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

2024-05-20

范畴(通用7篇)

范畴 篇1

一、会计学理论范畴的界定

会计学理论范畴是指由各种会计理论按照一定的逻辑相互联系形成的内容完整、体系完善的理论框架。在会计学理论范畴的界定上,会计学界一直存在不少争议,但都认为会计学理论范畴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方面的内容。所以,可将会计学理论范畴划分为会计学基础理论和会计学应用理论。此外,现代会计存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据此也可以将会计学理论范畴划分为财务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理论。

(一)会计学基础理论

会计学基础理论是会计学科中最核心、最高层次的理论问题,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它包括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假设、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信息质量特征等具体理论问题。在会计学基础理论研究框架中,会计目标决定着会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学科范畴,因此明确会计目标是解决其他会计学基础理论问题的关键。但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对于会计目标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如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等。

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所以会计目标应该是提供会计信息。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是会计所追求的目标呢?决策有用观所提出的“决策有用信息”显然属于会计的目标,但这是否为会计唯一的目标?将决策有用信息作为会计基本目标能否涵盖会计目标的全部内涵?会计基本目标是提供“信息”,会计目标要求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信息”,然而,什么是有用的信息?或者说会计信息用到何处才算有用?会计信息仅仅是用于决策才有用吗?

从会计学的内涵、本质和范畴来看,会计的基本目标应该定位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而不仅仅是决策有用性。根据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仍然是相关性与可靠性,但在此目标下,相关性概念还应包括与经济学中资源配置、使用决策的相关性,以及与管理学中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相关性。因此,会计的基本目标至少可表述为:提供经济决策有用性与管理控制有用性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学应用理论

会计学应用理论源于会计学基础理论,它是利用会计学基础理论指导会计实践发展的理论范畴,包括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核算与监督、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以及会计行为主体等理论。随着会计学学科定位的拓展以及会计学基础理论范畴研究的深入,会计学应用理论也得到了创新。例如,宏观会计理论、环境会计理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等,从不同角度对会计学应用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总之,会计学基础理论和会计学应用理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会计学理论范畴。以会计目标作为其逻辑起点,以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信息质量特征等作为其研究对象,通过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核算与监督、会计程序与方法以及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反映宏观与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推动会计更好地为企业经营、资本市场的稳定乃至宏观经济的发展服务。

(三)财务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理论

财务会计理论是基于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相关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管理会计理论是基于内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相关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财务会计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虽然都以会计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但由于报告目的和披露方式等不同,财务会计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在会计具体目标、假设、方法、报告框架和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正因为如此,会计学理论范畴可分为基于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理论和基于对内报告的管理会计理论。

二、会计学应用范畴的界定

(一)营利组织会计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

依据会计主体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可将会计学应用范畴划分为营利组织会计和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营利组织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它拥有独立的财产,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营利组织最基本的形式是企业。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企业与营利组织(第二部门)共同构成影响社会发展的三种主要力量。

1. 营利组织会计。

由于营利组织的基本形式是企业,因此营利组织会计主要指企业会计。根据企业组织类型和所属行业等方面的特殊性,可将企业会计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行业划分的会计,如工业会计、商业会计、服务业会计、金融业会计等;(2)按组织类型划分的会计,如企业集团会计、跨国公司会计、股份制企业会计、合资企业会计、中小企业会计等;(3)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划分的会计,如国有企业会计、民营企业会计等。

2. 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

由于政府自身的非营利性,通常人们将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归为一个类别。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其中,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并称为政府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也称为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宗教组织会计等则称为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

(二)税务会计、法务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及人力资源会计

依据会计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关系,会计学应用范畴衍生出税务会计、法务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及人力资源会计等交叉性学科。

1. 税务会计。

税务会计是财务会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会计分支,税务会计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向相关主体提供有助于其税务决策、实现其涉税利益最大化的会计信息系统(盖地,2015)。由于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与缴纳,因此税务会计除了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还要以我国的各项税收法律法规为准绳。这也决定了在会计信息相关性层面,与财务会计的相关性原则不同,税务会计的相关性集中体现在“应交税费”、“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几个科目的核算上。随着我国税制改革的深化以及财务会计范畴的延伸,税务会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尽管我国的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但会计准则规定的核算方法与新税制的要求并非完全吻合。随着企业税收事务复杂化,现阶段我国税务会计理论体系不完善、税务会计核算过程不规范、专职税务会计人员缺乏等问题都是税务会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2. 法务会计。

法务会计作为一项会计活动,是“从法律的角度对经济纠纷案件中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否充分、是否存在舞弊或误导性陈述导致的重大错报、会计政策的运用是否合适、会计估计是否合理等问题出具书面结论,以便法庭依据该结论和其他证据作出判断,为处理法律事项提供专业的会计服务”(杨红梅,2006)。法务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公检法、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企业管理层以及社会公众。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法务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有差异的,比如:政府部门是法务会计信息最主要的需求者,其所需要的法务会计信息包括国有资产经营和转让的合法性、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贪污受贿和职务犯罪情况等;公检法在对犯罪嫌疑人立案侦查、提起公诉和做出判决的过程中,涉及经济犯罪的案件需要法务会计配合收集证据并协助对证据进行司法鉴定;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则需要法务会计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同时控制企业的诉讼风险。

3. 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是会计学同环境科学、经济学、生态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是从社会利益角度对特定会计主体社会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其主要职能是对外提供环境会计报告。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导致环境会计的学科研究一直处于“束之高阁”的状态。比如:环境会计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有待深入研究,环境会计概念框架有待整合;环境会计的确认与计量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尤其是缺乏科学的环境要素定价方法以及可行的环境会计指标体系,使得环境资产与负债、环境成本与收益的计量缺乏可操作性;与环境会计有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至今仍未颁布一份具有导向作用的环境会计指南(尤艳馨等,2011)。

4. 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是采用会计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对政府及企业行为引起的社会结果和经济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披露。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责任与传统会计的有机结合,是会计学和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产物。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各国观点不尽相同:法国政府要求编报的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的附注内容要包括雇员人数、工资、健康和安全保护、工作条件、职员培训、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和福利等;美国企业社会绩效委员会发表的一篇专题研究报告中将社会绩效分为社会关系、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环境贡献等几个方面;我国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应包括人力资源、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对自然环境的贡献以及对所在地区的贡献等。

5. 人力资源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是在组织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上,将人力资本理论和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产生的会计学分支。它追求以会计报告的形式将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状况完整地反映给企业的利益相关主体,供其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进行合理的预测(刘树成,2005)。人力资源会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探索了如何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核算,以便将人力资源纳入企业的财务报告;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则重点研究了人力资源价值创造能力的估值问题。现阶段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对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而言,采用历史成本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固然稳健,但会导致人力资源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差异悬殊,而采用重置成本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则面临重置标准的选择问题;二是对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而言,人力资源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同于一般实物资产,不能单纯地使用未来预期的现金流进行折现,人力资源的估值模型在理论上仍然是一个难题(李航,2007)。此外,人力资源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也是人力资源会计发展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

(三)微观会计与宏观会计

根据核算范围的不同,会计学应用范畴分为微观会计和宏观会计。前者核算企业的资金运动,后者核算国民经济中的资金运动。

1. 微观会计。

微观会计是指以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为主体,并以其经济活动为对象的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微观会计是微观主体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提高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为目的,提供与微观主体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相关的会计信息。微观会计信息需求者包括公司治理层、股东、政府及债权人等。

2. 宏观会计。

宏观会计又名社会会计,是指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会计和统计的方法和技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和资金运动情况进行核算和监督,其主要是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服务(林万祥,2000)。目前,学术界对于宏观会计存在与否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会计只存在于微观领域,国民经济核算属于统计学的范畴,宏观会计并不存在;二是承认宏观会计的存在,但对它的性质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从“复式记账”出发,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活动视为各种“交易活动”,认为宏观会计是围绕这些“交易活动”开展的核算工作;第二种观点认为,统计是围绕国民经济运行开展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类汇总,而宏观会计是对国民经济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以便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第三种观点更直接地认为宏观会计是按照会计学的方法,将国民经济运行的各种存量信息和流量信息按照财务报表形式进行编制和披露。

三、会计学影响范畴的界定

会计学影响范畴是在会计学理论范畴和应用范畴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会计学产生影响的领域。按照产生影响的不同层次,会计学影响范畴可以分为会计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会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会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会计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企业行为是企业围绕自身的发展战略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具体包括企业的管理行为和业务行为两大类。在企业内部,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提供信息,因此会计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企业的管理行为。

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包括筹资、投资、运营、分配等具体行为,每一项财务管理行为都需要会计信息来确保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比如,随着公允价值在企业金融资产计价上的广泛使用,在牛市时管理者的投资行为会更加激进,其利用投资机会,扩大公允价值带来的利润或净资产增量;在熊市时管理者会表现得非常谨慎,以防止金融资产价格下跌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关于会计对企业财务管理行为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在不少问题上都取得了共识。比如,Zeff(1978)认为会计报告不仅仅是对财务决策结果的反映,也能够影响财务决策的效率和效果,这意味着会计具有很强的经济效果。Hunton等(2006)指出,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能够有效降低管理者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Jackson(2008)研究发现,在折旧方法的选择上,相较于加速折旧法,直线法会导致企业投资于一些价值非最大化项目。周守华、张敬峰(2006)研究认为,我国的会计准则变迁会从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目标、财务战略、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影响。

除财务管理行为之外,会计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还体现在企业的其他管理行为上,如:企业的供产销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预算管理等。Scott(2000)指出,会计准则变迁会影响企业的各项契约关系,进而影响到经理人的利益和企业价值。因此,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经理人会向准则制定机构施加压力;在新会计准则发布后,经理人也会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包括财务管理策略和其他管理策略)。比如,在存货成本核算方面,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当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核算存货价值时,一旦原材料价格下降,企业会缩短生产周期,加快生产周转,尽可能让原材料价格下降与产品成本下降同步,保证企业在产品销售中的成本优势,这个过程也体现了会计对企业存货管理、生产管理和销售管理的影响。在研发支出处理方面,会计准则允许在研发阶段将部分研发支出资本化,这会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体现了会计对技术管理的影响。在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上,会计准则将股票期权费用化,这会影响到企业对股票期权的使用,进而弱化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体现了会计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可见,会计可以通过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对企业的其他管理行为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行为决定企业业务行为,会计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最终也必然引起企业业务行为的改变。

(二)会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会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资本市场既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也是国家宏观政策(如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之间的中介。而资本市场中的主要信息是由会计提供,会计是资本市场中的主要商业语言,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中相关主体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资本市场的稳定,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以公允价值的应用为例,黄世忠(2009)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具有顺周期效应,这种顺周期效应主要通过资本市场监管、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以及投资者的心理反应三个途径产生作用,在金融环境动荡的情况下,这种顺周期效应会放大金融市场的波动。此外,会计还会影响到企业战略、企业价值理念、企业行为,从而影响到资本市场,进而作用于宏观经济的发展。

除了通过资本市场影响宏观经济,会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存在其他路径。早在1912年,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就曾指出:“经济发展是由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构成,实施这些创新活动的组织是企业,担负起创新活动职能的人是企业家。”在熊彼特眼中,经济发展无关资本市场,却与企业创新密切相关。将此观点与会计影响企业行为的结论结合起来可知,会计对技术研发、产品创新、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等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必然也会延伸至宏观经济的发展。其他国内外学者对此也有过论述。朱元午(2001)认为我国会计变迁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服务。Suzuki(2007)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会计制度在日本经济复苏中起到的作用,研究表明,由于会计制度统一了会计工作的数据口径,因此会计工作生成的数据经过归类汇总后能够直接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这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提供了信息支撑。杨丹等(2009)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会计变革是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会计改革,而会计的每一次变革也是为每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服务。盖地、杜静然(2010)则论证了会计准则变迁内嵌于经济社会的演进之中,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组织过程。

(三)会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发展是社会要素向前运动的过程,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科技进步、体制创新、生态保护等,其中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上文论证了会计能够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会计也必然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论述过会计的重要作用。《孟子·万章篇》记载:“孔子尝为委吏,曰:会计当而已矣。”美国著名的史专家詹姆斯·W.汤普逊对欧洲中世纪晚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大量研究。他认为,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带来的经济革命是欧洲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而引发这场经济革命的是“信用”、“合伙”、“公司”等组织形式和交易手段的出现。这些新兴事物构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石,在这些新兴事物产生的过程中,“簿记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两权分离的背景下,“簿记制度”为厘清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财产关系、评价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提供了保证(杨雄胜,2002)。纵观世界会计发展史,会计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为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前进与上升。

除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会计对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生态保护、科技进步、文化发展等也都会产生影响。比如,环境会计概念让企业更加重视自身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推动企业的经营理念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效统一转变。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的使用势必会对各国的语言、逻辑、文化、思维方式甚至是政治观念带来一定的冲击(Suzuki,2007)。新会计准则对于研发支出部分资本化的规定,也是为了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推动行业乃至社会的科技进步,这些都是会计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郭道扬在《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会计控制、会计教育纵横论》中写道:“回首20世纪,会计控制已经成为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展望21世纪,会计控制也必将会在人类处理‘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事务中以及‘教育——科技——经济——和平’的系统建设工程中发挥其能动作用,将会计控制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摘要:会计学范畴可划分为理论范畴、应用范畴和影响范畴。从这三个方面分别界定和明确不同会计学范畴的内涵与边界,有利于会计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会计准则体系与管理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还有利于拓展会计视野、提升会计学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会计学,理论范畴,应用范畴,影响范畴

参考文献

道格拉斯·C.诺思著.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盖地.税务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李航.对人力资源会计有关问题的系统探究[J].财政研究,2007(7).

周守华,张敬峰.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兼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J].会计研究,2006(12).

陈信元,何贤杰,田野.新会计准则研究:分析框架与综述[J].中国会计评论,2011(2).

冯淑萍.关于中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问题[J].会计研究,2001(11).

葛家澍.会计·信息·文化[J].会计研究,2012(8).

郭道扬.会计制度全球性变革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3(6).

刘峰.会计准则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经典范畴理论VS原型范畴理论 篇2

关键词:范畴 本质 原型 相似

经典范畴理论以西方古典哲学,即客观主义哲学为依托的,遵循二元互斥,every A is A,各从其类,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即一个事物若存在于一个范畴,它就不能同时存在于其他范畴,那一个人既是父亲又是儿子是不是可以驳斥这个观点呢?作为社会中的个人都会有多重身份,在校大学生出去代课身份就变成了老师。如果我们用这些例子来批判二元互斥就太肤浅化了。在子女面前,当身份属于父亲这一范畴时,就否定了不是父亲的可能性。在父母面前,只能归属于儿子的范畴。所以,经典范畴理论认为,构成范畴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是平等的。为什么范畴内部成员是平等的呢?因为它们享有共同特征被划分到同一范畴内部,不存在典型或非典型成员。大象和老鼠都属于动物范畴内,大象是动物,老鼠也是动物,在这个范畴内,他们地位平等,你不能说因为大象的个头大,体积大,而老鼠个头小,体积小,大象就比老鼠更是动物吧,动物要具有的属性,无论是大象还是老鼠,都具备了。说他们地位不平等,这样太不科学了。同样,一匹高大健壮的马并不比一匹矮小瘦弱的马更是马,正常的人也不比残疾人更是人。

经典范畴理论还涉及到一个另范畴化的问题。经典范畴理论以二元互斥不容否定为基本点。二元互斥才是我们把握世界的理论基础。比如说,对于人来说,是女人就是女人,是男人就是男人,是女人就不是男人,是男人就不是女人,二元互斥。那么中性人呢?既不能把它分到男性范畴内,也不能把它分到女性范畴内,它应该自成一家,这就产生了另一个概念---另范畴化,它是范畴的重组。另范畴化与范畴化并不矛盾,另范畴化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

自维特根斯坦之后人们对范畴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了新的认识,逐步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以体验哲学为依托,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范畴不是通过充分必要条件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原型特征建立起来的,在范畴中存在着可以称作原型的最佳样本。而且,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不存在共享所有特征的现象,这些成员只具有家族相似性。所以,与经典范畴理论相悖,原型范畴理论认为构成同一范畴的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成员的地位不相等,有“核心”和“边缘”之分。那么,范畴中的这个原型是怎样确立的呢?根据家族相似性足以进行范畴化?什么程度的相似可以被划到一个范畴内部?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认知的参照点”。原型的确立只是以人们的认知心理为出发点,以经验、感觉、认知等因素作为重要标准。这样来看,问题就出来了。不同的人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原型范畴理论纳入了主观性因素,和排除主观性因素的经典范畴理论截然相反。亚里斯多德说:“范畴是抽象的容器”。 范畴是抽象的,范畴与原型处于不同的层次,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范畴指涉思维规律;原型适于识解方式。比如,说到鸟这个范畴,美国人想到的是知更鸟,中国人想到的是麻雀。那到底知更鸟还是麻雀是鸟的原型呢?难道说同一个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原型还不一样?再者,提起宠物这一范畴,每个人家里养的不可能都一样,我们从主观性出发给出的原型肯定不一样。可见,原型范畴理论中确立中心成员这一概念是游离不定的,深受不同文化,个人经验的影响,根本不科学,不能拿来当为分类的标准。只要属于同一范畴,成员地位就是相等的,无论它们之间有多大区别。像上文所说,不能说大象比老鼠更是动物,那狮子,老虎和大象相比呢,谁又更是動物?不仅如此,原型范畴理论也是自相矛盾的。它否认二元互斥,但是原型与非原型,边缘与非边缘也是二元互斥,所以它的理论并不统一。

“家族相似性”是认知语言学所依据的基础理论之一,是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及范畴问题的全新阐释,催生了原型理论。范畴不是因为共同特性而是因为成员之间重叠交叉的相似性结合在一起的,范畴中的成员因其与原型的相似性而被认为是范畴的成员。可见,相似性的概念贯穿于所有的范畴化过程。这本身就是在否认范畴的边界,人们对范畴边界的判断是基于本身的心理现实性和直观感知而做出的。而心理现实性并不是心理真实性,直观感知也并不等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如果抛弃对事物本质的研究那就不成其为科学。所以,人们对范畴边界认识的不统一并不等于范畴边界本身的模糊或不存在,就像人的认知能力不够时并不能说世界是不可认知的。根据“家族相似性”,相似性程度高的就可以纳入同一范畴,那么这个相似度怎么把握呢,相似度低到何种程度才把它划入同一范畴的边缘成员而不是范畴外?所谓的家族相似性其实只是外部特征,而外部特征是不可靠的,人类的遗传取决于基因而不是表象的相似性。如果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在外形方面有相似之处,若以相似作为评判标准,岂不是可以纳入同一个家族?比如说明星的“撞脸”,娱乐圈中有很多刚出道的小明星因为和大明星外貌形气质相似被拿来比较,像“小范冰冰、小章子怡”等。我个人觉得房祖名和张默简直太像了,难道就因为相似说房祖名和张默是一家的?“各从其类”取决于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定性,即本质。本质是一物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内在根据,是事物内在的、必然的、根本的属性,以相似来瓦解本质太荒谬了。

以上的论述表明了所谓的原型范畴理论的理论核心都是禁不起推敲的。原型范畴理论是对经典的曲解和亵渎。只有坚持经典范畴理论,通过对认知事物本质的把握,才能真正地“各从其类”。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1959a.《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亚里士多德1959b.《范畴篇》,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连续范畴 篇3

将定向完备偏序集上的way-below关系推广到任意小范畴上,从而在任意小范畴上引入了连续性.并进一步讨论了连续范畴的性质,证明了连续范畴有许多类似于连续偏序集的好的性质.

作 者:卢涛 王习娟 贺伟 Lu Tao Wang Xijuan He Wei  作者单位:卢涛,Lu Tao(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江南大学理学院,江苏,无锡,214063)

王习娟,Wang Xijuan(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6)

贺伟,He Wei(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31(3) 分类号:O154.1 关键词:范畴   余积   连续  

护理学的范畴 篇4

研究对象的变化专业知识结构的变化,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框架、概念模式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心理学知识、社会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管理学。构成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2.护理学的实践范畴

(1)临床护理 服务对象是病人。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基础护理是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它应用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满足病人的基本需要。专科护理结合临床专科特点,诊疗要求进行整体护理。

(2)社区护理 服务对象是个人家庭和社区。护士要走出医院,走向社会和家庭,开展预防保健、家庭护理、健康教育等。

(3)护理管理 运用管理学理论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主要指医院和病区的护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

(4)护理教育 指基础护理教育、毕业后护理教育和继续护理教育。

地方文献范畴初探 篇5

全面系统地收藏地方文献,应当成为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概念,各馆又有其不同的理解,因而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处理又有侧重和不同作法。

现以甘肃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为例,关于地方文献的范畴,试作分析探讨。

一、地方文献工作首先要确立“地方范围”概念。

“地方范围”概念,以现今的行政区划为依据并结合历史发展沿革,历代行政区划变更和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来确定。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地方范围”就依此而确立。所以它的“地方范围”以现今的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的地方范围为主,并结合了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更和传统作法,如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左旗,历史上属甘肃管辖, 1928年划归为宁夏,但仍属西北行政区划范围之内,近三十年中,此二蒙旗的归属问题几经变动,现虽属内蒙古自治区管辖,但根据历史上区划的归属,以及甘肃省图书馆的传统作法,凡属此二旗的有关文献资料,都作为西北地方文献处理。 查现今西北区域概念,系指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所辖之地。但西北区域概念的产生,始于张骞通西域之后。《史记・大宛传》称:“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当时的西北区域指今新疆及葱岭迤西之地,这一概念一直延续到唐代,盖因汉唐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长安,今陕甘为其直接统辖区,殆至南宋偏安,始称西夏及金人统治地区为西北,从此西北区域概念发生了变化。后因历史的发展,行政区划的变更,遂以现今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所辖之地成为西北地区的区域概念。况此五省区之地,从我国历史发展沿革中,早已成为一个军政管辖下的整体,汉代的凉州刺史部就辖有今日的甘宁青之地;唐代的陇西道所辖范围,包括今甘宁青新之地乃至更广;元代陕甘行中书省,几辖有今西北的全部地区;明代陕西行都司管理今陕甘宁青之全境,清康熙五年(1666年)析置甘肃,军政大事由陕甘总督节制。1928年在甘肃宁夏、西宁二府基础上,又析置宁夏、青海二省,军政大事仍由西北行辕,第八战区和以后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辖治。解放后,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都在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之下,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了伟大胜利,所以从历史角度来看,现今的西北早已成为一个整体。若从地理交通因素考虑,兰州位于西北五省区的中心,为通往西北各省区及西藏的必经要道,又为西北铁路交通枢纽。著称世界的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人民用血汗浇铸而成的友谊之路,自古以来对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做出过重大贡献。其东段和中段,包括了今日西北五省区之地。今后随着西北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至于西北的民族问题,自古即以复杂著称。秦汉以来,匈奴族统治西北地区,且与秦汉王朝之争夺几百年之久。东汉时氐羌民族侵关犯边,西北地区几无宁日。南北朝时,鲜卑、匈奴、氐、羌等民族,在今西北地区曾建立过所谓“三秦五凉”等少数民族政权。唐初,突厥、回纥雄据西北;中唐以后,吐蕃兴起,其最盛时,占有今日西北的绝大地区。北宋时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长达二百年之久。明王朝代元而起,蒙古族退居漠北,对明朝西北边境侵扰达二百余年。明末,蒙古族侵入青海,藏族深受其害。嗣后顾实汗率众进入青海,分左右二盟,以其子十人领之。及至近世,又有藏回等民族的形成与兴盛。故西北民族问题,其间既有民族战争与迁徙,又有民族同化与融合,所以西北民族问题的研究,在整个西北地区有其共同之处,而各省之间又有其不同之点。因此,从西北地区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的递嬗,已形成了西北的固有特点。

历史沿革、地理条件以及现今的行政区划等因素,成为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地方范围”概念的形成依据。

二、地方文献的“地方范围”概念确定之后,才能确定地方文献资料的内容的范围。

(关于文献资料的内容涵义,参见1986年《文献》第三期《从图书馆工作角度谈文献》一文)。各馆在这方面的做法颇不一致,但各有其特点。地方人士著作作为地方文献收藏,则可考见某一地区的学术史和文化史。收藏地方出版物,对研究某一地区的科技史和出版史多所稗益。地方文献的收藏内容范围,无论有何不同,而完整系统则是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基本要求。甘肃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不囿于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而是以文献资料的内容是否有地方特色为依据,如《潜夫论》和《甲乙经》二书,作者都是今甘肃平凉地区人,前者是东汉时的著名哲学著作,后者是晋代著名之医学经典。此二书虽在我国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却无地方特色,故不作地方文献收藏。甘肃省馆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则以其文献资料是否带有地方特点为原则,而不以地方人士著作或地方出版物为依据。

地方文献和其它藏书一样,有其类型、文种和学科之不同,各馆对地方文献资料内容的理解和作法也不尽一致。根据各地的实践经验,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基本内容归纳起来包括:

1.地方志

地方志是一定行政区划范围内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等各方面的综合记载,是研究一个地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必不可少的资料,大都保持了时间的延续性,是一个地方几十年或几百年间各方面真实历史的反映,所以它是构成地方文献的主要部分。

2.本省地区的研究资料、调查报告、游记笔记及其它专门著述。

《日下旧闻》和《日下旧闻考》是研究北京文物古迹、园林建筑等方面最详实的北京地方文献;《西域水道记》则是新疆水道、湖泊调查的详细记载。这些资料地方特点突出,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本省范围内出版的期刊、报纸。

通过期刊可以掌握本地区学术研究动向、研究水平以及研究成果;报纸每天则有大量的关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信息资料和建设成就的新闻报道。所以本地区出版的期刊、报纸是构成地方文献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4.地方档案和家谱、族谱以及名人传记材料。

地方档案是地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地方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如巴县档案,是研究川东地区政治经济极为宝贵的资料,尤其是关于石达开的有关档案,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尤为可贵。最近在湖南岳阳发现的六卷本《圣裔宗谱》,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孔子生平家世及历代君王对孔子的评价。这是研究孔子家世及世裔分支的详实资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5.有关本省地区的地图、图片、照片等。 以上仅就地方文献的不同形式和内容而言,这些文献的地方性强,特点突出,并为人们所熟知。但有些文献资料的地方特点并不明显突出,所以在处理时应有所鉴别,审慎对等。

三、有关特殊资料的鉴别和处理,需要审慎解决。

1.文学作品的.处理。

好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现象,它可与历史资料互为补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暴风骤雨》运用文艺手法描绘了1947一1948年东北地区土地改革、肃匪反霸的真实情况。《保卫延安》描绘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全过程,这些作品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地方色彩,反映了该时期的历史真实面貌,可作为地方文献处理。本地区的民族史诗,如《格萨尔》、《江格尔》等,以及本地区的民歌,或以本地区范围内特定的人和事所写的报告文学、特写等,如钱钢的《唐山大地震》等,均可作地方文献处理。但文学作品的鉴别要慎重,处理要妥当,尺度不宜过宽,更不能滥收。

2.地方戏的处理。

地方戏的发生、发展、唱腔、服饰和脸谱等材料,是研究改进和提高发展地方剧种不可缺少的资料,应作地方文献处理。但地方戏的剧本和戏文,其内容如不反映本地区的真实事件或地方特点不突出,原则上不作地方文献处理。《游龟山》、《游西湖》等,虽为秦腔剧的优秀传统剧目,但不作为西北地方文献处理。相反,非地方剧种而内容反映了本地区历史真实面貌和特点的优秀剧本,如话剧《茶馆》、电影剧本《响导》,前者可作北京地方文献,后者可作为新疆地方文献。

3.地方出土文物。

地下出土金石文物和碑拓,以及考释记载有明显地方特点的,可作地方文献处理,如青海乐都出土的《赵宪碑》。但有些出土的金石文物及其铭文碑记,地方性不强或无地方特色,如云梦睡虎地区出上的秦简,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道德经》,殷墟卜辞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其内容都不具备地方特点。但这些出土文物与出土地的物质文化至为密切,其铭文拓片及其考释文字,都应作地方文献处理。

4.地方名人传记资料的处理。

地方名人传记及英雄模范事迹资料,以被传人的事迹是否与本地区有关,如《刘志丹》一书,主要叙述了刘志丹同志在陕北的革命活动事迹,可作陕西地方文献处理。《铁人王进喜》一书,主要描写了他在大庆的创业精神及其英雄业迹,因此不作为甘肃地方文献处理。

5.有关民族问题记载和资料的处理。

我国民族问题,自古以来各地不同程度都有所发生,而以西北、东北及西南为多,尤以西北为甚。而一省一地民族问题的研究,往往涉及其他有关省份。凡研究本省区域范围内民族关系、民族分布、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问题而涉及其他省(区)者,其资料收录范围不宜过严。如研究青海、甘肃藏族问题,必然要涉及西藏的民族。研究西北蒙古族问题,必然涉及内、外蒙古族。研究新疆的哈萨克族,也会涉及中亚哈萨克民族,这些民族的族源、语言、习俗等,都有共同之处,所以文献资料的处理,尺度应予放宽。

6.关于“丝绸之路”资料的处理。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人民用血汗浇灌而成的友谊之路,是古代人类文明的见证之一。关于这方面资料的处理,应从丝绸之路整体来考虑。丝绸之路分东、中、西三段,西段隶属苏联的中亚细亚及阿富汗一带。就丝绸之路一些城市之兴废、民族之移徙、语言之传播、宗教之递嬗、文化之交流及贸易之往还等都属“丝路学”研究范围。故葱岭以西凡属于这方面的资料也应作地方文献处理。

7.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处理。

敦煌、吐鲁番古籍书卷,内容十分庞杂,除个别材料外,都不具备地方特点。但敦煌吐鲁番学是当今世界之显学,它不仅是祖国西北地区文化上的一个特点,而且是中西文化的结晶。所以凡属敦煌吐鲁番的一切资料都作为西北地方文献。 另外,西陲汉晋木简其内容多为来往公文函件,地方特点并不突出,但在西北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保存了数以万计的汉简资料,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特点。汉简资料的考释及研究资料都应作西北地方文献。

8.丛书类书以及名人文集中有关地方文献的处理。

这类书中收录地方资料的情况不少。如《二酉堂丛书》,其内容多为甘肃河西地区资料辑佚,《左文襄公全集》多为治理西北筹兵设饷的奏章、专论及文稿,为研究西北问题的重要材料。这些丛书、文集地方性较强,其资料又较集中,所以应作西北地方文献处理。但有的类书和文集中的地方性资料并不集中,且多为零星记载,这种情况下,不能一概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因此,须要做细致的工作,可将有关资料进行转抄,复制或抽印。这样既不失去丛书、类书、文集的完整性,又能将这些图书中的分散资料得以集中,供研究者使用。

四、地方文献的划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地方文献工作的研究不断高涨。因此,已有人提出“地方文献学”问题。“地方文献学”是否得以确立,有赖于从事地方文献工作者的研究探索。但地方文献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理论的研究,又有方法的研究。地方文献的地方范围概念、内容范围概念以及地方文献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等,均属理论方面的研究。地方文献的发掘、整理及报导手段的改进和提高,则属方法方面的研究。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为了努力准确划分地方文献,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1.注意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等各方面的调查研究。了解并掌握本地区的历史发展概貌,自然资源储藏以及工农业生产情况,这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

2.研究历代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文献存佚及发展情况,以进一步了解本地区学术源流及其变化情况,这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条件。

3.研究地方文献的发掘、整理、校注、辑佚、汇编以及做好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文摘等工作,是积累地方文献资料,提高地方文献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地方文献资料为本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

语义范畴及相关概念 篇6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与认知相关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认知是人们主观经验对客体对象在人脑中的感知, 这种感知认识即认知并非任意形成的, 而是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普遍性。它是与人类的主观经验密切联系的, 建立在广泛认识基础上的主观感受。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对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会形成抽象概括的认识, 这种思维能力我们称之为认知能力。人类要认识和把握世界, 就需要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所体现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 这个分门别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

认知范畴的语言化, 即从认知世界投向语言世界, 便形成各种各样的语义范畴。语义范畴是认知范畴的物质表现形式。认知范畴是存在于思维中的抽象概念, 思维的东西不可能赤裸裸地存在, 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来表现才能使思维这一抽象的概念变为可以感知的。语言并非体现思维的唯一手段, 动作、表情、神态等都可以成为表达抽象思维的物质手段, 但是语言却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固定思维的手段。因而, 认知范畴这一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在语言中的投射, 我们就称之为语义范畴。

二、语义范畴

在语言中, 语义范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有的称作语法范畴, 有的称作语义语法范畴, 还有的称作句法范畴, 等等, 这就需要我们弄清楚有关语义范畴的一些基本概念, 以及它包含哪些内容?与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句法范畴是何种关系?

(一) 语义范畴、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

我们之所以要区分语义范畴、语法范畴和语义语法范畴三个概念, 一方面是在语言研究中不同学者采用的术语不同, 容易使读者产生混淆。例如赵军在《现代汉语程度量及其表达形式研究》一文中使用了“语法·语义范畴”;李宇明在《程度与否定》中使用的是“语义·语法范畴”;胡明扬《语义语法范畴》、马庆株《语义语法范畴研究》、邵敬敏、赵春利《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胡清国《否定观念和否定范畴》、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等文中用的都是“语义范畴”这一概念。另一方面, 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术语其概念内涵有可能相同, 也有可能不同, 这与作者的立论有关, 因此, 概念的廓清是我们进行语言研究的前提条件。

邵敬敏、赵春利 (2006) 在此基础上把语法范畴分为“形式范畴”和“语义范畴”, 或者称之为“形式语法范畴”和“语义语法范畴”。形式范畴是从形式入手建立起来的一套范畴, 形式范畴通常包括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语义范畴从本质上讲就是从语法意义角度归纳出来的语法范畴。他们所谓的形式范畴和语义范畴其实是语法范畴的不同方面, 它们是相通的, 互相照应的, 只是出发点不同, 从而造成了差异。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统称为“语法范畴”, 又怎么会产生诸如“语义范畴”“语义语法范畴”等从语义角度概括的概念呢?这就涉及到更进一步的问题:语法形式范畴和语法意义范畴二者之间的关系。

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在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对应的基础上, 把语义范畴看做语法范畴或语义语法范畴。胡明扬 (1994) 认为:任何语法范畴都是由一定的语法形式和相应的语法意义相结合而构成的, 都和一定的语义内容有联系,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语法范畴说到底都是语义语法范畴, 这也就是说所有的语法范畴都根据一定的语义内容来命名的道理。马庆株 (1998) 特别注重两点:一是“词汇意义—语义特征—语法分布”, 从而打通了词汇和语法的关系, 证明了汉语语义范畴 (语义特征) 和语法范畴 (分布特征) (1) 的对应性。一是“词组—语义关系—语序”, 研究不同词类的成员在组合中表现出的有序性。胡明扬和马庆株二位都肯定了语法范畴中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对应。因而可以把语义范畴称作是语法范畴也可以合称语义语法范畴, 这主要是由于作者自己的主观侧重点不同造成的。第二种看法认为语义范畴独立于语法范畴 (2) 。邵敬敏 (1992) 指出“语法研究应该根据汉语的特点, 着重分析汉语的语法意义范畴及其表现形式, 确切的说是研究语法意义如何通过语法形式表现出来, 它既有词汇及语用问题, 而更主要的还是句法本身的问题”。第二种看法与前者比较, 不同之处在于语义与形式之间并非对应关系而是决定关系。突显了语义决定性的因素, 因而语义范畴是独立于形式范畴而存在的。

随着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语义成为语言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因而为了突出语义决定性作用, 我们统一称之为语义语法范畴。我们研究语言应以语义为出发点去寻找其在语言各个层面的表现形式, 在语法层面的表现形式我们称之为狭义的语义范畴, 即语义语法范畴;包括在语法、词汇、语用等各个不同层面形成的语义束, 我们称之为广义的语义范畴, 简称语义范畴。为了免除分类带来的困扰, 本文采用广义的语义范畴为研究对象, 只要是涉及与语义有关的内容, 我们都将其归入语义范畴。

(二) 语义范畴的表现形式

一个语义范畴就是一束语言意义的集合, 认知范畴通过语言化形成语义范畴, 语义范畴仍需借助一定语言形式来表现。而表现语义范畴的语言形式主要有词汇、语法和语用三个方面, 也就是说认知范畴是通过词汇、语法和语用来实现语言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单位, 它包括语素、词、固定短语以及这些单位的构成理据。例如, 在北方称为“地瓜”的一种瓜果, 在南方叫做“凉薯”。北方称之为“地瓜”是根据生长特性来命名, “凉薯”是根据其食用功效来命名。词语的构成理据反映着语言的“规约性”, 往往包含着更多的认知内容和更为复杂的认知过程。这是认知范畴在词汇层面所表现的语义范畴, 我们称为“词汇语义范畴”。

语法是组词成句的各种语言规则, 认知范畴在语法层面的语言化所形成的语义范畴, 往往更为抽象复杂。认知语言学中的时间顺序原则就是认知范畴语言化最直接的体现。汉语里表示两个事件的句法单位, 在排列顺序上一般是按照时间发生的先后来排列, 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 正是认知上的时间顺序原则在语言排列这一语法形式上的反映。再例如汉语中的重叠现象也可以看做是认知中的“量”这一概念在语言中的投射。语法层面既有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对应的关系, 还存在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不对应的情况, 我们也需要将其考虑进来。语义范畴在语法层面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 在这一平面上的语义范畴我们称之为“语法语义范畴” (3) 。

语用所关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 在言语交际中更多的是考虑到人的因素, 因而认知范畴在语用层面的表现则是思维最直接的体现, 语篇结构所表现的心理图式更直接地反映着认知的结果。语用平面所表现的语义范畴我们称之为语用语义范畴。

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发展, 语义范畴成为语言学者关注的对象。本文针对文章中与语义范畴相关概念如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句法语义范畴等做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语义范畴,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

参考文献

[1]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胡明扬.语义语法范畴[J].汉语学习, 1994 (1) .

[3]邵敬敏, 赵春利.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 2006 (1) .

“到底”的去范畴化考察 篇7

关键词:“到底”;语义特征;时体特征;去范畴化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3.032

现代汉语中“到底”的句法结构关系有两种形式:A式——“VP到底”,是述补结构;B式——“到底VP”,是状中结构。

语义上A式可表空间,如“走到底”。“V到底”也可表过程。

例1:有一次天下着毛毛雨,学校看到请来联欢的武警战士在雨中岿然不动,学生们也一直坚持到底。

还可以表示程度。

例2:一种生意,如药材,茶叶,粮米等行,字号老,手法稳,有的二三百年,一脉相传,没有突然的猛进,也没有忽然失败到底的危险。

B式表主观时间。

例3:雪瑛开始只是挣着手摇头,但禁不住对终身大事的关切和致庸带着点孩子气的央求,最后到底点头答应了。

也可表示确认。

例4;一个文件管一个这样大的国家,到底是太困难了。

例5:读哪一所商学院,所需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要认真算一笔帐:到底值不值?

已有研究主要关注B式中“到底”作为评注性副词的用法,如邵敬敏(2001)、张谊生(2000)、齐沪扬(2003)、史金生(2003);张秀松(2008)详细分析了“到底”的共时差异,但并未对造成语义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本文将揭示:“到底”的用法和与其组合的V(P)的语义特征或时体特征密切相关。“到底”从一个表示空间概念的动宾结构演变为述补结构,再发展出表示时间义的“过程”,量度义的“程度”,甚至情态义的“主观时间”和“确认”。“说”和“到底”的组合逐渐凝固化,还具有了篇章功能。

以上符合Heine等(1991)所提的范畴隐喻的斜坡(cline):“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空间在范畴隐喻中占有重要地位,空间范畴成员的语义演变一直受到认知语义学和历史语言学的普遍关注。对汉语“到底”的考察,充分体现了汉语空间的方所成分去范畴化的连续性,以及空间认知模式在汉语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一、“V到底”的空间义、过程义和程度义

(一)空间义和过程义

一些动词进入“V到底”有歧义,可表空间。

例6:坐在椅子上,坐到底,下背部也要贴住椅背,两肩放松,双手放在大腿上……

“V到底”也可表过程。

例7:很多老民进党人都会出来响应施明德率领的倒扁运动,他也一定会陪施明德坐到底。

表空间时,为“V到+底”,“底”指“底部,尽头”,“底”作方位名词的语义非常明显;表过程时,为“V+到底”,可用“V下去”进行检测。

根据进入A格式产生歧义的情况,我们给格式中的动词进行分类:V1进入A格式,“到底”只能表示空间。

例8:一个不遵从的驾驶者会把油门踩到底,并且尽量设法避开交通巡逻警察。

该类动词具有[+变化][+位移]的语义特征,此类动词如:按、扒、踩、插、沉、踹、戳、蹬、掉、读、翻、放放开、滑、降、降低、砍、拉、摸、爬、劈、切、伸、梳、探、掏、通戳,使其不堵塞、捅、推~车、挖、望、陷、扎、走、行走。

V2进入该格式,只能表示过程。

例9:这个政策很见效,我们要坚持到底。

该类动词具有[+变化][+持续][一位移]的语义特征,如:办、扮演、帮忙、包干、包揽、包修、保持、比、比赛、辩护、参加、参与、查、查处、尝试、唱、吵、争吵、承包、承担、搭~车、台、打~官司、担当、等、抵抗、调查、盯、斗争、督办、对抗、恶斗、反击、放、播放、奋斗、奉陪、奉陪、奉献、服务、负责、干、干涉、搞、告、跟,跟随、跟踪、管、贯彻、喊、合作、弘扬、绘、激战、坚守、戒、进行、救、决裂、决战、抗辩、抗衡、抗议、抗战、抗争、力争、落实、蛮干、盘问、陪、搏、抢救、清查、穷追、忍耐、忍受、申诉、耍、死战、谈、听、团结、玩、维持、问、牺牲、想思考、血战、掩护、演、拥护、用、战、战斗、争、争斗、争论、挣扎、支撑、支持、执行、周旋、追、追查、追究、遵守、做。

V3进入该格式,可表空间,也可表过程,该类动词具有[+变化][+持续][+位移]的语义特征,如:走、看、挑扁担、找,坐、写、画、跪、开开车

(二)过程义和程度义

一些动词(V4)进入“V到底”后有歧义:可表过程。

例10:若我中道而逝,不能照顾到底,我的所有宝物和各处领地庄园,悉数归于此女,别人休想相争。

“V到底”也可表程度。

例11:区里要照顾我们,干脆就照顾到底,何必让我们饥一顿饱一顿的?

该类动词具有性质义,可以前加程度副词“有点儿/太/很/非常/相当”或范围副词“完全”等,如可以说“有点儿V(O)”或“完全V(O)”,具有[+变化][+持续][+性质][-位移]的语义特征。V4类动词如:爱、崇拜、反对、放心、关心、好、恨、红走红、后悔、坚持、尽责、抗拒、溃烂、佩服、骗、拼、欺负、失败、失误、坦白、讨厌、挑~毛病、拖拖延、妥协、误会、喜欢、想想念、依赖、隐瞒、硬撑、愚弄、照顾、执着、装假装。

部分动态形容词与“到底”组合,可兼表过程或程度。

例12:你能说所有的领导都没了心肝,所有的人都没了是非,整个社会都黑到底了?

例13:哥俩在士兵面前并不是一张脸黑到底,更多的是和风细雨、阳光灿烂的时候。

该类形容词如:错、黑、狠、狠心、厚、沮丧、辣、凉、懵、胖、傻、俗、硬、倔强、糟糕、固执、坏、苦、酷、冷酷、顽固、顽抗、沉默、愚蠢、简约、另类、腐败、浪漫、犟、丑、炫、缄默、堕落、漂亮、无耻、幽默、痛苦、火、忠贞等。

(三)小结

从“V到+底”到“V+到底”,“到”和“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从两个层面(跨词层面)发展为一个层次(一个词),这一过程是渐变的。在这一语义演变过程中,空间义和过程义有交叉,过程义和程度义也有交叉,见表1。

我们将表过程和表程度的“到底”看作为词,理由是第一,用“没”否定时,无论是空间义、过程义还是程度义,“没”都必须出现在“V”前;第二,用“不”否定,表空间义时,可以说“V不到底”或“不V到底”;表过程义时,多数只能说“不V到底”,只有少数可以说“V不到底”;表程度时,通常不能用“不”否定;第三,当表空间时,“了”出现在“V到”和“底”中间或“V到底”后,而表过程和程

度时,“了”只出现在“V/A”后。

“到底”的各种意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连续性,有的动词和“到底”组合,既可以表示空间又可以表示过程,有的动词既可以表过程,也可以表程度。它们的共同点是句法位置都是在“V”后,但是通过不同的检测手段可以清晰地看出语义的差别。究其原因,主要是与“到底”组合的谓词的语义小类不同,见表2。

二、“到底VP”中“到底”的主观时间义和确认义

第一,当VP的时体特征为“实现”时,“到底+VP”中的“到底”表时间义,可表客观的“到最后,最终”,也可表示主观认为经历了较长的时间,结果得来不易或不出所料。我们称之为主观时间。可用“终于V(O)了”进行检测。

例14:等了三个小时,他到底来了。(终于还是来了)

例15:瑞典队到底还是射点球赢了罗马尼亚队……(终于还是射点球赢了)

多数动词都可进入该格式,只有少数不能进入“V了”的无限结构动词(郭锐1993)例外,如“以为、等于、值得、总计”。

可以加“了”的形容词如“胖、瘦、高、懒”等也能进入该格式。

例16:他到底胖了。

第二,当VP的时体特征是“经历”或“惯常”时,“到底”表示确认。在肯定句中的“到底”可替换成“毕竟”。

例17:家骥名为徒弟,到底姓萧;我来问问他看。(毕竟姓萧)

例18:……况且他对宫中到底熟悉些。(毕竟熟悉些)

“到底”用在疑问句中,表追究。我们认为这一用法与陈述句中表“确认”的用法有相当的一致性,但对VP的时体限制更少,可以是“实现”,也可以是“经历”或“惯常”,还可以是对将来时间的事件进行提问,最主要的是说话者急于得知答案,希望得到对方的确认,可替换成“究竟”。

例19:那么,10天的漠河之行,到底给孩子们留下了什么呢?(究竟给孩子们留下了什么呢)

例20:我曾经问过邯郸的一位学者,你们邯郸到底出过多少成语典故?(究竟出过多少成语典go?)

例21:股票到底是什么?(究竟是什么?)

例22:你明天到底去不去呀?(究竟去不去呀?)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到底VP”中“到底”是表主观时间还是表“确认”,主要取决于与之组合的“VP”在时体特征上的差别,见表3。

三、“到底”的语义演变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到底”上述语义之间的联系,我们通过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古代汉语部分对“到底”进行了历时考察。“到底”的出现不晚于唐代,我们在唐诗和唐代的小说中均可以看到“到底”的用例。其中“到”为动词,“底”为方位名词,“到底”是动宾短语。

例23:秤槌落东海,到底始知休。(《寒山诗校注》)

例24:心本无双无只,深难到底渊洪。(《王梵志诗》)

例25:发初先向口,欲竞渐伸头;从君中道歇,到底即须休。(《游仙窟》)

到了北宋的《朱子语类》,“到底”大量出现,句法分布多样。用在“VP到底”的最多。其中“VP到底”中的“V”绝大部份与空间无关,多为“研穷”类,如“推勘、穷、研摩、争、说、彻”等,“VP到底”表示“V到尽头”。

例26:若论到底,睽蹇皆是忧祸患底事,何故却不说?(《朱子语类》)

例27:研,是研摩到底之意。(《朱子语类》)

例28:穷得这个道理到底了,又却穷那个道理。(《朱子语类》)

例29:伊川那一段,却只说到七分,不说到底。(《朱子语类》)

例30:他做得彻到底,便与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都不相亲。(《朱子语类》)

以上的“底”的语义与空间相关,但所指已经非常抽象。

《朱子语类》中“到底VP”的“到底”,可表时间义的“最终”或表“确认”。

例31:他不尽,初谓只是一岭,及少时又见一峰出来,便是未曾尽见全山,到底无定据也。(《朱子语类》)

例32:荀卿之言,只是横说如此,到底灭这道理不得。(《朱子语类》)

例33:此个道理,大则包括乾坤,提挈造化;造化;细则入毫厘丝忽里去,无远不周,无微不到,但须是见得个周到底是何物。(《朱子语类》)

例31的“到底”与时间的关系紧密,例32的“到底”可理解为“毕竟”,例33可理解为“究竟”。

明代的《初刻拍案惊奇》中,“到底VP”的数量逐渐增多,绝大部分表示确认义。

例34:看来也还是转个知州罢,到底还是正印官,凡事由得自己。(《醒世姻缘传》)

例35:姑娘到底有什么病根?(《红楼梦》)

也有表示时间的“到底”。

例36:痴心指望成连理,到底谁知事不谐。《醒世姻缘传》

例37:不想舅太太只管这等横拦竖挡的说着,他一积伶,到底把底下那个字儿商量出来了。(《儿女英雄传》)

例38:呼一声“请”,前面十三棒锣开导,彩灯双照,箫鼓齐鸣,姑娘到底被人家抬了去了!(《儿女英雄传》)

例36、例37的“到底”意为“到最后”,例(38)中的“到底”意为“结果不出所料”。

而“VP到底”的用例只占少数,但“到底”的语义进一步泛化(bleaching),与之组合的主要动词得到进一步扩展,表示“持续到有结果”用例中的动词,不再限于“研穷”类。

例39:只要你一口坚认到底,却差池不得的。

同一时期,还出现了表示程度的“到底”。

例40:既是惹了这等下贱,爽俐硬邦到底,别要跌了下巴,这也不枉了做个悍泼婆娘。(《醒世姻缘传》)

例41:因此,发狠到底打了三四十板,不许吃饭,令他跪在院内读文章,定要补出十天的工课来方罢。(《红楼梦》)

综上所述,在“到底”的语义演变过程中,其所在的句法位置和组合成分的语义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VP到底”(A式)和“到底VP”(B式)之间并不存在“到底”移位——从动词后移到动词前——的问题,而是两式初为连动式,谓词性的“到底”在VP前或后都不作为连谓式的语义重心,由于句法位置的不同产生了两条不同的发展轨迹。

轨迹1:“VP到+底”(V到底部,空间义)→“V+到底”(持续到有结果,过程义)/“V+到底”(V到极端的程度,量度义)

轨迹2:“(到底)+VP”(到底部,空间义)→“(到底)+VP”(到最后,时间义)→到底+VP(确认,表情态)

四、“说到底”

“说”和“到底”结合紧密,句法上,“说”后不能添加“了、着、过”。

第一,充当句内成分,主要作谓语,表示“说完、说尽”。

例42:不是自己喜欢说,也不是赵四一定要他说,只是他觉得不说到底欠着一些什么似的。

例43:张南奎像报帐似的一口气说到底……

第二,作为独立成份,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或主语前面。

例44:目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疲软,说到底是产品结构性疲软……

例45:这样的机关里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会

告诉你所失的说到底并不是你应该得到的,并且把你早晨应不应该刷牙你今天要穿什么样的衣服也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

例46:说到底,风波总会过去,教育不会灭亡,但就具体的个人来说,置身其间是需要有超人的意志才能支撑住的。

倒47:说到底,他是他,你是你,跟个外人也差不多……

作为独立成份“说到底”,“说”并不是实在的“言说”义,不能补出“说”的施事。格式中“到底”与“说”紧密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语义增值,进一步具有了篇章功能,包括本质分析功能和总结功能。

其一,表本质分析功能。

例48:我看说到底,她在感情上还有不少自私的成分,为自己想得太多啦!

例59:市场竞争,说到底靠的是高质量的服务。

例50:因为从文体表现的角度看,散文之所以为散文,说到底在于作家主体澄澈透明,毫无隐饰的内宇宙呈显。

其二,表对前文进行总结。

例51:上述许多失策说到底是公司决策者的问题。

例52:今天,北京、上海都有消息传来,透露明年两市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北京是五条思路,上海有四个突破,说到底,要在“加快”二字上做大文章。

例53:您说了半天,说到底只有一个意思,就是认为——四十岁以下的工人保留百分之五十,四十岁以上的工人保留百分之二十……

五、结语

通过考察,我们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VP到底”表示何种语义,主要与主要动词V的语义特征有关;“到底VP”表达何种语义主要与VP的时体特征有关,表示主观时间的“到底”表示说话者觉得“VP”实现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并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表确认的“到底”,在陈述句中,要求VP的时体特征为经历或惯常,是对既有事实的确认;表疑问的“到底”在疑问句中则对VP没有时体上的限制,主要表示说话者急于得到对方关于某情况的确认。

第二,“到底”从表示空间到表示过程和程度,在语义上越来越抽象,距离空间范畴越来越远;表示主观时间和确认时,主观性更强;当“说”和“到底”组合,并逐渐凝固成“说到底”时,其具有了本质分析和总结的篇章功能。

第三,空间在认知语言学中占有重要地位,Heine & Kuteva(2002)谈到空间隐喻时也多次举到汉语的例子。汉语空间问题研究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主要关注范畴化问题,重范畴的构建。但空间范畴成员不止表空间,还可表示非空间的语义功能。范畴成员在表示范畴意义的同时,还呈现出离散性,因此,在强调范畴化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范畴成员的离散性,即与范畴化相反的去范畴化的作用。

上一篇:七年级数学题附答案下一篇:性心理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