多义的时候要让学生重新将这种死喻回归到隐喻中,构成语义的树状,甚至网状结构。
四、一词多义与英语词汇教学
(1)用构词法指导学生掌握单词
多义词至少有两种词义,多则达十几种词义。有些英语教师在教单词时,喜欢简单地罗列中文词义,要求学生记忆,这样的方法容易产生记忆上的混淆,导致理解的错误,并不能在实际交际中应用。听说读写译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死记硬背单词必然影响其它步骤的学习。
在英语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词汇组成规律与记词技巧是比不可少的,其中对构词法的了解和掌握尤其重要。对构词法应灵活记忆,在实践中归纳、理解并在阅读中善于分析,这样记单词和阅读文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构词法主要有三类:合成法、转换法和派生法。
(2)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新事物不断出现。人们使用已有的词语来命名新事物,这时不但词义范畴扩大化了,而且原形意义、范畴等级也发生了变化。[5]比如foot一词,最初是指人身体的一部分“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来比喻桌子或椅子等事物的底部,如at the foot of the table, at the foot of a mountain等。
英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语言的隐喻性来自于认知的隐喻性,英汉语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是词汇发展的过程是有一定的共性的,词汇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英语教师要在词汇教学过程中立足本义,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对词汇的隐喻联想。只有掌握了本义,才能借助隐喻思维进行语义推导,也就是把抽象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建立在具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之上。否则,离开了本义空谈隐喻下的词义引申将是无源之水。
(3)将隐喻能力的培养放在词汇教学WPS程序模式中
出于经济原则,各语言都在利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限的意义,英语中的一词多义也同样普遍存在。英语中孤立的一个单词是很难被赋予或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通常情况下,词汇只有按照语言规律组合成词组或是句子,置于上下文的特定情境之中,才富有活力。
在讲解一词多义时,可按照“单词——词组——句子”(WPS)的程序模式。如在教take一词时,可引出词组take off再进而引出句子:(a)Take your coat off.(b)The plane took off.(c)Her acting career really took off.在语境当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分清楚 take off的一词多义性,由于和take off相搭配的名词不同,他们的意思也产生了隐喻联想,从“脱衣服”到“飞机起飞”,最后引申到“事业大成”。
(4)加强目的语文化导人
隐喻认知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都能够借助隐喻去理解语言和认知世界。扎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可能重合,但不同语言的隐喻化系统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例如,“猫头鹰”在汉语文化里是不祥之兆,在英语文化里却是“ 智慧”的象征;“龙”在汉语中象征着“权势、高贵、吉祥”,而英语文化中的“龙”却象征着“邪恶”。有着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自然拥有不同的隐喻意义,因此,学习者也应该认识到词汇所涵盖的文化和认知特点也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也应该加强目的语文化的导人。
五、结语
一词多义现象是一种重要且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它的产生是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模式紧密相关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不仅使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让英语教师运用隐喻机制,帮助学生理清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把复杂、抽象、机械的词汇学习变得简单、具体和生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
语法隐喻以及浅析名物化现象 篇6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语法隐喻 名物化语法隐喻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39-02
1.引言
自语法隐喻这一术语由韩礼德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们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本文欲对语法隐喻中的名物化现象进行简单分析。本文此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介绍语法隐喻以及一致式和隐喻式的关系。第三部分简单分析语法隐喻中的名物化现象,加深学习者对名物化语言现象的理解。第四部分是总结。
2.语法隐喻简介
韩礼德指出语法隐喻是用隐喻的方式表达一致式也可以表达的命题意义,是用一个语法结构代替另一语法结构(Halliday,1994)。我们可以看出,语法隐喻是从上往下看,即从一个意义出发到该意义的一致表达式和隐喻表达式。而一般认为的隐喻是从下往上看,即从一个形式出发到这个形式的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
汤普森指出一致式比隐喻式更接近外部世界的事情的势态(Thompson,1996)。例如,名词编码事物,动词编码动作,这些就是语言一致式的表达。但是,如果一个名词编码动作,那么这就是语言隐喻式的表达。一致式和隐喻式没有先后顺序,一个不是由另一个演化而来的,两者都是从命题意义层面独立出发来到词汇语法层的两种不同形式。因此,韩礼德指出,一致式和隐喻式这两者都不是天生就比另一个好坏或者使用多少,只是分工不同(Halliday,1994)。我们应该说一个表达式是更一致一些还是更隐喻一些,这是程度问题而不是绝对一致或隐喻(Thompson,1996)。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意义层与词汇表达层是不可独立来谈的,由于使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层,其表达的意义或多或少有所不同。因此,一致式和隐喻式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词汇语法层面表达的含义还是有所区别的。
3.浅析名物化现象及其对学习者语言理解的影响
本节第一部分概述了语法隐喻的分类,简单说明语法隐喻与名物化之间的关系。第二节简单分析名物化语法隐喻现象以及这一现象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3.1 语法隐喻分类及其与名物化的关系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语法隐喻可以被划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包括经验语法隐喻和逻辑语法隐喻),人際语法隐喻(包括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语篇语法隐喻。韩礼德本人不谈语篇语法隐喻(Halliday,1985/1994)。但是,我们认为存在语篇语法隐喻。韩礼德指出名物化(nominalization,或被称为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Halliday,1985)。
3.2名物化语法隐喻现象
与名物化联系紧密的是概念语法隐喻,由于概念隐喻中的经验语法隐喻和逻辑语法隐喻相互依赖,因此这里不再对概念隐喻做深入区分。韩礼德总结了13种概念语法隐喻(Halliday,1999),其中有四种是名物化现象,可见名物化在语法隐喻中的重要性。这四种类型可简单表示为,语义层:性质—实体,过程—实体,环境—实体,关系—实体,对应的词汇语法层:形容词—名词,动词—名词,介词—名词,连词—名词。通过归纳这四种类型,本文对名物化作了如下简单定义,即名物化就是意义层面的性质,过程,环境和关系不是分别用它们的一致式形容词组,动词词组,介词短语和连词来表达的,而是把它们转化为实体(entity)并用词汇语法层的名词词组(名词也可看作名词词组)来表达的,这样便是一个语法隐喻。由于名物化现象非常复杂,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将举一些简单地例子对该现象进行分析。
第一种,“the rich”这个名词词组是一个形容词名物化现象。其中的“rich”本身在语义层面表达的是一个事物的性质,在词汇语法层面应体现为形容词,如“a rich person”,而在这里“rich”作了这个名词词组的事物(Head),前面被限定词“the”修饰。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像名词“thickness”“possibility”“length”等都是名物化,这些词在语义层面都表达的是性质,其词汇语法层应对应为形容词“thick”“possible”“long”。第二种,“the land allocation”是动词名物化现象。其中的“allocation”表达的是动作过程,本应用动词词组“allocate the land”,这样的例子还有“reaction”“transformation”等。第三种,“Her beautiful piano accompaniment makes my song wonderful.”是介词名物化,一致式为“With her playing piano, I sing a wonderful song.”。第四种,“The reason for being late is that I have missed the bus.”的“reason”是连词名物化现象,一致式为“Because I have missed the bus, I am late.”。例如“sequel”是“before”的一致式。
4.结语
语法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应用中,名物化现象又占有语法隐喻很大比例,因此,能够意识到语言中名物化语法隐喻现象,并且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现象,有助于语言理解。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The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 framing of the English clause. In R. Rossini, G. Sandri & R. Scazzieri, eds. Incommensurability and Translation. Chelterham: Elgar, 1999.
[2]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1st edi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3]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语法隐喻与英语写作教学 篇7
语法隐喻这一现象早在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初期就被提及, 那时“现实世界似乎是通过隐喻化 (metaphorization) 过程体现为一定的语法形式的”。语法隐喻使用的昌盛时期是在中世纪, 宗教、政治、哲学等领域都广泛使用隐喻, 原先从显示世界隐喻借鉴而成的语法术语, 转而隐喻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胡壮麟将古典时期的语法隐喻形式分为三类:以语法术语来隐喻;以语法结构来隐喻;以语法理论来隐喻。这为Halliday后来提出语法隐喻概念及其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根据。
二、语法隐喻理论
Halliday认为, 隐喻现象不仅限于词汇层面, 也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 由此便有了语法隐喻 (grammatical metaphor) 这一术语。一种语义结构可以有不同的体现方式, 隐喻性的表达和非隐喻性的表达形式, 即Halliday认为的“非一致”体现与“一致”体现。语法隐喻的非一致性则源于语法形式范畴的变化, 即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种。
Halliday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 (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和人际语法隐喻 (interpers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 并分别从其语法体系中的及物性系统和语气/情态系统角度探讨语法隐喻。概念语法隐喻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以名词形式表达本应由动词和形容词表达的过程或性质, 而人际语法隐喻主要的表现形式则是表达本应由副词表达的语气与情态意义, 即将人际意义以命题形式表达出来。
因此概念语法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 (nominalization) , 它来自与讲话者所作的以下选择过程: (1) 选择过程的类型, 即从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和存在六种过程中挑选其一; (2) 选择与该过程有关的功能成分; (3) 选择能体现这些功能的词类。当讲话者作出了“非一致”的形式, 他就使用了概念语法隐喻。
人际语法隐喻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 即语气和情态系统中“非一致的”形式的体现。语气系统的作用在于表达语言的言语功能, 可分为陈述、提问、提供、命令这四种基本功能。如果讲话者选用“一致”的表达方式, 语法形式分别就是传统的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但是由于特定的语境或文化, 使用的语气和言语功能并不是一一对应, 讲话者会选用隐喻的方式。比如对于提供和命令这两种言语功能“一致的”表达方式是祈使句, 但实际运用中会用“I wouldn’t...if I were you, I’ve a good idea to...和You’d better...”等“非一致”的表达方式。
Halliday指出, 情态意义的表达方式有主观和客观取向 (orientation) 之分, 而主客观取向又有显性 (explicit) 和隐性 (implicit) 之分, 这就形成了主观显性、主观隐性、客观显性和客观隐性这四种情态取向。
在英语中, 人际语法隐喻的存在有着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因为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往往与不同的交际需求、复杂的人际关系或微妙的社会习俗等直接相关的。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近年来写作教学越来越引起外语教学界的重视, 但是如何能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教学中的难题。进入高中后, 即便学生在作文中尽量避免了“拼写、主谓不一致以及时态使用混乱”等浅显错误, 但作文仍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没有应有的“洋味”。语法隐喻作为一种语篇组织的重要手段, 不仅有利于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还能促进句式的变化与丰富。因此将语法隐喻理论应用到教学中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 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输入一些系统的词、句以及段落方
面的知识, 也要简要介绍语法隐喻理论, 让学生对这种语篇组织的手段及写作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让他们能够从宏观上对英文写作有更深的了解, 而不是单纯的认为写作就是英文单词和句子的堆砌。
2. 一定量的输入对于保证学生的输出至关重要。Halli-
day认为, 隐喻表达方式是所有成人语篇的特点。通过师生一起分析好的语篇, 让学生找出语法隐喻用法, 再让其改为“一致的”表达方式, 如此练习学生可逐渐提高写作驾驭能力。
3. 在课堂上,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名词化写作
的习惯, 鼓励学生写出由多个句子组成, 含有概念隐喻的语篇。功能语言学认为, 语言是意义潜势, 语言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学会表意的过程。外语学习的成功标准就是他们能用所学创造性地表达多少。当然前提是模仿。因此, 可以先背诵和模仿好的语篇, 然后再练习写作。
总之, 应该把语法隐喻循序渐进地引入到课堂, 理性学习语法隐喻和一致式语言现象, 通过直白式和隐喻式等方式的对比、分析,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隐喻式和一致式的能力, 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表达更加地道。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 (1)
语法隐喻与大学英语写作 篇8
1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英语写作属于书面形式的主动性技能, 它能客观反映学生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英语教学得失。一方面, 由于中文注重形象思维, 中国学生不善于使用语法隐喻这一重要手段, 他们的组句谋篇即便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语言错误, 也仍显得稚气十足, 体现不了大学生应有的英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 受中式思维影响, 学生写出来的英语作文也是汉语式的英语文章, 完全不符合英文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学生英语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l、语法基础差。主要表现为时态和语态混乱及词语的各形式掌握不牢、从句连接词使用不当、句子不完整、主谓不一致等。2、语感缺乏。主要表现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 痕迹明显的中式英语。3、措辞不当。主要的错误集中在词的搭配方面。学生记忆了大量词汇, 但对词的掌握仅停留在传统的音、形、义方面, 写作时, 无法搜索到这些词汇的正确搭配, 只好自造一些莫名其妙, 让人一头雾水的词语。
2 语法隐喻
1980年, Lakoff和Johnson就发现:“人类日常生活中, 隐喻无所不在, 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 思维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 从本质上讲是隐喻式的。据统计英语中百分之七十的表达都是隐喻性的。”[1]语法隐喻既是修辞手法, 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Halliday认为, 隐喻可以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两方面, 语法隐喻指语言形式或范畴发生转换。语法隐喻理论指表达相同意义的语法范畴发生了转换, 用不同的能指表达相同的所指。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 但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 (黄国文, 1999) [2], 其体现方式有两种:一致式和非一致式。一致式指“所表达的语意功能与现实情况完全相符” (朱永生, 1994) [3], 即用名词表达过程参与者, 用动词表达过程等, 使词汇的语法表层意义和话语深层意义一致。非一致式指表示意义的“不合乎自然”的方式, 即用名词表达过程、特征, 用动词表达关系, 使词汇语法表层意义和话语深层意义不一致。语法隐喻就是将一致式语法形式隐喻为另一种非一致式语法形式。如:下例中b句将a句中由动词hugged所体现的“过程”被隐喻为非一致的“事物”hug, 副词coldly被隐喻为形容词cold。
a) He hugged me coldly. (一致式)
b) He offered me a cold hug. (非一致式)
最初Halliday (1985) 把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 (ideational metaphor) 与“人际隐喻” (interpersonal metaphor) 两种[4]。概念隐喻是以名词表达本应由动词或形容词表达的过程或性状;人际隐喻是以小句表达本应由副词表达的语气与意义。但Halliday (1996) 重新把语法隐喻区分为13类 (严世清, 2003) [5], 见表l:
3 外语写作教学中提高语法隐喻能力的必要性
隐喻能力是本族语能力的基本特征, 是语言熟练程度的重要标志。Littlemore界定了隐喻能力的四个方面:理解“原创性”新隐喻的能力;理解隐喻多层含义的熟练程度;准确、迅速理解隐喻的能力;创造新隐喻的能力。隐喻能力是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准确辨认和灵活使用各种隐喻的能力。
语法隐喻观以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 作为语言技能的隐喻能力包括词汇隐喻能力和语法隐喻能力。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中包含了对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学生必须掌握英语的隐喻认知规律, 并学会在语言交际中运用隐喻和创造隐喻[6]。
语法隐喻既是一种语言修辞表达方法, 也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探讨语法隐喻对促进大学生的语言习得十分有必要。
4 语法隐喻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对中国大学生来说, 学会使用语法隐喻对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有重要意义。在克服中文思维表达负迁移, 避免错误表达方式, 简洁、美化英文表达方式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根据Halliday的划分方式, 可以对英语语法隐喻现象的每一种类型进行深入研究。
4.1 形容词→名词
一致式中表达事物特征或属性的形容词, 在隐喻式 (非一致式) 中被转换为名词, 表达参与者。下组例句中, a句的形容词succeeded在b句中被名词化为success, 事物的特征随之被转换为参与者。
a) We are greatly succeeded in the match. (一致式)
b) We get great success in match. (非一致式)
4.2 动词→名词、情态动词→名词
一致式中表示过程的动词和表示参与者的名词被转化为隐喻式后, 变成名词表示过程。下例b中的名词化语法隐喻failure既体现参与者, 又隐性地表达a句中failed这一动词意义。
a) He failed in the test, which makes his parents very angry. (一致式)
b) His failure in the test makes his parents very angry. (非一致式)
4.3 介词→名词
表语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句法功能, 几乎所有具有隐喻意义的介词短语都能充当表语。
a) He is over me in the office. (一致式)
b) He is my leader in the office. (非一致式)
4.4 连词→名词
a) If you want to have this job, you should be able to drive. (一致式)
b) One of the conditions of the job is that you should beable to drive. (非一致式)
以上例a句中的连接成分if转化为b句中的名词conditions, 体现参与者。
4.5 动词→形容词、情态动词→形容词
a) His mind is ready for the things that couldn’t be predict-ed. (一致式)
b) His mind is ready for the unpredictable. (非一致式)
一致式中体现过程的动词predicted在隐喻句中转化为体现事物特征或属性的形容词unpredictable, 使句子更简洁、紧凑。
4.6 副词、介词词组→形容词
a) He performed excellently so the students applauded for along time. (一致式) b) His excellent performance resulted in lengthy applause
b) His excellent performance resulted in lengthy applausefrom the students. (非一致式)
a句中performed和applauded都是表示过程的动词。在b句中, 他们分别被名词化为performance和applause, 总的来说, 名词短语excellent performance和lengthy applause使动作表达得更具体、生动。
4.7 连词→形容词
a) My father slept for a long time, so he was late for work. (一致式)
b) My father’s oversleeping resulted in his being late forwork. (非一致式)
再次提及前文内容时, 用名词替换前面出现的动词能突出严密的论证和连贯的思维。
b句可作为主题句, 同时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 而a句则不能。
4.8 介词→动词
a) He teaches us instead of Miss Li. (一致式)
b) He replaces Miss Li as our teacher. (非一致式)
b是a的隐喻形式。介词短语“instead of”由表示环境的语义功能的动词“replace”所代替。
4.9 连词→动词
a) The guests ate ice cream and then swam gently. (一致式)
b) The guests’supper of ice cream was followed by a gentleswim. (非一致式) baa
以上b句是a句的隐喻形式, a句中较多的简明的小句通过动词followed变成了一个小句中含有较多的语义长而复杂的词组和短语。
4.1 0 连词→介词
a) He can’t walk for a long distance because he is too old. (一致式) b) He cant walk for a long distance because of his old age. (
b) He can’t walk for a long distance because of his old age. (非一致式)
b句是a句的隐喻形式。介词“because of”替换了连词“because”, 表示环境的语义成分。
4.11[零形式]→名词
a)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pollution. (一致式)
b)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pollution. (非一致式)
隐喻式b中, 名词短语the problem of pollution与一致式a中名词短语pollution同意, 但problem的语义在一致式中并没有出现。
4.12[零形式]→动词
a) The new approaches grea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our prod-uct. (一致式)
b) The new approaches have a great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our product. (非一致式) b have a great effect a
隐喻式b中动词短语have a great effect与一致式a中动词短语greatly affect同意, 而一致式中并没有出现表式所有式关系过程的动词have。
4.1 3 名词→修饰性扩充形式
a) The government helped them become richer than before. (一致式)
b) They became richer than before with the governmentalhelp. (非一致式)
一致式中的名词government通过语法隐喻转换为扩充形式governmental, 由单纯的事物参与者转换为体现事物属性的形容词性修饰成分。
5 培养语法隐喻能力的策略
5.1 掌握规律、开拓思维
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 隐喻可以创造相似性、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们利用隐喻既可以认识世界, 也可以创新思维。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掌握语法隐喻的认知规律, 提高语言水平、开拓创新思维。
5.2 提高语法隐喻意识
学生对语言敏感程度的高低和语法隐喻思维的形成都与语法隐喻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常教学中, 除了强调语句和语法规则的正确性, 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多样化和概念的流利性, 提高语法隐喻意识。如,
(1) We need to buttress the theory with solid argument.
(2)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is shaky.
在上面两句的教学中可告诉学生, buttress (扶壁) , solid (坚实的) , foundation (地基) 和shaky (不稳固的) 本来是用于描写“建筑物”的, 但却被用于描写“理论”, 这里出现了概念隐喻Theories are buildings。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词汇知识, 提高语法隐喻意识, 从而更好地进行写作。
5.3 加强英汉文化与思维对比教学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传统、习俗、历史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具有不同传统、习俗、历史和思维方式人必然使用不同的语法隐喻, 因此中英语法隐喻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关于“牛”的隐喻, 中文中有“牛劲、牛角尖、对牛弹琴”等表达法, 而英语中则有“a willing horse (工作认真的人) , hold one’s horses (沉住气) ”等。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强化中英文及其与思维的对比教学, 学生通过对比来理解中英文化及其认知模式的异同, 从而在英语写作中最大程度的降低中文负迁移, 实现地道的英语思维表达。
5.4 积累语法隐喻
平时学生应尽可能多的阅读富含语法隐喻表达的英语原著, 包括文学作品和科技语篇, 品味其中蕴涵的深刻思想, 以增强文学修养、陶冶情操。通过大量阅读, 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英语语感, 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学生在对语法隐喻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后, 可以自然地在一般语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提高语法隐喻能力。
6 结束语
语法隐喻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再简单地停留在表面的语言能力之上, 是接近母语者水平的根本出路。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但从写作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法隐喻能力, 可以减少其在写作过程中的焦虑感, 更好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进而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摘要:语法隐喻在英语语篇中大量出现, 常见的种类有13种。该文从语法隐喻理论角度对大学生思维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讨论, 研究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语法隐喻,大学,英语写作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 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4.
[2]黄国文.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3]朱永生.英语中的语法比喻现象[J].外国语, 1994 (1) :8-13.
[4]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1994.
[5]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J].外国语, 2003 (3) :51-57.
隐喻与词汇教学 篇9
1. 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的外语教学实践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我国的英语教学是一种认知教学即“应试教育”。教育者注重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的传输和考试技能的培养,学习者将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基础知识的记忆上。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大多依赖“死记硬背”,而缺乏灵活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其次,不少学生在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进入明显的“瓶颈”状态。由此可见,“死记硬背”的词汇习得模式存在较大的弊端,不仅会阻碍学习者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更可能使学习者丧失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而教育者只有从转变教育模式入手,积极探索学习者学习方法和方式的转变和提高,才可能使英语的“教”和“学”摆脱“瓶颈”状态,以新的加速度前进。
2. 隐喻及隐喻能力
隐喻是人类思维所固有的基本特性,而且“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Lakoff&Johnson, 1980),“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大隐喻”(Haase, 1996)。隐喻意义是两个类属不同的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是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和结果。例如在句子“Life is a journey.”中,对目标语“life”的理解就建立在与源域“journey”的意义上,或者说喻体“journey”的显著特征“时间较长且不确定”就被赋予给了本体。因此,隐喻将原本不是同一范畴的东西归并到同一类别中,由事物的相似性引发联想,实现意义的传递。同时,隐喻富有表现力;增强了表达形式的形象性,可以将人的主观经验、情感等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隐喻既然是语言和认知共有的根本属性,隐喻能力的培养也就必然是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丹尼西(Denesi, 1993)曾指出,外语学习者所产生的语篇有时从形式上或者交际性方面都无可挑剔,但让人听上去总不那么自然。在他看来,外语学习者以目标语的形式结构说话,却仍然以其母语的概念结构思维。因此,培养学习者隐喻能力,实际上是培养其目标语的思维方式,进而达到准确、自然表达的目的。
王燕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与词汇教学》(2007)中总结到:隐喻能力主要包括人们能够识别、理解和创建跨概念域类比联系的能力,这里不仅包括能被动地理解、学得隐喻,而且包括能创造性使用隐喻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
3. 隐喻理论与词汇教学
广义的词汇教学就是整个英语教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照Lakoff&Johnson的隐喻普遍存在的观点,隐喻可以视为二语习得的基础性目标,同时也被视为语言流畅自然表达的目标。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其与词汇教学的关系。
3.1 多义词的习得
教师可以结合概念隐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隐喻意义。按照隐喻的构成,Lacoff&Johnson把概念隐喻分为方位性概念隐喻、实体性概念隐喻和结构性概念隐喻。
方位性概念隐喻指参考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概念隐喻。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如上—下、前—后、中心—边缘等,人们将这些具体概念投射于情绪、身体状况、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如Prices are going up, They’re up in London, up-and-coming, be down on sb.,high spirit等。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跟“体认”相关的表达,如the mouth of a pocket, the tongue of fire, the teeth of a saw等,这些隐喻将身体特征赋予自然,既形象又亲切。这样的词汇教学,使学生既能在无形中扩大词汇量,同时又能对目标语概念结构思维有更清楚的认识和理解。
实体性概念隐喻是将抽象的符号概念转换为具体的甚至是可以计算层面的实体和物质,从而将喻体的特征赋予本体之上。如“Life is a container.”将“container”的内涵赋予“life”,就对应出现了have a full time, life is empty, get the most of one’s life等表达。除此之外,很多实体名词的词类转化,如名词转化为动词或形容词,也属于此类。如bridge可引申为“连接、弥合”之意,经常使用于bridge a/the gap的表达中。同时,我们注意到bridge有“鼻梁”之意,可看作方位性隐喻的一个佐证。
结构性概念隐喻是对一种概念的结构域的延伸以指称另一概念域。如“Time is money.”等都是结构性概念隐喻,所以也就对应出现了budget time, kill time, steal time, hide one’s time等表达。而我们经常看到的“father”到“先辈”,“mouse”到“鼠标”等都是结构性概念隐喻的表达。
由此可见,概念隐喻在英语语言中大量存在,绝大多数多义词就是如此,隐喻的多义性可以说是隐喻化的结果。因此,了解概念隐喻有助于学习者对词汇隐喻意义的深层把握,同时,对于扩展其词汇量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2 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扩展
隐喻承载了目标语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成语、俚语和俗语表达。一方面,不同民族基于共同的认知结构,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隐喻便可能重合,形成“文化共核”,才使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隐喻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隐喻也具有民族性和约定性,体现着文化的冲突和差异。如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龙”、“狗”等动物的喜好不一,产生了很多相异的表达,比如“乘龙快婿”、“望子成龙”、“an old dragon”;“狗仗人势”、“狗奴才”、“lucky dog”、“love me, love my dog.”等。“tie the knot”来源于一种婚俗:牧师或家长在婚礼上把新郎与新娘的衣服结在一起,以此象征一对新人的永久结合。
因此,学习者隐喻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将很大程度上扩展其对目标语文化知识的扩展和认识,从长远看,其交际能力,即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将会有大的发展。
3.3 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Littermore (1998)提出,隐喻能力是一种松散性类推和发散性思维的心理过程,隐喻类推需要把各种信息进行比较,通过发散思维、想象找出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反言之,提高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对语言能力及其语言的创造和再生都有积极影响。
如学生在理解了“Life is a journey.”这一结构隐喻后,更容易理解“Give the children a good start in life.”“Her career is at a standstill.”和“Are you at your crossroads in your life?”等表达,甚至基础较好且有想象力的学生会创造与此类似的隐喻表达。而传统的词汇教学往往传输给学习者所谓“绝对的、确定性”的真理,忽视甚至扼杀了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创造新的且为目标语所接受的隐喻表达。从这个角度看,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将会有极大的提升,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4. 结语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一再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对隐喻及隐喻能力的阐释说明,培养隐喻能力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语言学习及运用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只有将教学方式从单纯的“认知教学”转变到“思维教学”上来,才能真正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刘振前, 时小英.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与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2) .
[3]严世清.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 2001, (2) .
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 篇10
隐喻是指将一个词从其本义转为一般不能换用但却相似的另一个词, 强调其认同, 即两者相似, 但不是明喻。隐喻是一种生动的源自生活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生活中很是常见。近年来, 隐喻在国内外引发众多学科的关注, 如哲学、心理学及其他跨学科, 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一套统一的隐喻理论。作为一种认知现象, 隐喻对人类思维方式、艺术创造、语言使用等影响深刻而广泛。因此, 对隐喻现象的本质及其功能的进一步认识有益于对当代认知科学和艺术本体论研究的发展。概念隐喻理论则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 不是语言问题;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概念隐喻理论的革命性观点促进了认知语义学的整体发展。
一、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思想首先是在雷可夫和詹生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概念隐喻连结两个概念领域, 分别是来源域 (source domain) 和目标域 (targe domain) 。一个概念领域是跟语意相关的本质、特性和功能之集合。来源的领域通常由具体概念组成, 如金钱, 而目标域则牵涉到抽象概念, 如时间。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用来源领域去了解目标领域, 例如, 如果我们要谈时间, 我们就可以说“时间就是金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来源域和目标域的映照是发生在来源域及目标域的概念之间且具有一致的系统。
二、概念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词汇作为语言建筑的砌块, 构成英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传统的词汇教学中, 教师受结构主义思想的干扰, 认为词汇与其词义的关系是任意的, 割裂了词汇表义与其深层内涵的联系。在教学中, 通常侧重于单词的表面含义及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使用, 却甚少从认知的层面来解释单词的涵义和运用。众所周知, 70%的语言是隐喻的, 因此, 概念隐喻理论的引入使得教师将词汇教学的重点转向其背后的隐喻原则, 并引导学生对各种复杂的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总结, 同时, 鼓励学生在总结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 发明出更多更新的隐喻表达方式。
例如, 教师在讲解“bank”一词的含义时, 其核心意义为堤岸, 用于储水 (water) , 而其引申意义为银行, 其功能是用于储存货币 (money)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水和货币之间的微妙联系, 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对于它的性质和特点学生们早已熟烂于心。当教师通过引入概念隐喻理论, 将水与货币这两个概念域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总结时, 学生会惊讶的发现, 修饰水的特性的一系列词汇也可以同样应用于货币这一概念,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与货币相关的词汇体系, 这样的记忆模式更为形象且深刻。
隐喻既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也是一种思维现象。正如束定芳和汤本庆所言, 英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 词义之间的关联, 同时, 还可以解释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因此, 概念隐喻理论为词汇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 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加强了对词汇意义的理解, 也促进了语言水平的提高。
三、结论
迄今为止, 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 但其发展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相关的理论还不完善, 尤其这一理论与英语教学的结合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因此, 教师应积极参与到这一流派理论的完善工作, 并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引导学生构建概念域, 从而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 加强他们在写作中的隐喻表达力, 最终实现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
摘要:概念隐喻理论被应用到了诸多领域, 例如, 政治、文化、艺术、数学等。但这一理论与教学的结合, 尤其是英语教学, 却鲜有探索。因此, 本文将从词汇这个方面来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英语教学,词汇
参考文献
[1]Dirven, R.&V.Marjolijn.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2]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3:26.
[3]程琪龙.语言认知和隐喻[J].外国语, 2002 (1) :46-52.
语法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语法隐喻;英语阅读;阅读教学
H319
一、导言
一直以来,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都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方面,从历年高考英语的考试情况来看,语篇理解错误往往是失分的最大项目,阅读也自然成为学生的软肋;另一方面,在权威的英语水平衡量标准——英语四六级中,阅读理解部分占据着35%总分比例,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得分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看不懂”,“读不通”这些都是很多学生阅读的真实感受。即使是通过传统的阅读方法,理解所有词汇的意思仍然不能完全理解整段语篇所要传达的讯息。因此,学生阅读能力亟需提高,相应的英语教学方法也需要及时改进。
本文通过借鉴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研究语法隐喻对阅读理解的作用,改善英语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二、语法隐喻理论
“语法隐喻理论”概念最早是由Halliday在1976年发表的论文《反语言》 (Anti-language)中提出,他认为“反语言实际上是日常语言的一种隐喻形式,而隐喻可以出现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隐喻、语法隐喻和语音隐喻。”其中语法隐喻又可进而分为三种形式:词法隐喻,词汇隐喻和句法隐喻。Halliday明确提出,“语法隐喻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日常语言大多是隐喻性的,只不过其本源并不为人所知或已被人忘记。”然而,由于缺乏相关具体论证,很多观点并不成熟。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Halliday系统地提出了语法隐喻理论,标志着语法隐喻理论进入完善阶段。Halliday在《功能语法入门》(Halliday 1985)中指出,“隐喻现象并不只是限于词汇层面,而是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这便是语法隐喻。它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者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在中国,很多学者(胡壮麟1996, 朱永生2000, 严世清2003)也逐渐介绍语法隐喻理论,讨论语法隐喻的产生依据、理论模型和动词化等。
语法隐喻具有语言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以此为基础,语法隐喻可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
(一)概念语法隐喻
概念语法隐喻包括及物性隐喻和名物化。概念语法隐喻指语言表达过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产生的各种语句中功能成分的互相隐喻化。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名词形式表达本应由动词和形容词表达的过程或性状,即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还包括动词到形容词、介词到名词、介词词组或连接词到动词以及其他多种转换。
(二)人际语法隐喻
关于人际隐喻,首先需要正确看待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形式是意义的体现,意义是形式与功能的结合。黄国文(1999)认为,一种形式可以表达出多种意义,同时一种意义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达。人际隐喻也分为两类: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其主要的表达形式是以小句表达本应由副词表达的语气和情态意义。
1.语气隐喻
语气隐喻是指从一种语气域向另一种语气域的转移(郭明周,董杰 2010)。它与言语行为理论相关,体现的是言语功能的变异。一种言语功能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语气来体现,例如:
(1)You should stop smoking right now.
(2)Would you mind stopping smoking right now?
这2个句子从语义上说都可以表达 “命令” 功能。但是却采用的是不同的语气,前者是陈述句语气,后者是疑问句。
相反, 一种语气可以表达出多种言语功能:
(3)That is a dog?
(4)Actually they dislike the facial expression of this kind.
從以上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陈述语气在某些语境下也具有“提问”或者“命令”的作用。
2.情态隐喻
情态隐喻涉及不同的情态表达。其中,情态的取向系统决定每一种情态意义的体现,可分为:明确主观、非明确主观、明确客观和非明确客观。(Halliday 1994)
(5)I think Tom is an athlete.(明确主观)
(6)Tom must be an athlete.(非明确主观)
(7)Tom may be an athlete.(非明确客观)
(8)It s very likely that Tom is an athlete.(明确客观)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情态意义是通过命题的形式来表达的,语法层则形成一个比喻结构。如果小句表达明确的主观取向和客观取向是隐喻性的,这不仅体现出说话者的认知心理过程,而且它的判断也是清楚而明确的。如果情态动词或副词体现非明确主观和客观取向是非隐喻性的,那么体现说话者的断言也不是一种个人观点,情态的来源隐藏,其他人无法提出质疑。
在(5)和(8)中,虽然情态意义都以小句来体现,但它们本身并不是命题。如在例(8)中,语义理解的重点应是“Tom is an athlete”,而不是“Its very likely that”。为了证实,我们可以通过增加附加疑问句来判断:
正确的是:Its very likely that Tom is an athlete, isnt he?
而不是:Its very likely that Tom is an athlete, isnt it?
三、语法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语法隐喻对阅读篇章的难易程度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了解语法隐喻的语言表达形式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观察这种语言现象,有助于学生树立语法隐喻的概念,通常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语法隐喻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一)培养隐喻意识,习惯英语式思维
生活中处处充满隐喻。L.A.Richards (1965: 92)提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而在英语阅读中,这种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因此,学生需要意识到隐喻的普遍性,重视隐喻,并培养隐喻意识。
同时,语言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每一种民族语言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价值理念,反映了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时,学生可以运用新的观察方法,穿过语言的表层去感知该民族的思维习惯。英语民族的思维特点则是体现在语法隐喻中的,特别是概念语法隐喻。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语篇中的语法隐喻来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思维和生活方式,进而学会区别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逐步培养出自身的英语式思维。长期下来,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学生便能自然地理解语法隐喻式的表达,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把握语篇整体,加强分析能力
语篇分析的能力决定着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在英语阅读时,如果能够准确地辨别语法隐喻,并且将对应的一致式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英语语篇的分析能力。很多情况下,语篇隐喻有时会表现为贯穿于整个语篇的一个喻体,并且会反复出现;有时又会表现为一种基本隐喻,采用其特殊、相对应的表达式。语篇隐喻会使得整个语篇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并形成一种隐喻语境。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语篇隐喻认知运作规律是很重要的环节。这能够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核心思想,提高对语篇理解的准确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读懂文章。
(三)灵活记忆词汇,抓住语篇语境
词汇的学习和记忆是英语阅读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60%的学生因为英语词汇量严重缺乏,导致阅读能力长期无法提升。同时,机械背单词,死记硬背等不良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由于隐喻是语义理据的一个重要源泉,运用隐喻往往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在进行词汇的学习中,可以去了解词义的演变过程,以语义原型为基础,根据认知模式推导出其隐喻意义,从而形成一个意义系统。这不仅仅使枯燥的词汇学习变得形象生动,而且也有利于词汇的记忆。
与此同时,语篇语境的理解也尤为重要。通过文章的字面意义与上下文语境有明显不符之处来判断其是隐喻表达。如:A lath leans against the wall,smiling at me.(—木板条斜靠在墙上,对着我微笑。)后面分句就为前面的句子提供了语境,说明 “lath”并不是“木板条”,而是指人,因此前面的主句是一个隐喻表达,形容这个人很瘦。
关于多喻义的词,需要结合语境才判断它是何种喻义。如:在“He is a mouse”一句中,“mouse”可以作多种解释,如“胆小”、“懦弱”、“猥琐”等意思。“mouse”作何喻义就取决于上下文的语境。
因此,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辨认出隐喻,理解隐喻,从而读懂文章。
四、语法隐喻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胡壮麟(2000)在《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中认为,“在语法隐喻表达多重经验的过程中,隐喻化语篇完成了从简单的小句被‘打包成词组的过程,或从三两个小句被‘打包成一个小句的过程”。杨信彰(2006) 也发现:“阅读材料中,语法隐喻的数量不同,造成阅读难度的不同,而且语体正式程度不同造成隐喻程度的差异,即越是正式,程度越高”。因此,语法隐喻增加了语篇理解的难度,从而影响了二语输入,降低了阅读速度。针对这个现象,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地引入语法隐喻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接触并了解语法隐喻及一致式语言的现象,通过对比直白式表达和隐喻式表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理运用隐喻式和一致式的能力,让学生认识不同语篇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师也可以对采用语法隐喻最终带来的效果进行解释。例如,及物性隐喻中过程的转化会带来文章衔接和连贯的效果,而名物化的使用则可以使文章高度概括,将前一句的述位浓缩成下一句的主位。同时这还能使文章看起来更客观、科学、可信度更高。第二,在了解语法隐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改写隐喻表达式,写成通俗易懂的一致式表达,并给予学生相应的练习,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法隐喻意识和隐喻认知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民族世界观和社会及语言规范的理解。最后,教师还应贯彻输入与产出并重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将易于理解的一致式进行再加工,从而提高二语输出水平。由此,在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五、结语
语法隐喻与英语阅读密切相关。各类语篇中都存在语法隐喻,它是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一种语法手段,也是一种扩展语言意义潜势的主要工具。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语法隐喻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隐喻表达式,帮助他们对隐喻表达式进行一致式还原。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法隐喻思维,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敏感度,从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Halliday,M. A.K.1976. Anti-languages[A].In Webster,J.(ed.).Language and Society[C].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65-286.
[2]Halliday,M. A.K.1985.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3]郭明周、董杰, 2010, 語法隐喻浅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4): 73-76。
[4]胡壮麟, 1996, 语法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4):1-7。
[5]胡壮麟, 2000, 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 J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 ): 88-94。
隐喻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篇12
1 隐喻理论的内涵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 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指出“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的隐性比较 (implicit comparison) 。而据G.Lakoff的研究: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 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领域, 是人们以一事物认识、理解、思考、表达另一事物的过程。然而, 现代隐喻理论不仅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人类认知现象, 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人们在语言的习得和使用过程中渐渐形成了用已知事物认识另一种事物的认知基础, 从而丰富、扩展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例如, 我们赋予计算机以人的特征, 称之为“电脑”。它能“读” (利用) 会“写” (存储) , 某用户界面十分“友好” (直观、方便) 。CPU能“访问” (获取电脑内部数据、信息) , Windows能够“支持”声卡 (间性能上的兼容) 。可见,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同时也是一种语用现象, 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
对于隐喻起源的两种理论, 主要依据格特鲁德·巴克的论述:需要是隐喻之母。词语的隐喻用法起初是为了填补语言表达的空白, 后来由于它的修辞与表达力成为语言的修辞。
把隐喻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是Lakoff&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人们认识世界, 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在原型效应的影响下,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以“原型”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人们首先认识身边的事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活动的增加, 事物范畴不断扩大, 使人们的思维发展不再满足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与表达, 而是逐步认识到抽象的概念与思想。但人不能无止境无限制地添加新的概念, 创造新的词语, 于是人的大脑就采取了一种巧妙而又高级的方式——隐喻——即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 将新认识的抽象思维与已认知事物相联系, 找出关联点, 从而利用对已知事物的认识来创造、表达新概念, 这样就形成了认知语言学所说的认知投射成映射 (cognitive mapping) 。语言的隐喻实际上是概念隐喻在语言中的体现。
运用隐喻式表达只是跨概念域映射的外在表现 (surface realization) , 如Love is food, 以表达“食物”领域的词来描述“爱情”的领域, 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 而意象图式引起的联想常常涉及整个语义网络, 形成的语义转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因此, 将隐喻理论与外语教学结合起来有着一定指导意义。
2 隐喻理论与词汇教学的结合
2.1 重视词语隐喻意义, 掌握英语多义词
非常有趣的是, 人们发现基本范畴词汇比其他范畴词汇有更多的隐喻用法。如“eye”, 这个词最初是用来指人自身的一个重要部位, 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发展为指动植物及其他物体的眼睛。“中心”:the eye of a typhoon” (台风中心) 、“the eye of a needle” (针眼) 。随着科技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大量新词涌现在科技领域中。出现的一些新词基本都是在基本词汇的基础上通过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隐喻方式创造出来的。如:计算机领域的“mouse” (鼠标) , “menu” (菜单) , “surfing on-line” (网上冲浪) , “information highway” (信息高速公路) , “data bank” (数据库) 等都是利用隐喻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启发培养学生就词汇进行隐喻联想、分类及比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达到加深词汇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2.2 认识隐喻的跨文化差异, 重视英汉词汇的文化异同
世界上各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的不同造成了认知方式的差异, 而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 隐喻也常常表现出跨文化的差异性, 即隐喻所采用的喻体往往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例如英语中大量的关于“sea”, “fish”, “ship”的隐喻, 正是反映了英国的地理、历史背景。在汉语中“龙”是王权、威严、高贵的象征, 因此有“真龙天子”, “龙的传人”, “望子成龙”的表达法, 而英语中的“dragon”则是指生有翅及爪, 能吐火、守护宝藏的怪兽, 常常用来比喻凶狠的人, 代表邪恶。英语中有“meet one's Waterloo”, 而汉语中有“败走麦城”。这些含有文化差异的隐喻词汇在英语中俯拾即是。教师应该从文化背景这一角度讲解这些习语和谚语的隐喻含义, 通过隐喻的方式来学习无疑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词汇所涵盖的文化及认知特点, 从而促进词汇学习的深度, 提高词汇学习的兴趣。
2.3 从隐喻思维的角度掌握新兴词汇
隐喻是词义发展的催化剂, 很多词汇在原有词义基础上。由于隐喻的作用又有了一些新的含义。如:highway的原始意义是“公路”, information的原始意义是“信息”, 接着就产生了information highway这个词, 它的意义就是“信息高速公路”;domino的原始意义是“西方的一种骨牌游戏”。现在人们常用它来指一件事情的发生导致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现象。同时,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词。如linkup (靠泊) , computer virus (计算机病毒) , heat bridging operation (心脏搭桥手术) , upload (上传) 等。这些词的产生表现了隐喻思维方式, 是思维真实的反映。因此, 在学习这些词汇时, 可以从隐喻思维的角度来把握它的特点。理清这些词汇与原有词汇的隐喻引申的关系, 就能够迅速地掌握这些新词。
2.4 利用认知隐喻来掌握短语
认知语言学中, 空间概念是基本概念之一。在语言中, 通过隐喻, 空间概念常被投射到别的抽象概念上, 如:get into the habit of, into是利用进入容器这一空间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 (养成习惯) ;keep sb on the payroll也是借用on的空间概念来理解使某人留任。人类把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运用于各个领域来拓展对新事物的命名和理解, 如toeshoe是用脚尖这一身体概念来理解芭蕾舞鞋 (用脚尖跳舞所穿的鞋子)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理解短语的来源和构成机制, 化被动的学习为主动。
3 结语
外语学习离不开隐喻的学习, 同时隐喻思维影响着对外语知识的有效掌握。隐喻理论更多关注语言使用者、语言习得者的思维、认知方式。它把我们引向了一条更科学更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之路。教师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认知隐喻, 可以激发学生的生动联想,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主动性, 同时拓宽词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Aristotle.Rhetoric and Poetics.NewYork:The Modern Library, 1954.
[2]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束定芳, 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 2002 (2) .
[4]严世清.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 2001 (2) .
[5]谌莉文.概念隐喻与委婉语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8) .
【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推荐阅读:
概念语法隐喻08-18
翻译研究中语法隐喻06-30
隐喻与词汇教学09-27
词汇隐喻06-24
隐喻认知理论词汇教学08-18
词汇习得的隐喻思维06-20
隐喻、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07-02
隐喻与语言文化08-23
隐喻与文化教学09-23
认知语境与隐喻理解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