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愤怒隐喻(共5篇)
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愤怒隐喻 篇1
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愤怒隐喻
文章首先对原型范畴理论做一简述,然后调查了英汉“愤怒”隐喻各自的表达原型,并进行了对比及其成因分析:由身体经验产生同时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也就是说:作为人类心理标记的概念范畴,受到人类直觉和感知的很大影响,具有生理和文化的基础.
作 者:翟长红 张万防 ZHAI Chang-hong ZHANG Wan-fang 作者单位:翟长红,ZHAI Chang-hong(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1)
张万防,ZHANG Wan-fang(武汉工业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23)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年,卷(期):28(10)分类号:H0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 生理 文化
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愤怒隐喻 篇2
[关键词]空间隐喻;原型范畴化理论;映射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4-0094-05
一引 言
英语中共有一百多个介词(preposition),其中大部分的原型都是表示空间位置关系的,如in、on、at、through、within、over等等。空间介词表现十分活跃,用法灵活多变,在固定短语中的意义尤为纷繁复杂。能否正确地运用介词,已被认为是能否真正掌握现代英语的标尺之一。要掌握介词,首先要掌握介词的原始空间概念,进而认知其空间隐喻。在西方,Lakoff提出了“意象图式(image—scheme)”结构,即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结构,如容器、途径、联系、外力、平衡,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上一下,前一后,部分一整体,中心-边缘;在中国,有些学者探讨空间隐喻的共性与个性,也有些学者用意象图示、容器图示来解释空间隐喻,还有许多学者研究空间方位词的隐喻认知意义,如陶文好分析了“up”和“over”的空间和隐喻意义认知,聂亚宁阐释了“Beyond”的中心一边缘图式和空间概念隐喻意义,胡涛晖对英语介词“through”做了空间隐喻认知分析,毛智慧川则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英语介词“within”的空间隐喻等等。本文基于原型范畴化理论来研究介词“from”从原始空间意义到概念隐喻意义的拓展途径。
二相关理论
基于原型范畴化理论来探讨英语介词“from”的空间隐喻拓展,主要涉及到的理论有空间隐喻和原型范畴化理论。
1空间隐喻
Lakoff指出,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用比较熟悉的概念来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周围的世界。实质上,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隐喻是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结构映射”。
莱考夫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隐喻大致分为三类:空间隐喻(spatial metaphors)、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空间隐喻是以空间为始源域,映射到非空间概念的目标域上。空间方位是我们最初感知到的,是其他抽象概念产生的源泉,它应用在如情感、权力、地位等抽象概念的建构和组织上,并由此而产生空间隐喻。心理的相似性在纯物理的空间方位和其他抽象概念之间架起了桥梁,一些空间隐喻往往利用的就是某些事物的物理基础与某些心理体验之间的相似性。如“I'm feeling up today”,up为上,隐喻人的心情也是一种向上升展、处于一片高涨的境地。“The young nlan seemed to be loaded down with the worrles”,down为下,隐喻人的心情处于一片低谷,情绪低落,忧愁满腹。
2原型范畴化
原型是指范畴内典型代表,与同一概念的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这个典型代表对于识别范畴起重要作用。如在“鸟”的范畴化过程中,知更鸟可以充当典型代表。范畴化指在差异中找出相似。范畴化的最直接作用是减轻认识过程中的工作负担。根据这一基本特征,Rosch提出了范畴化的两个基本原则:1)在功能上达到认知经济性,范畴系统必须以最小的认知投入提供最大量的信息。2)在结构上提供的最大量的信息必须反映出感知世界的结构。好的、清楚的样本即原型/典型,充当非典型实体范畴化的参照点。根据典型实体类比而得出的范畴即为原型范畴。原型范畴化是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进行认知组织的一种手段和原则。原型范畴化理论的代表人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范畴是凭借典型特征建立起来的“完形”概念;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间有隶属程度差异;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构成一个连续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员在范畴内的地位根据其拥有范畴特征的重要性和数量有中心成员、次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等的区别,可用图1表示。
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具有共同的四个特征的成员,它们是范畴内的最典型成员,即原型。有三个特征交叉的还算得上典型成员,随着交叉特征的减少,成员的地位逐渐远离原型。原型具有范畴内最多的重要特征。
三介词“from”的空间隐喻拓展认知分析
介词“from”从初始的空间概念拓展到非空间概念,在拓展过程中始终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以隐喻为认知机制,逐步离开原型,形成“from”一系列新的语义项。
(一)介词“from”的空间隐喻拓展途径
语言学家认为空间和身体是人类概念和语言之始源。人类认识是基于对自身和空间的理解之上沿着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由身体和空间到其他语义域的道路逐步发展起来的。
1从空间域拓展到时间域
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性,甚至可以说,人类思维的普遍性,是系统地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概念。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事件总是占据着一定的时间就像物体总是要占据着一定的空间一样,事件和时间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物体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在人类认知发展的连续体中,空间概念的形成往往要先于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是人类自身躯体对于空间环境中位置、运动直接体验的结果。时间概念是在具体空间概念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从人类认知顺序来说,空间域总是先于时间域,空间域是具体、鲜明、可体验的,而时间域是抽象、模糊、难以掌握的。空间域到时间域的概念映射遵循着人类的认知规律。隐喻帮助人们把“from”的空间概念结构映射到时间概念结构中,使得“from”的语义得到拓展,产生了“从(时间)……”,“自(时间)……”的意义。例如:
(1)We have been working from morning to night,(我们从早到晚一直工作。)
(2)He will be here tomorrow from about seveno’clock onwards,(他将明天7点左右到这儿。)
用来认识时间概念的模式在本质上都是空间的,主要模式包括直线性时间、圆形循环性时间和螺线性时间。“from morning to night(从早到晚)”和“from about seven o’clock onwards(大约7
点)”都是属于直线性时间概念,介词“from”充当时间段或时间起始点的连接词,可以说缺少介词“from”的中介作用,这一基本的时间概念就会难以表达。
2从空间域拓展到状态域
方位主义认为获得某种性质或进入某种状态可以用从一个处所到达另一个处所这样的观点来解释。实体的位移通过隐喻可以用来表示抽象的位移,事体范畴及其特征可以用从一个地方或状态转移到(travel)另一个地方或状态这样的方所观来重新阐述。“from”从空间域映射到状态域,从而获得了新的语义:“从(某位置、某状态)开始。”
例如:
(3)He rose from office boy to managing director in ten years,(他在十年内从办公室工作人员升到了董事总经理。)
(4)When she arrived,things just went from bad to worse!(当她到达时,事情变得更糟糕了。)
“from office boy to managing director(从办公室人员到董事总经理)”和“from bad to worse(每况愈下)”都表示状态变化。状态的变化用一个处所到达另一个处所这样的方所观来解释,介词“from”自然而然地充当起了这种角色,使原本表示处所的变化结构映射到表状态的变化上来。
3从空间域拓展到范围域
Lakoff&Turner曾提出意象图示隐喻(image-schema metaphor)这一概念,认为意象图示是以空间概念为源域来构建其他非空间概念的目标域,在映射的过程中空间意象及其内在的逻辑都被保留下来了。意象图式提供了一种轮廓性的结构,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丰富的意象,从而使我们能运用空间思维来思考和理解非空间概念。“from”从空间域映射到范围域,产生了“从较低或较高限度算起”的隐喻意义。例如:
(5)The jackets are from 35 dollars,(这夹克35美元起价。)
(6)The sizes range from a hundred down to twen—ty,(尺寸范围从100到20)
“from 35 dollars(从35美元起)”和“from a hun-dred down to twenty(从100到20)”都表示范围。人类最初把抽象的范围想象为一个空间实体,那么空间范畴里的点、线、面和体、域等概念就可以用来喻指范围的大小和宽广。“from”在空间范畴里表示某物件的起始点,它的空间意象及其内在的逻辑通过隐喻映射到范围域,来喻指范围的大小和宽广。
4从空间域拓展到原因域
空间不仅是用以构建时间、状态、范围的源域,也是用以构建事件结构的源域。事件结构所包含的各个方面,像状态、变化、过程、活动、原因、目的、手段等,在认知上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它们都是通过空间(space)、运动(motion)和施力(force)的隐喻来实现。
(7)She told him the truth from a sense of loyal-ty,(是出于忠诚感而告诉他真相。)
(8)His difficulties issue from his lack of knowl—ease,(他的困难是源于缺乏知识。)
介词“from”表示空间上的起点,在“from a sense
of loyalty(出于忠诚感)”和“from his lack of knowl—edge(由于缺乏知识)”这两句短语中,“from”隐喻为导致某一事件结构的原因。某一事件结构所包含的某个方面如原因可以通过空间隐喻来实现,“from”从空间域映射到原因域,产生了新的语义:“由于”、“因为”。
5从空间域拓展到否定域
人们生活在一个神妙莫测的四维空间,但只能感知到前后-上下-左右,由长、宽、高所构成的三维空间。于是,人们就会利用已知的、熟悉的、易懂的概念和概念系统来理解未知的、陌生的、难懂的抽象概念。否定域是一个抽象的领域,相对难以把握,人类通过隐喻认知机制把清晰的空间域映射到否定域,产生“免于,免遭”的隐喻意义。例如:
(9)Wild fruit kept us from dying of starvation,(野果子使我们免于饥渴而死。)
(10)I am free from anxiety everyday,(我每天无忧无虑。)
介词“from”的空间原始意义“从(某个地方)……”和否定意义“免于,免遭”好像从字面意义上看没有直接联系,但隐喻的神奇之处就是能够使人们把具体与抽象、熟悉与不熟悉、已知与未知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出丰富多彩的语义拓展。
6从空间域拓展到其他域
Lakoff&Johnson认为每个空间隐喻都有自己的内在系统。方位隐喻并不是任意的,它根植于我们的物理经验和文化观验,物理经验和文化观验为空间隐喻的表达提供了很多可能性。“from”从空间原始意义拓展到其他与原型义相去甚远的含义,这与我们的物理经验和文化经验密不可分。例如:
(11)表示分开、隔开:separate the good from the evil(把好人与坏人分开)
(12)表示消失、消除:The plane soon disap—peared from sight,(飞机很快消失在视线之外。)
(13)表示缺席、不在:be absent from a class(缺课)
(14)表示区别:Chinese differs(is different)from Japanese,m many ways,(中国与日本在很多方面都不同。)
许多空间隐喻的认知原型是人的身体,通过身体的体验衍生出许多意象图示和空间隐喻。只有一少部分空间词可以成为隐喻的基础,如英语中愉快情绪的表达只能用表高度的词语,如“Happy is up,”,表深度的词语就不行。在“separate from ”、“disappear from ”、“be absent from”、“differ…from…”等固定搭配中,只能用“from”,不能用其他介词来代替。人们经过反复身体体验和认知,将“from”的用法固定下来,一代一代流传至今,“from”的这种隐喻用法已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并不知不觉融入日常生活。
(二)原型范畴化理论对介词“from”空间隐喻拓展的解读
根据原型范畴化理论,我们可以把介词中空间介词的语义范畴看成是介词的原型范畴,每个空间介词有不同的义项,有原型义项、边缘义项之分,其原型义项被认为是语义范畴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语义,是人们首先认知到的,也是介词最初获得的义项,即“空间义”。其他义项是以“空间义”即原型
为认知参照点,通过隐喻认知机制,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拓展和延伸,构成一条意义链,最终从始源域映射到目的域,形成丰富多彩的介词多义网。
在介词“from”的语义范畴中,它的原型义项是“从(空间)……”、“自(空间)……”,是人们最初认知到的义项,拥有最多的重要范畴特征,是“from”语义范畴中的中心成员;表示时间、状态、范围、原因的义项拥有较少的重要范畴特征,是“from”语义范畴中的次中心成员;表示“离开”“消失”、“缺席”、“免于”、“免遭”等意义的义项拥有最少的重要范畴特征,是“from”语义范畴中的边缘成员。随着边缘义项抽象程度的不断提高,其语义逐渐离开原型。但无论边缘义项的语义怎样抽象,始终与原型义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from”的语义拓展可用下例过程表示:来自某个空间或方向、表示物件的源点到从某个时间点起、时间的源点再到从某种状态起、状态的源点到从某一范围的限度起、范围的源点到事情发生的原因、某一事件发生起因的源点到由于不在原来空间位置而产生“离开”、“消失”、“消除”、“缺席”、“不在”最后到“离开”、“缺席”、“不在”而导致“免于”、“免遭”某事的发生。介词“from”从空间域到时间域再到状态、范围、原因域以及其他域的认知过程也遵循了海因等学者的观点,即,人类认知世界时,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域之间的投射存在着一般规律:人>物>事>率间>时间>性质。图2清楚地显示介词“from”从其空间意义向隐喻意义映射的认知全过程。
介词“from”是以“某物件空间源点”这一原型义项为中心,通过隐喻认知机制,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延伸和拓展。隐喻在词义交叉演变过程中犹如一根红线,始终把位于始端的原型义项和位于终端的边缘义项连成一串。“from”引申出来的边缘义项呈现出与原型不同的外部表征,就像同一家庭成员在眼睛、高矮、步态等方面会存在差异,但他们的基因基础是一样的,“from”的原型基因决定着每一项语义延伸。总之,介词“from”的语义延伸就像一个大家族,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四结语
从认知角度看,介词的大部分抽象用法是一种隐喻拓展。“from”等空间介词,其原型语义范畴是空间义,由于隐喻认知机制的作用和结果使其意义向外拓展,由空间意义拓展为非空问的抽象意义。介词的用法复杂、多变,但掌握好隐喻的认知机制,对于介词的用法会有更加透彻、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真正掌握好介词。对隐喻认知过程的了解不仅使学习者对介词的用法有着全新的认识,而且还能拓展学习者的联想力,从而帮助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多义词歧义、同义词的区分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Lakott,G.W0mel,i,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陶文好.论up的空间和隐喻意义认知[J].外语学刊,2000,(4):52—61.
[4]陶文好.论Over的空间和隐喻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4):31—33.
[5]聂亚宁.Beyond的中心一边缘图示和空间概念隐喻意义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36—38.
[6]胡涛晖.英语介词Thloug}l的空间隐喻认知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6):46—48.
[7]毛智慧.从认知角度看英语介词Within的空间隐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4):46—50.
[8]Lakoff,G.&M.J0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ea—go:University of Chieago Press,1980.
[9]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Roseh,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mal ofExpreimental P~chdogy,General,1975,104—106.
[11]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oes in Linguisfic Theory[M].Oxford:OUP,1989.
[12]Roseh,E.Principles 0f Categofization[A].In Roseh&Lloyd(eds.):1978,(27—48).
[13]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4]Givon,T.Prototypes:Between Plato and Wittgenstein[A].In Craig(ed.),1986(77—102).
[15]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6]Gluoksberg,s.&B.Keysar.&M.s.McGlone.Metaphor under-standing and accessing conceptual schema:RepJy to Gibbs[J].Psychological Review,1992,(3):578—581.
[1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8]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7—15.
[19]lyons,J.Serealltics[M].Cambridge:carn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20]Lakoff,G.&M.TurneL 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led Guide to Poetic Metapher[M].Chicago:universlty of Chicago Press,1989.
[21]吴云.认知框架下的空间隐喻研究[J].修辞学习,2003.(4):24—27.
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愤怒隐喻 篇3
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以基本范畴和原型理论为例
词汇是大学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大学英语学习者来说,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中学习者最为关注又感觉十分无奈的事情.如何找到更为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词汇的教学,培养学生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一直是众多学者们探索的问题.
作 者:邹建湘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年,卷(期):2008“”(14)分类号:H3关键词:
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 篇4
颜色词对人类的.影响显而易见,由于各种原因,东西方对颜色的看法不尽相同.本文从语言学的认知角度--隐喻--着手,对六种基本颜色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更好地认识东西方文明,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
作 者:张爱华 庄焰 曹宏 ZHANG Ai-hua ZHUANG Yan CAO Hong 作者单位:张爱华,庄焰,ZHANG Ai-hua,ZHUANG Yan(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曹宏,CAO Hong(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愤怒隐喻 篇5
在人类所有的概念范畴中,空间范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间各种空间关系的认知、分类和组织.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为基础考察了英语介词in、on与汉语的`(在)……上、(在)……里在空间范畴化上的异同.分析结果表明:英、汉语在划分这两个空间范畴的核心成员时趋于一致,而在划分它们的非核心成员.尤其是边缘成员时则有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拥有不同的空间认知系统和习惯,并在观察空间关系时采取了不同的观察视角.
作 者:马书红 MA Shu-hong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8 “”(1) 分类号:H313 关键词:空间关系 范畴化 空间语义 核心成员 非核心成员★ 以将进酒为例的课堂实录
★ 以美食为话题的作文:安徽的美食
★ 以《边城》为例,浅谈中西审美之同一
★ 浅谈基层公共图书馆科学发展-以甘南州图书馆为例
★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定量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方法初探――以《文件管理》为例
★ 制药企业清洁生产研究--以扬州制药厂为例
★ 如何赏析句子-以鲁彦的《听潮》为例
★ 语用:深度解读的新视角――以《孔子游春》为例
【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愤怒隐喻】推荐阅读:
原型范畴理论06-28
原型范畴理论大学英语论文06-09
文本理论范畴09-02
英汉概念范畴化差异对形容词用法的影响11-12
原形范畴化理论06-22
身势语的性别差异与性别原型07-07
研究范畴06-04
比较范畴07-22
考核范畴08-10
认知范畴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