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范畴

2024-10-22

管理范畴(共11篇)

管理范畴 篇1

建筑企业要想提高工程效率, 获得更多的利益, 就必须重视工程管理, 明确工程管理的范畴, 并且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进行管理。只有这样, 才能够提高管理质量, 并且促进工程建设稳健、协调的进行。

1 工程管理的范畴

1.1 提出项目

在项目进行前, 首先要对项目进行决策, 提出项目的实施方案, 并且对整个项目进行大概的估量。如果该项目不符合国家、地区、经济、产业的要求, 那么就必须要进行修改, 直到项目方案具有了可行性以后, 才能够做后面的工作。这一个过程是项目的起始阶段, 只需要列出一个大概的方案便可, 这个阶段需要花费整个工程投资的0.3%左右。

1.2 对项目进行研究和分析

1.2.1 初步分析

这一个阶段, 是对项目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行研究的阶段, 但也不能完全的肯定该项目具有投资价值, 因此这时的方案还很粗略, 并不详细, 而且条件也不足。而这个阶段大约需要花费总投资的0.3%~1%左右。

1.2.2 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是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又深入了一层, 同时, 这个阶段也关系到投资是否能够进行。必须要对比工程技术的深度, 然后还要对设计进行分析, 对该工程的方案进行深度的剖析, 研究和分析的内容包括工艺、水平、经济等。一般来说, 只要符合了以下几个要求, 那么该工程就可以进行了, 首先该项目必须能够向银行申请到贷款, 其次, 该项目必须能够通过政府部门的审核, 最后, 这个项目的设计还要符合最基本的要求。满足了以上几点, 该项目便可进行投资。这个阶段需要耗费整个投资的2%左右, 但耗费的时间却比较长, 一般来说, 一个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 如果工程项目比较大, 那么耗费的时间会更长。

1.3 对项目进行决策和评审

在项目通过了可行性分析以后, 就要进行评审了, 评审项目的建议书是否合理, 项目中的资料和数据是否准确、真实。如果评审做得好, 就能够及时的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进行修改。另外还要进行决策, 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进行, 进行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参考历史数据和资料, 避免出现错误的决策。

1.4 进行设计

1.4.1 基本设计

当可行性研究通过以后, 便要进行最基本的设计了, 基本的设计还比较的粗略, 但必须要给出主要设施的布置以及施工设备的配置。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为了防止出错, 必须及时的和设备商进行交流, 这样才能够得到准确的参数和资料。

1.4.2 对施工图进行设计

在设计施工图的时候, 必须依靠基本设计, 只有等基本设计完成并且审核通过了以后, 才能够进行施工设计, 同时, 基本设计也是施工设计的可靠依据。如果工程项目很大, 那么设计的时间也会很长, 为了缩短设计时间, 可以使施工设计与基本设计重叠、一致。

1.5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

设计完成的时候, 可以做施工准备了, 首先要选择可信赖、有信誉的施工单位。确定了施工单位以后, 便要制定施工方案了, 施工方案又包括施工技术、机械准备、设备准备、材料准备、组织人员等等。另外还要做好生产准备, 生产准备指的是采购物资、设备, 对人员进行培训。

做施工准备的同时便可开始施工了, 管理者对整个施工要进行协调、科学的安排, 明确责任制, 防止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越权或者是推卸责任的现象。

1.6 投产

当确认该工程项目的建设已经达到投资方的要求时, 便可进行投产了。投产的时间大概在一个月左右, 一些比较大的项目甚至需要两个月的投产时间, 在投产之后还要经过试生产, 确定设计达到要求之后, 便可进行竣工验收了。

2 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2.1 控制成本

施工项目的成本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 显得系统而复杂, 具体又分为预算成本、实际成本两种。一般情况下, 用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相比较, 能够算出企业是否亏损。成本管理是工程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只有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控制, 才能真正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同时, 控制成本还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

2.2 控制质量

质量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它的对象是施工质量, 如果施工质量不好, 就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积极的进行质量控制, 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监督, 有利于提高施工质量。因此, 管理人员必须在施工的过程中及时的监测, 发现问题及时的改进, 这样才能够提高施工质量。

2.3 安全控制

安全控制指的是施工过程中施工项目对安全的管理, 如果产生了不安全因素, 就会威胁到施工工人的生命安全。管理者通过对生产因素的具体控制, 可以减少和排除不安全因素出现的机率。首先可以对工人进行安全培训, 使他们树立起安全意识, 在施工过程中规范的进行操作。其次要对设备、机械进行检修和维护, 防止不安全因素出现。最后还要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并且实施奖惩、考评制度。

2.4 风险控制

风险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但可以采取措施降低它出现的机率, 或者将它带来的损失设法降到最小。风险控制又包括了风险分析、风险辨别、风险评价等几个方面, 风险的控制必须贯穿整个工程建设, 通过对风险进行控制, 能够极大的降低企业的损失, 是企业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2.5 合同控制

合同关系到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 第一是为了保证项目建设的代表方的利益, 第二是为了防止产生违约行为。合同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 它还能够对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 防止施工方违规操作。另外, 企业还必须在签订合同之前, 找出不利于自己, 或者是不公平的条款, 要求对方及时的修改, 将合同中的漏洞处理掉, 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的利益。

3 总结与体会

工程管理是一项很复杂、很系统的工作, 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 因此又具有一定的难度。管理者必须充分的重视这个问题, 抓好管理的每个环节, 才能为工程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并且促进工程企业的进步, 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欧阳亚.浅谈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 (20) :49-50.[1]欧阳亚.浅谈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 (20) :49-50.

[2]张艳华.谈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16) :197-198.[2]张艳华.谈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16) :197-198.

[3]李国辉.论房地产开发中工程管理环节的重要性[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2 (35) :22-23.[3]李国辉.论房地产开发中工程管理环节的重要性[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2 (35) :22-23.

[4]宁海鑫.浅析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管理的有效途径[J].知识经济, 2012 (13) :115.[4]宁海鑫.浅析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管理的有效途径[J].知识经济, 2012 (13) :115.

[5]张桂枝任伟.浅析公路施工工程管理的重要性[J].建材与装饰:上旬, 2012 (10) :135.[5]张桂枝任伟.浅析公路施工工程管理的重要性[J].建材与装饰:上旬, 2012 (10) :135.

[6]李志彪.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的再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 2012 (12) :95.[6]李志彪.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的再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 2012 (12) :95.

创新范畴下的学生自治管理模式 篇2

一、我国学生年级管理模式的现状

(一)管理观念落后

高校管理工作者认为学生工作就是管理,并不存在服务的理念,且管理的内容是重视外在的行为规范,仍然是通过处罚、制度的手段进行工作。高校管理工作者比较呆板,工作较为被动。在开展教育工作过程中,大都采取比较强势的灌输方式,未采取引导的方式。

(二)信息传达效率低

在高校中信息的传达主要包括收集同学的意见和发布年级信息。在很多高校都是通过校团委等组织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发布,这样有以下弊端:一、工作周期时间长,在每学期中收集意见提案的次数少,且相隔时间周期长,且都是采取通过班级代表征集提案,然后上报到学院审核整理,最后再将提案上报至学校,层层上报,时间周期比较长。二、校团委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当时班级所处的情况,未能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在高校中的学生工作大部分都是学生按照辅导员的要求去做,学生并没有参与其中,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对已有的管理模式不满时,往往采取不执行或敷衍了事等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

(四)学生中的不良现象得不到及时反映和解决

在学习生活动出现问题时,学生将责任推给班干部,而班干部则推给了辅导员老师,到最终班级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另外再加上班干部的责任心欠缺,认为只要完成信息的通知的任务即可,不能及时发现班级内的不良现象,有时即使发现了班级内部的问题,也不反映给辅导员,造成班级内的学生良莠不齐。

二、年级管理模式的创新

根据前文提出的年纪管理模式中的不足,同时避免学生自主性不强的缺点,本论文对年级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提出了在校团委的领导下,通过辅导的指导、支持、监督,由班级内的班长、团支书、生活班长以及其他学生代表组成的年级事务管理会平台,主要是通过管理班级内的日常工作为主要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四个自我”(教育、管理、提高、服务)的目标。

(一)召开年级事务管理会例会

年级事务管理会的成立,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班级内的具体工作,定期将班级内的工作向辅导员老师汇报,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召开例会部署接下来的工作。通过召开例会的另一个优点是干部之间通过交流彼此的经验,针对班级内的突出问题大家一同商量解决,以便能够更好的为班级内的同学服务。

(二)提高年级信息的传达效率

年级事务管理会平台通过创建年级事务公共邮箱,同学及时将出现的问题发邮件到公共邮箱,由平台的专业人员定期(一般为一周)整理公共邮箱里面的意见提案,解决立即能解决的问题,未解决的向上汇报至辅导员老师或学校,在他们的帮助下及时解决。

(三)年级班委考核工作

管理会成员在辅导员老师的帮助下,定期对班级干部近期开展的活动工作进行考核,要求学生对每个班委打分并提出意见。年级事务管理会在考核会上对各班委进行做出客观评价,采取合适的方式将考核结果告知班干部,希望他们在接下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为班级同学服务。对那些没有担当的班干部应及时更换,保证班级内的工作稳定开展。

三、年级事务管理会的突出优势

(一)更加针对性的听取学生的意见

年级事务管理会的创新摒弃了以往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辅导员负责贯彻施行,在没有辅导员老师的情况下,同学之间能够畅所欲言,管理会成员能够听取同学们更多真实的心声,了解同学们的想法,能够更加针对的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二)年级事务得到更高质量的运行

例会的定期召开,交流班级内难以解决的问题,能够做到一个班级的问题大家同时想办法,做到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另外,经验的交流也有利于以后班级的管理工作,通过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针对各班不同情况制定各班不同的具体计划,使每个人有更多的精力去做针对性的任务,进一步完善班级事务管理工作。

(三)帮助学生更快成长

通过年级事务管理会的平台,调动每个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更快融入班级事务管理之中,使学生在感受体验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管理范畴 篇3

通常情况下,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时候,会在分析内外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出合适的发展战略,然后对企业行为进行控制,是一种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一般经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分析阶段。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主要对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和该行业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同时在结合企业文化、财力和人力的基础上,定位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第二,制定战略。企业在了解自己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给未来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然后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战略和方法。第三,实施控制阶段。根据惬意发展目标和战略,针对性的采取一些行动,并将其转化为行动,实施方案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企业方案。以上三阶段是一种动态变化阶段,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党建政工

(一)党建政工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进行企业战略分析时,党建政工可以帮助企业向急性市场调研,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听取人民的意见,结合市场实际发展状况,给企业发展制定战略目标,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制定战略的时候,必须与国家和党的改革方向相同步,适应主流发展趋势,发挥党领导的力量,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创造社会效益的战略,积极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战略实施阶段,必须做好企业监督和控制,保证企业发展路线不会发生偏移,在符合企业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战略的实施。

(二)党建政工发展现状

党建政工在企业思想工作、企业文化、战略发展以及管理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党建政工整体素质有待提升。虽然一些年轻的党政建设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但是由于缺乏战略管理经验,考虑问题时经常不全面。经验充足的年长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是缺少理论知识,不能积极学习并介绍新事物,与时代的发展相背离,不能给企业的未来发展贡献计策。

第二,个别党政工干部的思想认识不足。思想是行动的驱使者。党建政工在企业建设中,主要从事文化建设、政工建设和凝聚职工人性等工作,可以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但这些工作对党建政工干部自身的思想发展和能力要求较高,党建政工人员必须深入了解企业的文化、宗旨和发展目标,及时掌握市场发展规律和现状,积极听取受众的意见和心声。但是从当前企业党建政工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不能做到以上要求,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很多党建政工人员在发展中既与时代发展脱节,也不亲民、信民,与职工关系僵化,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信念不牢固,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贪污犯罪行为,影响了企业党建政工的形象,不利于党建政工工作的进展。

三、加强党建政工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方法

从上述分析可知,党建政工存在的问题给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了促进企业向长远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强党建政工的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引导人员学习并掌握政策知识

法律政策企业决策制定的基础,只有认真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政策,才能将国家政策顺利的应用到企业战略管理中,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党建政工人员,必须结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加强政策的掌握,不断学习并提高党建政工分析并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决策的可行性,积极给企业的产期发展做贡献。

(二)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思想教育也是党建政工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行教育时,教育干部必须先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给党建政工人员做示范。同时,还要对党建政工人员进行一些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教育,鉴定工作人员的信念,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理念,促进企业战略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创新发展思路,给企业战略管理提供新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企业要取得发展,必须与时代发展相同步,根据时代发展改变战略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方法。在新时期还要不断创新思路,以发展和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科学、灵活的管理企业,根据科学发展和时代的方向,应用新的战略管理企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借鉴并学习国外一些优秀的方法,促进企业战略管理的顺利进展,实现企业和时代的同步发展。

四、结束语

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和循环的工程,需要具有可持续的发展目光。企业政工肩负着给企业保驾护航的作用,在企业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企业党建政工必须主动承担企业管理的重任,向长远的方向发展。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给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摘要:党建政工是企业长期发展中的核心力量,也是企业部署战略的基础,促进了企业战略管理工作的开展。在新形势下,很多企业已经将企业战略和战略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建设内容,提高了企业生产力,活跃了企业氛围,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从企业战略战略管理范畴定位党建政工的作用,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战略,战略管理,党建政工

参考文献

[1]詹星洲.企业文化对党建政工的促进作用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4(19).

[2]赵晓燕.党建与政工人员素质提升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思[J].湘潮,2015(9).

[3]李漪莉.党建政工工作实效性策略探究[J].管理观察,2015(01).

连续范畴 篇4

将定向完备偏序集上的way-below关系推广到任意小范畴上,从而在任意小范畴上引入了连续性.并进一步讨论了连续范畴的性质,证明了连续范畴有许多类似于连续偏序集的好的性质.

作 者:卢涛 王习娟 贺伟 Lu Tao Wang Xijuan He Wei  作者单位:卢涛,Lu Tao(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江南大学理学院,江苏,无锡,214063)

王习娟,Wang Xijuan(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6)

贺伟,He Wei(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31(3) 分类号:O154.1 关键词:范畴   余积   连续  

管理范畴 篇5

关键词:时态 范畴 对比

韩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很多。尤其是韩语和汉语在时态表现方面的差异,对那些将韩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势必产生一些疑惑和困难。因此,本论文针对韩语的时态范畴和汉语的时态范畴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查找出韩语和汉语的区别特点。希望借此研究能给韩汉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时态范畴

“时”是动词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动作的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一般分成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3种形式。韩语有时的范畴,但是汉语没有时范畴。

诸多学者认为,“态”是动词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动作性动词与施事名词的关系。一般分成主动态和被动态。关于“态”的概念,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金哲俊(2011)认为态范畴是指具有履行行为特征的语法范畴。态范畴通常可分为行为的持续态、完了态、未完了态。汉语中分别用“着”和“了”表示持续态和完了态。

A.弟弟吃饭。 (未完了态)

B.弟弟吃着饭。 (持续态)

C.弟弟吃了饭。 (完了态)

从学者的观点来看,我们了解到“时范畴”和“态范畴”是两个不同的语言学概念,并不存在“时态范畴”的概念。这样以来,本论文针对韩汉语时态范畴对比的研究就陷入了一个寸步难行的境地。依据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我们了解到对比语言学的目的,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尽可能详尽地深入比较,探索不同语言的内在特征。因此,我们引入了“时态范畴”这一概念。此处的“时态范畴”既不属于时的范畴,同时也不属于态的范畴,是一种集合“时范畴”和“态范畴”为一体的新范畴。

弟弟在家里玩。 (持续状态)

二、词汇形式上的对比

韩语中表示过去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 ”等,汉语中有过去、古代、从前、以往、历年、往年、一向、从来、上星期、当初、当时、刚才、去年、前天、上个月等。韩语中表示过去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有刚刚、起初、已经、又、顿时、本来、曾经、才等。

韩语中表示现在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等,汉语中有现代、现在、这时、每天、常年、平时、年年、如今、有时、目前等。韩语中表示现在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有从来、一向、历来、至今、永远、随时等。

韩语中表示将来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等,汉语中有“明天、后天、下星期、下个月、明年、后年、以后等。韩语中表示将来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表有从此、立刻、马上、就等。

三、语法形式上的对比

(一)过去时态

韩语的过去时态一般规定为事件时先行发话时的时间表现,过去时态一般表现为“ ”、“ ”等过去时制词尾,由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的结合形

“ ”,以及冠形词形词尾“ ”和

“ ”。汉语过去时态没有表示时间的语法形式。

我昨天看了那部电影。

(二)现在时态

韩语的现在时态以事件时和发话时一致的时间表现规定,一般用现在时制词尾

“ ”,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 ”的结合形“ ”来表示。汉语的现在时态可以依靠助词“正在、着”和时间词表现,其大多数情况是一种空形态。

弟弟吃饭。

(三)未来时态

韩语中表示未来时态的词有先语末词尾

“ ”, “ ”等,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 ”的结合形“ ”“ ”,冠形词尾“ ”,惯用型“ ”。 汉语的未来时态用“要、会、可能、肯定、应该”等助动词和时间词表示。

明天可能会下雨。

在本论文中,通过韩汉语时态范畴的对比,我们查明了两个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韩语以形态变化表示时态,相反,汉语的时态没有形态变化,主要靠谓语的意义。在词汇形式上,韩语和汉语都可以使用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来表现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但是,韩语的有些时间名词可以通用为时间副词,在汉语的应用过程中,时间名词不具备此项功能。在语法形式上,韩语用时制词尾、冠形词形词尾、惯用型等来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汉语主要依靠助动词来表示。但是,韩语和汉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具体情况已经在本论中详细分析过。

参考文献:

[1]陈立民.《语言研究》的“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2006(6).

[3]戴庆厦.《语言学基础教程》,商务印书馆,2010(9).

[4]崔曦秀.俞春喜,《韩国语实用语法》,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得春.《韩国语语法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6]金哲俊.《语言学概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8).

(责编 张景贤)

摘要:目前,在韩国和中国的学术界对韩汉语时态范畴的对比研究不是特别多。本文采用查找收集资料的方法,本着对比语言学理论的原则,对韩汉两种语言的过去时态、现在时态和未来时态等的词汇形式和语法形式进行分别对比和分析,寻找出异同点。

关键词:时态 范畴 对比

韩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很多。尤其是韩语和汉语在时态表现方面的差异,对那些将韩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势必产生一些疑惑和困难。因此,本论文针对韩语的时态范畴和汉语的时态范畴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查找出韩语和汉语的区别特点。希望借此研究能给韩汉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时态范畴

“时”是动词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动作的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一般分成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3种形式。韩语有时的范畴,但是汉语没有时范畴。

诸多学者认为,“态”是动词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动作性动词与施事名词的关系。一般分成主动态和被动态。关于“态”的概念,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金哲俊(2011)认为态范畴是指具有履行行为特征的语法范畴。态范畴通常可分为行为的持续态、完了态、未完了态。汉语中分别用“着”和“了”表示持续态和完了态。

A.弟弟吃饭。 (未完了态)

B.弟弟吃着饭。 (持续态)

C.弟弟吃了饭。 (完了态)

从学者的观点来看,我们了解到“时范畴”和“态范畴”是两个不同的语言学概念,并不存在“时态范畴”的概念。这样以来,本论文针对韩汉语时态范畴对比的研究就陷入了一个寸步难行的境地。依据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我们了解到对比语言学的目的,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尽可能详尽地深入比较,探索不同语言的内在特征。因此,我们引入了“时态范畴”这一概念。此处的“时态范畴”既不属于时的范畴,同时也不属于态的范畴,是一种集合“时范畴”和“态范畴”为一体的新范畴。

弟弟在家里玩。 (持续状态)

二、词汇形式上的对比

韩语中表示过去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 ”等,汉语中有过去、古代、从前、以往、历年、往年、一向、从来、上星期、当初、当时、刚才、去年、前天、上个月等。韩语中表示过去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有刚刚、起初、已经、又、顿时、本来、曾经、才等。

韩语中表示现在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等,汉语中有现代、现在、这时、每天、常年、平时、年年、如今、有时、目前等。韩语中表示现在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有从来、一向、历来、至今、永远、随时等。

韩语中表示将来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等,汉语中有“明天、后天、下星期、下个月、明年、后年、以后等。韩语中表示将来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表有从此、立刻、马上、就等。

三、语法形式上的对比

(一)过去时态

韩语的过去时态一般规定为事件时先行发话时的时间表现,过去时态一般表现为“ ”、“ ”等过去时制词尾,由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的结合形

“ ”,以及冠形词形词尾“ ”和

“ ”。汉语过去时态没有表示时间的语法形式。

我昨天看了那部电影。

(二)现在时态

韩语的现在时态以事件时和发话时一致的时间表现规定,一般用现在时制词尾

“ ”,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 ”的结合形“ ”来表示。汉语的现在时态可以依靠助词“正在、着”和时间词表现,其大多数情况是一种空形态。

弟弟吃饭。

(三)未来时态

韩语中表示未来时态的词有先语末词尾

“ ”, “ ”等,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 ”的结合形“ ”“ ”,冠形词尾“ ”,惯用型“ ”。 汉语的未来时态用“要、会、可能、肯定、应该”等助动词和时间词表示。

明天可能会下雨。

在本论文中,通过韩汉语时态范畴的对比,我们查明了两个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韩语以形态变化表示时态,相反,汉语的时态没有形态变化,主要靠谓语的意义。在词汇形式上,韩语和汉语都可以使用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来表现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但是,韩语的有些时间名词可以通用为时间副词,在汉语的应用过程中,时间名词不具备此项功能。在语法形式上,韩语用时制词尾、冠形词形词尾、惯用型等来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汉语主要依靠助动词来表示。但是,韩语和汉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具体情况已经在本论中详细分析过。

参考文献:

[1]陈立民.《语言研究》的“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2006(6).

[3]戴庆厦.《语言学基础教程》,商务印书馆,2010(9).

[4]崔曦秀.俞春喜,《韩国语实用语法》,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得春.《韩国语语法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6]金哲俊.《语言学概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8).

(责编 张景贤)

摘要:目前,在韩国和中国的学术界对韩汉语时态范畴的对比研究不是特别多。本文采用查找收集资料的方法,本着对比语言学理论的原则,对韩汉两种语言的过去时态、现在时态和未来时态等的词汇形式和语法形式进行分别对比和分析,寻找出异同点。

关键词:时态 范畴 对比

韩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很多。尤其是韩语和汉语在时态表现方面的差异,对那些将韩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势必产生一些疑惑和困难。因此,本论文针对韩语的时态范畴和汉语的时态范畴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查找出韩语和汉语的区别特点。希望借此研究能给韩汉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时态范畴

“时”是动词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动作的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一般分成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3种形式。韩语有时的范畴,但是汉语没有时范畴。

诸多学者认为,“态”是动词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动作性动词与施事名词的关系。一般分成主动态和被动态。关于“态”的概念,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金哲俊(2011)认为态范畴是指具有履行行为特征的语法范畴。态范畴通常可分为行为的持续态、完了态、未完了态。汉语中分别用“着”和“了”表示持续态和完了态。

A.弟弟吃饭。 (未完了态)

B.弟弟吃着饭。 (持续态)

C.弟弟吃了饭。 (完了态)

从学者的观点来看,我们了解到“时范畴”和“态范畴”是两个不同的语言学概念,并不存在“时态范畴”的概念。这样以来,本论文针对韩汉语时态范畴对比的研究就陷入了一个寸步难行的境地。依据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我们了解到对比语言学的目的,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尽可能详尽地深入比较,探索不同语言的内在特征。因此,我们引入了“时态范畴”这一概念。此处的“时态范畴”既不属于时的范畴,同时也不属于态的范畴,是一种集合“时范畴”和“态范畴”为一体的新范畴。

弟弟在家里玩。 (持续状态)

二、词汇形式上的对比

韩语中表示过去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 ”等,汉语中有过去、古代、从前、以往、历年、往年、一向、从来、上星期、当初、当时、刚才、去年、前天、上个月等。韩语中表示过去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有刚刚、起初、已经、又、顿时、本来、曾经、才等。

韩语中表示现在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等,汉语中有现代、现在、这时、每天、常年、平时、年年、如今、有时、目前等。韩语中表示现在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有从来、一向、历来、至今、永远、随时等。

韩语中表示将来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等,汉语中有“明天、后天、下星期、下个月、明年、后年、以后等。韩语中表示将来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表有从此、立刻、马上、就等。

三、语法形式上的对比

(一)过去时态

韩语的过去时态一般规定为事件时先行发话时的时间表现,过去时态一般表现为“ ”、“ ”等过去时制词尾,由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的结合形

“ ”,以及冠形词形词尾“ ”和

“ ”。汉语过去时态没有表示时间的语法形式。

我昨天看了那部电影。

(二)现在时态

韩语的现在时态以事件时和发话时一致的时间表现规定,一般用现在时制词尾

“ ”,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 ”的结合形“ ”来表示。汉语的现在时态可以依靠助词“正在、着”和时间词表现,其大多数情况是一种空形态。

弟弟吃饭。

(三)未来时态

韩语中表示未来时态的词有先语末词尾

“ ”, “ ”等,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 ”的结合形“ ”“ ”,冠形词尾“ ”,惯用型“ ”。 汉语的未来时态用“要、会、可能、肯定、应该”等助动词和时间词表示。

明天可能会下雨。

在本论文中,通过韩汉语时态范畴的对比,我们查明了两个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韩语以形态变化表示时态,相反,汉语的时态没有形态变化,主要靠谓语的意义。在词汇形式上,韩语和汉语都可以使用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来表现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但是,韩语的有些时间名词可以通用为时间副词,在汉语的应用过程中,时间名词不具备此项功能。在语法形式上,韩语用时制词尾、冠形词形词尾、惯用型等来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汉语主要依靠助动词来表示。但是,韩语和汉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具体情况已经在本论中详细分析过。

参考文献:

[1]陈立民.《语言研究》的“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2006(6).

[3]戴庆厦.《语言学基础教程》,商务印书馆,2010(9).

[4]崔曦秀.俞春喜,《韩国语实用语法》,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得春.《韩国语语法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6]金哲俊.《语言学概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8).

管理范畴 篇6

一、会计学理论范畴的界定

会计学理论范畴是指由各种会计理论按照一定的逻辑相互联系形成的内容完整、体系完善的理论框架。在会计学理论范畴的界定上,会计学界一直存在不少争议,但都认为会计学理论范畴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方面的内容。所以,可将会计学理论范畴划分为会计学基础理论和会计学应用理论。此外,现代会计存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据此也可以将会计学理论范畴划分为财务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理论。

(一)会计学基础理论

会计学基础理论是会计学科中最核心、最高层次的理论问题,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它包括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假设、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信息质量特征等具体理论问题。在会计学基础理论研究框架中,会计目标决定着会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学科范畴,因此明确会计目标是解决其他会计学基础理论问题的关键。但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对于会计目标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如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等。

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所以会计目标应该是提供会计信息。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是会计所追求的目标呢?决策有用观所提出的“决策有用信息”显然属于会计的目标,但这是否为会计唯一的目标?将决策有用信息作为会计基本目标能否涵盖会计目标的全部内涵?会计基本目标是提供“信息”,会计目标要求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信息”,然而,什么是有用的信息?或者说会计信息用到何处才算有用?会计信息仅仅是用于决策才有用吗?

从会计学的内涵、本质和范畴来看,会计的基本目标应该定位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而不仅仅是决策有用性。根据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仍然是相关性与可靠性,但在此目标下,相关性概念还应包括与经济学中资源配置、使用决策的相关性,以及与管理学中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相关性。因此,会计的基本目标至少可表述为:提供经济决策有用性与管理控制有用性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学应用理论

会计学应用理论源于会计学基础理论,它是利用会计学基础理论指导会计实践发展的理论范畴,包括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核算与监督、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以及会计行为主体等理论。随着会计学学科定位的拓展以及会计学基础理论范畴研究的深入,会计学应用理论也得到了创新。例如,宏观会计理论、环境会计理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等,从不同角度对会计学应用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总之,会计学基础理论和会计学应用理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会计学理论范畴。以会计目标作为其逻辑起点,以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信息质量特征等作为其研究对象,通过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核算与监督、会计程序与方法以及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反映宏观与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推动会计更好地为企业经营、资本市场的稳定乃至宏观经济的发展服务。

(三)财务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理论

财务会计理论是基于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相关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管理会计理论是基于内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相关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财务会计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虽然都以会计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但由于报告目的和披露方式等不同,财务会计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在会计具体目标、假设、方法、报告框架和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正因为如此,会计学理论范畴可分为基于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理论和基于对内报告的管理会计理论。

二、会计学应用范畴的界定

(一)营利组织会计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

依据会计主体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可将会计学应用范畴划分为营利组织会计和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营利组织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它拥有独立的财产,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营利组织最基本的形式是企业。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企业与营利组织(第二部门)共同构成影响社会发展的三种主要力量。

1. 营利组织会计。

由于营利组织的基本形式是企业,因此营利组织会计主要指企业会计。根据企业组织类型和所属行业等方面的特殊性,可将企业会计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行业划分的会计,如工业会计、商业会计、服务业会计、金融业会计等;(2)按组织类型划分的会计,如企业集团会计、跨国公司会计、股份制企业会计、合资企业会计、中小企业会计等;(3)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划分的会计,如国有企业会计、民营企业会计等。

2. 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

由于政府自身的非营利性,通常人们将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归为一个类别。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其中,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并称为政府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也称为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宗教组织会计等则称为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

(二)税务会计、法务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及人力资源会计

依据会计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关系,会计学应用范畴衍生出税务会计、法务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及人力资源会计等交叉性学科。

1. 税务会计。

税务会计是财务会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会计分支,税务会计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向相关主体提供有助于其税务决策、实现其涉税利益最大化的会计信息系统(盖地,2015)。由于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与缴纳,因此税务会计除了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还要以我国的各项税收法律法规为准绳。这也决定了在会计信息相关性层面,与财务会计的相关性原则不同,税务会计的相关性集中体现在“应交税费”、“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几个科目的核算上。随着我国税制改革的深化以及财务会计范畴的延伸,税务会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尽管我国的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但会计准则规定的核算方法与新税制的要求并非完全吻合。随着企业税收事务复杂化,现阶段我国税务会计理论体系不完善、税务会计核算过程不规范、专职税务会计人员缺乏等问题都是税务会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2. 法务会计。

法务会计作为一项会计活动,是“从法律的角度对经济纠纷案件中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否充分、是否存在舞弊或误导性陈述导致的重大错报、会计政策的运用是否合适、会计估计是否合理等问题出具书面结论,以便法庭依据该结论和其他证据作出判断,为处理法律事项提供专业的会计服务”(杨红梅,2006)。法务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公检法、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企业管理层以及社会公众。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法务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有差异的,比如:政府部门是法务会计信息最主要的需求者,其所需要的法务会计信息包括国有资产经营和转让的合法性、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贪污受贿和职务犯罪情况等;公检法在对犯罪嫌疑人立案侦查、提起公诉和做出判决的过程中,涉及经济犯罪的案件需要法务会计配合收集证据并协助对证据进行司法鉴定;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则需要法务会计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同时控制企业的诉讼风险。

3. 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是会计学同环境科学、经济学、生态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是从社会利益角度对特定会计主体社会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其主要职能是对外提供环境会计报告。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导致环境会计的学科研究一直处于“束之高阁”的状态。比如:环境会计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有待深入研究,环境会计概念框架有待整合;环境会计的确认与计量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尤其是缺乏科学的环境要素定价方法以及可行的环境会计指标体系,使得环境资产与负债、环境成本与收益的计量缺乏可操作性;与环境会计有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至今仍未颁布一份具有导向作用的环境会计指南(尤艳馨等,2011)。

4. 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是采用会计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对政府及企业行为引起的社会结果和经济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披露。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责任与传统会计的有机结合,是会计学和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产物。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各国观点不尽相同:法国政府要求编报的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的附注内容要包括雇员人数、工资、健康和安全保护、工作条件、职员培训、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和福利等;美国企业社会绩效委员会发表的一篇专题研究报告中将社会绩效分为社会关系、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环境贡献等几个方面;我国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应包括人力资源、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对自然环境的贡献以及对所在地区的贡献等。

5. 人力资源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是在组织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上,将人力资本理论和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产生的会计学分支。它追求以会计报告的形式将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状况完整地反映给企业的利益相关主体,供其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进行合理的预测(刘树成,2005)。人力资源会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探索了如何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核算,以便将人力资源纳入企业的财务报告;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则重点研究了人力资源价值创造能力的估值问题。现阶段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对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而言,采用历史成本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固然稳健,但会导致人力资源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差异悬殊,而采用重置成本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则面临重置标准的选择问题;二是对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而言,人力资源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同于一般实物资产,不能单纯地使用未来预期的现金流进行折现,人力资源的估值模型在理论上仍然是一个难题(李航,2007)。此外,人力资源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也是人力资源会计发展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

(三)微观会计与宏观会计

根据核算范围的不同,会计学应用范畴分为微观会计和宏观会计。前者核算企业的资金运动,后者核算国民经济中的资金运动。

1. 微观会计。

微观会计是指以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为主体,并以其经济活动为对象的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微观会计是微观主体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提高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为目的,提供与微观主体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相关的会计信息。微观会计信息需求者包括公司治理层、股东、政府及债权人等。

2. 宏观会计。

宏观会计又名社会会计,是指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会计和统计的方法和技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和资金运动情况进行核算和监督,其主要是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服务(林万祥,2000)。目前,学术界对于宏观会计存在与否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会计只存在于微观领域,国民经济核算属于统计学的范畴,宏观会计并不存在;二是承认宏观会计的存在,但对它的性质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从“复式记账”出发,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活动视为各种“交易活动”,认为宏观会计是围绕这些“交易活动”开展的核算工作;第二种观点认为,统计是围绕国民经济运行开展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类汇总,而宏观会计是对国民经济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以便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第三种观点更直接地认为宏观会计是按照会计学的方法,将国民经济运行的各种存量信息和流量信息按照财务报表形式进行编制和披露。

三、会计学影响范畴的界定

会计学影响范畴是在会计学理论范畴和应用范畴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会计学产生影响的领域。按照产生影响的不同层次,会计学影响范畴可以分为会计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会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会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会计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企业行为是企业围绕自身的发展战略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具体包括企业的管理行为和业务行为两大类。在企业内部,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提供信息,因此会计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企业的管理行为。

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包括筹资、投资、运营、分配等具体行为,每一项财务管理行为都需要会计信息来确保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比如,随着公允价值在企业金融资产计价上的广泛使用,在牛市时管理者的投资行为会更加激进,其利用投资机会,扩大公允价值带来的利润或净资产增量;在熊市时管理者会表现得非常谨慎,以防止金融资产价格下跌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关于会计对企业财务管理行为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在不少问题上都取得了共识。比如,Zeff(1978)认为会计报告不仅仅是对财务决策结果的反映,也能够影响财务决策的效率和效果,这意味着会计具有很强的经济效果。Hunton等(2006)指出,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能够有效降低管理者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Jackson(2008)研究发现,在折旧方法的选择上,相较于加速折旧法,直线法会导致企业投资于一些价值非最大化项目。周守华、张敬峰(2006)研究认为,我国的会计准则变迁会从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目标、财务战略、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影响。

除财务管理行为之外,会计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还体现在企业的其他管理行为上,如:企业的供产销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预算管理等。Scott(2000)指出,会计准则变迁会影响企业的各项契约关系,进而影响到经理人的利益和企业价值。因此,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经理人会向准则制定机构施加压力;在新会计准则发布后,经理人也会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包括财务管理策略和其他管理策略)。比如,在存货成本核算方面,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当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核算存货价值时,一旦原材料价格下降,企业会缩短生产周期,加快生产周转,尽可能让原材料价格下降与产品成本下降同步,保证企业在产品销售中的成本优势,这个过程也体现了会计对企业存货管理、生产管理和销售管理的影响。在研发支出处理方面,会计准则允许在研发阶段将部分研发支出资本化,这会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体现了会计对技术管理的影响。在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上,会计准则将股票期权费用化,这会影响到企业对股票期权的使用,进而弱化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体现了会计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可见,会计可以通过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对企业的其他管理行为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行为决定企业业务行为,会计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最终也必然引起企业业务行为的改变。

(二)会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会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资本市场既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也是国家宏观政策(如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之间的中介。而资本市场中的主要信息是由会计提供,会计是资本市场中的主要商业语言,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中相关主体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资本市场的稳定,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以公允价值的应用为例,黄世忠(2009)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具有顺周期效应,这种顺周期效应主要通过资本市场监管、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以及投资者的心理反应三个途径产生作用,在金融环境动荡的情况下,这种顺周期效应会放大金融市场的波动。此外,会计还会影响到企业战略、企业价值理念、企业行为,从而影响到资本市场,进而作用于宏观经济的发展。

除了通过资本市场影响宏观经济,会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存在其他路径。早在1912年,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就曾指出:“经济发展是由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构成,实施这些创新活动的组织是企业,担负起创新活动职能的人是企业家。”在熊彼特眼中,经济发展无关资本市场,却与企业创新密切相关。将此观点与会计影响企业行为的结论结合起来可知,会计对技术研发、产品创新、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等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必然也会延伸至宏观经济的发展。其他国内外学者对此也有过论述。朱元午(2001)认为我国会计变迁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服务。Suzuki(2007)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会计制度在日本经济复苏中起到的作用,研究表明,由于会计制度统一了会计工作的数据口径,因此会计工作生成的数据经过归类汇总后能够直接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这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提供了信息支撑。杨丹等(2009)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会计变革是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会计改革,而会计的每一次变革也是为每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服务。盖地、杜静然(2010)则论证了会计准则变迁内嵌于经济社会的演进之中,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组织过程。

(三)会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发展是社会要素向前运动的过程,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科技进步、体制创新、生态保护等,其中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上文论证了会计能够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会计也必然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论述过会计的重要作用。《孟子·万章篇》记载:“孔子尝为委吏,曰:会计当而已矣。”美国著名的史专家詹姆斯·W.汤普逊对欧洲中世纪晚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大量研究。他认为,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带来的经济革命是欧洲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而引发这场经济革命的是“信用”、“合伙”、“公司”等组织形式和交易手段的出现。这些新兴事物构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石,在这些新兴事物产生的过程中,“簿记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两权分离的背景下,“簿记制度”为厘清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财产关系、评价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提供了保证(杨雄胜,2002)。纵观世界会计发展史,会计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为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前进与上升。

除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会计对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生态保护、科技进步、文化发展等也都会产生影响。比如,环境会计概念让企业更加重视自身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推动企业的经营理念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效统一转变。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的使用势必会对各国的语言、逻辑、文化、思维方式甚至是政治观念带来一定的冲击(Suzuki,2007)。新会计准则对于研发支出部分资本化的规定,也是为了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推动行业乃至社会的科技进步,这些都是会计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郭道扬在《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会计控制、会计教育纵横论》中写道:“回首20世纪,会计控制已经成为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展望21世纪,会计控制也必将会在人类处理‘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事务中以及‘教育——科技——经济——和平’的系统建设工程中发挥其能动作用,将会计控制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摘要:会计学范畴可划分为理论范畴、应用范畴和影响范畴。从这三个方面分别界定和明确不同会计学范畴的内涵与边界,有利于会计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会计准则体系与管理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还有利于拓展会计视野、提升会计学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会计学,理论范畴,应用范畴,影响范畴

参考文献

道格拉斯·C.诺思著.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盖地.税务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李航.对人力资源会计有关问题的系统探究[J].财政研究,2007(7).

周守华,张敬峰.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兼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J].会计研究,2006(12).

陈信元,何贤杰,田野.新会计准则研究:分析框架与综述[J].中国会计评论,2011(2).

冯淑萍.关于中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问题[J].会计研究,2001(11).

葛家澍.会计·信息·文化[J].会计研究,2012(8).

郭道扬.会计制度全球性变革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3(6).

刘峰.会计准则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汉语的基本量范畴及下位范畴 篇7

目前, 语言学里对基本量范畴数量提出比较具体的学者较多, 现列举如下:李宇明提出6个范畴:物量、时间量、空间量、动作量、级次量、语势。[1]陈淑梅有5个:物量、空间量、时间量、行为量、程度量。[2]苟国利有3个:事物量、动作量、性状量。[3]赵国军有5个:物量、动作量、性状量和时间量、空间量。[4]黄芳有5个:事物量、行为量、时间量、空间量、模糊量。[5]这些量范畴并不是同质的, 有并列的, 有交叉的。笔者认为, 异质范畴同列, 更多的是从语法角度去分类的, 没有反映事物本质内容。

李宇明的六个量几乎涵盖了范畴的各个方面。李善熙认为, 这六个范畴非并列而是交叉, 如“个<十<百<千、寸<尺<丈、走<跑<飞”等列入级次量, 很显然, 应是由物量、空间量、动作量构成的级次关系。因此, 级次量与前四类量不是处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概念。不仅物量、空间量、时间量、动作量都可以有级次, 像“白-雪白-雪白雪白的-白得很-白极了”这样的性状量也构成一个级次。有的级次是空间级次的引申, 如“班长<排长<连长……”是由事物在空间的大小引申为抽象的官位在社会空间的大小。[6] (p1) 可见, 四个基本范畴中都存在级次量, 级次量如同程度量一样是其基本量的表征。

陈的5个量范畴, 前4个是同质的, 而后者是异质的, 事物、时间、空间、行为都包含着程度。苟的三分法, 后一范畴与前二者是异质的。这种分法也有交义, 空间的事物和时间中的动作都有性状。但是这样的分法看似更为简明, 也与语言的三大实词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 有对应关系。“空间量”主要跟事物有关, 事物在空间占据点、线、面、体, 都有大小多少之别。在语言中空间量主要与名词有关。“时间量”主要与动作有关。人理解时间是通过理解空间关系而实现的。动作在时间轴上可以占据一点 (瞬间动作) 或一段 (持续动作) , 可以进行一次也可以进行多次, 也有多少长短之别。语言中时间量主要与动词有关。事物和动作都可以具有性状, 性状本身也有量, 这种量叫做“性状量”。

王倩认为, “事物的量最终可归结为两方面, 一是时间量, 二是空间量。性状依附于事物/实体, 其代表的程度量与时间空间均发生一定的联系。例如程度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 积累的过程也需要表现为空间的拓展化纵深化, 因此性状也间接体现为时间和空间。”[7] (p61) 时间量、空间量是客观事物量的两种范畴, 并非“最终归结”, 但是她指出“程度量”或“形状量”与它们不能并列是很有见地的。其实, “模糊量”较多表现为程度量, 也普遍存在于事物量、时间量、空间量和动作量之中, 也与它们是不同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任何事件总是在一定时空中发生。这个命题里包含四个要素: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它们构成了世界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基于此, 汉语量范畴有而且只有四个基本范畴:事物量 (物量) 、时间量、空间量、行为量 (动量) 。这也是量范畴的基本概念, 其上位概念是“汉语量范畴”。它们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而是相互依存, 只是潜显程度不同而已。如:空间量中包含事物的数量 (如“一、许多”) 、事物的度量 (如“米、大、高”) , 这些数量和度量隐含着一个基本量范畴:物量。时间量中包含动作的持续量 (如“三个小时、五天、长”) 、动作的次数量 (如“一次、两天、经常”) , 这些持续量和次数量又隐含着行为量。

汉语的基本量范畴存在许多属性, 如:属性上的主观/客观、精确/模糊, 性状上的大/小、增/减、动态/静态, 量征上的数值/程度, 界限上的有界/无界, 来源上的词汇/句法/语法/语用。基本量范畴根据属性或性状或量征或来源又可衍生出许多次范畴, 不同的组合又衍生出再次范畴, 构成了基本量范畴的多个层级概念。如果从带有主观评价分, 基本量可分为:客观量、主观量。那么, 语言世界就形成了8个次量范畴概念:客观事物量/主观事物量……客观行为量/主观行为量。若从精确度来看, 基本量就构成了精确量和模糊量, 若同主客观性一并考察, 由基本量出发, 就构成了16个再次量范畴概念:客观事物精确量/主观事物精确量、客观事物模糊量/主观事物模糊量……客观行为模糊量/主观行为模糊量。这就是多维概念。理论上, 量范畴可以分为:24× (6×2×2) ×2×2×2×4×3×3=110592个概念。假如这样做, 那就陷入繁琐哲学了, 失去了语言分析本身的意义。目前, 张旺熹 (2009) 已经从三维概念分析了一些汉语句法结构的隐性量, 这是继陈小荷 (1994) 之后的量范畴分析的又一先行者。

确定其范畴的类别要看核心词或话题或焦点的陈述或指称的内容, 有可能是事物量, 有可能是时间量, 也有可能是空间量, 或行为量, 或者是对事物、时间、空间和行为指称的程度量。从语法层面来看, 谓词性的颜色词若具有[+量性] (量值、量度) 语义特征, 则可能是行为量;体词性的颜色词若具有[+量性]语义特征, 则可能是事物量, 或时间量, 或空间量。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明白:第一, 语言世界包含的意义是丰富复杂的;第二, 复杂的语言世界可以从不同维度去考察, 其结果不同;第三, 只要得体, 不影响交际信息, 哪种维度都可实施。同时, 也不难发现, 基本量范畴的构建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第一, 容易认清以前量范畴概念存在的问题:仅仅从词汇标记和语法意义上考察。如“迅速”表示动作在很短时间内施行, 是时间副词, 一般理解为“时间量”, 若从四维概念可以理解为:行为性客观时间高量。第二, 量范畴的最本质的特征:[+量性]。第三, 量范畴的分类标准必须具有同构性。

更是重要的是实践性意义, 能够准确分析、把握量范畴的含义。一维概念为分析词汇量和认知量范畴的下位概念提供了便利, 二维概念较准确表述了语言世界 (如:程度副词) , 三维概念为分析复杂的语言提供了便利 (如“青一块紫一块”是无界主观增量) , 三维概念有利于准确揭示量范畴的来源 (如:动作性时间量、词汇性时间量) 和概念的内涵 (如“斗”是物体性空间量) 以及把握事物的本质内容。再如:“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可以分析为:时间性行为有界高/低量;“三宿而逸” (《左传·文公十六年》) 可以理解为:时间性行为量/行为性有界时间量。“你下了课来有些晚。”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是:事件性有界时间主观小量。由此可以理解现代汉语“每” (逐指) 表示的量义:“每天”时间量, “每人”事物量, “每层”空间量, “每走 (一步) ”行为量。

这种区分还可以准确理解、容易解释清楚时间副词。例如:“才”的一个基本义表示主观评价的评注性副词, 基本语法意义是强调说话人对所陈述的事件在时间、范围、数量等方面的主观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有“减值”或“增值”的倾向, 进而分出减值强调和增殖强调。如:“你怎么才来?”“你怎么才来就要走?”前人是这样分析的:前句表示事情发生结束得晚, 强调的是时间长;后句表示事情在不久前发生, 强调的是时间短。同样都是“才”修饰“来”, 前面又都有疑问代词“怎么”, 为什么意义正好相反呢?从语义指向来看, 前句指向前, 信息焦点在于“来”之前, 后句指向后, 信息焦点在于“来”之后, 所以前句是增值强调, 后句是减值强调。前句的问话者关心的是“来”这个动作实现之前发生了哪些情况, 以致来人竟然比预定的时间来得迟;而后句的问话者关心的是“来”这个动作实现之后发生的情况, 想要知道为什么来人竟然刚来不久就要走。[8] (p94-98) 如果利用四维量范畴的概念, 前句表示事件性时间主观大量, “才”的语义指向“怎么”, 意思是“什么事情、什么原因”才这么晚来, 表示迟到 (事件) 的时间较长, 是对迟到时间的增值强调。后句表示行为性时间主观小量, “才”的语义指向后面“就要走”, 意思是“来” (呆:行为) 的时间较短, “要走”得这么快, 是对“要走”行为的减值强调。这种解释也许更对路子, 更容易理解句子的准确含义。如:“红两天”是时间性客观事件有界量, “红了两天”是事件性主观时间高量, “红两天了”是事件性客观时间高量, “红过两天”是事件性主观时间小量。可见, 汉语区分出基本量范畴和次生量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陈淑梅.鄂东方言的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3]苟国利.先秦汉语暗量范畴研究[D].西南大学, 2010.

[4]赵国军.汉语量范畴研究综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9 (6) .

[5]黄芳.先秦汉语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6]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7]王倩.现代汉语增量与减量构式研究[D].吉林大学, 2012.

“张力”范畴梳理 篇8

“张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美国学者艾伦·退特为归纳优秀诗歌的共同特性而创造的,是新批评派的学者说明文本语义的结构特征的一个理论术语,是衡量“好诗”的重要审美标准。1938年,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说:“我提出张力 (tension) 这个名词,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 (extension) 和“内涵” (intension) 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我们所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意: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意都是贯通一气的。” (1) 退特的这段话是理解“张力”范畴的基础。

“张力”范畴的构成要素包括词语的外延和内涵。在形式逻辑中,外延是指适合某词的一切对象;内涵是指反映此词所包含对象属性的总和。退特受到逻辑学的启发,认为诗歌语言也具有外延和内涵两重意义。诗歌语言的外延是指一个词语的字面意义,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内涵是指一个词语的暗示意义,即联想意义和比喻意义,或者附属于该词上的感情色彩。退特在对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深入理解和总结的基础上,将extension (外延) 和intension (内涵) 两个词的前缀ex-和in-去掉,而将其词干tension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张力,用来描述诗歌语言内涵与外延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张力存在于诗歌语言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即字面指称意义与内在暗示意义两个平行意义层面之间。在诗歌中,语言一方面用来描摹和陈述客观对象,这是语言的外延意义,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确定的含义;另一方面,语言更主要地是用来抒发、咏叹诗人的感情,即使用语言的内涵意义,这是诗人自己赋予词语的个人化的意义,是一种审美追求。在这两种意义层面里,外延意义是内涵意义的基础,内涵意义依附于外延意义存在,又通过外延意义寄寓诗歌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和感情。诗歌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形态存在,同时又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存在,这种双重特性决定了它所传递的意义也具有双重特性。而诗歌语言的这种双重特性就为张力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张力是语义学意义上的外延与内涵的协调。文学既要有内涵,又要有外延,既要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又要有明确的概念意义。诗歌应当是意义的统一体,优秀的诗歌作品更是联想、暗示与明晰、概念的结合体,是内涵的极致与外延的极致的结合,是其中所有意义的统一体。忽视内涵将导致诗歌语言内容贫乏或感情空洞,而忽视外延又将导致诗歌语言晦涩难懂,外延和内涵缺少任何一个层面都不能产生张力,也就不能表现诗歌的深远意境和深厚感情。在一首诗里,语言的张力是联系各个组成部分的筋脉。诗中的意象、句子、章节乃至情感和多层次的意蕴等等表面上是依据词语的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都是依靠诗歌语言内在的张力来联结的。张力促使诗歌形成内在的立体结构,使诗歌的内蕴得以扩展和丰富,从而形成艺术的整体感。

例如庞德的著名诗歌《在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诗人把“面孔”和“花瓣”对应起来,两者的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交织在一起,展示出美丽的人性在地下隧道汹涌的人群中颤栗的觉醒。诗歌仅仅两行,却极富张力,从而实现了诗歌的审美价值。又例如这样一个句子“这里的阳光很希腊”。希腊本来只是一个地名,但是这个爱琴海畔的神秘国度一直带给人很多愉快的遐想,比如浪漫的海滩、美丽的风光等等。在这个简单的句子里,当“阳光”和“希腊”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决不仅仅停留在阳光很灿烂美丽这样的意义上了,而是带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一方面想象着希腊特色的耀眼炙热的阳光,一方面又不断加入许多个人化的希腊印象,于是这里的“阳光”就增加了几分别样的色彩。语言的张力就在这种个性的超越的组合之间显示出来。

艾伦·退特认为富有张力是优秀诗歌的一种重要属性。他曾经说,“我们一般认为是好诗的很多诗歌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另外还有一些我们不在意的诗歌。为了更好的理解它们,让我们给这种特性创造一个名称。我要把这种特性称为‘张力’。” (1) “诗歌里还有没有某个中心成就,我提出的对那一成就的描述,其术语是张力。” (2) 在退特看来,好的诗歌虽然有其他品质,但是张力是最突出的性质,而考察和评价诗歌的张力正是批评家的主要任务。而且,退特以张力为审美标准,发现英国玄学派诗歌逻辑次序明显,前后连贯,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相得益彰,是最具张力的好诗,从而为玄学派诗人翻案。

同时,退特还特别强调构成诗歌“张力”的“一切意义”之间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退特认为,诗歌语言所能发现的全部意义之间,不是互不相关、互相损害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19世纪的很多抒情诗,例如詹姆斯·汤姆森的《葡萄树》之所以被新批评理论家认为是很差的诗,就是因为“它们在是字面上或是模糊意义或是暗示方面,都没有表达连贯的意义。” (3) 而在真正的好诗中,思维转换的每一步的含意都是贯通一气的,而且诗的所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都归结为一个中心的意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诗歌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在这一方面,退特继承了英美新批评奠基者T.·S.艾略特等人的“有机整体观”。

“张力”是新批评派评价诗歌的审美标准。有没有张力,在英美新批评理论家眼中是衡量一首诗是否成功的支柱。T·S艾略特曾说,诗歌如果没有张力,就像“一些只有简单音节的鬼魂,躺在阴影背后,甚至在最自由的诗中,东摇西摆;当我们打瞌睡了,它却前来想吓吓人;当我们醒来,它却悄然无踪。” (4) 也就是说,诗歌没有张力就没有真正的诗味,不能打动读者的心。文艺理论家约翰杜威也指出,“如果没有内在的张力,诗将流于直述铺陈,一泻无遗,没有所谓发展生长与完成。抗力(张力)的存在,在主体的创造中,阐示了智境之所在。” (5) 可见,张力越大的诗歌所包含的精神内容和审美意义越多,也就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也就是更加优秀的诗歌。

英美新批评理论家通过“张力”范畴的提出,为诗歌语言的创造和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张力”范畴,他们把“内在批评”进一步具体化,将文学的内在构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同时,“张力”范畴的提出与运用也体现出新批评派以文学作品为本体,倡导细读文本,关注语言的鲜明特色。因此,张力论被认为是二十世纪英美新批评派关于文学作品内在构成因素的最高总结。

参考文献

[1].陈鸣树:《文艺学方法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2] .孟庆枢主编:《西方文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4]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理论导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5] .朱刚编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7] .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文论》,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86年。

语义范畴及相关概念 篇9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与认知相关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认知是人们主观经验对客体对象在人脑中的感知, 这种感知认识即认知并非任意形成的, 而是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普遍性。它是与人类的主观经验密切联系的, 建立在广泛认识基础上的主观感受。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对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会形成抽象概括的认识, 这种思维能力我们称之为认知能力。人类要认识和把握世界, 就需要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所体现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 这个分门别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

认知范畴的语言化, 即从认知世界投向语言世界, 便形成各种各样的语义范畴。语义范畴是认知范畴的物质表现形式。认知范畴是存在于思维中的抽象概念, 思维的东西不可能赤裸裸地存在, 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来表现才能使思维这一抽象的概念变为可以感知的。语言并非体现思维的唯一手段, 动作、表情、神态等都可以成为表达抽象思维的物质手段, 但是语言却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固定思维的手段。因而, 认知范畴这一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在语言中的投射, 我们就称之为语义范畴。

二、语义范畴

在语言中, 语义范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有的称作语法范畴, 有的称作语义语法范畴, 还有的称作句法范畴, 等等, 这就需要我们弄清楚有关语义范畴的一些基本概念, 以及它包含哪些内容?与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句法范畴是何种关系?

(一) 语义范畴、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

我们之所以要区分语义范畴、语法范畴和语义语法范畴三个概念, 一方面是在语言研究中不同学者采用的术语不同, 容易使读者产生混淆。例如赵军在《现代汉语程度量及其表达形式研究》一文中使用了“语法·语义范畴”;李宇明在《程度与否定》中使用的是“语义·语法范畴”;胡明扬《语义语法范畴》、马庆株《语义语法范畴研究》、邵敬敏、赵春利《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胡清国《否定观念和否定范畴》、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等文中用的都是“语义范畴”这一概念。另一方面, 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术语其概念内涵有可能相同, 也有可能不同, 这与作者的立论有关, 因此, 概念的廓清是我们进行语言研究的前提条件。

邵敬敏、赵春利 (2006) 在此基础上把语法范畴分为“形式范畴”和“语义范畴”, 或者称之为“形式语法范畴”和“语义语法范畴”。形式范畴是从形式入手建立起来的一套范畴, 形式范畴通常包括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语义范畴从本质上讲就是从语法意义角度归纳出来的语法范畴。他们所谓的形式范畴和语义范畴其实是语法范畴的不同方面, 它们是相通的, 互相照应的, 只是出发点不同, 从而造成了差异。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统称为“语法范畴”, 又怎么会产生诸如“语义范畴”“语义语法范畴”等从语义角度概括的概念呢?这就涉及到更进一步的问题:语法形式范畴和语法意义范畴二者之间的关系。

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在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对应的基础上, 把语义范畴看做语法范畴或语义语法范畴。胡明扬 (1994) 认为:任何语法范畴都是由一定的语法形式和相应的语法意义相结合而构成的, 都和一定的语义内容有联系,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语法范畴说到底都是语义语法范畴, 这也就是说所有的语法范畴都根据一定的语义内容来命名的道理。马庆株 (1998) 特别注重两点:一是“词汇意义—语义特征—语法分布”, 从而打通了词汇和语法的关系, 证明了汉语语义范畴 (语义特征) 和语法范畴 (分布特征) (1) 的对应性。一是“词组—语义关系—语序”, 研究不同词类的成员在组合中表现出的有序性。胡明扬和马庆株二位都肯定了语法范畴中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对应。因而可以把语义范畴称作是语法范畴也可以合称语义语法范畴, 这主要是由于作者自己的主观侧重点不同造成的。第二种看法认为语义范畴独立于语法范畴 (2) 。邵敬敏 (1992) 指出“语法研究应该根据汉语的特点, 着重分析汉语的语法意义范畴及其表现形式, 确切的说是研究语法意义如何通过语法形式表现出来, 它既有词汇及语用问题, 而更主要的还是句法本身的问题”。第二种看法与前者比较, 不同之处在于语义与形式之间并非对应关系而是决定关系。突显了语义决定性的因素, 因而语义范畴是独立于形式范畴而存在的。

随着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语义成为语言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因而为了突出语义决定性作用, 我们统一称之为语义语法范畴。我们研究语言应以语义为出发点去寻找其在语言各个层面的表现形式, 在语法层面的表现形式我们称之为狭义的语义范畴, 即语义语法范畴;包括在语法、词汇、语用等各个不同层面形成的语义束, 我们称之为广义的语义范畴, 简称语义范畴。为了免除分类带来的困扰, 本文采用广义的语义范畴为研究对象, 只要是涉及与语义有关的内容, 我们都将其归入语义范畴。

(二) 语义范畴的表现形式

一个语义范畴就是一束语言意义的集合, 认知范畴通过语言化形成语义范畴, 语义范畴仍需借助一定语言形式来表现。而表现语义范畴的语言形式主要有词汇、语法和语用三个方面, 也就是说认知范畴是通过词汇、语法和语用来实现语言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单位, 它包括语素、词、固定短语以及这些单位的构成理据。例如, 在北方称为“地瓜”的一种瓜果, 在南方叫做“凉薯”。北方称之为“地瓜”是根据生长特性来命名, “凉薯”是根据其食用功效来命名。词语的构成理据反映着语言的“规约性”, 往往包含着更多的认知内容和更为复杂的认知过程。这是认知范畴在词汇层面所表现的语义范畴, 我们称为“词汇语义范畴”。

语法是组词成句的各种语言规则, 认知范畴在语法层面的语言化所形成的语义范畴, 往往更为抽象复杂。认知语言学中的时间顺序原则就是认知范畴语言化最直接的体现。汉语里表示两个事件的句法单位, 在排列顺序上一般是按照时间发生的先后来排列, 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 正是认知上的时间顺序原则在语言排列这一语法形式上的反映。再例如汉语中的重叠现象也可以看做是认知中的“量”这一概念在语言中的投射。语法层面既有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对应的关系, 还存在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不对应的情况, 我们也需要将其考虑进来。语义范畴在语法层面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 在这一平面上的语义范畴我们称之为“语法语义范畴” (3) 。

语用所关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 在言语交际中更多的是考虑到人的因素, 因而认知范畴在语用层面的表现则是思维最直接的体现, 语篇结构所表现的心理图式更直接地反映着认知的结果。语用平面所表现的语义范畴我们称之为语用语义范畴。

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发展, 语义范畴成为语言学者关注的对象。本文针对文章中与语义范畴相关概念如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句法语义范畴等做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语义范畴,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

参考文献

[1]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胡明扬.语义语法范畴[J].汉语学习, 1994 (1) .

[3]邵敬敏, 赵春利.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 2006 (1) .

书法艺术审美范畴初探 篇10

书法艺术的个体风格美千姿百态,但不同之中又有种种相似性和相近性。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千般一律,有人把书法艺术描绘得玄妙异常,高深莫测,似乎是少数专家的事。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偏见。

书法艺术的审美,不仅要读出它的文字内容,更主要的是要看出它的“神韵",增强自己的审美观念,一个不识字的人,甚至不懂汉字的外国人,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神韵的感染,达到陶冶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神游其间,自得其乐,得到一种艺术的高雅享受。如何审美书法艺术对每个书法爱好者来说,的确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书法艺术的审美是一种主观意识活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

1.它不同于自然科学有一个定义 1+l等于2,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而书法艺术不能用一个公式或定义来规定它,也不能象重量用斤来衡量它,象长度用尺寸来度量它,几个人同写一个字结果各显其面,美丑的定义也不会相同。

2.审美观不同 如有人说动物世界里的鳄鱼最美,但大部分人见了显得丑,甚至害怕,有的人穿大红大绿的衣服感到美,但有人认为太俗。这就是审美观念不同,同样是书法爱好者为一幅书法作品争的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就是因主观和客观因素的不同而产生的审美观念不同,其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3.书法艺术是一门抽象的美学 它所体现的形态,有的粗野,有的厚重,有的笨拙,宽博与松散,凝重与滞拙,剑拔弩张,雄健流畅,秀美险峻等等,这当中的差别具体界定起来实在很难辨析,除了欣赏者心领神会才能体会到,非旁人所能理解。

以上几条论述来看,书法艺术审美的确不容易把握的事,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认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为书法艺术审美就是通过欣赏这一手段获得一种美的感受,称为美感。美感的产生,从广义上讲,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各方面和多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感受等。狭义来讲,则专指审美的感受。

一般来说,人类的感受主要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种,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听觉和视觉,所谓“目迂之而成色,耳闻之则成声",书法艺术审美正是一种视觉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得的一种“迁想妙得"是人类之所以作为“万物之灵"的奥秘所在。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的内在眼,书法艺术的欣赏,就是通过这只内在眼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感,这种美感,具体呈现在书法艺术欣赏审美过程中有以下几点:

一、立体感:也称质感

它有两种因素构成:一是汉字独有的结构,这种结构在世界文字中别具一格,方正是最大特点,每个字中横或竖笔作为主笔:其余点画作为衬托,书法中“间架结构"是整个字的支柱,如临写汉字要在“九宫格’,中安排笔划,人人都在遵循这一原则,历代书家都重视研究这一原则,无论什么书体上下纵横,都通过这一原则,写出罕见的神品、妙品。大凡学书者,都是先求平正,后追险绝,不管平正险绝都保持在一中心轴线上,重心仍然很稳,不会感到摇摇欲坠的感觉,可见汉字结构与古代建设的共同之处,有了这一个重心,立体感则跃然纸上。二是书法书写的工具有特殊性,那就是毛笔,用它铺毫抽锋,皆能挥洒自如。中国书法中大多用中锋,元代赵孟烦《兰亭十三跋》中云:“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要求笔笔中锋,让每一点划都呈现立体感,当然也不排斥侧锋,这里只是强调中锋写出来的字更有立体感。

二、节奏感

书法的节奏感称为“笔意",书法的真缔也是一种运动与节奏的变化过程,楷书“永"字八法的八种笔划各具不同的节奏,在用笔上,藏、露、顺、逆讲节奏;在用墨上,枯、湿、浓、淡是节奏;在字体上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也有人称之真楷为慢车、行书为快车,草书为特快;在书写能力上,八面出锋,纵横驰骋,四平八稳也是一种节奏。王羲之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话充分显示出书法的节奏感,他说:“每书欲十迅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又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钢钧;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可见书法的节奏感。

三、时代感

时代感也就是新鲜感,新者,新颖也。纵观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求新求变的创新史。周太史作大篆,秦丞相李斯作小篆,汉代隶书的兴起,晋代以来书法创新达到鼎盛时期,王羲之独具慧眼,以其深厚的功力将行楷书发挥到淋漓尽致,颜真卿突破二王规范形成正面开张、气势磅礴的颜体都是一种创新。

从字体的发展创新来说,由象形文字到甲骨文、钟鼎文、秦篆、汉隶、魏碑、真书、行书、草书逐步演变、发展而趋于定型。从字的风格来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姿、清尚变,这“韵、法、意、姿、变"充分表现了时代感所赋予的生命情操。

上述立体感、节奏感、朦胧感、空间感、时代感,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我们学习审美书法艺术,就是要从这方面入手,就能够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提高书写水平,达到臻入化境的境界,五感具备则众美生(众美指自然美和综合美)。

自然美:唐代书家把法度看的很重,因此书法多为循规蹈矩,小心谨慎,严肃不苟。严重束缚了书法的自然美。宋人书法敢于追求自然解脱,不受其约束,是反朴归真,性任自然的最好的体现。我们在书法创作中,应力求追求一种自然美。但刻意求工、巧于安排、急功近利的作品无疑是不可取的。

综合美:也就是“神韵美",笔划的线条美仅只是衡量一幅作品基本功好坏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精心研究其通篇章法布局,才能领略到书法作品的神韵。清刘熙载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至数字,大如一行至数行。一幅至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险,章法要变而贯".强调字与字,行与行的连贯性,要求做到“气脉连贯,虚实相生,错落有致"。

气脉连贯就是在气势上相互接应,相互连络,浑然一体。虚实相生就是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要有空白相隔,既不可过满,过满则拥挤杂乱,又不可过疏,过疏便单调寒乞。错落有致就是在法度中求变化,错综中见奇趣,充分应用错位,不稳定,不对称的方法,收到活泼、流畅、气韵生动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每做到意在笔生,胸中有全局,处处观照全局。只有这样,才能领会其作品中的神韵美,也就是平时说的神采、气韵、意境之美。

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已形成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只要我们深刻领会,是能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能对自身的书艺有一个质的飞跃。

韩汉语时态范畴对比 篇11

在进行任何一项对比研究之前, 首先要弄清楚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这里, 我们对时态所下的定义是:时态表示一个事件的存在方式在不同时域中的变化, 即时间的不同状态。一般来说, 可以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

二、在韩国语中表示时态的方式

韩国语的时态基本上可以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三种时态, 可以通过“语法形式”和“词汇形式”表现出来。

1.语法形式

(1) 现在时:表示说话的瞬间动作正在进行。韩国语中没有表示现在时的时制词尾, 它的陈述句和疑问句的谓语不另加时制词尾时则表示现在时。

例句: (哲洙现在正在图书馆里学习。 )

(现在千颂伊正在家里吃饭。 )

过去时:表示说话的瞬间行动、状态已经发生。这主要通过来表现。用在以元音为结尾的谓词词干之后;用于以其他元音为结尾的谓词词干之后;用于以为结尾的谓词词干之后。

例句: (我昨天在操场打篮球了。 )

(3) 将来时:表示行动和状态在说话的瞬间以后产生。这主要通过“●”来表现。 (注:在主语是第一人称的陈述句和主语是第二人称的疑问句中, 表示意愿、打算, 在主语是第三人称的陈述句、疑问句中, 表示推测、可能, 相当于汉语的“要”、“将要”、“打算”、“可能”, 等等。 )

例句: (先生, 你打算做什么? )

2.词汇形式

这主要通过附加在词干后的冠型词形词尾来表现, 即等。

例句: (哲洙明天到达北京。 )

三、在汉语中表示时态的方式

1.语法形式

汉语中动词或形容词的时态可以用时态助词来表现, 时态助词也叫做动态助词或实体助词, 主要有“着、了、过、来着”。

(1) “着”用在动词后, 表示行为、动作、状态的持续。

例句:桌子上放着一盆花。他拿着红旗走在最前面。椅子上放着一个书包。

(2) “了”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 表示动作或性质的完成状态。

例句:张三受到了表扬。水位已经低了三十多米。上个周末, 我跟高中同学去熊猫基地玩了大半天。

(3) “过”用在动词后, 表示动作的经历状态。

例句:桃花已经开过了。我们已经吃过晚饭了。我曾经吃过火锅。

(4) “来着”主要用在句尾, 表示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

例句:你刚才说什么来着? 你忘记上学时老师是怎么教导咱们来着? 昨天你去哪来着?

2.词汇形式

汉语中用词汇形式表现时态, 主要体现在时间副词上。

这类时间副词主要有:立刻、正在、在、马上、常常、经常、渐渐、刚、刚刚、曾经、已经、永远、忽然、突然、顿时、从来、仍然、暂且、仍旧、依然、才、终于、一直、一向、始终、早已、向来、从来、往往、每每、就, 等等。

例句:小王现在正在飞机上。他向来不善言辞。上个星期我不太忙。 (过去时间词+句子)

通过以上内容,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时态范畴在语言的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的使用者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 正确地了解、使用不同的时态, 才能达到预期的交流效果。

摘要:“时态范畴”不仅在语言学的科学研究过程中, 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正确地运用各类时态, 才能避免歧义, 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语义。本文通过举例、对比的研究方法, 概括论述了韩汉两种语言中常见的各类时态范畴, 希望给研究相关领域的同仁带来帮助。

关键词:韩国语,时态,研究,语义,歧义

参考文献

[1]#12

[2]崔允甲.韩国语语法精讲.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2009.

[3]崔羲秀.韩国语基础语法 (修订本)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2009.

[4]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 1995.

[5]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1979.

[6]王婉静.试论韩国语时态习得的突破点[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5) .

[7]胡培安.呈现与指称:语言中的两种时间表现及其语言学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2) ..

上一篇:传统医药产业传播下一篇:联合整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