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学论文

2024-05-20

性心理学论文(共7篇)

性心理学论文 篇1

2013年秋季选修课《性心理学》

一.过去我一直狭隘的以为性不过只是男女之间的一种区别而已,根本就没有更深层次地去探讨过。当我被问到这问题之前,根本就没注意过这个问题,因为我感觉根本没必要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吃饱了撑着也还可以去玩电脑。

老师给出他的剪接师,我才知道关乎性,我们的人是多么的肤浅。性是作为人在生理,心理,社会上的一种表现。常常跟爱联系在一起,所以就有多了一个词“性爱”。性与爱密不可分的吗?先有性还是先有爱?为什么骂人的话总与性有关?等等一堆问题。虽然耳目一新,但那我平时就不喜欢思考这类问题的我。对以前的我来说,性不跟爱联系在一起那叫性爱干嘛?先有性还是先有爱,那不是跟先有鸡还先有蛋的问题一个性质的吗!你去想这样的问题,脑抽了吧!不过老师拿出这样的问题肯定有他的道理,像性与爱那样一深究,就有了什么性爱结合,有性无爱,有爱无性等等然后又怎么处理,怎么解决!其中道理必定惠及婚后甚至终身。

不过说到性观念的转变,个人经验初中 高中根大学根本就不一个level的,不怕老师笑话虽然我初中,高中寄宿,这样对一些人来说,肯定以为我的性息来源肯定不愁。但可令我那穷乡僻壤,再加上中国是好学生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平时什么叼啊 草啊 日啊脏话一推都成口头禅了,但我真的连一部完整的毛片都没看过。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我在高一班里听了一个黄段子,给高三班里的同学说了一段,他们瞬间就笑的飞起,从此班里最黄的同学就这样诞生了!!不过到了大学,我发现我连渣都不是,舍友说我装纯,但苦B的我以前就算了,到了大学也不常上微薄,贴吧什么之类的网站,所以一堆网咯红语我都不知道。比如什么撸管,捡肥皂等等,也不知被舍友黑了多少遍,才去百度出来!不过年轻人嘛!总是会成长的,特别是我们以学生,现在女阴,男阴别说组织结构啦,连细胞结构我们都一清二楚,这神秘感也一天不如一天。但说到性心里的问题,那就有不一样咯,什么抖腿,稍耳之类的性暗示,各色各样性文化,第一次听到有人婚后洞房还要爬窗的!!

二.自慰是人在没有性伴侣的帮助下独自完成的正常行为(我的理解)。自慰就跟吃饭喝水一样,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正常的性欲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基本要求,是很正常的现象,古今中外,婚内婚外都很普遍的现象,一般自慰男女都会有,不过相对而言男性相对较多,数据显示有90%的男性有自慰经历,而女性也有30%-40%。滋味现象伴随着成长,让我们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都趋于成熟。自慰能帮助我们解决蓄积已久的性压抑,缓解甚至解除忧虑,烦躁郁闷,而且不会妨碍别人,也不会伤害别人;不用担当感染性病的风险,不仅不影响正常生育,妨碍未来正常性生活,还有助于性的发育,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自慰都是一种在没有性伴侣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性行为,但凡都有个度。“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三.在比较理想的婚姻当中,性与爱是必不可少的,在我看来婚姻是性与爱长期维持的必要保证。在新该没有婚姻作保障,就很没有安全感,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对你们爱的亵渎。但我是以绝大部分人为前提的。当然现在也有很多新人住在同一屋檐下但却没有结婚,因为他们向往自由,婚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束缚,在没有任何束缚的前提下,他们可随时可以选择离开,只要双方愿意他们又可以在任何时候在一起。这种自由换来的是一种不安全感,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将失去对方。当一方独自离开是留下的人,可能就是满身伤痕。在西方国家,同居现象非常普遍,他们朝合夕分。而中国几千年来,早已习惯了两人相依为命的生活。

在婚姻中没有性爱,婚姻就像是一个牢笼,将两个陌生人强行扯在一起,完全是为繁衍后代,解决生理需要而活,没有共同语言,这种婚姻往往很悲苦。因此要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夫妻双方互动有爱,互相关心那才是王道!

四.关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老师的语言幽默诙谐,动作表情精彩丰富。对于课堂上的尺度问题,我觉得老师完全没有必要考虑这问题,我认为那是我们男女都必须经历的事,而且我们都非常清楚(更何况我们都是医学生)。只不过不太敢表达而已。对性心理学这个“性”来说,老师就不用去考虑这些事情!!

青年女性性心理特点 篇2

1.对性知识的追求方式由于性成熟而出现对性知识的兴趣,是青少年性心理的必然产物。女性在对性知识方面的追求较男性开放性强些。她们性知识的来源多数是从课堂上得来,她们常与朋友和母亲谈论有关性的问题。在刚进入青春期时,对母亲的依赖性较大,随着年龄的增大,她们更愿意自己去阅读有关书刊,以便了解性知识。

2.对异性的爱慕青少年男女之间彼此向往与追求是其性生理发展的正常阶段。女性进入青春期后,一开始常会产生一种惶恐不安的情绪,并且在人前表现得羞涩、腼腆、极富内心体验。随着性意识的进一步发展,由异性间的疏远期进入异性接近期,她们开始感到被异性吸引,产生了接近异性的感情需要。

她们在选择异性朋友时有一定的理性。在交往中,女性的感情体验相当丰富,表现得极为细腻,开始用美来塑造自己。在异性面前表现出文静、端庄、大方的样子。这期间她们与异性的交往多半是心理的需要。她们对异性的容貌不及男性那样重视。这是女性性心理较男性成熟早的表现。一旦找到钟情者,有的女孩会倾心于他,喜欢他的一切,并视其为自己的一部分,即付出全部感情。

3.性欲望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出现性欲望和性冲动,是发育中的正常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女性在异性的交往中,开始并不和性欲望联系在一起。她们性意识的表现方式是含蓄的,其发展是渐进的;感情体验较深,而性的欲望并不迫切。恋爱期间,女性更看重两性的心理接触和感情的交流。

在对待两性的肉体关系上一般来说是比较慎重的,大都特别看重自己的童贞。但由于女性的感情投入十分深沉强烈,在对方提出性要求时,又往往出于对男友的感情,不能将个人的意志坚持到底,而屈从于对方。

智力障碍学生性心理辅导案例 篇3

(一)加入时间:2012-02-23 来源:

玲玲,女,20岁,智商38,中度智力残疾。因被教师发现上男厕所、扒男生裤子、看男生隐私处,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一、问题行为表现

班主任反映玲玲近一周来喜欢去男厕所看男生小便,被男生发现后不但不回避反而大笑,情绪亢奋,有时在教室里公然去扒男生的裤子看,在同学中造成很不良的影响。

二、原因分析

个案处于青年期,对异性表现出好奇,愿意与之交往的表现,也有了性冲动,因此表现为对异性性器的好奇。

由于个案的智力水平较低,自控能力差,在出现性冲动时无法自控,也不懂得遵守道德行为规范。

三、心理辅导目标

玲玲为中度智力残疾,有一定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但平时不爱说话,合作性差,因此主要采用会谈法与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尽快消除她的不良行为。计划每周约谈3次,每次60分钟。

四、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

心理辅导教师对玲玲的行为进行评判和分析,明确告诉她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不允许的,是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很羞耻。然后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不允许这种行为的发生,告知玲玲男女两性的区别,对她进行性健康教育。

同时建议班主任平时看见玲玲此行为应立即干预,终止其不良行为;当她没有发生此类行为则给予表扬或奖励。在辅导过程中玲玲合作性较差,很少说话,也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错误。

五、心理辅导效果

经过一周的面谈后,玲玲的性行为异常得到控制,但出现了明显的情绪问题,发脾气、无端哭闹、不愿上课,趴在地上不肯起来,教师越劝越严重,大声哭闹。晚上睡眠差,半夜起来活动,影响到其他同学的休息。

在心理辅导室也无法安静下来,处于兴奋状态,或哭或笑。与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说明玲玲的情况,建议去医院就诊,配合药物控制情绪。

通过观察,玲玲服药半月后情绪逐渐稳定,性行为异常也未再出现。

六、建议与反思

面对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再制定心理辅导或咨询的方案,论证该方案的可行性如何。

本案例中的学生认知水平较低,不能理解或遵守行为规范,难以控制自我的不良行为。单靠面谈讲道理,教师及时制止不良行为,难以解决该生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其心理问题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生理基础的。

个体进入青春期后,性激素分泌较旺盛,有较强的性冲动。普通人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常常通过参加文体活动,结交异性朋友,恋爱等方式调整和解决。对于智力障碍学生来说,解决性冲动带来的不良行为,靠讲道理,制止,确实难以奏效,正如大禹治水成功的经验不在堵,而在于疏导。

人类性心理的八种特征 篇4

人类的喜新心理、创造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精神转变为物质的一种基本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伟大的品质之一。设想如果人类缺乏了这种心理,就会没有任何创造发明,社会就要停滞不前。在人类行为中也有很强烈的喜新心理与猎奇性表现。这种好奇心是整个灵长目动物的特征。由于这个特征驱使人们的性意识的情趣和保持着很大的追求。

如果一个人在社会道德规范之内去实践,对这种喜新心理的渴望性保持着足够的冷静态度,就能忠贞地走完人生。否则对这种性的喜新心理,这种猎奇性和渴望性不加控制任其喜新的一面去发展,超出道德规范必然要走出罪恶深渊。

二、脆弱性

人类性行为的脆弱性,在人群中是突出的表现,往往处理不好会导致双方离异,家庭破裂。性学者认为:精神因素干扰正常的性反应是常见和最重要的。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把焦虑置于行为头等重要地位,也把愤怒、敌视和怨恨当作关键因素。

1、刺激(打击)性焦虑:由于性心理非常脆弱,在夫妻生活中表现突出,文化程度越高心理影响越大;年龄越大,心理表现越脆弱。在性生活中无论是声音、脸色、态度、热情、反应、气味等,甚至不适宜的玩笑都可形成焦虑性心理因素,可能造成性功能障碍。

2、口角性焦虑:夫妻口角,带怒气行房,本是乐事,变成闷闷不乐的消耗战。这不仅造成感情裂痕,也很容易造成性功能障碍。用拒绝或强求过性生活的手段来试图解决生活难题的夫妇,这不仅给心理上造成更大的创伤,无疑只能使难题更难,

3、愤怒性焦虑:愤怒和怨恨是相似的感情,愤怒可直接干扰性反应,不可能与性兴奋同时出现。从心理学讲,愤怒难以达到性满足,更易伤害感情。这种伤害有累积性,会一次比一次加深、加重。愤怒根本不可能引起性兴奋与性欲望。任何一方强行行房,势必加深心理上的创伤,造成愤怒的裂痕难于愈合。

4、妊娠性畏惧:国外妇女获得性高潮和性快感则归于现代避孕方法应用的结果。正因为免除了怀孕的顾虑,才能有性乐趣。因此,在合法夫妻中,要获得性生活的和谐,安全有效的避孕方法是妇女获得性高潮的重要手段。

5、压力性焦虑:新婚伊始,无疑在妇女心中自然形成负有生育的责任。本人对生育有恐惧、顾虑,不愿生育,而长辈及对方特别迫切希望要孩子,为此,造成女方心理压力,引起紧张、忧郁等情绪,性要求与性反应降低,只是单纯为完成生育任务过性生活,事实上不仅生活不美满,还可能造成不孕症。

6、医源性焦虑:由于不孕常常去医院治疗医生在诊疗中,忽视了不孕者的心理状态,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本人的思想负担,不去分析而嘱女方以测量体温来判断排卵时间,在规定的几天里同房。这样机械地规定性生活的时间,长期注意力集中于判断有无排卵,这样就无性生活的要求与乐趣,反而不孕。

三、阈值性

从性行为来讲,无论生理、心理甚至到体力上都有阈限值,因为对感官的刺激结果,不可能长期或长时间使性兴奋在一个阈值水平。

随着性的适应与年龄,生理和性刺激的敏感性都会改变与降低,增加了耐受性,这时,就需加大刺激强度、时间或更换方式,达到一定的阈值水平。使夫妻在心理上相容。这不仅是爱情成功的心理背景,也是性生活协调的心理基础。

假如刺激条件过于强烈,刺激的时间过于长久,也就是刺激信号超过了阈值上限,使一方或双方有耐受不了的表现,形成恶性刺激,产生厌恶感,任其发展,势必影响性和谐与感受,造成不良后果。

大学生恋爱及性心理调查报告 篇5

给排水2班陈磊

我们小组进行的是有关大学生恋爱及性心理的调查。我在本次小组调查活动中担任调查问卷的打印及结果的分析工作。

通过分析同学们认真填写的问卷,我们一致得出了以下结论。多数大学生希望在大学谈恋爱,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对恋爱的认识并不到位,有的是受到同学的影响,有的纯粹是希望排解无聊的时间,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恋爱的本质及意义。这导致了大学生中出现分手的情况比较多,也给他们自己带来了心理上的伤害。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只是想着与恋人天天在一起,却不能真正做到为对方着想。失恋以后,抱着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态度,进行下一场恋爱。这种做法是非常有害的。没有对自身错误的反省与缺点的改正,只会重复上一次的结果。对于性心理,多数学生都能坦然面对,都能释然得谈到性冲动。但是,对于性知识的了解一般都是来自于网络及影视作品。而由这些渠道获得的性知识往往是狭隘的,不全面的。这些作品对大学生不仅没有起到良好的教育意义,反而成了毒害心灵的罪魁祸首。这是由于中国的传统观念造成的。传统观念认为性教育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不能摆到神圣的课堂上来。这种观念造成了大学生对正确性知识的缺失。由于上述原因,大学生在恋爱中明显缺乏理性,容易冲动行事。这种冲动给男女双方都带来了伤害。而这种情况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继而危害进一步加大。

对于问卷里出现的各类问题,我认为不认真想出解决的办法是不行的。首先,学校要积极开展有关恋爱及性心理的教育,可以以讲座,课堂教育等形式展开。其次,社会要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树立正确的认识与价值观,政府也可以在其中扮演宣传者的身份,展开一系列宣传活动。另外,大学生自己也要树立良好的心态,主动学习有关知识,对于遇到的问题,要敢于求助,如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咨询。不能因为不好意思而拒绝帮助,否则受害的将是自己。

性心理学论文 篇6

我的用户名“庄泽敏”下载

第10课 敏感的性心理话题

【课题】敏感的性心理话题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分析青少年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认识性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意义和价值。

2、能力目标:能够对青少年的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进行适当的分析和判断;掌握调节和克制性冲动的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和行为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看待同伴和青少年的性行为,对性行为有正确认识和态度,自觉地克制和调节性冲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和行为习惯。【重点难点】

1、重点:青春期性心理特点与性心理的调适。

2、难点:对性心理问题的认识。【教学方法】

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动画播放:《薇薇的故事》 思考:

1、薇薇由于意外怀孕做了引产手术,这会对她造成哪些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

2、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看到、听到类似的故事? 引出本课主题——性心理。新课教学

一、婚前性行为对女孩子的影响

1、给女方心理造成极大压力:恐惧、自卑、冲突、懊悔等。

2、给女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3、使恋爱关系出现不利于女方的发展趋势(吸引力法则)。

4、使新婚蒙上阴云。

5、给婚后生活造成诸多不愉快。

二、婚前性行为对男孩子的影响

1、偷偷摸摸的性行为易给男方造成心理压力,导致不良后果。

2、对女方的伤害使男方背负心理负担。

3、产生影响生活与学习的性幻想。

4、多种复杂的负面情绪产生:挫折感、负疚感、疑心重、厌倦感。

5、容易受到性病的侵害。

三、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心理原因

1、热恋心理:恋爱达到白热化程度。

2、迎合心理:用性来证明对对方的爱。

3、占有心理:为了不使自己在竞争中失利,利用性行为造成既定事实,达到占有目的。

4、屈从心理:有求于对方。

配套教案及其它资料 请点击百度文库

我的用户名“庄泽敏”下载

5、好奇心理:随着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增高,对性产生了好奇心理。

6、逆反心理:因受到家庭、亲友、老师的阻挠,产生逆反心理,发生性行为。

7、无所谓心理:对性行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8、懵懂而为:由于社会对性的描写和宣传,引起青少年的关注和思索,使其激起结交异性的愿望并隐约产生性冲动。

四、针对动画的案例分析

动画中的两名同学遇到了问题,即性冲动的产生和释放。

随着性机能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青春期学生会产生相应的性冲动和性兴奋,继而就需要一定的渠道来释放性紧张。

如果处理不好性冲动和性释放,就可能导致无力应付的实际问题和相应的心理困扰。

五、青春期的性心理调适方法

1、升华对性的观念和认识:人类的性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满足,更是精神、情感的体现。

2、恰当的作息制度和紧张的生活节奏能降低人对性问题的注意。

3、参加适度的体育活动能使人的性能量得到转移和宣泄。

4、建立和发展正常的异性交往,提倡集体交往,避免频繁的个别接触。

5、避免性挑逗,多看健康的书报、影视和图片,把精力放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

6、自我警示,避免容易发生性冲动的环境。

7、加强性道德修养,遵循相爱原则、无伤原则、自愿原则和婚姻缔约原则。

六、对错分析

1、手淫损害大脑,并危害身体健康。

2、手淫是罪恶的。

3、性是自由的,双方都不必太认真。

4、女孩可以用性留住男孩的爱情。

5、性关系至少在双方均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时候才可以存在。

性心理学论文 篇7

绘出中学生的自我认识――表达性心理治疗在中学生团体辅导中的应用

 

[关键词]表达性心理治疗;绘画治疗;团体辅导

一、引言

在众多的心理治疗方法中,有一种治疗方法被称为艺术疗法,也称为艺术心理治疗(art psychologic,therapy),即通过运用音乐、舞蹈、书法、雕刻、刺绣等艺术形式治疗身心疾病(《心理学大辞典》第1541页)。根据目前的应用情况及普及程度,艺术治疗在狭义上通常指绘画治疗。心理工作者通过观察来访者在绘画中的表现、神情、作画先后顺序等,以及与来访者一起解读、分析作品,从而了解当事人的认知、智力水平、内心需求、心理状态等。通过引导来访者对作品进行解读、欣赏等,帮助其从自我创作中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更快地解决问题。

绘画疗法最早源于西方精神科医生通过对精神病艺术家的绘匦作品进行分析,进而寻求治疗方案的运用。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精神分析学研究的深入、投射技术的完善,心理治疗工作者开始在心理治疗领域引入绘画心理疗法,并很快在西欧、北美等地区盛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同样是从精神病治疗的研究开始,我国也开始了对绘画治疗的应用进行宣传和推广,并在过去的30年里取得一定的发展,但绘画治疗的实际应用并未普及。如今,大部分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探素与理论研究的阶段,尤其在心理辅导与治疗领域,了解及使用这一方法的人并不多。但在其他心理治疗方法中绘画技术的应用却已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近几年,随着绘画心理疗法在国外应用的普及以及国内外学者交流的日益频繁,该方法也慢慢为国内心理工作者所认识和接受,相信绘画心理疗法在不远的将来会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心理工作者了解和运用。

本研究通过在几组中学生团体辅导中进行绘画治疗(辅导)的尝试,检验该方法在中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可行性及适用性。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笔者于至学年度第二学期,借助学校开展社团活动的机会,在初一、初二学生中进行团体绘画辅导招募,最后确定参加的学生有三组,其中第一组5人,初一学生,男生2名,女生3名;第二组5人,初一学生,男生2名,女生3名;第三组3人,初二学生,女生3名。在参加活动的三组学生中,第一、二组学生均来自初一年级,其中第一组所有参与者为同班同学,笔者曾兼任该班班主任一个学期,对参与者各方面信息比较了解、熟悉。

2.研究过程

(1)团体招募

本次团体辅导是出于研究的目的开展的,因此,团体成员的招募也是建立在充分宣传的基础上以自愿参与为准。笔者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招募:①以社团活动的名义在学校宣传栏张贴招募海报。②以社团活动的名义在初一年级的心理课上进行宣传。两周后,笔者与报名参加的.学生进行面谈,在把团体目的及团体活动规划进行讲解后,把最终选择留下的参与者分成了三个小组。由于初一年级的宣传较充分,同时可能由于笔者正在初一年级上课的原因,绝大部分报名者为初一年级学生。

(2)团体目的

根据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但大多数中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计划通过有步骤的绘画过程、团体领导者的引导、团体成员共同分享等方式对自我进行渐进的探索,克服当代中学生缺乏成长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以及缺乏自省意识等问题。让团体成员对自我成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会对中学生活进行规划,树立成长目标,明确学习目的等。

(3)团体时间计划

根据本次团体活动的目的以及内容的需要,初步确定本团体活动次数为6―8次,每周一次。团体活动时间:根据学校作息时间安排,中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第一次团体见面后确定每组参与时间分别为中午休息时间( 12:50―13:50)、年级划定的班级活动时间(周二下午第七节)、社团活动时间(周五第七节)。由于课程安排的限制,每次活动只能限制在45―60分钟,这比常规的团体活动时间短30分钟左右,因此活动的连续性及其效果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受到影响。

(4)道具准备

本团体活动需要准备的道具有:18色以上软性油画棒、2B以上软性铅笔、橡皮擦、A4打印纸或素描纸,其中绘画用纸由心理辅导室提供,其余由活动参与者自备。团体活动地点为学校心理辅导室。

(5)团体进行

第一次团体。破冰,热身,团体成员之间互相认识。制定团体活动章程,并对团体活动规范等进行澄清,团体成员学习规定,作出承诺,了解团体活动的开展形式、自备活动道具情况,最后由团体领导(笔者)对团体活动的基本知识进行“扫盲”,并就团体辅导中将采取的形式、理论根据以及对团体成员进行活动分享的重要性、作用、方法进行简单快速的培训。

第二次团体。参考国内外团体绘画治疗的实验及活动方法、内容,根据本次活动开展的目的,初步确定团体绘画的内容:

①涂鸦及互换涂鸦;

②自画像;

③画树;

④风景构成画;

⑤家庭动态画、家庭室内画;

⑥个人成长连环画。

在每次作画前,均有当次绘画主题的前言及内容、寓意解释,让学生了解本次作画需要投入的情感因素,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等,约占15分钟左右。成员创作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但活动本身并不限制时间。待所有人绘画结束后,要求作者写上名字和创作时间。领导者简单总结本次活动后,参与者把作品存于辅导室档案袋里,由于单次活动时间限制,作者解读、成员分享、互相澄清等活动需待下一次活动完成。因此,一个绘画主题的完成一般需要2―3次活动才能完成。团体分享一般为30分钟,团体领导分享或总结,约15分钟。团体分享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①回顾上一次团体绘画的内容,并欣赏自己的作品,以便团体成员重新热身。

②领导者对上一次团体活动进行总结,对活动内容进行寓意上的解读,并分享绘画心情、目的等。

③团体成员互相根据成员作品进行提问,分享感受,澄清作品细节,并作自我解读。

④团体成员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分享。

⑤领导者总结、分享活动,同时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读与澄清,并结束愉快的分享过程。

⑥活动小结。

本次活动参加的共有三个小组,13人,分别为初一、初二的学生。其中参与的女生比男生要多。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本次活动的招募是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有关,因为在校学生中,女生普遍比男生更愿意接近老师,但从活动进行本身来看,男生与女生同样对此活动感兴趣,并能投入其中。同时,笔者还发现,在团体活动开始初期,初一学生在领会绘画主题、解读作品以及成员间进行分享时,稍逊色于初二学生。分享对他们而言,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团体成员间的交流互动增多,以及领导者的加入与引导,团体进行也愈加顺利。

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活动,几乎所有参与者都表示,活动很有意思,希望继续进行,并且表示,通过活动.学会了认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和学习目标问题,学会了对成长进行一些规划。笔者认为,尽管这些意识对于初一、初二的学生来说可能略显幼稚,但这是一颗种子,它会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地生根、发芽。

作为一个团体领导者,笔者第一次带领一个步骤不太明确,目标不太有把握实现的团体,作为绘画治疗的初学者,笔者也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做的,但活动的效果与反响却出人意料地好。

三、讨论

研究者普遍认为,绘画治疗通常针对于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对心理访谈存在抵触,防御较强的人群,或对一些其他治疗方法无效以及受过较重创伤的患者。在学术研究上,大部分的研究依然集中在对精神病患者、情绪障碍患者进行的临床治疗效果评鉴上,治疗目的大多在于帮助患者宣泄不良情绪以及帮助心理治疗者发现、挖掘患者被压抑的冲突及痛苦。笔者把绘画心理辅导引入到中学生团体辅导的出发点在于,绘画治疗有其他方法所没有的优势,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具体如下:

(1)目的不明确,来访者难以防御。他们往往会在绘画的过程中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绪状态,并能从绘画作品中展现自己的愿望、内心需求及冲突等。

(2)方式极易为人接受。除极个别参与者以不擅长绘画为由拒绝认真参与外,大多数参与者都乐在其中,并对该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好奇。在本次组织的活动中,几乎无人因不喜欢而退出,极少数的缺席也是由于学校的工作安排导致的。

(3)对于心理治疗而言,此方法容易且方便开展,需要的工具廉价易得。可以随时甚至随地进行,效果明显,需要的支持资源少。

(4)对于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使用绘画的方式可以克服言语交谈的局限性。

(5)方法使用灵活,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混用。借助作品容易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当来访者难以表达某些情绪时,借助绘画,问题可迎刃而解。

绘画团体辅导的组织方式、程序步骤等均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笔者仍需进一步学习团体辅导及绘画治疗的相关理论及技术。但根据本次活动尝试发现,在中学生中开展绘画心理辅导与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该方法容易让学生接纳心理辅导本身,也容易让来访者进入角色,减少防御,收到更好的辅导效果。

(稿件编号:101010005)

上一篇:范畴下一篇:李学习法律法规心得体会D